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83596B - 层叠连接器以及线束 - Google Patents

层叠连接器以及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83596B
CN110383596B CN201780088048.4A CN201780088048A CN110383596B CN 110383596 B CN110383596 B CN 110383596B CN 201780088048 A CN201780088048 A CN 201780088048A CN 110383596 B CN110383596 B CN 1103835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nector
connector housing
connectors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80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83596A (zh
Inventor
樋江井进
伊藤健太
中田丈博
山口航平
中村裕一
深井大辅
水下昌树
横井基宏
高木康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835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35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835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35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4Securing in base or case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insulating parts having at least one resilient insulat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8Short-circuiting members for bridging contacts in a counterpart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具备多个连接电路的线束中,能够兼得车辆中的配置空间的削减以及制造时的制造容易性的技术。层叠连接器由多个分割连接器相互合体而形成。所述分割连接器各自具备:分割连接器壳体,其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室;以及多个带端子的电线,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包含被收纳于所述端子收纳室的端子、以及连接有所述端子的电线。在至少一部分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形成有卡止部,该卡止部被形成为能够与被收纳于合体对方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卡止地向外凸出的凸状。

Description

层叠连接器以及线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束中的短路电路。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形成将汽车的线束等所包含的多个电线彼此短路的短路电路(也称为连接电路)的手段已知有接头连接器。这种接头连接器被记载于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述的接头连接器具备绝缘壳体以及母线,该母线设于绝缘壳体内且将多个阳端子相连。在绝缘壳体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室以及1个壳体嵌合部。各端子收纳室能够接收连接于电线端部的第1阴端子。壳体嵌合部能够接收阴连接器,该阴连接器具备连接有第2阴端子的多个带端子的电线。然后,多个阴端子经由母线而短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493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近年随着车辆中的电路数量增加,上述连接电路数量也有增加的倾向。此时,若接头连接器数量增加,则其分配设置空间也增加,但是,车辆的线束配置空间当然是有限的,因此从在车辆中配置的观点出发,有着将配置空间削减的需求。作为实现削减配置空间的1个方法,能够想到将1个接头连接器中的极数量增加而高集约化。
另一方面,在制造线束的观点上,在制造过程中线束为分散状态时易于制造,因此有在制造过程中线束分散化的需求。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具备多个连接电路的线束中,能够兼得在车辆中的配置空间的削减以及制造时的制造容易性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连接器是多个分割连接器相互合体形成的层叠连接器,所述分割连接器各自具备:分割连接器壳体,其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室;以及多个带端子的电线,所述多个带端子的电线包括收纳于所述端子收纳室的端子、以及连接有所述端子的电线;在至少一部分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形成有卡止部,该卡止部形成为能够与被收纳于合体对方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卡止地向外凸出的凸状,所述分割连接器被层叠3层以上,在位于沿着层叠方向的中间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中,存在在两面形成所述卡止部的分割连接器壳体,所述分割连接器中的所有卡止部形成于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的沿着端子插入方向的相同位置。
根据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连接器,由多个分割连接器相互合体形成,其中,所述分割连接器各自具备:分割连接器壳体,其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室;以及多个带端子的电线,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包含被收纳于所述端子收纳室的端子、以及连接有所述端子的电线;在至少一部分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形成有卡止部,该卡止部形成为能够与被收纳于合体对方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卡止地向外凸出的凸状,在要相互合体的2个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的一方形成的顶端侧方突起嵌入到形成于另一方的顶端侧方槽的状态下,2个分割连接器壳体通过围绕所述顶端侧方突起与所述顶端侧方槽的嵌合部分相对转动,从而能够相互合体。
根据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连接器,在第1或者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连接器的基础上,在相互邻接的一对所述分割连接器中存在分别以沿着与所述层叠方向交差的方向交替地配置所述卡止部和接收对方侧的所述卡止部的贯穿孔的一对所述分割连接器,其中,所述卡止部能够与被收纳于对方侧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卡止。
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具备层叠连接器以及接头连接器,其中,
所述层叠连接器由多个分割连接器相互合体形成,所述分割连接器各自具备:分割连接器壳体,其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室;以及多个带端子的电线,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包含被收纳于所述端子收纳室的端子、以及连接有所述端子的电线;在至少一部分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形成有卡止部,该卡止部形成为能够与被收纳于合体对方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卡止地向外凸出的凸状,所述接头连接器包括由连结片和从所述连结片并列突出的多个突片端子形成的连接端子、以及收纳并支承所述连接端子的接头连接器壳体,并且该接头连接器能够与所述层叠连接器嵌合,在所述层叠连接器中位于一方表层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设置有锁闭突起,在所述接头连接器壳体设置有被锁闭部,该被锁闭部比所述锁闭突起容易弹性变形且所述锁闭突起被插入并卡止于所述被锁闭部。
根据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具备层叠连接器以及接头连接器,其中,所述层叠连接器由多个分割连接器相互合体形成,所述分割连接器各自具备:分割连接器壳体,其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室;以及多个带端子的电线,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包含被收纳于所述端子收纳室的端子、以及连接有所述端子的电线;在至少一部分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形成有卡止部,该卡止部形成为能够与被收纳于合体对方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卡止地向外凸出的凸状,所述接头连接器包括由连结片和从所述连结片并列突出的多个突片端子形成的连接端子、以及收纳并支承所述连接端子的接头连接器壳体,并且该接头连接器能够与所述层叠连接器嵌合,在1个所述接头连接器连接有多个所述层叠连接器,在位于多个所述层叠连接器各自的一方表层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形成有具有相互不同的形状的误嵌合抑制肋。
根据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在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的基础上,位于多个所述层叠连接器各自的所述一方表层以外的各层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形成为相同形状。
根据第7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具备层叠连接器以及接头连接器,其中,所述层叠连接器由多个分割连接器相互合体形成,所述分割连接器各自具备:分割连接器壳体,其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室;以及多个带端子的电线,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包含被收纳于所述端子收纳室的端子、以及连接有所述端子的电线;在至少一部分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形成有卡止部,该卡止部形成为能够与被收纳于合体对方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卡止地向外凸出的凸状,所述接头连接器包括由连结片和从所述连结片并列突出的多个突片端子形成的连接端子、以及收纳并支承所述连接端子的接头连接器壳体,并且该接头连接器能够与所述层叠连接器嵌合,针对1个所述接头连接器,从一方侧排列连接多个所述层叠连接器,所述接头连接器壳体能够将从一方侧连接的多个所述层叠连接器的连接器壳体收纳于1个收纳空间。
根据第8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在第7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的基础上,针对1个所述接头连接器,从一方侧连接多个所述层叠连接器,且从另一方侧也连接多个所述层叠连接器。
发明效果
根据第1至第3实施方式,在制造时通过采取分割方式而能够实现分散。另外,在车辆配置时通过采取层叠方式而能够实现集约。此时,由于卡止部能够将被合体对方收纳的带端子的电线卡止,从而能够实现层叠连接器的小型化。因此,在具备多个连接电路的线束中,能够兼得车辆中的配置空间的削减以及制造时的制造容易性。
特别是根据第1实施方式,即使在分割连接器壳体被层叠3层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各层的带端子的电线通过卡止部卡止。
特别是根据第3实施方式,能够将相对的2个分割连接器的带端子的电线通过卡止部卡止。
根据第4至第8实施方式,在制造时通过采取层叠连接器被分割的方式从而能够实现分散。另外,在车辆配置时通过采取层叠的方式从而能够实现集约。此时,由于卡止部能够与被合体对方收纳的带端子的电线卡止,从而能够实现层叠连接器的小型化。根据这些实施方式,在具备多个连接电路的线束中,能够兼得车辆中的配置空间的削减以及制造时的制造容易性。
特别是根据第5实施方式,能够抑制接头连接器与多个层叠连接器的误嵌合。
特别是根据第6实施方式,能够抑制部件种类数量的增加。
特别是根据第7实施方式,能够高集约化且抑制连接器的数量减少。此时,从一方侧连接的多个层叠连接器的连接器壳体被收纳于1个收纳空间。因此,能够将接头连接器壳体的外形尺寸减小省略将多个层叠连接器分隔开的壁的量。
特别根据第8实施方式,能够高集约化且抑制连接器的数量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层叠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层叠连接器的分解主视图。
图5是示出层叠连接器中的、在合体状态下相对的面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层叠连接器的纵剖视图。
图7是示出将分割连接器组合而形成层叠连接器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接头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9是示出接头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10是示出接头连接器的分解俯视图。
图11是沿图8的XI-XI线剖切而得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线束的一制造例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层叠连接器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连接器以及具备该层叠连接器的线束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10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10的主视图。另外,在图1、2中省略了带端子的电线15。另外,在图3以后的附图中也有省略带端子的电线15的情况。
线束10具备多个层叠连接器12以及连接该多个层叠连接器12的接头连接器40。在此,在线束10中,多个层叠连接器12的各电路通过连接于接头连接器40而短路。
<层叠连接器>
图3是示出层叠连接器12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层叠连接器12的分解主视图。图5是示出层叠连接器12中的、在合体状态下相对的面的说明图。图6是示出层叠连接器12的纵剖视图。图7是示出将分割连接器组合而形成层叠连接器12的说明图。
层叠连接器12由多个分割连接器14相互合体形成。在此,层叠3层分割连接器14而形成层叠连接器12。当然,分割连接器14可以层叠2层也可以层叠4层以上。
各分割连接器14具备:分割连接器壳体24,其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室25;以及多个带端子的电线15,其包含收纳于端子收纳室25的端子20和连接该端子20的电线16。在至少一部分的分割连接器壳体24形成有卡止部(在此为第2端子卡止部28),该卡止部形成为能够与被合体对方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24收纳的所述带端子的电线15卡止地向外凸出的凸状。
在此,首先对带端子的电线15进行说明。在此,带端子的电线15如图6所示,通过在电线16的顶端连接端子20而形成。
电线16包含芯线17以及将芯线17覆盖的绝缘包覆部18。芯线17由铝、铝合金、铜、铜合金等材料形成。芯线17可以由1根线材构成也可以由多根线材构成。在由多根线材构成的情况下,线材彼此可以被捻和,也可以不被捻和。绝缘包覆部18通过将聚乙烯或者聚氯乙烯树脂等树脂压出成型到芯线17的周围等方式而形成。在各电线16形成有在端部露出芯线17的芯线露出部。端子20被连接于该芯线露出部。
端子20由铜或者铜合金等任意的金属材料形成。在端子20可以施加利用锡、镍等任意金属的镀覆。端子20通过将金属板材冲压加工成预定形状并进一步弯曲加工等而形成。端子20包含电线连接部21以及对方侧连接部22。
在此,电线连接部21被形成为包含压接片被压接于电线16的压接部的形状。在图6所示的例中,压接片包含压接于芯线17的芯线压接片以及压接于绝缘包覆部18的覆盖压接片,但也可以只由芯线压接片构成。当然,电线连接部21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的形状。例如,端子20可以通过焊接等而与芯线17接合。另外,例如端子20可以被形成为突破绝缘包覆部18与芯线17连接的所谓的压接端子状。
对方侧连接部22被连接于对方侧的连接部件。在此,端子20被与接头连接器40的后述的连接端子60中的突片端子64连接。具体地讲,对方侧连接部22被形成为箱状,且被形成为与插入于到该盒的内部的对方侧的突片端子64连接的所谓的阴端子形状。因此,作为端子20的连接对方的连接端子60的突片端子64被形成为阳端子形状。
在此,在形成为箱状的对方侧连接部22设置与形成在分割连接器壳体24的矛状部卡合的矛状部卡合部(省略图示)。
接着,对分割连接器壳体24进行说明。
在位于沿着层叠方向的中间的分割连接器壳体24之中,存在在两面形成有第2端子卡止部28的分割连接器壳体。另外,在相互邻接的一对分割连接器14之中存在分别沿着与层叠方向交差的方向交替地配置第2端子卡止部28与接收对方侧的卡止部的贯穿孔29的方式形成的一对分割连接器14,其中,第2端子卡止部28能够与被对方侧的分割连接器壳体24收纳的带端子的电线15卡止。
另外,在位于多个层叠连接器12的各自的一方表层的分割连接器壳体24形成有具备相互不同的形状的误嵌合抑制肋38。另外,位于多个层叠连接器12的各自的一方表层以外的各层的分割连接器壳体24被形成为相同形状。
更加详细地讲,如上述,在此,3个分割连接器14被层叠而形成1个层叠连接器12。以下,根据必要将3个分割连接器14从位于一方表层侧的分割连接器起依次称为上层连接器14A、中层连接器14B以及下层连接器14C,以作区别。
各分割连接器壳体24以合成树脂为材料通过例如射出成型等而形成。在各分割连接器壳体24形成有将带端子的电线15的端子20收纳的端子收纳室25。端子收纳室25以从分割连接器壳体24的一个侧面向另一个侧面以穴状凹陷的方式形成。在此,以在1个分割连接器壳体24形成6个端子收纳室25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在1个分割连接器壳体24形成的端子收纳室25的数量不限于此。在1个分割连接器壳体24形成的端子收纳室25的数量可以是5个以下,也可以是7个以上。另外,在规定端子收纳室25的壁部形成有与电线16的外形对应的凹面。由此,不必为了减小端子收纳室25的间距而尽量使端子收纳室25的分隔壁部的厚度减小(不使凹面以外减小),能够将端子收纳室25中的凹面以外的部分形成得比以往略小(例如小0.1mm~0.3mm左右)。由此,能够在端子收纳室25收纳与以往同径的电线16并且将分割连接器壳体24的宽度尺寸减小。
另外,在各分割连接器壳体24中的位于端子收纳室25的前方的壁面(分割连接器壳体24中的其他侧面)形成有插通孔26。插通孔26形成为能够插通接头连接器40中的连接端子60的突片端子64。并且,通过被插通于插通孔26的突片端子64与收纳于端子收纳室25的端子20抵接,从而连接端子60与带端子的电线15被电连接。
另外,在各分割连接器壳体24形成有与收纳于自身的端子收纳室25的端子20卡止的第1端子卡止部27。第1端子卡止部27是被称为所谓的矛状部的部分。在此,第1端子卡止部27一体地形成于分割连接器壳体24。因此,第1端子卡止部27为树脂制。具体地讲,第1端子卡止部27被形成为能够与在设于端子20的顶端的箱状的对方侧连接部22形成的作为矛状部卡合部的卡止孔(省略图示)的周缘卡止。第1端子卡止部27被形成为例如悬臂梁状,且能够以围绕基端部转动的方式弹性变形。在如图6所示的例子中,第1端子卡止部27支承端子收纳室25的开口侧部分,且向端子收纳室25的里侧延伸。第1端子卡止部27以被从端子收纳室25的开口插入的端子20按压而从端子收纳室25退避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且当端子20被插入到端子收纳室25的预定位置时,弹性恢复而与端子20卡止。
另外,在一部分的分割连接器壳体24形成有与收纳于合体对方侧的端子收纳室25的端子20卡止的第2端子卡止部28。第2端子卡止部28为所谓的保持件的部分。在此,第2端子卡止部28一体地形成于分割连接器壳体24。因此,第2端子卡止部28为树脂制。具体地讲,第2端子卡止部28被形成为向对方侧的分割连接器壳体24突出的突状。此时,在对方侧的分割连接器壳体24形成有接收该第2端子卡止部28的贯穿孔29。贯穿孔29被形成于所有分割连接器壳体24。
更加详细地讲,在此,第2端子卡止部28形成为:相对于1个端子收纳室25被收纳于沿着宽度方向的一半的区域。并且,第2端子卡止部28能够通过贯穿孔29向端子收纳室25内突出。第2端子卡止部28卡止于端子20中比与第1端子卡止部27卡止的部分更加靠后端侧的部分。在此,第2端子卡止部28被形成为与形成为箱状的对方侧连接部22的后端缘部卡挂而卡止。
在此,第2端子卡止部28被分别形成于上层连接器壳体24A的下表面、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另外,贯穿孔29被形成于上层连接器壳体24A的下表面、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上表面以及下层连接器壳体24C的上表面。并且,如图5所示,在上层连接器壳体24A的下表面形成的第2端子卡止部28通过在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上表面形成的贯穿孔29而向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端子收纳室25内突出,与收纳于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端子收纳室25的端子20卡止。同样地,在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上表面形成的第2端子卡止部28通过在上层连接器壳体24A的下表面形成的贯穿孔29而向上层连接器壳体24A的端子收纳室25内突出,与收纳于上层连接器壳体24A的端子收纳室25的端子20卡止。并且,在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下表面形成的第2端子卡止部28通过在下层连接器壳体24C的上表面形成的贯穿孔29而向下层连接器壳体24C的端子收纳室25内突出,与收纳于下层连接器壳体24C的端子收纳室25的端子20卡止。
此时,针对1个壳体来看,在上层连接器壳体24A的下表面沿着宽度方向交替地形成有第2端子卡止部28和贯穿孔29。同样地,在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上表面也沿着宽度方向交替地形成有第2端子卡止部28和贯穿孔29。并且此时,针对第2端子卡止部28来看,在上层连接器壳体24A形成的第2端子卡止部28和在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上表面形成的第2端子卡止部28沿着宽度方向交替地形成。此时,在上层连接器壳体24A形成的第2端子卡止部28以及在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上表面形成的第2端子卡止部28中,位于宽度方向端部者被形成为能够与1个端子20卡止的大小,位于宽度方向中间者被形成为能够与2个端子20卡止的大小。并且,针对贯穿孔29来看,形成于上层连接器壳体24A的贯穿孔29以及形成于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贯穿孔29也沿着宽度方向交替地形成。此时,在形成于上层连接器壳体24A的贯穿孔29以及形成于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上表面的贯穿孔29之中,位于宽度方向端部者被形成为相当于1个端子收纳室25的大小,位于宽度方向中间者被形成为跨越2个端子收纳室25的大小。
此时,根据上述第2端子卡止部28被设置的位置关系,被插入于上层连接器壳体24A的端子20和被插入于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端子20围绕沿着电线16的长边方向的轴相互面向相反侧。更加详细地讲,被插入于上层连接器壳体24A的端子20将芯线17向下露出。由此,比插入于上层连接器壳体24A的端子20位于下侧的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第2端子卡止部28能够与插入于上层连接器壳体24A的端子20卡止。另外,被插入于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端子20将芯线17向上露出。由此,比插入于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端子20位于上侧的上层连接器壳体24A的第2端子卡止部28能够与插入于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端子20卡止。另外,插入于下层连接器壳体24C的端子20面向与插入于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端子20相同的朝向。
另外,在分割连接器壳体24设置有将对应的2个分割连接器壳体24合体且维持合体状态的功能。在此,在对应的2个分割连接器壳体24的一方设置顶端侧方突起30,并且在对应的2个分割连接器壳体24的另一方设置有收纳顶端侧方突起30的顶端侧方槽32。同样地,在对应的2个分割连接器壳体24的一方设置后端侧方突起33,并且在对应的2个分割连接器壳体24的另一方设置收纳后端侧方突起33的后端侧方槽34。
具体地讲,在此,在位于上层连接器壳体24A以及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宽度方向两侧,且面向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的顶端侧(插通孔26侧)以呈面向宽度方向外侧的凸状的状态形成有顶端侧方突起30。另外,在中层连接器壳体24B以及下层连接器壳体24C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两侧端部比上表面更加向上侧突出的突出侧壁部31。在该突出侧壁部31的朝向宽度方向内侧的面顶端侧(插通孔26侧),在宽度方向呈凹状地形成有顶端侧方槽32。顶端侧方槽32的端子插入方向前方开口。能够将顶端侧方突起30从该开口插入顶端侧方槽32内。如图7所示,在顶端侧方突起30收纳于顶端侧方槽32,且后端侧方突起33未收纳于后端侧方槽34的状态下,对应的分割连接器壳体24能够转动。在此,通过顶端侧方突起30形成为比后端侧方突起33短,且顶端侧方突起30中,从朝向端子插入方向顶端的侧面至下表面的面为曲面,从而能够实现前述事项。
在此,顶端侧方突起30以及顶端侧方槽32是收纳于接头连接器40的壳体收纳部43的部分。此时,为了避免使层叠连接器12中的、形成有顶端侧方突起30以及顶端侧方槽32的部分的沿宽度方向的尺寸增加,通过使各分割连接器壳体24中的、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当中顶端侧方突起30的周围部分凹陷而形成出顶端侧方突起30。另外,通过突出侧壁部31中的朝向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当中规定顶端侧方槽32的壁,比周围部分突出而形成顶端侧方槽32。
另外,在此,在位于上层连接器壳体24A以及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宽度方向两侧,且面向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的后端侧(端子收纳室25的开口侧)以呈面向宽度方向外侧的凸状的形态形成有后端侧方突起33。另外,在中层连接器壳体24B以及下层连接器壳体24C的突出侧壁部31中,在朝向宽度方向内侧的面的后端侧(端子收纳室25的开口侧),在宽度方向呈凹状地形成有后端侧方槽34。如前述,如图7所示,在顶端侧方突起30收纳于顶端侧方槽32且后端侧方突起33未收纳于后端侧方槽34的状态下,相对的分割连接器壳体24能够转动。并且,转动的分割连接器壳体24的后端侧方突起33能够嵌合于后端侧方槽34。在此,通过后端侧方突起33以及后端侧方槽34的周缘部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实现上述构成。此时,后端侧方突起33中,从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至下表面的面为曲面。由此,后端侧方突起33容易嵌合于后端侧方槽34。
在此,后端侧方突起33以及后端侧方槽34为不被收于接头连接器40的壳体收纳部43的部分。因此,后端侧方突起33以及后端侧方槽34比起顶端侧方突起30以及顶端侧方槽32避免在层叠连接器12的沿着宽度方向的尺寸的增加的必要性低。因此,后端侧方突起33比顶端侧方突起30更大地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另外,通过突出侧壁部31中的朝向宽度方向内侧的面的一部分比周围部分凹陷,从而形成后端侧方槽34。
另外,在此,在分割连接器壳体24的后端侧(端子收纳室25的开口侧)的相对的面形成有宽度方向突条部35以及宽度方向凹条部36,所述宽度方向突条部35向对方侧突出且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宽度方向凹条部36在合体状态下收纳对方侧的宽度方向突条部35。宽度方向突条部35以及宽度方向凹条部36沿着宽度方向大致遍及整体被形成。在合体状态下,相对的2个分割连接器壳体24的宽度方向突条部35被收纳于宽度方向凹条部36,从而合体的2个分割连接器壳体24不易于在端子20插入方向错位。具体地讲,如图5所示,在上层连接器壳体24A的下表面隔开间隔地形成有2个宽度方向突条部35,且在2个宽度方向突条部35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宽度方向凹条部36。另外,在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下表面隔开间隔地形成有2个宽度方向凹条部36,且在2个宽度方向凹条部36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宽度方向突条部35。在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下表面以及下层连接器壳体24C的上表面也形成有与在上层连接器壳体24A的下表面以及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下表面形成的宽度方向突条部35以及宽度方向凹条部36同样的结构。另外,在此,为了避免层叠连接器12的沿着层叠方向的尺寸的增加,在分割连接器壳体24单体存在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在宽度方向凹条部36被形成的部分,端子收纳室25露出。该露出部分被合体对方的宽度方向突条部35封盖。
在多个层叠连接器12分别形成有误嵌合抑制肋38。误嵌合抑制肋38为了抑制多个层叠连接器12的嵌合位置相对于接头连接器40错位而被形成于相互不同的位置。在此,误嵌合抑制肋38被形成于上层连接器壳体24A。另外,在此,误嵌合抑制肋38相互横着排列,在与接头连接器40从一方侧连接的2个上层连接器壳体24A1、24A2中被设置于不同的位置。
更加具体地讲,在各上层连接器壳体24A1、24A2的上表面形成有在宽度方向分离的2个误嵌合抑制肋38。其中,如图2所示,在与接头连接器40在左侧连接的层叠连接器12的上层连接器壳体24A1中,左侧的误嵌合抑制肋38沿着宽度方向被形成于与左侧的后端侧方突起33相同的位置,且右侧的误嵌合抑制肋38沿着宽度方向比右侧的后端侧方突起33靠沿着宽度方向的内侧形成。另一方面,在与接头连接器40在右侧连接的层叠连接器12的上层连接器壳体24A2中,左侧的误嵌合抑制肋38沿着宽度方向比左侧的后端侧方突起33靠沿着宽度方向的内侧形成,且右侧的误嵌合抑制肋38沿着宽度方向被形成于与右侧的后端侧方突起33相同的位置。另外,与接头连接器40在左侧连接的层叠连接器12中的中层连接器壳体24B以及下层连接器壳体24C被形成为与接头连接器40在右侧连接的层叠连接器12中的中层连接器壳体24B以及下层连接器壳体24C相同的形状。
并且,在上层连接器壳体24A的上表面形成误嵌合抑制肋38,另一方面,在下层连接器壳体24A的下表面没有形成误嵌合抑制肋38。由此,能够判断层叠连接器12的上下。其结果,能够抑制层叠连接器12上下颠倒地与接头连接器40连接。
另外,从与如图2所示的正面视相反侧连接的2个层叠连接器12的上层连接器壳体24A1、24A2为与图2所示的2个层叠连接器12的上层连接器壳体24A1、24A2呈相同形状。当然,在1个接头连接器40连接的多个层叠连接器12分别形成的误嵌合抑制肋38可以被形成为都不相同的形式。后述详情。
另外,在层叠连接器12形成有用于在插入接头连接器壳体42后进行卡止的锁闭突起39。锁闭突起39能够与形成于接头连接器壳体42的被锁闭部45插入卡止。在此,锁闭突起39在与上层连接器壳体24A的上表面的中心接近的位置形成有1个。锁闭突起39通过插入方向前表面为倾斜面39a而容易插入被锁闭部45。另外,在锁闭突起39被插入于被锁闭部45的状态下,锁闭突起39的插入方向后表面为与被锁闭部45卡挂的卡挂面39b。在此,在锁闭突起39省略了作业者为了解除锁闭而能够操作的悬臂梁状且容易弹性变形的操作部。由此,在线束10,接头连接器40与层叠连接器12嵌合的部分处的尺寸变小。
<接头连接器>
接着对接头连接器40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接头连接器40的主视图。图9是示出接头连接器40的后视图。图10是示出接头连接器40的分解俯视图。图11是沿图8的XI-XI线剖切而得的剖视图。
接头连接器40被形成为能够与层叠连接器12嵌合。在1个接头连接器40连接多个层叠连接器12。特别在此,与1个接头连接器40从一方侧排列连接多个层叠连接器12。特别在此,与1个接头连接器40从一方侧连接2个层叠连接器12且从另一方侧连接2个层叠连接器12。此时,各层叠连接器12被形成为能够单独与接头连接器40嵌合。具体地讲,接头连接器40包含接头连接器壳体42以及连接端子60。
接头连接器壳体42将连接端子60收纳支承。并且在连接壳体形成有收纳层叠连接器12的收纳空间44a。在此,接头连接器壳体42能够将从一方侧连接的多个(在此为2个)层叠连接器12的连接器壳体收纳于1个收纳空间44a。另外,接头连接器壳体42能够将从另一侧连接的多个(在此为2个)层叠连接器12的连接器壳体收纳于1个收纳空间44a。具体地讲,接头连接器壳体42包含壳体收纳部43、被锁闭部45以及连接端子支承部52。
壳体收纳部43是收纳层叠连接器12的连接器壳体的部分。在此,在接头连接器壳体42形成有相互向相反方向开口的2个收纳空间44a而形成壳体收纳部43。在各收纳空间44a能够横着排列收纳2个层叠连接器12的连接器壳体。并且,各收纳空间44a之间由壁部50隔开,在该壁部50形成有连接端子支承部52。
此时,在收纳空间44a省略了将横着排列收纳在该收纳空间44a的2个层叠连接器12分隔的分隔壁部。由此,在1个收纳空间44a横着排列收纳2个层叠连接器12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接头连接器壳体42的沿着宽度方向的尺寸的增加。被横着排列收纳于1个收纳空间44a的2个层叠连接器12被形成为与高度方向相比在宽度方向上更长。并且,2个层叠连接器12被以在该长尺方向排列的方式收纳于1个收纳空间44a。
并且在此如上述,在与1个收纳空间44a连接的2个层叠连接器12分别形成有不同形状的误嵌合抑制肋38。因此,各收纳空间44a被形成为能够在对应的位置收纳对应的误嵌合抑制肋38。因此,在此,壳体收纳部43的一部分为将误嵌合抑制肋38收纳的肋收纳部43b。更加详细地讲,在2个壳体收纳部43分别设置有作为肋收纳部43b的4个槽状部44b。然后,4个槽状部44b中,左侧的2个槽状部44b将被收纳于左侧的层叠连接器12的误嵌合抑制肋38收纳。另外,4个槽状部44b中,右侧的2个槽状部44b将被收纳于右侧的层叠连接器12的误嵌合抑制肋38收纳。由于该2组槽状部44b相对于层叠连接器12的宽度方向中心的位置不同,2个层叠连接器12能够被收纳于收纳空间44a的对应位置。
另外,在规定收纳空间44a的内周壁部的朝向内侧的面的1个(在此,为与层叠连接器12中的下层连接器14C对置的面)形成有用于将2个层叠连接器12定位的定位肋44c。在此,在层叠连接器12的连接器壳体,向接头连接器40的收纳空间44a的外侧突出的后端部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比收纳于接头连接器40的收纳空间44a的内侧的前端部的宽度尺寸大。并且,在1个收纳空间44a横着排列连接的2个层叠连接器12的后端部成为相接或比为前端部接近的状态。定位肋44c被收纳于此时产生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隙。另外,定位肋44c的高度尺寸小,该高度尺寸为从收纳空间44a的内表面的平坦面起算的突出尺寸。特别在此,定位肋44c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沿着接头连接器壳体42的宽度方向的宽度尺寸以下(在此,小于宽度尺寸)。因此,在定位肋44c不容易产生破损等。
被锁闭部45为接收锁闭突起39的部分。在此,被锁闭部45比锁闭突起39更容易弹性变形。具体地讲,被锁闭部45包含被锁闭片46以及在被锁闭片46的周围形成的2个贯穿孔47、48。
被锁闭片46被形成于接头连接器壳体42的上表面。在此,通过在接头连接器壳体42的上表面形成2个贯穿孔47、48,2个贯穿孔47、48之间的部分形成被锁闭片46。通过形成第1贯穿孔47,从而被锁闭片46形成为向壳体收纳部43的开口侧延伸的悬臂梁状。另外,在第2贯穿孔48收纳锁闭突起39。另外,通过形成第2贯穿孔48,从而被锁闭片46能够使锁闭突起39的插入力变小。
更加详细地讲,第1贯穿孔47在被锁闭片46以及与其相连的部分的外周被形成为俯视U字状。另外,第2贯穿孔48在被锁闭片46以及与其相连的部分的内侧被形成为俯视矩形。因此,被锁闭片46包含从接头连接器壳体42的主体延伸的一对突出片46a以及将一对突出片46a的顶端彼此连结的连结片46b。连结片46b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46c。通过形成凹部46c,连结片46b与锁闭突起39之间形成间隙。例如,能够想到将使被锁闭片46弹性变形而解除锁闭的夹具插入该间隙。另外,连结片46b中,位于凹部46c的侧方的部分是与插入的锁闭突起39卡挂的部分。连结片46b的位于凹部46c的侧方的部分中,面向开口侧的面为与锁闭突起39的倾斜面39a对应的倾斜面46d。由此,在锁闭突起39的插入时,被锁闭片46容易变成弹性变形状态。另外,在连结片46b中的位于凹部46c的侧方的部分,与倾斜面46d相反侧的面为与锁闭突起39的卡挂面39b卡挂的接受面46e。
另外,在接头连接器壳体42中,在为收纳空间44a的开口缘部且被锁闭部45被形成的面的开口缘部形成有锁闭突起通过部49,该锁闭突起通过部49形成为槽状,不与锁闭突起39接触而能够使锁闭突起39通过。此时,为了确保上述开口缘部的厚度,上述开口缘部中形成锁闭突起通过部49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向上方突出。
连接端子支承部52被形成于将从两侧连接的层叠连接器12分别收纳的2个收纳空间44a分隔的壁部50。具体地讲,连接端子支承部52包含连结片插入支承部53以及贯穿孔54。
连结片插入支承部53为被连接端子60的连结片62插入且将插入的连结片62支承的部分。在此,在壁部50形成有2个露出面51a、51b。2个露出面51a、51b相互朝向相反侧。各露出面51a、51b通过各收纳空间44a露出到外部。并且,作为连结片插入支承部53在一方的露出面51a形成有向另一方露出面51b侧凹陷的槽53a。该槽53a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连结片62的厚度尺寸相同程度(在此,略微小些)。由此,能够在槽53a压入连结片62,并且,连结片插入支承部53能够将压入的连结片62支承。该槽53a的开口周缘为倾斜面53b且宽度大。因此,能够对被插入的连结片62进行导向。
在槽53a的底部形成有向另一方的露出面51b开口的多个贯穿孔54。通过该贯穿孔54,连接端子60的突片端子64向另一方的收纳空间44a内突出。
另外,在接头连接器壳体42中,在面向与形成有被锁闭部45的上表面相反侧的下表面形成有盒部56。由此,接头连接器壳体42能够被安装于在车身面板等形成的盒部支承部。当然,在接头连接器壳体42形成盒部56并非必须的构成,可以不形成盒部56。
连接端子60是用于在层叠连接器12与接头连接器40嵌合的状态下将层叠连接器12的多个端子20短路的部件。连接端子60通过将金属等的导电材料的平板冲压加工等而被形成。连接端子60包含连结片62以及从连结片62并列突出的多个突片端子64。连结片62被插入上述连结片插入支承部53而被支承。在此,对于1个长条的连结片62,在一方侧突出12个突片端子64a且在另一方侧也突出12个突片端子64b。一方侧的12个突片端子64a中,比中央更靠端部侧的各6个突片端子64a分别与1个层叠连接器12连接。另一方侧的12个突片端子64b也同样。在此,另一方侧的突片端子64b被形成得长,通过贯穿孔29向另一方侧的收纳空间44a突出。在此,1个连接端子60能够将1层的量的24个带端子的电线15短路。然后,该连接端子60被设置3个,各层的带端子的电线15被配置于各个层的连接端子60短路。
如上述,在此,1层的量的24个带端子的电线15被短路。因此,对于接头连接器40,在被从一方侧连接且相互相邻的2个层叠连接器12中,在一方的层叠连接器12中的1个以上的带端子的电线15与另一方层叠连接器12中的1个以上的带端子的电线15被短路。另外,对于接头连接器40,在从两侧连接的2个层叠连接器12中,一方的层叠连接器12的1个以上的带端子的电线15与另一方层叠连接器12的1个以上的带端子的电线15被短路。此时,4个层叠连接器12中,处于斜的位置关系的2个层叠连接器12的各1个以上的带端子的电线15也被短路。
当然,以连接端子60实现短路的带端子的电线15的种类不限于上述。例如,连接端子60能够通过被在图10所示的虚拟线(双点划线)的位置切断而在1层中将不同的多个组(在图10的虚拟线所示的例中,3组)的带端子的电线15短路。
<制造例>
对具备上述层叠连接器12以及接头连接器40的线束10的一制造例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线束10的一制造例的说明图。
例如,作为制造线束10的方法之一,有暂且制造出将成为完成品的线束10根据每几个电路地分割而成的多个副电线束80,而将此副电线束80组装。与完成品相比,所述副电线束80的电路数量少,因此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制造。另外,在制造不同种类的线束的情况下,能够以一部分副电线束80为共用部件。因此,与直接制造作为完成品的线束10相比,通过经由多个副电线束80制造完成品10,能够容易地进行制造。
然而,在将1个接头连接器40的极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将作为完成品的线束10分割成多个副电线束80时,若以比接头连接器40或者与其连接的连接器的单位小的单位分割,则可能产生后装端子。在此,后装端子指在制造副电线束80时不与连接器连接,而在将多个副电线束80彼此组装时与连接器连接的端子。有后装端子则会产生以另外的工序将后装端子插入连接器的工时,以及另外设置用于在插入连接器之前保护后装端子的盖等的工时。
相对于此,在此由于采用了层叠连接器12,因此将作为完成品的线束10分割为多个副电线束80时,即使分隔到层叠连接器12中的分割连接器14的单位,也不会产生后装端子20。特别是,在此,能够在接头连接器40从一方侧连接2个层叠连接器12,因此能够将分割连接器14变得更小。在此,如上述,分别由3层分割连接器14构成的4个层叠连接器12被连接于1个接头连接器40。因此,如图12所示,即使分割成最多的12个副电线束80也能够不产生后装端子。因此,不易发生产生后装端子的情况下的上述问题,因此经由副电线束80的线束10的制造变得更加容易。另外,在如图12所示的例中,将各副电线束80记载为在其一端设置有上述分割连接器14,另一端设置有其他连接器82的简化构成,但是各副电线束80的电路构成不限于此。各副电线束80能够被适当分支等,在另一端连接的可以不是连接器82而是接地端子等。另外,分割连接器14与连接器82之间的带端子的电线15被画出1根,但是也有多根的情况。
另外,上层连接器壳体24A、中层连接器壳体24B以及下层连接器壳体24C能够简易地合体,因此能够从分为各分割连接器14的比较小的单位的副电线束80a简单地制造各分割连接器14相互合体而形成层叠连接器12的比较大的单位的副电线束80b。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采用层叠连接器12,在制造时,通过层叠连接器12成为分割方式而能够分散。另外,在车辆配置时,通过层叠连接器12成为层叠方式而能够集约。此时,通过第2端子卡止部28能够与被收纳于合体对方的带端子的电线15卡止,从而能够实现层叠连接器12的小型化。因此,在具备多个连接电路的线束10中,能够兼得车辆中的配置空间的削减以及制造时的制造容易性。
另外,能够将分别制造的多个层叠连接器12排列到1个接头连接器40而连接。由此,能够高集约化且抑制连接器的数量的减少。另外,在制造时能够分散而在车辆配置时能够集约。由此,在具备多个连接电路的线束10中,能够兼得车辆的配置空间的削减以及制造时的制造容易性。此时,从一方侧连接的多个层叠连接器12的连接器壳体被收纳于1个收纳空间44a。因此,因此能够将接头连接器壳体42的外形尺寸减小省略将多个层叠连接器12分隔开的壁的量。
另外,在位于沿着层叠方向的中间的中层连接器壳体24B的两面形成有第2端子卡止部28,因此在分割连接器壳体24层叠为3层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各层带端子的电线15由第2端子卡止部28卡止。
另外,由于上层连接器壳体24A中的第2端子卡止部28和贯穿孔29被交替地形成,且中层连接器壳体24B中的上表面的第2端子卡止部28和贯穿孔29被交替地形成,因此能够将相对的2个分割连接器14的带端子的电线15由第2端子卡止部28卡止。
另外,由于形成有误嵌合抑制肋38,因此能够抑制接头连接器40与多个层叠连接器12的误嵌合。
另外,由于在多个层叠连接器12中,能够将中层连接器壳体24B以及下层连接器壳体24C为共用部件,因此能够抑制部件种类的增加。
另外,由于相对于1个接头连接器40从两侧分别连接多个层叠连接器12,因此能够高集约化且抑制连接器的数量的减少。
{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设置误嵌合抑制肋38,而区别从一方侧连接的2个层叠连接器12的形式进行了说明,但此并非是必须的构成。误嵌合抑制肋38可以不被设置。另外,在设置误嵌合抑制肋38的情况下,可以以能够区别与1个接头连接器40连接的所有层叠连接器12的方式形成层叠连接器12。图13是示出层叠连接器12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在变形例涉及的层叠连接器112中,与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连接器12同样,在1个层叠连接器112设置有2个误嵌合抑制肋138。然而,在层叠连接器112中,通过在1个层叠连接器112设置的2个误嵌合抑制肋138的位置分别被选择性地配置于沿宽度方向的2个位置,因此能够将4个层叠连接器112区别。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以接头连接器壳体42的被锁闭部45被形成为悬臂梁状进行了说明,但此并非是必须的构成。例如,在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形成有锁闭突起通过部49的接头连接器壳体42中的收纳空间44a的开口缘部作为被锁闭部45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到与开口缘部邻接形成与在比开口缘部向内侧收纳锁闭突起39的上述第2贯穿孔48同样的贯穿孔的构成。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以在1个接头连接器40连接有多个层叠连接器12进行了说明,但此并非是必须的构成。可以在1个接头连接器连接1个层叠连接器12。另外,在1个接头连接器40连接多个层叠连接器12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只在一侧连接多个,或在两侧各连接1个。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说明的各构成只要不相互矛盾即可适当组合。
如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上述说明在所有局面中仅是例示,而不是限定本发明。没有例示的无数变形例也应被理解为是不从本发明的范围脱离而能够被想到的。
附图标记说明
10线束
12层叠连接器
14分割连接器
14A上层连接器
14B中层连接器
14C下层连接器
15带端子的电线
16电线
20端子
21电线连接部
22对方侧连接部
24分割连接器壳体
24A上层连接器壳体
24B中层连接器壳体
24C下层连接器壳体
25端子收纳室
26插通孔
27第1端子卡止部
28第2端子卡止部
29贯穿孔
38误嵌合抑制肋
39锁闭突起
40接头连接器
42接头连接器壳体
43壳体收纳部
44a收纳空间
45被锁闭部
46被锁闭片
52连接端子支承部
60连接端子
62连结片
64突片端子
80副电线束
82连接器

Claims (5)

1.一种层叠连接器,其由多个分割连接器相互合体形成,其中,
所述分割连接器各自具备:
分割连接器壳体,其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室;以及
多个带端子的电线,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包含被收纳于所述端子收纳室的端子、以及连接有所述端子的电线;
在至少一部分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形成有卡止部,该卡止部形成为能够与被收纳于合体对方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卡止地向外凸出的凸状,
在要相互合体的2个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的一方形成的顶端侧方突起嵌入到形成于另一方的顶端侧方槽的状态下,2个分割连接器壳体通过围绕所述顶端侧方突起与所述顶端侧方槽的嵌合部分相对转动,从而能够相互合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连接器,其中,
在相互邻接的一对所述分割连接器中存在分别沿着与层叠方向交差的方向交替地配置所述卡止部和接收对方侧的所述卡止部的贯穿孔的一对所述分割连接器,其中,所述卡止部能够与被收纳于对方侧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卡止。
3.一种线束,其具备:
层叠连接器以及接头连接器,其中,
所述层叠连接器由多个分割连接器相互合体形成,所述分割连接器各自具备:分割连接器壳体,其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室;以及多个带端子的电线,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包含被收纳于所述端子收纳室的端子、以及连接有所述端子的电线;在至少一部分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形成有卡止部,该卡止部形成为能够与被收纳于合体对方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卡止地向外凸出的凸状,
所述接头连接器包括由连结片和从所述连结片并列突出的多个突片端子形成的连接端子、以及收纳并支承所述连接端子的接头连接器壳体,并且该接头连接器能够与所述层叠连接器嵌合,
在所述层叠连接器中位于一方表层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设置有锁闭突起,
在所述接头连接器壳体设置有被锁闭部,该被锁闭部比所述锁闭突起容易弹性变形且所述锁闭突起被插入并卡止于所述被锁闭部,
所述被锁闭部包含被锁闭片以及在所述被锁闭片的周围形成的第1贯穿孔以及第2贯穿孔,
所述第1贯穿孔在所述被锁闭片的外周被形成为俯视U字状,
所述被锁闭片通过形成第1贯通孔而被形成为悬臂梁状,所述锁闭突起被嵌合于所述第2贯穿孔,
所述被锁闭部的一部分为与所述锁闭突起的倾斜面对应的倾斜面。
4.一种线束,其具备:
层叠连接器以及接头连接器,其中,
所述层叠连接器由多个分割连接器相互合体形成,所述分割连接器各自具备:分割连接器壳体,其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室;以及多个带端子的电线,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包含被收纳于所述端子收纳室的端子、以及连接有所述端子的电线;在至少一部分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形成有卡止部,该卡止部形成为能够与被收纳于合体对方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卡止地向外凸出的凸状,
所述接头连接器包括由连结片和从所述连结片并列突出的多个突片端子形成的连接端子、以及收纳并支承所述连接端子的接头连接器壳体,并且该接头连接器能够与所述层叠连接器嵌合,
在1个所述接头连接器连接有多个所述层叠连接器,
在位于多个所述层叠连接器各自的一方表层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形成有具有相互不同的形状的误嵌合抑制肋,
相互嵌合的2个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的一方形成有顶端侧方突起,另一方形成有顶端侧方槽,
在所述顶端侧方突起嵌合于所述顶端侧方槽的状态下,2个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围绕所述顶端侧方突起与所述顶端侧方槽的嵌合部分转动从而能够相互合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其中,
位于多个所述层叠连接器的各自的所述一方表层以外的各层的所述分割连接器壳体形成为相同形状。
CN201780088048.4A 2017-03-09 2017-03-09 层叠连接器以及线束 Active CN1103835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09602 WO2018163382A1 (ja) 2017-03-09 2017-03-09 積層コネクタ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83596A CN110383596A (zh) 2019-10-25
CN110383596B true CN110383596B (zh) 2022-01-14

Family

ID=63448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8048.4A Active CN110383596B (zh) 2017-03-09 2017-03-09 层叠连接器以及线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31724B2 (zh)
JP (1) JPWO2018163382A1 (zh)
CN (1) CN110383596B (zh)
WO (1) WO20181633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42420B2 (ja) * 2018-10-24 2022-03-2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積層コネクタ
JP7025400B2 (ja) * 2019-12-19 2022-02-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380485B2 (ja) * 2020-08-27 2023-11-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8251A (en) * 1991-12-25 1994-02-2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CN1988276A (zh) * 2005-12-20 2007-06-2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364685A (zh) * 2007-08-10 2009-02-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接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1689725A (zh) * 2007-07-09 2010-03-3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13232324A (ja) * 2012-04-27 2013-11-14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CN205657229U (zh) * 2016-06-03 2016-10-19 郑州市佳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折叠插座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8968Y2 (ja) * 1992-02-06 1996-12-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合体式コネクタ
JPH06181078A (ja) 1992-12-11 1994-06-28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の連結構造
US5643015A (en) * 1995-03-09 1997-07-01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ssembled connector
JP3138219B2 (ja) * 1996-09-03 2001-02-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0173689A (ja) * 1998-12-07 2000-06-23 Yazaki Corp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及び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用接続端子金具の製造方法
JP3618569B2 (ja) * 1999-03-01 2005-02-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合体コネクタ
JP3701517B2 (ja) * 1999-08-06 2005-09-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接コネクタ及び合体コネクタ
JP3759870B2 (ja) * 2000-10-27 2006-03-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2151227A (ja) * 2000-11-15 2002-05-24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電線圧接工法および圧接端子の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への装着方法
JP3754304B2 (ja) * 2001-02-16 2006-03-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2003009347A (ja) * 2001-06-20 2003-01-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気接続箱
FR2838879B1 (fr) * 2002-04-23 2004-06-04 Entrelec Dispositif de connexion d'un boitier electronique
JP2003338825A (ja) * 2002-05-21 2003-11-2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Can用集線装置
JP3928483B2 (ja) * 2002-05-29 2007-06-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分割コネクタ
JP2007095360A (ja) * 2005-09-27 2007-04-12 Yazaki Corp 合体コネクタ
US7695315B2 (en) * 2006-11-20 2010-04-13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tack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 assurance mechanism
EP2023445B1 (en) * 2007-08-10 2012-07-25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 joint connector and an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JP5012326B2 (ja) * 2007-08-28 2012-08-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2009259686A (ja) * 2008-04-18 2009-11-0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5637015B2 (ja) * 2011-03-04 2014-12-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3137922A (ja) * 2011-12-28 2013-07-11 Tyco Electronics Japan Kk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4049399A (ja) 2012-09-04 2014-03-1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6432781B2 (ja) * 2015-03-25 2018-12-0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積層式コネクタ
JP6380241B2 (ja) * 2015-06-09 2018-08-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7004736A (ja) * 2015-06-09 2017-01-0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376053B2 (ja) * 2015-06-22 2018-08-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6874625B2 (ja) * 2017-09-29 2021-05-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88251A (en) * 1991-12-25 1994-02-2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CN1988276A (zh) * 2005-12-20 2007-06-2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689725A (zh) * 2007-07-09 2010-03-3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364685A (zh) * 2007-08-10 2009-02-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接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JP2013232324A (ja) * 2012-04-27 2013-11-14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CN205657229U (zh) * 2016-06-03 2016-10-19 郑州市佳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折叠插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63382A1 (ja) 2018-09-13
US11031724B2 (en) 2021-06-08
JPWO2018163382A1 (ja) 2019-11-07
CN110383596A (zh) 2019-10-25
US20200006885A1 (en) 2020-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29880B2 (ja)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該コネクタ端子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US7118423B2 (en) Joint connector structure
US10283891B2 (en) Shield terminal
JP4205240B2 (ja) スプライス吸収構造
US11011865B2 (en) Connector
CN110383596B (zh) 层叠连接器以及线束
JP2013229254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6482035B2 (en) Press-connecting connector
JP6315339B2 (ja) コネクタ
US11217943B2 (en) Shield terminal including structures having different dielectric constants
JP2500243Y2 (ja) コネクタ
US20150111444A1 (en) Joint terminal
JP3984560B2 (ja) 積層型コネクタ用ハウジング
WO2021029200A1 (ja) コネクタ
JP2008204720A (ja) 短絡部材、短絡部材付電線、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および短絡方法
CN113228429B (zh) 带端子电线及连接器
US20200303863A1 (en) Connector
JP2592639Y2 (ja) 圧接コネクタ
JP3687483B2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7476752B2 (ja) コネクタ
WO2021192979A1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付きケーブル
JP2001196121A (ja) 電気コネクタの端子係止構造
JP2011165474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接続用コネクタ
JP2023102385A (ja) コネクタ
JP2002184508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