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31694A - 摄像光学系、摄像系统以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光学系、摄像系统以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31694A
CN110231694A CN201910144967.XA CN201910144967A CN110231694A CN 110231694 A CN110231694 A CN 110231694A CN 201910144967 A CN201910144967 A CN 201910144967A CN 110231694 A CN110231694 A CN 1102316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ght
optical filter
prism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4496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裕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065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15285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316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316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ghost ima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8Interference filters
    • G02B5/281Interference filters designed for the infrared light
    • G02B5/282Interference filters designed for the infrared light reflecting for infrared and transparent for visible light, e.g. heat reflectors, laser protec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7/00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 G03B37/04Panoramic or wide-screen photography; Photographing extended surfaces, e.g. for surveying; Photographing internal surfaces, e.g. of pipe with cameras or projectors providing touching or overlapping fields of vie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82Image signal generators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corresponding to three or more geometrical viewpoints, e.g. multi-view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13/00Details of stereoscopic systems
    • H04N2213/001Constructional or mechanical detail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摄像光学系、摄像系统以及摄像装置。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可以得到不发生重像、色调自然的高品质图像的摄像光学系、摄像系统以及摄像装置。本发明的摄像系统(1)具有二个光学系(A、B)、以及使二个光学系(A、B)形成的像成像的二个摄像传感器(AI、BI)。二个光学系(A、B)分别具备分光特性互相不同的物体侧滤光器(IRF1)和像侧滤光器(IRF2)。物体侧滤光器(IRF1)的分光透射率/分光反射率为50%的光的波长比像侧滤光器(IRF2)的分光透射率/分光反射率为50%的光的波长大。

Description

摄像光学系、摄像系统以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光学系,摄像系统以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对全天球型摄像系统进行了专利申请,取得了专利权(例如专利文献1、2),该系统将具有大于180度广角的广角透镜,和对这个广角透镜上形成的图像进行成像的摄像传感器的二个相同构造的摄像系统组合起来,将各摄像系统生成的图像进行合成,得到4π弧度的立体角内的图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560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019970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的全天球型摄像系统中,由于一方的广角透镜和摄像传感器获得的图像的色调,与另一方的广角透镜和摄像传感器获得的图像的色调有差异,可能会使二个图像的合成图像不自然。例如,设想在晴天对室内和室外两方摄入的全天球图像进行成像的情况。这时,由于面向室外的广角透镜上射入的太阳光多形成红色成分(R成分)强的图像(红色覆盖图像),而面向室内的广角透镜上射入的LED等的光多形成绿色和蓝色成分(G成分和B成分)强的图像(无红色覆盖的图像),因此二个图像结合的部分(交界部分)会有不协调的感觉(参照图21A,图21B)。
还有,为了防止由于长波长侧的光(例如红外光)的射入条件引起红色覆盖,考虑在广角透镜上设置红外截止滤光器(IR滤光器),但光经过红外截止滤光器反射后可能会产生重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基于以上的问题而提出的,目的是提供可以得到不发生重像、色调自然的高品质图像的摄像光学系、摄像系统以及摄像装置。
本实施形态的摄像光学系具有二个光学系,其特征在于:
上述二个光学系分别具备分光特性互相不同的物体侧滤光器和像侧滤光器;
上述物体侧滤光器的分光透射率/分光反射率为50%的光的波长比上述像侧滤光器的分光透射率/分光反射率为50%的光的波长大。
本实施形态的摄像系统具有二个光学系,以及使得由上述二个光学系形成的像成像的二个摄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二个光学系分别具备分光特性互相不同的物体侧滤光器和像侧滤光器;
上述物体侧滤光器的分光透射率/分光反射率为50%的光的波长比上述像侧滤光器的分光透射率/分光反射率为50%的光的波长大。
本实施形态的摄像装置,具有二个光学系,使得由上述二个光学系形成的像成像的二个摄像传感器,以及保持上述二个光学系和上述二个摄像传感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二个光学系分别具备分光特性互相不同的物体侧滤光器和像侧滤光器;
上述物体侧滤光器的分光透射率/分光反射率为50%的光的波长比上述像侧滤光器的分光透射率/分光反射率为50%的光的波长大。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以获得没有重像、色调自然的高品质图像的摄像光学系、摄像系统以及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方看本实施形态所涉及的摄像系统的图。
图2是从后方看本实施形态所涉及的摄像系统的图。
图3是从上方看本实施形态所涉及的摄像系统的图。
图4是将广角透镜系以及摄像传感器展开描述的图。
图5是举例说明红外截止涂层或者红外截止滤光器的波长和透射率的特性的图。
图6是举例说明红外截止涂层或者红外截止滤光器的波长和透射率的特性的可变性的图。
图7是举例说明图4的透镜展开图中的光线轨迹的图。
图8A和图8B是举例说明重像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9是举例说明红外线吸收滤光器的透射率的图。
图10A~图10C是举例说明模拟摄像光学系的各部位附着的垃圾如何映射到图像上的图。
图11是举例说明在图4的透镜展开图中设有红外线吸收滤光器的情况的图。
图12是举例说明第一棱镜的射入侧和射出侧的光束径的图。
图13A和图13B是从前方、后方看到的摄像系统的外观构成图(正视图、后视图)。
图14A和图14B是从右方、左方看到的摄像系统的外观构成图(右侧视图、左侧视图)。
图15A和图15B是从上方、下方看到的摄像系统的外观构成图(平面图、仰视图)。
图16A和图16B是显示成像单元安装到框架状态下的两者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7是沿着图13的XVⅡ-XVⅡ线的截面图。
图18是沿着图13的XVⅢ-XVⅢ线的截面图。
图19是沿着图13的XIV-XIV线的截面图。
图20是举例说明摄像系统的硬件构成的图。
图21A和图21B是显示以往的全天球型摄像系统的全天球图像的技术课题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0详细说明关于本实施形态所涉及的摄像系统1。以下说明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的各方向以各图所记载的箭头方向为基准。
摄像系统1具有相互对称配置(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各自朝向不同配置)的二个广角透镜系(鱼眼透镜系、光学系、摄像光学系)A、B,使二个广角透镜系A、B上形成的图像成像的二个摄像传感器AI、BI,和支撑(收纳)各二个广角透镜系A、B与摄像系统AI、BI(包含在内侧)的壳体10。在图1~图3中,采用虚线(双点划线)模拟绘制壳体10。各二个广角透镜系A、B和摄像系统AI、BI可以是相同的样式。广角透镜系A、B具有大于180度的大视角。摄像系统1通过将摄像传感器AI、BI成像后的二个图像进行合成,可得到4π弧度的立体角内的图像,成为全天球型的摄像系统。
广角透镜系A从物体侧朝着像侧依次具有负前群AF、第一棱镜(第一光路变更部)AP1、可变开口光圈(光圈)AS、第二棱镜(第二光路变更部)AP2、正后群AR和第3棱镜(第3光路变更部)AP3。负前群AF具有捕获大于180度的高视角的光线的功能,正后群AR具有校准成像图像的像差的功能。可变开口光圈AS在图1~图3中省略,仅在图4的展开图中有描述。
负前群AF将从前方射入的被摄体光束发散并向后方射出。第一棱镜AP1将从负前群AF射入的被摄体光束向左方90度反射。在第一棱镜AP1的像侧面(平面的射出面)上,通过例如蒸镀等方法设置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物体侧滤光器)IRF1。关于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物体侧滤光器)IRF1后面会详细叙述。可变开口光圈AS对第一棱镜AP1反射后的被摄体光束的透射量进行调整(光量调整)(设定第一棱镜AP1反射后的被摄体光束的透射的量)。第二棱镜AP2将由可变开口光圈AS光量调整后的被摄体光束(光圈AS设定透射的量之后的被摄体光束)向下方90度反射。在第二棱镜AP2的像侧面(平面的射出面)上,通过例如蒸镀等方法设置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像侧滤光器)IRF2。关于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像侧滤光器)IRF2后面会详细叙述。正后群AR将第二棱镜AP2反射后的被摄体光束收集并向下方射出。第3棱镜AP3将从正后群AR射入的被摄体光束向右方90度反射,在摄像传感器AI的成像面上成像。在第3棱镜AP3的射出面上,形成向着摄像传感器AI的成像面突出的凸面AP3X。负前群AF以及正后群AR分别由图4中所示的多个透镜组成。(图1~图3中作为代表性符号显示AF和AR)。
广角透镜系B从物体侧朝着像侧依次具有负前群BF、第一棱镜(第一光路变更部)BP1、可变开口光圈(光圈)BS、第二棱镜(第二光路变更部)BP2、正后群BR和第3棱镜(第3光路变更部)BP3。负前群BF具有捕获大于180度的高视角的光线的功能,正后群BR具有校准成像图像的像差的功能。
负前群BF将从后方射入的被摄体光束发散并向前方射出。第一棱镜BP1将从负前群BF射入的被摄体光束向右方90度反射。在第一棱镜BP1的像侧面(平面的射出面)上,通过例如蒸镀等方法设置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物体侧滤光器)IRF1。关于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物体侧滤光器)IRF1后面会详细叙述。可变开口光圈BS对第一棱镜BP1反射后的被摄体光束的透射量进行调整(光量调整)(对第一棱镜BP1反射后的被摄体光束的透射的量进行设定)。第二棱镜BP2将由可变开口光圈BS光量调整后的被摄体光束(光圈BS设定透射的量之后的被摄体光束)向下方90度反射。在第二棱镜BP2的像侧面(平面的射出面)上,通过例如蒸镀等方法设置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像侧滤光器)IRF2。关于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像侧滤光器)IRF2后面会详细叙述。正后群BR将第二棱镜BP2反射后的被摄体光束收集并向下方射出。第3棱镜BP3将从正后群BR射入的被摄体光束向左方90度反射,在摄像传感器BI的成像面上成像。在第3棱镜BP3的射出面上,形成向着摄像传感器BI的成像面突出的凸面BP3X。负前群BF以及正后群BR分别由图4中所示的多个透镜组成。(图1~图3中作为代表性符号显示BF和BR)。
广角透镜系A、B的摄像传感器AI、BI按照摄像传感器AI的成像面向左,摄像传感器BI的成像面向右,摄像传感器AI、BI的背面(与成像面相反侧的面)背靠背支撑设置(摄像传感器AI、BI的与成像面相反侧的面分别面对面配置)。
图4是将广角透镜系A、B以及摄像传感器AI、BI展开描述的图。图4是无视第一棱镜AP1~第3棱镜AP3以及第一棱镜BP1~第3棱镜BP3上的反射方向进行描述的。因此,图4中广角透镜系A、B以及摄像传感器AI、BI的构成是相同的(共同)。
在以下的透镜数据中,f是全系的焦点距离,fNO是f数,w表示视角。从物体侧朝着像侧的图纸编号1~28,表示为透镜面、棱镜的射入面/射出面、摄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等。R是各个面的曲率半径(非球面时是近轴曲率半径),D是面间隔,Nd是相对于d线的折射率,νd表示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物体距离为无限远。具有长度尺寸的量的单位是“mm”。
透镜数据
上述的透镜数据中附上*的面表示非球面。非球面的形状由以下公式表示。
X=CH2/[1+√{1-(1+K)C2H2}]+A4·H4+A6·H6+A8·H8+A10·H10+A12·H12+A14·H14+A16·H16
在该式中,C表示近轴曲率半径的倒数(近轴曲率),H表示距离光轴的高度,K表示圆锥常数,A1等是各次数的非球面系数,X是指光轴方向上的非球面量。
给出上述近轴曲率半径:R、圆锥常数:K、非球面系数:A1~A16来确定形状。
非球面数据
第3面
4th:1.13E-05
6th:6.96E-06
8th:-5.49E-08
10th:-1.82E-10
12th:-2.57E-13
14th:9.79E-14
16th:-5.42E-16
第4面
4th:-1.07E-03
6th:4.27E-05
8th:-7.88E-07
10th:-5.07E-09
12th:7.20E-10
14th:-1.43E-12
16th:-4.65E-13
第5面
4th:-1.24E-03
6th:2.65E-05
8th:-3.95E-06
10th:1.41E-07
12th:-1.45E-09
14th:1.89E-10
16th:-5.43E-12
第6面
4th:-5.49E-04
6th:1.62E-06
8th:-1.89E-06
10th:1.05E-07
第11面
4th:1.02E-04
6th:-1.34E-06
8th:1.08E-07
10th:-1.61E-08
12th:-2.61E-10
14th:3.19E-11
第12面
4th:2.05E-04
6th:-1.82E-05
8th:4.81E-07
10th:6.15E-08
12th:-4.91E-09
14th:9.99E-11
第13面
4th:1.18E-04
6th:-2.45E-05
8th:1.17E-06
10th:2.06E-08
12th:-4.26E-10
14th:-6.40E-11
16th:1.01E-12
第14面
4th:2.94E-08
6th:7.20E-07
8th:-8.02E-08
10th:1.83E-08
12th:2.72E-10
14th:-6.13E-12
16th:-1.10E-12
第22面
4th:3.00E-04
6th:1.19E-05
8th:-8.80E-07
10th:3.68E-08
12th:-9.95E-10
14th:1.19E-11
第25面
4th:4.82E-03
6th:-4.70E-04
8th:3.03E-05
10th:-1.13E-06
12th:2.27E-08
14th:-1.87E-10
在上述非球面数据中,“E-a”意思是“×10-a”。还有,“4th~16th”意思是“A4~A16”。
负前群AF、BF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具有:凸面朝着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1、凸面朝着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2和双凹负透镜L3。负凹凸透镜L2两面为非球面。双凹负透镜L3两面为非球面。
正后群AR、BR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具有:双凸正透镜L4、凸面朝着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双凹负透镜L7、双凸正透镜L8、双凹负透镜L9和双凸正透镜L10。双凸正透镜L4两面为非球面。正凹凸透镜L5两面为非球面。双凸正透镜L10像侧的面为非球面。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相接合。双凸正透镜L8和双凹负透镜L9相接合。
上述说明中的负前群AF、BF和正后群AR、BR的构成只是一个例子,负前群AF、BF和正后群AR、BR的构成可以有各种设计变化。还有,前群AF、BF可以不是负力量而是正力量,则后群AR、BR不是正力量而是负力量。
在上述构成的摄像系统1中,广角透镜系A的负前群AF和广角透镜系B的负前群BF配置在前后方向上相反的同一(共同)光轴上。还有,通过第一棱镜AP1与第二棱镜AP2各弯折90度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正后群AR和通过第一棱镜BP1与第二棱镜BP2各弯折90度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正后群BR,在左右方向上有间隔配置,且相互平行。还有,在通过第3棱镜AP3向右弯折90度的地方设置的摄像传感器AI和在通过第3棱镜BP3向左弯折90度的地方设置的摄像传感器BI,配置成双方的成像面朝着左右方向,同时与成像面相反侧的面背靠背。如果将摄像系统1搭载到壳体10上,那么广角透镜系A的负前群AF的物体侧的透镜从壳体10的前方突出(露出),广角透镜系B的负前群BF的物体侧的透镜从壳体10的后方突出(露出),其他结构要素收纳在壳体10的内部。
即,广角透镜A、B具有在壳体10上方的前后方向上对向配置的前群AF、BF和从壳体10的上方向下平行延伸的后群AR、BR。还有,广角透镜系A、B分别具有作为光路变更部的壳体10上方的第一棱镜(第一光路变更部)AP1、BP1、壳体10上方的第二棱镜(第二光路变更部)AP2、BP2和壳体10下方的第3棱镜(第3光路变更部)AP3、BP3。第一棱镜AP1、BP1将透过前群AF、BF的被摄体光束的光路向左右方向变更。第二棱镜AP2、BP2将透过第一棱镜(第一光路变更部)AP1、BP1的被摄体光束的光路向上下方向变更。第3棱镜AP3、BP3将透过后群AR、BR的被摄体光束的光路向左右方向变更。由此,在壳体10内部将摄像光学系或者摄像系统1进行高效布局配置,可实现紧凑化。
现在,定义由二个广角透镜系A、B和/或二个摄像传感器AI、BI限定的“对向平面”和“对向空间”。
“对向平面”可以特定为例如与广角透镜系A的负前群AF和广角透镜系B的负前群BF的同一(共同)光轴垂直相交的平面,和/或,包含广角透镜系A的正后群AR的光轴和广角透镜系B的正后群BR的光轴双方的平面。在本实施形态中,包含上、下、左、右各方向的平面对应这个“对向平面”。例如图2的纸面对应“对向平面”。
“对向空间”可以特定为例如在包含广角透镜系A的负前群AF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面的光轴正交平面,和包含广角透镜系B的负前群BF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面的光轴正交平面之间形成的空间。或者,“对向空间”可以特定为例如在设置于广角透镜系A的负前群AF的最靠近物体侧的与包含各个透镜面的光轴正交的平面,和设置于广角透镜系B的负前群BF的最靠近物体侧的与包含各个透镜面的光轴正交的平面之间形成的空间。图1中显示了“对向空间”。
这时,广角透镜系A的第一棱镜AP1~第3棱镜AP3和广角透镜系B的第一棱镜BP1~第3棱镜BP3,在上述“对向平面内”和/或“对向空间内”,将到达摄像传感器AI、BI的光路变更3次(至少2次)。更加具体地说,广角透镜系A的第一棱镜AP1~第二棱镜AP2在负前群AF和正后群AR之间将被摄体光束2次反射(变更光路),广角透镜系B的第一棱镜BP1~第二棱镜BP2在负前群BF和正后群BR之间将被摄体光束2次反射(变更光路)。还有,广角透镜系A的第3棱镜AP3在正后群AR和摄像传感器AI之间将被摄体光束1次反射(变更光路),广角透镜系B的第3棱镜BP3在正后群BR和摄像传感器BI之间将被摄体光束1次反射(变更光路)。
这样,在由二个广角透镜系A、B和/或二个摄像传感器AI、BI限定的“对向平面内”和/或“对向空间内”,通过使光路多次且不同方向弯折,可以确保广角透镜系A、B的光路长度很长。还有,可以缩小对于广角透镜系A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负前群AF的最前方侧的透镜)和广角透镜系B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负前群BF的最前方侧的透镜)的最大视角光线的射入位置之间的距离(最大视角之间的距离)(图1中显示了最大视角之间的距离)。其结果是,摄像传感器AI、BI的大型化和摄像系统1的小型化(薄型化)可兼顾,同时通过校准使贴合的二个图像的重叠部分的视差减少,可以得到高品质的图像。
二个广角透镜系A、B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L1各自朝向不同配置。具体地说,设置在广角透镜系A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L1使光从前方射向后方,设置在广角透镜系B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L1使光从后方射向前方。
二个广角透镜系A、B的第一棱镜AP1~第3棱镜AP3、第一棱镜BP1~第3棱镜BP3(光路变更部),在配置于二个广角透镜系A、B的最靠近物体侧的与包含各个棱镜L1的面的光轴正交的平面之间的空间内,使光路变更直至摄像传感器AI、BI。
二个广角透镜系A、B所具有的二个第一棱镜AP1、BP1分别将光路向不同方向变更。更加具体地说,广角透镜系A的第一棱镜AP1将从前向后射入的光的光路(反射光路)变更成从右向左,广角透镜系B的第一棱镜BP1将从后向前射入的光的光路(反射光路)变更成从左向右。
二个广角透镜系A、B所具有的二个第二棱镜AP2、BP2分别将光路向相同方向变更。更加具体地说,广角透镜系A的第二棱镜AP2将从右向左射入的光的光路(反射光路)变更成从上向下,广角透镜系B的第二棱镜BP2将从左向右射入的光的光路(反射光路)变更成从上向下。
广角透镜系A的第一棱镜AP1和广角透镜B的第一棱镜BP1具有广角透镜系A、B共用的反射面(光路变更部)。即,第一棱镜AP1和第一棱镜BP1相互斜面对接共享反射面。广角透镜系A、B的反射面由广角透镜系A、B共用的反射膜形成,这个反射膜夹持于二个属于在光学上等效的透明部件的第一棱镜AP1和第一棱镜BP1的斜面之间。在这个状态下,将第一棱镜AP1和第一棱镜BP1和反射膜一体化,形成广角透镜系A、B共用的反射面(光路变更部)。由此,可以减小广角透镜系A、B的射入光轴方向的宽度。
或者,广角透镜系A的第一棱镜AP1和广角透镜系B的第一棱镜BP1分别具有属于光学上等效的二个透明部件的反射面(光路变更部)。第一棱镜AP1和第一棱镜BP1配置成各自的反射面对向。这里的对向不一定是各自的反射面平行面对面,也可以是从各自的反射面中的一方的反射面的垂直方向看,各自的反射面中的一方的反射面和另一方的反射面至少有一部分是重合的。这时,各自的反射面之间可以存在反射膜。反射膜可以在各自的反射面上形成,也可以在各自的反射面上形成1个共通的反射膜。还有,各自的反射面是在分离的状态下对向配置的,但也可以是各自的反射面在接触状态或者通过粘着剂粘合的状态下对向配置。还有,在各自的反射面上形成反射膜的情况,可以是各自的反射膜在接触状态或者通过粘着剂粘合的状态下对向配置,也可以是各自的反射膜在分离状态下对向配置。这里,各自的反射面或者各自的反射膜分离的状态是指各自的反射面或者各自的反射膜不接触地对向配置的状态。这样,广角透镜系A的第一棱镜AP1和广角透镜系B的第一棱镜BP1通过使各自的反射面或者各自的反射膜对向配置,可以使广角透镜系A、B的射入光轴方向的宽度缩小。
在广角透镜系A的第一棱镜AP1和第二棱镜AP2之间配置可变开口光圈AS,在广角透镜系B的第一棱镜BP1和第二棱镜BP2之间配置可变开口光圈BS。由于是在光量调节用的可变开口光圈AS的附近(前后)配置第一棱镜AP1和第二棱镜AP2,在光量调节用的可变开口光圈BS的附近(前后)配置第一棱镜BP1和第二棱镜BP2,可以采用小的直角棱镜,缩小广角透镜系A、B的相互间隔。另外,可以实现以可变开口光圈AS为中心,在其两侧有第一棱镜AP1和第二棱镜AP2,在其两侧还有负前群AF和正后群AR的对称结构,以及以可变开口光圈BS为中心,在其两侧有第一棱镜BP1和第二棱镜BP2,在其两侧还有负前群BF和正后群BR的对称结构。
另外,作为可变开口光圈AS、BS,可以采用通过光圈的开口变化能够设定透射光量的可变开口光圈。或者,取代可变开口光圈AS、BS,可以采用通过光圈的开口固定预先设定透射光量的固定开口光圈。这里,设定光量是指根据光圈的开口的大小决定透射光量。当由固定开口光圈设定透射光量的时候,采用光圈的开口大小被预先设定,其开口大小被固定的固定开口光圈,因此,透射光量是恒定的。当由可变开口光圈设定透射光量的时候,包含手动光量设定和自动光量设定,手动光量设定通过用户的手动操作改变开口的大小来设定每次拍摄的透射光量,自动光量设定通过根据摄像传感器的输出改变开口来设定每次拍摄的透射光量。在本实施例中,说明的是光圈AS、BS的位置在第一棱镜AP1、BP1和第二棱镜AP2、BP2之间时的例子,但也可以在第一棱镜AP1、BP1之前、第二棱镜AP2、BP2之后,或者第3棱镜AP3、BP3前后。还有,光圈AS、BS不一定要在棱镜的正前方、正后方,也可以在棱镜的附近,达到上述效果的情况即使在后群的透镜之间(例如后群的L4和L5之间等)也是可以的。还有,在本实施例中,以光圈的数量在广角透镜系A、B中为1个情况进行说明,但也可以1个广角透镜系中有多个。还可以例如在第一棱镜AP1、BP1和第二棱镜AP2、BP2之间有第一光圈,在第3棱镜AP3、BP3后面有第二光圈。
可变开口光圈AS和可变开口光圈BS根据摄像传感器AI和摄像传感器BI的输出,可分开独立地调整开口。这里,作为采用了本发明所涉及的光圈的光量设定的实施形态的一个例子,说明关于采用了可变开口光圈AS、BS的自动光量设定。可变开口光圈AS和可变开口光圈BS根据摄像传感器AI和摄像传感器BI的输出,设定光圈的开口大小。例如,在将搭载了摄像系统1的摄像装置放在屋外使用的时候,太阳光只在广角透镜系A、B的一方大量射入,结果会使广角透镜系A、B上形成的亮度(曝光状态)有很大差异。这种状态下,如果将摄像传感器AI和摄像传感器BI形成的图像合成,会形成带有亮的部分和暗的部分的边界的不自然的全天球图像。因此,当太阳光只在广角透镜系A、B的一方大量射入的时候,通过将这方的广角透镜系的可变开口光圈调节(设定)得比另一方的广角透镜系的可变开口光圈小,使广角透镜系A、B上形成的亮度(曝光状态)均一,可以得到没有亮的部分和暗的部分的边界存在的自然的全天球图像。
广角透镜系A的第3棱镜AP3具有朝着摄像传感器AI突出的凸面(非球面)AP3X,广角透镜系B的第3棱镜BP3具有朝着摄像传感器BI突出的凸面(非球面)BP3X。由于广角透镜A、B焦点距离短,如果像本实施形态那样,将广角透镜系A、B的最后的面弯曲的话,即使焦点距离短也会产生后焦点长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设计凸面AP3X和凸面BP3X来改变射出位置。凸面AP3X和凸面BP3X可以是对棱镜AP3、BP3的射出面进行加工形成凸面,也可以将除棱镜AP3、BP3的射出面之外另外加工的凸面的透镜粘贴到棱镜AP3、BP3的射出面上,形成一体化。或者,可以在棱镜AP3、BP3之后配置独立的凸面透镜。
然后,例如,在反射型的红外截止涂层或者红外截止滤光器中,很难抑制长波长侧,特别是1000nm附近的反射率。即使增加了反射型的红外截止涂层或者红外截止滤光器的膜的总数,也很难避免会有百分之几的透射率(参照图5)。由这个百分之几的透射率透过来的红外光通过摄像传感器受光后,白平衡(WB)受到影响,导致图像的色调不佳。色调不佳的问题根据射入光中含有的红外光的量影响程度不同,因此通过摄像传感器的调整来回避非常困难。
还有,例如,假定在晴天对室内和室外两者都摄入的全天球图像进行成像。这时,面向室外的广角透镜上太阳光射入多,得到红色成分(R成分)强的图像(红色覆盖图像),而面向室内的广角透镜上LED等的光射入多,得到绿色成分和蓝色成分(G成分和B成分)强的图像(无红色覆盖图像),因此,二个图像结合后的部分(边界部分)会有不协调的感觉(参照图21A、图21B)。
在本实施形态中,将上述问题作为重要的技术课题研究,在二个广角透镜系A、B上,分别设置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物体侧滤光器)IRF1和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像侧滤光器)IRF2,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和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具有各自不同的分光特性。
设定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的分光透射率/分光反射率为50%的光的波长比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的分光透射率/分光反射率为50%的光的波长要大。也就是说,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相对(相比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更容易遮挡长波长侧的光,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相对(相比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更容易遮挡短波长侧的光。
具体地说,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和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对于波长650nm以上的光具有50%以上的分光反射率且50%以下的分光透射率。另外,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对于波长750nm以上的光具有50%以上的分光反射率,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对于波长650nm以上的光具有50%以上的分光反射率。
当二个广角透镜系A、B分开关注时,由于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和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的协同作用,可以极大地抑制长波长侧的光(例如红外光)的透射率。例如,单独在广角透镜系上设置2面的红外截止滤光器,当该2面的红外截止滤光器对于1000nm的波长共同的透射率是10%的时候,朝着摄像传感器的成像面的透射光为1%。
在本实施形态中,将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的反射特性相对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的反射特性转移到短波长侧,由此,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反射光的影响。例如,当追踪短波长侧的光(650nm)射入二个广角透镜系A、B后的该光的一部分时,该光在透过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之后,通过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反射到达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这里,如果保持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上反射750nm以上的光的特性,那么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反射后的短波长侧的光会穿过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由此可以防止反射带来的影响。假设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具有和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相同的反射特性,那么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反射后的短波长侧的光,会通过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再度被反射,射入摄像传感器。波长在650nm附近的光,对于摄像传感器也有非常高的敏感度,是图像容易受到影响的区域。因此,利用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和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对防止波长在650nm附近的光的反射影响极为有用。
还有,如图6中所示,不能避免红外截止涂层和红外截止滤光器的波长和透射率的特性会发生改变(制品Ⅰ~制品Ⅲ)。当采用红外截止涂层的时候,根据涂层的情况波长特性多少有变动。当二个广角透镜系A、B各设置一个红外截止涂层或者红外截止滤光器的时候,波长特性的变动部分会直接影响到画质,通过二个广角透镜系A、B分别设置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和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可以减少(缓和)波长特性的变动部分的影响。
在广角透镜系A、B中,当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和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的波长特性相同的时候,光(特别是长波长侧的光)通过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和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反射,发生重像(ghost)的可能性增加。对此,如本实施形态所述,通过在光学系的物体侧设置可阻断长波长侧(例如750nm)的光的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在光学系的像侧设置可阻断短波长侧(例如650nm)的光的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红外光经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反射后透过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因此,可以防止重像的发生。
图7举例说明图4的透镜展开图中的光线轨迹。图8A、图8B举例说明重像的模拟结果。图8A显示二个红外截止滤光器的波长特性相同的情况,图8B显示如本实施形态所述的二个红外截止滤光器的波长特性不同的情况。如这些图中所述(特别是图8A、图8B),相比二个红外截止滤光器的波长特性相同的情况,当二个红外截止滤光器的波长特性不同的时候可以有效地防止重像。
在本实施形态中,将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设置在第一棱镜AP1、BP1的像侧的面(平面的射出面)上,将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设置在第二棱镜AP2、BP2的像侧的面(平面的射出面)上。如果在有曲率的面上设置红外截止滤光器的话,波长特性会分散开来,由此会形成例如红色成分(R成分)强的不自然的图像,且/或,形成离光轴近的中心部和离光轴远的周边部色调有改变的不自然的图像。通过将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和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设置在平面上,不会使红色成分(R成分)强出来,可以得到中心部和周边部色调不变的自然的图像。再有,即使将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设置在第一棱镜AP1、BP1的物体侧的面(平面的射出面)上,将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设置在第二棱镜AP2、BP2的物体侧的面(平面的射出面)上,也可以得到和上述相同的效果。另外,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和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的一方或者双方都可以设置在平面之外的地方(例如具有曲率的透镜面)。
还有,广角透镜系A、B中,在第一棱镜AP1、BP1和第二棱镜AP2、BP2之间设有可变开口光圈AS、BS。位于可变开口光圈AS、BS两侧位置上的第一棱镜AP1、BP1和第二棱镜AP2、BP2可以说是被摄体光束最多,且射入角最接近零(保证远焦性、远心性)的部位。通过在这样的第一棱镜AP1、BP1和第二棱镜AP2、BP2上设置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和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可以得到效果更好的不发生重像的色调自然的高品质图像。
一般来说,当光学系中配置红外吸收部件和红外反射部件的一方或者双方的时候,通常配置在光线的角度稳定的摄像传感器的正前方。但是,摄像传感器的正前方容易受到重像或闪光形成的干扰光的影响。特别是在采用广角透镜系(鱼眼透镜系)的全天球相机中,不能防止在多种拍摄条件下的强光的射入,因此更容易受到重像或闪光形成的干扰光的影响。
这里,如上所述,在一般的照相机中,必须隔离红外光。这是因为,在包含太阳的光源中有人的眼睛看不到的波长的光,这些波长会被相机中使用的成像元件捕获。因此,当不能隔离红外光的时候,可能会对AE拍摄(自动曝光拍摄)和AWB(自动白平衡拍摄)带来不利的影响。还有,作为相机的光学特性,可能会摄入重像或闪光的不良图像。
作为用于隔离红外光的一般对策,可以考虑使用例如反射型的滤光器、涂层、吸收玻璃、吸收树脂材料等。图9是举例说明红外线吸收滤光器的透射率。在图9中,横轴表示波长(nm),纵轴表示透射率(%)。如图9中所示,设定红外线吸收滤光器使作为可见光所需的650nm附近的光透射,另一方面,有害的红外光在成像元件的灵敏度几乎没有的1200nm附近,不透射。
作为设置红外线吸收玻璃的最佳场所,与涂层一样,最好是光线射入滤光器的角度小(未附有)的场所,并且,各射入角各自的光束粗,用于粘贴的余量多等。
一般来说,例如,可以在成像元件之前(正前方)安装红外线吸收滤光器。这是因为,为了安装薄的玻璃板,最好沿着平面部件配置。但是,在成像元件的附近,由于光束朝向集光,所以红外线吸收滤光器的损坏(划痕等)和垃圾(污染物)的附着有可能给图像带来坏影响。例如,在广角系的情况下,各视角的光束为光圈中的光束径最大。相对应,离开光圈越远,光束径就越小。
图10A~图10C是举例说明模拟摄像光学系的各部位附着的垃圾如何映射到图像上的图。图10A~图10C假定作为附着于摄像光学系的各部位的垃圾是具有大约50μm的直径的黑点。图10A是最靠近物体侧的负透镜(第一透镜)L1上附着有垃圾的情况,图10B是可变开口光圈AS、BS上附着有垃圾的情况,图10C是摄像传感器AI、BI上附着有垃圾的情况。在图10C中,垃圾映射得最大,在图10A中,垃圾映射得第二大,在图10B中,垃圾映射得最小。因此,作为设置红外线吸收滤光器的场所,即使考虑到管理上的情况,也最好选择在可变开口光圈AS、BS或者其附近。
图11是举例说明在图4的透镜展开图中设置了红外线吸收滤光器的情况的图。在图11中,将红外线吸收滤光器IRF3设置在第一棱镜AP1、BP1的像侧的面(平面的射出面)上。这是因为,该设置的地方光线缓慢射入、可变开口光圈AS、BS前面的光束粗、由于是广角系,可变开口光圈AS、BS位于其后方(后面),朝着第一棱镜AP1、BP1(平行的平面玻璃)射入/射出的有效区域存在差异,能确保通过粘着等设置时的余量足够大(可以说是能够得到这些好处的设置地方)。
换而言之,从前群AF、BF收集广角的光,使光射入可变开口光圈AS、BS。因此,射入侧的光线通过值大于射出侧的光线通过值。这时,第一棱镜AP1、BP1(平行的平面玻璃)根据大的有效值来决定外径,由此射出侧的余量必然变大。
图12举例说明第一棱镜AP1、BP1(平行的平面玻璃)的射入侧和射出侧的光束径。如图12中所示,第一棱镜AP1、BP1(平行的平面玻璃)的射入侧的光束径(例如8mm)比第一棱镜AP1、BP1(平行的平面玻璃)的射出侧的光束径(例如5mm)大,可以确保射出侧的余量足够大。因此,利用射入侧和射出侧的光束径的差值(余量),可以很容易通过粘着等进行安装。
由于和上述相同的原因,可以将红外线吸收滤光器IRF3设置在第二棱镜AP2、BP2的物体侧的面(平面的射入面)上。
在以上的实施形态中,举例说明了通过蒸镀等方法设置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和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涂覆)的情况,但设置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和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的方法是有自由度的,可以有各种设计变化。例如,可以对第一红外截止滤光器IRF1和第二红外截止滤光器IRF2采用蒸镀以外的其他方法设计(涂覆)样态。
在以上的实施形态中,举例说明了摄像系统1搭载二个广角透镜系A、B的情况,但摄像系统1搭载的广角透镜系的数量不局限于二个,可以是3个以上。这时,摄像系统1搭载的摄像传感器的数量也要和广角透镜系的数量一致。而且,在3个以上广角透镜系的至少二个广角透镜系中要分别设置各自分光特性不同的物体侧滤光器和像侧滤光器,使物体侧滤光器的分光透射率/分光反射率为50%的光的波长比像侧滤光器的分光透射率/分光反射率为50%的光的波长大。
在以上的实施形态中,举例说明了采用棱镜作为光路变更部的情况,但光路变更部也可以是镜子以及其他的构成要素。
在以上的实施形态中,举例说明了各二个广角透镜系A、B和摄像传感器AI、BI是相互对称配置的情况,但各二个广角透镜系A、B和摄像传感器AI、BI也可以不对称配置。
最后,参照图13~图20,说明关于将本实施形态所涉及的摄像系统1适用于全天球型摄像系统时的全体构成。
如图13A、图13B、图14A、图14B、图15A、图15B的六面图中所示,摄像系统1具有安装并支持摄像系统1的各构成要素的壳体10。壳体10具有左右方向短、上下方向长、前后方向具有规定的厚度、上面带有圆形的轮廓。壳体10具有后侧金属壳体20和前侧金属壳体30。后侧金属壳体20和前侧金属壳体30可以设为由与后述的后侧树脂壳体70和前侧树脂壳体80和连接树脂壳体90比较相对高刚性的金属材料(例如镁合金)构成的一体成形品。
后侧金属壳体20和前侧金属壳体30通过左侧面连接壳体40、右侧面连接壳体50和下面连接壳体60连接。左侧面连接壳体40、右侧面连接壳体50和下面连接壳体60可以由例如后侧金属壳体20和前侧金属壳体30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但其材料具有自由度,可以有各种设计变更。
在后侧金属壳体20和前侧金属壳体30的一方形成定位凸台(图示省略),在后侧金属壳体20和前侧金属壳体30的另一方形成凸台插入孔(图示省略),通过将定位凸台插入到凸台插入孔,使后侧金属壳体20和前侧金属壳体30在接近的状态下定位。后侧金属壳体20和前侧金属壳体30在左侧面和右侧面和下面具有在上述的定位状态下重合可固定的螺纹孔(图示省略)。
通过在后侧金属壳体20和前侧金属壳体30之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和下面的间隙内嵌入左侧面连接壳体40、右侧面连接壳体50和下面连接壳体60,将穿过这些物体插入的紧固螺栓(图示省略)螺合到上述螺纹孔上(紧固),使后侧金属壳体20、前侧金属壳体30、左侧面连接壳体40、右侧面连接壳体50和下面连接壳体60一体化。另外,用于将后侧金属壳体20、前侧金属壳体30、左侧面连接壳体40、右侧面连接壳体50和下面连接壳体60一体化的结构具有自由度,可以有各种设计变更。
在后侧金属壳体20的上方形成大致圆形的透镜露出孔21,在前侧金属壳体30的上方形成大致圆形的透镜露出孔31。利用透镜露出孔21使广角透镜系A的前群AF露出,利用透镜露出孔31使广角透镜系B的前群BF露出。在后侧金属壳体20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稍稍下方设有快门按钮22(成像功能部、操作部),该快门按钮成为成像(静止图像成像、动画成像)的触发。在快门按钮22的下方设置显示摄像系统1的操作画面和设定画面等的各种信息的显示单元(成像功能部、状态显示部)23。显示单元23可以由例如有机EL显示器构成。
在左侧面连接壳体40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设有例如发出声音导向信息等的扬声器(成像功能部)41。在右侧面连接壳体50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设有用于切换摄像系统1的电源的开闭的电源按钮(成像功能部、操作部)51,在电源按钮51的下方设有用于进行拍摄模式和无线连接模式的设定操作的操作按钮(成像功能部、操作部)52、53、54。
在后侧金属壳体20的快门按钮22的稍稍上方的右侧,设有上下分离的二个麦克风(成像功能部、收音部)24。在前侧金属壳体30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稍稍上方,设有左右分离的二个麦克风(成像功能部、收音部)32。通过位于正反面的后侧金属壳体20的二个麦克风24和前侧金属壳体30的二个麦克风32的共计4个麦克风能够取得3D声音。
后侧金属壳体20、前侧金属壳体30、左侧面连接壳体40、右侧面连接壳体50和下面连接壳体60的结合体,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的下方构成把手部GP。拍摄者在握住把手部GP的状态下,能够对快门按钮22、电源按钮51、操作按钮52~54进行按压操作。
后侧金属壳体20、前侧金属壳体30、左侧面连接壳体40、右侧面连接壳体50和下面连接壳体60的结合体具有上方开放的开口部OS。开口部OS由后侧树脂壳体70、前侧树脂壳体80和连接树脂壳体90掩盖。后侧树脂壳体70、前侧树脂壳体80和连接树脂壳体90可以是与后侧金属壳体20和前侧金属壳体30相比较,由相对低刚性的树脂材料(例如PC(聚碳酸酯)或ABS树脂或其混合材料)构成的一体成形品。
后侧树脂壳体70具有嵌入形成于后侧金属壳体20的上方的开口部OS的弯曲切口部的弯曲形状。前侧树脂壳体80具有嵌入形成于前侧金属壳体30上方的开口部OS的弯曲切口部的弯曲形状。后侧树脂壳体70和前侧树脂壳体80具有前后朝向相反的对称形状。连接树脂壳体90具有嵌入后侧金属壳体20和前侧金属壳体30的上方形成的开口部OS之中、后侧树脂壳体70和前侧树脂壳体80之间的弯曲形状。
图示省略,在后侧金属壳体20的透镜露出孔21稍稍上方形成左右分离的一对带螺纹孔的凸部,在后侧树脂壳体70上形成与一对带螺纹孔的凸部相对应的一对螺纹通插孔。通过使一对带螺纹孔的凸部与一对螺纹通插孔位置对准,将一对紧固螺栓穿过一对螺纹通插孔插入螺合到带螺纹孔的凸部的螺纹孔上(紧固),使后侧金属壳体20与后侧树脂壳体70连接。另外,这里说明了后侧金属壳体20和后侧树脂壳体70的连接结构,前侧金属壳体30和前侧树脂壳体80的连接结构也相同。
如上所述构成的广角透镜系A、B(包含第一棱镜~第3棱镜AP1~AP3、BP1~BP3)和摄像传感器AI、BI作为成像单元(光学单元)100形成一体化(块化)。在成像单元100上形成螺纹孔(图示省略)。在将成像单元100收容于壳体10(后侧金属壳体20、前侧金属壳体30、左侧面连接壳体40、右侧面连接壳体50和下面连接壳体60的结合体)内部的状态下,通过将紧固螺栓(图示省略)穿过这些物体插入螺合到上述螺纹孔中(紧固),组装成像单元100。另外,用于将成像单元100组装到壳体10上的结构具有自由度,可以有各种设计变更。
图16A和图16B是显示在成像单元100组装到壳体10上的状态下两者的位置关系的图。在图16A、图16B中,用粗线包围壳体10中的成像单元100的占有区域进行强调描述。
如图16A、图16B中所示,支持成像单元100的壳体10在上下方向看时,划分出位于上方的成像单元100的支持区域和位于下方的成像单元100的非支持区域。成像单元100的一部分使作为光学系统A、B的至少一部分的前群AF、BF的前方透镜(例如负透镜L1)露出,形成除去该露出部的最大外形部。在图16A、图16B中,用w表示最大外形部中的成像单元100的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用d表示最大外形部中的成像单元100的厚度(前后方向的长度)。
图17、图18、图19是沿着图13的XVII-XVII线、XVIII-XVIII线、XIV-XIV线的截面图。
如图18、图19中所示,在壳体10的成像单元100的非支持区域中,支持(收纳)将摄像传感器AI、BI上形成的成像信号转换成无线信号的无线模块基板(成像功能部、电路板)110。无线模块基板110将位于前方侧的辅助基板111和位于后方侧的主基板112前后方向重合,可电气连接地结合在一起。辅助基板111形成相对小型的平面看为大致的矩形,主基板112形成相对大型的平面看为大致的矩形。在主基板112中,安装朝着后侧树脂壳体70、前侧树脂壳体80和连接树脂壳体90的内方空间,向上延伸的传输部件(图示省略)。这个传输部件可以由例如同轴电缆或FPC构成。
如图19中所示,在后侧树脂壳体70、前侧树脂壳体80和连接树脂壳体90的内方空间中设置通信天线(成像功能部、天线基板)120。一端部连接在主基板112上的传输部件的另一端部与通信天线120连接。传输部件将摄像传感器AI、BI上形成的成像信号传送到通信天线120,通信天线120将该成像信号无线发送到外部设备。另外,通信天线120能够与外部设备之间发送和接收各种信号。
图示省略,通信天线120包括天线主体和支持这个天线主体的天线基板。天线主体可以由例如FPC或刚性FPC构成。天线基板沿着壳体10(后侧金属壳体20、前侧金属壳体30、左侧面连接壳体40、右侧面连接壳体50和下面连接壳体60)的上面形成的开口部OS的形状形成弯曲形状(圆弧形状),该弯曲形状的上面连接传送部件的另一端部,同时粘贴天线主体。
如图18、图19中所示,在壳体10的成像单元100的非支持区域中,支持(收纳)向摄像装置1的各构成要素供给电力的电池130。电池130和无线模块基板110在上下方向的位置重叠,并且设置在无线模块基板110的前方。此外,摄像传感器AI、BI从射入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L1的射入光轴的方向来看,设置在不与最靠近物体侧的透镜L1重合的位置上。除此之外的区域设有无线模块基板110、通信天线120、电池130等部件。通过采用该结构,成像单元100能够在成像单元100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上实现最大限度最小化。
图20举例说明本实施形态所涉及的摄像系统1的硬件构成。摄像系统1由数码相机/处理器(下面简单参照为处理器)100Z、镜筒单元102Z和连接于处理器100Z的各种部件构成。镜筒单元102Z具有上述的2组透镜光学系20AZ、20BZ和固体摄像元件22AZ、22BZ。固体摄像元件22Z由来自处理器100Z内的CPU130Z的控制指令控制,CPU130Z将在后面叙述。
处理器100Z包含ISP(Image Signal Processor,图像信号处理器)108AZ,108BZ、DMAC(Direct Memory Access Controller,直接存储器存取控制器)110Z、用于内存访问的仲裁的仲裁器(ARBMEMC)112Z、控制内存访问的MEMC(Memory Controller,内存控制器)114Z,以及歪曲校准/图像合成块(block)118Z。ISP108AZ、108BZ分别对由经固体摄像元件22AZ、22BZ的信号处理输入后的图像数据进行白/平衡设定或者伽马设定。在MEMC114Z上连接SDRAM116Z。在SDRAM116Z中临时保存ISP108AZ、108BZ以及歪曲校准/图像合成块118Z中实施处理时的数据。歪曲校准/图像合成块118Z对于从二个摄像光学系获得的二个部分图像,利用来自三轴加速度传感器120Z的信息,实施歪曲校准同时上下校准,进行图像合成。
处理器100Z还包含DMAC122Z、图像处理块124Z、CPU130Z、图像数据传输部126Z、SDRAMC128Z、存储卡控制块140Z、USB块146Z、外围设备150Z、声音单元152Z、串行块158Z、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驱动器162Z和桥接器168Z。
CPU130Z控制该摄像系统1的各部的动作。图像处理块124Z利用大小调整块132Z、JPEG块134Z、H.264块136Z等,对图像数据实行各种图像处理。大小调整块132Z是用于对图像的尺寸进行插值处理来放大或缩小的块。JPEG块134Z是进行JPEG压缩和伸张的编码块。H.264块136Z是进行H.264等的动画压缩和伸张的编码块。图像数据传输部126Z传输由图像处理块124Z图像处理后的图像。SDRAMC128Z控制连接在处理器100Z上的SDRAM138Z,在SDRAM138Z中临时保存处理器100Z内对图像数据实行各种处理时的图像数据。
存储卡控制块140Z控制对插入存储卡槽142Z的存储卡和闪存ROM144Z的读取和写入。存储卡槽142Z是用于将存储卡可拆卸地连接到摄像系统1的槽。USB块146Z控制通过USB连接器148Z连接的个人计算机等的外部设备的USB通信。外部设备150Z上连接电源开关166Z。声音单元152Z连接输入客户的声音信号的麦克风156Z和输出录制的声音信号的扬声器154Z,控制声音的输入输出。串行块158Z控制和诸如个人计算机等的外部设备的串行通信,并连接无线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网络接口卡)160Z。LCD驱动器162Z是驱动LCD监视器164Z的驱动回路,转换成用于在LCD显示器164Z上显示各种状态的信号。
在闪存ROM144Z中存储用CPU130Z可解读的代码记录的控制程序和各种参数。通过电源开关166Z的操作使电源处于ON状态,这时上述控制程序被加载到主存储器中。CPU130Z根据从主存储器中读取的程序,控制设备各部的动作,同时将控制所需的数据临时保存到SDRAM138Z和没有图示的本地SRAM中。

Claims (10)

1.一种摄像光学系,具有二个光学系,其特征在于:
上述二个光学系分别具备分光特性互相不同的物体侧滤光器和像侧滤光器;
上述物体侧滤光器的分光透射率/分光反射率为50%的光的波长比上述像侧滤光器的分光透射率/分光反射率为50%的光的波长大。
2.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摄像光学系,其特征在于:
上述二个光学系相互对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记载的摄像光学系,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体侧滤光器和上述像侧滤光器中至少一方设置在平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摄像光学系,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体侧滤光器和上述像侧滤光器双方都设置在平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摄像光学系,其特征在于:
上述二个光学系分别从物体侧朝着像侧具有前群、后群、以及在上述前群与上述后群之间改变光路的第一、第二光路变更部;
上述物体侧滤光器设置在上述第一光路变更部的射入面或射出面上;
上述像侧滤光器设置在上述第二光路变更部的射入面或射出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中记载的摄像光学系,其特征在于:
上述二个光学系分别具有配置在上述第一、第二光路变更部之间的可变开口光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摄像光学系,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体侧滤光器和上述像侧滤光器对于波长650nm以上的光具有50%以上的分光反射率,且具有50%以下的分光透射率。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摄像光学系,其特征在于:
上述物体侧滤光器对于波长750nm以上的光具有50%以上的分光反射率;
上述像侧滤光器对于波长650nm以上的光具有50%以上的分光反射率。
9.一种摄像系统,具有二个光学系,以及使得由上述二个光学系形成的像成像的二个摄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二个光学系分别具备分光特性互相不同的物体侧滤光器和像侧滤光器;
上述物体侧滤光器的分光透射率/分光反射率为50%的光的波长比上述像侧滤光器的分光透射率/分光反射率为50%的光的波长大。
10.一种摄像装置,具有二个光学系,使得由上述二个光学系形成的像成像的二个摄像传感器,以及保持上述二个光学系和上述二个摄像传感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二个光学系分别具备分光特性互相不同的物体侧滤光器和像侧滤光器;
上述物体侧滤光器的分光透射率/分光反射率为50%的光的波长比上述像侧滤光器的分光透射率/分光反射率为50%的光的波长大。
CN201910144967.XA 2018-03-05 2019-02-27 摄像光学系、摄像系统以及摄像装置 Pending CN1102316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8185 2018-03-05
JP2018-038185 2018-03-05
JP2019006503A JP2019152850A (ja) 2018-03-05 2019-01-18 撮像光学系、撮像システム及び撮像装置
JP2019-006503 2019-01-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31694A true CN110231694A (zh) 2019-09-13

Family

ID=65628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44967.XA Pending CN110231694A (zh) 2018-03-05 2019-02-27 摄像光学系、摄像系统以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01252B2 (zh)
EP (1) EP3537399B1 (zh)
CN (1) CN11023169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63766A1 (ja) * 2017-03-09 2018-09-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構造体、キットおよび光センサ
JP7207038B2 (ja) 2019-03-14 2023-01-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撮像光学系及び移動体
CN112946865B (zh) * 2019-12-11 2022-08-23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
US11055519B1 (en) 2020-02-28 2021-07-06 Weta Digital Limited Active marker strobing for performance capture communication
CN111399180A (zh) * 2020-04-27 2020-07-1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组
KR102437800B1 (ko) * 2020-05-19 2022-08-3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5743A (zh) * 2006-08-30 2008-03-05 佳能电子株式会社 光学滤光器以及摄像装置
US20110051230A1 (en) * 2009-08-26 2011-03-03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element,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20130242040A1 (en) * 2012-03-16 2013-09-19 Kensuke Masuda Imaging system
JP2015230444A (ja) * 2014-06-06 2015-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9970B2 (ja) 1980-12-25 1985-05-18 マツハシ冷熱工業株式会社 差圧通風冷却用多段式建造物
JP2643326B2 (ja) * 1988-07-07 1997-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焦点検出装置を有した一眼レフカメラ
JP3284659B2 (ja) * 1993-04-09 2002-05-2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波長多重光通信用光スイッチング装置
JP2000304918A (ja) * 1999-02-19 2000-11-02 Canon Inc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原稿読取装置
US20070182844A1 (en) * 2003-03-09 2007-08-09 Latia Imaging Pty Ltd Optical system for producing differently focused images
US7411729B2 (en) * 2004-08-12 2008-08-12 Olympus Corporation Optical filt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tical filter,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2006078672A (ja) 2004-09-08 2006-03-23 Olympus Corp 複数の光学素子を有する光学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07206172A (ja) 2006-01-31 2007-08-1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系光学素子
US20080173795A1 (en) * 2007-01-23 2008-07-24 Hwa-Young Kang Image sensor
TWI370894B (en) * 2007-02-26 2012-08-21 Corning Inc Method for measuring distortion
JP5568923B2 (ja) * 2009-08-25 2014-08-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光学系およびカメラ装置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JP2011075984A (ja) * 2009-10-01 2011-04-14 Sony Corp 撮像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JP5652349B2 (ja) 2011-07-25 2015-01-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広角レンズおよび全天球型撮像装置
JP5724755B2 (ja) 2011-08-26 2015-05-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システム
JP6142467B2 (ja) 2011-08-31 2017-06-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光学系および全天球型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
JP5790345B2 (ja) 2011-09-07 2015-10-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JP2013061554A (ja) 2011-09-14 2013-04-0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
JP6123274B2 (ja) 2012-03-08 2017-05-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
JP2013214947A (ja) 2012-03-09 2013-10-17 Ricoh Co Ltd 撮像装置、撮像システム、画像処理方法、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186775B2 (ja) 2012-05-31 2017-08-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通信端末、表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2876482A4 (en) * 2012-07-19 2016-04-13 Nikon Corp OPTICAL ELEMENT, OPTICAL DEVICE, MEASURING DEVICE AND SCREENING DEVICE
JP6079031B2 (ja) 2012-08-01 2017-02-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
JP6019970B2 (ja) 2012-09-11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全天球型の撮像システムおよび撮像光学系
JP6065474B2 (ja) 2012-09-11 2017-01-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10666860B2 (en) 2012-09-11 2020-05-2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processor,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and imaging system
JP5971207B2 (ja) 2012-09-18 2016-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調整装置、画像調整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4823086B (zh) * 2012-11-30 2017-08-15 旭硝子株式会社 近红外线截止滤波器
JP2014112302A (ja) 2012-12-05 2014-06-19 Ricoh Co Ltd 所定領域管理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044328B2 (ja) 2012-12-26 2016-12-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739916B2 (en) * 2014-03-20 2017-08-2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Circadian rhythm optical film
JP5884857B2 (ja) 2014-06-26 2016-03-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広角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468482B2 (ja) 2014-11-26 2019-02-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物体検出装置及び移動体機器制御システム
JP5896061B1 (ja) 2015-03-13 2016-03-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学系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
US10627646B2 (en) * 2015-05-20 2020-04-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ickup optical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6736262B2 (ja) 2015-05-25 2020-08-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学系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
US10132971B2 (en) * 2016-03-04 2018-11-20 Magna Electronics Inc. Vehicle camera with multiple spectral filter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5743A (zh) * 2006-08-30 2008-03-05 佳能电子株式会社 光学滤光器以及摄像装置
US20110051230A1 (en) * 2009-08-26 2011-03-03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element,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20130242040A1 (en) * 2012-03-16 2013-09-19 Kensuke Masuda Imaging system
JP2015230444A (ja) * 2014-06-06 2015-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701252B2 (en) 2020-06-30
EP3537399B1 (en) 2021-03-31
EP3537399A1 (en) 2019-09-11
US20190273848A1 (en) 2019-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31694A (zh) 摄像光学系、摄像系统以及摄像装置
US20100328471A1 (en) Wearable Multi-Channel Camera
CN101515060B (zh) 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US20130050401A1 (en) Portable wide-angle video recording system
CN101435911B (zh) 电子摄像装置
CN109313323A (zh) 摄像光学系统、透镜部件以及摄像装置
CN109219766A (zh) 摄像光学系统、透镜部件以及摄像装置
JP2000066106A (ja) 結像光学系及び観察光学系
CN104142564B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5527700B (zh) 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
US11378871B2 (en)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10297305A (zh) 光学系统、透镜单元以及拍摄装置
US20060002694A1 (en) Zoom lens, and electronic imag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CN104570299B (zh) 单焦距镜头系统和具有该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CN101515058B (zh) 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CN104639688B (zh) 一种手机全景镜头
US20040136063A1 (en) Telescope
US20030128426A1 (en) Digital camera binoculars
US20040207750A1 (en) Image pick-up device for mounting on high power monocular (telescope or spotting scope)
KR20230003582A (ko) 광학 렌즈, 렌즈 모듈 및 단말
JP2000184245A (ja) カメラ装置
US7095573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4900769B2 (ja) ファインダ光学系及びこれを搭載する光学機器
US7061684B2 (en) Finder optical system and camera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2001222045A (ja) デュアルチャネル光学画像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