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82420A - 空调壳体 - Google Patents

空调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82420A
CN110582420A CN201880025182.4A CN201880025182A CN110582420A CN 110582420 A CN110582420 A CN 110582420A CN 201880025182 A CN201880025182 A CN 201880025182A CN 110582420 A CN110582420 A CN 1105824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wall
case body
casing
convex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518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米津安惠
川崎步美
马场公一郎
大森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8/00905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8193748A1/ja
Publication of CN110582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824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21Mounting or fastening of components in housings, e.g. heat exchangers, fans, electronic regu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28Connections between housing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不损害密封性的情况下抑制嘎吱声的产生的空调壳体。设置于第一壳体主体(11)的端部的凹部(12)具有:位于通风路(30)侧的内壁部(14)、位于框体外侧的外壁部(13)、以及连接内壁部(14)与外壁部(13)的底部(15)。设置于第二壳体主体(21)的端部的凸部(22)具有锥部(23),该锥部(23)在剖视时的板厚从第二壳体主体(21)朝向凹部(12)的底部(15)侧逐渐变小。该锥部(23)嵌合于凹部(12)的内壁部(14)与外壁部(13)之间。由锥部(23)的外壁部(13)侧的面(23a)和锥部(23)的内壁部(14)侧的面(23b)形成锥角(θ2)。该锥角(θ2)比由外壁部(13)的内壁部(14)侧的面(12a)和内壁部(14)的外壁部(13)侧的面(12b)形成的内角(θ1)大。

Description

空调壳体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4月1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81471号和在2018年2月2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17277号,并将其记载内容通过参照而编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成空调装置的框体的空调壳体。
背景技术
以往,关于构成空调装置的框体的空调壳体,已知有将多个分割壳体彼此组合而构成的空调壳体。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壳体具有如下的结构:使多个分割壳体中的在第一壳体的端部设置为凹状的雌部(以下称为凹部)和在第二壳体的端部设置为凸状的雄部(以下称为凸部)嵌合。该空调壳体对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连接部位通过凹部与凸部的接触面来进行密封、或者通过由凹部和凸部形成的迷宫式结构来进行密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82451号公报
然而,近年来,为了容易进行分割壳体彼此的组装,采用了不使用螺钉等紧固部件而通过单触式夹将分割壳体彼此固定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由于从车辆传递的振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易于发生相对移动,进而,若由于壳体形状的偏差、壳体的变形等而施加于凹部与凸部的接触面的压力变大,则有可能从该接触面产生嘎吱声。作为用于抑制该嘎吱声的对策,考虑扩大凹部与凸部的间隙的方法。但是,若采取这样的对策,则担心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连接部位的密封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损害密封性的情况下抑制嘎吱声的产生的空调壳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构成空调装置的框体的空调壳体具备:
第一壳体主体,该第一壳体主体在框体的内侧形成供空气流动的通风路;
第二壳体主体,该第二壳体主体与第一壳体主体一起在框体的内侧形成通风路;
凹部,该凹部设置于第一壳体主体中的第二壳体主体侧的端部,并具有位于通风路侧的内壁部、位于框体外侧的外壁部和在第一壳体主体侧连接内壁部与外壁部的底部;以及
凸部,该凸部设置于第二壳体主体中的第一壳体主体侧的端部,并具有锥部,该锥部在剖视时的板厚从第二壳体主体朝向底部逐渐变小,并且,该凸部嵌合于凹部的内壁部与外壁部之间,
并且,由锥部的外壁部侧的面和锥部的内壁部侧的面形成的锥角比由外壁部的内壁部侧的面和内壁部的外壁部侧的面形成的内角大。
由此,通过使凸部所具有的锥部的锥角比凹部的内角大,从而凸部与凹部的接触面(以下,有时将凸部与凹部的接触面简称为“接触面”)的位置远离底部。因此,在凸部与凹部已嵌合的状态下,底部侧成为支点,接触面成为作用点,因此从凹部的内壁部和外壁部作用于接触面的反作用力变小,作用于该接触面的面压变小,因此在接触面产生的摩擦阻力(即摩擦力)变小。因此,该空调壳体能够抑制从接触面产生嘎吱声。
另外,通过使凸部所具有的锥部的锥角大于凹部的内角,从而即使当凸部与凹部在压入方向上发生了错位时,也能够通过凹部的内壁部和外壁部的弹性力来防止在凸部与凹部之间形成间隙。因此,该空调壳体能够提高凸部与凹部的接触面处的密封性。
而且,在将凸部压入到凹部时,从凹部的内壁部和外壁部作用于接触面的反作用力变小,因此为了压入凹部和凸部所需的载荷变小。因此,该空调壳体能够提高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组装性。
此外,上述的凹部的内角是包含0°的角度。即,本发明的一个观点的结构也包括内壁部的外壁部侧的面和外壁部的内壁部侧的面平行地形成的结构。
另外,根据另一观点,构成空调装置的框体的空调壳体具备:
第一壳体主体,该第一壳体主体在框体的内侧形成供空气流动的通风路;
第二壳体主体,该第二壳体主体与第一壳体主体一起在框体的内侧形成通风路;
凹部,该凹部设置于第一壳体主体中的第二壳体主体侧的端部,并具有位于通风路侧的内壁部、位于框体外侧的外壁部和在第一壳体主体侧连接内壁部与外壁部的底部;以及
凸部,该凸部设置于第二壳体主体中的第一壳体主体侧的端部,并嵌合于凹部的内壁部与外壁部之间,
凹部的外壁部的凸部侧的面和凸部的外壁部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比第一壳体主体或第二壳体主体的表面粗糙度大,
凹部的内壁部的凸部侧的面和凸部的内壁部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比第一壳体主体或第二壳体主体的表面粗糙度大。
由此,凹部与凸部的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变小,因此能够减小在该接触面产生的摩擦阻力。因此,该空调壳体能够抑制从接触面产生嘎吱声。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壳体的空调装置的外观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分解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空调壳体所具备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嵌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说明第一比较例的空调壳体所具备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嵌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的一部分的分解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第二比较例的空调壳体的一部分的分解图。
图9是第二比较例的空调壳体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的一部分的分解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的一部分的分解图。
图13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产生嘎吱声的面压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相关的实验结果的图表。
图15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的一部分的分解图。
图16是第六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的一部分的分解图。
图17是第七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的一部分的分解图。
图18是第八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所具备的第二壳体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8的XIX部分的放大图。
图20是用于说明第二壳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1是用于说明第二壳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2是图21的XXII部分的放大图。
图23是第九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所具备的第一壳体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4是图22的XXIV部分的放大图。
图25是用于说明第一壳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6是用于说明第一壳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7是图26的XXVII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之间,对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来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构成搭载于车辆的空调装置的框体。空调装置吸入车室内的空气和车室外的空气中的一者或两者,对所吸入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进行调整并向车室内吹出,由此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由鼓风机单元2和空气调节单元3构成。在形成于鼓风机单元2的内侧的通风路配置有未图示的送风机等。另外,在形成于空气调节单元3的内侧的通风路配置有未图示的蒸发器及加热器芯等。空调装置1能够对通风路的通过送风机的驱动而从内外气取入口4取入的空气利用蒸发器进行冷却、利用加热器芯进行加热,由此调整该空气的温度及湿度,并从多个吹出开口部5、6向车室内吹出。
空调壳体100由设置于鼓风机单元2侧的多个分割壳体和设置于空气调节单元3侧的多个分割壳体构成。在图1中,作为设置于鼓风机单元2侧的多个分割壳体,例示了鼓风机上壳体101、鼓风机下壳体102以及内外气壳体103。另外,作为设置于空气调节单元3侧的多个分割壳体,例示了单元壳体左部件104、单元壳体中部件105以及单元壳体右部件106。
在图1中,用箭头示出了空调装置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车宽方向的左右和上下方向。在图1中,鼓风机上壳体101与内外气壳体103的连接部位107沿车宽方向形成。鼓风机上壳体101与鼓风机下壳体102的连接部位108也沿车宽方向形成。单元壳体左部件104与单元壳体中部件105的连接部位109沿上下方向形成。单元壳体右部件106与单元壳体中部件105的连接部位110也沿上下方向形成。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各个连接部位107~110也设置于空调壳体100的车辆前侧的面、顶底侧的面或左右侧的面。
多个分割壳体彼此的连接部位通过单触式夹111进行组装。由此,该空调壳体100能够不使用螺钉等紧固部件而容易地进行多个分割壳体彼此的组装。
空调壳体100由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且强度也优异的树脂形成。作为形成空调壳体100的树脂,例如可举出聚丙烯。此外,形成空调壳体100的树脂不局限于此,能够使用各种树脂材料。
图2是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图2的分解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构成空调壳体100的多个分割壳体中的、以相互组装的方式配置的一方的分割壳体称为第一壳体10,将另一方的分割壳体称为第二壳体20。即,鼓风机上壳体101和鼓风机下壳体102、鼓风机上壳体101和内外气壳体103、单元壳体左部件104和单元壳体中部件105、单元壳体右部件106和单元壳体中部件105均相当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一例。
在图2和图3中,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均在图2和图3的纸面垂直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第一壳体10一体地形成有第一壳体主体11和凹部12。第二壳体20一体地形成有第二壳体主体21和凸部22。在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已组装的状态下,第一壳体主体11和第二壳体主体21均在框体的内侧形成供空气流动的通风路30。
凹部12设置于第一壳体主体11中的第二壳体主体21侧的端部。该凹部12具有:位于外气侧(即框体的外侧)的外壁部13、位于通风路30侧的内壁部14、以及在第一壳体主体11侧连接外壁部13与内壁部14的底部15。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外气有时是指框体的外侧的空气。另外,外壁部13相对于内壁部14设置在与通风路30相反的一侧。
凸部22设置于第二壳体主体21中的第一壳体主体11侧的端部。凸部22是嵌合于凹部12的内壁部14与外壁部13之间的部位。凸部22具有锥部23和顶端部24,其中,该锥部23从第二壳体主体21向底部15侧延伸,该顶端部24设置在该锥部23的与第二壳体主体21相反的一侧。锥部23形成为剖视时的板厚从第二壳体主体21朝向底部15逐渐变小。顶端部24形成为剖视时的锥角θ3比锥部23的锥角θ2大。通过在凸部22设置顶端部24,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凸部22插入到凹部12的开口。
在图2以及图3中,用标有符号θ1的箭头来示出由凹部12所具有的外壁部13的内壁部14侧的面12a和内壁部14的外壁部13侧的面12b形成的内角。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组装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前的状态下,凹部12的内角θ1为0°。即,在组装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前的状态下,凹部12所具有的外壁部13的内壁部14侧的面12a与内壁部14的外壁部13侧的面12b平行地形成。
另外,在图2以及图3中,用标有符号θ2的箭头来示出由锥部23的外壁部13侧的面23a和锥部23的内壁部14侧的面23b形成的锥角。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凹部12的内角θ1与锥部23的锥角θ2的关系为θ1<θ2。
接着,对将凹部12的内角θ1与锥部23的锥角θ2的关系设定为θ1<θ2的意义进行说明。
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嵌合状态的示意图,为了使虚线等变得易于观察而省略了剖面线。
在图4中,用实线表示将第一壳体10的凹部12和第二壳体20的凸部22已压入的状态。当第一壳体10的凹部12和第二壳体20的凸部22被压入时,凹部12与凸部22的接触面31形成于箭头A所示的范围。此外,在图4中,用箭头B示出该接触面31与凹部12的底部15的距离。
另外,在图4中,用虚线表示将第一壳体10的凹部12与第二壳体20的凸部22照原样重合的位置。该虚线所示的凹部12的位置与锥部23的外壁之间的距离成为第一壳体10的凹部12与第二壳体20的凸部22的干涉量C、D。当第一壳体10的凹部12与第二壳体20的凸部22被压入时,凹部12的外壁部13沿着锥部23而向外气侧移动干涉量C,凹部12的内壁部14沿着锥部23而向通风路30侧移动干涉量D。
为了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100进行比较,参照图5来对第一比较例的空调壳体200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说明第一比较例的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嵌合状态的示意图,为了使虚线等变得易于观察而省略了剖面线。在第一比较例中,凹部12所具有的外壁部13的内壁部14侧的面12a与内壁部14的外壁部13侧的面12b平行地形成。另外,凸部22的外壁部13侧的面22a和内壁部14侧的面22b也平行地形成。即,在第一比较例中,第一壳体10所具有的凹部12的内角θ4为0°,第二壳体20所具有的凸部22的外壁部13侧的面与凸部22的内壁部14侧的面所成的角θ5也为0°。
在图5中,也用实线表示将第一壳体10的凹部12和第二壳体20的凸部22已压入的状态。当第一壳体10的凹部12和第二壳体20的凸部22被压入时,凹部12与凸部22的接触面31形成于箭头E所示的范围。此外,在图5中,用箭头F示出该接触面31与凹部12的底部15的距离。
图5所示的比较例的接触面31与底部15的距离F比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面31与底部15的距离B近。因此,在第一比较例中,从凹部12的外壁部13和内壁部14作用于接触面31的反作用力变大。因此,为了压入凹部12和凸部22所需的载荷在第一比较例中比第一实施方式大。
另外,图5所示的第一比较例的接触面31的范围E比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面31的范围A大。因此,在第一比较例中,作用于凸部22与凹部12的接触面31的压力变大,在该接触面31产生的摩擦阻力变大。因此,第一比较例的空调壳体200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由于车辆的振动而发生相对移动、而且施加于凹部12与凸部22的接触面31的压力变大的情况下,有可能从接触面31产生嘎吱声。此外,作为施加于凹部12与凸部22的接触面31的压力变大的情况,存在由于壳体形状的偏差、壳体的变形等引起的情况。
另外,在图5中,也用虚线表示将第一壳体10的凹部12与第二壳体20的凸部22照原样重合的位置。该虚线所示的凹部12的位置与凸部22的外壁之间的距离成为第一壳体10的凹部12与第二壳体20的凸部22的干涉量G、H。为了进行第一壳体10的凹部12与第二壳体20的凸部22的压入,图5中示出的比较例的干涉量G、H比图4中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干涉量C、D小。例如,图5中示出的比较例的干涉量G、H分别为数十μm,图4中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干涉量C、D分别为百数十μm。但是,这些数值并不限定权利范围。也可以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干涉量C、D设为数十μm至数百μm。在第一比较例中,由于干涉量G、H较小,因此当壳体形状的偏差或壳体的变形变大时,担心凸部22与凹部12的接触面31处的密封性降低。
相对于上述的第一比较例的空调壳体200,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100起到如下的作用效果。即,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100中,通过设为凸部22所具有的锥部23的锥角θ2大于凹部12的内角θ1的结构,从而凸部22与凹部12的接触面31成为远离底部15的位置。因此,从凹部12的内壁部14和外壁部13作用于接触面31的反作用力变小,作用于接触面31的面压变小,因此在接触面31产生的摩擦阻力(即,摩擦力)变小。因此,该空调壳体100即使在由于壳体形状的偏差或壳体的变形等而对接触面31施加压力、而且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由于车辆的振动而发生了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从接触面31产生嘎吱声。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100中,使锥部23的锥角θ2大于凹部12的内角θ1。由此,即使当凸部22与凹部12在压入方向上发生了错位时,也能够利用凹部12的内壁部14和外壁部13的弹性力来防止在凸部22与凹部12之间形成间隙。因此,该空调壳体100能够提高在接触面31处的密封性。
而且,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100在将凸部22压入到凹部12时,从凹部12的内壁部14和外壁部13作用于凸部22的反作用力变小,因此为了压入凹部12和凸部22所需的载荷变小。因此,该空调壳体100能够提高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组装性。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第一壳体10所具有的凹部12的结构,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凹部12以使外壁部13的内壁部14侧的面12a与内壁部14的外壁部13侧的面12b的间隔从底部15侧朝向第二壳体主体21侧逐渐变大的方式形成为锥状。因此,第一壳体10的凹部12的内角θ1是大于0°的值。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凹部12的内角θ1与锥部23的锥角θ2具有θ1<θ2的关系。
如图7所示,凹部12与凸部22的接触面31形成在箭头I所示的范围。图7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面31的范围I比在图5中示出的第一比较例的接触面31的范围E小。另外,图7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面31与底部15的距离J也比图5中示出的第一比较例的接触面31与底部15的距离F远。因此,第二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凹部12的内角θ1大于0°,能够扩大形成于凹部12中的与底部15相反的一侧的开口。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100能够提高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组装性。
此外,为了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100进行比较,参照图8和图9来对第二比较例的空调壳体300进行说明。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二比较例中,凹部12所具有的外壁部13的内壁部14侧的面12a与内壁部14的外壁部13侧的面12b形成为锥状。但是,在第二比较例中,凹部12的内角θ6与锥部23的锥角θ7的关系为θ6=θ7。
因此,如图9所示,当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在压入方向上发生了错位的情况下,在凹部12与凸部22之间会产生间隙310。因此,第二比较例的空调壳体300存在凸部22与凹部12的接触面处的密封性降低的问题。
与此相对,上述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100中,凹部12的内角θ1与锥部23的锥角θ2的关系为θ1<θ2,因此假设凸部22与凹部12在压入方向上发生了分离时,也能够利用凹部12的内壁部14和外壁部13的弹性力来防止在凸部22与凹部12之间形成间隙。因此,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100能够提高凸部22与凹部12的接触面31处的密封性。
(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第二壳体20所具有的凸部22的结构的一部分,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凸部22在锥部23与第二壳体主体21之间具有剖视时的板厚的变化比锥部23少的直部25。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直部25的外壁部13侧的面25a与内壁部14侧的面25b所成的角θ8为0°。因此,直部25的外壁部13侧的面25a和内壁部14侧的面25b平行地形成。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成为直部25与凹部12在图11所示的区域K接触的结构,因此能够使该接触面31与底部15的距离L变得更远。因此,直部25从凹部12的内壁部14和外壁部13受到的反作用力变小,作用于直部25与凹部12的接触面31的面压减小,因此在接触面31产生的摩擦阻力(摩擦力)变小。因此,该空调壳体100能够抑制从接触面31产生嘎吱声。
(第四实施方式)
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结构,其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凹部12所具有的外壁部13的内壁部14侧的面12a和内壁部14的外壁部13侧的面12b平行地形成。另外,凸部22的外壁部13侧的面22a和内壁部14侧的面22b也平行地形成。即,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凸部22未形成锥部。此外,也可以如上述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后面说明的第七实施方式那样,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在凸部22形成锥部。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凸部22的外壁部13侧的面22a以及凸部22的内壁部14侧的面22b的表面粗糙度形成得比第一壳体主体11或第二壳体主体21的表面粗糙度大。此外,在图12以及图13中,为了说明而将形成于凸部22的外壁部13侧的面22a以及凸部22的内壁部14侧的面22b上的表面粗糙度示意性地放大来表示。具体而言,凸部22的外壁部13侧的面22a的表面粗糙度、以及凸部22的内壁部14侧的面22b的表面粗糙度例如以十点平均粗糙度计为Rz10以上。此外,也可以根据车辆的刚性等而使该表面粗糙度增大。在该情况下,可例示凸部22的外壁部13侧的面22a的表面粗糙度以及凸部22的内壁部14侧的面22b的表面粗糙度优选设为Rz20以上,进一步优选设为25Rz以上。另外,在为将凹部12和凸部22已压入的状态时,凹部12的外壁部13的凸部22侧的面12a与凸部22的外壁部13侧的面22a发生干涉,凹部12的内壁部14的凸部22侧的面12b与凸部22的内壁部14侧的面22b发生干涉。
在此,关于产生嘎吱声的面压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在图14中示出发明人进行的实验的结果。
在该实验中,准备了多个对由聚丙烯形成的试验体的端面赋予了表面粗糙度的试验体。然后,使赋予了该表面粗糙度的各试验体的端面与未赋予表面粗糙度的其他试验体的端面接触,对该两个试验体施加载荷并使它们相互摩擦,由此研究了产生嘎吱声时的面压。
图14的横轴表示对试验体赋予的表面粗糙度和与表面粗糙度对应的摩擦系数。对试验体赋予的表面粗糙度越大,摩擦系数越小。纵轴表示从两个试验体的接触面产生了嘎吱声时的面压。在该图表上绘制有针对各个试验体测定在产生了嘎吱声时的面压而得的结果。
根据该实验结果可知,在向试验体赋予的表面粗糙度为Rz10以上时,在小于2.5MPa的面压下不会产生嘎吱声。此外,一般而言,在未被赋予表面粗糙度的以往的空调壳体中,第一壳体主体11、第二壳体主体21、凹部12以及凸部22的表面粗糙度均为Rz5以下。根据该实验,在试验体的表面粗糙度为Rz5以下的情况下,有在小于2.5MPa的面压下产生嘎吱声的可能性。因此,如果将凹部12与凸部22的接触面31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设为Rz10以上,则即使对接触面31作用了在以往的空调壳体100中具有产生嘎吱声的可能性的2.5MPa的面压时,也能够抑制嘎吱声的产生。此外,作用于凹部12与凸部22的接触面31的面压会根据车辆的刚性等而变化。因此,也可以根据车辆的刚性等而使对凸部22或凹部12赋予的表面粗糙度增大。在该情况下,对凸部22或凹部12赋予的表面粗糙度可例示优选设为Rz20以上,进一步优选设为25Rz以上。
在以上说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将凸部22的外壁部13侧的面22a、以及凸部22的内壁部14侧的面22b的表面粗糙度形成得比第一壳体主体11或第二壳体主体21的表面粗糙度大。由此,能够减小凹部12与凸部22的接触面31的摩擦系数,减小在该接触面31产生的摩擦阻力。因此,该空调壳体100能够抑制从接触面31产生嘎吱声。
(第五实施方式)
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相对于第四实施方式变更了形成表面粗糙度的部位,其他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对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的第五至第七实施方式中,仅示出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的分解图,但各部位的说明设想将它们已组装的状态来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凹部12的外壁部13的凸部22侧的面12a的表面粗糙度、以及凹部12的内壁部14的凸部22侧的面12b的表面粗糙度形成得比第一壳体主体11或第二壳体主体21的表面粗糙度大。此外,在图15中,也示意性地表示形成于凹部12的外壁部13的凸部22侧的面12a、以及凹部12的内壁部14的凸部22侧的面12b上的表面粗糙度。在该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能够减小凹部12与凸部22的接触面31的摩擦系数,减小该接触面31的摩擦阻力。因此,第五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组合了第四实施方式和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凸部22的外壁部13侧的面22a的表面粗糙度、以及凸部22的内壁部14侧的面22b的表面粗糙度形成得比第一壳体主体11或第二壳体主体21的表面粗糙度大。另外,凹部12的外壁部13的凸部22侧的面12a的表面粗糙度、以及凹部12的内壁部14的凸部22侧的面12b的表面粗糙度形成得比第一壳体主体11或第二壳体主体21的表面粗糙度大。在该第六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能够减小凹部12与凸部22的接触面31的摩擦系数,减小该接触面31的摩擦阻力。因此,第六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四及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组合了第一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17所示,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20所具有的凸部22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具有剖视时的板厚从第二壳体主体21朝向底部15逐渐变小的锥部23。凹部12的内角θ1与锥部23的锥角θ2的关系为θ1<θ2。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锥部23中的外壁部13侧的面23a的表面粗糙度、以及内壁部14侧的面23b的表面粗糙度形成得比第一壳体主体11或第二壳体主体21的表面粗糙度大。因此,第七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一至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八实施方式)
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八实施方式示出形成于空调壳体100所具备的第二壳体20所具有的凸部22的锥部23上的粗糙面的详细形状和用于在该锥部23形成粗糙面的制造方法的一例。另外,“粗糙面”也被称为“表面粗糙化”,是指空调壳体100的表面上的、表面粗糙度形成得比第二壳体主体21或第一壳体主体11的表面粗糙度大的部位。
如图18所示,第八实施方式也与上述的第七实施方式等同样地,第二壳体20所具有的凸部22具有锥部23,该锥部23在剖视时的板厚从第二壳体主体21朝向顶端26逐渐变小。并且,锥部23中的通风路30侧的面23b的表面粗糙度以及锥部23中的与通风路30相反侧的面23a的表面粗糙度形成得比第二壳体主体21的表面粗糙度大。此外,图18的符号23a、23b所示的面的凹凸部位表示形成于凸部22的锥部23的粗糙面的位置,并不表示粗糙面的凹凸的方向。
图19是图18的符号XIX所示的部位的放大图,示意性地表示形成于第二壳体20所具有的凸部22的锥部23上的粗糙面的详细形状。如图19所示,形成于第二壳体20所具有的凸部22的锥部23上的粗糙面至少具有多个第一面41和多个第二面42。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锥部23中的通风路30侧的面23b与锥部23中的与通风路30相反一侧的面23a的中心面称为中心面S1。多个第一面41以从第二壳体主体21侧朝向顶端26侧而接近中心面S1的方式倾斜。第二面42将规定的第一面41中的顶端26侧的部位与配置于比该规定的第一面41靠顶端26侧的其他第一面41中的第二壳体主体21侧的部位连接。由此,形成于凸部22的锥部23上的粗糙面成为能够通过通常的注塑成形的脱模来形成的形状,而不会变为树脂注塑成形中的倒扣的形状。
此外,多个第一面41和多个第二面42不限于平面,也可以是弯曲的面。另外,第一面41与第二面42的连接部位也可以没有棱角而平缓地连接。
接着,对用于在第二壳体20所具有的凸部22的锥部23形成粗糙面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壳体20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方法。
如图20所示,第二壳体20通过树脂注塑成形而形成。在图20中,用符号PL表示第一模具51与第二模具52的分型线。在树脂注塑成形中,将第一模具51与第二模具52合模,然后将已加热熔融的树脂喷射注入至形成于第一模具51与第二模具52之间的空间(即制品部),进行冷却、固化,由此形成第二壳体20。
如图21所示,在树脂注塑成形的开模工序中,形成第二壳体20的凸部22的第一模具51相对于锥部23的中心面S1大致平行地移动。此外,图21的符号51a、51b所示的凹凸部位表示用于在第一模具51中对树脂成形品(即凸部22的锥部23)形成粗糙面的粗糙面形成部的位置,并不表示该粗糙面形成部的凹凸的方向。
图22是图21的符号XXII所示的部位的放大图,示意性地表示第一模具51所具有的粗糙面形成部的详细形状。如图22所示,第一模具51所具有的粗糙面形成部包括多个第一形成面511和多个第二形成面512,其中,该第一形成面511用于形成凸部22的锥部23的粗糙面所具有的第一面41,该第二形成面512用于形成凸部22的锥部23的粗糙面所具有的第二面42。多个第一形成面511和多个第二形成面512以能够将凸部22的锥部23从第一模具51脱模的方式倾斜。因此,在该制造方法中,能够通过使第一模具51相对于锥部23的中心面S1大致平行地移动来进行开模,而不在第一模具51设置滑动型芯等特殊的模具结构。
在以上说明的第八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空调壳体100所具备的第二壳体20所具有的凸部22设置锥部23,能够将形成于该锥部23的粗糙面设定为可通过通常的注塑成形的脱模来形成的形状。因此,在第八实施方式中,能够简化第一模具51的结构而降低制造成本。
(第九实施方式)
对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九实施方式示出形成于空调壳体100所具备的第一壳体10所具有的凹部12的内壁部14和外壁部13上的粗糙面的详细形状、以及用于在该凹部12的内壁部14和外壁部13形成粗糙面的制造方法的一例。
如图23所示,第一壳体10所具有的凹部12形成为锥状。具体而言,凹部12以外壁部13中的内壁部14侧的面12a与内壁部14中的外壁部13侧的面12b的间隔从各自的顶端16、17侧朝向第一壳体主体11侧逐渐变小的方式形成为锥状。并且,凹部12的外壁部13中的内壁部14侧的面12a的表面粗糙度、以及凹部12的内壁部14中的外壁部13侧的面12b的表面粗糙度形成得比第一壳体主体11的表面粗糙度大。此外,图23的符号12a、12b所示的面的凹凸部位表示形成于凹部12的粗糙面的位置,并不表示粗糙面的凹凸的方向。
图24是图23的符号XXIV所示的部位的放大图,示意性地表示形成于第一壳体10所具有的凹部12上的粗糙面的详细形状。如图24所示,形成于第一壳体10所具有的凹部12上的粗糙面至少具有多个第一面61和多个第二面62。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凹部12的外壁部13中的内壁部14侧的面12a与凹部12的内壁部14中的外壁部13侧的面12b的中心面称为中心面S2。多个第一面61以从外壁部13的顶端16侧或内壁部14的顶端17侧朝向第一壳体主体11侧而接近中心面S2的方式倾斜。第二面62将规定的第一面61中的第一壳体主体11侧的部位与配置于比该规定的第一面61靠第一壳体主体11侧的其他第一面61中的、外壁部13的顶端16侧或内壁部14的顶端17侧的部位连接。由此,形成于凹部12的内壁部14及外壁部13上的粗糙面成为能够通过通常的注塑成形的脱模来形成的形状,而不会变为树脂注塑成形中的倒扣的形状。
此外,多个第一面61和多个第二面62不限于平面,也可以是弯曲的面。另外,第一面61与第二面62的连接部位也可以没有棱角而平缓地连接。
接着,对用于在空调壳体100所具备的第一壳体10所具有的凹部12的内壁部14以及外壁部13形成粗糙面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壳体10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方法。
如图25所示,第一壳体10也通过树脂注塑成形而形成。在图25中,用符号PL表示第三模具53与第四模具54的分型线。在树脂注塑成形中,将第三模具53与第四模具54合模,然后将已加热熔融的树脂喷射注入至形成于第三模具53与第四模具54之间的空间(即制品部),进行冷却、固化,由此形成第一壳体10。
如图26所示,在树脂注塑成形的开模工序中,形成第一壳体10的凹部12的第四模具54相对于凹部12的中心面S2大致平行地移动。此外,图26的符号54a、54b所示的凹凸部位表示用于在第四模具54中对树脂成形品(即第一壳体10的凹部12)形成粗糙面的粗糙面形成部的位置,并不表示该粗糙面形成部的凹凸的方向。
图27是图26的符号XXVII所示的部位的放大图,示意性地表示第四模具54所具有的粗糙面形成部的详细形状。如图27所示,第四模具54所具有的粗糙面形成部包括多个第一形成面541和多个第二形成面542,其中,该第一形成面541用于形成凹部12的粗糙面所具有的第一面61,该第二形成面542用于形成凸部22的粗糙面所具有的第二面62。多个第一形成面541和多个第二形成面542以能够将凹部12从第四模具54脱模的方式倾斜。因此,在该制造方法中,能够通过使第四模具54相对于凹部12的中心面S2大致平行地移动来进行开模,而不在第四模具54设置滑动型芯等特殊的模具结构。
在以上说明的第九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空调壳体100所具备的第一壳体10所具有的凹部12形成为锥状,能够将形成于该凹部12的粗糙面设置为可通过通常的注塑成形的脱模来形成的形状。因此,在第九实施方式中,能够简化第四模具54的结构而降低制造成本。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并且,上述各实施方式并不是彼此没有关系的,除了明确不能组合的情况以外,能够适当进行组合。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已特别明示为是必需的情况和在原理上明确认为是必需的情况等以外,并不一定是必需的,这一点自不必说。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已特别明示为是必需的情况和在原理上明确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当提到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已特别明示的情况和在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构成搭载于车辆的空调装置1的外壳的空调壳体100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空调壳体100也可以构成在除车辆以外的移动体或建筑物等使用的空调装置1的框体。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应用空调壳体100的空调装置1具备送风机、蒸发器以及加热器芯等的情况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空调装置1也可以具备除蒸发器以外的冷却设备、或者除加热器芯以外的加热设备。另外,空调装置1也可以具备送风机、冷却设备和加热设备中的至少一个。
(总结)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构成空调装置的框体的空调壳体具备第一壳体主体、第二壳体主体、凹部以及凸部。第一壳体主体在框体的内侧形成供空气流动的通风路。第二壳体主体与第一壳体主体一起在壳体的内侧形成通风路。凹部设置于第一壳体主体中的第二壳体主体侧的端部,并具有位于通风路侧的内壁部、位于框体外侧的外壁部、以及在第一壳体主体侧连接内壁部与外壁部的底部。凸部设置于第二壳体主体中的第一壳体主体侧的端部,并具有锥部,该锥部在剖视时的板厚从第二壳体主体朝向底部逐渐变小,并且,该凸部嵌合于凹部的内壁部与外壁部之间。在此,由锥部的外壁部侧的面和锥部的内壁部侧的面形成的锥角比由外壁部的内壁部侧的面和内壁部的外壁部侧的面形成的内角大。
根据第二观点,凹部是内壁部与外壁部的间隔从底部侧朝向第二壳体主体侧逐渐变大的锥状。
由此,能够扩大形成于凹部中的与底部相反的一侧的开口部。因此,该空调壳体能够提高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组装性。
根据第三观点,凸部在锥部与第二壳体主体之间还具有直部,该直部在剖视时的板厚的变化比锥部少。
由此,凸部所具有的直部与凹部的接触面成为远离底部的位置。因此,直部从凹部的内壁部和外壁部受到的反作用力变小,能够减小在直部与凹部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因此,该空调壳体能够抑制从接触面产生嘎吱声。
根据第四观点,凸部在锥部的与第二壳体主体相反的一侧还具有顶端部,该顶端部在剖视时的锥角比锥部的锥角大。
由此,通过在凸部设置顶端部,能够容易地将凸部插入到凹部的开口部。因此,该空调壳体能够提高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组装性。
根据第五观点,外壁部的锥部侧的面和锥部的外壁部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比第一壳体主体或第二壳体主体的表面粗糙度大。另外,内壁部的锥部侧的面和锥部的内壁部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比第一壳体主体或第二壳体主体的表面粗糙度大。
由此,能够减小外壁部与锥部的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并且能够减小内壁部与锥部的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因此,在凸部与凹部的接触面产生的摩擦阻力变小。因此,该空调壳体能够抑制从接触面产生嘎吱声。
根据第六观点,构成空调装置的框体的空调壳体具备第一壳体主体、第二壳体主体、凹部以及凸部。第一壳体主体在框体的内侧形成供空气流动的通风路。第二壳体主体与第一壳体主体一起在框体的内侧形成通风路。凹部设置于第一壳体主体中的第二壳体主体侧的端部,并具有位于通风路侧的内壁部、位于框体外侧的外壁部、以及在第一壳体主体侧连接内壁部与外壁部的底部。凸部设置于第二壳体主体中的第一壳体主体侧的端部,并嵌合于凹部的内壁部与外壁部之间。在此,凹部的外壁部的凸部侧的面和凸部的外壁部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比第一壳体主体或第二壳体主体的表面粗糙度大。另外,凹部的内壁部的凸部侧的面和凸部的内壁部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比第一壳体主体或第二壳体主体的表面粗糙度大。
由此,能够减小外壁部与凸部的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减小内壁部与凸部的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因此,在凸部与凹部的接触面产生的摩擦阻力变小。因此,该空调壳体能够抑制从接触面产生嘎吱声。
根据第七观点,外壁部的凸部侧的面和凸部的外壁部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的十点平均粗糙度为Rz10以上。另外,内壁部的凸部侧的面和凸部的内壁部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的十点平均粗糙度为Rz10以上。
发明人进行了如下实验:将赋予了表面粗糙度的规定的试验体与其他的试验体相互摩擦,研究产生嘎吱声时的载荷。其结果发现,通过将对凸部和凹部中的至少一方赋予的表面粗糙度设定为Rz10以上,能够对未被赋予表面粗糙度的以往的空调壳体有效地抑制嘎吱声的产生。
根据第八观点,凸部具有锥部,该锥部在剖视时的板厚从第二壳体主体朝向底部逐渐变小。外壁部的锥部侧的面和锥部的外壁部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比第一壳体主体或第二壳体主体的表面粗糙度大。另外,内壁部的锥部侧的面和锥部的内壁部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比第一壳体主体或第二壳体主体的表面粗糙度大。
由此,能够减小外壁部与锥部的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并且能够减小内壁部与锥部的接触面的摩擦系数。因此,在凸部与凹部的接触面产生的摩擦阻力变小。因此,该空调壳体能够抑制从接触面产生嘎吱声。

Claims (8)

1.一种空调壳体,所述空调壳体构成空调装置(1)的框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壳体主体(11),该第一壳体主体在所述框体的内侧形成供空气流动的通风路(30);
第二壳体主体(21),该第二壳体主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主体一起在所述框体的内侧形成所述通风路;
凹部(12),该凹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主体中的所述第二壳体主体侧的端部,并具有位于所述通风路侧的内壁部(14)、位于所述框体的外侧的外壁部(13)和在所述第一壳体主体侧连接所述内壁部与所述外壁部的底部(15);以及
凸部(22),该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主体中的所述第一壳体主体侧的端部,并具有锥部(23),该锥部在剖视时的板厚从所述第二壳体主体朝向所述底部逐渐变小,并且,该凸部嵌合于所述凹部的所述内壁部与所述外壁部之间,
由所述锥部的所述外壁部侧的面(23a)和所述锥部的所述内壁部侧的面(23b)形成的锥角(θ2)比由所述外壁部的所述内壁部侧的面(12a)和所述内壁部的所述外壁部侧的面(12b)形成的内角(θ1)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为所述内壁部与所述外壁部的间隔从所述底部侧朝向所述第二壳体主体侧逐渐变大的锥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在所述锥部与所述第二壳体主体之间还具有直部(25),该直部在剖视时的板厚的变化比所述锥部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在所述锥部的与所述第二壳体主体相反的一侧还具有顶端部(24),该顶端部在剖视时的锥角比所述锥部的锥角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壁部的所述锥部侧的面(12a)和所述锥部的所述外壁部侧的面(23a)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比所述第一壳体主体或所述第二壳体主体的表面粗糙度大,
所述内壁部的所述锥部侧的面(12b)和所述锥部的所述内壁部侧的面(23b)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比所述第一壳体主体或所述第二壳体主体的表面粗糙度大。
6.一种空调壳体,所述空调壳体构成空调装置(1)的框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壳体主体(11),该第一壳体主体在所述框体的内侧形成供空气流动的通风路(30);
第二壳体主体(21),该第二壳体主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主体一起在所述框体的内侧形成所述通风路;
凹部(12),该凹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主体中的所述第二壳体主体侧的端部,并具有位于所述通风路侧的内壁部(14)、位于所述框体的外侧的外壁部(13)和在所述第一壳体主体侧连接所述内壁部与所述外壁部的底部(15);以及
凸部(22),该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主体中的所述第一壳体主体侧的端部,并嵌合于所述凹部的所述内壁部与所述外壁部之间,
所述凹部的所述外壁部的所述凸部侧的面(12a)和所述凸部的所述外壁部侧的面(22a)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比所述第一壳体主体或所述第二壳体主体的表面粗糙度大,
所述凹部的所述内壁部的所述凸部侧的面(12b)和所述凸部的所述内壁部侧的面(22b)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比所述第一壳体主体或所述第二壳体主体的表面粗糙度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壁部的所述凸部侧的面和所述凸部的所述外壁部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的十点平均粗糙度为Rz10以上,
所述内壁部的所述凸部侧的面和所述凸部的所述内壁部侧的面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的十点平均粗糙度为Rz10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空调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具有锥部(23),该锥部(23)在剖视时的板厚从所述第二壳体主体朝向所述底部逐渐变小,
所述外壁部的所述锥部侧的面(12a)和所述锥部的所述外壁部侧的面(23a)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比所述第一壳体主体或所述第二壳体主体的表面粗糙度大,
所述内壁部的所述锥部侧的面(12b)和所述锥部的所述内壁部侧的面(23b)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粗糙度比所述第一壳体主体或所述第二壳体主体的表面粗糙度大。
CN201880025182.4A 2017-04-17 2018-03-08 空调壳体 Pending CN1105824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1471 2017-04-17
JP2017081471 2017-04-17
JP2018017277A JP2018177198A (ja) 2017-04-17 2018-02-02 空調ケース
JP2018-017277 2018-02-02
PCT/JP2018/009057 WO2018193748A1 (ja) 2017-04-17 2018-03-08 空調ケー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82420A true CN110582420A (zh) 2019-12-17

Family

ID=64281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5182.4A Pending CN110582420A (zh) 2017-04-17 2018-03-08 空调壳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41164A1 (zh)
JP (1) JP2018177198A (zh)
CN (1) CN110582420A (zh)
DE (1) DE112018002040T5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67085A (ja) * 2018-08-08 2018-11-01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US11260718B2 (en) 2019-05-03 2022-03-01 Valeo North America, Inc. Split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HVAC) assembly
JP2020127754A (ja) * 2020-04-27 2020-08-27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遊技機
JP2022095197A (ja) 2020-12-16 2022-06-28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ケーシングユニット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75030A (ja) * 1987-01-14 1988-07-19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モールディング
JP2003154838A (ja) * 2001-11-20 2003-05-27 Denso Corp ケーシングの嵌合構造
JP2007153301A (ja) * 2005-11-09 2007-06-21 Denso Corp 空調装置
JP2012046165A (ja) * 2010-07-30 2012-03-08 Toyoda Gosei Co Ltd シャッタ式物入れ
CN102686424A (zh) * 2010-05-31 2012-09-19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CN203163017U (zh) * 2011-12-19 2013-08-28 贝洱两合公司 用于机动车空调系统的壳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85466B2 (ja) 2015-10-29 2019-10-02 ヤマト・インダストリー株式会社 サイドパネルを有する運搬用台車
JP2018017277A (ja) 2016-07-26 2018-02-0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プーリ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75030A (ja) * 1987-01-14 1988-07-19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モールディング
JP2003154838A (ja) * 2001-11-20 2003-05-27 Denso Corp ケーシングの嵌合構造
JP2007153301A (ja) * 2005-11-09 2007-06-21 Denso Corp 空調装置
CN102686424A (zh) * 2010-05-31 2012-09-19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JP2012046165A (ja) * 2010-07-30 2012-03-08 Toyoda Gosei Co Ltd シャッタ式物入れ
CN203163017U (zh) * 2011-12-19 2013-08-28 贝洱两合公司 用于机动车空调系统的壳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77198A (ja) 2018-11-15
US20200041164A1 (en) 2020-02-06
DE112018002040T5 (de) 2020-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82420A (zh) 空调壳体
JP4471864B2 (ja) 玉軸受
EP2481620A2 (en) Air guide plate for automobile and sealing structure
CN108953371B (zh) 轴承装置
JP6221957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KR20080036990A (ko) 볼-앤드-소켓 조인트의 제조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에 따라제조된 조인트
US10619697B2 (en) Hydraulic engine mount
JP5292902B2 (ja) シールリングの装着方法
JP6297400B2 (ja) 防振装置
CN109831920B (zh) 防振装置
JP6604318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5507408B2 (ja) カウルルーバー用シール構造
WO2018193748A1 (ja) 空調ケース
JP6167894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08064166A (ja) 玉軸受
JP2016191534A (ja) ダクトおよびシール構造
JP2008081032A (ja) 車両のエンジン搭載装置
JP3880557B2 (ja) ボールジョイント
JP6175285B2 (ja) 送風用ファンの防振具及び送風用ファン構造体
JP2017527491A (ja) 鉄道車両用のドアシール装置、ドアシールシステム、並びにドアリーフ
US20230391162A1 (en) Casing unit
JP6502177B2 (ja) 防振装置
JP2019219026A (ja) ダクト
EP3929449B1 (en) Connection device for connecting two flat parts together without air leakage
JP2014190105A (ja) スライドドアストッ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