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81034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81034A
CN117981034A CN202280063033.3A CN202280063033A CN117981034A CN 117981034 A CN117981034 A CN 117981034A CN 202280063033 A CN202280063033 A CN 202280063033A CN 117981034 A CN117981034 A CN 1179810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able
armature
fixed contact
electromagnetic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6303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中凉
奥田晃弘
森田翼
西村壮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981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810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4Parts rotatable or rockable outside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4Parts rotatable or rockable outside coil
    • H01H50/26Parts movable about a knife ed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01H50/58Driving arrangemen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therewith; Mounting of driving arrangements on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电磁继电器具备:线圈;线圈架,其供所述线圈卷绕;铁芯,其上下延伸且插入至所述线圈架;衔铁,其配置于所述铁芯的上方;第1固定触点;第1可动弹簧,其具有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相对的第1可动触点且构成为所述第1可动触点相对于所述第1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第2固定触点;第2可动弹簧,其具有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相对的第2可动触点且构成为所述第2可动触点相对于所述第2固定触点接触分离;以及卡板,其与所述线圈的励磁和非励磁的切换相应地使所述第2可动触点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接触或使所述第2可动触点自所述第2固定触点分离,所述第1可动弹簧固定于所述衔铁之上,所述衔铁具有第1端和第2端,所述第1可动弹簧具有距所述衔铁的所述第1端较近的第1端部和与所述第1端部相比距所述衔铁的所述第1端较远的第2端部,所述第1可动触点设于所述第1可动弹簧的所述第1端部,所述卡板设为与所述衔铁的所述第2端相对。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广泛而言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具备两个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该触点装置包括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专利文献1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固定端子部、可动端子部、辅助固定端子部、辅助可动端子部、衔铁、电磁体部和复位弹簧。
固定端子部具有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可动端子部能使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电连接。辅助固定端子部具有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辅助可动端子部能使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和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电连接。
衔铁使可动端子部和辅助可动端子部分别移动,使得在对是否使可动端子部与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分别电连接进行切换的情况下,对是否使辅助可动端子部与辅助外部输入/输出端子部以及辅助外部输出/输入端子部分别电连接进行切换。
电磁体部产生驱动衔铁以使可动端子部和辅助可动端子部移动的电磁力。就衔铁而言,在电磁体部的电磁力消失的情况下,通过复位弹簧的恢复力而返回至原来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52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电磁继电器中,存在期望构造的简化的情况。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谋求构造的简化。
本公开的一方案的电磁继电器具备:线圈;线圈架,其供所述线圈卷绕;铁芯,其上下延伸且插入至所述线圈架;衔铁,其配置于所述铁芯的上方;第1固定触点;第1可动弹簧,其具有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相对的第1可动触点且构成为所述第1可动触点相对于所述第1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第2固定触点;第2可动弹簧,其具有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相对的第2可动触点且构成为所述第2可动触点相对于所述第2固定触点接触分离;以及卡板,其与所述线圈的励磁和非励磁的切换相应地使所述第2可动触点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接触或使所述第2可动触点自所述第2固定触点分离,所述第1可动弹簧固定于所述衔铁之上,所述衔铁具有第1端和第2端,所述第1可动弹簧具有距所述衔铁的所述第1端较近的第1端部和与所述第1端部相比距所述衔铁的所述第1端较远的第2端部,所述第1可动触点设于所述第1可动弹簧的所述第1端部,所述卡板设为与所述衔铁的所述第2端相对。
根据本公开,具有能够谋求构造的简化这样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该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该电磁继电器所具备的继电器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该继电器主体所具备的主体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该主体块所具备的电磁体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该电磁体块所具备的线圈架的俯视图。
图7是该线圈架的立体图。
图8是该电磁体块所具备的绝缘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该主体块所具备的可动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该继电器主体所具备的第1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该第1块所具备的第1保持台的立体图。
图12是该继电器主体所具备的第2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该第2块所具备的第2保持台的立体图。
图14A是该继电器主体的非通电时的左侧视图。
图14B是该继电器主体的通电时的左侧视图。
图15A是该继电器主体的非通电时的右侧视图。
图15B是该继电器主体的通电时的右侧视图。
图16是该电磁继电器所具备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17是通电时的该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18是通电时的该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19A是变形例1的电磁继电器所具备的继电器主体的非通电时的右侧视图。
图19B是该继电器主体的通电时的右侧视图。
图20是变形例2的电磁继电器的局部剖切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进行说明。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图是示意性的图,图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大小和厚度各自之比未必反映实际的尺寸比。
在本公开中,存在使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方向的用语来进行说明的情况。这些方向仅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并非由此限定本公开。例如,在使本公开的电磁继电器100旋转地设置的情况下,存在如下情况:实际使用的状态下的电磁继电器100的方向与在本公开中说明的电磁继电器100的方向不同。
(1)概要
如图2、图3、图14A、图15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具备线圈21、线圈架22、铁芯23、衔铁33、第1固定触点F1、第1可动弹簧31、第2固定触点F2、第2可动弹簧52和卡板(日文:カード)34。
在线圈架22卷绕有线圈21。铁芯23沿着第1轴线A1上下插入至线圈21的内部。衔铁33具有与铁芯23的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第1可动弹簧31具有第1可动触点M1。第1可动触点M1沿着第1轴线A1而与第1固定触点F1相对,且相对于第1固定触点F1接触分离。第2可动弹簧52具有第2可动触点M2。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相对,且相对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分离。卡板34与线圈21的励磁和非励磁的切换相应地使第2可动触点M2相对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分离。
第1可动弹簧31固定于衔铁33的上表面。衔铁33在俯视时具有作为两端的第1端E1和第2端E2(参照图9)。第1可动触点M1在俯视时在衔铁33的第1端E1侧设于第1可动弹簧31。卡板34在俯视时设于衔铁33的第2端E2侧。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第1可动触点M1设于第1可动弹簧31,第1可动弹簧31固定于衔铁33。因此,第1可动触点M1通过自铁芯23作用于衔铁33的吸引力和第1可动弹簧31的弹簧力而进行移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与例如具备设有第1可动触点M1的构件之外的使第1可动触点M1移动的构件(复位弹簧)的比较例的电磁继电器相比,能够谋求构造的简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第1可动弹簧31固定于衔铁33的上表面。因此,在将第1可动触点M1设于第1可动弹簧31的下表面的情况下,能够使用自铁芯23作用于衔铁33的沿着第1轴线A1的吸引力来使第1可动触点M1与第1固定触点F1接触。由此,能够提高第1可动触点M1与第1固定触点F1之间的接触压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如图9所示,在衔铁33的第1端E1侧,第1可动触点M1设于第1可动弹簧31,在衔铁33的第2端E2侧设有使第2可动触点M2相对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分离的卡板34。也就是说,如图9所示,第1可动弹簧31具有距衔铁33的第1端E1较近的第1端部31e1和与第1端部31e1相比距衔铁33的第1端E1较远的(距衔铁33的第2端E2较近的)第2端部31e2。第1可动触点M1设于第1可动弹簧31的第1端部31e1,卡板34设为与衔铁33的第2端E2相对。因此,能够拉开第1可动触点M1与第2可动触点M2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降低如下可能性:可能在第1可动触点M1产生的电弧对第2可动触点M2造成影响,或者,可能在第2可动触点M2产生的电弧对第1可动触点M1造成影响。
(2)详细情况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详细地进行说明。
电磁继电器100是所谓的铰链型继电器。电磁继电器100具备:第1触点装置,其包括第1可动触点M1和第1固定触点F1;以及第2触点装置,其包括第2可动触点M2和第2固定触点F2。电连接于第1触点装置的导电部件和电连接于第2触点装置的导电部件电绝缘。
电磁继电器100例如搭载于电动汽车。电磁继电器100例如用于将电动汽车的充电线缆的电路接通断开的用途。第1触点装置插入至充电线缆的电路。第2触点装置用于第1触点装置的状态的监视,例如粘连的检测等。
如图1、图2所示,电磁继电器100具备继电器主体1和壳体9。
如图2~图4所示,继电器主体1通过使多个块结合而构成。继电器主体1具备电磁体块2、可动块3、第1块(固定块)4和第2块(辅助块)5,通过使这些块结合而构成。以下,存在将向电磁体块2结合可动块3而得到的块称为主体块10(参照图3)的情况。
如图3、图4所示,主体块10具备线圈21、插入至线圈21的内部的铁芯23、以及衔铁33。
以下,将铁芯23所沿着延伸的假想轴线还称为第1轴线A1。衔铁33沿着第1轴线A1而与铁芯23排列。另外,将主体块10和第1块4所沿着排列的假想轴线还称为第2轴线A2。第2轴线A2与第1轴线A1交叉,在此为正交。另外,将与第1轴线A1和第2轴线A2这两者交叉的假想轴线还称为第3轴线A3。在此,第3轴线A3与第1轴线A1和第2轴线A2这两者正交。另外,在第1轴线A1上,将在自铁芯23观察时衔铁33所在的一侧还称为“上”,在第1轴线A1上,将在自衔铁33观察时铁芯23所在的一侧还称为“下”。另外,在第2轴线A2上,将在自主体块10观察时第1块4所在的一侧还称为“左”,在第2轴线A2上,将在自第1块4观察时主体块10所在的一侧还称为“右”。另外,将第3轴线A3上的两侧分别还称为“前”、“后”。
另外,在本公开中,“俯视”是指沿着第1轴线A1而自上方观察的情况,“侧视”是指沿着第2轴线A2而自右方或左方观察的情况,“主视”是指沿着第3轴线A3而自前方观察的情况。
如图3所示,第1块4沿着第2轴线A2而自左侧组装于主体块10,固定于主体块10。另外,第2块5沿着第2轴线A2而自右侧组装于主体块10,固定于主体块10。此外,在本公开中,“固定”可以包括通过嵌合等可装卸地固定和通过粘接或熔接等不可装卸地固定这两者的含义。
(2.1)电磁体块
如图4、图5所示,电磁体块2具备线圈21、线圈架22、铁芯23、绝缘构件24、轭铁25和两个线圈端子26。
如图5所示,线圈架22具有主体部61、设于主体部61的上部的上凸缘部62、以及设于主体部61的下部的下凸缘部63。主体部61、上凸缘部62和下凸缘部63一体地形成为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的成形体。
主体部61是其轴线沿着第1轴线A1的中空的圆筒状。在主体部61卷绕有线圈21。线圈21的轴线(线圈21的绕组所卷绕的假想轴线)与主体部61的轴线大致一致。
如图5、图6所示,上凸缘部62具备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的上凸缘主体621。上凸缘主体621在比其中央靠左侧的位置具有与主体部61的内部空间相连的圆形形状的孔622。在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中,在孔622的周围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圆环状的支承台部623。
上凸缘部62在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具备第1壁部64、第2壁部65和第3壁部66。
第1壁部64沿着上凸缘主体621中的沿着第2轴线A2的第1边(前边)设置。第1壁部64自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第1壁部64沿着第2轴线A2连续地形成。第1壁部64设于与自上凸缘主体621的孔622的中心沿着第3轴线A3而向前方延伸的假想线重叠的位置。
第1壁部64具备形成于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的基部641和形成于基部641的上表面的突肋642。基部641是沿着第2轴线A2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突肋642是沿着第2轴线A2延伸的大致突条状。
突肋642的厚度(沿着第3轴线A3的尺寸)比基部641的厚度薄。基部641的前表面(外侧的面)和突肋642的前表面齐平(位于同一平面上)。因此,在突肋642的后表面(内侧的面)与基部641之间存在台阶。
突肋642的长度(沿着第2轴线A2的尺寸)比基部641的长度短。在第2轴线A2上,突肋642位于基部641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因此,在突肋642的左侧面与基部641之间存在台阶,在突肋642的右侧面与基部641之间存在台阶。这样,第1壁部64具有沿着第1轴线A1凹陷的第1凹部643。第1壁部64具有位于第1壁部64的在第2轴线A2上的两端(左端和右端)的两个第1凹部643作为第1凹部643。
第2壁部65沿着上凸缘主体621中的沿着第2轴线A2的第2边(后边)设置。第2壁部65自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第2壁部65沿着第2轴线A2连续地形成。第2壁部65设于与自上凸缘主体621的孔622的中心沿着第3轴线A3而向后方延伸的假想线重叠的位置。
第2壁部65在第3轴线A3上隔着孔622而与第1壁部64相对。在俯视时,第1壁部64和第2壁部65对称。
第2壁部65具备形成于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的基部651和形成于基部651的上表面的突肋652。基部651是沿着第2轴线A2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突肋652是沿着第2轴线A2延伸的大致突条状。
突肋652的厚度(沿着第3轴线A3的尺寸)比基部651的厚度薄。基部651的后表面(外侧的面)和突肋652的后表面齐平(位于同一平面上)。因此,在突肋652的前表面(内侧的面)与基部651之间存在台阶。
突肋652的长度(沿着第2轴线A2的尺寸)比基部651的长度短。在第2轴线A2上,突肋652位于基部651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央。因此,在突肋652的左侧面与基部651之间存在台阶,在突肋652的右侧面与基部651之间存在台阶。这样,第2壁部65具有沿着第1轴线A1凹陷的第2凹部653。第2壁部65具有位于第2壁部65的在第2轴线A2上的两端(左端和右端)的两个第2凹部653作为第2凹部653。
第3壁部66沿着第3轴线A3设于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第3壁部66沿着上凸缘主体621中的沿着第3轴线A3的第3边(左边)设置。第3壁部66自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第3壁部66处于比孔622靠左侧的位置。
第3壁部66是沿着第3轴线A3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第3壁部66的高度(沿着第1轴线A1的尺寸)与第1壁部64的基部641的高度大致相等,且与第2壁部65的基部651的高度大致相等。
第3壁部66将第1壁部64的第1端(左端)与第2壁部65的第1端(左端)之间相连。更详细而言,第3壁部66将第1壁部64的基部641的第1端(左端)的后表面与第2壁部65的基部651的第1端(左端)的前表面之间相连。第3壁部66沿着第3轴线A3连续地形成。在上凸缘部62中,由第1壁部64、第2壁部65和第3壁部66形成为在俯视时呈字母C状。
如图5、图6所示,上凸缘部62还具备突板部624、保持突部625和定位部626。
突板部624是自上凸缘主体621的第3边(左边)沿着第2轴线A2向左方突出的板状。突板部624与上凸缘主体621位于同一面上。
保持突部625设于突板部624的上表面。保持突部625是在突板部624的上表面中在前端附近的位置处沿着第2轴线A2延伸的肋。保持突部625的一端与第3壁部66的左侧面相连。
定位部626是沿着第3轴线A3设于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的突部。定位部626沿着上凸缘主体621中的沿着第3轴线A3的第4边(右边)设置。定位部626的长度(沿着第3轴线A3的尺寸)比上凸缘主体621的第4边(右边)的长度短。定位部626在第3轴线A3上设于上凸缘主体621的第4边(右边)的中央。定位部626的第1端(前端)和第1壁部64的第2端(右端)没有相连,在它们之间存在间隙。定位部626的第2端(后端)和第2壁部65的第2端(右端)没有相连,在它们之间存在间隙。
如图5、图7所示,下凸缘部63具备上壁部631、下壁部632、前壁部633、后壁部634和左壁部635。下凸缘部63形成为中空的矩形箱状。下凸缘部63的第2轴线A2的一侧的侧面(右侧面)开口。即,下凸缘部63在右侧面具备开口部630。
上壁部631是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上壁部631在其中央具有将主体部61的内部空间和下凸缘部63的内部空间相连的圆形形状的孔636。
下壁部632是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下壁部632在其中央具有将下凸缘部63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相连的圆形形状的孔637。在俯视时,下壁部632的孔637的中心与上壁部631的孔636的中心大致一致。
下壁部632与上壁部631相比长度(沿着第2轴线A2的尺寸)较长。在俯视时,下壁部632的右端相对于上壁部631的右端向右侧突出。
在下壁部632的下表面,在其左端处在第3轴线A3的中央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卡合突部638。
前壁部633和后壁部634是在主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前壁部633将上壁部631的前边缘与下壁部632的前边缘之间相连。后壁部634将上壁部631的后边缘与下壁部632的后边缘之间相连。
左壁部635是在侧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左壁部635将上壁部631的左边缘与下壁部632的左边缘之间相连。
下凸缘部63在左端处的第3轴线A3的两端部(前端部和后端部)具有用于分别安装两个线圈端子26的两个保持槽639。保持槽639跨上壁部631、左壁部635和下壁部632地形成。
如图4、图5所示,两个线圈端子26分别插入至下凸缘部63的两个保持槽639,保持于下凸缘部63。两个线圈端子26中的一者连接于线圈21的第1端,另一者连接于线圈21的第2端。
如图5所示,线圈端子26具备连接于线圈21的第1端子部261、连接于外部装置的第2端子部262、以及将第1端子部261与第2端子部262之间相连的连结部263。第1端子部261自下凸缘部63的上壁部631向上方突出。第2端子部262自下凸缘部63的下壁部632向下方突出。如图1所示,第2端子部262自壳体9向下方暴露。
如图5所示,铁芯23形成为圆柱状。铁芯23沿着第1轴线A1上下插入至线圈架22。铁芯23插入至线圈架22的主体部61。铁芯23在第1轴线A1上的一端(上端)具有圆板状的磁极部231。如图4所示,磁极部231向线圈架22的上方暴露。磁极部231的下表面支承于线圈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支承台部623。铁芯23在其下端部具有直径相对较小的细径部232。
如图4、图5所示,线圈21卷绕于线圈架22。线圈21卷绕于线圈架22的主体部61的周围。因此,线圈21卷绕于铁芯23的周围。
线圈21的第1端连接于两个线圈端子26中的一者,线圈21的第2端连接于两个线圈端子26中的另一者。
如图5所示,轭铁25具备第1轭铁251和第2轭铁252。
第1轭铁251是沿着第1轴线A1延伸的矩形的板状。第2轭铁252是沿着第2轴线A2延伸的矩形的板状。第1轭铁251的下端与第2轭铁252的右端相连,由第1轭铁251和第2轭铁形成为在主视时呈倒字母L状。
第1轭铁251在其右表面处的第3轴线A3的两端部(前端部和后端部)具有用于固定第1可动弹簧31的两个固定突部253。固定突部253例如可以通过将第1轭铁251的左表面中的与固定突部253对应的部分自左侧向右方推出而形成。
第2轭铁252具有贯通孔254。贯通孔254沿着第1轴线A1贯通第2轭铁252。
如图4所示,第1轭铁251配置于线圈21的右侧。第2轭铁252自右侧通过开口部630而插入至线圈架22的下凸缘部63的内部空间。并且,铁芯23(更详细而言为细径部232)自上方插入至第2轭铁252的贯通孔254。轭铁25与铁芯23一同形成磁路。
第1轭铁251的长度(沿着第1轴线A1的尺寸)比线圈架22的上凸缘部62(上凸缘主体621)与下凸缘部63(上壁部631)之间的间隔大。第1轭铁251的宽度(沿着第3轴线A3的尺寸)与线圈21的直径大致相同。在从右侧观察的侧视时,第1轭铁251覆盖线圈21的大致整体。
如图4、图5所示,绝缘构件24配置于线圈架22与轭铁25之间。绝缘构件24位于线圈21与轭铁25之间。绝缘构件24使线圈21与轭铁25之间绝缘。绝缘构件24自右侧覆盖线圈21。绝缘构件24被轭铁25自右侧覆盖。
如图5、图8所示,绝缘构件24具备主体部241、第1覆盖部242、第1连接部243、第2覆盖部244、第2连接部245、一对第1突部246和一对第2突部247。主体部241、第1覆盖部242、第1连接部243、第2覆盖部244、第2连接部245、一对第1突部246和一对第2突部247一体地形成为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的成形体。
主体部241是与第1轴线A1正交的剖面为大致字母C形的板状。主体部241与线圈21的右侧面相对而自右侧覆盖线圈21。主体部241的左表面以与线圈21的右侧面的弯曲匹配的方式具有沿着第3轴线A3前后延伸的中央部和自中央部的第3轴线A3的两端相对于中央部倾斜地向斜前左方和斜后左方延伸的两端部。另外,主体部241被第1轭铁251自右侧覆盖。
第1覆盖部242位于主体部241的下方。第1覆盖部242是沿着第2轴线A2具有宽度的板状。
第1覆盖部242覆盖第2轭铁252的至少局部。第1覆盖部242自上方覆盖第2轭铁252的至少局部。第1覆盖部242覆盖第2轭铁252中的与第1轭铁251相连的右端附近的部分(参照图4)。第1覆盖部242一体地具有覆盖第2轭铁252的上表面的上侧覆盖部291、覆盖第2轭铁252的前侧面的前侧覆盖部292、以及覆盖第2轭铁252的后侧面的后侧覆盖部293。即,第1覆盖部242自上和前后这3个方向覆盖第2轭铁252。第2轭铁252中的形成有贯通孔254的部分不被第1覆盖部242覆盖,而是自第1覆盖部242暴露。
第1覆盖部242与第2轭铁252一起自右侧通过开口部630而插入至线圈架22的下凸缘部63的内部空间。
在第1覆盖部242和第2轭铁252插入至开口部630的状态下,沿着第1轴线A1从下方依次排列有下凸缘部63的下壁部632、第2轭铁252、绝缘构件24的第1覆盖部242、下凸缘部63的上壁部631、以及线圈21。因此,第1覆盖部242的上表面被下凸缘部63的上壁部631自上方覆盖。另外,第2轭铁252的下表面被下凸缘部63的下壁部632自下方覆盖。
第1连接部243将主体部241与第1覆盖部242之间相连。第1连接部243将主体部241的右端的下边缘与第1覆盖部242的上表面的右端之间相连。
第2覆盖部244位于主体部241的上方。第2覆盖部244是沿着第2轴线A2具有宽度的板状。
第2覆盖部244覆盖线圈架22的上凸缘部62(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的至少局部。如图4所示,第2覆盖部244覆盖上凸缘主体621的上表面中的右端的部分。铁芯23的磁极部231不被第2覆盖部244覆盖,而是暴露。
第2覆盖部244在俯视时在左前端和左后端的部分分别具有台阶。向这些台阶部分嵌入上凸缘部62的第1壁部64的基部641的右端部和第2壁部65的基部651的右端部。如图4所示,在俯视时,上凸缘部62的第1壁部64的基部641、第3壁部66、第2壁部65的基部651、以及绝缘构件24的第2覆盖部244呈矩形框状相连。
如图4所示,第2覆盖部244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在第1轴线A1上的位置)与上凸缘部62的第1壁部64的基部641的高度位置以及第2壁部65的基部651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
如图8所示,在第2覆盖部244的下表面沿着第2轴线A2而形成有凹部248。线圈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定位部626沿着第2轴线A2而嵌入至凹部248,由此进行绝缘构件24相对于线圈架22的定位。
第2连接部245将主体部241与第2覆盖部244之间相连。第2连接部245将主体部241的右端的上边缘与第2覆盖部244的下表面的右端之间相连。
在第2覆盖部244、第2连接部245以及主体部241之间沿着第3轴线A3而形成有槽。向该槽嵌入线圈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上凸缘主体621的右端部。
一对第1突部246自第1覆盖部242的前侧覆盖部292和后侧覆盖部293各自的右表面沿着第2轴线A2向右方突出。第1突部246是沿着第2轴线A2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在第1突部246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爪249。
一对第2突部247自主体部241的右表面的上端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沿着第2轴线A2向右方突出。第2突部247在从右侧观察的侧视时为字母L状(或倒字母L状)。
(2.2)可动块
如图4、图9所示,可动块3具备第1可动弹簧31、第1可动触点构件32、衔铁33和卡板34。
第1可动弹簧31具备脚片35、固定片36、弹簧片37和可动片38。第1可动弹簧31具备两个脚片35。两个脚片35、固定片36、弹簧片37和可动片38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
脚片35是沿着第1轴线A1延伸的矩形的板状。两个脚片35沿着第3轴线A3排列。脚片35是连接于外部的电气设备的端子。如图1所示,脚片35自壳体9向下方暴露。
固定片36是自脚片35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板状。固定片36是固定于轭铁25的部分,更详细而言是固定于第1轭铁251的部分。固定片36具有供第1轭铁251的两个固定突部253分别插入的两个固定孔311。
弹簧片37是在主视时呈上下翻转的倒字母L形的板状。弹簧片37具有挠性。弹簧片37具有自固定片36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板状的第1板簧部371、自第1板簧部371的上端向左方弯曲的弯曲部372、以及自弯曲部372的左端向左方延伸的第2板簧部373。第1可动弹簧31在第3轴线A3上的中央的部分具有贯通孔312,该贯通孔312自第1板簧部371的上端通过弯曲部372到第2板簧部373的右端呈长孔状延伸。
可动片38是自弹簧片37的第2板簧部373的左端向左方延伸的板状。可动片38和弹簧片37(第2板簧部373)的接缝的部分在主视时呈字母V状弯曲。可动片38能够与弹簧片37的挠曲相应地沿着第1轴线A1上下移动。可动片38相对于固定片36的法线方向倾斜。
可动片38具备衔铁保持部381和触点保持部382。衔铁保持部381在可动片38中相对而言位于右侧。触点保持部382在可动片38中相对而言位于左侧。
衔铁33保持于衔铁保持部381。在衔铁保持部381沿着第3轴线A3排列地形成有3个固定孔313。
第1可动触点M1保持于触点保持部382。触点保持部382具有贯通孔314。贯通孔314在第1可动弹簧31中在第3轴线A3上相对而言设于后侧。因此,贯通孔314的中心位于比3个固定孔313中的中央的固定孔313的中心靠后侧的位置。
如图9所示,衔铁33具备衔铁主体331、固定突部332、卡挂片333和突部334。衔铁33具备3个固定突部332。另外,衔铁33具备两个卡挂片333。衔铁主体331、3个固定突部332、两个卡挂片333、以及突部334由磁性材料一体地形成。
衔铁主体331是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3个固定突部332设于衔铁主体331的上表面。3个固定突部332沿着第3轴线A3排列地设置。自下侧向第1可动弹簧31的衔铁保持部381的3个固定孔313插入衔铁33的3个固定突部332,将固定突部332的顶端压扁,从而将衔铁33固定于第1可动弹簧31(衔铁保持部381)。衔铁33配置于第1可动弹簧31的下侧并固定于第1可动弹簧31。也就是说,第1可动弹簧31固定于衔铁33的上表面。
如图2、图3所示,在可动块3固定于电磁体块2的状态下,衔铁33的下表面与铁芯23的上表面(磁极部231的上表面)相对。
在俯视时,衔铁33在与第1轴线A1交叉的第2轴线A2上具有第1端E1和第2端E2(参照图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E1是左端,第2端E2是右端。
两个卡挂片333位于衔铁33的第2端E2(右端)。两个卡挂片333自衔铁主体331的右侧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向下方突出。
如图3所示,卡挂片333卡挂于第1轭铁251的右表面的上端部分。因此,衔铁33根据与铁芯23之间的吸引力的有无来以卡挂片333为支点进行旋转。第1可动弹簧31的可动片38与衔铁主体331一起沿着第1轴线A1上下移动。
突部334位于衔铁33的第2端E2(右端)。突部334自衔铁主体331的右侧面处的第3轴线A3的中央(两个卡挂片333之间的部分)沿着衔铁33的长度轴线突出。突部334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突部334通过第1可动弹簧31的贯通孔312而突出至比第1可动弹簧31靠右方的位置。
如图9所示,第1可动触点构件32包括头部321和主干部322。
头部321的形状为圆台状。头部321的轴线沿着第1轴线A1。头部321的下表面作为第1可动触点M1来发挥功能。第1可动触点构件32中的作为第1可动触点M1来发挥功能的下表面例如由银合金(AgNi或AgSnO2)形成。第1可动触点构件32中的第1可动触点M1以外的部位例如由韧铜等铜合金形成。第1可动触点构件32中的作为第1可动触点M1来发挥功能的面(下表面)是球面状。此外,第1可动触点构件32中的作为第1可动触点M1来发挥功能的面(下表面)也可以是平面状或圆顶状。
主干部322自头部321的上端突出。主干部322插入至第1可动弹簧31的触点保持部382的贯通孔314。第1可动触点构件32在主干部322穿过触点保持部382的贯通孔314的状态下通过铆接来固定于第1可动弹簧31。由此,第1可动触点构件32电连接于第1可动弹簧31。
此外,第1可动触点M1也可以与第1可动弹簧31一体地形成。例如,也可以使构成第1可动弹簧31的金属板的局部向下方突出并将突出的部分的顶端用作第1可动触点M1。
这样,第1可动触点M1在俯视时在衔铁33的第1端E1(左端)侧设于第1可动弹簧31。第1可动触点M1与衔铁33的移动(以卡挂片333为支点的旋转)相应地与衔铁主体331一起沿着第1轴线A1上下移动。
如图4、图9所示,卡板34在俯视时设于衔铁33的第2端E2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板34固定于衔铁33的第2端E2(右端)。更详细而言,卡板34固定于衔铁33的突部334。卡板34例如通过压入而固定于衔铁33的突部334。
卡板34是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的成形体。卡板34与衔铁33的移动相应地沿着第1轴线A1上下移动。卡板34以衔铁33的支点(卡挂片333)为基准而位于与衔铁主体331相反的那一侧,因此移动方向与衔铁主体331相反。即,在衔铁主体331朝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卡板34朝向下方移动,在衔铁主体331朝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卡板34朝向上方移动。
如图9所示,卡板34具备卡板壁部341、筒部342和突出部343。
卡板壁部341是矩形的板状。卡板壁部341沿着第1轴线A1延伸。另外,卡板壁部341沿着第3轴线A3延伸。
筒部342为方筒状,自卡板壁部341的第1面(左表面)向左方突出。通过向筒部342的内部插入突部334,从而将卡板34固定于衔铁33。筒部342例如通过压入而固定于突部334。
突出部343自卡板壁部341的第2面(右表面)向右方突出。也就是说,突出部343以卡板壁部341为基准而位于与在卡板34中固定于衔铁33的部分(筒部342)相反的那一侧。在第1轴线A1上,突出部343自卡板壁部341突出的位置与筒部342自卡板壁部341突出的位置不同。更详细而言,突出部343自在卡板壁部341中比筒部342突出的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突出。突出部343在从右侧观察的侧视时为具有台阶的台阶状。在突出部343的上表面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圆顶状的突部344。
(2.3)第1块
如图3、图10所示,第1块4具备第1保持台41、第1导电构件42、第1固定触点构件43和辅助构件44。
第1保持台41是右表面开口的矩形的箱状。如图10、图11所示,第1保持台41具备左壁45、前壁46、后壁47、下壁48、上壁49和辅助壁40。左壁45、前壁46、后壁47、下壁48、上壁49和辅助壁40一体地形成为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的成形体。
在下壁48的右端形成有卡合孔411。在前壁46的右侧面的上端形成有沿着第2轴线A2向左方凹陷的凹处412。在后壁47的右侧面的上端形成有沿着第2轴线A2向左方凹陷的凹处413。在上壁49的下表面的前端部形成有沿着第2轴线A2延伸的保持槽414。
线圈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突板部624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插入至前壁46的凹处412和后壁47的凹处413。线圈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保持突部625插入至上壁49的保持槽414。线圈架22的下凸缘部63的卡合突部638卡合于下壁48的卡合孔411。由此,第1块4结合于主体块10。在第1块4结合于主体块10的状态下,第1保持台41的左壁45与线圈21的左侧面相对而自左侧覆盖线圈21(参照图2)。
在上壁49的上表面设有沿着第1轴线A1向上方突出的突壁部415。突壁部415沿着第3轴线A3前后延伸。
如图11所示,在左壁45的左表面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右方凹陷的保持凹处416。在后壁47的左表面沿着第1轴线A1形成有向右方凹陷的保持凹处417。
辅助壁40自前壁46的上端向上方突出。在第1保持台41的左表面形成有自辅助壁40到前壁46的上侧部分沿着第1轴线A1延伸的保持槽418。保持槽418用于保持辅助构件44。
如图10所示,第1导电构件42具备脚片421、中央片422、第1固定片423、第2固定片424和保持片425。第1导电构件42具备两个脚片421。两个脚片421、中央片422、第1固定片423、第2固定片424和保持片425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
脚片421是沿着第1轴线A1延伸的板状。两个脚片421沿着第3轴线A3排列。脚片421是连接于外部的电气设备的端子。如图1所示,脚片421自壳体9向下方暴露。
中央片422是自脚片421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板状。中央片422的右表面与第1保持台41的左壁45的左表面相对。
第1固定片423是自中央片422的下端沿着第2轴线A2向右方延伸的板状。第1固定片423在中央片422的下端处自两个脚片421之间的部分延伸。
第2固定片424是自中央片422的后边缘沿着第2轴线A2向右方延伸的板状。第2固定片424在中央片422的后边缘处自第1轴线A1上的中央延伸。
第1固定片423自左方插入至第1保持台41的保持凹处416。第2固定片424自左方插入至第1保持台41的保持凹处417。由此,第1导电构件42保持于第1保持台41。
第1保持台41的左壁45和突壁部415介于第1导电构件42与线圈21之间。因此,第1保持台41配置于线圈21与第1导电构件42之间并作为使线圈21与第1导电构件42之间绝缘的绝缘构件7来发挥功能。
保持片425是厚度轴线沿着第1轴线A1的板状。保持片425自中央片422的上端向右方延伸。保持片425位于第1保持台41的上壁49的上方。保持片425在中央具有贯通孔426。
第1导电构件42在中央片422和保持片425的接缝部分具有贯通孔427。因此,在保持片425中流动的电流不仅包括沿着第2轴线A2的成分,还包括沿着第3轴线A3的成分。沿着第3轴线A3的电流成分对可能在第1可动触点M1与第1固定触点F1之间沿着第1轴线A1产生的电弧施加与第1轴线A1交叉的方向的洛伦兹力,促进电弧的灭弧。
如图10所示,第1固定触点构件43与第1可动触点构件32同样,包括头部431和主干部432。
头部431的形状为圆台状。头部431的轴线沿着第1轴线A1。头部431的上表面作为第1固定触点F1来发挥功能。第1固定触点构件43中的作为第1固定触点F1来发挥功能的上表面例如由银合金(AgNi或AgSnO2)形成。第1固定触点构件43中的第1固定触点F1以外的部位例如由韧铜等铜合金形成。第1固定触点构件43中的作为第1固定触点F1来发挥功能的面(上表面)是球面状。此外,第1固定触点构件43中的作为第1固定触点F1来发挥功能的面(上表面)也可以是平面状或圆顶状。
主干部432自头部431的下端突出。主干部432插入至第1导电构件42的保持片425的贯通孔426。第1固定触点构件43在主干部432穿过保持片425的贯通孔426的状态下通过铆接来固定于第1导电构件42。由此,第1固定触点构件43电连接于第1导电构件42。
此外,第1固定触点F1也可以与第1导电构件42一体地形成。例如,也可以使构成第1导电构件42的金属板的局部向上方突出并将突出的部分的顶端用作第1固定触点F1。
如图2、图14A、图14B所示,在将第1块4固定于主体块10的状态下,第1固定触点F1沿着第1轴线A1而与第1可动触点M1相对。通过第1可动弹簧31的可动片38上下移动,从而第1可动触点M1相对于第1固定触点F1接触分离。另外,突壁部415介于第1固定触点F1与铁芯23(磁极部231)之间。
如图10所示,辅助构件44具备侧部片441和上部片442。侧部片441和上部片442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
侧部片441是沿着第1轴线A1延伸的板状。侧部片441在其右侧面具有沿着第2轴线A2向左方凹陷的凹处443。利用凹处443来在第1轴线A1上进行辅助构件44相对于第1保持台41的定位。
上部片442是自侧部片441的上端沿着第3轴线A3向后方延伸的板状。在上部片442的下表面设有突部444,该突部444相对于上部片442的其他部分向下方突出。突部444例如可以通过将上部片442的上表面中的与突部444对应的部分自上侧向下方推出而形成。突部444的下表面与第1可动触点构件32的主干部322的上表面相对。
通过辅助构件44的上部片442位于第1可动触点构件32的上方,从而即使在第1可动触点M1自第1固定触点F1分离而第1可动弹簧31向上方移动时第1可动弹簧31产生了振动,也能抑制第1可动弹簧31的过度的振动。
(2.4)第2块
如图3、图12所示,第2块5具备第2导电构件51、第2可动弹簧52、第2可动触点构件53、第3导电构件54、第2固定触点构件55和第2保持台56。
如图12所示,第2导电构件51具备脚片511、中央片512和固定片513。脚片511、中央片512和固定片513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
脚片511是沿着第1轴线A1延伸的板状。脚片511是连接于外部的电气设备的端子。如图1所示,脚片511自壳体9向下方暴露。
中央片512是包括自脚片511的上端向前方延伸的横板部514和自横板部514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的纵板部515的在侧视时呈字母L形的板状。纵板部515的宽度(沿着第2轴线A2的尺寸)比横板部514的宽度大。在纵板部515的左侧面形成有沿着第2轴线A2向左方突出的两个突部516。两个突部516之间成为向右方凹陷的凹处517。
固定片513是自中央片512的纵板部515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板状。固定片513在其前表面处的上端部具有用于固定第2可动弹簧52的两个固定突部518。固定突部518例如可以通过将固定片513的后表面中的与固定突部518对应的部分自后侧向前方推出而形成。
如图12所示,第2可动弹簧52具备固定片521、弹簧片522、立起片523和保持片524。固定片521、弹簧片522、立起片523和保持片524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
固定片521是沿着第1轴线A1延伸的板状。固定片521是固定于第2导电构件51的部分。固定片521具有供第2导电构件51的两个固定突部518分别插入的两个固定孔525。向两个固定孔525插入两个固定突部518,将固定突部518的顶端压扁,从而将第2可动弹簧52固定于第2导电构件51。
弹簧片522是自固定片521的上端向斜后上方延伸的板状。弹簧片522具有挠性。弹簧片522相对于固定片521的法线方向倾斜。
立起片523是自弹簧片522的后端向上方延伸的板状。第2可动弹簧52也可以不具备立起片523。不过,通过第2可动弹簧52具备立起片523,能谋求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的状态下的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提高。
保持片524是自立起片523的上端向斜后上方延伸的板状。保持片524具有贯通孔526。
保持片524相对于固定片521的法线方向倾斜。保持片524的倾斜角度与弹簧片522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保持片524能够与弹簧片522的挠曲相应地上下移动。
第2可动触点构件53例如由以银为主要成分的触点材料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第2可动触点构件53的下表面作为第2可动触点M2来发挥功能。第2可动触点构件53中的作为第2可动触点M2来发挥功能的下表面是球面状。此外,第2可动触点构件53中的作为第2可动触点M2来发挥功能的面(下表面)也可以是平面状或圆顶状。第2可动触点构件53插入至第2可动弹簧52的保持片524的贯通孔526。第2可动触点构件53在穿过保持片524的贯通孔526的状态下通过铆接来固定于第2可动弹簧52。由此,第2可动触点构件53电连接于第2可动弹簧52。
此外,第2可动触点M2也可以与第2可动弹簧52一体地形成。例如,也可以使构成第2可动弹簧52的金属板的局部向下方突出并将突出的部分的顶端用作第2可动触点M2。
如图12所示,第3导电构件54具备脚片541、中央片542和保持片543。脚片541、中央片542和保持片543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
脚片541是沿着第1轴线A1延伸的板状。脚片541是连接于外部的电气设备的端子。如图1所示,脚片541自壳体9向下方暴露。
中央片542是自脚片541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板状。在中央片542的左侧面形成有沿着第2轴线A2向左方突出的两个突部544。两个突部544之间成为向右方凹陷的凹处545。
保持片543是自中央片542的上端向斜后上方延伸的板状。保持片543具有贯通孔546。
保持片543相对于中央片542的法线方向倾斜。保持片543的倾斜角度(锐角)例如是45度以下,也可以是30度以下,也可以是15度以下。保持片543的倾斜角度(锐角)只要是0度以上即可。从防止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时的第2可动触点M2相对于第2固定触点F2的错位(滑移)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保持片543相对于中央片542的法线方向倾斜。
第2固定触点构件55例如由以银为主要成分的触点材料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第2固定触点构件55的上表面作为第2固定触点F2来发挥功能。第2固定触点构件55中的作为第2固定触点F2来发挥功能的上表面是球面状。此外,第2固定触点构件55中的作为第2固定触点F2来发挥功能的面(上表面)也可以是平面状或圆顶状。第2固定触点构件55插入至第3导电构件54的保持片543的贯通孔546。第2固定触点构件55在穿过保持片543的贯通孔546的状态下通过铆接来固定于第3导电构件54。由此,第2固定触点构件55电连接于第3导电构件54。
此外,第2固定触点F2也可以与第3导电构件54一体地形成。例如,也可以使构成第3导电构件54的金属板的局部向上方突出并将突出的部分的顶端用作第2可动触点M2。
如图12、图13所示,第2保持台56具备保持台主体561和保持台壁部562。
保持台主体561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保持台主体561是左表面开口的箱状。在保持台主体561的右表面的前端部形成有第1保持槽563。在保持台主体561的右表面的后端部形成有第2保持槽564。
第1保持槽563是用于保持第2导电构件51的部分。第1保持槽563具有沿着第1轴线A1延伸的第1槽部、自第1槽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第2槽部、以及自第2槽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第3槽部。向第1槽部嵌入第2导电构件51的中央片512的纵板部515。向第2槽部嵌入中央片512的横板部514。向第3槽部嵌入脚片511的上端部。第1槽部的底的与第2导电构件51的左侧面的凹处517对应的部分成为高出一层的突台部,向该突台部嵌入第2导电构件51的凹处517。
第2保持槽564是用于保持第3导电构件54的部分。第2保持槽564沿着第1轴线A1延伸。第2保持槽564的底的与第3导电构件54的左侧面的凹处545对应的部分成为高出一层的突台部,向该突台部嵌入第3导电构件54的凹处545。
如图3、图15A、图15B所示,在第2导电构件51、第2可动弹簧52和第3导电构件54保持于第2保持台56的状态下,第2可动触点M2和第2固定触点F2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可动触点M2位于上侧,第2固定触点F2位于下侧。通过第2可动弹簧52的保持片524上下移动,从而第2可动触点M2相对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分离。
如图13所示,在保持台主体561的左表面的下端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形成有向右方凹陷的一对第1嵌合凹处565。电磁体块2的绝缘构件24的一对第1突部246分别插入至一对第1嵌合凹处565。在构成第1嵌合凹处565的下表面的下壁形成有供第1突部246的爪249卡合的卡合孔566。
保持台壁部562自保持台主体561的上表面处的左端沿着第1轴线A1向上方延伸。保持台壁部562沿着第3轴线A3延伸。在保持台壁部562的第3轴线A3上的中央形成有自上端向下方凹陷的凹处567。凹处567在此沿着第1轴线A1在保持台壁部562的大致全长的范围形成。
在保持台壁部562的左表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形成有向右方凹陷的一对第2嵌合凹处568。第2嵌合凹处568在从左侧观察的侧视时为字母L状(或倒字母L状)。电磁体块2的绝缘构件24的一对第2突部247分别插入至一对第2嵌合凹处568。
在保持台壁部562的左表面的上端部处,在第3轴线A3上的两端(前端和后端)沿着第1轴线A1分别设有向左方突出的肋569。
(2.5)继电器主体
继电器主体1通过使电磁体块2、可动块3、第1块4和第2块5结合而构成。
例如,如图4所示,使可动块3相对于电磁体块2而言位于右方。然后,使可动块3沿着第2轴线A2向左方移动,将第1轭铁251的两个固定突部253分别插入至第1可动弹簧31的固定片36的两个固定孔311,将固定突部253的顶端压扁。由此,可动块3固定于电磁体块2。由此,构成使电磁体块2和可动块3结合而成的主体块10(参照图3)。
另外,如图3所示,使第1块4相对于主体块10而言位于左方。然后,使第1块4沿着第2轴线A2向右方移动,将线圈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突板部624插入至第1保持台41的凹处412、413,将上凸缘部62的保持突部625插入至第1保持台41的保持槽414,使下凸缘部63的卡合突部638(参照图7)卡合于第1保持台41的卡合孔411。由此,第1块4固定于主体块10(参照图2)。此外,也可以通过粘接等来进一步将线圈架22固定于第1保持台41。
另外,如图3所示,使第2块5相对于主体块10而言位于右方。然后,使第2块5沿着第2轴线A2向左方移动,将绝缘构件24的一对第1突部246插入至第2保持台56的一对第1嵌合凹处565而使爪249卡合于卡合孔566,将绝缘构件24的一对第2突部247插入(在此是压入)至第2保持台56的一对第2嵌合凹处568。由此,第2块5固定于主体块10(参照图2)。此外,也可以通过粘接等来进一步将绝缘构件24固定于第2保持台56。
这样,电磁继电器100具备:第1端子台81(线圈架22和绝缘构件24),其包括线圈架22且保持第1可动弹簧31;第2端子台82(第2保持台56),其保持第2固定触点F2和第2可动弹簧52;以及第3端子台83(第1保持台41),其保持第1固定触点F1。第2端子台82相对于第1端子台81独立且固定于第1端子台81。第3端子台83相对于第1端子台81和第2端子台82独立且固定于第1端子台81。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第1端子台81、第2端子台82和第3端子台83各自独立。因此,能够分开地进行保持于一个端子台(例如第2端子台82)的部件的调整(部件的对位、弹簧力的调整等)和保持于其他端子台(例如第1端子台81和第3端子台83)的部件的调整。由此,能够谋求电磁继电器100的制造工序的简化。另外,仅通过将保持第2触点装置的第2端子台82组装于第1端子台81就能够添加第2触点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第2端子台82沿着第2轴线A2组装于第1端子台81。第3端子台83沿着第2轴线A2组装于第1端子台81。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第2端子台82和第3端子台83沿着相同的轴线(第2轴线A2)组装于第1端子台81。由此,能够谋求电磁继电器100的制造工序的简化。
另外,第1端子台81和第2端子台82中的一个端子台(在此为第1端子台81所包括的绝缘构件24)压入至第1端子台81和第2端子台82中的剩余的端子台(在此为第2端子台82即第2保持台56)。由此,在电磁继电器100的制造工序中,能够谋求组装的容易化。
如图2所示,在电磁继电器100的继电器主体1中,卡板壁部341配置于衔铁33的第2端E2(右端)与第2可动弹簧52之间。另外,在继电器主体1中,保持台壁部562配置于衔铁主体331与第2可动弹簧52之间。即,例如,如图17所示,以将电连接于第1触点装置的导电部件(以下也称为“第1导电部件”)与电连接于第2触点装置的导电部件(以下也称为“第2导电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遮挡的方式来配置卡板壁部341和保持台壁部562。由此,能够使第1导电部件与第2导电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增加。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继电器主体1中,第1导电部件包括第1可动弹簧31、衔铁33和轭铁25。另外,第2导电部件包括第2可动弹簧52和第3导电构件5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继电器主体1中,第2可动弹簧52相对于第1可动弹簧31和衔铁33独立地设置。另外,第2可动弹簧52利用卡板34而移动。因此,能够不对第1触点装置的特性(例如超程的大小)产生影响地调整第2触点装置的特性(例如超程的大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继电器主体1中,如图2所示,在俯视时,第1固定触点F1和第2固定触点F2在将衔铁33的第1端E1(左端)和第2端E2(右端)连结的方向上隔着线圈21的轴线而位于彼此相反侧。因此,能够拉开第1固定触点F1与第2固定触点F2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降低如下可能性:可能在第1固定触点F1产生的电弧对第2固定触点F2造成影响,或者,可能在第2固定触点F2产生的电弧对第1固定触点F1造成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的继电器主体1中,在第2轴线A2上,第1保持台41的突壁部415、线圈架22的第3壁部66、以及绝缘构件24位于第1固定触点F1与第2固定触点F2之间。由此,能够降低如下可能性:可能在第1固定触点F1产生的电弧对第2固定触点F2造成影响,或者,可能在第2固定触点F2产生的电弧对第1固定触点F1造成影响。
接下来,对继电器主体1的动作(电磁继电器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继电器主体1中,在未对两个线圈端子26之间施加电压而未对线圈21通电的状态(以下也称为“非通电时”)下,如图2、图14A所示,通过第1可动弹簧31的弹簧力来使第1可动触点M1自第1固定触点F1分离。因此,第1导电构件42的脚片421与第1可动弹簧31的脚片35之间的电路(以下也称为“第1电路”)被切断。
另外,在非通电时,如图2、图15A所示,第2可动触点M2通过第2可动弹簧52的弹簧力而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因此,在第2导电构件51的脚片511与第3导电构件54的脚片541之间形成有电路(以下也称为“第2电路”)。如图2、图15A所示,主体块10的卡板34的突出部343位于第2块5的第2可动弹簧52的下方。
在继电器主体1中,在对两个线圈端子26之间施加电压而对线圈21通电时(以下也称为“通电时”),衔铁33被在其与铁芯23的磁极部231之间产生的吸引力沿着第1轴线A1朝向磁极部231向下方吸引。由此,衔铁33以卡挂片333为支点地(在主视时逆时针地)旋转,衔铁33的下表面与铁芯23的磁极部231的上表面接触。在通电时,由铁芯23、轭铁25和衔铁33形成供由线圈21产生的磁通通过的磁路。
在通电时,通过衔铁33的旋转,第1可动触点M1与衔铁33一起向下方移动。由此,在通电时,如图14B所示,第1可动触点M1与第1固定触点F1接触。因此,形成第1电路。
另外,在通电时,通过衔铁33的旋转,卡板34向上方移动,利用突出部343将第2可动弹簧52向上方推起。由此,如图15B所示,第2可动触点M2自第2固定触点F2分离。因此,切断第2电路。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卡板34具备位于第2可动弹簧52的下方的下侧推压部(突出部343)(参照图15A、图15B)。下侧推压部将第2可动弹簧52向上方推压而使第2可动触点M2自第2固定触点F2离开。另外,卡板34具有:基部(卡板壁部341、筒部342);以及突出部343,其自基部朝向包括第2固定触点F2和第2可动触点M2的触点装置(第2触点装置)突出。卡板34利用突出部343来使第2可动弹簧52移动。通过卡板34具备使第2可动弹簧52移动的突出部343,能够谋求第1导电部件与第2导电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的增加。
在继电器主体1中,在使线圈21的通电停止时,铁芯23与衔铁33之间的吸引力消失。因此,在继电器主体1中,通过第1可动弹簧31的弹簧力,衔铁33以卡挂片333为支点地(在主视时顺时针地)旋转,衔铁33自铁芯23分离。通过衔铁33的旋转,第1可动触点M1与衔铁33一起向上方移动而自第1固定触点F1分离。由此,切断第1电路。另外,通过衔铁33的旋转,卡板34向下方移动而自第2可动弹簧52分离。第2可动触点M2通过第2可动弹簧52的弹簧力而向下方移动,与第1固定触点F1接触。由此,形成第2电路。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第1可动弹簧31能够与线圈21的励磁和非励磁的切换相应地在第1闭合位置与第1断开位置之间移动。第1闭合位置是第1可动触点M1与第1固定触点F1接触的第1可动弹簧31的位置。第1断开位置是第1可动触点M1自第1固定触点F1分离的第1可动弹簧31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第2可动弹簧52能够与线圈21的励磁和非励磁的切换相应地在第2闭合位置与第2断开位置之间移动。第2闭合位置是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的第2可动弹簧52的位置。第2断开位置是第2可动触点M2自第2固定触点F2分离的第2可动弹簧52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卡板34与线圈21的励磁和非励磁的切换相应地使第2可动触点M2相对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分离。
如图14A、图14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继电器主体1(电磁继电器100)中,第1可动触点M1沿着第1接触分离轴线X1移动而相对于第1固定触点F1接触分离。另外,如图15A、图15B所示,第2可动触点M2沿着第2接触分离轴线X2移动而相对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分离。并且,第2接触分离轴线X2沿着第1接触分离轴线X1。在本公开中,“第2接触分离轴线X2沿着第1接触分离轴线X1”表示在侧视时第2接触分离轴线X2与第1接触分离轴线X1之间的交叉角度(锐角)处于预定的角度范围内。
交叉角度例如是45度以下,也可以是30度以下,也可以是15度以下。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第2接触分离轴线X2沿着第1接触分离轴线X1,因此能够在利用空气清洁等对两个触点装置(第1触点装置和第2触点装置)进行清洁时自同一侧(例如上侧)进行清洁,两个触点装置的清洁变得容易。另外,在电磁继电器100中,第2接触分离轴线X2沿着第1接触分离轴线X1,因此在两个触点装置中最不耐振动(或冲击)的方向相同,容易进行针对振动(或冲击)的对策。具体而言,在电磁继电器100中,在两个触点装置中最不耐振动的方向是沿着第1接触分离轴线X1和第2接触分离轴线X2所共同沿着的第1轴线A1的方向。电磁继电器100比较耐受沿着其他方向(沿着第2轴线A2的方向、沿着第3轴线A3的方向)的振动。因此,在电磁继电器100中,仅通过进行针对沿着第1轴线A1的振动的对策(例如在壳体9的上壁91设置缓冲材料)就能够实现针对振动的对策。
也就是说,在本公开中,如图14A和图14B所示,第1可动触点M1与第1固定触点F1上下相对,如图15A和图15B所示,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上下相对。根据该结构,能够获得上述的效果。此外,如图15A和图15B所示,整体而言,即使第2可动触点M2未与第2固定触点F2上下对应,只要第2可动触点M2包括与第2固定触点F2上下相对的部分,就能够视为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上下相对。关于左右相对的情况、前后相对的情况而言也是同样的。
此外,在本公开中,公开了上下相对的实施方式,但例如,也可以使第1可动触点M1与第1固定触点F1左右相对且使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左右相对。通过将第1可动触点M1与第1固定触点F1相对的方向和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相对的方向设为相同的方向,能够获得上述的效果。关于前后相对的情况而言也是同样的。
(2.6)壳体
如图1、图2所示,壳体9收纳继电器主体1。因此,壳体9收纳线圈21、铁芯23、衔铁33、第1固定触点F1、第1可动弹簧31、第2固定触点F2、第2可动弹簧52和卡板34。壳体9还收纳第1端子台81(线圈架22和绝缘构件24)、第2端子台82(第2保持台56)和第3端子台83(第1保持台41)。壳体9例如是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的成形体,是绝缘性的。
如图1、图2、图16所示,壳体9具备壳体主体90。壳体主体90构成壳体9的外廓。壳体主体90是下表面开口的矩形箱状。壳体主体90具备上壁91、前壁92、后壁93、右壁94和左壁95。
如图16所示,壳体9在壳体主体90的内侧还具备第1突条部961和两个第1连接部962。第1突条部961是沿着第1轴线A1延伸的板状。第1突条部961沿着第2轴线A2延伸。第1突条部961在第3轴线A3上与前壁92隔开间隙地相对。两个第1连接部962将第1突条部961的第2轴线A2上的两端部和前壁92的后表面分别相连。由壳体主体90的前壁92、第1突条部961和两个第1连接部962形成下表面开口的第1凹处96。
壳体9在壳体主体90的内侧还具备第2突条部971和两个第2连接部972(参照图17)。第2突条部971是沿着第1轴线A1延伸的板状。第2突条部971沿着第2轴线A2延伸。第2突条部971在第3轴线A3上与后壁93隔开间隙地相对。两个第2连接部972将第2突条部971的第2轴线A2上的两端部和后壁93的前表面分别相连。由壳体主体90的后壁93、第2突条部971和两个第2连接部972形成下表面开口的第2凹处97。
如图17所示,线圈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第1壁部64(更详细而言为突肋642)插入至第1凹处96。因此,第1突条部961在第3轴线A3上与第1壁部64(更详细而言为突肋642)相对。另外,第1连接部962插入至第1凹部643。两个第1连接部962分别插入至两个第1凹部643。
如图17所示,线圈架22的上凸缘部62的第2壁部65(更详细而言为突肋652)插入至第2凹处97。因此,第2突条部971在第3轴线A3上与第2壁部65(更详细而言为突肋652)相对。另外,第2连接部972插入至第2凹部653。两个第2连接部972分别插入至两个第2凹部653。
如图16所示,壳体9在壳体主体90的内侧还具备壳体壁部98。壳体壁部98是自壳体主体90的上壁91的下表面沿着第1轴线A1向下方延伸的板状。壳体壁部98沿着第3轴线A3延伸,将壳体主体90的上壁91的下表面划分为左侧和右侧。在壳体壁部98的下端,在第3轴线A3上的中央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凹部981。
如图17所示,在电磁继电器100中,壳体壁部98配置于衔铁33的第2端E2(右端)与第2可动弹簧52之间。由此,在电磁继电器100中,能够使壳体壁部98介于第1导电部件与第2导电部件之间,能够使第1导电部件与第2导电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增加。另外,通过电磁继电器100具备卡板壁部341和壳体壁部98这两者,能够进一步使第1导电部件与第2导电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增加。如图17所示,在第2轴线A2上,卡板壁部341和壳体壁部98彼此重叠。再者,如图17所示,在壳体主体90的前壁92与后壁93之间,在侧视时,卡板壁部341和壳体壁部98中的至少一者存在于第3轴线A3上的全长。由此,能够进一步使第1导电部件与第2导电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增加。
另外,如图17、图18所示,壳体壁部98与卡板壁部341相邻。并且,壳体壁部98在第2轴线A2上位于卡板壁部341与第2可动弹簧52之间。因此,壳体壁部98与第2可动弹簧52之间的距离比卡板壁部341与第2可动弹簧52之间的距离短。通过壳体壁部98位于卡板壁部341与第2可动弹簧52之间,从而即使假设卡板34将要自衔铁33的突部334脱离,也能通过卡板壁部341与壳体壁部98接触来防止卡板34自衔铁33脱落的情况。从防止卡板34的脱落的观点出发,也可以是,卡板34的筒部342的长度(沿着第2轴线A2的尺寸)和衔铁33的突部334的长度比卡板壁部341与壳体壁部98之间的距离大。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具备绝缘分隔壁71。绝缘分隔壁71包括保持台壁部562、卡板壁部341和壳体壁部98中的至少一者。绝缘分隔壁71配置于轭铁25与第2固定触点F2之间。另外,绝缘分隔壁71配置于第1可动弹簧31的导电部分与第2固定触点F2之间。第1可动弹簧31的导电部分是在俯视时位于线圈21与第2固定触点F2之间的部分,例如包括固定片36和弹簧片37中的至少一者。绝缘分隔壁71介于第1导电部件与第2导电部件之间的距离变得最短的位置。由此,在电磁继电器100中,能够进一步使第1导电部件与第2导电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增加。
如图16~图18所示,壳体9在壳体主体90的内侧还具备引导肋99。壳体9具备两个引导肋99。引导肋99是自壳体主体90的上壁91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板状。引导肋99是其下侧面从左上朝向右下倾斜的倾斜面。引导肋99的右侧面与壳体壁部98的左表面相连。
如图17所示,引导肋99形成于在侧视时与继电器主体1的保持台壁部562重叠的位置。引导肋99防止在将壳体9组装于继电器主体1时壳体9相对于第2保持台56(第2端子台82)的错位。即,在试图将壳体9以相对于继电器主体1而言相对配置于左侧的状态组装于继电器主体1的情况下,引导肋99的下侧面(倾斜面)与继电器主体1的保持台壁部562的上侧面接触。由此,壳体9被引导成沿着第2轴线A2向右移动,防止壳体9相对于第2保持台56(继电器主体1)的错位。通过防止壳体9相对于继电器主体1的错位,从而防止在将壳体9组装于继电器主体1时壳体壁部98与卡板壁部341接触等事态。
(3)变形例
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之一。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能够达成本公开的目的,就能够与设计等相应地进行各种变更。以下,列举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下,也存在将上述实施方式称为“基本例”的情况。上述的基本例和以下说明的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来进行应用。
(3.1)第1变形例
参照图19A、图19B对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00进行说明。存在对与基本例的电磁继电器100同样的结构适当省略说明的情况。
基本例的电磁继电器100具有利用第2可动弹簧52的弹簧力来确保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构造(以下也称为“升离(日文:リフトオフ)构造”)。与此相对,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00具有通过利用卡板34A推压第2可动弹簧52A来确保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构造(以下也称为“挠曲(日文:フリクシャー)构造”)。
更详细而言,如图19A、图19B所示,卡板34A具备卡板壁部341A和突出部343A。突出部343A位于第2可动弹簧52A的上方。在突出部343A的下表面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圆顶状的突部344A。
在非通电时,如图19A所示,通过第2可动弹簧52A被突出部343A自上方推压,从而保持于第2可动弹簧52A的第2可动触点构件53A的下表面的第2可动触点M2与保持于第3导电构件54A的第2固定触点构件55A的上表面的第2固定触点F2接触。因此,形成第2电路。
在通电时,如图19B所示,突出部343A与卡板壁部341A一起向上方移动,突出部343A自第2可动弹簧52A分离。第2可动触点M2通过第2可动弹簧52A的弹簧力而向上方移动,第2可动触点M2自第2固定触点F2分离。
这样,在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卡板34A具备位于第2可动弹簧52A的上方的上侧推压部(突出部343A),上侧推压部将第2可动弹簧52A向下方推压而使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
在具有挠曲构造的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00中,也能够与基本例的电磁继电器100同样地谋求构造的简化。
此外,在升离构造中,利用第2可动弹簧52的弹簧力来使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因此具有相比于挠曲构造而言接触压力容易稳定这样的优点。另外,在升离构造中,具有使第2可动触点M2自第2固定触点F2离开的情况下的离开的可靠性较高这样的优点。另一方面,在挠曲构造中,具有使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的情况下的接触的可靠性较高这样的优点。
(3.2)变形例2
参照图20对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00B进行说明。存在对与基本例的电磁继电器100同样的结构适当省略说明的情况。
在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00B中,与基本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线圈架22B的下凸缘部63B侧配置有第1可动触点M1和第1固定触点F1,铁芯和衔铁的上下关系反转。
更详细而言,在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00B中,线圈架22B的下凸缘部63B为中空的箱状。并且,在下凸缘部63B的内部空间内配置有第1固定触点F1、第1可动触点M1、第1可动弹簧31B的可动片38B、以及衔铁33B的衔铁主体331B。
在线圈架22B卷绕有线圈21B,在线圈架22B的下凸缘部63B保持有两个线圈端子26B。线圈端子26B的第1端子部261B自下凸缘部63B的上壁部631B向上方突出,供线圈21B的一端连接。线圈端子26B的第2端子部262B自下凸缘部63B的下壁部632B向下方突出。
铁芯23B沿着第1轴线A1上下插入至线圈架22B的主体部,由此沿着第1轴线A1上下插入至线圈21B的内部。铁芯23B的磁极部231B在线圈架22B的下凸缘部63B的内部空间暴露。
轭铁25B的第1轭铁251B沿着第1轴线A1上下延伸,与线圈架22B的右侧面相对。轭铁25B的第2轭铁252B自第1轭铁251B的上端沿着第2轴线A2向左方突出。第2轭铁252B插入至线圈架22B的上凸缘部62B内,与铁芯23B的上端结合。
在线圈架22B的下凸缘部63B的上壁部631B的下表面固定有第1导电构件42B的保持片425B。在保持片425B的下表面保持有下表面作为第1固定触点F1来发挥功能的第1固定触点构件43B。第1导电构件42B的脚片421B自下凸缘部63B向下方突出。
第1可动弹簧31B一体地具备脚片35B、固定片36B、弹簧片37B和可动片38B。第1可动弹簧31B例如在主视时为旋转了90度的字母T状。脚片35B自线圈架22B的下凸缘部63B向下方突出。固定片36B固定于第1轭铁251B的右表面。可动片38B经由弹簧片37B而与固定片36B相连,自弹簧片37B向左斜下方延伸。
衔铁33B固定于第1可动弹簧31B的可动片38B的上表面,沿着第1轴线A1而与铁芯23B的磁极部231B相对。
第1可动触点构件32B在衔铁33B的第1端E1(左端)侧固定于第1可动弹簧31B的可动片38B的上表面。第1可动触点构件32B的上表面作为第1可动触点M1来发挥功能,与第1固定触点F1相对。
卡板34B具有卡板壁部341B(基部)和突出部343B。卡板34B设于衔铁33B的第2端E2(右端)侧,固定于衔铁33B的突部334B。
第2可动弹簧52B沿着与第1轴线A1和第2轴线A2这两者正交的第3轴线延伸。在第2可动弹簧52B的上表面设有上表面作为第2可动触点M2来发挥功能的第2可动触点构件53B。
第3导电构件54B以保持片543B在第1轴线A1上与第2可动触点构件53B相对且位于第2可动弹簧52B的上侧的方式保持于第2保持台56B。在保持片543B的下表面设有下表面作为第2固定触点F2来发挥功能的第2固定触点构件55B。第3导电构件54B的脚片541B自第2保持台56B向下方突出。
第2保持台56B保持连接有第2可动弹簧52B的第2导电构件、以及第3导电构件54B。第2保持台56B固定于线圈架22B。
在电磁继电器100B中,在线圈21B未被通电的非通电时,通过第1可动弹簧31B的弹簧力而使第1可动触点M1自第1固定触点F1分离。另外,在非通电时,通过第2可动弹簧52B的弹簧力(向上的力)而使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
在电磁继电器100B中,在经由线圈端子26B对线圈21B通电的通电时,衔铁33B被铁芯23B吸引而朝向铁芯23B移动,第1可动触点M1与第1固定触点F1接触。另外,在通电时,第2可动弹簧52B被卡板34B向下方推压,第2可动触点M2自第2固定触点F2离开。
这样,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00B具备线圈21B、线圈架22B、铁芯23B、衔铁33B、第1固定触点F1、第1可动弹簧31B、第2固定触点F2、第2可动弹簧52B和卡板34B。
在线圈架22B卷绕有线圈21B。铁芯23B沿着第1轴线A1上下插入至线圈21B的内部。衔铁33B具有与铁芯23B的上表面(图20中的下侧的面)相对的下表面(图20中的上侧的面)。第1可动弹簧31B具有第1可动触点M1。第1可动触点M1沿着第1轴线A1而与第1固定触点F1相对,且相对于第1固定触点F1接触分离。第2可动弹簧52B具有第2可动触点M2。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相对,且相对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分离。卡板34B与线圈21B的励磁和非励磁的切换相应地使第2可动触点M2相对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分离。
第1可动弹簧31B固定于衔铁33B的上表面(图20中的下侧的面)。衔铁33B具有在俯视时作为两端的第1端E1和第2端E2。第1可动触点M1在俯视时在衔铁33B的第1端E1(图20中的左端)侧设于第1可动弹簧31B。卡板34B在俯视时设于衔铁33B的第2端E2(图20中的右端)侧。
在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00B中,也能够谋求构造的简化。
此外,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00B也可以具备与基本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的绝缘构件24同样的绝缘构件。另外,本变形例的电磁继电器100B也可以具备与基本例的电磁继电器100的壳体9同样的壳体。
(3.3)其他变形例
在一变形例中,卡板34相对于衔铁33的固定方法不限于压入。例如,卡板34也可以通过同时成形来固定于衔铁33,也可以通过爪和孔的卡合来固定于衔铁33。
在一变形例中,卡板34只要与线圈21的励磁和非励磁的切换(衔铁33的移动)联动地使第2可动触点M2相对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分离即可,也可以不固定于衔铁33。卡板34例如也可以是如下构造:与衔铁33在空间上分离地配置,通过被衔铁33推压,从而移动而推压第2可动弹簧52。
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卡板34具备上侧推压部和下侧推压部这两者。例如,也可以是,卡板34以在第1轴线A1上自两侧夹持第2可动弹簧52的方式具备两个突出部。
在一变形例中,第2端子台82相对于第1端子台81的固定方法和/或第3端子台83相对于第1端子台81的固定方法不限于压入。例如,也可以通过粘接、树脂熔接等来进行固定。
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绝缘分隔壁71仅具备保持台壁部562、卡板壁部341和壳体壁部98中的一者或两者。另外,绝缘分隔壁71并非必需而是能够省略的。
在上述的基本例中,第1触点装置是在非通电时切断电路的所谓的a触点(常开触点),但不限于此。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第1触点装置是在非通电时形成电路的所谓的b触点(常闭触点)。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第1触点装置是如下所谓的c触点:具有两个第1固定触点F1,在通电时和非通电时,第1可动触点M1与不同的第1固定触点F1接触。在第1触点装置是b触点或c触点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辅助构件44的突部444的下表面用作第1固定触点F1。
在上述的基本例中,第2触点装置是所谓的b触点,但不限于此。在一变形例中,第2触点装置也可以是a触点,也可以是c触点。
(4)方式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明确,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以下的方式。
第1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100B)具备:线圈21(21B);线圈架22(22B),其供线圈21(21B)卷绕;铁芯23(23B),其上下延伸且插入至线圈架22(22B);衔铁33(33B),其配置于铁芯23(23B)的上方;第1固定触点F1;第1可动弹簧31(31B),其具有与第1固定触点F1相对的第1可动触点M1且构成为第1可动触点M1相对于第1固定触点F1接触分离;第2固定触点F2;第2可动弹簧52(52A、52B),其具有与第2固定触点F2相对的第2可动触点M2且构成为第2可动触点M2相对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分离;以及卡板34(34A、34B),其与线圈21(21B)的励磁和非励磁的切换相应地使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或使第2可动触点M2自第2固定触点F2分离,第1可动弹簧31(31B)固定于衔铁33(33B)之上,衔铁33(33B)具有第1端E1和第2端E2,第1可动弹簧31(31B)具有距衔铁33(33B)的第1端E1较近的第1端部31e1和与第1端部31e1相比距衔铁33(33B)的第1端E1较远的第2端部31e2,第1可动触点M1设于第1可动弹簧31(31B)的第1端部31e1,卡板(34(34A、34B)设为与衔铁33(33B)的第2端部31e2相对。
根据该方式,能够谋求构造的简化。另外,能够提高第1可动触点M1与第1固定触点F1之间的接触压力。另外,能够拉开第1可动触点M1与第2可动触点M2之间的距离,能够降低如下可能性:可能在第1可动触点M1产生的电弧对第2可动触点M2造成影响,或者,可能在第2可动触点M2产生的电弧对第1可动触点M1造成影响。
在第2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100B)中,卡板34(34A、34B)固定于衔铁33(33B)的第2端E2。
根据该方式,能够谋求构造的简化。
在第3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100B)中,衔铁33(33B)在第2端E2具有突部334(334B),卡板34(34A、34B)固定于衔铁33(33B)的突部334(334B)。
根据该方式,能够谋求构造的简化。
在第4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100B)中,卡板34(34A、34B)具有朝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343(343A、343B),卡板34(34A、34B)的突出部343(343A、343B)使第2可动弹簧52(52A、52B)移动。
根据该方式,能够谋求包括第1固定触点F1和第1可动触点M1的第1触点装置与包括第2固定触点F2和第2可动触点M2的第2触点装置之间的绝缘距离的增加。
在第5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在第4方式的基础上,卡板34A的突出部343A位于第2可动弹簧52A的上方,在突出部343A朝向下方去时,突出部343A将第2可动弹簧52A向下方推压,第2可动触点与第2固定触点接触。
根据该方式,在使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接触时,第2可动触点M2和第2固定触点F2的接触的可靠性变高。
在第6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卡板34的突出部343位于第2可动弹簧52的下方,在突出部343朝向上方去时,突出部343将第2可动弹簧52向上方推压,第2可动触点M2自第2固定触点F2分离。
根据该方式,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之间的接触压力容易稳定。另外,使第2可动触点M2自第2固定触点(F2)离开的情况下的离开的可靠性变高。
在第7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100B)中,卡板34(34A、34B)具有配置于衔铁33(33B)的第2端E2与第2可动弹簧52(52A、52B)之间的卡板壁部341(341A、341B)。
根据该方式,能够使包括衔铁33(33B)的导电部件与包括第2可动弹簧52(52A、52B)的导电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增加。
第8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还具备绝缘性的壳体9,该绝缘性的壳体9收纳线圈21、铁芯23、衔铁33、第1固定触点F1、第1可动弹簧31、第2固定触点F2、第2可动弹簧52(52A)和卡板34(34A),壳体9具有壳体壁部98,该壳体壁部98配置于衔铁33的第2端E2与第2可动弹簧52(52A)之间且与卡板壁部341(341A)相对。
根据该方式,能够使包括衔铁33的导电部件与包括第2可动弹簧52(52A)的导电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增加。另外,能够防止卡板34(34A)的脱落。
在第9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100B)中,在俯视时,线圈21(21B)的轴线位于第1固定触点F1与第2固定触点F2之间。
根据该方式,能够拉开第1固定触点F1与第2固定触点F2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降低如下可能性:可能在第1固定触点F1产生的电弧对第2固定触点F2造成影响,或者,可能在第2固定触点F2产生的电弧对第1固定触点F1造成影响。
第10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100B)还具备与衔铁33以及铁芯23一起形成线圈21的磁路的轭铁25,在轭铁25与第2固定触点F2之间配置有绝缘分隔壁71。
根据该方式,能够使包括轭铁25的导电部件与包括第2固定触点F2的导电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增加。绝缘分隔壁71例如可以包括卡板壁部341(341A、341B)、壳体壁部98、保持台壁部562中的至少一者。
第11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100B)还具备:第1端子台81,其包括线圈架22(22B)且保持第1可动弹簧31(31B);以及第2端子台82,其保持第2固定触点F2和第2可动弹簧52(52A、52B),第2端子台82相对于第1端子台81独立且固定于第1端子台81。
根据该方式,能够分开地进行保持于一个端子台(例如第1端子台81)的部件的调整和保持于其他端子台(例如第2端子台82)的部件的调整。
在第12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100B)中,第1端子台81和第2端子台82中的一端子台压入至第1端子台81和第2端子台82中的另一端子台。
根据该方式,电磁继电器100(100B)的组装变得容易。
第13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还具备绝缘性的壳体9,该绝缘性的壳体9收纳线圈21、铁芯23、衔铁33、第1固定触点F1、第1可动弹簧31、第2固定触点F2、第2可动弹簧52、卡板34、第1端子台81和第2端子台82,壳体9具有防止壳体9相对于第2端子台82的错位的引导肋99。
根据该方式,能够防止壳体9相对于第2端子台82的错位。
第14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还具备第3端子台83,该第3端子台83相对于第1端子台81和第2端子台82独立且保持第1固定触点F1,第3端子台83组装于第1端子台81,第2端子台82组装于第1端子台81。
根据该方式,能够谋求电磁继电器100的制造工序的简化。
在第15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100B)中,第1可动触点M1与第1固定触点F1上下相对,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上下相对。
根据该方式,第1可动触点M1与第1固定触点F1相对的方向和第2可动触点M2与第2固定触点F2相对的方向相同。因此,根据该方式,触点装置的清洁变得容易。另外,容易进行针对振动的对策。
(5)其他方式
在另一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壳体壁部98与第2可动弹簧52(52A)之间的距离比卡板壁部341(341A)与第2可动弹簧52(52A)之间的距离短。
根据该方式,能够使包括衔铁33的导电部件与包括第2可动弹簧52(52A)的导电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增加。另外,能够防止卡板34(34A)的脱落。
又一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还具备壳体9。壳体9是绝缘性的。壳体9收纳线圈21、铁芯23、衔铁33、第1固定触点F1、第1可动弹簧31、第2固定触点F2、第2可动弹簧52(52A)和卡板34(34A)。壳体9具有壳体壁部98。壳体壁部98配置于衔铁33的第2端E2与第2可动弹簧52(52A)之间。
根据该方式,能够使包括衔铁33的导电部件与包括第2可动弹簧52(52A)的导电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增加。
在又一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第1可动弹簧31具有在俯视时位于线圈21与第2固定触点F2之间的导电部分(固定片36、36B、弹簧片37、37B)。在导电部分与第2固定触点F2之间配置有绝缘分隔壁71。
根据该方式,能够使包括第1可动弹簧31的导电部件与包括第2固定触点F2的导电部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增加。
附图标记说明
100、100B、电磁继电器;21、21B、线圈;22、22B、线圈架;23、23B、铁芯;24、绝缘构件;243、245、连接部;246、第1突部;247、第2突部;25、25B、轭铁;251、251B、第1轭铁;252、252B、第2轭铁;31、31B、第1可动弹簧;31e1、第1端部;31e2、第2端部;33、33B、衔铁;334、334B、突部;34、34A、34B、卡板;341、341A、341B、卡板壁部;342、筒部;343、343A、343B、突出部;344、344A、突部;36、36B、固定片(导电部分);37、37B、弹簧片(导电部分);41、第1保持台;423、第1固定片;424、第2固定片;44、辅助构件;444、突部;51、第2导电构件;513、固定片;516、突部;52、52A、52B、第2可动弹簧;521、固定片;522、弹簧片;53、53A、53B、第2可动触点构件;54、54A、54B、第3导电构件;544、突部;56、56B、第2保持台;562、保持台壁部;64、第1壁部;641、651、基部;7、绝缘构件;71、绝缘分隔壁;81、第1端子台;82、第2端子台;83、第3端子台;9、壳体;98、壳体壁部;99、引导肋;F1、第1固定触点;F2、第2固定触点;M1、第1可动触点;M2、第2可动触点;A1、第1轴线;A2、第2轴线;E1、第1端;E2、第2端;X1、第1接触分离轴线;X2、第2接触分离轴线。

Claims (15)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中,
该电磁继电器具备:
线圈;
线圈架,其供所述线圈卷绕;
铁芯,其上下延伸且插入至所述线圈架;
衔铁,其配置于所述铁芯的上方;
第1固定触点;
第1可动弹簧,其具有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相对的第1可动触点且构成为所述第1可动触点相对于所述第1固定触点接触分离;
第2固定触点;
第2可动弹簧,其具有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相对的第2可动触点且构成为所述第2可动触点相对于所述第2固定触点接触分离;以及
卡板,其与所述线圈的励磁和非励磁的切换相应地使所述第2可动触点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接触或使所述第2可动触点自所述第2固定触点分离,
所述第1可动弹簧固定于所述衔铁之上,
所述衔铁具有第1端和第2端,
所述第1可动弹簧具有距所述衔铁的所述第1端较近的第1端部和与所述第1端部相比距所述衔铁的所述第1端较远的第2端部,
所述第1可动触点设于所述第1可动弹簧的所述第1端部,
所述卡板设为与所述衔铁的所述第2端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卡板固定于所述衔铁的所述第2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衔铁在所述第2端具有突部,
所述卡板固定于所述衔铁的所述突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卡板具有朝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卡板的所述突出部使所述第2可动弹簧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卡板的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第2可动弹簧的上方,
在所述突出部朝向下方去时,所述突出部将所述第2可动弹簧向下方推压,所述第2可动触点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卡板的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第2可动弹簧的下方,
在所述突出部朝向上方去时,所述突出部将所述第2可动弹簧向上方推压,所述第2可动触点自所述第2固定触点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卡板具有配置于所述衔铁的所述第2端与所述第2可动弹簧之间的卡板壁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该电磁继电器还具备绝缘性的壳体,该绝缘性的壳体收纳所述线圈、所述铁芯、所述衔铁、所述第1固定触点、所述第1可动弹簧、所述第2固定触点、所述第2可动弹簧和所述卡板,
所述壳体具有壳体壁部,该壳体壁部配置于所述衔铁的所述第2端与所述第2可动弹簧之间且与所述卡板壁部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在所述俯视时,所述线圈的轴线位于所述第1固定触点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该电磁继电器还具备与所述衔铁以及所述铁芯一起形成所述线圈的磁路的轭铁,
在所述轭铁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之间配置有绝缘分隔壁。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该电磁继电器还具备:
第1端子台,其包括所述线圈架且保持所述第1可动弹簧;以及
第2端子台,其保持所述第2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可动弹簧,
所述第2端子台相对于所述第1端子台独立且固定于所述第1端子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1端子台和所述第2端子台中的一端子台压入至所述第1端子台和所述第2端子台中的另一端子台。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该电磁继电器还具备绝缘性的壳体,该绝缘性的壳体收纳所述线圈、所述铁芯、所述衔铁、所述第1固定触点、所述第1可动弹簧、所述第2固定触点、所述第2可动弹簧、所述卡板、所述第1端子台和所述第2端子台,
所述壳体具有防止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第2端子台的错位的引导肋。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该电磁继电器还具备第3端子台,该第3端子台相对于所述第1端子台和所述第2端子台独立且保持所述第1固定触点,
所述第3端子台组装于所述第1端子台,
所述第2端子台组装于所述第1端子台。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第1可动触点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上下相对,所述第2可动触点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上下相对。
CN202280063033.3A 2021-09-30 2022-07-20 电磁继电器 Pending CN1179810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62221 2021-09-30
JP2021162221A JP2023051496A (ja) 2021-09-30 2021-09-30 電磁継電器
PCT/JP2022/028251 WO2023053686A1 (ja) 2021-09-30 2022-07-20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81034A true CN117981034A (zh) 2024-05-03

Family

ID=85782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63033.3A Pending CN117981034A (zh) 2021-09-30 2022-07-20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51496A (zh)
CN (1) CN117981034A (zh)
WO (1) WO202305368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84087B2 (ja) * 2011-09-22 2016-09-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JP6245557B2 (ja) 2013-12-13 2017-12-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CN107039212B (zh) * 2017-01-13 2019-04-02 厦门赛特勒继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53686A1 (ja) 2023-04-06
JP2023051496A (ja) 2023-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99646B (zh) 电磁继电器和基体
US8823474B2 (en) Contact switching mechanism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22141412A (ja) 電磁継電器
CN109148225B (zh) 电磁继电器
US20200303145A1 (en) Relay
JP6726869B2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JP4858508B2 (ja) 電磁開閉装置
CN117981034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1164722A (zh) 触点装置和搭载有该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JP2021144957A (ja) 電磁継電器
US1178402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5910691A (zh) 电磁继电器
US1190865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20240136133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11978605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EP3806128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5910692A (zh) 电磁继电器
JP6685024B2 (ja) 電磁継電器
JP6948627B2 (ja)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ベース
WO2023218823A1 (ja)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JP6667150B2 (ja) 電磁継電器
JPH0644881A (ja) 電磁継電器
JP2023035078A (ja) 電磁継電器
JP2023151048A (ja) 電磁継電器
CN117690757A (zh) 电磁体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