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97409B - 带电构件、带电装置、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电构件、带电装置、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97409B
CN110297409B CN201811018199.5A CN201811018199A CN110297409B CN 110297409 B CN110297409 B CN 110297409B CN 201811018199 A CN201811018199 A CN 201811018199A CN 110297409 B CN110297409 B CN 1102974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les
charging member
area
charging
irregulariti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1819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97409A (zh
Inventor
成田幸介
泊省吾
松木敬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97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74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974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74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 G03G15/02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by bringing a charging member into contact with the member to be charged, e.g. roller, brush chargers
    • G03G15/0233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charging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surface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 G03G15/024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by contact, friction or induction, e.g. liquid charging apparatus by bringing charging powder particles into contact with the member to be charged, e.g. by means of a magnetic brus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68Toner cartridges fulfilling a continuous function within the electrographic apparatus during the use of the supplied developer material, e.g. toner discharge on demand, storing residual toner, acting as an active closure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Rolls And Other Rotary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获得条纹的产生少的图像的带电构件、带电装置、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一种接触带电方式用的带电构件,其中,在针对带电构件的表面,利用共焦显微镜对轴方向上的五处以上的不同位置上的0.7mm见方的范围的凹凸高度进行测定而算出了凹凸高度时,以从高的一侧起占0.01面积%的高度作为基准高度,相对于所述0.7mm见方的面积100面积%,在比所述基准高度低1.7μm的位置上的带电构件所占的面积的平均比率为2面积%以下。

Description

带电构件、带电装置、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电构件、带电装置、处理盒(process cartridge)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带电构件,已知在导电性芯材上至少配置有导电性弹性层的带电构件,具体而言例如已知如下。
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一种带电装置,其包括带电构件,通过使所述带电构件接触被带电体,对与所述被带电体之间施加电压而使所述被带电体带电,所述带电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带电构件是在金属芯铁上具有半导电性层并在所述半导电性层上具有至少一层以上的上层的辊(roll)形状,在将所述带电构件的表面的凹凸间距离设为RSm时为30μm≦RSm≦320μm,并且在将所述带电构件的表面的十点平均表面粗糙度设为Rz时为1.1μm≦Rz≦5μm。
专利文献2中揭示了一种带电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导电性芯体及形成于所述导电性芯体上的带电层及表面层,在所述表面层的表面具有凹凸部,所述凸部具有平滑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0153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1-0134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带电构件,其与在针对带电构件的表面,利用共焦显微镜对轴方向上的五处以上的不同位置上的0.7mm见方的范围的凹凸高度进行测定而算出了凹凸高度时,以从高的一侧起占0.01面积%的高度作为基准高度,相对于所述0.7mm见方的面积100面积%,在比所述基准高度低1.7μm的位置上的带电构件所占的面积的平均比率与超过2面积%的情况相比,可获得条纹的产生少的图像。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用以解决所述课题的具体的手段中包括如下形态。
<1>一种带电构件,在针对带电构件的表面,利用共焦显微镜对轴方向上的五处以上的不同位置上的0.7mm见方的范围的凹凸高度进行测定而算出了凹凸高度时,以从高的一侧起占0.01面积%的高度为基准高度,相对于所述0.7mm见方的面积100面积%,在比所述基准高度低1.7μm的位置上的带电构件所占的面积的平均比率为2面积%以下。
<2>根据<1>所述的带电构件,其中,所述面积的平均比率为0.1面积%以上且2面积%以下。
<3>根据<1>所述的带电构件,其中,所述面积的平均比率为0.2面积%以上且1.8面积%以下。
<4>根据<1>所述的带电构件,其中,所述带电构件包括具有导电性的轴体,在所述轴体的外周面依次具有导电性弹性层及表面层,所述表面层含有凹凸形成用粒子。
<5>根据<4>所述的带电构件,其中,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2μm以上且30μm以下。
<6>根据<4>所述的带电构件,其中,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为树脂粒子或二氧化硅(silica)粒子。
<7>根据<4>所述的带电构件,其中,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为聚酰胺粒子。
<8>根据<1>所述的带电构件,其中,所述带电构件包括具有导电性的轴体,在所述轴体的外周面依次具有接着层及导电性弹性层,所述接着层含有凹凸形成用粒子。
<9>根据<8>所述的带电构件,其中,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1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
<10>根据<8>所述的带电构件,其中,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为无机粒子或树脂粒子。
<11>根据<8>所述的带电构件,其中,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为锆石粒子。
<12>根据<1>所述的带电构件,其中,所述带电构件包括具有导电性的轴体,在所述轴体的外周面具有导电性弹性层,所述导电性弹性层含有凹凸形成用粒子。
<13>根据<12>所述的带电构件,其中,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14>根据<12>所述的带电构件,其中,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为橡胶粒子。
<15>一种带电装置,其具有根据<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构件。
<16>一种处理盒,其包括:电子照片感光体;以及带电装置,具有根据<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构件,使所述电子照片感光体带电,并且,所述处理盒拆装于图像形成装置。
<1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电子照片感光体;带电装置,具有根据<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构件,使所述电子照片感光体带电;潜像形成装置,在带电的所述电子照片感光体的表面形成潜像;显影装置,通过含有调色剂(toner)的显影剂将在所述电子照片感光体的表面形成的潜像予以显影而在所述电子照片感光体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像;以及转印装置,将在所述电子照片感光体的表面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介质。
[发明的效果]
根据<1>、<4>、<6>、<7>、<8>、<10>、<11>或<12>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与所述面积的平均比率超过2面积%的情况相比,可获得条纹的产生少的图像的带电构件。
根据<2>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与面积的平均比率不足0.1面积%或超过2面积%的情况相比,可获得条纹的产生更少的图像的带电构件。
根据<3>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与面积的平均比率不足0.2面积%或超过1.8面积%的情况相比,可获得条纹的产生更少的图像的带电构件。
根据<5>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与表面层中所含的凹凸形成用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不足12μm或超过30μm的情况相比,可获得条纹的产生更少的图像的带电构件。
根据<9>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与接着层中所含的凹凸形成用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不足110μm或超过300μm的情况相比,可获得条纹的产生更少的图像的带电构件。
根据<13>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与导电性弹性层中所含的凹凸形成用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不足5μm或超过100μm的情况相比,可获得条纹的产生更少的图像的带电构件。
根据<14>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与导电性弹性层中所含的凹凸形成用粒子为无机粒子的情况相比,可获得条纹的产生更少的图像的带电构件。
根据<15>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与带电构件的所述面积的平均比率超过2面积%的情况相比,可获得条纹的产生少的图像的带电装置。
根据<16>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与带电构件的所述面积的平均比率超过2面积%的情况相比,可获得条纹的产生少的图像的处理盒。
根据<17>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与带电构件的所述面积的平均比率超过2面积%的情况相比,可获得条纹的产生少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的一例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的另一例的表面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概略构成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概略构成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概略构成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处理盒的一例的概略构成图。
符号的说明
208A:带电构件
30:导电性芯体
31:导电性弹性层
32:表面层
200、210、220:图像形成装置
206:曝光装置
207:电子照片感光体(感光体)
208:带电装置
209:电源
211:显影装置
212:转印装置
212a:一次转印构件
212b:二次转印构件
213:清洁装置
214:除电装置
215:定影装置
500:记录介质
400:壳体
401a、401b、401c、401d:感光体
402a、402b、402c、402d:带电辊
403:曝光装置
404a、404b、404c、404d:显影装置
405a、405b、405c、405d:调色剂盒
406:驱动辊
407:张紧辊
408:背面辊
409:中间转印带
410a、410b、410c、410d:一次转印辊
411:托盘
412:搬运辊
413:二次转印辊
414:定影装置
415a、415b、415c、415d:清洁刮板
416:清洁刮板
300:处理盒
301:壳体
302:安装轨
303:用于曝光的开口部
304:用于除电曝光的开口部
L1:带电构件的表面形状
L2:相对于带电构件的表面上的0.7mm见方的面积100面积%,从高的一侧起占0.01面积%的高度(基准高度)
L3:比所述基准高度低1.7μm的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些说明及实施例是对实施方式进行例示,并非对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及组成物中的各成分的量的情况下,当在组成物中存在多种相当于各成分的物质时,只要无特别说明,则是指组成物中存在的所述多种物质的合计量。
在本说明书中,也将“电子照片感光体”简称为“感光体”。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带电构件的“轴方向”是指带电构件的旋转轴的方向。
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导电性”是指20℃下的体积电阻率为1×1014Ω·cm以下。
<带电构件>
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是一种接触带电方式用的带电构件,在针对带电构件的表面,利用共焦显微镜对轴方向上的五处以上的不同位置上的0.7mm见方的范围的凹凸高度进行测定而算出了凹凸高度时,以从高的一侧起占0.01面积%的高度作为基准高度,相对于所述0.7mm见方的面积100面积%,在比所述基准高度低1.7μm的位置上的带电构件所占的面积的平均比率为2面积%以下。
在当前的电子照片技术领域,要求构筑小型且低成本的电子照片装置,并在带电中多采用接触带电方式。并且,当前,为了进一步达成可靠性,要求长久维持带电构件使感光体带电的能力,但带电构件表面存在因显影剂的成分即调色剂或外部添加剂导致的污染所引起的电气性劣化等而无法确保目标带电能力的维持性的情况。若带电能力下降,则显现为条纹故障等画质缺陷。即,要求带电构件表面的污染特性的改善。
使用接触带电方式用的带电构件时由调色剂或外部添加剂导致的污染是由存在于感光体与带电构件的接触部、无法利用感光体清洁(cleaning)部彻底清洁的被称为所谓的“漏网之鱼”的调节剂或外部添加剂引起。带电构件上的污染物质的去除已知有利用带电构件用的清扫构件等进行清扫的方法,但原本存在于感光体上的污染物质会在感光体与带电构件的接触部向带电构件迁移,所以本发明者考虑了通过尽可能减少带电构件与感光体的接触点来改善污染性。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因上述构成而可获得条纹的产生少的图像。其原因虽不明确,但推测如下。
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通过将所述面积的平均比率规定为2面积%以下而具有恰当地散布在带电构件表面的凸部,所以与感光体的接触面积小。通过使用此种带电构件,带电构件与感光体的接触面积变小,从而调色剂或外部添加剂等污染物质附着于带电构件表面的情况得到抑制,并抑制带电构件的带电能力的下降,从而抑制所获得的图像中条纹的产生。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可列举辊状、刷(brush)状、带(软管(tube))状、叶片(blade)状等形状。这些之中,优选采用图1所示那样的辊状带电构件即所谓的带电辊的形态。
图1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的一例。图1所示的带电构件208A具有:中空或非中空的圆筒构件即导电性芯体30、配置在导电性芯体30的外周面的导电性弹性层31及配置在导电性弹性层31的外周面的表面层32。
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在针对带电构件的表面,利用共焦显微镜对轴方向上的五处以上的不同位置上的0.7mm见方的范围的凹凸高度进行测定而算出了凹凸高度时,以从高的一侧起占0.01面积%的高度作为基准高度,相对于所述0.7mm见方的面积100面积%,在比所述基准高度低1.7μm的位置上的带电构件所占的面积的平均比率为2面积%以下。
根据所述面积的平均比率的规定,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具有恰当地散布在表面的凸部。
而且,所述面积的平均比率就抑制所获得的图像中的条纹的产生的观点而言,优选为0.1面积%以上且2面积%以下,更优选为0.2面积%以上且1.8面积%以下,尤其优选为0.2面积%以上且1.3面积%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面积的平均比率如下测定。
通过共焦(confocal)显微镜,对带电构件的轴方向上的五处以上的不同位置上的带电构件的表面上的0.7mm见方的范围的凹凸高度进行测定。
针对各测定部位,将相对于所述0.7mm见方的面积100面积%,从高的一侧起占0.01面积%的高度作为基准高度。
针对各测定部位,算出在比所述基准高度低1.7μm的位置上的所述带电构件所占的面积(在比基准高度低1.7μm的位置上的所述带电构件的面方向的面积),并算出相对于所述0.7mm见方的面积100面积%的比率。
对所述比率进行算术平均,作为所述面积的平均比率。
例如,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的另一例的表面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在带电构件的表面形状L1中,将相对于所述0.7mm见方的面积100面积%,从高的一侧起占0.01面积%的高度作为基准高度L2,并如前所述算出在比所述基准高度低1.7μm的位置L3上的所述带电构件所占的面积(位置L3上的面积)。
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优选包括具有导电性的轴体,更优选在设于所述轴体的外周面的至少一层中含有凹凸形成用粒子。
因凹凸形成用粒子,而容易制作满足所述面积的平均比率的带电构件。
而且,也可以通过选择凹凸形成用粒子的种类或含量、各层的层形成时的形成温度或时间,来形成带电构件表面的期望的凹凸形状,并对所述面积的平均比率进行调整。
而且,也可以利用凹凸形成用粒子的粒径与表面层的膜厚的组合来控制形状。对于形状的控制,优选对高度的绝对值及高的部分的频率这两者进行考虑。
例如,若导入直径比较大的粒子,并使膜厚变薄,则存在粒子的突出高度变高的倾向,从而高度的绝对值存在变大的倾向。另一方面,若减少粒子的含量,则存在高的部分的频率变小的倾向。
若加大高度的绝对值,并减小高的部分的频率,则结果存在可使面积的平均比率比较小的倾向。
因此,凹凸形成用粒子的粒径越大,面积的平均比率越具有变得比较小的倾向。含量越少,面积的平均比率越具有变得比较小的倾向。
而且,也可通过改变弹性层的形成温度条件使弹性层的表面凹凸改变而容易地对高度频率的分布进行变更。
具体而言,各层的层形成时的形成温度及时间即赋予弹性层的总热量越多,弹性层带来的平缓的凹凸越增加,从而高度频率的分布越广,越存在即使在对表面层导入了相同直径的粒子的情况下也可使面积的平均比率比较小的倾向。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可列举以下所示的三个优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的优选第一实施方式为如下实施方式:所述带电构件包括具有导电性的轴体,在所述轴体的外周面依次具有导电性弹性层及表面层,所述表面层含有凹凸形成用粒子。
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的优选第二实施方式为如下实施方式:所述带电构件包括具有导电性的轴体,在所述轴体的外周面依次具有接着层及导电性弹性层,所述接着层含有凹凸形成用粒子。
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的优选第三实施方式为如下实施方式:所述带电构件包括具有导电性的轴体,在所述轴体的外周面具有导电性弹性层,所述导电性弹性层含有凹凸形成用粒子。
所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为含有凹凸形成用粒子的层不同的实施方式,而且,在各实施方式中,凹凸形成用粒子的优选形态不同。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任一实施方式中,均可优选地列举在所述轴体的外周面依次具有接着层、导电性弹性层及表面层的形态。
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表面层中的凹凸形成用粒子)
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的优选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带电构件包括具有导电性的轴体,在所述轴体的外周面依次具有导电性弹性层及表面层,所述表面层含有凹凸形成用粒子。
作为表面层中的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的材质,并无特别限制,既可以为无机粒子也可以为有机粒子。
作为表面层中的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具体而言可列举:二氧化硅粒子、氧化铝粒子、锆石(ZrSiO4)粒子等无机粒子,以及聚酰胺粒子、氟树脂粒子、硅酮树脂粒子等树脂粒子。
其中,表面层中的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就抑制所获得的图像中条纹的产生的观点而言,优选为树脂粒子或二氧化硅粒子,更优选为树脂粒子,尤其优选为聚酰胺粒子。
而且,表面层中的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就抑制所获得的图像中条纹的产生的观点而言,优选为5μm以上且50μm以下,更优选为8μm以上且40μm以下,尤其优选为12μm以上且30μm以下。
本实施方式的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的测定方法是使用切出层而得的试样,利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对100个粒子的直径(最大直径)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体积平均,由此算出。而且,平均粒径例如也可以使用希森美康(Sysmex)公司制造的百特纳米粒度仪(Zetasizer Nano ZS)来进行测定。
表面层中的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既可以单独含有一种,也可以含有两种以上。
表面层中的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的含量相对于表面层中所含的粘合树脂100质量份,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且5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2质量份以上且30质量份以下,尤其优选为3质量份以上且15质量份以下。
(接着层中的凹凸形成用粒子)
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的优选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带电构件包括具有导电性的轴体,在所述轴体的外周面依次具有接着层及导电性弹性层,所述接着层含有凹凸形成用粒子。
作为接着层中的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的材质,并无特别限制,既可以为无机粒子也可以为有机粒子。
作为接着层中的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具体而言可列举:二氧化硅粒子、氧化铝粒子、锆石粒子等无机粒子,以及聚酰胺粒子、氟树脂粒子、硅酮树脂粒子等树脂粒子。
其中,接着层中的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就强度以及抑制所获得的图像中条纹的产生的观点而言,优选为无机粒子,更优选为锆石粒子。
而且,接着层中的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就抑制所获得的图像中条纹的产生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1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更优选为120μm以上且290μm以下,尤其优选为150μm以上且280μm以下。
接着层中的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既可以单独含有一种,也可以含有两种以上。
接着层中的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的含量相对于粘合树脂100质量份,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且5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2质量份以上且30质量份以下,尤其优选为3质量份以上且15质量份以下。
(导电性弹性层中的凹凸形成用粒子)
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的优选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带电构件包括具有导电性的轴体,在所述轴体的外周面具有导电性弹性层,所述导电性弹性层含有凹凸形成用粒子。
作为导电性弹性层中的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的材质,并无特别限制,既可以为无机粒子也可以为有机粒子。
作为导电性弹性层中的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具体而言可列举:二氧化硅粒子、氧化铝粒子、锆石粒子、炭黑等无机粒子,以及橡胶粒子、聚酰胺粒子、氟树脂粒子、硅酮树脂粒子等树脂粒子。
其中,导电性弹性层中的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就导电性以及抑制所获得的图像中条纹的产生的观点而言,优选为橡胶粒子,更优选为含有导电剂的橡胶粒子。
而且,作为所述橡胶粒子,就带电性及带电均匀性的观点而言,可优选地使用从成为废品的带电构件中提取带电弹性层,并将所提取的带电弹性层粉碎而获得的橡胶粉碎物。作为所述粉碎方法,可优选地列举冷冻粉碎法。
作为所述橡胶粒子的材质,可优选地列举导电性弹性层中的弹性材料。
作为所述导电剂,可优选地列举后述导电性弹性层中的导电剂。
而且,导电性弹性层中的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就抑制所获得的图像中条纹的产生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μm以上且200μm以下,更优选为5μm以上且100μm以下,尤其优选为20μm以上且90μm以下。
导电性弹性层中的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既可以单独含有一种,也可以含有两种以上。
导电性弹性层中的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的含量相对于粘合树脂100质量份,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且10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2质量份以上且30质量份以下,尤其优选为3质量份以上且15质量份以下。
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虽可具有一层以上的凹凸形成用粒子,但优选仅具有一层。
以下,对具有导电性的轴体、以及凹凸形成用粒子以外的各层的成分进行说明。而且,下述各成分,也包括粒子状者,优选添加在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中含有。
[具有导电性的轴体]
具有导电性的轴体是作为带电构件的电极及支撑体而发挥功能的导电性构件。
作为具有导电性的轴体,例如可使用包含:铝、铜合金、不锈钢等金属或合金;铬、镍等实施了镀金处理的铁;导电性的树脂等导电性的材质者。本实施方式的基材是作为带电辊的电极及支撑构件而发挥功能,例如其材质可列举:铁(易切削钢等)、铜、黄铜、不锈钢、铝、镍等金属。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轴体为导电性的棒状构件,作为所述轴体,也可列举在外周面实施了镀敷处理的构件(例如树脂或陶瓷构件)、分散有导电剂的构件(例如树脂或陶瓷构件)等。所述轴体既可以为中空状的构件(筒状构件)也可以为非中空状的构件。
[导电性弹性层]
导电性弹性层是配置在具有导电性的轴体上的层。导电性弹性层既可以直接配置在导电性芯体的外周面上,也可以经由接着层而配置在导电性芯体的外周面上。
导电性弹性层既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层压有多层的层压体。导电性弹性层既可以为导电性的发泡弹性层,也可以为导电性的非发泡弹性层,也可以将导电性的发泡弹性层与导电性的非发泡弹性层层压。
导电性弹性层的一实施方式含有弹性材料、导电剂及其他添加剂。
作为弹性材料,例如可列举:聚氨基甲酸酯、丁腈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乙烯-丙烯橡胶、乙烯-丙烯-二烯烃橡胶、表氯醇(Epichlorohydrin)橡胶、表氯醇-环氧乙烯橡胶、表氯醇-环氧乙烯-烯丙基缩水甘油醚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氯化聚异戊二烯、氢化聚丁二烯、丁基橡胶、硅酮橡胶、氟橡胶、天然橡胶及混合它们而得到弹性材料。这些弹性材料之中,优选聚氨基甲酸酯、硅酮橡胶、丁腈橡胶、表氯醇橡胶、表氯醇-环氧乙烯橡胶、表氯醇-环氧乙烯-烯丙基缩水甘油醚橡胶、乙烯-丙烯-二烯烃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及混合它们而成的弹性材料。
作为导电剂,可列举电子导电剂及离子导电剂。
作为电子导电剂,可列举:炉法炭黑、热炭黑、槽法炭黑、科琴黑、乙炔黑、色素炭黑(color black)等炭黑;热分解碳;石墨;铝、铜、镍、不锈钢等金属或合金;氧化锡、氧化铟、氧化钛、氧化锡-氧化锑固溶体、氧化锡-氧化铟固溶体等金属氧化物;对绝缘物质的表面进行导电化处理而成的物质;等的粉末。
作为离子导电剂,可列举:四乙基铵、月桂基三甲基铵、苄基三烷基铵等高氯酸盐或氯酸盐;锂、镁等碱金属或碱土类金属的高氯酸盐或氯酸盐;等。
导电剂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导电剂优选平均一次粒径为1nm以上且200nm以下。
导电性弹性层中的电子导电剂的含量,相对于弹性材料100质量份,优选为1质量份以上且30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5质量份以上且25质量份以下。
导电性弹性层中的离子导电剂的含量,相对于弹性材料100质量份,优选为0.1质量份以上且5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5质量份以上且3质量份以下。
作为导电性弹性层中所调配的其他添加剂,例如可列举:软化剂、塑化剂、硬化剂、硫化剂、硫化促进剂、硫化促进助剂、抗氧化剂、表面活性剂、偶合剂、填充剂(二氧化硅、碳酸钙、粘土矿物等)等。
导电性弹性层的层厚,优选为1mm以上且10mm以下,更优选为2mm以上且5mm以下。
导电性弹性层的体积电阻率优选为1×103Ω·cm以上且1×1014Ω·cm以下。
作为将导电性弹性层形成在具有导电性的轴体上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将混合弹性材料、导电剂、其他添加剂而成的导电性弹性层形成用组成物及圆筒状的具有导电性的轴体一起从挤出成型机挤出,在具有导电性的轴体的外周面上形成导电性弹性层形成用组成物的层,接着,对导电性弹性层形成用组成物的层进行加热使其产生交联反应从而制成导电性弹性层的方法;在环形带状的具有导电性的轴体的外周面,从挤出成型机挤出混合弹性材料、导电剂、其他添加剂而成的导电性弹性层形成用组成物,在具有导电性的轴体的外周面上形成导电性弹性层形成用组成物的层,接着,对导电性弹性层形成用组成物的层进行加热而使其产生交联反应从而制成导电性弹性层的方法等。具有导电性的轴体也可以在其外周面具有接着层。
[表面层]
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优选在导电性弹性层上还具有表面层。
作为可用于表面层的所述粘合树脂,可列举:氨基甲酸酯树脂、聚酯、苯酚、丙烯酸、聚氨基甲酸酯、环氧树脂、纤维素等。
为了将表面层的电阻率调整为恰当的值,多使其含有导电性粒子。
作为导电性粒子,优选粒径为3μm以下且体积电阻率为109Ω·cm以下者。例如,可使用包括氧化锡、氧化钛、氧化锌等金属氧化物或它们的合金的粒子、或者炭黑等。
所述表面层的层厚就长期的起雾抑制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2μm以上且10μm以下,更优选为3μm以上且8μm以下。
表面层的体积电阻率优选为1×105Ω·cm以上且1×108Ω·cm以下。
作为表面层的涂布方法,可使用辊涂法、刮板涂布法、线棒涂布法、喷涂法、浸涂法、珠涂法、气刀涂布法、帘涂法等通常的方法。辊涂法因不会产生端部下坠而优选应用于使端部附近比中央部附近厚的本发明。而且,浸涂法虽然会产生端部下坠,但因可有效率地形成缺陷少的膜而优选使用。
[接着层]
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也可以在具有导电性的轴体与导电性层之间具有接着层。
作为介隔在导电性弹性层与导电性芯材之间的接着层,可列举树脂层,具体而言可列举:聚烯烃、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聚氨基甲酸酯、丁腈橡胶、氯化橡胶、氯乙烯树脂、醋酸乙烯树脂、聚酯、酚树脂、硅酮树脂等的树脂层。接着层也可以含有导电剂(例如前述的电子导电剂或离子导电剂)。
接着层的层厚就密接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更优选为2μm以上且50μm以下,尤其优选为5μm以上且20μm以下。
<带电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盒>
本实施方式的带电装置是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通过接触带电方式使电子照片感光体带电的带电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只要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带电装置则并无特别限制,但优选包括:电子照片感光体、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通过接触带电方式使所述电子照片感光体带电的带电装置、在带电的所述电子照片感光体的表面形成潜像的潜像形成装置、通过含有调色剂的显影剂将形成在所述电子照片感光体的表面的潜像予以显影,从而在所述电子照片感光体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像的显影装置、以及将形成在所述电子照片感光体的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介质的转印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带电装置可为仅将直流电压施加至带电构件的方式、将在直流电压上叠加交流电压而成的电压施加至带电构件的方式中的任一者。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可以包括选自使调色剂像定影于记录介质的定影装置;在转印调色剂像之后对带电前的感光体的表面进行清洁的清洁装置;在转印调色剂像之后,在带电前对感光体的表面照射光来进行除电的除电装置中的至少一者。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为将形成在电子照片感光体的表面的调色剂像直接转印至记录介质的直接转印方式的装置、以及将形成在电子照片感光体的表面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体的表面,并将转印至中间转印体的表面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至记录介质的表面的中间转印方式的装置中的任一者。
本实施方式的处理盒是拆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盒体,至少包括电子照片感光体及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优选为如下处理盒,即,拆装于图像形成装置并且包括电子照片感光体、以及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带电构件,通过接触带电方式使所述电子照片感光体带电的带电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处理盒还可以包括选自显影装置、感光体的清洁装置、感光体的除电装置、转印装置等中的至少一个装置。
以下,参照图示对本实施方式的带电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盒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直接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图。图4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图。
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200包括:电子照片感光体(简称为“感光体”)207、使感光体207表面带电的带电装置208、连接于带电装置208的电源209、对感光体207表面进行曝光以形成潜像的曝光装置206、通过含有调色剂的显影剂而将感光体207上的潜像予以显影的显影装置211、将感光体207上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介质500的转印装置212、使调色剂像定影于记录介质500的定影装置215、将残留在感光体207上的调色剂去除的清洁装置213以及对感光体207的表面进行除电的除电装置214。也可以不包括除电装置214。
图4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210包括感光体207、带电装置208、电源209、曝光装置206、显影装置211、将感光体207上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介质500的一次转印构件212a及二次转印构件212b、定影装置215以及清洁装置213。图像形成装置210与图像形成装置200同样地也可以包括除电装置。
带电装置208是包括辊状的带电构件,通过接触感光体207的表面而使感光体207的表面带电的接触带电方式的带电装置。自电源209对带电装置208或仅施加直流电压,或施加在直流电压上叠加交流电压而成的电压。
作为曝光装置206可列举包括半导体激光器(laser)、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等光源的光学系统装置。
显影装置211是将调色剂供给至感光体207的装置。显影装置211例如使辊状的显影剂保持体接触或接近感光体207,使感光体207上的潜像附着调色剂而形成调色剂像。
作为转印装置212,例如可列举电晕(corona)放电发生器、经由记录介质500而按压至感光体207的导电性辊。
作为一次转印构件212a,例如可列举接触感光体207而进行旋转的导电性辊。作为二次转印构件212b,例如可列举经由记录介质500而按压至一次转印构件212a的导电性辊。
作为定影装置215例如可列举包括加热辊及按压至所述加热辊的加压辊的加热定影装置。
作为清洁装置213可列举包括刮板(blade)、刷子、辊等作为清洁构件的装置。作为清洁刮板的材质,可列举氨基甲酸酯橡胶、氯丁橡胶(Neoprene rubber)、硅酮橡胶等。
除电装置214例如是对转印后的感光体207表面照射光以对感光体207的残留电位进行除电的装置。也可以不包括除电装置214。
图5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为将四个图像形成单元并排配置的串联(tandem)方式且为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图。
图像形成装置220在壳体(housing)400内包括:与各色的调色剂相对应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包括激光光源的曝光装置403、中间转印带409、二次转印辊413、定影装置414以及具有清洁刮板416的清洁装置。
因四个图像形成单元具有相同的构成,所以作为它们的代表,对包括感光体401a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构成进行说明。
在感光体401a的周围,沿感光体401a的旋转方向依次配置有带电辊402a、显影装置404a、一次转印辊410a、清洁刮板415a。一次转印辊410a经由中间转印带409而按压至感光体401a。对显影装置404a供给收容在调色剂盒405a中的调色剂。
带电辊402a是接触感光体401a的表面而使感光体401a的表面带电的接触带电方式的带电装置。自电源对带电辊402a或仅施加直流电压,或施加在直流电压上叠加交流电压而成的电压。
中间转印带409由驱动辊406、张紧辊407及背面辊408张紧,并通过这些辊的旋转而行进。
二次转印辊413以经由中间转印带409而按压至背面辊408的方式进行配置。
定影装置414例如为包括加热辊及加压辊的加热定影装置。
清洁刮板416是将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09上的调色剂予以去除的构件。清洁刮板416配置在背面辊408的下游,将残留在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409上的调色剂去除。
在壳体400内设有对记录介质500进行收容的托盘(tray)411。托盘411内的记录介质500被搬运辊412搬运至中间转印带409与二次转印辊413的接触部,并被搬运至定影装置414,从而在记录介质500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后的记录介质500被排出至壳体400的外部。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处理盒的一例的概略图。图6所示的处理盒300拆装于例如包括曝光装置、转印装置及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
处理盒300中,感光体207、带电装置208、显影装置211及清洁装置213通过壳体301而一体化。在壳体301上设有:用于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进行拆装的安装轨(rail)302、用于曝光的开口部303、及用于除电曝光的开口部304。
处理盒300所具备的带电装置208是包括辊状的带电构件,通过接触感光体207的表面而使感光体207的表面带电的接触带电方式的带电装置。在将处理盒300装配于图像形成装置而进行图像形成时,自电源对带电装置208或仅施加直流电压或施加在直流电压上叠加交流电压而成的电压。
<显影剂、调色剂>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应用的显影剂并无特别限定。显影剂既可以为仅包含调色剂的一成分显影剂,也可以为混合调色剂及载体而成的二成分显影剂。
显影剂中所含的调色剂并无特别限定。调色剂例如包括粘合树脂、着色剂、脱模剂。作为调色剂的粘合树脂,例如可列举聚酯、苯乙烯-丙烯酸树脂。
调色剂也可以添加外部添加剂。作为调色剂的外部添加剂,例如可列举二氧化硅、二氧化钛、氧化铝等无机微粒子。
调色剂是通过制造调色剂粒子并对所述调色剂粒子添加外部添加剂而制备。作为调色剂粒子的制造方法,可列举混炼粉碎法、凝聚合一法、悬浮聚合法、溶解悬浮法等。调色剂粒子既可以为单层结构的调色剂粒子,也可以为包括芯部(核粒子)及包覆芯部的包覆层(壳层)的所谓的核·壳结构的调色剂粒子。
调色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D50v)优选为2μm以上且10μm以下,更优选为4μm以上且8μm以下。
二成分显影剂中所含的载体并无特别限定。作为载体,例如可列举:在包含磁性粉末的芯材的表面包覆树脂而成的包覆载体;在基体(matrix)树脂中分散磁性粉末进行调配而成的磁性粉末分散型载体;使树脂含浸于多孔质磁性粉中而成的树脂含浸型载体等。
二成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与载体的混合比(质量比)优选为调色剂:载体=1:100至30:100,更优选为3:100至20:100。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但发明的实施方式完全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无特别说明,则“份”是质量基准。
<实施例1>
〔带电构件的制作〕
-基材的准备-
在包括SUM23L的基材上进行5μm厚度的无电解镍镀敷后,施加6价铬酸,获得了直径8mm的导电性基材。
-接着层的形成-
接下来,利用球磨机对下述混合物进行1小时的混合后,通过刷涂在所述基材表面形成了膜厚10μm的接着层。
·氯化聚丙烯树脂(马来酸酐氯化聚丙烯树脂、苏泊齿隆(superchlon)930、日本制纸化学(股)制造):100份
·环氧树脂(EP4000、(股)艾迪科(ADEKA)制造):10份
·导电剂(炭黑、科琴黑EC、科琴黑国际(Ketjen Black International)公司制造):2.5份
另外,在粘度调整中使用了甲苯或二甲苯。
-导电性弹性层的形成-
·表氯醇橡胶(3106、日本瑞翁(Zeon)(股)制造):100质量份
·炭黑(旭#60、旭炭(股)制造):6质量份
·碳酸钙(增白(whiten)SB、白石钙(股)制造):20质量份
·离子导电剂(BTEAC、狮王(Lion)(股)制造):5质量份
·硫化促进剂:硬脂酸(日油(股)制造):1质量份
·硫化剂:硫磺(巴尔诺克(VULNOC)R、大内新兴化学工业(股)制造):1质量份
·硫化促进剂:氧化锌:1.5质量份
利用开放式辊(open roll)对上述所示组成的混合物进行混炼,在由SUS303形成的直径8mm的导电性支撑体表面上,经由接着层,使用挤出成型机形成直径12mm的辊(roll),之后在175℃下加热70分钟,获得了导电性弹性层。
-表面层的形成-
·粘合树脂:N-甲氧基甲基化尼龙1(商品名F30K、长濑康泰斯(Nagase ChemteX)(股)制造):100质量份
·粒子A:炭黑(导电剂、体积平均粒径:43nm、商品名:MONAHRCH1000、卡博特(cabot)公司制造):15质量份
·粒子B:聚酰胺粒子(凹凸形成用粒子、体积平均粒径22μm、聚酰胺12、阿科玛(Arkema)公司制造):5质量份
利用甲醇对上述组成的混合物进行稀释,利用珠磨机在下述条件下进行了分散。
·珠材质:玻璃
·珠径:1.3mm
·推进器(propeller)转速:2,000rpm
·分散时间:60min
在将上述获得的分散液浸渍涂布至所述导电性弹性层的表面之后,在150℃下进行30分钟加热干燥,形成厚度5μm的表面层,而获得了实施例1的带电构件(带电辊1)。
<实施例2>
在表面层的形成中,将粒子B设为SiO2粒子(体积平均粒径12μm、桑斯非(sunsphere)H121、AGC艾斯艾泰克(agc-sitech)(股)制造)10质量份,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了实施例2的带电辊。
<比较例1>
在表面层的形成中,将粒子B设为聚酰胺粒子(体积平均粒径10μm、阿科玛公司制造)、10质量份,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了比较例1的带电辊。
<比较例2>
在表面层的形成中将膜厚设为10μm,除此之外,以与比较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了比较例2的带电辊。
<比较例3>
在导电性弹性层的形成中,将加热条件设为160℃70分钟,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了比较例3的带电辊。
<实施例3>
在表面层的形成中,将粒子B设为聚酰胺粒子(凹凸形成用粒子、体积平均粒径15μm、聚酰胺12、阿科玛公司制造):10质量份,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了实施例3的带电辊。
<实施例4>
在表面层的形成中将膜厚设为7μm,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了实施例4的带电辊。
<比较例4>
在表面层的形成中,将粒子B设为SiO2粒子(体积平均粒径12μm、桑斯非(sunsphere)H121、AGC艾斯艾泰克(agc-sitech)(股)制造)20质量份,并将膜厚设为10μm,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了比较例4的带电辊。
[推定接触面积比率的算出]
-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对凹凸形状的测定、以及所述面积的平均比率的算出-
在针对带电构件的表面,利用共焦显微镜对轴方向上的五处以上的不同位置上的0.7mm见方的范围的凹凸高度进行测定而算出了凹凸高度时,以从高的一侧起占0.01面积%的高度作为基准高度,相对于所述0.7mm见方的面积100面积%,在比所述基准高度低1.7μm的位置上的带电构件所占的面积的平均比率的算出中,首先为了表面凹凸形状的定量化,使用共焦显微镜,对带电辊上的五处以上的任意位置上的0.7mm见方的范围进行测定,并将表面凹凸的高度信息进行了数值化。根据所获得的数值信息,首先将高度信息以0.014μm区间予以直方图(histogram)化,算出了相对于面积比率的凹凸高度。将此时的从高的一侧起占0.01面积%的高度设为基准高度。而且,算出了在比所述基准高度低1.7μm的位置上的带电构件所占的面积的平均比率。
[画质维持性(带电辊污染引起的“污染条纹”的画质故障(条纹故障))的评价]
画质维持性的评价是:在DocuCentre SC2020的改造机上组装在所述实施例或比较例中所获得的带电辊,在低温低湿(10℃15%RH)的条件下输出50,000枚图像密度60%的A4半色调(halftone)图像,之后输出一枚半色调图像。根据在半色调上所产生的带电辊的污染引起的画质条纹故障的级别,以G0~G5对画质维持性进行了评价。条纹故障中,G3以下为在使用上没有问题的级别。
将实施例1至实施例4以及比较例1至比较例4的带电构件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
[表1]
Figure BDA0001786634660000221
<实施例5>
在接着层的形成中,添加了5质量份的锆石珠(体积平均粒径250μm),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了实施例5的带电辊。
<实施例6>
在接着层的形成中,添加了10质量份的锆石珠(体积平均粒径125μm),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了实施例6的带电辊。
<比较例5>
在接着层的形成中,添加了10质量份的锆石珠(体积平均粒径100μm),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了比较例5的带电辊。
<比较例6>
在接着层的形成中,将膜厚设为15μm,除此之外,以与比较例5相同的方法获得了比较例6的带电辊。
<比较例7>
在接着层的形成中,添加了10质量份的锆石珠(体积平均粒径25μm),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了比较例7的带电辊。
使用实施例5及实施例6以及比较例5至比较例7的带电构件,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了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2。
[表2]
Figure BDA0001786634660000231
<实施例7>
在表面层的形成中,不使用粒子B,
在导电性弹性层中添加了5质量份的冷冻橡胶粉碎物(体积平均粒径80μm)作为凹凸形成用粒子,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了实施例7的带电辊。
<实施例8>
在导电性弹性层中添加了10质量份的冷冻橡胶粉碎物(体积平均粒径30μm)作为凹凸形成用粒子,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获得了实施例8的带电辊。
<实施例9>
在导电性弹性层中添加了20质量份的冷冻橡胶粉碎物(体积平均粒径15μm)作为凹凸形成用粒子,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获得了实施例9的带电辊。
<实施例10>
在导电性弹性层中添加了80质量份的冷冻橡胶粉碎物(体积平均粒径10μm)作为凹凸形成用粒子,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获得了实施例10的带电辊。
<比较例8>
在表面层的形成中,不使用粒子B,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获得了比较例8的带电辊。
<比较例9>
在导电性弹性层中添加了100质量份的冷冻橡胶粉碎物(体积平均粒径10μm)作为凹凸形成用粒子,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获得了比较例9的带电辊。
<比较例10>
在导电性弹性层中添加了1质量份的冷冻橡胶粉碎物(体积平均粒径80μm)作为凹凸形成用粒子,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获得了比较例10的带电辊。
<比较例11>
在导电性弹性层中添加了1质量份的冷冻橡胶粉碎物(体积平均粒径10μm)作为凹凸形成用粒子,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获得了比较例11的带电辊。
<比较例12>
在导电性弹性层中添加了100质量份的冷冻橡胶粉碎物(体积平均粒径80μm)作为凹凸形成用粒子,除此之外,以与实施例7相同的方法获得了比较例12的带电辊。
使用实施例7至实施例10以及比较例8至比较例12的带电构件,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了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
[表3]
Figure BDA0001786634660000251
根据表1、表2及表3所示的实施例及比较例可知如下方面。即,通过设为本申请构成的实施例范围,可得到一种能获得条纹的产生少的图像的带电构件。

Claims (10)

1.一种带电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针对带电构件的表面,利用共焦显微镜对轴方向上的五处以上的不同位置上的0.7mm见方的范围的凹凸高度进行测定而算出了凹凸高度时,以从高的一侧起占0.01面积%的高度作为基准高度,相对于所述0.7mm见方的面积100面积%,在比所述基准高度低1.7μm的位置上的带电构件所占的面积的平均比率为2面积%以下,
所述带电构件包括具有导电性的轴体,
在所述轴体的外周面依次具有导电性弹性层及表面层,
所述表面层含有凹凸形成用粒子,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2μm以上且30μm以下,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为树脂粒子或二氧化硅粒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积的平均比率为0.1面积%以上且2面积%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电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积的平均比率为0.2面积%以上且1.8面积%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为聚酰胺粒子。
5.一种带电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针对带电构件的表面,利用共焦显微镜对轴方向上的五处以上的不同位置上的0.7mm见方的范围的凹凸高度进行测定而算出了凹凸高度时,以从高的一侧起占0.01面积%的高度作为基准高度,相对于所述0.7mm见方的面积100面积%,在比所述基准高度低1.7μm的位置上的带电构件所占的面积的平均比率为2面积%以下,
所述带电构件包括具有导电性的轴体,
在所述轴体的外周面依次具有接着层及导电性弹性层,
所述接着层含有凹凸形成用粒子,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11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为无机粒子或树脂粒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电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为锆石粒子。
7.一种带电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针对带电构件的表面,利用共焦显微镜对轴方向上的五处以上的不同位置上的0.7mm见方的范围的凹凸高度进行测定而算出了凹凸高度时,以从高的一侧起占0.01面积%的高度作为基准高度,相对于所述0.7mm见方的面积100面积%,在比所述基准高度低1.7μm的位置上的带电构件所占的面积的平均比率为2面积%以下,
所述带电构件包括具有导电性的轴体,
在所述轴体的外周面具有导电性弹性层,
所述导电性弹性层含有凹凸形成用粒子,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为5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所述凹凸形成用粒子为橡胶粒子。
8.一种带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构件。
9.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子照片感光体;以及
带电装置,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构件,使所述电子照片感光体带电,并且
所述处理盒拆装于图像形成装置。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子照片感光体;
带电装置,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电构件,使所述电子照片感光体带电;
潜像形成装置,在带电的所述电子照片感光体的表面形成潜像;
显影装置,通过含有调色剂的显影剂将在所述电子照片感光体的表面形成的潜像予以显影而在所述电子照片感光体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像;以及
转印装置,将在所述电子照片感光体的表面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记录介质。
CN201811018199.5A 2018-03-22 2018-09-03 带电构件、带电装置、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02974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4929 2018-03-22
JP2018054929A JP7067172B2 (ja) 2018-03-22 2018-03-22 帯電部材、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7409A CN110297409A (zh) 2019-10-01
CN110297409B true CN110297409B (zh) 2023-06-27

Family

ID=67984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18199.5A Active CN110297409B (zh) 2018-03-22 2018-09-03 带电构件、带电装置、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29758B1 (zh)
JP (1) JP7067172B2 (zh)
CN (1) CN110297409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3870A (zh) * 2009-07-02 2011-01-1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导电辊、充电装置、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WO2017051561A1 (ja) * 2015-09-25 2017-03-30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機器用帯電ロール
US9753391B1 (en) * 2016-03-22 2017-09-05 Fuji Xerox Co., Ltd. Charging membe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reducing production of micro-chromatic line and white spo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41616A (en) * 1990-06-14 1998-04-21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of developing latent electrostatic images and developer-bearing member
JPH113513A (ja) * 1997-04-17 1999-01-06 Sony Corp 磁気記録媒体
JP2008015323A (ja) 2006-07-07 2008-01-24 Fuji Xerox Co Ltd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31007A (ja) 2009-03-27 2010-10-14 Fuji Xerox Co Ltd 帯電ロール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交換部品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96171B2 (ja) 2009-06-30 2014-01-22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帯電ロール
JP5471085B2 (ja) 2009-07-02 2014-04-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帯電部材、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620187B2 (en) * 2011-06-28 2013-12-31 Xerox Corporation Surface coatings for the bias charging roller
JP6028680B2 (ja) 2013-06-11 2016-11-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6705B2 (ja) 2013-08-14 2017-01-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帯電ロール、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帯電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15045788A (ja) 2013-08-29 2015-03-12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帯電部材
EP3079019B1 (en) * 2015-04-03 2017-10-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oll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JP2017120381A (ja) 2015-12-25 2017-07-06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70184992A1 (en) * 2015-12-25 2017-06-29 Oki Da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3870A (zh) * 2009-07-02 2011-01-1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导电辊、充电装置、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WO2017051561A1 (ja) * 2015-09-25 2017-03-30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機器用帯電ロール
US9753391B1 (en) * 2016-03-22 2017-09-05 Fuji Xerox Co., Ltd. Charging membe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reducing production of micro-chromatic line and white spot
CN107219737A (zh) * 2016-03-22 2017-09-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充电部件、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94072A1 (en) 2019-09-26
CN110297409A (zh) 2019-10-01
US10429758B1 (en) 2019-10-01
JP2019168537A (ja) 2019-10-03
JP7067172B2 (ja) 2022-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19737B (zh) 充电部件、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1722497B (zh) 充电装置、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17058639A (ja) 帯電部材、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769062B2 (ja) 帯電部材、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84079B2 (ja) 帯電部材、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8241267B (zh) 充电部件、充电设备、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0297409B (zh) 带电构件、带电装置、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7424139B2 (ja) 帯電部材、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58642A (ja) 帯電部材、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701854B2 (ja) 帯電部材、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69063B2 (ja) 帯電部材、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5903410A (zh) 带电部件、带电装置、处理墨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1722496B (zh) 带电构件、带电装置、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048869A (ja) ローラ、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US20200341403A1 (en) Charg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883197B2 (ja) 帯電部材、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2219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用導電性部材、画像形成装置用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73732A (ja) 導電性部材、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27244B2 (ja) 導電性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05292633A (ja) 帯電ローラー、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JP2012256078A (ja) 導電性弾性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45717A (ja) 帯電部材、帯電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36323A (ja) 導電性部材、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215177A (ja) 帯電部材、画像形成装置、帯電方法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3, 7-fan-3, Kawasaki,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