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04726A - 拼接单元 - Google Patents

拼接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04726A
CN109804726A CN201680089988.0A CN201680089988A CN109804726A CN 109804726 A CN109804726 A CN 109804726A CN 201680089988 A CN201680089988 A CN 201680089988A CN 109804726 A CN109804726 A CN 1098047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advance notice
display
tape feeder
mo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99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04726B (zh
Inventor
铃木干也
木村元则
远藤大和
松山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8047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047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047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047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实施依据作业的实际情况的元件用尽预告来抑制元件用尽的产生的拼接单元。拼接单元(5)取得在利用拼接装置(50)进行拼接作业所需的装置作业时间(TM4)中加上开始进行拼接作业之前的准备作业所需的准备作业时间(TM3)所得的拼接总时间(TM1)。拼接单元(5)取得比带式供料器(30)的电子元件用尽的元件用尽时刻(TP1)提前了拼接总时间(TM1)的时刻即警告时刻(TP3),并通知基于警告时刻(TP3)所得的信息。

Description

拼接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拼接装置对向电子元件装配机供给电子元件的带式供料器进行电子元件的补给的拼接单元。
背景技术
在电子元件装配机中,例如,装配有供给电子元件的带式供料器。在该带式供料器装填有带盘。在带盘上卷绕有以恒定的间隔收纳有多个电子元件的载带。电子元件装配机驱动带式供料器而从载带依次供给电子元件并将该电子元件向基板装配。另外,电子元件装配机的作业者在各带式供料器的电子元件用尽而导致生产线停止之前,进行补给电子元件的作业。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元件供给管理系统中,在基板的生产前的准备时,在带式供料器的电子元件的剩余数量比生产所需的数量少的情况下,在开始生产之前,向作业者通知元件不足这一情况。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子元件装配机中,对于多个带式供料器,基于元件剩余数量、元件消耗率等,预测成为元件用尽的元件补给时机并将结果显示于监视器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821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756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补给电子元件的作业中,进行拼接作业。在拼接作业中,例如,进行快要成为元件用尽的载带的末端与补给用的载带的始端的接合而进行电子元件的补给。例如,在作业者将拼接装置搬运至补给对象的电子元件装配机的前方并将载带设置于拼接装置之后,开始拼接。在该情况下,作业者即使被通知了元件用尽的预想时间,若未预先考虑拼接装置的准备、作业时间而进行行动,则也存在有在作业中成为元件用尽的隐患。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实施依据作业的实际情况的元件用尽预告来抑制元件用尽的产生的拼接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拼接单元具备:拼接装置,执行装填于多个带式供料器中的一个带式供料器的补给对象带盘的载带与补给用带盘的载带的拼接作业;元件用尽时刻取得部,取得一个带式供料器的补给对象带盘的载带中所收容的电子元件用尽的元件用尽时刻;拼接总时间取得部,取得在利用拼接装置对一个带式供料器进行拼接作业所需的装置作业时间中加上开始进行拼接作业之前的准备作业所需的准备作业时间所得的拼接总时间;及通知部,取得比元件用尽时刻提前了拼接总时间的时刻即警告时刻,并通知基于警告时刻所得的信息。
发明效果
采用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发明的结构,元件用尽时刻取得部取得一个带式供料器成为元件用尽的元件用尽时刻。拼接总时间取得部取得在由拼接装置对一个带式供料器进行拼接作业所需的装置作业时间中加上准备作业所需的准备作业时间所得的拼接总时间。该拼接总时间是从准备作业的开始至拼接作业的结束所需的时间。通知部取得比元件用尽时刻提前了拼接总时间的警告时刻。该警告时刻是为了在作业中不成为元件用尽而考虑拼接总时间来设定的应开始作业的时刻。并且,通知部通知基于警告时刻所得的信息。由此,作业者能够通过基于通知部的通知来确认考虑了准备作业、拼接作业的时间所得的警告时刻。由此,作业者通过以警告时刻为基准来进行作业,能够抑制元件用尽的产生,进而,能够抑制生产线的停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电子元件供给系统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电子元件装配机的整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带式供料器的整体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拼接单元的整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从正面观察触摸面板的显示画面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警告时刻等的时间的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显示处理的控制流程的图。
图8是表示进行了警告显示的触摸面板的显示画面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一拼接总时间与第二拼接总时间重叠的情况下的时间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进行注意显示的触摸面板的显示画面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再次设定后的第一警告时刻等的时间的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解除了注意显示的通常状态的触摸面板的显示画面的图。
图13是表示进行注意显示的触摸面板的显示画面的图。
图14是表示在进行了注意显示之后进行警告显示的触摸面板的显示画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的拼接单元具体化后的一实施方式的拼接单元5。
(1.电子元件供给系统1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说明具备实施方式的拼接单元5的电子元件供给系统1。如图1所示,电子元件供给系统1是通过依次执行基板的搬运及多个作业、即焊料印刷、元件装配、回流焊等而向该基板上安装元件的系统。电子元件供给系统1构成为具备多条生产线(在图1中仅示出两条生产线2A、2B)、主机3、保管场所侧装置4、拼接单元5等。由于生产线2A、2B形成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生产线2A为主进行说明,适当省略生产线2B的说明。此外,电子元件供给系统1也可以构成为仅具备一条生产线2A。
本实施方式的生产线2A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连结配置有焊料印刷装置11、多个电子元件装配机13、装配检查装置14及回流焊装置15等。构成生产线2A的各装置11~15等经由通信网络6相互连接,以便能够由主机3统一控制。
焊料印刷装置11构成为能够对从上游搬入的基板进行元件接合用的焊料印刷。多个电子元件装配机13构成为能够进行电子元件向由焊料印刷装置11进行了焊料印刷之后的基板上的装配。装配检查装置14构成为能够对通过电子元件装配机13装配了电子元件的基板进行检查,进行不良基板的判别。回流焊装置15构成为,以预定温度对由装配检查装置14判定为装配良好的基板进行加热,使印刷于基板的焊膏熔融固化,从而能够进行电子元件向基板的焊料接合。
主机3例如设为与生产线2A、2B各自对应,统一管理各生产线2A、2B。主机3主要由CPU、各种存储器、控制电路构成,具备存储装置3A。存储装置3A例如由硬盘装置等光学式驱动器装置或者闪存等构成。在存储装置3A中,例如,除了用于控制各装置11~15的控制程序、用于按计划生产基板的作业数据D1等以外,还存储有管理数据D2。主机3构成为,从存储装置3A读取控制程序并执行,能够进行构成管理对象的生产线2A、2B的各装置11~15等的统一控制。
作业数据D1例如是设定了表示通过焊料印刷装置11向基板印刷的布线图案、通过电子元件装配机13向基板装配的电子元件的位置、顺序及生产多少片基板的生产计划等的数据。主机3经由通信网络6将作业数据D1向焊料印刷装置11、电子元件装配机13发送。焊料印刷装置11依据作业数据D1来印刷布线图案。电子元件装配机13依据作业数据D1来向基板装配电子元件。
另外,电子元件装配机13与带式供料器30、带盘32的识别信息(图3所示的供料器ID39、条形码38)一并地取得能够从装配的带式供料器30(参照图2)供给的电子元件的元件编码、能够供给的电子元件的最大数量、供给的(使用的)电子元件的数量等元件信息,并将其向主机3发送。主机3使从电子元件装配机13接收到的元件信息与供料器ID39等建立关联,并对应每个带式供料器30、带盘32进行存储(管理),从而能够运算在各带式供料器30中产生有元件用尽的元件用尽时刻TP1(参照图6)。主机3例如基于各带式供料器30的电子元件的剩余数量、搭载于生产的每一片基板的电子元件的数量、基板的生产速度、电子元件的减少率等,运算各带式供料器30的元件用尽时刻TP1。
另外,管理数据D2例如是表示将带式供料器30、带盘32向生产线2A、2B的哪个电子元件装配机13的哪个槽S1~Sn(参照图2)配置的数据。各生产线2A、2B的主机3使装配于各电子元件装配机13的带式供料器30的供料器ID39(参照图3)、装填于该带式供料器30的带盘32的条形码38及卷绕于带盘32的载带31的电子元件的元件编码建立关联并作为管理数据D2存储于存储装置3A。此处所说的“元件编码”例如是指制造商等设定的元件的型号。
另外,主机3经由通信部3B(参照图7)与通信网络7连接。主机3能够经由通信网络7与其它主机3、保管场所侧装置4及拼接单元5通信。
保管场所侧装置4设于保管补给用的带式供料器30、带盘32的保管库(省略图示)。保管场所侧装置4例如对新纳入到保管库的带盘32标注与电子元件的元件编码建立了关联的条形码38(参照图3),并通过打印机(省略图示)印刷显示条形码38的薄片。另外,保管场所侧装置4具备检测条形码38的读码器4A。例如,拼接单元5的作业者从保管库拿出补给用的带盘32并放入到带盘料斗51(参照图4)。此时,作业者通过读码器4A读取拿出的带盘32的条形码38。保管场所侧装置4经由通信网络7与主机3相互连接。主机3基于从保管场所侧装置4接收的数据,能够对从保管库拿出的带盘32的信息进行管理。
(2.电子元件装配机13的结构)
接下来,说明电子元件装配机13的结构。如图2所示,电子元件装配机13具备基板搬运装置21、元件供给装置22及元件移载装置23。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子元件装配机13的水平宽度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电子元件装配机13的水平进深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
基板搬运装置21由传送带等构成,将基板Bd沿搬运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X轴方向)依次搬运。元件供给装置22将向基板Bd装配的电子元件向供给位置Ps供给。元件供给装置22具有沿X轴方向并排配置的多个槽S1~Sn。在多个槽S1~Sn分别能够装卸地装配有带式供料器30。另外,在多个槽S1~Sn设定有用于识别彼此的槽编号。元件供给装置22通过带式供料器30而使载带31(参照图3)进给移动,向位于带式供料器30的前端侧(图2的上侧、图3的左侧)的供给位置Ps供给电子元件。
元件移载装置23的装配头23C构成为能够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移动。在装配头23C能够装卸地设有未图示的多个吸嘴。各吸嘴通过被供给负压而吸附并保持被供给至带式供料器30的供给位置Ps的电子元件。
(2-1.带式供料器30的结构)
如图3所示,带式供料器30装填有卷绕了载带31的带盘32。在载带31以预定的间距收容有电子元件。带盘32由带式供料器30的供料器主体34保持,且被安装为相对于带式供料器30能够装卸。
在带式供料器30内置有定量进给机构33。定量进给机构33具备:导带齿轮3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供料器主体34,且与载带31的进给孔(省略图示)卡合;及马达(省略图示),使导带齿轮35以一间距的量为单位旋转。带式供料器30的导轨37从下方支撑从带盘32送出的载带31而构成搬运路。导带齿轮35配置于导轨37的下方,使外周的齿(突出部分)与载带31的进给孔卡合,将导轨37上的载带31导入到供给位置Ps。
另外,条形码38是用于识别带盘32的识别信息。如上所述,条形码38例如在保管场所侧装置4(参照图1)中实施使电子元件的元件编码与带盘32建立关联并登记的处理时被赋予。另外,供料器ID39是用于识别带式供料器30的识别信息,例如是条形码。
(3.拼接单元5的结构)
图4表示拼接单元5的整体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拼接单元5具备台车部41和主体部42。台车部41构成为在四个脚轮43(在图4中仅示出三个)之上安装基座台44。作业者例如通过按压设于主体部42的手柄42A而能够以搭载有拼接装置50等的状态使拼接单元5移动。在基座台44之上配置有电源装置45、带盘保持架46及集尘盒47。
电源装置45具备蓄电池,通过对主体部42的电源开关42B进行接通操作而向拼接装置50、显示装置55供给电力。带盘保持架46是用于收入在拼接作业时从带式供料器30卸下的成为元件用尽的带盘32的收纳箱。集尘盒47是用于废弃伴随着拼接作业而产生的载带31的用尽端(废带)等的装置。
另外,在基座台44之上固定有圆柱形状的柱部48。在柱部48的上部安装有主体部42。主体部42具备拼接装置50、带盘料斗51、读码器52、通信部54(参照图7)及显示装置55。另外,主体部42作为控制上述各装置的处理部而具备主体处理部42C,该主体处理部42C具备CPU、各种存储器。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4所示,为了与装填于带式供料器30的带盘32(补给对象带盘)进行区别,将收容于带盘料斗51的带盘32称作补给用带盘56而进行说明。
拼接装置50是使卷绕于在带式供料器30中装填的带盘32上的载带31的末端自动地与卷绕于补给用带盘56上的载带31的始端相接的装置。拼接装置50形成为在一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
带盘料斗51设于在拼接装置50的长度方向上相向的侧面的一方侧(图4中的进深侧)且靠近该侧面的位置。在带盘料斗51设有分别独立地收容多个(例如十个)补给用带盘56的收容部51A。作业者例如在保管库、生产线2A、2B的带盘放置场所等新获得补给用带盘56并将其收纳于各收容部51A。
另外,拼接装置50在沿长度方向相向的侧面分别具备进给槽50A(在图4中仅示出近前侧的进给槽)。进给槽50A是用于将拼接的两条载带31插入至拼接装置50的中央部的槽。在拼接装置50的中央部设有在沿进给槽50A送入的两条载带31粘贴拼接带而接合两者的接合装置(省略图示)。当通过作业者向进给槽50A各自送入两条载带31时,拼接装置50一边将两条载带31搬运至中央部,一边通过切断装置(省略图示)来切断载带31的不需要部分,并使彼此的切断面对接,通过接合装置来接合两载带31。拼接装置50在结束了拼接作业时成为打开上部罩50B并取出结束了拼接的载带31的状态。
读码器52例如是与主体部42的主体处理部42C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的便携式的装置。在主体部42的作业台42D设有用于卡挂读码器52的卡合部42E。作业者进行从卡合部42E卸下读码器52并手持而读取从带式供料器30卸下的带盘32的条形码38、从带盘料斗51取出的补给用带盘56的条形码38的作业。由此,主体处理部42C在拼接作业中执行检查是否准备了收容有正确的电子元件的载带31(补给用带盘56)的所谓的拼接校验。
主体处理部42C例如在成为元件用尽的补给对象的带盘32的条形码38被读码器52读取时开始拼接校验,将带盘32的条形码38的信息经由通信部54(参照图7)向主机3发送。通信部54例如能够通过设于通信网络7的接入点,通过无线LAN与主机3通信。
接下来,主体处理部42C在补给用带盘56的条形码38被读码器52读取时,将补给用带盘56的条形码38的信息向主机3发送。在存储于主机3的存储装置3A的管理数据D2中保存有与条形码38的信息、元件编码相关的数据。主机3基于从主体处理部42C(拼接单元5)接收到的条形码38的信息,判定是否与欲执行拼接作业的电子元件的元件编码一致等的优劣与否。
主机3在判定为电子元件的匹配良好时,将良好的主旨通知给主体处理部42C。主体处理部42C在接收到良好的主旨时,通过拼接装置50自动地开始拼接作业。另外,主机3在电子元件的元件编码不一致的情况下,将匹配错误向主体处理部42C通知。主体处理部42C在从主机3接收到匹配错误的主旨的情况下,将该主旨显示于显示装置55,中止拼接作业。这样,拼接单元5(主体处理部42C)通过与主机3相互协作的处理,能够防止拼接有电子元件的种类不同等的错误的载带31。
显示装置55具备具有显示功能和输入功能的触摸面板55A。图5表示从正面观察触摸面板55A的显示画面的一例。在触摸面板55A的中央部设有显示上述匹配错误等信息的信息显示部55B。在信息显示部55B之下设有显示由读码器52读取的条形码38的编号的条形码显示部55C。
另外,在触摸面板55A的右上设有显示通信部54从接入点接收的接收电波的强度的电波强度显示部55D。另外,在条形码显示部55C之下设有取消按钮55F。该取消按钮55F例如在上述拼接校验中欲中止处理的情况下等,将中止指示通知给主体处理部42C。
另外,在信息显示部55B、取消按钮55F的左侧设有表示预想元件用尽的带式供料器30的信息的预告显示部55G。在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55A中设有五个预告显示部55G。在预告显示部55G显示有从主机3接收到的预想元件用尽的、即补给对象的带式供料器30的信息。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区别五个预告显示部55G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从上方起依次称作预告显示部55G1、55G2、55G3、55G4、55G5而进行说明。另外,在不进行区别而统称的情况下,称作“预告显示部55G”而进行说明。
例如,在最顶部的预告显示部55G1中,在上部显示有识别生产线2A、2B的LINE(生产线)编号“A”(相当于生产线2A)和作为装置名的“装置123”。另外,在预告显示部55G1,在LINE编号及装置名之下,作为元件编码显示有“MCR004XYZ”。另外,在预告显示部55G1中,在元件编码之下显示有识别电子元件装配机13的模块编号“2”、识别补给对象的带式供料器30的槽S1~Sn的槽编号“4”及表示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参照图6)的显示“00:15:00”。
在该情况下,预告显示部55G1显示在设置于生产线2A的装置名“123”的电子元件装配机13(模块编号“2”)的槽编号“4”处装配的带式供料器30的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为15分。此外,模块编号例如是相对于多个电子元件装配机13从生产线2A的上游朝向下游按照1、2、3…的顺序设定的。另外,基于上述预告显示部55G的表示补给对象的带式供料器30的位置的方法是一例,例如,也可以通过概略图来表示生产线2A的整体结构,在该概略图上显示补给对象的带式供料器30的位置。
此处所说的“元件用尽预告时间”是指以从主机3通知的产生元件用尽的预想时刻(元件用尽时刻TP1,参照图6)为基准考虑了进行拼接作业所得的预告时间。详细地说,主体部42的主体处理部42C例如集中预想元件用尽的带式供料器30的信息(元件用尽信息D4,参照图7)而从主机3取得十件的量。主体处理部42C定期地执行取得的处理。在该元件用尽信息D4中含有上述LINE编号等用于在预告显示部55G中显示的、成为元件用尽的带式供料器30的信息。另外,在元件用尽信息D4中含有在带式供料器30中产生元件用尽的元件用尽时刻TP1的信息。如上所述,该元件用尽时刻TP1是由主机3运算所得的预想时刻。
例如如图6所示,将从主机3取得的元件用尽信息D4的元件用尽时刻TP1设为从当前时刻TP2起经过了23分后。本实施方式的主体处理部42C例如将比元件用尽时刻TP1提前了拼接总时间TM1的时刻(以下,称作“警告时刻TP3”)的时间设定为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
拼接总时间TM1是将准备作业时间TM3和装置作业时间TM4相加所得的时间。准备作业时间TM3是开始进行拼接作业之前的准备作业所需的时间。准备作业时间TM3例如也可以包括从结束前一个拼接作业的场所移动至下一个拼接作业的对象的带式供料器30的位置所需的移动时间。该移动时间也可以使用根据平均时间、移动距离变更后的时间。另外,准备作业时间TM3例如也可以包括从带盘料斗51取出补给用带盘56并设置于拼接装置50所需的作业时间。更加具体地说,准备作业时间TM3也可以包括从带盘料斗51取出补给用带盘56并将从取出的补给用带盘56抽出的载带31的前端插入至拼接装置50的进给槽50A为止的作业时间。另外,准备作业时间TM3例如也可以包括将结束了拼接的补给用带盘56装填于带式供料器30所需的作业时间。此外,上述准备作业时间TM3的设定内容为一例,能够依据作业者的作业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变更。例如,也可以根据带式供料器30、电子元件装配机13的种类、型号等变更准备作业时间TM3。
另外,由于准备作业时间TM3是人为的作业时间,因此是根据作业者的经验年数、熟练度来增减的时间。因此,主体处理部42C也可以根据作业者来变更准备作业时间TM3。例如,主体处理部42C也可以在经验年数较短的作业者的情况下,设定更长的准备作业时间TM3,在经验年数较长的作业者的情况下,设定更短的准备作业时间TM3。作业者的识别例如能够基于作业前的由读码器52进行的作业者的ID的读取、作业者所进行的向触摸面板55A的输入信息等来进行识别。另外,每个作业者的准备作业时间TM3既可以存储于主体处理部42C的存储装置77(参照图7)等、或者也可以预先由主机3一并管理并适当地从主机3取得。主体处理部42C例如基于由读码器52得到的读取信息来识别作业者,继而从存储装置77读取与作业者相应的准备作业时间TM3并使用。
装置作业时间TM4是利用拼接装置50对带式供料器30进行拼接作业所需的时间。例如,装置作业时间TM4是从将补给用及补给对象的载带31各自的前端插入于拼接装置50的进给槽50A的时机起至拼接作业结束而上部罩50B开启为止的时间。由此,装置作业时间TM4与上述准备作业时间TM3不同,不是人为的作业时间,而是机械的作业时间。因此,装置作业时间TM4例如能够根据拼接装置50的处理能力、作业速度来设定。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准备作业时间TM3例如是3分。另外,装置作业时间TM4例如是5分。在该情况下,拼接总时间TM1形成为合计准备作业时间TM3和装置作业时间TM4所得的8分。主体处理部42C在从主机3取得元件用尽时刻TP1时,运算比元件用尽时刻TP1(23分)提前了拼接总时间TM1(8分)的警告时刻TP3。主体处理部42C将从当前时刻TP2至警告时刻TP3的时间(在该情况下为15分)设定为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并显示于图5的预告显示部55G。这样,在预告显示部55G中,直到比元件用尽时刻TP1提前了拼接总时间TM1的警告时刻TP3为止显示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
主体处理部42C例如对于从主机3取得的十件元件用尽信息D4(参照图7)中的、元件用尽时刻TP1较早的五件运算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并显示于预告显示部55G。另外,主体处理部42C从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更短的信息起将显示的五件从画面的上方朝向下方依次升序地显示于预告显示部55G。由此,如图5所示,显示于预告显示部55G的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从画面的上方朝向下方(从预告显示部55G1朝向预告显示部55G5)依次增加时间。此外,主体处理部42C例如优选在上述拼接作业结束而打开上部罩50B、作业者取出了拼接的载带31之后关闭上部罩50B的时机下,将结束了拼接作业的预告显示部55G从触摸面板55A的显示中消除。在该情况下,主体处理部42C也可以对于未显示在预告显示部55G的元件用尽信息D4中的、元件用尽时刻TP1最早的元件用尽信息D4运算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并重新显示于预告显示部55G。
(4.拼接单元5的显示处理)
接下来,说明基于拼接单元5(主体处理部42C)的显示装置55(触摸面板55A)的显示处理。图7是表示显示处理中的控制流程。如图7所示,主体部42的主体处理部42C具备元件用尽时刻取得部71、拼接总时间取得部72及通知部73。基于上述元件用尽时刻取得部71等的处理例如是通过在主体处理部42C所具有的CPU上执行程序来实现的。或者,也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元件用尽时刻取得部71等的处理。
另外,拼接单元5的主体部42具备用于存储时间信息D3的存储装置77。在该时间信息D3中含有上述准备作业时间TM3、装置作业时间TM4等。
首先,如上所述,主体处理部42C从主机3取得元件用尽信息D4。主体处理部42C的元件用尽时刻取得部71例如从主机3定期地取得十件预想元件用尽的带式供料器30的元件用尽信息D4。
在主机3的管理数据D2中设定有表示在生产线2A、2B的哪个电子元件装配机13的哪个槽S1~Sn配置有带式供料器30(供料器ID39)、带盘32(条形码38)的数据。例如,在管理数据D2中保存有使电子元件装配机13的装置名、模块编号、槽编号、装配于槽的带式供料器30的供料器ID39、带盘32的条形码38、卷绕于带盘32的载带31的电子元件的元件编码彼此建立关联所得的数据。并且,作为元件用尽信息D4,元件用尽时刻取得部71取得上述管理数据D2的各种数据。元件用尽时刻取得部71将取得的元件用尽信息D4存储于存储装置77。
拼接总时间取得部72基于从该存储装置77读取的时间信息D3,运算拼接总时间TM1。例如,在存储装置77的时间信息D3中存储有预先准备作业时间TM3、装置作业时间TM4的信息。拼接总时间取得部72例如从时间信息D3读出准备作业时间TM3及装置作业时间TM4并对这两者进行合计,运算拼接总时间TM1。此时,拼接总时间取得部72也可以从存储装置77读出与由上述读码器52识别出的作业者相应的准备作业时间TM3并使用。拼接总时间取得部72在存储装置77的时间信息D3中追加运算出的拼接总时间TM1。
通知部73从存储装置77读出元件用尽信息D4所含有的元件用尽时刻TP1和时间信息D3所含有的拼接总时间TM1,运算比元件用尽时刻TP1提前了拼接总时间TM1的时刻即警告时刻TP3。此外,在作为拼接总时间TM1而全部使用相同时间(固定值)的情况下,通知部73也可以从存储装置77读出拼接总时间TM1的固定值。在该情况下,不需要上述拼接总时间取得部72。另外,通知部73也作为本申请中的取得拼接总时间TM1的拼接总时间取得部72发挥功能。
通知部73使用运算出的警告时刻TP3,运算从当前时刻TP2至警告时刻TP3的时间即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并显示于触摸面板55A(显示装置55)的预告显示部55G。另外,通知部73除了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以外,还基于元件用尽信息D4,在预告显示部55G显示图5所示的预想元件用尽的带式供料器30的LINE编号、装置名、元件编码、模块编号及槽编号。通知部73例如对于由元件用尽时刻取得部71取得的十件元件用尽信息D4中的、元件用尽时刻TP1较早的五件进行上述处理。由此,触摸面板55A形成为图5所示的显示状态。
(4-1.警告显示)
接下来,说明基于通知部73的警告显示。通知部73根据当前时刻TP2经过了警告时刻TP3这一情况向作业者通知警告。例如如图6所示,考虑当前时刻TP2从警告时刻TP3(15分后)起直到2分后的当前时刻TP21为止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如图8所示,预告显示部55G1的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成为零(0分)。另外,如图6所示,当前时刻TP21成为准备作业时间TM3、即应实施准备作业的时间。并且,作业者若不实施准备作业,则预想至元件用尽时刻TP1为止无法结束拼接作业。
为此,如图8所示,通知部73将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成为零、即当前时刻TP21经过了警告时刻TP3的预告显示部55G1的显示变更为警告显示(参照图8中的阴影部分)。通知部73将预告显示部55G1的显示变更为与通常状态不同的显眼的显示,例如,红色的显示、闪烁显示。由此,能够向作业者更加可靠地通知预告显示部55G1的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成为零而应尽早实施与预告显示部55G1相对应的向带式供料器30的拼接作业。注意到警告的作业者只要以比预定的准备作业时间TM3(3分)短的时间(例如1分)结束准备作业,在如预定那样的装置作业时间TM4的开始时间开始拼接作业,就能够至元件用尽时刻TP1为止结束拼接作业。
(4-2.注意显示)
接下来,说明基于通知部73的注意显示。通知部73在两个拼接总时间TM1重叠的情况下,向作业者通知注意。例如,如图9所示,考虑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与之后预定的第二拼接总时间TM12重叠的情况。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是合计第一准备作业时间TM31和第一装置作业时间TM41所得的时间。第二拼接总时间TM12是合计第二准备作业时间TM32和第二装置作业时间TM42所得的时间。
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10所示,相对于预告显示部55G2的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为30分后,接下来预定的预告显示部55G3的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成为35分后。即,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及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的时间差成为5分。
换言之,从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的第一警告时刻TP31至第二拼接总时间TM12的第二警告时刻TP32为止的时间(5分)比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8分)短。在该例中,在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的第一装置作业时间TM41的中途(例如,从经过了第一准备作业时间TM31(3分)起2分后)形成为第二拼接总时间TM12的第二警告时刻TP32。
由此,假设,作业者即使至第一警告时刻TP31为止开始了准备作业,也存在有在经过了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的时刻经过第二警告时刻TP32(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成为零)的可能性。即,即使能够在元件用尽前对与预告显示部55G2相对应的带式供料器30(第一带式供料器的一例)结束作业,也会导致针对与预告显示部55G3相对应的带式供料器30(第二带式供料器的一例)的作业的开始延迟而形成为第二元件用尽时刻TP12,产生有预告显示部55G3的带式供料器30(第二带式供料器)的元件用尽。
为此,如图10所示,通知部73将预告显示部55G2(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及预告显示部55G3(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这双方的显示变更为注意显示(参照图10中的点所示的部分)。通知部73将预告显示部55G2、55G3的显示变更为与通常状态、上述警告显示不同的显眼的显示,例如,黄色的显示。由此,例如,作业者通过采取在第一警告时刻TP31之前开始针对与预告显示部55G2相对应的带式供料器30(第一带式供料器的一例)的作业等恰当的应对而能够抑制与预告显示部55G3相对应的带式供料器30(第二带式供料器的一例)的元件用尽的产生。
另外,通知部73在将预告显示部55G2(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及预告显示部55G3(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这双方的显示变更为注意显示之后,比较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与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的时间。如图9所示,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为35分,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为8分。
在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比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长的情况下,只要在比第一警告时刻TP31提前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以上的时刻开始针对预告显示部55G2的带式供料器30(第一带式供料器)的准备作业,就能够至应开始下一个与预告显示部55G3相对应的带式供料器30(第二带式供料器)的准备作业的第二警告时刻TP32为止结束预告显示部55G2的作业。
为此,通知部73将第一警告时刻TP31再设定为比第二警告时刻TP32提前了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以上的时刻。例如,如图11所示,通知部73将第一警告时刻TP31再次设定为比第二警告时刻TP32(35分后)提前8分。在该情况下,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的结束时刻形成为第二警告时刻TP32、即第二准备作业时间TM32的开始时刻。另外,由于形成为提前实施预告显示部55G2的作业的预定,因此第一元件用尽时刻TP11形成为从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的结束时刻起3分后。
通知部73基于再次设定后的第一警告时刻TP31,运算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将运算结果(27分后)再次显示于预告显示部55G2。如图12所示,通知部73随着进行再次显示,解除预告显示部55G2和预告显示部55G3的注意显示而形成为通常状态。由此,作业者例如只要以再次设定后的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为基准开始预告显示部55G2的准备作业,就能够在下一个预告显示部55G3的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成为零之前结束预告显示部55G2的作业。
此外,通知部730即使在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比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长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将第一警告时刻TP31再次设定为更早的时间,在前一个作业的预告显示部55G1的拼接总时间TM1与预告显示部55G2的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重叠的情况下,实施第一警告时刻TP31的变更。即,即使能够解除预告显示部55G2与预告显示部55G3的拼接总时间TM1的重叠,在变更后的预告显示部55G2与预告显示部55G1之间产生有新的拼接总时间TM1的重叠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实施警告时刻TP3的变更。或者,通知部73也可以进而判定能否将预告显示部55G1的警告时刻TP3变更为更早的时间,通过提前预告显示部55G1的警告时刻TP3来解除预告显示部55G1与预告显示部55G2的拼接总时间TM1的重叠。在该情况下,除了预告显示部55G2以外,还提前预告显示部55G1的警告时刻TP3(缩短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
(4-3.注意显示后的警告显示)
接下来,说明进行了注意显示之后经过了第一警告时刻TP31的情况。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一例,将预告显示部55G1的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作为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将预告显示部55G2的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作为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来进行说明。例如,如图13所示,考虑预告显示部55G1的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为5分、预告显示部55G2的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为7分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通知部73也在将预告显示部55G1(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及预告显示部55G2(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这双方的显示变更为注意显示之后,比较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与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的时间。由于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7分)比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8分)短,因此通知部73不实施第一警告时刻TP31的再次设定。
之后,当预告显示部55G1的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5分)成为零时,通知部73除了预告显示部55G1(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以外,还将预告显示部55G2(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的显示从注意显示变更为警告显示(参照图14)。由此,除了经过了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以外,还能够通知在直接结束预告显示部55G1的拼接作业之前经过了预告显示部55G2的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第二警告时刻TP32)这一情况,能够催促作业者注意。这样,通知部73通过进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的显示、与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的经过相应的显示变更,能够向作业者实施依据作业的实际情况的通知。
(5.基于实施方式的结构的效果)
上述实施方式的拼接单元5具备:拼接装置50,执行装填于多个带式供料器30中的一个带式供料器30的带盘32(补给对象带盘)的载带31与补给用带盘56的载带31的拼接作业;元件用尽时刻取得部71,取得一个带式供料器30的带盘32的载带31中所收容的电子元件用尽的元件用尽时刻TP1;拼接总时间取得部72,取得在利用拼接装置50对一个带式供料器30进行拼接作业所需的装置作业时间TM4中加上开始进行拼接作业之前的准备作业所需的准备作业时间TM3所得的拼接总时间TM1;及通知部73,取得比元件用尽时刻TP1提前了拼接总时间TM1的时刻即警告时刻TP3,并通知基于警告时刻TP3所得的信息。
由此,元件用尽时刻取得部71取得一个带式供料器30成为元件用尽的元件用尽时刻TP1。拼接总时间取得部72取得在通过拼接装置50对一个带式供料器30进行拼接作业所需的装置作业时间TM4中加上准备作业所需的准备作业时间TM3所得的拼接总时间TM1。通知部73取得比元件用尽时刻TP1提前了拼接总时间TM1的警告时刻TP3。并且,通知部73通知基于警告时刻TP3所得的信息(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警告显示等)。由此,作业者能够通过基于通知部73的通知来确认考虑了准备作业、拼接作业的时间所得的警告时刻TP3。由此,作业者通过以警告时刻TP3为基准进行作业而能够抑制元件用尽的产生,进而,能够抑制生产线的停止。
进而,通知部73根据当前时刻TP2经过了警告时刻TP3这一情况来通知警告。
由此,通知部73通过根据警告时刻TP3的经过来通知警告,能够更加可靠地向作业者通知经过了警告时刻TP3这一情况,能够催促作业者注意。注意到警告的作业者只要以比准备作业时间TM3短的时间结束准备作业并开始拼接作业,就能够抑制元件用尽的产生。
进而,拼接单元5还具备显示拼接作业所涉及的信息的显示装置55(显示部)。通知部73将从当前时刻TP2至警告时刻TP3为止的时间即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显示于显示装置55。
由此,通知部73将从当前时刻TP2至警告时刻TP3为止的时间即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作为基于警告时刻TP3所得的信息并显示于显示装置55。由此,作业者通过确认显示装置55的显示而能够把握至警告时刻TP3为止之后还剩余多少时间。
进而,在多个带式供料器30中含有第一带式供料器(与预告显示部55G2相对应的带式供料器30)及与第一带式供料器相比电子元件在靠后的时刻用尽的第二带式供料器(与预告显示部55G3相对应的带式供料器30)。通知部73将第一带式供料器的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及第二带式供料器的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显示于显示装置55(显示部),在从第一带式供料器的第一警告时刻TP31至第二带式供料器的第二警告时刻TP32为止的时间比第一带式供料器的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短的情况下,将显示装置55中的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及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这两个元件用尽预告时间的显示变更为注意显示。
在从第一警告时刻TP31至第二警告时刻TP32为止的时间比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短的情况下,第一带式供料器的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与第二带式供料器的第二拼接总时间TM12处于重叠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假设,即使作业者至第一警告时刻TP31为止开始了准备作业,也存在有在经过了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的时刻也经过第二警告时刻TP32的可能性。即,即使在元件用尽前对预告显示部55G2的第一带式供料器结束了作业,也会导致针对预告显示部55G3的第二带式供料器的作业的开始延迟而产生有第二带式供料器的元件用尽。为此,通知部73通过将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及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这两个元件用尽预告时间的显示变更为注意显示而能够催促作业者注意。其结果是,例如,作业者通过采取在第一警告时刻TP31之前开始针对第一带式供料器的作业等恰当的应对而能够抑制第二带式供料器的元件用尽的产生。
进而,在将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及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这两个元件用尽预告时间的显示变更为注意显示之后,通知部73根据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成为零这一情况来将显示装置55(显示部)中的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及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的显示从注意显示变更为警告显示。
由此,通过进行警告显示,除了向作业者通知经过了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第一警告时刻TP31)以外,还能够通知在直接结束预告显示部55G2的带式供料器30(第一带式供料器)的拼接作业之前经过了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第二警告时刻TP32),能够催促作业者注意。注意到警告显示的作业者只要迅速地实施第一带式供料器(预告显示部55G2)的准备作业等,就能够抑制第一带式供料器(预告显示部55G2)及第二带式供料器(预告显示部55G3)的元件用尽的产生。
进而,在将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及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这两个元件用尽预告时间的显示变更为注意显示之后,在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比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长的情况下,通知部73将第一警告时刻TP31再次设定为比第二警告时刻TP32提前了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以上的时刻,并解除注意显示。
在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比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长的情况下,只要在第一警告时刻TP31之前开始针对预告显示部55G2的第一带式供料器的准备作业,就能够至第二警告时刻TP32、即应使预告显示部55G3的第二带式供料器开始准备作业的时刻为止结束第一带式供料器的作业。为此,通知部73通过将第一警告时刻TP31再次设定为比第二警告时刻TP32提前了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以上的时刻,取得设定后的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并再次显示,能够将考虑了第二带式供料器的作业所得的第一元件用尽时刻TP11向作业者通知。作业者只要以再次设定后的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为基准开始第一带式供料器(预告显示部55G2)的准备作业,就能够在产生下一个第二带式供料器(预告显示部55G3)的元件用尽之前结束第一带式供料器的作业。
进而,通知部73将与多个带式供料器30分别对应的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分别显示于显示装置55(显示部),且按照升序或者降序排列显示多个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
由此,通知部73取得与多个带式供料器30分别对应的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并显示于显示装置55(显示部)。由此,作业者通过确认显示装置55的显示而能够对应每个带式供料器30把握考虑了准备作业、拼接作业的时间所得的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进而,通过以升序或者降序显示多个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作业者例如只要按照显示的顺序来实施拼接作业,就能够从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较短的带式供料器30起高效地依次实施作业。
进而,拼接单元5还具备:识别部(读码器52),识别作业者;及主体处理部42C,根据由识别部识别出的作业者来变更准备作业时间TM3。
由于是人为的作业,因此准备作业时间TM3根据作业者的经验年数、熟练度而增减。主体处理部42C通过设定与作业者的能力相应的准备作业时间TM3,能够通知进一步依据作业的实际情况的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警告时刻TP3)。
(6.实施方式的变形样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基于警告时刻TP3所得的信息,通知部73将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显示于显示装置55,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通知部73也可以在显示装置55不显示从当前时刻TP2至警告时刻TP3为止的时间(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而是在显示装置55显示警告时刻TP3具体为何时何分。或者,通知部73也可以通过声音来通知警告时刻TP3为何时何分。
另外,通知部73也可以在当前时刻TP2经过了警告时刻TP3的情况下,不实施警告等。例如,通知部73也可以仅实施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的显示处理。在该情况下,作业者也能够通过确认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来意识至警告时刻TP3为止的时间并进行作业。
另外,通知部73也可以在显示装置55不显示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而是在当前时刻TP2经过了警告时刻TP3的时机下将预告显示部55G变更为红色警告显示。在该情况下,作业者也能够通过确认被发红显示的预告显示部55G来识别警告时刻TP3的经过。或者,通知部73也可以在当前时刻TP2经过了警告时刻TP3的时机下鸣响蜂鸣器。
另外,通知部73也可以在拼接总时间TM1重叠的情况下不进行注意显示。在该情况下,通知部73也可以不进行注意显示,仅实施警告时刻TP3的再次设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知部73也可以在将预告显示部55G2及预告显示部55G3这双方的显示变更为注意显示之后,不比较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与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的时间。即,通知部73也可以不实施第一警告时刻TP31的再次设定处理(参照图11及图12)、注意显示后的警告显示(参照图13及图14)。
另外,通知部73也可以在比较了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与第一拼接总时间TM11的时间之后,仅实施第一警告时刻TP31的再次设定处理(参照图11及图12)及注意显示后的警告显示(参照图13及图14)中的任一者。
另外,通知部73也可以并不按照升顺、降顺来排列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预告显示部55G)。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子元件供给系统1也可以构成为具备保管场所侧装置4、焊料印刷装置11、装配检查装置14及回流焊装置15中的至少一个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5:拼接单元、30:带式供料器(第一带式供料器及第二带式供料器)、31:载带、32:带盘(补给对象带盘)、50:拼接装置、55:显示装置(显示部)、56:补给用带盘、71:元件用尽时刻取得部、72:拼接总时间取得部、73:通知部、TM1:拼接总时间、TM11:第一拼接总时间、TM2: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1: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22: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TM3:准备作业时间、TM4:装置作业时间、TP1:元件用尽时刻、TP2:当前时刻、TP3:警告时刻、TP31:第一警告时刻、TP32:第二警告时刻。

Claims (7)

1.一种拼接单元,具备:
拼接装置,执行装填于多个带式供料器中的一个带式供料器的补给对象带盘的载带与补给用带盘的载带的拼接作业;
元件用尽时刻取得部,取得所述一个带式供料器的所述补给对象带盘的所述载带中所收容的电子元件用尽的元件用尽时刻;
拼接总时间取得部,取得在利用所述拼接装置对所述一个带式供料器进行拼接作业所需的装置作业时间中加上开始进行拼接作业之前的准备作业所需的准备作业时间所得的拼接总时间;及
通知部,取得比所述元件用尽时刻提前了所述拼接总时间的时刻即警告时刻,并通知基于所述警告时刻所得的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拼接单元,其中,
所述通知部根据当前时刻经过了所述警告时刻这一情况来通知警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拼接单元,其中,
所述拼接单元还具备显示拼接作业所涉及的信息的显示部,
所述通知部将从当前时刻至所述警告时刻为止的时间即元件用尽预告时间显示于所述显示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拼接单元,其中,
在所述多个带式供料器中含有第一带式供料器及与所述第一带式供料器相比所述电子元件在靠后的时刻用尽的第二带式供料器,
所述通知部将所述第一带式供料器的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及所述第二带式供料器的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显示于所述显示部,在从所述第一带式供料器的第一警告时刻至所述第二带式供料器的第二警告时刻为止的时间比所述第一带式供料器的第一拼接总时间短的情况下,将所述显示部中的所述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及所述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这两个元件用尽预告时间的显示变更为注意显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拼接单元,其中,
在将所述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及所述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这两个元件用尽预告时间的显示变更为所述注意显示之后,所述通知部根据所述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成为零这一情况来将所述显示部中的所述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及所述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的显示从所述注意显示变更为警告显示。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拼接单元,其中,
在将所述第一元件用尽预告时间及所述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这两个元件用尽预告时间的显示变更为所述注意显示之后,在所述第二元件用尽预告时间比所述第一拼接总时间长的情况下,所述通知部将所述第一警告时刻再次设定为比所述第二警告时刻提前了所述第一拼接总时间以上的时刻,并解除所述注意显示。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拼接单元,其中,
所述通知部将与所述多个带式供料器分别对应的所述元件用尽预告时间分别显示于所述显示部,且按照升序或者降序排列显示多个所述元件用尽预告时间。
CN201680089988.0A 2016-10-17 2016-10-17 拼接单元 Active CN1098047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80719 WO2018073867A1 (ja) 2016-10-17 2016-10-17 スプライシング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04726A true CN109804726A (zh) 2019-05-24
CN109804726B CN109804726B (zh) 2020-11-03

Family

ID=62019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9988.0A Active CN109804726B (zh) 2016-10-17 2016-10-17 拼接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40162B2 (zh)
CN (1) CN109804726B (zh)
WO (1) WO20180738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8007175T5 (de) * 2018-02-28 2020-11-0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Bauteilauffüllungs- Verwaltungssystem und Bauteilmontagesystem
WO2022215159A1 (ja) * 2021-04-06 2022-10-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補給作業支援装置、部品実装システム、部品補給作業支援方法、部品補給作業支援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8999A (zh) * 1998-09-10 2001-01-03 松下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安装或插入机的操作方法
JP2002164697A (ja) * 2000-11-27 2002-06-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実装工程における材料部品供給支援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4134691A (ja) * 2002-10-15 2004-04-30 Fuji Mach Mfg Co Ltd 部品補給管理システム、部品補給管理方法および部品補給管理プログラム
JP2010232393A (ja) * 2009-03-26 2010-10-14 Fuji Mach Mfg Co Ltd 対回路基板作業システム
JP2011060816A (ja) * 2009-09-07 2011-03-24 Fuji Mach Mfg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供給方法
CN104221487A (zh) * 2012-04-18 2014-12-17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自动拼接装置
CN104427851A (zh) * 2013-08-23 2015-03-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部件装配方法
WO2015079497A1 (ja) * 2013-11-26 2015-06-04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支援装置
JP2015106644A (ja) * 2013-11-29 2015-06-0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WO2015166538A1 (ja) * 2014-04-28 2015-11-05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管理装置
CN105103667A (zh) * 2013-04-11 2015-11-25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拼接装置
CN205546418U (zh) * 2016-03-29 2016-08-31 北亚美亚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料带衔接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94986A (ja) * 1993-09-24 1995-04-07 Dx Antenna Co Ltd ミュート装置
JP5504088B2 (ja) * 2010-07-27 2014-05-28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ラインの部品補給最適化装置及び部品補給最適化方法
JP6140414B2 (ja) * 2012-09-25 2017-05-31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管理装置、部品管理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6467586B2 (ja) * 2015-05-28 2019-02-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ラインにおける部品補給支援方法および部品補給支援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8999A (zh) * 1998-09-10 2001-01-03 松下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安装或插入机的操作方法
JP2002164697A (ja) * 2000-11-27 2002-06-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実装工程における材料部品供給支援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4134691A (ja) * 2002-10-15 2004-04-30 Fuji Mach Mfg Co Ltd 部品補給管理システム、部品補給管理方法および部品補給管理プログラム
JP2010232393A (ja) * 2009-03-26 2010-10-14 Fuji Mach Mfg Co Ltd 対回路基板作業システム
JP2011060816A (ja) * 2009-09-07 2011-03-24 Fuji Mach Mfg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供給方法
CN102014604A (zh) * 2009-09-07 2011-04-13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供给装置以及电子元件供给方法
CN104221487A (zh) * 2012-04-18 2014-12-17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自动拼接装置
CN105103667A (zh) * 2013-04-11 2015-11-25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拼接装置
CN104427851A (zh) * 2013-08-23 2015-03-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部件装配方法
WO2015079497A1 (ja) * 2013-11-26 2015-06-04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支援装置
JP2015106644A (ja) * 2013-11-29 2015-06-0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WO2015166538A1 (ja) * 2014-04-28 2015-11-05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管理装置
CN205546418U (zh) * 2016-03-29 2016-08-31 北亚美亚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料带衔接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40162B2 (ja) 2021-03-10
JPWO2018073867A1 (ja) 2019-08-08
WO2018073867A1 (ja) 2018-04-26
CN109804726B (zh) 2020-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38088B (zh) 供料器自动更换系统
US10165718B2 (en) Component replenishment support method and component replenishment support system in component mounting line
US20160231727A1 (en) Setup change work instruction method
US9961820B2 (en) Component replenishment support method and component replenishment support system in component mounting line
JP2009182160A (ja) 表面実装機の部品供給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表面実装機
JP5424686B2 (ja) 対回路基板作業システム
KR20110067112A (ko) 전자 부품 실장용 장치 및 전자 부품 실장용 장치에서의 조작 지시 방법
JP6676482B2 (ja) 電子部品供給システム
US20210181715A1 (en) Managing apparatus
CN109804726A (zh) 拼接单元
JP2017130593A (ja) フィーダ自動交換システム
JP6694767B2 (ja) スプライシングユニット及び電子部品供給システム
JP6896148B2 (ja) 生産ジョブ処理方法
JP2005236097A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6704451B2 (ja) スプライシングユニット
JP7374940B2 (ja) スプライシングユニット
JP7096286B2 (ja) 作業処理支援方法
CN111108823B (zh) 元件安装线的安装精度测定系统及安装精度测定方法
JPWO2020039542A1 (ja) 移動作業管理装置、実装システム、移動型作業装置及び移動作業管理方法
WO2021191968A1 (ja) 管理装置、実装システム及び管理方法
JP7257533B2 (ja) 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実装機
JP6912596B2 (ja) 報知装置、及び、報知方法
JP7433414B2 (ja) 管理装置、実装関連装置、実装システム、管理方法及び実装関連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710225B2 (ja) 作業処理支援方法
WO2020039546A1 (ja) 移動型作業装置、移動作業管理装置、実装システム及び管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