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16300A - 跨乘式车辆的侧罩构造 - Google Patents

跨乘式车辆的侧罩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16300A
CN110316300A CN201910188648.9A CN201910188648A CN110316300A CN 110316300 A CN110316300 A CN 110316300A CN 201910188648 A CN201910188648 A CN 201910188648A CN 110316300 A CN110316300 A CN 1103163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cover
holding section
linking part
cover
rea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8864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16300B (zh
Inventor
冈岛弘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3163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63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163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63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3/00Other prot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装配侧罩时可靠地防止前后的侧罩中的连结部的破损的跨乘式车辆的侧罩构造。前侧罩(27)和后侧罩(28)具备将这些两侧罩连结起来的至少前侧连结部(30)和后侧连结部(31),前侧连结部(30)通过用螺钉(36)紧固固定而将两侧罩连结,后侧连结部(31)通过卡合机构(40)将两侧罩连结,该卡合机构(40)通过使所述两侧罩在前后方向相对移动而进行卡合,从车辆侧面观察,卡合机构(40)设于与安装部(29A)重叠的位置,该安装部(29A)用于将两侧罩安装于车身侧部件。

Description

跨乘式车辆的侧罩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乘式车辆的侧罩构造。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以下内容:装配于摩托车的侧罩形成为,用多个连结部将前侧罩与后侧罩连结,该副组装状态的侧罩通过其安装部安装于车身侧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43088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侧罩中,将前侧罩和后侧罩连结起来的最后部的连结部与设于后侧罩的安装部设于相邻的不同的位置。因此,在将侧罩相对于车身侧部件进行装卸时,过大的力作用于侧罩的特别是最后部的连结部,有可能使该连结部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装配侧罩时能够可靠地防止前后的侧罩中的连结部的破损的跨乘式车辆的侧罩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的侧罩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侧罩,其具有位于前后的两个侧罩;以及连结部,其至少具有连接前后所述侧罩的前侧连结部和后侧连结部,所述前侧连结部和所述后侧连结部中的一方通过固定用螺钉连接到前后所述侧罩,所述前侧连结部和所述后侧连结部中的另一方通过卡合机构连接到前后所述侧罩,该卡合机构由前后所述侧罩在前后方向相对移动进行卡合,从车辆侧面观察,所述卡合机构设于与安装部重叠的位置,该安装部用于将前后所述侧罩安装于车身侧部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从车辆侧面观察,构成另一方的连结部的卡合机构设于与安装部重叠的位置,该安装部用于将前后的侧罩安装于车身侧部件,因此在为了将由连结部连结起来的两侧罩装配于车身侧部件而对另一方的连结部进行按压操作的情况下,没有弯曲应力作用于该另一方的连结部。其结果,没有过大的力作用于另一方的连结部,能够可靠地防止该另一方的连结部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的侧罩构造的一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主要车身罩的左侧视图。
图2是放大地表示图1的侧罩的左侧视图。
图3是从背侧表示图2的侧罩的背视图。
图4是放大地表示图3的后侧连结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4的卡合销插入卡合于前部尾座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沿图2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2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从背侧表示图3的前侧罩的一部分的局部背视图。
图9是从背侧表示图3的后侧罩的一部分的局部背视图。
符号说明
10…摩托车(跨乘式车辆)
12…车身罩
22…侧罩
25…前部尾座罩(车身侧部件)
27…前侧罩(一方的侧罩)
28…后侧罩(另一方的侧罩)
29A…安装部
30…前侧连结部(一方的连结部)
31…后侧连结部(另一方的连结部)
40…卡合机构
41…第一卡合部
42…第二卡合部
43…基座部
44…卡合销
46…第一主卡合部
47…第一副卡合部
L…通过中间连结部和后侧连结部的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作为跨乘式车辆的摩托车10的车身框架11构成为其左右两侧被车身罩12覆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左右、前后的表述以车辆乘车时的驾驶员为基准。
车身框架11构成为具有:头管13;主框架14,该主框架14从该头管向后方延伸;中心框架15,该中心框架15从主框架14向下方连续地延伸;下框架16,该下框架16从头管13向斜后下方延伸;座椅轨道17,该座椅轨道17从主框架14的后部向后方延伸;以及座椅支柱18,该座椅支柱18跨设于中心框架15与座椅轨道17之间。并且,燃料箱19在头管13的后方配置为支承于主框架14。座椅20在该燃料箱19的后方配置为支承于座椅轨道17。
车身罩12从前方起具有前罩21、左右一对的侧罩22、以及左右一对的尾座罩23,该车身罩12将支承于上述的车身框架11的摩托车10的车载部件和车身框架11一起覆盖。并且,燃料箱19也被燃料箱盖24覆盖。前罩21经由未图示的托架支承于头管13等,覆盖头管13和下框架16等。
尾座罩23构成为,前部尾座罩25与后部尾座罩26配置于前后方向。这些前部尾座罩25和后部尾座罩26支承于座椅轨道17和座椅支柱18中的至少一方,从左右覆盖座椅轨道17的后半部和座椅支柱18。特别地,后部尾座罩26位于座椅20的后半部(串列座椅部)的下方。此外,燃料箱盖24支承于燃料箱19。
如图1和图2所示,侧罩22构成为,作为一方的侧罩的前侧罩27与作为另一方的侧罩的后侧罩28配置于前后方向。这些前侧罩27和后侧罩28从左右方向覆盖主框架14、中心框架15、以及座椅轨道17的前半部等。特别地,前侧罩27位于燃料箱盖24和座椅20的前半部(骑手座椅部)的下方。
这些前侧罩27和后侧罩28在车辆组装时或者维护时,以相互连结而一体化的侧罩22的状态(副组装状态)相对于前罩21、燃料箱盖24以及前部尾座罩25被装卸。因此,在侧罩22进行拆装时,前罩21、燃料箱盖24以及前部尾座罩25是已经支承于车身框架11的车身侧部件。另外,如图9所示,侧罩22的前部尾座罩25的装配(安装)通过将形成于后侧罩28的背面的多个安装部29A、29B、29C卡合于前部尾座罩25而完成。
并且,如图3所示,前侧罩27和后侧罩28至少具备将其连结的前侧和后侧的连结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作为一方的连结部的前侧连结部30;作为另一方的连结部的后侧连结部31;以及中间连结部32,该中间连结部32配置于这些前侧连结部30和后侧连结部31之间。
如图3、图8以及图9所示,前侧连结部30将形成于前侧罩27的下缘部33的前侧第一连结部34与形成于后侧罩28的前侧第二连结部35通过螺钉36紧固固定,从而将前侧罩27与后侧罩28连结。在基于后侧连结部31和中间连结部32的卡合(后述)后实施基于该前侧连结部30的螺钉36的紧固固定。
中间连结部32构成为具有:卡合孔37,该卡合孔37形成于前侧罩27的下缘部33;以及键型的卡合突起38,该键型的卡合突起38从后侧罩28突出地设置。该卡合突起38被插入卡合孔37后,使前侧罩27沿着通过中间连结部32和后侧连结部31的直线L而相对于后侧罩28向前后方向(例如后方向)进行相对移动,由此,卡合突起38与卡合孔37卡合,前侧罩27和后侧罩28被连结。根据需要选择由卡合孔37和卡合突起38构成的1组中间连结部32的组数。
如图3所示,后侧连结部31通过卡合机构40将前侧罩27与后侧罩28连结。该卡合机构40构成为具有:第一卡合部41,该第一卡合部41形成于前侧罩27;以及第二卡合部42,该第二卡合部42设于在后侧罩28形成的安装部29A。
如图3、图4以及图9所示,第二卡合部42构成为具备:基座部43;以及卡合销44。基座部43设于后侧罩28且形成为至少一侧面开放的箱形,内部设为中空。并且,卡合销44从基座部43的顶板43A突出地设置,具有半球形的顶部,插入并卡合于作为车身侧部件的前部尾座罩25。
这些基座部43和卡合销44构成第二卡合部42并且也构成安装部29A,发挥第二卡合部42和安装部29A这两种功能。图5和图6表示如下状态:卡合销44被插入于在前部尾座罩25装配的缓冲部件45,且被插入卡合于前部尾座罩25,由此后侧罩28、即侧罩22安装于前部尾座罩25。
如图3、图4以及图8所示,第一卡合部41构成为具有:第一主卡合部46;以及第一副卡合部47。第一主卡合部46设于前侧罩27的下缘部33,形成为与第二卡合部42的卡合销44卡合的向后U字形。并且,第一副卡合部47与第一主卡合部46相邻地设置于前侧罩27的下缘部33,且被插入于第二卡合部42的基座部43内。
上述的前侧罩27中的第一卡合部41(第一主卡合部46和第一副卡合部47)和后侧罩28中的第二卡合部42(基座部43和卡合销44)通过使前侧罩27沿着通过中间连结部32和后侧连结部31的直线L相对于后侧罩28在前后方向(例如后方向)相对移动而进行卡合。也就是说,使前侧罩27相对于后侧罩28像上述那样进行相对移动,从而使第一主卡合部46与卡合销44卡合,且使第一副卡合部47插入于基座部43内。
如图5、图6以及图7所示,通过使第一主卡合部46与卡合销44卡合,从而使第一主卡合部46被夹持于后侧罩28中的基座部43的顶板43A与前部尾座罩25之间。由此,阻止了第一卡合部41相对于第二卡合部42沿直线L的前后方向移动。并且,通过使第一主卡合部46与卡合销44卡合且使第一副卡合部47插入于基座部43内,这些第一主卡合部46和第一副卡合部47能够夹持基座部43的顶板43A,从而防止第一卡合部41与第二卡合部42的松动。
如上所述,通过将卡合机构40中的第二卡合部42(基座部43和卡合销44)构成为用于将侧罩22安装于前部尾座罩25的安装部29A,由此,如图3和图4所示,从车辆侧面观察,卡合机构40设于与该安装部29A重叠的位置,该卡合机构40由相互卡合的第一卡合部41和第二卡合部42构成。
从以上的结构可知,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达到以下的效果(1)~(8)。
(1)如图3~图5所示,从车辆侧面观察,构成后侧连结部31的卡合机构40设于与安装部29A重叠的位置,该安装部29A用于将前侧罩27和后侧罩28(侧罩22)安装于前部尾座罩25。因此,在为了将前侧罩27和后侧罩28安装于前部尾座罩25而按压后侧连结部31的情况下,没有弯曲应力作用于该后侧连结部31,该前侧罩27和后侧罩28由前侧连结部30、后侧连结部31和中间连结部32连结。其结果,没有过大的力作用于后侧连结部31,能够可靠地防止该后侧连结部31的破损。
(2)像上述的(1)所述的那样,将前侧罩27和后侧罩28(侧罩22)装配(安装)于前部尾座罩25时,没有弯曲应力作用于该后侧连结部31,因此不需要将该后侧连结部31设为厚壁。因此,能够避免由后侧连结部31的加强而导致的成本上升。
(3)构成后侧连结部31的卡合机构40设于从车辆侧面观察与安装部29A重叠的位置,该安装部29A用于将前侧罩27和后侧罩28(侧罩22)安装于前部尾座罩25。因此,在侧罩22、特别是在后侧罩28,能够节约将安装部29A和后侧连结部31向前部尾座罩25设置的设置空间。其结果,能够将后侧连结部31构成为大型且牢固的构造,因此能够提高后侧连结部31的耐久性。
(4)如图3、图4、图8以及图9所示,前侧罩27和后侧罩28具备:前侧连结部30;后侧连结部31;以及中间连结部32。通过使前侧罩27沿着通过中间连结部32和后侧连结部31的直线L相对于后侧罩28在前后方向进行移动,并且通过在后侧连结部31中,将第一主卡合部46与卡合销44卡合,将第一副卡合部47插入于基座部43内,在中间连结部32中,将卡合突起38与卡合孔37卡合,从而后侧连结部31和中间连结部32将前侧罩27和后侧罩28连结。
在基于这些后侧连结部31和中间连结部32的卡合后,通过将前侧第一连结部34和前侧第二连结部35用螺钉36紧固固定,从而前侧连结部30将前侧罩27和后侧罩28连结。因此,前侧罩27和后侧罩28能够防止由于前侧连结部30、后侧连结部31和中间连结部32的尺寸误差等而导致在连结时产生应变、变形。
(5)形成于后侧罩28的向前部尾座罩25组装的安装部29A、29B和29C中,在安装部29A设有后侧连结部31的第二卡合部42(基座部43和卡合销44)。换言之,基座部43和卡合销44具备安装部29A和第二卡合部42这两种功能。这样一来,通过使安装部29A兼用为第二卡合部42,不需要在后侧罩28形成专用的第二卡合部42,因此,能够简化后侧罩28的构造。
(6)如图3和图4所示,在后侧连结部31中,前侧罩27中的第一卡合部41的第一主卡合部46与后侧罩28中的第二卡合部42的卡合销44卡合,第一卡合部41的第一副卡合部47插入于第二卡合部42的基座部43内,前侧罩27与后侧罩28被连结。因此,这些前侧罩27和后侧罩28即使在安装于前部尾座罩25等车身侧部件前的副组装状态下也牢固地被连结,从而能够提高刚度,提高向车身侧部件组装的组装性。
(7)如图3和图4所示,在后侧连结部31中,前侧罩27中的第一卡合部41的第一主卡合部46与后侧罩28中的第二卡合部42的卡合销44卡合,第一卡合部41的第一副卡合部47插入于第二卡合部42的基座部43内,在第一主卡合部46和第一副卡合部47夹持基座部43的顶板43A状态下,前侧罩27和后侧罩28被连结。其结果,第一卡合部41和第二卡合部42被防止松动地牢固地卡合,通过前侧罩27和后侧罩28的连结进一步提高刚度,从而能够提高向车身侧部件组装的组装性。
(8)如图4、图6以及图7所示,在后侧连结部31中,在前侧罩27中的第一卡合部41的第一主卡合部46与后侧罩28中的第二卡合部42的卡合销44卡合的状态下,第一主卡合部46夹持于后侧罩28中的基座部43的顶板43A与前部尾座罩25之间。因此,能够阻止第一卡合部41相对于第二卡合部42沿着直线L的前后方向移动,从而能够通过卡合机构40将前侧罩27与后侧罩28牢固地连结。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该实施方式是作为示例呈现的,并不是限定本发明的范围。该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并且,这些置换、变更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主旨,并且包含于发明所要保护的范围所记载的发明和与其同等的范围内。例如,不限定于跨乘式车辆是摩托车,也可以是自动三轮车或者巴吉全地形车、雪地机动车等车辆。

Claims (4)

1.一种跨乘式车辆的侧罩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侧罩,其具有位于前后的两个侧罩;以及
连结部,其至少具有连接前后所述侧罩的前侧连结部和后侧连结部,
所述前侧连结部和所述后侧连结部中的一方通过固定用螺钉连接到前后所述侧罩,
所述前侧连结部和所述后侧连结部中的另一方通过卡合机构连接到前后所述侧罩,该卡合机构由前后所述侧罩在前后方向相对移动进行卡合,
从车辆侧面观察,所述卡合机构设于与安装部重叠的位置,该安装部用于将前后所述侧罩安装于车身侧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侧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机构具有:
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卡合部形成于一方的所述侧罩;以及
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卡合部设于在另一方的所述侧罩形成的所述安装部,
所述第一卡合部形成为能够与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侧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机构具备:
卡合销,其具有半球形的顶部、作为所述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部分,该卡合销设于另一方的所述侧罩,插入并卡合于所述车身侧部件;以及
第一主卡合部,其作为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卡合部分,该第一主卡合部设于一方的所述侧罩且形成为朝向后方的U字形,卡合于所述卡合销,
所述第一主卡合部构成为,夹在另一方的所述侧罩与所述车身侧部件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侧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合部具备:
基座部,该基座部作为所述安装部的一部分设于另一方的所述侧罩且形成为至少一侧面开放的箱型,该基座部的内部是中空的;以及
卡合销,该卡合销具有半球形的顶部,该卡合销作为所述安装部的一部分设于所述基座部,插入并卡合于所述车身侧部件,
所述第一卡合部具备:
第一主卡合部,该第一主卡合部设于一方的所述侧罩且形成为朝向后方的U字形,卡合于所述卡合销;以及
第一副卡合部,该第一副卡合部设于一方的所述侧罩且插入于所述基座部内。
CN201910188648.9A 2018-03-29 2019-03-13 跨乘式车辆的侧罩构造 Active CN1103163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5117 2018-03-29
JP2018065117A JP7056315B2 (ja) 2018-03-29 2018-03-29 鞍乗型車両のサイドカバー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16300A true CN110316300A (zh) 2019-10-11
CN110316300B CN110316300B (zh) 2021-03-26

Family

ID=68112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88648.9A Active CN110316300B (zh) 2018-03-29 2019-03-13 跨乘式车辆的侧罩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56315B2 (zh)
CN (1) CN1103163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56981B2 (ja) * 2021-08-20 2024-03-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4747A (zh) * 2004-09-29 2006-04-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的车身罩安装结构
US20060163900A1 (en) * 2005-01-21 2006-07-27 Van Der Hoeven Willem Motorcycle fairing mounting bracket
CN201049694Y (zh) * 2007-03-29 2008-04-23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圆管装饰防护件的装配结构
CN102295039A (zh) * 2010-06-11 2011-12-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跨式车辆
CN202243822U (zh) * 2011-09-19 2012-05-30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前面罩与挡风板卡接结构
CN102791569A (zh) * 2010-03-09 2012-11-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CN206734494U (zh) * 2017-03-22 2017-12-12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油箱侧盖
CN107531301A (zh) * 2015-04-03 2018-01-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摩托车的侧盖结构
JP2018020784A (ja) * 2017-11-09 2018-02-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28481U (ja) * 1983-02-17 1984-08-2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車のサイドカバ−とシ−トカバ−の取付け装置
JPH07112829B2 (ja) * 1985-10-07 1995-12-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タの車体カバ−取付構造
JP2000203480A (ja) 1999-01-14 2000-07-25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等のカバ―類固定構造
CN202508209U (zh) 2012-03-19 2012-10-31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摩托车的侧盖组件安装结构
WO2017209699A1 (en) 2016-05-30 2017-12-07 Honda Motor Co., Ltd Cover structure around motorcycle step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4747A (zh) * 2004-09-29 2006-04-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的车身罩安装结构
US20060163900A1 (en) * 2005-01-21 2006-07-27 Van Der Hoeven Willem Motorcycle fairing mounting bracket
CN201049694Y (zh) * 2007-03-29 2008-04-23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圆管装饰防护件的装配结构
CN102791569A (zh) * 2010-03-09 2012-11-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CN102295039A (zh) * 2010-06-11 2011-12-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跨式车辆
CN202243822U (zh) * 2011-09-19 2012-05-30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前面罩与挡风板卡接结构
CN107531301A (zh) * 2015-04-03 2018-01-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摩托车的侧盖结构
CN206734494U (zh) * 2017-03-22 2017-12-12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油箱侧盖
JP2018020784A (ja) * 2017-11-09 2018-02-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16300B (zh) 2021-03-26
JP2019172190A (ja) 2019-10-10
JP7056315B2 (ja) 2022-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06069B2 (en) Frame structure in saddle type vehic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rame
US8864002B2 (en) Side trunk mounting structure for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CN101300145B (zh) 悬架纵臂
CN102791569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1590881B (zh) 机动两轮车
ITTO990761A1 (it) Struttura di telaio di un motoveicolo a due ruote
CN102030063B (zh) 机动二轮车
US4457524A (en) Motorcycle seat
JP4519632B2 (ja) 二輪車用のフレーム
US8281889B2 (en) Seat structure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US6523631B2 (en)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CN108706065A (zh) 跨骑型车辆的后挡泥板支承结构
CN110316300A (zh) 跨乘式车辆的侧罩构造
US6142498A (en) Motorcycle frame
US7686121B2 (en) All terrain vehicle
CN101525014B (zh) 跨乘式车辆
CN103847867A (zh) 自动两轮车
CN215971918U (zh) 摩托车及车体框架
EP1642811A1 (en) Windscreen mounting structure in light vehicles
CN103043150B (zh) 两轮机动车的后部结构
EP3042835B1 (en) Motorcycle
JP4914625B2 (ja) テールライト取付構造及びこのテールライト取付構造を適用した車両
JP6742972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カバー部材構造
JP4442277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09234334A (ja) 車体下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