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19273B - 开关 - Google Patents

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19273B
CN109119273B CN201810425203.3A CN201810425203A CN109119273B CN 109119273 B CN109119273 B CN 109119273B CN 201810425203 A CN201810425203 A CN 201810425203A CN 109119273 B CN109119273 B CN 1091192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able
fixed
housing
e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252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19273A (zh
Inventor
岸成信
井尻芳则
仲真美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1192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192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192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192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2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 H01H13/30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one end of spring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the contact member when the other end is moved by the operat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3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 H01H1/42Knife-and-clip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3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flexing of blade springs
    • H01H13/40Blade spring with at least one snap-acting leg and at least one separate contact-carrying or contact-actuating leg
    • H01H13/42Blade spring with at least one snap-acting leg and at least one separate contact-carrying or contact-actuating leg having three le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Snap-action arrangements, i.e. in which during a single opening operation or a single closing operation energy is first stored and then released to produce or assist the contact movement
    • H01H5/04Energy stored by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5/18Energy stored by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by flexing of blade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18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subsequent sli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62Damping vibration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其耐久性及静音性高。该开关具备:壳体(10);固定触点侧端子(20),其具有固定部(22);可动触点侧端子(30);可动接触片(40),其具有主体部(41)、可动部(42)及施力部(43),与可动触点侧端子(30)连接;操作部(50);第一弹性部(70),其在可动部(42)离开固定部(22)时,与可动接触片(40)接触而弹性变形;第二弹性部(80),其具有在可动部(42)和固定部(22)之间与可动部(42)相对且以可动部(42)可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接触部(81),在可动部(42)接近固定部(22)而与接触部(81)接触时弹性变形,并且将固定触点侧端子(20)和可动触点侧端子(30)电连接。

Description

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速动机构的开关。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有速动式的开关。该开关具备:共通固定端子、与共通固定端子连接且具有可动触点的可动端子、具有与可动触点常接触的常闭触点的常闭固定端子、具有可与可动触点连接的常开触点的常开固定端子、对可动端子施力且可使其施力方向反转的螺旋弹簧。
在上述开关中,通过以常闭触点及常开触点和可动触点相互滑动接触的方式构成,由此,实现常闭触点及常开触点和可动触点不发生碰撞而不产生碰撞音,从而具备静音性的速动(snap action)式开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10654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开关中,由于以常闭触点及常开触点和可动触点相互滑动接触的方式构成,所以可动触点、常闭触点及常开触点的磨损比较剧烈,有时难以得到所期望的耐久性。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一种耐久性及静音性高的开关。
本发明之一方式的开关具备:壳体,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并固定于所述壳体,而且,具有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固定部;可动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并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排列配置,而且,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以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壳体;可动接触片,其具有:主体部,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而且,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连接,并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向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延伸;可动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而且,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可接近及离开地相对配置;施力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而且,可对所述可动部进行施力,且可将对所述可动部的施力方向切换为,所述可动部接近所述固定部的接近方向或所述可动部离开所述固定部的离开方向;操作部,其至少一部分露出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并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收纳部,以可与所述可动接触片接触且可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并且与往复移动连动而切换所述施力部的施力方向,使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接近或离开;第一弹性部,其固定于所述壳体,并且在可动部通过施力部的作用力离开固定部时,与所述可动接触片接触而在所述离开方向上弹性变形;第二弹性部,其具有在所述接近方向的所述可动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与所述可动部相对,且以所述可动部可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接触部,该第二弹性部固定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或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在所述可动部通过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接近所述固定部并与所述接触部接触时,在所述接近方向上弹性变形,并且将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和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电连接。
根据所述方式的开关,具备:第一弹性部,其在可动部通过施力部的作用力离开固定部时,与可动接触片接触而在离开方向上弹性变形;第二弹性部,其在可动部通过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接近固定部并与接触部接触时,在接近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并且将固定触点侧端子和可动触点侧端子电连接。由此,除能够降低可动部与第二弹性部的接触部接触时的冲击力以外,还能够降低可动部离开第二弹性部的接触部时的冲击力,因此,能够降低在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接近或离开时产生的碰撞音。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开关的静音性。
另外,由于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可接近及离开地相对配置,因此,与可动部和固定部滑动接触的开关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开关的拆下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对图1的开关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面图;
图5是图1的开关的第一弹性部的立体图;
图6是图1的开关的第二弹性部的立体图;
图7是接着图3的用于对图1的开关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图;
图8是沿着图7的VII-VII线的剖面图;
图9是接着图7的用于对图1的开关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面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X-X线的剖面图;
图11是具备图1的开关的鼠标的平面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的拆下罩及操作部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关的拆下罩及操作部的状态的侧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开关
10 壳体
11 基座
111 第一矩形面
112 第二矩形面
113 第一端部
114 第二端部
12 罩
121 内面
13 收纳部
14 操作孔
20 固定触点侧端子
21 端子部
22 固定部
221 突起
30 可动触点侧端子
31 端子部
311 第一端子部
312 第二端子部
32 第一壁部
33 第二壁部
34 第三壁部
341 突起
40 可动接触片
41 主体部
411 第一贯通孔
412 第二贯通孔
415 连接部分
416 接触点
417 中间部分
42 可动部
43 板簧部
431 第一端部
432 第二端部
50 操作部
51 下端部
52 上端部
60 辅助端子
61 端子部
62 支承部
70 第一弹性部
71 弹性部主体
72 突出部
73 突起部
80 第二弹性部
81 接触部
82 基部
821 贯通孔
83 连结部
831 第一连结部
832 第二连结部
833 中间部
84 间隙
85 可动触点部
86 基部
87 连结部
90 第三弹性部
91 弹性突起部
92 弹性臂部
921 纵向部件
922 横向部件
100 鼠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按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方向或位置的术语(例如,包含“上”、“下”、“右”、“左”、“端”、“侧”在内的术语),但那些术语都是为便于参照附图来理解本发明而使用的,不是通过那些术语的意思来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下面的说明在本质上只不过是一种例示,并非有意限制本发明、其适用物或其用途。进而,附图都是示意性的附图,各尺寸的比率等不一定与实际的一致。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1具备:在内部具有收纳部13的绝缘性壳体10、固定于壳体10的导电性的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导电性的可动触点侧端子30、操作部50。另外,如图2所示,开关1具备:配置于收纳部13的导电性的可动接触片40、配置于收纳部13且固定于壳体10的第一弹性部70、配置于收纳部13且固定于固定触点侧端子20的第二弹性部80。操作部50以至少一部分露出在壳体10的外部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收纳部13的方式配置。
如图1所示,壳体10由大致长方体状的基座11和覆盖该基座11的与厚度方向(即,图1的上下方向)相对的一对面中的一个面即第一矩形面111的大致长方体状的罩12构成。即,收纳部13由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和罩12形成。
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即,图2的X方向)的第一端部113固定有可动触点侧端子30,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部114固定有辅助端子60。另外,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可动触点侧端子30及辅助端子60之间固定有固定触点侧端子20。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可动触点侧端子30及辅助端子60相互沿基座11的长度方向排列配置,且以相互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于基座11。
在罩12的与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相对的面(即,图1的上面)上设有可将操作部50插入的大致矩形的操作孔14。该操作孔14沿基座11的厚度方向(即,图2的Z向)贯通罩12。
如图2所示,固定触点侧端子20具有:从壳体10的外部延伸到壳体10的收纳部13的板状端子部21、与端子部21连结且配置于收纳部13的固定部22。
端子部21以其板面与基座11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式配置,沿着基座11的厚度方向,从壳体10的外部朝向与第一矩形面111相对的第二矩形面112延伸。
固定部22在沿着基座11的厚度方向俯视观察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设置于端子部21的收纳部13侧的端部。如图3所示,在该固定部22的与罩12相对的上面设有用于固定第二弹性部80的大致圆柱状的突起221。
如图2所示,可动触点侧端子30具有:从壳体10的外部延伸到壳体10的收纳部13的板状端子部31、分别与端子部31的收纳部13侧的端部连结且相互配置于收纳部13的第一壁部32及第二壁部33。
端子部31以其板面与基座11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式配置。另外,如图3所示,端子部31具有:沿着基座11的厚度方向从壳体10的外部朝向第二矩形面112延伸的第一端子部311、与第一端子部311的收纳部13侧的端部连结并在收纳部13沿着第一矩形面111向基座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端子部312。
第一壁部32设置于第二端子部312的接近基座11的第一端部113的一个端部(即,图3的左侧的端部),沿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延伸。在该第一壁部32连接有后述的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第二壁部33设置于第二端子部312的接近基座11的第二端部114的一个端部(图3的右侧的端部),沿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延伸。在该第二壁部33连接有后述的可动接触片40的板簧部43。
如图2所示,可动接触片40具有:主体部41、设置于主体部41的可动部42及施力部的之一例即板簧部4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可动部42为金属制,构成可动触点部。此外,可动部42不局限于金属制,可由具有导电性的任意材料构成。
如图2所示,主体部41向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可动触点侧端子30的排列方向(即,基座1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其延伸方向的一端部与可动触点侧端子30的第一壁部32连接。
详细地说,主体部41具有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可弹性变形的板状,设有大致矩形的第一贯通孔411和大致矩形的第二贯通孔412。第一贯通孔411及第二贯通孔412沿着板厚将主体部41贯通,沿着基座11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在第一贯通孔411的内部配置有第一壁部32,第一贯通孔411的接近基座11的第一端部113的一个端部构成主体部41相对于可动触点侧端子30的第一壁部32的连接部分415。
如图2所示,可动部42设置于主体部41的前端部(即,主体部41的接近基座11的第二端部114的一个端部),可向接近固定部22的接近方向(即,图2的Z方向朝下)及离开固定部22的离开方向(即,图2的Z方向朝上)移动地相对配置。该可动部42构成为不与固定部22直接接触,而是经由后述的第二弹性部80的接触部81与固定部22电连接。
如图2所示,板簧部43设置于比主体部41的延伸方向的中心更靠可动部42侧,以可对可动部42施力的方式配置,构成为,可将对可动部42的施力方向切换为,可动部42与固定部22接触的接近方向或可动部42离开固定部22的离开方向。
详细地说,板簧部43具有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从主体部41向基座11突出的弯曲形状(例如,一个圆弧形状),沿着基座11的长度方向从主体部41的第二贯通孔412的接近基座11的第二端部114的第一端部431朝向可动触点侧端子30的第二壁部33延伸。另外,如图3所示,板簧部43的接近基座11的第一端部113的第二端部432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比主体部41相对于第一壁部32的连接部分415更接近基座11的位置,与第二壁部33连接。
板簧部43的动作虽然在后面进行详细描述,但在离开了固定部22的状态下的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接近固定部22时,当主体部41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超过规定的位置(即,施力方向切换位置)而接近基座11时,板簧部43对可动部42的施力方向从离开方向切换到接近方向。相反地,在与固定部22接触的状态下的可动部42离开固定部22时,当主体部41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超过规定的位置而接近罩12时,板簧部43对可动部42的施力方向从接近方向切换到离开方向。
此外,在上述开关1中,主体部41、可动部42及板簧部43形成为一体。
如图2所示,操作部50具有沿着基座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如图3所示,就该操作部50而言,基座11的厚度方向的下端部51在第一贯通孔411和第二贯通孔412之间相对于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接触,另一方面,基座11的厚度方向的上端部52从罩12的操作孔14露出在壳体10的外部。另外,操作部50配置为可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往复移动。
如图2所示,辅助端子60具有:从壳体10的外部延伸到壳体10的收纳部13的板状端子部61、与端子部61的收纳部13侧的端部连结且配置于收纳部13的支承部62。
端子部61以其板面与基座11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式配置,沿着基座11的厚度方向从壳体10的外部向第二矩形面112延伸。支承部62与端子部61的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的收纳部13侧的端部连接,沿着基座11的厚度方向从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向罩12突出。
第一弹性部70固定于壳体10,并且构成为,在可动部42通过板簧部43的作用力而离开了固定部22时,与可动接触片40接触,并在离开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
详细地说,第一弹性部70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如图5所示,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弹性部主体71、从该弹性部主体71的向长度方向延伸的侧面中的一个侧面朝向与该侧面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72。
如图4所示,弹性部主体71固定于辅助端子60的支承部62的前端部(即,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的罩12侧的端部)。即,第一弹性部70经由支承部62而固定于壳体10。突出部72具有设置在其前端部(即,远离弹性部主体71的端部)的与可动接触片40相对的面上的突起部73。如图5所示,该突起部73具有大致半圆柱形状,如图3所示,在接近方向(即,图3的下向)上从突出部72的与可动接触片40相对的面朝向可动接触片40突出,并配置为,在可动部42通过板簧部43的作用力而离开了固定部22时,其前端与可动接触片40接触。
如图3所示,第二弹性部80由导电性材料构成,具有在接近方向(即,图3的下向)上的可动部42和固定部22之间与可动部42相对,且以可动部42可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接触部81,并固定于固定触点侧端子20,且构成为,在可动部42通过板簧部43的作用力而接近固定部22并与接触部81接触时,在接近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并且将固定触点侧端子20和可动触点侧端子30电连接。
详细地说,如图6所示,第二弹性部80具有:大致矩形板状的接触部81、固定于固定触点侧端子20的基部82、与接触部81和基部82连结的连结部8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部80由金属构成,接触部81构成金属制的固定触点部。
基部82为大致矩形板状,具有可将固定部22的突起221嵌合的大致圆形的贯通孔821。如图3所示,该基部82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配置在比接触部81更靠近基座11的位置。通过使固定部22的突起221与该贯通孔821嵌合,由此,第二弹性部80被固定在固定触点侧端子20上。此外,如图6所示,基部82配置为,向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侧面与接触部81的向长度方向延伸的侧面大致平行。
连结部83由与接触部81连结的一对第一连结部831、与基部82连结的第二连结部832、与一对第一连结部831及第二连结部832连结的中间部833构成。如图3所示,中间部833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以基部82位于接触部81与中间部833之间的方式配置。另外,中间部833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配置在比基部82更靠近基座11的位置。即,第二弹性部80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以基部82位于接触部81与中间部833之间的方式构成。
各第一连结部831分别从接触部81的中间部833侧的长边的两端部起,与可动部42相对于固定部22接近或离开的方向交叉且向接近基座11的方向倾斜。第二连结部832从基部82的中间部833侧的长边起,向与第一连结部831相同的方向倾斜。在一对第一连结部831和第二连结部832之间设有间隙84,构成为,在可动部42通过板簧部43的作用力而接近固定部22并与接触部81接触时,连结部83在接近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
接着,参照图3、图4及图7~图10对开关1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未对操作部50施加外力的复原状态的开关1中,可动接触片40的可动部42位于离开固定部22的复原位置,第一弹性部70的突起部73与可动接触片40的与罩12的内面121相对的面接触。
这时,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二贯通孔412侧的端部通过板簧部43而从基座11的厚度方向(即,图3及图4的上下方向)上的基座11的第一矩形面111离开的第一方向A1(图3所示的)上被施力,可动部42在第一方向A1上被施力。另外,在从基座11的宽度方向观察时,穿过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且与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直线相交的主体部41的中间部分417位于比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更靠上方(即,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而言,为罩12侧)。
当对操作部50的上端部52施加外力,而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的接近基座11的第二方向A2(图7所示)上按压操作部50时,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的与操作部50的下端部51接触的接触点416附近的区域在第二方向A2上进行弹性变形,中间部分417接近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
这时,板簧部43的对主体部41的作用力随着中间部分417接近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而逐渐减小,如图7及图8所示,在从基座11的宽度方向(图8的左右方向)观察时,在中间部分417和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重叠的位置(即,施力方向切换位置)成为零。
当在第二方向A2上进一步按压操作部50时,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的与操作部50的下端部51接触的接触点416附近的区域就在第二方向A2上进一步弹性变形,如图9及图10所示,中间部分417超过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而接近基座11。
这时,在中间部分417超过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而接近基座11的同时,板簧部43的对主体部41的施力方向(即,对可动部42的施力方向)从第一方向A1(即,离开方向)切换到第二方向A2(即,接近方向)。由此,可动触点即可动部42瞬时向第二方向A2移动,移动到与固定触点部即第二弹性部80的接触部81接触的动作位置,开关1变成动作状态。
之后,当解除操作部50的向第二方向A2的按压时,弹性变形后的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就同操作部50一起从图9及图10所示的动作位置复原到图3及图4所示的复原位置。
这时,通过主体部41的复原力,位于比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更靠下方(即,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而言,为基座11侧)的中间部分417向第一方向Al移动,超过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而接近罩12,与此同时,板簧部43的对主体部41的施力方向(即,对可动部42的施力方向)从第二方向A2(即,接近方向)切换到第一方向A1(即,离开方向)。由此,可动触点部即可动部42瞬时向第一方向A1移动,移动到从固定触点部即接触部81离开的复原位置,开关1成为复原状态。
即,在因可动部42相对于固定部22接近或离开而过了主体部41的中间部分417和板簧部43的第二端部432重叠的施力方向切换位置时,板簧部43的对可动部42的施力方向就从离开方向切换到接近方向,或者从接近方向切换到离开方向。
另外,在可动部42离开固定部22而移动到复原位置时,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弹性部70的突起部73和可动接触片40的与罩12的内面121相对的面接触,突出部72在离开主体部41的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
在上述开关1中,具备第一弹性部70和第二弹性部80,所述第一弹性部70在可动部42通过板簧部43的作用力而离开了固定部22时,与可动接触片40接触而在离开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所述第二弹性部80在可动部42通过板簧部43的作用力而接近固定部22而与接触部81接触时,在接近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并且将固定触点侧端子20和可动触点侧端子30电连接。由此,能够降低可动部42与第二弹性部80的接触部81接触时的冲击力,还能够降低可动部42离开了第二弹性部80的接触部81时的冲击力,因此,能够降低在可动部42相对于固定部22接近或离开时产生的碰撞音。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开关1的静音性。
例如,如图11所示,在由上述开关1构成鼠标100的点击按钮的情况下,与使用可动接触部和固定触点部在接触方向上发生碰撞的开关的情况相比,能够将鼠标100的点击音降低约60%以上。
另外,由于可动部42相对于固定部22可接近及离开地相对配置(即,由于可动触点部即可动部42相对于固定触点部即第二弹性部80的接触部81可接触及离开地相对配置),因此,比可动触点部与固定触点部滑动接触的开关更能够提高耐久性。
另外,第二弹性部80具有:固定于固定触点侧端子20的基部82、与接触部81和基部82连结并向与接近方向及离开方向交叉的方向倾斜的连结部83,接触部81为固定触点部,可动部42为可动触点部,构成为,在可动触点部即可动部42通过板簧部43的作用力而接近固定部22并与固定触点部即接触部81接触时,连结部83在接近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由此,能够降低可动触点部即可动部42与固定触点部即第二弹性部80的接触部81发生了碰撞时的碰撞音,从而能够提高静音性。
另外,第一弹性部70具有突起部73,所述突起部73向接近方向突出,且在可动部42通过板簧部43的作用力而离开固定部22时,其前端与可动接触片40接触。由此,能够使第一弹性部70可靠地与可动接触片40接触,因此,能够降低在可动部42离开第二弹性部80的接触部81时产生的碰撞音,从而能够提高静音性。
另外,第一弹性部70只要固定于壳体10即可,不局限于固定在辅助端子60的支承部62的前端部。例如,也可以将第一弹性部70与罩12形成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可省略辅助端子60。
此外,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可动部42及板簧部43不局限于设置为一体的情况下,也可分别分体地设置。例如,作为施力部,也可以使用螺旋弹簧来代替板簧部43。即,本发明不局限于应用于上述开关1,还可应用于能够具备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的任意结构的开关,所述第一弹性部在可动部通过施力部的作用力而离开了固定部时,与可动接触片接触而在离开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所述第二弹性部在可动部通过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接近固定部并与接触部接触时,在接近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并且将固定触点侧端子和可动触点侧端子电连接。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1在还具备第三弹性部90这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所述第三弹性部90在可动部42通过板簧部43的作用力而接近固定部22并与第二弹性部80接触部81接触后,可与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和接触部81接触。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参照序号,省略说明,仅对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方面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2中,省略了操作部50。
第三弹性部90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如图12所示,为大致长方体状,以在辅助端子60的支承部62和固定部22之间且与支承部62相邻的方式配置。在第三弹性部90的与罩12的内面121相对的上面设有弹性突起部91和弹性臂部92。
弹性突起部91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第三弹性部90的上面的接近固定部22的一个端部,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与第二弹性部80的接触部81的辅助端子60侧的端部相对。即,构成为,弹性突起部91在可动部42通过板簧部43的作用力而接近固定部22并与第二弹性部80的接触部81接触之后,与接触部81接触,而在可动部42相对于固定部22的接近方向(图12的下向)上进行弹性变形。
弹性臂部92由沿着支承部62延伸的纵向部件921和从该纵向部件921向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固定部22侧延伸的横向部件922构成,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上,以与辅助端子60的支承部62相邻的方式配置。横向部件922可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并且其前端部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上与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的接近辅助端子60的一个端部相对。即,构成为,弹性臂部92在可动部42通过板簧部43的作用力而接近固定部22并与第二弹性部80的接触部81接触之后,与可动接触片40的主体部41接触,而在可动部42相对于固定部22的接近方向(图12的下向)上进行弹性变形。
这样,通过设置第三弹性部90,能够降低可动触点部即可动部42与固定触点部即第二弹性部80的接触部81接触时的接近方向的力,因此,能够降低在可动部42接近固定部22时产生的碰撞音,从而能够提高静音性。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关1在如下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即,可动部42由弹性部件构成,第二弹性部80固定于可动触点侧端子30,并且在接触部81的与固定部22相对的部分具有可动触点部85。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参照序号,省略说明,仅对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方面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3中,省略了操作部50。
如图13所示,可动触点侧端子30具有第三壁部34,该第三壁部34与第二壁部33的基座11的厚度方向(即,图13的上下方向)上的接近基座11的一个端部连结。该第三壁部34向基座11的长度方向延伸,在基座11的厚度方向的与罩12相对的上面具有突起341。
此外,构成可动部42的弹性部件可以为导电性,也可以为绝缘性。
第二弹性部80由以与可动部42相对的方式配置的大致矩形板状的接触部81、固定于可动触点侧端子30的第三壁部34的大致矩形板状的基部86、连结接触部81及基部86的大致矩形板状的连结部87构成。
在基部86设有可将第三壁部34的突起341嵌合的贯通孔(未图示),通过使第三壁部34的突起341与该贯通孔嵌合,第二弹性部80被固定于可动触点侧端子30。此外,基部86配置为,向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侧面与接触部81的向长度方向延伸的侧面大致平行。
另外,连结部87分别与接触部81及基部86的相互相对的向长度方向延伸的侧面连结,在与可动部42相对于固定部22接近或离开的方向(即,图13的上下方向)交叉且在接近基座11的方向上倾斜。
另外,可动触点部85由金属构成,且构成为在可动部42通过板簧部43的作用力而接近固定部22并与第二弹性部80的接触部81接触之后,与固定触点部即固定部22接触。此外,可动触点部85不局限于金属制,可由具有导电性的任意材料构成。
这样,通过可动部42由弹性部件构成,并且将第二弹性部80固定于可动触点侧端子30,并在接触部81的与固定部22相对的部分设置可动触点部85,能够降低可动部42与第二弹性部80的接触部81接触而可动触点部85与固定触点部即固定部22发生碰撞时的碰撞音,从而能够提高静音性。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种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对本发明的各种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第一方式的开关具备:壳体,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并固定于所述壳体,而且,具有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固定部;可动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并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排列配置,而且,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以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壳体;可动接触片,其具有:主体部,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而且,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连接,并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向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延伸;可动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而且,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可接近及离开地相对配置;施力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而且,可对所述可动部进行施力,且可将对所述可动部的施力方向切换为,所述可动部接近所述固定部的接近方向或所述可动部离开所述固定部的离开方向;操作部,其至少一部分露出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并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收纳部,以可与所述可动接触片接触且可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并且与往复移动连动而切换所述施力部的施力方向,使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接近或离开;第一弹性部,其固定于所述壳体,并且在可动部通过施力部的作用力离开固定部时,与所述可动接触片接触而在所述离开方向上弹性变形;第二弹性部,其具有在所述接近方向的所述可动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与所述可动部相对,且以所述可动部可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接触部,该第二弹性部固定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或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在所述可动部通过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接近所述固定部并与所述接触部接触时,在所述接近方向上弹性变形,并且将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和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电连接。
根据第一方式的开关,能够降低可动部与第二弹性部的接触部接触时的冲击力,还能够降低可动部离开第二弹性部的接触部时的冲击力,因此,能够降低在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接近或离开时产生的碰撞音。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开关的静音性。
另外,由于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可接近及离开地相对配置,因此,与可动部与固定部滑动接触的开关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本发明第二方式的开关中,所述第二弹性部具有:基部,其固定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连结部,其与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基部连结,并在与所述接近方向及所述离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倾斜,所述接触部为固定触点部,所述可动部为可动触点部,并构成为,在所述可动触点部通过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接近所述固定部并与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时,所述连结部在所述接近方向上弹性变形。
根据第二方式的开关,能够降低可动触点部即可动部与固定触点部即第二弹性部的接触部发生碰撞时的碰撞音,从而能够提高静音性。
本发明第三方式的开关中,所述可动部由弹性部件构成,所述固定部为固定触点部,所述第二弹性部具有:基部,其固定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连结部,其与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基部连结,并在与所述接近方向及所述离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倾斜;可动触点部,其设置于所述接触部的与所述固定部相对的部分,以与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接近动作连动而可与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的方式配置。
根据第三方式的开关,能够更可靠地降低可动部与第二弹性部的接触部接触而可动触点部与固定触点部即固定部发生碰撞时的碰撞音,从而能够提高静音性。
本发明第四方式的开关中,所述第一弹性部具有突起部,该突起部向所述接近方向突出,且在所述可动部通过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离开所述固定部时,其前端与所述可动接触片接触。
根据第四方式的开关,由于能够使第一弹性部可靠地与可动接触片接触,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降低在可动部离开固定部时产生的碰撞音,从而能够提高静音性。
本发明第五方式的开关中,还具备第三弹性部,所述第三弹性部具有:弹性突起部,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第二弹性部的附近,并且在所述接近方向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接触部之间且以所述接触部可接触的方式配置;弹性臂部,其在所述接近方向的所述可动部与所述接触部之间且以所述可动部可接触的方式配置。
根据第五方式的开关,由于能够更可靠地降低可动部与第二弹性部的接触部接触时的接近方向的力,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降低在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接近时产生的碰撞音,从而能够提高静音性。
此外,通过将上述各种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的任意实施方式或变形例适当组合,能够实现各自具有的效果。另外,可进行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或实施例彼此的组合或实施方式和实施例的组合,并且也可进行不同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中的特征彼此的组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开关例如可用于游戏鼠标。

Claims (3)

1.一种开关,具备:
壳体,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
固定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并固定于所述壳体,而且,具有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固定部;
可动触点侧端子,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并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排列配置,而且,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以电气独立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壳体;
可动接触片,其具有:主体部,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而且,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连接,并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向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延伸;可动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而且,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可接近及离开地相对配置;施力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而且,可对所述可动部进行施力,且可将对所述可动部的施力方向切换为,所述可动部接近所述固定部的接近方向或所述可动部离开所述固定部的离开方向;
操作部,其至少一部分露出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并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收纳部,以可与所述可动接触片接触且可往复移动的方式配置,并且与往复移动连动而切换所述施力部的施力方向,使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接近或离开;
第一弹性部,其固定于所述壳体,并且在可动部通过施力部的作用力离开固定部时,与所述可动接触片接触而在所述离开方向上弹性变形;
第二弹性部,其具有在所述接近方向的所述可动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与所述可动部相对,且以所述可动部可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接触部,该第二弹性部固定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或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在所述可动部通过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接近所述固定部并与所述接触部接触时,该第二弹性部在所述接近方向上弹性变形,并且将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和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电连接,
所述可动部由弹性部件构成,
所述固定部为固定触点部,
所述第二弹性部具有:
基部,其固定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
连结部,其与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基部连结,并在与所述接近方向及所述离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倾斜;
可动触点部,其设置于所述接触部的与所述固定部相对的部分,以与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的接近动作连动而可与所述固定触点部接触的方式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中,
所述第一弹性部具有突起部,该突起部向所述接近方向突出,且在所述可动部通过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离开所述固定部时,其前端与所述可动接触片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开关,其中,
还具备第三弹性部,所述第三弹性部具有:弹性突起部,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第二弹性部的附近,并且在所述接近方向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接触部之间且以所述接触部可接触的方式配置;弹性臂部,其在所述接近方向的所述可动部与所述接触部之间且以所述可动部可接触的方式配置。
CN201810425203.3A 2017-06-22 2018-05-07 开关 Active CN1091192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2508A JP6881078B2 (ja) 2017-06-22 2017-06-22 スイッチ
JP2017-122508 2017-06-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19273A CN109119273A (zh) 2019-01-01
CN109119273B true CN109119273B (zh) 2020-05-19

Family

ID=64567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25203.3A Active CN109119273B (zh) 2017-06-22 2018-05-07 开关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59435B2 (zh)
JP (1) JP6881078B2 (zh)
CN (1) CN109119273B (zh)
DE (1) DE102018207085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6615A (zh) * 2010-10-12 2012-07-11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
CN104282457A (zh) * 2013-07-04 2015-01-14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开关装置、板弹簧的制造方法、及板弹簧
CN104603898A (zh) * 2012-09-25 2015-05-06 欧姆龙株式会社 具有可动接点的电子部件
CN106328409A (zh) * 2015-06-30 2017-01-11 欧姆龙株式会社 微动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30466A (en) * 1958-10-13 1962-04-17 Honeywell Regulator Co Snap switch
US3345476A (en) * 1962-04-27 1967-10-03 Penn Controls Fool-proof snap action reset switch
JPS56146339U (zh) * 1980-04-03 1981-11-04
JPH05190071A (ja) * 1992-01-16 1993-07-30 Fujitsu Ltd 低動作音電磁継電器
FR2862809B1 (fr) * 2003-11-20 2006-03-10 Crouzet Automatismes Minirupteur
JP2008210654A (ja) * 2007-02-27 2008-09-11 Hst Kk スイッチ
JP4545802B2 (ja) * 2008-01-21 2010-09-15 Idec株式会社 押ボタンスイッ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操作装置並びに教示ペンダント
CN202796591U (zh) * 2012-07-30 2013-03-13 明瀚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耐大电流开关
JP2019008949A (ja) * 2017-06-22 2019-01-1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6615A (zh) * 2010-10-12 2012-07-11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
CN104603898A (zh) * 2012-09-25 2015-05-06 欧姆龙株式会社 具有可动接点的电子部件
CN104282457A (zh) * 2013-07-04 2015-01-14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开关装置、板弹簧的制造方法、及板弹簧
CN106328409A (zh) * 2015-06-30 2017-01-11 欧姆龙株式会社 微动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8207085A1 (de) 2018-12-27
JP6881078B2 (ja) 2021-06-02
CN109119273A (zh) 2019-01-01
US10559435B2 (en) 2020-02-11
JP2019008950A (ja) 2019-01-17
US20180374662A1 (en) 2018-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90053274A (ko) 스위치의 접점 구조, 트리거 스위치 및 전동 공구
JP5119051B2 (ja) 押釦スイッチ
JP2008210654A (ja) スイッチ
CN110651346B (zh) 开关
CN107978477B (zh) 电快速开关
CN115206714A (zh) 开关装置
CN109119273B (zh) 开关
JP6660856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CN108054040A (zh) 一种静音微动开关
JP4721874B2 (ja) スライド操作式スイッチ
CN105826117A (zh) 滑动开关
CN112424895A (zh) 开关及操作装置
CN112424896A (zh) 开关及操作装置
JP5590011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5228900B2 (ja) 車両用スイッチ
JP4857183B2 (ja) 複合操作型スイッチ装置
CN111566770B (zh) 开关
JP2006310226A (ja)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
US10403457B2 (en) Actuating element for a switch and device utilize the same
KR101629819B1 (ko) 푸시 스위치
KR20150106743A (ko) 차량용 스위치 유닛
CN114746970A (zh) 开关
CN114141564A (zh) 按钮开关
JP4721048B2 (ja) 摺動スイッチ
CN117690757A (zh) 电磁体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