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67809A - 层叠体、层叠体前驱体和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层叠体、层叠体前驱体和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67809A
CN110267809A CN201880010462.8A CN201880010462A CN110267809A CN 110267809 A CN110267809 A CN 110267809A CN 201880010462 A CN201880010462 A CN 201880010462A CN 110267809 A CN110267809 A CN 1102678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aminated body
cloth
resin
copolyam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046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67809B (zh
Inventor
水島洋一
伊藤健
田辺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iatex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iate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iatex Co Ltd filed Critical Diate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678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678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678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678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6Making multilayered or multicolour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in the form of fibres or fila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next to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am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4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ureth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ing metho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sing technique, e.g. using action of vacuum or fluid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024Woven fab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2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283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fibres or filaments constituting the yarns or threads synthetic polymer-based, e.g. polyamide or polyester fib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55 or mor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24All layers being polyme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2/00Composition 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fibres which form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2/02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fibres
    • B32B2262/0253Polyolefin fib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70/00Resin or rubber layer containing a blend of at least two different 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74/00Thermoplastic elastome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00Woven fabrics designed to make specified art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Casting Or Compres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以提供机械特性提高,且层间粘接性优异的层叠体为课题,该课题通过下述的层叠体来解决:在层叠由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的多个布状体而形成的布基层叠体(2)的至少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3)、共聚聚酰胺层(4)和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而形成的层叠体;或者,在层叠由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的多个布状体而形成的布基层叠体(2)的至少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3)、共聚聚酰胺层(4)和聚酰胺系树脂层(6)而形成的层叠体。

Description

层叠体、层叠体前驱体和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体、层叠体前驱体和层叠体的制造方法,更详细而言,涉及机械特性提高、层间粘接性优异的层叠体、层叠体前驱体和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层叠包括取向化聚合物股线的多个纺布、并进行热压接来制造层叠聚合物产品的方法。
专利文献1阐述了所得的层叠聚合物产品的机械特性良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1382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即使上述层叠聚合物产品的机械特性良好,但仍要求机械特性的进一步提高。例如,作为其方法,考虑在层叠聚合物产品的表面层叠耐磨性部件的方法。然而,得到这样的层叠体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将不同组成的部件彼此层叠的情况下,难以获得层间粘接性。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机械特性提高且层间粘接性优异的层叠体、层叠体前驱体和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课题通过以下的记载而明了。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1层叠体的特征在于,是在布基层叠体的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和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而形成的,所述布基层叠体由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的多个布状体层叠形成。
另外,本发明的第2层叠体的特征在于,是在布基层叠体的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和聚酰胺系树脂层而形成的,所述布基层叠体由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的多个布状体层叠形成的。
在上述第1或第2层叠体中,优选在上述布基层叠体的另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和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或聚酰胺系树脂层而形成。在上述层叠体中,优选上述改性聚烯烃层为选自酸改性的改性聚丙烯或酸改性的改性聚乙烯中的至少一种。另外,在上述层叠体中,优选上述改性聚烯烃层和上述共聚聚酰胺层为薄膜。
本发明的第1层叠体前驱体的特征在于,是在布基层叠体的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而形成的,所述布基层叠体由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的多个布状体层叠形成的。在上述第1层叠体前驱体中,优选在上述布基层叠体的另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而形成。
本发明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准备布基层叠体,所述布基层叠体由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的多个布状体层叠后进行热压接而形成,在上述布基层叠体的单面或双面上层叠改性聚烯烃层,再于上述改性聚烯烃层的上表面层叠共聚聚酰胺层,然后,在上述共聚聚酰胺层的上表面层叠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或聚酰胺系树脂层。在上述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上述改性聚烯烃层和上述共聚聚酰胺层为薄膜,将上述布基层叠体设置在模具内,在上述布基层叠体的单面或双面上设置上述改性聚烯烃层,在上述改性聚烯烃层的上表面设置上述共聚聚酰胺层,从上述共聚聚酰胺层的上表面侧向上述模具内注入形成上述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的树脂或形成上述聚酰胺系树脂层的树脂。
本发明的层叠体前驱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准备布基层叠体,所述布基层叠体由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的多个布状体层叠后进行热压接而形成,在上述布基层叠体的单面或双面上层叠改性聚烯烃层,在上述改性聚烯烃层的上表面层叠共聚聚酰胺层。
另外,本发明的层叠体前驱体的另一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准备多个布状体,所述多个布状体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在上述多个布状体的单面或双面上层叠改性聚烯烃层,在上述改性聚烯烃层的上表面层叠共聚聚酰胺层。
在上述层叠体前驱体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上述改性聚烯烃层和上述共聚聚酰胺层为薄膜、并且是通过热压接进行一体化而得到的。
本发明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准备通过上述的制造方法得到的上述层叠体前驱体,将上述层叠体前驱体设置在模具内,从上述层叠体前驱体的上述共聚聚酰胺层的上表面侧向上述模具内注入形成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的树脂或形成聚酰胺系树脂层的树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机械特性提高、且层间粘接性优异的层叠体。
另外,根据本发明,还可获得包括布基层叠体、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的层叠体前驱体,提供通用性高的层叠体。
而且,根据本发明,可提供有助于提高产率的上述层叠体、上述层叠体前驱体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层叠体的层构成之一例的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层叠体的层构成的另一例的图。
图3是显示用于得到布基层叠体的布基层叠体前驱体之一例的截面图。
图4是说明线条体的结构的图。
图5是说明层叠体的形成之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1层叠体)
首先,参照图1(a),对本发明的第1层叠体的层构成之一例进行说明。
图1(a)所示的层叠体1是在布基层叠体2的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3、共聚聚酰胺层4、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而形成的。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布基层叠体2和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之间按照上述顺序设置改性聚烯烃层3和共聚聚酰胺层4,可以得到机械特性提高的层叠体。特别是,通过按照上述顺序层叠各层,在各层间发挥所期望的粘接性,发挥不使其发生层间剥离的功能。
布基层叠体2可以适宜使用将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的多个布状体层叠再进行热压接而得到的层叠体。作为本方案中的布基层叠体2,可以是将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的一块布条体弯折再进行热压接而得到的层叠体,也可以是层叠多个弯折的布条体再进行热压接而得到的层叠体。
改性聚烯烃层3包括改性聚烯烃。改性聚烯烃层3不仅与布基层叠体2牢固粘接,还与共聚聚酰胺层4牢固粘接。
共聚聚酰胺层4包括共聚聚酰胺。共聚聚酰胺层4不仅与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牢固粘接,还与改性聚烯烃层3牢固粘接。
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包括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由此,层叠体1能够发挥优异的耐磨性等。
层叠体1可以通过在布基层叠体2的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和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来制造。
[布基层叠体]
首先,准备布基层叠体2。布基层叠体2使用将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的多个布状体层叠后进行热压接而形成的层叠体。
图3是显示供热压接的、由多个布状体21构成的布基层叠体前驱体2a之一例的截面图。
图3的方案是层叠2块布状体21、21,再使中间层22介于该2块布状体21、21之间,形成布基层叠体前驱体2a。在图3的方案中,布状体21为织物。
布状体可以使用包括已拉伸的热塑性树脂的单丝、带、纱线、分股纱线、复丝、短纤维等的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来形成。
布状体可以是织制的纺布,或者,可以是通过将多个包括热塑性树脂的线条体以垂直的方式排列而形成面状、再将其交点接合而得到的交叉结合布(ソフ),另外,也可以是使用包括上述热塑性树脂的线条体形成的针织品或编织物。
线条体是以熔点高于热压接温度的高熔点树脂成分为主体构成的,但可以包含熔点低于热压接温度的低熔点树脂成分。
线条体的结构可以例示如图4所示的方案。图4(a)是线条体210为只有基层220的单层的例子。在该例的情况下,构成线条体的树脂虽然由高熔点树脂成分构成,但在不损及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可以包含低熔点树脂成分。
图4(b)、(c)显示线条体210为在基层220的单面或双面上层叠有包括熔点低于基层220的热塑性树脂的表面层230的层叠结构的例子。
图4(d)、(e)是包括熔点低于基层220的热塑性树脂的表面层230覆盖基层220周围而形成了皮芯结构的例子。
图4(f)是并排结构(side by side)的例子,而图4(g)是海岛结构的例子。
作为布状体中使用的构成线条体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以优选列举: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等。其中,聚丙烯特别适合。
在采用层叠结构作为线条体210的情况下,作为其成型材料的层叠薄膜的成型方法可以从下述(1)~(4)等中适当选择使用:
方法(1):预先形成作为基层220的薄膜和作为表面层230的薄膜,再采用干式层压法或热层压法进行多层化;
方法(2):在作为基层220的薄膜的表面涂覆作为表面层230的热塑性树脂;
方法(3):在预先形成的作为基层220的薄膜上挤出层压表面层230;或
方法(4):通过多层共挤出法以层叠薄膜的形式进行挤出成型。
将作为基层220的薄膜例如沿单轴方向拉伸,之后层叠作为表面层230的热塑性树脂,将其切割成带状,可以获得已拉伸的线条体210。或者,将层叠有基层220和表面层230的层叠薄膜切割后沿单轴方向拉伸,从而也可获得线条体210。
对拉伸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热辊、热板、热风炉、热水、热油、蒸气、红外线照射等,通过一段或多段拉伸来进行。此外,线条体可以不是全部被拉伸的线条体,在对强度没有那么大的影响的范围内还可以混杂未拉伸线条体。
线条体的粗度可以根据目的任意选定,但通常在层叠结构的情况下,希望是50~10000dtex(dt)的范围,在如图4(d)或(e)所示的皮芯结构(包覆结构)的情况下,希望是1~10000dtex(dt)的范围。
中间层22配置在布状体21与布状体21之间,在粘接这些布状体21和布状体21之间的同时,具有提高所得到的布基层叠体的刚性的功能。
中间层22由热塑性树脂构成。作为该热塑性树脂,可以使用在低熔点树脂成分中含有高熔点树脂成分的树脂。若在低熔点树脂成分中含有高熔点树脂成分,则可使中间层作为刚性提高层来发挥功能。
在本说明书中,“熔点”是指通过DSC测定(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ifferentialscanningcalorimetry)作为熔解峰温度而测得的温度。换言之,高熔点树脂成分处于熔解峰温度高于低熔点树脂成分的关系。中间层22能够显示来自这些树脂的两个熔解峰温度。
作为中间层22中使用的低熔点树脂成分,可以优选列举: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等。其中,优选聚烯烃,更优选为聚丙烯。
作为中间层22中使用的高熔点树脂成分,只要是熔点高于低熔点树脂成分的树脂成分即可,可以优选列举: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等。其中,聚丙烯特别适合。
在中间层22中使用的低熔点树脂成分和高熔点树脂成分分别选自聚丙烯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使用无规聚丙烯作为低熔点树脂成分、使用均聚聚丙烯作为高熔点树脂成分。
无规聚丙烯是作为单体成分的丙烯与α-烯烃(例如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庚烯、1-辛烯等除丙烯以外的α-烯烃)进行无规共聚而得到的物质。
例如,相对于所有单体成分,α-烯烃能够以优选20重量%以下、更优选10重量%以下的比例进行使用。可以调整α-烯烃的比例,使显示出所期望的熔点。
在中间层22中使用的低熔点树脂成分和高熔点树脂成分分别选自聚丙烯的情况下的其他方案中,也可以使用较低熔点的无规聚丙烯作为低熔点树脂成分、使用较高熔点的无规聚丙烯作为高熔点树脂成分。
如上所述,无规聚丙烯的熔点例如可以通过调整α-烯烃的比例等来设定。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使用与用作低熔点树脂成分的无规聚丙烯相比α-烯烃的比例小的树脂成分作为高熔点树脂成分。
作为中间层22,可以使用将低熔点树脂成分的颗粒和高熔点树脂成分的颗粒在两种树脂成分的熔点以上的温度下混炼、并通过吹胀成型等形成的薄膜。
还可以使用无纺布作为中间层22。
无纺布可以使用将低熔点树脂成分的颗粒和高熔点树脂成分的颗粒在两种树脂成分的熔点以上的温度下混炼、并通过纺粘法、熔体流动等成网方法形成的无纺布,也可以使用通过热粘合、化学粘合、针刺、射流喷网成布结合方法等形成的无纺布。
在中间层22中,高熔点树脂成分的含量例如优选为5重量%~50重量%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0重量%~30重量%的范围。
另外,中间层22中的低熔点树脂成分与高熔点树脂成分的重量比优选为5:95~50:50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10:90~30:70的范围。
中间层22的厚度例如可以根据布状体的厚度或构成该布状体的线条体的粗度等适当设定,故没有限定,但优选为10μm~100μ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20μm~60μm的范围。
布基层叠体2可以是在规定的温度下热压接上述的布基层叠体前驱体2a、然后进行冷却来制造。
在使用于低熔点树脂成分中含有高熔点树脂成分的中间层的情况下,若在低熔点树脂成分的熔点以上且不足高熔点树脂成分的熔点的温度下进行热压接,则所得的布基层叠体2起到刚性优异的效果。
对热压接的方法没有额外限定,例如可以使用热压机等。其压力没有额外限定,可以根据各层的厚度等适当设定,例如优选为0.5MPa~20MPa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2MPa~15MPa的范围。
热压接的时间只要是能够进行热压接的时间,则没有额外限定,例如优选为1分钟~20分钟的范围。
另外,热压接后的冷却可以是自然放冷,也可以是强制冷却。在强制冷却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维持热压接时的压合状态、并将温度降低至冷却温度的方法。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冷却加压的方法。
对冷却加压的压力没有额外限定,可以根据各层的厚度等适当设定,例如优选为0.5MPa~20MPa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2MPa~15MPa的范围。
冷却的时间只要是能够进行冷却的时间,则没有额外限定,例如优选为10秒~20分钟的范围。
在以上的说明中,主要示出了对层叠2块布状体21来形成布基层叠体2的情形,但对所层叠的布状体21的块数的上限没有限定。
例如,可以根据目标用途适当设定所层叠的布状体21的块数,使布基层叠体2达到所期望的厚度。所层叠的布状体21的块数例如可以设为2块~50块的范围。
在层叠2块布状体的情况下,可以形成由布状体/中间层/布状体构成的层叠结构。
在层叠3块布状体的情况下,可以形成由布状体/中间层/布状体/中间层/布状体构成的层叠结构。
在层叠4块布状体的情况下,可以形成由布状体/中间层/布状体/中间层/布状体/中间层/布状体构成的层叠结构。
在将布状体的块数增加至5块以上的情况下,遵循上述3块或4块的方案,在布状体与布状体之间配置中间层,使布状体达到规定的块数。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主要示出了对在层叠布状体21时使中间层22介于布状体21、21之间的方案,但根据布基层叠体2所要求的刚性,可以适当省略中间层22。
而且,还可以在多个布状体21之间设置未图示的粘接剂层。对该粘接剂层中使用的粘接剂没有额外限定,可以使用在不损及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选择的市售品。
对设置粘接剂层的方法没有额外限定,可以例示喷雾、浸涂、刷涂等。
在使用粘接剂层的情况下,可以并用中间层22和粘接剂层。在并用中间层22和粘接剂层的情况下,可以在中间层22的一个面或双面上形成粘接剂层。
根据布基层叠体2所要求的强度或刚性,上述的中间层22或粘接剂层可以适当省略。
特别是,在具有如图4(c)所示的层叠结构、或如图4(d)、(e)所示的皮芯结构的情况下,即使省略中间层或粘接剂层,也可获得高强度。这种情况下,在布基层叠体前驱体的热压接时,布状体中使用的构成线条体的表面层的低熔点树脂成分熔解,多个布状体彼此热压接而形成一体。
在本方案中,布基层叠体的形成方法并不限于以上说明的方案。
第1层叠体1的一个优选方案是:如图1所示,在布基层叠体2的一个面上依次层叠了改性聚烯烃层3、共聚聚酰胺层4、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的层叠体。
[改性聚烯烃层]
改性聚烯烃层3优选包括对聚烯烃改性得到的改性聚烯烃。另外,改性聚烯烃层3还可以使用选自酸改性的改性聚丙烯或酸改性的改性聚乙烯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聚烯烃,可以是均聚物,也可以是共聚物。作为其单体,可以例示乙烯、丙烯等,这些单体可以单独或混合两种以上进行使用。
共聚物可以是无规共聚物、交替共聚物、嵌段共聚物、接枝共聚物中的任一种。
在本方案中,这些共聚物可以单独或混合两种以上进行使用。其中,作为聚烯烃,特别优选使用聚丙烯、聚乙烯。
作为聚烯烃的改性方法,可以列举酸改性的方法。作为酸改性的方法,可以采用使具有羧基的有机酸与聚烯烃进行接枝聚合的方法等。
通过所述的接枝聚合,可获得在聚烯烃上接枝有有机酸成分的酸改性聚烯烃。聚合方法并不限于接枝聚合,可以适当选择任意的方法进行使用。
对有机酸的种类没有额外限定,但优选为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羧基的、饱和或不饱和的羧酸或羧酸酐。
作为有机酸,例如可以列举:
(1)马来酸、富马酸、中康酸、柠康酸、衣康酸、乌头酸、巴豆酸、琥珀酸、草酸、丙二酸、苹果酸、硫代苹果酸、酒石酸、己二酸、枸橼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丙烯酸、四氢邻苯二甲酸、异巴豆酸、内顺式双环(2.2.1)庚-5-烯-2,3-二羧酸和癸二酸等羧酸;
(2)马来酸酐、衣康酸酐、柠康酸酐、琥珀酸酐等羧酸酐。
有机酸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进行使用。
改性聚烯烃在进行酸改性的情况下,通常能够以相对于聚烯烃含有0.01~10重量%的有机酸的方式进行改性。在有机酸的含量不足0.01重量%的情况下,当改性聚烯烃层层叠于布基层叠体层与共聚聚酰胺层之间时,层间粘接性差,因此不优选。另外,在超过10重量%的情况下,若对以分子交联型单体作为主成分的聚烯烃进行改性,则聚烯烃的交联显著,因此熔融粘度增大,若对以分子切割型单体作为主成分的聚烯烃进行改性,则主链切割变得显著,因此熔融粘度减少。其结果,在改性聚烯烃层被层叠于布基层叠体层与共聚聚酰胺层之间时,层间粘接性差。
改性聚烯烃层除了包含上述的改性聚烯烃以外,在不阻碍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还可以包含未改性聚烯烃等其他树脂。
对改性聚烯烃层3的形态没有额外限定,例如,可以是膜状或片状的形态,或为了供挤出层压等可以形成熔融的状态。从通用性的角度考虑,优选膜状或片状的形态。
[共聚聚酰胺层]
共聚聚酰胺层4优选包括共聚聚酰胺。
共聚聚酰胺可以是脂肪族共聚聚酰胺,也可以是脂环族共聚聚酰胺,还可以是芳香族共聚聚酰胺,也可以是这些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共聚聚酰胺可以通过组合二元羧酸成分和选自二胺成分、内酰胺成分、氨基羧酸成分的多种酰胺形成成分进行共聚来形成。
作为二羧酸成分,可以列举脂肪族二羧酸或链烷二羧酸成分等。这些二羧酸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进行使用。
作为二胺成分,可以列举脂肪族二胺或亚烷基二胺成分等。这些二胺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进行使用。
作为内酰胺成分,例如可以列举δ-戊内酰胺、ε-己内酰胺、ω-庚内酰胺、ω-辛内酰胺、ω-癸内酰胺、ω-十一碳内酰胺、ω-月桂内酰胺(或ω-月桂酸内酰胺)等C4-20内酰胺等。这些内酰胺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进行使用。
作为氨基羧酸成分,例如可以列举ω-氨基癸酸、ω-氨基十一烷酸、ω-氨基十二烷酸等C6-20氨基羧酸等。这些氨基羧酸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进行使用。
而且,共聚聚酰胺可以包含具有长链脂肪链(长链亚烷基或亚烯基)的长链成分作为构成单元。
作为这样的长链成分,包含具有碳原子数为8~36左右的长链脂肪链或亚烷基(优选C8-16亚烷基、进一步优选C10-14亚烷基)的成分。
作为长链成分,例如可以使用选自C8-18链烷二羧酸、C9-17内酰胺和氨基C9-17链烷羧酸的成分的中一种,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进行使用。
共聚聚酰胺可以适当选择可作为市售品获取的共聚聚酰胺进行使用。
共聚聚酰胺层4除了包含上述的共聚聚酰胺以外,在不损及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还可以包含均聚酰胺等其他树脂。均聚酰胺例如可以是包括形成上述共聚聚酰胺的酰胺形成成分的均聚酰胺等。
除此之外,共聚聚酰胺层4还可以在不损及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含有其他成分。作为其他成分,例如可以例示改性聚烯烃或未改性聚烯烃、丙烯酸类等。
对共聚聚酰胺层4的形态没有额外限定,例如可以是膜状或片状的形态、或为了供挤出层压等而形成熔融的状态。从通用性的角度考虑,优选膜状或片状的形态。
[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
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包括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
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可以通过使二醇与二异氰酸酯反应而获得。
作为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可以列举聚碳酸酯系、聚酯系、聚醚系、丙烯酸系、脂肪族系的树脂等,在本发明中,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进行使用。
作为二醇,例如可以列举乙二醇、二甘醇、丙二醇、二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等。
作为二异氰酸酯,例如可以列举芳香族二异氰酸酯、脂肪族二异氰酸酯和脂环式二异氰酸酯。这些二异氰酸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进行使用。
作为芳香族二异氰酸酯,可以列举1,4-亚苯基二异氰酸酯、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2,2-亚甲基二亚苯基二异氰酸酯和萘二异氰酸酯等。
作为脂肪族二异氰酸酯,可以列举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
作为脂环式二异氰酸酯,可以列举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4,4’-亚甲基-双-(环己基异氰酸酯)、1,3-双-(异氰酸酯甲基)环己烷、1,4-双-(异氰酸酯甲基)环己烷等。
二异氰酸酯可以是上述芳香族二异氰酸酯、脂肪族二异氰酸酯和脂环式二异氰酸酯的二聚体、三聚体、这些异氰酸酯化合物的碳化二亚胺改性体、这些异氰酸酯化合物与多元醇的预聚物、或是使用苯酚、伯醇、己内酰胺等封闭剂封闭这些异氰酸酯化合物而得到的封端异氰酸酯化合物。
在布基层叠体所使用的线条体或中间层、改性聚烯烃层或共聚聚酰胺层、以及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中,根据目的可以添加各种添加剂。
具体而言,可以列举:有机磷系、硫醚系等抗氧化剂;受阻胺系等光稳定剂;二苯甲酮系、苯并三唑系、苯甲酸酯系等紫外线吸收剂;抗静电剂;双酰胺系、蜡系、有机金属盐系等分散剂;酰胺系、有机金属盐系等润滑剂;含溴系有机系、磷酸系、蜜胺氰尿酸酯系、三氧化二锑等阻燃剂;低密度聚乙烯、線性低密度聚乙烯等拉伸助剂;有机颜料;无机颜料;无机填充剂;有机填充剂;金属离子系等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等。
(第1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对第1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对第1层叠体的制造方法没有额外限定,根据层叠体中的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的形成方法,主要可以优选例示如下述(1)~(3)所记载的方法。其中,从量产化的角度考虑,优选下述方法(1)。
方法(1):将下方的物质设置在模具内,从其上向模具内注入熔融的树脂以形成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这里,下方的物质是指层叠布基层叠体、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而得到的物质、或是后述的层叠体前驱体。
作为一个方案,可以如下操作:
在模具内设置布基层叠体,
在布基层叠体的单面设置改性聚烯烃层,
在改性聚烯烃层的上表面设置共聚聚酰胺层,
从共聚聚酰胺层的上表面侧,向模具内注入形成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的树脂。
此时,也可利用熔融中的树脂的热至少使下方物质的各层的表面溶解,以实现层间粘接。
另外,作为另一方案,可以如下操作:
在模具内设置层叠体前驱体,
从层叠体前驱体中的共聚聚酰胺层的上表面侧,向模具内注入形成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的树脂。
此时,可以利用熔融中的树脂的热至少使层叠体前驱体的表面溶解,以实现层间粘接。
方法(2):在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为薄膜的情况下,将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层叠于下方物质的上表面,进行热压接。这里,下方的物质是指依次层叠布基层叠体、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而得到的物质、或是依次层叠多个布状体、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而得到的物质、或是后述的层叠体前驱体。
作为一个方案,可以如下操作:
准备布基层叠体,
在布基层叠体的单面层叠改性聚烯烃层,
在改性聚烯烃层的上表面层叠共聚聚酰胺层,
在共聚聚酰胺层的上表面侧层叠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进行热压接。
另外,作为另一方案,可以如下操作:
准备多个布状体,
在多个布状体的单面层叠改性聚烯烃层,
在改性聚烯烃层的上表面层叠共聚聚酰胺层,
在共聚聚酰胺层的上表面侧层叠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进行热压接。
另外,作为又一方案,可以如下操作:
准备层叠体前驱体,
在层叠体前驱体中的共聚聚酰胺层的上表面侧层叠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进行热压接。
热压接可以是将所有的层一次进行热压接,也可以分割若干层阶段性地进行热压接。
方法(3):向下方的物质上挤出熔融的树脂成层状,以形成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这里,下方的物质是指后述的层叠体前驱体。
作为一个方案,可以如下操作:
准备层叠体前驱体,
使用T冲模等向层叠体前驱体中的共聚聚酰胺层的上表面侧挤出熔融的形成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的树脂成层状。
此时,可以利用熔融中的树脂的热至少使层叠体前驱体的表面溶解,以实现层间粘接。
在上述(1)~(3)的制造方法中,优选改性聚烯烃层和共聚聚酰胺层为薄膜。
这里,利用图5对上述方法(1)的一个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如图5(a)所示,在模具7的内侧表面的一部分配置布基层叠体2,在该布基层叠体2上叠放改性聚烯烃层3,然后叠放共聚聚酰胺层4。此时,改性聚烯烃层3配置于布基层叠体2侧。
在改性聚烯烃层3和/或共聚聚酰胺层4为薄膜的情况下,可获得将它们放置于模具7内时的操作性优异的效果,因此优选。
然后,如图5(b)所示,关闭模具7,在模具7内向共聚聚酰胺层的上表面侧注入形成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的树脂。此时,形成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的树脂正在熔融。
然后,松开模具7,得到在布基层叠体2上依次经由改性聚烯烃层3、共聚聚酰胺层4层叠了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的层叠体1。
在图5的例子中,虽然对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赋予了基于模具7的内表面形状的凹凸形状,但并不限于此。通过采用上述(1)的制造方法,能够以较高的自由度适当地对层叠体赋予各种形状。另外,通过采用该方法,也可以提高产率。
在图5的例子中,虽然对一次形成由布基层叠体2、改性聚烯烃层3、共聚聚酰胺层4、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构成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
(第2层叠体)
下面,根据图1(b)对第2层叠体进行说明。图1(b)是说明第2层叠体的层构成之一例的图,表示第2层叠体的方案。在图1(b)中,与上述第1层叠体中说明的图1(a)相同符号的部位是相同构成的部位,没有特别说明的部分引用第1层叠体中的上述说明,这里省略其说明。
第2层叠体1是在布基层叠体2的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3、共聚聚酰胺层4、聚酰胺系树脂层6而形成的。
在本方案中,通过按照上述顺序在布基层叠体2和聚酰胺系树脂层6之间设置改性聚烯烃层3和共聚聚酰胺层4,可以获得机械特性提高的层叠体。特别是,通过按照上述顺序层叠各层,发挥可以牢固地粘接层间的功能。
[聚酰胺系树脂层]
聚酰胺系树脂层6包括聚酰胺系树脂。
聚酰胺系树脂可以是脂肪族聚酰胺系树脂,也可以是脂环族聚酰胺系树脂、芳香族聚酰胺系树脂,还可以是它们中的1种或多种混合得到的树脂。
另外,聚酰胺系树脂可以是改性聚酰胺,也可以是聚酰胺嵌段共聚物,还可以是它们的组合物等。
聚酰胺系树脂可以组合二元羧酸成分、二胺成分、内酰胺成分、氨基羧酸成分来形成。
作为二元羧酸成分,可以列举脂肪族二羧酸成分、芳香族二羧酸成分、链烷二羧酸成分等。这些二元羧酸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进行使用。
作为二胺成分,可以列举脂肪族二胺或亚烷基二胺成分、脂环族二胺、芳香族二胺等。这些二胺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进行使用。
作为内酰胺成分,例如可以列举δ-戊内酰胺、ε-己内酰胺、ω-庚内酰胺、ω-辛内酰胺、ω-癸内酰胺、ω-十一碳内酰胺、ω-月桂内酰胺(或ω-月桂酸内酰胺)等C4-20内酰胺等。这些内酰胺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进行使用。
作为氨基羧酸成分,例如可以列举ω-氨基癸酸、ω-氨基十一烷酸、ω-氨基十二烷酸等C4-20氨基羧酸等。这些氨基羧酸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进行使用。
而且,聚酰胺系树脂可以包含具有长链脂肪链(长链亚烷基或亚烯基)的长链成分作为构成单元。
作为这样的长链成分,包括具有碳原子数为8~36左右的长链脂肪链或亚烷基(优选C8-16亚烷基、进一步优选C10-14亚烷基)的成分。
作为长链成分,例如可以使用选自C8-18链烷二羧酸、C9-17内酰胺和氨基C9-17链烷羧酸的成分的一种,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进行使用。
聚酰胺系树脂例如可以含有选自聚酰胺11、聚酰胺12、聚酰胺610、聚酰胺612和聚酰胺1010的酰胺形成成分作为构成单元。
聚酰胺系树脂可以是上述酰胺形成成分中的多种酰胺形成成分的共聚物,也可以是上述酰胺形成成分中的一种或多种酰胺形成成分与其他酰胺形成成分的共聚物。作为其他的酰胺形成成分,可以使用选自聚酰胺6和聚酰胺66中的至少一种酰胺形成成分等。
聚酰胺系树脂可以适当选择可作为市售品获取的聚酰胺系树脂进行使用。
在聚酰胺系树脂为聚酰胺嵌段共聚物的情况下,聚酰胺嵌段共聚物可以是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也可以是聚酰胺-聚酯嵌段共聚物,还可以是聚酰胺-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物。特别是,优选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
这样的嵌段共聚物能够以脂肪族二醇、脂环族二醇、芳香族二醇等二醇成分和/或脂肪族二羧酸、脂环族二羧酸、芳香族二羧酸等二元羧酸成分作为分子中所包含的嵌段的构成要素。
聚酰胺嵌段共聚物是将具有反应性末端基团的聚酰胺嵌段与具有反应性末端基团的聚醚嵌段、聚酯嵌段、聚碳酸酯嵌段中的任一种或多种组合进行共聚而得到的。
例如,聚酰胺-聚醚嵌段共聚物是将如下述(1)~(3)所例示的具有反应性末端基团的聚酰胺嵌段和具有反应性末端基团的聚醚嵌段共聚而得到的。
(1)具有二胺链末端的聚酰胺嵌段和具有二羧酸链末端的聚氧化亚烷基嵌段;
(2)具有二羧酸链末端的聚酰胺嵌段和将称作聚醚二醇的脂肪族二羟基化α,ω-聚氧化亚烷基嵌段进行氰乙基化和氢化而得到的具有二胺链末端的聚氧化亚烷基嵌段;
(3)具有二羧酸链末端的聚酰胺嵌段和聚醚二醇。
对聚酰胺嵌段没有额外限定,优选将作为单体的十二碳内酰胺聚合得到的聚酰胺12等。
对聚醚嵌段没有额外限定,优选主要由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G)构成的嵌段。
对具有反应性末端基团的聚醚嵌段、聚酯嵌段、聚碳酸酯嵌段的比例没有额外限定,优选设为聚酰胺系树脂的5~90重量%,进一步优选设为10~9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20~90重量%。
聚酰胺系树脂层6除了含有上述的聚酰胺以外,还可以含有均聚酰胺等其他树脂。均聚酰胺例如可以是由形成上述聚酰胺系树脂的成分得到的均聚酰胺等。
聚酰胺系树脂层6除了含有上述的聚酰胺以外,例如还可以含有改性聚烯烃或未改性聚烯烃、丙烯酸类等其他成分。
对聚酰胺系树脂层的形态没有额外限定,例如可以是膜状或片状的形态、或是为了供射出成型或挤出层压等而形成熔融的状态。
在布基层叠体所使用的线条体或中间层、改性聚烯烃层或共聚聚酰胺层、以及聚酰胺系树脂层中,根据目的可以添加各种添加剂。
具体而言,可以列举:有机磷系、硫醚系等抗氧化剂;受阻胺系等光稳定剂;二苯甲酮系、苯并三唑系、苯甲酸酯系等紫外线吸收剂;抗静电剂;双酰胺系、蜡系、有机金属盐系等分散剂;酰胺系、有机金属盐系等润滑剂;含溴系有机系、磷酸系、蜜胺氰尿酸酯系、三氧化二锑等阻燃剂;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等拉伸助剂;有机颜料;无机颜料;无机填充剂;有机填充剂;金属离子系等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等。
(第2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对第2层叠体的制造方法没有额外限定,可以采用作为第1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记载的像(1)~(3)这样的方法。其详情可以引用关于第1层叠体所述的说明。
其中,从量产化的角度考虑,可以优选采用上述方法(1)。在上述(1)的情况下,例如,如图5所示,可以和第1层叠体同样地进行制造。在图5中,与上述第1层叠体相同符号的部位是相同结构的部位,没有特别说明的部分引用第1层叠体中的上述说明,这里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图5的例子中,对一次形成包括布基层叠体2、改性聚烯烃层3、共聚聚酰胺层4、聚酰胺系树脂层6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可以制造后述的层叠体前驱体,在该层叠体前驱体的共聚聚酰胺层的上表面侧,注入形成聚酰胺系树脂层6的熔融树脂来形成。
(第3层叠体)
下面,根据图2(a)对第3层叠体进行说明。图2(a)是说明第3层叠体的层构成之一例的图。在图2中,与上述第1层叠体中说明的图1(a)相同符号的部位是相同构成的部位,没有特别说明的部分引用第1层叠体中的上述说明,这里省略其说明。
第3层叠体1是在布基层叠体2的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3、共聚聚酰胺层4、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并在上述布基层叠体的另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3、共聚聚酰胺层4、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或聚酰胺系树脂层6而形成的。
由此,可以获得机械特性进一步提高的层叠体。特别是,通过按照上述顺序层叠各层,发挥可牢固地粘接层间的功能。
(第3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对第3层叠体的制造方法没有额外限定。可以按照与上述第1层叠体或第2层叠体同样的方法,在布基层叠体的一个面上层叠构成层叠体的层构成成分的一部分、之后于另一个面层叠剩余成分,也可以一次于双面进行层叠。
在布基层叠体2的一个面上层叠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而在另一个面上也层叠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的情况下,双面的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可以是同种组成,也可以是不同的组成。
(第4层叠体)
下面,根据图2(b)对第4层叠体进行说明。图2(b)是说明第4层叠体的层构成之一例的图。在图2(b)中,与上述第2层叠体和第3层叠体中说明的图1(b)、图2(a)相同符号的部位是相同构成的部位,没有特别说明的部分引用第2层叠体和第3层叠体中的上述说明,这里省略其说明。
第4层叠体1是在布基层叠体2的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3、共聚聚酰胺层4、聚酰胺系树脂层6、并在上述布基层叠体的另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3、共聚聚酰胺层4、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或聚酰胺系树脂层6而形成的。
由此,可获得机械特性进一步提高的层叠体。特别是,通过按照上述顺序层叠各层,发挥可牢固地粘接层间的功能。
(第4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对第4层叠体的制造方法没有额外限定。可以在布基层叠体的一个面上层叠构成层叠体的层构成成分的一部分、之后于另一个面层叠剩余成分,也可以一次于双面进行层叠。
在布基层叠体2的一个面上层叠聚酰胺系树脂层6、而在另一个面上也层叠聚酰胺系树脂层6的情况下,双面的聚酰胺系树脂层6可以是同种组成,也可以是不同的组成。
(第1层叠体前驱体)
作为第1层叠体前驱体的一个方案,可以列举在图1(a)所图示的第1层叠体中形成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之前的层叠体前驱体。
另外,作为第1层叠体前驱体的另一方案,可以列举在图1(b)所图示的第2层叠体中形成聚酰胺系树脂层6之前的层叠体前驱体。
即,第1层叠体前驱体是布基层叠体2/改性聚烯烃层3/共聚聚酰胺层4依次层叠而得到的。
还可以在层叠体前驱体的共聚聚酰胺层4侧设置剥离纸。由此,在运输层叠体前驱体时,可以防止共聚聚酰胺层4粘接于其他物品。
(第1层叠体前驱体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对第1层叠体前驱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对第1层叠体前驱体的制造方法没有额外限定,主要可以优选例示如下述(1)、(2)所记载的方法。
方法(1):层叠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的多个布状体后进行热压接,得到布基层叠体,在所得的布基层叠体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3、共聚聚酰胺层4进行热压接;
方法(2):层叠多个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的布状体,于其上表面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3、共聚聚酰胺层4进行热压接。
在上述(1)、(2)的方法中,优选改性聚烯烃层3和共聚聚酰胺层4为薄膜。
热压接可以是将所有的层一次进行热压接,也可以分割若干层阶段性地进行热压接。
这样的层叠体前驱体对于获得第1层叠体和第2层叠体有用。
特别是,在层叠体的制造工序中,优选制造布基层叠体2/改性聚烯烃层3/共聚聚酰胺层4依次层叠的层叠体前驱体的场所与之后层叠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或聚酰胺系树脂层6得到层叠体的场所不同的情况。
这是由于:通过层叠体前驱体可以使层叠体的制造工序具有自由度。
(第2层叠体前驱体)
作为第2层叠体前驱体的一个方案,可以列举在图2(a)所图示的第3层叠体中形成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之前的层叠体前驱体。
另外,作为第2层叠体前驱体的另一方案,可以列举在图2(b)所图示的第4层叠体中形成聚酰胺系树脂层6之前的层叠体前驱体。
即,第2层叠体前驱体是共聚聚酰胺层4/改性聚烯烃层3/布基层叠体2/改性聚烯烃层3/共聚聚酰胺层4依次层叠而得到的。此时,可以在上述2个共聚聚酰胺层4的上表面层叠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或聚酰胺系树脂层,也可以仅于其中的1个共聚聚酰胺层4上层叠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或聚酰胺系树脂层。
还可以在第2层叠体前驱体的共聚聚酰胺层4侧设置剥离纸。由此,在运输第2层叠体前驱体时,可以防止共聚聚酰胺层4粘接于其他物品。
这样的第2层叠体前驱体对于获得第3层叠体和第4层叠体有用。特别是,在层叠体的制造工序中,优选制造共聚聚酰胺层4/改性聚烯烃层3/布基层叠体2/改性聚烯烃层3/共聚聚酰胺层4依次层叠的层叠体前驱体的场所与之后层叠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5或聚酰胺系树脂层6得到层叠体的场所不同的情况。
这是由于:通过层叠体前驱体,可以使层叠体的制造工序具有自由度。
以上,对分别独立形成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或聚酰胺系树脂层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在不损及本发明层叠体的目标物理性质(耐磨性等)的范围内,可以混合形成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聚酰胺系树脂层的成分来形成层叠体。
特别是,从粘接性的角度考虑,改性聚烯烃层和共聚聚酰胺层优选作为各自独立的层来形成,但根据所要求的粘接性的水平,也可以形成混合有改性聚烯烃和共聚聚酰胺的层。
另外,以上虽然对形成布基层叠体、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或聚酰胺系树脂层的各层、再将它们层叠的方案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虽然进行了上述说明,但也可以层叠形成布基层叠体的过程的布状体、薄膜的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进行一次热压接。
在以上的说明中,布基层叠体的另一个面所层叠的对象并不限于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和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可以根据目的或用途等层叠各种层。例如,可以在另一个面上贴合PET膜或无纺布等,以增大源于视觉的布基层叠体产品的附加价值。
对本发明的层叠体的用途没有额外限定,例如可以列举构成鞋、手提箱等的构成部件,特别优选用作鞋底或鞋的构成部件。
在将本发明的层叠体用于鞋底的情况下,优选将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或聚酰胺系树脂层配置在与地面接触的一侧的表面。
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所述实施例的限定。
(实施例1)
第1.层叠体的制作
1、布基层叠体的制作
(1)布状体的制作
使用作为高熔点树脂成分的聚丙烯(MFR=0.4g/10分钟、重均分子量Mw=630,000、熔点164℃)和作为低熔点树脂成分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MFR=7.0g/10分钟、重均分子量Mw=220,000、熔点125℃),通过吹胀成型法得到了如图4(c)所示的以低熔点树脂成分作为表面层、以高熔点树脂成分作为基层的3层薄膜(层厚度比1/8/1)。
所得的薄膜用刀片(razor)进行切割。然后,在温度110~120℃的热板上拉伸至7倍,之后在温度145℃的热风循环式烘箱内进行10%的松弛热处理,得到了丝宽4.5mm、纤度1700dtex(dt)的扁平纱线。
使用Sulzer织布机将所得的扁平纱线织成经丝15根/25.4mm、纬丝15根/25.4mm的斜纹织布,从而得到了布状体。
(2)中间层的制作
作为中间层,使用在熔点125℃的聚丙烯(低熔点树脂成分)中含有熔点161℃的聚丙烯(高熔点树脂成分)的聚丙烯的薄膜。中间层中的高熔点树脂成分的含量设为15重量%。余量为低熔点树脂成分。
(3)热压接、冷却
将4块所得的布状体和3块所得的中间层交替层叠,使其成为布状体/中间层/布状体/中间层/布状体/中间层/布状体。
使用油压式压力机,加压温度设定为150℃,以4MPa的压力对其进行2分钟的加热加压,之后使用油压式压力机在加压温度20℃、压力4MPa下进行2分钟的冷却加压,得到了宽20cm、长20cm的布基层叠体。
2、改性聚烯烃层的准备
作为改性聚烯烃层,使用经马来酸接枝进行了酸改性的改性聚丙烯的薄膜(熔点134℃)。
3、共聚聚酰胺层的准备
作为共聚聚酰胺层,使用单体为ε-己内酰胺的共聚聚酰胺的薄膜(熔点127℃)。
4、层叠体的制作
(1)使用油压式压力机,加压温度设定为145℃,以1MPa的压力进行2分钟的加热加压,之后使用油压式压力机在加压温度20℃、压力5MPa下进行2分钟的冷却加压,得到了布基层叠体层/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依次层叠的层叠体前驱体。
(2)然后,将层叠体前驱体设置于模具内。以向层叠体前驱体的共聚聚酰胺层的上表面侧,注入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的方式进行操作,在以下的条件下成型,得到了层叠体1。(成型条件)
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BASF公司的“Elastollan ET690-50”;
气缸温度:200℃;
循环时间:1分钟;
模具温度:40℃;
冷却时间:20秒。
(比较例1)
在实施例1中,除了在上述4.层叠体的制作中省略改性聚烯烃层和共聚聚酰胺层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得到了成为布基层叠体/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的层叠体2。
(比较例2)
在实施例1中,除了在上述4.层叠体的制作中省略共聚聚酰胺层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得到了成为布基层叠体/改性聚烯烃层/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的层叠体3。
(比较例3)
在实施例1中,除了在上述4.层叠体的制作中省略改性聚烯烃层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得到了成为布基层叠体/共聚聚酰胺层/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的层叠体4。第2.粘接强度确认试验和评价方法
对层叠体1~4实施确认层间粘接强度的试验。试验是通过依据标准JIS K 6854-3的剥离强度试验来进行的。
此时,样品宽10mm、试验速度设为100mm/分钟。对于层叠体1~4,分别对多个样品进行试验,按照以下的评价基准对所得的粘接强度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见表1。
<评价基准>
◎:粘接强度为25N/cm以上,可用于要求高度的层间粘接性的产品;
○:粘接强度为15N/cm以上且不足25N/cm,可用于要求低度~中度的层间粘接性的产品;
×:粘接强度不足15N/cm,由于层间粘接性不足,故无法作为层叠体来使用。
[表1]
<评价>
由表1的结果可知:本发明的层叠体的粘接强度为32.2N/cm,层间粘接性优异,因此可用于要求高度的层间粘接性的产品。
另外,本发明的层叠体于布基层叠体的至少一个面具有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故耐磨性优异。
根据以上结果,本发明的层叠体可以说是在要求高度的耐磨性或层间粘接性的用途中有用的层叠体。
(实施例2)
第1.层叠体的制作
在实施例1中,在上述4.层叠体的制作中向层叠体前驱体的共聚聚酰胺层的上表面侧注入聚酰胺系树脂来代替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并在下述条件下成型,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得到了成为布基层叠体/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聚酰胺系树脂层的层叠体5。聚酰胺树脂层的成型条件如下。
(成型条件)
聚酰胺系树脂:ARKEMA公司制造的“Pebax 7033”;
气缸温度:250℃;
循环时间:1分钟;
模具温度:60℃;
冷却时间:20秒。
(比较例4)
在实施例2中,除了在上述第1.层叠体的制作中省略改性聚烯烃层和共聚聚酰胺层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同样的操作,得到了成为布基层叠体/聚酰胺系树脂层的层叠体6。
(比较例5)
在实施例2中,除了在上述第1.层叠体的制作中省略共聚聚酰胺层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同样的操作,得到了成为布基层叠体/改性聚烯烃层/聚酰胺系树脂层的层叠体7。
(比较例6)
在实施例2中,除了在上述第1.层叠体的制作中省略改性聚烯烃层以外,进行与实施例2同样的操作,得到了成为布基层叠体/共聚聚酰胺层/聚酰胺系树脂层的层叠体8。第2.粘接强度确认试验和评价方法
对于层叠体5~8,按照与层叠体1~4同样的方法评价粘接强度。结果见表2。
[表2]
<评价>
由表2的结果可知:由于本发明的层叠体的粘接强度为44.4N/cm,层间粘接性优异,故可用于要求高度的层间粘接性的产品。
根据以上结果,本发明的层叠体可以说是在要求高度的耐磨性或层间粘接性的用途中有用的层叠体。
附图标记说明
1 层叠体
2 布基层叠体
2a 布基层叠体前驱体
21 布状体
210 线条体
220 基层
230 表面层
22 中间层
3 改性聚烯烃层4共聚聚酰胺层
5 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
6 聚酰胺系树脂层
7 模具

Claims (13)

1.一种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体是在布基层叠体的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和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而形成的,所述布基层叠体由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的多个布状体层叠形成。
2.一种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体是在布基层叠体的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和聚酰胺系树脂层而形成的,所述布基层叠体由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的多个布状体层叠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体是在所述布基层叠体的另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和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或聚酰胺系树脂层而形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改性聚烯烃层为选自酸改性的改性聚丙烯或酸改性的改性聚乙烯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改性聚烯烃层和所述共聚聚酰胺层为薄膜。
6.一种层叠体前驱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体前驱体是在布基层叠体的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而形成的,所述布基层叠体由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的多个布状体层叠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层叠体前驱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体前驱体是在所述布基层叠体的另一个面上依次层叠改性聚烯烃层、共聚聚酰胺层而形成的。
8.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准备布基层叠体,所述布基层叠体由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的多个布状体层叠后进行热压接而形成,
在所述布基层叠体的单面或双面层叠改性聚烯烃层,
在所述改性聚烯烃层的上表面层叠共聚聚酰胺层,
然后,在所述共聚聚酰胺层的上表面层叠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或聚酰胺系树脂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改性聚烯烃层和所述共聚聚酰胺层为薄膜,
将所述布基层叠体设置在模具内,
在所述布基层叠体的单面或双面设置所述改性聚烯烃层,
在所述改性聚烯烃层的上表面设置所述共聚聚酰胺层,
从所述共聚聚酰胺层的上表面侧,向所述模具内注入形成所述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的树脂或形成所述聚酰胺系树脂层的树脂。
10.一种层叠体前驱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准备布基层叠体,所述布基层叠体由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的多个布状体层叠后进行热压接而形成,
在所述布基层叠体的单面或双面层叠改性聚烯烃层,
在所述改性聚烯烃层的上表面层叠共聚聚酰胺层。
11.一种层叠体前驱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准备多个布状体,所述多个布状体包括热塑性树脂制的线条体,
在所述多个布状体的单面或双面层叠改性聚烯烃层,
在所述改性聚烯烃层的上表面层叠共聚聚酰胺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层叠体前驱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改性聚烯烃层和所述共聚聚酰胺层为薄膜,并且是通过热压接进行一体化而得到的。
13.一种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准备通过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得到的所述层叠体前驱体,
将所述层叠体前驱体设置在模具内,
从所述层叠体前驱体的所述共聚聚酰胺层的上表面侧,向所述模具内注入形成热塑性聚氨酯系树脂层的树脂或形成聚酰胺系树脂层的树脂。
CN201880010462.8A 2017-02-06 2018-02-06 层叠体、层叠体前驱体和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02678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9760 2017-02-06
JP2017-019760 2017-02-06
PCT/JP2018/004059 WO2018143476A1 (ja) 2017-02-06 2018-02-06 積層体、積層体前駆体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67809A true CN110267809A (zh) 2019-09-20
CN110267809B CN110267809B (zh) 2021-06-29

Family

ID=63040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0462.8A Active CN110267809B (zh) 2017-02-06 2018-02-06 层叠体、层叠体前驱体和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186018B2 (zh)
EP (1) EP3578360A4 (zh)
JP (2) JP6378467B1 (zh)
KR (1) KR102297308B1 (zh)
CN (1) CN110267809B (zh)
TW (2) TWI750312B (zh)
WO (1) WO201814347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26436A (zh) * 2023-02-16 2023-04-07 河北华密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耐磨橡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9488A (zh) * 2018-03-05 2019-09-13 科思创德国股份有限公司 热塑性复合材料制件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DE202018103522U1 (de) * 2018-06-21 2018-09-14 Heimbach Gmbh & Co. Kg Bespannung für Papiermaschinen oder Zellstoffentwässerungsmaschinen sowie Verwendung einer solchen
WO2020148639A1 (en) * 2019-01-14 2020-07-23 Tata Advanced Materials Limite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protective layer for a wearable article
CN111421921B (zh) * 2020-03-09 2021-11-30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皮芯纤维/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22186370A1 (ja) * 2021-03-05 2022-09-09 ダイヤ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積層体及び積層体成形品の成形方法
WO2022186371A1 (ja) * 2021-03-05 2022-09-09 ダイヤ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積層体
CA3211510A1 (en) * 2021-03-05 2022-09-09 Diatex Co., Ltd. Layered sheet and method for molding layered sheet molded produc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9457A (zh) * 2003-06-17 2006-07-2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层积树脂成型体、层积树脂成型体制造方法及多层成型品
US20070065614A1 (en) * 2003-09-16 2007-03-22 Collano Xiro Ag Laminated material, particularly for an airbag,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airbag, passive restraint systems comprising an airbag, and gas-tight polyamide polymer film
CN1989007A (zh) * 2004-05-17 2007-06-27 大赛璐-德固萨株式会社 模塑复合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03046A (zh) * 2010-07-27 2013-03-27 纳幕尔杜邦公司 聚酰胺复合结构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CN105799285A (zh) * 2014-05-30 2016-07-27 杜邦公司 热塑性复合层合体和由其制造的制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38222B2 (zh) 1972-08-09 1976-10-20
JPS62283181A (ja) * 1986-02-07 1987-12-09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粘着テ−プ用基材
JP3769077B2 (ja) * 1996-07-22 2006-04-19 東伸産業株式会社 農業用被覆資材
JP3079054B2 (ja) * 1996-12-20 2000-08-21 萩原工業株式会社 防滑性レジャーシート
JPH11198286A (ja) * 1998-01-13 1999-07-2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熱可塑性エラストマ−積層布の製造方法
EP1445094A4 (en) * 2001-08-27 2006-11-02 Hagihara Ind LIGHT PROTECTION
JP4142965B2 (ja) * 2003-03-11 2008-09-03 ダイヤ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手切れ性を改良した粘着シート
PL3184275T3 (pl) 2003-05-22 2020-11-16 Canco Hungary Investment Ltd. Wyroby polimerowe
JP2007069587A (ja) * 2005-09-09 2007-03-22 Diatex Co Ltd 防滑性熱可塑性樹脂シート
JP2009113485A (ja) * 2007-10-16 2009-05-28 Kaneka Corp 積層体
JP5563981B2 (ja) * 2008-08-28 2014-07-30 三井化学東セロ株式会社 半導体樹脂パッケージ製造用金型離型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半導体樹脂パッケージの製造方法
JP6288825B2 (ja) * 2013-12-19 2018-03-07 日泉化学株式会社 複合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樹脂成形部材
JP6818596B2 (ja) * 2017-03-06 2021-01-20 株式会社東芝 無胴綱検知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9457A (zh) * 2003-06-17 2006-07-2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层积树脂成型体、层积树脂成型体制造方法及多层成型品
US20070065614A1 (en) * 2003-09-16 2007-03-22 Collano Xiro Ag Laminated material, particularly for an airbag,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airbag, passive restraint systems comprising an airbag, and gas-tight polyamide polymer film
CN1989007A (zh) * 2004-05-17 2007-06-27 大赛璐-德固萨株式会社 模塑复合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03046A (zh) * 2010-07-27 2013-03-27 纳幕尔杜邦公司 聚酰胺复合结构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CN105799285A (zh) * 2014-05-30 2016-07-27 杜邦公司 热塑性复合层合体和由其制造的制品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26436A (zh) * 2023-02-16 2023-04-07 河北华密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耐磨橡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67589A (ja) 2018-11-01
EP3578360A4 (en) 2020-11-25
US20200031035A1 (en) 2020-01-30
JPWO2018143476A1 (ja) 2019-02-07
KR102297308B1 (ko) 2021-09-02
WO2018143476A1 (ja) 2018-08-09
KR20190111084A (ko) 2019-10-01
US11186018B2 (en) 2021-11-30
EP3578360A1 (en) 2019-12-11
TW202144176A (zh) 2021-12-01
CN110267809B (zh) 2021-06-29
TW201836810A (zh) 2018-10-16
JP6378467B1 (ja) 2018-08-22
TWI754603B (zh) 2022-02-01
TWI750312B (zh) 202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67809A (zh) 层叠体、层叠体前驱体和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N107921726B (zh) 复合成型体及其制造方法
KR101151973B1 (ko) 복합 성형체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2010516492A (ja) 熱可塑性ポリウレタンを材料とするフィルムおよびウェブを含むラミネート
US20090098352A1 (en) Waterproof, Water Vapour-Permeable Multilayer Membrane
JP6025879B2 (ja) スパンボンド不織布、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用途
KR101539034B1 (ko) 폴리우레탄계 합성수지를 이용한 투습방수 원단의 제조방법 및 그 원단을 사용한 투습방수 장갑 제조방법
JPH09123362A (ja) 不織布と熱可塑性フィルムの積層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23546496A (ja) 防水通気性多層構造体
EP3704293B1 (en) Bicomponent spunbond nonwoven fabric and nonwoven composite made therefof
CN106459727B (zh) 柔软感的共聚酰胺成分
JP6816048B2 (ja) 積層体、積層体前駆体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US20150147551A1 (en) Use of an alloy of thermoplastic starch and fpo in the manufacture of an adhesive ultrathin waterproof-breathable film
EP4292808A1 (en) Laminate and method for molding laminate molded article
JP2003013349A (ja) ヒートシール性を有する不織布とその製造方法
KR20230107845A (ko) 폴리아미드, 충격 개질제 및 유리 단섬유에 기초한 투명한 성형 조성물 및 이의 용도
JPH05163396A (ja) エラストマー組成物、エラストマー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複合フィルム
JP2008121132A (ja) 銀付き調皮革様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スポーツ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0750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