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91746A - 辊式送料器 - Google Patents

辊式送料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91746A
CN110691746A CN201780056654.8A CN201780056654A CN110691746A CN 110691746 A CN110691746 A CN 110691746A CN 201780056654 A CN201780056654 A CN 201780056654A CN 110691746 A CN110691746 A CN 1106917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shaft portion
shaft
wall portion
rotatably attach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665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91746B (zh
Inventor
远藤穂积
漆畑太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tian Aoli Ltd
Amada Ori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tian Aol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tian Aoli Ltd filed Critical Tiantian Aoli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917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917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917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917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02Advancing webs by friction roll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2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transversely
    • B65H23/022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transversely by tentering devices
    • B65H23/025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transversely by tentering devices by rollers

Landscapes

  • Advancing Webs (AREA)
  • Straightening Metal Sheet-Like Bodies (AREA)
  • Registering, Tensioning, Guiding Webs, And Roller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辊式送料器,具有良好的外倾矫正功能。辊式送料器具备一对辊(11a、11b),该一对辊通过夹持带状材并旋转而实现带状材的进给动作,该辊式送料器设置有:机构(40),该机构以一方的第一辊(11a)与另一方的第二辊(11b)的距离在各辊(11a、11b)的两端侧分别可变的方式,使第一辊(11a)能够相对于第二辊(11b)位移;以及两个驱动源(第一马达(14)、第二马达(16)),该两个驱动源对通过该机构(40)而使第一辊(11a)相对于第二辊(11b)位移的动作进行驱动。

Description

辊式送料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例如冲压机械供给带状材的辊式送料器。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将由钢、铝等构成的带状的材料(以下,称为带状材)连续地向冲压机械等供给,而进行冲压加工、切断加工等的加工工序是通过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一系列的设备来进行的。即,利用称为开卷机的机械使将带状材呈螺旋状卷绕的材料(即,线圈材)向卷出方向旋转而从其外周随时伸出带状材,并且,在该开卷机的后游(冲压机械等的前流)处通过称为辊式送料器的(或者也仅称为送料器等的)机械而将上述带状材向冲压机械等送出规定量并进行定位、冲压加工等(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上述辊式送料器通常采用具备一对辊(上辊和下辊)的结构,该一对辊通过夹持带状材并进行旋转而实现带状材的进给动作。
而且,上述带状材在特别是材质为铝的情况下,外倾量较多,要求在供给时减少该外倾量。
这里,外倾是指带状材相对于带状材的供给方向(行进方向)而向左右方向(带状材的宽度方向)弯曲(并不是由于卷绕成螺旋状而导致的卷痕的弯曲),将像这样向左右弯曲的量称为外倾量。在海外制造或者品质差的金属材中,存在该外倾量较多的趋势,由于该外倾量较多而产生如下的不良情况。
(a)在利用辊式送料器对带状材进行进给时,带状材相对于行进方向向左右弯曲,带状材无法运送至处于后工序的冲压机械等装置、或者运送的作业非常困难。这里,“运送”是指使材料通过装置的规定的位置,若无法运送,则利用处于后工序的装置的冲压加工等当然无法进行。
(b)关于外倾量较多的带状材,也有时废弃,在该情况下,导致通过该带状材而制造的制品的成本增加。
(c)由于带状材一边向左右方向的一侧弯曲一边进入(或者,还包含蜿蜒地进入的情况),而使设备机器(例如,引导带状材的引导部件等)与带状材的弯曲的一侧强力的持续摩擦从而导致磨损,需要该设备机器的破损更换修理。
(d)由于外倾而产生辊式送料器的进给精度(对带状材进行进给的距离和速度的精度)的降低。
因此,以往,例如存在如下的辊式送料器,通过将垫片(薄楔(楔部))插入支承上辊或者下辊的部件,而能够利用人工作业来调整进给动作时(夹持带状材而进给时)的上辊与下辊的相对的距离和角度(倾斜情况)。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如下的结构:能够通过马达的驱动力来调整上辊相对于下辊的角度。这些辊式送料器通过变更进给动作时的上辊与下辊的相对的距离或者角度,而与带状材的外倾的状态对应地变更在进给动作时利用上辊与下辊夹持带状材的压力的轴向(与带状材的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各辊的长边方向)的分布,由此在进给动作时通过上述夹持的压力来矫正带状材,减少带状材的外倾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815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0029号公报
但是,首先,在能够利用人工作业来调整上辊与下辊的相对的距离和角度这样的上述辊式送料器的情况下,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在该辊式送料器的情况下,需要根据需要而反复多次如下的人工作业:将实际要进给的带状材和感压纸夹在上辊与下辊之间,然后取出感压纸进行观察,确认压力的大小和分布,根据该确认结果而拆下或者插入垫片、或者变更所插入的垫片的种类和数量,然后,再次将上述带状材和感压纸夹在上辊与下辊之间,然后取出感压纸进行观察,确认压力的大小和分布。因此,调整中例如存在需要2~3小时左右的长时间。另外,由于是与使用实际的带状材的材料对应的调整,因此若接下来要处理的带状材的外倾的状态与前次不同(例如向相反侧弯曲的情况),则存在每次都需要再次执行长时间的上述人工作业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辊式送料器中,通过由外螺纹和内螺纹构成的齿隙较多的螺纹机构而将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变换成可动板(经由轴承而支承上辊的一端的部件)的直线运动(上下运动),通过该直线运动而仅使上辊的一端升降从而变更上辊的铅垂方向的角度。因此,在该专利文献2公开的辊式送料器的情况下,存在如下等问题:例如高精度地调整以及细微地调整进给动作时的上辊与下辊的相对的距离和角度很困难或者是不可能的。特别是,由于仅使上辊的一端升降,因此上辊的另一端与下辊的距离无法完全地通过马达的驱动力来调整,例如存在不得不采用通过上述的使用垫片的人工作业来调整的结构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辊式送料器,该辊式送料器具备一对辊,该一对辊通过夹持带状材并旋转而实现带状材的进给动作,优选高精度且细微地调整这些辊的相对的距离和角度是容易的。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辊式送料器具备一对辊,该一对辊通过夹持带状材并旋转而实现带状材的进给动作,该辊式送料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机构,该机构以作为所述辊的一方的第一辊与作为所述辊的另一方的第二辊的距离在各辊的两端侧分别可变的方式,使所述第一辊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辊位移;以及
多个驱动源,该多个驱动源对通过所述机构而使所述第一辊相对于所述第二辊位移的动作进行驱动。
另外,本申请的技术方案2所述的辊式送料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机构为五节连杆机构。
另外,本申请的技术方案3所述的辊式送料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机构为将第一部件、第二部件、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以及第三部件作为节的五节旋转型的连杆机构(通过实现回转对偶的五个的关节(接头)而将五个节(连杆)连结而成的连杆机构),其中,该第一部件将所述第一辊支承为旋转自如,该第二部件将所述第二辊支承为旋转自如地支承,该第一旋转轴被作为所述驱动源中的一方的驱动源的第一马达驱动,该第二旋转轴与该第一旋转轴平行地配设且被作为所述驱动源中的另一方的驱动源的第二马达驱动,
所述第一旋转轴具有:第一轴部,该第一轴部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第二部件且被所述第一马达旋转驱动;以及第一偏心轴部,该第一偏心轴部偏心地设置在该第一轴部的延长线上,
所述第二旋转轴具有:第二轴部,该第二轴部以与所述第一轴部平行的方式在与所述第一轴部不同的位置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第二部件,且被所述第二马达旋转驱动;以及第二偏心轴部,该第二偏心轴部偏心地设置在该第二轴部的延长线上且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部件,
所述第三部件为如下结构:一端侧通过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平行的连结轴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部件,另一端侧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第一偏心轴部。
另外,本申请的技术方案4所述的辊式送料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以及所述连结轴被配设为相对于所述辊呈扭转的位置关系,所述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以及所述连结轴的轴向被设定为与所述辊的轴向相差90度的前后方向,
所述第一部件具有:前侧第一壁部,该前侧第一壁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所述辊的中心线位于前侧;以及后侧第一壁部,该后侧第一壁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所述辊的中心线位于后侧,
所述第二部件具有:前侧第二壁部,该前侧第二壁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所述前侧第一壁部位于前侧;以及后侧第二壁部,该后侧第二壁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所述后侧第一壁部位于后侧,
作为所述第三部件,设置有:前侧第三部件,该前侧第三部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所述辊的中心线位于前侧,该前侧第三部件的一端侧通过所述连结轴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前侧第一壁部;以及后侧第三部件,该后侧第三部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所述辊的中心线位于后侧,该后侧第三部件的一端侧通过所述连结轴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后侧第一壁部,
在所述第一旋转轴中,作为所述第一轴部,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前侧第二壁部的前侧第一轴部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后侧第二壁部的后侧第一轴部,并且,作为所述第一偏心轴部,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前侧第三部件的另一端侧的前侧第一偏心轴部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后侧第三部件的另一端侧的后侧第一偏心轴部,
在所述第二旋转轴中,作为所述第二轴部,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前侧第二壁部的前侧第二轴部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后侧第二壁部的后侧第二轴部,并且,作为所述第二偏心轴部,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前侧第一壁部的前侧第二偏心轴部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后侧第一壁部的后侧第二偏心轴部,
所述机构由前侧连杆机构和后侧连杆机构构成,
所述前侧连杆机构为将所述前侧第一壁部、所述前侧第二壁部、所述前侧第一轴部和前侧第一偏心轴部、所述前侧第二轴部和前侧第二偏心轴部、以及所述前侧第三部件作为节的五节旋转型的连杆机构,
所述后侧连杆机构为将所述后侧第一壁部、所述后侧第二壁部、所述后侧第一轴部和后侧第一偏心轴部、所述后侧第二轴部和后侧第二偏心轴部、以及所述后侧第三部件作为节的五节旋转型的连杆机构,
所述前侧连杆机构和所述后侧连杆机构为如下结构:相对于包含所述辊的中心线且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而(优选为对称地)设置在前侧和后侧。
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辊式送料器,通过多个驱动源的动作而使实现带状材的进给动作的一对辊中的作为一方的第一辊和作为另一方的第二辊的距离在各辊的两端侧分别可变,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或者变化)这些辊的相对的距离和角度。由此,能够容易地通过辊式送料器而减少带状材的外倾量。
并且,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2和3所述的方式中,使所述第一辊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辊位移的机构为与螺纹机构相比能够减少齿隙的五节连杆机构,因此能够高精度且细微地调整或者变化所述辊的相对的距离和角度。
特别是,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3所述的方式中,所述机构为五节旋转型的连杆机构,通过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使作为构成该连杆机构的两个节(连杆)的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分别旋转驱动,能够使支承第一辊的第一部件相对于支承第二辊的第二部件以两个自由度进行动作。另外,由于是五节旋转型的连杆机构,因此将节和节连结的关节(接头)能够全部由与滑动机构、螺纹机构等相比通常晃动较少的旋转轴承(轴承)构成。因此,通过控制所述两个马达,能够容易地高精度且细微地调整(或者变化)进给动作用的一对辊的相对的距离和角度。
另外,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4所述的方式中,作为所述机构,设置有前侧连杆机构和后侧连杆机构,这些连杆机构为相对于包含所述辊的中心线且与前后方向(与所述辊的轴向相差90度的方向、即带状材的供给方向)正交的平面而(优选为对称地)设置在前侧和后侧的结构。由此,在利用所述辊夹持带状材的进给动作时,在将第一辊向第二辊按压的方向上所述第三部件等挤压所述第一部件的力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被分散到所述辊的远处侧和近前侧。另外,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4所述的方式中,成为所述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以及所述连结轴在两端侧安装(或者连结)于前后任意的壁部而被支承的两端支承构造。因此,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4所述的方式,在利用所述辊夹持带状材的进给动作时,抑制构成所述机构的所述第一部件和各旋转轴等所产生的应力和变形,抑制因该变形而引起的例如所述第一辊从适当的位置、姿势偏移等的弊端。因此,与作为辊式送料器的本来的功能的进给动作一同,能够可靠性高且良好地实现夹持带状材的力在带状材的宽度方向上适度地偏差(即,适度地设定夹持带状材的压力在所述辊的轴向上的分布)而减少带状材的外倾量。另外,通过像上述那样挤压所述第一部件的力被分散,各轴成为两端支承构造,由此减少例如使各轴与部件连结而将各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各轴承的负荷,还具有直到构成辊式送料器的该轴承等部件由于疲劳而损伤为止的寿命延长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辊式送料器的俯视图。
图2是辊式送料器的主视图(X向视图)。
图3是辊式送料器的侧视图(Y向视图)。
图4是辊式送料器的纵剖视图,是图1中的A剖视图。
图5的(a)是上述A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图5的(b)是表示第一旋转轴的图。
图6是辊式送料器的横剖视图,是图2中的B剖视图。
图7是图4中的C剖视图(局部性地为E剖视图或者F剖视图)。
图8是图4中的D剖视图(局部性地为F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一辊的动作例的图,图9的(a)是仅表示第一辊的图,图9的(b)是还表示第二辊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一辊的动作例的图,图10的(a)是仅表示第一辊的图,图10的(b)是还表示第二辊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一辊的动作例的图,图11的(a)是仅表示第一辊的图,图11的(b)是还表示第二辊的图。
图12是对能够使第一辊位移的连杆机构的机械学的结构和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3的(a)是表示带状材的供给设备的一例的图,图13的(b)是对辊式送料器的第一辊的位置设定(初始设定)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4的(a)是表示辊式送料器的运转时的时序图的一例的图,图14的(b)是对带状材的外倾的方向与应该压延的位置进行说明的图。
图15的(a)是表示辊式送料器的运转时的时序图的变形例1的图,图15的(b)是表示辊式送料器的运转时的时序图的变形例2的图。
图16的(a)是表示辊式送料器的变形例的图,图16的(b)是表示辊式送料器的运转时的时序图的比较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根据图13的(a)对使用本例的辊式送料器10的带状材供给设备的一例进行说明。如图13的(a)所示,本例的设备具有:开卷机2,该开卷机2使线圈材1a向卷出方向旋转而从其外周随时伸出带状材1;校直送料器5,该校直送料器5在该开卷机2的下游处使带状材1通过而将带状材1矫正成平坦;辊式送料器10,该辊式送料器10在该校直送料器5的下游处使矫正后的带状材1向冲压机械等送出规定的量并进行定位;以及控制装置20,该控制装置20按照固定尺寸间歇进给的方式使辊式送料器10和校直送料器5运转,并且使开卷机2基本上以定速(其中,也可以有速度的切换)连续运转。
这里,如图13所示,辊式送料器10具备:一对送料辊11a、11b,该一对送料辊11a、11b通过夹持带状材1并旋转而实现带状材1的进给动作;马达12(伺服马达),该马达12驱动该送料辊11a、11b中的至少一方;以及位置检测器13(例如,脉冲产生器;所谓的编码器),该位置检测器13输出与该马达12的旋转对应的位置检测信号。而且,本例的辊式送料器10的详细情况后述说明,但除了进给用的马达12(进给马达)之外,还具备:马达14、16(伺服马达),该马达14、16用于使上侧的送料辊11a(以下,有时称为上辊11a或者第一辊11a)相对于下侧的送料辊11b(以下,有时称为下辊11b或者第二辊11b)移动;以及位置检测器15、17(例如,脉冲产生器;所谓的编码器),该位置检测器15、17分别输出与这些马达14、16的旋转对应的位置检测信号。另外,在本申请中,有时仅将上述送料辊称为辊。
另外,在辊式送料器10的上游侧设置有与带状材1的松弛部分(波幅1b)的一端的下表面接触的R引导件10a(例如,由省略图示的多个导辊构成的结构)。另外,送料辊11a、11b是对带状材1施加将带状材1送入后游设备(例如,冲压机械)的力的辊,在运转时夹持着带状材1的状态下,在该情况下通过马达12对下侧的送料辊11b进行旋转驱动。另外,各马达12、14、16的动作由控制装置20内的省略图示的控制器进行反馈控制。即,在运转时,通过控制装置20而例如以马达12的旋转位置的偏差(指令值与反馈值之差)始终接近零的方式驱动马达12,其结果为,带状材1在与后游设备的运转同步的规定的时机送出所设定的进给量。另外,图13的(a)图表示辊式送料器10等的概况,关于辊式送料器10的详细结构后述说明。
接下来,校直送料器5不同于单纯的校直,能够与辊式送料器10同样地对进给动作进行反馈控制。例如,如图13所示,除了具备用于矫正的被交替地配置了多个的矫正用滚子6之外,还具备:一对送料辊7a、7b,该一对送料辊7a、7b通过夹持带状材1并旋转而实现带状材1的进给动作;马达8(伺服马达),该马达8驱动该送料辊7a、7b中的至少一方;以及位置检测器9(例如,脉冲产生器;所谓的编码器),该位置检测器9输出与该马达8的旋转对应的位置检测信号。另外,在该校直送料器5的下游侧和上游侧分别设置有与带状材1的松弛部分(波幅1b或者后述的波幅1c)的一端的下表面接触的R引导件5a和5b(例如,由省略图示的多个导辊构成的结构)。另外,马达8的动作由控制装置20内的省略图示的控制器进行反馈控制。这里,矫正用滚子6除去带状材1由于卷绕成螺旋状而导致的卷痕的弯曲,而使带状材1平坦。
接下来,开卷机2具备:从内侧支承线圈材1a的转筒2a、以及驱动该转筒2a的马达3。马达3由控制装置20内的省略图示的开卷机2用的控制器进行控制。另外,在本例的情况下,在开卷机2与校直送料器5之间还形成有带状材1的松弛部分(波幅1c)。而且,虽然省略图示,但设置有对该波幅1c的松弛部分的大小(波幅量)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波幅传感器),马达3根据该波幅传感器所检测的波幅1c的波幅量而切换转速。因此,控制马达3的上述开卷机2用的控制器不一定需要进行反馈控制,只要是能够单纯地使马达3的转速变化的结构即可。另外,考虑负荷(线圈材1a等)的惯性的大小,将马达3的转速的切换时的加速度控制成较小的值(与1G相比为显著小的值)。
控制装置20相当于由上述的各控制器(开卷机2用的控制器、校直送料器5用的控制器、辊式送料器10用的控制器)构成的控制系统整体,相当于控制单元。
虽然省略图示,在控制装置20中具备设置有操作用的各种按钮和显示部的操作面板(操作部)。各马达的手动操作、各种数据设定操作等能够从该操作面板进行。另外,作为预先由作业者从操作面板设定的数据,存在如下的数据(除了后述的在初始设定中所输入的设定值Z1、Z2之外,还指定释放动作时的位置变化图案的数据)等,该数据指定带状材1的一次的进给动作时的目标进给量(对于作为后游设备的例如冲压机械的一个周期的动作,使带状材1在规定的时机进给时的进给长度)、在图14的(a)的下段所例示的进给速度的规定的值(最高速度)、在图14的(a)的下段所例示的加速时间和减速时间、在图14的(a)的上段所例示的上辊两端的上下方向位置(后述)。
另外,在图13的(a)所示的结构例中,为了较高地实现带状材向冲压机械等的供给动作的最高加速度,并且减少运转时的波幅(带状材1的松弛部分)的相对的加速度而防止因波幅的摇动(晃动)而引起的带状材1的损伤和辊式送料器等机械的破损,在作为进给机构的一种的开卷机2的后游设置两个进给机构(校直送料器5和辊式送料器10),在该两个进给机构之间也形成带状材的波幅(波幅1b),包含开卷机2而设置有三个进给机构和两个波幅(波幅1b、波幅1c)。在该结构中,以使各波幅(波幅1b、波幅1c)的相对的加速度始终为1G以下(重力加速度以下)的方式控制各进给机构(开卷机2、校直送料器5、辊式送料器10)的各马达3、8、12,由此显著地减少波幅的摇动,并且能够使对冲压机械等的供给动作的最高加速度(在该情况下,基于辊式送料器10的进给动作的加速度的最大值)为例如2G。例如,只要以在位于波幅1b的下游的下游侧进给机构(例如辊式送料器10)的进给动作处于例如2G(重力加速度的2倍)的加速状态时,使位于波幅的上游的上游侧进给机构(例如校直送料器5)的进给动作处于例如1G(重力加速度)的加速状态,相反在下游侧进给机构的进给动作处于2G的减速状态时,使上游侧进给机构的进给动作处于1G的减速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则各波幅的相对的加速度始终为1G以下,由于没有超过重力加速度,因此显著地减少各波幅的摇动。并且,能够使对冲压机械等的供给动作的最高加速度(在该情况下,基于辊式送料器10的进给动作的加速度的最大值)为例如2G。
其中,图13的(a)所示的结构仅仅是一个具体例,除此之外还能够得到各种结构(其他的结构例后述说明)。
接下来,关于应用了本发明的辊式送料器10,以下详细地进行说明。
另外,上述的校直送料器5包含作为由用于对带状材1进行进给的一对辊(送料辊7a、7b)构成的辊式送料器的结构,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该校直送料器5的辊式送料器的部分,但在本例中,关于将本发明应用于后游侧的辊式送料器10的情况,以下进行说明。
图1是辊式送料器10的俯视图,图2是辊式送料器10的主视图(图1中的X向视图),图3是辊式送料器10的侧视图(图1中的Y向视图),图4是图1中的A剖视图,图5的(a)是上述A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图5的(b)是表示后述的第一旋转轴43的图,图6是图2中的B剖视图,图7是图4中的C剖视图(局部性地为E剖视图或者F剖视图),图8是图4中的D剖视图(局部性地为F剖视图)。
另外,像图13的(a)中说明的那样,有时在辊式送料器10附属设置有例如引导带状材1的上述的R引导件10a这样的机器,关于这样的付带机器,在图1等中省略图示。
如图1~3等所示,辊式送料器10具备:一对辊(第一辊11a、第二辊11b),该一对辊相互平行地配置,通过夹持带状材1并旋转而实现带状材1的进给动作;机构40,该机构40以作为该辊的一方的第一辊11a(上辊11a)与作为上述辊的另一方的第二辊11b(下辊11b)的距离在各辊的轴向的两端侧分开独立地可变的方式,使第一辊11a能够相对于第二辊11b位移;以及两个驱动源(马达14、16),该两个驱动源对通过该机构40而使第一辊11a相对于第二辊11b位移的动作进行驱动。这里,两个驱动源为上述的马达14、16,以下,有时将马达14称为第一马达14,将马达16称为第二马达16。
另外,如图8所示,上述辊(第一辊11a和第二辊11b)采用如下的结构:在中央部具有利用外周夹持带状材的圆柱状部分(省略符号),且具有从该圆柱状部分的两侧同轴地延伸的直径比上述圆柱状部分小的安装轴部(省略符号)。
机构40在机械学上是五节连杆机构。五节连杆机构还存在例如由直进对偶(例如由气缸等构成的对偶)构成两个对偶而成的直动型五节连杆机构等,本例的机构40是全部的对偶为旋转对偶(回转对偶)的旋转型五节连杆机构。
即,如图2~图8所示,机构40是使第一部件41、第二部件42、第一旋转轴43(图6等所示)、第二旋转轴44(图6等所示)、第三部件45或46(图5的(a)等所示)为五个节的五节旋转型的连杆机构,其中,该第一部件41将第一辊11a支承为旋转自如,该第二部件42将第二辊11b支承为旋转自如,该第一旋转轴43被作为上述两个驱动源中的一方的驱动源的第一马达14驱动,该第二旋转轴44与该第一旋转轴43平行地配设且被作为上述两个驱动源中的另一方的驱动源的第二马达16驱动,该第三部件45或46通过连结轴47而与第一部件41连结。五节旋转型的连杆机构(或者也称为旋转型五节连杆机构等)是通过实现回转对偶的五个关节(例如称为轴承的旋转轴承等接头)而将五个节(连杆)连结而成的连杆机构。
这里,如图1、图4等所示,第一旋转轴43、第二旋转轴44和连结轴47被配设为相对于上述辊(第一辊11a和第二辊11b)呈扭转的位置关系,第一旋转轴43、第二旋转轴44和连结轴47的轴向被设定为与上述辊的轴向相差90度的前后方向。
另外,例如图1的纸面上的向上为对带状材1进行供给的进给方向(对带状材1进行进给的方向),在本申请中,将与该进给方向平行的方向称为辊式送料器的前后方向。而且,如图3所示,在该前后方向上,将带状材1进入辊式送料器10的入侧称为辊式送料器10的后侧,将带状材1从辊式送料器10输出的出侧称为辊式送料器10的前侧。而且,上述前后方向通常与设置辊式送料器10的地面(通常为水平面)平行(即,通常为水平方向)。
另外,图2的纸面上的左右方向为辊(第一辊11a和第二辊11b)的轴向(即,由辊夹持的带状材1的宽度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将该左右方向上的右侧(安装进给马达12的一侧)称为驱动侧,将该左右方向上的左侧称为反驱动侧。而且,上述左右方向也通常与设置辊式送料器10的地面(通常为水平面)平行(即,通常为水平方向)。
另外,如图1~图8所示,第一部件41具有:前侧第一壁部41a,该前侧第一壁部41a在上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上述辊的中心线位于前侧;后侧第一壁部41b,该后侧第一壁部41b在上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上述辊的中心线位于后侧;左侧第一壁部41c(参照图2等),该左侧第一壁部41c的下端部延伸到第一辊11a的左侧的位置;以及右侧第一壁部41d(参照图2等),该右侧第一壁部41d的下端部延伸到第一辊11a的右侧的位置。其中,如图5的(a)所示,在前侧第一壁部41a的下端部左侧设置有切口部41e,该切口部41e用于使第一旋转轴43通过而避免与该前侧第一壁部41a的干扰。同样,在后侧第一壁部41b的下端部左侧设置有切口部41f,该切口部41f用于使第一旋转轴43通过而避免与该后侧第一壁部41b的干扰(参照图7和图16)。而且,如图7所示,第一辊11a的两端部(上述安装轴部的端部)分别经由轴承48、49(例如,球轴承;滚珠轴承)而安装于左侧第一壁部41c和右侧第一壁部41d,由此,第一辊11a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一部件41。另外,在图2中符号50所示的结构为固定于第一辊11a的右端部(右侧的安装轴部)且比右侧第一壁部41d靠内侧的位置的上侧同步齿轮。该上侧同步齿轮50在图7、图8等中省略图示。
接下来,如图1~图8所示,第二部件42具有:前侧第二壁部42a,该前侧第二壁部42a在上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前侧第一壁部41a位于前侧;后侧第二壁部42b,该后侧第二壁部42b在上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后侧第一壁部41b位于后侧;左侧第二壁部42c(参照图2等),该左侧第二壁部42c的下端部通过第二辊11b的左侧的位置而进一步向下方延伸;右侧第二壁部42d(参照图2等),该右侧第二壁部42d的下端部通过第二辊11b的右侧而进一步向下方延伸;后侧外壁部42e(参照图1等),该后侧外壁部42e相比于后侧第二壁部42b进一步位于后侧;以及前侧壁部42f(参照图2、图3等),该前侧壁部42f位于前侧第二壁部42a的下方。
在例如前侧壁部42f、左侧第二壁部42c以及右侧第二壁部42d中的任意一个以上的部分中,该第二部件42相对于安装辊式送料器10的地面而基本上被固定。此时,可以直接固定于地面,也可以固定于在地面安装的架台。这样,由于第二部件42被固定,从而辊式送料器10安装于规定的场所。其中,辊式送料器10(第二部件42)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被设置为固定于例如能够移动的台车(省略图示),在非运转中使台车移动而能够容易地变更安装场所。
而且,如图8所示,第二辊11b的两端部(上述安装轴部的端部)分别经由轴承51、52(例如,球轴承;滚珠轴承)而安装于左侧第二壁部42c和右侧第二壁部42d,由此,第二辊11b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二部件42。另外,在图2、图8等中符号53所示的结构为固定于第二辊11b的右端部(右侧的安装轴部)且比右侧第二壁部42d靠内侧的位置的下侧同步齿轮。该下侧同步齿轮53通过与上述的上侧同步齿轮50啮合,而伴随着第二辊11b的旋转而使第一辊11a同步地旋转。
另外,第一辊11a能够通过机构40(五节连杆机构)而进行相对于第二辊11b上升或者下降、或者倾动的动作(详细情况后述说明),但该动作较小,因此即使第一辊11a进行动作,也维持这些下侧同步齿轮53与上侧同步齿轮50的齿相互啮合的状态。
另外,图1中符号54所示的结构为用于将进给马达12固定于第二部件42的右侧第二壁部42d的外表面侧的安装部件。该安装部件54的内部为中空,在该安装部件54的内部配置有偶联件(将轴和轴连结的部件)55。如图2所示,该偶联件55将配置于与第二辊11b大致相同轴中心线上的进给马达12的输出轴12a和第二辊11b的右侧的安装轴部的端部连结。由此,第二辊11b成为与进给马达12的输出轴12a直接连结而被进给马达12驱动从而进行旋转的结构。
以上,对第一部件41和第二部件42进行了说明,但这里,对第一部件41与第二部件42的关系进行说明。第一部件41与第二部件42为分别独立的部件,第一部件41能够相对于第二部件42在上下方向上(为与上述前后方向和上述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通常为铅垂方向)进行动作,并且在上述左右方向上也能够稍微地进行动作。即,如图6和后述的图16所示,成为由第一部件41的前侧第一壁部41a、后侧第一壁部41b、左侧第一壁部41c和右侧第一壁部41d构成的水平剖面为中空长方形的部分按照规定的间隙嵌入由第二部件42的前侧第二壁部42a、后侧第二壁部42b、左侧第二壁部42c和右侧第二壁部42d构成的水平剖面为中空长方形的部分的内侧的状态,由此第一部件41能够相对于第二部件42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动作,进一步在上述左右方向上也能够稍微地进行动作。这里,规定的间隙是指通过机构40(五节连杆机构)的动作而使第一部件41能够相对于第二部件42进行动作(包含以倾斜的方式进行动作的倾动)的程度的间隙。但是,在本例的情况下,第一部件41为在前后方向上几乎无法进行动作的结构,第一辊11a为维持处于第二辊11b的大致正上方的状态(第一辊11a的中心线和第二辊11b的中心线处于与上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大致相同平面内的状态)的结构。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将图2的纸面上的上下方向(与上述前后方向(带状材的进给方向)和上述左右方向(各辊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称为上述上下方向。其中,该上述上下方向通常为铅垂方向,但不限于铅垂方向。这是因为,还存在辊式送料器10整体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地设置的情况。
接下来,第三部件45、46为如下结构:一端侧(在本例中为上端侧)通过与第一旋转轴43平行的连结轴47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第一部件41,另一端侧(在本例中为下端侧)旋转自如地安装于第一旋转轴43的后述的第一偏心轴部(前侧第一偏心轴部43c或者后侧第一偏心轴部43d)。
详细地说,如图5等所示,作为第三部件,设置有在上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上述辊的中心线位于前侧的前侧第三部件45、以及在上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上述辊的中心线位于后侧的后侧第三部件46。而且,前侧第三部件45为如下结构:一端侧(在本例中为上端侧)通过连结轴47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第一部件41的前侧第一壁部41a,另一端侧(在本例中为下端侧)旋转自如地安装于第一旋转轴43的后述的前侧第一偏心轴部43c。另外,后侧第三部件46为如下结构:一端侧(在本例中为上端侧)通过连结轴47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第一部件41的后侧第一壁部41b,另一端侧(在本例中为下端侧)旋转自如地安装于第一旋转轴43的后述的后侧第一偏心轴部43d。
这里,如图5所示,连结轴47为其前端安装于第一部件41的前侧第一壁部41a、其后端安装于第一部件41的后侧第一壁部41b的轴。并且,如图5所示,前侧第三部件45的上端经由轴承61(例如滚子轴承)而安装于连结轴47的比中央靠前侧的外周,由此,前侧第三部件45以连结轴47为中心旋转自如。另外,同样地,后侧第三部件46的上端经由轴承62(例如滚子轴承)而安装于连结轴47的比中央靠后侧的外周,由此,后侧第三部件46以连结轴47为中心旋转自如。另外,连结轴47的两端可以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于前侧第一壁部41a和后侧第一壁部41b,也可以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连结轴47只要以不会从相对于前侧第一壁部41a和后侧第一壁部41b的图5所示的安装位置脱落的方式安装于第一部件41即可。
接下来,第一旋转轴43(左侧偏心轴)具有:第一轴部,该第一轴部旋转自如地安装于第二部件42而被第一马达14进行旋转驱动;以及第一偏心轴部,该第一偏心轴部偏心地设置在该第一轴部的延长线上。详细地说,如图5所示,关于第一旋转轴43,作为上述第一轴部,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前侧第二壁部42a的前侧第一轴部43a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后侧第二壁部42b的后侧第一轴部43b,并且,作为上述第一偏心轴部,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前侧第三部件45的另一端侧(在本例中为下端侧)的前侧第一偏心轴部43c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后侧第三部件46的另一端侧(在本例中为下端侧)的后侧第一偏心轴部43d。
这里,前侧第一轴部43a与后侧第一轴部43b的中心线一致,前侧第一偏心轴部43c与后侧第一偏心轴部43d的中心线一致。但是,前侧第一轴部43a和后侧第一轴部43b的中心线与前侧第一偏心轴部43c和后侧第一偏心轴部43d的中心线像图5的(b)所示那样,以偏移了规定的偏心量G1的方式偏心。因此,若第一旋转轴43被第一马达14驱动,则第一旋转轴43的第一偏心轴部(前侧第一偏心轴部43c和后侧第一偏心轴部43d)相对于第二部件42自转,并且以上述偏心量G1为公转半径而公转。因此,该第一旋转轴43能够看成是在机械学中具有上述偏心量G1的长度的连杆(节)。
另外,上述偏心量G1根据要处理的带状材1的板厚的范围等而不同,但例如为要处理的带状材1的最大的板厚程度的微小的大小。
另外,如图5所示,第一旋转轴43在前侧第一轴部43a的外周通过轴承63(例如滚子轴承)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前侧第二壁部42a,在后侧第一轴部43b的外周通过轴承64(例如滚子轴承)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后侧第二壁部42b。另外,如图5所示,前侧第三部件45的下端经由轴承65(例如滚子轴承)而安装于前侧第一偏心轴部43c的外周,由此,前侧第三部件45以前侧第一偏心轴部43c为中心旋转自如。另外,同样地,后侧第三部件46的下端经由轴承66(例如滚子轴承)而安装于后侧第一偏心轴部43d的外周,由此,后侧第三部件46以后侧第一偏心轴部43d为中心旋转自如。
另外,如图5和图6等所示,在第一旋转轴43、第二旋转轴44和连结轴47的外周的与各轴承邻接的位置安装有省略了符号的圆筒状或者环状的部件。这些圆筒状或者环状的部件是具有限制各轴承、第一部件41和第三部件45或者46等的前后方向上的动作而进行定位等的功能的部件。其在,在图6中,存在对于这些圆筒状或者环状的部件的一部分省略图示的部位。
另外,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旋转轴43的后侧第一轴部43b贯通后侧第二壁部42b而向后方延伸,在与该后侧第一轴部43b大致同一中心线上配置有第一马达14。第一马达14以其输出轴14a朝向前方而固定于第二部件42的上述的后侧外壁部42e。而且,该第一马达14的输出轴14a比后侧外壁部42e进一步向前方延伸,通过配置在后侧外壁部42e与后侧第二壁部42b之间的空间的偶联件70而与上述的后侧第一轴部43b连结。由此,第一旋转轴43成为与第一马达14的输出轴14a直接连结而被第一马达14驱动从而进行旋转的结构。
接下来,第二旋转轴44(右侧偏心轴)具有:第二轴部,该第二轴部以与第一旋转轴43的第一轴部(前侧第一轴部43a、后侧第一轴部43b)平行的方式在与上述第一轴部不同的位置旋转自如地安装于第二部件42,而被第二马达16进行旋转驱动;以及第二偏心轴部,该第二偏心轴部偏心地设置在该第二轴部的延长线上,且旋转自如地安装于第一部件41。详细地说,如图6所示,关于第二旋转轴44,作为上述第二轴部,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前侧第二壁部42a的前侧第二轴部44a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后侧第二壁部42b的后侧第二轴部44b,并且,作为上述第二偏心轴部,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前侧第一壁部41a的前侧第二偏心轴部44c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后侧第一壁部41b的后侧第二偏心轴部44d。
这里,前侧第二轴部44a与后侧第二轴部44b的中心线一致,前侧第二偏心轴部44c与后侧第二偏心轴部44d的中心线一致。但是,前侧第二轴部44a和后侧第二轴部44b的中心线与前侧第二偏心轴部44c和后侧第二偏心轴部44d的中心线像图6所示那样,以偏移了规定的偏心量G2的方式偏心。因此,若第二旋转轴44被第二马达16驱动,则第二旋转轴44的第二偏心轴部(前侧第二偏心轴部44c和后侧第二偏心轴部44d)相对于第二部件42自转,并且以上述偏心量G2为公转半径而公转。因此,该第二旋转轴44能够看成是在机械学中具有上述偏心量G2的长度的连杆(节)。
另外,上述偏心量G2根据要处理的带状材1的板厚的范围等而不同,但例如为要处理的带状材1的最大的板厚程度的微小的大小。该偏心量G2可以与上述的偏心量G1相同,但也可以不同。
另外,如图6所示,第二旋转轴44在前侧第二轴部44a的外周通过轴承71(例如滚子轴承)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前侧第二壁部42a,在后侧第二轴部44b的外周通过轴承72(例如滚子轴承)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后侧第二壁部42b。另外,如图6所示,第二旋转轴44在前侧第二偏心轴部44c的外周通过轴承73(例如滚子轴承)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前侧第一壁部41a,在后侧第二偏心轴部44d的外周通过轴承74(例如滚子轴承)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后侧第一壁部41b。
另外,如图6所示,第二旋转轴44的后侧第二轴部44b贯通后侧第二壁部42b而向后方延伸,在与该后侧第二轴部44b大致同一中心线上配置有第二马达16。第二马达16以其输出轴16a朝向前方而固定于第二部件42的上述的后侧外壁部42e。而且,该第二马达16的输出轴16a比后侧外壁部42e进一步向前方延伸,通过配置在后侧外壁部42e与后侧第二壁部42b之间的空间的偶联件75而与上述的后侧第二轴部44b连结。由此,第二旋转轴44成为与第二马达16的输出轴16a直接连结而被第二马达16驱动从而进行旋转的结构。
接下来,基于以上的说明,关于通过第一马达14和第二马达16的驱动力而使第一辊11a相对于第二辊11b位移的机构40的特征的结构的动作进行说明。机构40是像上述那样在机械学中全部的对偶为旋转对偶(回转对偶)的旋转型五节连杆机构。
根据图5的(a)和图6等中图示的构造和在此之前的说明可知,本例的机构40为在前后方向上两个相同的连杆机构并列设置的结构。即,本例的机构40包含被共用的驱动源(第一马达14和第二马达16)驱动的前侧连杆机构40a和后侧连杆机构40b,这些前侧连杆机构40a和后侧连杆机构40b为相对于包含上述辊的中心线且与上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相当于图4所示的F剖面的平面)对称地设置的结构。
这里,前侧连杆机构40a为使前侧第一壁部41a、前侧第二壁部42a、前侧第一轴部43a和前侧第一偏心轴部43c、前侧第二轴部44a和前侧第二偏心轴部44c、前侧第三部件45为五个节的五节旋转型的连杆机构。作为将该前侧连杆机构40a的各节连结的关节的轴承为轴承61、63、65、71、73。
另外,后侧连杆机构40b为使后侧第一壁部41b、后侧第二壁部42b、后侧第一轴部43b和后侧第一偏心轴部43d、后侧第二轴部44b和后侧第二偏心轴部44d、后侧第三部件46为五个节的五节旋转型的连杆机构。作为将该后侧连杆机构40b的各节连结的关节的轴承为轴承62、64、66、72、74。
图12是以容易理解机构40(前侧连杆机构40a和后侧连杆机构40b)的机械学的结构和动作的方式而示出的图,节的长度之比和节的角度与实际不同,是以容易看出机构40的原理性的结构和动作的方式而示出的图。在图12的上段,赋予各关节(在该情况下,实现回转对偶的关节)的符号为上述的后侧连杆机构40b的对应的各轴承的符号。其中,前侧连杆机构40a与后侧连杆机构40b仅配置不同,结构和动作完全相同,即使赋予前侧连杆机构40a的对应的各轴承的符号,也为相同的结构和动作。
这里,图12中图示的机械学的结构仅为从上述前后方向的后方(即,从图1中X所示的方向)观察机构40的情况下的机械学的骨架。在该图12中,关节64与关节66之间的节(连杆D)为由第一旋转轴43(左侧偏心轴)构成的节,为相当于上述的偏心量G1的长度的节。另外,在图12中,关节72与关节74之间的节(连杆E)为由第二旋转轴44(右侧偏心轴)构成的节,为相当于上述的偏心量G2的长度的节。
这里,图12的中段是指如下情况:从图12的上段的状态起,使第一马达14的输出轴14a在恒定的旋转位置停止,仅使第二马达16工作从而仅使输出轴16a旋转,从后方观察时仅使第二旋转轴44(连杆E)进行右旋转(顺时针旋转)。在该情况下,机构40能够看成是四节自由度1的连杆机构,伴随着第二旋转轴44(连杆E)的顺时针的旋转而第一部件41(连杆B)和第三部件46(连杆A)像虚线所示那样进行动作,其结果为,第一部件41以主要是第一部件41的右侧上升的方式倾斜且位移。而且,伴随着该第一部件41的位移,支承于第一部件41的第一辊11a(上辊)也同样地以主要是右侧上升的方式倾斜且位移。
接下来,图12的下段是指如下情况:从图12的上段的状态起,使第二马达16的输出轴16a在恒定的旋转位置停止,仅使第一马达14工作从而仅使输出轴14a旋转,从后方观察时仅使第一旋转轴43进行左旋转(逆时针旋转)。在该情况下,机构40能够看成是四节自由度1的连杆机构,伴随着第一旋转轴43(连杆D)的逆时针的旋转而第一部件41(连杆B)和第三部件46(连杆A)像虚线所示那样进行动作,其结果为,第一部件41以主要是第一部件41的左侧上升的方式倾斜且位移。而且,伴随着该第一部件41的位移,支承于第一部件41的第一辊11a(上辊)也同样地以主要是左侧上升的方式倾斜且位移。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根据以上的说明可知,如果从图12的上段的状态起使两方的马达14、16同时地向上述的方向(第一旋转轴43向逆时针、第二旋转轴44向顺时针)移动,则能够以使第一辊11a的左右两端侧整体上升大致相同距离的方式使第一部件41位移。
另外,也可以通过使各马达14、16向与上述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一旋转轴43向顺时针、第二旋转轴44向逆时针)移动,而使第一部件41和第一辊11a与上述的上升动作同样地下降(主要使右侧下降、主要使左侧下降、进一步在整体上以大致相同距离下降)。
另外,也可以通过使各马达14、16同时向规定的方向(例如,第一旋转轴43向顺时针旋转、第二旋转轴44也向顺时针旋转的方向)移动,而使第一辊11a的一端侧的上下方向位置不变化且仅使另一端侧的上下方向位置变化。
因此,根据机构40,能够以第一辊11a与第二辊11b的距离在各辊的两端侧分别独立地可变的方式使第一辊11a相对于第二辊11b位移。进一步地说,通过控制各马达14、16的旋转位置,能够分别独立地设定第一辊11a与第二辊11b的左端位置处的间隔(间隙)、第一辊11a与第二辊11b的右端位置处的间隔(间隙),并使它们分别独立地变化。
接下来,根据图9~图11,对机构40的实际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另外,图9~图11是与上述的图7大致相同的剖视图(主要表示图4的C剖面的图)。其中,图9~图11是为了了解旋转轴43、44的偏心的状态而进一步图示在上述C剖面中无法看到的后侧第一轴部43b和后侧第二轴部44b的图(一部分包含图4中的D剖面的图)。另外,图9~图11所示的具体的数字为试制机等结构,仅仅是一例。
图9表示第一辊11a的位置、第一旋转轴43和第二旋转轴44的旋转位置位于原点的状态(以下,称为原点状态)。在该原点的状态下,如图9的(a)所示,第一辊11a与第二辊11b的间隔(夹着带状材1的中央的圆柱状部分的外周间的距离)为零,如图9的(b)所示,从第二辊11b(下辊)的中心线到第一辊11a(上辊)的外周(夹着带状材1的中央的圆柱状部分的外周)的下缘为止的距离为作为第二辊11b(下辊)的半径31.5mm。
另外,在上述原点的状态下,第一旋转轴43(左侧偏心轴)和第二旋转轴44(右侧偏心轴)的偏心的方向如图9的(a)所示。
即,第一旋转轴43中的后侧第一偏心轴部43d等偏心的部分的中心在图9的(a)的纸面上相对于后侧第一轴部43b等没有偏心的部分的中心位于向右下分开了偏心量G1的位置。而且,这些中心的上述上下方向的距离像图9的(a)所示那样,为例如1.5mm。另外,第二旋转轴44中的后侧第二偏心轴部44d等偏心的部分的中心在图9的(a)的纸面上相对于后侧第二轴部44b等没有偏心的部分的中心位于向左下分开了偏心量G2的位置。而且,这些中心的上述上下方向的距离依然为例如1.5mm。
接下来,图10表示从上述的原点状态起,使第一马达14停止,另外仅使第二马达16工作,在使第一旋转轴43在原点状态停止的状态下仅使第二旋转轴44(右侧偏心轴)顺时针旋转的状态(以下,是指右侧旋转状态)。在该右侧旋转状态下,如图10的(a)所示,第一辊11a与第一部件41一同倾斜且上升,第一辊11a的右侧上升得更大。在该右侧旋转状态下,如图10的(a)所示,第一辊11a与第二辊11b的间隔(夹着带状材1的中央的圆柱状部分的外周间的距离)在左端为例如0.04mm,在右端为例如1.6mm。另外,在该右侧旋转状态下,如图10的(b)所示,从第二辊11b(下辊)的中心线到第一辊11a(上辊)的外周(夹着带状材1的中央的圆柱状部分的外周)的下缘为止的距离比第二辊11b(下辊)的半径大,在左端为例如32mm,在右端为例如33mm。
另外,图10的(a)所示的右侧旋转状态表示使第二旋转轴44顺时针旋转,直到第二旋转轴44中的后侧第二偏心轴部44d等偏心的部分的中心与后侧第二轴部44b等没有偏心的部分的中心的在上述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为约0mm为止的状态,动作条件与图10的(b)稍微不同。
另外,在上述右侧旋转状态下,第一部件41和第一辊11a(上辊)的右侧上升得更大的原理如图12的中段的图中说明的那样。
接下来,图11表示从上述的原点状态起,在使第二马达16停止的状态下仅使第一马达14工作,在使第二旋转轴44在原点状态停止的状态下仅使第一旋转轴43(左侧偏心轴)逆时针旋转的状态(以下,是指左侧旋转状态)。在该左侧旋转状态下,如图11的(a)所示,第一辊11a与第一部件41一同倾斜且上升,第一辊11a的左侧上升得更大。在该左侧旋转状态下,如图11的(a)所示,第一辊11a与第二辊11b的间隔(夹着带状材1的中央的圆柱状部分的外周间的距离)在左端为例如1.6mm,在右端为例如0.04mm。另外,在该左侧旋转状态下,如图11的(b)所示,从第二辊11b(下辊)的中心线到第一辊11a(上辊)的外周(夹着带状材1的中央的圆柱状部分的外周)的下缘为止的距离比第二辊11b(下辊)的半径大,在左端为例如33mm,在右端为例如32mm。
另外,图11的(a)所示的左侧旋转状态表示使第一旋转轴43逆时针旋转,直到第一旋转轴43中的后侧第一偏心轴部43d等偏心的部分的中心与后侧第一轴部43b等没有偏心的部分的中心的上述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为约0mm的状态,动作条件与图11的(b)稍微不同。
另外,在上述左侧旋转状态下,第一部件41和第一辊11a(上辊)的左侧上升得更大的原理如图12的下段的图中说明的那样。
接下来,与关于辊式送料器10的控制装置20的功能一同对包含辊式送料器10的进给动作在内的动作进行说明。
控制装置20能够根据例如上述的从操作面板的操作输入而进行第一辊11a(上辊)的两端的上下方向位置的初始设定。这里,第一辊11a的两端是指第一辊11a的中央的圆柱状部分(夹持带状材1的部分)的下缘的左右两端。而且,在本例的情况下,由于第一辊11a(上辊)的上述圆柱状部分的下缘与第二辊11b(下辊)的上述圆柱状部分的上缘的间隙为零的状态(图9所示)是指原点,因此具体而言,第一辊11a的上述圆柱状部分的下缘与第二辊11b的上述圆柱状部分的上缘之间的间隙的上下方向长度相当于第一辊11a的上下方向位置的值。即,第一辊11a与第二辊11b的上述圆柱状部分的左端处的上述间隙的上下方向长度相当于第一辊11a的左端的上下方向位置的值,例如在上述图10的(a)的状态下0.04mm这样的值相当于第一辊11a的左端的上下方向位置的值。另外,第一辊11a与第二辊11b的上述圆柱状部分的右端处的上述间隙的上下方向长度相当于第一辊11a的右端的上下方向位置的值,例如在上述图10的(a)的状态下1.6mm这样的值相当于第一辊11a的右端的上下方向位置的值。
图13的(b)是表示上述的第一辊11a的两端的上下方向位置的初始设定的动作的流程图。在该初始设定中,首先,进行第一辊11a的反驱动侧(左端)的上下方向位置(Z1)的设定(步骤S1),接下来进行第一辊11a的驱动侧(右端)的上下方向位置(Z2)的设定(步骤S2),接下来进行使第一辊11a的反驱动侧(左端)和驱动侧(右端)的上下方向位置分别为步骤S1、S2中设定的位置(Z1、Z2)的移动。
这里,步骤S1、S2是通过例如操作者对控制装置20的操作面板进行操作而分别按照规定的单位(例如0.001mm单位,0.005mm单位,或者0.01mm单位等)输入并设定第一辊11a的左端或者右端的上下方向位置的值而进行的。在申请人所试制的试制机中,控制各马达(第一马达14和第二马达16)的旋转位置的信号为例如脉冲信号,该脉冲信号的每1脉冲对应的第一辊11a的两端的上下方向的移动量分别为约0.001mm,并且确认了上述上下方向位置能够按照上述的较细的单位来设定。
另外,在步骤S3中,根据例如控制装置20预先设定的数据、程序,通过计算来求出实现在步骤S1、S2中设定的上述上下方向位置(Z1、Z2)的各马达14、16的旋转位置(即,第一旋转轴43和第二旋转轴44各自的旋转位置),以成为所求出的上述旋转位置的方式使各马达14、16自动地工作,由此进行向所设定的上述上下方向位置(Z1,Z2)的移动。
另外,也可以是,若步骤S1、S2的设定结束,则步骤S3的移动通过控制装置20的控制而自动地开始并执行,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若在进行了步骤S1、S2的设定之后操作者进行对控制装置20指令向所设定的上述上下方向位置的移动的操作,则通过控制装置20的控制而执行。
根据申请人所试制的试制机,确认了能够进行使第一辊11a的两端的上下方向位置分别以0.01mm以下的精度实际地变化而进行定位的控制。
另外,关于以上说明的初始设定,也能够容易地改变所输入的数值并且反复进行多次。另外,也可以在将带状材1运送到辊式送料器10的状态下(即,在各辊11a、11b之间夹着带状材1的状态下),进行上述初始设定。而且,关于上述初始设定,临时中断进给动作,观察所送出的带状材1的外倾的状态,而再次以不同的数值重新尝试也能够容易地进行。例如,为了了解相对于带状材1的种类和性状的最佳的上述上下方向位置的数值,改变步骤S1、S2中设定的数值并且实际地进行带状材1的进给动作,观察所送出的带状材1的外倾的状态而再次以不同的数值重新尝试上述初始设定直到外倾量充分变小为止这样的试行错误的作业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其中,在例如采用将预先了解到最佳的数值作为步骤S1、S2中设定的数值的带状材1的情况下,上述初始设定可以仅进行一次。
接下来,控制装置20在供给带状材1的设备的运转时,根据操作者所预先设定的各种数据和预先登录的程序,进行使辊式送料器10像例如图14的(a)所示那样工作的控制。另外,在预先设定的数据中,除了上述的上下方向位置的设定值(Z1,Z2)之外,还存在关于后述的进给期间和间隔期间的长度、决定进给期间中的进给速度的最大值和加速度(包含减速时的加速度)的进给量(在1次的进给期间中送出带状材1的长度)、间隔期间中的第一辊11a的左端与右端的上下方向位置的设定数据等。
图14的(a)是辊式送料器10的运转时的时序图的一例,横轴为时间,上段的纵轴为上辊两端(即,第一辊11a的两端)的上下方向位置,下段的纵轴为进给速度。进给速度是指进给马达12和被该进给马达12驱动的第二辊11b(下辊)的转速,在本例的情况下,也是与第二辊11b同步地旋转的第一辊11a(上辊)的转速。另外,进给速度是指在不存在滑动的正常的状态下,被各辊夹持而送出的带状材1的供给速度。
在图14的(a)的上段的时序图中,用实线表示第一辊11a的左端的上下方向位置(上辊左端的上下方向位置),用虚线表示第一辊11a的右端的上下方向位置(上辊右端的上下方向位置)。
该图14的(a)的上段的时序图是如下情况的具体例:通过上述的初始设定,将上辊左端的上下方向位置(Z1)设定成从带状材1的板厚减去用于防止带状材1的滑动的最低下压量而得到的值,将上辊右端的上下方向位置(Z2)设定成从材料的板厚减去上述最低下压量并且还减去与压延对应的下压量而得到的值。
在该情况下,如图14的(a)的下段所示,在进给期间中,以进给速度上升到规定的最大值(最高速度)(即,进给马达12加速),接下来将进给速度维持在规定的最大值(即,进给马达12进行定速运转),接下来进给速度减少到零(即,进给马达12减速而停止)的方式控制进给马达12,由此,执行按照所设定的规定的量使带状材1进给(即,固定尺寸进给)的进给动作。而且,在该进给期间中,以将上辊左端的上下方向位置维持在上述初始设定中所设定的Z1、将上辊右端的上下方向位置维持在上述初始设定所设定的Z2的方式,控制各马达(第一马达14和第二马达16)。由此,能够按照与上述初始设定中所设定的压延对应的下压量对带状材1的右侧进行压延并且将带状材1送出,实现使外倾量减少的矫正(关于该效果,详细情况后述说明)。另外,如图14的(a)所示,包含冲压机械等设备在运转中与冲压机械等的动作对应地周期性地重复上述的进给期间。
而且,如图14的(a)所示,在进给期间与下一进给期间之间的间隔期间,在进给马达12停止的状态下,以上辊(第一辊11a)整体上升到比材料上表面位置(带状材1的上表面的位置)高的位置,接下来维持在整体上比材料上表面位置高的位置,接下来下降到初始设定的位置(Z1、Z2)而返回的方式控制各马达(第一马达14和第二马达16)。由此,在该间隔期间中,实现带状材1从被各辊夹持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的(即,释放出来的)释放期间。另外,通常,在后游的冲压机械等中对材料(带状材1)进行加工等时独自地进行定位,因此需要该释放期间。这是因为,在保持辊式送料器通过各辊夹持着带状材1的状态下,妨碍带状材1的动作而很难利用后游的冲压机械等进行独自的定位。在应用了本申请发明的辊式送料器10中,形成该释放期间的释放动作也能够通过机构40(连杆机构)而良好地实现。这里,释放动作是指像上述那样以使各辊间的间隙比带状材的板厚大的方式,使辊的至少一方朝向使一方的辊远离另一方的辊的方向移动的动作。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辊式送料器10,通过两个驱动源(第一马达14、第二马达16)的动作而使实现带状材的进给动作的一对辊中的作为一方的第一辊11a与作为另一方的第二辊11b的距离在各辊的两端侧分别独立地可变,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或者变化)这些辊的相对的距离和角度。由此,能够容易地通过辊式送料器10而使带状材1的外倾量减少。
即,在例如图14的(b)的右侧所示那样在带状材1存在右弯的外倾的情况下,如上述的图14的(a)上段所示,如果使第一辊11a的左端的上下方向位置的设定值(Z1)为比带状材1的板厚减小上述最低下压量而得到的值、将第一辊11a的右端的上下方向位置的设定值(Z2)设定为相比于带状材1的板厚减小上述最低下压量并且还减小与压延对应的下压量,则第一辊11a向右端相对于第二辊11b接近与压延对应的下压量的方向倾斜,在上述进给期间中在第一辊11a的右端侧更强力地夹持带状材1。其结果为,在上述进给期间中,如图14的(b)的右侧所示,通过利用各辊更强力地夹持带状材1的右侧并适度地压延而使带状材1的右侧适度地延伸,通过该延伸而能够使右弯的外倾量大致为零(或者大幅度地减少),而使带状材1处于例如理想的直线性状态而向后游送出(即,矫正所存在的外倾而向后游送出)。
另外,在例如图14的(b)的左侧所示那样在带状材1存在左弯的外倾的情况下,与上述的图14的(a)上段相反,如果使第一辊11a的右端的上下方向位置的设定值(Z2)为比带状材1的板厚减小上述最低下压量而得到的值、将第一辊11a的左端的上下方向位置的设定值(Z1)设定为相比于带状材1的板厚减小上述最低下压量并且还减小与压延对应的下压量,则第一辊11a向左端相对于第二辊11b接近与压延对应的下压量的方向倾斜,在上述进给期间中在第一辊11a的左端侧更强力地夹持带状材1。其结果为,在上述进给期间中,如图14的(b)的左侧所示,通过利用各辊更强力地夹持带状材1的左侧并适度地压延而使带状材1的左侧适度延伸,通过该延伸而能够使左弯的外倾量大致零(或者大幅度地减少),而使带状材1处于例如理想的直线性状态而向后游送出(即,矫正所存在的外倾而向后游送出)。
这样,根据本例的辊式送料器10,不论带状材1中存在的外倾的方向为左弯还是为右弯,都能够进行矫正而使带状材1处于例如理想的直线状态而向后游送出,不论是哪个方向的外倾,都能够仅通过两个驱动源(第一马达14、第二马达16)的旋转位置的设定作业,从而相比于使用以往的垫片的方法等以极容易且短时间的作业来进行带状材1的外倾的矫正。因此,能够实现使用辊式送料器10的设备的生产性(或者加工等的效率)的提高、生产品和加工品的品质提高、所放弃的材料的减少、磨损部件的减少等实用上优越的各种效果。另外,该效果在特别是材质为铝的情况下显著。
另外,在本例的辊式送料器10中,除了用于通过机构40和两个驱动源而进行上述外倾的矫正的辊(在该情况下为第一辊11a)的动作之外,还实现用于上述间隔期间的释放动作的辊的动作。因此,与为了释放动作而另外设置驱动源和驱动机构的情况相比,辊式送料器10的结构格外简单化,辊式送料器的小型化和成本减少也得以实现。
并且,在本例的辊式送料器10中,能够使第一辊11a相对于第二辊11b位移的机构40为与螺纹机构等相比能够减少齿隙的五节连杆机构,因此能够高精度且细微地调整(或者变化)一对辊(第一辊11a与第二辊11b)的相对的距离和角度。由此,上述的外倾的矫正和释放动作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
特别是,在本例的辊式送料器10中,上述机构40为五节旋转型的连杆机构(通过实现回转对偶的五个关节(接头)而将五个节(连杆)连结而成的连杆机构),通过第一马达14和第二马达16使作为构成该连杆机构的两个节(连杆)的第一旋转轴43和第二旋转轴44分别旋转驱动,而使支承第一辊11a的第一部件41相对于支承第二辊11b的第二部件42以两个自由度进行动作。另外,由于是五节旋转型的连杆机构,因此将节和节连结的关节(接头)能够全部由与滑动机构、螺纹机构等相比通常晃动较少的旋转轴承(轴承)构成。因此,通过控制上述两个马达14、16,能够容易地高精度且细微地调整(或者变化)进给动作用的一对辊的相对的距离和角度,除了上述的外倾的矫正之外,释放动作也能够良好地实现。
另外,在移动辊(例如上辊)的驱动传递系统中包含螺纹机构等齿隙较大的要素的情况下,例如图16的(b)所示,相对于释放动作中的理想的辊的位置变化,实际的辊的位置变化产生延迟和不足,而导致良好的释放动作变得困难。另外,同样地,为了带状材的外倾的矫正,而高精度且细微地进行使一方的辊位移的动作也变得困难。但是,在本例的辊式送料器10中,由于在上述驱动传递系统中没有螺纹机构等齿隙较大的要素,因此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图14的(a)上段所示的理想的位置变化在实际的动作中也能够实现。
另外,在本例的辊式送料器10中,作为机构40,设置有前侧连杆机构40a和后侧连杆机构40b,这些连杆机构40a、40b为相对于包含上述辊(第一辊11a、第二辊11b)的中心线且与上述前后方向(即带状材的供给方向)正交的平面对称地设置在前侧和后侧的结构。由此,在利用上述辊夹持带状材1的进给动作时,在将第一辊11a向第二辊11b按压的方向上例如第三部件45、46等挤压第一部件41的力在上述前后方向上分散到上述辊的远处侧和近前侧。例如图4中箭头所示,分散成前侧第一壁部41a经由连结轴47被第三部件45、46下压的力f和后侧第一壁部41b经由连结轴47被第三部件45、46下压的力f,这些力与从第一辊11a施加给第一部件41的反作用力2f相互平衡。
并且,在本例的辊式送料器10的方式中,成为第一旋转轴43、第二旋转轴44以及连结轴47在两端侧安装(或者连结)于前后任意的壁部而被支承的两端支承构造。因此,根据本例的方式,在利用上述辊夹持带状材1的进给动作时,抑制构成机构40的第一部件41和各旋转轴43、44等所产生的应力和变形,抑制因该变形而引起的例如第一辊11a从适当的位置、姿势偏移等的弊端。因此,与作为辊式送料器的本来的功能的进给动作一同,能够可靠性高且良好地实现夹持带状材1的力在带状材1的宽度方向上适度地偏差(即,适度地设定夹持带状材1的压力在上述辊的轴向上的分布)而减少带状材1的外倾量的情况。另外,通过像上述那样挤压第一部件41的力被分散,各轴成为两端支承构造,由此减少例如使各轴与部件连结而将各轴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各轴承等的负荷,还具有直到构成辊式送料器的该轴承等部件由于疲劳而损伤为止的寿命延长的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件42是例如将该辊式送料器10相对于在设置场所设置的架台进行固定的部件,采用如下的结构:如图1所示,驱动上述辊的进给马达12安装于上述辊的轴向上的第二部件42的侧面,使该进给马达12的输出轴12a与第二辊11b连结,由此由该进给马达12的驱动力对第二辊11b进行旋转驱动。另外,如图1所示,用于使第一辊11a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第一马达14和第二马达16采用如下的结构:安装于上述前后方向上的第二部件42的后表面侧,使这些第一马达14和第二马达16的上述输出轴分别与第一旋转轴43和第二旋转轴44连结,而对第一旋转轴43和第二旋转轴44分别进行旋转驱动。
因此,还具有能够使包含辊式送料器10的设备的上述前后方向(带状材1的进给方向)上的设置空间减小(或者能够维持得小)效果。由于采用进给马达12配置于第二部件42的侧面、第一马达14和第二马达16被配置为在第二部件42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的结构,因此不用为了配置这些各马达而在上述前后方向上增加设置空间。另外,在辊式送料器10的后方侧(作为带状材1的流动,为辊式送料器10的上游侧),像图13的(a)中说明的那样,通常需要设置带状材1的波幅1b(松弛部分),因此如果是像上述那样将第一马达14和第二马达16配置在后方的本例的结构,则该波幅1b的上方的空置空间(例如,上述的图13的(a)中所示的R引导件10a的上方空间)作为第一马达14和第二马达16的配置空间而有效利用,不会由于第一马达14和第二马达16的配置而增加设置空间。另外,在本例的辊式送料器10中,由于将由前侧连杆机构40a和后侧连杆机构40b构成的机构40配置于各辊(第一辊11a、第二辊11b)的主要是上方空间,因此在机构40的配置的方面,有效利用空置空间而不会使上述前后方向的设置空间大型化。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和应用。
例如,控制装置20所控制的可动侧的辊(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上辊的第一辊11a)的动作方式(动作模式)并不局限于图14的(a)上段所示的方式,也可以是例如图15的(a)和图15的(b)所示的方式。这里,在图15的(a)和图15的(b)所示的方式中,使上述的释放期间中的上辊右端的上下方向位置的最大值为与上辊左端相同的位置。即,是在释放动作时上辊右端也上升到与上辊左端相同的高度的方式。其中,图15的(b)所示的方式与图15的(a)所示的方式相比,是在释放动作开始时使上辊右端以更高速上升、另外在释放动作结束时使上辊右端以更高速下降的方式。在该情况下,为了矫正带状材1的外倾,上辊右端与上辊左端相比,进给期间的上下方向位置虽然微小但也向下方下降。因此,如该图15的(a)和图15的(b)所示,通过在释放动作时相比于上辊左端使上辊右端高速地上升、下降,从而在上辊右端也能够实现与上辊左端相同程度的充分的释放动作,能够不改变上述的间隔期间而增加释放期间。另外,如果带状材1的外倾的方向改变,则上辊右端与上辊左端的关系相反。
接下来,机构40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像上述那样两个连杆机构并列设置的结构,例如可以是仅前侧连杆机构40a的结构,也可以是仅后侧连杆机构40b的结构。
例如图16的(a)是表示机构40仅由后侧连杆机构40b构成的辊式送料器的变形例的构造的立体图。在该图16的(a)中,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各构成要素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为了能够看到第一部件41和第二部件42等的内部而图示局部性剖切的状态。
这样,作为仅由一侧的连杆机构构成的方式,能够使构造简单化,实现成本减少等。其中,在该方式的情况下,在利用上述辊夹持带状材1的进给动作时,在将第一辊11a向第二辊11b按压的方向上挤压第一部件41的力在上述前后方向上向上述辊的远处侧和近前侧分散的作用效果消失。例如图16的(a)所示,在仅为后侧连杆机构40b的情况下,图4所示的两个力f变成仅后侧第一壁部41b经由例如连结轴47被第三部件46下压的力2f(省略图示),该力与从第一辊11a施加给第一部件41的反作用力2f相互平衡。另外,在图16的(a)所示的方式中,成为第一旋转轴43、第二旋转轴44以及连结轴47仅安装于(或者连结于)后侧的壁部41b或42b而被支承的单臂支承构造。因此,在图16的(a)的方式中,在利用上述辊夹持带状材1的进给动作时,构成机构40的第一部件41和各旋转轴43、44等所产生的应力和变形容易变得比较大,存在为了抑制因该变形而引起的例如第一辊11a从适当的位置、姿势偏移等的弊端而需要增加各部件的厚度和旋转轴的直径从而增加强度等的缺点。
另外,在辊式送料器中能够位移的辊也可以是夹持材料的一对辊中的下侧的辊(下辊)。例如,原理上也可以得到使图2和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造上下反转的构造。
另外,也可以是不存在使各辊的旋转同步的下侧同步齿轮53和上侧同步齿轮50的方式。
接下来,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关于将本发明应用于图13的(a)中例示的设备结构的辊式送料器1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应用范围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的方式:将本发明应用于图13的(a)所示的校直送料器5内的作为辊式送料器的结构部分,在图13的(a)中例示的设备结构中,仅利用校直送料器5进行带状材1的外倾的矫正。在该情况下,除了使带状材1为平坦的矫正之外,带状材1的外倾的矫正也通过校直送料器5来进行,因此在之后的辊式送料器10中只要使外倾量为零或微小的状态的带状材1保持原样地送出即可。即,在该情况下,能够使辊式送料器10在本来的进给动作上专门化。
另外,在图13的(a)中例示的设备结构中,也可以是如下的方式:将本发明应用于校直送料器5和辊式送料器10双方,利用校直送料器5和辊式送料器10双方例如多阶段地进行带状材1的外倾的矫正。
另外,在图13的(a)中例示的设备结构中,也可以是如下的方式:采用将校直送料器5或者辊式送料器10中的一方删除后的设备结构,在该设备结构中将本发明应用于校直送料器5或者辊式送料器10,通过该校直送料器5或者辊式送料器10来进行外倾的矫正。
符号说明
1 带状材(材料)
10 辊式送料器
11a 送料辊(上辊,第一辊,辊)
11b 送料辊(下辊、第二辊、辊)
12 马达(进给马达)
14 马达(第一马达)
16 马达(第二马达)
40 机构
40a 前侧连杆机构
40b 后侧连杆机构
41 第一部件
41a 前侧第一壁部
41b 后侧第一壁部
41c 左侧第一壁部
41d 右侧第一壁部
42 第二部件
42a 前侧第二壁部
42b 后侧第二壁部
42c 左侧第二壁部
42d 右侧第二壁部
43 第一旋转轴
43a 前侧第一轴部
43b 后侧第一轴部
43c 前侧第一偏心轴部
43d 后侧第一偏心轴部
44 第二旋转轴
44a 前侧第二轴部
44b 后侧第二轴部
44c 前侧第二偏心轴部
44d 后侧第二偏心轴部
45 第三部件(前侧第三部件)
46 第三部件(后侧第三部件)
47 连结轴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辊式送料器,具备一对辊,该一对辊通过夹持带状材并旋转,从而实现带状材的进给动作,该辊式送料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机构,该机构以作为所述辊的一方的第一辊与作为所述辊的另一方的第二辊的距离在各辊的两端侧分别可变的方式,使所述第一辊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辊位移;以及
多个驱动源,该多个驱动源对通过所述机构而使所述第一辊相对于所述第二辊位移的动作进行驱动,
所述机构为将第一部件、第二部件、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以及第三部件作为节的五节旋转型的连杆机构,其中,该第一部件将所述第一辊支承为旋转自如,该第二部件将所述第二辊支承为旋转自如,该第一旋转轴被作为所述驱动源中的一方的驱动源的第一马达驱动,该第二旋转轴与该第一旋转轴平行地配设且被作为所述驱动源中的另一方的驱动源的第二马达驱动,
所述第一旋转轴具有:第一轴部,该第一轴部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第二部件且被所述第一马达旋转驱动;以及第一偏心轴部,该第一偏心轴部偏心地设置在该第一轴部的延长线上,
所述第二旋转轴具有:第二轴部,该第二轴部以与所述第一轴部平行的方式在与所述第一轴部不同的位置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第二部件,且被所述第二马达旋转驱动;以及第二偏心轴部,该第二偏心轴部偏心地设置在该第二轴部的延长线上且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部件,
所述第三部件为如下结构:一端侧通过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平行的连结轴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部件,另一端侧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第一偏心轴部。
2.(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式送料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以及所述连结轴被配设为相对于所述辊呈扭转的位置关系,所述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以及所述连结轴的轴向被设定为与所述辊的轴向相差90度的前后方向,
所述第一部件具有:前侧第一壁部,该前侧第一壁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所述辊的中心线位于前侧;以及后侧第一壁部,该后侧第一壁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所述辊的中心线位于后侧,
所述第二部件具有:前侧第二壁部,该前侧第二壁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所述前侧第一壁部位于前侧;以及后侧第二壁部,该后侧第二壁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所述后侧第一壁部位于后侧,
作为所述第三部件,设置有:前侧第三部件,该前侧第三部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所述辊的中心线位于前侧,该前侧第三部件的一端侧通过所述连结轴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前侧第一壁部;以及后侧第三部件,该后侧第三部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所述辊的中心线位于后侧,该后侧第三部件的一端侧通过所述连结轴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后侧第一壁部,
在所述第一旋转轴中,作为所述第一轴部,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前侧第二壁部的前侧第一轴部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后侧第二壁部的后侧第一轴部,并且,作为所述第一偏心轴部,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前侧第三部件的另一端侧的前侧第一偏心轴部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后侧第三部件的另一端侧的后侧第一偏心轴部,
在所述第二旋转轴中,作为所述第二轴部,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前侧第二壁部的前侧第二轴部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后侧第二壁部的后侧第二轴部,并且,作为所述第二偏心轴部,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前侧第一壁部的前侧第二偏心轴部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后侧第一壁部的后侧第二偏心轴部,
所述机构由前侧连杆机构和后侧连杆机构构成,
所述前侧连杆机构为将所述前侧第一壁部、所述前侧第二壁部、所述前侧第一轴部和前侧第一偏心轴部、所述前侧第二轴部和前侧第二偏心轴部、以及所述前侧第三部件作为节的五节旋转型的连杆机构,
所述后侧连杆机构为将所述后侧第一壁部、所述后侧第二壁部、所述后侧第一轴部和后侧第一偏心轴部、所述后侧第二轴部和后侧第二偏心轴部、以及所述后侧第三部件作为节的五节旋转型的连杆机构,
所述前侧连杆机构和所述后侧连杆机构是如下结构:相对于包含所述辊的中心线且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而设置在前侧和后侧。
3.(删除)
4.(删除)

Claims (4)

1.一种辊式送料器,具备一对辊,该一对辊通过夹持带状材并旋转,从而实现带状材的进给动作,该辊式送料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机构,该机构以作为所述辊的一方的第一辊与作为所述辊的另一方的第二辊的距离在各辊的两端侧分别可变的方式,使所述第一辊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辊位移;以及
多个驱动源,该多个驱动源对通过所述机构而使所述第一辊相对于所述第二辊位移的动作进行驱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式送料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构为五节连杆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辊式送料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构为将第一部件、第二部件、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以及第三部件作为节的五节旋转型的连杆机构,其中,该第一部件将所述第一辊支承为旋转自如,该第二部件将所述第二辊支承为旋转自如,该第一旋转轴被作为所述驱动源中的一方的驱动源的第一马达驱动,该第二旋转轴与该第一旋转轴平行地配设且被作为所述驱动源中的另一方的驱动源的第二马达驱动,
所述第一旋转轴具有:第一轴部,该第一轴部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第二部件且被所述第一马达旋转驱动;以及第一偏心轴部,该第一偏心轴部偏心地设置在该第一轴部的延长线上,
所述第二旋转轴具有:第二轴部,该第二轴部以与所述第一轴部平行的方式在与所述第一轴部不同的位置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第二部件,且被所述第二马达旋转驱动;以及第二偏心轴部,该第二偏心轴部偏心地设置在该第二轴部的延长线上且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部件,
所述第三部件为如下结构:一端侧通过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平行的连结轴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部件,另一端侧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第一偏心轴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辊式送料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以及所述连结轴被配设为相对于所述辊呈扭转的位置关系,所述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以及所述连结轴的轴向被设定为与所述辊的轴向相差90度的前后方向,
所述第一部件具有:前侧第一壁部,该前侧第一壁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所述辊的中心线位于前侧;以及后侧第一壁部,该后侧第一壁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所述辊的中心线位于后侧,
所述第二部件具有:前侧第二壁部,该前侧第二壁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所述前侧第一壁部位于前侧;以及后侧第二壁部,该后侧第二壁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所述后侧第一壁部位于后侧,
作为所述第三部件,设置有:前侧第三部件,该前侧第三部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所述辊的中心线位于前侧,该前侧第三部件的一端侧通过所述连结轴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前侧第一壁部;以及后侧第三部件,该后侧第三部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相比于所述辊的中心线位于后侧,该后侧第三部件的一端侧通过所述连结轴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后侧第一壁部,
在所述第一旋转轴中,作为所述第一轴部,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前侧第二壁部的前侧第一轴部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后侧第二壁部的后侧第一轴部,并且,作为所述第一偏心轴部,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前侧第三部件的另一端侧的前侧第一偏心轴部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后侧第三部件的另一端侧的后侧第一偏心轴部,
在所述第二旋转轴中,作为所述第二轴部,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前侧第二壁部的前侧第二轴部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后侧第二壁部的后侧第二轴部,并且,作为所述第二偏心轴部,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前侧第一壁部的前侧第二偏心轴部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后侧第一壁部的后侧第二偏心轴部,
所述机构由前侧连杆机构和后侧连杆机构构成,
所述前侧连杆机构为将所述前侧第一壁部、所述前侧第二壁部、所述前侧第一轴部和前侧第一偏心轴部、所述前侧第二轴部和前侧第二偏心轴部、以及所述前侧第三部件作为节的五节旋转型的连杆机构,
所述后侧连杆机构为将所述后侧第一壁部、所述后侧第二壁部、所述后侧第一轴部和后侧第一偏心轴部、所述后侧第二轴部和后侧第二偏心轴部、以及所述后侧第三部件作为节的五节旋转型的连杆机构,
所述前侧连杆机构和所述后侧连杆机构是如下结构:相对于包含所述辊的中心线且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而设置在前侧和后侧。
CN201780056654.8A 2017-06-02 2017-06-02 辊式送料器 Active CN1106917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21405 WO2018220858A1 (ja) 2017-06-02 2017-06-02 ロールフィー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91746A true CN110691746A (zh) 2020-01-14
CN110691746B CN110691746B (zh) 2021-06-22

Family

ID=64456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6654.8A Active CN110691746B (zh) 2017-06-02 2017-06-02 辊式送料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45320B2 (zh)
CN (1) CN110691746B (zh)
WO (1) WO201822085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03037A (zh) * 2023-10-08 2023-11-07 广州市易鸿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导体辊压偏斜纠正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36664A (en) * 1981-02-18 1982-08-23 Canon Inc Continuous sheet conveyor
JPS63154565A (ja) * 1986-12-15 1988-06-27 Kazuyuki Tanaka エツジ制御装置
JPH1143248A (ja) * 1997-07-25 1999-02-16 Plus Seiki Kk ウェブライン蛇行調整装置
US5967512A (en) * 1997-01-24 1999-10-19 Irsik; Allen D. Assembly for adjusting nip roll spacing
JP2001030029A (ja) * 1999-07-22 2001-02-06 Yamada Dobby Co Ltd ロールフィーダー
JP2008055481A (ja) * 2006-08-31 2008-03-13 Orii & Mec Corp レベラーフィーダ
CN102300796A (zh) * 2009-01-28 2011-12-28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柔性基板位置控制设备
CN106457657A (zh) * 2014-03-20 2017-02-22 布鲁克纳机械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角度可调的压辊或夹辊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36664A (en) * 1981-02-18 1982-08-23 Canon Inc Continuous sheet conveyor
JPS63154565A (ja) * 1986-12-15 1988-06-27 Kazuyuki Tanaka エツジ制御装置
US5967512A (en) * 1997-01-24 1999-10-19 Irsik; Allen D. Assembly for adjusting nip roll spacing
JPH1143248A (ja) * 1997-07-25 1999-02-16 Plus Seiki Kk ウェブライン蛇行調整装置
JP2001030029A (ja) * 1999-07-22 2001-02-06 Yamada Dobby Co Ltd ロールフィーダー
JP2008055481A (ja) * 2006-08-31 2008-03-13 Orii & Mec Corp レベラーフィーダ
CN102300796A (zh) * 2009-01-28 2011-12-28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柔性基板位置控制设备
CN106457657A (zh) * 2014-03-20 2017-02-22 布鲁克纳机械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角度可调的压辊或夹辊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03037A (zh) * 2023-10-08 2023-11-07 广州市易鸿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导体辊压偏斜纠正设备
CN117003037B (zh) * 2023-10-08 2024-01-12 广州市易鸿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导体辊压偏斜纠正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220858A1 (ja) 2020-05-07
JP6845320B2 (ja) 2021-03-17
WO2018220858A1 (ja) 2018-12-06
CN110691746B (zh) 2021-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33009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гнутых пружинных элементов
KR102540959B1 (ko) 판재 공급 장치
CN108367333B (zh) 辊式进料机以及卷材搬送方法
US5732583A (en) Wir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727992B1 (ko) 인발유닛 및 그를 이용한 인발 장치 및 방법
US8393190B2 (en) Tub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ube forming method
JP6649133B2 (ja) ロールフィーダ、プレスシステム、およびフープ材搬送方法
KR101619827B1 (ko) 폭 가변 롤 포밍 장치
CN110691746B (zh) 辊式送料器
KR102491356B1 (ko) 다기능 작업 장치
JP2014117704A (ja) ロール曲げ加工方法及びロール曲げ加工装置
KR101515420B1 (ko) 가변 롤 포밍 장치
KR100609075B1 (ko) 금속 로드 사면 가공장치
EP1982778B1 (en) Winding assembly for a rolling mill
KR102001604B1 (ko) 가변 롤포밍 장치
JP3419294B2 (ja) 形鋼の矯正機および連続矯正装置
EP3124649A1 (en) Film-formation device and film-formation method
JPH1177170A (ja) ロールベンダー
MXPA04000894A (es) Aparato formador de rollos de ancho variable.
EP0976468B1 (en) Roller mount with three-axis freedom
JP2009190047A (ja) ばね製造機
CN115835923A (zh) 用于制造金属格栅加强件的装置
EP2448694B1 (en) Continuously smoothly adjustable and self-aligning variable width roll forming apparatus
KR101873046B1 (ko) 금속 판재를 평탄화하고 절단하는 제조 시스템
WO2023063201A1 (ja) コイル材矯正装置及びコイル材の搬送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