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07420B - 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07420B
CN110107420B CN201910079762.8A CN201910079762A CN110107420B CN 110107420 B CN110107420 B CN 110107420B CN 201910079762 A CN201910079762 A CN 201910079762A CN 110107420 B CN110107420 B CN 1101074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hamber
oil
internal combustion
combustion engine
communication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7976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07420A (zh
Inventor
广田智
堀井裕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107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074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074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074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4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pressure in working cylinder or crankcase to operate lubricant feed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2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02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1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 F02F1/14Cylinders with means for directing, gui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 strea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18Other cylinders
    • F02F1/20Other cylinder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providing for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2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 F01M2011/023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between oil sump and cylinder hea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2013/0038Layout of crankcase breath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所述内燃机具备汽缸体和汽缸盖。在汽缸体内隔着分隔壁形成有沿汽缸配列方向排列的第1油室和第2油室。汽缸盖具有分别连接于第1油室和第2油室的第1连通路和第2连通路。第1连通路和第2连通路构成为,使得在使气体从第1油室经由第1连通路向汽缸盖上方空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比在使气体从第2油室经由第2连通路向汽缸盖上方空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小。汽缸体具有连接于第1油室和第2油室双方的油通路。分隔壁具有使第1油室与第2油室相互连通的连接孔。

Description

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构成为油从汽缸盖的上方经由汽缸盖内和汽缸体内返回到油盘(oilpan)内的内燃机。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4-105579号公报所记载的内燃机的汽缸体中设置有配置成沿汽缸配列方向彼此相邻的2个凹部。汽缸配列方向是指在汽缸体内多个汽缸排列的方向。并且,通过由汽缸盖来封闭上述凹部,从而在汽缸体形成有第1油室和第2油室。存在于汽缸盖的上方的汽缸盖上方空间内的油分别经由设置于汽缸盖的第1连通路和第2连通路而流入上述的第1油室和第2油室。
另外,在汽缸体设置有连接于第1油室和第2油室双方的油通路。滞留于各油室的油经由油通路返回到油盘内。
当以内燃机转速或内燃机负荷率的上升等为起因而流入汽缸盖上方空间的油的量增多时,经由第1连通路和第2连通路流入油室的油的量变多,油室内的压力变高。另外,存在当内燃机转速或内燃机负荷率上升时,内燃机的曲轴箱(crank case)内和油盘内的压力上升这一情况。在该情况下,曲轴箱内的漏气(blow-by gas)会在油通路中回流而流入各油室。结果,在各油室内不仅积聚有油,还积聚有漏气等气体。
另外,根据设置于汽缸体内的汽缸的数量,第1油室的汽缸配列方向上的宽度与第2油室的汽缸配列方向上的宽度有时彼此不同。在该情况下,连接于汽缸配列方向上的宽度窄的一方的油室的连通路的数量可能会比连接于汽缸配列方向上的宽度宽的一方的油室的连通路的数量少。
例如假设:连接于第1油室的第1连通路的数量为多个,与此相对,连接于第2油室的第2连通路的数量为1个。在该情况下,在使气体从第2油室经由第2连通路向汽缸盖上方空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比在使气体从第1油室经由第1连通路向汽缸盖上方空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大。结果,与从第1油室经由各第1连通路的气体向汽缸盖上方空间的排出性相比,从第2油室经由第2连通路的气体向汽缸盖上方空间的排出性变低。即,气体容易滞留于第2油室。在气体滞留于第2油室的状态下,油难以从汽缸盖上方空间经由第2连通路流入第2油室。结果,经由第2油室返回到油盘内的油量变少,油盘内的油的储存量减少。
因此,在能够抑制由于流入了第2油室的气体而阻碍了经由第2油室的油的循环的情况这一方面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内燃机具备汽缸体、和安装于所述汽缸体的汽缸盖。所述汽缸体具有沿汽缸配列方向排列的多个汽缸,并且具有配置成沿所述汽缸配列方向排列的第1凹部和第2凹部、以及位于所述第1凹部与第2凹部之间的分隔壁。所述汽缸盖封闭所述第1凹部和所述第2凹部,由此在所述汽缸体内形成隔着所述分隔壁沿所述汽缸配列方向排列的第1油室和第2油室。所述汽缸盖具有在所述汽缸盖的上表面开口并且连接于所述第1油室的第1连通路、和在所述汽缸盖的上表面开口并且连接于所述第2油室的第2连通路。在所述汽缸盖的上方存在汽缸盖上方空间。所述第1连通路和所述第2连通路构成为,使得在使气体从所述第1油室经由所述第1连通路向所述汽缸盖上方空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比在使气体从所述第2油室经由所述第2连通路向所述汽缸盖上方空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小。所述汽缸体具有油通路,所述油通路连接于所述第1油室和所述第2油室双方,并且使滞留于各所述油室的油返回到油盘内。所述分隔壁具有使所述第1油室与所述第2油室相互连通的连接孔。
根据上述构成,从第1油室经由第1连通路的向汽缸盖上方空间的气体的排出性比从第2油室经由第2连通路的向汽缸盖上方空间的气体的排出性高。因此,容易使流入了第1油室的气体经由第1连通路向第1油室外排出。由此,气体不容易积聚于第1油室,所以从汽缸盖上方空间经由第1连通路的向第1油室的油的流入难以被滞留于第1油室的气体阻碍。结果,能够适当地进行经由第1油室的油的循环。
另一方面,有时气体也经由油通路从油盘流入第2油室。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使流入了第2油室的气体经由连接孔向第1油室流出。因此,即使从第2油室经由第2连通路的向汽缸盖上方空间的气体的排出性低,气体也难以继续滞留于第2油室,所以能够抑制难以使汽缸盖上方空间的油经由第2连通路流入第2油室的情况。并且,流入了第2油室的油会经由油通路返回到油盘内。
因此,根据上述构成,能够适当地进行经由第1油室的油的循环,并且也能够适当地进行经由第2油室的油的循环,从而能够抑制储存于油盘内的油的量的减少。
可以是,第1连通路的数量比第2连通路的数量多。由此,能够使得在使气体从第1油室经由第1连通路向汽缸盖上方空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比在使气体从第2油室经由第2连通路向汽缸盖上方空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小。
此外,流入了第2油室的气体容易积聚于第2油室的上方区域。因此,连接孔可以配置在分隔壁中的比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靠上方的部位。根据该构成,容易使滞留于第2油室的气体经由连接孔向第1油室流出。
连接孔的通路截面面积越大,则越容易使流入了第2油室的气体向第1油室流出。但是,由于汽缸体内的油室的配置的限制,与上下方向和汽缸配列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上的各油室的宽度窄,所以难以扩大连接孔的通路截面面积。因此,可以是,在分隔壁设置多个连接孔,并且使这些连接孔沿上下方向配置。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使多个连接孔沿上下方向排列,能够容易使流入了第2油室的气体向第1油室流出。
流入了第2油室的气体经由连接孔向第1油室流出,所以在第2油室内,气体容易滞留于分隔壁的附近。因此,可以是,第2连通路在汽缸配列方向上隔着第2油室的中心与分隔壁相反的一侧连接于第2油室。根据该构成,第2连通路相对于第2油室的连接部分远离分隔壁,与之相应地,经由第2连通路的从汽缸盖上方空间向第2油室的油的流通难以被滞留于第2油室的气体阻碍。
可以是,连接孔沿相对于汽缸配列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
另外,可以是,第2油室的容积比第1油室的容积小。
可以是,在设置于汽缸体的汽缸的数量为3以上的奇数的情况下,分隔壁配置于在汽缸配列方向上彼此相邻的2个汽缸的中心轴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的剖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内燃机的汽缸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内燃机中的汽缸体的剖面和汽缸盖的剖面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图3的汽缸盖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在图1的内燃机中油和气体流动的情形的作用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5对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1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搭载于车辆的内燃机10具备汽缸体11、和安装于汽缸体11的上部的汽缸盖12。内燃机10还具备安装于汽缸体11的下部的曲轴箱13、和安装于曲轴箱13的下部的油盘14。储存于该油盘14内的油通过油泵来汲取,并向内燃机10中的各需油部位供给。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汽缸体11内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汽缸15(151、152、153)。将在汽缸体11内多个汽缸15排列的方向称为“汽缸配列方向X”。多个汽缸15中的位于汽缸配列方向X上的一端(图2中的右端)的汽缸为第1汽缸151,位于汽缸配列方向X上的另一端(图2中的左端)的汽缸为第3汽缸153,位于第1汽缸151与第3汽缸153之间的汽缸为第2汽缸152。在各汽缸151~153内设置有在图1中的上下方向上进行往复运动的活塞16。这些活塞16经由连杆17连结于曲轴18。曲轴18配置在由曲轴箱13和油盘14划分出的空间内。
由各汽缸151~153的周壁、各活塞16以及汽缸盖12划分出燃烧室19。在各燃烧室19内,包含经由对应的进气通路20导入燃烧室19的吸入空气与从燃料喷射阀喷射的燃料的混合气燃烧。通过这样的混合气的燃烧而在各燃烧室19内生成的排气向对应的排气通路21排出。
进气通路20相对于各燃烧室19的开闭由进气门22进行,排气通路21相对于各燃烧室19的开闭由排气门23进行。进气门22与进气凸轮轴24的旋转同步地动作。另外,排气门23与排气凸轮轴25的旋转同步地动作。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汽缸体11内以包围所有汽缸151~153的方式设置有供冷却水流通的汽缸体侧冷却水通路31。另外,如图1和图3所示,在汽缸盖12内设置有供冷却水流通的汽缸盖侧冷却水通路3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汽缸体侧冷却水通路31中流动的冷却水的一部分流入汽缸盖侧冷却水通路32。
将与各汽缸151~153的中心轴15a的延伸方向和汽缸配列方向X双方正交的方向称为规定方向Y。如图2和图3所示,在规定方向Y上比汽缸体侧冷却水通路31靠汽缸体11的外侧的位置设置有配置成沿汽缸配列方向X排列的第1凹部41和第2凹部42。第1凹部41与第2凹部42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隔着分隔壁43而彼此相邻。第1凹部41和第2凹部42在汽缸体11的上表面开口。如图2所示,分隔壁43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配置在第1汽缸151的中心轴15a与第2汽缸152的中心轴15a之间。
如图3所示,各凹部41、42(更详细而言,各凹部41、42的开口)被汽缸盖12封闭。由此,在汽缸体11内形成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彼此相邻的第1油室50和第2油室60。在本实施方式中,两油室50、60形成为,第2油室60的容积比第1油室50的容积小。
第1油室50的汽缸配列方向X上的两端中的、远离第2油室60的一端(图3中的左端)比第3汽缸153的中心轴15a远离汽缸体11的汽缸配列方向X上的中心。并且,随着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靠近第2油室60,第1油室50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即第1油室50的深度变深。另外,第1油室50由设置于汽缸体11的划分壁51划分成第1油分割室52和第2油分割室53。第2油分割室53,与第1油分割室52相比配置于第2油室60的附近。即,第2油分割室53配置在第1油分割室52与第2油室60之间。另外,第1油分割室52与第2油分割室53通过设置于划分壁51的贯通孔51a而彼此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贯通孔51a配置成沿上下方向排列。各贯通孔51a形成为,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越远离第1油分割室52则越靠下方。即,各贯通孔51a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汽缸配列方向X倾斜。
第2油室60的汽缸配列方向X上的两端中的、远离第1油室50的一端(图3中的右端)比第1汽缸151的中心轴15a远离汽缸体11的汽缸配列方向X上的中心。并且,随着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靠近第1油室50,第2油室60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即第2油室60的深度变深。
汽缸体11在比分隔壁43靠下方的位置具有将第2油分割室53与第2油室60相连的集合部71。在该集合部71连接有使滞留于各油室50、60的油朝向油盘14流下的油流下路72(参照图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集合部71和油流下路72构成连接于第1油室50和第2油室60双方并且使滞留于各油室50、60的油返回到油盘14内的“油通路70”。在本实施方式中,油通路70连接于第2油分割室53,另一方面,不连接于第1油分割室52。
另外,在分隔壁43设置有使第2油分割室53与第2油室60相互连通的连接孔43a。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在图3中为2个)连接孔43a配置成沿上下方向排列。另外,各连接孔43a配置在分隔壁43中的比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靠上方的部位。进而,各连接孔43a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汽缸配列方向X倾斜。具体而言,各连接孔43a形成为,越靠近第2油室60则越靠下方。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汽缸盖12设置有在汽缸盖12的上表面121开口并且连接于第1油室50的多个(在图3中为3个)第1连通路55、56、57。第1连通路55~57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第1连通路55~57配置成沿汽缸配列方向X排列。并且,第1连通路55~57中的位于最左侧的第1连通路55连接于第1油分割室52,另一方面,不连接于第2油分割室53。另外,剩余的第1连通路56、57连接于第2油分割室53,另一方面,不连接于第1油分割室52。第1连通路55的通路截面面积比第1连通路56、57各自的通路截面面积大。以下,将具有相对较大的通路截面面积的第1连通路55称为第1大连通路55,将具有相对较小的通路截面面积的第1连通路56、57称为第1小连通路56、57。
在汽缸盖12的上方存在汽缸盖上方空间。汽缸盖上方空间是与汽缸盖12的上表面121相接的空间。
第1大连通路55配置于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比第1小连通路56、57靠汽缸盖12的外侧(靠图3中的左侧)的位置。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1大连通路55的数量为1个,第1小连通路56、57的数量为2个。另外,第1小连通路56、57配置于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彼此相邻的两个排气通路21之间。另一方面,第1大连通路55配置于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比所有的排气通路21都靠汽缸盖12的外侧(靠图3中的左侧)的位置。
另外,在汽缸盖12设置有在汽缸盖12的上表面121开口并且连接于第2油室60的第2连通路65。第2连通路65配置于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隔着第1小连通路56、57与第1大连通路55相反的一侧。即,第2连通路65配置于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比第1小连通路56、57靠汽缸体11的外侧(靠图3中的右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连通路65仅有1个。第2连通路65的通路截面面积比第1小连通路56、57各自的通路截面面积大,并且与第1大连通路55的通路截面面积为相同程度。因此,连接于第1油室50的第1连通路55~57的通路截面面积的总和比连接于第2油室60的第2连通路65的通路截面面积大。因此,在使流体经由第1连通路55~57在第1油室50与汽缸盖上方空间之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比在使流体经由第2连通路65在第2油室60与汽缸盖上方空间之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小。第2连通路65配置在位于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隔着第2油室60的中心与分隔壁43相反的一侧,并且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比所有的排气通路21都靠汽缸盖12的外侧(靠图3中的右侧)的位置。
第1大连通路55具有在汽缸盖12的上表面121开口的第1大开口55a。第1小连通路56、57具有在汽缸盖12的上表面121开口的第1小开口56a、57a。第2连通路65具有在汽缸盖12的上表面121开口的第2开口65a。如图3所示,上表面121形成为,各第1小开口56a、57a位于比第1大开口55a和第2开口65a靠上方的位置。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表面121设置有第1延伸壁58,所述第1延伸壁58在第1大开口55a与第1小开口56a之间沿与汽缸配列方向X交叉的方向延伸。第1延伸壁58,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和第1小开口56a与第1大开口55a的中间相比配置于第1小开口56a的附近。更具体而言,第1延伸壁58与第1小开口56a的周缘邻接。如图3所示,上表面121具有第1流下面59,所述第1流下面59在第1大开口55a与第1延伸壁58之间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朝向第1大开口55a向下方倾斜。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表面121设置有第2延伸壁68,所述第2延伸壁68在第1小开口57a与第2开口65a之间沿与汽缸配列方向X交叉的方向延伸。第2延伸壁68,与汽缸配列方向X上的第1小开口57a与第2开口65a的中间相比配置于第1小开口57a的附近。更具体而言,第2延伸壁68与第1小开口57a的周缘邻接。如图3所示,上表面121具有第2流下面69,所述第2流下面69在第2开口65a与第2延伸壁68之间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朝向第2开口65a向下方倾斜。
如图3所示,在汽缸盖12内,汽缸盖侧冷却水通路32通过第1流下面59的正下方和第2流下面69的正下方双方。即,在汽缸盖侧冷却水通路32的正上方配置有第1流下面59和第2流下面69。
接着,参照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在汽缸盖12的上表面121,第1大开口55a和第2开口65a位于比第1小开口56a、57a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在第1大开口55a与第1小开口56a之间配置有第1延伸壁58,并且在第2开口65a与第1小开口57a之间配置有第2延伸壁68。因此,在上表面121,油朝向第1大开口55a或第2开口65a流动。换言之,在上表面121油难以朝向第1小开口56a、57a流动,汽缸盖上方空间的油难以流入第1小连通路56、57。
另外,即使在汽缸盖上方空间滞留于第1大开口55a的附近的油的量变多,该油向第1小连通路56内的流入也被第1延伸壁58限制。同样,即使在汽缸盖上方空间滞留于第2开口65a的附近的油的量变多,该油向第1小连通路57内的流入也被第2延伸壁68限制。也因为这一点,汽缸盖上方空间的油难以流入第1小连通路56、57。
沿上表面121朝向第1大开口55a的油的一部分在第1流下面59上流动。另外,沿上表面121朝向第2开口65a的油的一部分在第2流下面69上流动。各流下面59、69配置在汽缸盖侧冷却水通路32的正上方,所以能够利用在汽缸盖侧冷却水通路32中流动的冷却水来对在各流下面59、69上流动的油进行冷却。到达了第1大开口55a的油如图5中的实线箭头所示那样经由第1大连通路55流入第1油分割室52。第1油分割室52的油在经由贯通孔51a流入了第2油分割室53后,经由油通路70返回到油盘14内。另外,沿上表面121到达了第2开口65a的油如图5中的实线箭头所示那样经由第2连通路65流入第2油室60。然后,第2油室60的油经由油通路70返回到油盘14内。
当内燃机转速或内燃机负荷率上升时,流入汽缸盖上方空间的油的量变多,所以更多的油经由第1大连通路55从汽缸盖上方空间朝向第1油室50流动。另外,更多的油经由第2连通路65从汽缸盖上方空间朝向第2油室60流动。另外,当内燃机转速或内燃机负荷率上升时,曲轴箱13内和油盘14内的压力上升。因此,曲轴箱13内的漏气在油通路70中回流而流入第1油室50和第2油室60。结果,第1油室50的压力和第2油室60的压力变高。
此外,第1油室50由划分壁51划分成第1油分割室52和第2油分割室53。并且,油通路70连接于第2油分割室53,另一方面,不连接于第1油分割室52。因此,滞留于第2油分割室53的漏气等气体向第1油分割室52的流入被划分壁51限制。因此,能够抑制经由第1大连通路55的从汽缸盖上方空间向第1油分割室52的油的流通被滞留于第1油室50的气体阻碍的情况。在图5中,用双点划线来表示气体在第2油分割室53和第2油室60中积聚的区域。
气体滞留于第2油分割室53内的上侧区域。即,气体滞留于第2油分割室53中的与第1小连通路56、57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如上所述,油不怎么从汽缸盖上方空间流入第1小连通路56、57内。因此,能够使滞留于第2油分割室53的气体经由第1小连通路56、57向第1油室50外排出。
因此,即使大量的油经由第1大连通路55流入第1油室50、大量的漏气经由油通路70流入第1油室50,滞留于第2油分割室53的气体也可经由第1小连通路56、57向第1油室50外排出,相应地能够抑制第1油室50的压力的上升。结果,能够适当地进行经由第1大连通路55和第1油室50的油的循环。另外,通过像这样减少滞留于第2油分割室53的气体的量,对于从第2油分割室53经由油通路70返回到油盘14内的油,能够降低气泡的含有率。
另一方面,使第2油室60与汽缸盖上方空间相连的连通路,即第2连通路65仅有1个。即,在使气体从第2油室60经由第2连通路65向汽缸盖上方空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比在使气体从第1油室50经由第1连通路55~57向汽缸盖上方空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大。因此,当漏气经由油通路70从油盘14大量地流入第2油室60时,经由第2连通路65的从汽缸盖上方空间向第2油室60的油的流通可能会被滞留于第2油室60的气体阻碍。
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油室60经由设置于分隔壁43的连接孔43a而与第2油分割室53连通。因此,即使从第2油室60经由第2连通路65的向汽缸盖上方空间的气体的排出性低,也能够使滞留于第2油室60的气体经由连接孔43a向第2油分割室53流出。流入了第2油分割室53的气体经由第1小连通路56、57向汽缸盖上方空间排出。由此,能够抑制气体继续滞留于第2油室60的情况。结果,能够抑制经由第2连通路65的从汽缸盖上方空间向第2油室60的油的流通被滞留于第2油室60的气体阻碍的情况。因此,能够适当地使经由第2连通路65流入了第2油室60的油经由油通路70返回到油盘14内。另外,通过像这样减少滞留于第2油室60的气体的量,对于从第2油室60经由油通路70返回到油盘14内的油,能够降低气泡的含有率。
此外,气体容易滞留于第2油室60的上侧区域。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隔壁43中的比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靠上方的部位配置有连接孔43a。因此,容易使滞留于第2油室60的气体经由连接孔43a向第2油分割室53流出。
另外,由于流入了第2油室60的气体经由连接孔43a向第2油分割室53流出,所以在第2油室60内,气体容易滞留于分隔壁43的附近。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油室60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隔着第2油室60的中心与分隔壁43相反的一侧连接于第2连通路65。因此,即使气体滞留于第2油室60,经由第2连通路65的从汽缸盖上方空间向第2油室60的油的流通也难以被阻碍。另外,由于经由第2连通路65流入第2油室60的油的流势,容易将滞留于第2油室60的气体经由连接孔43a向第2油分割室53压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1)第1油室50和第2油室60分别配置在汽缸体侧冷却水通路31的附近。另外,油通路70相对于第1油室50的连接部分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远离第1大连通路55相对于第1油室50的连接部分。因此,与第1大连通路55相对于第1油室50的连接部分配置在油通路70相对于第1油室50的连接部分的附近的情况相比,经由第1大连通路55流入了第1油室50的油滞留于第1油室50的时间变长。结果,在油在第1油室50中朝向油通路70流动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在汽缸体侧冷却水通路31中流动的冷却水来对该油进行冷却。因此,能够使较低温的油返回到油盘14内。
(2)第1大连通路55和第2连通路65各自的通路截面面积比第1小连通路56、57各自的通路截面面积大。因此,与第1大连通路55和第2连通路65各自的通路截面面积与第1小连通路56、57各自的通路截面面积为相同程度的情况相比,容易使汽缸盖上方空间的油分别经由第1大连通路55和第2连通路65返回到油盘14内。
(3)根据搭载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10的车辆的行驶模式,车辆有时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进行加速。在该情况下,在汽缸盖上方空间,由于油向汽缸配列方向X的惯性力,油容易积聚于汽缸配列方向X上的比中央靠外侧的位置。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大连通路55和第2连通路65配置在汽缸体11内的比第1小连通路56、57靠汽缸配列方向X上的外侧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向汽缸配列方向X的加速度作用于内燃机10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容易使滞留于汽缸盖上方空间的油经由第1大连通路55与第2连通路65中的任一方流入油室50、60的状态,并且能够保持容易使滞留于第2油分割室53的气体经由第1小连通路56、57向油室外排出的状态。
(4)由于来自在两个排气通路21中流动的排气的热,在汽缸盖12中的、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彼此相邻的两个排气通路21之间的部位,温度容易变高。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大连通路55不配置于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彼此相邻的两个排气通路21之间,所以能够抑制在第1大连通路55内朝向第1油分割室52流动的油的温度上升。另外,第1小连通路56、57不配置于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比第1大连通路55靠汽缸盖12的外侧的位置,所以能够抑制内燃机10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的大型化。
本实施方式可以像以下那样进行变更而实施。本实施方式和以下的变更例可以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彼此进行组合而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流下面59形成为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朝向第1大开口55a向下方倾斜。但是,只要第1流下面59形成为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越靠近第1大开口55a则越靠下方,则也可以是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形状不同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使第1流下面59形成为随着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靠近第1大开口55a而阶段性地靠下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流下面69形成为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朝向第2开口65a向下方倾斜。但是,只要第2流下面69形成为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越靠近第2开口65a则越靠下方,则也可以是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形状不同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使第2流下面69形成为随着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靠近第2开口65a而阶段性地靠下方。
·也可以使第1延伸壁58配置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的第1流下面59的中途位置。
·也可以使第2延伸壁68配置在汽缸配列方向X上的第2流下面69的中途位置。
·只要能够充分确保经由第1大连通路55的从汽缸盖上方空间向第1油室50的油的流通量,则也可以不使第1大连通路55的通路截面面积比第1小连通路56、57各自的通路截面面积大。例如,也可以将第1大连通路55的通路截面面积设为与第1小连通路56、57各自的通路截面面积等同,还可以设为比第1小连通路56、57各自的通路截面面积小。
·只要能够充分确保经由第2连通路65的从汽缸盖上方空间向第2油室60的油的流通量,则也可以不使第2连通路65的通路截面面积比第1小连通路56、57各自的通路截面面积大。例如,也可以将第2连通路65的通路截面面积设为与第1小连通路56、57各自的通路截面面积等同,还可以设为比第1小连通路56、57各自的通路截面面积小。
·只要与第1大连通路55相对于第1油室50的连接部分相比,在第1小连通路56、57相对于第1油室50的连接部分的附近配置油通路70相对于第1油室50的连接部分,则也可以将第1大连通路55配置在汽缸体11内的比第1小连通路56、57靠汽缸配列方向X上的内侧的位置。
·只要与第2连通路65相对于第2油室60的连接部分相比,在第1小连通路57相对于第1油室50的连接部分的附近配置油通路70相对于第2油室60的连接部分,则也可以将第2连通路65配置在汽缸体11内的比第1小连通路56、57靠汽缸配列方向X上的内侧的位置。
·连接于第1油分割室52的第1大连通路55的数量也可以是2个以上的任意数(例如,2个)。
·连接于第2油分割室53的第1小连通路的数量也可以是3个以上的任意数(例如,4个)。另外,只要能够充分确保滞留于第2油分割室53的气体向汽缸盖上方空间的排出效率,则也可以将第1小连通路的数量设为1个。
·也可以在分隔壁43设置3个以上的任意数(例如,4个)的连接孔43a。另外,只要能够充分确保从第2油室60向第2油分割室53的气体的流出量,则也可以将设置于分隔壁43的连接孔43a的数量设为1个。
·只要能够使滞留于第2油室60的气体适当地向第2油分割室53流出,则也可以在分隔壁43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配置连接孔43a,还可以在分隔壁43的比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靠下方的部位配置连接孔43a。
·只要即使不设置划分壁51也能够充分确保汽缸体11的刚度,则也可以省略划分壁51。在该情况下,第1油室50不被分成2个油分割室52、53。
·也可以将连接于第2油室60的第2连通路的数量设为与连接于第1油室50的第1连通路的数量等同,还可以设为比连接于第1油室50的第1连通路的数量多。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使第2连通路的长度比第1连通路的长度长,也能够使得在使气体从第1油室50经由第1连通路向汽缸盖上方空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比在使气体从第2油室60经由第2连通路向汽缸盖上方空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小。
另外,也可以是,在第2连通路的通路截面面积与第1连通路的通路截面面积等同的情况下,使第1连通路的数量比第2连通路的数量多。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使得在使气体从第1油室50经由连通路向汽缸盖上方空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比在使气体从第2油室60经由第2连通路向汽缸盖上方空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小。
另外,也可以是,在第2连通路的通路截面面积的总和与第1连通路的通路截面面积的总和等同的情况下,使第1连通路的长度比第2连通路的长度短。像这样,也能够使得在使气体从第1油室50经由第1连通路向汽缸盖上方空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比在使气体从第2油室60经由第2连通路向汽缸盖上方空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小。
·只要设置于汽缸体11内的汽缸15的数量为3个以上的奇数个,则也可以将汽缸15的数量设为3个以外的任意数(例如,5个)。
·设置于汽缸体11内的汽缸15的数量也可以是偶数个(例如,4个)。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使第1油室50的容积比第2油室60的容积大。例如,也可以将第1油室50的容积设为与第2油室60的容积等同,还可以设为比第2油室60的容积小。

Claims (23)

1.一种内燃机,具备:
汽缸体,其具有沿汽缸配列方向排列的多个汽缸,并且具有配置成沿所述汽缸配列方向排列的第1凹部和第2凹部、以及位于所述第1凹部与第2凹部之间的分隔壁;和
汽缸盖,其安装于所述汽缸体,所述汽缸盖封闭所述第1凹部和所述第2凹部,由此在所述汽缸体内形成隔着所述分隔壁沿所述汽缸配列方向排列的第1油室和第2油室,
所述汽缸盖具有在所述汽缸盖的上表面开口并且连接于所述第1油室的第1连通路、和在所述汽缸盖的上表面开口并且连接于所述第2油室的第2连通路,在所述汽缸盖的上方存在汽缸盖上方空间,
所述第1连通路和所述第2连通路构成为,使得在使气体从所述第1油室经由所述第1连通路向所述汽缸盖上方空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比在使气体从所述第2油室经由所述第2连通路向所述汽缸盖上方空间流通时产生的阻力小,
所述汽缸体具有油通路,所述油通路连接于所述第1油室和所述第2油室双方,并且使滞留于各所述油室的油返回到油盘内,
所述分隔壁具有使所述第1油室与所述第2油室相互连通的连接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第1连通路的数量比所述第2连通路的数量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连接孔配置在所述分隔壁中的比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靠上方的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连接孔配置在所述分隔壁中的比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靠上方的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连接孔是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连接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连接孔是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连接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连接孔是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连接孔。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连接孔是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连接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第2连通路在所述汽缸配列方向上隔着所述第2油室的中心与所述分隔壁相反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2油室。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第2连通路在所述汽缸配列方向上隔着所述第2油室的中心与所述分隔壁相反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2油室。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第2连通路在所述汽缸配列方向上隔着所述第2油室的中心与所述分隔壁相反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2油室。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第2连通路在所述汽缸配列方向上隔着所述第2油室的中心与所述分隔壁相反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2油室。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第2连通路在所述汽缸配列方向上隔着所述第2油室的中心与所述分隔壁相反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2油室。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第2连通路在所述汽缸配列方向上隔着所述第2油室的中心与所述分隔壁相反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2油室。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第2连通路在所述汽缸配列方向上隔着所述第2油室的中心与所述分隔壁相反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2油室。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第2连通路在所述汽缸配列方向上隔着所述第2油室的中心与所述分隔壁相反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2油室。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连接孔沿相对于所述汽缸配列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第2油室的容积比所述第1油室的容积小。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第2油室的容积比所述第1油室的容积小。
20.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汽缸的数量为3以上的奇数,
所述分隔壁配置于在所述汽缸配列方向上彼此相邻的2个所述汽缸的中心轴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汽缸的数量为3以上的奇数,
所述分隔壁配置于在所述汽缸配列方向上彼此相邻的2个所述汽缸的中心轴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汽缸的数量为3以上的奇数,
所述分隔壁配置于在所述汽缸配列方向上彼此相邻的2个所述汽缸的中心轴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内燃机,
所述汽缸的数量为3以上的奇数,
所述分隔壁配置于在所述汽缸配列方向上彼此相邻的2个所述汽缸的中心轴之间。
CN201910079762.8A 2018-02-01 2019-01-28 内燃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1074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6502A JP6996321B2 (ja) 2018-02-01 2018-02-01 内燃機関
JP2018-016502 2018-02-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07420A CN110107420A (zh) 2019-08-09
CN110107420B true CN110107420B (zh) 2020-12-11

Family

ID=67391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7976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107420B (zh) 2018-02-01 2019-01-28 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34020B2 (zh)
JP (1) JP6996321B2 (zh)
CN (1) CN1101074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7590B2 (ja) 2018-02-01 2021-1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内燃機関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18782B2 (ja) * 1999-03-31 2009-08-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潤滑構造
JP2004190524A (ja) 2002-12-09 2004-07-08 Toyota Industries Corp シリンダーブロック
JP4344579B2 (ja) * 2003-10-15 2009-10-14 株式会社マーレ フィルターシステムズ シリンダヘッドカバーの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JP5459500B2 (ja) * 2010-05-18 2014-04-02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ブローバイガス処理装置
JP2011247101A (ja) 2010-05-24 2011-12-08 Daihatsu Motor Co Ltd オイル落とし通路構造
JP5949127B2 (ja) 2012-05-14 2016-07-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JP5880393B2 (ja) 2012-10-30 2016-03-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JP5892050B2 (ja) 2012-11-22 2016-03-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JP5652463B2 (ja) * 2012-12-07 2015-01-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ヘッド
CN204610061U (zh) * 2015-04-30 2015-09-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气缸盖
EP3184765B1 (en) * 2015-12-21 2018-06-20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Oil separator
CN205779285U (zh) * 2016-06-01 2016-12-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气缸盖与燃油输送管间的结合结构
JP6977590B2 (ja) 2018-02-01 2021-1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内燃機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34257A1 (en) 2019-08-01
US10634020B2 (en) 2020-04-28
JP6996321B2 (ja) 2022-01-17
CN110107420A (zh) 2019-08-09
JP2019132234A (ja) 2019-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07421B (zh) 车载内燃机
JP4075714B2 (ja)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室構造
US7506629B2 (en) Oil return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6475360B2 (ja) 水冷式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JP2017110618A (ja)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KR20110126511A (ko) 실린더 헤드 및 그 형성 방법
CN110107420B (zh) 内燃机
JP2017125445A (ja)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JP6577592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ウオータジャケット構造
JP6314966B2 (ja)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JP6751449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
JP5949127B2 (ja) 内燃機関
CN111140312B (zh) 内燃机
CN109952423B (zh) 气缸盖及发动机
JP6985679B2 (ja)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JP6384518B2 (ja) 内燃機関用ピストン
JP6835574B2 (ja) シリンダブロック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内燃機関
KR20190060847A (ko) 내연 기관의 오일 저장탱크
US11781454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7216510B2 (ja) オイル分離装置
JP2018168720A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セパレータ構造
JP2023016515A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JP2022121228A (ja) 内燃機関
KR100633941B1 (ko) 블로바이 가스와 엔진오일을 분리시키기 위한 차량 엔진의구조
CN113316681A (zh) 气缸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