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51346B - 开关 - Google Patents

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51346B
CN110651346B CN201880030634.8A CN201880030634A CN110651346B CN 110651346 B CN110651346 B CN 110651346B CN 201880030634 A CN201880030634 A CN 201880030634A CN 110651346 B CN110651346 B CN 1106513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able contact
housing
fixed contact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063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51346A (zh
Inventor
井尻芳则
岸成信
仲真美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513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513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513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513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 H01H1/2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with spring blade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3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flexing of blade springs
    • H01H13/40Blade spring with at least one snap-acting leg and at least one separate contact-carrying or contact-actuating leg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该开关具有:壳体(10)、具有固定触点部(22)的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可动触点侧端子(30)、具有主体部(41)、可动触点部(42)以及施力部(43)且与可动触点侧端子(30)连接的可动接触片(40)、以及与往复移动联动而切换施力部(43)的施力方向且使可动触点部(42)相对于固定触点部(22)接触或分离的操作部(50)。可动触点部(42)具有:从主体部(41)向固定触点部(22)并在与接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可弹性变形的腕部(421)、以及在腕部(421)的与固定触点部(22)对置的部分进行设置的触点主体部(423)。

Description

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速动机构的开关。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已经公开一种速动式开关。该开关具有:通用固定端子、与通用固定端子连接且具有可动触点的可动端子、具有与可动触点始终连接的常闭触点的常闭固定端子、具有可与可动触点连接的常开触点的常开固定端子、以及对可动端子施力且能够使该施力方向反转的螺旋弹簧。
在所述开关中,通过使常闭触点及常开触点与可动触点相互滑动接触而构成,实现具有静音性的速动式开关,以使常闭触点及常开触点与可动触点碰撞而不会产生碰撞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106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所述开关中,因为使常闭触点及常开触点与可动触点相互滑动接触而构成,所以可动触点、常闭触点及常开触点的磨损严重,可能难以获得所希望的耐久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久性及静音性较高的开关。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开关具有:
壳体,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
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纳部且固定在所述壳体,并且具有配置在所述收纳部的固定触点部;
可动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纳部且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并列配置,并且以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在所述壳体;
可动接触片,其配置在所述收纳部,并且具有: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连接且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向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延伸的主体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且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及分离地对置而配置的可动触点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并可对所述可动触点部施力且能够将对所述可动触点部的施力方向在所述可动触点部与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的接触方向或所述可动触点部从所述固定触点部分离的分离方向进行切换的施力部;
操作部,其至少一部分向所述壳体的外部露出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收纳部,与所述可动接触片可接触且可往复移动地进行配置,并且与往复移动联动而切换所述施力部的施力方向,使所述可动触点部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或分离;
所述可动触点部具有:
腕部,其在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固定触点部且与所述接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可弹性变形;
触点主体部,其在所述腕部的与所述固定触点部对置的部分进行设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所述方式的开关,可动触点部具有:在从主体部向固定触点部且与接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可弹性变形的腕部、以及在腕部的与固定触点部对置的部分设置的触点主体部。由此,能够降低可动触点部与固定触点部碰撞时的碰撞声。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开关的静音性。
另外,因为可动触点部的触点主体部相对于固定触点部的缘部可接触及分离地对置而配置,所以,与可动触点部和固定触点部滑动接触的开关相比较,能够提高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开关的立体图。
图2是拆除图1的开关的盖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沿着用于说明图1的开关的动作的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延续图3的、沿着用于说明图1的开关的动作的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延续图5的、沿着用于说明图1的开关的动作的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具有图1的开关的鼠标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开关的弹性部的第一例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的开关的弹性部的第二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依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如下的说明中,虽然根据需要使用表示指定的方向或位置的术语(例如包括“上”、“下”、“右”、“左”、“端”、“侧”的术语),但上述术语的使用是为了便于参照附图理解本发明,而不是由上述术语的意义来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如下的说明实际上只是例示,不代表是对本发明及其应用装置、或其用途进行的限制。此外,附图为示意图,各尺寸的比率等与实际情况不一定一致。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开关1具有:在内部具有收纳部13的绝缘壳体10、固定在壳体10上的导电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导电可动触点侧端子30、配置在收纳部13上的导电可动接触片40、以及至少一部分向壳体10的外部露出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收纳部13的操作部50。
如图1所示,壳体10由大致长方体状的基座11、以及覆盖与该基座11的厚度方向(即图1的上下方向)相对的一对的面的一方即第一矩形面111(图2所述)的大致长方体状盖体12构成。即,收纳部13由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与盖体12形成。
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即图2的X方向)的第一端部113固定有可动触点侧端子30,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部114固定有辅助端子60。另外,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可动触点侧端子30及辅助端子60之间固定有固定触点侧端子20。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可动触点侧端子30、以及辅助端子60沿基座11的长度方向相互并列而配置,并且在相互电气独立的状态下固定在基座11。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省略辅助端子60。
在盖体12的与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对置的面(即图1的上表面)设有可插入操作部50的大致矩形的操作孔14。该操作孔14将盖体12贯通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即图2的Z方向)上。
如图2所示,固定触点侧端子20具有:从壳体10的外部延伸至壳体10的收纳部13的板状端子部21、以及与端子部21连结且配置在收纳部13的金属制固定触点部22。需要说明的是,固定触点部22不限于金属制,可以由具有导电性的任意材料构成。
端子部21配置为其板面与基座11的宽度方向交叉。另外,如图3所示,端子部21具有:沿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且从壳体10的外部向与第一矩形面111相对的第二矩形面112延伸的第一端子部211、以及与第一端子部211的收纳部13侧的端部连结且在收纳部13沿第一矩形面111并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端子部212。
固定触点部22在第二端子部212的与基座11的第二端部114接近的一方的端部上设置,与第二端子部212的板面正交且从与盖体12对置的侧面在基座11的宽度方向(即图2的Y方向)上延伸。在该固定触点部22的基座11的宽度方向的两缘部(换言之,与后面叙述的可动触点部42的触点主体部423对置的缘部),分别设有向从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分离的方向突出的弯曲面221(图2只表示一方弯曲面)。即,从基座11的长度方向观察,弯曲面221具有向上凸出的倒U字形状。
如图2所示,可动触点侧端子30具有:从壳体10的外部延伸至壳体10的收纳部13的板状端子部31、以及与端子部31的收纳部13侧的端部分别连结且相互对置而配置的第一壁部32及第二壁部33。
端子部31配置为其板面与基座11的宽度方向交叉。另外,如图3所示,端子部31具有:沿基座11的厚度方向从壳体10的外部向第二矩形面112延伸的第一端子部311、以及与第一端子部311的收纳部13侧的端部连结并在收纳部13沿第一矩形面111并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端子部312。
第一壁部32在第二端子部312的与基座11的第一端部113接近一方的端部(即图3的左侧的端部)进行设置,沿基座11的宽度方向延伸。在该第一壁部32连接有后面叙述的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第二壁部33在第二端子部312的与基座11的第二端部114接近一方的端部(即图3的右侧的端部)进行设置,沿基座11的宽度方向延伸。在该第二壁部33连接有后面叙述的可动接触片40的板簧部43。
如图2所示,可动接触片40具有:主体部41、在主体部41设置的可动触点部42以及施力部的一个例子的板簧部43。
如图2所示,主体部41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可动触点侧端子30的并列方向(即基座1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其延伸方向的一端部与可动触点侧端子30的第一壁部32连接。
具体而言,主体部41具有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可弹性变形的板状,由在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上宽幅的宽幅部411与在基座11的宽度方向上窄幅且具有弹性的窄幅部412构成。宽幅部411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从第一壁部32延伸至第二壁部33与固定触点部22的中间。另外,窄幅部412从宽幅部411的前端部(即,宽幅部411的与第一壁部32连接的端部的相反一侧的端部)延伸至固定触点部22。
在宽幅部411设有大致矩形的第一贯通孔413与大致矩形的第二贯通孔414。第一贯通孔413及第二贯通孔414以板厚贯通宽幅部411,沿基座11的长度方向隔着间隔进行配置。在第一贯通孔413的内部配置有第一壁部32,第一贯通孔413的与基座11的第一端部113接近一方的端部构成主体部41的相对于可动触点侧端子30的第一壁部32的连接部分415。
如图2所示,可动触点部42在主体部41的窄幅部412的前端部(即,窄幅部412的与基座11的第二端部114接近一方的端部)进行设置,相对于固定触点部22的缘部可接触及分离地对置而配置。
具体而言,可动触点部42具有第一腕部421、以及附加腕部的一个例子的第二腕部422。第一腕部421及第二腕部422分别具有在厚度方向可弹性变形的板状,从窄幅部412的宽度方向(即图2的Y方向)的两端,沿基座11的宽度方向,相对于主体部41的窄幅部412对称地延伸。
第一腕部421从主体部41的窄幅部412的宽度方向的一方向固定触点部22、在交叉于可动触点部42与固定触点部22接触的接触方向或可动触点部42从固定触点部22分离的分离方向(换言之,可动触点部42相对于固定触点部22接触或分离的接触/分离方向,即基座11的厚度方向)的方向上倾斜而延伸。如图4所示,在第一腕部421的与固定触点部22对置的面设有从第一腕部421向基座11并在第一腕部421的厚度方向上突出的金属制触点主体部423。需要说明的是,触点主体部423不限于金属制,可以由具有导电性的任意材料构成。
触点主体部423配置为与固定触点部22的一方的缘部的弯曲面221对置,随着主体部41的基座11的厚度方向的移动,相对于固定触点部22的缘部可接触及分离。即,触点主体部423相对于固定触点部22的一方的缘部的弯曲面221,在与接触/分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可接触地进行配置。另外,从基座11的长度方向观察,第一腕部421与基座11接近且随着与基座11的接近,在与第二腕部422分离的方向上倾斜,相对于对置的固定触点部22的缘部的弯曲面221可倾斜接触地进行配置。
第二腕部422从窄幅部41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向固定触点部22、在与可动触点部42的接触/分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倾斜而延伸。第二腕部422的与固定触点部22对置的面与固定触点部22的另一方的缘部的弯曲面221对置而配置。即,第二腕部422配置为随着主体部41的基座11的厚度方向的移动,在与触点主体部423不同的位置,相对于固定触点部22的缘部可接触及分离。另外,从基座11的长度方向观察,第二腕部422与基座11接近,且随着与基座11的接近而在从第一腕部421分离的方向上倾斜,相对于对置的固定触点部22的缘部的弯曲面221可倾斜接触地构成。
如图2所示,板簧部43构成为,在比主体部41的延伸方向的中心更靠近可动触点部42侧进行设置,可对可动触点部42施力地进行配置,使对可动触点部42的施力方向在可动触点部42与固定触点部22接触的接触方向(即图2的Z方向向下)或可动触点部42从固定触点部22分离的分离方向(即图2的Z方向向上)进行切换。
具体而言,板簧部43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具有从主体部41向基座11突出的弯曲形状(例如一个圆弧形状),沿基座11的长度方向,从主体部41的宽幅部411的第二贯通孔414的与基座11的第二端部114接近一方的第一端部431向可动触点侧端子30的第二壁部33延伸。另外,如图3所示,板簧部43的与基座11的第一端部113接近一方的第二端部432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在比主体部41的相对于第一壁部32的连接部分415更靠近基座11的附近,与第二壁部33连接。
板簧部43的动作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在从固定触点部22分离的状态下的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与固定触点部22接近时,当主体部41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超过规定的位置(即施力方向切换位置)而与基座11接近时,板簧部43的对可动触点部42的施力方向从分离方向切换为接触方向。反之,在与固定触点部22接触的状态下的可动触点部42从固定触点部22分离时,当主体部41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超过规定的位置而与盖体12接近时,板簧部43的对可动触点部42的施力方向从接触方向切换为分离方向。
另外,可动接触片40具有弹性部44。该弹性部44的结构包括:板状部441,其在窄幅部412的上方(即基座11的厚度方向的盖体12侧)进行配置,且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弯曲部442,其连接该板状部441的基座11的第二端部114侧的端部与主体部41的窄幅部412的前端部;一对接触部443,其在板状部441的基座11的第一端部113侧的端部进行设置。
板状部441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配置在比主体部41的窄幅部412更从基座11分离的位置。另外,一对接触部443从板状部441的宽度方向(即图2的Y方向)的两端部在相互对置的方向且从基座11分离的方向上延伸。
如图3所示,弹性部44构成为,在利用板簧部43的施力而使可动触点部42从固定触点部22分离时,一对接触部443与壳体10的盖体12的和可动接触片40对置的内表面121接触,板状部441在与主体部41接近的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开关1中,主体部41、可动触点部42、板簧部43、以及弹性部44一体地形成。
如图2所示,操作部50具有沿基座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如图3所示,该操作部50的基座11的厚度方向的下端部51相对于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在第一贯通孔413与第二贯通孔414之间接触,另一方面,基座11的厚度方向的上端部52从盖体12的操作孔14向壳体10的外部露出。另外,操作部50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可往复移动地进行配置。
接着,参照图3~图8,说明开关1的动作。
如图3及图4所示,在对操作部50未施加有外力的复位状态的开关1中,可动接触片40的可动触点部42位于从固定触点部22分离的复位位置,弹性部44的一对接触部443与盖体12的和可动接触片40对置的内表面121接触。
此时,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的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窄幅部412侧的端部由板簧部43而向基座11的厚度方向(即图3及图4的上下方向)的从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分离的第一方向A1(图3所示)施力,对可动触点部42在第一方向A1上进行施力。另外,从基座11的宽度方向观察,与通过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且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虚拟直线相交的主体部41的中间部分417,比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更位于上方(即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位于盖体12侧)。
当对操作部50的上端部52施加外力,朝基座11的厚度方向的与基座11接近的第二方向A2(图5所示)按压操作部50时,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中的与操作部50的下端部51的接触点416附近的区域在第二方向A2发生弹性变形,中间部分417与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接近。
此时,板簧部43对主体部41的施力随着中间部分417与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接近而逐渐减小,如图5及图6所示,从基座11的宽度方向(图6的左右方向)观察,在中间部分417与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重合的位置(即施力方向切换位置)为0。
当对操作部50在第二方向A2进一步按压时,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中的与操作部50的下端部51的接触点416附近的区域在第二方向A2进一步发生弹性变形,如图7及图8所示,中间部分417超过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与基座11接近。
此时,在中间部分417超过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而与基座11接近的同时,板簧部43对主体部41的施力方向(即相对于可动触点部42的施力方向)从第一方向A1(即分离方向)切换为第二方向A2(即接触方向)。由此,可动触点部42在第二方向A2瞬时移动,第一腕部421的触点主体部423相对于第二方向A2倾斜(即图8的直线L的延伸方向)地向与固定触点部22的缘部的弯曲面221接触的动作位置移动,开关1成为动作状态。
之后,当解除操作部50对第二方向A2的按压时,发生了弹性变形的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与操作部50一起,从图7及图8所示的动作位置复位至图3及图4所示的复位位置。
此时,由于主体部41的复位力,比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更位于下方(即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位于基座11侧)的中间部分417在第一方向A1移动,在超过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而与盖体12接近的同时,板簧部43的对主体部41的施力方向(即相对于可动触点部42的施力方向)从第二方向A2(即接触方向)切换为第一方向A1(即分离方向)。由此,可动触点部42在第一方向A1瞬时移动,移动至与固定触点部22分离的复位位置,开关1成为复位状态。
即,因为可动触点部42相对于固定触点部22接触或分离,当超过主体部41的中间部分417与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重合的施力方向切换位置时,板簧部43的对可动触点部42的施力方向从分离方向切换为接触方向,或者从接触方向切换为分离方向。
另外,在可动触点部42从固定触点部22分离而移动至复位位置时,如图3及图4所示,弹性部44的一对接触部443与壳体10的盖体12的和可动接触片40对置的内表面121接触,板状部441在与主体部41接近的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
在所述开关1中,可动触点部42具有:从主体部41向固定触点部22并在与接触/分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可弹性变形的作为腕部的第一腕部421、以及在第一腕部421的与固定触点部22对置的部分设置的触点主体部423。由此,能够降低可动触点部42的触点主体部423与固定触点部22碰撞时的碰撞声。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开关的静音性。
例如,如图11所示,在由所述开关1构成鼠标70的点击按键的情况下,与使用可动触点部和固定触点部在接触方向碰撞的开关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约60%以上的鼠标70的点击音。
另外,因为可动触点部42的触点主体部423相对于固定触点部22的缘部的弯曲面221可接触及分离地对置而配置,所以,与可动触点部和固定触点部滑动接触的开关相比较,能够提高耐久性。
另外,第一腕部421配置为与固定触点部22相对于接触方向可倾斜接触。由此,能够降低可动触点部42与固定触点部22碰撞时的碰撞声,提高静音性。
另外,作为施力部的板簧部43与可动接触片40一体地形成,在主体部41的相对于可动触点侧端子30的连接部分415与可动触点部42之间进行配置。由此,例如与作为施力部而使用了螺旋弹簧的开关相比较,能够减少配件数,提供更小型的开关1。
另外,在固定触点部22的缘部设有向可动触点部42的触点主体部423突出的弯曲面221,可动触点部42与弯曲面221对置而配置。由此,因为能够使可动触点部42的触点主体部423相对于固定触点部22的缘部倾斜地接触,所以能够降低可动触点部42与固定触点部22接触时的碰撞声,提高静音性。
在此,除了固定触点部22的缘部的弯曲面221以外,或者替代固定触点部22的缘部的弯曲面221,也可以在可动触点部42的触点主体部423设有向固定触点部22的缘部突出的弯曲面。在该情况下,能够降低可动触点部42与固定触点部22碰撞时的碰撞声,提高静音性。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固定触点部22的缘部的弯曲面221、以及可动触点部42的触点主体部423向固定触点部22的缘部突出的弯曲面的任意一个省略而不设置的情况下(即固定触点部22与可动触点部42以面接触的情况),与可动触点部和固定触点部在接触方向接触的开关相比较,也能够降低可动触点部42与固定触点部22碰撞时的碰撞声,提高静音性。
另外,可动触点部42从主体部41向固定触点部22并在与第一腕部42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倾斜,并且在与触点主体部423不同的位置,具有与固定触点部22的缘部的弯曲面221相对于接触/分离方向可倾斜接触的作为附加腕部的第二腕部422。在所述开关1中,第一腕部421及第二腕部422分别能够在厚度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且相对于主体部41对称地进行设置,所以,能够提高触点主体部423对固定触点部22的接触压力。由此,能够抑制振颤的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腕部421及第二腕部422例如优选构成为,使第一腕部421与第二腕部422形成45度至60度的角度。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降低可动触点部42与固定触点部22接触时的碰撞声,提高静音性。
另外,触点主体部423只要设置在第一腕部421的与固定触点部22对置的部分即可,不限于设置在第一腕部421的与固定触点部22的缘部对置的部分的情况。
另外,可动接触片40具有弹性部44,其在由板簧部43施力使可动触点部42从固定触点部22分离时,与壳体10的和可动接触片40对置的内表面121接触,在接触/分离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由此,与可动触点部42和壳体10的盖体12直接接触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降低可动触点部42从固定触点部22分离时产生的碰撞声,提高静音性。
另外,弹性部44与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一体地设置。由此,能够减少配件数,容易地进行开关1的组装。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0所示,弹性部44也可以只由从窄幅部41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在相互对置的方向且从基座11分离的方向上延伸的一对接触部443构成。在该情况下,一对接触部443构成为,在利用板簧部43的施力使可动触点部42从固定触点部22分离时,一对接触部443与壳体10的盖体12的和可动接触片40对置的内表面121接触,在板状部441与主体部41接近的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使弹性部44小型化,实现配件的简化。
另外,弹性部44不限于与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一体地设置的情况。例如,如图11所示,也可以在收纳部13的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上的第二端部114侧的端部设置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支承部444,并在该支承部444的盖体12侧的端部与可动接触片40分体地设置弹性部44。即,弹性部44只要构成为与可动接触片40向分离方向的移动联动,在利用板簧部43的施力使可动触点部42与固定触点部22分离而移动至复位位置时,与可动接触片40接触,并在接触方向或分离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来降低碰撞声,就可以采用任意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省略弹性部44。在省略了弹性部44的情况下,因为能够减小可动触点部与固定触点部碰撞时的接触方向的力,所以也能够提高开关1的静音性。
另外,不限于弹性部44,对于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可动触点部42、以及板簧部43,也可以分别分体地进行设置。例如,作为施力部,也可以替代板簧部43来使用螺旋弹簧。即,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开关1,可以应用在可动触点部能够具有从主体部向固定触点部并在与接触/分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倾斜的腕部、以及在腕部的与固定触点部的缘部对置的部分进行设置并与固定触点部的缘部相对于接触方向可倾斜地接触的触点主体部的、任意的开关中。
上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最后,针对本发明的各种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开关具有:
壳体,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
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纳部且固定在所述壳体,并且具有在所述收纳部配置的固定触点部,
可动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纳部且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并列配置,并且以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在所述壳体;
可动接触片,其配置在所述收纳部,并且具有: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连接且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向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延伸的主体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且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及分离地对置而配置的可动触点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并具有能够对所述可动触点部施力且将对所述可动触点部的施力方向在所述可动触点部与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的接触方向或所述可动触点部从所述固定触点部分离的分离方向进行切换的施力部;
操作部,其至少一部分向所述壳体的外部露出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收纳部,与所述可动接触片可接触且可往复移动地进行配置,并且与往复移动联动而切换所述施力部的施力方向,使所述可动触点部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或分离;
所述可动触点部具有:
腕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固定触点部并在与所述接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可发生弹性变形;
触点主体部,其在所述腕部的与所述固定触点部对置的部分进行设置。
根据第一方式的开关,可动触点部具有:从主体部向固定触点部并在与接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可发生弹性变形的腕部、以及在腕部的与固定触点部对置的部分设置的触点主体部。由此,能够降低可动触点部与固定触点部碰撞时的碰撞声。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开关的静音性。
另外,因为可动触点部的触点主体部相对于固定触点部的缘部可接触及分离地对置而配置,所以,与可动触点部和固定触点部滑动接触的开关相比较,能够提高耐久性。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开关为,
所述腕部配置为与所述固定触点部相对于所述接触方向可倾斜地接触。
根据第二方式的开关,能够降低可动触点部42与固定触点部22碰撞时的碰撞声,提高静音性。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开关为,
在所述固定触点部的缘部设有向所述可动触点部的所述触点主体部突出的第一弯曲面,所述可动触点部与所述第一弯曲面对置而配置。
根据第三方式的开关,能够使可动触点部的触点主体部相对于固定触点部的缘部倾斜地接触,所以能够降低可动触点部与固定触点部接触时的碰撞声,提高静音性。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开关为,
在所述可动触点部的所述触点主体部设有向所述固定触点部的缘部突出的第二弯曲面。
根据第四方式的开关,能够减少可动触点部的触点主体部与固定触点部的缘部的接触面积,所以能够降低可动触点部与固定触点部接触时的碰撞声,提高静音性。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开关为,
所述可动触点部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固定触点部并在与所述腕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倾斜,并且在与所述触点主体部不同的位置,具有与所述固定触点部的缘部相对于所述接触方向可倾斜地接触的附加腕部。
根据第五方式的开关,例如,通过使腕部及附加腕部在各自的厚度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变形并相对于主体部对称地进行设置,能够提高触点主体部相对于固定触点部的接触压力。由此,能够抑制振颤的产生。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开关为,
还具有弹性部,其与所述可动接触片向所述分离方向的移动联动,与所述壳体的和所述可动接触片对置的内表面接触,在所述接触方向或所述分离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根据第六方式的开关,与可动触点部和壳体直接接触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降低可动触点部与固定触点部分离时产生的碰撞声,提高静音性。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开关为,
所述弹性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所述主体部。
根据第七方式的开关,能够减少配件数,容易地进行开关的组装。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适当组合各种所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之中任意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能够具有各自所具有的效果。另外,可以进行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或实施例彼此的组合、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的组合,并且也可以将不同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之中的特征彼此组合。
本申请基于2017年6月22日在日本提交的第2017-122506号专利申请主张优选权。其内容通过引用而包含在本申请中。另外,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文献通过引用而具体地包含其全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开关例如可以应用在游戏鼠标中。
附图标记说明
1开关;10壳体;11基座;111第一矩形面;112第二矩形面;113第一端部;114第二端部;12盖体;121内表面;13收纳部;14操作孔;20固定触点侧端子;21端子部;211第一端子部;212第二端子部;22固定触点部;221弯曲面;30可动触点侧端子;31端子部;311第一端子部;312第二端子部;32第一壁部;33第二壁部;40可动接触片;41主体部;411宽幅部;412窄幅部;413第一贯通孔;414第二贯通孔;415连接部分;416接触点;417中间部分;42可动触点部;421第一腕部;422第二腕部;423触点主体部;43板簧部;431第一端部;432第二端部;44弹性部;441板状部;442弯曲部;443接触部;444支承部;50操作部;51下端部;52上端部;60辅助端子;70鼠标。

Claims (5)

1.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
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纳部且固定在所述壳体,并且具有在所述收纳部配置的固定触点部;
可动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纳部并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并列配置,并且以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在所述壳体;
可动接触片,其配置在所述收纳部,并且具有: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连接且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向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延伸的主体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且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部可接触及分离地对置而配置的可动触点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且对所述可动触点部可施力并使对所述可动触点部的施力方向能够在所述可动触点部与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的接触方向或所述可动触点部从所述固定触点部分离的分离方向进行切换的施力部;
操作部,其至少一部分向所述壳体的外部露出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收纳部,与所述可动接触片可接触且可往复移动地进行配置,并且与往复移动联动而切换所述施力部的施力方向,使所述可动触点部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或分离;
所述可动触点部具有:
腕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固定触点部在与所述接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可弹性变形;
触点主体部,其在所述腕部的与所述固定触点部对置的部分上设置;
所述可动触点部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固定触点部在与所述腕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倾斜,并且在与所述触点主体部不同的位置,具有与所述固定触点部的缘部相对于所述接触方向可倾斜接触的附加腕部,
在所述固定触点部的缘部设有向所述可动触点部的所述触点主体部突出的第一弯曲面,所述可动触点部与所述第一弯曲面对置而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腕部配置为与所述固定触点部相对于所述接触方向可倾斜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触点部的所述触点主体部设有向所述固定触点部的缘部突出的第二弯曲面。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弹性部,其与所述可动接触片向所述分离方向的移动联动,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可动接触片对置的内表面接触,在所述接触方向或所述分离方向发生弹性变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所述主体部。
CN201880030634.8A 2017-06-22 2018-05-24 开关 Active CN1106513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2506 2017-06-22
JP2017122506A JP2019008949A (ja) 2017-06-22 2017-06-22 スイッチ
PCT/JP2018/019987 WO2018235517A1 (ja) 2017-06-22 2018-05-24 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51346A CN110651346A (zh) 2020-01-03
CN110651346B true CN110651346B (zh) 2022-05-10

Family

ID=64735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0634.8A Active CN110651346B (zh) 2017-06-22 2018-05-24 开关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08949A (zh)
KR (1) KR102179412B1 (zh)
CN (1) CN110651346B (zh)
TW (1) TWI665696B (zh)
WO (1) WO20182355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81078B2 (ja) * 2017-06-22 2021-06-0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CN217061862U (zh) * 2022-01-27 2022-07-26 东莞市凯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微动开关的切换式有声无声机构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178217U (zh) * 2011-07-24 2012-03-28 朱建新 交流接触器
JP2014165152A (ja) * 2013-02-27 2014-09-08 Fujitsu Component Ltd 電磁継電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50974A (en) * 1977-09-30 1979-04-2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Switch
JPS5824346Y2 (ja) * 1977-11-21 1983-05-25 星電器製造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スイツチ
JPS5481469A (en) * 1977-12-13 1979-06-28 Sanwa Tekki Corp Friction brake type vibration isolator
JPH07107817B2 (ja) * 1987-10-08 1995-11-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
JPH02131221U (zh) * 1989-04-05 1990-10-31
JP3171033B2 (ja) * 1994-11-09 2001-05-2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US7030857B2 (en) * 2001-10-15 2006-04-18 Logitech Europe S.A. Mouse with integrated keyplate and housing
JP2008210654A (ja) 2007-02-27 2008-09-11 Hst Kk スイッチ
TW201227774A (en) * 2010-12-27 2012-07-01 Zippy Tech Corp Microswitch with improved withstand voltage
KR101792491B1 (ko) * 2013-09-30 2017-11-02 애플 인크. 버터플라이 힌지를 이용한 낮은 이동 키 메커니즘
CN204966346U (zh) * 2015-09-09 2016-01-13 乐清市兴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按钮开关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178217U (zh) * 2011-07-24 2012-03-28 朱建新 交流接触器
JP2014165152A (ja) * 2013-02-27 2014-09-08 Fujitsu Component Ltd 電磁継電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235517A1 (ja) 2018-12-27
KR20190135030A (ko) 2019-12-05
TW201905952A (zh) 2019-02-01
CN110651346A (zh) 2020-01-03
JP2019008949A (ja) 2019-01-17
TWI665696B (zh) 2019-07-11
KR102179412B1 (ko) 2020-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96574B2 (en) Switch
US10529505B2 (en) Push switch
CN110651346B (zh) 开关
JP5083057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17076615A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および可動接点部材
CN107978477B (zh) 电快速开关
JP6660856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CN112424895B (zh) 开关及操作装置
CN108054040A (zh) 一种静音微动开关
CN112424896A (zh) 开关及操作装置
CN109119273B (zh) 开关
US11430618B2 (en) Push switch
JP5590011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CN115699237A (zh) 按压开关及按压开关系统
CN110235216B (zh) 触发开关
JP4513579B2 (ja) 押釦スイッチ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220375700A1 (en) Push switch
CN114746970A (zh) 开关
CN109994333B (zh) 用于按钮开关的按钮组件、按钮开关以及电子设备
WO2009099006A1 (ja) スイッチ付きコネクタ
CN114141564A (zh) 按钮开关
CN117954252A (zh) 按压开关
KR20150106743A (ko) 차량용 스위치 유닛
JP5835841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EP2747112B1 (en) Switc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