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72273B - 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 - Google Patents

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72273B
CN109972273B CN201811439781.9A CN201811439781A CN109972273B CN 109972273 B CN109972273 B CN 109972273B CN 201811439781 A CN201811439781 A CN 201811439781A CN 109972273 B CN109972273 B CN 1099722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ing
yarn
thickened portion
needles
thicke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3978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72273A (zh
Inventor
井户端康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zhit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zhit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zhit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zhita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722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22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722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22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BSHIRTS; UNDERWEAR; BABY LINEN; HANDKERCHIEFS
    • A41B11/00Hosiery; Panti-hose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04B1/108Gussets, e.g. pouches or heel or toe por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4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 D04B1/18Other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primarily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thread materials elastic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6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stock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BSHIRTS; UNDERWEAR; BABY LINEN; HANDKERCHIEFS
    • A41B11/00Hosiery; Panti-hose
    • A41B11/02Reinforc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BSHIRTS; UNDERWEAR; BABY LINEN; HANDKERCHIEFS
    • A41B2500/00Materials for shirts, underwear, baby linen or handkerchief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A41B2500/10Knitted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2Cross-sectional feature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 D10B2501/02Underw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提供能够在线圈横列方向编织多处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本发明是编织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具备加厚部编织工序,其中,伴随着折返进纱方向而连续地重复n次、对包括n(n为5以上的整数)根织针的针排进行1次针织纱进纱的加厚部编织小工序,由此形成至少一个加厚部完全组织。在加厚部编织小工序中,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分别由至少1根织针进行,浮线操作由至少(n-3)根以上的织针进行,在加厚部编织工序中,每形成一个加厚部完全组织,使包括n根的针排的每根织针进行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至少各1次,并且进行浮线操作(n-3)次以上。

Description

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具备加厚部的横编 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线圈横列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对被编织成横编组织的编织物形成加厚部的方法,已知一种将编织成多层的地组织用连结纱集圈而连结成之字形状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三层结构编织物,该三层结构编织物构成为:以扎绞纱将由圆型针织机的滚筒侧线圈形成的地组织与由针盘侧线圈形成的地组织集圈,并且,地组织使用弹性纱来防止钩丝。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具备更大的缓冲性的多层编织物,在以前后一对的方式具备针床的横编机中,由扎绞纱连结边在前后的针板间进行移圈边进行编织而成的3层以上的地组织,形成比以往的3层多的多层,从而实现了具备更大的缓冲性的多层编织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584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500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2的编织方法中,为了制成为仅具备充分的缓冲性的多层,需要多个导纱齿轮,因而具有难以在线圈横列方向上设置多处加厚部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线圈横列方向上设置多个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在线圈横列方向上具备多个加厚部的横编织物。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发明为编织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加厚部编织工序,在该加厚部编织工序中,折返进纱方向并连续地重复进行n次加厚部编织小工序,由此形成至少一个加厚部完全组织,在加厚部编织小工序中,对包括n(n为5以上的整数)根织针的针排沿着该针排排列的一个方向或者另一方向进行1次针织纱进纱,在上述加厚部编织小工序中,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分别由至少1根织针进行,并且,浮线操作由至少(n-3)根以上的织针进行,在上述加厚部编织工序中,每形成一个上述加厚部完全组织,使包括n根的针排的每根织针进行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至少各1次,并且进行浮线操作(n-3)次以上。
本发明的编织方法中,像这样地形成一个加厚部完全组织时,在对n针的针排进行1次针织纱进纱的加厚部编织小工序中,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分别由至少1根织针进行,并且,浮线操作由至少(n-3)根进行,由此,在n针的针排中仅1或2针进行针织操作。而且,在折返进纱方向并重复进行n次该加厚部编织小工序的加厚部编织工序中,使n根针排的每根织针进行针织操作和集圈操至少各1次或者各2次以上,进行浮线操作(n-3)次以上,由此,每根针仅进行1或2次针织操作。
通过进行这样的编织,在一个加厚部完全组织内,集圈线圈重叠于针织线圈的反面侧而形成的双重线圈沿着线圈横列方向并排形成n个,沿着线圈纵列方向并排形成1或2个,在其反面侧形成有基于浮线操作的至少2n根搭接纱,从而形成具有厚度的加厚部。
而且,在本发明的编织方法中,1次加厚部编织工序结束时,对与在该加厚部编织工序中使用的针排隔开几针间隔的其它针排,能够使用与该厚度部编织工序相同的导纱齿轮进行针织纱进纱,因此,能够再次进行加厚部编织工序并沿着线圈横列方向形成多个加厚部。
本发明的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优选为,每形成一个上述加厚部完全组织,进行针织操作的织针和进行集圈操作的织针的总和为3针的加厚部编织小工序为0次或者1次。如此地,能够使加厚部的组织的针脚美观整齐。
本发明的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优选为,每形成一个上述加厚部完全组织,进行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的次数的总和为3次的织针的数量为0根或者1根。如此地,能够使加厚部的组织的针脚更加美观整齐。
本发明的具备加厚部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优选为,上述针织纱包括由非弹性纱构成的正面纱和由弹性纱构成的反面纱,在前后2个加厚部编织工序之间具备反向添纱工序,在该反向添纱工序中,对于上述针排中的至少一部分针,将进行上述正面纱进纱的导纱齿轮与进行上述反面纱进纱的导纱齿轮的前后倒置,使上述非弹性纱为反面纱并使上述弹性纱为正面纱来进行编织。
如此地,能够在加厚部设置沿着线圈横列方向延伸的线状的凹陷。
本发明涉及的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上述加厚部编织工序具备:缩幅部编织工序,从两端逐渐减少要进纱的织针并多次重复进行上述加厚部编织小工序;和拼缝线形成工序,接着上述缩幅部编织工序,对保持挂住于织针的状态的线圈进行针织来形成左右一对拼缝线。
通过如此构成上述加厚部编织工序,例如能够应用于袜子的足跟部,在拼缝线所处的足跟部形成加厚部。
在上述拼缝线形成工序中也优选多次重复进行上述加厚部编织小工序。如此地,在拼缝线的后侧也能够形成加厚部。
本发明包含一种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是具备与周围相比厚度厚的加厚部的横编织物,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厚部在编织物的1个线圈横列中具备加厚部完全组织,该加厚部完全组织包括针织纱沿着线圈横列方向折返的n(n为5以上的整数)根小线圈横列和n列线圈纵列,上述加厚部完全组织的各线圈纵列具有1个~2个线圈,并且,各线圈纵列的线圈中的1个包括将针织线圈与集圈线圈重叠而成的双重线圈,上述针织线圈所在的小线圈横列与上述集圈线圈所在的小线圈横列的组合在上述各双重线圈之间并不相同。
应予说明,此处,“双重线圈”为包括三重以上线圈的含义。
如上述说明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在横编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上形成多个加厚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仰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趾球部的编织图。
图3是接着图2的趾球部的编织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内侧足弓部以及外侧足弓部的编织图。
图5是接着图4的内侧足弓部以及外侧足弓部的编织图。
图6是将利用图2的粗框内所示的编织方法编织的加厚部完全组织沿线圈纵列方向拉伸显示的组织图。
图7是将图6的组织图以近似于实际的编织物的方式沿线圈纵列方向缩小后的组织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仰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足跟前部以及前侧拼缝线的编织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足跟中间部、后侧拼缝线以及足跟后部的编织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加厚部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加厚部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加厚部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加厚部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涉及的加厚部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图。
附图标记
10,20,30,40,50,60,70: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
4,5,6,23,24:加厚部
C102,C103,C104,C105,C106:小线圈横列
10S,20S,30S,40S,50S,60S,70S:加厚部完全组织
N1,N2,N3,N4,N5:针织线圈
T1,T2,T3,T4,T5:集圈线圈
W1,W2,W3,W4,W5:双重线圈
A1,A2,A3,A4,A5,A6,A7,A8,A9,A10:搭接纱
L,M,N,O,P,Q,R,S:线圈纵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述。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足尖侧设为前侧,将足跟侧设为后侧。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示出由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构成的袜子10。如图1所示,袜子10主要具备足尖部1、足心部2、足跟部3、袜口部8,由以前后一对的方式具备针床F、B的横编机编织而成。
袜子10整体通过对正面纱添加棉纱、对反面纱添加以聚氨酯纱为芯纱并被尼龙纱等包覆而成的单包芯花线(权利要求书中的弹性纱,以下也称为“SCY”)编织而成。在袜口部8还插入以氨基甲酸乙酯纱为芯纱并被尼龙纱、聚酯纱等包覆而成的双包芯花线(以下也称为“松紧纱”)。当然,正面纱、反面纱都不限于此,能够适当地使用公知的纱。应予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正面纱和反面纱一并称为针织纱。
如图1所示,袜子10的足尖部1具有被编织成平针组织的5个趾袋11、11……。
足心部2由在足尖部1编织后且足跟部3编织前编织的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在足底侧具备:趾球部(加厚部)4、内侧足弓部(加厚部)5、外侧足弓部(加厚部)6、薄弯入部9a、薄纵向边界部9b、薄横向边界部9c以及薄内侧部9d。
如图1所示,趾球部4具有在足跟侧具有双叉部4b、4c的倒V字形状,趾球部4整体具备在足的宽度方向上折线状延伸的多条横槽线4a。双叉部4b、4c被薄弯入部9a在足心部2的周向(线圈横列方向)分隔开。足跟部3设置有左右2对共计4根拼缝线7……。在袜口部8设置有防止足跟碰到鞋的鞋口后缘的袜舌部8a。
(编织方法)
图2~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足心部2的编织方法的编织图。这些编织图中,将针数记载得比实际少,在编织本发明涉及的编织物时能够适当地变更针数。
足心部2的编织如图2、图3所示,接着趾袋11、……的编织而进行。通过加厚部编织工序S1~加厚部编织工序S8,编织由线圈横列C1~线圈横列C24构成的趾球部4。如图3~图5所示,通过加厚部编织工序S9~加厚部编织工序S24,编织由线圈横列C25~线圈横列C55构成的内侧足弓部5以及外侧足弓部6。
(加厚部编织工序S1)
加厚部编织工序(以下有时也简称为“工序”)S1首先在加厚部编织小工序(以下有时也简称为“小工序”)S101中,对前侧针床F的织针a到织针ab的全部针进纱,并使滑架右行来进行针织(〇)操作,将足心部2的足背侧编织成平针组织。接下来,在小工序S102中,反转滑架而使其左行,对从后侧针床B的织针ab~织针v的全部针进纱,并进行针织(●)操作之后,在小工序S102~小工序S106的期间,对从织针u到织针h的14根针排边折返进纱方向边进行行5次进纱,进行编织。
在小工序S102中,按照由后侧针床B的织针u到织针h中的间隔4针的织针t、o、j进行集圈(▲)操作、同样地由间隔4针的织针q、l进行针织(●)操作、并由其他织针u、s、r、p、n、m、k、i、h进行浮线(━)操作的方式进行编织。以下,从小工序S103到小工序S106,边折返进纱方向,边在每一小工序中使与小工序S102相同的后侧针床B的织针u~织针h中、进行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的织针从前一小工序移动到左侧的一根织针,由其他织针进行浮线(━)操作。在工序S1的最后的小工序S106中,织针h进行了针织(●)操作之后,从织针g到a都进行针织(●)操作。
在工序S1中,图2的粗框所示的部分为编织了1个成为加厚部4、5、6的基本组织的加厚部完全组织10S的部分。加厚部完全组织10S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的n=5的情况,在各小工序中,应当进行1或2次针织(●)操作和1或2次集圈操作,并进行5-3=2次以上的浮线(━)操作来进行编织时,在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加厚部完全组织10S中,由后侧针床B进行编织的小工序S102~小工序S106中,例如,对于织针l~织针p(或者织针q~织针u)这5针,边改变进纱方向边进行5次进纱,在各小工序中,进行1次针织(●)操作、1次集圈(▲)操作以及3次浮线(━)操作,对于1根织针,进行1次针织(●)操作、1次集圈(▲)操作以及3次浮线(━)操作。
亦即,加厚部编织工序S1相当于在形成1个加厚部完全组织10S的期间进行权利要求书中的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的织针的总和为3针的加厚部编织小工序为0次的情况,并且相当于进行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的次数的总和为3次的织针的数为0根的情况。
通过基于对该织针l~织针p进纱5次的编织,如图6、图7中以点划线的框所示那样,编织有:由基于5根纱(小线圈横列)C102~C106得到的5个线圈纵列的组织构成的加厚部完全组织10S。通过5处集圈(▲)操作设有:针织线圈N1、N2、……、N5与集圈线圈T1、T2、……、T5重叠而成的5个双重线圈部W1、W2、……、W5。这5个双重线圈的、集圈线圈与针织线圈持有的纱(小线圈横列)的组合各不相同。尽管如此,这5个双重线圈如图7所示那样宛如由相同的小线圈横列的针织纱编织的那样在线圈横列方向上排列,在正面侧呈现与平针组织同样的外观。另一方面,在这5个双重线圈的反面侧形成从双重线圈部W1、……的集圈线圈T1、T2、……、T5向左右延伸的10根搭接纱A1、…、A10,因此,加厚部4、5、6变厚。
应予说明,在图6中,附图标记L~P分别表示由后侧针床B的织针l~p编织而成的线圈纵列。另外,线圈横列C0表示在图2中的各趾编织中早于小线圈横列C102由前后针床编织成平针组织的线圈横列(编织方法未图示)。但是,线圈横列C0并不限于平针组织,在大工序S1开始之际,线圈挂住于重复5次进纱的织针h~u的全部织针即可,可适当地应用公知的编织组织。
通过工序S1,编织成线圈横列C1后,接下来再次重复工序S1,编织由与C1相同的组织构成的线圈横列C2。
(反向添纱工序S2)
在编织成线圈横列C2后,实施反向添纱工序S2来编织线圈横列C3。线圈横列C3是具备横槽线4a的线圈横列。
在反向添纱工序S2中,首先利用小工序S201对前侧针床F的织针a~织针ab的全部针实施针织纱进纱来进行针织(〇)操作,将袜子10的足背侧半周编织成平针组织,在接下来的小工序S202中,折返进纱方向,在后侧针床B也对织针ab~织针a的全部针进行进纱并通过针织操作来编织平针组织。但是,在该利用后侧织针进行的编织中,对于织针u~织针h(参照图2的◎标记),调换反面纱的导纱齿轮与正面纱的导纱齿轮的顺序,使反面纱的导纱齿轮先运行而对织针先进行反面纱进纱。如此,反面纱SCY出现在正面侧,利用反面纱的收缩力压住编织物,形成横槽线4a。
接着线圈横列C3的编织,与线圈横列C1~C3同样地实施工序S1和反向添纱工序S2来编织线圈横列C4~C6。
(加厚部编织工序S3~S4)
如图2所示,接下来的线圈横列C7~线圈横列C12通过实施工序S3以及反向添纱工序S4来进行编织。工序S3将在小工序S302~小工序S306中重复5次进纱的织针增加为织针f~织针w,与工序S1相比在针排的两端各增加2针,除此以外,进行与工序S1同样的编织。重复2次工序S2来编织线圈横列C7和线圈横列C8。
接下来通过反向添纱工序S4来编织线圈横列C9。工序S4将使反面纱的导纱齿轮先运行的织针范围增加到织针f~织针w,与工序S2相比在针排的两端各增加2针,除此以外,进行与工序S2同样的编织。
接下来的线圈横列C10~C12与线圈横列C7~C9同样地通过工序S3、S4来进行编织。
(加厚部编织工序S5~S8)
以下,如图2、图3所示,一边适当地增加重复5次进纱的织针范围、使反面纱的导纱齿轮先运行的织针范围,一边利用与工序S1~工序S4同样的编织方法进行工序S5~S8,形成线圈横列C13~线圈横列C24。
(双叉部4b、4c的编织)
接下来的线圈横列C25~C33构成图1所示的趾球部4的双叉部4b、4c、薄弯入部9a以及在它们的周向连续的足背侧部分(未图示),将后述的工序S9~S14分别实施1~2次来进行编织。
(加厚部编织工序S9)
在加厚部编织工序S9中,利用小工序S901进行足背侧半周的编织,利用小工序S902~S910进行足底侧半周的编织。
详细而言,首先,利用小工序S901,对前侧针床的全部针实施针织纱进纱并通过针织(○)操作将足背侧部分形成为平针组织。在接下来的小工序S902~小工序S906中,对于织针s~织针ab,边折返进纱方向边重复5次进纱,编织足内侧的双叉部4b。
在小工序S902~小工序S906中,也与小工序S102~小工序S106同样地,边改变进纱方向边进行5次进纱,对于织针ab~织针s中的任意连续5针的针排,也利用各小工序进行1次针织(●)操作、1次集圈(▲)操作、3次浮线(━)操作,对于1根织针,进行1次针织(●)操作、1次集圈(▲)操作、3(n-3=2以上)次浮线(━)操作而编织成使加厚部完全组织10S的针织线圈组织连续重复而成的组织。
在小工序S906的前半段中,利用织针ab~织针s混杂进行针织(●)操作、集圈(▲)操作以及浮线(━)操作而编织成足内侧的双叉部4b之后,利用织针r~织针k将薄弯入部9编织成平针组织。
然后,在小工序S906的后半段~小工序S910中,对织针j~织针a,边改变进纱方向边重复5次进纱来编织外侧双叉部4c。在小工序S906~小工序S910中,也与加厚部完全组织10S同样地编织针织线圈组织连续的组织。
通过工序S9,编织成线圈横列C25后,接下来再次重复工序S9,编织由与C25相同的组织构成的线圈横列C26。
(反向添纱工序S10)
编织成线圈横列C26后,实施工序S10来编织具备横槽线4a的线圈横列C27。
在工序S10中也与工序S2同样地,对于图3中以◎表示的织针,调换反面纱的导纱齿轮与正面纱的导纱齿轮的顺序,使反面纱的导纱齿轮先运行来对织针先进行反面纱进纱,从而编织横槽线4a。
(加厚部编织工序S11~S13)
接下来,一边适当地减少进行内侧的双叉部4b的编织的织针的数量、进行外侧的双叉部4c的编织的织针的数量、使反面纱的导纱齿轮先运行的织针的数量,一边与工序S9、S10同样地实施工序S11~工序S14,来编织线圈横列C28~线圈横列C33。此处,趾球部4的编织完成。
(薄部编织工序S15)
趾球部4的编织结束后,通过薄部编织工序S15将趾球部4与足弓部5、6之间的薄横边界部9c编织成平针组织(参照图4的线圈横列C34~35)。
(加厚部编织工序S16)
内侧足弓部5以及外侧足弓部6的编织从实施工序S16来编织内侧足弓部5的前端部5a处开始。在工序S16中,首先,利用小工序S1601将足背侧编织成平针组织,之后,利用小工序S1602~小工序S1606,对织针ab~织针p重复5次进纱,与加厚部完全组织10S同样地以针织线圈连续的方式编织内侧足弓部5的前端部5a。
重复4次工序S16来编织线圈横列C36~C39。
(加厚部编织工序S17~S24)
加厚部编织工序S17~S24是将内侧足弓部5的后部5b与外侧足弓部6边在其间夹入薄纵向边界部9b边同时进行编织的工序。
在工序S17中,首先利用小工序S1701,对前侧针床F的全部针进行针织纱进纱并通过针织(○)操作将足背侧部分形成为平针组织。在接下来的小工序S1702~小工序S1706中,对于织针ab~织针p,边折返进纱方向边重复5次进纱来编织内侧足弓部5的后部5b,接下来,在小工序S1706的中盘部分,利用织针o~织针g的全部针进行针织(●)操作来编织成平针组织,编织薄纵向边界部9b。
然后,在小工序S1706的后半段~小工序S1710中,对织针f~织针a,边改变进纱方向边重复5次进纱,编织外侧足弓部4c。
在工序S17中的内侧足弓部5以及外侧足弓部6的编织中,也与工序S1的小工序S102~小工序S106同样地,编织成与加厚部完全组织10S同样的编织线圈组织重复的组织。
重复2次工序S17来编织线圈横列C40和线圈横列C41。
之后,从编织线圈横列C42~C55的工序S18到工序S24为止,适当变更编织内侧足弓部5、外侧足弓部6以及薄纵向边界部9b的织针的数目,除此以外,与工序S17同样地进行编织。在工序S21~工序S24(线圈横列C48~线圈横列C55)中,进行编织而在内侧足弓部5的内侧设置薄内侧部9d。工序内侧足弓部5以及外侧足弓部6的编织结束后,通过工序S25对前后织针的全部针呈环绕状进行针织纱进纱来将线圈横列C56编织成平针组织。
另外,虽然在内侧足弓部5以及外侧足弓部6没设置横槽线4a,但也可以与趾球部4同样地进行设置。
<第2实施方式>
图8示出由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构成的袜子20。袜子20主要具备足尖部1、足心部22、足跟部23以及袜口部8,且通过以前后一对的方式具备针床F、B的横编机编织而成。在袜子20中,足底侧的趾球部24和足跟部23被形成为加厚部。
应予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以后的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赋予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趾球部(加厚部)24设置于二趾到次小趾这3根脚趾的根部,形成为宽度向后侧变窄的扇型状。趾球部24通过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内侧足弓部5、外侧足弓部6同样的编织方法而编织,不具备横槽线4a。
应予说明,省略趾球部24的编织图。
足跟部23具备:通过左右一对的前侧拼缝线271、271和左右一对的后侧拼缝线272、272沿前后方向被分隔开的、足跟前部231、足跟中间部232、足跟后部233。
图9、图10示出足跟部23的编织方法。足跟部23通过接着足心部22的编织进行的加厚部编织工序S26~S30编织而成。应予说明,为了方便说明,将足跟部23中5次折返进纱方向编织而成的组织作为1个线圈横列进行说明。
(缩幅部编织工序S26)
缩幅部编织工序S26是编织足跟前部231的工序。
在小工序S2601中,如图9所示,使导纱齿轮左行并以后侧针板的织针ab进行了集圈(▲)操作之后,从织针aa至织针a为止,以针织(●)、浮线(━)、集圈(▲)、浮线(━)、浮线(━)的顺序重复织针的操作。
在小工序S2602中,使导纱齿轮右行,由织针a进行了集圈(▲)操作之后,使针织(●)和浮线(━)的位置偏移至小工序S2601的左侧1根织针并同样地从织针b到织针aa为止重复针织(●)、集圈(▲)以及浮线(━)。在小工序S2602中,与小工序S2601相比从端部减少1针进行进纱的织针。
之后,从小工序S2603至小工序S2605为止,每次折返进纱方向时,将要进纱的织针减少1针,并使针织(●)和集圈(▲)的操作与前次小工序相比由左侧相邻的1根织针进行,由此编织线圈横列C201。
线圈横列C201如图9的粗框所示那样,以织针v~织针z编织而成的部分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加厚部完全组织10S相同的编织方法,其它织针也与加厚部完全组织10S同样地以针织线圈组织连续的方式重复进行编织。
之后,通过小工序S2606~小工序S2638,使要进纱的织针一点一点地减少,并使针织(●)和集圈(▲)的位置逐针向左偏移,由此对线圈横列C202至线圈横列C208进行编织。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加足跟前部231的线圈横列数量以赋予膨胀度,如小工序S2606、小工序S2607那样设置了与前面的小工序相比增加要进纱的织针的小工序,但也可以在各小工序中必须与前面的小工序相比减少要进纱的织针。
之后,在小工序S2639中,使针织(●)和集圈(▲)的位置与小工序S2738相比向左偏移1针,从织针u到织针a进行进纱来实施编织,在小工序S2740中,在前侧针床F使进纱方向为右向,对从a到ab为止的全部针进纱来进行针织(〇)操作,将作为足背侧的半周编织成平针组织。
(拼缝线编织工序S27)
拼缝线编织工序S27是编织左右一对的前侧拼缝线271、271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拼缝线271、271也被编织成加厚部。在工序S27中,将与加厚部完全组织10S同样的编织方法在织针a~织针ab的范围内进行。此时,在工序S26中折返进纱方向的位置进行了集圈(▲)操作的状态下成为保持挂住于织针a~h、u~ab的状态的多个线圈连结于通过拼缝线形成工序S27利用针织(●)操作形成的线圈,该连结部形成为前侧拼缝线271。例如,通过小工序S2602的织针a的集圈(▲)操作成为卡住于织针a状态的双重线圈通过小工序S2701中的织针a的集圈(▲)操作而成为三重线圈之后,连结于通过小工序S2703中织针a的针织(●)操作形成的针织线圈。
(缩幅部编织工序S28)
缩幅部编织工序S28是如图10所示那样在工序S27编织成前侧拼缝线271、271之后,编织由线圈横列C210~线圈横列C216构成的足跟中间部232的工序。
在工序S28中,也与编织足跟前部231的工序S26同样地,逐步减少要进纱的织针的数量,并且以重复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加厚部完全组织10S的编织同样的编织的方式来进行。
在加厚部编织工序S28刚结束后,集圈(▲)操作后多个线圈保持挂住于织针a~g、织针u~ab的状态。
(拼缝线编织工序S29)
拼缝线编织工序S29是编织足跟后部233并且编织后侧拼缝线272、272的工序。在工序S29中,如图10所示,首先在小工序S2901中,使进纱方向为右向,以织针h进行集圈(▲)操作,以织针i进行针织(●)操作,之后,从织针j开始,使织针的操作按浮线(━)、浮线(━)、针织(●)、针织(●)的顺序重复进行至织针v为止。之后,从接下来的小工序S2902至小工序S2915为止,以进行针织(●)和浮线(━)操作的织针相比于前次小工序偏移至左邻2根织针的方式重复该操作。此时,每次折返进纱方向时增加要进纱的织针的数量,并在折返进纱方向的位置进行集圈(▲)操作。
在足跟后部233,通过该2次连续的浮线(━)操作形成类似绒毛状的搭接纱,所以,虽然与编织成全针平针组织的部分相比,厚度厚,但是,与足跟前部231、足跟中间部232相比,厚度薄。
在工序S29中折返进纱方向的位置,在通过针织(●)操作形成的线圈连结工序S28中挂住于织针a~g、织针u~ab状态的线圈而形成后侧拼缝线272、272。
接下来,对权利要求书中n=7时的第3实施方式至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
图11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加厚部的编织方法。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由织针g~织针m为止的相邻的7根织针构成的针排折返进纱方向,并从小工序S3102至小工序S3108为止,进行7次进纱来编织7列线圈纵列×7根小线圈横列的加厚部完全组织30S。
在第3实施方式中,除了小工序S3106的全部工序中,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各1次,浮线(━)操作为5次,而仅在小工序S3106中,进行2次针织(●)操作、1次集圈(▲)操作、4次浮线(━)操作。
也就是说,在第3实施方式中,从编织加厚部完全组织30S的小工序S3102至小工序S3008为止,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进行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的织针的总和为3针的加厚部编织小工序为1次的情况。
另外,织针g~织针m之中,除了织针i的全部针进行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各1次、浮线(━)操作5次,而在织针i,进行针织(●)操作2次、集圈(▲)操作1次、浮线(━)操作4次。
也就是说,在第3实施方式中,编织加厚部完全组织30S的小工序S3102~小工序S3108,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进行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的次数的总和为3次的织针的数量为1根的情况。
(第4实施方式)
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加厚部完全组织40S的编织中的小工序S4002~S4008中,如图12所示,在除了小工序S4008的全部工序中,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各1次,浮线(━)操作为5次,而仅在小工序S4008中,进行2次集圈(▲)操作、1次针织(●)操作、4次浮线(━)操作。另外,在小工序S4002~S4008中,织针g~织针m之中,除了织针i的全部针进行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各1次、浮线(━)操作为5次,而在织针i中,进行2次集圈(▲)操作、1次针织(●)操作、4次浮线(━)操作。
应予说明,在图12中,小工序S4009~小工序S4016一起示出的是如小工序S4008和小工序S4010中的织针i那样通过集圈(▲)操作连续而形成三重线圈的例子。
(第5实施方式)
在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加厚部完全组织50S的编织中,如图13所示,与第1、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全部的小工序以及全部的织针,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各1次,其余全部为浮线(━)操作。但是,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在各小工序中进行集圈(▲)操作、浮线(━)操作的织针相对于前次小工序向左各偏移1针,而在第5实施方式中,进行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的织针与进行前次小工序的针织(●)操作、集圈(▲)操作的织针无关。
本发明的具备加厚部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如第3~第5实施方式那样,n次加厚部编织小工序中的、针织(●)操作与集圈(▲)操作合计进行3次的小工序优选为1个以下。如此,利用全部的小工序,能够编织成与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仅分别进行各1次的情况相比厚度和质感几乎没有变化的编织物。
(第6实施方式)
在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加厚部完全组织60S的编织中,如图14所示,与第1、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全部小工序中针织(●)操作与集圈(▲)操作各保留1次,其余全部进行浮线(━)操作。另外,在加厚部完全组织60S的编织中,在全部织针进行针织(●)操作与集圈(▲)操作各1次,其余全部进行浮线(━)操作。但是,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在各小工序中进行集圈(▲)操作、浮线(━)操作的织针相对于前次小工序向左偏移各1针,而在第6实施方式中,仅针织(●)操作相对于前次小工序向左偏移各1针,进行集圈(▲)操作的织针与进行前次小工序的集圈(▲)操作的织针无关。
(第7实施方式)
图15所示的第7实施方式的加厚部70处的加厚部完全组织70S与第1、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全部小工序中,进行针织(●)操作与集圈(▲)操作各1次,其余全部进行浮线(━)操作。另外,加厚部完全组织70S在全部织针进行针织(●)操作与集圈(▲)操作各1次,其余全部进行浮线(━)操作。加厚部完全组织70S与第1、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各小工序中进行集圈(▲)操作、浮线(━)操作的织针以相对于前次小工序向左偏移各1针的方式被操作。
如第3~第7实施方式那样,在1次加厚部编织工序中,使用7根相邻的织针重复7次加厚部编织小工序,从而能够使加厚部进一步增厚。
本发明涉及的具备加厚部的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整数n并不限于5和7,也可以是6,还可以是8以上。例如,若n=6,则对于加厚部完全组织,对于连续的6根织针,可以边改变重复方向边进行6次加厚部编织小工序,在各小工序中进行1或2次针织(●)操作、1或2次集圈(▲)操作、3次以上的浮线(━)操作,在该6根织针的各织针,进行1或3次针织(●)操作、1或2次集圈(▲)操作、3次以上的浮线(━)操作。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袜子,还能够应用于袜子以外的横编织物。即使是应用于袜子的情况,也并不限于五趾袜,还能够用于无趾袋的袜子,趾袋也可以是4个以下,还可以代替趾袋而仅设置供趾穿过的趾孔。也可以将加厚部设于袜子的足背侧,还可以将加厚部设于袜子的足底侧的仅1处位置或者4处位置以上。

Claims (9)

1.一种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是编织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备加厚部编织工序,在所述加厚部编织工序中,折返进纱方向并连续地重复进行n次加厚部编织小工序,由此形成至少一个加厚部完全组织,在所述加厚部编织小工序中,对包括n根织针的针排沿着所述针排排列的一个方向或者另一方向进行1次针织纱进纱,其中,n为5以上的整数,
在所述加厚部编织小工序中,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分别由至少1根织针进行,并且,浮线操作由至少n-3根以上的织针进行,
在所述加厚部编织工序中,每形成一个所述加厚部完全组织,使包括n根的针排的每根织针进行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至少各1次,并且进行浮线操作n-3次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
每形成一个所述加厚部完全组织,进行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的织针的总和为3针的加厚部编织小工序为0次或者1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
每形成一个所述加厚部完全组织,进行针织操作和集圈操作的次数的总和为3次的织针的数量为0根或者1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
所述针织纱包括由非弹性纱形成的正面纱和由弹性纱形成的反面纱,
在前后2个加厚部编织工序之间具备反向添纱工序,在该反向添纱工序中,对于所述针排中的至少一部分针,使进行所述正面纱进纱的导纱齿轮与进行所述反面纱进纱的导纱齿轮的前后倒置,以所述非弹性纱为反面纱、以所述弹性纱为正面纱,进行编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
所述针织纱包括由非弹性纱形成的正面纱和由弹性纱形成的反面纱,
在前后2个加厚部编织工序之间具备反向添纱工序,在该反向添纱工序中,对于所述针排中的至少一部分针,使进行所述正面纱进纱的导纱齿轮与进行所述反面纱进纱的导纱齿轮的前后倒置,以所述非弹性纱为反面纱、以所述弹性纱为正面纱,进行编织。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
所述针织纱包括由非弹性纱形成的正面纱和由弹性纱形成的反面纱,
在前后2个加厚部编织工序之间具备反向添纱工序,在该反向添纱工序中,对于所述针排中的至少一部分针,使进行所述正面纱进纱的导纱齿轮与进行所述反面纱进纱的导纱齿轮的前后倒置,以所述非弹性纱为反面纱、以所述弹性纱为正面纱,进行编织。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
所述加厚部编织工序具备:
缩幅部编织工序,从所述针排的两端开始逐渐减少要进纱的织针并多次重复所述加厚部编织小工序;和
拼缝线形成工序,接着所述缩幅部编织工序,对保持挂住于织针的状态的线圈进行针织来形成左右一对拼缝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
在所述拼缝线形成工序中也多次重复进行所述加厚部编织小工序。
9.一种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该加厚部与周围相比厚度厚,所述横编织物的特征在于,
所述加厚部在编织物的1个线圈横列中具有加厚部完全组织,该加厚部完全组织包括针织纱沿着线圈横列方向折返的n根小线圈横列和n列线圈纵列,其中,n为5以上的整数,
所述加厚部完全组织的各线圈纵列具有1个~2个线圈,并且,各线圈纵列的线圈中的1个包括将针织线圈与集圈线圈重叠而成的双重线圈,
所述针织线圈所在的小线圈横列与所述集圈线圈所在的小线圈横列的组合在所述各双重线圈之间并不相同。
CN201811439781.9A 2017-12-28 2018-11-29 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 Active CN1099722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3077A JP6415680B1 (ja) 2017-12-28 2017-12-28 肉厚部を備えた横編地の編成方法、及び肉厚部を備えた横編地
JP2017-253077 2017-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72273A CN109972273A (zh) 2019-07-05
CN109972273B true CN109972273B (zh) 2020-07-14

Family

ID=64017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39781.9A Active CN109972273B (zh) 2017-12-28 2018-11-29 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76231B2 (zh)
EP (1) EP3517668B1 (zh)
JP (1) JP6415680B1 (zh)
CN (1) CN1099722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700025731A1 (it) * 2017-03-08 2018-09-08 Jvc Holding Srl Procedimento per la realizzazione di una tomaia per scarpe
US20200205480A1 (en) * 2018-12-28 2020-07-02 Nike, Inc. Open toe sock with toe anchor
US11583009B2 (en) 2018-12-28 2023-02-21 Nike, Inc. Sock with lateral toe seam
JP7425006B2 (ja) * 2020-02-17 2024-01-3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8532A (ja) 1981-09-05 1983-05-12 タムナハリ・デイベロツプメンツ・リミテツド 鳥などの収集装置
US4732015A (en) * 1985-10-23 1988-03-22 American Doubloon Corporation Knitted article
US4797311A (en) * 1986-01-29 1989-01-10 J. E. Morgan Knitting Mills, Inc. Insulating fabric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JP3145209B2 (ja) 1992-11-11 2001-03-12 帝人加工糸株式会社 抗スナッギング性三層構造編地
ITBS20010069A1 (it) * 2001-10-01 2003-04-01 Sangiacomo Spa Metodo di costruzione di maglia vanisata disegnata.
JP3470120B1 (ja) * 2002-10-01 2003-11-25 グンゼ株式会社 端末編組織および該端末編組織を備えた衣類
JP2006257563A (ja) * 2005-03-15 2006-09-28 Shima Seiki Mfg Ltd 部分的に厚みのある編地の形成方法および編み製品
KR101287865B1 (ko) * 2005-05-26 2013-07-18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및 편성제품
WO2008139710A1 (ja) * 2007-05-02 2008-11-20 Shima Seiki Mfg., Ltd. プレーティング編成筒状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ならびにデザイン装置
JP5064169B2 (ja) * 2007-10-23 2012-10-31 岡本株式会社 靴下
JP5022207B2 (ja) 2007-12-19 2012-09-12 地方独立行政法人 東京都立産業技術研究センター 多層編地および多層編地の編成方法
JP2010281000A (ja) * 2009-06-03 2010-12-16 Masahiro Koma 編物のクッション構造
CN203492801U (zh) * 2013-08-08 2014-03-26 辽源市优品内衣有限公司 提花三角裤
CN103556379B (zh) * 2013-11-15 2015-11-25 加宝利服装有限公司 一种无缝针织裤和一种无缝针织裤的织造工艺
JP2015212439A (ja) * 2014-05-02 2015-11-26 株式会社マルエーニット 靴下
CN204058824U (zh) * 2014-09-19 2014-12-31 浙江嘉名染整有限公司 猫耳朵新型儿童针织面料
JP6121395B2 (ja) * 2014-12-18 2017-04-26 石川メリヤス有限会社 編方向の一部に厚地部を有する編成物、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KR101742699B1 (ko) * 2015-08-31 2017-06-01 주식회사 우전섬유 이중 린넨직물 제조를 위한 캠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 환편기
JP6230733B1 (ja) * 2017-01-12 2017-11-15 ニッティド株式会社 フットカバーの編成方法、及びフットカバー
CN107099920B (zh) * 2017-06-22 2019-02-22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成型鞋口上弹性领口的编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76231B2 (en) 2020-12-29
CN109972273A (zh) 2019-07-05
US20190203390A1 (en) 2019-07-04
JP2019119936A (ja) 2019-07-22
EP3517668B1 (en) 2024-03-20
JP6415680B1 (ja) 2018-10-31
EP3517668C0 (en) 2024-03-20
EP3517668A2 (en) 2019-07-31
EP3517668A3 (en) 2019-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72273B (zh) 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具备加厚部的横编织物
TWI586290B (zh) 鞋面之編織方法
US6227011B1 (en) Tubular knit and shaped ear-covering band and method for its manufacture
WO2010098052A1 (ja) 筒状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US20180199668A1 (en) Knitted fabric and knitted fabric joining method
EP0781880B1 (en) Binding-off method, bound knitted fabric, and CA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227717B2 (en) Foot-covering gar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foot-covering garment and a circular machine for knitwear or hosiery
CN101310054B (zh) 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以及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
TWI585254B (zh) 編織物之編織方法
CN101435131A (zh) 带指袋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EP3165648A1 (en) Tubular knitted fabric provided with tightening portion and knitting method therefor
JP3099304B2 (ja) 解れ止め方法
JP2007113150A (ja) 仕切りを有する筒状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JP3333384B2 (ja) 無縫製ソックスの編成方法
EP2208814B1 (en) End-connecting method for doubly-cylindrical fabric
JP4919522B2 (ja) 靴下の一部に締め込み部を有する靴下および靴下の一部に締め込み部を有する靴下の製造方法
JP6280991B2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
JP6230733B1 (ja) フットカバーの編成方法、及びフットカバー
JP2000355859A (ja) 二層状ニットスカ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二層状ニットスカート
JPH11229253A (ja) ニット製スリッパ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JP3009868B2 (ja) 伏せ目処理したリブ編み地及びリブ編み用伏せ目方法
JP6518549B2 (ja) シューズアッパー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シューズアッパー
US1949439A (en) Knitted nonravel contoured fabric
JPH11256456A (ja) 弾性糸により端部処理を施してなる編み地およびその編み地の端部処理方法
JP5377088B2 (ja) 靴下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