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03451A - 薄膜拉伸装置和拉伸薄膜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薄膜拉伸装置和拉伸薄膜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03451A
CN110103451A CN201910093353.3A CN201910093353A CN110103451A CN 110103451 A CN110103451 A CN 110103451A CN 201910093353 A CN201910093353 A CN 201910093353A CN 110103451 A CN110103451 A CN 1101034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ture
film
spacing
oblique extension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9335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03451B (zh
Inventor
清水享
千田裕树
山本真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1034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034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034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034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1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 B29C55/1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 B29C55/16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simultaneously
    • B29C55/165Apparatu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07/00Flat articles, e.g. films or she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采用本发明,提供一种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能够抑制拉伸倍率的增大所引起的薄膜的断裂。该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具有可变间距型的左右侧的夹具,该左右侧的夹具把持着作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的左右端部并在拉伸区中通过行进,并且随着该通过行进而纵向上的夹具间距发生变化,该夹具把持该薄膜的距左右的端边20mm以上的距离的位置。

Description

薄膜拉伸装置和拉伸薄膜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膜拉伸装置和拉伸薄膜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LC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OLED)等图像显示装置中,以显示特性的提高、抗反射为目的而使用圆偏光板。代表性而言,圆偏光板为使偏振片与相位差薄膜(代表性的是λ/4板)以偏振片的吸收轴与相位差薄膜的迟相轴成45°角的方式层叠而成的。以往,代表性而言,相位差薄膜为通过沿纵向和/或横向单轴拉伸或双轴拉伸而制作的,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其迟相轴沿薄膜原卷的横向(宽度方向)或纵向(纵长方向)呈现。其结果,为了制作圆偏光板,需要如下操作:将相位差薄膜以相对于宽度方向或纵长方向成45°角的方式进行裁切并一张一张地进行贴合。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提出如下一种技术:利用纵向上的夹具间距可变化的可变间距型的左右侧的夹具来分别把持纵长状的薄膜的左右端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使该左右侧的夹具的至少一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变化而沿斜向对薄膜进行拉伸,由此使相位差薄膜的迟相轴沿斜向呈现(例如专利文献1)。然而,采用这样的斜向拉伸技术,可能随着拉伸倍率的增大而产生薄膜发生断裂等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845619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抑制拉伸倍率的增大所引起的薄膜的断裂。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采用本发明的1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该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具有可变间距型的左右侧的夹具,该左右侧的夹具把持着作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的左右端部并在拉伸区中通过行进,并且随着该通过行进而纵向上的夹具间距发生变化,该夹具把持该薄膜的距左右的端边20mm以上的距离的位置。
在1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夹具具有自上方夹住上述薄膜的上侧把持构件和自下方夹住所述薄膜的下侧把持构件,通过该上侧把持构件的下表面与该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之间的重叠而限定的薄膜把持面的在与该夹具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为15mm以上。
在1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夹具具有自上方夹住上述薄膜的上侧把持构件和自下方夹住所述薄膜的下侧把持构件,通过该上侧把持构件的下表面与该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之间的重叠而限定的薄膜把持面的在该夹具的行进方向上的长度为30mm以上。
采用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该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纵向上的夹具间距可变化的可变间距型的左右侧的夹具来分别把持作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的左右端部的步骤;对该薄膜进行预热的步骤;使该左右侧的夹具的至少一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变化而对该薄膜进行斜向拉伸的步骤;以及使把持着该薄膜的夹具打开的步骤,其中,利用该左右侧的夹具来把持该薄膜的距左右的端边20mm以上的距离的位置。
在1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斜向拉伸包含横向拉伸。
在1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是利用上述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来进行的。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利用夹具来把持纵长状的薄膜的距左右侧的端边(宽度方向上的端边)预定值以上的距离的位置来进行拉伸。由此,能够抑制薄膜的断裂。并且,能够降低缩幅量而提高得到的相位差薄膜的有效宽度。该效果能够通过使薄膜把持面的宽度、长度为预定值以上,实现大面积化而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发明的1个实施方式的拉伸装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的概略俯视图。
图2是用于对图1的拉伸装置中的使夹具间距变化的连杆机构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概略俯视图,示出夹具间距最小的状态。
图3是用于对图1的拉伸装置中的使夹具间距变化的连杆机构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概略俯视图,示出夹具间距最大的状态。
图4是对夹具的结构和打开状态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图5是对夹具的结构和闭合状态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图6是对薄膜把持面的把持量和把持长度、夹持位置和夹具间距等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图7是对斜向拉伸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斜向拉伸的各工序与夹具间距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9是对斜向拉伸的一个例子与式(1)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图10是对斜向拉伸的一个例子中的左右侧各自的夹具移动速度和式(1)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图11是对斜向拉伸的另一个例子中的左右侧各自的夹具移动速度和式(1)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图12是为了说明缩幅量的测量方法而将薄膜端部放大后的概略图。
图13是从水平方向观察利用夹具把持薄膜端部的把持状态的概略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L、无端环路;10R、无端环路;20、夹具;22、下侧把持构件;26、上侧把持构件;28、薄膜把持面;30、夹具担载构件;70、基准轨道;90、间距设定轨道;100、拉伸装置;200、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A.薄膜拉伸装置
采用本发明的1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其具有可变间距型的左右侧的夹具,该左右侧的夹具把持着作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的左右端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并在拉伸区中通过行进,并且随着该通过行进而至少一侧夹具的纵向上的夹具间距发生变化,该夹具把持该薄膜的距左右侧的端边20mm以上的距离的位置。以下,说明本发明的薄膜拉伸装置的1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5说明本发明的薄膜拉伸装置的1个实施方式。图1是对本发明的薄膜拉伸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的概略俯视图。图2和图3分别是用于对图1的拉伸装置中的使夹具间距变化的连杆机构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概略俯视图,图2示出夹具间距最小的状态,图3示出夹具间距最大的状态。另外,图4和图5是对夹具的结构和开闭状态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如图1所示,拉伸装置100在俯视下左右两侧呈左右对称地具有无端环路10L和无端环路10R,该无端环路10L和无端环路10R具有薄膜把持用的多个夹具20。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从薄膜的入口侧观察,将左侧的无端环路称作左侧的无端环路10L,将右侧的无端环路称作右侧的无端环路10R。左右侧的无端环路10L、10R的夹具20分别被基准轨道70引导而呈环路状循环移动。左侧的无端环路10L沿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右侧的无端环路10R沿顺时针方向循环移动。在拉伸装置中,从片材入口侧朝向片材出口侧,依序设置有把持区A、预热区B、拉伸区C以及释放区D。此外,所述各个区是指成为拉伸对象的薄膜实质上被把持、预热、拉伸以及从夹具释放的区域,并非意指机械上、构造上独立的区间。另外,应注意的是,各个区的长度的比率与实际的长度的比率不同。并且,在拉伸区C与释放区D之间,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用于进行任意的适当处理的区域,对此未图示。作为这样的处理,可举出纵向收缩处理、横向拉伸处理等。
在把持区A和预热区B中,左右侧的无端环路10L、10R构成为,隔着与成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的初始宽度相对应的分开距离彼此大致平行。在拉伸区C中,被设成左右侧的无端环路10L、10R的分开距离随着自预热区B侧朝向释放区D去而逐渐地扩大至与上述薄膜的拉伸后的宽度相对应的宽度的结构。在释放区D中,左右侧的无端环路10L、10R构成为,隔着与上述薄膜的拉伸后的宽度相对应的分开距离彼此大致平行。
左侧的无端环路10L的夹具(左侧的夹具)20和右侧的无端环路10R的夹具(右侧的夹具)20能够分别独立地循环移动。例如,左侧的无端环路10L的驱动用链轮11、12被电动马达13、14驱动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右侧的无端环路10R的驱动用链轮11、12被电动马达13、14驱动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其结果,对卡合于这些驱动用链轮11、12的驱动辊(未图示)的夹具担载构件30施加行进力。由此,左侧的无端环路10L沿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右侧的无端环路10R沿顺时针方向循环移动。通过使左侧的电动马达和右侧的电动马达分别独立地驱动,能够使左侧的无端环路10L和右侧的无端环路10R分别独立地循环移动。
并且,左侧的无端环路10L的夹具(左侧的夹具)20和右侧的无端环路10R的夹具(右侧的夹具)20分别为可变间距型的夹具。即,左右侧的夹具20、20能够分别独立地随着移动而纵向上的夹具间距变化。可变间距型的结构能够通过采用缩放方式、直线马达方式、马达·链方式等公知的驱动方式来实现。以下,作为一个例子,说明连杆机构(缩放机构)。
在图2和图3所示,设有逐个担载夹具20的俯视横向为细长矩形形状的夹具担载构件30。夹具担载构件30通过上梁、下梁、前壁(靠夹具侧的壁)、以及后壁(靠与夹具所在侧相反一侧的壁)而形成为封闭截面的牢固的框架构造,对此未图示。夹具担载构件30以通过其两端的行进轮38在行进路面81、82上滚动的方式设置。此外,在图2和图3中,未图示出前壁侧的行进轮(在行进路面81上滚动的行进轮)。行进路面81、82在整个区域内与基准轨道70并行。在夹具担载构件30的上梁和下梁的后侧(与夹具所在侧相反的一侧),沿着夹具担载构件的长度方向形成有长孔31,滑动件32以能够沿长孔31的长度方向滑动的方式卡合于长孔31。在夹具担载构件30的夹具20侧端部的附近,以贯穿上梁和下梁的方式垂直地设有一根第1轴构件33。另一方面,在夹具担载构件30的滑动件32上垂直贯穿滑动件32地设有一根第2轴构件34。在各夹具担载构件30的第1轴构件33上枢转连结有主连杆构件35的一端。使主连杆构件35的另一端枢转连结于相邻的夹具担载构件30的第2轴构件34。在各夹具担载构件30的第1轴构件33上,不仅枢转连结有主连杆构件35,而且枢转连结有副连杆构件36的一端。使副连杆构件36的另一端通过枢轴37枢转连结于主连杆构件35的中间部。通过由主连杆构件35、副连杆构件36构成的连杆机构,如图2所示,滑动件32越向夹具担载构件30的后侧(夹具侧的相反侧)移动,在纵向上相邻的夹具担载构件30彼此的间距越小(其结果,被担载的夹具彼此的间距越小),如图3所示,滑动件32越向夹具担载构件30的前侧(夹具侧)移动,该间距越大。滑动件32通过间距设定轨道90进行定位。如图2和图3所示,该间距越大,基准轨道70与间距设定轨道90之间的分开距离越小。此外,连杆机构在本领域中是众所周知的机构,因此,省略更详细的说明。
夹具20以能够使薄膜200卡合或脱离的方式把持薄膜200。在图4和图5例示的实施方式中,夹具20具有:夹具主体21,其具有大致日文コ字型的纵截面形状;下侧把持构件22,其安装于夹具主体21;升降杆24,其通过安装轴构件2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夹具主体21;以及上侧把持构件26,其通过安装轴构件25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升降杆24的下端。
下侧把持构件22通过螺纹安装、粘接、熔接等任意的固定方法固定于夹具主体21。
上侧把持构件26随着升降杆24的转动而升降移动。具体而言,上侧把持构件26随着升降杆24向垂直方向立起而朝向薄膜的宽度方向外侧被斜向提起。此时,夹具打开,未把持薄膜(图4)。另一方面,当升降杆24以安装轴构件23为中心沿斜向转动时,上侧把持构件26也朝向薄膜宽度方向内侧斜向下降,并与下侧把持构件22一起夹住并把持薄膜200的端部(图5)。此外,图4和图5图示了以所谓的滑入方式来把持薄膜的夹具,但也可以是与图示例不同地,通过使上侧把持构件沿垂直方向下降来把持薄膜的方式。另外,上侧把持构件26不必是相对于升降杆独立的构件,可以一体地形成于升降杆的下端。
在把持薄膜之际,夹具(具体而言为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把持纵长状的薄膜的距左右侧的端边(宽度方向上的端边)20mm以上的距离的位置,优选把持纵长状的薄膜的距左右侧的端边(宽度方向上的端边)25mm以上的距离的位置。参照图6进行更详细说明,通过以使自薄膜200的端边起到薄膜把持面28的薄膜宽度方向最内部(以下,也称作“夹持位置”)为止的距离D成为20mm以上的方式把持薄膜。通过利用夹具来把持这样的位置,能够抑制薄膜的断裂。另外,还能够抑制缩幅,其结果,被均匀地拉伸的区域扩大,因此能够得到有效面积变大这样的效果。自薄膜的端边起到夹持位置为止的距离的上限能够为例如60mm。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薄膜把持面指的是被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夹持的薄膜面,是通过把持着薄膜时的上侧把持构件的下表面和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之间的重叠而限定的。夹持位置例如能够通过调整基准轨道的分开距离来进行控制。
上侧把持构件26的下表面和下侧把持构件22的上表面既可以是彼此相同的形状,也可以是彼此不同的形状。另外,在把持着薄膜时,上侧把持构件26的下表面和下侧把持构件22的上表面可以完全重叠,也可以存在未重叠的部分。在存在未重叠的部分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上侧把持构件26的下表面和下侧把持构件22的上表面以上侧把持构件26的下表面的薄膜宽度方向最内部和下侧把持构件22的上表面的薄膜宽度方向最内部成为相同位置的方式重叠(换言之,这些面的薄膜宽度方向最内部成为夹持位置)。
如图6所示,在将薄膜把持面28的在夹具的行进方向(基准轨道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设为把持长度(L)且将薄膜把持面28的与夹具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设为把持量(W)时,把持量(W)优选为15mm以上,更优选为20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mm以上。把持量(W)能够为例如60mm以下。另一方面,把持长度(L)例如为20mm以上,优选为30mm以上,更优选为3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mm以上。把持长度(L)能够为例如80mm以下。通过将把持量或把持长度设为这样的范围,从而薄膜把持面成为较大的面,因此能够缓和应力向夹具周缘集中而抑制薄膜的断裂。另外,夹具(具体而言为上侧把持构件和下侧把持构件)如阻止薄膜变形的壁那样发挥作用,能够抑制缩幅。
另外,由下述式表示的把持比率优选为50%以上。把持比率更优选为7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若把持比率在这样的范围内,则能够抑制薄膜的断裂和缩幅。进而,能够防止在夹具打开时薄膜卡挂在夹具上而发生变形或断裂。
把持比率(%)=把持量/自薄膜端边起到夹持位置为止的距离×100
B.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
采用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利用纵向上的夹具间距可变化的可变间距型的左右侧的夹具来分别把持作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的左右端部的步骤(把持工序);对该薄膜进行预热的步骤(预热工序);使该左右侧的夹具的至少一侧的夹具间距变化而对该薄膜进行斜向拉伸的步骤(斜向拉伸工序);以及使把持着该薄膜的夹具打开的步骤(打开工序),在该把持工序中,利用该左右侧的夹具来分别把持该薄膜的距左右侧的端边20mm以上的距离的位置。该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是使用上述A项记载的拉伸装置来较佳地进行的。另外,采用该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薄膜的断裂和缩幅且高效地制作在斜向(例如相对于纵向成45°的方向)上具有迟相轴的相位差薄膜。以下,详细说明各工序。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纵向上的夹具间距”(有时简称作“夹具间距”)指的是,在纵向上相邻的夹具的行进方向上的彼此中央之间的距离(更具体而言指的是薄膜把持面的行进方向上的彼此中央之间的距离),是由图6的P表示的距离。
[B-1.把持工序]
成为拉伸对象的薄膜首先在把持区A(拉伸装置100的薄膜取入的入口)中被左右侧的无端环路10L、10R的夹具20以彼此相等的恒定的夹具间距或者互不相同的夹具间距把持该薄膜的两端部。把持工序中的左右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能够根据期望的相位差、轴角度等而适当地设定。该夹具间距能够为例如50mm~180mm。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薄膜的端部指的是,薄膜的距薄膜端边的距离为薄膜整个宽度的一成的区域。
把持工序中的夹持位置是薄膜的距左右侧的端边20mm以上的距离的位置,优选是薄膜的距左右侧的端边25mm以上的距离的位置。自薄膜的端边起到夹持位置为止的距离能够为例如60mm以下。通过利用夹具来把持这样的位置,能够抑制薄膜的断裂。另外,能够抑制缩幅,其结果,被均匀地拉伸的区域扩大,因此能够得到有效面积变大这样的效果。
另外,薄膜把持面优选为较大的面。通过使薄膜把持面为较大的面,能够缓和应力向夹具集中而抑制薄膜的断裂。另外,夹具如阻止薄膜变形的壁那样发挥作用,能够抑制缩幅。具体而言,如上述A项记载那样,夹具的把持量(W)能够优选为15mm以上,更优选为20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5mm以上,且设为例如60mm以下。另外,把持长度(L)能够为例如20mm以上,优选为30mm以上,更优选为3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mm以上,且为例如80mm以下。
薄膜在被夹具把持的状态下,在不进行横向拉伸和纵拉伸的情况下通过左右侧的无端环路10L、10R的移动(实质上是被基准轨道70引导的各夹具担载构件的移动)被输送至预热区B。
[B-2.预热工序]
在预热区B中,左右侧的无端环路10L、10R如上述那样构成为,隔着与成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的初始宽度相对应的分开距离彼此大致平行,因此,薄膜能够在基本上未被横向拉伸和纵拉伸的情况下进行加热。但是,为了避免因预热而产生薄膜的挠曲、与烘箱内的喷嘴相接触等的不良,也可以稍微扩大左右侧的夹具之间的距离(宽度方向上的距离)。
在预热中,将薄膜加热至温度T1(℃)。温度T1优选为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以上,更优选为Tg+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Tg+5℃以上。另一方面,加热温度T1优选为Tg+40℃以下,更优选为Tg+30℃以下。虽然温度因所使用的薄膜而不同,但温度T1例如为70℃~190℃,优选为80℃~180℃。
加热至上述温度T1的升温时间和温度T1下的保持时间能够根据薄膜的构成材料、制造条件(例如薄膜的输送速度)而适当地设定。这些升温时间和保持时间能够通过调整夹具20的移动速度、预热区的长度、预热区的温度等来进行控制。
[斜向拉伸工序]
在拉伸区C中,使左右侧的夹具20中的至少一侧夹具的纵向上的夹具间距变化而对薄膜进行斜向拉伸。斜向拉伸可以包含横向拉伸,也可以不包含横向拉伸。例如,如图示例那样,既可以一边使左右侧的夹具之间的距离(宽度方向上的距离)扩大一边进行拉伸,或者,也可以与图示例不同地,在维持左右侧的夹具之间的距离的状态下进行拉伸。优选的是,斜向拉伸包含横向拉伸。
在斜向拉伸包含横向拉伸的情况下,横向(TD)的拉伸倍率(斜向拉伸后的薄膜的宽度Wfinal相对于薄膜的初始宽度Winitial的比(Wfinal/Winitial)优选为1.05~6.00,更优选为1.10~5.00。
在1个实施方式中,斜向拉伸能够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在使上述左右侧的夹具中的一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或开始减少的位置和另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或开始减少的位置为纵向上的不同位置的状态下,使各个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或减少至预定的间距。对于该实施方式的斜向拉伸,例如,能够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38524号公报等的记载。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斜向拉伸能够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在将上述左右侧的夹具中的一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固定的状态下,使另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或减少至预定的间距之后返回到最初的夹具间距。对于该实施方式的斜向拉伸,例如,能够参照日本特开2013-54338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194482号公报等的记载。
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斜向拉伸能够通过以下方式进行:(i)使上述左右侧的夹具中的一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且使另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减少,以及(ii)以使该减少后的夹具间距和该扩大后的夹具间距成为预定的相等间距的方式使各个夹具的夹具间距变化。对于该实施方式的斜向拉伸,例如,能够参照日本特开2014-194484号公报等的记载。该实施方式的斜向拉伸能够包含以下步骤:一边使左右侧的夹具之间的距离扩大,一边使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且使另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减少,从而对该薄膜进行斜向拉伸(第1斜向拉伸工序);以及一边使该左右侧的夹具之间的距离扩大,一边以使左右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相等的方式维持或减少该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且使该另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从而对该薄膜进行斜向拉伸(第2斜向拉伸工序)。
在上述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通过一边使薄膜的一侧的侧缘部在长度方向上伸长且使另一侧的侧缘部在长度方向上收缩一边进行斜向拉伸,能够在期望的方向(例如相对于长度方向成45°的方向)上以较高的单轴性和面内取向性呈现迟相轴。另外,在第2斜向拉伸工序中,通过一边缩小左右侧的夹具间距的差一边进行斜向拉伸,能够缓和多余的应力且在斜向上充分地进行拉伸。并且,由于能够在使左右侧的夹具的移动速度相等的状态下对薄膜进行打开工序,因此,在打开左右侧的夹具时不易产生薄膜的输送速度等的偏差,能够较佳地进行之后的薄膜的卷取。
以下,参照图7和图8具体地说明该实施方式的斜向拉伸的一个例子。首先,在预热区B中,左右侧的夹具间距均被设为P1。代表性地,P1是把持薄膜时的夹具间距。接下来,在薄膜进入第1斜向拉伸区C1的同时,使一侧(在图示例中为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且使另一侧(在图示例中为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减少。在第1斜向拉伸区C1中,使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至P2,使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减少至P3。因而,在第1斜向拉伸区C1的终端部(第2斜向拉伸区C2的开始部),左侧夹具以夹具间距P3移动,右侧夹具以夹具间距P2移动。此外,夹具间距的比能够与夹具的移动速度的比大致对应。因此,左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与右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比能够同薄膜的右侧侧缘部的纵向(MD方向)上的拉伸倍率与左侧侧缘部的纵向(MD方向)上的拉伸倍率的比大致对应。
在图7和图8中,将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的位置和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减少的位置均设为第1斜向拉伸区C1的开始部,但既可以是,与图示例不同地,在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之后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减少,也可以是,在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减少之后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未图示)。在1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在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之后另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减少。采用这样的实施方式,由于薄膜已经在宽度方向上被拉伸一定程度(优选为1.2倍~2.0倍左右),因此即使使该另一侧的夹具间距大幅度减少,也不易产生褶皱。因此,能够进行更尖锐的角的斜向拉伸,能够较佳地得到单轴性和面内取向性较高的相位差薄膜。
同样地,在图7和图8中,直到第1斜向拉伸区C1的终端部(第2斜向拉伸区C2的开始部)为止地,使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持续增大且使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持续减少,但也可以是,与图示例不同,夹具间距的增大或减少在第1斜向拉伸区C1的终端部之前结束,且一直维持夹具间距直至第1斜向拉伸区C1的终端部。
上述增大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2/P1)优选为1.05~1.75,更优选为1.10~1.70,进一步优选为1.15~1.65。另外,减少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3/P1)例如为0.50以上且小于1,优选为0.50~0.95,更优选为0.55~0.93,进一步优选为0.55~0.90。若夹具间距的变化率在这样的范围内,则能够在相对于薄膜的长度方向成大致45度的方向上以较高的单轴性和面内取向性呈现迟相轴。
如上所述,通过对拉伸装置的间距设定轨道与基准轨道之间的分开距离进行调整并使滑动件定位,从而能够调整夹具间距。
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的薄膜的宽度方向上的拉伸倍率(W2/W1)优选为1.05倍~3.0倍,更优选为1.1倍~2.5倍,进一步优选为1.15倍~2.0倍。若该拉伸倍率小于1.05倍,则有时在收缩侧的侧缘部产生瓦楞状(日文:トタン状)的褶皱。另外,若该拉伸倍率超过3.0倍,则得到的相位差薄膜的双轴性变高,在适用于圆偏光板等的情况下,有时视场角特性降低。
在1个实施方式中,以使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与另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的乘积优选为0.7~1.5,更优选为0.8~1.45,进一步优选为0.85~1.40的方式进行第1斜向拉伸。若变化率的乘积在这样的范围内,则能够得到单轴性和面内取向性较高的相位差薄膜。
接着,在薄膜进入第2斜向拉伸区C2的同时,使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在第2斜向拉伸区C2中,使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增大至P2。另一方面,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2斜向拉伸区C2中维持P2。因而,在第2斜向拉伸区C2的终端部(释放区D的开始部),左侧夹具和右侧夹具均以夹具间距P2移动。
上述增大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2/P3)只要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就没有限制。该变化率(P2/P3)例如为1.1~4.0,优选为1.2~3.0。
在1个实施方式中,以使由以下的式(1)求得的斜向拉伸倍率S例如为1.5以上,优选为2.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4.0,再进一步优选为2.5~3.5的方式进行第1斜向拉伸和第2斜向拉伸。当该斜向拉伸倍率小于1.5时,存在双轴性变高的情况、以及面内取向性变低的情况。
数学式1
(在式中,W1表示第1斜向拉伸前的薄膜宽度,
W3表示第2斜向拉伸后的薄膜宽度,
v3’表示针对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使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2斜向拉伸工序中变化为预定的夹具间距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t3表示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减少的那一侧的夹具进入预热区后到第2斜向拉伸工序结束为止的时间,
t3’表示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进入预热区后到第2斜向拉伸工序结束为止的时间。)
关于上述v3’,预定的夹具间距是指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增大完成后的夹具间距在第2斜向拉伸工序中被维持的情况下的夹具间距(与使用图7和图8的说明中的P2相对应)或在第2斜向拉伸工序中减少后的夹具间距。另外,针对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当将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变化为预定的夹具间距(与使用图7和图8的说明中的P2相对应)时的该夹具的移动速度设为v2’时,在v2’=v3’的情况下,上述t3由下述式(2)表示,上述t’3由下述式(3)表示,在v2’>v3’的情况下,上述t3由下述式(4)表示,上述t’3由下述式(5)表示。
以下,说明式(2)~式(5)。在式中的各记号的说明中,能够将图9~图11作为参考。此外,在式(1)~式(5)中的星号标记(*)是乘号。另外,薄膜宽度的单位是m,速度的单位是m/sec,距离的单位是m,时间的单位是sec。
数学式2
t3=(1/a1)*In(a1*L3+b1)-(1/a1)*In(a1*L2+b1)+(1/a)*In(a*L2+b)-(1/a)*|n(a*L1+b)+L1/v1 式(2)
(在式中,a1=(v2-v3)/(L2-L3),
b1=v3-a1*L3,
a=(v1-v2)/(L1-L2),
b=v2-a*L2,
v1是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减少的那一侧的夹具在通过预热区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v2是针对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减少的那一侧的夹具,使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减少至预定的夹具间距(与使用图7和图8的说明中的P3相对应)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v3是针对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减少的那一侧的夹具,使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2斜向拉伸工序中增大至预定的夹具间距(与使用图7和图8的说明中的P2相对应)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L1是从预热区入口起到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减少的那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减少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1个实施方式中为自预热区入口起到预热区出口为止的距离),
L2是从预热区入口起到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减少的那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1个实施方式中为自预热区入口起到第1斜向拉伸区出口为止的距离),
L3是从预热区入口起到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减少的那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结束增大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1个实施方式中为自预热区入口起到第2斜向拉伸区出口为止的距离)。)
数学式3
t3′=(L1′/v1′)+(1/a′)*In(a′*L2′+b′)-(1/a′)*In(a′*L1′+b′)+(L3′-L2′)/v3′ 式(3)
(在式中,a’=(v1’-v2’)/(L1’-L2’),
b’=v3’-a’*L2’,
v1’是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通过预热区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v2’是针对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增大至预定的夹具间距(与使用图7和图8的说明中的P2相对应)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v3’是针对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该夹具通过第2斜向拉伸区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L1’是从预热区入口起到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1个实施方式中为自预热区入口起到预热区出口为止的距离),
L2’是从预热区入口起到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结束增大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1个实施方式中为自预热区入口起到第1斜向拉伸区出口为止的距离),
L3’是从预热区入口起到第2斜向拉伸区出口为止的距离。)
数学式4
t3=(1/a1)*In(a1*L3+b1)-(1/a1)*In(a1*L2+b1)+(1/a)*In(a*L2+b)-(1/a)*In(a*L1+b)+L1/v1 式(4)
(在式中,a1、b1、a、b、v1、v2、v3、L1、L2以及L3是如针对式(2)进行定义那样的内容。)
数学式5
t3′=(L1′/v1′)+(1/a′)*In(a′*L2′+b′)-(1/a′)*In(a′*L1′+b′)+(1/a″)*In(a″*L3′+b″)-(1/a″)*ln(a″*L2′+b″) 式(5)
(在式中,a’=(v1’-v2’)/(L1’-L2’),
b’=v2’-a’*L2’,
a”=(v2’-v3’)/(L2’-L3’),
b”=v3’-a”*L3’,
v1’是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通过预热区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v2’是针对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增大至预定的夹具间距(与使用图7和图8的说明中的P2相对应)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v3’是针对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该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2斜向拉伸工序中减少至预定的夹具间距时的夹具移动速度,
L1’是从预热区入口起到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1个实施方式中为自预热区入口起到预热区出口为止的距离),
L2’是从预热区入口起到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结束增大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1个实施方式中为自预热区入口起到第1斜向拉伸区出口为止的距离),
L3’是从预热区入口起到在第1斜向拉伸工序中使夹具间距增大的那一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2斜向拉伸工序中完成减少至预定的夹具间距的位置为止的距离(在1个实施方式中为自预热区入口起到第2斜向拉伸区出口为止的距离)。)
代表性地,斜向拉伸能够在温度T2下进行。温度T2相对于树脂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而言优选为Tg-20℃~Tg+30℃,进一步优选为Tg-10℃~Tg+20℃,特别优选为Tg左右。虽然温度根据使用的树脂薄膜而不同,但温度T2例如为70℃~180℃,优选为80℃~170℃。上述温度T1与温度T2的差(T1-T2)优选为±2℃以上,更优选为±5℃以上。在1个实施方式中,T1>T2,因而,在预热区中被加热至温度T1后的薄膜能够被冷却至温度T2。
上述纵向收缩处理和横向拉伸处理是在斜向拉伸后进行的。对于斜向拉伸后的这些处理,能够参照日本特开2014-194483号公报的0029~0032段落。
[打开工序]
最后,打开把持着薄膜的夹具而得到相位差薄膜。通常,在将薄膜冷却至Tg以下之后打开夹具。根据需要,对薄膜进行热处理而将拉伸状态固定,并在进行冷却之后打开夹具。
代表性地,热处理能够在温度T3下进行。温度T3根据被拉伸的薄膜而不同,能够存在T2≥T3的情况和T2<T3的情况。通常,还存在以下情况,即,在薄膜为非结晶性材料时通过使T2≥T3来进行结晶化处理,在薄膜为结晶性材料时通过使T2<T3来进行结晶化处理。在T2≥T3的情况下,温度T2与T3的差(T2-T3)优选为0℃~50℃。热处理时间代表性地为10秒~10分钟。
在打开夹具后,薄膜两端的夹具把持部分被切去,能够卷取成卷状。
C.作为拉伸对象的薄膜和通过拉伸得到的相位差薄膜
作为较佳地使用于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薄膜,可举出能够用作相位差薄膜的任意适当的纵长状的薄膜。作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的宽度例如为300mm以上,优选为500mm以上,更优选为500mm~2000mm。
作为构成上述薄膜的材料,例如,可举出聚碳酸酯树脂、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环烯烃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纤维素酯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酯碳酸酯系树脂、烯烃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等。优选为聚碳酸酯树脂、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纤维素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酯碳酸酯系树脂。其原因在于,若为这些树脂,则能够得到示出所谓的逆分散的波长依赖性(日文:逆分散の波長依存性)的相位差薄膜。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期望的特性而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聚碳酸酯系树脂,能够使用任意适当的聚碳酸酯系树脂。例如,优选为包含来自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树脂。作为二羟基化合物的具体例,可列举出9,9-双(4-羟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甲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乙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正丙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异丙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正丁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仲丁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叔丁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环己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苯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甲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异丙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异丁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叔丁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环己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苯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5-二甲基苯基)芴、9,9-双(4-(2-羟基乙氧基)-3-叔丁基-6-甲基苯基)芴、9,9-双(4-(3-羟基-2,2-二甲基丙氧基)苯基)芴。聚碳酸酯树脂除了包含上述来自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以外,也可以包含来自如异山梨酯(isosorbide)、异甘露醇(isomannide)、异艾杜醇(isoidide)、螺二醇、二噁烷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聚乙二醇、双酚类等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上述那样的聚碳酸酯树脂的详细内容记载在例如日本特开2012-67300号公报和日本特许第3325560号中。该专利文献的记载作为参考引入到本说明书中。
聚碳酸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110℃以上且为250℃以下,更优选为120℃以上且为230℃以下。当玻璃化转变温度过低时,存在耐热性变差的倾向,且存在在薄膜成形后引起尺寸变化的可能性。当玻璃化转变温度过高时,存在薄膜成形时的成形稳定性变差的情况,另外,有时会损害薄膜的透明性。此外,玻璃化转变温度是基于JIS K 7121(1987)求出的。
作为上述聚乙烯醇缩醛树脂,能够使用任意适当的聚乙烯醇缩醛树脂。代表性地,聚乙烯醇缩醛树脂能够通过使至少两种醛化合物和/或酮化合物与聚乙烯醇系树脂进行缩合反应而获得。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的具体例和详细的制造方法记载在例如日本特开2007-161994号公报中。该记载作为参考引入到本说明书中。
对于将上述拉伸对象的薄膜拉伸而得到的相位差薄膜来说,优选为折射率特性示出nx>ny的关系。并且,相位差薄膜优选能够作为λ/4板发挥功能。相位差薄膜的面内相位差Re(550)优选为100nm~180nm,更优选为135nm~155nm。此外,在本说明书中,nx是面内的折射率达到最大的方向(即迟相轴方向)上的折射率,ny是在面内与迟相轴正交的方向(即进相轴方向)上的折射率,nz是厚度方向上的折射率。另外,Re(λ)是23℃下的以波长λnm的光测得的薄膜的面内相位差。因而,Re(550)是23℃下的以波长550nm的光测得的薄膜的面内相位差。对于Re(λ)来说,在将薄膜的厚度设为d(nm)时,通过式子“Re(λ)=(nx-ny)×d”求出。
相位差薄膜的面内相位差Re(550)能够通过适当地设定斜向拉伸条件而成为期望的范围。例如,通过斜向拉伸来制造具有100nm~180nm的面内相位差Re(550)的相位差薄膜的方法,详细地公开在日本特开2013-54338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19448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238524号公报、日本特开2014-194484号公报等中。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根据该公开而设定适当的斜向拉伸条件。
相位差薄膜能够与另外的光学薄膜贴合起来而作为光学层叠体使用。例如,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得到的相位差薄膜能够与偏光板贴合而作为圆偏光板较佳地使用。偏振片的吸收轴与相位差薄膜的迟相轴所成的角度优选为30°~60°,更优选为38°~52°,进一步优选为43°~47°,特别优选为45°左右。
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得到的相位差薄膜为纵长状且在斜向(相对于纵长方向成例如45°的方向)具有迟相轴。另外,在很多情况下,纵长状的偏振片在纵长方向或宽度方向上具有吸收轴。因此,若使用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得到的相位差薄膜,则能够利用所谓的卷对卷,从而能够以极优异的制造效率来制作圆偏光板。此外,卷对卷指的是,一边利用辊来输送各自为纵长状的薄膜一边使薄膜的纵长方向彼此对齐地进行连续贴合的方法。
实施例
以下,利用实施例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例限定。此外,实施例中的测量和评价方法如下所述。
(1)厚度
使用直读式厚度计(PEACOCK公司制造、产品名“DG-205type pds-2”)测量了厚度。
(2)玻璃化转变温度(Tg)
基于JIS K 7121测量了玻璃化转变温度(Tg)。
(3)缩幅量
如图12所示,在左右侧的端边的各自5个部位分别测量了自夹持位置起到缩幅的谷部分为止的距离(mm),将距离(mm)的平均值作为了缩幅量。
<实施例1>
(聚酯碳酸酯树脂薄膜的制作)
使用由各自包括搅拌叶片和被控制在100℃的回流冷却器的两个立式反应器组成的分批聚合装置进行聚合。放进了29.60质量份(0.046mol)的双(9-(2-苯氧基羰基乙基(phenoxycarbonyl ethyl))芴-9-基)甲烷、29.21质量份(0.200mol)的ISB、42.28质量份(0.139mol)的SPG、63.77质量份(0.298mol)的DPC、以及作为催化剂的1.19×10-2质量份(6.78×10-5mol)的一水合乙酸钙。在对反应器内进行减压和氮置换之后,利用载热体进行加热,在内部温度达到100℃的时刻开始搅拌。在升温开始40分钟后,使得内部温度达到220℃,在进行控制以维持该温度的同时开始减压,在温度达到220℃后在90分钟内使反应器中的压力成为13.3kPa。将作为聚合反应的副产物的苯酚蒸气导入至100℃的回流冷却器中,使苯酚蒸气中微量包含的单体成分返回至反应器,将未冷凝的苯酚蒸气导入至45℃的冷凝器中并回收。将氮导入至第1反应器,在暂时使压力恢复至大气压之后,将第1反应器中的低聚物化后的反应液转移至第2反应器。接着,开始进行第2反应器内的升温和减压,并在50分钟内使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分别成为240℃和0.2kPa。之后,使聚合进行至成为预定的搅拌动力为止。当达到预定动力时,将氮导入反应器而使压力恢复,将生成了的聚酯碳酸酯挤出至水中,将线料切割而得到了粒料。得到的聚酯碳酸酯树脂的Tg为140℃。
将得到的聚酯碳酸酯树脂在80℃下真空干燥5小时,之后使用包括单轴挤出机(东芝机械公司制造、缸设定温度:250℃)、T型模头(设定温度:250℃)、冷却辊(设定温度:120℃~130℃)和卷取机的薄膜制造装置,制作了纵长状的聚酯碳酸酯树脂薄膜。
(拉伸)
使用图1~图5所示那样的装置并以图8所示那样的夹具间距的分布对如上述那样得到的聚酯碳酸酯树脂薄膜进行了预热处理、第1斜向拉伸以及第2斜向拉伸。具体而言,如下所述。此外,安装于该拉伸装置的夹具的上侧把持构件的下表面和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分别为45mm×30mm尺寸的长方形。
首先,在拉伸装置的取入口(把持区)处以使自薄膜的左右侧的端边起到夹持位置为止的距离(D)成为30mm的方式利用夹具来把持聚酯碳酸酯树脂薄膜(宽度:765mm)。此时,以成为把持长度(L)和把持量(W)分别是45mm和30mm的长方形且如图13的(a)所示那样使夹具的上侧把持构件的下表面和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完全重叠的方式把持了薄膜。
接着,在预热区B中将聚酯碳酸酯树脂薄膜(厚度150μm、宽度(W1)765mm)预热至145℃。在预热区B中,左右侧的夹具的夹具间距(P1)是150mm。接下来,在薄膜进入第1斜向拉伸区C1的同时,使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且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减少。第1斜向拉伸区C1的终端部处的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2/P1)是1.42,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3/P1)是0.72。第1斜向拉伸后的薄膜宽度(W2)是1092mm(TD拉伸倍率(W2/W1)=1.45倍)。
接下来,在薄膜进入第2斜向拉伸区C2的同时,使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开始增大,为了使该夹具间距自P3增大至P2而将第2斜向拉伸区C2中的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的变化率(P2/P3)设定为1.97。另一方面,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在第2斜向拉伸区C2中维持为P2。另外,上述第1斜向拉伸工序和第2斜向拉伸工序中的宽度方向上的拉伸倍率(W3/W1)设定为1.9倍。
但是,在第2斜向拉伸工序的途中,薄膜发生了断裂。从拉伸机出口观察薄膜的样子,根据发生了断裂的位置来确定断裂了的部位的MD倍率、TD倍率。根据发生断裂的部位的MD倍率和TD倍率且使用上述式(1)算出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结果,斜向拉伸倍率是2.55倍。此外,第1斜向拉伸和第2斜向拉伸均是在142℃下进行的。
接下来,如以下那样求出了即将断裂时的缩幅量。
以使斜向拉伸工序结束时的斜向拉伸倍率比上述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减小0.01倍的方式(即成为2.54倍的方式)调整了第1斜向拉伸区C1中的右侧夹具的夹具间距P2和第2斜向拉伸区C2中的左侧夹具的夹具间距P2,除此以外,与上述同样地进行了斜向拉伸(即,P1、P3和第1斜向拉伸或第2斜向拉伸时的宽度方向上的拉伸倍率没有变更)。其结果,在未产生断裂的情况下得到了斜向拉伸薄膜。将得到的斜向拉伸薄膜作为即将断裂的薄膜,测量出其缩幅量来作为即将断裂时的缩幅量。
<实施例2>
使用上侧把持构件的下表面为45mm×25mm尺寸的长方形的夹具,且如图13的(b)所示以使自薄膜端边起到夹持位置为止的距离(D)为25mm的方式利用夹具把持了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直至薄膜断裂为止地进行斜向拉伸并算出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且根据该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制作即将断裂的薄膜并求出了即将断裂时的缩幅量。把持长度(L)和把持量(W)分别为45mm和25mm。
<实施例3>
使用上侧把持构件的下表面为45mm×20mm尺寸的长方形的夹具,且如图13的(b)所示以使自薄膜端边起到夹持位置为止的距离(D)为20mm的方式利用夹具把持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直至薄膜断裂为止地进行斜向拉伸并算出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且根据该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制作即将断裂的薄膜并求出了即将断裂时的缩幅量。把持长度(L)和把持量(W)分别为45mm和20mm。
<实施例4>
使用上侧把持构件的下表面为45mm×15mm尺寸的长方形的夹具,且如图13的(c)所示以使自薄膜端边起到夹持位置为止的距离(D)为30mm的方式利用夹具把持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直至薄膜断裂为止地进行斜向拉伸并算出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且根据该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制作即将断裂的薄膜并求出了即将断裂时的缩幅量。把持长度(L)和把持量(W)分别为45mm和15mm。
<实施例5>
使用上侧把持构件的下表面为21.5mm×2mm尺寸的长方形的夹具,且如图13的(c)所示以使自薄膜端边起到夹持位置为止的距离(D)为30mm的方式利用夹具把持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直至薄膜断裂为止地进行斜向拉伸并算出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且根据该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制作即将断裂的薄膜并求出了即将断裂时的缩幅量。把持长度(L)和把持量(W)分别为21.5mm和2mm。
<实施例6>
使用上侧把持构件的下表面为21.5mm×2mm尺寸的长方形的夹具,且如图13的(c)所示以使自薄膜端边起到夹持位置为止的距离(D)为25mm的方式利用夹具把持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直至薄膜断裂为止地进行斜向拉伸并算出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且根据该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制作即将断裂的薄膜并求出了即将断裂时的缩幅量。把持长度(L)和把持量(W)分别为21.5mm和2mm。
<比较例1>
使用上侧把持构件的下表面为45mm×2mm尺寸的长方形的夹具,且如图13的(c)所示以使自薄膜端边起到夹持位置为止的距离(D)成为15mm的方式利用夹具把持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直至薄膜断裂为止地进行斜向拉伸并算出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且根据该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制作即将断裂的薄膜并求出了即将断裂时的缩幅量。把持长度(L)和把持量(W)分别为45mm和2mm。
<比较例2>
使用上侧把持构件的下表面为21.5mm×2mm尺寸的长方形的夹具,且如图13的(c)所示以使自薄膜端边起到夹持位置为止的距离(D)成为15mm的方式利用夹具把持薄膜,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直至薄膜断裂为止地进行斜向拉伸并算出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且根据该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制作即将断裂的薄膜并求出了即将断裂时的缩幅量。把持长度(L)和把持量(W)分别为21.5mm和2mm。
将在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测得的断裂时的斜向拉伸倍率和即将断裂时的缩幅量表示在表1中。
表1
*非把持距离是指相邻的夹具中的、先行的夹具的后端与后行的夹具的前端之间的在行进方向上的距离(由图6中的C表示的距离)
<评价>
如表1所示,在分别把持着薄膜的距左右侧的端边20mm以上的距离的位置并进行拉伸的实施例中,即使斜向拉伸倍率超过2.0倍,树脂薄膜也未断裂。与此相对,在分别把持着薄膜的距左右侧的端边15mm的距离的位置并进行拉伸的比较例中,在小于2.0倍的斜向拉伸倍率下树脂薄膜发生了断裂。并且,可知,通过将把持长度和/或把持量设定得较大,能够更较佳地抑制薄膜的断裂。另外,可知,通过将把持量设定得较大,能够减少缩幅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拉伸薄膜的制造方法能够较佳地用于相位差薄膜的制造,其结果,能够有助于制造液晶显示装置(LC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OLED)等图像显示装置。

Claims (6)

1.一种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其中,
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具有可变间距型的左右侧的夹具,该左右侧的夹具把持着作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的左右端部并在拉伸区中通过行进,并且随着该通过行进而纵向上的夹具间距发生变化,
该夹具把持该薄膜的距左右的端边20mm以上的距离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其中,
所述夹具具有自上方夹住所述薄膜的上侧把持构件和自下方夹住所述薄膜的下侧把持构件,
通过该上侧把持构件的下表面与该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之间的重叠而限定的薄膜把持面的在与该夹具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为15m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其中,
所述夹具具有自上方夹住所述薄膜的上侧把持构件和自下方夹住所述薄膜的下侧把持构件,
通过该上侧把持构件的下表面与该下侧把持构件的上表面之间的重叠而限定的薄膜把持面的在该夹具的行进方向上的长度为30mm以上。
4.一种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利用纵向上的夹具间距可变化的可变间距型的左右侧的夹具来分别把持作为拉伸对象的薄膜的左右端部的步骤;
对该薄膜进行预热的步骤;
使该左右侧的夹具的至少一侧夹具的夹具间距变化而对该薄膜进行斜向拉伸的步骤;以及
使把持着该薄膜的夹具打开的步骤,其中,
利用该左右侧的夹具来把持该薄膜的距左右的端边20mm以上的距离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斜向拉伸包含横向拉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该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是利用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式薄膜拉伸装置来进行的。
CN201910093353.3A 2018-02-01 2019-01-30 薄膜拉伸装置和拉伸薄膜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01034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6596A JP7066427B2 (ja) 2018-02-01 2018-02-01 フィルム延伸装置および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8-016596 2018-02-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03451A true CN110103451A (zh) 2019-08-09
CN110103451B CN110103451B (zh) 2022-06-21

Family

ID=67483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93353.3A Active CN110103451B (zh) 2018-02-01 2019-01-30 薄膜拉伸装置和拉伸薄膜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66427B2 (zh)
CN (1) CN11010345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68176A (zh) * 2022-01-14 2022-04-19 宿迁市金田塑业有限公司 双向拉伸聚乙烯热封薄膜的制备工艺及自动化流水线
CN115871208A (zh) * 2021-09-27 2023-03-3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及膜拉伸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52463B (zh) * 2023-05-15 2023-08-01 龙华相位新材料(绵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拉伸成型装置及成型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78018A (ja) * 1986-05-28 1987-12-02 Toray Ind Inc プラスチツクフイルムの同時二軸延伸方法
JP2013195939A (ja) * 2012-03-22 2013-09-30 Nippon Shokubai Co Ltd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204431717U (zh) * 2015-01-24 2015-07-01 杭州中塑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薄膜拉伸机的薄膜夹持装置
CN106990468A (zh) * 2015-09-24 2017-07-2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各向异性膜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39914B2 (ja) 2006-03-24 2011-12-21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高分子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および高分子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0046879A (ja) * 2008-08-21 2010-03-04 Nippon Zeon Co Ltd 延伸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4097561A (ja) 2012-11-16 2014-05-29 Nippon Shokubai Co Ltd フィルム端部の処理方法および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5182449A (ja) * 2014-03-26 2015-10-22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7001367A (ja) * 2015-06-16 2017-01-0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78018A (ja) * 1986-05-28 1987-12-02 Toray Ind Inc プラスチツクフイルムの同時二軸延伸方法
JP2013195939A (ja) * 2012-03-22 2013-09-30 Nippon Shokubai Co Ltd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204431717U (zh) * 2015-01-24 2015-07-01 杭州中塑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薄膜拉伸机的薄膜夹持装置
CN106990468A (zh) * 2015-09-24 2017-07-2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各向异性膜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71208A (zh) * 2021-09-27 2023-03-3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及膜拉伸装置
CN115871208B (zh) * 2021-09-27 2023-08-04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拉伸膜的制造方法、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及膜拉伸装置
CN114368176A (zh) * 2022-01-14 2022-04-19 宿迁市金田塑业有限公司 双向拉伸聚乙烯热封薄膜的制备工艺及自动化流水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30845A (ja) 2019-08-08
CN110103451B (zh) 2022-06-21
JP7066427B2 (ja) 2022-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0395B (zh) 延伸薄膜之製造方法
CN110103452A (zh) 薄膜拉伸装置和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10116493A (zh) 薄膜拉伸装置和相位差薄膜的制造方法
TWI554382B (zh) Production method of phase difference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ircular polarizing plate
CN105593726B (zh)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及圆偏光板的制造方法与膜拉伸装置
CN105103015B (zh)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及圆偏振板的制造方法
CN105264410B (zh) 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及圆偏振板的制造方法
CN110103451A (zh) 薄膜拉伸装置和拉伸薄膜的制造方法
JP6553873B2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EP2980615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phase-difference fil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ircularly polarizing plate
TW201629542A (zh) 相位差膜及其製造方法
JP2015127830A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
JP2016126292A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9211787A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6126272A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円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JP7015950B1 (ja)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5129970A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
JP2015111311A (ja) 位相差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