CN110692607A - 钓竿接合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钓竿接合部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692607A CN110692607A CN201910612027.9A CN201910612027A CN110692607A CN 110692607 A CN110692607 A CN 110692607A CN 201910612027 A CN201910612027 A CN 201910612027A CN 110692607 A CN110692607 A CN 1106926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d
- rod body
- tip
- joint part
- end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2783 reinforcing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162 cor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4745 non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6 consolid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227 gr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Cr]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7146 Melanoderm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290 Sagittaria latifoli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60 aram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231 aramid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5246 common arrowhea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485 co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LNEPOXFFQSENCJ-UHFFFAOYSA-N haloperidol Chemical compound C1CC(O)(C=2C=CC(Cl)=CC=2)CCN1CCCC(=O)C1=CC=C(F)C=C1 LNEPOXFFQSENC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11 pheno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25 polyester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5 polyester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59 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2—Connecting devices for parts of the rod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8—Handgrip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钓竿接合部构造,垂钓操作时,即使在甩出钓组等操作时也能预防竿梢侧竿体从竿尾侧竿体脱出即所谓“脱节现象”,且收拾处理而作返回准备时可容易地将竿梢侧竿体与竿尾侧竿体分离。该钓竿接合部构造构成为可将竿梢侧竿体(1)与竿尾侧竿体(2)在固定状态与非固定状态间切换,该固定状态是通过竿尾端侧接合部(1C)与竿梢端侧接合部(2F)的压接状态而固定为垂钓操作状态,该非固定状态是解除压接状态而变成非垂钓操作状态,在竿尾端侧接合部(1C)与竿梢端侧接合部(2F)的表面配置预浸体,该预浸体具有在相对于竿轴线(X)倾斜的方向上对齐的强化纤维(c),竿轴线(X)与预浸体的强化纤维(c)所成夹角为45°≦Θ<9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钓竿接合部构造,其构成为:能够将竿梢侧竿体与竿尾侧竿体在固定状 态与非固定状态之间切换,该固定状态是通过所述竿梢侧竿体的竿尾端侧接合部与所述竿尾 侧竿体的竿梢端侧接合部的压接状态而固定为垂钓操作状态,该非固定状态是解除所述压接 状态而变成非垂钓操作状态。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钓竿接合部构造采用有如下结构。即,在作为竿梢侧竿体的梢尖竿的竿尾端部 形成竿尾端侧接合部,并形成作为竿尾侧竿体的梢节竿的竿梢端侧接合部,从而构成逆并继 竿(引用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126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00348号公报
所述结构中,在梢尖竿的竿尾端侧接合部的内周面,以相对较厚的预浸体片材为内衬, 该加强预浸体片材的强化纤维的拉齐方向设定为沿着圆周方向。
另一方面,在梢节竿中,并非将这种加强预浸体片材卷绕于竿梢端侧接合部的外周面, 而是将具有构成梢节竿自身的竿体的长度的主预浸体片材卷绕多层而成,因此,认为竿梢端 侧接合部的强化纤维的朝向是主预浸体片材的强化纤维的朝向,是向与竿的轴线方向拉齐或 者向圆周方向拉齐而形成的方向(专利文献1)。
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加入了加强预浸体片材,因此对于竿的弯曲等来说,足以提 高强度,但存在一个问题。该问题为:在抛投钓组时,若竿尾端侧接合部与竿梢端侧接合部 的压接状态松缓,则梢尖竿会从梢节竿飞出而脱离。
另一方面,为了消除这种问题,若进一步利用铰刀加工、无心加工来提高两接合部的表 面精度,那么若此次过于牢固地紧固,当垂钓结束准备收拾整理时,梢尖竿难以从梢节竿拔 出,收拾处理变得困难。
但,关于梢节竿,作为卷绕于芯棒的主预浸体片材采用的是使强化纤维相对于竿轴线倾 斜的主预浸体片材。该结构中,小径侧竿体为实心棒状体,是使树脂浸渍于将多个强化纤维 向竿轴线方向拉齐而成的束并固化而形成的,表面露出有沿着竿轴线方向的强化纤维(专利 文献2)。
像这样,在将小径侧竿体的强化纤维向竿轴线方向拉齐的结构中,也不能防止所述那样 梢尖竿的飞出现象,有时也要涂布粘结剂。于是,如上所述,无法解决收拾处理时不能解除 固结状态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钓竿接合部,垂钓操作时,即使在甩出钓组等操作时也能预 防竿梢侧竿体从竿尾侧竿体脱出,即所谓“脱节现象”,且收拾处理而作返回准备时,能够容 易地将竿梢侧竿体与竿尾侧竿体分离。
(结构)
权利要求1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可将竿梢侧竿体与竿尾侧竿体在固定状态与非固定 状态之间切换,该固定状态是通过所述竿梢侧竿体的竿尾端侧接合部与所述竿尾侧竿体的竿 梢端侧接合部的压接状态而固定为垂钓操作状态,该非固定状态是解除所述压接状态而变成 非垂钓操作状态,在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与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的表面配置预浸体,该预浸 体具有在相对于竿轴线倾斜的方向上对齐的强化纤维,将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表面的强化纤 维与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表面的强化纤维设定为相同的倾斜方向,且所述竿轴线与强化纤维 所成夹角Θ设定为45°≦Θ<90°,其作用效果如下所示。
(作用)
即,由于将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表面的强化纤维与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表面的强化纤维 设定为相同的倾斜方向,因此两接合部的强化纤维发挥与螺纹牙相同的功能,若使两者向其 中一者的方向相对旋转,则将两接合部的压接状态牢牢地紧固,若向相反方向相对旋转则向 非压接状态侧松缓。
尤其是,通过将所述竿轴线与所述预浸体的强化纤维所成夹角Θ设定为45°≦Θ<90°, 预浸体的强化纤维接近于离开竿轴线的状态、即接近于从竿轴线竖起的状态,两接合部的强 化纤维彼此良好地啮合。
由此,在垂钓操作时,抑制牢牢紧固或脱节现象及投出钓组时因钓线导环的转矩引起的 周向偏转等,且在非垂钓操作时的情况下松缓而容易进行收拾处理。
(效果)
因此,可提供一种通过对竿梢侧竿体与竿尾侧竿体稍微施加相对旋转操作从而能容易地 应对垂钓操作时与非垂钓操作时中的任意情况的钓竿接合部构造。
(结构)
权利要求2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能够将竿梢侧竿体与竿尾侧竿体在固定状态与非固 定状态之间切换,该固定状态是通过所述竿梢侧竿体的竿尾端侧接合部与所述竿尾侧竿体的 竿梢端侧接合部的压接状态而固定为垂钓操作状态,该非固定状态是解除所述压接状态而变 成非垂钓操作状态,在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与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的其中一者的表面上配置 预浸体,该预浸体具有在相对于竿轴线倾斜的方向上对齐的强化纤维,在所述竿尾端侧接合 部与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中的另一表面上配置无纺布制片材,且将所述竿轴线与所述预浸体 的强化纤维所成夹角Θ设定为45°≦Θ<90°,其作用效果如下所示。
(作用效果)
仅其中一方为无纺布,两强化纤维的啮合并未达到权利要求1那样的程度,但在使竿梢 侧竿体与竿尾侧竿体相对旋转的情况下,能够切换两接合部的嵌合状态,这一点与权利要求 1的情况是相同的。
因此,可提供一种通过对竿梢侧竿体与竿尾侧竿体稍微施加相对旋转操作,能容易地应 对垂钓操作时与非垂钓操作时中的任意情况的钓竿接合部构造。
(结构)
权利要求3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所述竿梢侧竿体是位于竿梢侧的实心棒状或者中空 筒状的小径梢尖侧竿体,所述竿尾侧竿体是位于竿尾侧的中空筒状的大径梢节竿体,从而形 成
(a)将所述小径梢尖侧竿体的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嵌合于所述大径梢节竿体的所述竿梢 端侧接合部内而形成固定状态的并继式竿体;
(b)将所述大径梢节竿体的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嵌合于所述小径梢尖侧竿体的所述竿尾 端侧接合部内而形成固定状态的逆并继式竿体;
(c)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或者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是形成有倾斜外周面的凹窝芯材,将 凹窝芯材嵌合于相对侧接合部而形成固定状态的凹窝连接式竿体,其作用效果如下所示。
(作用效果)
并继竿、逆并继竿、凹窝竿在构造上来说,是在将竿梢侧竿体的竿尾端侧接合部与竿尾 侧竿体的竿梢端侧接合部嵌合时,将其中一者的接合部插入另一者的接合部而嵌合的方式。 因此,在接合部彼此的嵌合力弱的情况下容易像所述那样产生“脱节现象”。
但是,通过像本发明这样改良、即使强化纤维的方向相对于竿轴线倾斜,且所述竿轴线 与所述预浸体的强化纤维所成夹角Θ设定为45°≦Θ<90°,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脱节现 象”的发生。此外,收拾时仅向相反方向相对旋转就能实施松缓操作,可提供对这一方面也 有益的钓竿接合部构造。
(结构)
权利要求4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在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与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中的 其中一者形成倾斜外周面,在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与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中的另一者形成倾 斜内周面,从而形成
(a)将所述小径梢尖侧竿体的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嵌合于所述大径梢节竿体的所述竿梢 端侧接合部内而形成固定状态的并继式竿体、
(b)将所述大径梢节竿体的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嵌合于所述小径梢尖侧竿体的所述竿尾 端侧接合部内而形成固定状态的逆并继式竿体、
(c)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或者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是形成有倾斜外周面的凹窝芯材, 将凹窝芯材嵌合于相对侧接合部而形成固定状态的凹窝连接式竿体,其作用效果如下所示。
(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在两者的接合部导入倾斜面构造,因此在增大两者的接合部的接触面积而良好 地连结两者的结构,进一步导入作为本发明的结构的强化纤维的倾斜方向配置的结构,能够 进一步抑制“脱节现象”的发生。
进而导入倾斜面构造,朝相反方向相对旋转时即使旋转角度小,两接合部的接触面也会 立即分开,因此可提供收拾处理也容易的钓竿接合部构造。
(结构)
权利要求5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所述竿梢侧竿体是位于竿梢侧的中空筒状的小径梢 尖侧竿体,所述竿尾侧竿体是位于竿尾侧的中空筒状的大径梢节竿体,在所述小径梢尖侧竿 体的竿尾端部的外周面形成竿尾端侧接合部,在所述大径梢节竿体的竿梢端部的内周面形成 竿梢端侧接合部,从所述大径梢节竿体抽出所述小径梢尖侧竿体,将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的 外周面压接于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的内周面,从而形成所述固定状态的振出式竿体,其作用 效果如下所示。
(作用效果)
在振出式竿体中,将竿梢侧竿体从竿尾侧竿体的竿尾侧开口端插入并从竿梢侧开口端抽 出,使竿梢侧竿体的竿尾端侧接合部嵌合于竿尾侧竿体的竿梢端侧接合部而形成垂钓操作用 的固定状态,因此“脱节现象”相对较少,但垂钓操作期间,竿梢侧竿体会相对于竿尾侧竿 体向竿梢侧移动,因此使用时间越长接合部彼此的嵌合力越高。于是,难以收拾处理,但本 发明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向相反方向相对旋转就能解除接合部的固结现象,从而能确 切地进行收拾处理。
(结构)
权利要求6的发明的特征结构为:在所述竿梢侧竿体与所述竿尾侧竿体形成有指示标记, 该指示标记表示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与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已设定为特定的相对位置关系, 其作用效果如下所示。
(作用效果)
像这样设置指示标记,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竿尾端侧接合部与竿梢端侧接合部的当前相对 位置关系,可容易地形成固定状态或非固定状态。
从能够目视观察这方面来说,虽然存在导环时也能把握状态,但当竿尾端侧接合部与竿 梢端侧接合部的附近并无导环的情况下,便难以将导环用作指示标记。
此外,在调整为固定状态等时,若将相对于竿体的旋转方向等也一起并入指示标记,就 能实现使用非常方便的贴心设计。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竿梢侧竿体的竿尾端侧接合部与竿尾侧竿体的竿梢端侧接合部的连结部 分的并继竿的纵剖侧视图,(b)是表示竿梢侧竿体与竿尾侧竿体连结前的状态的纵剖侧视图;
图2(a)是表示竿梢侧芯棒部与竿尾侧芯棒部连结前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侧视图,(b)是 表示竿梢侧芯棒部与竿尾侧芯棒部连结后的状态的纵剖侧视图,(c)是表示构成最内层的玻 璃强化纤维制预浸体的展开图,(d)是表示将最内层卷绕于芯棒的状态的侧视图,(e)是表 示卷绕预浸体带而形成内侧带层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f)是表示形成中间片材层的预浸体片材的展开图,(g)是表示卷绕预浸体片材而 形成中间片材层的状态的侧视图,(h)是表示卷绕预浸体带而形成外侧带层且卷绕加强预浸 体而形成加强层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竿尾侧竿体的竿梢部分的纵剖侧视图;
图5(a)是表示将竿梢侧竿体形成为实心棒状体的情况下的竿坯料的立体图,(b)是表 示将实心棒状体形成为正锥面的竿梢侧部分与倒锥面的竿尾侧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c)表 示将实心棒状体形成为正锥面的竿梢侧部分与倒锥面的竿尾侧部分的情况下使用的无心研磨 机,(d)是表示在实心棒状体的竿尾侧部分卷绕竿尾端侧预浸体片材之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e)是表示在实心棒状体的竿尾侧部分已卷绕竿尾端侧预浸体片材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使振出竿的竿梢端侧接合部与竿尾端侧接合部嵌合而固定的状态的另一实施 构造的纵剖侧视图;
图7是表示使用凹窝芯材将竿梢侧竿体与竿尾侧竿体连结的状态的另一实施构造的纵剖 侧视图;
图8(a)是将测试用竿梢端侧接合部插入竿尾端侧接合部内而形成嵌合状态的侧视图, (b)是表示拉伸力测定状态的侧视图,(c)是表示测定结果的表;
图9是表示竿梢侧竿体的另一实施构造的纵剖侧视图;
图10是表示竿尾侧竿体的另一实施构造的纵剖侧视图;
图11是表示设置有指示标记的竿梢侧竿体与竿尾侧竿体侧视图,该指示标记表示所述竿 尾端侧接合部与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已设定为特定的相对位置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发明在于提供一种钓竿的竿尾端构造,在该构造中,在将竿梢侧竿体的竿尾端侧 接合部与竿尾侧竿体的竿梢端侧接合部嵌合而连结的钓竿中,能够容易地避免投出钓组时竿 梢侧竿体从竿尾侧竿体脱离而飞出的所谓“脱节现象”、及在垂钓结束阶段竿梢侧竿体与竿 尾侧竿体无法分离的所谓“固结现象”。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并继竿A是将竿梢侧竿体1与竿尾侧竿体2连结而构成。即,将竿梢侧竿体1的尾侧端部的外周面形成为越朝尾侧直径越小的倒锥面1a,将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侧开口端内的内周面形成为倒锥面2a,并将竿梢侧竿体1的尾侧端部嵌合于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侧开口端内。
作为并继竿A,连结的竿体根数并不限定于所述两根。例示并继竿A,各竿体设有钓线 导环(未图示),且手把竿设有鱼线轮座,享受路亚垂钓乐趣。
并继竿A的竿梢侧竿体1等是按如下方式制作。如图5(a)所示,将沿轴线捆束的玻璃强化纤维束(500根~1000根)浸于热固性树脂液内浸渍该树脂,然后利用模具拉拔并裁断为规定长度从而形成实心棒状的竿坯料。此处,虽然能使用碳纤维等作为强化纤维,但采用的是相比碳纤维等而拉伸弹性模量低且柔软性高的玻璃纤维。作为使用的玻璃纤维的拉伸 弹性模量,能够使用5Ton/mm2~15Ton/mm2。
如图5(a)所示,将加工为实心棒状体的竿梢侧竿体1,利用图5(c)所示的无心研磨机C,如图5(b)所示,将竿梢侧部分1A形成为越朝竿尾侧直径越大的正锥面,在竿梢侧 部分1A的竿尾侧配置竿尾侧部分1B,将竿尾侧部分1B形成为越朝竿尾端侧直径越小的倒 锥面。
如图5(d)所示,从竿梢侧部分1A的后端部遍及竿尾侧部分1B的整个区域,卷绕碳纤维制的竿尾端侧预浸体片材9。竿尾端侧预浸体片材9被裁断为越朝竿梢侧越宽的梯形状, 厚度为2~3mm/1000,卷绕3层。在卷绕状态下,竿尾端侧预浸体片材9的强化纤维c的方向在相对于竿轴线X倾斜的方向上对齐,呈螺旋状。
如图5(e)所示,对卷绕了3层竿尾端侧预浸体片材9的竿梢侧竿体1进行烧成处理,在树脂与强化纤维c一体化而固化的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侧外周面,利用图5(c)所示的无心研磨机C进行表面研磨,确保所需的表面精度及倾斜,从而形成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端侧接合部1C。强化纤维c与竿轴线X所成夹角Θ在45°≦Θ<90°的范围。理想的是在50° <Θ<70°的范围。
其次,对于竿尾侧竿体2的制造工序,从芯棒3的构造来进行说明。如图2(a)、(b)所示,芯棒3包括竿梢侧芯棒部3A与竿尾侧芯棒部3B。芯棒3通常利用钢铁、不锈钢、钛 等钢材形成为大致圆锥台状,并以镀铬等实施表面涂装而形成。
竿梢侧芯棒部3A从梢侧端遍及尾侧端均呈管状,形成为具有外径逐渐变小的倒锥面的 大致圆锥台状。竿尾侧芯棒部3B从梢侧端遍及尾侧端均呈圆柱状,形成为具有外径逐渐变 大的正锥面的大致圆锥台状。
在竿尾侧芯棒部3B的梢侧端形成有凹窝芯部3b,并形成为能够卡入利用竿梢侧芯棒部 3A的管状内部空间形成的尾侧的卡合用孔3a内。
如上所述的竿梢侧芯棒部3A与竿尾侧芯棒部3B在凹窝芯部3b插入并卡合于在尾侧形 成的卡合用孔3a内,形成于凹窝芯部3b的尾侧的阶差部3d抵接于竿梢侧芯棒部3A的尾侧 开口端3c的状态下,完成插入卡合,一体连结形成芯棒3。该状态示于图2(b)。
另外,在竿梢侧芯棒部3A的竿梢端部及竿尾侧芯棒部3B的竿尾端部形成有工具卡止 用孔3e、3f。
构成为向该工具卡止用孔3e、3f安装钩挂卡止件并使用拉拔气缸等,将竿梢侧芯棒部 3A与竿尾侧芯棒部3B分离。
如图4所示,竿尾侧竿体2构成为形成有最内层2A,在其外侧形成有内侧带层2B,在内侧带层2B的外侧形成有中间片材层2C,并在其外侧形成有外侧带层2D。在外侧带层2D 的外侧,在竿梢侧与竿尾侧设置有加强层2E。
最内层2A设置为从竿梢侧端起的一定范围内的长度,内侧具有内周面,该内周面包括 越朝竿尾侧直径越小的倒锥面2a及从倒锥面2a的尾侧越朝尾侧直径越大的正锥面2b。
最内层2A在遍及倒锥状内周面侧与所述正锥状内周面侧的一定范围内,卷绕有玻璃强 化纤维制的预浸体片材4。
如图2(c)所示,预浸体片材4是以下预浸体:使玻璃制强化纤维d在相对于竿轴线X倾斜的方向上对齐,浸渍环氧树脂或PET树脂,并裁断为片材。
玻璃强化纤维制的预浸体片材4的竿梢侧端边4a在与竿轴线X正交的方向上被切断, 竿尾侧端边4b以从与竿轴线X正交的方向倾斜的状态切断。剩下的2个边形成与竿轴线X 平行的边。
像这样,利用玻璃强化纤维制的预浸体片材4而形成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侧接合部 2F。强化纤维d与竿轴线X所成夹角Θ在45°≦Θ<90°的范围。理想的是在50°<Θ<70°的范围。因此,使所述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端侧接合部1C的表面强化纤维的相对于竿 轴线X的倾斜角度与倾斜方向一致。
作为预浸体片材4的结构,也可以如下所示。
(a)也可以是将玻璃制强化纤维d在相对于竿轴线X倾斜的方向上对齐的片材、与隔 着竿轴线X而在向相反侧倾斜的方向上对齐的片材重合而成的斜纹式(バイアス式)的预浸体 片材。
(b)玻璃强化纤维制的预浸体片材4也可以以如下方式形成:将玻璃制强化纤维d以 相对于竿轴线X倾斜的状态且使该纤维交叉的状态编织而成的布纤维中,含浸环氧树脂或 PET树脂,并裁断为片材。
(c)也可以将玻璃制强化纤维d变更为碳制强化纤维c,而构成上述片材。
将如上所述裁断的玻璃强化纤维制预浸体片材4的竿梢侧端边4a,如图2(d)所示,以贴合于芯棒3的竿梢侧芯棒部3A的梢侧端的状态卷绕。玻璃强化纤维制预浸体片材4是以竿梢侧芯棒部3A的倒锥状外周面与竿尾侧芯棒部3B的正锥状内周面的连接点为基准点,在遍及倒锥状外周面侧与正锥状外周面侧的一定范围内卷绕。
其次,对内侧带层2B进行说明。如图2(e)所示,内侧带层2B使用的是细幅的内侧预浸体带5,将多根碳制强化纤维平行地沿带长度方向排列,使环氧树脂等浸渍其中而形成预浸体带。
将该内侧预浸体带5从卷绕于芯棒3的最内层2A上、且从竿尾侧开始依次以螺旋状卷 绕,从而形成内侧带层2B。
其次,形成中间片材层2C。如图3(f)所示,形成中间片材层2C的是大致细长的梯形状的中间预浸体片材6。中间预浸体片材6以如下方式形成,将碳制强化纤维c向竿周向及竿轴线方向平行地拉齐交叉配置后,使环氧树脂等浸渍其中并裁断为片材状。
上述预浸体片材6以竿梢侧端边6A及竿尾侧端边6B相对于竿轴线X正交的状态被裁 断,最先卷绕于内侧带层2B上的卷绕开始端边6C以与竿轴线X大致平行的方式被裁断,卷绕结束端边6D沿着越向竿尾侧越远离竿轴线X的直线被裁断。并且,在竿梢侧端边6A、 及与该竿梢侧端边6A正交的卷绕开始端边6C的交叉位置上,形成与竿梢侧端边6A及卷绕 开始端边6C均斜交的切除面6a,切除面6a形成为越朝竿梢侧端边6A则越远离竿轴线X 的状态。
中间片材层2C的竿梢侧的形状因切除面6a而具有切口部分,这是因为:与在遍及倒锥 状内周面侧与正锥状内周面侧的一定范围内设置最内层2A密切相关地,在将中间片材层2C 卷绕于内侧带层2B上的情况下,如图3(g)所示,形成外周面的锥形状越朝尾侧直径越大 的状态。
作为预浸体片材6的结构,也可以如下所示。
(a)也可以是将使强化纤维c向竿周向拉齐的片材、与将强化纤维向竿轴线方向拉齐 的片材重合而成的偏置式的预浸体片材。
(b)也可以仅利用将强化纤维c向竿周向拉齐的片材构成。
(c)也可以仅利用将强化纤维c向竿轴线方向拉齐的片材构成。
(d)也可以利用使相对于竿周向倾斜的状态的强化纤维c、与相对于竿轴线方向倾斜 的状态的强化纤维c以相互交叉的状态编织而成的片材构成。
其次,对外侧带层2D进行说明。如图3(h)所示,外侧带层2D使用的是细幅的外侧预浸体带7,将多根碳制强化纤维c平行地沿带长度方向排列,使环氧树脂等浸渍其中,而形成预浸体带。
将该外侧预浸体带7从卷绕于芯棒3的中间片材层2C的竿梢侧前端依次以螺旋状卷绕, 从而形成外侧带层2D。
内侧预浸体带5与外侧预浸体带7均是以相对于竿轴线X倾斜的状态且以描绘螺旋状 的方式卷绕,其卷绕方向彼此为相反方向,交叉地卷绕。由此,可形成竿尾侧竿体2的强度 高、尤其是耐扭曲的竿体。
作为内侧预浸体带5与外侧预浸体带7的卷绕开始位置,能够任意地选择竿梢侧或者竿 尾侧。总之,只要将内侧预浸体带5与外侧预浸体带7向彼此相反方向卷绕即可。
作为内侧预浸体带5与外侧预浸体带7各自的卷绕形态,也可为呈螺旋状卷绕的相邻细 幅(带宽)彼此一部分重叠或密接,或者空开少许间隙的状态。
在卷绕外侧预浸体带7之后,如图3(h)所示,在竿梢端与竿尾端卷绕轴芯长度较短的加强预浸体8。加强预浸体8为使强化纤维c以交叉状态编织而成的布纤维制的预浸体。利用配置于竿梢端与竿尾端的加强预浸体8而构成加强层2E。
虽未图示,但也可以使用以如下方式形成的偏置式的预浸体片材,准备两片将强化纤维 c在一方向拉齐而成的预浸体,以强化纤维c彼此交叉的方式重叠。
虽未图示,在卷绕加强预浸体8后,在外侧卷绕卷绕紧固带,烧成各芯棒3,取出后剥 离卷绕紧固带。
之后,利用经由工具卡止用孔3e、3f连接的气缸(未图示),将竿梢侧芯棒部3A抽出到竿梢侧,将竿尾侧芯棒部3B抽出到竿尾侧,从而将竿体与芯棒3分离。然后,实施特定 涂装,切割为特定长度,而构成竿体。
像这样,即使是具有倒锥面2a的竿体,通过采用将竿梢侧芯棒部3A拉拔至竿梢侧的制 造方法,无需进行铰刀加工,无需切断强化纤维c、d,便可获得树脂面平坦的圆滑内周面。
而且,如图1所示,构成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侧接合部2F的竿梢端侧预浸体片材4的强化纤维d、与构成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端侧接合部1C的竿尾端侧预浸体片材9的强化 纤维c,相对于竿轴线X的倾斜角度(竿轴线X与强化纤维所成夹角)Θ相同,且构成为在 圆周方向上向相同方向描绘螺旋。强化纤维在轴线方向上的间距理想的是:在竿梢侧竿体1 的竿尾端侧接合部1C与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侧接合部2F嵌合的状态下,像外螺纹与内 螺纹那样,牙与沟彼此以等间距重叠的方式啮合,但并非必须如此。
将如上所述形成的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侧接合部2F、与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端侧接 合部1C组合,测定固定时的嵌合力。将结果示于图8。
(1)如图8(a)所示,在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侧接合部2F、与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端侧接合部1C松缓组合的状态下,利用锤W压入特定量l1=10mm左右,设定为标准的接 合状态。
(2)接着,如图8(b)所示,在竿梢侧竿体1的前端安装拉伸测定器10,且在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位置安装对竿尾侧竿体2与竿梢侧竿体1在圆周方向上的相对旋转角度进行测定的相对角度测定器14,并进行测定。
(3)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侧接合部2F与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端侧接合部1C牢固嵌合的强嵌合状态(固定状态)与松缓嵌合的松缓嵌合状态(非固定状态),将这两者的中间状态设为基准状态。从基准状态向其中一者的方向旋转约30°(即+30°)则能够设定为松 缓嵌合状态,从基准状态向相反方向旋转约30°(即-30°)则能够设定为强嵌合状态(非 固定状态)。
(4)然后,在从基准状态旋转+30°、-30°的状态下测定克服拉伸的嵌合力。
(5)而且,本发明产品的结构为,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侧接合部2F与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端侧接合部1C中,强化纤维d、c的卷绕方向均相同且倾斜角度(对轴线倾斜)Θ=60°。相反地,现有产品的情况下,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侧接合部2F与竿梢侧竿体1的 竿尾端侧接合部1C沿着轴线X的方向(对轴线倾斜)Θ=0°。
(6)将如上所述测定的实际成绩示于图8(c)。根据该测试结果,可知根据本发明的产品,强嵌合状态下表现出现有产品的2倍以上的嵌合力(138.6N),在松缓嵌合状态下利用现有产品的近6成的拉拔力就能将竿梢侧竿体1从竿尾侧竿体2分离。从基准状态相对旋转而切换成强嵌合状态时的相对旋转所需的相对旋转转矩也需要现有产品的接近1.5倍的转 矩,可以切实地感觉到切换为强嵌合状态。
其次,对从所述基准状态切换为强嵌合状态(固定状态)及松缓嵌合状态(非固定状态) 的操作时成为助力的指示标记,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在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端侧接合部1C、及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侧接合 部2F各自的外周面设置有指示标记13,该指示标记13表示竿尾端侧接合部1C与竿梢端侧 接合部2F已设定为特定的相对位置关系。
作为指示标记13,如图11(a)所示,采用黑点。或者,也可以采用从黑点13朝彼此相对侧延伸细线13A,细线13A彼此在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一致的结构。
作为利用该指示标记13来表示已设定为特定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情况,列举如下所示的 情况。
(a)指示标记13表示强嵌合状态(固定状态)。
(b)指示标记13表示松缓嵌合状态(非固定状态)。
(c)指示标记13表示基准状态。
作为上述指示标记13采用的是黑点,但也可以采用各种记号图形等。
针对上述情况表示了由黑点13而成的这一简单的结构,但如图11(b)所示,也可以追加表示旋转操作方向的箭头13B或说明文字13C。
由此,操作变得更容易。作为说明文字添加表示固定状态的锁紧(带括号)及表示非固 定状态的松缓(带括号)。
在此,圆13表示基准状态,若向锁紧方向相对旋转而扭动操作则可呈现固定状态。相 反,若向松缓方向相对旋转而扭动操作则可呈现非固定状态。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的实施方式)
作为竿梢侧竿体1,也可以并非实心棒状体,而是由圆筒状体构成。
即,使碳纤维制强化纤维c(或者玻璃制强化纤维d)在一方向拉齐,使环氧树脂等热 固性树脂(或者热塑性树脂)浸渍于该拉齐的强化纤维群,从而形成预浸体片材。
如图9(a)所示,将该预浸体片材10A、10B裁断为大致梯形状后向芯棒3卷绕多片。在此,将强化纤维c、d向圆周方向拉齐的预浸体片材10A与将强化纤维c、d向轴线方向拉 齐的预浸体片材10B卷绕于芯棒3。
接着,与实心棒状体同样地进行磨削加工,形成应嵌合于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侧接合 部2F的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端侧接合部1C。利用图5(c)所示的无心研磨机C,如图9(c)所示,在形成为越朝竿尾侧直径越大的正锥面的竿梢侧部分1A的竿尾侧配置竿尾侧部分1B, 将竿尾侧部分1B形成为越朝竿尾端侧直径越小的倒锥面。
如图9(c)、(d)所示,从竿梢侧部分1A的后端部遍及竿尾侧部分1B的整个区域,卷绕碳纤维制的竿尾端侧预浸体片材9。竿尾端侧预浸体片材9被裁断为越朝竿梢侧越宽的梯形状,厚度为2~3mm/1000,卷绕3层。在卷绕状态下,竿尾端侧预浸体片材9的强化纤维 c的方向在相对于竿轴线X倾斜的方向上拉齐,呈螺旋状。
如图9(d)所示,对将竿尾端侧预浸体片材9卷绕3层的竿梢侧竿体1进行烧成处理,在树脂与强化纤维c一体化并固化的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侧外周面,利用5(c)所示的无心研磨机C进行表面研磨,确保所需的表面精度及倾斜,从而形成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端侧接合部1C。如图9(e)所示,强化纤维c与竿轴线X所成夹角Θ在45°≦Θ<90°的范围。 理想的是在50°<Θ<70°的范围。
作为构成预浸体的强化纤维,具体来说除了碳纤维外还可以使用玻璃纤维、芳族聚酰胺 纤维、氧化铝纤维等,作为树脂,除了环氧树脂外还可使用酚醛树脂、聚酯树脂等热固性树 脂或PV(E)等热塑性树脂。此外,作为预浸体,也可以使编织强化纤维而成的织物浸渍树 脂而构成。
其次,说明竿尾侧竿体2的另一实施构造。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能够连结或分 离的两个芯棒3A、3B形成竿尾侧竿体2,但在此使用单一的芯棒3来制作竿尾侧竿体2。
如图10(a)所示,为了形成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侧接合部2F,将碳纤维制的竿梢端 侧预浸体片材11卷绕。竿梢端侧预浸体片材11被裁断为越朝竿尾侧越宽的梯形状,厚度为 2~3mm/1000,卷绕3层。在卷绕状态下,竿梢端侧预浸体片材11的强化纤维c的方向在相对于竿轴线X倾斜的方向上拉齐,呈螺旋状。
对于卷绕有竿梢端侧预浸体片材11的竿坯料,如图10(b)所示,卷绕3片预浸体片材12A、12B、12C。所述3片预浸体片材从内侧起为将强化纤维c向圆周方向拉齐的内侧 预浸体片材12A、将强化纤维c向轴线方向拉齐的中间侧预浸体片材12B、及将强化纤维c 向圆周方向拉齐的外侧预浸体片材12C这3片。
如图10(c)所示,将卷绕有3片预浸体片材12A、12B、12C的竿坯料与芯棒3一起 进行烧成处理,将芯棒3脱芯。烧成后,在树脂与强化纤维c一体化而固化的竿尾侧竿体2 的竿梢侧内周面,如图10(d)、(e)所示,利用铰刀R进行内面研磨,确保所需的表面精 度及倾斜,从而形成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侧接合部2F。如图10(f)所示,强化纤维c与 竿轴线X所成夹角Θ在45°≦Θ<90°的范围。理想的是在50°<Θ<70°的范围。
也可以代替竿梢端侧预浸体片材11,而卷绕较厚的预浸体带。
(第二实施方式)
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如第一实施方式所示,在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侧外周面与竿尾侧竿 体2的竿梢侧内周面中的其中一者,卷绕所述轴芯长度较短的碳纤维制预浸体片材,在竿梢 侧竿体1的竿尾侧外周面与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侧内周面中的另一者配置无纺布,从而构成 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端侧接合部1C与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侧接合部2F。
无纺布并非使强化纤维c对齐后浸渍树脂而成片材状,而是利用热或机械作用或者化学 作用将纤维粘结或结合而形成布,纤维的朝向随机。
有关预浸体片材,如图10(b)所示,向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端侧接合部1C与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侧接合部2F任一者卷绕时,均具有所述厚度、纵横宽度等,且卷绕3层。
通过这样的结构,若使竿梢侧竿体1与竿尾侧竿体2向其中一者的方向相对旋转,则变 成竿梢侧竿体1进一步进入竿尾侧竿体2内的状态,从而抑制接合部1C、2F牢牢紧固或脱 节现象等。另一方面,若向所述方向的相反方向分别相对旋转,则竿梢侧竿体1向远离竿尾 侧竿体2的方向移动,两者的固结状态缓和,竿梢侧竿体1从竿尾侧竿体2分离,从而容易进行收拾处理。
(第三实施方式)
在此,表示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振出竿B的状态。在从竿梢侧竿体起具备5~6根竿尾侧 竿体的振出竿B中,如图6所示,将竿梢侧竿体1从竿尾侧竿体2抽出并设定为垂钓状态的情况下,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端侧接合部1C与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侧接合部2F处于嵌 合状态。该情况下,露出于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端侧接合部1C的表面的强化纤维c、d的相 对于竿轴线X的倾斜方向及朝向,与露出于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侧接合部2F的表面的强 化纤维c、d的相对于竿轴线X的倾斜方向及朝向相同。
此外,虽未图示,但强化纤维c、d与竿轴线X所成夹角Θ在45°≦Θ<90°的范围。理想的在50°<Θ<70°的范围。
通过这样的结构,若使竿梢侧竿体1与竿尾侧竿体2向其中一者的方向相对旋转,则变 成竿梢侧竿体1进一步从竿尾侧竿体2突出的状态,从而抑制接合部1C、2F牢牢紧固或脱 节现象等。另一方面,若向所述方向的相反方向分别相对旋转,则竿梢侧竿体1进入竿尾侧 竿体2内,两者的固结状态缓和,竿梢侧竿体1进入竿尾侧竿体2内,从而能够容易进行收拾处理。
(第四实施方式)
在此,如图7所示,表示将本发明应用于凹窝连接竿C的状态。将凹窝芯材1c从竿梢侧竿体1向竿尾侧竿体延伸,且作为竿尾侧竿体2使用的是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竿体。如图5(d)所示,将凹窝芯材1c的外周面形成为越朝竿尾侧直径越小的倒锥面,且在其倾斜面 卷绕碳纤维制的竿尾端侧预浸体片材9。竿尾端侧预浸体片材9被裁断为越朝竿梢侧越宽的梯形状,厚度为2~3mm/1000,卷绕3层。在卷绕状态下,竿尾端侧预浸体片材9的强化纤 维c的方向在相对于竿轴线X倾斜的方向上拉齐,呈螺旋状。
与所述同样地,对卷绕3层竿尾端侧预浸体片材9的凹窝芯材1c进行烧成处理,在树 脂与强化纤维c一体化而固化的外周面,利用图5(c)所示的无心研磨机进行表面研磨,确 保所需的表面精度及倾斜,形成凹窝芯材1c,如图7所示,使该凹窝芯材1c从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侧端部突出,从而形成接合部1C。强化纤维c与竿轴线X所成夹角Θ在45°≦Θ <90°的范围。理想的是在50°<Θ<70°的范围。
通过这样的结构,若使竿梢侧竿体1与竿尾侧竿体2向其中一者的方向相对旋转,则竿 梢侧竿体1的凹窝芯材1c进一步进入竿尾侧竿体2内,从而抑制接合部1C、2F牢牢紧固或 脱节现象等。另一方面,若向所述方向的相反方向分别相对旋转,则变成竿梢侧竿体1从竿 尾侧竿体2离开的状态,两者的固结状态缓和,从而能够容易进行将两者分离的收拾处理。
(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以应用于逆并继竿。在图1(a)中,将竿梢侧竿体1与竿尾侧竿体2互换,而构成逆并继竿。即,可将竿尾侧竿体2的竿梢端部形成为越朝竿梢侧直径越小的锥外周面,且在竿梢侧竿体1的竿尾端部形成越朝竿尾侧程直径越大的锥内周面而构成。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申请发明提供一种钓竿接合部构造,垂钓操作时即使在投出钓组时也能抑制竿梢侧竿 体从竿尾侧竿体脱离,且垂钓结束而进行收拾处理时可确切地将竿梢侧竿体与竿尾侧竿体分 离。
符号说明:
1 竿梢侧竿体
1A 竿梢侧部分
1B 竿尾侧部分
1a 倒锥面
1C 竿尾端侧接合部
2 竿尾侧竿体
2A 最内层
2B 内侧带层
2C 中间片材层
2D 外侧带层
2E 加强层
2F 竿梢端侧接合部
2a 倒锥面
2b 正锥面
3 芯棒
3A 竿梢侧芯棒部
3B 竿尾侧芯棒部
3a 卡合用孔
3b 凹窝芯部
3c 尾侧开口端
3d 阶差部
4 玻璃强化纤维制预浸体片材
4a 竿梢侧端边
5 内侧预浸体带
6 中间预浸体片材
6A 竿梢侧端边
6B 竿尾侧端边
6C 卷绕开始端边
6D 卷绕结束端边
6a 切除面
7 外侧预浸体带
8 加强预浸体
9 竿尾端侧预浸体片材
10 拉伸测定器
11 竿梢端侧预浸体片材
12A、12B、12C 预浸体片材
13 指示标记
13A 细线
13B 箭头
13C 说明文字
14 相对角度计
A 并继竿
Θ 强化纤维与竿轴线所成夹角
R 铰刀
X 竿轴线
W 锤
C 碳制强化纤维
D 玻璃制强化纤维。
Claims (6)
1.一种钓竿接合部构造,构成为能够将竿梢侧竿体与竿尾侧竿体在固定状态及非固定状态之间切换,该固定状态是通过所述竿梢侧竿体的竿尾端侧接合部与所述竿尾侧竿体的竿梢端侧接合部的压接状态而固定为垂钓操作状态,该非固定状态是解除所述压接状态而变成非垂钓操作状态,在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与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的表面配置预浸体,该预浸体具有在相对于竿轴线倾斜的方向上对齐的强化纤维,将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的表面的强化纤维与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的表面的强化纤维设定为相同的倾斜方向,且所述竿轴线与强化纤维所成夹角Θ设定为45°≦Θ<90°。
2.一种钓竿接合部构造,构成为能够将竿梢侧竿体与竿尾侧竿体在固定状态与非固定状态之间切换,该固定状态是通过所述竿梢侧竿体的竿尾端侧接合部与所述竿尾侧竿体的竿梢端侧接合部的压接状态而固定为垂钓操作状态,该非固定状态是解除所述压接状态而变成非垂钓操作状态,在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与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中的其中一者的表面上配置预浸体,该预浸体具有在相对于竿轴线倾斜的方向上对齐的强化纤维,在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与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中的另一者的表面上配置无纺布制的片材,且所述竿轴线与所述预浸体的强化纤维所成夹角Θ为45°≦Θ<9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竿接合部构造,其中,
所述竿梢侧竿体是位于竿梢侧的实心棒状或者中空筒状的小径梢尖侧竿体,所述竿尾侧竿体是位于竿尾侧的中空筒状的大径梢节竿体,从而形成以下竿体中的任意一者,
(a)将所述小径梢尖侧竿体的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嵌合于所述大径梢节竿体的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内而形成固定状态的并继式竿体;
(b)将所述大径梢节竿体的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嵌合于所述小径梢尖侧竿体的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内而形成固定状态的逆并继式竿体;
(c)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或者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是形成有倾斜外周面的凹窝芯材,将凹窝芯材嵌合于相对侧接合部而形成固定状态的凹窝连接式竿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钓竿接合部构造,其中,
在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与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中的其中一者形成倾斜外周面,在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与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中的另一者形成倾斜内周面,从而形成以下竿体中的任意一者,
(a)将所述小径梢尖侧竿体的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嵌合于所述大径梢节竿体的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内而形成固定状态的并继式竿体;
(b)将所述大径梢节竿体的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嵌合于所述小径梢尖侧竿体的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内而形成固定状态的逆并继式竿体;
(c)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或者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是形成有倾斜外周面的凹窝芯材,将凹窝芯材嵌合于相对侧接合部而形成固定状态的凹窝连接式竿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竿接合部构造,其中,
所述竿梢侧竿体是位于竿梢侧的中空筒状的小径梢尖侧竿体,所述竿尾侧竿体是位于竿尾侧的中空筒状的大径梢节竿体,在所述小径梢尖侧竿体的竿尾端部的外周面形成竿尾端侧接合部,在所述大径梢节竿体的竿梢端部的内周面形成竿梢端侧接合部,将所述小径梢尖侧竿体从所述大径梢节竿体抽出,使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的外周面压接于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的内周面,从而形成所述固定状态的振出式竿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竿接合部构造,其中,
在所述竿梢侧竿体与所述竿尾侧竿体形成有指示标记,该指示标记表示所述竿尾端侧接合部与所述竿梢端侧接合部已设定为特定的相对位置关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30082A JP7165520B2 (ja) | 2018-07-09 | 2018-07-09 | 釣竿の合わせ部構造 |
JP2018-130082 | 2018-07-0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92607A true CN110692607A (zh) | 2020-01-17 |
CN110692607B CN110692607B (zh) | 2022-11-04 |
Family
ID=69149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612027.9A Active CN110692607B (zh) | 2018-07-09 | 2019-07-08 | 钓竿接合部构造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65520B2 (zh) |
KR (1) | KR20200006011A (zh) |
CN (1) | CN110692607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78314A (ja) * | 1999-12-24 | 2001-07-03 | Ryobi Ltd | 釣 竿 |
JP2002101790A (ja) * | 2000-09-28 | 2002-04-09 | Shimano Inc | 竿体の嵌合構造 |
JP2002112670A (ja) * | 2000-10-11 | 2002-04-16 | Shimano Inc | 釣 竿 |
JP2002209478A (ja) * | 2001-01-17 | 2002-07-30 | Shimano Inc | 釣竿の連結構造 |
JP2003070390A (ja) * | 2001-08-31 | 2003-03-11 | Daiwa Seiko Inc | 穂先竿又は一本竿 |
CN1830246A (zh) * | 2005-03-11 | 2006-09-13 | 株式会社岛野 | 钓鱼竿用竿体 |
JP2014064520A (ja) * | 2012-09-26 | 2014-04-17 | Shimano Inc | 並継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80385B2 (ja) | 2001-12-07 | 2007-02-14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釣竿 |
US20040200123A1 (en) | 2003-02-27 | 2004-10-14 | Kenneth Whiting | Two piece bonded fishing rod blank and fishing rod |
JP5376594B2 (ja) | 2009-11-30 | 2013-12-25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インロー継合構造を有する釣竿 |
JP6344905B2 (ja) | 2013-11-28 | 2018-06-20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り竿 |
-
2018
- 2018-07-09 JP JP2018130082A patent/JP7165520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7-08 CN CN201910612027.9A patent/CN110692607B/zh active Active
- 2019-07-08 KR KR1020190082138A patent/KR20200006011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78314A (ja) * | 1999-12-24 | 2001-07-03 | Ryobi Ltd | 釣 竿 |
JP2002101790A (ja) * | 2000-09-28 | 2002-04-09 | Shimano Inc | 竿体の嵌合構造 |
JP2002112670A (ja) * | 2000-10-11 | 2002-04-16 | Shimano Inc | 釣 竿 |
JP2002209478A (ja) * | 2001-01-17 | 2002-07-30 | Shimano Inc | 釣竿の連結構造 |
JP2003070390A (ja) * | 2001-08-31 | 2003-03-11 | Daiwa Seiko Inc | 穂先竿又は一本竿 |
CN1830246A (zh) * | 2005-03-11 | 2006-09-13 | 株式会社岛野 | 钓鱼竿用竿体 |
JP2014064520A (ja) * | 2012-09-26 | 2014-04-17 | Shimano Inc | 並継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005573A (ja) | 2020-01-16 |
KR20200006011A (ko) | 2020-01-17 |
CN110692607B (zh) | 2022-11-04 |
JP7165520B2 (ja) | 2022-1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784968B2 (ja) | 釣り竿用の竿体 | |
EP3332946A1 (en) | Composite joint assembly | |
EP2742800A1 (en) | Fishing line guide and fishing rod provided with same | |
CN110692607B (zh) | 钓竿接合部构造 | |
JPWO2018061345A1 (ja) | 釣竿 | |
KR101181251B1 (ko) | 낚싯대용 장대 및 낚싯대용 장대의 제조 방법 | |
JP2009159835A (ja) | 釣竿 | |
JP5171607B2 (ja) | 釣り用スプールの製造方法 | |
JP2007020499A (ja) | 穂先竿 | |
JP2009159836A (ja) | 釣竿 | |
EP3593635B1 (en) | Fishing rod having rod body having attachments attached thereto, tubular body,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 |
JP5608577B2 (ja) | 釣竿 | |
JP5112284B2 (ja) | 釣り用スプール | |
WO2022091611A1 (ja) | 釣竿用リールシート、釣竿用ハンドル部材及び釣竿 | |
JP5376594B2 (ja) | インロー継合構造を有する釣竿 | |
JP4148851B2 (ja) | 釣竿の製造方法 | |
JP2006288343A (ja) | 釣り竿用の竿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6990168B2 (ja) | 複数の竿体が継合される釣竿 | |
JP2020110123A (ja) | インロー継式及び並継式の釣竿 | |
TW202143835A (zh) | 釣線導線器及具備該釣線導線器的釣竿 | |
JP4040771B2 (ja) | 釣竿 | |
JP6149495B2 (ja) |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の製造方法 | |
JPH09163899A (ja) | 釣竿の釣糸ガイド構造 | |
JP4493544B2 (ja) | 釣り竿用の竿体 | |
JP2014064520A (ja) | 並継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