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61385A - 电线罩及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线罩及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61385A
CN110061385A CN201910034792.7A CN201910034792A CN110061385A CN 110061385 A CN110061385 A CN 110061385A CN 201910034792 A CN201910034792 A CN 201910034792A CN 110061385 A CN110061385 A CN 1100613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rotation section
base portion
hinge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3479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大树
大森康雄
原照雄
小岛亘
川濑治
田端正明
美才治健
小林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61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613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04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comprising a separate cable clamp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6Means for preventing chafing or fracture of flexible leads at outlet from coupling part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线罩及连接器,提高电线罩(13)的强度。安装于连接器壳体(12)而将从连接器壳体(12)导出的电线(11)覆盖的电线罩(13)具备能够相互结合的第一罩(21)及第二罩(22),第一罩(21)及第二罩(22)分别具有装配于连接器壳体(12)的第一基部(23)及第二基部(43)、一体形成于各基部(23、43)的具有挠性的第一铰链(24)及第二铰链(44)、与各铰链(24、44)相连并以基于各铰链(24、44)的转动轴(J、K)为中心转动的第一转动部(25)及第二转动部(45),在第一罩(21)与第二罩(22)相互结合的状态下,第一罩(21)中的第一基部(23)与第一转动部(25)的第一交界区域(53)和第二罩(22)中的第二基部(43)与第二转动部(45)的第二交界区域(54)设置在互不相同的位置。

Description

电线罩及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电线罩和装配有该电线罩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将从连接器壳体导出的电线覆盖的连接器用的电线罩,已知有日本特开2006-73326号公报记载的技术。该电线罩具有:在连接器壳体中的导出电线的端部组装的罩主体;及在罩主体上经由铰链而连结成旋转自如的一对罩。
在上述的技术中,罩主体与一对罩中的一方的交界区域和罩主体与一对罩中的另一方的交界区域设置在对应的位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73326号公报(图6)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技术中,如果向一对罩中的一方施加外力,则被施加了外力的罩要以基于铰链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如上所述,罩主体与一对罩中的一方的交界区域和罩主体与一对罩中的另一方的交界区域设置在对应的位置。因此,另一方的罩无法支承要转动的一方的罩,双方的罩以基于各自的铰链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这样,一对罩的双方由于外力而以基于各铰链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因此现有技术的电线罩容易变形,存在无法得到充分的强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高电线罩的强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安装于连接器壳体而将从所述连接器壳体导出的电线覆盖的电线罩,其中,所述电线罩具备能够相互结合的多个分割罩,所述多个分割罩分别具有:装配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基部;在所述基部一体地形成的具有挠性的铰链;及与所述铰链相连并以基于所述铰链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转动部,在所述多个分割罩相互结合的状态下,所述多个分割罩的各自的所述基部与所述转动部的交界区域设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
另外,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连接器具备:上述的电线罩;及安装有所述电线罩的连接器壳体。
根据上述的结构,即使在对于相互连结的多个分割罩中的1个分割罩的转动部施加了使该转动部转动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其他的分割罩的基部或转动部来承受上述的力。由此,能抑制承受力的转动部相互连结并与其他的转动部一起转动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电线罩整体变形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电线罩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部与转动部抵接的情况下,基部与转动部的交界区域是指基部与转动部抵接的区域,在基部与转动部分离的情况下,基部与转动部的交界区域是指基部与转动部相对的区域。
作为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案而优选以下的方案。
所述基部与所述转动部的所述交界区域优选在与基于所述铰链的所述转动轴交叉的方向上设置于错开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对于相互连结的多个分割罩中的1个分割罩的转动部施加了使该转动部转动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利用相对于与该转动部的转动轴交叉的位置错开配置的其他的基部或转动部,能够可靠地抑制承受力的转动部的转动。
在所述多个分割罩相互结合的状态下,在所述多个分割罩分别设置的所述铰链优选设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各分割罩中,基于铰链的转动轴不同。因此,即使在对于1个转动部施加了使该转动部转动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由于其他的转动部的转动轴设置在与被施加了力的转动部的转动轴不同的位置,因此也能抑制被施加了力的转动部与其他的转动部以相同的轨迹转动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电线罩整体变形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电线罩的强度。
在所述多个分割罩分别设置的所述铰链优选在与基于所述铰链的所述转动轴交叉的方向上设置于错开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相互连结的多个分割罩中,转动部的转动轴在与各个转动轴交叉的方向上错开,因此在对于1个分割罩的转动部施加了使该转动部转动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利用其他的基部或转动部能够可靠地抑制承受力的转动部的转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电线罩整体变形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电线罩的强度。
优选在所述基部及所述转动部中的一方设置卡定部,在另一方设置与所述卡定部卡定的被卡定部。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卡定部与被卡定部的卡定,能够将基部与转动部牢固地连结,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线罩的强度。
优选在所述多个分割罩中的至少一个分割罩设置有夹持部,在所述多个分割罩相互结合的状态下,该夹持部与所述电线抵接而在该夹持部与所述多个分割罩中的其他的分割罩之间夹持所述电线。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多个分割罩结合的状态下,电线由设置于一个分割罩的夹持部与其他的分割罩之间夹持。由此,即使在向电线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由夹持部承受该外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线罩的强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能够提高电线罩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连接器壳体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连接器壳体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在连接器壳体装配有第一罩和第二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一转动部转动后的状态的第一罩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转动部转动后的状态的第一罩的仰视图。
图7是表示使第一卡定部与第一被卡定部卡定后的状态的第一罩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使第一卡定部与第一被卡定部卡定后的状态的第一罩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使第一卡定部与第一被卡定部卡定后的状态的第一罩的仰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二转动部转动后的状态的第二罩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二转动部转动后的状态的第二罩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使第二卡定部与第二被卡定部卡定后的状态的第二罩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使第二卡定部与第二被卡定部卡定后的状态的第二罩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使第二卡定部与第二被卡定部卡定后的状态的第二罩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使第二卡定部与第二被卡定部卡定后的状态的第二罩的仰视图。
图16是表示在导出有电线的连接器上装配有第二罩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在导出有电线的连接器上装配有第二罩和第一罩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在电线的外周卷绕有带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将第二转动部关闭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0是表示将第一转动部关闭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22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壳体上装配有第一罩和第二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第一转动部转动后的状态的第一罩的侧视图。
图24是表示第一转动部转动后的状态的第一罩的仰视图。
图25是表示使第一卡定部与第一被卡定部卡定后的状态的第一罩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使第一卡定部与第一被卡定部卡定后的状态的第一罩的侧视图。
图27是表示使第一卡定部与第一被卡定部卡定后的状态的第一罩的仰视图。
图28是表示第二转动部转动后的状态的第二罩的侧视图。
图29是表示第二转动部转动后的状态的第二罩的俯视图。
图30是表示使第二卡定部与第二被卡定部卡定后的状态的第二罩的立体图。
图31是表示使第二卡定部与第二被卡定部卡定后的状态的第二罩的侧视图。
图32是表示使第二卡定部与第二被卡定部卡定后的状态的第二罩的俯视图。
图3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壳体装配有第一罩和第二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在连接器壳体上装配有第一罩和第二罩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5是表示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3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壳体上装配有第一罩和第二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7是表示在连接器壳体上装配有第一罩和第二罩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8是表示连接器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0、80、85、95:连接器
11:电线
12:连接器壳体
13、60、86、96:电线罩
21、61、87、97:第一罩
22、62、88、98:第二罩
23:第一基部
24、89、99:第一铰链
25、63:第一转动部
41:第一卡定部
42:第一被卡定部
43:第二基部
44、90、100:第二铰链
45、70:第二转动部
48、74:夹持部
50:第二卡定部
51:第二被卡定部
53:第一交界区域
54:第二交界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21,说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1。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导出电线11的连接器壳体12;装配于连接器壳体12而将电线11覆盖的电线罩13。在以下的说明中,以Z方向为上方,以Y方向为前方,以X方向为左方进行说明。而且,对于多个相同构件,对于一部分的构件标注标号,关于其他的构件有时省略标号。
·连接器10
如图2所示,连接器壳体12为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呈上下扁平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连接器壳体12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腔室14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并列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为两层。腔室14向前方及后方开口。在腔室14内收容有未图示的端子。端子通过压接、焊接、钎焊等公知的方法而连接于电线11的末端。本实施方式的电线11通过利用绝缘包覆将未图示的金属导体的外周包覆而形成。
从连接器壳体12的后端部将多个电线11向后方导出。换言之,电线11从向后方开口的腔室14向后方引出。电线11通过卷绕带15而汇集成1束(参照图20)。
如图3所示,在连接器壳体12的后端部设有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突出的端肋16。在连接器壳体12的上表面中,端肋16设置于连接器壳体12的左右两端部。在连接器壳体12的左右两侧面中,端肋16设置于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在连接器壳体12的下表面中,端肋16设置于左右方向的整个区域。
在连接器壳体12的上表面,能够弹性变形的锁定臂17从连接器壳体12的前端部向后方延伸形成。锁定部18向上方突出地形成于锁定臂17的上表面。在锁定臂17的后端部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呈板状的把持部19,作业者通过将手指卡挂于该把持部19,能够使锁定臂17弹性变形。
在连接器壳体12的上表面中,在锁定臂17的前方及左右两侧方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保护肋20。该保护肋20的从连接器壳体12突出的突出高度尺寸设定得比锁定臂的从连接器壳体12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高度尺寸大。
·电线罩13
如图4所示,电线罩13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电线罩13具备第一罩21(分割罩的一例)和与第一罩21结合的第二罩22(分割罩的一例)。
·第一罩21
如图5~图9所示,第一罩21具备:在连接器壳体12的后端部从上方组装的第一基部23(基部的一例);在第一基部23的后端部与第一基部23一体地形成的具有挠性的第一铰链24(铰链的一例);与第一铰链24卡定为一体而能够以基于第一铰链24的转动轴J为中心转动的第一转动部25(转动部的一例)。
第一基部23具有上壁和从上壁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延伸的一对侧壁。第一基部23从上方观察时呈大致长方形形状。在连接器壳体12的端肋16处外嵌的第一外嵌部26向上方及前方突出地形成于上壁的前端部。在端肋16处外嵌的第一槽27向上方凹陷地形成于第一外嵌部26的下表面。第一槽27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得等于或稍大于端肋16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
从侧方观察时呈门形状并能够弹性变形的基部侧锁定部28向下方突出地设置于第一基部23的侧壁的外表面。该基部侧锁定部28与后述的在第二罩22设置的基部侧锁定承受部29弹性地卡合。
第一铰链24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换言之,第一铰链24沿着与从连接器壳体12导出电线11的导出方向(后方)交叉(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一铰链24具有挠性。第一铰链2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得比第一基部23及第一转动部2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小。第一铰链24的上下方向的壁厚与第一基部23的壁厚及第一转动部25的壁厚相比形成得较薄。
在第一铰链24的后方形成有与第一铰链24相连的第一转动部25。第一转动部25从上方观察时呈大致长方形。第一基部23、第一铰链24、第一转动部25形成为一体。第一转动部25基于第一铰链24具有挠性的情况而能够以转动轴J为中心转动,该转动轴J沿着与从连接器壳体12导出电线11的导出方向(后方)交叉的方向延伸(参照图6及图9)。
第一转动部25具有上壁、从上壁的左右两侧方朝向下方延伸的一对侧壁、从上壁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后壁。在第一转动部25的上壁,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的2个系带插通孔34贯通上壁地形成。各系带插通孔34呈沿前后方向细长的长方形形状。在系带插通孔34能够插通后述的系带35。
从侧方观察呈门形状并能够弹性变形的转动部侧锁定部36向下方突出地设置于第一转动部25的侧壁的外表面。该转动部侧锁定部36与后述的在第二罩22设置的转动部侧锁定承受部37弹性地卡合。
在第一转动部25的后壁的下端缘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第一凹部38。在第一罩21与第二罩22结合的状态下,从在该第一凹部38与形成于后述的第二罩22上的第二凹部39之间形成的空隙,将电线11从电线罩13导出。
在第一基部23的后端部形成有从左右两端部向后方突出的第一卡定部41(卡定部的一例)。第一卡定部41的前端部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在第一转动部25的前端部中的与第一基部23的第一卡定部4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接纳第一基部23的前端部的呈槽状的第一被卡定部42(被卡定部的一例)。第一被卡定部42的截面形状形成得等于、或者不等于而稍大于、或稍小于第一卡定部41的前端部的截面形状。通过第一卡定部41的前端部向第一被卡定部42的嵌入,来限制第一基部23和第一转动部25以基于第一铰链24的转动轴J为中心转动的情况(参照图9)。
·第二罩22
如图10~图15所示,第二罩22具备:在连接器壳体12的后端部从下方组装的第二基部43(基部的一例);在第二基部43的后端部与第二基部43一体形成的具有挠性的第二铰链44(铰链的一例);及与第二铰链44卡定为一体而能够以基于第二铰链44的转动轴K为中心转动的第二转动部45(转动部的一例)。
第二基部43具有下壁和从下壁的左右两侧缘向上方延伸的一对侧壁。第二基部43从下方观察时呈大致长方形形状。第二基部43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得比第一基部23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大。在连接器壳体12的端肋16处外嵌的第二外嵌部46向下方、左右两侧方及前方突出地形成于下壁的前端部。在端肋16处外嵌的第二槽47向下方及左右两外方凹陷地形成于第二外嵌部46的下表面及左右两内表面。第二槽47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得等于或稍大于端肋16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
在第二基部43的下壁的下表面,在从后端部稍靠前方的位置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向上方突出的呈肋状的夹持部48。在连接器壳体12组装有第一罩21和第二罩22的状态下,夹持部48从下方与电线11抵接。由此,电线11被第一罩21的内壁与夹持部48夹持。
在第二基部43的侧壁的外表面,分别在与第一基部23的基部侧锁定部28对应的位置向左右方向的外方突出地形成有基部侧锁定承受部29。
第二铰链44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换言之,第二铰链44沿着与从连接器壳体12导出电线11的导出方向(后方)交叉(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二铰链44具有挠性。第二铰链4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得小于第二基部43及第二转动部4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第二铰链44的上下方向的壁厚设定得比第二基部43的壁厚及第二转动部45的壁厚薄。
在第二铰链44的后方形成有与第二铰链44相连的第二转动部45。第二转动部45从上方观察时呈大致长方形。第二基部43、第二铰链44、第二转动部45形成为一体。第二转动部45基于第二铰链44具有挠性的情况而能够以转动轴K为中心转动,该转动轴K沿着与从连接器壳体12导出电线11的导出方向(后方)交叉的方向延伸(参照图11、图14及图15)。
第二转动部45具有下壁、从下壁的左右两侧方朝向上方延伸的一对侧壁、及从下壁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后壁。
在第二基部43的侧壁的外表面,分别在与第一基部23的基部侧锁定部28对应的位置向左右方向的外方突出地形成有基部侧锁定承受部29。
在第二转动部45的后壁的上端缘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第二凹部39。在第一罩21与第二罩22结合的状态下,从第一罩21的第一凹部38与第二罩22的第二凹部39之间的间隙导出电线11。
在第二基部43的后端部形成有从左右两端部向后方突出的第二卡定部50(卡定部的一例)。第二卡定部50的前端部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在第二转动部45的前端部中的与第二基部43的第二卡定部5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接纳第二基部43的前端部的呈槽状的第二被卡定部51(被卡定部的一例)。第二被卡定部51的截面形状形成得等于、或者不等于而稍大于、或稍小于第二卡定部50的前端部的截面形状。通过第二卡定部50的前端部向第二被卡定部51的嵌入,来限制第二基部43和第二转动部45以基于第二铰链44的转动轴K为中心转动的情况(参照图14)。
在第二转动部45的下壁,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的2个系带插通孔52贯通下壁地形成。各系带插通孔52呈沿前后方向细长的长方形形状。在系带插通孔52能够插通后述的系带35。
如图19及图21所示,电线11通过合成树脂制且细长的呈带状的公知的系带35而连结。系带35以插通于在第二可动部45的下壁形成的系带插通孔52的状态卷绕于电线11的外周。由此,电线11通过系带35而固定于第二转动部45的下壁。
如图20所示,在连接器壳体12组装第一罩21及第二罩22且第一罩21与第二罩22相互结合的状态下,第一基部23与第一转动部25的第一交界区域53(交界区域的一例)和第二基部43与第二转动部45的第二交界区域54(交界区域的一例)设置在不同的位置。详细而言,第一交界区域53与第二交界区域54在与基于铰链24的转动轴J及基于铰链44的转动轴K交叉的方向(图20的后方)上设置在错开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二交界区域54位于比第一交界区域53靠后方处。
在第一罩21与第二罩22相互组装的状态下,在第一基部23与第一转动部25抵接时,第一基部23与第一转动部25的第一交界区域53是指第一基部23与第一转动部25抵接的区域,在第一基部23与第一转动部25分离的情况下,第一基部23与第一转动部25的第一交界区域53是指第一基部23与第一转动部25相对的区域。
同样,在第一罩21与第二罩22相互组装的状态下,在第二基部43与第二转动部45抵接的情况下,第二基部43与第二转动部45的第二交界区域54是指第二基部43与第二转动部45抵接的区域,在第二基部43与第二转动部45分离的情况下,第二基部43与第二转动部45的第二交界区域54是指第二基部43与第二转动部45相对的区域。
第二罩22的第二基部43位于第一交界区域53的下方的位置。第一罩21的第一转动部25位于第二交界区域54的上方。
第一铰链24与第二铰链44设置在不同的位置。详细而言,第一铰链24与第二铰链44在与基于铰链24的转动轴J及基于铰链44的转动轴K交叉的方向(图20的后方)上设置于错开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二铰链位于比第一铰链24靠后方处。
·连接器10的制造工序
接下来,说明连接器10的制造工序的一例。连接器10的制造工序没有限定为以下的说明。
将与电线11的末端连接的端子从连接器壳体12的后方插入于腔室14。在端子收容于连接器壳体12内的状态下,电线11成为从连接器壳体12的后端部向后方导出的状态。
如图16所示,在连接器壳体12的后端部从下方组装第二罩22。使在第二罩22的第二外嵌部46设置的第二槽47从下方接近连接器壳体12的端肋16,在该第二槽47内嵌合端肋16的下部。
如图17所示,在连接器壳体12的后端部从上方组装第一罩21。使在第一罩21的第一外嵌部26设置的第一槽27从上方接近连接器壳体12的端肋16,在该第一槽27内嵌合端肋16的上部。
在连接器壳体12的后端部装配第一罩21的第一基部23及第二罩22的第二基部43,由此第一罩21的基部侧锁定部28与第二罩22的基部侧锁定承受部29弹性地卡定。由此,第一基部23和第二基部43以沿上下方向分离的情况受到限制的状态装配于连接器壳体12的后端部。
在连接器壳体12的后端部装配有第一基部23和第二基部43的状态下,连接器壳体12由第一基部23的第一外嵌部26与第二基部43的第二外嵌部46夹持。连接器壳体12的端肋16嵌合于第一基部23的第一槽27和第二基部43的第二槽47,由此第一基部23及第二基部43被保持成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2沿前后方向防止脱落的状态。
使第一转动部25以基于第一铰链24的转动轴J为中心,向图17中的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而且,使第二转动部45以基于第二铰链44的转动轴K为中心,向图17中的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由此,形成用于容易地进行将电线11捆扎的作业的作业空间。
如图18所示,在从连接器壳体12导出的电线11的外周卷绕带15,由此将电线11捆扎。
以基于第二铰链44的转动轴K为中心,使第二转动部45向图18的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使第二基部43的第二卡定部50与第二转动部45的第二被卡定部51卡定。
如图19所示,将系带35插通于第二转动部45的系带插通孔52,并卷绕于利用带15捆扎的电线11的外周。由此,将电线11固定于第二转动部45。
以基于第一铰链24的转动轴J为中心,使第一转动部25向图19的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于是,通过第一转动部25的转动部侧锁定部36与第二转动部45的转动部侧锁定承受部37的卡合而第一转动部25与第二转动部45结合。而且,第一基部23的第一卡定部41与第一转动部25的第一被卡定部42卡定(参照图20)。
在组装有第一转动部25和第二转动部45的状态下,从第一转动部25的第一凹部38与第二转动部45的第二凹部39之间的间隙向后方导出电线11。由此,连接器10完成。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本实施方式的电线罩13是安装于连接器壳体12而将从连接器壳体12导出的电线11覆盖的电线罩13,具备能够相互结合的第一罩21及第二罩22,第一罩21及第二罩22分别具有装配于连接器壳体12的第一基部23及第二基部43、一体形成于各基部23、43的具有挠性的第一铰链24及第二铰链44、与各铰链24、44相连并以基于各铰链24、44的转动轴J、K为中心转动的第一转动部25及第二转动部45,在第一罩21与第二罩22相互结合的状态下,第一罩21中的第一基部23与第一转动部25的第一交界区域53和第二罩22中的第二基部43与第二转动部45的第二交界区域54设置在互不相同的位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上述的电线罩13和安装有电线罩13的连接器壳体12。
根据上述的结构,即使在对于相互连结的第一罩21及第二罩22中的一方的转动部施加了使该转动部转动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利用另一方的基部或转动部也能够承受上述的力。由此,能抑制承受力的转动部相互连结并与其他的转动部一起转动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电线罩13作为整体而变形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电线罩13的强度。
例如,在向电线11施加了向下的外力的情况下,经由电线11向电线罩13也施加向下的力。于是,以第一罩21的基于第一铰链24的转动轴J为中心,第一转动部25要向图20的箭头线P所示的方向转动。
如上所述,第一交界区域53与第二交界区域54设置于不同的位置。由此,第二罩22的第二基部43位于第一交界区域53的下方的位置,第一罩21的第一转动部25位于第二交界区域54的上方。由此,即使第一转动部25要向图20中的箭头线P所示的方向转动,由于被第二罩22的第二基部43支承,因此也能够抑制第一转动部25的转动。由此,能够抑制电线罩13的过度变形,因此能够提高电线罩13的强度。
另一方面,与向电线11施加了向上的外力的情况同样,即使第二转动部45以基于第二铰链44的转动轴K为中心要向图20的箭头线Q所示的方向转动,由于被第一罩21的第一转动部25支承,因此也能够抑制第二转动部45的转动。由此,能够抑制电线罩13的过度变形,因此能够提高电线罩13的强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交界区域53和第二交界区域54在与基于铰链24的转动轴J及基于铰链44的转动轴K交叉的方向(图20的后方)上设置在错开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第一罩21与第二罩22相互连结的状态下,第一罩21的第一交界区域53与第二罩22的第二交界区域54可靠地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由此,在对于一方的罩的转动部施加了使该转动部转动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通过相对于与该转动部的转动轴交叉的位置错开配置的其他的基部或转动部,能够可靠地抑制承受力的转动部的转动。具体而言,第一转动部25由第二罩22的第二基部43支承,第二转动部45由第一罩21的第一转动部25支承。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罩21与第二罩22相互连结的状态下,设置于第一罩21的第一铰链24与设置于第二罩22的第二铰链44设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第一罩21的基于第一铰链24的转动轴J与第二罩22的基于第二铰链44的转动轴K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对于1个转动部施加了使该转动部转动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也能抑制被施加了力的转动部与其他的转动部以相同的轨迹转动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电线罩13整体变形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电线罩13的强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铰链24和第二铰链44在与基于铰链24的转动轴J及基于铰链44的转动轴K交叉的方向上设置于错开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第一罩21与第二罩22相互连结的状态下,第一转动部25的转动轴J与第二转动部45的转动轴K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由此,在对于第一转动部25或第二转动部45施加了使其转动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利用未被施加力的基部或转动部能够可靠地抑制接受到力的转动部的转动。具体而言,第一转动部25由第二罩22的第二基部43支承,第二转动部45由第一罩21的第一转动部25支承,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电线罩13整体变形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电线罩13的强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基部23设置第一卡定部41,在第一转动部25设置与第一卡定部41卡定的第一被卡定部42。而且,在第二基部43设置第二卡定部50,在第二转动部45设置与第二卡定部50卡定的第二被卡定部51。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第一卡定部41与第一被卡定部42的卡定,能够将第一基部23与第一转动部25牢固地连结,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线罩13的强度。
同样,通过第二卡定部50与第二被卡定部51的卡定,能够将第二基部43与第二转动部45牢固地连结,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线罩13的强度。
另外,即使假设第一铰链24破损的情况下,第一基部23与第一转动部25通过第一卡定部41与第一被卡定部42的卡定结构也能够维持一体组装的状态,因此能够维持利用电线罩13对电线11进行保护这样的功能。
同样,即使假设第二铰链44破损的情况下,第二基部43与第二转动部45通过第二卡定部50与第二被卡定部51的卡定结构而能够维持组装成一体的状态,因此能够维持利用电线罩13保护电线11这样的功能。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二罩22设有在第一罩21与第二罩22相互结合的状态下从下方与电线11抵接的夹持部48,电线11由第一罩21与夹持部48夹持。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第一罩21与第二罩22结合的状态下,电线11由第一罩21与夹持部48夹持。由此,即使在向电线11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夹持部48来承受该外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线罩13的强度。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照图22~图32来说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2。如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80具备连接器壳体12、电线罩60。电线罩60通过第一罩61与第二罩62结合而构成。
·第一罩61
如图23~图27所示,第一罩61的第一转动部63在从上方观察下呈大致梯形形状。第一转动部63的上壁的左边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向右方倾斜。在上壁的左边形成的左侧壁64也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向右方倾斜。由此,从连接器壳体12的后端部向后方导出的电线11通过与左侧壁64的内表面抵接而向右方弯折。
在第一转动部63设有比第一基部23的右端部向右方延伸的第一延伸部65。在第一转动部63的后端部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2个基部侧锁定部66。在第一转动部63的后端部设置的2个基部侧锁定部66中的1个设置于第一延伸部65的后端部。
基部侧锁定承受部67向前方突出地设置于第一延伸部65的前端部。
在第一延伸部65的右端部形成有向下方延伸的右侧壁。在右侧壁的下端缘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第一凹部68。该第一凹部68与后述的在第二罩62上形成的第二凹部69一起形成导出电线11的导出口(未图示)。
·第二罩62
如图28~图32所示,第二罩62的第二转动部70在从下方观察时呈大致梯形形状。第二转动部70的下壁的左边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向右方倾斜。在下壁的左边形成的左侧壁71也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向右方倾斜。由此,从连接器壳体12的后端部向后方导出的电线11通过与左侧壁71的内表面抵接而向右方弯折。
在第二转动部70设有比第二基部43的右端部向右方延伸的第二延伸部72。在第二转动部70的后端部,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而向后方突出设有2个基部侧锁定承受部67。在第二转动部70的后端部设置的2个基部侧锁定承受部67中的1个设置于第二延伸部72的后端部。
在第二延伸部72的前端部设有从前方观察时呈门形形状的基部侧锁定部66。
在第二延伸部72的右端部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右侧壁。在右侧壁的上端缘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第二凹部69。
在第二延伸部72的下壁处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2个系带插通孔73。系带插通孔73贯通第二延伸部72的下壁地形成。
在第二转动部70的下壁,在比延伸部靠左方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呈肋状的夹持部74。在连接器壳体12的后端部装配有第一罩61和第二罩62的状态下,电线11由第二罩62的内壁与夹持部74夹持。
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由于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因此对于同一构件标注同一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从连接器壳体12的后端部向后方导出的电线11向与从连接器壳体12导出的导出方向(后方)不同的方向(右方)弯折。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参照图33~图35,说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3。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85具备连接器壳体12及电线罩86。电线罩86通过第一罩87与第二罩88结合而形成。
·第一罩87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罩87中,第一基部23与第一转动部25利用一对第一铰链89而能够转动地连结。第一铰链89与第一基部23及第一转动部25形成为一体。
如图33所示,一对第一铰链89的前端部从第一基部23的后端部且靠近左右两端部的位置延伸出。而且,一对第一铰链89的后端部从比第一转动部25的前端部稍靠后方的位置延伸出。一对第一铰链89形成为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带状。一对第一铰链89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为相同。
·第二罩88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罩88中,第二基部43与第二转动部45利用一对第二铰链90连结成能够转动。第二铰链90与第二基部43及第二转动部45形成为一体。
如图34所示,一对第二铰链90的前端部从比第二基部43的后端部稍靠前方的位置且靠近左右两端部的位置延伸出。而且,一对第二铰链90的后端部从第二转动部45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延伸出。一对第二铰链90形成为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带状。一对第二铰链9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为相同。
如图35所示,在连接器壳体12组装第一罩87及第二罩88,进而,将第一转动部25与第二转动部45相互结合的状态下,第一铰链89与第二铰链90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而且,第一铰链89与第二铰链9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为相同。
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同样,因此对于同一构件标注同一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第一铰链89与第二铰链90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设置于相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交界区域53与第二交界区域54也设置于不同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由此,第一转动部25由第二基部43支承,第二转动部45由第一转动部25支承。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电线罩86整体变形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电线罩86的强度。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参照图36~图38,说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4。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95具备连接器壳体12及电线罩96。电线罩96通过第一罩97与第二罩98结合而形成。
·第一罩97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罩97中,第一基部23与第一转动部63利用一对第一铰链99连结成能够转动。第一铰链99与第一基部23及第一转动部63形成为一体。
如图36所示,一对第一铰链99的前端部从第一基部23的后端部且靠近左右两端部的位置延伸出。而且,一对第一铰链99的后端部从比第一转动部63的前端部稍靠后方的位置延伸出。一对第一铰链99形成为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带状。一对第一铰链99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为相同。
·第二罩98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罩98中,第二基部43与第二转动部70利用一对第二铰链100连结成能够转动。第二铰链100与第二基部43及第二转动部70形成为一体。
如图37所示,一对第二铰链100的前端部从比第二基部43的后端部稍靠前方的位置且靠近左右两端部的位置延伸出。而且,一对第二铰链100的后端部从第二转动部70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延伸出。一对第二铰链100形成为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带状。一对第二铰链10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为相同。
如图38所示,在连接器壳体12组装第一罩97及第二罩98,进而,将第一转动部63与第二转动部70相互结合的状态下,第一铰链99与第二铰链100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而且,第一铰链99与第二铰链10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为相同。
关于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2大致相同,因此对于同一构件标注同一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第一铰链99与第二铰链100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设置于相同位置的情况下,第一交界区域53与第二交界区域54也设置于不同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的位置),由此,第一转动部63由第二基部43支承,第二转动部70由第一转动部63支承。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电线罩96整体变形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电线罩96的强度。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没有限定为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那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线罩设为第一罩与第二罩结合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电线罩也可以设为3个以上的分割罩结合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卡定部设置于基部且被卡定部设置于转动部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被卡定部设置于基部并将卡定部设置于转动部。而且,卡定部及被卡定部也可以省略。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在第二罩设置夹持部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为夹持部设置于第一罩的结构。而且,也可以在第一罩和第二罩这双方设置夹持部。而且,夹持部也可以省略。
(4)在实施方式1及2中,第一铰链24与第二铰链44在从连接器壳体12导出电线11的方向(前后方向)上设置于错开的位置,但是并不局限于此,第一铰链24与第二铰链44也可以设为在从电线罩13导出电线11的方向上设置于错开的位置的结构。例如实施方式2那样从连接器壳体12向后方导出的电线11在电线罩60内弯折而从电线罩60向右方导出的情况下,也可以设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铰链及第二铰链在左右方向上错开形成的结构。
另外,第一铰链延伸的方向与第二铰链延伸的方向也可以不同。
(5)在实施方式1中,设为在第一罩21及第二罩22这双方设置系带插通孔34、51的结构,但是系带插通孔也可以省略。
(6)在实施方式1中,设为在第二罩22的系带插通孔52插通系带35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为在形成于第一转动部25的系带插通孔34插通系带35的结构。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腔室14设为上下两层地形成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腔室14也可以为一层,而且,也可以上下形成为三层以上。
(8)在实施方式1及2中,设为铰链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比基部及转动部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窄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铰链的宽度尺寸也可以与基部或转动部的宽度尺寸相同。
另外,在实施方式1及2中,设为铰链的壁厚比基部的壁厚及转动部的壁厚薄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铰链的壁厚也可以设定为与基部的壁厚及转动部的壁厚相同。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基部与转动部通过1个或2个铰链连结成能够转动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铰链也可以为3个以上。

Claims (7)

1.一种电线罩,安装于连接器壳体而将从所述连接器壳体导出的电线覆盖,其中,
所述电线罩具备能够相互结合的多个分割罩,
所述多个分割罩分别具有:装配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基部;在所述基部一体地形成的具有挠性的铰链;及与所述铰链相连并以基于所述铰链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转动部,
在所述多个分割罩相互结合的状态下,所述多个分割罩的各自的所述基部与所述转动部的交界区域设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罩,其中,
所述基部与所述转动部的所述交界区域在与基于所述铰链的所述转动轴交叉的方向上设置于错开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线罩,其中,
在所述多个分割罩相互结合的状态下,在所述多个分割罩分别设置的所述铰链设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线罩,其中,
在所述多个分割罩分别设置的所述铰链在与基于所述铰链的所述转动轴交叉的方向上设置于错开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线罩,其中,
在所述基部及所述转动部中的一方设置卡定部,在另一方设置与所述卡定部卡定的被卡定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线罩,其中,
在所述多个分割罩中的至少一个分割罩设置有夹持部,在所述多个分割罩相互结合的状态下,该夹持部与所述电线抵接而在该夹持部与所述多个分割罩中的其他的分割罩之间夹持所述电线。
7.一种连接器,具备: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线罩;及
安装有所述电线罩的连接器壳体。
CN201910034792.7A 2018-01-18 2019-01-15 电线罩及连接器 Pending CN1100613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06630A JP2019125528A (ja) 2018-01-18 2018-01-18 電線カバー、及びコネクタ
JP2018-006630 2018-01-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61385A true CN110061385A (zh) 2019-07-26

Family

ID=67213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34792.7A Pending CN110061385A (zh) 2018-01-18 2019-01-15 电线罩及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15536B2 (zh)
JP (1) JP2019125528A (zh)
CN (1) CN11006138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96165A (zh) * 2020-12-25 2022-07-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连接器的固定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46631B (zh) * 2018-11-02 2023-08-11 安普泰科电子韩国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JP2021197286A (ja) * 2020-06-15 2021-12-2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線保持部材及びコネクタ構造
JP1703927S (zh) * 2021-06-23 2022-01-04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1501A (en) * 1972-09-13 1976-04-20 Bunker Ramo Corporation Housing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JPS618952U (ja) * 1984-06-21 1986-01-2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圧接コネクタ
JPH01105482A (ja) * 1987-10-19 1989-04-21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JP2733894B2 (ja) * 1993-10-25 1998-03-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ーのリアホルダカバー
KR100246270B1 (ko) * 1996-01-22 2000-03-15 야자키 야스히코 후방홀더를 구비한 코넥터
JP2002025684A (ja) * 2000-07-06 2002-01-25 Yazaki Corp 保護カバー
US6478609B1 (en) * 2000-10-02 2002-11-12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train relief assembly
JP2006164843A (ja) * 2004-12-09 2006-06-2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969431A (zh) * 2004-05-12 2007-05-23 Fci公司 插塞连接器及其预组装方法
WO2008117132A1 (en) * 2007-03-23 2008-10-02 Fci Shielded connector
CN103384946A (zh) * 2011-02-21 2013-11-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733440A (zh) * 2011-08-24 2014-04-1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装配盖的连接器
KR20160076808A (ko) * 2014-12-23 2016-07-01 주식회사 디알텍 케이블 커넥터
US20160204543A1 (en) * 2015-01-14 2016-07-14 Yazaki Corporation Electric wire cover
CN105896150A (zh) * 2015-02-12 2016-08-24 戴尔菲技术公司 具有预组装的管道适配器的连接器
WO2017191586A1 (es) * 2016-05-06 2017-11-09 Gjm, S.A. Instalación eléctrica para la conexión de terminales macho con terminales hembra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8952A (ja) 1984-06-23 1986-01-16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配線形成方法
US6663411B2 (en) * 1998-07-15 2003-12-16 Tyco Electronics Logistics Ag Clamshell connector for airbag gas generator
EP1170828B1 (en) 2000-07-06 2012-01-11 Yazaki Corporation Protective cover
JP4062147B2 (ja) * 2003-03-25 2008-03-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線カバー
US7140905B2 (en) * 2003-10-31 2006-11-28 Leviton Manufacturing Co., Inc. Quick wire connect angle plug
JP2006073326A (ja) 2004-09-01 2006-03-16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用電線カバー及びコネクタ
US7001204B1 (en) * 2005-01-12 2006-02-21 Jyh Eng Technology Co., Ltd. Transmitting jack with prong-type conductive pieces
TWM320772U (en) * 2007-03-21 2007-10-11 Surtec Ind Inc Signal communication socket with pierce terminal
JP4924889B2 (ja) * 2007-05-09 2012-04-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カバー
EP2045880B1 (en) * 2007-10-04 2011-01-2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 connector in the field of telecommunications
DE102008057554B3 (de) * 2008-11-15 2010-04-22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mit Litzenführung
US7918684B2 (en) * 2009-07-28 2011-04-05 Lantek Electronics, Inc. Shield-type communication socket
JP5598384B2 (ja) * 2011-03-04 2014-10-0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8215980B1 (en) * 2011-04-13 2012-07-10 Jyh Eng Technology Co., Ltd. Connector having a housing with partition walls with hooked portions and pivotally coupled cover shells
DE102013224042A1 (de) * 2013-11-25 2015-05-28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Anordnung für einen elektrischen Stecker
US9130283B1 (en) * 2014-02-18 2015-09-08 Jyh Eng Technolog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ulti-direction cable installation capability
DE102014104446A1 (de) * 2014-03-28 2015-10-01 Telegärtner Karl Gärtner GmbH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JP6602105B2 (ja) * 2015-08-24 2019-11-0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647739B2 (ja) * 2017-08-25 2020-02-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とコネクタカバーとの組み付け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1501A (en) * 1972-09-13 1976-04-20 Bunker Ramo Corporation Housing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JPS618952U (ja) * 1984-06-21 1986-01-2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圧接コネクタ
JPH01105482A (ja) * 1987-10-19 1989-04-21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JP2733894B2 (ja) * 1993-10-25 1998-03-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ーのリアホルダカバー
KR100246270B1 (ko) * 1996-01-22 2000-03-15 야자키 야스히코 후방홀더를 구비한 코넥터
JP2002025684A (ja) * 2000-07-06 2002-01-25 Yazaki Corp 保護カバー
US6478609B1 (en) * 2000-10-02 2002-11-12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train relief assembly
CN1969431A (zh) * 2004-05-12 2007-05-23 Fci公司 插塞连接器及其预组装方法
JP2006164843A (ja) * 2004-12-09 2006-06-2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WO2008117132A1 (en) * 2007-03-23 2008-10-02 Fci Shielded connector
CN103384946A (zh) * 2011-02-21 2013-11-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733440A (zh) * 2011-08-24 2014-04-1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装配盖的连接器
KR20160076808A (ko) * 2014-12-23 2016-07-01 주식회사 디알텍 케이블 커넥터
US20160204543A1 (en) * 2015-01-14 2016-07-14 Yazaki Corporation Electric wire cover
CN105896150A (zh) * 2015-02-12 2016-08-24 戴尔菲技术公司 具有预组装的管道适配器的连接器
WO2017191586A1 (es) * 2016-05-06 2017-11-09 Gjm, S.A. Instalación eléctrica para la conexión de terminales macho con terminales hembra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96165A (zh) * 2020-12-25 2022-07-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连接器的固定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25528A (ja) 2019-07-25
US20190221962A1 (en) 2019-07-18
US10615536B2 (en) 2020-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61385A (zh) 电线罩及连接器
EP2747206B1 (en) Terminal
RU2572567C1 (ru) Соединительная клемма, содержащая установленный с возможностью поворота вокруг поворотной оси управляющий рычаг
RU2597003C1 (ru) Пружинный зажимной контакт и соединительный зажим для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х проводов
JP422975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6505065B2 (ja) 分岐構造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TWI599110B (zh) 電纜保持構件、電連接裝置、連接器裝置、扁平電纜
KR101006290B1 (ko) 커넥터
JP2007123265A (ja) 電気接点
KR20120072385A (ko) 커넥터 및 차량 와이어 하네스 연결 구조물
CN105284006B (zh) 扁平电缆连接结构
US9592776B2 (en) Protector and wire with protector
TWI502821B (zh) 具有鎖定倒鉤之電氣接點
JP6454387B2 (ja)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源装置
KR20140034296A (ko) 방수 커넥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4685723A (zh) 绝缘位移单元
US9231324B2 (en) Terminal
CN204885584U (zh) 连接器壳体、电连接器及自行车用的照明装置
CN206610919U (zh) 用于连接电缆的连接器
WO2021085542A1 (ja) 端子接続構造
JP4533829B2 (ja) 接続端子
JP4891850B2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US20200006900A1 (en) Connector with resistor-assembly
JP2004207156A (ja) 圧接端子および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CN101841100A (zh) 带敛缝外壳的电连接器和屏蔽电缆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