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63029A - 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63029A
CN109863029A CN201780064642.XA CN201780064642A CN109863029A CN 109863029 A CN109863029 A CN 109863029A CN 201780064642 A CN201780064642 A CN 201780064642A CN 109863029 A CN109863029 A CN 1098630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ular component
display panel
transparent substrate
fitting
adsorp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6464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植松利之
青山智雄
小板桥恒二
堀雄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GC Inc
Original Assignee
AGC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GC Inc filed Critical AGC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8630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630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04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the apparatus
    • B32B37/00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laminating machines comprising rolle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sing technique, e.g. using action of vacuum or fluid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using adhes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它是介由粘接层对第1板状构件和第2板状构件进行层叠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包括通过按压构件向所述第1板状构件按压所述第2板状构件、形成所述第1板状构件和所述第2板状构件进行贴合的贴合前线的按压工序,使所述按压构件相对于所述第1板状构件和所述第2板状构件进行相对移动以推进所述贴合前线的贴合工序,在离所述贴合前线为规定距离的范围内支撑所述第2板状构件以使所述第2板状构件与所述第1板状构件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的支撑工序。

Description

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公开了使液晶显示器等显示面板吸附于弯曲板并在该状态下将弯曲板按压于被贴合物、藉此将显示面板贴合于被贴合物的贴合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421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图14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图。即,图14是说明专利文献1的贴合方法的附图。使用专利文献1的贴合方法将大型显示面板1贴合至被贴合物5时,在吸附于弯曲板6的显示面板1的吸附面侧与贴合面侧有可能因弯曲曲率的差异导致偏移量增加而损坏显示面板1。另外,将大型显示面板1贴合于被贴合物5时,位置对齐等的操作性有可能降低。
使用专利文献1的贴合方法时,将显示面1整体弯曲成弓状,因此显示面板1的第1主表面(例如吸附面)2和显示面板1的第2主表面(例如贴合面)3处产生曲率差异,进而尺寸产生差异。该差异有可能导致(1)显示面板1的破损和(2)显示面板1的显示图像的识别性降低。
例如,显示面板1为液晶显示器面板的情况下,如果液晶显示器面板整体弯曲成弓状,则TFT(薄膜晶体管)基板和CF(滤色片)基板处产生曲率差异,进而产生尺寸差异。其结果是,在TFT基板和CF基板之间密封液晶的密封层会发生破裂。
密封层在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外周部将TFT基板和CF基板粘接。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中央部,TFT基板和CF基板有时无法粘接。因此,在密封层未破裂的情况下,TFT基板和CF基板的间隙(也记为“液晶层间隙”)有时存在不均,以消除TFT基板和CF基板的尺寸差异。具体而言,液晶显示器面板的中央部处的液晶层间隙有时大于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外周部的液晶层间隙。液晶层间隙的不均会降低显示图像的识别性。
另外,TFT基板和CF基板的尺寸差异导致产生应力,TFT、形成TFT的基板(例如玻璃基板)、CF、形成CF的基板(例如玻璃基板)当然也有可能破损。除了液晶显示器面板以外,例如有机EL显示器面板、等离子显示器面板也同样可能产生应力并发生破损。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第1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板状构件不破损的情况下容易地进行贴合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此外,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显示图像的识别性良好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本发明能够达成上述第1目的和第2目的中的至少一者即可。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形式为介由粘接层对第1板状构件和第2板状构件进行层叠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包括通过按压构件向所述第1板状构件按压所述第2板状构件、形成所述第1板状构件和所述第2板状构件进行贴合的贴合前线的按压工序,使所述按压构件相对于所述第1板状构件和所述第2板状构件进行相对移动以推进所述贴合前线的贴合工序,和在离所述贴合前线为规定距离的范围内支撑所述第2板状构件以使所述第2板状构件与所述第1板状构件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的支撑工序。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提供能够在板状构件不破损的情况下容易地进行贴合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另外,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提供显示图像的识别性良好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B-B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9是第3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装置的侧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11是第4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附图中,同一构成部分用相同符号表示,有时会省去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装置100的侧视图。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装置100的俯视图。另外,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如图1至图3所示,制造装置100具有底板(日文:下敷き)30、吸附板40、层压机50、滑动上提装置(日文:スライドピックアップ)60、以及固定上提装置(日文:固定ピックアップ)70。
底板30是大致矩形的平板状构件。底板30能使用例如聚氯乙烯等树脂材料、铝等金属材料。在底板30上载置作为第1板状构件的透明基板10。在透明基板10的与底板30相反侧的面上形成用于接合作为第2板状构件的显示面板20的粘接层11。粘接层11如果能够接合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则材料等不受限制。另外,粘接层11也可形成于显示面板20的与透明基板10接合的面上。
透明基板10例如是钠钙玻璃、铝硅酸盐玻璃、铝硼硅酸盐玻璃、无碱玻璃等无机玻璃板,或者是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树脂等有机玻璃板。此外,玻璃基板10也可以是多块玻璃板贴合而得的夹层玻璃。
底板30的一端设置有使吸附板40的位置与底板30吻合的定位构件(日文:位置決め部材)32。定位构件32如图1所示,在侧视时形成L字形,抵住吸附板40的一端。
吸附板40具有第1吸附板41和第2吸附板42。第1吸附板41和第2吸附板42例如是聚氯乙烯等树脂材料形成的矩形的平板状构件。第2吸附板42的两面贴合有吸附片,一个面吸附于第1吸附板41。另外,第2吸附板42的另一面吸附有显示面板20。
显示面板20例如是液晶显示面板,具有偏振板、取向层、起到电极功能的一对玻璃板、封入一对玻璃板间的液晶等。另外,显示面板20例如也可以是有机EL显示器面板、等离子显示器面板等。另外,贴合于作为第1板状构件的透明基板10的第2板状构件不限于显示面板。
第1吸附板41的一端设置有抵住底板30的定位构件32的抵接构件43。吸附板40以抵接构件43抵住底板30的定位构件32的状态被固定,藉此确定相对于底板30的位置。吸附底板40如上所述确定位置,与底板30对向配置以使显示面板20位于透明基板10侧。
第2吸附板42的定位构件32侧的端部与透明基板10之间设置有助行板(日文:助走板)31。助行板31是厚度与显示面板20和粘接层11的总厚度相同的板状构件,在层压机50中进行接合时,防止显示面板20的端部与透明基板10强力接触而破损。另外,第2吸附板42的另一端部与透明基板10之间设置有后行板(日文:後走板)33。后行板33是与助行板31相同的构件。通过设置后行板33,在显示面板20完全通过层压机50时,能够防止显示面板20的端部被按压辊51按压而破损。助行板31和后行板33可相对于透明基板10和第2吸附板42中的任一者固定。
第2吸附板42的长度和宽度小于第1吸附板41。因此,即使是在向底板30按压吸附板40以使显示面板20贴合于透明基板10的状态下,也能在第1吸附板41和透明基板10之间,于第2吸附板42的外侧存在空间。该空间中容纳设置于显示面板20的印刷基板,能够在印刷基板不破损的情况下将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贴合。另外,即使印刷基板向吸附板40外伸出,也能防止破损。
层压机50具有按压辊51和驱动辊52。层压机50在按压辊51和驱动辊52之间将吸附板40向底板30按压,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介由粘接层11接合。
按压辊51朝向驱动辊52受力,朝向底板30按压吸附板40。驱动辊52进行旋转驱动,沿图1所示的箭头A1方向运送插入驱动辊52和按压辊51之间的底板30和吸附板40。按压辊5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通过与第1吸附板41之间的摩擦力,被驱动辊52所运送的底板30和吸附板40带动而旋转。
另外,层压机50、底板30和吸附板40能够相对移动即可,也可以是层压机50相对于底板30和吸附板40移动的构成。另外,如果在相对于底板30和吸附板40进行相对移动的同时,能够介由吸附板40将显示面板20按压至透明基板10,则层压机50也可以是不同于本实施方式的构成。
滑动上提装置60固定设置于向贴合的行进方向(箭头A1方向的相反方向)离层压机50规定距离的位置,并且保持吸附板40以使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
滑动上提装置60具有滑动板61和滑动垫62。滑动板61保持多个滑动垫62,固定设置于向贴合的行进方向离层压机50为规定距离且离底板30为规定高度的位置。滑动板61例如固定于层压机50的框体。滑动垫62例如通过真空吸附以吸附保持吸附板40。滑动垫62在例如由层压机50搬运且在吸附面涂布有氟的吸附板40的表面上滑动并保持吸附板40。
另外,滑动上提装置60从吸附板40的不与显示面板20相接的面保持吸附板40,如果能够在宽度方向(与层压机50的搬运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保持,则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示例的构成。
固定上提装置70保持吸附板40以在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与通过层压机50运送的吸附板40共同移动。
固定上提装置70具有保持板71、吸附垫72和脚部73。保持板71保持多个吸附垫72。吸附垫72例如通过真空吸附以吸附保持吸附板40。脚部73设置于保持板71的两端部。脚部73的一端固定于保持板71,另一端抵接于底板30。固定上提装置70通过吸附垫72保持吸附板40,脚部73抵接于底板30,与通过层压板50搬运的吸附板40共同移动。固定上提装置70如上所述与吸附板40共同移动,在滑动上提装置60附近从吸附板40脱离。另外,固定上提装置70从吸附板40的不与显示面板20相接的面保持吸附板40,如果能够在宽度方向上保持,则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示例的构成。
滑动上提装置60和固定上提装置70通过上述构成,在离层压机50向贴合的行进方向为规定距离以上的范围内保持吸附板40,以使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形成一定的间隔。滑动上提装置60和固定上提装置70的数量和配置等构成如果能够以吸附板40相对于透明基板10和底板30平行且在搬运方向和宽度方向不发生弯曲的方式保持,则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示例的构成,滑动上提装置60优选设置于显示面板20的贴合的行进方向中央附近。藉此能够抑制显示面板20的由重力导致的不期望的变形,并能抑制显示面板20与粘接层11的不期望的接触。
如上所述,如果由滑动上提装置60和固定上提装置70保持的吸附板40与底板30共同插入层压机50,则吸附板40变形为S字形。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吸附板40在层压机50和滑动上提装置60之间与显示面板20共同在弯曲部a和弯曲部b这2个部位弯曲。
显示面板20的前端部20c和显示面板20的后端部20d呈平行或倾斜(在图1中为平行)状。此处,“前”是指贴合的行进方向前方,“后”是指贴合的行进方向后方。在前端部20c和后端部20d之间设置第1弯曲部20a和第2弯曲部20b。第1弯曲部20a和第2弯曲部20b形成后述的未贴合区域。第1弯曲部20a和第2弯曲部20b彼此对向弯曲。即,第1弯曲部20a的曲率的中心与第2弯曲部20b的曲率的中心夹住显示面板20而设置于相反侧。
本说明书中,将具有平坦的前端部20c、平坦的后端部20d、以及前端部20c和后端部20d之间彼此向反方向弯曲的第1弯曲部20a和第2弯曲部20b的形状称作S字形。第1弯曲部20a的曲率的大小和第2弯曲部20b的曲率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相同。
通过使显示面板20变形为S字形,与以往的显示面板20整体弯曲成弓形的情况不同,能够缩小显示面板20的第1主表面(例如吸附面)与显示面板20的第2主表面(例如贴合面)的尺寸的差异。其结果是,能够抑制(1)显示面板20的破损和(2)显示面板20的显示图像的识别性降低中的至少一项。
例如,在显示面板20为液晶显示器面板的情况,能够抑制TFT基板和CF基板产生尺寸差异。其结果是,在TFT基板和CF基板之间密封液晶的密封层的破裂能够得到抑制。另外,在密封层不破裂的情况下,能够抑制TFT基板和CF基板的液晶层间隙产生不均,进而能够抑制显示图像的识别性降低。
此外,当然不仅能够抑制密封层的破损,而且能够抑制TFT、形成TFT的基板(例如玻璃基板)、CF、形成CF的基板(例如玻璃基板)的破损。同样也能抑制除液晶显示器面板以外的显示面板(例如有机EL显示器面板、等离子显示器面板)的破损。
在弯曲部a和弯曲部b处弯曲的显示面板20和吸附板40的曲率半径优选尽可能为高值,以避免显示面板20的破损。例如,通过使层压机50与滑动上提装置60的间隔为250mm、滑动上提装置60的位置处显示面板20与透明基板10的间隔为3mm,能够使弯曲部a和弯曲部b处的曲率半径达到约5200mm。
照此利用第1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0,则能够抑制吸附并保持于吸附板40的显示面板20的弯曲,进而能够在显示面板20不破损的情况下贴合至透明基板10。
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4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图。图4(A)是表示显示面板和透明基板的贴合开始时的状态的图。图4(B)是表示显示面板和透明基板的贴合过程中的状态的图。图4(C)是表示显示面板和透明基板的贴合完成时的状态的图。图4示出了在制造装置100中贴合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以制造层叠体的状态。
首先,如图4(A)所示,载置透明基板10的底板30与吸附保持显示面板20的吸附板40对向配置。吸附板40由滑动上提装置60和固定上提装置70支撑,以在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对向配置的底板30和吸附板40插入层压机50的按压辊51和驱动辊52之间,沿图4(A)中的箭头A1方向运送。在层压机50中,通过按压辊51向底板30按压吸附板40。吸附板40变形为S字形。
然后,如图4(B)所示,层压机50的驱动辊52旋转,向箭头A1方向运送底板30和吸附板40。在层压机50中,按压辊51将吸附板40向底板30按压,显示面板20介由粘接层11贴合于透明基板10。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形成贴合前线。贴合前线是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介由粘接层11贴合而成的贴合区域与尚未贴合的未贴合区域的边界。如果驱动辊52旋转而运送底板30和吸附板40,则贴合前线朝向与箭头A1方向的相反方向推进,透明基板10与显示面板20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依次贴合。
如果驱动辊52旋转而运送底板30和吸附板40,则固定设置的滑动上提装置60与层压机50共同相对于底板30和吸附板40进行相对移动。支撑吸附板40的固定上提装置70与底板30和吸附板40被共同运送,在滑动上提装置60附近依次脱离。
通过滑动上提装置60和固定上提装置70,在未贴合区域从贴合前线向贴合的行进方向为规定距离以上的范围内,吸附板40得到支撑以使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且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平行。
然后,如图4(C)所示,如果驱动辊52旋转而运送底板30和吸附板40,则按压辊51将显示面板20按压于透明基板10以推进贴合前线,显示面板20介由粘接层11与透明基板10贴合。如果贴合前线到达显示面板20的端部而使得显示面板20的整个区域贴合至透明基板10,则可得到显示面板20介由粘接层11贴合于透明基板而成的层叠体。底板30和吸附板40整体通过按压辊51和驱动辊52之间后,从显示面板20剥离吸附板40,藉此能够得到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的层叠体。
如上所述,通过第1实施方式则能够使显示面板20在不发生大幅弯曲的情况下贴合于透明基板10。另外,载置了透明基板10的底板30与吸附了显示面板20的吸附板40对向配置并通过层压机50的按压辊51和驱动辊52之间,藉此能够将显示面板20容易地贴合至透明基板10。照此,通过第1实施方式则显示面板20在不破损的情况下容易地贴合至透明基板10,能够制造显示面板20层叠于透明基板10而成的层叠体。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附图说明第2实施方式。另外,与已经说明过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省去说明。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装置200的侧视图。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装置200的俯视图。另外,图7是图6的B-B剖视图。
如图5至图7所示,制造装置200具有底板30、吸附板40、层压机50、支撑气球(日文:支持バルーン)80、以及固定上提装置90。底板30上载置有透明基板10。另外,吸附板40上吸附有显示面板20。
支撑气球80设置于透明基板10和第1吸附板41之间并支撑吸附板40,以在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支撑气球80例如由厚1mm的能够伸缩的橡胶等树脂材料形成为袋状,在内部以规定的压力注入空气。支撑气球80如图6和图7所示,分别设置于与层压机50运送底板30和吸附板40的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
支撑气球80在层压机50的按压辊51和驱动辊52之间被压缩。支撑气球80被层压机50的按压辊51按压而收缩至不影响显示面板20在透明基板10上的贴合的厚度,因此在通过了层压机50后也能够维持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的贴合。另外,支撑气球80支撑第1吸附板41,使得在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的未贴合区域从贴合前线向贴合的行进方向(箭头A2方向的相反方向)为规定距离以上的范围内在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
吸附板40和吸附于吸附板40的显示面板20如上所述被支撑气球80支撑,从而如图5所示变形为S字形。另外,在未贴合区域从贴合前线向贴合的行进方向为规定距离以上的范围内支撑吸附板40,以使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以一定的间隔呈平行状态。
固定上提装置90具有保持板91和吸附垫92。保持板91保持多个吸附垫92。吸附垫92例如通过真空吸附以吸附保持吸附板40。吸附板4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和宽度方向中央部安装有吸附垫92。如图7所示,固定上提装置9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吸附垫92介由吸附板40被支撑板80支撑,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吸附垫92吸附保持吸附板40。因此,固定上提装置90能够抑制吸附板4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比宽度方向两端部更为下垂的情况,从而能够防止显示面板20与透明基板10上的粘接层11接触。固定上提装置90与由层压机50运送的吸附板40共同移动,在层压机50附近的规定位置从吸附板40脱离。
另外,固定上提装置90如果能够保持吸附板40以防止吸附板40在宽度方向上的下垂等导致的显示面板20与透明基板10的接触,则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示例的构成。另外,作为支撑吸附板40并在层压机50中被压缩的压缩构件,例如也可以是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海绵等。
如上所述利用第2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200,则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抑制吸附并保持于吸附板40的显示面板20的弯曲,进而能够在显示面板20不破损的情况下贴合至透明基板10。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8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图。图8(A)是表示显示面板和透明基板的贴合开始时的状态的图。图8(B)是表示显示面板和透明基板的贴合过程中的状态的图。图8(C)是表示显示面板和透明基板的贴合完成时的状态的图。图8示出了在制造装置200中贴合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以制造层叠体的状态。
首先,如图8(A)所示,载置透明基板10的底板30与吸附保持显示面板20的吸附板40对向配置并将支撑气球80夹在中间。吸附板40由支撑气球80和多个固定上提装置90支撑,以在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底板30和吸附板40插入层压机50的按压辊51和驱动辊52之间,沿图8(A)中的箭头A2方向运送。在层压机50中,通过按压辊51向底板30按压吸附板40。吸附板40变形为S字形。
然后,如图8(B)所示,层压机50的驱动辊52旋转,向箭头A2方向运送底板30和吸附板40。在层压机50中,按压辊51向底板30按压吸附板40,支撑气球80被压缩,显示面板20介由粘接层11贴合于透明基板10。如果驱动辊52旋转而运送底板30和吸附板40,则贴合前线朝向与箭头A2方向的相反方向推进,透明基板10与显示面板20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依次贴合。保持吸附板40的固定上提装置90与底板30和吸附板40被共同运送,在层压机50附近依次脱离。
通过支撑气球80和固定上提装置90,在未贴合区域从贴合前线向贴合的行进方向为规定距离以上的范围内,吸附板40得到支撑以使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且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平行。
然后,如图8(C)所示,如果驱动辊52旋转而运送底板30和吸附板40,则按压辊51将显示面板20按压于透明基板10以推进贴合前线,显示面板20介由粘接层11与透明基板10贴合。如果贴合前线到达显示面板20的端部而使得显示面板20的整个区域贴合至透明基板10,则可得到显示面板20介由粘接层11贴合于透明基板而成的层叠体。底板30和吸附板40整体通过按压辊51和驱动辊52之间后,从显示面板20剥离吸附板40,藉此能够得到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的层叠体。
如上所述,通过第2实施方式则显示面板20在不破损的情况下容易地贴合至透明基板10,能够制造显示面板20层叠于透明基板10而成的层叠体。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附图说明第3实施方式。另外,与已经说明过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省去说明。
图9是第3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装置300的侧视图。
如图9所示,制造装置300具有底板30、吸附板40、层压机50、固定上提装置90、以及支撑块95。底板30上载置有透明基板10。另外,吸附板40上吸附有显示面板20。
支撑块95设置于透明基板10和第1吸附板41之间并支撑吸附板40,以在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支撑块95分别设置于与层压机50运送底板30和吸附板40的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支撑块95与层压机50共同固定设置,相对于层压机50运送的底板30和吸附板40进行相对移动。
支撑块95的吸附板40侧的滑动面是相对于透明基板10侧的滑动面倾斜的倾斜面,朝向层压机50逐渐变低,在侧视时弯曲成S字形。吸附板4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由支撑块95的倾斜面支撑,如图9所示,沿支撑块95的倾斜面变形为S字形。另外,吸附板40得到支撑,使得在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的未贴合区域从贴合前线向贴合的行进方向(箭头A3方向的相反方向)为规定距离以上的范围内在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隔且平行。
固定上提装置90具有保持板91和吸附垫92,对吸附板40进行吸附保持。固定上提装置90防止吸附板40的中央部分在宽度方向上弯曲。固定上提装置90与由层压机50运送的吸附板40共同移动,在层压机50附近的规定位置从吸附板40脱离。
利用第3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300,则能够与第1和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抑制吸附并保持于吸附板40的显示面板20的弯曲,进而能够在显示面板20不破损的情况下贴合至透明基板10。
接着,对第3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0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图。图10(A)是表示显示面板和透明基板的贴合开始时的状态的图。图10(B)是表示显示面板和透明基板的贴合过程中的状态的图。图10(C)是表示显示面板和透明基板的贴合完成时的状态的图。图10示出了在制造装置300中贴合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以制造层叠体的状态。
首先,如图10(A)所示,载置透明基板10的底板30与吸附保持显示面板20的吸附板40对向配置并将支撑块95夹在中间。吸附板40由支撑块95和多个固定上提装置90支撑,以在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底板30和吸附板40插入层压机50的按压辊51和驱动辊52之间,沿图10(A)中的箭头A3方向运送。在层压机50中,通过按压辊51向底板30按压吸附板40。吸附板40变形为S字形。
然后,如图10(B)所示,层压机50的驱动辊52旋转,向箭头A3方向运送底板30和吸附板40。在层压机50中,按压辊51向底板30按压吸附板40,显示面板20介由粘接层11贴合于透明基板10。如果驱动辊52旋转而运送底板30和吸附板40,则贴合前线朝向与箭头A3方向的相反方向推进,透明基板10与显示面板20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依次贴合。支撑吸附板40的支撑块95与层压机50共同固定,相对于底板30和吸附板40进行相对移动。保持吸附板40的固定上提装置90与底板30和吸附板40共同移动,在层压机50附近依次脱离。
通过支撑块95和固定上提装置90支撑吸附板40,在未贴合区域离贴合前线为规定距离以上的范围内,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形成规定的间隔且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平行。
然后,如图10(C)所示,如果驱动辊52旋转而运送底板30和吸附板40,则按压辊51将显示面板20按压于透明基板10以推进贴合前线,显示面板20介由粘接层11与透明基板10贴合。如果贴合前线到达显示面板20的端部而使得显示面板20的整个区域贴合至透明基板10,则可得到显示面板20介由粘接层11贴合于透明基板而成的层叠体。底板30和吸附板40整体通过按压辊51和驱动辊52之间后,从显示面板20剥离吸附板40,藉此能够得到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的层叠体。
如上所述,通过第3实施方式则显示面板20在不破损的情况下容易地贴合至透明基板10,能够制造显示面板20层叠于透明基板10而成的层叠体。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附图说明第4实施方式。另外,与已经说明过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省去说明。
图11是第4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装置400的侧视图。
如图11所示,制造装置400具有底板30、吸附板40、层压机50、固定上提装置90、以及支撑构件98。第4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400中,底板30和吸附板40以从定位构件32侧悬垂的状态插入层压机50。底板30例如在吸附板40侧的面上设置有吸附片,吸附有透明基板10。另外,吸附板40上吸附有显示面板20。
支撑构件98设置于透明基板10和第1吸附板41之间,在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支撑构件98分别设置于底板30和吸附板4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支撑构件98与层压机50共同固定设置,相对于层压机50运送的底板30和吸附板40进行相对移动。支撑构件98例如可成形为辊状。
吸附板40变形为S字形。另外,在支撑构件98的下方,底板30和吸附板40由于重力而平行,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的间隔保持固定。照此,通过将底板30和吸附板40垂下,在支撑构件98的下方,吸附板40在宽度方向中央部不因重力而弯曲并接触的情况下相对于底板30平行,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的间隔保持固定。因此,无需设置用于保持吸附板40的上提装置等,能够实现更为简易的结构。
另外,如果支撑构件98能够在层压机50的下方离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的贴合前线向贴合的行进方向(箭头A4方向的相反方向)为规定距离处在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则其形状等不受限制。
利用第4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400,则能够与第1至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抑制吸附并保持于吸附板40的显示面板20的弯曲,进而能够在显示面板20不破损的情况下贴合至透明基板10。
接着,对第4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2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图。图12(A)是表示显示面板和透明基板的贴合开始时的状态的图。图12(B)是表示显示面板和透明基板的贴合过程中的状态的图。图12(C)是表示显示面板和透明基板的贴合完成时的状态的图。图12示出了在制造装置400中贴合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以制造层叠体的状态。
首先,如图12(A)所示,将吸附保持透明基板10的底板30与吸附保持显示面板20的吸附板40对向配置并垂下,将支撑构件98夹在中间。
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之间通过支撑构件98形成规定的间隔。底板30和吸附板40插入层压机50的按压辊51和驱动辊52之间,沿图12(A)中的箭头A4方向运送。在层压机50中,通过按压辊51向底板30按压吸附板40。吸附板40变形为S字形。
然后,如图12(B)所示,层压机50的驱动辊52旋转,向箭头A4方向运送底板30和吸附板40。在层压机50中,按压辊51向底板30按压吸附板40,显示面板20介由粘接层11贴合于透明基板10。如果驱动辊52旋转而运送底板30和吸附板40,则贴合前线朝向与箭头A4方向的相反方向推进,透明基板10与显示面板20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依次贴合。支撑构件98与层压机50共同固定,相对于底板30和吸附板40进行相对移动。
在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的未贴合区域从贴合前线向贴合的行进方向为规定距离以上的范围内,通过支撑构件98和重力在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之间形成固定的间隔。
然后,如图12(C)所示,如果驱动辊52旋转而运送底板30和吸附板40,则按压辊51将显示面板20按压于透明基板10以推进贴合前线,显示面板20介由粘接层11与透明基板10贴合。如果贴合前线到达显示面板20的端部而使得显示面板20的整个区域贴合至透明基板10,则可得到显示面板20介由粘接层11贴合于透明基板而成的层叠体。底板30和吸附板40整体通过按压辊51和驱动辊52之间后,从显示面板20剥离吸附板40,藉此能够得到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的层叠体。
如上所述,通过第4实施方式则能够以简易的构成使显示面板20在不破损的情况下容易地贴合至透明基板10,能够制造显示面板20层叠于透明基板10而成的层叠体。
另外,示例了层压机50向上方运送底板30和吸附板40的结构,也可以是层压机50和支撑构件98相对于底板30和吸附板40向下方移动的结构。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13说明第5实施方式。图13是用于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图。图13(A)是表示显示面板和透明基板的贴合开始时的状态的图。图13(B)是表示显示面板和透明基板的贴合过程中的状态的图。图13(C)是表示显示面板和透明基板的贴合完成时的状态的图。以下,主要针对第5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的差异点进行说明。
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吸附板40的前端部设置有固定上提装置70。固定上提装置70使吸附板40的前端部相对于透明基板10具有一定间隔并保持平行,在贴合过程中从吸附板40的前端部脱离。上述第2~第3实施方式的固定上提装置9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固定上提装置70起到相同的作用。
与之相比,第5实施方式中,吸附板40的前端部设置有可动上提装置75。可动上提装置75在贴合开始到贴合完成的过程中使吸附板40的前端部相对于透明基板10保持平行。可动上提装置75至少在贴合即将完成之前逐渐接近透明基板10,将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的前端部的间隔逐渐缩小为零。
图13所示的抵接构件43未抵接于图1所示的底板30的定位构件32,而是抵接于透明基板10。该情况下无需底板30。另外,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第4实施方式中,抵接构件43可不抵接于底板30的定位构件32,而是抵接于透明基板10。
抵接构件43设置于吸附板40的后端部(图13中为上端部),使吸附板40的后端部保持平坦。抵接构件43相对于透明基板10固定,使吸附板40的后端部相对于透明基板10保持平行。第1~第4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如此。
另外,抵接构件43也可具有在相对于透明基板10固定的状态下调整吸附板40相对于透明基板10的位置的调整结构。与本实方式同样,在第1~第4实施方式中,抵接构件43可具有在相对于透明基板10固定的状态下调整吸附板40相对于透明基板10的位置的调整结构。
可动上提装置75设置于吸附板40的前端部(图13中为下端部),使吸附板40的前端部保持平坦。可动上提装置75使吸附板40的前端部和透明基板10保持平行,并且接近透明基板10。
可动上提装置75可沿导件76自由移动。导件76形成为棒状,贯通插入可动上提装置75的贯通孔。为使可动上提装置75的姿态稳定,可设置多个导件76。
也可通过未图示的弹簧向远离透明基板10的方向对可动上提装置75施力。导件76的两端也可设置限位器(日文:ストッパ)77以使可动上提装置75不从导件76脱离。
如图13(A)所示,贴合开始时抵接构件43和导件76等相对于透明基板10固定,吸附板40和吸附于吸附板40的显示面板20变形为S字形。
接着,如图13(B)所示,用按压辊51向透明基板10按压吸附板40和显示面板20并使按压辊51向前方(图13中为下方)移动,使显示面板20和透明基板10的贴合前线向前方移动。其结果是,可动上提装置75对抗弹簧的施力而逐渐接近透明基板10,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的前端部的间隔逐渐缩小。
然后,如图13(C)所示,使按压辊51进一步向前方移动以使贴合前线进一步向前方移动,使得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的前端部的间隔为零,藉此完成贴合。贴合完成后,抵接构件43和导件76等从透明基板10脱离,吸附板40随之从显示面板20脱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地以竖直且平坦的方式支撑透明基板10。例如在透明基板10为窗玻璃的情况下,通过窗框以竖直和平坦的方式支撑透明基板10。通过以竖直且平坦的方式支撑透明基板10,能够抑制与透明膜基板10贴合的显示面板20的由重力导致的不期望的变形,并能抑制显示面板20与粘接层11的不期望的接触。
另外,本说明书中,“竖直”是相对于竖直方向可允许15°以内的倾斜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透明基板10为基准的吸附板40的相反侧未设置底板30,但是可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底板30。通过底板30支持透明基板10,藉此能够抑制被按压辊51按压的透明基板10的变形。通过抑制透明基板10的变形,能够均匀地贴合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
为了抑制被按压辊51按压的透明基板10的变形,可以透明基板10为基准在按压辊51的相反侧设置辅助辊。辅助辊和按压辊51夹住透明基板10,抑制透明基板10的变形。通过抑制透明基板10的变形,能够均匀地贴合透明基板10和显示面板20。
辅助辊相对于透明基板10在贴合的行进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并旋转。可通过使辅助辊相对于透明基板10在贴合的行进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来旋转辅助辊,也可通过旋转辅助辊来使辅助辊相对于透明基板10在贴合的行进方向上相对移动。另外,按压辊51与辅助辊同样地相对于透明基板10在贴合的行进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并旋转。
辅助辊和底板30可单独使用,也可使用这两者。在使用辅助辊和底板30这两者的情况下,底板30可设置于辅助辊和透明基板10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可动上提装置75,相对于透明基板10,按压辊51在贴合的行进方向上相对移动,从而使得显示面板20的前端部与透明基板10的间隔逐渐缩小为零。贴合即将完成前,由于能够逐渐缩小显示面板20的前端部和透明基板10的间隔,因此能够平滑地进行贴合。
此外,可动上提装置75可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支撑气球80、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支撑块95或上述第4实施方式的支撑构件98共同使用。
使用由第1~第5的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层叠体和由以往的制造方法(图14所示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层叠体,确认了显示面板的识别性。其结果是,确认由以往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层叠体产生了椭圆形的显示不均。与之相比,第1~第5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所制造的层叠体几乎未确认到显示不均,识别性良好。
以上针对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改变以及改进。
上述第1~第5实施方式中,第1板状构件为透明基板,第2板状构件为显示面板。本发明不限于这种形式,可以是第1板状构件为显示面板、第2板状构件为透明面材,也可以是第1板状构件和第2板状构件均为透明面材。
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透明基板10、显示面板20、底板30和吸附板40向与贴合的行进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但本发明不受此限定。例如,上述第1~第4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使层压机50向贴合的行进方向移动。
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使用了通过旋转电机而被旋转驱动的驱动辊52,但本发明不受此限制。例如,也可使用从动辊替代驱动辊52。从动辊可自由旋转,通过与底板30的摩擦力跟随底板30旋转。
本专利申请要求基于2016年10月26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6-210064号的优先权,并将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6-210064号的全部内容引用至本专利申请中。
符号说明
10 透明基板
11 粘接层
20 显示面板
30 底板
31 助行板
33 后行板
40 吸附板
50 层压机
51 按压辊
52 驱动辊
60 滑动上提装置
70、90 固定上提装置
80 支撑气球
95 支撑块
98 支撑构件
100、200、300、400 层叠体的制造装置

Claims (7)

1.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它是介由粘接层对第1板状构件和第2板状构件进行层叠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包括
通过按压构件向所述第1板状构件按压所述第2板状构件、形成所述第1板状构件和所述第2板状构件进行贴合的贴合前线的按压工序,
使所述按压构件相对于所述第1板状构件和所述第2板状构件进行相对移动以推进所述贴合前线的贴合工序,和
在从所述贴合前线向贴合的行进方向为规定距离的范围内支撑所述第2板状构件以使所述第2板状构件与所述第1板状构件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隔的支撑工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工序在所述第1板状构件和所述第2板状构件之间形成所述规定的间隔,通过被所述按压构件按压而压缩的压缩构件来支撑所述第2板状构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工序在从所述贴合前线向贴合的行进方向为规定距离的范围内在所述第1板状构件和所述第2板状构件之间形成所述规定的间隔,通过与所述贴合工序中的所述按压构件共同相对于所述第1板状构件和所述第2板状构件进行相对移动的支撑构件来支撑所述第2板状构件。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工序以竖直且平坦的状态支撑所述第1板状构件。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工序中,随着所述按压构件相对于所述第1板状构件向贴合的行进方向的相对移动,所述第2板状构件的贴合的行进方向前端部与所述第1板状构件的间隔逐渐缩小为零。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板状构件是透明基板,
所述第2板状构件是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构件具有旋转驱动的驱动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且朝向所述驱动辊受力的按压辊。
CN201780064642.XA 2016-10-26 2017-09-25 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98630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10064 2016-10-26
JP2016-210064 2016-10-26
PCT/JP2017/034532 WO2018079158A1 (ja) 2016-10-26 2017-09-25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63029A true CN109863029A (zh) 2019-06-07

Family

ID=62023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64642.XA Pending CN109863029A (zh) 2016-10-26 2017-09-25 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8079158A1 (zh)
KR (1) KR20190076956A (zh)
CN (1) CN109863029A (zh)
WO (1) WO2018079158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26143A (ja) * 2009-07-21 2011-02-10 Climb Products Co Ltd ワーク貼合装置、およびワーク貼合方法
JP2011194607A (ja) * 2010-03-17 2011-10-06 Climb Products Co Ltd 基板貼合装置
WO2016031978A1 (ja) * 2014-08-29 2016-03-03 旭硝子株式会社 基板の貼合装置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6042121A (ja) * 2014-08-15 2016-03-31 旭硝子株式会社 貼合方法及び貼合装置
JP2016080754A (ja) * 2014-10-10 2016-05-16 旭硝子株式会社 基板の貼合装置及び貼合方法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18065A1 (de) * 1986-05-28 1987-12-03 Ver Glaswerke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verbundglas
US7063758B2 (en) * 2002-07-29 2006-06-20 Three Bond Co., Ltd. Laminating apparatus and laminating method
JP4489414B2 (ja) * 2003-11-26 2010-06-23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JPWO2006075515A1 (ja) * 2005-01-13 2008-06-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4693560B2 (ja) * 2005-09-13 2011-06-0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枚葉体の貼合せ方法および積層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らを用いた製造装置
JP2007078978A (ja) * 2005-09-13 2007-03-29 Nitto Denko Corp 枚葉体からのセパレータ剥離方法および積層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らを用いた製造装置
JP2009145795A (ja) * 2007-12-18 2009-07-02 Ishiyama Seisakusho:Kk フィルム貼付装置
US8123894B2 (en) * 2008-05-07 2012-02-28 Apple Inc. 3-dimensional curved substrate lamination
JP2009280338A (ja) * 2008-05-21 2009-12-03 Kuraimu Prod Kk ワーク貼合装置およびワーク貼合方法
CN103003070B (zh) * 2011-06-15 2015-08-19 攀登制造株式会社 工件的精密粘合装置以及工件的精密粘合方法
JP5821664B2 (ja) * 2012-01-26 2015-11-24 旭硝子株式会社 貼り合わせ装置、及び貼り合わせ方法
JP2015156907A (ja) * 2014-02-21 2015-09-03 株式会社東芝 超音波診断装置および超音波プローブ
FR3022178B1 (fr) * 2014-06-12 2018-02-16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Procede de collage direct
JP6405786B2 (ja) 2014-08-15 2018-10-17 Agc株式会社 貼合方法及び貼合装置
JP2017187515A (ja) * 2014-08-29 2017-10-12 旭硝子株式会社 基板の貼合装置及び貼合方法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26143A (ja) * 2009-07-21 2011-02-10 Climb Products Co Ltd ワーク貼合装置、およびワーク貼合方法
JP2011194607A (ja) * 2010-03-17 2011-10-06 Climb Products Co Ltd 基板貼合装置
JP2016042121A (ja) * 2014-08-15 2016-03-31 旭硝子株式会社 貼合方法及び貼合装置
WO2016031978A1 (ja) * 2014-08-29 2016-03-03 旭硝子株式会社 基板の貼合装置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6080754A (ja) * 2014-10-10 2016-05-16 旭硝子株式会社 基板の貼合装置及び貼合方法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79158A1 (ja) 2018-05-03
KR20190076956A (ko) 2019-07-02
JPWO2018079158A1 (ja) 2019-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2703B (zh) Substrate stripping apparatus and stripp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KR102181329B1 (ko) 라미네이션 장치
CN104385757A (zh) 一种贴合装置以及相应的贴合方法
JP6566386B2 (ja) 基板の貼合装置及び貼合方法並びに電子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US10449755B2 (en) Device for delaminating laminate, delamination metho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nic device
EP2161616A3 (en) Double-layer liquid crystal len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2885238B (zh) 贴合治具、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WO2020207187A1 (zh) 一种软性片材的贴合方法和装置
CN103921521A (zh) 贴膜系统和使用该贴膜系统的贴膜方法
TW201441137A (zh) 基板之剝離裝置及剝離方法以及電子元件之製造方法
JP2011164324A (ja) 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
CN109863029A (zh) 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N105044937B (zh) 层叠体的剥离装置和剥离方法及电子器件的制造方法
WO2016031981A1 (ja) 基板の貼合装置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0111685A (zh) 柔性基板的背膜贴附装置及方法
TWI681939B (zh) 玻璃薄膜的製造方法、及包含玻璃薄膜的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
KR102471642B1 (ko) 적층체의 박리 장치 및 박리 방법, 그리고 전자 디바이스의 제조 방법
TWI659847B (zh) 積層體之剝離裝置及剝離方法以及電子元件之製造方法
CN105270909A (zh) 层叠体的剥离装置和剥离方法及电子器件的制造方法
KR102535488B1 (ko) 적층체의 박리 장치 및 박리 방법, 그리고 전자 디바이스의 제조 방법
JP2017187516A (ja) 基板の貼合装置及び貼合方法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CN219405428U (zh) 一种贴合装置
KR200384916Y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패널 가압 장치
JP2016145872A (ja) 基板の貼合装置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WO2012144169A1 (ja) 偏光板貼付装置及び偏光板貼付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0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