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76118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76118B
CN109976118B CN201811479835.4A CN201811479835A CN109976118B CN 109976118 B CN109976118 B CN 109976118B CN 201811479835 A CN201811479835 A CN 201811479835A CN 109976118 B CN109976118 B CN 1099761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toner
difficult
visible
col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798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76118A (zh
Inventor
田中正人
国见敬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761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61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761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61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1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1Details of unit for exposing
    • G03G15/0115Details of unit for exposing and forming a half-tone im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62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copy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2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 G03G15/6585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by using non-standard toners, e.g. transparent toner, gloss add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4Preventing copies being made of an origin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5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 e.g. acidity, molecular weight, sensitivity to reacta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viscosity, solubility, melting temperature, softening temperatur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926Colouring agents for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Gradation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课题在于,提供能提高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使用特殊记录材料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形成图像面积率与该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相同的可视图像场合相比,通过以孤立点数量少的网点图像或空间频率低的网点图像或粒状度高的网点图像形成上述视认困难图像,提高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特殊记录材料在记录介质上形成难以看见的图像(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人们所公知。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使用具有轻微着色的吸收红外线调色剂,作为特殊记录材料,形成秘藏图像(难以看见的图像)。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照射红外线的明显化处理,以读取秘藏图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58161公报
发明内容
视认困难的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见性非常重要。然而,形成视认困难图像的特殊调色剂通常不是完全透明,因此,提高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见性成为本发明的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使用特殊记录材料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视认困难图像,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与形成图像面积率与该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相同的可视图像场合相比,以孤立点数少的网点图像形成上述视认困难图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高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形态涉及的打印机整体构成的说明图。
图2是与实施形态的打印机中的主要控制相关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实施形态中的图像形成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按图像面积率变更网目线数的网点图形一例的说明图。
图5是本发明人为了确认IR图像的不可见性而进行的实验结果之中关于单色(仅IR图像)的评价结果汇总图。
图6是上述实验结果之中关于一色重叠(由IR图像和一种调色剂构成的可视图像的重叠图像)的评价结果汇总图。
图7是上述实验结果之中关于二色重叠(由IR图像和二种调色剂构成的可视图像的重叠图像)的评价结果汇总图。
图8是表示该实验中使用的点状的点图形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仅有彩色调色剂像的图形例的图。
图10是表示使得图9所示图形例重叠于IR调色剂像的图像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使得彩色图像重叠在IR调色剂像上的图像另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形态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适用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彩色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的一实施形态。
在本实施形态中,作为一个例子,将本发明适用于四个处理站(four stations)以下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只要是使用形成难以辨认的视认困难图像的特殊调色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视认困难图像,没有特别的限制。因此,除打印机之外,也可以是复印机、传真机单体、或具有打印、复印、传真、扫描之中至少2个功能的复合机。
本实施形态的打印机,作为特殊调色剂,用于形成难以辨认的视认困难图像。这样的特殊调色剂主要用于在可视图像中嵌入附加信息场合。例如,以防止非法复制等为目的,用于以下场合:与用彩色调色剂形成的可视图像一起,将被称为不可见图形、图案等的肉眼难以识别的视认困难图像(人乍一看不能视认的“COPY”等的文字图像)形成在记录介质上。另外,例如,也可以用于以下场合:以增加条形码或QR代码(注册商标)等的代码图像的信息量为目的,将可视图像构成的代码图像与视认困难图像构成的代码图像重叠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特殊调色剂也可以用于以下场合:不形成可视图像,仅仅将视认困难图像形成在记录介质上。
所谓视认困难图像如后所述,是由在可视光下比通常的彩色调色剂透明性高的调色剂形成的图像,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进一步照射红外光等的处理,进行发光、发色等,使视认变得容易。
作为特殊调色剂,可以列举具有透明性的红外光吸收调色剂,一照射紫外线就会荧光的透明性的荧光调色剂等,吸收可视光区域外的光,或通过可视光区域外的光使得可视光区域的光发光。本实施形态作为特殊调色剂,以使用红外光吸收调色剂的例子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各部件的不同调色剂符号,黄色调色剂(Y调色剂)使用“Y”,品红色调色剂(M调色剂)使用“M”,青色调色剂(C调色剂)使用“C”,红外光吸收调色剂(IR调色剂)使用“IR”。作为特殊调色剂,优选在可视光下抑制发色那样的透明调色剂(透明性调色剂)。另外,色素含量比普通彩色调色剂少。
首先,对与本实施形态相关的打印机的整体构成及动作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相关的打印机整体构成的说明图。
本实施形态的打印机主要由图像形成部1、转印部2、记录介质供给部3、定影部4、记录介质排出部5、控制部30、图像形成控制部40构成。
在图像形成部1中,设有作为成像单元的四个处理单元6Y、6M、6C、6IR。各处理单元6Y、6M、6C、6IR除了使用的调色剂种类不同以外,其他构成相同。在本实施形态中,不设有使用黑色(K)的调色剂的处理单元,因此,仅仅使用Y、M、C的彩色调色剂形成彩色图像或单色图像。也可以追加K处理单元,但是,该场合,存在装置大型化的缺点。
另外,IR处理单元6IR设为可装卸的结构,也可以安装K处理单元,代替IR处理单元。这种情况下,当不使用IR调色剂形成图像场合,通过安装K的处理单元,使用Y、M、C的彩色调色剂和K调色剂,可以形成彩色图像或单色图像。
并且,所有的处理单元都设为可装卸,可以使得安装处理单元的位置互相更换。这种场合,通过替换IR的处理单元的位置,能合适地替换记录介质上地IR调色剂像和各彩色调色剂像的位置关系(调色剂像叠层方向的位置关系)。
在本实施形态中,各个处理单元6Y、6M、6C、6IR包括作为载置潜像的潜像载体的感光体7,作为使感光体7表面带电的充电手段的充电辊8,作为使得感光体7上的潜像显影的显影手段的显影装置9,作为清洁感光体7表面的潜像载体清洁手段的感光体清洁装置10。在与各感光体7相对的位置,分别设有作为在感光体7表面形成潜像的潜像形成手段的曝光装置11。本实施形态中,作为曝光装置11,使用LED单元,但也可以使用激光二极管的激光光束扫描方式。
在转印部2中,配置作为转印感光体7上的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体的环状中间转印带12,作为将感光体7上的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的一次转印手段的多个一次转印辊13,作为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的二次转印手段的二次转印辊14,作为清洁中间转印带12的表面(外周面)的中间转印体清洁手段的带清洁装置17。
中间转印带12架设在驱动辊15和从动辊16上,通过驱动辊15旋转,中间转印带12周向移动(旋转)。各一次转印辊13配置为使得中间转印带12与各感光体7压接。由此,在中间转印带12和各感光体7的接触处,形成各感光体7上的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的一次转印夹持部。另一方面,二次转印辊14配置为与卷绕在驱动辊15上的中间转印带12的局部接触。在该二次转印辊14和中间转印带12接触处,形成中间转印带12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二次转印夹持部。
在记录介质供给部3,配置供纸盒18,供纸辊19,定时辊20。上述供纸盒18作为记录介质收纳部,收纳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P,上述供纸辊19作为记录介质供送手段,从供纸盒18供送纸P,上述定时辊20作为记录介质运送手段,在所设定的时间将由供纸辊19供送的纸P向上述二次转印夹持部运送。作为记录介质,除了纸张以外,也可以是OHP片材、OHP薄膜、布等。上述纸除普通纸外,也包含厚纸、明信片、信封、薄纸、涂布纸(涂层纸或美术纸等)、和纸等的凹凸纸、描图纸等。
定影部4配置作为定影手段的定影装置21,将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定影装置21主要由定影辊22及加压辊23构成,上述定影辊22作为定影部件,由加热器等加热源加热,上述加压辊23作为加压部件,与定影辊22相对,以所设定的压力接触,形成定影夹持部。
在记录介质排出部5,配置排纸辊24及排纸托盘25,上述排纸辊24作为记录介质排出手段,将从定影装置21送出的纸张P排出到装置外,上述排纸托盘25作为记录介质载置部,载置由排纸辊24排出的纸P。
控制部30对于来自读取装置(扫描器)或电脑等的输入图像信息,进行图像处理,并负责对打印机整体进行控制。
另外,图像形成控制部40在控制部30的控制下,控制打印机的各部分(图像形成部1、转印部2、记录介质供给部3、定影部4、记录介质排出部5等)中的图像形成动作。
另外,本实施形态的打印机,除上述各构成要素之外,还安装有作为粉体收纳容器的多个调色剂盒26,收纳用于图像形成的作为粉体的调色剂。各调色剂盒26收纳与对应的显影装置9内的调色剂相同颜色的调色剂,如果显影装置9内的调色剂少于所规定量的话,从调色剂盒26补给调色剂。进一步说,在打印机,安装有废调色剂收纳容器27,作为与调色剂盒26不同的粉体收纳容器。由带清洁装置17或感光体清洁装置10回收的废调色剂收纳到该废调色剂收纳容器27。
另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态的打印机设有用于开闭装置本体(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0的上部的盖部件101。盖部件101能以设于装置本体100的转动轴103为中心上下转动。另外,在盖部件101的下方,配置容器保持部件102,可装卸地保持四个调色剂盒26。容器保持部件102能以设置在装置本体100的另一转动轴104为中心上下转动。
在本实施形态中,处理单元6Y、6M、6C、6IR之中,IR的处理单元6IR配置在中间转印带12的移动方向最下游侧,在其上游侧,配置彩色的处理单元6Y、6M、6C,以便使得由IR调色剂构成的IR调色剂像(特殊调色剂像)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在由Y、M、C的彩色调色剂构成的彩色调色剂像的记录介质侧。也就是说,在中间转印带12上,从带侧依次层叠Y调色剂像、M调色剂像、C调色剂像、IR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后的记录介质上,从记录介质侧依次为IR调色剂像、C调色剂像、M调色剂像、Y调色剂像的顺序。
与彩色调色剂像相比,使得IR调色剂像形成在记录介质侧,IR调色剂像受彩色调色剂像隐藏,视认性下降,能容易地确保由IR调色剂像的图像隐秘性。不过,相对彩色的处理单元6Y、6M、6C,将IR的处理单元6IR配置在哪里,可以合适地设定。并且,如上所述,构成为可以将处理单元6Y、6M、6C、6IR的安装位置相互替换场合,可以自由地替换IR的处理单元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打印机中,调整Y、M、C、IR的各调色剂的附着量(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附着量),调整各调色剂的图像浓度。详细地说,设有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检测在中间转印带12上形成的Y、M、C、IR的各调色剂的测试像(成为不同的目标浓度地成像的多个调色剂补片)的调色剂附着量。根据用该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结果,调整Y、M、C、IR的各处理单元中的成像条件(图像形成条件)等,相对所希望的浓度,使得所希望的调色剂附着。
本实施形态的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对于Y、M、C、IR的各测试像既可以使用共用的,也可以对于Y、M、C、IR的各测试像个别使用。另外,本实施形态的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为光学式的图像浓度传感器,通过获得正反射光和漫反射光两者,检测各测试像的调色剂附着量(测试像的图像浓度)。本实施形态的IR调色剂在定影处理后成为不可视图像(难以目视图像,或在可视光区域内实质上不具有吸收峰值的图像),但在定影处理前的中间转印带12上,为可视图像(能目视图像,或在可视光区域内实质上具有吸收峰值的图像),因此,可以使用与C、M、Y同样的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关于IR调色剂的测试像,与只获得正反射光检测测试像的调色剂附着量相比,获得正反射光及漫反射光双方,检测测试像的调色剂附着量能实现高精度的调色剂附着量检测。
接着,对于本实施形态的打印机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
若开始图像形成动作,驱动各感光体7转动,由充电辊8使得各感光体7的表面以所设定的极性均匀地带电。然后,根据从读取装置(扫描器)或电脑等的输入图像信息,曝光装置11向各感光体7的带电面照射激光,形成潜像(静电潜像)。
在各感光体7上形成的潜像是基于将所希望的全彩色图像分解成Y、M、C色信息的单色的图像信息的潜像。详细地说,使用用于将输入图像信息的色信息(RGB、YCM等)变换/分解为该打印机用的色信息(YMC)的色变换分解表,将输入图像信息变换/分解为Y、M、C的色信息,生成单色的图像信息,Y、M、C用的各曝光装置11基于Y、M、C的各色的图像信息,分别在感光体7上形成各色潜像。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从输入图像信息中包含的附加信息或由该打印机附加的附加信息等,生成IR的图像信息。输入图像信息中所包含的附加信息既可以是由电脑上的应用程序附加的信息,也可以是由电脑上的打印驱动器附加的信息。IR用的曝光装置11基于IR的图像信息在IR处理单元6IR的感光体7上形成IR的潜像。
在感光体7上形成的Y、C、M、IR各潜像,分别由显影装置9供给调色剂,显影为Y、C、M、IR的调色剂像。各感光体7上的调色剂像顺序叠合在周向移动的中间转印带12上,进行转印。详细地说,若感光体7上的调色剂像到达一次转印夹持部位置,则所设定的电压施加到一次转印辊13形成转印电场,因该转印电场,感光体7上的调色剂像顺序转印到在中间转印带12上。这样,在中间转印带12的表面,形成由Y、C、M调色剂构成的全彩色调色剂像(可视像)和由IR调色剂构成的IR调色剂像(不可视像)。未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2上的各感光体7上的调色剂由感光体清洁装置10去除。
另外,若图像形成动作开始,则供纸辊19转动,从供纸盒18供给纸P。供给的纸P由定时辊20使得输送一时停止。其后,在所设定时刻,驱动定时辊20开始转动,与中间转印带12上的调色剂像到达二次转印夹持部的时刻一致,将纸P送向二次转印夹持部。
当纸P被输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时,对二次转印辊14施加所设定的电压,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形成转印电场。并且,由在该二次转印夹持部形成的转印电场,中间转印带12上的调色剂像一下子转印到纸P上。另外,此时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2上的调色剂由带清洁装置17除去。
此后,纸P被运送到定影装置21,通过定影辊22和加压辊23调色剂像被一边加热一边加压定影在纸P上。然后,纸P由排纸辊24排出到装置外,载置在排纸托盘25上。
以上说明是形成全彩图像时的图像形成动作,使用四个处理单元6Y、6M、6C、6IR中的任意一个形成图像,或者也可以使用2个或3个处理单元形成图像。
其次,参照附图说明作为本发明特征部分的成像特殊调色剂像的特殊图像形成动作时的控制。
在以下说明中,说明输入图像信息的色信息是RGB多值的信息,当在输入图像信息中包含IR的图像信息(附加信息)时,根据该IR的图像信息,形成IR图像。输入图像信息中包含的附加信息可以不是图像信息,如果是非图像信息,例如,在控制部30中,执行预先决定的IR图像生成程序,从该附加信息生成IR的图像信息。另外,即使输入图像信息中不包含附加信息,在控制部30中,也可以生成根据用户指定等的IR的图像信息。
图2是本实施形态的打印机中的主要控制有关的方框图。
本实施形态的控制部30主要由主控制部31、作为存储手段的存储部32、色变换/分解处理部33、伽马变换部34、调色剂总量限制部35、灰度变换部36构成。
主控制部31由CPU、RAM、ROM等构成,通过实行各种程序,执行图像处理或打印机的整体控制。
存储部32存储在控制部30的各部分中使用的各种数据或程序。
色变换/分解处理部33使用在存储部32中存储的色变换分解表,将输入图像信息的色信息(RGB)变换、分解为作为打印机用的色信息的Y、M、C的色信息,生成按照Y、M、C的图像信息。另外,在输入图像信息中包含IR的图像信息场合,从输入图像信息中提取IR的图像信息生成。
伽马变换部34为了在记录介质上实现合适的灰度,使用存储在存储部32中的伽马变换表,Y、M、C的各图像信息,以及根据需要,IR的图像信息也进行γ(gamma)变换的处理。
调色剂总量限制部35在主控制部31的控制下,使用存储部32中储存的调色剂附着量变换表,当成像彩色调色剂像及IR调色剂像(特殊调色剂像)双方的特殊图像形成动作时,与不作成IR调色剂像、而作成彩色调色剂像的通常图像形成动作时相比,实行使得每单位面积的彩色调色剂量减少的调色剂量抑制控制。也就是说,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主控制部31以及调色剂总量限制部35,实现进行调色剂量抑制控制的控制手段。
具体来说,调色剂总量限制部35使用存储部32中存储的调色剂附着量变换表,实行已伽马修正(伽玛变换)的Y、M、C各图像信息的调色剂附着量变换处理(图像处理),使得每单位面积附着Y调色剂、M调色剂、C调色剂及IR调色剂的调色剂附着量的总量(以下称为“调色剂总量”)成为定影上限值以下。此时,即使关于IR的图像信息,也可以实行调色剂附着量变换处理(图像处理)。
灰度变换部36使用存储在存储部32中的高频振动图形数据(dither patterndata),实行将Y、M、C、IR的各图像信息变换为与中间色调浓度(半色调浓度,halftonedensity)的高频振动图形的灰度变换处理。在本实施形态中,对于Y、M、C的图像信息使用的可视用高频振动图形数据,和对于IR图像信息使用的IR用高频振动图形数据,使用其高频振动图形不同者。具体地说,IR用高频振动图形数据的所设定的图像面积率以下的半色调浓度的高频振动图形,与相同图像面积率的半色调浓度对应的可视用高频振动图形数据的高频振动图形相比,孤立点的数少。又,本实施形态的IR用高频振动图形数据的所设定的图像面积率以下的半色调浓度的高频振动图形,与相同图像面积率的半色调浓度对应的可视用高频振动图形数据的高频振动图形相比,空间频率低。另外,本实施形态的IR用高频振动图形数据的所设定的图像面积率以下的半色调浓度的高频振动图形,与相同图像面积率的半色调浓度对应的可视用高频振动图形数据的高频振动图形相比,纸上图像的粒状度变高。
图3是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控制部30如果取得来自读取装置(扫描器)或电脑等的输入图像信息(S1),首先,判断是否生成IR的图像信息。在此,判断用于生成IR的图像信息的附加信息是否包含在输入图像信息中(S2)。然后,当判断附加信息包含在输入图像信息中时(S2的“是”),则根据其附加信息生成IR的图像信息(S3)。生成IR图像信息在输入图像信息中含有IR图像信息时,从输入图像信息提取IR的图像信息生成。
接着,控制部30使用存储在存储部32中的色变换分解表,通过色变换/分解处理部33,将输入图像信息的色信息(RGB)变换、分解作为打印机用的色信息的Y、M、C的色信息(S4)。然后,由伽马变换部34对Y、M、C的各图像信息,执行伽马变换处理(S5)。另外,在处理步骤S3中生成IR图像信息时,通过伽玛变换部34,对IR的图像信息执行伽马转换处理(S5)。
其次,控制部30根据γ变换处理后的Y、M、C、IR的图像信息,在主控制部31中,在基于该图像信息的图像中,判断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总量是否包含超过作为通常图像形成动作时(不使用IR调色剂,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动作时)的彩色调色剂量的上限值的第一规定值的调色剂过剩部分(S6)。该判断在上述处理步骤S2中判断附加信息(IR图像信息)包含在输入图像信息场合(即,特殊图像形成动作时)可以实行,在通常图像形成动作时不需要执行。
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总量在例如各色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附着量,以形成单色实心图像时的目标调色剂附着量为100%的相对值表示场合,第一规定值设定为例如220%。在本实施例中,没有设置使用黑色(K)的调色剂的处理单元,因此,关于黑色的图像部分,需要Y、M、C的调色剂像重叠成像,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总量成为最大。在通常图像形成动作时,在色变换/分解处理(S4)中,当将输入图像信息的色信息(RGB)变换、分解作为打印机用色信息的Y、M、C的色信息时,即使黑色图像部分,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总量成为第一规定值(例如220%)以下,例如,处理使得Y调色剂附着量、M调色剂附着量、C调色剂附着量分别为70%(该场合,调色剂总量为210%)。但是,在该黑色图像部分再重叠IR图像场合,有时在该部分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总量超过第一规定值(例如220%)。并不限于黑色图像部分,对于比较暗色的图像部分,如果重叠IR图像,则有时调色剂总量超过第一规定值。
主控制部31判断包含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总量超过第一规定值的调色剂过剩部分场合(S6的“否”),则实行定影条件变更控制(S7)。具体地说,与通常图像形成动作时相比,使得定影装置21的定影能力提高,或者使得定影装置21的定影处理时间变长,或者使其具备两者,主控制部31向图像形成控制部40输出控制指令。
作为提高定影装置21的定影能力的方法,可以列举例如使定影温度上升,或使得定影夹持部压力上升的方法。另外,作为使得定影装置21的定影处理时间长的方法,可以列举例如降低通过定影装置21的纸P的输送速度的方法。
这样通过改变定影条件,在形成IR图像的特殊图像形成动作时,即使存在超过通常图像形成动作时的彩色调色剂量的上限值的调色剂过剩部分场合,也可以通过一次定影处理,即相对定影装置21使得纸P只需通过一次,就不会产生定影不良,能使得Y、M、C、IR的调色剂像定影在纸P上。
但是,若定影装置21的定影能力过高,或者定影装置21的定影处理时间过长,则对于调色剂过剩部分以外的部分,定影处理成为过剩,这可能会导致画质劣化。另外,如果调色剂总量成为一定量以上,则有时仅仅改变定影条件,也无法实现充分的定影。
如上所述,在通常图像形成动作时,在色变换/分解处理(S4)中,当将输入图像信息的色信息(RGB)变换、分解成作为打印机用的色信息的Y、M、C的色信息时,即使是黑色的图像部分,也处理使得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总量成为第一规定值(例如220%)以下。但是,在该黑色的图像部分进一步重叠IR图像时,例如,重叠IR调色剂像的调色剂附着量为100%的IR图像时,有时在该部分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总量超过第二规定值(例如300%)。并不局限于黑色图像部分,对于比较暗的色的图像部分,如果重叠IR图像,则有时调色剂总量超过第二规定值。
于是,在本实施形态中,根据伽玛变换处理后的Y、M、C、IR的图像信息,在主控制部31中,判断在基于该图像信息的图像中,是否包含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总量超过以一次定影处理能定影的定影上限值、即第二规定值(例如300%)的不能定影部分(S8)。该判断也可以在上述处理步骤S2中,判断附加信息(IR图像信息)包含在输入图像信息场合(即特殊图像形成动作时)实行,在通常图像形成动作时不需要实行。
主控制部31判断包含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总量超过第二规定值的不能定影部分场合(S8的“是”),作为调色剂量抑制控制,对调色剂总量限制部35使其执行调色剂总量限制处理(S9)。在本实施形态的调色剂总量限制处理中,作成彩色调色剂像及IR调色剂像双方的特殊图像形成动作时,与不作成IR调色剂像、而作成彩色调色剂像的通常图像形成动作时相比,实行Y、M、C的各图像信息的调色剂附着量变换处理(图像处理),使得每单位面积的彩色调色剂量减少。
在调色剂总量限制处理中,使用储存在存储部32中的调色剂附着量变换表,变换从伽马变换部34输出的伽马修正(伽玛变换)后的Y、M、C的各图像信息,减少Y、M、C的各调色剂像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附着量,生成不存在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总量超过第二规定值的不能定影部分的Y、M、C的各图像信息。
通过进行这样的调色剂总量限制处理,只需改变定影条件,即使定影处理过剩,或者一次定影处理不能实现充分定影场合,也能使得定影处理不成为过剩,又,通过一次定影处理能实现充分的定影。
调色剂总量限制处理,只要至少能将不能定影部分的调色剂总量减少直到作为定影上限值的第二规定值以下,则对其处理内容没有特别限制。
因此,例如,可以仅仅对于不能定影部分,使得其调色剂总量成为定影上限值、即第二规定值以下,对于不能定影部分以外的部分保持现状,实行变换图像信息的一部分(仅仅不能定影部分)的处理,使得不能定影部分的调色剂总量减少到作为定影上限值的第二规定值以下。
在本实施形态中,判断附加信息(IR图像信息)不包含在输入图像信息中场合(S2的“否”),即通常图像形成动作时场合,与一般图像形成动作相同,将输入图像信息的色信息(RGB)变换、分解为Y、M、C的色信息(S4),进行伽玛变换处理后(S5),对于Y、M、C的图像信息(S10的“否”),从存储部32读取可视用高频振动图形数据(S11),通过灰度变换部36实行灰度变换处理(S13)。此后,从灰度变换部36输出的Y、M、C的各图像信息发送到图像形成控制部40,根据通常的定影条件实行图像形成动作(S14)。
图像形成控制部40根据Y、M、C的各图像信息,控制Y、M、C用的各曝光装置11,在各自的感光体7上形成Y、M、C的各潜像。并且,图像形成控制部40控制显影装置9,各潜像通过各自的调色剂进行显影,成为调色剂像,控制转印部2的各部分,在中间转印带12上依次叠合转印之后,将中间转印带12上的调色剂像一并转印到纸P上。此后,图像形成控制器40控制定影装置21,将调色剂像定影在纸P上,排出到装置外。
另一方面,当判断附加信息(IR图像信息)包含在输入图像信息中时(S2的“是”),即特殊图像形成动作时场合,实行作为定影条件变更控制或调色剂量抑制控制的调色剂总量限制处理(S6~S9)。此后,对于Y、M、C的图像信息(S10的“否”),从存储部32读取可视用高频振动图形数据(S11),通过灰度变换部36执行灰度变换处理(S13)。另外,对于IR的图像信息(S10的“是”),从存储部32读取IR用高频振动图形数据(S12),通过灰度变换部36执行灰度变换处理(S13)。此后,从灰度变换部36输出的Y、M、C、IR的各图像信息送向图像形成控制部40,执行图像形成动作(S14)。
图像形成控制部40根据Y、M、C、IR的各图像信息,控制Y、M、C、IR用的各曝光装置11,在各自的感光体7上形成Y、M、C、IR的各潜像。然后,图像形成控制部40控制显影装置9,各潜像由各自调色剂显影,成为调色剂像,控制转印部2的各部分,在中间转印带12上依次重叠转印后,将中间转印带12上的调色剂像一下子转印到纸P上。此后,图像形成控制部40控制定影装置21,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纸P上,向装置外排出。
图4是表示按照图像面积率变更网目线数(variety of screen ruling)的网点图形一例的说明图。
所谓“网点”是用来表现色浓淡的点(dot)的集合,所谓“网点图像”是由点的集合形成的图像。另外,“图像面积率”是在图像信息(从控制部30送向图像形成控制部40用于控制各曝光装置11的图像信息)上,表示每单位面积点(使得调色剂附着的最小单位)所占的面积比率。
另外,“孤立点”是在图像信息上因不附着调色剂的空白点,由周围被围的单一点或二点以上的点构成的点的集合(点的岛),图4的例子是例如网目线数为10条线/英寸的网点图形,孤立点为线形状(左向上斜线)。孤立点的形状也可以不是线形状,而为圆形状、椭圆形状、三角形状、四角形状、多角形状等,不作特别限定,而且各孤立点也没有必要是相同的形状。另外,相同图形中的各孤立点的大小也不需要均匀,孤立点可以周期性地排列,也可以非周期性地排列。
另外,这里所说的“空间频率”是表示作为重复的最小单位的点图形的单位长度的反复的多少的指标值,例如,用网目线数等表示。
另外,“粒状度”是表示图像的粗糙感(粒状感)的指标值,例如用RMS粒状度表示。
在本实施形态中,可视用高频振动图形数据使用网目线数为106条线/英寸(图4中最右侧的列)的图形。换言之,本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在通常时(不作成用IR的不可视图像时,仅仅用彩色调色剂成像时),网目线数设定为106条线/英寸。因此,当用彩色调色剂形成所谓半色调场合,以106条线/英寸的网目线数,实行使得图像面积率降低的处理。
另一方面,IR用高频振动图形数据使用网目线数为30条线/英寸(图4中从左起第3列)的图形。即,IR用高频振动图形数据与相同图像面积率的可视用高频振动图形相比,孤立点(line)的数量少。另外,IR用高频振动图形数据与相同图像面积率的可视用高频振动图形相比,空间频率低。另外,IR用高频振动图形数据与相同图像面积率的可视用高频振动图形相比,纸上的图像粒状度变高。
本实施形态的IR图像信息由于用于形成即使人乍一看也不能视认那样的隐秘图像(难以视认的视认困难图像),因此,要求提高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invisibility)。作为提高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的方法,一般,降低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降低图像浓度很有效。
在图4中,在由IR调色剂形成的IR图像(视认困难图像),表示虚拟区画线L1,L2,划分人能用肉眼确认该摄像图像的区域,以及不能确保IR图像的不可视认性的区域,例如,通过拍摄不含可视光的红外光的反射光这样的显现化处理,使得该IR图像显现化,人能用肉眼确认该摄像图像,当不实行显现化处理场合,不能确保IR图像的不可视认性。如图4的符号L1所示的虚拟区画线那样,视认困难图像中的孤立点的数量越少,或空间频率越低,或在纸上的视认困难图像的粒状度越高,越能降低可确保显现化处理时的读取性的图像面积率的下限值。该假想区画线L1当将所规定的图像面积率以下的视认困难图像中的孤立点的数量、空间频率、或该视认困难图像的粒状度的倒数设为B,将图像面积率设为A时,可以用A=a×B+b(a是正数)的关系式表示。因此,为了满足A≥a×B+b,通过设定孤立点的数量、空间频率、或粒状度、和图像面积率,形成非显像化图像,能确保显现化处理时的读取性。
另外,如图4的符号L2所示的虚拟区画线那样,视认困难图像中的孤立点数量越多,或空间频率越高,或视认困难图像的粒状度越低,越能提高可确保IR图像的不可视认性的图像面积率的上限值。该虚拟区画线L2当将所规定的图像面积率以下的视认困难图像中的孤立点的数量、或空间频率、或该视认困难图像的粒状度的倒数设为B,将图像面积率设为A时,可以用A=c×B+d(c是正数)的关系式表示。因此,为了满足A≤c×B+d,通过设定孤立点的数量、空间频率或粒状度和图像面积率,形成非显像化图像,能确保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
在此,说明本发明人为了确认IR图像的不可视认性而进行的实验。
在本实验中,将用IR调色剂制作的样本图像(视认困难图像)在白纸上用在纵向5%~100%的11个阶段的图像面积率,且横向10条线/英寸~106条线/英寸6个阶段的网目线数形成矩阵状,6名观察者(人)观察该样本图像,评价不可视认性。在本实验中使用的IR调色剂与上述实验中使用的IR调色剂相同。
作为样本图像,使用仅有IR图像(单色),在IR图像上重叠C实心图像(1色重叠),在IR图像上重叠M实心图像(1色重叠),在IR图像上重叠Y实心图像(1色重叠),在IR图像上重叠红色(R)实心图像(2色重叠),在IR图像上重叠绿色(G)实心图像(2色重叠),在IR图像上重叠蓝色(B)实心图像(2色重叠)共计7种样品图像。另外,在上述7种样品图像的点图形中,使用
图4所示的线状的点图形以及图8所示的点状的点图形。因此,样本图像共计14种。
图5是关于本实验中的单色(仅IR图像)的评价结果汇总图。
图6是关于本实验中的1色重叠(IR图像和1种调色剂构成的可视图像的重叠图像)的评价结果汇总图。
图7是关于本实验中的2色重叠(IR图像和2种调色剂构成的可视图像的重叠图像)的评价结果汇总图。
在图5~图7中,用粗线围起来的区域,在本实验的评价中,是6名观察者之中5名以上判断为“担保不可视认性”的区域。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得到确认,由IR调色剂构成的IR图像(视认困难图像),通过重叠其他彩色调色剂的可视图像,可以扩大担保不可视认性的区域。
另外,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得到确认,由IR调色剂构成的IR图像(视认困难图像),重叠形成的可视图像的调色剂量越多,越可扩大担保不可视认性的区域。
下面,根据本实验的结果,考察如何确定担保不可视认性的区域。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存在图像面积率越小、网目线数越大(空间频率越高),越能担保不可视认性的倾向。在此,作为规定不可视认性得到担保的区域的函数,定义单位网目线数(单位空间频率)B的图像面积率A,将其设为单位图像面积率X(=A/B)。并且,该单位画像面积率X越小,IR图像的不可视认性越高,相反,单位图像面积率X越大,IR图像的不可视认性越低。
总结以上的实验结果,大致如下:
关于图5所示的单色,阈值设为0.17,使得单位画像面积率X<0.17,通过形成IR图像,可以担保IR图像的不可视认性。通过使用该阈值,能规定上述图4中所示的符号L2的虚拟区画线(A=c×B+d)的系数c、d。
另外,关于图6所示的1色重叠,将阀值设为0.25,使得单位图像面积率X<0.25,通过形成IR图像,能担保IR图像的不可视认性。
另外,关于图7所示的2色重叠,将阀值设为0.5,使得单位画像面积率X<0.5,通过形成IR图像,可以担保IR图像的不可视认性。
另外,假设通过施以例如照射紫外线那样的显现化处理,如荧光的透明性的萤光调色剂那样,通过施以特殊处理(显现化处理),使得可视光区域的光发光那样的使用特殊调色剂时也同样。也就是说,当预定人用眼睛确认由这种显现化处理而显现化的IR图像(视认困难图像)场合,可以对于由该显现化处理而显现化的该IR图像进行人的视认性评价。
在本实施形态中,如上所述,在黑色图像部分,进一步重叠IR图像场合,在该部分,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总量超过第二规定值(例如300%),执行调色剂总量限制处理。因此,在本实施形态的打印机中,与仅仅用Y、M、C的彩色调色剂像形成的黑色图像的图像浓度相比,将IR调色剂像重叠在Y、M、C的彩色调色剂像上形成的黑色图像的图像浓度低。
在本实施形态中,特殊图像形成动作时场合,根据调色剂总量,仅仅实行定影条件变更控制,或者实行作为定影条件变更控制和调色剂量抑制控制的调色剂总量限制处理的双方。但是,也可以不执行定影条件变更控制,仅仅实行调色剂总量限制处理。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用于将输入图像信息的色信息变换为该打印机用的色信息的色变换数据,在通常图像形成动作时,使用存储部32中所存储的色变换分解表作为通常色变换数据,当实行作为调色剂量抑制控制的调色剂总量限制处理时,使用存储部32中存储的色变换分解表及调色剂附着量变换表作为特别色变换数据。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根据调色剂总量是否超过第一规定值或第二规定值,决定是否执行定影条件变更控制或作为调色剂量抑制控制的调色剂总量限制处理,但是,是否实行定影条件变更控制或调色剂总量限制处理的条件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判断为附加信息(IR图像信息)包含在输入图像信息场合,通常,执行定影条件变更控制或调色剂总量限制处理,实现处理简略化。
在本实施形态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使用IR调色剂印刷所谓的一维代码(条形码)时,以通常的粒状度(106条线/英寸)进行打印。这是因为一维码的读取精度在粒状度低时精度较高。且基本上利用实心图像。作为实际动作,在打印一维代码的模式中,用106条线/英寸制作实心图像,在印刷不是一维代码的图形(文字或记号等)的模式(IR模式)中,以30条线/英寸的网目线数、5%的图像面积率制作图像。
即使在IR模式下,也可以改变图像面积率或粒状度。这样,可以根据需要,对于视认困难度、粒状度,进行调整或切换。例如,在即使粒状度多少有些差也想提高视认困难度的情况下,可以由操作者等降低图像面积率、提高粒状度那样的调整或切换。
如上所述,由于颜色的重叠,视认性会发生变化,例如,用IR调色剂单色实行IR模式时,以30条线/英寸的网目线数、5%的图像面积率形成IR调色剂像,当重叠2色时,以10条线/英寸的网目线数、5%的图像面积率形成IR调色剂像。即,存在IR调色剂单色模式和色重叠模式。如果色重叠,视认困难度上升,重叠颜色多场合,与重叠颜色少场合相比,控制维持或降低IR图像的图像面积率,提高粒状度。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印刷通常的彩色调色剂像时,设定以预先设定的网目线数(默认设定值)进行印刷,当利用IR调色剂时,设定使得网目线数降低(变更粒状度,空间频率,孤立点数),进行打印。更详细地说,至少在仅仅进行彩色调色剂印刷场合(彩色调色剂模式、第一模式)利用所设定的网目线数,当使用IR调色剂时,在使得视认性降低的场合(不可视认模式、第二模式),可以利用网目线数降低的模式。
在使得视认性降低场合的模式时,使得图像面积率至少比实心图像低。使得视认性降低场合的模式时的图像面积率或网目线数,两者都设定预先设定的值作为默认值,但也可以使得两者或某一方可以由操作者等改变。这种情况下,当使得视认性降低的模式时,图像面积率默认为50%以下,网目线数优选设定为40条线/英寸以下。当然,图像面积率设定为比实心图像小。
其次,说明本实施形态中使用的调色剂。
本实施形态的调色剂组是包括彩色调色剂和作为特殊调色剂的IR调色剂的调色剂组。
彩色调色剂含有粘合树脂和着色剂,根据需要还含有其它组分。
IR调色剂含有粘合树脂和近红外光吸收材料,根据需要还含有其它组分。
在本实施形态中,提供一种调色剂组,当调色剂组满足以下任意一个条件时,在记录介质表面上,肉眼观察与IR调色剂像(不可视认调色剂像)一起形成的彩色调色剂像时,彩色调色剂像的画质的视认性和IR调色剂像的读取精度良好,较为理想。
作为第一条件,含有彩色调色剂和IR调色剂,IR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为30以上,IR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比彩色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高10以上。
作为第二条件,含有彩色调色剂和IR调色剂,IR调色剂在100℃以上且140℃以下的范围内的正切损失(tanδi)为2.5以上,并且彩色调色剂在100℃以上140℃以下的范围内的正切损失(tanδc)为2以下。
在日本特开2001-265181号公报记载的调色剂中,由于没有关于重叠的调色剂像的规定,存在由于重叠图像的光泽度的差异而使不可视认图像可视化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日本特开2007-171508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003944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10-113368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比使用的彩色调色剂的光泽度低的IR调色剂。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要求电子照相图像有别于诸如普通胶版印刷的高光泽图像,而是输出具有相对低的光泽度的图像。因此,当彩色调色剂具有高光泽度时,二次色,三次色使得和原本不可见图像(IR图像)的重叠部分的高附着部分的光泽度变高,造成IR图像的位置通过目视观察也变得显著的问题。并且,当在IR图像上形成彩色调色剂的图像时,在定影辊加热加压时,层压在IR调色剂层上的彩色调色剂容易进入,存在机器读取IR图像的信息时读取精度不稳定的问题。
<IR调色剂>
IR调色剂含有粘合树脂和近红外光吸收材料,并且根据需要还含有其它组分。
<<粘合树脂>>
作为粘合树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任何常规已知的树脂。作为粘合树脂可举出,例如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氯苯乙烯,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腈-丙烯酸酯共聚物等的苯乙烯类树脂,聚酯树脂,氯乙烯树脂,松香改性马来酸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离聚物树脂,聚氨酯树脂,硅树脂,酮树脂,二甲苯树脂,石油类树脂,氢化石油类树脂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其中,优选含有芳香族化合物作为结构单元的苯乙烯类树脂和芳香族聚酯树脂,更优选聚酯树脂。
聚酯树脂通过通常已知的醇和酸的缩聚反应获得。
作为醇可举出,例如聚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丙二醇,新戊二醇,1,4-丁烯二醇等的二醇类,1,4-双(羟甲基)环己烷,双酚A,氢化双酚A,聚氧乙烯双酚A,聚氧丙烯化双酚A等的醚化双酚类,将其用碳原子数3~22的饱和或不饱和烃基取代的二元醇结构单元,其他二元醇结构单元,山梨糖醇,1,2,3,6-己烷四醇,1,4-山梨糖醇,季戊四醇双季戊四醇,三季戊四醇,蔗糖,1,2,4-丁三醇,1,2,5-戊三醇,甘油,2-甲基丙三醇,2-甲基-1,2,4-丁三醇,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1,3,5-三羟甲基苯等的三元以上的高元醇单体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酸没有特别限制,可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但优选羧酸。
作为羧酸可举出,例如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等的一元羧酸,马来酸,富马酸,中康酸,柠康酸,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酸,琥珀酸,己二酸,癸二酸,丙二酸,将其用碳原子3-22的饱和或不饱和烃基取代的二价有机酸单体,这些酸的酸酐,低级烷基酯和亚麻酸的二聚物,1,2,4-苯三羧酸,1,2,5-苯三羧酸,2,5,7-萘三羧酸,1,2,4-萘三羧酸,1,2,4-丁三羧酸,1,2,5-己三羧酸,1,3-二羧基-2-甲基-2-亚甲基羧基丙烷,四(亚甲基羧基)甲烷,1,2,7,8-辛四聚酸embol三聚酸,或这些酸的酸酐等的三价或以上的多元羧酸单体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粘合树脂中也可包含结晶性树脂。
结晶性树脂只要具有结晶性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可以举出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脲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醚树脂,聚乙烯树脂、改性结晶性树脂等的树脂。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其中,优选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聚脲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醚树脂,并且为了具有耐湿性和与后述的无定形树脂的不相容性,更优选具有聚氨酯骨架和尿素骨架中的至少一种。
结晶性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从定影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2,000至100,000,更优选为5,000至60,000,最优选为8,000至30,000。当重均分子量为2,000以上时,可以防止耐热偏移性劣化的问题,当重均分子量为100,000以下时,可以防止低温定影性劣化的问题。
<<近红外光吸收材料>>
作为近红外光吸收材料,可以使用无机材料类基材,也可以使用有机材料类基材。
迄今为止,为了用于附加数据嵌入技术,已经研究了各种具有透明性(不可见)的吸收红外材料,并且公开了各种材料。例如,在无机材料类中,如镱等的稀土金属(日本特开平9-77507公报和日本特开平9-104857公报)、含有磷酸铜结晶玻璃的吸收红外材料(日本特开平7-53945公报,日本特开2003-186238公报)等。作为有机材料类可举出铝化合物(日本特开平7-271081公报)和克酮鎓(croconium)色素(日本特开2001-294785公报)。另外,日本特开2002-146254公开了一种,在750nm至1100nm处具有光谱吸收最大波长,并且在650nm处的吸光度为在光谱吸收最大波长处的吸光度的5%以下的含有吸收红外材料的有机材料。此外,日本特开2007-171508公报,日本特开2007-3944公报,日本特开2010-113368公报和日本特开2008-76663公报中提出使用萘酞菁颜料,从可见光的吸光度和红外光的吸光度之间的差异来看,可以说是一种优异的技术。
作为无机材料类的近红外光吸收材料,可举出,如磷酸,二氧化硅,硼酸等的透射可见光范围内的波长的已知的形成玻璃网络组分中,添加过渡金属离子,无机和/或有机化合物形成的色素等的玻璃,将其通过热处理结晶而得到的结晶化玻璃等。这些无机材料可以很好地反射可见光区域的光并获得不可见的图像。
作为有机材料的近红外光吸收材料可举出,酞菁化合物和蒽醌化合物等的有色材料,铝盐化合物和萘酞菁化合物等的无色材料。其中,从添加后不会造成图像着色,并且因为红外光区域中的吸收足够大从而控制了添加量,因此不会损害彩色图像的图像质量的观点来看,优选无色材料。
在无色材料中,从在可见光区域的吸光度非常低,具有接近无色的特性,并且对调色剂带电的影响小的观点来看,优选萘酞菁化合物。
萘酞菁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制,可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但优选下面图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1)
Figure BDA0001893092860000211
此处,在化学式(1)中,Met表示两个氢原子,二价金属原子,三价或四价取代的金属原子,A1至A8相同或不同,分别可以是氢原子,卤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硫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硫基。但是,在A1和A2、A3和A4、A5和A6、A7和A8的组合中,不可以两个同时为氢原子或卤原子,Y1~Y16可以相同或不同,分别可以是氢原子,卤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硫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硫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烷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芳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芳氨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芳基氨基,羟基,巯基,硝基,腈基,氧羰基,烷氧基羰基,芳氧基羰基,氨基羰基或单或二取代的氨基羰基。
作为近红外光吸收材料的读取波长的反射率,从照射红外光机器可以稳定读取的观点来看,优选为50%或以下。当反射率为50%或以下时,可以防止读取精度降低的问题。
作为测量反射率的方法,可举出,可以通过使用分光光度计(例如,V-660(由日本分光株式会社制造),eXact(由X-Rite制造)测量输出的实心图像)。
近红外光吸收材料优选分散在调色剂颗粒中。
作为在近红外光吸收材料在调色剂表面上外部固定或混合并添加到调色剂颗粒组的情况下,有可能在调色剂颗粒和显影剂中发生材料聚集等,并且即使必要的量作为整体添加,在调色剂表面外部固定在或显影剂调整阶段,由于与设备等的粘附而损失,并且IR图像中的近红外光吸收材料变得不足或不均匀分布,从而不能准确且稳定地读取信息。另外,游离的近红外光吸收材料有可能通过污染内部,特别是感光体等而对显影和转印等其它过程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在使用上述有机近红外光吸收材料的情况下,相对于无机材料,对粘合树脂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在形成在图像输出介质上的IR图像中均匀地分散,并且在可见光区域中不会降低不可见性,通过在红外区域表示出充分吸收,可以以高密度记录信息,并且因为在调色剂中的分散性良好,所以IR图像的机器读取/解码处理可以长时间稳定执行。
近红外光吸收材料的含量的数值范围根据近红外光吸收材料的特性而变化。不管近红外光吸收材料的含量类型如何,如果含量不足,则近红外光的吸收变得不充分。如果近红外光的吸收不充分,则必须将大量的IR调色剂附着到诸如纸的介质上。因此,造成由于IR调色剂的聚集(结块)引起的可见的凹凸的同时,并且发生资源浪费的问题。当近红外光吸收材料的含量过多时,近红外光吸收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可见光波长区域。因此,会造成近红外光吸收材料本身容易被看见的问题。
作为透明(不可见)的近红外光吸收材料,经常使用萘酞菁时,作为其含量,相对于IR调色剂,优选为0.3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
<<其他成分>>
其它组分只要它们包含在调色剂中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其实例包括脱模剂,电荷控制剂,外部添加剂等。
<<<脱模剂>>>
作为脱模剂,可以使用天然蜡也可以使用合成蜡中。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天然蜡可举出,巴西棕榈蜡,棉蜡,木蜡,米糠蜡等的植物类蜡,蜂蜡和羊毛脂等的动物类蜡,矿蜡(Ozokerite)、地蜡等的矿物蜡,石蜡,微晶,凡士林石油蜡等的石油蜡等。
作为合成蜡可举出例如费-托蜡和聚乙烯蜡等的合成烃蜡,例如酯,酮和醚等的合成蜡,1,2-羟基硬脂酸酰胺,硬脂酸酰胺,邻苯二甲酸酐酰亚胺,氯代烷等的脂肪酸胺。作为低分子量结晶聚合物的聚甲基丙烯酸正硬脂酰酯、聚甲基丙烯酸正十二烷基酯等的聚丙烯酸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例如,甲基丙烯酸正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等)等的侧链上含有长链烷基的结晶性高分子。
其中,作为脱模剂优选为单酯蜡。由于单酯蜡与普通粘合树脂的相容性低,因此在定影时容易渗出到表面,表示出高脱模性,并且可以确保高光泽和高低温定影性。
作为单酯蜡,优选合成酯蜡。作为合成酯蜡可举出,由长链直链饱和脂肪酸和长链直链饱和醇合成的单酯蜡等。作为长链直链饱和脂肪酸由通式CnH2n+1COOH表示,优选使用n=5~28。长链直链饱和醇由通式CnH2n+1OH表示,优选使用n=5~28。
作为长链直链饱和脂肪酸可举出,癸酸,十一烷酸,月桂酸,十三烷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棕榈酸,十七烷酸,十四烷酸,硬脂酸,十九烷酸,阿拉蒙酸,山嵛酸,木蜡酸,蜡酸,二十七烷酸,褐煤酸和三十烷酸等。另一方面,作为长链直链饱和醇可举出,戊醇,己醇,庚醇,辛醇,辛醇,壬醇,癸醇,十一烷醇,月桂醇,十三烷醇,肉豆蔻醇,十五烷醇,十六醇,十七烷醇,十八烷醇,十九烷醇,二十烷醇,鲸蜡醇和十七烷醇等,也可以含有如低级烷基,氨基和卤素等的取代基。
脱模剂的熔点优选为50℃至120℃。当防粘剂的熔点在数值范围内时,它可以有效地充当定影辊和调色剂界面之间的脱模剂,因此即使不在定影辊上涂抹诸如油等的脱模剂,也可以提高高温下的抗偏移性。具体地,当熔点为50℃以上时,可以防止调色剂的耐热存储稳定性劣化的问题。当其为120℃以下时,不表示低温下的脱模性,可以防止耐冷偏移性的劣化和定影装置上的纸张缠绕之类的问题。
作为脱模剂熔点测定的方法,可举出,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TG-DSC系统TAS-100(由理学电机制造)测量最大吸热峰来求得的方法。
作为脱模剂的含量,相对于粘合树脂,优选为1质量%至20质量%,更优选为3质量%至10质量%。当含量为1质量%以上时,可以防止防偏移效果变得不足的问题,并且如果含量为20质量%以下,则可以防止转印性和耐久性劣化的问题。
作为单酯蜡的含量,对于100质量份IR调色剂,优选为4质量份至8质量份,更优选为5质量份至7质量份。当含量为4质量份以上时,可以防止定影时表面渗出不充分,脱模性劣化,光泽,低温定影性和耐高温偏移性劣化的问题。当含量为8质量份以下时,沉积在调色剂表面上的脱模剂的量增加,可以防止作为调色剂的储存稳定性降低,并且防止了降低感光体等的成膜性的问题。
本实施形态的调色剂优选含有蜡分散剂,并且分散剂是至少含有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腈作为单体的共聚物组合物,和共聚物组合物的聚乙烯加合物。
作为蜡分散剂的含量,相对于100质量份IR调色剂,优选为7质量份以下。通过含有蜡分散剂,可以得到蜡的分散效果,可以不受制造方法的影响稳定地提高保存稳定性。另外,由于蜡的分散效果,蜡直径减小,并且可以抑制在感光体等上的成膜现象。如果该含量小于7质量份,则相对于聚酯树脂的不相容组分增加,光泽度降低,蜡的分散性变得太高,并且抗成膜性提高,但在定影时蜡在蜡表面的渗出变得更糟,并且可以防止诸如低温定影性和耐热偏移性劣化的问题。
<<<带电控制剂>>>
作为带电控制剂,可以使用所有已知的带电控制剂,可举出,苯胺黑型染料,三苯甲烷型染料,含铬金属络合物染料,钼酸螯合色素,罗丹明型染料,烷氧基型胺,季铵盐(包括氟改性的季铵盐),烷基酰胺,单质磷或磷的化合物,氟活性剂,金属水杨酸盐和水杨酸衍生物的金属盐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带电控制剂,可以使用适当合成的带电控制剂,或者可以使用市售产品。市售产品可举出,BONTRON 03,BONTRON P-51,BONTRON S-34,E-82,E-84,E-89(来自OrientChemical Industries,Ltd。),TP-302,TP-415,COPY CHARGE PSY VP 2038,COPY BLUE PR,COPY CHARGE NEG VP2036,COPY CHARGE NX VP 434(由Hoechst AG制造),LRA-901,LR-147(由Japan Carlit Co.,Ltd.制造)等。
作为带电控制剂的含量可以根据粘合树脂的种类,有无根据需要使用的添加剂,分散方法的调色剂制造方法适当选择,相对于100质量份粘合树脂,优选为0.1质量份至5质量份,更优选为0.2质量份至2质量份。当含量为5质量份以下时,可以防止调色剂的带电性太大,主电荷控制剂的效果降低,显影辊的静电吸引力增加,显影剂的流动性降低导致图像浓度降低的问题。
在带电控制剂中,还可以通过使用三价或以上金属盐来控制调色剂的热性质。通过使其含有金属盐,可以在固定时与粘合树脂的酸性基团进行交联反应以形成弱的三维交联,从而在保持低温定影性的同时获得耐耐高温偏移性。
作为金属盐可举出,水杨酸衍生物的金属盐,乙酰丙酮金属盐等。作为金属只要它是三价或更多价的多价离子金属就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其实例包括铁,锆,铝,钛,镍等。其中,优选三价或更多价的金属水杨酸盐化合物。
作为金属盐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相对于100质量份IR调色剂,优选为0.5质量份至2质量份,更优选为0.5质量份至1质量份。当含量为0.5质量份以上时,可以防止耐热偏移性差的问题,并且当含量为2质量份以下时,可以防止光泽度劣化的问题。
<<<外部添加剂>>>
为了有助于流动性,可显影性和可充电性可以添加外部添加剂。外部添加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可举出,无机微粒微粒和高分子微粒等微粒。
作为无机微粒,可举出例如,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钛酸钡,钛酸镁,钛酸钙,钛酸锶,氧化锌,氧化锡,石英砂,粘土,云母,硅灰石,硅藻土,氧化铬,氧化铈,铁丹,三氧化锑,氧化镁,氧化锆,硫酸钡,碳酸钡,碳酸钙,碳化硅,氮化硅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高分子类微粒可举出,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悬浮聚合或分散聚合获得的聚苯乙烯,缩聚得到的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共聚物,如硅氧烷,苯胍胺和尼龙,热固性树脂制成的聚合物颗粒等。
外部添加剂可以用表面处理剂进行表面处理,以增加疏水性,可以防止高湿度下流动特性和充电特性的劣化。
作为表面处理剂,可举出,硅烷偶联剂,甲硅烷基化剂,具有氟烷基的硅烷偶联剂,有机钛酸酯型偶联剂,铝型偶联剂,硅油,改性硅油等。
作为外部添加剂的一次粒径优选为5nm至2μm,更优选为5nm至500nm。作为外部添加剂的比表面积根据BET法,优选为20μm2/g至500μm2/g。
作为外部添加剂的含量,相对于IR调色剂,优选为0.01质量%至5质量%,并且更优选为0.01质量%至2.0质量%。
<<<清洁性改进剂>>>
为了除去感光构件或一次转印介质上在转印后残留的显影剂可以添加清洁性改进剂。清洁性改进剂可举出,如硬脂酸锌,硬脂酸钙和硬脂酸等的脂肪酸金属盐;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粒和聚苯乙烯微粒等通过无皂乳液聚合制备的聚合物微粒。聚合物微粒优选具有相对窄的粒度分布,并且体积平均粒径为0.01μm至1μm。
<彩色调色剂>
彩色调色剂含有粘合树脂和着色剂,并且根据需要还含有其它组分。至于其他组分,可以使用与其他组分相同的组分。
作为彩色调色剂,优选青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黄色调色剂中的任何一种,更优选青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黄色调色剂。换言之,在调色剂组中,优选IR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比青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黄色调色剂中的任何一种的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高10以上,更优选地,比青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黄色调色剂的所有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高10以上。
<<粘合树脂>>
作为由本实施形态的彩色调色剂形成的调色剂像,与一般的胶版印刷等相比,优选调色剂像的光泽度低。
因此,作为彩色调色剂中含有的粘合树脂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但优选包含凝胶。作为凝胶比例,相对于粘合树脂,优选为0.5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并且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
即使不含凝胶场合,作为用于彩色调色剂的粘合树脂,优选含有重均分子量Mwc100,000以上的高分子量体,更优选比在IR调色剂中使用的粘合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i大。通过使得在彩色调色剂中使用的粘合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c大于在IR调色剂中使用的粘合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i,可以获得比胶版印刷的视认性高、60度光泽度约10至30的彩色图像的光泽度。
<<着色剂>>
作为着色剂,优选在800nm以上波长的吸收较少,可举出,萘酚黄S,汉扎黄(10G,5G,G),镉黄,氧化铁黄,黄土黄,铅黄,钛黄,多偶氮黄,油黄,汉扎黄(GR、A、RN、R),颜料黄L,联苯胺黄(G,GR),永久黄(NCG),火神黄(5G,R),酒石黄色淀,喹啉黄色淀,炭疽黄BGL,异吲哚啉酮黄,铁丹,铅红,朱红,镉红,镉汞红,锑红,永红4R,玫瑰红,植酸酶红,对氯邻硝基苯胺红,立索尔坚牢猩红色G,亮坚牢猩红色,亮胭脂红BS,永久红(F2R、F4R、FRL、FRLL、F4RH),坚牢猩红猩红VD,伯克坚牢红B,亮猩红G,立索尔品红GX,永久红F5R,亮胭脂红6B,颜料猩红3B,枣红5B,甲苯胺红褐,永久枣红F2K,颜料紫酱BL,枣红10B,浅腌栗色,中腌栗色,曙红色淀,罗丹明色淀B,罗丹明色淀Y,茜素色淀,硫靛红B,硫靛紫红,油红,喹吖啶酮红,吡唑啉酮红,聚唑红,铬朱红,联苯胺橙,芘酮橙,油橙,钴蓝,蔚蓝,碱蓝色淀,孔雀蓝色淀,维多利亚蓝色淀,金属酞菁蓝,酞菁蓝,坚牢天蓝,阴丹士林蓝(RS,BC),靛蓝,二恶烷紫,蒽醌紫,铬绿,钴绿,浓绿色,翡翠绿,颜料绿B,萘酚绿B,绿金,酸性绿色淀,孔雀石绿色淀,酞菁绿,蒽醌绿,氧化钛,氧化锌,Riton Bon,锌钡白,二萘嵌苯黑,芘酮黑及其混合物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当用作处理彩色调色剂时,对于青色,品红色和黄色中的任意一种,优选以下着色剂。
青色优选C.I.颜料蓝15:3。品红色优选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269和C.I.颜料红81:4。黄色优选C.I.颜料黄74,C.I.颜料黄155,C.I.颜料黄180和C.I.颜料黄185。这些着色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着色剂的800nm以上的吸光度,优选小于0.05,更优选小于0.01。当吸光度小于0.05时,当彩色调色剂叠加在IR调色剂上时,可以防止阻碍读取由IR调色剂形成的信息的问题。
作为着色剂含量,尽管其取决于每种着色剂的着色力,但是相对于每种颜色的彩色调色剂来说,优选为3质量%至12质量%,更优选为5质量%至10质量%。当含量为3质量%以上时,可以防止着色力不足并且单色调色剂附着量增加到浪费资源的问题。当含量为12质量%以下时,可以防止调色剂的带电性受到很大影响并且难以保持稳定的调色剂带电量的问题。
<IR调色剂和彩色调色剂的特性>
作为IR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为30以上,优选30以上且80以下,更优选30以上且60以下。当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小于30时,IR调色剂像的视认性增加,从而无法达到隐藏图像的目的。当其大于80时,调色剂树脂的分子量变小,可能难以保持足够的定影温度范围。
作为彩色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优选10以上且40以下,更优选15以上且35以下。当光泽度在上述数值范围内时,彩色调色剂像是相对低光泽的图像。
并且,IR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比彩色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高10以上,优选高15以上,更优选高20以上。如果IR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与彩色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之间的差异小于10,则在图像输出介质上,在图像形成时热定影之前,在IR调色剂像上叠合彩色调色剂像场合,通过加热加压定影时,上层的彩色调色剂进入下层的IR调色剂层内,导致彩色调色剂像的视认性恶化。也就是说,由于IR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光泽度高于彩色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光泽度,提高叠加在上层的彩色调色剂像的视认性,作为结果,使得下层IR调色剂像难以视认。
作为彩色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800nm以上的吸光度,优选小于0.05,更优选小于0.01。
作为调节IR调色剂和彩色调色剂的实心图像光泽度的手段,可列举例如调节粘合树脂和凝胶配比,调整粘合树脂的重均分子量等。粘合树脂的凝胶占比越大,呈现光泽度越低,凝胶占比越接近0,呈现光泽度越高的倾向。在使用不含凝胶的粘合树脂的情况下,呈现粘合树脂的重均分子量越大,光泽度越低,重均分子量越小,光泽度越高的倾向。
当使用具有酸值的树脂作为粘合树脂时,还可以通过添加三价或更高价金属盐来调节光泽度。当粘合树脂的酸值越大,且金属盐的添加量越多,调色剂具有低光泽度的倾向,粘合树脂的酸值越小,且金属盐的添加量越少,具有成为高光泽度的倾向。
作为IR调色剂的重均分子量(Mwi),优选6,000至12,000,更优选7,500至10,000。
作为重均分子量,THF可溶物的分子量分布可以用GPC(凝胶渗透色谱法)测量装置GPC-150C(Waters公司制造)测量。
作为重均分子量的测量,可列举例如使用柱(KF 801至807:由ShodexCorporation制造)并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将柱稳定在40℃的加热室中,并在此温度下以1ml/分钟的流速将THF作为溶剂冲洗到柱中。其次,将0.05g样品充分溶解在5gTHF中,然后通过预处理过滤器(例如,孔径为0.45μm的色谱盘(由KURABOU制造))过滤,最后样品浓度调节至0.05质量%至0.6质量%的树脂的THF样品溶液,取50μL至200μL注入并测量。
IR调色剂的凝胶占比优选为0质量%至2质量%。
凝胶占比可由用于测量重均分子量时使用的预处理过滤器过滤的组分的干燥重量计算。
作为IR调色剂的重均分子量(Mw)/数均分子量(Mn),优选为5以下,更优选为4以下。
作为测量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的方法,由多个单分散聚苯乙烯标准样品制作的校准曲线的对数值与计数值之间的关系计算IR调色剂所具有的分子量分布。
作为用于制备校准曲线的标准聚苯乙烯样品,可以列举例如分子量为6×102,2.1×102,4×102,1.75×104,5.1×104 1.1×105,3.9×105,8.6×105,2×106,4.48×106(由Pressure Chemical Co.或Toyo Soda Kogyo Co.,Ltd.制造)等。在制作校准曲线时,使用至少约10个标准聚苯乙烯样品较为妥当。此外,检测器使用RI(折射率)检测器。
作为IR调色剂的酸值,优选12mg KOH/g以下,更优选6mg KOH/g至12mg KOH/g。作为酸值,可以通过使用聚酯树脂作为粘合树脂,使其保持在数值范围内,并且易于同时实现低温定影性和耐热偏移性。
本实施形态中的调色剂和粘合树脂的酸值的测量根据JIS K 0070-1992中描述的测量方法在以下条件下进行。
作为样品溶液的制备,将0.5g调色剂或粘合树脂(乙酸乙酯可溶性组分为0.3g)加入到120mL甲苯中并在室温(23℃)下搅拌溶解约10小时。进一步添加30mL乙醇得到样品溶液。
该测量可以由该装置计算,但具体而言,其计算过程如下。用预先测定的N/10苛性钾-乙醇溶液滴定,并通过以下计算从乙醇钾溶液的消耗量确定酸值。
酸值=KOH(mL数)×N×56.1/样品质量(其中N是N/10KOH的因子)
在以下所示实施例及比较例中,粘合树脂和调色剂的酸值大致一致。因此,将粘合树脂的酸值作为调色剂的酸值处理。
《调色剂粒径》
作为IR调色剂的重均粒径,优选5μm以上、7μm以下,更优选5μm以上、6μm以下。
作为彩色调色剂的重均粒径,优选4μm以上、8μm以下,更优选5μm以上、7μm以下。
若重均粒径处于上述范围内,则能再现600dpi以上的微小点,得到高画质图像。这是由于相对微小的潜像点能具有充分小粒径的调色剂颗粒,能得到点再现性优异的优点。
尤其,在IR调色剂中,在转印到图像输出介质上、定影前的状态下,高密度配置,使得叠合在其上的彩色调色剂不进入到其间隙,能得到再现性高的定影后的图像。该再现性高的图像通过红外光照射实行机械读取处理时,能实现更稳定的处理。
若彩色调色剂的重均粒径(D4)为4μm以上,则能防止转印效率降低、刮板清洁性降低这样的现象,若彩色调色剂的重均粒径(D4)为8μm以下,则能抑制如上所述因叠合在定影前图像上的彩色调色剂进入而引起的易产生图像信息紊乱、文字或线的飞散等不良状况。
作为重均粒径(D4)和数均粒径(D1)之比(D4/D1),优选1.00~1.40,更优选1.05~1.30。比(D4/D1)表示越靠近1.00,粒径分布越陡削。
在这种小粒径构成的粒径分布狭窄的调色剂中,调色剂的带电量分布均一,能得到背景模糊少的高品位图像,在静电转印方式中,能提高转印率。
在通过叠合不同色的调色剂像形成多色像的全彩色图像形成方法中,与例如仅仅用黑色调色剂一色形成图像、因而不需要叠合不同色的调色剂像的单色图像形成方法相比,附着在纸上的调色剂量多。即,由于显影、转印、定影的调色剂量变多,易发生上述转印效率降低、刮板清洁性降低、文字或线的飞散、背景模糊等使得画质恶化的不良状况,重均粒径(D4)及重均粒径(D4)和数均粒径(D1)之比(D4/D1)的管理很重要。
调色剂颗粒的粒度分布的测定可以使用根据Coulter Counter法的调色剂颗粒的粒度分布的测定装置实行。作为装置,例如,可以列举Coulter Counter TA-II,或CoulterMultisizer II(都由Coulter公司制)。
具体测定方法如下:
首先,在电解水溶液100mL~150mL中加入0.1mL~5mL的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盐等)作为分散剂。所谓电解水溶液是使用一级氯化钠制备约1%NaCl水溶液,可以列举例如ISOTON II(Coulter公司制)。
接着,加入测定样品2mg~20mg。使得样品悬浮的电解液用超声波分散器进行1分钟~3分钟的分散处理,通过测定装置,使用100μm孔径作为孔径,测定调色剂颗粒或调色剂的重量、个数,计算重量分布和个数分布。从所得到分布,可以求取调色剂的重均粒径(D4)、数均粒径(D1)。
作为通道,使用以下13个通道:2.00~2.52μm不到;2.52~3.17μm不到;3.17~4.00μm不到;4.00~5.04μm不到;5.04~6.35μm不到;6.35~8.00μm不到;8.00~10.08μm不到;10.08~12.70μm不到;12.70~16.00μm不到;16.00~20.20μm不到;20.20~25.40μm不到;25.40~32.00μm不到;32.00~40.30μm不到,以粒径2.00μm以上、40.30μm不到的颗粒作为对象。
已知用于电子照相显影的调色剂的正切损失(tanδ)明显与图像的光泽度相关。若tanδ的值变大,调色剂定影时的延展性变大,基材遮盖性增加,能获得高光泽图像。
作为IR调色剂在100℃至140℃的正切损失(tanδi),优选2.5以上,更优选3.0以上。tanδi优选15以下。所谓“IR调色剂在100℃至140℃的正切损失(tanδi)为2.5以上”意味IR调色剂的正切损失(tanδi)在100℃~140℃总是为2.5以上的值。
作为彩色调色剂的正切损失(tanδc),优选2以下。tanδc优选0.1以上。若彩色调色剂的正切损失为2以下,可以防止叠合在IR图像上的彩色调色剂进入IR调色剂像内、损害IR调色剂图像的稳定性这样的不良状况。所谓“彩色调色剂在100℃~140℃的正切损失(tanδc)为2以下”意味彩色调色剂的正切损失(tanδc)在100℃~140℃总是为2以下的值。
用于电子照相显影的调色剂的正切损失(tanδ)是损耗弹性模量(G”)与储能弹性模量(G')的比率(G”)/(G'),可以通过粘弹性测定进行测定。损耗弹性模量(G”)和储能弹性模量(G')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测定。将IR调色剂或彩色调色剂使用0.8g、
Figure BDA0001893092860000321
的模具,在30MPa的压力下成形,使用ADVANCED RHEOMETRIC EXPANSION SYSTEM(由TA公司制)使用
Figure BDA0001893092860000322
的平行锥,设定为频率1.0Hz,升温速率为2.0℃/分钟,应变0.1%(自动应变控制:允许最小应力1.0g/cm,允许最大应力500g/cm,最大附加应变200%,应变调整200%),GAP为样品设置后力(FORCE)在0~100gm的范围内,测定损耗弹性模量(G”),储能弹性模量(G'),正切损失(tanδ)。
<调色剂的制造方法>
作为本实施形态的调色剂组的制造方法,可以使用如熔融混炼-粉碎法、聚合法等以往公知的方法。另外,可以使用相同的制造方法来制造彩色调色剂和IR调色剂,也可以例如彩色调色剂使用聚合法,IR调色剂使用熔融混炼粉碎法这样不同的制造方法来制造。
<<熔融混炼-粉碎法>>
在熔融混炼-粉碎法中,在其制造工序中,包括(1)至少将粘合树脂,着色剂或近红外光吸收材料,脱模剂的熔融混炼的工序,(2)熔融混炼后的调色剂组合物粉碎/分级的工序,(3)外添加无机微粒的工序。另外,从成本的观点出发,优选将在工序(2)的粉碎/分级工序中得到的微细粉末作为工序(1)的原料再利用。
作为用于混炼的混炼机,可以使用例如密闭型捏合机,单螺杆或双螺杆挤压机,开放式辊式混炼机等。作为混炼机的种类,可举出例如,KRC混炼机(由栗本铁工所公司制),Buss Ko-捏合机(由Buss公司制),TEM型挤压机(由东芝机械公司制),TEX双螺杆混炼机(由日本制钢所公司制),PCM混炼机(由池贝铁工所公司制),三螺杆混炼机,辊式混炼机,捏合机(由井上制作所公司制),Kneadex(由三井矿山公司制),MS型压力混炼机,Nidder ruder(由森山制作所公司制),Bunbury混合器(由神户钢铁所公司制)等。
作为粉碎机,可以列举例如逆流式粉碎机,微米射流粉碎机,Inomizer(HosokawaMicron Corporation制),IDS型研磨机,PJM喷射粉碎机(由Nippon Pneumatic工业公司制),交叉气流粉碎机(由栗本铁工所公司制),ULMAX(由Niso Engineering公司制),SKJet-O-Mill(由Seishin Enterprise公司制),KRYPTRON(由川崎重工业公司制),涡轮研磨机(由Turbo工业公司制),Super rotor(由Nissin Engineering公司制)等。
作为分级器,可以列举例如CLASSY,微米级分级机,SPADIC分级机(由SeishinEnterprise公司制),涡轮分级机(由Nisshin Engineering公司制),微米分离器,涡轮分级机(ATP公司制),TSP分离器(由Hosokawa Micron公司制),Elbow Jet(由日铁矿业公司制),分散分离器(由Nippon Pneumatic公司制),YM Microcut(由安川商事公司制)。
作为用于筛分粗颗粒等的筛分装置,可以列举例如,Ultrasonic(由晃荣产业公司制),Rezonashibu,Gyro Shifter(由德寿工作所公司制),Vibrasonic System(Dalton公司制),Sony Clean(由新东工业公司制),涡轮清洁器(由Turbo工业公司制),微移动器(由槙野产业公司制),圆形振动筛等。
<<聚合法>>
作为聚合法,可以使用常规已知的方法。作为聚合法,可以列举例如按照以下步骤。首先,将着色剂、粘合树脂、脱模剂分散在有机溶剂中,以制备调色剂材料液(油相)。优选向调色剂材料液添加具有异氰酸酯基团的聚酯预聚物(A),使其在造粒过程中反应,使调色剂含有脲改性聚酯树脂。
其次,将调色剂材料液在表面活性剂、树脂颗粒的存在下,在水性介质中乳化。
作为水性介质,用于水性介质的水性溶剂可以仅为水,也可以含有醇等有机溶剂。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调色剂材料液,所使用的水性溶剂的量通常优选为50质量份~2,000质量份,更优选为100质量份~1,000质量份。
作为树脂颗粒,只要是能够形成水性分散体的树脂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例如可以举出乙烯基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等。
分散后,从乳化分散体(反应产物)中除去有机溶剂,洗涤并干燥,得到调色剂母粒。
IR调色剂和彩色调色剂既可以用作单组分显影剂,也可以用作双组分显影剂。
当本实施形态的调色剂用于双组分系显影剂场合,可以与磁性载体混合使用,显影剂中载体和调色剂的含量比,优选相对于载体100质量份,调色剂为1质量份~10质量份。
作为磁性载体,可以使用常规已知的磁性载体,可以列举例如粒径为约20μm~200μm的铁粉、铁氧体粉末、磁铁矿粉末、磁性树脂载体等。
也可以使用包覆的磁性载体。作为用于包覆磁性载体的包覆材料,可以列举例如脲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苯并胍胺树脂,尿素树脂,聚酰胺树脂,环氧树脂等的氨类树脂;如聚乙烯等的聚乙烯类树脂;丙烯酸树脂,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聚丙烯腈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树脂,聚乙烯醇树脂,聚乙烯醇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树脂等的聚苯乙烯类树脂,如聚氯乙烯等的卤代烯烃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等的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乙烯树脂,聚氟乙烯树脂,聚偏二氟乙烯树脂,聚三氟乙烯树脂,聚六氟丙烯树脂,偏二氟乙烯和丙烯酸单体的共聚物,偏二氟乙烯和氟乙烯的共聚物,四氟乙烯和偏二氟乙烯和非氟化单体的三聚物,有机硅树脂等。
进一步根据需要,也可以使得包覆树脂中含有导电粉末等。作为导电粉末,可以使用金属粉末,炭黑,氧化钛,氧化锡,氧化锌等。这些导电粉末优选平均粒径为1μm以下。当平均粒径为1μm以下时,可以防止电阻控制变得困难的问题。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本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静电潜像载置体,在静电潜像载置体上形成静电潜像的静电潜像形成手段,使得静电潜像显影、形成调色剂像、具备用于形成IR调色剂像的IR调色剂以及用于形成彩色调色剂像的彩色调色剂的显影手段,将调色剂像转印在记录介质的转印手段,使得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的转印像定影的定影手段,进一步可以具有根据需要适当选择的其它手段。
本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方法包括在静电潜像载置体上形成静电潜像的静电潜像形成工序,使得静电潜像显影、形成调色剂像的显影工序,将调色剂像转印在记录介质的转印工序,使得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的转印像定影的定影工序,进一步可以具有根据需要适当选择的其它工序。
本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方法可以由本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合适地实施。
在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中,IR调色剂像为实心图像场合,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为30以上,优选30以上、80以下,更优选30以上、60以下。
在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一例中,IR调色剂像为实心图像场合,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比彩色调色剂像为实心图像场合的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高10以上,优选高15以上,更优选高20以上。
在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例中,IR调色剂的100℃~140℃的正切损失(tanδi)优选2.5以上,更优选3.0以上。在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彩色调色剂的正切损失(tanδc),优选2以下。
在记录介质上,优选IR调色剂像与彩色调色剂像相比,形成在记录介质侧。作为将IR调色剂像与彩色调色剂像相比形成在记录介质侧的方法,可以列举例如将IR调色剂像形成在记录介质上后,形成彩色调色剂像的方法。
作为用于形成彩色调色剂像的彩色调色剂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目的适当地选择。使用多种彩色调色剂场合,可以实行同时形成多种彩色调色剂的方法,或者也可以实行反复形成单色调色剂使得各色叠合的方法,优选反复形成单色调色剂使得各色叠合的方法。在彩色调色剂像中,对于各色形成顺序没有特别限制。
作为IR调色剂像中的IR调色剂的附着量,优选0.30mg/cm2以上、0.45mg/cm2以下,更优选0.35mg/cm2以上、0.40mg/cm2以下。IR调色剂的附着量若为0.30mg/cm2以上,能得到图像的基体材料隐蔽率充分、稳定的图像。
又,近红外光吸收材料在可视光区域存在若干吸收,并不完全无色,因此,若增加近红外光吸收材料向调色剂的添加量,则增加视认性。为此,通过将IR调色剂的附着量设为0.45mg/cm2以下,能降低视认性。
重叠在IR调色剂像的彩色调色剂像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附着量,优选30%以上、80%以下。若彩色调色剂像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附着量处于上述数量范围内,则能使得位于彩色调色剂像下的IR调色剂像的视认性充分降低,很合适。
作为其理由,可以考虑如下。本实施形态的IR调色剂在可视光区域存在若干吸收,单色图像并不完全透明。因此,为了使得IR的图像信息不可视(难以目视),优选用彩色调色剂掩蔽。若彩色调色剂像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附着量为30%以上,对于防止IR调色剂像易被视认这样的不良状况很有效。若彩色调色剂像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附着量不足30%,则尤其叠合黄色调色剂场合的IR调色剂像的视认性提高。
将IR调色剂像上的彩色调色剂像的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附着量设为30%以上、80%以下的图像形成方法尤其在重叠二维代码图像形成图像时很有效。通过叠合互相信息不同的由IR调色剂形成的二维代码图像和由彩色调色剂形成的二维代码图像(two-dimensional code image),形成图像,若使用不同光波长的读取装置(分别为860nm,532nm),在相同图像面积内,能埋入比仅仅由彩色调色剂形成的二维代码图像场合多的信息。
在记录介质上,优选作为IR调色剂像的二维代码图像(i)与作为彩色调色剂像的二维代码图像(c)相比,形成在记录介质侧。这时,彩色调色剂像为实心图像场合,实心图像的800nm以上、900nm以下的吸光度优选不足0.05,更优选不足0.01。
优选二维代码图像(i)具有的信息与二维代码图像(c)具有的信息不同。
IR调色剂的二维代码图像和彩色调色剂的二维代码图像叠合场合,也可以是将彩色调色剂的二维代码图像设为伪代码的形态。在这种形态下,IR调色剂的二维代码图像不被视认,仅仅用红外光的二维代码读取机读取信息,彩色调色剂的二维代码图像被视认,但不能用红外光的二维代码读取机读取信息。
实施例
在下文中,说明在本实施形态中使用的调色剂的实施例,但是在本实施形态中可用的调色剂不限于此。除非另有说明,“份”表示“质量份”。
<IR调色剂1的制造>
·聚酯树脂1(RN-306SF,由花王株式会社制造,重均分子量Mw 7,700,酸值4mgKOH/g)80份
·聚酯树脂2(RN-300SF,由花王株式会社制造,重均分子量Mw 11,000,酸值4mgKOH/g)10份
·蜡分散剂(EXD-001,由三洋化成株式会社制造)4份
·单酯蜡1(熔点mp70.5℃)6份
·水杨酸衍生物锆盐A0.9份
·氧钒萘酞菁0.3份
作为近红外线吸收材料使用的氧钒萘酞菁是具有以下结构式(1)的化合物,水杨酸衍生物锆盐A是具有以下结构式(2)的化合物:
结构式(1)
Figure BDA0001893092860000371
结构式(2)
Figure BDA0001893092860000372
结构式(2)中的L1具有以下结构:
Figure BDA0001893092860000373
使用亨舍尔混合机(FM 20B,由Nippon Coke&Engineering公司制)预先混合调色剂原料的组合物后,通过单轴混炼机(由Buss公司制,Konyda混炼机)在100~130℃的温度下熔融、混炼。
将得到的混炼物冷却至室温后,通过Rotplex粗略地粉碎至200μm~300μm。
使用反向喷射磨机(100AFG,由Hosokawa Micron公司制)粉碎已粗粉碎的颗粒,一边适当调节粉碎空气压力使得重均粒径为4.5±0.3μm,一边微粉碎后,使用气流分级器(EJ-LABO,Matsubo公司制)分级,一边适当调整百叶窗开口,使重均粒径为5.2±0.2μm,重均粒径/数均粒径之比为1.20以下,一边分级,得到调色剂母粒1。
其次,相对于100份调色剂母粒1,作为添加剂将1.3份气相二氧化硅(ZD-30ST,由Tokuyama公司制),1.5份气相二氧化硅(UFP-35HH,由电气化学株式会社制)和1.0份二氧化钛(MT-150AFM,由Tayca公司制)通过用亨舍尔混合机搅拌混合,制得IR调色剂1。
<IR调色剂2的制造>
在IR调色剂1中,除了将氧钒萘酞菁变为0.6份之外,其它与IR调色剂1相同,制造IR调色剂2。
<IR调色剂3的制造>
在IR调色剂1中,除了将氧钒萘酞菁变为1.0份之外,其它与IR调色剂1相同,制造IR调色剂3。
<IR调色剂4的制造>
在IR调色剂2中,除了将聚酯树脂2改变为聚酯树脂3(由花王株式会社制造的RN-290SF,Mw 87,000,酸值28mg KOH/g)之外,其它与IR调色剂2相同,制造IR调色剂4。
聚酯树脂3是由双酚A-聚环氧乙烷加成醇、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醇、富马酸、以及偏苯三酸酐合成的树脂。
<IR调色剂5的制造>
在IR调色剂4中,除了将聚酯树脂1变更为70份和聚酯树脂3变更为20份之外,其它与IR调色剂4相同,制造IR调色剂5。
<IR调色剂6的制造>
将IR调色剂4的氧钒萘酞菁变更为0.3份,在粉碎/分级工序中调色剂母粒的重均粒径设为6.8±0.2μm。
其次,相对于100份调色剂母粒,将0.8份气相二氧化硅(ZD-30ST,由Tokuyama公司制造),1.0份气相二氧化硅(UFP-35HH,由电气化学株式会社制造),0.6份二氧化钛(MT-150AFM,由Tayca公司制造)通过亨舍尔混合机搅拌混合,制得IR调色剂6。
<IR调色剂7的制造>
在IR调色剂6中,除了将氧钒萘酞菁变为0.6份之外,其它与IR调色剂6相同,制造IR调色剂7。
<IR调色剂8的制造>
在IR调色剂5中,除了将水杨酸衍生物锆盐A变为1.5份之外,其它与IR调色剂5相同,制造IR调色剂8。
<IR调色剂9的制造>
在IR调色剂4的粉碎/分级工序中,重均粒径设为8.0±0.2μm。
其次,相对于100份调色剂母粒,将0.6份气相二氧化硅(ZD-30ST,由Tokuyama公司制造),0.8份气相二氧化硅(UFP-35HH,由电气化学株式会社制造),0.5份二氧化钛(MT-150AFM,由Tayca公司制造)通过亨舍尔混合器搅拌混合制得IR调色剂9。
<IR调色剂10的制造>
在IR调色剂1中,除了将氧钒萘酞菁变为0.2份之外,其它与IR调色剂1相同,制造IR调色剂10。
<IR调色剂11的制造>
在IR调色剂4中,除了将氧钒萘酞菁变为1.2份之外,其它与IR调色剂4相同,制造IR调色剂11。
<IR调色剂12的制造>
在IR调色剂4中,除了将聚酯树脂1变更为60份和聚酯树脂3变更为30份之外,其它与IR调色剂4相同,制造IR调色剂12。
<IR调色剂13的制造>
在IR调色剂6中,除了将“氧钒萘酞菁0.3份”变更为“近红外线吸收色素1(OPTLIONNIR-761,TOYOCOLOR公司制)1.0份”之外,其它与IR调色剂6相同,制造IR调色剂13。
<IR调色剂14的制造>
在IR调色剂6中,除了将“氧钒萘酞菁0.3份”变更为“近红外线吸收色素1(OPTLIONNIR-761,TOYOCOLOR公司制)2.0份”之外,其它与IR调色剂6相同,制造IR调色剂14。
<双组分显影剂的制备>
<<载体的制作>>
·有机硅树脂(有机硅直链硅胶)100份
·甲苯100份
·γ-(2-氨基乙基)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5份
·炭黑10份
用均质机将混合物分散20分钟,制得涂布层形成液。将涂布层形成液使用作为芯材的重均粒径为35μm的锰铁氧体颗粒,为了在芯材的表面上形成0.20μm的平均膜厚,使用流化床型涂布装置涂布,每一个流动槽内温度控制在70℃,涂布/干燥。将得到的载体在电炉中在180℃下烧制2小时,得到载体。
<<制备显影剂(双组分显影剂)>>
将分别制备的IR调色剂1~14、二萘嵌苯黑调色剂1、2、以及载体使用涡轮混合器(由Willy E.Bacoffen(WAB)公司制)以48rpm均匀混合5分钟,使其带电,分别制得显影剂1~14,二萘嵌苯黑显影剂1、2。
调色剂和载体的混合比使其达到评价机的初始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5质量%,进行混合。
(实施例1~12,比较例1~2)
在具有黑色显影剂、黄色显影剂、品红色显影剂、以及青色显影剂四色的数字型全彩色复印机(Imagio Neo C600,株式会社理光制,以下,简记为“neo C600”)中,将黑色显影剂与各双组分显影剂1~14替换,设为具有包含IR调色剂和彩色调色剂的调色剂组的装置。
包含在黄色显影剂、品红色显影剂、以及青色显影剂的彩色调色剂(黄色、品红色、以及青色)的800nm以上波长的吸光度不足0.01。
<吸光度的测定>
在OHP薄膜(型号PPC-FC,株式会社理光制)上,通过neo C600输出调色剂附着量为0.5mg/cm2那样的实心补片(solid patch)。使用分光光度计(V-660DS,日本分光株式会社制),将不输出图像的OHP薄膜设为空白,测定800nm至900nm的分光透射率T。根据所得到的分光透射率T,按照以下式(1)计算吸光度A。
A=-logT(1)
(附着量评价,光泽度评价)
纸使用株式会社理光PPC纸TYPE 6000(70W),首先,输出彩色调色剂各色的5cm×5cm的实心补片。在下述表2表示此时的彩色调色剂的附着量和光泽度(60度光泽度)。
<附着量评价>
取出neo C600的定影单元,输出未定影的5cm×5cm的实心补片。用剪刀切取该实心补片部分,制成切片。用精密天平测定作成的切片,用气枪吹掉实心补片部分(未定影图像)的调色剂,测定切片的质量。根据用气枪吹除调色剂之前和之后的质量值,使用下式计算调色剂附着量。结果如下表1所示。
调色剂附着量(mg/cm2)=((带有实心补片的切片重量)-(吹除后的切片重量))/25
<光泽度评价>
使用光泽计(VGS-1D,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在四处测定neo C600输出的已定影的5cm×5cm实心补片。计算四处评价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光泽度。结果如下表1所示。
(视认性评价,读取性评价)
关于视认性评价及读取性评价,按以下方法实行。
使用表3所示的装置及纸,由IR调色剂印刷QR代码(登录商标),在其上印刷图9所示图形,作成由图10所示那样的图形隐藏的QR代码(登录商标)的图像。
又,图11所示图像包含A区域以及B区域,所述A区域是在整体着色部分由IR调色剂印刷QR代码(登录商标)的图像部分,所述B区域是在用彩色调色剂印刷的QR代码(登录商标)下由IR调色剂印刷与用彩色调色剂印刷的QR代码(登录商标)不同的信息的QR代码(登录商标)的图像部分。
根据图10及图11的印刷物,评价IR调色剂像的视认性及用IR调色剂输出的图像中的QR代码(登录商标)的读取性。其结果表示在表3。在图10中,将本来不可视的IR调色剂像可视化表示。
<视认性评价>
通过随机抽取20名监视员,对于图11的印刷物,能视认由IR图像构成的QR代码(登录商标)的人为2人以下场合,设为○,3人以上、5人以下场合,设为△,6人以上场合,设为×。
<读取性评价>
各输出10张图10及图11的印刷物,用二维条形码读出器(型号:CM-2D200K2B,ABOK公司制,附加870nm带通滤波器(CERATEC JAPAN公司制,870BPF)的改造品)读取,一次扫描能读取全部QR代码(登录商标)场合,设为○,读取全部QR代码(登录商标),但存在数次扫描QR代码(登录商标)场合,设为△,一个都不能读取场合,设为×。
(实施例13)
使用具有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黑色调色剂四色的打印机(株式会社理光制)。将打印机的黑色调色剂与IR调色剂2替换,设为包含IR调色剂及彩色调色剂的调色剂组。
彩色调色剂(黄色、品红色、以及青色)的800nm以上波长的吸光度不足0.01。
作为纸,使用COTED glossy纸(135g/m2,mondi公司制)。使用彩色调色剂的各色,在纸上输出5cm×5cm的实心补片,用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方法测定彩色调色剂各色的附着量和光泽度。测定结果表示在表4。
接着,输出图10及图11的印刷物,同样评价IR调色剂像的视认性及读取性。其结果表示在表4。
(比较例3)
在实施例13中,将使用的IR调色剂替换为IR调色剂12,设为包含IR调色剂和彩色调色剂的调色剂组,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相同,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示在表4。
(实施例14)
在实施例13中,将使用的IR调色剂替换为IR调色剂13,设为包含IR调色剂和彩色调色剂的调色剂组,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3相同,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示在表4。
表1
Figure BDA0001893092860000431
表2
Figure BDA0001893092860000432
表3
※装置,纸 IR调色剂 视认性 读取精度 判定
实施例1 1 1
实施例2 1 2
实施例3 1 3
实施例4 1 4
实施例5 1 5
实施例6 1 6
实施例7 1 7
实施例8 1 9
实施例9 1 10
实施例10 1 11
比较例1 1 8 × ×
比较例2 1 12 × × ×
实施例11 1 13
实施例12 1 14
表4
※装置,纸 IR调色剂 视认性 读取精度 判定
实施例13 2 2
比较例3 2 12 × × ×
实施例14 2 13
在表1~表4中,“※装置,纸1”及“※装置,纸2”指以下装置及纸。
“装置,纸1”的装置是理光公司制四色彩色串列机,纸是理光公司PPC纸TYPE6000(70W)。
“装置,纸2”的装置是理光公司制四色彩色串列机,纸是COTED glossy纸。
表3、表4中的“判定”是当视认性及读取精度双方都为“○”场合评价为○”,某一方评价结果为“△”场合评价为“△”,某一方评价结果为“×”场合评价为“×”。若判定为“○”,则表示视认性及读取精度良好,若判定为“△”,则表示视认性及读取精度不充分,但使用上没有问题,若判定为“×”,则表示视认性及读取精度不充分,且使用上存在问题。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调色剂组及显影剂、图像形成方法能提供以下调色剂组,图像形成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在利用电子照相法的特长的比较低光泽度的图像中,在图像输出介质表面,与IR图像一起设有可视图像,当目视该可视图像时,不损害该可视图像的画质,且IR图像能高密度记录信息,IR图像与图像输出介质表面的设有可视图像的区域无关,能设在任意区域。
上面说明的是一例,以下各形态具有特有的效果:
[第一形态]
第一形态是在使用特殊记录材料(例如IR调色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视认困难图像(例如IR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打印机)中,其特征在于,以网点图像形成上述视认困难图像,上述网点图像的孤立点数量比形成图像面积率与该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相同的可视图像场合少。
作为提高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的方法,一般,降低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降低图像浓度很有效。但是,降低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时,若以与可视图像的网点图案(半色调的点图案)相同的网点图案形成视认困难图像,则因所设定的显现化处理而显现化的视认困难图像的识别精度的关系,难以充分降低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
根据本形态,形成视认困难图像场合的网点图像的孤立点数量成为比形成相同图像面积率的可视图像场合少。该场合,即使降低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也能抑制因显现化处理而显现化的视认困难图像的识别精度的降低。因此,与以往相比,能降低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能提高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
孤立点数量越少,图像的粗糙感(粒状感)高,画质降低,因此,可视图像的孤立点数量不能太少。本形态对于视认困难图像,允许图像的粗糙感(粒状感)高而引起画质降低,是基于一方面确保因显现化处理而显现化的视认困难图像的识别精度、一方面提高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的新颖技术思想。
[第二形态]
第二形态是在使用特殊记录材料(例如IR调色剂)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视认困难图像(例如IR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打印机)中,其特征在于,以网点图像形成上述视认困难图像,上述网点图像的空间频率(例如网目线数)比形成图像面积率与该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相同的可视图像场合低。
作为提高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的方法,一般,降低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降低图像浓度很有效。但是,降低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时,若以与可视图像的网点图案(半色调的点图案)相同的网点图案形成视认困难图像,则因所设定的显现化处理而显现化的视认困难图像的识别精度的关系,难以充分降低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
根据本形态,形成视认困难图像场合的网点图像的空间频率低。该场合,即使降低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也能抑制因显现化处理而显现化的视认困难图像的识别精度的降低。因此,与以往相比,能降低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能提高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
空间频率越低,图像的粗糙感(粒状感)高,画质降低,因此,可视图像的空间频率不能太低。本形态对于视认困难图像,允许图像的粗糙感(粒状感)高而引起画质降低,是基于一方面确保因显现化处理而显现化的视认困难图像的识别精度、一方面提高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的新颖技术思想。
[第三形态]
第三形态是在使用特殊记录材料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以网点图像形成上述视认困难图像,上述网点图像的粒状度比形成图像面积率与该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相同的可视图像场合高。
作为提高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的方法,一般,降低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降低图像浓度很有效。但是,降低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时,若以与可视图像的网点图案(半色调的点图案)相同的网点图案形成视认困难图像,则因显现化处理而显现化的视认困难图像的识别精度的关系,难以充分降低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
根据本形态,视认困难图像的粒状度比可视图像高。该场合,即使降低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也能抑制因显现化处理而显现化的视认困难图像的识别精度的降低。因此,与以往相比,能降低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能提高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
与可视图像相比,粒状度越高,图像的粗糙感(粒状感)高,画质降低,因此,可视图像的粒状度不能太高。本形态对于视认困难图像,允许图像的粗糙感(粒状感)高而引起画质降低,是基于一方面确保因显现化处理而显现化的视认困难图像的识别精度、一方面提高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的新颖技术思想。
[第四形态]
第四形态是在第一至第三形态的任一形态中,其特征在于,形成上述视认困难图像,使得当将图像面积率设为A,上述视认困难图像中的孤立点数量或空间频率或粒状度的倒数设为B时,用A/B表示的单位图像面积率X成为所设定的阈值。
根据本形态,能使得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稳定,确保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
[第五形态]
第五形态是在第四形态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所设定的阈值在不将可视图像重叠在上述视认困难图像场合为0.17以下,在将由一色记录材料构成的可视图像重叠在上述视认困难图像场合为0.25以下,在将由二色记录材料构成的可视图像重叠在上述视认困难图像场合为0.5以下。
根据本形态,能使得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稳定,确保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
[第六形态]
第六形态是在使用特殊记录材料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形成上述视认困难图像,使得当将图像面积率设为A,上述视认困难图像中的孤立点数量或空间频率或粒状度的倒数设为B时,用A/B表示的单位图像面积率X成为所设定的阈值;
上述所设定的阈值在不将可视图像重叠在上述视认困难图像场合为0.17以下,在将由一色记录材料构成的可视图像重叠在上述视认困难图像场合为0.25以下,在将由二色记录材料构成的可视图像重叠在上述视认困难图像场合为0.5以下。
根据本形态,能使得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稳定,确保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
[第七形态]
第七形态是在第六形态中,其特征在于,作为代码图像的视认困难图像以实心图像形成。
关于QR代码(登录商标)等的代码图像,通过以实心图像的视认困难图像形成,能更确实地进行代码图像的信息读取。
[第八形态]
第八形态是在第一至第七形态的任一形态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特殊记录材料是具有透明性的红外光吸收调色剂。
在本形态中,能一方面确保使用红外光吸收调色剂的视认困难图像的识别精度,一方面提高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
[第九形态]
第九形态是在第八形态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红外光吸收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为30以上,并且,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比形成上述可视图像的彩色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高10以上。
在本形态中,能使得红外光吸收调色剂所形成的视认困难图像的识别精度稳定,确保视认困难图像的识别精度。
[第十形态]
第十形态是在第八或第九形态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红外光吸收调色剂包含粘合树脂以及近红外光吸收材料,并且,100℃以上、140℃以下范围内的正切损失(tanδi)为2.5以上,形成上述可视图像的彩色调色剂包含粘合树脂以及着色剂,并且,100℃以上、140℃以下范围内的正切损失(tanδc)为2以下。
在本形态中,能使得红外光吸收调色剂所形成的视认困难图像的识别精度稳定,确保视认困难图像的识别精度。
[第十一形态]
第十一形态是在第八至第十形态的任一形态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红外光吸收调色剂的重均粒径为5μm以上、7μm以下。
在本形态中,能得到由红外光吸收调色剂形成的高画质的视认困难图像。
[第十二形态]
第十二形态是在第八至第十一形态的任一形态中,其特征在于,形成上述可视图像的彩色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800nm以上的吸光度不足0.05。
在本形态中,能使得由红外光吸收调色剂形成的视认困难图像的识别精度稳定,确保视认困难图像的识别精度。
[第十三形态]
第十三形态是在第八至第十二形态的任一形态中,其特征在于,由上述红外光吸收调色剂构成的特殊调色剂像在上述记录介质上与构成上述可视图像的可视调色剂像相比,形成在上述记录介质侧。
在本形态中,能提高由红外光吸收调色剂形成的视认困难图像的不可视认性。
[第十四形态]
第十四形态是在第十三形态中,其特征在于,重叠形成表示互相不同信息的、由上述红外光吸收调色剂构成的特殊调色剂像表示的二维代码图像和由构成上述可视图像的可视调色剂像的实心图像构成的二维代码图像时,上述可视调色剂像的实心图像的800nm以上、900nm以下的吸光度不足0.05。
在本形态中,能使得由特殊调色剂像构成的二维代码图像的读取精度稳定,确保该二维代码图像的读取精度。
[第十五形态]
第十五形态是在第一至第十四形态的任一形态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特殊记录材料是特殊调色剂,由该特殊调色剂构成的特殊调色剂像的每单位面积的特殊调色剂量成为0.30mg/cm2以上、0.45mg/cm2以下,并且,使得上述特殊调色剂像的每单位面积的特殊调色剂量比构成上述可视图像的可视调色剂像的每单位面积的彩色调色剂量少。
在本形态中,能使得视认困难图像的识别精度稳定,确保视认困难图像的识别精度。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使用调色剂作为记录材料,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具有同样特性的墨水,例如,在喷墨打印机等也可以利用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例如,上述“60度光泽度为30以上”包含“60度光泽度为30”,上述“正切损失(tanδc)为2以下”包含“正切损失(tanδc)为2”,全文皆如此。
以上,对优选实施形态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形态限定,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对于上述实施形态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及替换。

Claims (1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使用特殊记录材料,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在可视光下透明的视认困难图像,其特征在于:
以网点图像形成上述视认困难图像,上述网点图像的孤立点数量比形成图像面积率与该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相同的可视图像场合少。
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使用特殊记录材料,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在可视光下透明的视认困难图像,其特征在于:
以网点图像形成上述视认困难图像,上述网点图像的空间频率比形成图像面积率与该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相同的可视图像场合低。
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使用特殊记录材料,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在可视光下透明的视认困难图像,其特征在于:
以网点图像形成上述视认困难图像,上述网点图像的粒状度比形成图像面积率与该视认困难图像的图像面积率相同的可视图像场合高。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上述视认困难图像,使得当将图像面积率设为A,上述视认困难图像中的孤立点数量或空间频率或粒状度的倒数设为B时,用A/B表示的单位图像面积率X为小于根据重叠在上述视认困难图像的可视图像所设定的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所设定的阈值在不将可视图像重叠在上述视认困难图像场合为小于0.17,在将由一色记录材料构成的可视图像重叠在上述视认困难图像场合为小于0.25,在将由二色记录材料构成的可视图像重叠在上述视认困难图像场合为小于0.5。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使用特殊记录材料,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在可视光下透明的视认困难图像,其特征在于:
形成上述视认困难图像,使得当将图像面积率设为A,上述视认困难图像中的孤立点数量或空间频率或粒状度的倒数设为B时,用A/B表示的单位图像面积率X为小于根据重叠在上述视认困难图像的可视图像所设定的阈值;
上述所设定的阈值在不将可视图像重叠在上述视认困难图像场合为小于0.17,在将由一色记录材料构成的可视图像重叠在上述视认困难图像场合为小于0.25,在将由二色记录材料构成的可视图像重叠在上述视认困难图像场合为小于0.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特殊记录材料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在可视光下透明的代码图像场合,不管重叠的可视图像如何,该代码图像以实心图像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视认困难图像是使用红外光吸收调色剂形成的具有透明性的图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红外光吸收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为30以上,并且,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比形成上述可视图像的彩色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60度光泽度高10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红外光吸收调色剂包含粘合树脂以及近红外光吸收材料,并且,100℃以上、140℃以下范围内的正切损失(tanδi)为2.5以上;
形成上述可视图像的彩色调色剂包含粘合树脂以及着色剂,并且,100℃以上、140℃以下范围内的正切损失(tanδc)为2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红外光吸收调色剂的重均粒径为5μm以上、7μm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上述可视图像的彩色调色剂的实心图像的800nm以上的吸光度不足0.05。
13.根据权利要求8~12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上述红外光吸收调色剂构成的特殊调色剂像在上述记录介质上与构成上述可视图像的可视调色剂像相比,形成在上述记录介质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重叠形成表示互相不同信息的、由上述红外光吸收调色剂构成的特殊调色剂像表示的二维代码图像和由构成上述可视图像的可视调色剂像的实心图像构成的二维代码图像时,上述可视调色剂像的实心图像的800nm以上、900nm以下的吸光度不足0.05。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特殊记录材料是能形成具有透明性的图像的特殊调色剂,由该特殊调色剂构成的特殊调色剂像的每单位面积的特殊调色剂量成为0.30mg/cm2以上、0.45mg/cm2以下,并且,使得上述特殊调色剂像的每单位面积的特殊调色剂量比构成上述可视图像的可视调色剂像的每单位面积的彩色调色剂量少。
CN201811479835.4A 2017-12-27 2018-12-05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99761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2348A JP7035524B2 (ja) 2017-12-27 2017-12-27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252348 2017-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76118A CN109976118A (zh) 2019-07-05
CN109976118B true CN109976118B (zh) 2022-02-22

Family

ID=64744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79835.4A Active CN109976118B (zh) 2017-12-27 2018-12-05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61468B2 (zh)
EP (1) EP3506013A1 (zh)
JP (1) JP7035524B2 (zh)
CN (1) CN1099761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6121B (zh) * 2017-12-27 2021-12-21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印刷品
JP7259410B2 (ja) * 2019-02-28 2023-04-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グラム、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JP7484508B2 (ja) * 2020-07-08 2024-05-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印刷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
US20240101849A1 (en) 2020-12-16 2024-03-28 Yamamoto Chemicals, Inc. Printed material
US20220237396A1 (en) * 2021-01-26 2022-07-28 Nec Corporation Of America Invisible coated infrared pattern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19941A1 (en) * 2003-08-13 2005-03-03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inting process and colorless toner
JP2008290360A (ja) * 2007-05-25 2008-12-04 National Printing Bureau 真偽判別可能な情報担持体
CN101840171A (zh) * 2009-03-18 2010-09-22 株式会社理光 静电图像显影剂用载体以及使用该载体的显影剂
US8097390B2 (en) * 2009-02-12 2012-01-17 Fuji Xerox Co., Ltd.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 invisible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 electrophotographic developer, toner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50705B2 (ja) 1993-06-08 2004-08-04 旭硝子株式会社 近赤外線吸収材料
JPH07271081A (ja) 1994-03-31 1995-10-2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
JP2981831B2 (ja) 1995-02-16 1999-11-22 花王株式会社 フルカラー電子写真用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026865B2 (ja) 1995-09-11 2007-12-2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赤外線吸収材料の製造方法
JP3835842B2 (ja) 1995-10-11 2006-10-1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赤外線吸収材料、赤外線吸収インキおよび不可視パターン
JP2001265181A (ja) 2000-03-17 2001-09-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1294785A (ja) 2000-04-13 2001-10-2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材料
JP2002146254A (ja) 2000-11-17 2002-05-22 Konica Corp 不可視パターン形成用赤外線吸収インキ、不可視パターン形成用電子写真用トナー、不可視パターン形成用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液、不可視パターン形成用熱転写材料およびそれらを用いた不可視パターン
JP3882609B2 (ja) 2001-12-20 2007-02-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電子写真用現像剤、及びそれら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3818185B2 (ja) 2002-03-19 2006-09-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カラートナー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用電子写真用カラートナーセット、電子写真用カラー現像剤、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517956B2 (ja) * 2005-06-24 2010-08-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JP4622846B2 (ja) 2005-12-21 2011-02-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セット、電子写真用現像剤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4715691B2 (ja) 2006-09-20 2011-07-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現像用トナー、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静電荷現像用現像剤、静電荷現像用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91072A (ja) 2007-05-23 2008-12-04 Toyo Ink Mfg Co Ltd インキ組成物
US7889390B2 (en) * 2008-02-25 2011-02-15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rrelation-based digital watermarks using uniform-rosette color halftoning
JP4900488B2 (ja) 2010-01-12 2012-03-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セット、電子写真用現像剤セ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2012163889A (ja) * 2011-02-09 2012-08-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8728696B2 (en) 2011-03-14 2014-05-20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process cartridge
CA2851099C (en) 2011-07-27 2016-01-19 Tomohiro Kubota Developer container,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73904B2 (ja) * 2012-12-27 2016-08-23 光村印刷株式会社 偽造防止印刷物
JP6459622B2 (ja) 2015-02-25 2019-01-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278702B2 (ja) * 2016-09-30 2023-05-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19941A1 (en) * 2003-08-13 2005-03-03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inting process and colorless toner
JP2008290360A (ja) * 2007-05-25 2008-12-04 National Printing Bureau 真偽判別可能な情報担持体
US8097390B2 (en) * 2009-02-12 2012-01-17 Fuji Xerox Co., Ltd.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 invisible electrophotographic toner, electrophotographic developer, toner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CN101840171A (zh) * 2009-03-18 2010-09-22 株式会社理光 静电图像显影剂用载体以及使用该载体的显影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76118A (zh) 2019-07-05
JP7035524B2 (ja) 2022-03-15
US20190196382A1 (en) 2019-06-27
EP3506013A1 (en) 2019-07-03
US10761468B2 (en) 2020-09-01
JP2019117352A (ja) 2019-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7611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9791386B (zh) 调色剂组,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设备
US10564571B2 (en) Toner se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711691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印刷物
CN10997611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9976121B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印刷品
WO2018062052A1 (en) Toner set,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0780552A (zh) 调色剂,调色剂收纳单元,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JP71532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40909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視認困難画像の確認方法
JP747835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733619B2 (en) Printed matter, infrared-absorbing-pigment-containing toner, tonner set,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3168125B (zh) 印刷品,含红外线吸收颜料调色剂,调色剂组,图像形成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2218963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535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