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46970A - 开关 - Google Patents

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46970A
CN114746970A CN202080084473.8A CN202080084473A CN114746970A CN 114746970 A CN114746970 A CN 114746970A CN 202080084473 A CN202080084473 A CN 202080084473A CN 114746970 A CN114746970 A CN 1147469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witch
spring member
slide operation
bas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447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秀和
川濑达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7469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469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3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 H01H1/4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5/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actuation in opposite directions, e.g. slide switch
    • H01H15/02Details
    • H01H15/06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5/16Driv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Slid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开关具备:滑动操作部件;第一弹簧部件,设于滑动操作部件的下侧,通过与滑动操作部件滑动接触来赋予滑动操作部件操作感;以及第二弹簧部件,设于第一弹簧部件的下侧,具有平板状的基部以及弹性臂部,弹性臂部设于基部的两端部的各个端部,并在基部的端部折回而在基部的下侧延伸,第二弹簧部件对第一弹簧部件向上方施力,第二弹簧部件在基部的两端部的各个端部具有向下方延伸的倾斜限制部。

Description

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关于切换装置,公开了以下技术:通过具有按压弹性片和一对支承弹性片的弹簧部件对由滑块支承的按压部件向下方施力,从而伴随着滑块的移动,通过按压部件按压可动触点,使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295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例如,在弹簧部件的按压弹性片的一端侧被按压的情况下,在弹簧部件产生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存在施加到一方的支承弹性片的折回部分的负荷增大,该折回部分的寿命变短的可能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一实施方式的开关,具备:滑动操作部件;第一弹簧部件,设于滑动操作部件的下侧,通过与滑动操作部件滑动接触来赋予滑动操作部件操作感;以及第二弹簧部件,设于第一弹簧部件的下侧,具有平板状的基部以及弹性臂部,弹性臂部设于基部的两端部的各个端部,并在基部的端部折回而在基部的下侧延伸,第二弹簧部件对第一弹簧部件向上方施力,第二弹簧部件在基部的两端部各个端部具有向下方延伸的倾斜限制部。
发明效果
根据一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在两端部具有弹性臂部的弹簧部件的倾斜。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开关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基于图1所示的开关的A-A剖面线的立体剖面图。
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开关的主视图。
图5是一实施方式的触点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一实施方式的触点部的俯视图。
图7是一实施方式的触点部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弹簧部件的一个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后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图中Z轴方向设为上下方向。此外,将图中X轴方向设为左右方向。此外,将图中Y轴方向设为前后方向。
(开关100的概要)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开关100的外观立体图。如图1所示,开关100具备:壳体110、框架120滑动操作部件130、端子142A以及端子142B。
壳体110是收容以及支承各构成部件的树脂制部件。壳体110具有长方体形状。
框架120是封堵壳体110的收容空间112(参照图2)的上部开口的金属制且平板状的部件。在从上方的俯视时,框架120具有横长的长方形状的开口部122。通过从左右两端部的各个端部垂下设置的卡合壁124与设于壳体110的左右两侧面的各个侧面的卡合槽114卡合,框架120固定于壳体110。
滑动操作部件130是设置为可在壳体110的收容空间112的内部沿左右方向(X轴方向)滑动的树脂制的部件。滑动操作部件130具有向上方突出的操作部132。操作部132是贯通框架120的开口部122并向上方突出的部分。操作部132由操作者把持,从而使操作者进行的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滑动操作成为可能。
端子142A是其一部分(外部连接的部分)从壳体110的左侧面(X轴负侧的侧面)的下端部向左方(X轴负方向)突出的金属制且平板状的部件。
端子142B是其一部分(外部连接的部分)从壳体110的右侧面(X轴正侧的侧面)的下端部向右方(X轴正方向)突出的金属制且平板状的部件。
如图1所示,如此构成的开关100通过滑动操作部件130位于左侧(X轴负侧)而成为接通状态,端子142A与端子142B之间成为导通状态。
另一方面,开关100通过操作者进行的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滑动操作,滑动操作部件130位于右侧(X轴正侧)而成为关闭状态,端子142A与端子142B之间成为非导通状态。
(开关100的构成)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开关100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基于图1所示的开关100的A-A剖面线的立体剖面图。图4是一实施方式的开关100的主视图。但是,图4中,对于壳体110以及基部141,仅用虚线显示轮廓。
如图2所示,开关100构成为从图中上方起依次具备框架120、滑动操作部件130、第一弹簧部件150、第二弹簧部件160、第三弹簧部件170、防水片180、壳体110以及触点部140。
滑动操作部件130具有基部131、操作部132、按下部134以及一对凸轮峰部136。
基部131是在从上方的俯视时呈横长的长方形状的平板状的部分。
操作部132是在基部131的上表面且中心部向上方突出地设置的棱柱状的部分。操作部132通过贯通框架120的开口部122,从而从框架12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在滑动操作时由操作者把持。
按下部134是在基部131的下表面且中心部向下方突出设置的棱柱状的部分。按下部134贯通于第一弹簧部件150以及第二弹簧部件160,延伸至第三弹簧部件170的上表面附近。按下部134伴随着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朝向右方向(X轴正方向)的滑动,将第三弹簧部件170的可动切片174向下方按下。
一对凸轮峰部136是“第一凸轮峰部”的一个例子。一对凸轮峰部136在基部131的下表面且左右方向(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隔着按下部134设置为前后一对。凸轮峰部136具有以左右方向(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成为弯曲的顶部的方式向下方突出的峰形状。凸轮峰部136的斜面在前后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即,凸轮峰部136在前后方向(Y轴方向)具有一定的宽度。
第一弹簧部件150是金属制且平板状的部件。在从上方的俯视时,第一弹簧部件150具有横长的长方形状。在第一弹簧部件150的中心部,形成具有横长的长方形状的开口部152。开口部152使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按下部134贯通,并且使按下部134能够沿左右方向滑动。
在第一弹簧部件150的左右方向(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隔着开口部152形成前后一对凸轮峰部154。一对凸轮峰部154是“第二凸轮峰部”的一个例子。凸轮峰部154具有以左右方向(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成为弯曲的顶部的方式向上方突出的山形状。凸轮峰部154的斜面沿着前后方向(Y轴方向)延伸。即,凸轮峰部154在前后方向(Y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宽度。凸轮峰部154通过第一弹簧部件15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被弯折加工而形成。凸轮峰部154伴随着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滑动,通过与滑动操作部件130的凸轮峰部136滑动接触,将第一弹簧部件150向下方按下。此外,凸轮峰部154通过与滑动操作部件130的凸轮峰部136滑动接触,能够根据滑动量使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操作负载变化,因此,对于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滑动操作,能够呈现段落(click)操作感。
这里,如图4所示,滑动操作部件130的凸轮峰部136的顶部(下端部)的高度位置H1位于第一弹簧部件150的凸轮峰部154的下端位置附近。即,滑动操作部件130的凸轮峰部136具有大致最大限度的高度尺寸。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能够大致最大化凸轮峰部136和凸轮峰部154的高度方向的卡合量(=凸轮峰部154的顶部的高度位置H2-凸轮峰部136的顶部的高度位置H1),因此,即使在因经年恶化等而凸轮峰部136消耗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凸轮峰部136和凸轮峰部154可靠地卡合(即,能够抑制段落操作感的减少)。
第二弹簧部件160是重叠设于第一弹簧部件150下侧的金属制且平板状的部件。在从上方的俯视时,第二弹簧部件160具备具有横长的长方形状的平板状的基部161。在基部161的中心部,形成具有横长的长方形状的开口部162。开口部162使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按下部134贯通,并且使按下部134能够沿左右方向滑动。
第二弹簧部件160在基部161的四个角部的各个角部具有弹性臂部164。即,第二弹簧部件160具有4根弹性臂部164。弹性臂部164是在基部161的下侧,从基部161的缘部朝向基部161的中央部,以从基部161的下表面逐渐分离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X轴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细长薄板状且臂状的部分。弹性臂部164的前端部分稍微向上方弯曲,该前端部分的下表面(弯曲面)抵接于第三弹簧部件170的上表面。由此,弹性臂部164伴随着基部161的上下运动,在基部161与第三弹簧部件170之间能够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第二弹簧部件160通过4根弹性臂部164的弹性力,对第一弹簧部件150向上方施力。由此,第二弹簧部件160能够将第一弹簧部件150的一对凸轮峰部154向滑动操作部件130的基部131的下表面按压。弹性臂部164与基部161一体地形成,弹性臂部164通过在基部161的端部向下侧弯折角度θ(其中,90°<θ<180°),向基部161的中央部折回。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由于弹性臂部164具有折回形状,因此能够争取到弹性臂部164的弹簧长。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能够在比较小的空间内,使弹性臂部164的弹簧常数更小。即,能够使弹性臂部164更易弹性变形。
这里,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中,第二弹簧部件160的左侧(X轴负侧)的弹性臂部164的前端部分的、与第三弹簧部件170上表面之间的接触位置P1,设于比凸轮峰部154的左侧(X轴负侧)的斜面的下端位置P2靠外侧(左侧)的位置。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中,当使滑动操作部件130向右侧(X轴正侧)滑动时,在滑动操作部件130的凸轮峰部136抵接于凸轮峰部154的左侧(X轴负侧)的斜面时,能够抑制第一弹簧部件150以及第二弹簧部件160的倾斜(向左下降的倾斜)。其结果,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能够抑制左侧的弹性臂部164的折回部分涉及的负载,能够实现左侧弹性臂部164的长寿命化。
同样,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中,第二弹簧部件160的右侧(X轴正侧)的弹性臂部164的前端部分的、与第三弹簧部件170的上表面的接触位置P3,设于比凸轮峰部154的右侧(X轴正侧)的斜面的下端位置P4的靠外侧(右侧)的位置。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中,当使滑动操作部件130向左侧(X轴负侧)滑动时,在滑动操作部件130的凸轮峰部136抵接于凸轮峰部154的右侧(X轴正侧)的斜面时,能够抑制第一弹簧部件150以及第二弹簧部件160的倾斜(向右下降的倾斜)。其结果,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能够抑制右侧的弹性臂部164的折回部分涉及的负载,能够实现右侧弹性臂部164的长寿命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中,第二弹簧部件160的基部161的左右两方的端部分别具有向下方延伸的倾斜限制部166。倾斜限制部166在基部161的端部设于一对弹性臂部164之间。倾斜限制部166与基部161一体地形成,倾斜限制部166通过在基部161的端部的下侧直角弯折,成为从基部161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构成为当第二弹簧部件160向下方移动规定量时,设于第二弹簧部件160的两端部的倾斜限制部166的下端部与第三弹簧部件170的上表面抵接。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中,万一第二弹簧部件160倾斜时,通过一方(高度位置低的一方)的倾斜限制部166抵接于第三弹簧部件170的上表面,能够抑制第二弹簧部件160的进一步倾斜。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能够实现弹性臂部164的长寿命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中,当第二弹簧部件160被向下方按下时,设于第二弹簧部件160的两端部的倾斜限制部166一边与壳体110的收容空间112的内壁面112A滑动接触,一边向下方移动。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能够抑制第二弹簧部件160的倾斜,因而,能够实现弹性臂部164的长寿命化。
第三弹簧部件170是重叠地设于第二弹簧部件160的下侧的金属制且平板状的部件。在第三弹簧部件170的中心部,形成具有横长的长方形状的开口部172。此外,在开口部172内,设有沿左右方向(X轴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细长薄板状的可动切片174(“驱动部”的一个例子)。可动切片174的左端部(X轴负侧的端部)与开口部172的缘部连结。可动切片174的右侧部分(X轴正侧的部分)通过其根基部分弯折,向斜上方延伸。
防水片180是重叠地设于第三弹簧部件170的下侧的具有防水性的片状部件。防水片180是为了防止向触点部140浸入水而设置的。
壳体110具有上部开口的收容空间112。收容空间112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在收容空间112中,滑动操作部件130、第一弹簧部件150、第二弹簧部件160、第三弹簧部件170以及防水片180以相互重叠的状态被收容。
触点部140埋设于壳体110的底部。触点部140具有基部141、端子142A、端子142B、第一触点部件143以及第二触点部件144。例如,触点部140通过一次成型使用树脂原材料而形成,并在通过二次成型使用树脂原材料来形成壳体110时,埋设于壳体110的底部。
基部141是支承端子142A、端子142B、第一触点部件143以及第二触点部件144的树脂制且大致平板状的部件。在基部141的上表面,端子142A与第一触点部件143以相互重叠的状态被任意的固定手段(例如铆接固定等)固定,端子142B与第二触点部件144以相互重叠的状态被任意的固定手段(例如铆接固定等)固定。
端子142A是从基部141的上表面的左端部(X轴负侧的端部)贯通基部141的左侧壁部,向基部141的左侧壁部外侧延伸的金属制且平板状的部件。端子142B是从基部141的上表面的右端部(X轴正侧的端部)贯通基部141的右侧壁部,向基部141的右侧壁部外侧延伸的金属制且平板状的部件。如图4所示,端子142A和142B通过弯折加工,成为从正面侧(Y轴负侧)观察具有曲柄形状的部件。
第一触点部件143是在基部141的上表面的左端部(X轴负侧的端部)上,重叠地设于端子142A上的、由金属板被加工所形成的部件。第一触点部件143通过重叠地设于端子142A上而与端子142A电连接。第一触点部件143具有可动触点部143A。可动触点部143A在开关100为接通状态时,与第二触点部件144的下表面接触。由此,可动触点部143A与第二触点部件144成为导通状态。另一方面,可动触点部143A在开关100为关闭状态时,被第三弹簧部件170的可动切片174按下,从第二触点部件144的下表面分离。由此,可动触点部143A与第二触点部件144成为非导通状态。
第二触点部件144是在基部141的上表面的右端部(X轴正侧的端部)上,重叠地设于端子142B上的、金属制且平板状的部件。第二触点部件144通过重叠地设于端子142B上,与端子142B电连接。
(开关100的动作)
如此构成的开关100,通过操作者进行的操作部132的滑动操作,滑动操作部件130向左右方向(X轴方向)滑动,从而所述开关100在接通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切换。
例如,如图1~图4所示,开关100在滑动操作部件130的凸轮峰部136位于第一弹簧部件150的凸轮峰部154的左侧(X轴负侧)的状态下,成为接通状态,端子142A与端子142B成为相互导通状态。
然后,开关100通过滑动操作部件130被向右方向(X轴正方向)滑动操作,通过滑动操作部件130的凸轮峰部136位于第一弹簧部件150的凸轮峰部154的右侧(X轴正侧),切换为关闭状态,端子142A与端子142B成为相互非导通状态。
具体而言,通过凸轮峰部136位于比凸轮峰部154靠右侧(X轴正侧)的位置,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按下部134按下第三弹簧部件170的可动切片174。由此,可动切片174经由防水片180按下第一触点部件143的可动触点部143A。其结果,可动触点部143A从第二触点部件144的下表面分离,第一触点部件143与第二触点部件144成为相互非导通状态。即,端子142A与端子142B成为相互非导通状态。
这里,凸轮峰部136在与凸轮峰部154滑动接触的同时按下第一弹簧部件150以及第二弹簧部件160,直至凸轮峰部136的顶部到达凸轮峰部154的顶部。此时,由于第二弹簧部件160的弹性力逐渐提高,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操作负载逐渐提高。
然后,当凸轮峰部136的顶部来到凸轮峰部154的顶部时,凸轮峰部136对第一弹簧部件150以及第二弹簧部件160的按下量成为最大,并且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操作负载成为最大。
而且,在凸轮峰部136的顶部超过凸轮峰部154的顶部之后,凸轮峰部136与凸轮峰部154滑动接触的同时第一弹簧部件150以及第二弹簧部件160被第二弹簧部件160的弹性力急剧地上推。此时,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操作负载急剧地减弱。开关100通过这样的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操作负载的变化,对于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滑动操作,能够呈现段落操作感。
(触点部140的构成)
图5是一实施方式的触点部140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一实施方式的触点部140的俯视图。图7是一实施方式的触点部140的主视图。但是,图5~图7中,省略了触点部140具备的基部141的图示。
如图5~图7所示,第一触点部件143在设于与端子142A重叠的位置(一对外侧直线部143a、143b的左端部)的固定部145上,通过任意的固定手段(例如铆接等),被固定于端子142A以及基部141。
此外,第二触点部件144在设于与端子142B重叠的位置的固定部146上,通过任意的固定手段(例如铆接等),被固定于端子142B以及基部141。
此外,如图5~图7所示,第一触点部件143均构成为具有带状且薄板状的一对外侧直线部143a、143b、一对内侧直线部143c、143d、连结部143e、连结部143f、连结部143g、以及可动触点部143A。第一触点部件143通过一张金属板被加工(穿孔加工、弯折加工等),从而这些各构成部被一体地形成。
一对外侧直线部143a、143b是沿着左右方向(X轴方向)呈直线状且相互平行地延伸的部分。外侧直线部143a设于前侧(Y轴正侧)。外侧直线部143b设于后侧(Y轴负侧)。
一对内侧直线部143c、143d是在一对外侧直线部143a、143b之间,沿左右方向(X轴方向)呈直线状且相互平行地延伸的部分。内侧直线部143c设于前侧(Y轴正侧)。内侧直线部143d设于后侧(Y轴负侧)。一对内侧直线部143c、143d的左右方向(X轴方向)的长度比一对外侧直线部143a、143b的短。此外,一对内侧直线部143c、143d相对于水平的一对外侧直线部143a、143b,以向左下降的方式倾斜。
内侧直线部143c的右端部通过沿着前后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连结部143e,连结于外侧直线部143a的右端部。内侧直线部143d的右端部通过沿着前后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连结部143f,连结于外侧直线部143b的右端部。内侧直线部143c的左端部与内侧直线部143d的左端部通过沿着前后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连结部143g相互连结。
可动触点部143A在从连结部143g的前后方向(Y轴方向)的中央部向左方(X轴负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之后,向上侧弯曲而折回,向右方(X轴正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然后,可动触点部143A通过在连结部143e与连结部143f之间向下方弯折成曲柄状,从而调整高度位置,延伸至第二触点部件144的下侧。
可动触点部143A具有弹簧性。因此,可动触点部143A在开关100为接通状态时,通过自身的弹簧力,其前端部分被按压于第二触点部件144的下表面,相对于第二触点部件144成为导通状态。
另一方面,在开关100为关闭状态时,可动触点部143A通过第三弹簧部件170的可动切片174,向右方(X轴正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部分被按下,从而前端部分从第二触点部件144的下表面分离,相对于第二触点部件144成为非导通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如上所述,由于可动触点部143A具有折回形状,因此能够获得争取到触点部143A的弹簧长。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能够在比较小的空间内,使可动触点部143A的弹簧常数更小。即,能够使可动触点部143A更易弹性变形。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如上所述,因可动触点部143A具有折回形状,因此二次成型时(壳体110的注射成型时),即使在因施加到树脂制的基部141的压力而基部141压缩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可动触点部143A的前端部分与第二触点部件144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在基部141压缩时,能够使可动触点部143A的前端部分与第二触点部件144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能够抑制可动触点部143A与第二触点部件144的接触不良。
(第二弹簧部件160的变形例)
图8是显示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弹簧部件160的一变形例的图。图8显示了一变形例的第一弹簧部件150与一变形例的第二弹簧部件160相互重叠的状态。
在图2~图4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弹簧部件160的弹性臂部164在第二弹簧部件160的滑动方向(X轴方向)上的端部折回,在第二弹簧部件160的下侧的沿滑动方向(X轴方向)延伸。
并不限定于此,如图8所例示,第二弹簧部件160的弹性臂部164也可以在第二弹簧部件160的与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Y轴方向)上的端部折回,在第二弹簧部件160的下侧沿与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Y轴方向)延伸。由此,能够使伴随着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滑动的第二弹簧部件160的倾斜更难以产生。
此外,如图8所例示,第二弹簧部件160也可以是在左右两端部分别具有一根弹性臂部164的部件,而且,弹性臂部164的前后宽度也可以与基部161的前后宽度相同。由此,可以提高弹性臂部164的扭转刚性,因此,能够使伴随着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滑动的第二弹簧部件160的倾斜更难以产生。
如以上说明那样,一实施方式的开关100具备:滑动操作部件130;第一弹簧部件150,设于滑动操作部件130下侧,通过与滑动操作部件130滑动接触来赋予滑动操作部件130操作感;以及第二弹簧部件160,设于第一弹簧部件150的下侧,具有平板状的基部161以及弹性臂部164,弹性臂部164设于基部161的两端部的各个端部,并在基部161的端部折回而在基部161的下侧延伸,第二弹簧部件160对第一弹簧部件150向上方施力,第二弹簧部件160在基部161的两端部的各个端部具有向下方延伸的倾斜限制部166。
由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在第二弹簧部件160向下方移动规定量时,设于第二弹簧部件160的基部161的两端部的倾斜限制部166抵接于下侧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弹簧部件170)。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万一第二弹簧部件160倾斜时,通过一方的倾斜限制部166抵接于第三弹簧部件170,能够抑制第二弹簧部件160的进一步的倾斜。
此外,一实施方式的开关100还具备壳体110,所述壳体110具有至少收容第二弹簧部件160的收容空间112,倾斜限制部166与收容空间112的内壁面112A滑动接触。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二弹簧部件160的倾斜。
此外,一实施方式的开关100中,弹性臂部164在滑动方向上的基部161的端部折回,在基部161的下侧沿滑动方向延伸。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是在不具有倾斜限制部166的情况下第二弹簧部件160易产生倾斜的构成,因此倾斜限制部166的倾斜抑制效果更加显著。
此外,一实施方式的开关100中,滑动操作部件130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凸轮峰部136,第一弹簧部件150具有凸轮峰部154,凸轮峰部154向上方突出地设置,并通过与凸轮峰部136滑动接触而对滑动操作部件130赋予操作感,弹性臂部164的与下侧部件(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三弹簧部件170)之间的抵接位置设置于在滑动方向上比凸轮峰部154的下端位置靠外侧的位置。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是在不具有倾斜限制部166的情况下第二弹簧部件160易产生倾斜的构成,因此倾斜限制部166的倾斜抑制效果更加显著。
此外,一实施方式的开关100还具备:第三弹簧部件170,设于第二弹簧部件160的下侧,具有伴随着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滑动而被向下方按下的可动切片174;第一触点部件143,设于第三弹簧部件170的下侧,具有通过可动切片174而被向下方按下的可动触点部143A;以及第二触点部件144,在第三弹簧部件170的下侧与第一触点部件143并列地设置,与可动触点部143A进行接触分离。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能够通过第三弹簧部件170的可动切片174,将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滑动动作切换为可动触点部143A的上下方向的接触分离动作。因而,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能够享受基于可动触点部143A进行上下方向的接触分离动作的各种优点(例如触点部的磨损的抑制等)。
此外,一实施方式的开关100中,可动触点部143A在沿着与第二触点部件144分离的方向延伸之后折回,从而沿着与第二触点部件144接近的方向延伸至与第二触点部件144接触分离的位置。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能够争取到可动触点部143A的弹簧长。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能够在比较小的空间内,使可动触点部143A的弹簧常数更小。即,能够使可动触点部143A更易弹性变形。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中,即使在支承第一触点部件143以及第二触点部件144的基部141因施加到基部141的压力而压缩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可动触点部143A的前端部分与第二触点部件144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开关100在基部141压缩时,能够增加可动触点部143A的前端部分与第二触点部件144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抑制可动触点部143A与第二触点部件144的接触不良。
以上,详述了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或者变更。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关100中,通过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滑动使端子142A和端子142B在导通状态与非导通状态间切换的构成,也可以使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即,使用第三弹簧部件170、第一触点部件143以及第二触点部件144的构成)以外的构成。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关100能够抑制伴随着滑动操作部件130的滑动的、第二弹簧部件160的倾斜,因而,能够实现弹性臂部164的长寿命化。
此外,例如,本发明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关100以外的其他开关中,也可以至少具有如下构成而被实施:“具备:开关操作部件;第一触点部件,具有伴随着开关操作部件的开关操作而被向下方按下的可动触点部;以及第二触点部件,与第一触点部件并列地设置,与可动触点部进行接触分离,可动触点部在沿着与第二触点部件分离的方向延伸之后折回,从而沿着与第二触点部件接近的方向延伸至与第二触点部件接触分离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开关操作部件并不局限于进行滑动动作的部件,也可以是进行其他动作(例如按下动作、旋转动作等)的部件。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开关也能够争取到可动触点部的弹簧长。因此,其他开关能够在比较小的空间内,使可动触点部的弹簧常数更小。即,能够使可动触点部更易弹性变形。
此外,其他开关即使在因施加于支承第一触点部件以及第二触点部件的基部的压力而基部压缩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可动触点部的前端部分与第二触点部件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由此,其他开关在基部压缩时,能够可动触点部的前端部分与第二触点部件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能够抑制可动触点部与第二触点部件的接触不良。
本国际申请基于2019年12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222453号主张优先权,将该申请的全内容援用至本国际申请。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开关
110壳体
112收容空间
112A内壁面
114卡合槽
120框架
122开口部
124卡合壁
130滑动操作部件(开关操作部件)
131基部
132操作部
134按下部
136凸轮峰部(第一凸轮峰部)
140触点部
141基部
142A,142B端子
143第一触点部件
143A可动触点部
144第二触点部件
150第一弹簧部件
152开口部
154凸轮峰部(第二凸轮峰部)
160第二弹簧部件
161基部
162开口部
164弹性臂部
166倾斜限制部
170第三弹簧部件
172开口部
174可动切片(驱动部)
180防水片

Claims (8)

1.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
具备:
滑动操作部件;
第一弹簧部件,设于所述滑动操作部件的下侧,通过与所述滑动操作部件滑动接触来对所述滑动操作部件赋予操作感;以及
第二弹簧部件,设于所述第一弹簧部件的下侧,具有平板状的基部以及弹性臂部,所述弹性臂部设于所述基部的两端部的各个端部,并在所述基部的端部折回而在所述基部的下侧延伸,所述第二弹簧部件对所述第一弹簧部件向上方施力,
所述第二弹簧部件在所述基部的两端部的各个端部具有向下方延伸的倾斜限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至少收容所述第二弹簧部件的收容空间,
所述倾斜限制部与所述收容空间的内壁面滑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臂部在所述滑动操作部件的滑动方向上的所述基部的端部折回,在所述基部的下侧沿着所述滑动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操作部件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一凸轮峰部,
所述第一弹簧部件具有第二凸轮峰部,所述第二凸轮峰部向上方突出地设置,并通过与所述第一凸轮峰部滑动接触而对所述滑动操作部件赋予操作感,
所述弹性臂部的与下侧部件之间的抵接位置设置于在所述滑动方向上比所述第二凸轮峰部的下端位置靠外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臂部在所述滑动操作部件的与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基部的端部折回,沿着与所述滑动方向的正交的方向在所述基部的下侧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第三弹簧部件,设于所述第二弹簧部件的下侧,具有伴随着所述滑动操作部件的滑动而被向下方按下的驱动部;
第一触点部件,设于所述第三弹簧部件的下侧,具有通过所述驱动部而被向下方按下的可动触点部;以及
第二触点部件,在所述第三弹簧部件的下侧与所述第一触点部件并列地设置,与所述可动触点部进行接触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点部在沿着与所述第二触点部件分离的方向延伸之后折回,从而沿着与所述第二触点部件接近的方向延伸至与所述第二触点部件接触分离的位置。
8.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
具备:
开关操作部件;
第一触点部件,具有伴随着所述开关操作部件的开关操作而被向下方按下的可动触点部;以及
第二触点部件,与所述第一触点部件并列地设置,与所述可动触点部进行接触分离,
所述可动触点部在沿着与所述第二触点部件分离的方向延伸之后折回,从而沿着与所述第二触点部件接近的方向延伸至与所述第二触点部件接触分离的位置。
CN202080084473.8A 2019-12-09 2020-11-02 开关 Pending CN1147469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2453 2019-12-09
JP2019222453 2019-12-09
PCT/JP2020/041083 WO2021117378A1 (ja) 2019-12-09 2020-11-02 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46970A true CN114746970A (zh) 2022-07-12

Family

ID=76329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4473.8A Pending CN114746970A (zh) 2019-12-09 2020-11-02 开关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41204B2 (zh)
CN (1) CN114746970A (zh)
WO (1) WO202111737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15636B2 (ja) 2008-03-31 2011-11-16 Sm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JP2012028242A (ja) 2010-07-27 2012-02-09 Alps Electric Co Ltd スイッチ装置
JP6128955B2 (ja) 2013-05-24 2017-05-1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切換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41204B2 (ja) 2023-03-16
JPWO2021117378A1 (zh) 2021-06-17
WO2021117378A1 (ja) 2021-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92232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KR101003280B1 (ko) 푸시버튼스위치
JP2007173172A (ja) 押釦スイッチ
JP6888927B2 (ja) 導体接続端子
JP5761510B2 (ja) 圧接型コネクタ
CN107978477B (zh) 电快速开关
TWI654636B (zh) Switching device
CN110651346B (zh) 开关
CN114746970A (zh) 开关
JP2013020739A (ja) スイッチ
US11430618B2 (en) Push switch
US9129762B2 (en) Push switch
KR101470331B1 (ko) 압접형 커넥터
JP3956806B2 (ja) 押釦スイッチ
CN114141564A (zh) 按钮开关
JP4557044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KR101629819B1 (ko) 푸시 스위치
US20220375700A1 (en) Push switch
CN109119273B (zh) 开关
WO2021246105A1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及び、プッシュスイッチシステム
JP4146713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装置
JP2006209975A (ja)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KR20150106743A (ko) 차량용 스위치 유닛
KR20040070011A (ko) 슬라이드형 전기부품
JP3176735U (ja) スイッ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