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90757A - 电磁体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体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90757A
CN117690757A CN202311079699.0A CN202311079699A CN117690757A CN 117690757 A CN117690757 A CN 117690757A CN 202311079699 A CN202311079699 A CN 202311079699A CN 117690757 A CN117690757 A CN 1176907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contact
armature
spring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796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奥田好彦
奥田晃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90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907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4Parts rotatable or rockable outside coil
    • H01H50/28Parts movable due to bending of a blade spring or re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30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damping vibration or shock, e.g. by balancing of arma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即使在落下等情况下也能够使弹簧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的电磁体装置和电磁继电器。电磁体装置具备:线圈;铁芯,其沿着线圈的中心轴线延伸,且配置于线圈的内部;线圈架,其供线圈卷绕;轭铁,其具有沿着线圈的中心轴线延伸的部分,且由线圈架保持;衔铁,其连结于轭铁,且与铁芯的上表面接触或分离;以及弹簧,其构成为使与铁芯的上表面接触的衔铁自铁芯的上表面分离,弹簧具有:第1臂部,其与轭铁接触,且沿着线圈的中心轴线延伸;第2臂部,其与衔铁接触,且以远离铁芯的方式从第1臂部的上端延伸;以及突起部,其以至少局部位于衔铁的上表面的上方的方式自第1臂部和第2臂部中的至少一者突出。

Description

电磁体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磁体装置和电磁继电器,更详细而言,涉及具备衔铁和弹簧的电磁体装置和具备该电磁体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备驱动衔铁的电磁体装置的电磁继电器的一例。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磁体装置具备线圈、铁芯、轭铁、衔铁和铰链弹簧。铰链弹簧在主视时形成为长方形,在侧视时形成为倒字母L状,配置为与轭铁接触且对衔铁施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4337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于所述以往的铰链弹簧而言,存在如下可能:针对使电磁继电器落下的情况等,由于衔铁的意外的移动而变形,电磁继电器无法正常地工作。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落下等情况下也能够使弹簧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的电磁体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本公开的一方案的电磁体装置具备:线圈;铁芯,其沿着所述线圈的中心轴线延伸,且配置于所述线圈的内部;线圈架,其供所述线圈卷绕;轭铁,其具有沿着所述线圈的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部分,且由所述线圈架保持;衔铁,其连结于所述轭铁,且与所述铁芯的上表面接触或分离;以及弹簧,其构成为使与所述铁芯的所述上表面接触的所述衔铁自所述铁芯的所述上表面分离,所述弹簧具有:第1臂部,其与所述轭铁接触,且沿着所述线圈的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第2臂部,其与所述衔铁接触,且以远离所述铁芯的方式从所述第1臂部的上端延伸;以及突起部,其以至少局部位于所述衔铁的上表面的上方的方式自所述第1臂部和所述第2臂部中的至少一者突出。
本公开的一方案的电磁继电器具备:所述电磁体装置;第1固定触点;以及可动触头,其具有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第1可动触点。所述可动触头根据所述衔铁的移动而使所述第1可动触点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
本公开的电磁体装置和电磁继电器即使在落下等情况下也能够使弹簧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上述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3是上述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4是上述的电磁继电器的电磁体装置的弹簧的立体图。
图5是在上述的电磁继电器中衔铁自铁芯的上表面分离的情况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在上述的电磁继电器中衔铁与铁芯的上表面接触的情况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在上述的电磁继电器中衔铁与铁芯的上表面接触的情况下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8是上述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中的弹簧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上述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0是变形例1的电磁继电器的弹簧的立体图。
图11是在上述的电磁继电器中衔铁自铁芯的上表面分离的情况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上述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3是变形例2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上述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15是上述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16是上述的电磁继电器的弹簧的立体图。
图17是在上述的电磁继电器中衔铁自铁芯的上表面分离的情况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8是上述的电磁继电器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9是变形例3的电磁继电器的弹簧的立体图。
图20是在上述的电磁继电器中衔铁自铁芯的上表面分离的情况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磁继电器;11、第1罩;12、第2罩;13、中间壳体;14、罩;15、基座;2、电磁体装置;21、线圈;22、铁芯;22a、上表面;23、线圈架;24、轭铁;241、第1部分;242、第2部分;25、衔铁;251、第1部分;252、第2部分;25a、上表面;26、弹簧;261、第1臂部;261a、卡挂部;261b、空白部;261c、切口;261d、间隙部;262、第2臂部;262a、空白部;263、第3臂部;263a、第1部分;263b、第2部分;2630、弯折部;264、突起部;264a、第1部位;264b、第2部位;31、32、固定触点;33、34、固定端子;35、辅助端子;36、辅助可动触头;4、可动触头;41、42、可动触点;6、保持件;61、第1部位;62、第2部位;63、连结部。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电磁体装置和电磁继电器进行说明。其中,下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之一。下述的实施方式只要能够达成本公开的目的,就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另外,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图是示意图,图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大小和厚度各自之比未必反映实际的尺寸比。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例如搭载于电动汽车,与使电动汽车的行驶用的电池和负载相连的电路连接而使用。电磁继电器1例如根据来自电动汽车的ECU(ElectronicControl Unit)的控制信号来使行驶用的电池与负载之间电连接或切断,切换从行驶用的电池向负载的直流电力的供给状态。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具备电磁体装置2、触点装置3、第1罩11、第2罩12和中间壳体13。电磁体装置2利用电磁力来驱动触点装置3。第1罩11与第2罩12组合而收纳电磁体装置2和触点装置3。中间壳体13收纳触点装置3。由第1罩11、第2罩12和中间壳体13构成保持(在此为收纳)电磁体装置2和触点装置3的外壳10。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电磁体装置2的铁芯22延伸的方向规定为上下方向,将在从铁芯22观察时衔铁25(第1部分251)所在的一侧设为上,将在从衔铁25(第1部分251)观察时铁芯22所在的一侧设为下。另外,将电磁体装置2和触点装置3排列的方向规定为左右方向,将在从电磁体装置2观察时触点装置3所在的一侧设为右,将在从触点装置3观察时电磁体装置2所在的一侧设为左。另外,将触点装置3的一对固定触点31、32排列的方向规定为前后方向,将在从固定触点32观察时固定触点31所在的一侧设为前,将在从固定触点31观察时固定触点32所在的一侧设为后。
首先,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体装置2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电磁体装置2具备线圈21、铁芯22、线圈架23、轭铁24、衔铁25、弹簧26和两个线圈端子27。
线圈21是卷绕于线圈架23的导线。线圈架23的形状为圆筒状。铁芯22沿着线圈21的中心轴线(上下)延伸,且配置于线圈21的内部。铁芯22的局部穿过了线圈架23的内部。
轭铁24具有沿着线圈21的中心轴线延伸的部分(第1部分)241。第1部分241为上下延伸的板状。轭铁24还具有从第1部分241的一端(下端)向大致直角方向(左方)延伸的第2部分242。轭铁24呈大致字母L形状。轭铁24由线圈架23保持。轭铁24构成供在线圈21产生的磁通通过的磁路的局部。
衔铁25连结于轭铁24,且与铁芯22的上表面22a接触或分离。更详细而言,衔铁25连结于轭铁24的第1部分241(的上端)。衔铁25具有作为衔铁主体的第1部分251和作为卡板部(日文:カード部)的第2部分252。衔铁25的第1部分251为板状。第1部分251配置于与铁芯22的上表面22a相对的位置。衔铁25的第2部分252为棒状。第2部分252自第1部分251向触点装置3侧突出。更详细而言,第2部分252在第1部分251的右侧面自前后方向上的中央向触点装置3侧突出。衔铁25支承于轭铁24,能够以支承于轭铁24的部位为中心进行旋转。
弹簧26构成为使与铁芯22的上表面22a接触的衔铁25自铁芯22的上表面22a分离。弹簧26跨衔铁25和轭铁24地安装。
两个线圈端子27电连接于线圈21。两个线圈端子27通过形成于第2罩12的贯通孔而向第2罩12的外部突出(参照图3)。
在线圈21未被通电的状态下,衔铁25由于弹簧26的弹性力而维持为第1部分251自铁芯22分离的姿势(参照图2、图5)。以下,将此时的衔铁25的姿势称为“第1姿势”。在衔铁25处于第1姿势的状态下,触点装置3处于断开状态。断开状态是指如下状态:一对固定触点31、32和可动触头4的一对可动触点41、42相互分离,未向负载供给电力。将触点装置3为断开状态时的可动触头4的位置称为断开位置。
在经由两个线圈端子27而对线圈21通电时,由于在衔铁25与铁芯22之间产生的电磁吸引力,衔铁25旋转,衔铁25与铁芯22接触(参照图6、图7)。也就是说,衔铁25的第1部分251与铁芯22接触。此时,随着衔铁25的旋转,弹簧26弹性变形。以下,将此时的衔铁25的姿势称为“第2姿势”。
衔铁25的旋转力作用于触点装置3的后述的移动体5,使移动体5(向上)移动。由此,触点装置3从断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闭合状态是指如下状态:一对固定触点31、32和可动触头4的一对可动触点41、42接触,经由一对固定触点31、32而向负载供给电力。将触点装置3为闭合状态时的可动触头4的位置称为闭合位置。
若从线圈21被通电的状态变为未被通电的状态,则衔铁25与铁芯22之间的磁吸引力消失,衔铁25由于弹簧26的弹性力而以自铁芯22分离的方式进行旋转。由此,衔铁25成为第1姿势(参照图2、图5)。另外,衔铁25的旋转力作用于触点装置3的移动体5,使移动体5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向下)移动。由此,触点装置3的可动触头4从闭合位置向断开位置移动,触点装置3从闭合状态变为断开状态。也就是说,触点装置3的状态根据线圈21的通电状态而在断开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变化。
弹簧26例如通过对1片金属板实施切削加工和弯曲加工而形成。
如图4所示,弹簧26具有第1臂部261、第2臂部262、第3臂部263和突起部264。弹簧26具有两个突起部264。弹簧26中的上下延伸的平面板状的部分为第1臂部261。从第1臂部261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上端呈锐角地弯曲并延伸的部分为第2臂部262。从第1臂部26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上端大致垂直地弯曲并延伸的部分为第3臂部263。在第3臂部263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下端附近,朝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前后)突出的两个部分为突起部264。
如图4所示,第1臂部261具有两个卡挂部261a和1个空白部261b。
空白部261b是在第1臂部26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跨第1臂部261的上下方向上的整体地形成的狭缝。第1臂部261被空白部261b分割为位于前侧的板状的第1部分和位于后侧的板状的第2部分这两个部分。
卡挂部261a通过将构成第1臂部261的平面板状的构件的局部切割并立起而形成。卡挂部261a从被切割并立起的部分的基部向右斜上方延伸。两个卡挂部261a在第1部分和第2部分各形成有1个。
在第1臂部261的第1部分和第2部分各自中,在比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靠外侧的位置形成有从第1臂部261的上端向下方延伸的切口261c。
如图5所示,第1臂部261与轭铁24(的第1部分241)接触,且沿着线圈21的中心轴线延伸。
如图5所示,第2臂部262与衔铁25接触,且以远离铁芯22的方式从第1臂部261的上端延伸。
如图4所示,第2臂部262从第1臂部261的上端向右斜下方延伸。第2臂部262在第1臂部261的上端从比切口261c靠内侧的部分延伸。
如图5所示,第2臂部262通过与衔铁25(的第2部分252)接触而对衔铁25施加自铁芯22的上表面22a分离的方向的力。也就是说,第2臂部262对衔铁25施加衔铁25从第2姿势(参照图6)向第1姿势(参照图5)旋转的方向的力。
第2臂部262具有空白部262a。空白部262a是在第2臂部262的左端(与第1臂部261之间的分界部分)形成于前后方向上的中央的切口。由于空白部262a,第2臂部262在俯视时为字母C形状。第2臂部262的空白部262a与第1臂部261的空白部261b相连。
如图5所示,第3臂部263从第1臂部261的上端向与第2臂部262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且位于衔铁25的上表面25a的上方。第3臂部263不与衔铁25的上表面25a接触,而是分离。
如图4所示,第3臂部263从第1臂部261的上端向左斜上方延伸。第3臂部263在俯视时为字母C形状。第3臂部263在第1臂部261的上端从比切口261c靠外侧的部分延伸。
第3臂部263主要是用于维持衔铁25与轭铁24的连结的部分。通过具有第3臂部263,从而即使衔铁25自轭铁24浮起,也能够抑制衔铁25自轭铁24过度地浮起的情况。
第3臂部263在与第1臂部261相连的部分具有弯折部2630。弯折部2630在从前方观察时为大致字母L形状。弯折部2630具有沿着衔铁25的上表面25a延伸的第1部分263a和从第1部分263a朝向上方延伸的第2部分263b。这样,第3臂部263在衔铁25的上表面25a的上方的位置具有在与衔铁25的上表面25a交叉(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第2部分263b)。
如图5所示,在弹簧26中,在第1臂部261的空白部261b配置有衔铁25的第2部分252。
如图4所示,突起部264向与第1臂部261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突出。在此,突起部264向与第1臂部261延伸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突出。突起部264位于衔铁25的上表面25a的上方。突起部264设于第3臂部263。突起部264设于第3臂部263中的与第1臂部261之间的分界部分附近。
突起部264具有沿着衔铁25的上表面25a延伸的第1部位264a和从第1部位264a朝向上方延伸的第2部位264b。在突起部264中,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为第1部位264a,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为第2部位264b。第1部位264a与衔铁25的上表面25a相对。第2部位264b以与衔铁25的上表面25a交叉(大致正交)的方式延伸。
在此,第1部位264a设于第3臂部263的弯折部2630的第1部分263a,且自第1部分263a在前后方向上突出。另外,第2部位264b设于第3臂部263的弯折部2630的第2部分263b,且自第2部分263b在前后方向上突出。
如图8所示,弹簧26通过第1臂部261的卡挂部261a与在中间壳体13的底壁部131的左表面形成的凹处132接触而被轭铁24和中间壳体13的底壁部131夹持,从而位置被固定。另外,通过卡挂部261a与中间壳体13的底壁部131的凹处132(特别是凹处132的上侧的内侧面)接触来防止弹簧26的向上的移动。
结合与以往的电磁继电器的比较来对突起部264的效果进行说明。与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相比,在以往的电磁继电器中,弹簧没有突起部。另外,与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相比,在以往的电磁继电器中,弹簧的第3臂部没有弯折部。此外,无论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还是以往的电磁继电器,衔铁25都通过以能够在第1姿势与第2姿势之间旋转的方式被弹簧26的第2臂部262的弹性力朝向轭铁24(向下方)按压而与轭铁24连结起来。
在使以往的电磁继电器落下等的情况下,存在由于落下的冲击等而导致衔铁25的快速的向上方的移动的可能性。若衔铁25向上方快速地移动,则存在如下情况:对弹簧中的与衔铁25接触的部分(特别是与衔铁25的第2部分252接触的第2臂部)施加很大的力,弹簧(第2臂部)变形。倘若弹簧(第2臂部)大幅变形,例如弹簧(第2臂部)变形至第1臂部与第2臂部所成的角度成为钝角,则存在弹簧(第2臂部)无法对衔铁25施加充分的力(从第2姿势向第1姿势旋转的方向的力)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如图5和图9所示,在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弹簧26具有位于衔铁25的上表面25a的上方的突起部264。另外,突起部264具有沿着衔铁25的上表面25a延伸的第1部位264a。由此,在使电磁继电器1落下的情况下,向上方移动的衔铁25与突起部264接触,特别是与第1部位264a接触。即,在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弹簧26中,与以往的电磁继电器的弹簧的情况相比,能够接触的部位变大。这样,通过弹簧26在较宽的部位与衔铁25接触,从而能够将衔铁25的向上方的移动抑制在最小限度,其结果是,能够使在落下等时发生的弹簧26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突起部264具有朝向上方延伸的第2部位264b。对于具有第2部位264b的突起部264而言,与不具有第2部位264b的情况相比,即使承受向上的力也不易变形(不易挠曲)。即,具有第2部位264b的突起部264针对上下方向的力具有刚度。通过该第2部位264b的刚度,从而即使衔铁25的上表面25a从下方与突起部264接触,突起部264也能够不变形地承受该力,另外,能够针对在电磁继电器1落下等时发生的弹簧26的挠曲赋予强度。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使在落下等时发生的弹簧26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再者,在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第3臂部263具有弯折部2630,由此,第3臂部263具有刚度,容易利用弯折部2630来抑制衔铁25的向上方的移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使在落下等时发生的弹簧26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第1部位264a是自第3臂部263的弯折部2630的第1部分263a在前后方向上突出的部位,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2部位264b(自弯折部2630的第2部分263b在前后方向上突出的部位)的下缘是第1部位。也就是说,突起部264也可以不具有自第3臂部263的弯折部2630的第1部分263a在前后方向上突出的部位。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3进行说明。
如图2、图5、图6所示,触点装置3具备一对固定触点31、32和可动触头4。更详细而言,触点装置3具备多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组)固定触点31和固定触点32以及可动触头4的组。
固定触点31和固定触点32具有圆柱状的轴部和设于轴部的顶端的圆盘状的头部。即,固定触点31、32分别为铆钉触点。
触点装置3还具备一对固定端子33、34。更详细而言,触点装置3具备多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组)一对固定端子33、34的组。固定端子33、34各自的形状为长方形的板状。在固定端子33固定有固定触点31。在固定端子34固定有固定触点32。固定端子33、34各自的局部通过形成于第2罩12的贯通孔而向第2罩12的外部突出(参照图3)。负载电连接于一对固定端子33、34。触点装置3通过切换一对固定端子33、34之间电连接的状态和电切断的状态,从而切换相对于负载的供电状态和非供电状态。由于触点装置3具备两组一对固定端子33、34的组,因此触点装置3最多连接于两个系统的负载,能够切换相对于两个系统的负载的供电状态和非供电状态。
各可动触头4具有一对可动触点41、42和主体部43。各可动触点41、42具有圆柱状的轴部和设于轴部的顶端的圆盘状的头部。即,各可动触点41、42为铆钉触点。主体部43的形状为长方形的板状。在主体部43固定有一对可动触点41、42。更详细而言,在主体部4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前端)附近固定有可动触点41,在另一端(后端)附近固定有可动触点42。一对可动触点41、42与一对固定触点31、32一对一地对应。各可动触点41、42设于与对应的固定触点31或固定触点32相对的位置。
触点装置3还具备移动体5。移动体5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参照图2)保持件6、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参照图2)弹簧部51、以及罩部52(参照图1、图2)。
多个保持件6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多个保持件6与多个可动触头4一对一地对应。各保持件6保持对应的可动触头4。由此,多个可动触头4在沿着一个轴线的方向(上下方向)上排列。
多个保持件6与多个弹簧部51一对一地对应。各保持件6保持对应的弹簧部51。各弹簧部51例如为压缩螺旋弹簧。弹簧部51对可动触头4作用朝向固定触点31、固定触点32的一个方向(上方向)的力。
保持件6具有第1部位61、第2部位62和连结部63。第1部位61的形状是向右和向下开口的箱状。第2部位62的形状是向右和向上开口的箱状。第1部位61位于第2部位62的上侧。即,使第1部位61和第2部位62各自的开口的部分相对。第1部位61和第2部位62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在其间形成有空隙。连结部63在上述的空隙的部分将第1部位61和第2部位62连结起来。连结部63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板状。连结部63相对于第1部位61与第2部位62之间的空隙配置于左侧。保持件6中的相对于第1部位61与第2部位62之间的空隙位于前侧、后侧和右侧的部位开口。
如图2所示,可动触头4和弹簧部51被保持在第1部位61与第2部位62之间。可动触头4和弹簧部51配置于第1部位61与第2部位62之间的空隙。更详细而言,在形成为凹状的第2部位62的底面62a与可动触头4之间配置有弹簧部51,在第1部位61与弹簧部51之间配置有可动触头4。可动触头4的主体部4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前端和后端。固定有可动触点41、42的部分)向第1部位61与第2部位62之间的空隙的外侧(前侧和后侧)突出。
罩部52从右方覆盖多个保持件6(参照图2)。由此,各保持件6中的第1部位61的右侧的开口、第2部位62的右侧的开口以及第1部位61与第2部位62之间的空隙的右侧被封闭。
如上述那样,电磁继电器1还具备中间壳体13。中间壳体13收纳触点装置3。中间壳体13具有底壁部131。底壁部131的形状在从左右方向观察时为长方形形状。底壁部131配置于电磁体装置2与移动体5之间。如上述那样,中间壳体13的底壁部131在其左表面(与轭铁24相对的面)具有用于将弹簧26的第1臂部261的卡挂部261a卡挂并固定的凹处132(参照图8)。由此,弹簧26相对于外壳10位置固定。
移动体5具有供衔铁25的第2部分252插入的凹部501(参照图2)。当衔铁25旋转时,第2部分252按压凹部501的内周壁,从而衔铁25的旋转力从第2部分252作用于移动体5,使移动体5移动。具体而言,当衔铁25从第1姿势(参照图2、图5)向第2姿势(参照图6、图7)旋转时,第2部分252按压凹部501的上侧的内侧面,从而移动体5向上移动。相反,当衔铁25从第2姿势向第1姿势旋转时,第2部分252按压凹部501的下侧的内侧面,从而移动体5向下移动。
如上述那样,各保持件6保持对应的可动触头4。因此,多个可动触头4与移动体5的移动联动地移动。即,各可动触头4在闭合位置与断开位置之间沿着一个轴线移动。在此,一个轴线是指沿着上下方向的假想轴线。也就是说,各保持件6将可动触头4保持为能够在一个方向(上下方向)上移动。在可动触头4处于闭合位置(参照图6、图7)的情况下,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31接触,且可动触点42与固定触点32接触。在可动触头4处于断开位置(参照图2、图5)的情况下,可动触点41自固定触点31分离,且可动触点42自固定触点32分离。
多个可动触头4与移动体5的移动联动地同时移动。在1个可动触头4处于闭合位置的情况下,剩余的1个可动触头4也处于闭合位置。在1个可动触头4处于断开位置的情况下,剩余的1个可动触头4也处于断开位置。在线圈21(参照图1)未被通电时,多个可动触头4位于断开位置。在线圈21被通电时,多个可动触头4向闭合位置移动。
此外,可动触头4处于断开位置时的固定触点31(固定触点32)与可动触点41(可动触点42)之间的距离比在触点装置3从断开状态向闭合状态变化时移动体5在一个方向(上下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小。即,当衔铁25从第1姿势向第2姿势旋转时,移动体5被衔铁25的第2部分252按压,在经由弹簧部51来按压可动触头4的同时向上移动,在其中途,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31接触,可动触点42与固定触点32接触。之后,移动体5被衔铁25的第2部分252进一步按压,从而在压缩弹簧部51的同时进一步向上移动(超程)。因此,在触点装置3中,在闭合状态下,能够利用弹簧部51的弹性力来确保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31之间和可动触点42与固定触点32之间的接触压力。
如图1、图2、图5~图7所示,触点装置3还具有辅助固定触点37、辅助可动触头36和一对辅助端子35。
辅助可动触头36由铜等的金属板形成。辅助可动触头36具有导电性。另外,辅助可动触头36具有弹性。辅助可动触头36的形状为带状。
一对辅助端子35分别由铜等的金属板形成。一对辅助端子35分别具有导电性。一对辅助端子35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一对辅助端子35通过形成于第2罩12(参照图1)的贯通孔而向第2罩12的外部突出(参照图3)。
移动体5具有按压部53。按压部53是形成于移动体5的下端的部分且向左方突出的突起。在线圈21(参照图1)未被通电的状态下,按压部53与辅助可动触头36接触。由此,辅助可动触头36与辅助固定触点37接触(参照图5)。
在线圈21被通电时,移动体5向上移动,从而按压部53自辅助可动触头36分离(参照图7)。由此,辅助可动触头36自辅助固定触点37分离(参照图6)。在恢复至线圈21未被通电的状态时,移动体5向下移动,从而按压部53按压辅助可动触头36。由此,辅助可动触头36与辅助固定触点37接触。
即,辅助可动触头36与可动触头4在闭合位置与断开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联动地在辅助可动触头36与辅助固定触点37接触的闭合位置和辅助可动触头36自辅助固定触点37分离的断开位置之间移动。当可动触头4处于闭合位置时,辅助可动触头36处于断开位置,当可动触头4处于断开位置时,辅助可动触头36处于闭合位置。此外,也可以是,与此相反,当可动触头4处于闭合位置时,辅助可动触头36处于闭合位置,当可动触头4处于断开位置时,辅助可动触头36处于断开位置。
辅助固定触点37、辅助可动触头36和一对辅助端子35例如用于一对固定触点31、32与一对可动触点41、42是否粘连的检测。即,在线圈21未被通电的状态下,在一对辅助端子35之间流通电流的情况下判断为一对固定触点31、32与一对可动触点41、42未粘连。另一方面,在线圈21未被通电的状态下,在一对辅助端子35之间不流通电流的情况下判断为一对固定触点31、32与一对可动触点41、42粘连。也就是说,其原因在于,本来,通过移动体5向原来的位置向下移动来使按压部53按压辅助可动触头36,从而恢复至辅助可动触头36与辅助固定触点37接触的状态。然而,在一对固定触点31、32与一对可动触点41、42粘连的情况下,移动体5无法向原来的位置移动,因此维持辅助可动触头36自辅助固定触点37分离的状态。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触点装置3的固定触点的数量为4(两对),可动触点的数量为4(两对),但固定触点的数量和可动触点的数量不限于此,也可以是1,也可以是2,也可以是3,也可以是4以上。另外,在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可动触头4的数量为2,但可动触头4的数量不限于此,也可以是1,也可以是2,也可以是3以上。
在具备这样的电磁体装置2和触点装置3的电磁继电器1中,能够使弹簧26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2)变形例
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之一。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能够达成本公开的目的,就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以下,列举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下说明的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来应用。
(2.1)变形例1
在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在具备第1臂部261、第2臂部262和第3臂部263的弹簧26中,突起部264设于第3臂部263,但也可以设于第1臂部261或第2臂部262。以下,参照图10~图12对变形例1的电磁继电器1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适当省略说明。
如图10所示,本变形例的弹簧26与实施方式的弹簧26同样地具有第1臂部261、第2臂部262和第3臂部263。不过,在本变形例的弹簧26中,第3臂部263不具有弯折部2630。并且,在本变形例的弹簧26中,突起部264不同于实施方式的弹簧26,设于第1臂部261和第2臂部262。更详细而言,弹簧26具有从第1臂部261与第2臂部之间的分界部分的弯曲部朝向与第1臂部261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突出的两个字母C形状的突起部264。也就是说,突起部264跨第1臂部261和第2臂部262地设置。
如图11、图12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中,弹簧26的突起部264位于衔铁25的第2部分252的上方。
如图10~图12所示,在突起部264中,沿着衔铁25的上表面25a延伸的字母C形状的部分的下侧的边部分(下端面)是第1部位264a,从该第1部位264a朝向上方延伸的部分是第2部位264b。
在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中也是,弹簧26具有突起部264,由此,在电磁继电器1落下时等,能够利用突起部264来阻挡衔铁25,能够利用位于衔铁25的第2部分252的上表面的上方的突起部264来将衔铁25的意外的移动抑制在最小限度,其结果是,能够使弹簧26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2.2)变形例2
在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弹簧26被安装在图1的电磁继电器1中,但能够使用各种形式或构造的电磁继电器来作为安装弹簧26的电磁继电器1。另外,在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使用具有第1臂部261、第2臂部262和第3臂部263的弹簧来作为弹簧26,但第3臂部263并非必需的结构,也可以使用不具有第3臂部263的弹簧26即具有第1臂部261和第2臂部262的弹簧26。
以下,参照图13~图18对变形例2的电磁继电器1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相同的构成要素适当省略说明。
对于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而言,在电磁体装置2中,主要在衔铁25和弹簧26的构造不同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不同。另外,对于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而言,在触点装置3的构造不同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不同。如图13所示,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具备电磁体装置2、触点装置3、罩14和基座15。触点装置3配置于电磁体装置2的右方。罩14与基座15组合而收纳电磁体装置2和触点装置3。由罩14和基座15构成保持(在此为收纳)电磁体装置2和触点装置3的外壳10。
如图13所示,电磁体装置2具备线圈21、铁芯22、线圈架23、轭铁24、衔铁25、弹簧26和两个线圈端子27。
衔铁25通过分别为板状的第1部分251和第2部分252以预定的角度(钝角)交叉而形成为大致字母L状。衔铁25的第1部分251配置于与铁芯22的上表面22a相对的位置。衔铁25的第2部分252的左表面配置为位于轭铁24(第1部分241)的右表面侧。衔铁25支承(连结)于轭铁24,能够以支承于轭铁24的部位为中心进行旋转。
在线圈21未被通电的状态下,衔铁25成为第1部分251自铁芯22分离的第1姿势(参照图17)。在经由两个线圈端子27而对线圈21通电时,由于在衔铁25与铁芯22之间产生的电磁吸引力,衔铁25以第1部分251向下方移动的方式旋转,成为衔铁25(的第1部分251)与铁芯22接触的第2姿势。
衔铁25的第2部分252通过例如为树脂制且具有电绝缘性的结合体500而与触点装置3的两个可动触头4结合。
弹簧26构成为使与铁芯22的上表面22a接触的衔铁25自铁芯22的上表面22a分离。弹簧26跨衔铁25和轭铁24地安装。
如图16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弹簧26具有第1臂部261、第2臂部262和突起部264。弹簧26中的上下延伸的平面板状的部分为第1臂部261。从第1臂部26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上端大致垂直地弯曲并延伸的部分为第2臂部262。在第1臂部261与第2臂部262的分界附近,朝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两个部分为突起部264。
如图16所示,第1臂部261具有1个卡挂部261a和两个切口261c。切口261c从第1臂部261的上端向下方延伸。卡挂部261a通过将构成第1臂部261的平面板状的构件的局部切割并立起而形成。卡挂部261a从被切割并立起的部分的基部向右斜上方延伸。
如图13所示,在电磁体装置2中,弹簧26的第1臂部261与轭铁24(第1部分241)接触,且沿着线圈21的中心轴线延伸。
如图14所示,第2臂部262与衔铁25接触,且以远离铁芯22的方式从第1臂部261的上端延伸。
如图16所示,第2臂部262从第1臂部261的上端向右方延伸。第2臂部262在俯视时为字母C形状。第2臂部262在第1臂部261的上端从比切口261c靠外侧的部分延伸。另外,第2臂部262具有从自第1臂部261向右方突出的部分向右下方弯折的折曲部262b。第2臂部262具有折曲部262b,由此,在弹簧26中,能够增强第2臂部262将衔铁25向下方按压的力。
突起部264设于第1臂部261和第2臂部262。突起部264在第1臂部261与第2臂部262的分界部分在与第1臂部261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上突出。也就是说,突起部264跨第1臂部261和第2臂部262地设置。如图18所示,突起部264位于衔铁25的上表面25a的上方。
如图16、图17所示,突起部264具有沿着衔铁25的上表面25a延伸的第1部位264a和从第1部位264a朝向上方延伸的第2部位264b。在突起部264中,设于第1臂部261的部分的下侧的边部分(下端面)为第1部位264a,沿着第1臂部261的侧边(前边或后边)朝向上方延伸的部分为第2部位264b。第1部位264a与衔铁25的上表面25a相对。第2部位264b以与衔铁25的上表面25a交叉(大致正交)的方式延伸。
另外,突起部264还具有设于第2臂部262的第3部位264c。第3部位264c从第2部位264b的上端沿着第2臂部262的外侧的侧边(前边或后边)延伸。
弹簧26通过使第1臂部261的卡挂部261a与在基座15的左表面形成的凹处121(参照图14)接触而被轭铁24和基座15夹持,从而位置被固定。另外,通过使卡挂部261a与基座15的凹处121(特别是凹处121的上侧的内侧面)接触来防止弹簧26的向上的移动。
根据图16~图18可知,在本变形例的弹簧26中,作为突起部264中的第1部位264a,朝向第1臂部261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部分的下侧的边部分(下端面)位于与衔铁25的第1部分251的正上方相对的位置。由此,在电磁继电器1落下时等,能够利用突起部264来使衔铁25的意外的移动停止于最小限度,其结果是,能够使弹簧26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另外,作为突起部264中的第2部位264b,通过沿着第1臂部261的侧边(前边或后边)朝向上方延伸的部分的存在,能够针对向上的力对突起部264赋予刚度,另外,能够针对在电磁继电器1落下等时发生的弹簧26的挠曲赋予强度。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使弹簧26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如图17所示,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的触点装置3具备一对固定触点31、32、可动触头4和结合体500。触点装置3具备多组(在本变形例中为两组)固定触点31和固定触点32以及可动触头4的组。另外,触点装置3具备固定有固定触点31的固定端子33和固定有固定触点32的固定端子34。固定端子33、34各自的局部通过形成于基座15的贯通孔而向基座15的外部突出(参照图15)。
可动触头4具有一对可动触点41、42和主体部43。主体部43是倒字母U形状的板状。主体部43的上端通过结合体500而与衔铁25的第2部分252结合。在主体部43的一对下端分别固定有可动触点41和可动触点42。
在线圈21未被通电而衔铁25为第1姿势(参照图17)时,可动触头4的可动触点41和可动触点42自固定触点31和固定触点32分别分离(断开位置)。在线圈21被通电而衔铁25成为第2姿势时,可动触头4的可动触点41和可动触点42与固定触点31和固定触点32分别接触(闭合位置)。
如图17、图18所示,触点装置3还具有辅助固定触点37、辅助可动触头36、辅助卡板部510和一对辅助端子35。
一对辅助端子35分别由铜等的金属板形成。一对辅助端子35通过形成于基座15(参照图13)的贯通孔而向基座15的外部突出(参照图15)。
辅助可动触头36具有导电性。另外,辅助可动触头36具有弹性。辅助可动触头36的形状为带状。辅助可动触头36与一对辅助端子35中的一者(前侧的辅助端子35)一体地形成。
辅助卡板部510例如为树脂制且具有电绝缘性。辅助卡板部510固定于衔铁25的第1部分251的左端。辅助卡板部510位于辅助可动触头36的下侧。辅助卡板部510与衔铁25的旋转联动地上下移动。
在线圈21未被通电的状态下,辅助卡板部510从下方与辅助可动触头36接触。此时,辅助可动触头36从下方与辅助固定触点37接触。
在线圈21被通电时,衔铁25的第1部分251向下移动,从而辅助卡板部510自辅助可动触头36分离。由此,辅助可动触头36由于辅助可动触头36的弹性力而自辅助固定触点37分离。在恢复至线圈21未被通电的状态时,第1部分251向上移动,从而辅助卡板部510按压辅助可动触头36。由此,辅助可动触头36与辅助固定触点37接触。
(2.3)变形例3
在变形例2的电磁继电器1中,弹簧26具有跨第1臂部261和第2臂部262地形成的突起部264,但设有突起部264的部位不限于此,也可以仅设于第1臂部261,也可以仅设于第2臂部262。
以下,参照图19、图20对变形例3的电磁继电器1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在弹簧26的设有突起部264的部位和形状不同这一点上与上述的变形例2的电磁继电器1不同。
如图19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弹簧26具有第1臂部261、第2臂部262和突起部264。弹簧26中的上下延伸的平面板状的部分为第1臂部261。从第1臂部261的宽度方向内侧的上端大致垂直地弯曲并延伸的部分为第2臂部262。在作为板状的第1臂部26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朝向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两个部分为突起部264。
第1臂部261具有1个卡挂部261a、两个切口261c和两个间隙部261d。切口261c从第1臂部261的上端向下方延伸。卡挂部261a通过将构成第1臂部261的平面板状的部分的局部切割并立起而形成。卡挂部261a从被切割并立起的部分的基部向右斜上方延伸。
间隙部261d在第1臂部261的上端形成于比形成有切口261c的部分靠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在第1臂部261的上端,在比第2臂部262延伸的部分靠第1臂部261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形成有间隙部261d。由于在第1臂部261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形成有突起部264,因此可以说在第1臂部261的上端(第2臂部262从此处延伸的部分)与突起部264之间形成有间隙(间隙部261d)。由此,即使在第2臂部262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突起部264移动。
如图19、图20所示,在电磁体装置2中,弹簧26的第1臂部261与轭铁24接触,且沿着线圈21的中心轴线延伸。另外,第2臂部262与衔铁25接触,且以远离铁芯22的方式从第1臂部261的上端延伸。
突起部264设于第1臂部261。突起部264在第1臂部261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在与第1臂部261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上突出,且位于衔铁25的上表面25a的上方。突起部264具有沿着衔铁25的上表面25a延伸的第1部位264a和从第1部位264a朝向上方延伸的第2部位264b。在突起部264中,设于第1臂部261的部分的下侧的边部分(下端面)为第1部位264a,设于第1臂部261的部分的第1部位264a以外的部分(沿着第1臂部261的侧边朝向上方延伸的部分)为第2部位264b。第1部位264a与衔铁25的上表面25a相对。第2部位264b以与衔铁25的上表面25a交叉(大致正交)的方式延伸。
根据图19、图20可知,在本变形例的弹簧26中,作为突起部264中的第1部位264a,朝向第1臂部261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部分的下侧的边部分(下端面)位于与衔铁25的第1部分251的正上方相对的位置。由此,在电磁继电器1落下时等,能够利用突起部264来使衔铁25的意外的移动停止于最小限度,其结果是,能够使弹簧26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另外,作为突起部264中的第2部位264b,通过朝向第1臂部261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部分的第1部位264a以外的部分的存在,能够针对向上的力对突起部264赋予刚度,另外,能够针对在电磁继电器1落下等时发生的弹簧26的挠曲赋予强度。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使弹簧26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总结)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等,公开了以下的方式。
第1方式的电磁体装置2具备线圈21、铁芯22、线圈架23、轭铁24、衔铁25和弹簧26。铁芯22沿着线圈21的中心轴线延伸,且配置于线圈21的内部。线圈架23供线圈21卷绕。轭铁24具有沿着线圈21的中心轴线延伸的部分241,且由线圈架23保持。衔铁25连结于轭铁24,且与铁芯22的上表面22a接触或分离。弹簧26构成为使与铁芯22的上表面22a接触的衔铁25自铁芯22的上表面22a分离。弹簧26具有第1臂部261、第2臂部262和突起部264。第1臂部261与轭铁24接触,且沿着线圈21的中心轴线延伸。第2臂部262以远离铁芯22的方式从第1臂部261的上端延伸。突起部264以至少局部位于衔铁25的上表面25a的上方的方式自第1臂部261和第2臂部262中的至少一者突出。
根据该方式,弹簧26具有突起部264,该突起部264位于衔铁25的上表面25a的上方且具有在第1臂部261的宽度方向上突出的形状,因此即使在由于具备电磁体装置2的电磁继电器1的落下等而导致衔铁25意外地移动的情况下,衔铁25也能够通过与该突起部264接触来将移动抑制在最小限度,其结果是,能够使弹簧26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在第2方式的电磁体装置2中,弹簧26还具有第3臂部263,该第3臂部263从第1臂部261的上端向与第2臂部262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且位于衔铁25的上表面25a的上方。
根据该方式,弹簧26的第3臂部263配置于衔铁25的第1部分251的上方,因此能够通过该第3臂部263的存在来进一步抑制落下时等的衔铁25的移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使弹簧26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在第3方式的电磁体装置2中,突起部264并非设于第1臂部261或第2臂部262,而是设于第3臂部263。
根据该方式,在第3臂部263设有突起部264,因此突起部264位于衔铁25的第1部分251的上方,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落下时等的衔铁25的移动,能够进一步使弹簧26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在第4方式的电磁体装置2中,突起部264设于第1臂部261。
根据该方式,在第1臂部261设有突起部264,因此突起部264位于衔铁25的第1部分251和/或第2部分252的上方,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落下时等的衔铁25的移动,能够进一步使弹簧26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在第5方式的电磁体装置2中,突起部264设于第2臂部262。
根据该方式,在第2臂部262设有突起部264,因此突起部264位于衔铁25的第2部分252的上方,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落下时等的衔铁25的移动,能够进一步使弹簧26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在第6方式的电磁体装置2中,突起部264跨第1臂部261和第2臂部262地设置。
根据该方式,跨第1臂部261和第2臂部262地设有突起部264,因此突起部264位于衔铁25的第2部分252的上方,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落下时等的衔铁25的移动,能够进一步使弹簧26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在第7方式的电磁体装置2中,突起部264具有沿着衔铁25的上表面25a延伸的第1部位。
根据该方式,突起部264的第1部位264a位于与衔铁25的上表面25a相对的位置,因此在落下时等移动的衔铁25与该第1部位264a接触,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使弹簧26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在第8方式的电磁体装置2中,突起部264还具有从第1部位264a朝向上方延伸的第2部位264b。
根据该方式,突起部264具有从第1部位264a朝向上方延伸且刚度较大的第2部位264b,因此能够针对在落下等时发生的弹簧26的挠曲赋予强度,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使弹簧26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在第9方式的电磁体装置2中,在第1臂部261的上端与突起部264之间形成有间隙261d。
根据该方式,弹簧26在第1臂部261的上端与突起部264之间形成有间隙,第1臂部261和突起部264分离,由此,即使在第2臂部262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突起部264移动,能够进一步使弹簧26的变形的可能性降低。
第10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具备:上述的电磁体装置2;固定触点31;以及可动触头4,其具有与固定触点31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触点41。可动触头4根据衔铁25的移动而使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31接触或分离。
根据该方式,能够实现具备上述的电磁体装置2的电磁继电器1。
第11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还具备固定触点32和可动触点42。可动触点42设于可动触头4。可动触头4根据衔铁25的移动而使可动触点42与固定触点32接触或分离。
根据该方式,能够实现具备上述的电磁体装置2的电磁继电器1。

Claims (11)

1.一种电磁体装置,其中,
该电磁体装置具备:
线圈;
铁芯,其沿着所述线圈的中心轴线延伸,且配置于所述线圈的内部;
线圈架,其供所述线圈卷绕;
轭铁,其具有沿着所述线圈的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部分,且由所述线圈架保持;
衔铁,其连结于所述轭铁,且与所述铁芯的上表面接触或分离;以及
弹簧,其构成为使与所述铁芯的所述上表面接触的所述衔铁自所述铁芯的所述上表面分离,
所述弹簧具有:
第1臂部,其与所述轭铁接触,且沿着所述线圈的所述中心轴线延伸;
第2臂部,其与所述衔铁接触,且以远离所述铁芯的方式从所述第1臂部的上端延伸;以及
突起部,其以至少局部位于所述衔铁的上表面的上方的方式自所述第1臂部和所述第2臂部中的至少一者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体装置,其中,
所述弹簧还具有第3臂部,该第3臂部从所述第1臂部的所述上端向与所述第2臂部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衔铁的所述上表面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体装置,其中,
所述突起部并非设于所述第1臂部或所述第2臂部,而是设于所述第3臂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体装置,其中,
所述突起部设于所述第1臂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体装置,其中,
所述突起部设于所述第2臂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体装置,其中,
所述突起部跨所述第1臂部和所述第2臂部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体装置,其中,
所述突起部具有沿着所述衔铁的所述上表面延伸的第1部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体装置,其中,
所述突起部还具有从所述第1部位朝向上方延伸的第2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体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1臂部的所述上端与所述突起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10.一种电磁继电器,其中,
该电磁继电器具备: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体装置;
第1固定触点;以及
可动触头,其具有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第1可动触点,
所述可动触头根据所述衔铁的移动而使所述第1可动触点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该电磁继电器还具备:
第2固定触点;以及
第2可动触点,
所述第2可动触点设于所述可动触头,
所述可动触头根据所述衔铁的移动而使所述第2可动触点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
CN202311079699.0A 2022-09-09 2023-08-25 电磁体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Pending CN1176907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44086 2022-09-09
JP2022144086A JP2024039490A (ja) 2022-09-09 2022-09-09 電磁石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90757A true CN117690757A (zh) 2024-03-12

Family

ID=87550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79699.0A Pending CN117690757A (zh) 2022-09-09 2023-08-25 电磁体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336538A1 (zh)
JP (1) JP2024039490A (zh)
CN (1) CN11769075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82753U (ja) * 1981-11-30 1983-06-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継電器
JPS59190558A (ja) 1983-04-11 1984-10-29 Ntn Toyo Bearing Co Ltd トラクシヨンドライブ装置の摩擦助長方法
US4670727A (en) * 1985-07-18 1987-06-0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H0525151Y2 (zh) * 1987-12-23 1993-06-2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36538A1 (en) 2024-03-13
JP2024039490A (ja) 2024-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39222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8525622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20100039195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11043347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20060108239A (ko) 전자 계전기
US20100109821A1 (en) Assembly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circuit board
CN111801761B (zh) 继电器
CN115083844A (zh) 电磁继电器
JP2007018942A (ja) 電磁リレー
US896366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5095294A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1598842A1 (en) Contact-point device
US8050008B2 (en) Relay device
CN112582218A (zh) 继电器
EP0382525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7690757A (zh) 电磁体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CN115997267A (zh) 电磁接触器
CN114388304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1463069A (zh) 电磁继电器
US6229417B1 (en) Operator for an electromagnetic switching device
CN212365865U (zh)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具备电磁继电器的装置
CN110520957A (zh)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JP2003317596A (ja) 電磁リレー
JP6994672B2 (ja) 電磁リレー
CN117981034A (zh) 电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