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92162B - 非接触供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供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92162B
CN109792162B CN201680089926.XA CN201680089926A CN109792162B CN 109792162 B CN109792162 B CN 109792162B CN 201680089926 A CN201680089926 A CN 201680089926A CN 109792162 B CN109792162 B CN 1097921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power
cut
revers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992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92162A (zh
Inventor
野村壮志
加藤进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792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2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921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21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hyratron or thyristor type requiring extinguishing means
    • H02M3/1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hyratron or thyristor type requiring extinguishing mean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 Protection Of Static Devices (AREA)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非接触供电装置(1)具备:非接触供电部(2),以非接触的方式供给交流电力;非接触受电部(3),以非接触的方式接收交流电力;直流变压电路(5),将从非接触受电部得到的直流受电电压(VR)变压为直流负载电压(VL)并向电负载(9)供给,并且在电负载再生电力时进行反向的升压动作;过电压检测部(6),检测到直流受电电压已达到用于判定过电压的预定的阈电压(Vlmt)并产生切断信号(Sc);及反向切断部(7),在通常情况下将直流变压电路与电负载之间设为导通状态,在产生了切断信号时将从电负载向直流变压电路的方向即反向设为切断状态。由此,由于直流受电电压不会超过阈电压地上升,因此对于再生电力的保护功能发挥作用。

Description

非接触供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供电的非接触供电装置,更加详细地说,涉及一种被供电的电负载具有电力再生功能的结构的非接触供电装置。
背景技术
开发有以非接触的方式从非接触供电部向非接触受电部进行供电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当大致区分非接触供电的方式时,存在有电磁感应方式、静电耦合方式及电磁场谐振方式这三种方式。在多数非接触供电装置中,采用在非接触供电部一侧的电源使用交流,在非接触受电部一侧进行整流的结构。另外,还提出了各种检测非接触供电电路的异常并进行保护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保护技术的一例。
专利文献1的无线受电装置具备:切断元件,能够切断由受电线圈及整流电路构成的受电电路;箝位电路,由串联连接的电阻及开关元件构成;检测电阻与开关元件之间的电压值的单元;检测受电电路的异常状态的单元;及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在检测到异常状态时使开关元件导通,在电压值低于基准电压值之后对切断元件进行切断控制。由此,在大功率输入时即使产生了异常,也在电压值充分下降之后切断向电负载的电力供给,因此可防止电路构成元件的破损,能够提高安全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11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的保护技术在大功率输入时当受电电路产生了异常状态时发挥作用。然而,受电电路的过电压不仅在异常状态下产生,也会在电负载具有电力再生功能的情况下频繁地产生。例如,作为电负载的马达一般在减速时作为发电机发挥作用,而再生电力。该再生电力会从马达向受电电路反向移送,因此有可能在电路构成元件产生过电压而导致其破损。专利文献1的保护技术对于再生电力的向反向的移送不具有保护功能。
本发明鉴于上述背景技术的问题点而作出,其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被非接触供电的电负载具有电力再生功能的结构中具有对于再生电力的保护功能的非接触供电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非接触供电部,以非接触的方式供给交流电力;非接触受电部,以能够与上述非接触供电部相向的方式配置,以非接触的方式接收上述交流电力;直流变压电路,将对上述非接触受电部接收到的上述交流电力的交流电压进行转换而得到的直流受电电压变压成直流负载电压并向电负载供给,并且在上述电负载再生电力时进行反向的升压动作;过电压检测部,检测到因上述直流变压电路的上述反向的上述升压动作而上升的上述直流受电电压已达到用于判定过电压的预定的阈电压并产生切断信号;及反向切断部,在未产生上述切断信号的通常情况下,将上述直流变压电路与上述电负载之间设为导通状态,在产生了上述切断信号时,将从上述电负载向上述直流变压电路的方向即反向设为切断状态。
发明效果
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中,直流变压电路在电负载再生电力时进行反向的升压动作,因此直流受电电压会通过再生电力向反向的移送而上升。在此,过电压检测部检测到直流受电电压已达到阈电压的过电压状态并产生切断信号,反向切断部在产生了切断信号时将从电负载向直流变压电路的方向即反向设为切断状态。因此,之后不进行再生电力向反向的移送,直流受电电压不会超过阈电压地上升。由此,对于再生电力的保护功能发挥作用,不会产生电路构成元件的破损的担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电结构的电路图。
图2是表示当电负载的电力再生的持续时间较短时直流受电电压及切断信号发生变化的状态的时序图。
图3是表示当电负载的电力再生的持续时间较长时直流受电电压及切断信号发生变化的状态的时序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电结构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1的结构)
参考图1~图3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1。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1的电结构的电路图。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1由供电侧装置1S和受电侧装置1R构成。供电侧装置1S配置于固定位置。受电侧装置1R能够相对于供电侧装置1S变更位置。如图1所示,当受电侧装置1R与供电侧装置1S相向配置时,非接触供电装置1进行电磁感应方式的非接触供电。
供电侧装置1S具备以非接触的方式供给交流电力的非接触供电部2。非接触供电部2具有交流电源21及供电线圈22。交流电源21向供电线圈22供给交流电力。交流电源21例如构成为使用供给直流电压的直流电源部和对直流电压进行交流转换的公知的桥式电路。另外,非接触供电部2也可以具有与供电线圈22串联连接或者并联连接的谐振用电容器。
受电侧装置1R具备:非接触受电部3、整流平滑电路4、直流变压电路5、过电压检测部6及反向切断部7。在受电侧装置1R搭载有具有电力再生功能的电负载9。当受电侧装置1R与供电侧装置1S相向配置时,非接触受电部3配置为能够与非接触供电部2相向。非接触受电部3具有受电线圈31。受电线圈31与供电线圈22相向配置而进行电磁耦合,以非接触的方式接收交流电力。非接触受电部3也可以具有与受电线圈31串联连接或者并联连接的谐振用电容器。
整流平滑电路4对非接触受电部3接收到的交流电力的交流电压进行整流及平滑化而转换成直流受电电压VR。整流平滑电路4由全波整流电路41及平滑电容器42构成。全波整流电路41通过省略图示的四个整流二极管的桥接构成。全波整流电路41在输入侧与受电线圈31连接,被输入交流电压。全波整流电路41在输出侧具有正侧端子43及负侧端子44。平滑电容器42连接于正侧端子43与负侧端子44之间。从正侧端子43及负侧端子44输出直流受电电压VR。
直流变压电路5将直流受电电压VR变压为直流负载电压VL并向电负载9供给。以下,以直流变压电路5被设为进行降压动作的直流降压电路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直流变压电路5具有:高压侧开关元件51、低压侧开关元件52、扼流线圈53及降压侧电容器54。作为高压侧开关元件51及低压侧开关元件52,能够使用MOSFET元件或IGBT元件等。以下,以MOSFET元件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
在高压侧开关元件51中,相当于第一端子的漏极D与正侧端子43连接,相当于第二端子的源极S与中间点55连接。在低压侧开关元件52中,相当于第一端子的漏极D与中间点55连接,相当于第二端子的源极S与负侧端子44及负侧输出端子57连接。扼流线圈53的一端与中间点55连接,另一端与正侧输出端子56连接。降压侧电容器54的一端与正侧输出端子56连接,另一端与负侧输出端子57连接。从正侧输出端子56及负侧输出端子57输出降压后的直流负载电压VL。
省略图示的电压调整部向高压侧开关元件51的栅极G及低压侧开关元件52的栅极G交替地送出控制信号。于是,交替地产生高压侧开关元件51的导通状态和低压侧开关元件52的导通状态而成为降压动作。当直流负载电压VL表示上升趋势时,电压调整部将高压侧开关元件51的导通时间的比率控制得较小。相反,当直流负载电压VL表示下降趋势时,电压调整部将高压侧开关元件51的导通时间的比率控制得较大。由此,直流负载电压VL被保持为大致恒定。
在此,即使将低压侧开关元件52置换为二极管,也能够维持降压动作的功能。但是,会产生二极管的正向电阻的量的损失,因此供电效率下降。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出于确保较高的供电效率的目的,不使用二极管而使用低压侧开关元件52。于是,当从电负载9的一侧观察时,直流变压电路5成为所谓的升压斩波电路。因此,直流变压电路5进行反向的升压动作。
过电压检测部6由直流负载电压VL驱动而监视直流受电电压VR。过电压检测部6检测出直流受电电压VR已达到用于判定过电压的预定的阈电压Vlmt并产生切断信号Sc。切断信号Sc被用于反向切断部7的控制。阈电压Vlmt以避免在整流平滑电路4及直流变压电路5的电路构成元件中产生破损的方式适当地设定。阈电压Vlmt基于平滑电容器42的允许最大电压或者高压侧开关元件51及低压侧开关元件52的允许最大电压而设定,但是不限定于此。
另外,过电压检测部6在直流受电电压VR下降至小于阈电压Vlmt的预定的恢复电压Vret时,消除切断信号Sc。恢复电压Vret优选的是设定为比通过非接触供电得到的直流受电电压VR的正常水平稍高。
在未产生切断信号Sc的通常情况下,反向切断部7将直流变压电路5与电负载9之间设为导通状态。在产生有切断信号Sc时,反向切断部7将从电负载9向直流变压电路5的方向即反向设为切断状态。在反向切断部7中能够使用MOSFET元件或IGBT元件等电力用半导体元件。以下,以MOSFET元件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
在反向切断部7中,漏极D与电负载9的一端连接,源极S与正侧输出端子56连接,栅极G与过电压检测部6连接。反向切断部7由开关元件71和二极管72并联连接而构成的等效电路表示。通过切断信号Sc向栅极G的输入而对开关元件71进行切断控制。二极管72能够在从直流变压电路5向电负载9的方向即正向上进行经由正向电阻的电力供给。另外,二极管72始终切断从电负载9向直流变压电路5的方向即反向。
电负载9由伺服放大器91及伺服马达92构成,但不限于该组合。伺服放大器91是具有CPU且通过软件来进行动作的电子控制装置。伺服放大器91根据直流负载电压VL生成三相交流电压并向伺服马达92施加。伺服放大器91通过可变地调整三相交流电压的施加时间段及有效值而控制伺服马达92的旋转、停止及转速。
伺服马达92在减速时再生电力。产生的再生电力沿着反向经由伺服放大器91及导通状态下的反向切断部7而向正侧输出端子56及负侧输出端子57移送。
(2.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1的动作及作用)
接下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1的动作及作用。当受电侧装置1R相对于供电侧装置1S配置于相向位置时,非接触供电装置1开始进行非接触供电。由此,产生直流受电电压VR。在伺服马达92停止的状态下,直流受电电压VR未达到阈电压Vlmt。因此,过电压检测部6不判定为过电压,不产生切断信号Sc。直流变压电路5将直流受电电压VR降压为直流负载电压VL并输出。由于未输入切断信号Sc,因此反向切断部7的开关元件71成为导通状态,使直流负载电压VL通过。由此,伺服马达92能够旋转。当伺服马达92消耗电力时,直流变压电路5成为正向的降压动作。
如上所述,伺服马达92在减速时再生电力,此时,在直流变压电路5中进行反向的升压动作。图2是表示当电负载9的电力再生的持续时间较短时直流受电电压VR及切断信号Sc发生变化的状态的时序图。另外,图3是表示当电负载9的电力再生的持续时间较长时直流受电电压VR及切断信号Sc发生变化的状态的时序图。在图2及图3中,横轴表示共通的时间轴t。上段的曲线图表示电负载9的消耗电力W,再生电力由负值表示。另外,中段的曲线图表示直流受电电压VR,下段的曲线图表示切断信号Sc。
在图2的时刻t1之前,伺服马达92进行惯性旋转,产生正常水平的直流受电电压VR。在时刻t1,伺服马达92从惯性旋转移向减速。由此,通过伺服马达92产生再生电力W1。再生电力W1被从伺服放大器91向正侧输出端子56及负侧输出端子57移送。在时刻t1之后,直流变压电路5的电压调整部也使高压侧开关元件51的导通状态与低压侧开关元件52的导通状态交替地产生。
在低压侧开关元件52导通的期间,再生电力W1作为能量被积蓄于扼流线圈53。当低压侧开关元件52被切断而高压侧开关元件51导通时,积蓄于扼流线圈53的能量在瞬间产生较高的电压并被向平滑电容器42移送。通过反复进行该动作,而积存于平滑电容器42的电荷增加。其结果是,在时刻t1之后,直流受电电压VR持续上升。
当在时刻t2直流受电电压VR达到了阈电压Vlmt时,过电压检测部6检测到这一情况而产生切断信号Sc。反向切断部7的开关元件71根据切断信号Sc的产生而被切断。由此,再生电力W1不再向反向移送,而是通过在电负载9的内部转换为热量等手段被消耗。在时刻t2以后,平滑电容器42的电荷被过电压检测部6的驱动等消耗。由此,直流受电电压VR逐渐下降。
在时刻t3,伺服马达92从减速移向增速,需要消耗电力W2。此时,开关元件71为切断状态,因此消耗电力W2从直流变压电路5经由二极管72的正向电阻而被供给。在时刻t3之后,平滑电容器42的电荷的消耗加快,直流受电电压VR进一步下降。
在时刻t4,当直流受电电压VR下降至恢复电压Vret时,过电压检测部6检测到这一情况而消除切断信号Sc。反向切断部7的开关元件71根据切断信号Sc的消除而被导通。由此,只要电负载9的电力再生结束,就能够迅速地恢复成通常情况下的受电电路结构。之后,经由导通状态下的开关元件71而供给消耗电力W2。因而,供电效率仅在从时刻t3至时刻t4的微少的时间段下降二极管72的正向电阻的量。在之后的时刻t5,直流受电电压VR恢复到正常水平。
另外,也有时在直流受电电压VR达到阈电压Vlmt之前(时刻t2之前),伺服马达92的电力再生的持续时间结束。在该情况下,不产生切断信号Sc,不切断开关元件71。
接下来,在图3的时刻t1之前,伺服马达92进行惯性旋转,产生正常水平的直流受电电压VR。在时刻t1,伺服马达92从惯性旋转移向减速。由此,通过伺服马达92产生再生电力W3。再生电力W3被从伺服放大器91向正侧输出端子56及负侧输出端子57移送。因此,与图2的情况相同地,在时刻t1之后,直流受电电压VR持续上升。
当在时刻t2直流受电电压VR达到了阈电压Vlmt时,过电压检测部6检测到这一情况而产生切断信号Sc。反向切断部7的开关元件71根据切断信号Sc的产生而被切断。由此,再生电力W3不再向反向移送,而是通过在电负载9的内部转换为热量等手段被消耗。在时刻t2之后,平滑电容器42的电荷被过电压检测部6的驱动等消耗。由此,直流受电电压VR逐渐下降。
在产生有再生电力W3的中途的时刻t13,当直流受电电压VR下降至恢复电压Vret时,过电压检测部6检测到这一情况而消除切断信号Sc。根据切断信号Sc的消除,而反向切断部7的开关元件71被导通。由此,再生电力W3向反向的移送重新开始,直流受电电压VR再次转为上升。
当在时刻t14直流受电电压VR再次达到了阈电压Vlmt时,过电压检测部6检测到这一情况而产生切断信号Sc。根据切断信号Sc的产生,而反向切断部7的开关元件71被切断。由此,再生电力W3不再向反向移送,而是通过在电负载9的内部转换为热量等手段被消耗。在时刻t14之后,平滑电容器42的电荷被过电压检测部6的驱动等消耗。由此,直流受电电压VR逐渐下降。
在时刻t15,伺服马达92从减速移向增速,需要消耗电力W4。此时,开关元件71处于切断状态,因此消耗电力W4从直流变压电路5经由二极管72的正向电阻而供给。在时刻t15之后,平滑电容器42的电荷的消耗加快,直流受电电压VR进一步下降。
当在时刻t16直流受电电压VR下降至恢复电压Vret时,过电压检测部6检测到这一情况而消除切断信号Sc。根据切断信号Sc的消除,而反向切断部7的开关元件71被导通。由此,只要电负载9的电力再生结束,就能够迅速地恢复成通常情况下的受电电路结构。之后,消耗电力W4经由导通状态的开关元件71而供给。因此,供电效率仅在从时刻t15至时刻t16为止的微少的时间段下降二极管72的正向电阻的量。
另外,也有伺服马达92的电力再生的持续时间进一步长期化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直流受电电压VR在阈电压Vlmt与恢复电压Vret之间反复进行升降。另外,开关元件71与切断信号Sc的产生及消除对应地反复成为切断状态与导通状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无论产生再生电力W1或再生电力W3的持续时间的长短如何,直流受电电压VR都不会超过阈电压Vlmt地上升。因此,不会产生整流平滑电路4及直流变压电路5的电路构成元件破损的担忧。
(3.受电侧装置1R的构造上的特征)
接下来,说明受电侧装置1R的构造上的特征。直流变压电路5、过电压检测部6及反向切断部7是通过在一块或者多块电路基板上安装电路构成元件而构成的。并且,能够不安装过电压检测部6及反向切断部7的电路构成元件。此外,整流平滑电路4是通过在电路基板上安装电路构成元件而构成。
在制造非接触供电装置1时,存在有电负载9具有电力再生功能,可能导致直流受电电压VR上升至阈电压Vlmt的规格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生产管理者将全部电路构成元件安装于电路基板。另外,存在有无电负载9的电力再生功能的情况、即使存在也较小而直流受电电压VR不会上升至阈电压Vlmt的规格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生产管理者将过电压检测部6及反向切断部7的电路构成元件设为不安装,将剩余的电路构成元件安装于电路基板。在将反向切断部7设为不安装的情况下,直接连接正侧输出端子56与电负载9的一端。如此一来,无论电负载9的电力再生功能的有无和大小如何,都能够使用同种类的电路基板。换言之,能够与电负载9的种类和容量等无关地使用同种类的电路基板。
(4.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1的方式及效果)
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1具备:非接触供电部2,以非接触方式供给交流电力;非接触受电部3,以能够与非接触供电部2相向的方式配置,以非接触的方式接收交流电力;直流变压电路5,将对非接触受电部3接收到的交流电力的交流电压进行转换而得到的直流受电电压VR变压为直流负载电压VL并向电负载9供给,并且在电负载9再生电力时进行反向的升压动作;过电压检测部6,检测到因直流变压电路5的反向的升压动作而上升的直流受电电压VR已达到用于判定过电压的预定的阈电压Vlmt并产生切断信号Sc;及反向切断部7,在未产生切断信号Sc的通常情况下,将直流变压电路5与电负载9之间设为导通状态,在产生了切断信号Sc时,将从电负载9向直流变压电路5的方向即反向设为切断状态。
由此,由于直流变压电路5在电负载9再生电力时进行反向的升压动作,因此直流受电电压VR会因再生电力向反向的移送而上升。在此,过电压检测部6检测到直流受电电压VR已达到阈电压Vlmt的过电压状态并产生切断信号Sc,反向切断部7在产生了切断信号Sc时将从电负载9向直流变压电路5的方向即反向设为切断状态。因此,之后不进行再生电力向反向的移送,直流受电电压VR不会超过阈电压Vlmt地上升。由此,对于再生电力的保护功能发挥作用,不会产生电路构成元件破损的担忧。
此外,过电压检测部6在直流受电电压VR下降至小于阈电压的预定的恢复电压Vret时,消除切断信号Sc。由此,当电负载9的电力再生结束时,能够迅速地恢复成通常情况下的受电电路结构。
此外,反向切断部7在产生了切断信号Sc时使的能够进行从直流变压电路5向电负载9的方向即正向的电力供给而将反向设为切断状态。由此,即使反向为切断状态,也能够在电负载9需要消耗电力W2及消耗电力W4的情况下没有延迟地进行正向的电力供给。
此外,反向切断部7是电力用半导体元件,上述电力用半导体元件由因切断信号而被切断的开关元件71及能够进行正向的电力供给的二极管72并联连接而构成的等效电路表示。由此,由于能够通过一个电力用半导体元件实现反向切断部7,因此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也低廉。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1还具备整流平滑电路4,上述整流平滑电路4对非接触受电部3接收到的交流电力的交流电压进行整流及平滑化而转换成直流受电电压VR,直流变压电路5是将直流受电电压VR降压成直流负载电压VL的直流降压电路。由此,能够简化受电侧装置1R的电路结构。
此外,反向切断部7与电负载9的一端连接,整流平滑电路4具有:全波整流电路41,通过四个整流二极管的桥接而构成,在输入侧连接非接触受电部3,在输出侧具有正侧端子43及负侧端子44;及平滑电容器42,连接于正侧端子43与负侧端子44之间,直流变压电路5具有:高压侧开关元件51,第一端子(漏极D)与正侧端子43连接,第二端子(源极S)与中间点55连接;低压侧开关元件52,第一端子(漏极D)与中间点55连接,第二端子(源极S)与负侧端子44及电负载9的另一端连接;扼流线圈53,连接于中间点55与反向切断部7之间;及降压侧电容器54,与反向切断部7及电负载9并联连接。由此,在直流变压电路5的低压侧不使用二极管而使用低压侧开关元件52,从而提高了通常时的供电效率。
此外,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1通过将直流变压电路5、过电压检测部6及反向切断部7安装于电路基板而构成,且能够不安装过电压检测部6及反向切断部7。由此,在无电负载9的电力再生功能的情况下或即使有也较小的情况下,能够不安装过电压检测部6及反向切断部7。因此,能够与电负载9的种类和容量无关地使用同种类的电路基板,存在基于大量使用的成本优点。
(5.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1A)
接下来,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1A,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主来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1A的电结构的电路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具备再生检测部93来取代过电压检测部6。再生检测部93实现了伺服放大器91的功能的一部分。
伺服放大器91控制伺服马达92,因此再生检测部93能够掌握伺服马达92进行电力再生的再生时间段。再生检测部93在再生时间段开始时产生切断信号Sr,对反向切断部7的开关元件71进行切断控制。由此,防止了再生电力向反向的移送,将直流受电电压VR的上升防患于未然。
另外,再生检测部93在再生时间段结束时消除切断信号Sr,对开关元件71进行导通控制。由此,能够进行经由开关元件71的正向的消耗电力的供给,因此不会产生基于二极管72的正向电阻的供给效率的下降。另外,再生检测部93能够与伺服放大器91分体构成。例如,再生检测部也可以检测伺服马达92的转速,根据速度微分值来推定再生时间段。
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1A具备在电负载9再生电力时产生切断信号Sr的再生检测部93来取代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过电压检测部6。由此,在再生时间段对反向切断部7的开关元件71进行切断控制,因此能够防止再生电力向反向的移送,能够将直流受电电压VR的上升防患于未然。因此,对于再生电力的保护功能发挥作用,不会产生电路构成元件破损的担忧。
(6.实施方式的应用及变形)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第一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电磁感应方式的非接触供电装置1。也就是说,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以非接触方式供给交流电力的静电耦合方式和电磁场谐振方式的装置。另外,整流平滑电路4、直流变压电路5的电路结构能够适当地变形。除此以外,本发明还能够进行各种应用、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1、非接触供电装置;1A、非接触供电装置;2、非接触供电部;3、非接触受电部;4、整流平滑电路;41、全波整流电路;42、平滑电容器;43、正侧端子;44、负侧端子;5、直流变压电路;51、高压侧开关元件;52、低压侧开关元件;53、扼流线圈;54、降压侧电容器;6、过电压检测部;7、反向切断部;71、开关元件;72、二极管;9、电负载;91、伺服放大器;92、伺服马达;93、再生检测部;VR、直流受电电压;VL、直流负载电压;Vlmt、阈电压;Vret、恢复电压;Sc、切断信号;Sr、切断信号。

Claims (9)

1.一种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
非接触供电部,以非接触的方式供给交流电力;
非接触受电部,以能够与所述非接触供电部相向的方式配置,以非接触的方式接收所述交流电力;
整流平滑电路,对所述非接触受电部接收到的所述交流电力的交流电压进行整流及平滑化而转换成直流受电电压;
直流降压电路,将所述直流受电电压降压成直流负载电压并向电负载供给,并且在所述电负载再生电力时进行反向的升压动作;
过电压检测部,检测到因所述直流降压电路的所述反向的所述升压动作而上升的所述直流受电电压已达到用于判定过电压的预定的阈电压并产生切断信号;及
反向切断部,在未产生所述切断信号的情况下,将所述直流降压电路与所述电负载之间设为导通状态,在产生了所述切断信号时,将从所述电负载向所述直流降压电路的方向即反向设为切断状态,
所述整流平滑电路具有:全波整流电路,通过四个整流二极管的桥接而构成,在输入侧连接所述非接触受电部,在输出侧具有正侧端子及负侧端子;及平滑电容器,连接于所述正侧端子与所述负侧端子之间,
所述直流降压电路具有:高压侧开关元件,第一端子与所述正侧端子连接,第二端子与中间点连接;低压侧开关元件,第一端子与所述中间点连接,第二端子与所述负侧端子及所述电负载的另一端连接;扼流线圈,连接于所述中间点与所述反向切断部之间;及降压侧电容器,与所述反向切断部及所述电负载并联连接,
所述过电压检测部由所述降压侧电容器产生的所述直流负载电压驱动而对所述平滑电容器产生的直流受电电压进行监视,
所述反向切断部与所述电负载的一端连接,在产生了所述切断信号时将从所述电负载向所述扼流线圈及所述降压侧电容器的方向即反向设为切断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中,
所述过电压检测部在所述直流受电电压下降至小于所述阈电压的预定的恢复电压时消除所述切断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中,
所述反向切断部在产生了所述切断信号时使得能够进行从所述直流降压电路向所述电负载的方向即正向的电力供给,而将所述反向设为切断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中,
所述反向切断部在产生了所述切断信号时使得能够进行从所述直流降压电路向所述电负载的方向即正向的电力供给,而将所述反向设为切断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中,
所述反向切断部是电力用半导体元件,所述电力用半导体元件由根据所述切断信号而被切断的开关元件及能够进行所述正向的电力供给的二极管并联连接而构成的等效电路表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中,
所述反向切断部是电力用半导体元件,所述电力用半导体元件由根据所述切断信号而被切断的开关元件及能够进行所述正向的电力供给的二极管并联连接而构成的等效电路表示。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装置通过将所述直流降压电路、所述过电压检测部及所述反向切断部安装于电路基板而构成,且能够不安装所述过电压检测部及所述反向切断部。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在所述电负载再生所述电力时产生所述切断信号的再生检测部来取代所述过电压检测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接触供电装置,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装置具备在所述电负载再生所述电力时产生所述切断信号的再生检测部来取代所述过电压检测部。
CN201680089926.XA 2016-10-18 2016-10-18 非接触供电装置 Active CN1097921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80844 WO2018073892A1 (ja) 2016-10-18 2016-10-18 非接触給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92162A CN109792162A (zh) 2019-05-21
CN109792162B true CN109792162B (zh) 2023-05-16

Family

ID=62018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9926.XA Active CN109792162B (zh) 2016-10-18 2016-10-18 非接触供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57665B2 (zh)
CN (1) CN109792162B (zh)
WO (1) WO2018073892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3032A (zh) * 2008-12-02 2010-06-23 富士电机系统株式会社 开关电源装置和开关电源控制电路
CN103138659A (zh) * 2011-11-30 2013-06-05 发那科株式会社 具有判定有无停电的停电判定部的电动机驱动装置
CN103380567A (zh) * 2011-03-03 2013-10-30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力转换装置
CN104052268A (zh) * 2013-03-12 2014-09-17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直流电压转换电路
CN104604089A (zh) * 2012-09-05 2015-05-06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非接触供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08250A (en) * 1978-02-15 1979-08-24 Fujitsu Ltd Low voltage detecting circuit
JPH09107075A (ja) * 1995-10-13 1997-04-22 Fuji Electric Co Ltd 半導体集積スイッチ回路
JP2003209903A (ja) * 2001-11-07 2003-07-25 Tsubakimoto Chain Co 非接触給電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2004125209A (ja) * 2002-09-30 2004-04-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4447655B1 (ja) * 2008-11-13 2010-04-07 株式会社MERSTech 保護回路付き磁気エネルギー回生スイッチ
US8810205B2 (en) * 2009-05-14 2014-08-1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harging device for vehicle
JP5044065B2 (ja) * 2010-10-29 2012-10-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ンバータ
JP5863027B2 (ja) * 2011-02-14 2016-02-16 ローム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スイッチングレギュレータ、テレビ
CN202250430U (zh) * 2011-08-31 2012-05-30 日立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 电磁负载控制装置
JP2014007909A (ja) * 2012-06-27 2014-01-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JP5638043B2 (ja) * 2012-09-07 2014-12-10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アラームレベル設定部を有するモータ駆動装置
JP5998905B2 (ja) * 2012-12-14 2016-09-28 Tdk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受電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装置
KR102126713B1 (ko) * 2013-08-13 2020-06-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에서 무선 충전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JP2015073423A (ja) * 2013-09-06 2015-04-16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Samsung SDI Co.,Ltd. 電動車用電力変換システム
US10046646B2 (en) * 2013-09-06 2018-08-14 Samsung Sdi Co., Ltd.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s
JP6323834B2 (ja) * 2014-10-01 2018-05-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同期整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オルタネー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3032A (zh) * 2008-12-02 2010-06-23 富士电机系统株式会社 开关电源装置和开关电源控制电路
CN103380567A (zh) * 2011-03-03 2013-10-30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力转换装置
CN103138659A (zh) * 2011-11-30 2013-06-05 发那科株式会社 具有判定有无停电的停电判定部的电动机驱动装置
CN104604089A (zh) * 2012-09-05 2015-05-06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非接触供电装置
CN104052268A (zh) * 2013-03-12 2014-09-17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直流电压转换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73892A1 (ja) 2018-04-26
CN109792162A (zh) 2019-05-21
JP6857665B2 (ja) 2021-04-14
JPWO2018073892A1 (ja) 2019-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18969B2 (en) Frequency converter with DC link capacitor and method for pre-charging the DC link capacitor
US9124204B2 (en) Inverter device
EP2456060B1 (en) Power converter circuit
US9979227B2 (en) Line interactive UPS
JP2016524441A (ja) 消費者電子デバイス用の電力回路
CN108809120B (zh) 转换器装置
US9083241B2 (en)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cuit for providing protection against overvoltage
CN104167945A (zh) 机动车辆车载电源和相关运行方法及实现该方法的装置
US7019991B2 (en) Rectifying circuit
JP6162445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9792163B (zh) 非接触供电装置
JP4247653B2 (ja) Dc−dcコンバータ
CN109792162B (zh) 非接触供电装置
JP2009142061A (ja) Dc−dcコンバータ装置
CN110149051A (zh) 直流-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JP2015149822A (ja) 電源装置
JP2019149867A (ja)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システム
JP6119531B2 (ja) 車両用回転電機
WO2016129415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WO2012127665A1 (ja) 同期電動機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動方法
KR102660341B1 (ko) 차량용 충전장치 제어 시스템
KR20150040232A (ko) 전동차용 전력변환 시스템
CN108539992B (zh) 一种功率变换电路
KR100434148B1 (ko) 입력 과전압 보호 기능이 있는 전력변환시스템의 정류회로
JP2010193619A (ja) 共振型昇降圧コンバータの駆動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