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27700B - 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27700B
CN105527700B CN201510547169.3A CN201510547169A CN105527700B CN 105527700 B CN105527700 B CN 105527700B CN 201510547169 A CN201510547169 A CN 201510547169A CN 105527700 B CN105527700 B CN 1055277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group
sub
telephoto
pos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471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27700A (zh
Inventor
小方康司
内藤彰子
原健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126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08089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239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14869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239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14869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239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5882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239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4640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93793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89527A/zh
Publication of CN105527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27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27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277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2Telephoto objectives, i.e. systems of the type + - in which the distance from the front vertex to the image plane is less than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 G02B15/143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310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02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changing, adding, or subtracting a part of the objective, e.g. convertible objective
    • G02B15/0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changing, adding, or subtracting a part of the objective, e.g. convertible objective by changing a part
    • G02B15/08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changing, adding, or subtracting a part of the objective, e.g. convertible objective by changing a part by changing the rear par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02B27/00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for correction of secondary colour or higher-order chromatic aberrations
    • G02B27/0062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for correction of secondary colour or higher-order chromatic aberrations by controlling the dispersion of a lens material, e.g. adapting the relative partial disper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with means for compensating for changes in temperature or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thermal stabilis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该望远镜头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以下部件: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后透镜组,其中,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第1子透镜单元和第2子透镜单元,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4<dsu1o2/dG1<0.8……(1)这里,dsu1o2是从第1子透镜单元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第2子透镜单元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上的距离,dG1是从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Description

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特别涉及最适于更换镜头系统用途的望远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数码照相机的发展,提出了各种数码照相机用更换镜头。例如,在日本特开2007-322986号公报中,在正/负/正的3组结构中,在第1组的最靠像侧配置光圈,通过第2组的移动进行向近距离物点的对焦。利用该结构,实现了更换镜头用途的300mm/F4的望远镜头。
并且例如,在日本特开2013-250293号公报中,在正/负/正的3组结构中,通过第2组的移动进行对焦,光圈被配置在第3组中。利用该结构,实现了更换镜头用途的400mm/F2.8至800mm/F5.6的望远镜头。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7-322986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13-250293号公报的结构中,难以同时实现光学系统的小直径化和各像差的校正。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达到了光学系统的小直径化、并且良好抑制了各像差的产生的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到目的,本发明的望远镜头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正屈光力的后透镜组。
此外,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有以下部件:
上述望远镜头;以及
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望远镜头形成在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本发明起到如下效果:能够提供达到了光学系统的小直径化、并且良好抑制了各像差的产生的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实施例1的望远镜头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1B是实施例2的望远镜头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2A是实施例3的望远镜头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2B是实施例4的望远镜头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3A是实施例5的望远镜头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图3B是实施例6的望远镜头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
图4A、图4B、图4C、图4D是示出实施例1的望远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SA)、像散(AS)、畸变像差(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4E、图4F、图4G、图4H是示出实施例2的望远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SA)、像散(AS)、畸变像差(DT)、倍率色差(CC)的图。
图5A、图5B、图5C、图5D是示出实施例3的望远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SA)、像散(AS)、畸变像差(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5E、图5F、图5G、图5H是示出实施例4的望远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SA)、像散(AS)、畸变像差(DT)、倍率色差(CC)的图。
图6A、图6B、图6C、图6D是示出实施例5的望远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SA)、像散(AS)、畸变像差(DT)、倍率色差(CC)的图。图6E、图6F、图6G、图6H是示出实施例6的望远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SA)、像散(AS)、畸变像差(DT)、倍率色差(CC)的图。
图7是摄像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摄像装置的前方立体图。
图9是摄像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图10是摄像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内部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1是第2方式的望远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透镜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在实施例的说明之前,对本发明的某个方式的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另外,在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时,示出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与后述的实施例的情况一样,这些实施例所例示的方式毕竟只不过是本发明中包含的方式中的一部分,该方式具有多种变形。因此,本发明不限于所例示的方式。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共同的结构具有同样的技术意义,因此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第1方式的望远镜头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后透镜组,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第1子透镜单元和第2子透镜单元,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4<dsu1o2/dG1<0.8 (1)
这里,dsu1o2是从第1子透镜单元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第2子透镜单元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dG1是第1透镜组的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第1透镜组的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为了缩短整个光学系统的全长,优选将光学系统的结构设为远距型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配置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因此光学系统包含远距型的结构。因此,能够缩短镜头全长。
而且,在第2透镜组的像侧配置有正屈光力的后透镜组。由此,能够通过后透镜组,抑制球面像差、彗形像差和像散的产生。
此外,第1透镜组具有第1子透镜单元和第2子透镜单元,由此能够通过两个子透镜单元,抑制球面像差和色差的产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满足上述条件式(1)。条件式(1)是与第2子透镜单元的透镜直径相关的条件式。
通过低于条件式(1)的上限值,能够在第2子透镜单元中确保适当的透镜直径、并且一定程度地增大入射到第2子透镜单元的光线的高度。由此,能够通过第2子透镜单元抑制像差的产生。此外,由于能够利用第2子透镜单元充分抑制像差的产生,因此能够减少第1子透镜单元中的透镜的片数。或者,不需要减小第1子透镜单元的屈光力。其结果,能够减小整个光学系统的全长和重量。
通过超过下限值,能够适当地确保第1子透镜单元与第2子透镜单元之间的轴上间隔。该情况下,入射到第2子透镜单元的光线的高度降低,因此能够减小第2子透镜单元中的透镜直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4<fsu1/f<1.0 (2)
这里,fsu1是第1子透镜单元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条件式(2)是与第1子透镜单元的屈光力相关的条件式。
通过低于条件式(2)的上限值,第1子透镜单元的屈光力增大。由此,能够降低入射到第2子透镜单元的光线的高度,因此能够使第2子透镜单元小型轻量化。此外,镜头整体也能够小型轻量化。
通过超过条件式(2)的下限值,能够减小第1子透镜单元的屈光力,因此能够抑制高次的球面像差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4<fsu1/dsu1i2<15 (3)
这里,fsu1是第1子透镜单元的焦距,
dsu1i2是从第1子透镜单元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到第2子透镜单元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通过低于条件式(3)的上限值,能够降低入射到第2子透镜单元的光线的高度,因此能够使第2子透镜单元小型轻量化。此外,镜头整体也能够小型轻量化。
通过超过条件式(3)的下限值,能够一定程度地增大入射到第2子透镜单元的光线的高度。因此,能够通过第2子透镜单元减少在第1子透镜单元中产生的各种像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1透镜组在第2子透镜单元的像侧具有第3子透镜单元。
由此,能够通过第3子透镜单元良好地校正残余像差(二级光谱)、即无法通过第1子透镜单元和第2子透镜单元完全校正的像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1子透镜单元的屈光力和第3子透镜单元的屈光力均是正屈光力。
如上所述,通过将光学系统的结构设为远距型的结构,能够得到缩短整个光学系统的全长的作用。能够通过增强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增大该作用。其结果,能够进一步缩短整个光学系统的全长。
通过将第1子透镜单元的屈光力和第3子透镜单元的屈光力均设为正屈光力,能够由两个子透镜单元分担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因此,即使增强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也能够抑制像差的产生。其结果,能够进一步缩短整个光学系统的全长,并且良好地保持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3子透镜单元具有至少1片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的正透镜。
16<νsu3pmin<55 (4)
这里,νsu3pmin是第3子透镜单元内的正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小的阿贝数。
通过低于条件式(4)的上限值,能够在第3子透镜单元中配置高色散的正透镜。高色散的玻璃材料的θgF(部分色散比)较大,因此在第3子透镜单元中,能够增大正透镜的θgF。其结果,能够通过第3子透镜单元良好地校正残余像差(二级光谱)、即无法通过第1子透镜单元和第2子透镜单元完全校正的像差。
通过超过条件式(4)的下限值,能够使得容易选择正透镜所使用的玻璃材料。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
0.35<fsu3/f<1 (5)
这里,fsu3是第3子透镜单元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通过低于条件式(5)的上限值,能够充分确保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通过超过条件式(5)的下限值,能够抑制在第3子透镜单元中产生的像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1子透镜单元由1片或两片单透镜构成。
当第1子透镜单元中的透镜片数增加时,整个光学系统的重量增加,并且成本也上升,因此是不优选的。通过由1片或两片单透镜构成第1子透镜单元,能够实现整个光学系统的轻量化和成本减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2子透镜单元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负透镜、正透镜、正透镜和负透镜。
在第2子透镜单元中,主要进行在第1子透镜单元中产生的球面像差和色差的校正。通过在第2子透镜单元中配置负透镜和正透镜,能够在不显著减小第1透镜组整体的正屈光力的情况下,良好地校正各像差、特别是球面像差和色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2子透镜单元在最靠物体侧的位置具有接合透镜。
通过配置接合透镜,能够在将空气接触面设为与单透镜相同面数的状态下,针对色差得到较大的校正效果。由此,接合透镜的配置有利于校正色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2子透镜单元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物体侧接合透镜和像侧接合透镜。
如上所述,通过配置接合透镜,能够在将空气接触面设为与单透镜相同面数的状态下,针对色差得到较大的校正效果。通过配置两个接合透镜,能够得到更大的色差校正的效果,因此能够更良好地校正色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2子透镜单元的物体侧接合透镜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由负的单透镜和正的单透镜构成,第2子透镜单元的像侧接合透镜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由正的单透镜和负的单透镜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3子透镜单元由1个透镜成分构成。
这里,透镜成分是单透镜或接合透镜、且是与空气接触的光学有效面是两个面的透镜。
在第3子透镜单元中,主要进行轴上色差的校正。因此,能够由1个透镜成分构成第3子透镜单元。此外,即使在使第3子透镜单元具有正屈光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1个透镜成分确保充分的屈光力。
通过使用接合透镜作为透镜成分,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
0.42<dG1/LTL<0.52 (6)
这里,dG1是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LTL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像面的距离。
通过低于条件式(6)的上限值,能够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通过超过条件式(6)的下限值,能够减小第1透镜组的径向大小。LTL是未进行空气换算时的距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
1<dsu1s/dG1<1.2 (7)
这里,dsu1s是第1子透镜单元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光圈在光轴上的距离,
dG1是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通过满足条件式(7),光圈(开口光圈)位于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其结果,能够实现驱动光圈的机构(机械机构)的简化和整个光学系统的小直径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后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
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由此能够通过第3透镜组会聚穿过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的光线。由此,能够减少入射到第4透镜组的光束,因此容易将第4透镜组中的透镜小直径化。此外,由于第5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因此可以增大第4透镜组的负屈光力。
这样,能够通过将后透镜组中的屈光力的配置设为正屈光力、负屈光力、正屈光力,使得佩兹伐(Petzval)和良好。其结果,能够抑制像散的产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5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物体侧接合透镜和像侧接合透镜。
第5透镜组配置于接近像面处。因此,通过使第5透镜组具有两个接合透镜,能够增大第5透镜组的屈光力。由此,能够在使佩兹伐和良好的同时,在将对轴上色差带来的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的状态下,有效地校正倍率色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0.60<θgFG5min<0.68 (8)
这里,θgFG5min是第5透镜组内的负透镜的θgF中的、最小的θgF,
θgF是部分色散比,用θgF=(ng-nF)/(nF-nC)表示,
nC、nF、ng分别是针对C线、F线、g线的折射率。
通常,当色散增大时,部分色散比也增大。通过将色散特别大的玻璃材料、即部分色散比特别大的玻璃材料用于第5透镜组的负透镜,能够良好地校正短波长侧的倍率色差。
通过满足条件式(8),能够良好地校正短波长侧的倍率色差。此外,在第5透镜组以外的透镜组中,在正透镜采用高折射率且高色散的玻璃材料的情况下,选择的范围增宽。其结果,能够实现整个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通过超过条件式(8)的下限值,能够在得到良好的消色差效果(C线和F线的倾斜校正)的同时,减少二级光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
0.05≦fG5/f≦0.15 (9)
这里,fG5是第5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通过低于条件式(9)的上限值,能够适当确保第5透镜组的屈光力。其结果,能够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通过超过条件式(9)的下限值,能够抑制第5透镜组的屈光力变得过大。其结果,能够在抑制像差产生的同时,确保适当长度的后焦距。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
0.65<LTL/f<0.95 (10)
这里,LTL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像面的距离,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通过低于条件式(10)的上限值,能够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通过超过条件式(10)的下限值,能够减小各透镜组中的屈光力。因此,能够使得光学性能良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5透镜组的物体侧接合透镜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由正的单透镜和负的单透镜构成,第5透镜组的像侧接合透镜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由正的单透镜和负的单透镜构成。
通过由两个接合透镜构成第5透镜组,能够抑制像面弯曲、畸变像差和球面像差的产生,并且能够增大第5透镜组的屈光力。
第5透镜组具有多个正透镜有利于校正彗形像差和色差。此外,通过在物体侧接合透镜和像侧接合透镜这两方中,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配置正的单透镜和负的单透镜,能够减小接合面中的轴外光的入射角度。因此,能够抑制倍率色差的产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4透镜组具有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的手抖降低透镜。
如上所述,通过由两个接合透镜构成第5透镜组,能够增强第5透镜组的屈光力。其结果,使第4透镜组偏心时的像的移动量增大。即,能够提高第4透镜组的手抖灵敏度。因此,第4透镜组优选配置手抖降低透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在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配置有光圈。
由此,能够实现驱动光圈的机构(机械机构)的简化和镜头整体的小直径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在对焦时,第2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由此,能够进行基于内对焦方式的对焦。通过采用内对焦方式,能够实现整个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因此还能够实现对焦速度的高速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3透镜组由1个透镜成分构成。
这里,透镜成分是单透镜或接合透镜、且是与空气接触的光学有效面是两个面的透镜。
通过使其他透镜组的屈光力和透镜形状最优化,第3透镜组能够由最小片数的透镜构成。通过由1个透镜成分构成第3透镜组,能够实现整个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
0.4<fG1/f<0.5 (11)
这里,fG1是第1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通过低于条件式(11)的上限值,能够适当确保第1透镜组的屈光力。其结果,容易得到利用远距型结构的作用,因此能够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通过超过条件式(11)的下限值,第1透镜组中的正屈光力不会变得过大,因此能够抑制高次的球面像差和轴上色差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
-0.25<fG2/f<-0.1 (12)
这里,fG2是第2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通过低于条件式(12)的上限值,能够适当确保第2透镜组的屈光力。此外,在通过第2透镜组进行对焦的情况下,能够增大第2透镜组的屈光力。该情况下,能够减少对焦时的第2透镜组的移动量,因此能够高速进行对焦。
通过超过条件式(12)的下限值,能够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
0.1<fG3/f<0.3 (13)
这里,fG3是第3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在第3透镜组中,穿过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后的光线进一步由于正屈光力而会聚。由此,使得第4透镜组的透镜直径的小直径化变得容易。
通过低于条件式(13)的上限值,能够增大第3透镜组的屈光力,因此能够使第4透镜组进一步小直径化。通过超过条件式(13)的下限值,能够抑制球面像差和彗形像差的产生。此外,能够减少构成第3透镜组的透镜成分的数量,因此能够使整个光学系统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4)。
-0.1<fG4/f<-0.03 (14)
这里,fG4是第4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通过超过条件式(14)的下限值,能够增大第4透镜组的屈光力。其结果,能够使第4透镜组小直径化。此外,在第4透镜组具有手抖降低透镜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抖动校正灵敏度。
通过低于条件式(14)的上限值,能够减小第4透镜组的屈光力。其结果,能够抑制各种像差的产生,特别是球面像差、彗形像差和畸变像差的产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1透镜组具有规定的接合透镜。
通过具有接合透镜,针对色差能够得到较大的校正效果。此外,光学系统的组装也变得容易。此外,在由两个接合透镜构成第2子透镜单元的情况下,规定的接合透镜是第3个接合透镜。该情况下,第1透镜组具有3个接合透镜。因此,针对色差得到更大的校正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2子透镜单元的物体侧接合透镜具有至少1个正透镜,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A)。
85<νsub2op<100 (15A)
这里,νsub2op是第2子透镜单元的物体侧接合透镜中的至少1个正透镜的阿贝数。
为了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优选尽量增大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这里,优选的是,第2子透镜单元的物体侧接合透镜内的正透镜的玻璃材料选择色散小、且具有异常色散性的玻璃材料。
通过满足条件式(15A),即使在第1透镜组的屈光力较大的情况下,也不仅能够充分得到色差的一级消色差效果、还能够充分得到针对二级光谱的校正效果。
通过低于条件式(15A)的上限值,正透镜所使用的玻璃材料的选择变得容易。通过超过条件式(15A)的下限值,能够抑制色差的产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2子透镜单元的像侧接合透镜具有至少1个正透镜,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6A)。
70<νsub2ip<100 (16A)
这里,νsub2ip是第2子透镜单元的像侧接合透镜中的至少1个正透镜的阿贝数。
为了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优选尽量增大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这里,优选的是,第2子透镜单元的像侧接合透镜内的正透镜的玻璃材料选择色散小、且具有异常色散性的玻璃材料。
通过满足条件式(16A),即使在第1透镜组的屈光力较大的情况下,也不仅能够充分得到色差的一级消色差效果、还能够充分得到针对二级光谱的校正效果。
通过低于条件式(16A)的上限值,正透镜所使用的玻璃材料的选择变得容易。通过超过条件式(16A)的下限值,能够抑制色差的产生。
图1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2方式的望远镜头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透镜截面。
本实施方式的第2方式的望远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组、负屈光力的第2组、正屈光力的第3组,通过使第2组朝像侧移动,进行从无限远物点向近距离物点的对焦,并满足下述条件式(17)。
0.2<Y2/Y1a<0.32 (17)
这里,Y2是第2组的入射面中的轴上光线的最大光线高度,
Y1a是第1组的入射面中的轴上光线的最大光线高度。
望远镜头由于其焦距的长度,透镜直径增大。特别是,入射光束直径根据望远镜头的规格确定。因此,必须根据规格,确保所需的大小。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由正/负/正的3组构成,通过第2组进行了对焦。通常,在该结构中,第2组的直径往往也增大,从而对焦组的重量增大,难以进行高速的驱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采用了所谓的内对焦方式。在对焦时,通过使第2组朝像侧移动,进行从无限远物点向近距离物点的对焦。由此,能够固定镜头全长,能够提高操作性。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能够达成对焦组的小型化/轻量化、且实现像差校正良好的望远镜头。
条件式(17)与第1组的入射面中的轴上光束的最大光线高度和第2组的入射面中的轴上光束的最大光线高度之比相关。入射到第1组的最大光线高度根据望远镜头的规格确定。与此相对,能够适当设计入射到第2组的最大光线高度。
当超过条件式(17)的上限时,第2组的直径增大,难以实现轻量化。在将光线高度减小至低于条件式(17)的下限时,有利于轻量化,但难以进行第1组中的像差校正。或者,导致透镜片数的增加和全长的增加,因此不优选。
换言之,通过低于条件式(17)的上限,第2组中的透镜直径不会变得过大。因此,能够使光学系统轻量化。通过超过条件式(17)的下限,第1组中的像差校正变得容易。此外,能够防止透镜片数的增加和光学系统全长的增加。由此,通过满足条件式(17),能够实现轻量、且达到了良好的像差校正的望远镜头。
另外,光圈优选配置于第1组的最靠像侧。由此,光圈能够在始终固定的基础上,配置于整体的中央附近。其结果,容易针对轴外光线进行像差校正。
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1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由1片或2片正透镜构成的第1a组;第1b组,其由负透镜和正透镜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由正透镜和负透镜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以及由单透镜或接合透镜构成的第1c组。
第1a组具有会聚入射光束、从而使相比第1a组靠像侧的透镜直径小型化的作用。第1b组具有用于校正d线的球面像差和色差的作用。构成第1b组中的各接合透镜的透镜优选折射率的差和阿贝数的差较大。此外,作为构成第1b组中的各接合透镜的正透镜,优选使用异常色散性较大的玻璃材料。第1c组具有光束的会聚作用、和d线的彗形像差校正的作用。在通过接合透镜构成第1c组的情况下,优选增大两片透镜的折射率之差。
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8)。
0.55<Y1b/Y1a<0.85 (18)
这里,Y1a是第1a组的入射面中的轴上光线的最大光线高度,
Y1b是第1b组的入射面中的轴上光线的最大光线高度。
条件式(18)与第1a组的入射面(=第1组的入射面)中的轴上光束的最大光线高度和第1b组的入射面中的轴上光束的最大光线高度之比相关。通过满足条件式(18),能够减小第1b组的直径。第1b组所包含的接合透镜的任意一个透镜均需要高加工精度。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通过以满足条件式(18)的方式减小透镜直径,能够降低接合透镜的加工难度。
高于条件式(18)的上限、从而第1b组的直径增大时,透镜的加工变得困难。
低于条件式(18)的下限、从而直径减小时,会导致整个镜头长度的大型化、或者像差校正变得困难。
换言之,通过低于条件式(18)的上限,第1b组的透镜直径不会变得过大。因此,透镜的加工变得容易。通过超过条件式(18)的下限,第1b组的透镜直径不会变得过小。因此,能够防止光学系统的全长增大。或者,像差校正变得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第2组优选由接合透镜构成。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近距离物点处的色差。
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3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a组、负屈光力的第3b组、正屈光力的第3c组,第3b组具有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的手抖降低透镜。
由此,通过在第3组中进行屈光度配置,能够提高手抖校正时的灵敏度。由此,能够减小第3b组的移动量。其结果,能够良好地校正手抖降低时的像差。另外,手抖降低时的灵敏度是指相对于透镜组移动量的像的变动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3a组具有单透镜或接合透镜。这里,第3a组具有接合透镜与由单透镜构成相比,能够更良好地校正色差。
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3b组具有由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负透镜。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手抖校正时的色差和像面弯曲。
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3c组具有由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由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
通过在第3c组中配置两个接合透镜,能够良好地校正倍率色差。特别是,在画面周边的分辨率的提高和色差的性能提高方面能够得到良好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9)。
75<νd1bp<100 (19)
这里,νd1bp是第1b组所包含的正透镜的最小阿贝数。
条件式(19)与第1b组所包含的两片正透镜相关,用于确定其阿贝数。当超过条件式(19)的上限时,不存在透镜能够使用的玻璃材料。当低于条件式(19)的下限时,不存在异常色散性较大的玻璃材料。即,通过超过条件式(19)的下限,能够由异常色散性较大的玻璃材料构成正透镜。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能够通过满足条件式(19)良好地校正色差。
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0)。
0.42<D12/D1<0.75 (20)
这里,D12是第1a组的入射面到第1b组的入射面的距离,
D1是第1a组的入射面到第1c组的出射面的距离。
条件式(20)与第1a组和第1b组之间的距离相关。该距离是光轴上的距离、且是未进行空气换算时的距离。当超过条件式(20)的上限时,轴上光线的光线高度降低。因此,难以校正第1b组之后的球面像差。或者,镜头的全长增大,从而不优选。
当低于条件式(20)的下限时,有利于像差校正,但另一方面,第1b组的加工变得困难。
换言之,通过低于条件式(20)的上限,轴上光线的高度不会变得过低。因此,容易校正后方的透镜组中的球面像差。后方的透镜组是指位于相比第1b组更靠像侧的位置处的透镜组。或者,能够抑制光学系统的全长增大。通过超过条件式(20)的下限,构成第1b组的透镜加工变得容易。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能够通过满足条件式(20),同时实现加工的容易性和良好的像差校正。
另一方面,作为近年来的潮流,不仅对静态图像,对动态图像摄影的需求也日益增高。因此,在镜头更换式的数码照相机中,也要求最适于动态图像摄影功能的更换镜头。通常,在动态图像摄影时,需要使自动对焦(AF)始终工作来维持对焦状态。作为其方法,进行使对焦透镜在对焦位置的前后始终以微小量移动的、所谓摆动。此时,测定所拍摄的图像的对比度变化,在判断为对焦状态变化的情况下,使对焦透镜适当地移动。然后,以再次重新对焦的方式使其工作。通过这样的摆动机构,即使与被摄体的距离发生变化,也能够始终持续维持对焦状态。
在摆动中,根据机身的帧频,需要非常高速的动作。因此,在摆动中,为了进行适当的驱动控制,要求对焦透镜的轻量化、和较少的移动量。
并且,在动态图像摄影中,大多还同时记录音频。因此,在动态图像摄影时,如果伴随摆动产生声音,则将该声音记录为音频。由此,摆动时的静音化也是重要的课题。
另外通常,大多构成为对焦透镜和摆动透镜是相同的透镜。但是不限于此,有时也将对焦透镜和摆动透镜构成为分开的透镜组。
这样,与动态图像摄影对应的镜头具有较多的要解决的课题。特别是对焦透镜组要求轻量化。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能够解决这样的课题,通过使用上述那样的镜头结构,实现了对焦组的小型化/轻量化。
第1方式的望远镜头可以具有第2方式的望远镜头的结构,并且还可以满足条件式。这里,光学系统的结构的对应关系如下所述。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3方式的望远镜头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后透镜组,后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第5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物体侧接合透镜和像侧接合透镜。
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由此能够通过第3透镜组会聚穿过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的光线。由此,能够减少入射到第4透镜组的光束,因此容易将第4透镜组中的透镜小直径化。此外,通过使第5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能够增大第4透镜组的负屈光力。
这样,能够通过将后透镜组中的屈光力的配置设为正屈光力、负屈光力、正屈光力,使得佩兹伐(Petzval)和良好。其结果,能够抑制像散的产生。
此外,第5透镜组配置于接近像面处。因此,通过使第5透镜组具有两个接合透镜,能够增大第5透镜组的屈光力。由此,能够在使佩兹伐和良好的同时,在将对轴上色差带来的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的状态下,有效地校正倍率色差。
第3方式的望远镜头可以具有第1方式的望远镜头或第2方式的望远镜头的结构,并且还可以满足条件式。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4方式的望远镜头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后透镜组,后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第1透镜组具有至少一个接合透镜,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B)。
85<νsub2op<100 (15B)
这里,νsub2op是至少一个接合透镜中的至少1个正透镜的阿贝数。
通过使第1透镜组具有至少一个接合透镜,针对色差能够得到较大的校正效果。此外,光学系统的组装也变得容易。
此外,为了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优选尽量增大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这里,优选的是,各个例子的接合透镜内的正透镜的玻璃材料选择色散小、且具有异常色散性的玻璃材料。
条件式(15B)的技术意义与条件式(15A)的技术意义相同。
第4方式的望远镜头可以具有第1方式的望远镜头或第2方式的望远镜头的结构,并且还可以满足条件式。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5方式的望远镜头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后透镜组,第1透镜组具有第1接合透镜和第2接合透镜,在第1接合透镜和第2接合透镜的像侧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成分,第1接合透镜具有至少1个正透镜,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C)。
85<νsub2op<100 (15C)
这里,νsub2op是第1接合透镜中的至少1个正透镜的阿贝数,
透镜成分是单透镜或接合透镜、且是与空气接触的光学有效面是两个面的透镜。
通过在第1透镜组中配置接合透镜,能够在将空气接触面设为与单透镜相同面数的状态下,针对色差得到较大的校正效果。通过配置两个接合透镜,能够得到更大的色差校正的效果,因此能够更良好地校正色差。
此外,为了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优选尽量增大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这里,优选的是,第1接合透镜的正透镜的玻璃材料选择色散小、且具有异常色散性的玻璃材料。
条件式(15C)的技术意义与条件式(15A)的技术意义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中,优选的是,第2接合透镜具有至少1个正透镜,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6B)。
70<νsub2ip<100 (16B)
这里,νsub2ip是第2接合透镜中的至少1个正透镜的阿贝数。
为了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优选尽量增大第1透镜组的正屈光力。这里,优选的是,第2接合透镜内的正透镜的玻璃材料选择色散小、且具有异常色散性的玻璃材料。
条件式(16B)的技术意义与条件式(16A)的技术意义相同。
第5方式的望远镜头可以具有第1方式的望远镜头或第2方式的望远镜头的结构,并且还可以满足条件式。这里,接合透镜的对应关系如下所述。
第5方式的望远镜头 第1方式的望远镜头
第1接合透镜 第2透镜组的物体侧接合透镜
第2接合透镜 第2透镜组的像侧接合透镜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任意一个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头;以及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望远镜头形成在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此外,上述结构更优选相互地同时满足多个。此外,也可以同时满足部分结构。
此外,关于条件式,也可以单独满足各个条件式。由此,容易得到各自的效果,因此是优选的。
此外,关于各条件式,也可以如以下那样变更下限值或上限值。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各条件式的效果,因此是优选的。
关于条件式(1),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417、0.434、0.451,将上限值设为0.773、0.746、0.719。
关于条件式(2),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422、0.444、0.467,将上限值设为0.981、0.963、0.944。
关于条件式(3),优选将下限值设为4.154、4.307、4.461,将上限值设为13.865、12.730、11.596。
关于条件式(4),优选将下限值设为18.365、20.730、23.095,将上限值设为54.493、53.985、53.478。
关于条件式(5),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356、0.363、0.369,将上限值设为0.992、0.984、0.977。
关于条件式(6),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426、0.432、0.439,将上限值设为0.519、0.518。
关于条件式(7),优选将下限值设为1.005、1.010、1.015,将上限值设为1.160、1.120、1.080。
关于条件式(8),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601、0.602,将上限值设为0.672、0.665、0.657。
关于条件式(9),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063、0.075、0.088,将上限值设为0.143、0.135、0.128。
关于条件式(10),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683、0.716、0.750,将上限值设为0.932、0.914、0.896。
关于条件式(11),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409、0.418、0.427,将上限值设为0.491、0.482、0.473。
关于条件式(12),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231、-0.213、-0.194,将上限值设为-0.114、-0.128、-0.141。
关于条件式(13),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117、0.134、0.151,将上限值设为0.281、0.261、0.242。
关于条件式(14),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091、-0.083、-0.074,将上限值设为-0.038、-0.045、-0.053。
关于条件式(15A)(15B)(15C),优选将下限值设为87.483、89.965、92.448,将上限值设为98.775、98.000、96.000。
关于条件式(16A)(16B),优选将下限值设为72.885、75.770、78.655,将上限值设为98.775、98.000、96.000。
关于条件式(17),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25,将上限值设为0.3或0.28。
关于条件式(18),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58、0.60,将上限值设为0.8或0.79。
关于条件式(19),优选将下限值设为76、78,将上限值设为98、96。
关于条件式(20),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43、0.46,将上限值设为0.73、0.70。
以下说明望远镜头的实施例1~6。图1A、图1B、图2A、图2B、图3A、图3B分别示出实施例1~6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透镜剖视图。实施例1~6从物体侧起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和正屈光力的后透镜组GR构成。后透镜组GR由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负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G4和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G5构成。第2透镜组G2朝像侧移动,从而进行从无限远物点向近距离物点的对焦。
此外,用S表示开口光圈(亮度光圈)、用I表示像面(摄像面)。用与光轴AX平行的箭头表示在对焦时移动的透镜组的移动,用与光轴AX垂直的箭头表示在手抖校正时移动的透镜组的运动。
另外,可以在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组与像面I之间,配置构成低通滤光片的平行平板、或电子摄像元件的玻璃罩。该情况下,可以对平行平板的表面施加限制红外光的波段限制涂层。此外,可以对玻璃罩的表面施加波段限制用的多层膜。此外,还可以使该玻璃罩具有低通滤光作用。
对实施例1的望远镜头进行说明。图1A示出实施例1的望远镜头的截面结构。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3、双凸正透镜L4、双凹负透镜L5、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6、双凸正透镜L7和光圈S构成。这里,负凹凸透镜L2和正凹凸透镜L3被接合。正透镜L4和负透镜L5被接合。负凹凸透镜L6和正透镜L7被接合。
第1子透镜单元SU1由正凹凸透镜L1构成。第2子透镜单元SU2由负凹凸透镜L2、正凹凸透镜L3、正透镜L4和负透镜L5构成。第3子透镜单元SU3由负凹凸透镜L6和正透镜L7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正透镜L8和双凹负透镜L9构成。这里,正透镜L8和负透镜L9被接合。在向近距离物点的对焦中,第2透镜组G2单调地朝像侧移动。
第3透镜组G3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10构成。
第4透镜组G4由双凸正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和双凹负透镜L13构成。这里,正透镜L11和负透镜L12被接合。
第5透镜组G5由双凸正透镜L14、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L15、双凸正透镜L16和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L17构成。这里,正透镜L14和负凹凸透镜L15被接合。正透镜L16和负凹凸透镜L17被接合。
此外,在手抖校正时,第4透镜组G4朝与光轴AX垂直的方向移动。
对实施例2的望远镜头进行说明。图1B示出实施例2的望远镜头的截面结构。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3、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双凹负透镜L6、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7和光圈S构成。这里,负凹凸透镜L3和正凹凸透镜L4被接合。正透镜L5和负透镜L6被接合。
第1子透镜单元SU1由正凹凸透镜L1和正凹凸透镜L2构成。第2子透镜单元SU2由负凹凸透镜L3、正透镜L4、正透镜L5和负透镜L6构成。第3子透镜单元SU3由正凹凸透镜L7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正透镜L8和双凹负透镜L9构成。这里,正透镜L8和负透镜L9被接合。在向近距离物点的对焦中,第2透镜组G2单调地朝像侧移动。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10和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L11构成。这里,正透镜L10和负凹凸透镜L11被接合。
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L12、双凹负透镜L13和双凹负透镜L14构成。这里,正凹凸透镜L12和负透镜L13被接合。
第5透镜组G5由双凸正透镜L15、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L16、双凸正透镜L17和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L18构成。这里,正透镜L15和负凹凸透镜L16被接合。正透镜L17和负凹凸透镜L18被接合。
此外,在手抖校正时,第4透镜组G4朝与光轴AX垂直的方向移动。
对实施例3的望远镜头进行说明。图2A示出实施例3的望远镜头的截面结构。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3、双凸正透镜L4、双凹负透镜L5、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6、双凸正透镜L7和光圈S构成。这里,负凹凸透镜L2和正凹凸透镜L3被接合。正透镜L4和负透镜L5被接合。负凹凸透镜L6和正透镜L7被接合。
第1子透镜单元SU1由正凹凸透镜L1构成。第2子透镜单元SU2由负凹凸透镜L2、正凹凸透镜L3、正透镜L4和负透镜L5构成。第3子透镜单元SU3由负凹凸透镜L6和正透镜L7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正透镜L8和双凹负透镜L9构成。这里,正透镜L8和负透镜L9被接合。在向近距离物点的对焦中,第2透镜组G2单调地朝像侧移动。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10构成。
第4透镜组G4由双凸正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和双凹负透镜L13构成。这里,正透镜L11和负透镜L12被接合。
第5透镜组G5由双凸正透镜L14、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L15、双凸正透镜L16和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L17构成。这里,正透镜L14和负凹凸透镜L15被接合。正透镜L16和负凹凸透镜L17被接合。
此外,在手抖校正时,第4透镜组G4朝与光轴AX垂直的方向移动。
对实施例4的望远镜头进行说明。图2B示出实施例4的望远镜头的截面结构。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3、双凸正透镜L4、双凹负透镜L5、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6、双凸正透镜L7和光圈S构成。这里,负凹凸透镜L2和正凹凸透镜L3被接合。正透镜L4和负透镜L5被接合。负凹凸透镜L6和正透镜L7被接合。
第1子透镜单元SU1由正凹凸透镜L1构成。第2子透镜单元SU2由负凹凸透镜L2、正凹凸透镜L3、正透镜L4和负透镜L5构成。第3子透镜单元SU3由负凹凸透镜L6和正透镜L7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正透镜L8和双凹负透镜L9构成。这里,正透镜L8和负透镜L9被接合。在向近距离物点的对焦中,第2透镜组G2单调地朝像侧移动。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10构成。
第4透镜组G4由双凸正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和双凹负透镜L13构成。这里,正透镜L11和负透镜L12被接合。
第5透镜组G5由双凸正透镜L14、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L15、双凸正透镜L16和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L17构成。这里,正透镜L14和负凹凸透镜L15被接合。正透镜L16和负凹凸透镜L17被接合。
此外,在手抖校正时,第4透镜组G4朝与光轴AX垂直的方向移动。
对实施例5的望远镜头进行说明。图3A示出实施例5的望远镜头的截面结构。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3、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双凹负透镜L6、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7和光圈S构成。这里,负凹凸透镜L3和正凹凸透镜L4被接合。正透镜L5和负透镜L6被接合。
第1子透镜单元SU1由正凹凸透镜L1和正凹凸透镜L2构成。第2子透镜单元SU2由负凹凸透镜L3、正凹凸透镜L4、正透镜L5和负透镜L6构成。第3子透镜单元SU3由正凹凸透镜L7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正透镜L8和双凹负透镜L9构成。这里,正透镜L8和负透镜L9被接合。在向近距离物点的对焦中,第2透镜组G2单调地朝像侧移动。
第3透镜组G3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10和双凸正透镜L11构成。这里,负凹凸透镜L10和正透镜L11被接合。
第4透镜组G4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L12、双凹负透镜L13和双凹负透镜L14构成。这里,正凹凸透镜L12和负透镜L13被接合。
第5透镜组G5由双凸正透镜L15、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L16、双凸正透镜L17和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L18构成。这里,正透镜L15和负凹凸透镜L16被接合。正透镜L17和负凹凸透镜L18被接合。
此外,在手抖校正时,第4透镜组G4朝与光轴AX垂直的方向移动。
对实施例6的望远镜头进行说明。图3B示出实施例6的望远镜头的截面结构。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1、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2、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3、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凹凸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双凹负透镜L6、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7、双凸正透镜L8和光圈S构成。这里,负凹凸透镜L3和正凹凸透镜L4被接合。正透镜L5和负透镜L6被接合。负凹凸透镜L7和正透镜L8被接合。
第1子透镜单元SU1由正凹凸透镜L1和正凹凸透镜L2构成。第2子透镜单元SU2由负凹凸透镜L3、正凹凸透镜L4、正透镜L5和负透镜L6构成。第3子透镜单元SU3由负凹凸透镜L7和正透镜L8构成。
第2透镜组G2由双凸正透镜L9和双凹负透镜L10构成。这里,正透镜L9和负透镜L10被接合。在向近距离物点的对焦中,第2透镜组G2单调地朝像侧移动。
第3透镜组G3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凹凸透镜L11和双凸正透镜L12构成。这里,负凹凸透镜L11和正透镜L12被接合。
第4透镜组G4由双凸正透镜L13、双凹负透镜L14和双凹负透镜L15构成。这里,正透镜L13和负透镜L14被接合。
第5透镜组G5由双凸正透镜L16、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L17、双凸正透镜L18和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L19构成。这里,正透镜L16和负凹凸透镜L17被接合。正透镜L18和负凹凸透镜L19被接合。
此外,在手抖校正时,第4透镜组G4朝与光轴AX垂直的方向移动。
下面示出上述各实施例的数值数据。除了上述符号以外,r是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是各透镜面间的间隔,nd是各透镜的d线的折射率,d是各透镜的阿贝数。此外,f是整体的焦距,Fno.是F数,ω是半视场角,IH是像高,BF是后焦距,全长是将望远镜头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面到最靠像侧的透镜面的距离与后焦距相加得到的值。另外,BF是对从透镜最终面到近轴像面的距离进行空气换算来表示的值。
数值实施例1
单位 mm
面数据
像面
组间隔
各种数据(无限远物点)
数值实施例2
单位 mm
面数据
像面
组间隔
各种数据(无限远物点)
数值实施例3
单位 mm
面数据
像面
组间隔
各种数据(无限远物点)
数值实施例4
单位 mm
面数据
像面
组间隔
各种数据(无限远物点)
数值实施例5
单位 mm
面数据
像面
组间隔
各种数据(无限远物点)
数值实施例6
单位 mm
面数据
像面
组间隔
各种数据(无限远物点)
图4A~图4H至图6A~图6H分别示出以上的实施例1~6的像差图。针对一个实施例,示出了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像差图。此外,在各图中,“FIY”表示最大像高。
在这些像差图中,图4A、图4E、图5A、图5E、图6A、图6E示出球面像差(SA),图4B、图4F、图5B、图5F、图6B、图6F示出像散(AS),图4C、图4G、图5C、图5G、图6C、图6G示出畸变像差(DT),图4D、图4H、图5D、图5H、图6D、图6H示出倍率色差(CC)。
接着,示出各个实施例的条件式的值。
图7是作为电子摄像装置的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的剖视图。在图7中,在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1的镜筒内配置摄影镜头系统2。安装部3能够相对于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1的机身拆装摄影镜头系统2。作为安装部3,使用螺旋型安装或卡口型安装等。在该例子中使用卡口型安装。并且,在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1的机身上配置有摄像元件面4和背面监视器5。另外,作为摄像元件,使用小型的CCD或CMOS等。
而且,作为无反光镜单镜头照相机1的摄影镜头系统2,例如使用上述实施例1~6所示的望远镜头。
图8、图9示出具有实施例1~6所示的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8是示出作为摄像装置的数码照相机40的外观的前方立体图,图9是其后方立体图。该数码照相机40的摄影光学系统41使用本实施例的望远镜头。
该实施方式的数码照相机40包含位于摄影用光路42上的摄影光学系统41、快门按钮45、液晶显示监视器47等,当按压配置在数码照相机40的上部的快门按钮45时,与其联动地,通过摄影光学系统41例如实施例1的望远镜头进行拍摄。通过摄影光学系统41形成的物体像形成在设于成像面附近的摄像元件(光电转换面)上。通过处理单元将由该摄像元件接收到的物体像作为电子图像显示在照相机背面所设置的液晶显示监视器47上。并且,所拍摄的电子图像能够记录在记录单元中。
图10是示出数码照相机40的主要部分的内部电路的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述处理单元例如由CDS/ADC部24、暂时存储用存储器17、图像处理部18等构成,存储单元由存储介质部19等构成。
如图10所示,数码照相机40具有:操作部12;与该操作部12连接的控制部13;经由总线14和15与该控制部13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连接的摄像驱动电路16、暂时存储用存储器17、图像处理部18、存储介质部19、显示部20和设定信息存储用存储部21。
上述暂时存储用存储器17、图像处理部18、存储介质部19、显示部20以及设定信息存储用存储部21能够经由总线22相互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此外,在摄像驱动电路16上连接有CCD 49和CDS/ADC部24。
操作部12具有各种输入按钮和开关,并经由这些按钮和开关将从外部(照相机使用者)输入的事件信息通知给控制部13。控制部13是例如由CPU等构成的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内置未图示的程序存储器,并依照程序存储器所存储的程序,控制整个数码照相机40。
CCD 49是如下的摄像元件,其由摄像驱动电路16进行驱动控制,将经由摄像光学系统41形成的物体像的每个像素的光量转换成电信号,并输出到CDS/ADC部24。
CDS/ADC部24是如下的电路:对从CCD 49输入的电信号进行放大,且进行模拟/数字转换,仅将进行了该放大和数字转换后的视频原始数据(拜尔数据,以下称作RAW数据。)输出到暂时存储用存储器17。
暂时存储用存储器17是例如由SDRAM等构成的缓冲器,是对从CDS/ADC部24输出的RAW数据进行暂时存储的存储装置。图像处理部18是如下的电路,其读出暂时存储用存储器17所存储的RAW数据或存储介质部19所存储的RAW数据,并根据由控制部13指定的图像质量参数以电气方式进行包含畸变像差校正的各种图像处理。
存储介质部19拆装自如地安装例如由闪存等构成的卡型或棒型的记录介质,并在这些闪存中,记录并保持从暂时存储用存储器17传送的RAW数据和由图像处理部18进行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
显示部20由液晶显示监视器47等构成,对拍摄到的RAW数据、图像数据和操作菜单等进行显示。在设定信息存储用存储部21中具有:预先存储有各种图像质量参数的ROM部;和对通过操作部12的输入操作而从ROM部读出的图像质量参数进行存储的RAM部。
这样构成的数码照相机40通过采用本实施例的望远镜头作为摄影光学系统41,能够用作小型轻量、且有利于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而不使图像质量劣化的摄像装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适于达到了光学系统的小直径化、并且良好抑制了各像差的产生的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
[附注项1-1]
一种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正屈光力的后透镜组,
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第1子透镜单元和第2子透镜单元,
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4<dsu1o2/dG1<0.8 (1)
这里,dsu1o2是从所述第1子透镜单元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dG1是所述第1透镜组的位于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所述第1透镜组的位于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附注项1-2]
根据附注项1-1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4<fsu1/f<1.0 (2)
这里,fsu1是所述第1子透镜单元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所述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附注项1-3]
根据附注项1-1或1-2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4<fsu1/dsu1i2<15 (3)
这里,fsu1是所述第1子透镜单元的焦距,
dsu1i2是从所述第1子透镜单元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到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附注项1-4]
根据附注项1-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组在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的像侧具有第3子透镜单元。
[附注项1-5]
根据附注项1-4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子透镜单元的屈光力和所述第3子透镜单元的屈光力均为正屈光力。
[附注项1-6]
根据附注项1-4或1-5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子透镜单元具有至少1片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的正透镜。
16<νsu3pmin<55 (4)
这里,νsu3pmin是所述第3子透镜单元内的正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小的阿贝数。
[附注项1-7]
根据附注项1-4~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
0.35<fsu3/f<1 (5)
这里,fsu3是所述第3子透镜单元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所述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附注项1-8]
根据附注项1-1~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子透镜单元由1片或两片单透镜构成。
[附注项1-9]
根据附注项1-1~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负透镜、正透镜、正透镜和负透镜。
[附注项1-10]
根据附注项1-1~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在最靠物体侧的位置具有接合透镜。
[附注项1-11]
根据附注项1-1~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物体侧接合透镜和像侧接合透镜。
[附注项1-12]
根据附注项1-11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的物体侧接合透镜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由负的单透镜和正的单透镜构成,
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的像侧接合透镜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由正的单透镜和负的单透镜构成。
[附注项1-13]
根据附注项1-4~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子透镜单元由1个透镜成分构成。
这里,透镜成分是单透镜或接合透镜、且是与空气接触的光学有效面是两个面的透镜。
[附注项1-14]
根据附注项1-1~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
[附注项1-15]
根据附注项1-1~1-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透镜组具有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的手抖降低透镜。
[附注项1-16]
根据附注项1-1~1-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配置有光圈。
[附注项1-17]
根据附注项1-1~1-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在对焦时,所述第2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附注项1-18]
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附注项1-1~1-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以及
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所述望远镜头形成在所述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附注项2-1]
一种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组、负屈光力的第2组、正屈光力的第3组,通过使所述第2组朝像侧移动,进行从无限远物点向近距离物点的对焦,并满足下述条件式(1)。
0.2<Y2/Y1a<0.32 (1)
这里,Y2是所述第2组的入射面中的轴上光线的最大光线高度,
Y1a是所述第1组的入射面中的轴上光线的最大光线高度。
[附注项2-2]
根据附注项2-1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组从物体侧起依次由以下透镜组构成:由1片或2片正透镜构成的第1a组;第1b组,其由负透镜和正透镜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正透镜和负透镜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以及由单透镜或接合透镜构成的第1c组。
[附注项2-3]
根据附注项2-2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下述条件式(2)。
0.55<Y1b/Y1a<0.85 (2)
这里,Y1a是所述第1组的入射面中的轴上光线的最大光线高度,
Y1b是所述第1b组的入射面中的轴上光线的最大光线高度。
[附注项2-4]
根据附注项2-1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组由接合透镜构成。
[附注项2-5]
根据附注项2-1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组由正屈光力的第3a组、负屈光力的第3b组和正屈光力的第3c组构成,
使所述第3b组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校正手抖。
[附注项2-6]
根据附注项2-5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a组由单透镜或接合透镜构成。
[附注项2-7]
根据附注项2-5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b组由正透镜和负透镜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负透镜构成。
[附注项2-8]
根据附注项2-5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c组由正透镜和负透镜组成的接合透镜、以及由正透镜和负透镜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附注项2-9]
根据附注项2-5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下述条件式(3)。
75<νd1bp<100 (3)
这里,νd1bp是第1b组所包含的正透镜的最小阿贝数。
[附注项2-10]
根据附注项2-1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下述条件式(4)。
0.42<D12/D1<0.75 (4)
这里,D12是第1a组的入射面到第1b组的入射面的距离,
D1是第1a组的入射面到第1c组的出射面的距离。
[附注项2-11]
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附注项2-1~2-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以及
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所述望远镜头形成在所述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附注项3-1]
一种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正屈光力的后透镜组,
所述后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
所述第5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物体侧接合透镜和像侧接合透镜。
[附注项3-2]
根据附注项3-1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0.60<θgFG5min<0.68 (8)
这里,θgFG5min是所述第5透镜组内的负透镜的θgF中的、最小的θgF,
θgF是部分色散比,用θgF=(ng-nF)/(nF-nC)表示,
nC、nF、ng分别是针对C线、F线、g线的折射率。
[附注项3-3]
根据附注项3-1或3-2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
0.05≦fG5/f≦0.15 (9)
这里,fG5是所述第5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附注项3-4]
根据附注项3-1~3-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
0.65<LTL/f<0.95 (10)
这里,LTL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像面的距离,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附注项3-5]
根据附注项3-1~3-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5透镜组的物体侧接合透镜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由正的单透镜和负的单透镜构成,所述第5透镜组的像侧接合透镜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由正的单透镜和负的单透镜构成。
[附注项3-6]
根据附注项3-1~3-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透镜组具有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的手抖降低透镜。
[附注项3-7]
根据附注项3-1~3-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第1子透镜单元和第2子透镜单元。
[附注项3-8]
根据附注项3-7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组在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的像侧具有第3子透镜单元。
[附注项3-9]
根据附注项3-8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子透镜单元的屈光力和所述第3子透镜单元的屈光力均为正屈光力。
[附注项3-10]
根据附注项3-1~3-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配置有光圈。
[附注项3-11]
根据附注项3-1~3-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在对焦时,所述第2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附注项3-12]
根据附注项3-1~3-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透镜组由1个透镜成分构成。
这里,所述透镜成分是单透镜或接合透镜、且是与空气接触的光学有效面是两个面的透镜。
[附注项3-13]
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附注项3-1~3-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以及
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所述望远镜头形成在所述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附注项4-1]
一种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正屈光力的后透镜组,
所述后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
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至少一个接合透镜,
所述至少一个接合透镜具有至少1个正透镜,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B)。
85<νsub2op<100 (15B)
这里,νsub2op是所述至少一个接合透镜中的至少1个正透镜的阿贝数。
[附注项4-2]
根据附注项4-1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透镜组具有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的手抖降低透镜。
[附注项4-3]
根据附注项4-1或4-2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第1子透镜单元和第2子透镜单元。
[附注项4-4]
根据附注项4-3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组在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的像侧具有第3子透镜单元。
[附注项4-5]
根据附注项4-4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子透镜单元的屈光力和所述第3子透镜单元的屈光力均为正屈光力。
[附注项4-6]
根据附注项4-1~4-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配置有光圈。
[附注项4-7]
根据附注项4-1~4-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在对焦时,所述第2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附注项4-8]
根据附注项4-1~4-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透镜组由1个透镜成分构成。
[附注项4-9]
根据附注项4-1~4-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
0.4<fG1/f<0.5 (11)
这里,fG1是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附注项4-10]
根据附注项4-1~4-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
-0.25<fG2/f<-0.1 (12)
这里,fG2是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附注项4-11]
根据附注项4-1~4-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
0.1<fG3/f<0.3 (13)
这里,fG3是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附注项4-12]
根据附注项4-1~4-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4)。
-0.1<fG4/f<-0.03 (14)
这里,fG4是第4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附注项4-13]
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附注项4-1~4-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以及
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所述望远镜头形成在所述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附注项5-1]
一种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
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正屈光力的后透镜组,
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第1接合透镜和第2接合透镜,
在所述第1接合透镜和所述第2接合透镜的像侧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成分,
所述第1接合透镜具有至少1个正透镜,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C)。
85<νsub2op<100 (15C)
这里,νsub2op是所述第1接合透镜中的至少1个正透镜的阿贝数,
透镜成分是单透镜或接合透镜、且是与空气接触的光学有效面是两个面的透镜。
[附注项5-2]
在附注项5-1所述的望远镜头中,所述第2接合透镜具有至少1个正透镜,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6B)。
70<νsub2ip<100 (16B)
这里,νsub2ip是所述第2接合透镜中的至少1个正透镜的阿贝数。
[附注项5-3]
此外,在附注项5-1或5-2所述的望远镜头中,所述后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
[附注项5-4]
根据附注项5-1~5-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透镜组具有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的手抖降低透镜。
[附注项5-5]
根据附注项5-1~5-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中,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第1子透镜单元和第2子透镜单元。
[附注项5-6]
根据附注项5-5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组在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的像侧具有第3子透镜单元。
[附注项5-7]
根据附注项5-1~5-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配置有光圈。
[附注项5-8]
根据附注项5-1~5-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在对焦时,所述第2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附注项5-9]
根据附注项5-1~5-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透镜组由1个透镜成分构成。
[附注项5-10]
根据附注项5-1~5-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
0.4<fG1/f<0.5 (11)
这里,fG1是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附注项5-11]
根据附注项5-1~5-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
-0.25<fG2/f<-0.1 (12)
这里,fG2是所述第2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附注项5-12]
根据附注项5-1~5-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3)。
0.1<fG3/f<0.3 (13)
这里,fG3是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附注项5-13]
根据附注项5-1~5-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4)。
-0.1<fG4/f<-0.03 (14)
这里,fG4是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附注项5-14]
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附注项5-1~5-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以及
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所述望远镜头形成在所述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Claims (18)

1.一种望远镜头,其中,该望远镜头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以下部件:
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正屈光力的后透镜组,
其中,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第1子透镜单元和第2子透镜单元,
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4<dsu1o2/dG1<0.8 (1)
这里,dsu1o2是从所述第1子透镜单元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dG1是从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1),
1<dsu1s/dG1<1.08 (7-1)
这里,dsu1s是所述第1子透镜单元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光圈在光轴上的距离,
dG1是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望远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4<fsu1/f<1.0 (2)
这里,fsu1是所述第1子透镜单元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所述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望远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4<fsu1/dsu1i2<15 (3)
这里,fsu1是所述第1子透镜单元的焦距,
dsu1i2是从所述第1子透镜单元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到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的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望远镜头,其中,
所述第1透镜组在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的像侧具有第3子透镜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望远镜头,其中,
所述第1子透镜单元的屈光力和所述第3子透镜单元的屈光力均为正屈光力。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望远镜头,其中,
所述第3子透镜单元具有至少1片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的正透镜,
16<νsu3pmin<55 (4)
这里,νsu3pmin是所述第3子透镜单元内的正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小的阿贝数。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望远镜头,其中,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
0.35<fsu3/f<1 (5)
这里,fsu3是所述第3子透镜单元的焦距,
f是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所述望远镜头整体的焦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望远镜头,其中,
所述第1子透镜单元由1片或两片单透镜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望远镜头,其中,
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负透镜、正透镜、正透镜和负透镜。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望远镜头,其中,
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在最靠物体侧的位置具有接合透镜。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望远镜头,其中,
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具有物体侧接合透镜和像侧接合透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望远镜头,其中,
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的物体侧接合透镜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由负的单透镜和正的单透镜构成,
所述第2子透镜单元的像侧接合透镜从物体侧朝像侧依次由正的单透镜和负的单透镜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望远镜头,其中,
所述第3子透镜单元由1个透镜成分构成,
这里,透镜成分是单透镜或接合透镜、且是与空气接触的光学有效面是两个面的透镜。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望远镜头,其中,
所述后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负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和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望远镜头,其中,
所述第4透镜组具有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的手抖降低透镜。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望远镜头,其中,
在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第2透镜组之间配置有光圈。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望远镜头,其中,
在对焦时,所述第2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18.一种摄像装置,其具有以下部件:
权利要求1~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望远镜头;以及
摄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所述望远镜头形成在所述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CN201510547169.3A 2014-10-17 2015-08-31 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 Active CN1055277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37936.0A CN107589527A (zh) 2014-10-17 2015-08-31 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2600 2014-10-17
JP2014212600A JP2016080891A (ja) 2014-10-17 2014-10-17 望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15-023993 2015-02-10
JP2015-023900 2015-02-10
JP2015-023901 2015-02-10
JP2015023901A JP2016148698A (ja) 2015-02-10 2015-02-10 望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15-023902 2015-02-10
JP2015023902A JP2016148699A (ja) 2015-02-10 2015-02-10 望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15023993A JP6558824B2 (ja) 2015-02-10 2015-02-10 望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15023900A JP6546401B2 (ja) 2015-02-10 2015-02-10 望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37936.0A Division CN107589527A (zh) 2014-10-17 2015-08-31 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27700A CN105527700A (zh) 2016-04-27
CN105527700B true CN105527700B (zh) 2018-12-14

Family

ID=5574893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37936.0A Pending CN107589527A (zh) 2014-10-17 2015-08-31 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
CN201510547169.3A Active CN105527700B (zh) 2014-10-17 2015-08-31 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37936.0A Pending CN107589527A (zh) 2014-10-17 2015-08-31 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107992B2 (zh)
CN (2) CN10758952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25927A (ja) * 2016-01-13 2017-07-2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望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6452646B2 (ja) * 2016-06-01 2019-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452645B2 (ja) 2016-06-01 2019-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6234505B1 (ja) * 2016-06-01 2017-11-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09856758B (zh) * 2017-11-30 2021-08-24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JP7241674B2 (ja) * 2019-06-27 2023-03-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3745A (zh) * 2006-04-25 2007-10-31 索尼株式会社 可变焦距透镜系统和成像装置
CN101424782A (zh) * 2007-11-02 2009-05-06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镜头、光学设备、形成物体的图像并改变焦距的方法
CN104570300A (zh) * 2013-10-23 2015-04-2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单焦距镜头系统和具有该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58454B2 (ja) * 1987-02-06 1996-11-27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パクトなズ−ムレンズ
JP3528947B2 (ja) * 1995-06-08 2004-05-24 株式会社ニコン 近接撮影可能なズームレンズ
JP3376171B2 (ja) * 1995-06-22 2003-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4652539B2 (ja) * 2000-08-31 2011-03-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影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4639635B2 (ja) * 2004-05-07 2011-02-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大口径比内焦望遠レンズ
JP4857576B2 (ja) * 2005-03-23 2012-01-18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6317605A (ja) * 2005-05-11 2006-11-24 Canon Inc 撮影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5006575B2 (ja) * 2006-05-25 2012-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4898307B2 (ja) 2006-06-05 2012-03-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5031476B2 (ja) * 2007-08-02 2012-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5241166B2 (ja) * 2007-08-07 2013-07-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5172247B2 (ja) * 2007-08-31 2013-03-27 株式会社シグマ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9282199A (ja) * 2008-05-21 2009-12-03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5247237B2 (ja) * 2008-05-21 2013-07-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US8477429B2 (en) * 2009-01-19 2013-07-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5606171B2 (ja) * 2010-06-16 2014-10-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影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5634220B2 (ja) * 2010-11-04 2014-1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5882817B2 (ja) * 2012-04-13 2016-03-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5904014B2 (ja) 2012-05-30 2016-04-13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影レンズ、光学機器、および撮影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3745A (zh) * 2006-04-25 2007-10-31 索尼株式会社 可变焦距透镜系统和成像装置
CN101424782A (zh) * 2007-11-02 2009-05-06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镜头、光学设备、形成物体的图像并改变焦距的方法
CN104570300A (zh) * 2013-10-23 2015-04-2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单焦距镜头系统和具有该单焦距镜头系统的摄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89527A (zh) 2018-01-16
US20160109690A1 (en) 2016-04-21
US10107992B2 (en) 2018-10-23
CN105527700A (zh) 2016-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27700B (zh) 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
US8018663B2 (en) Image forming lens, camera and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US6950246B2 (en)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8238043B2 (en) Imaging lens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7719774B2 (en) Zoom le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KR102077234B1 (ko) 촬영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영 장치
CN107272169B (zh) 变焦光学系统和具备该变焦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CN109219766A (zh) 摄像光学系统、透镜部件以及摄像装置
CN109313323A (zh) 摄像光学系统、透镜部件以及摄像装置
WO2013099214A1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4177435A (ja) 広角レンズ、カメラ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CN104635327A (zh)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5143950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JP2008233611A (ja) 変倍光学系、撮像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CN105467568B (zh) 变焦镜头
JP6558824B2 (ja) 望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KR20180072355A (ko) 광각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상 장치
WO2019098110A1 (ja) 撮像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デジタル機器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WO2013099211A1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KR20150006936A (ko) 줌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영 장치
US10948683B2 (en) Imaging lens, camera, and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device
CN105319672B (zh) 广角镜头及具有该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
JP2011081185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CN103513407A (zh) 变焦镜头及变焦镜头模块
US9864176B2 (en) Zoom lens having wide-angle and telephoto modes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