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29283A - 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Google Patents

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29283A
CN110429283A CN201910790033.3A CN201910790033A CN110429283A CN 110429283 A CN110429283 A CN 110429283A CN 201910790033 A CN201910790033 A CN 201910790033A CN 110429283 A CN110429283 A CN 1104292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phene oxide
nanocomposite
iron phosphide
loaded iron
loa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9003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蔷
张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China filed Critical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China
Priority to CN20191079003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2928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4292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2928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05Phosph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8Inhibitors, e.g. gassing inhibitors, corrosion inhib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该方法为:以六水合三氯化铁、无水乙酸钠和氧化石墨烯为原料,加入乙二醇作为还原剂,在高压反应釜内进行反应,待反应完成后,分离、洗涤、干燥,得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铁复合物作为中间产物;并将其与次亚磷酸进行高温磷化反应,洗涤、干燥后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本发明的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片层结构设计提高了活性物质的利用率,有效的缓解了体积膨胀,而且氧化石墨烯和磷的引入更好地提高了材料的导电率,保证了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使复合材料达到了较长的循环稳定性。该方法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工业化可能。

Description

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急剧增加,而传统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带来的污染问题严重,研发绿色、清洁的新型能源至关重要。锂离子电池作为可充放电的二次电池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及应用。同时其高电压、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低自放电率等优点使得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与日俱增,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作为其影响性能的关键因素而引起大量研究。因此,寻找一种高容量、长寿命、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良好的电极活性材料较为关键。商业化的碳负极材料其理论容量为372mA h g-1,容量较高的电极材料包括合金材料(锡、锗、硅等)及过渡金属氧化物(四氧化三铁、氧化钴、氧化锌等)。相比于金属氧化物,磷化物的导电性较氧化物更优异而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且其理论比容量(926mA h g-1)较高、成本低、环保、无毒性,因此对其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正日益增加。但磷化铁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嵌入/脱出锂的过程中产生加大的体积膨胀,导致团聚和粉化的现象严重,进而影响其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可通过纳米化处理、结构优化、碳包覆等技术手段,有效缓解充放电过程中所产生的体积变化,提高其导电性,从而提高活性物质的利用率。
本发明采用溶剂热法制备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粒子以提高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通过简单可控的溶剂热法先后合成了磷化铁纳米粒子和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粒子。利用所得的纳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组装电池,在恒温、200m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电极材料能保持580~630mAh g-1的可逆容量。在不同倍率下,首次充放电可达850~930mAh g-1的可逆容量,并在各个倍率下能够稳定的充放电。因此,发展一种易制备、成本低、倍率及循环性能良好的磷化铁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通过溶剂热法制备出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可一步合成,工艺可行、操作简单。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制备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粒子,氧化石墨烯提供的片层状结构使磷化铁纳米粒子更好的分散于氧化石墨烯表面,有效缓解体积膨胀且提高了负极材料的导电率。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上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作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本发明采用溶剂热法制备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粒子以提高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通过简单可控的溶剂热法先后合成了磷化铁纳米粒子和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粒子。利用所得的纳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组装电池,在恒温、200m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电极材料能保持580~630mAh g-1的可逆容量。在不同倍率下,首次充放电可达850~930mAh g-1的可逆容量,并在各个倍率下能够稳定的充放电。因此,发展一种易制备、成本低、倍率及循环性能良好的磷化铁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六水合三氯化铁、无水乙酸钠、分别加入到乙二醇中,并磁力搅拌使之溶解;量取适量的氧化石墨烯,溶解于乙二醇中;
(2)溶解完全后,将三者混合搅拌;其中,氧化石墨烯、六水合三氯化铁和无水乙酸钠的总质量中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1-10%、20-45%、55-80%;
(3)将混合溶液加入到高压反应釜内进行反应;反应釜的温度在140~180℃,反应8~20h;
(4)待反应完成后,分离、洗涤、干燥,得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铁复合物作为中间产物;
(5)将(4)中的中间产物与次亚磷酸钠按照质量比1:3~5的比例进行磷化处理,在350℃下高温处理2-5h,得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2)中,六水合三氯化铁、无水乙酸钠的质量比为1:2~6。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2)中三者混合均匀,磁力搅拌20~90min,混合温度控制在15~45℃。
进一步地,上述步骤(5)中得到的复合材料该材料中氧化石墨烯的质量百分比为5~40%,其余为磷化铁。
优选上述步骤(5)中得到的复合材料该材料中氧化石墨烯的质量百分比为15~30%,其余为磷化铁。
以上合成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过程为:将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铁纳米复合材料与导电碳(super C45)、粘结剂(PVDF)混合研磨均匀,然后加入溶剂(NMP),涂在铜箔上,真空干燥后得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采用溶剂热法,一步合成了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并成功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与单纯的磷化铁作负极相比,片层状的氧化石墨烯不仅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且有效缓解体积膨胀,防止了磷化铁的团聚现象,其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均得到更好的改善。
(2)本发明所用的原料价格低廉、环保、易得,水热合成工艺简单、可控、污染小,具有实现批量生产的潜力。
(3)本发明提供的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首次库伦效率高达70~80%,首次放电比容量850~930mAh g-1。在倍率测试中,当倍率回到0.1C时,比容量稳定在500mAh g-1。在200mA g-1下,循环100圈后电极材料610mAh g-1的可逆容量,在500mA g-1下,循环100圈后电极材料400~500mAh g-1的可逆容量。
(4)本发明提供了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与纯的磷化铁纳米材料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对比,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高出100~150mAh g-1。在每一个倍率下,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比容量较纯的磷化铁均高出200~400mAh g-1。可见本发明制备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循环性能良好,有利于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对比例1制备的磷化铁纳米材料在不同倍率下的扫描电子显微形貌;
图2为实施例2制备的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在不同倍率下的扫描电子显微形貌;
图3为对比例1和实施例2制备的磷化铁纳米材料和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X射线衍射图;
图4为实施例1制备的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循环性能曲线;
图5为实施例2制备的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循环性能曲线;
图6为实施例4制备的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循环性能曲线;
图7为对比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4制备的磷化铁纳米材料和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倍率性能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以下实例中,除非特殊说明,采用的原料和设备均为市购,纯度为分析纯及以上。
对比例1
(1)采用六水合三氯化铁与无水乙酸钠1:2的质量比,称取2.8g六水合三氯化铁溶解于40ml乙二醇中,称取5.6g无水乙酸钠溶解于40ml乙二醇中。分别磁力搅拌0.5h后,将两者混合继续磁力搅拌1h。再转移到100ml反应釜中,160℃下反应10h。然后分离、洗涤、干燥得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铁复合物作为中间产物,将其与次亚磷酸钠按照质量比1:5的比例进行磷化处理,在350℃下高温处理2h,得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
(2)采用7:2:1的质量比,称取70mg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20mg导电碳super C45,混合研磨。取一小玻璃瓶,称取10mg聚偏氟乙烯(PVDF),加入适量N-甲基吡咯烷酮作为溶剂。将研磨好的纳米复合材料和导电碳混合物加入到小玻璃瓶中,磁力搅拌10h。将搅拌好的样品涂在铜箔上,制成锂离子电池负极。
(3)将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组装成CR2025型纽扣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水氧分压均小于0.1ppm的手套箱中进行,锂片作为正极片的对电极,PE单层膜为隔膜,电解液为1mol/L六氟磷酸锂(LiPF6),压片机的压力为9~10MPa。组装完成后,采用Land测试系统对电池进行测试。在不同倍率下测试,电流密度为0.1、0.2、0.5、1.0、2.0、5.0、0.1A g-1,电压范围0.01~3V。在循环测试中,充放电的电流密度为0.2A g-1,电压范围0.01~3V。
由此例可以得出,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团聚现象非常明显,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时,首次放电比容量800~850mAh g-1,在倍率测试中,当倍率回到0.1C时,比容量稳定在100mAh g-1
实施例1
(1)采用氧化石墨烯、六水合三氯化铁与无水乙酸钠1:28:56的质量比,称取2.8g六水合三氯化铁溶解于30ml乙二醇中,称取5.6g无水乙酸钠溶解于40ml乙二醇中,称取100mg氧化石墨烯溶解于10ml乙二醇中。分别磁力搅拌0.5h后,将三者混合继续磁力搅拌1h。再转移到100ml反应釜中,160℃下反应10h。然后分离、洗涤、干燥得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铁复合物作为中间产物,将其与次亚磷酸钠按照质量比1:5的比例进行磷化处理,在350℃下高温处理2h,得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
(2)采用7:2:1的质量比,称取70mg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20mg导电碳super C45,混合研磨。再取一小玻璃瓶,称取10mg聚偏氟乙烯(PVDF),加入适量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溶剂。将研磨好的纳米复合材料和导电碳混合物加入到小玻璃瓶中,磁力搅拌10h。将搅拌好的样品涂在铜箔上,制成锂离子电池负极。
(3)将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组装成CR2025型纽扣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水氧分压均小于0.1ppm的手套箱中进行,锂片作为正极片的对电极,PE单层膜为隔膜,电解液为1mol/L六氟磷酸锂(LiPF6),压片机的压力为9~10MPa。组装完成后,采用Land测试系统对电池进行测试。在不同倍率下测试,电流密度为0.1、0.2、0.5、1.0、2.0、5.0、0.1A g-1,电压范围0.01~3V。在循环测试中,充放电的电流密度为0.2A g-1,电压范围0.01~3V。
由此例可以得出,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有效缓解了体积膨胀,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时,首次放电比容量850~930mAh g-1,在倍率测试中,当倍率回到0.1C时,比容量稳定在510mAh g-1。在200mA g-1下,循环200圈后电极材料500mAh g-1的可逆容量,在500mA g-1下,循环100圈后电极材料400~500mAh g-1的可逆容量。
实施例2
(1)采用氧化石墨烯、六水合三氯化铁与无水乙酸钠1:28:112的质量比,称取2.8g六水合三氯化铁溶解于30ml乙二醇中,称取11.2g无水乙酸钠溶解于40ml乙二醇中,称取100mg氧化石墨烯溶解于10ml乙二醇中。分别磁力搅拌0.5h后,将三者混合继续磁力搅拌1h。再转移到100ml反应釜中,160℃下反应10h。然后分离、洗涤、干燥得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铁的有机框架作为中间产物,将其与次亚磷酸钠按照质量比1:5的比例进行磷化处理,在350℃下高温处理2h,得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
(2)采用7:2:1的质量比,称取70mg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20mg导电碳super C45,混合研磨。再取一小玻璃瓶,称取10mg聚偏氟乙烯(PVDF),加入适量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溶剂。将研磨好的纳米复合材料和导电碳混合物加入到小玻璃瓶中,磁力搅拌10h。将搅拌好的样品涂在铜箔上,制成锂离子电池负极。
(3)将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组装成CR2025型纽扣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水氧分压均小于0.1ppm的手套箱中进行,锂片作为正极片的对电极,PE单层膜为隔膜,电解液为1mol/L六氟磷酸锂(LiPF6),压片机的压力为9~10MPa。组装完成后,采用Land测试系统对电池进行测试。在不同倍率下测试,电流密度为0.1、0.2、0.5、1.0、2.0、5.0、0.1A g-1,电压范围0.01~3V。在循环测试中,充放电的电流密度为0.2A g-1,电压范围0.01~3V。
由此例可以得出,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有效缓解了体积膨胀,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时,首次放电比容量850~930mAh g-1,在倍率测试中,当倍率回到0.1C时,比容量稳定在407mAh g-1。在200mA g-1下,循环200圈后电极材料440mAh g-1的可逆容量。
实施例3
(1)采用氧化石墨烯、六水合三氯化铁与无水乙酸钠1:28:56的质量比,称取2.8g六水合三氯化铁溶解于30ml乙二醇中,称取5.6g无水乙酸钠溶解于40ml乙二醇中,称取100mg氧化石墨烯溶解于10ml乙二醇中。分别磁力搅拌0.5h后,将三者混合继续磁力搅拌1h。再转移到100ml反应釜中,160℃下反应10h。然后分离、洗涤、干燥得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铁复合物作为中间产物,将其与次亚磷酸钠按照质量比1:3的比例进行磷化处理,在350℃下高温处理2h,得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
(2)采用7:2:1的质量比,称取70mg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20mg导电碳super C45,混合研磨。再取一小玻璃瓶,称取10mg聚偏氟乙烯(PVDF),加入适量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溶剂。将研磨好的纳米复合材料和导电碳混合物加入到小玻璃瓶中,磁力搅拌10h。将搅拌好的样品涂在铜箔上,制成锂离子电池负极。
(3)将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组装成CR2025型纽扣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水氧分压均小于0.1ppm的手套箱中进行,锂片作为正极片的对电极,PE单层膜为隔膜,电解液为1mol/L六氟磷酸锂(LiPF6),压片机的压力为9~10MPa。组装完成后,采用Land测试系统对电池进行测试。在不同倍率下测试,充放电的流密度为0.1、0.2、0.5、1.0、2.0、5.0、0.1A g-1,电压范围0.01~3V。在循环测试中,电流密度为0.2A g-1,电压范围0.01~3V。
由此例可以得出,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有效缓解了体积膨胀,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时,首次放电比容量850~930mAh g-1,在倍率测试中,当倍率回到0.1C时,比容量稳定在370mAh g-1。在200mA g-1下,循环200圈后电极材料485mAh g-1的可逆容量。
实施例4
(1)采用氧化石墨烯、六水合三氯化铁与无水乙酸钠2:28:56的质量比,称取2.8g六水合三氯化铁溶解于30ml乙二醇中,称取5.6g无水乙酸钠溶解于40ml乙二醇中,称取200mg氧化石墨烯溶解于10ml乙二醇中。分别磁力搅拌0.5h后,将三者混合继续磁力搅拌1h。再转移到100ml反应釜中,160℃下反应10h。然后分离、洗涤、干燥得到得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铁复合物作为中间产物,将其与次亚磷酸钠按照质量比1:5的比例进行磷化处理,在350℃下高温处理2h,得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
(2)采用7:2:1的质量比,称取70mg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20mg导电碳super C45,混合研磨。再取一小玻璃瓶,称取10mg聚偏氟乙烯(PVDF),加入适量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溶剂。将研磨好的纳米复合材料和导电碳混合物加入到小玻璃瓶中,磁力搅拌10h。将搅拌好的样品涂在铜箔上,制成锂离子电池负极。
(3)将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组装成CR2025型纽扣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水氧分压均小于0.1ppm的手套箱中进行,锂片作为正极片的对电极,PE单层膜为隔膜,电解液为1mol/L六氟磷酸锂(LiPF6),压片机的压力为9~10MPa。组装完成后,采用Land测试系统对电池进行测试。在不同倍率下测试,电流密度为0.1、0.2、0.5、1.0、2.0、5.0、0.1A g-1,电压范围0.01~3V。在循环测试中,充放电的电流密度为0.2A g-1,电压范围0.01~3V。
由此例可以得出,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有效缓解了体积膨胀,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时,首次放电比容量850~930mAh g-1,在倍率测试中,当倍率回到0.1C时,比容量稳定在420mAh g-1。在200mA g-1下,循环150圈后电极材料610mAh g-1的可逆容量。
实施例5
(1)采用氧化石墨烯、六水合三氯化铁与无水乙酸钠2:28:56的摩尔比,称取2.8g六水合三氯化铁溶解于30ml乙二醇中,称取5.6g无水乙酸钠溶解于40ml乙二醇中,称取200mg硝酸银溶解于10ml乙二醇中。分别磁力搅拌0.5h后,将三者混合继续磁力搅拌1h。再转移到100ml反应釜中,160℃下反应10h。然后分离、洗涤、干燥得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铁复合物作为中间产物,将其与次亚磷酸钠按照质量比1:3的比例进行磷化处理,在350℃下高温处理2h,得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
(2)采用7:2:1的质量比,称取70mg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20mg导电碳super C45,混合研磨。再取一小玻璃瓶,称取10mg聚偏氟乙烯(PVDF),加入适量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溶剂。将研磨好的纳米复合材料和导电碳混合物加入到小玻璃瓶中,磁力搅拌10h。将搅拌好的样品涂在铜箔上,制成锂离子电池负极。
(3)将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组装成CR2025型纽扣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水氧分压均小于0.1ppm的手套箱中进行,锂片作为正极片的对电极,PE单层膜为隔膜,电解液为1mol/L六氟磷酸锂(LiPF6),压片机的压力为9~10MPa。组装完成后,采用Land测试系统对电池进行测试。在不同倍率下测试,电流密度为0.1、0.2、0.5、1.0、2.0、5.0、0.1A g-1,电压范围0.01~3V。在循环测试中,充放电的电流密度为0.2A g-1,电压范围0.01~3V。
由此例可以得出,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有效缓解了体积膨胀,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时,首次放电比容量850~930mAh g-1,在倍率测试中,当倍率回到0.1C时,比容量稳定在400mAh g-1。在200mA g-1下,循环100圈后电极材料460mAh g-1的可逆容量。

Claims (6)

1.一种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六水合三氯化铁、无水乙酸钠、分别加入到乙二醇中,并磁力搅拌使之溶解;量取适量的氧化石墨烯,溶解于乙二醇中;
(2)溶解完全后,将三者混合搅拌;其中,氧化石墨烯、六水合三氯化铁和无水乙酸钠的总质量中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1-10%、20-45%、55-80%;
(3)将混合溶液加入到高压反应釜内进行反应;反应釜的温度在140~180℃,反应8~20h;
(4)待反应完成后,分离、洗涤、干燥,得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铁复合物作为中间产物;
(5)将(4)中的中间产物与次亚磷酸钠按照质量比1:3~5的比例进行磷化处理,在350℃下高温处理2-5h,得到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六水合三氯化铁、无水乙酸钠的质量比为1:2~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三者混合均匀,磁力搅拌20~90min,混合温度控制在15~4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得到的复合材料该材料中氧化石墨烯的质量百分比为5~40%,其余为磷化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得到的复合材料该材料中氧化石墨烯的质量百分比为15~30%,其余为磷化铁。
6.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方法制得氧化石墨烯负载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将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与导电碳、粘结剂混合研磨均匀,然后加入溶剂,涂在铜箔上,真空干燥后得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CN201910790033.3A 2019-08-26 2019-08-26 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Withdrawn CN11042928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90033.3A CN110429283A (zh) 2019-08-26 2019-08-26 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90033.3A CN110429283A (zh) 2019-08-26 2019-08-26 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29283A true CN110429283A (zh) 2019-11-08

Family

ID=68415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90033.3A Withdrawn CN110429283A (zh) 2019-08-26 2019-08-26 氧化石墨烯负载的磷化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29283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75622A (zh) * 2017-07-11 2017-10-20 西北大学 一种石墨烯@金属磷化物@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7403911A (zh) * 2017-06-20 2017-11-28 江苏大学 石墨烯/过渡金属磷化物/碳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负电极
CN108232118A (zh) * 2017-12-15 2018-06-29 江苏大学 一种FeP/氮、磷共掺杂石墨烯电化学储钠复合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09802127A (zh) * 2019-03-25 2019-05-24 东北大学 一种银掺杂四氧化三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3911A (zh) * 2017-06-20 2017-11-28 江苏大学 石墨烯/过渡金属磷化物/碳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负电极
CN107275622A (zh) * 2017-07-11 2017-10-20 西北大学 一种石墨烯@金属磷化物@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8232118A (zh) * 2017-12-15 2018-06-29 江苏大学 一种FeP/氮、磷共掺杂石墨烯电化学储钠复合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09802127A (zh) * 2019-03-25 2019-05-24 东北大学 一种银掺杂四氧化三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AOBIN JIANG,ET AL.: "《Strongly coupled FeP@reduced graphene oxide nanocomposites with superior performanc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53076B (zh) 一种钠离子电池碳/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08631B (zh) 超长单晶v2o5纳米线/石墨烯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3441241B (zh) 一种普鲁士蓝类配合物/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3151522B (zh) 一种混合晶型的氟化铁正极材料制备方法
CN101955175B (zh) 一种磷酸亚铁锂的工业制备方法
CN100448772C (zh) 高密度超微复合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151523B (zh) 一种长方体状FeF3(H2O)0.33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2104143A (zh) 一种高性能动力电池用复合材料的水热合成法
CN106450265A (zh) 一种原位氮掺杂碳包覆钛酸锂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06672A (zh) 棒状纳米氧化铁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935830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222038A (zh) 锂离子动力电池磷酸亚铁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2208644A (zh) 用作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复合磷酸锰锂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09802127B (zh) 一种银掺杂四氧化三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5174240B (zh) 纳米棒组装磷酸锰铁锂微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34287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4617290B (zh) 一种制备Fe2O3纳米带及其与碳的复合材料的均匀沉淀方法
CN107170976A (zh) 一种钴掺杂钛酸锂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208624A (zh) 单分散核壳结构Fe3O4@C纳米复合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7845787B (zh) 石榴状Fe3O4@N-C锂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CN107452952B (zh) 一种铁酸镍与硅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067548B (zh) 一种SnO2/钨酸铁锂/碳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65514A (zh) 一种菱形Fe2O3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83843B (zh) 碳酸酯辅助制备磷酸铁锂的方法
CN103474657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合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08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