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35216B - 触发开关 - Google Patents

触发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35216B
CN110235216B CN201780084349.XA CN201780084349A CN110235216B CN 110235216 B CN110235216 B CN 110235216B CN 201780084349 A CN201780084349 A CN 201780084349A CN 110235216 B CN110235216 B CN 1102352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housing
lead
fixe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434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35216A (zh
Inventor
尾崎一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352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352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352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352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2Bases, casing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2Bases, casings, or covers
    • H01H9/06Casing of switch constituted by a handle serving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by the handle of a vacuum clea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4Case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20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9/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which is rotatable about a longitudinal axis thereof and which is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xternal to the switch, e.g. by a hand
    • H01H19/02Details
    • H01H19/08Bases; Stationary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2Bases, casings, or covers
    • H01H9/0271Bases, casings, or covers structurally combining a switch and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触发开关具备:具有收纳部的壳体、相对于壳体可接近及分离地连结的触发器、具有与触发器相对于壳体的接近动作及分离动作联动而与固定触点接触及分离的可动触点的触点机构部、以及与触点机构部电连接的板状的第一端子及板状的第二端子。第一端子具有:连接并固定第一引线的第一固定部、以及在第一引线的轴向的与第一固定部不同的位置卡止第一引线而防止轴向部件脱落的防止脱落部,第二端子具有连接并固定第二引线的第二固定部。

Description

触发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发开关。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触发开关具有:壳体;触发器,其设置在壳体的外部且相对于壳体可接近及分离地连结;触点机构部,其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与触发器相对于壳体的接近动作及分离动作联动而工作;一对端子,其与触点机构部电连接。一对端子分别从壳体的内部延伸至壳体的外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53626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随着电动驱动器等电动工具的小型化、轻量化,在电动工具中使用的触发开关的收纳空间被限制的情况正在增加。因此,例如在所述触发开关设置用于吸收反电动势的二极管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不是在壳体的内部、而是在一对端子的位于壳体外部的部分进行固定。
在将二极管等轴向部件固定在一对端子的情况下,通常采用将从部件主体的两侧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延伸的一对引线各自相对于各端子而固定在一个位置的固定方法。但是,在相对于在电动驱动器等产生振动的电动工具中使用的触发开关而采用所述固定方法的情况下,由于所产生的振动而使固定强度降低,可能会在轴向部件与一对端子之间发生接触不良,或使轴向部件脱落。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发开关,能够防止在壳体的外部固定的轴向部件发生接触不良及脱落。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触发开关具有:具备:壳体,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触发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部,相对于所述壳体可接近及分离地连结;触点机构部,其具有设置在所述收纳部内的固定触点、以及在所述收纳部内与所述固定触点相对而设置且与所述触发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接近动作及分离动作联动而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及分离的可动触点;板状的第一端子,其固定在所述壳体,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纳部,并且与所述触点机构部电连接;板状的第二端子,其固定在所述壳体,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纳部,并且与所述第一端子以板面彼此相对的方式并列地配置,并与所述触点机构部电连接;轴向部件,其具有部件主体、以及从所述部件主体的两侧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分别延伸且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的棒状的第一引线及棒状的第二引线,并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第一端子具有:连接并固定所述第一引线的第一固定部、以及在所述第一引线的轴向的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不同的位置卡止所述第一引线来防止所述轴向部件脱落的防止脱落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连接并固定所述第二引线的第二固定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所述方式的触发开关,第一端子具有:连接并固定轴向部件的第一引线的第一固定部、以及在轴向部件的第一引线的轴向的与第一固定部不同的位置卡止第一引线来防止轴向部件脱落的防止脱落部。由此,因为轴向部件的第一引线由第一固定部进行连接并固定、且由防止脱落部进行卡止,所以,能够防止在壳体的外部固定的轴向部件发生接触不良及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触发开关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图1的触发开关的复位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1的触发开关的动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图1的触发开关的轴向部件周边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图1的触发开关的轴向部件周边的侧面图。
图6是表示图1的触发开关的第一变形例的底面图。
图7是表示图1的触发开关的第二变形例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依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虽然根据需要使用表示指定的方向或位置的术语(例如包括“上”、“下”、“左”、“右”的术语),但上述术语的使用为了参照附图方便理解发明,而非利用上述术语的意思来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下面的说明实际上只是例示,而非希望限制本发明的应用或其用途。此外,附图是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率等与实际情况不一定一致。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触发开关1具有:绝缘的壳体10、绝缘的触发器20、导电的第一端子30、导电的第二端子40、以及轴向部件50。如图2及图3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设有收纳部11,在该收纳部11内设有与第一端子30及第二端子40电连接的触点机构部2。
如图1所示,壳体10具有大致长方体的箱状。另外,在壳体10的外部配置有相对于壳体10可接近及分离地连结的触发器20。
如图2及图3所示,触点机构部2具有固定触点12与可动触点13。另外,图2及图3示意性地表示拆除壳体10的一部分后的状态的触发开关1。另外,图2表示固定触点12与可动触点13分离后的复位状态的触发开关1,图3表示固定触点12与可动触点13接触后的动作状态的触发开关1。
固定触点12在收纳部11的内部固定在导电的第一端子30,与第一端子30电连接。
第一端子30具有板状,从壳体10的外部延伸至收纳部11。该第一端子30在触发器20相对于壳体10接近及分离的接近、分离方向(即图2及图3的左右方向)上,固定在壳体10的下侧(即图2及图3的Z方向下侧)的壁部101的远离触发器20的端部。
可动触点13在收纳部11的内部固定在可动接触片14,经由可动接触片14,与导电的第二端子40电连接。可动触点13与固定触点12对置且相对于固定触点12可接触及分离地配置。
可动接触片14具有在触发器20的接近、分离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的薄板形状,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可转动地支承在支承部15。支承部15设置在触发器20的接近、分离方向的壳体10的壁部101的大致中央。在可动接触片1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即图2及图3的左侧端部)固定有可动触点13。另外,可动接触片14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即图2及图3的右侧端部)与第二端子40接触。
第二端子40具有板状,从壳体10的外部延伸至收纳部11。该第二端子40在触发器20的接近、分离方向上,固定在壳体10的下侧的壁部101的接近触发器20的端部,相对于第一端子30电独立。另外,第二端子40与第一端子30以板面彼此相对的方式并列地配置。
如图2及图3所示,触发器20具有:配置在壳体10的短边方向(即图2及图3的左右方向)的一侧且使用者利用手指进行操作的操作体21、以及从该操作体21的与壳体10相对的朝向壳体10而延伸至壳体10的内部的操作轴22。
操作体21在触发器20的接近、分离方向上远离壳体10的面具有弯曲面211(图1所示),通过使用者的手指容易对操作体21进行操作。
如图2及图3所示,操作轴22其延伸方向(即图2及图3的左右方向)的一端部在壳体10的外部与操作体21连结,另一方面,其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在壳体10的收纳部11的内部与壳体10可移动地连结。在操作轴22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设有复位弹簧23,该复位弹簧23在使触发器20与壳体10分离的方向上对操作轴22施力。
另外,在操作轴22设有在收纳部11的内部从操作轴22朝向壳体10的壁部101而延伸的推杆24。该推杆24与触发器20的移动联动,其前端(即图2及图3的下端)与可动接触片14可接触地配置。
即,可动触点13相对于触发器20的接近动作及分离动作,如下所述进行联动,相对于固定触点12接触及分离。
当对图2所示的复位状态的触发开关1的触发器20的操作体21进行操作而使触发器20与壳体10接近时,推杆24与触发器20相对于壳体10向接近方向的移动(即接近动作)联动,在比支承部15更靠近第一端子30侧与可动接触片14接触,使可动接触片14沿着可动接触片14的转动轴向(即图2及图3的纸面的贯通方向),在俯视中逆时针转动。由此,可动触点13与壳体10的下侧的壁部101接近,并与固定触点12接触,处于图3所示的动作状态。
当手指离开图3所示的动作状态的触发开关1的触发器20的操作体21时,利用复位弹簧23对操作轴22在使触发器20与壳体10分离的方向上施力,触发器20在与壳体10分离的方向上移动。推杆24与该触发器20相对于壳体10向分离方向的移动(即分离动作)联动,在相对于支承部15的第二端子40侧与可动接触片14接触,使可动接触片14沿着可动接触片14的转动轴向,在俯视中顺时针转动。由此,可动触点13与壳体10的下侧的壁部101分离,可动触点13与固定触点12分离,处于图2所示的复位状态。
轴向部件50例如为二极管或电容器,如图1所示,具有:圆柱状的部件主体51、以及从该部件主体51的轴向两侧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分别延伸的圆柱棒状的第一引线52及第二引线53,并配置在壳体10的外部。第一引线52在壳体10的外部固定在第一端子30,第二引线53在壳体10的外部固定在第二端子40。
接着,参照图1、图4、以及图5,针对第一端子30、第二端子40、以及轴向部件50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图1、图4、以及图5表示了轴向部件50的第一引线52及第二引线53固定在第一端子30及第二端子40之前的状态。
如图4所示,第一端子30具有:对轴向部件50的第一引线52进行固定的第一固定部31、以及在第一引线52的轴向的与第一固定部31不同的位置卡止第一引线52的第一防止脱落部32。另外,第二端子40具有:对轴向部件50的第二引线53进行固定的第二固定部41、以及在第二引线53的轴向的与第二固定部41不同的位置卡止第二引线53的第二防止脱落部42。
详细地说,如图1及图4所示,第一端子30具有:第一端子主体301、第一板部件33、以及连接第一端子主体301和第一板部件33的第一连接部件34。第一端子主体301相对于壳体10的下侧的壁部101大致垂直地延伸。第一板部件33与第一端子30板面彼此相对,并且在第一引线52的轴向且与第二端子40接近的方向上并列地配置。
如图5所示,第一端子主体301具有:长方形状的突出部35、以及构成第一固定部31的第一凹部36。
突出部35在与第一引线52的轴向交叉的平面上,具有长方形状,从在与第一端子主体301的延伸方向(即图5的上下方向)且第一引线52的轴向(即图5的纸面的贯通方向)交叉的第一端子主体301的板宽度方向(即图5的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第一侧面302及第二侧面303之中的第一侧面302沿板宽度方向突出。
第一凹部36具有:在突出部35的第一端子主体301的板宽度方向的与第一端子主体301的第一侧面302远离的端部351设置的开口部361、与开口部361连接的凹部主体362、以及与凹部主体362连接的定位用切口部364。
开口部361配置在突出部35的端部351的比第一端子主体301的延伸方向的中心更远离壳体10的位置。即,当对第一端子主体301的延伸方向上位于第一凹部36两侧的第一壁部352及第二壁部353的基部在第一端子主体301的延伸方向的厚度D1、D2进行比较时,与壳体10接近的(即图5的上侧的)第一壁部352的厚度D1比远离壳体10的(即图5的下侧的)第二壁部353的厚度D2大。
凹部主体362从开口部361沿着在第一端子主体301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直线L1,延伸为前端变窄状。
定位用切口部364具有沿着第一引线52的轴向的外形(即圆形)弯曲的圆弧形状,从凹部主体362的与开口部361相对的底部363沿着与第一直线L1交叉的第二直线L2延伸。即,定位用切口部364从凹部主体362的底部363,在第一端子主体301的延伸方向上与壳体10分离,且在第一端子主体301的板宽度方向上沿从突出部35的第二壁部353分离的方向上延伸。
轴向部件50的第一引线52在第一凹部36中如下所述进行固定。即,如图5所示,第一引线52在轴向面向与第一端子主体301的板面交叉的方向的状态下插入第一凹部36的内部,配置在定位用切口部364。然而,在第一引线52利用定位用切口部364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突出部35的第二壁部353向第一壁部352折曲,由第一壁部352及第二壁部353夹持第一引线52。由此,第一引线52被连接并固定在第一凹部36。
另外,在第一端子主体301的第一侧面302设有与第二壁部353邻接的槽部304。由此,容易使第二壁部353向第一壁部352折曲。
如图4所示,第一板部件33具有构成第一防止脱落部32的第二凹部37。
第二凹部37在第一端子主体301的板宽度方向的一端部设有开口部371,并且在与第一引线52交叉的平面上,相对于第一端子主体301的延伸方向(即图4的上下方向)配置在与第一凹部36相同的一侧。第二凹部37配置在通过第一端子主体301的延伸方向的第一凹部36的中心、且在相对于第一端子主体301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直线L3上。另外,第二凹部37具有与第一凹部36相同的结构。因此,针对第二凹部37,对于与第一凹部36对应的部分使用与第一凹部36相同的符号,引用第一凹部36的说明。
即,轴向部件50的第一引线52在第二凹部37中,在与第一凹部36不同的位置夹持第一引线52。由此,第一引线52卡合到第二凹部37。
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件34由在第一端子主体301的板厚方向上(即图4的左右方向)延伸且连接第一端子主体301的突出部35的第一壁部352与第一板部件33的第一壁部352的第一部件341、以及相对于该第一部件341大致平行地延伸且连接第一端子主体301的突出部35的第二壁部353与第一板部件的第二壁部353的连接部件342构成。在第一部件341及第二部件342之间设有可插入第一引线52的间隙。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主体301、第一板部件33、以及第一连接部件34由具有导电性的一块金属板一体地形成。
如图1及图4所示,第二端子40具有:第二端子主体401、第二板部件43、以及连接第二端子40与第二板部件43的第二连接部件44。第二端子主体401相对于壳体10的下侧的壁部101大致垂直地延伸。第二板部件43与第二端子40板面彼此相对,并且在第二引线53的轴向且接近第一端子30的方向上并列地配置。
第二端子40的第二端子主体401、第二板部件43、以及第二连接部件44具有与第一端子30的第一端子主体301、第一板部件33、以及第一连接部件34分别相同的结构。因此,针对第二端子40,对于与第一端子30对应的部分使用与第一端子30相同的符号,引用第一端子30的说明。
如图4所示,轴向部件50配置为,使第一引线52与第一端子30的板面及板部件33的板面大致正交,并使第二引线53与第二端子40的板面及板部件43的板面大致正交。另外,第一引线52利用构成第一端子30的第一固定部31的第一凹部36进行连接并固定,并且利用构成第一防止脱落部32的第二凹部37进行卡止,第二引线53利用构成第二端子40的第一固定部41的第一凹部36进行连接并固定,并且利用构成第二防止脱落部42的第二凹部37进行卡止。
这样,根据所述触发开关1,第一端子30具有:对轴向部件50的第一引线52进行连接并固定的第一固定部31、以及在轴向部件50的第一引线52的轴向的与第一固定部31不同的位置卡止第一引线52来防止轴向部件50脱落的第一防止脱落部32。由此,轴向部件50的第一引线52由第一固定部31进行连接并固定、且由第一防止脱落部32进行卡止,所以能够防止在壳体10的外部固定的轴向部件发生接触不良及脱落。
另外,因为第二端子40具有第二固定部41与第二防止脱落部42,所以,轴向部件50的第二引线53也由第二固定部41进行连接并固定、且由第二防止脱落部42进行卡止。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壳体10的外部固定的轴向部件发生接触不良及脱落。
另外,第一端子30具有:第一端子主体301、第一板部件33、以及第一连接部件34。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轴向部件50的第一引线52由第一固定部31进行连接并固定、且由第一防止脱落部32进行卡止。
另外,第一板部件33与端子主体301以板面彼此相对,并且在第一引线30的轴向且接近第二端子40的方向上并列地配置,第二板部件43与端子主体301以板面彼此相对,并且在第二引线53的轴向且接近第一端子30的方向上并列地配置。由此,容易定位轴向部件50。
另外,构成第一固定部31的第一凹部36与构成第一防止脱落部32的第二凹部具有凹部主体362和定位用切口部364。由此,能够将第一引线52在由定位用切口部364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进行固定,所以,能够由第一固定部312更牢固地固定第一引线52,并且由第一防止脱落部32更牢固地卡止第一引线52。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第一凹部36构成第一固定部31及第二固定部,第二凹部37构成第一防止脱落部32及第二防止脱落部42,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第一凹部36及第二凹部37的任意一方构成第一防止脱落部32及第二防止脱落部42,第一凹部36及第二凹部37的任意另一方构成第一固定部31及第二固定部。
另外,也可以只在第一端子30及第二端子40的任意一方设置防止脱落部。
另外,固定部及防止脱落部不限于由各第一凹部36及第二凹部37构成的情况。固定部及防止脱落部只要能够在轴向部件的引线轴向的不同的多个位置进行设置,来连接并固定轴向部件的引线且防止其脱落,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固定结构或卡止结构。
例如,如图6所示,第一引线52及第二引线53也可以在其轴向的三个位置设置第三固定部或防止脱落部131、141。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置有:与第一板部件33以板面彼此相对、并在第一引线52的轴向且接近第二端子40的方向上并列地配置的第三板部件133和连接第一板部件33及第三板部件133的第三连接部件134,另外,也可以设置有:与第二板部件43以板面彼此相对并在第二引线53的轴向且接近第一端子30的方向上并列地配置的第四板部件143、以及连接第二板部件43及第四板部件143的第四连接部件144。第三板部件133及第四板部件143可以采用分别与第一板部件33相同的结构,第三连接部件134及第四连接部件144可以采用分别与第一连接部件34相同的结构。
另外,如图7所示,轴向部件50不限于一个,也可以设有多个。在该情况下,既可以将多个轴向部件50全部都由相同结构的固定部及防止脱落部进行连接并固定且进行卡止,也可以对每个轴向部件50由不同结构的固定部及防止脱落部进行连接并固定且进行卡止。
上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最后,针对本发明的各种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作为一个例子,还添加了符号进行记述。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触发开关1具有:
壳体10,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11;
触发器20,其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外部,相对于所述壳体10可接近及分离地连结;
触点机构部2,其具有:设置在所述收纳部11内的固定触点12、以及在所述收纳部11内与所述固定触点12相对而设置且与所述触发器20相对于所述壳体10的接近动作及分离动作联动而与所述固定触点12接触及分离的可动触点13;
板状的第一端子30,其固定在所述壳体10,从所述壳体10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纳部11,并且与所述触点机构部2电连接;
板状的第二端子40,其固定在所述壳体10,从所述壳体10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纳部11,并且与所述第一端子30以板面彼此相对的方式并列地配置,并与所述触点机构部2电连接;
轴向部件50,其具有部件主体51、以及从所述部件主体51的两侧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分别延伸且在所述壳体10的外部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端子30及第二端子40的棒状的第一引线52及棒状的第二引线53,并配置在所述壳体10的外部,
所述第一端子30具有:连接并固定所述第一引线52的第一固定部31、以及在所述第一引线52的轴向的与所述第一固定部31不同的位置卡止所述第一引线52来防止所述轴向部件50脱落的防止脱落部32,
所述第二端子40具有连接并固定所述第二引线53的第二固定部41。
根据第一方式的触发开关1,因为轴向部件50的第一引线52由第一固定部31进行连接并固定、且由防止脱落部32进行卡止,所以能够防止在壳体10的外部固定的轴向部件50发生接触不良及脱落。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触发开关1为如下结构,
所述第一端子30的所述防止脱落部32为第一防止脱落部32,
所述第二端子40具有卡止所述第二引线53来防止所述轴向部件50脱落的第二防止脱落部42。
根据第二方式的触发开关1,轴向部件50的第二引线53也由第二固定部41进行连接并固定、且由第二防止脱落部42进行卡止。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壳体10的外部固定的轴向部件50发生接触不良及脱落。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触发开关1为如下结构,
所述第一端子30具有:
端子主体301,其从所述壳体10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纳部11;
板部件33,其与所述端子主体301以板面彼此相对,并且在所述第一引线52的所述轴向且接近所述第二端子40的方向上并列地配置;
连接部件34,其连接所述端子主体301与所述板部件33,
所述第一固定部31设置在所述端子主体301及所述板部件33的任意一方,
所述第二固定部41设置在所述端子主体301及所述板部件33的任意另一方。
根据第三方式的触发开关1,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将轴向部件50的第一引线52由第一固定部31进行连接并固定、且由第一防止脱落部32进行卡止。另外,因为板部件33与端子主体301以板面彼此相对,并且在第一引线52的轴向且接近第二端子40的方向上并列地配置,所以,容易定位轴向部件50。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触发开关1为如下结构,
所述端子主体301具有:
突出部35,其从在与所述端子主体301的延伸方向且所述第一引线52的所述轴向交叉的所述端子主体301的板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面302、303的一方沿所述板宽度方向突出;
第一凹部36,其在所述突出部35的所述板宽度方向的远离所述侧面302的端部设有开口部361,
所述板部件33具有第二凹部37,
所述第二凹部37在所述板宽度方向的一端部设有开口部371,并且在与所述第一引线52交叉的平面上,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301的延伸方向,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凹部36相同的一侧,
所述第一凹部36及所述第二凹部37具有:
凹部主体362,其与所述开口部361、371连接,从所述开口部361、371沿着朝向所述侧面302的第一直线L1延伸;
定位用切口部364,其与所述凹部主体362连接,从所述凹部主体362的与所述开口部361、371相对的底部363沿与所述第一直线L1交叉的第二直线L2延伸,
所述第一凹部36及所述第二凹部37的任意一方为所述第一固定部31,所述第一凹部36及所述第二凹部37的任意另一方为所述第二固定部41。
根据第四方式的触发开关1,因为能够将第一引线52在定位用切口部364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进行固定,所以,能够由第一固定部31更牢固地固定第一引线52,并且由第一防止脱落部32牢固地卡止第一引线52。
另外,通过使各种所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适当地组合,能够得到各自所具有的效果。另外,可以将实施方式彼此组合或实施例彼此组合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组合,并且也可以将不同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之中的特征彼此组合。
本发明参照附图,结合优选的实施方式充分进行了记述,但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各种变形及修正是显而易见的。上述变形及修正在不脱离所附的本发明请求范围的情况下,应被理解为包含在本发明中。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触发开关例如可以应用在电动工具中。
符号说明
1触发开关;2触点机构部;10壳体;101壁部;11收纳部;12固定触点;13可动触点;14可动接触片;15支承部;20触发器;21操作体;211弯曲面;22操作轴;23复位弹簧;24推杆;30第一端子;301第一端子主体;302第一侧面;303第二侧面;304槽部;31第一固定部;32第一防止脱落部;33第一板部件;34第一连接部件;35突出部;351端部;352第一壁部;353第二壁部;36第一凹部;361开口部;362凹部主体;363底部;364定位用切口部;37第二凹部;371开口部;40第二端子;401第二端子主体;41第二固定部;42第二防止脱落部;43第二板部件;44第二连接部件;131固定部;133第三板部件;141防止脱落部;143第四板部件;50轴向部件;51部件主体;52第一引线;53第二引线;D1,D2厚度;L1,L2,L3直线。

Claims (3)

1.一种触发开关,具备:
壳体,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
触发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部,相对于所述壳体可接近及分离地连结;
触点机构部,其具有设置在所述收纳部内的固定触点、以及在所述收纳部内与所述固定触点相对而设置且与所述触发器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接近动作及分离动作联动而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及分离的可动触点;
板状的第一端子,其固定在所述壳体,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纳部,并且与所述触点机构部电连接;
板状的第二端子,其固定在所述壳体,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纳部,并且与所述第一端子以板面彼此相对的方式并列地配置,并与所述触点机构部电连接;
轴向部件,其具有部件主体、以及从所述部件主体的两侧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分别延伸且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的棒状的第一引线及棒状的第二引线,并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外部,
所述第一端子具有:连接并固定所述第一引线的第一固定部、以及在所述第一引线的轴向的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不同的位置卡止所述第一引线来防止所述轴向部件脱落的防止脱落部,
所述第二端子具有连接并固定所述第二引线的第二固定部,
所述第一端子具有:
端子主体,其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纳部;
板部件,其与所述端子主体以板面彼此相对,并且在所述第一引线的所述轴向且接近所述第二端子的方向上并列地配置;
连接部件,其连接所述端子主体与所述板部件,
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端子主体及所述板部件的任意一方,
所述防止脱落部设置在所述端子主体及所述板部件的任意另一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发开关,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防止脱落部为第一防止脱落部,
所述第二端子具有卡止所述第二引线来防止所述轴向部件脱落的第二防止脱落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发开关,其中,
所述端子主体具有:
突出部,其从在与所述端子主体的延伸方向且所述第一引线的所述轴向交叉的所述端子主体的板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面的一方,沿所述板宽度方向突出;
第一凹部,其在所述突出部的所述板宽度方向的远离所述侧面的端部设有开口部,
所述板部件具有第二凹部,
所述第二凹部在所述板宽度方向的一端部设有开口部,并且在与所述第一引线交叉的平面上,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的延伸方向,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凹部相同的一侧,
所述第一凹部及所述第二凹部具有:
凹部主体,其与所述开口部连接,从所述开口部沿着朝向所述侧面的第一直线延伸;
定位用切口部,其与所述凹部主体连接,从所述凹部主体的与所述开口部相对的底部沿与所述第一直线交叉的第二直线延伸,
所述第一凹部及所述第二凹部的任意一方为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凹部及所述第二凹部的任意另一方为所述防止脱落部。
CN201780084349.XA 2017-03-14 2017-12-12 触发开关 Active CN1102352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9048A JP6428814B2 (ja) 2017-03-14 2017-03-14 トリガースイッチ
JP2017-049048 2017-03-14
PCT/JP2017/044589 WO2018168126A1 (ja) 2017-03-14 2017-12-12 トリガー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35216A CN110235216A (zh) 2019-09-13
CN110235216B true CN110235216B (zh) 2021-06-01

Family

ID=63522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4349.XA Active CN110235216B (zh) 2017-03-14 2017-12-12 触发开关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170953B2 (zh)
JP (1) JP6428814B2 (zh)
KR (1) KR102204698B1 (zh)
CN (1) CN110235216B (zh)
DE (1) DE112017007241T5 (zh)
WO (1) WO20181681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86321B (zh) * 2019-11-11 2023-02-17 德丰电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对电气装置的触发组件锁止的锁止机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3057U (zh) * 1990-06-15 1992-02-25
JP2003257297A (ja) * 2002-03-06 2003-09-12 Anden 電磁継電器
CN1574600A (zh) * 2003-05-22 2005-02-02 德丰零件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触发器组件
JP2015153626A (ja) * 2014-02-14 2015-08-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トリガースイッチ,電動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34621U (zh) * 1989-04-13 1990-11-08
EP0907198B1 (en) * 1997-10-02 2006-04-12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connection of an electrical component to an electromagnetic relay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3057U (zh) * 1990-06-15 1992-02-25
JP2003257297A (ja) * 2002-03-06 2003-09-12 Anden 電磁継電器
CN1574600A (zh) * 2003-05-22 2005-02-02 德丰零件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触发器组件
JP2015153626A (ja) * 2014-02-14 2015-08-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トリガースイッチ,電動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35216A (zh) 2019-09-13
WO2018168126A1 (ja) 2018-09-20
DE112017007241T5 (de) 2019-12-12
JP6428814B2 (ja) 2018-11-28
JP2018152294A (ja) 2018-09-27
KR20190091359A (ko) 2019-08-05
US20210304977A1 (en) 2021-09-30
US11170953B2 (en) 2021-11-09
KR102204698B1 (ko) 2021-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75626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CN110277677B (zh) 插座
CN110277278B (zh) 插座
JP2017016807A (ja)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
EP3264532A1 (en) Terminal connecting mechanism and switch
EP2423930A1 (en) Slide switch
US20150041294A1 (en) Multi-instruction switch for enhancing electrical insulation
CN110235216B (zh) 触发开关
EP3432332A1 (en) Trigger switch and electrical tool using same
EP2889886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TWI665696B (zh) switch
WO2015087484A1 (ja) スイッチ装置
WO2017038877A1 (ja) 基板接続構造
WO2017038876A1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6350072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10049827B2 (en) Switching device
US20110226596A1 (en) Electric slide switch
CN110249404B (zh) 扳机开关
JP6981395B2 (ja) 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KR102224396B1 (ko) 스위치
WO2023095687A1 (ja) 接続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100421B2 (ja) 基板接続構造
KR20150106743A (ko) 차량용 스위치 유닛
JP2014007139A (ja) 揺動操作型スイッチ装置
JP2010165526A (ja) スライド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