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79419A - 门闩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门闩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79419A
CN109779419A CN201811350161.8A CN201811350161A CN109779419A CN 109779419 A CN109779419 A CN 109779419A CN 201811350161 A CN201811350161 A CN 201811350161A CN 109779419 A CN109779419 A CN 1097794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w bar
piece
receiving portion
door latch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5016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79419B (zh
Inventor
吉本宗弘
桑原直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USH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USH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SH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USH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794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794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794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794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bolt detents, e.g. for unlatching the bol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6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locking elements for locking or unlocking a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2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for assisting final closing or for initiating open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32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 E05B81/34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of geared transmissions
    • E05B81/36Geared sectors, e.g. fan-shaped gea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16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门闩锁装置,能够使装置整体进一步小型化。门闩锁装置(10)具备将撞针(2)保持为能够脱离的叉形件(22)和能够对叉形件(22)进行卡止的卡爪杆(26)、以及以与卡爪杆(26)的第一旋转轴(29)交叉的第二旋转轴(42)为中心而旋转的旋转构件(41)。旋转构件(41)具有操作部(44),卡爪杆(26)具有操作接受部(48)。操作接受部(48)具有朝向与卡爪杆(26)从卡止位置向非卡止位置旋转的方向(B)相反的一侧而向远离操作部(44)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部(48c)。通过操作部(44)按压倾斜部(48a),从而使卡爪杆(26)从卡止位置向非卡止位置旋转。

Description

门闩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门闩锁装置。
背景技术
门闩锁装置具备将撞针保持为能够脱离的叉形件、对保持撞针的叉形件进行卡止的卡爪杆、以及用于将卡爪杆对叉形件的卡止解除的马达驱动的齿轮构件。
在专利文献1的门闩锁装置中,叉形件、卡爪杆及齿轮构件配置在同一面上。在该门闩锁装置中,被驱动进行旋转的齿轮构件直接操作卡爪杆。
在专利文献2的门闩锁装置中,叉形件和卡爪杆被保持于第一板,齿轮构件被保持于与第一板交叉的第二板。另外,该门闩锁装置具备打开杆,该打开杆在因蓄电池的电力不足等而无法通过电动使门开放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手动操作进行门的开放。该打开杆与齿轮构件同样地被保持于第二板,该打开杆的一部分配置于卡爪杆与齿轮构件之间。被驱动进行旋转的齿轮构件经由打开杆来操作卡爪杆。另外,当从在构成门的车内侧的内板设置的开口部直接操作打开杆时,打开杆操作卡爪杆。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43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49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门闩锁装置中,由于叉形件、卡爪杆及齿轮构件配置在同一面上,所以需要确保宽广的配置面。因而,该门闩锁装置为大型,对小型化没有进行任何考虑。
在专利文献2的门闩锁装置中,由于叉形件及卡爪杆与齿轮构件立体地配置于不同的板,所以与专利文献1的门闩锁装置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然而,对于该门闩锁装置存在进一步小型化的余地。
本发明以门闩锁装置的小型化为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门闩锁装置,其具备:叉形件,其能够向将撞针保持为不能脱离的保持位置、以及使所述撞针能够脱离的开放位置旋转;卡爪杆,其能够以第一旋转轴为中心向能够将所述叉形件卡止于所述保持位置的卡止位置、以及将该卡爪杆与所述叉形件的卡止解除而允许所述叉形件向所述开放位置旋转的非卡止位置旋转;以及旋转构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旋转轴交叉的第二旋转轴,所述旋转构件具有向所述卡爪杆侧突出的操作部,所述卡爪杆具有接受所述操作部的操作的操作接受部,所述旋转构件能够以所述第二旋转轴为中心而从所述操作部离开所述操作接受部的第一位置朝向所述操作部与所述操作接受部抵接的第二位置旋转,所述操作接受部包括倾斜部,所述倾斜部朝向与所述卡爪杆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从所述卡止位置向所述非卡止位置旋转的方向相反的一侧而向远离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旋转构件的所述操作部的方向倾斜,所述倾斜部与旋转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旋转构件的所述操作部抵接,通过所述旋转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越过所述第二位置地旋转,从而由所述操作部按压所述操作接受部的所述倾斜部而使所述卡爪杆向所述非卡止位置旋转。
根据该技术方案,由于卡爪杆与旋转构件立体地配置于不同的面,所以旋转构件的操作部以与操作接受部的倾斜部交叉的姿态进行抵接。并且,通过旋转构件的旋转而使得操作部按压倾斜部,由此通过该倾斜部的倾斜来使卡爪杆从卡止位置朝向非卡止位置旋转。
由于卡爪杆与旋转构件立体地配置于不同的面,所以能够对叉形件和卡爪杆的配置面进行省空间化,能够使装置整体小型化。另外,由于旋转构件直接操作卡爪杆,所以无需在卡爪杆与旋转构件之间确保用于对打开杆的一部分进行配置的空间。因而,能够集约地配置这些部件,所以在这一点上也能够使装置整体小型化。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门闩锁装置中,卡爪杆与旋转构件立体地配置于不同的面,并由旋转构件直接操作卡爪杆,所以能够集约地配置各构成部件,能够使装置整体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门闩锁装置配置到背门的状态的简要图。
图2是门闩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门闩锁装置的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门闩锁装置的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卡爪杆和扇形齿轮的立体图。
图6A是示出操作部与开操作接受部的关系的主视图。
图6B是示出操作部与开操作接受部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7A是示出撞针的保持状态的主视图。
图7B是示出图7A中的叉形件与卡爪杆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A是示出开工作的一个工序的主视图。
图8B是示出图8A中的叉形件与卡爪杆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A是示出开工作的另一工序的主视图。
图9B是示出图9A中的叉形件与卡爪杆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A是示出开工作的另一工序的主视图。
图10B是示出图10A中的叉形件与卡爪杆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A是示出开工作完成了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1B是示出图11A中的叉形件与卡爪杆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A是示出撞针的开放状态的主视图。
图12B是示出图12A中的叉形件与卡爪杆的状态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身
2 撞针
4 背门
5 外板
6 前端板
7 内板
10 门闩锁装置
12 框架
13 基座板
13a 托架
13b 贯通部
13c 贯通孔
13d 安装孔
14 挡块
14a 插通槽
15 闩锁基座
15a 托架
15b 罩部
15c 开口
16 闩锁罩
16a 托架
20 闩锁机构
21 开关
22 叉形件
22a 保持槽
22b 全锁台阶部
22c 半锁台阶部
23 旋转轴
24 弹簧
25 叉形件开关
26 卡爪杆
27 杆主体
27a 卡止部
27b 臂部
27c 倾斜部
27d 卡止台阶部
28 覆盖件
29 旋转轴(第一旋转轴)
30 弹簧
32 电动开闭机构
34 致动器
35 电动马达
36 输出齿轮
37 电线
38 连接器
39 开关
41 扇形齿轮(旋转构件)
41a 齿
42 旋转轴(第二旋转轴)
43 干涉构件
44 操作部
45 第一销
46 第二销
48 开操作接受部(操作接受部)
48a 装配孔
48b 卡止部
48c 倾斜部
48d 抵接部
48e 连结部
50 闭操作接受部
50a 固定部
52 手动开放机构
54 打开杆
54a 轴部
54b 把手部
54c 开操作部
55 弹簧
57 变形阻止部
57a 第一部分
57b 第二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及图2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门闩锁装置10。如图1所示,该门闩锁装置10配置于对车身1的后部开口进行开闭的背门4,将背门4相对于车身1保持为以能够开放的方式关闭的状态。
(门闩锁装置的概要)
如图2所示,门闩锁装置10具备框架12、闩锁机构20、电动开闭机构32及手动开放机构52。
闩锁机构20能够切换为使配置于车身1的U字形状的撞针2不能脱离的闩锁状态(参照图7A及图7B)和使撞针2能够脱离的打开状态(参照图12A及图12B)。
电动开闭机构32电连接于车辆的蓄电池和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当配置于背门4的开开关(未图示)被操作时,电动开闭机构32根据ECU(控制部)的指令进行开驱动,使闩锁机构20进行开工作而成为打开状态。当开状态的背门4被关闭而撞针2进入到闩锁机构20时,电动开闭机构32根据ECU的指令而进行闭驱动,使闩锁机构20进行闭工作而成为闩锁状态。
手动开放机构52在因蓄电池的电力不足等而无法通过电动的方式使背门4开放的情况下,用于通过手动的方式操作闩锁机构20来使背门4开放。
(框架的概要)
如图1~图3所示,框架12具备基座板13、挡块14、闩锁基座15及闩锁罩16。在基座板13配置有电动开闭机构32的一部分和手动开放机构52。在挡块14配置有闩锁机构20和电动开闭机构32的剩余部分。
基座板13为金属制,沿着背门4的外板5而配置。在基座板13设置有用于对闩锁基座15和闩锁罩16进行组装的一对托架13a、13a。
挡块14为树脂制,配置于背门4的前端板6侧。挡块14在被夹入到闩锁基座15与闩锁罩16之间的状态下经由闩锁基座15和闩锁罩16组装于基座板13。在挡块14的前端板6侧设置有能够供撞针2穿过的插通槽14a。
闩锁基座15为金属制,配置于位于前端板6侧的挡块14的下表面。在闩锁基座15的侧部设置有用于组装于基座板13的一对托架15a、15a。托架15a以覆盖挡块14的侧面的方式弯折地形成。在位于关闭背门4的方向的前端侧即背门4的内板7侧的、闩锁基座15的前部设置有罩部15b。在包含罩部15b的闩锁基座15,形成有使插通槽14a露出的开口15c。
闩锁罩16为金属制,配置于位于闩锁基座15的相反侧的挡块14的上表面。在闩锁罩16设置有用于组装于基座板13的一对托架16a、16a。在闩锁罩16与基座板13之间,设置有用于配置电动开闭机构32的一部分的间隙。
例如,框架12如以下那样进行组装。首先,将闩锁基座15配置于基座板13的下部,并使闩锁基座15的托架15a与基座板13的托架13a的下侧重叠。接着,在闩锁基座15的上部配置挡块14。之后,将闩锁罩16配置于挡块14的上表面,并使闩锁罩16的托架16a与基座板13的托架13a的上侧重叠。最后,对重叠后的三个托架13a、15a、16a进行螺丝固定。
(闩锁机构的概要)
如图2及图4所示,闩锁机构20具备将撞针2以能够脱离的方式进行保持的叉形件22、以及将叉形件22以能够脱离的方式进行卡止的卡爪杆26。叉形件22配置于挡块14的插通槽14a的一侧(在图2中为右侧),卡爪杆26配置于挡块14的插通槽14a的另一侧(在图2中为左侧)。
在该闩锁机构20中,将旋转至全锁位置(保持位置)的叉形件22用卡爪杆26进行卡止,将叉形件22保持在全锁位置。另外,通过解除卡爪杆26与叉形件22的卡止,从而允许叉形件22向打开位置(开放位置)旋转。以下对闩锁机构20的结构具体地进行说明。
叉形件22枢轴支承于在挡块14配置的旋转轴23。叉形件22能够以旋转轴23为中心向图7B所示的全锁位置和图12B所示的打开位置旋转。叉形件22被弹簧24从全锁位置朝向打开位置逆时针地施力。
在叉形件22上从外周部朝向旋转轴23而形成有撞针2的保持槽22a。在图7B的全锁位置时,保持槽22a成为与插通槽14a正交的姿态,由此将撞针2保持为不能脱离。在图12B的打开位置时,保持槽22a以前端开口位于插通槽14a上的方式成为沿着插通槽14a延伸的姿态,由此使撞针2能够脱离。
在叉形件22的在打开位置时位于插通槽14a侧的外周部,设置有全锁台阶部22b和半锁台阶部22c。当叉形件22旋转至全锁位置时,卡爪杆26卡止于全锁台阶部22b。当叉形件22旋转至全锁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的半锁位置时,卡爪杆26卡止于半锁台阶部22c。
卡爪杆26枢轴支承于在挡块14配置的旋转轴(第一旋转轴)29。卡爪杆26能够以旋转轴29为中心向图7B所示的卡止位置和图11B所示的非卡止位置旋转。卡爪杆26被弹簧30从非卡止位置朝向卡止位置而顺时针地施力。
在卡爪杆26的在卡止位置时位于插通槽14a侧的端部设置有卡止部27a。在图7B的卡止位置时,卡止部27a能够卡止于叉形件22的全锁台阶部22b和半锁台阶部22c,使叉形件22卡止于全锁位置及半锁位置。在图11B的非卡止位置时,卡止部27a不能卡止于全锁台阶部22b及半锁台阶部22c中的任一方,允许由弹簧24的施力引起的叉形件22向打开位置的旋转。
(电动开闭机构的概要)
接下来,参照图2及图4,电动开闭机构32具备致动器34、扇形齿轮(旋转构件)41、开操作接受部48及闭操作接受部50。致动器34和扇形齿轮41配置于基座板13。开操作接受部48与配置于挡块14的卡爪杆26一体地设置,闭操作接受部50与配置于挡块14的叉形件22一体地设置。
电动开闭机构32通过由ECU对电动马达35进行开驱动,从而具备操作部44的扇形齿轮41操作开操作接受部48,使卡爪杆26从卡止位置向非卡止位置旋转。由此,使叉形件22向打开位置旋转而使闩锁机构20为打开状态。另外,电动开闭机构32通过由ECU对电动马达35进行闭驱动,从而具备操作部44的扇形齿轮41操作闭操作接受部50,使叉形件22向全锁位置旋转,使闩锁机构20为闩锁状态。以下对电动开闭机构32的结构具体地进行说明。
致动器34具备能够进行正转(开驱动)及反转(闭驱动)的电动马达35、以及机械地连接于电动马达35的输出轴的输出齿轮36。电动马达35固定于基座板13的外板5侧的面。输出齿轮36贯通基座板13的贯通部13b而配置于基座板13的内板7侧的面。
电动马达35通过将由电线37连接的连接器38与背门4的连接器(未图示)连接,从而电连接于ECU和蓄电池。图7B所示的开关21、图2所示的叉形件开关25及图2所示的开关39也电连接于连接器38。开关21通过利用卡爪杆26而设为接通,从而检测出卡爪杆26旋转至非卡止位置。叉形件开关25是具备未图示的检测元件的旋转开关,通过检测元件与叉形件22的一部分抵接而与叉形件22连动地工作,来检测叉形件22是向打开位置、半锁位置及全锁位置中的哪一位置移动。开关39通过利用扇形齿轮41的干涉构件43而设为接通,从而检测出扇形齿轮41旋转至中立位置。
扇形齿轮41是在基座板13的内板7侧配置的大致扇形的板体。扇形齿轮41枢轴支承于在基座板13的贯通孔13c(参照图3)配置的旋转轴(第二旋转轴)42。该旋转轴42配置成在与叉形件22的旋转轴23及卡爪杆26的旋转轴2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在扇形齿轮41的外周部设置有与输出齿轮36啮合的多个齿41a。
在扇形齿轮41的内板7侧的面,配置有使开关39接通的干涉构件43。另外,在扇形齿轮41的内板7侧的面,设置有用于对卡爪杆26的开操作接受部48及叉形件22的闭操作接受部50进行操作的操作部44。需要说明的是,对操作部44的具体结构在后面详细叙述。
扇形齿轮41以图7A及图12A所示的中立位置为起点,通过使电动马达35正转,从而通过输出齿轮36而沿着逆时针(第一方向)旋转,通过使电动马达35反转,从而通过输出齿轮36而沿着顺时针(第二方向)旋转。即,扇形齿轮41如图4所示那样以旋转轴42为中心以描绘圆弧轨道A的方式旋转。
如图7A所示,在中立位置(第一位置)时,操作部44从卡止位置的卡爪杆26的开操作接受部48离开。通过开驱动,扇形齿轮41经过如图8A所示那样操作部44与开操作接受部48抵接的旋转角度位置(第二位置)而旋转至如图10A所示那样由操作部44按压了开操作接受部48的旋转角度位置(第三位置)。通过闭驱动,扇形齿轮41经过操作部44与闭操作接受部50抵接的旋转角度位置而旋转至由操作部44按压了闭操作接受部50的旋转角度位置。
如图4及图5所示,开操作接受部48接受由操作部44进行的操作而使卡爪杆26向将叉形件22与卡爪杆26的卡止解除的方向B旋转,且与卡爪杆26一体地设置。该开操作接受部48从基座板13与闩锁罩16的间隙向操作部44侧突出。参照图7A,在卡爪杆26旋转至卡止位置的状态下,开操作接受部48位于操作部44的下部(通过开工作而移动的方向A1)且左侧(操作部44的圆弧轨道A的外侧)处。需要说明的是,对开操作接受部48的具体构造在后面详细叙述。
如图2及图4所示,闭操作接受部50接受由操作部44进行的操作而使叉形件22沿着朝向全锁位置旋转的方向旋转,且与叉形件22一体地设置。该闭操作接受部50具备弯折地形成的固定部50a,该固定部50a固定于从闩锁罩16向操作部44侧突出的旋转轴23的前端。闭操作接受部50沿着旋转轴23延伸,且形成为以旋转轴23为中心的圆弧状。参照图12A及图12B,在叉形件22旋转至打开位置的状态下,闭操作接受部50位于操作部44的右侧,且朝向操作部44弯曲。
(手动开放机构的概要)
手动开放机构52具备包括开操作部54c的打开杆54和前述的开操作接受部48。即,本实施方式的开操作接受部48构成为接受由电动开闭机构32的操作部44进行的操作和由手动开放机构52的开操作部54c进行的操作这双方。
打开杆54具备用于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基座板13的安装孔13d(参照图3)的轴部54a。另外,打开杆54具备以轴部54a为中心而突出的把手部54b和开操作部54c。把手部54b相对于闩锁机构20反向地突出。为了从车内侧利用工具等操作把手部54b,在内板7的与把手部54b对置的部位设置有狭缝等开口部(未图示)。开操作部54c通过操作开操作接受部48来使卡爪杆26旋转,且朝向开操作接受部48突出。打开杆54被弹簧55从操作位置朝向非操作位置施力,所述操作位置是通过开操作接受部48的操作使卡爪杆26开工作的位置,所述非操作位置是从开操作接受部48离开的位置。
(操作部的详细情况)
如图4及图5所示,操作部44具备对角部进行了倒圆角的大致四棱柱状的第一销45和圆柱状的第二销46,且向卡爪杆26侧突出。它们通过扇形齿轮41的旋转从而以旋转轴42为中心以描绘圆弧轨道A的方式旋转。
当通过电动马达35的正转而使得扇形齿轮41进行开驱动时,第一销45向与开操作接受部48抵接的方向A1旋转。由此,由第一销45按压开操作接受部48,克服弹簧30的作用力而使卡爪杆26从卡止位置向非卡止位置旋转(方向B)。另外,当通过电动马达35的反转而使得扇形齿轮41进行闭驱动时,第一销45向与闭操作接受部50抵接的方向A2旋转。由此,由第一销45按压闭操作接受部50,克服弹簧24的作用力而使叉形件22从打开位置侧(半锁位置)向全锁位置旋转。
第二销46相对于第一销45向远离旋转轴42的方向(扇形齿轮41的径向外侧)隔有间隔地配置。通过电动马达35的正转而使得扇形齿轮41进行开驱动,在第一销45操作了开操作接受部48之后,该第二销46进行抵接。即,在利用第一销45使卡爪杆26以规定角度旋转了的状态下第二销46与开操作接受部48抵接,继第一销45之后使卡爪杆26朝向非卡止位置旋转。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销46不操作闭操作接受部50。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扇形齿轮41的开驱动,第一销45和第二销46依次操作开操作接受部48。因而,能够充分确保卡爪杆26的旋转角度(工作行程),所以能够减小开操作接受部48的形状。
(开操作接受部的详细情况)
如图5所示,卡爪杆26是具备金属制的杆主体27和树脂(例如聚缩醛)制的开操作接受部48的卡爪组件。
杆主体27的外周部由树脂(例如弹性体)制的覆盖件28覆盖。卡止部27a形成于杆主体27,且从覆盖件28突出。在杆主体27设置有朝向操作部44而沿着旋转轴29突出的臂部27b。臂部27b从覆盖件28突出。在臂部27b设置有与开操作接受部48的倾斜部48c相对应的倾斜部27c。
在开操作接受部48设置有装配于臂部27b的前端的装配孔48a。在该装配孔48a中设置有与在臂部27b形成的卡止台阶部27d卡止的卡止部48b。开操作接受部48具备供扇形齿轮41的操作部44抵接的倾斜部48c和供打开杆54的开操作部54c抵接的抵接部48d。
一并参照图6A,倾斜部48c朝向在开工作时卡爪杆26进行旋转的方向B的相反侧而向远离中立位置的旋转构件41的操作部44的方向倾斜。即,倾斜部48c相对于卡爪杆26进行旋转的周向的圆弧轨道在切线方向上延伸,朝向弹簧30对卡爪杆26施力的方向而向操作部44进行开驱动的下方向A1倾斜。由此,第一销45和第二销46以交叉的姿态从上方与倾斜部48c抵接。另外,通过第一销45及第二销46将倾斜部48c朝下按压,从而能够利用倾斜部48c的倾斜使卡爪杆26向非卡止位置旋转。
当倾斜部48c的倾斜角度(杆主体27的上表面与倾斜部48c所成的角)过缓时,卡爪杆26的旋转变得困难,导致开操作接受部48大型化。另一方面,当倾斜部48c的倾斜角度过急时,卡爪杆26的工作行程变短。因而,为了使开操作接受部48小型化,倾斜部48c的倾斜角度优选设为45度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45度。另外,由于卡爪杆26的实际的释放角度(叉形件22与卡爪杆26的卡止被解除的角度)约为20度、全行程(卡爪杆26能够机械地旋转的角度)约为30度,所以由电动实现的卡爪杆26的工作旋转角度优选设为20度以上且30度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25度。
如图6B所示,当从卡爪杆26的径向的内侧到外侧为止的倾斜部48c的宽度W过大时,需要增大基座板13与闩锁罩16的间隙。另外,当倾斜部48c的宽度W过小时,若不加长第一销45与第二销46的总长,则无法直到使卡爪杆26旋转至非卡止位置为止而维持为使第一销45或第二销46与倾斜部48c抵接的状态。另一方面,卡爪杆26的臂部27b是通过使金属制的杆主体27的一部分沿着卡爪杆26的旋转轴方向呈大致直角地弯折而成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杆主体27的板厚设为5mm,所以臂部27b的宽度也设为5mm。通过使开操作接受部48覆盖该臂部27b,从而扩大倾斜部48c的宽度W而设为8mm,确保了用于使第一销45或第二销46与倾斜部48c抵接的足够的抵接余量。
接下来,参照图6B,倾斜部48c形成为沿着第一销45和第二销46所延伸的方向并以朝向上述销45、46的方式突出的曲面状。即,沿着倾斜部48c的宽度W的方向的截面形状朝上弯曲。由此,第一销45和第二销46相对于倾斜部48c进行点接触。因而,倾斜部48c和销45、46能够在行程区域内进行顺畅的触点移动,能够在工作中通过顺畅的动摩擦状态而降低摩擦阻力,通过扇形齿轮41的驱动来使卡爪杆26可靠地旋转。倾斜部48c的曲率半径r优选设定为使得相对于倾斜部48c的宽度W而言滑动点的移动距离成为1/2W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10mm,以便在卡爪杆26从卡止位置转动到非卡止位置时,操作部44与倾斜部48c的滑动轨道从倾斜部48c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延伸至另一端侧,即滑动距离变长。若这样地构成,则滑动点成为更顺畅的动摩擦状态,能够减小操作部44与倾斜部48c的滑动阻力,能够降低倾斜部48c的磨损。
这样,通过将开操作接受部48设置于卡爪杆26的臂部27b的前端,从而能够将开操作接受部48靠近操作部44地配置,所以能够提高扇形齿轮41的配置的自由度。开操作接受部48为树脂部件,所以能够降低操作部44抵接时的碰撞音和操作部44与倾斜部48c滑动接触时的工作音。
与图6B一起参照图7A,从正对扇形齿轮41的方向观察时,倾斜部48c配置为与扇形齿轮41的旋转轴42同一高度。即,开操作接受部48的倾斜部48c和扇形齿轮41的旋转轴42设定成,隔有间隔地位于左右,且距闩锁罩16的距离大致相同。换言之,倾斜部48c和扇形齿轮41的旋转轴42在与卡爪杆26的旋转轴29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有间隔地配置。
扇形齿轮41的操作部44从铅垂方向的上方与这样的倾斜部48c抵接。因而,与开操作接受部48和扇形齿轮41的旋转轴42沿着卡爪杆26的旋转轴29隔有间隔地配置的情况相比,即使扇形齿轮41的旋转角度少,也能够使卡爪杆26以长行程进行工作。其结果是,能够使扇形齿轮41小型化,所以也能够使装置整体小型化。
如图4~图6B所示,抵接部48d是相对于倾斜部48c而言位于远离叉形件22的方向上的板状的部分。该抵接部48d以通过打开杆54的开驱动而位于开操作部54c进行旋转的方向的前方的方式,通过连结部48e而与倾斜部48c隔有间隔地设置。在卡爪杆26旋转至卡止位置的状态下,抵接部48d沿着打开杆54的轴部54a的轴线延伸。
(基座板的变形阻止)
如前所述,具备操作部44的扇形齿轮41配置于基座板13,卡爪杆26和叉形件22配置于挡块14。另外,通过电动马达35的驱动,扇形齿轮41使卡爪杆26进行开工作,使叉形件22进行闭工作。尤其是,在使叉形件22进行闭工作时,扇形齿轮41的旋转轴42被作用大的载荷,所以基座板13被施加大的负荷。其结果是,配置有旋转轴42的基座板13朝下变形。为了抑制该基座板13的变形而长期地维持开闭功能,在框架12设置有用于阻止变形的变形阻止部57。
如图1及图3所示,变形阻止部57以位于闩锁基座15的基座板13侧的端部的方式,形成于闩锁基座15的后部。变形阻止部57具备朝向基座板13弯折的第一部分57a和相对于该第一部分57a弯折的第二部分57b。第二部分57b在与基座板13正交的方向上延伸,且覆盖板状的基座板13的下端。第二部分57b和基座板13的下端在不阻碍闩锁基座15向基座板13组装的范围内尽可能接近地配置。
接着,对门闩锁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相对于车身1关闭了背门4的状态下,如图7B所示,叉形件22向全锁位置旋转,卡爪杆26向卡止位置旋转而对叉形件22进行卡止。另外,叉形件22的保持槽22a保持撞针2,撞针2不能从插通槽14a脱离。
(由电动开闭机构进行的开驱动)
当在闩锁状态下对背门4的开开关进行操作时,如图7A所示那样,通过使电动马达35正转,从而输出齿轮36顺时针旋转,扇形齿轮41逆时针地进行开驱动。由此,如图8A所示,扇形齿轮41的第一销45与开操作接受部48的倾斜部48c抵接。如图8B所示,在该状态下,卡爪杆26还未从卡止位置旋转,维持着全锁台阶部22b卡止于卡止部27a的状态。
当扇形齿轮41的旋转推进时,第一销45按压倾斜部48c,从而使卡爪杆26逆时针旋转。如图9A所示,当扇形齿轮41旋转至第一销45到达倾斜部48c的下端的位置时,第二销46与倾斜部48c抵接。在该状态下,如图9B所示,虽然朝向非卡止位置的卡爪杆26的旋转推进了,但卡止部27a与叉形件22的卡止尚未被解除。
当扇形齿轮41的旋转进一步推进时,第二销46按压倾斜部48c,从而使卡爪杆26逆时针旋转。如图10A所示,当通过扇形齿轮41的旋转而第二销46接近倾斜部48c的下端时,如图10B所示,卡爪杆26与叉形件22的卡止被解除。由此,叉形件22能够利用弹簧24的作用力而向打开位置旋转。
如图11A所示,当扇形齿轮41旋转到第二销46位于倾斜部48c的下端为止时,电动马达35的正转停止。在该状态下,如图11B所示,卡爪杆26克服弹簧30的作用力而旋转至非卡止位置,叉形件22利用弹簧24的作用力而向打开位置旋转。由此,撞针2从叉形件22的保持槽22a脱离。
之后,当由叉形件开关25检测到叉形件22移动至打开位置时,电动马达35反转,从而输出齿轮36逆时针旋转,扇形齿轮41顺时针旋转。由此,通过解除由第一销45和第二销46对倾斜部48c的按压,从而如图12B所示那样,卡爪杆26利用弹簧30的作用力而从非卡止位置向卡止位置旋转。如图12A所示,当扇形齿轮41旋转至中立位置时,干涉构件43使开关39接通,从而电动马达35的反转停止。
电动马达35的开驱动也可以构成为,从驱动开始起经过规定时间为止进行正转,在经过规定时间后进行反转。该规定时间优选预先设定为从中立位置到第二销46到达倾斜部48c的下端为止的长度。另外,也可以基于开关21的检测结果对电动马达35的正转和反转进行切换。另外,电动马达35的反转也可以取代由开关39实现的扇形齿轮41的中立位置的检测,而通过时间进行控制。
这样,在门闩锁装置10中,由于将卡爪杆26和扇形齿轮41立体地配置于不同的面,所以能够使叉形件22和卡爪杆26的配置面进行省空间化,能够使装置整体小型化。另外,扇形齿轮41的操作部44直接操作卡爪杆26的开操作接受部48,所以无需将打开杆54的开操作部54c配置在开操作接受部48与操作部44之间。因而,无需在卡爪杆26与扇形齿轮41之间确保多余的空间,所以能够集约地配置部件,在这一点上也能够使装置整体小型化。
(由手动开放机构进行的开驱动)
如图2所示,当在闩锁状态下使打开杆54的把手部54b顺时针旋转时,打开杆54的开操作部54c与卡爪杆26的抵接部48d抵接,将抵接部48d在图2中朝左按压。由此,卡爪杆26从卡止位置向非卡止位置旋转,使得叉形件22的卡止解除。因而,叉形件22利用弹簧24的作用力而向打开位置旋转。
当停止门把手的操作时,因弹簧55的作用力而打开杆54从操作位置向非操作位置旋转。于是,由开操作部54c对抵接部48d的按压被解除,所以因弹簧30的作用力,卡爪杆26从非卡止位置向卡止位置旋转。
这样,在门闩锁装置10中,在蓄电池的电力不足等紧急时,通过直接操作打开杆54,从而能够使闩锁机构20进行开工作。另外,由于打开杆54仅在紧急时使用,所以即使降低机械强度,也不会发生破损等不良情况。因而,对打开杆54不需要烘烤等热处理,所以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由电动开闭机构进行的闭驱动)
如图12A及图12B所示,在对开状态的背门4进行闭操作时,撞针2相对地进入到旋转至打开位置的叉形件22的保持槽22a。然后,通过由背门4的旋转引起的对撞针2的按压,从而叉形件22从打开位置朝向全锁位置旋转。当叉形件22从打开位置向半锁位置旋转时,由卡爪杆26的卡止部27a卡止半锁台阶部22c。此时,叉形件开关25检测出叉形件22移动至半锁位置。由此,开始电动马达35的反转。
通过电动马达35的反转从而输出齿轮36逆时针旋转且扇形齿轮41被顺时针地闭驱动。由此,扇形齿轮41的第一销45与叉形件22的闭操作接受部50抵接。当扇形齿轮41的旋转推进时,第一销45按压闭操作接受部50,由此使叉形件22克服弹簧24的作用力而从半锁位置朝向全锁位置旋转。
当叉形件22旋转至全锁位置时,由卡爪杆26的卡止部27a卡止全锁台阶部22b。之后,在叉形件开关25检测出叉形件22移动至全锁位置的情形且卡爪杆26移动至卡止位置而开关21成为断开时,使电动马达35正转,从而输出齿轮36顺时针旋转,扇形齿轮41逆时针旋转。另外,当扇形齿轮41旋转至中立位置时,干涉构件43使开关39接通,停止电动马达35的正转。
需要说明的是,电动马达35的闭驱动也可以构成为,从驱动开始起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进行反转,在经过规定时间后进行正转。该规定时间优选预先设定为,通过第一销45按压闭操作接受部50从而叉形件22从半锁位置旋转至全锁位置为止的长度。另外,也可以基于开关21的检测结果对电动马达35的反转和正转进行切换。另外,电动马达35的正转也可以取代由开关39实现的中立位置的检测,而通过时间进行控制。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门闩锁装置10中,能够通过电动开闭机构32或手动开放机构52来使闩锁机构20进行开工作。另外,能够通过电动开闭机构32来使闩锁机构20进行闭工作。并且,由于卡爪杆26与扇形齿轮41立体地配置于不同的面,且由扇形齿轮41直接操作卡爪杆26,所以能够集约地配置各构成部件,能够可靠地使装置整体小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门闩锁装置10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的变更。
例如,在卡爪杆26形成的开操作接受部48的倾斜部48c也可以设为不具备曲面的平坦面状。另外,也可以不在卡爪杆26的臂部27b设置倾斜部27c。另外,开操作接受部48也可以与金属制的杆主体27一体成形。
扇形齿轮41的操作部44由第一销45和第二销46形成,但也可以由将第一销45和第二销46一体化了的在径向上长的一个构件形成,还可以由三个以上的销形成。
致动器34、包括操作部44的扇形齿轮41、开操作接受部48及闭操作接受部50的配置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变更,叉形件22及卡爪杆26的配置也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变更。当然,构成框架12的部件也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变更。

Claims (9)

1.一种门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门闩锁装置具备:
叉形件,其能够向将撞针保持为不能脱离的保持位置、以及使所述撞针能够脱离的开放位置旋转;
卡爪杆,其能够以第一旋转轴为中心向能够将所述叉形件卡止于所述保持位置的卡止位置、以及将该卡爪杆与所述叉形件的卡止解除而允许所述叉形件向所述开放位置旋转的非卡止位置旋转;以及
旋转构件,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旋转轴交叉的第二旋转轴,
所述旋转构件具有向所述卡爪杆侧突出的操作部,
所述卡爪杆具有接受所述操作部的操作的操作接受部,
所述旋转构件能够以所述第二旋转轴为中心而从所述操作部离开所述操作接受部的第一位置朝向所述操作部与所述操作接受部抵接的第二位置旋转,
所述操作接受部包括倾斜部,所述倾斜部朝向与所述卡爪杆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从所述卡止位置向所述非卡止位置旋转的方向相反的一侧而向远离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旋转构件的所述操作部的方向倾斜,所述倾斜部与旋转至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旋转构件的所述操作部抵接,
通过所述旋转构件从所述第一位置越过所述第二位置地旋转,从而由所述操作部按压所述操作接受部的所述倾斜部而使所述卡爪杆向所述非卡止位置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倾斜部具有沿着所述操作部所延伸的方向并以朝向所述操作部的方式突出的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卡爪杆具有朝向所述操作部突出的臂部,在所述臂部的前端设置有所述操作接受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卡爪杆具有金属制的杆主体,所述金属制的杆主体包括所述臂部,
所述操作接受部是配置于所述臂部的树脂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接受部具备与能够通过手动进行操作的打开杆抵接的抵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部具备第一销和相对于第一销向远离所述第二旋转轴的方向隔有间隔地设置的第二销。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闩锁装置,其中,
在从正对所述旋转构件的方向观察时,所述旋转构件的所述第二旋转轴与所述卡爪杆的所述操作接受部配置为同一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门闩锁装置具备:
基座板,其供所述旋转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以及
闩锁基座,其供所述叉形件和所述卡爪杆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所述闩锁基座配置成与所述基座板交叉,
在所述闩锁基座的靠所述基座板侧的端部具备阻止所述基座板的变形的变形阻止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闩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旋转,所述第一方向是从所述第一位置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是从所述第一位置朝向与所述第二位置相反的一侧的方向,
所述叉形件具有通过所述旋转构件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转而与所述操作部抵接并使所述叉形件从所述开放位置侧向所述保持位置旋转的操作接受部。
CN201811350161.8A 2017-11-15 2018-11-13 门闩锁装置 Active CN1097794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20282 2017-11-15
JP2017220282A JP6909132B2 (ja) 2017-11-15 2017-11-15 ドアラ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79419A true CN109779419A (zh) 2019-05-21
CN109779419B CN109779419B (zh) 2021-12-10

Family

ID=66335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50161.8A Active CN109779419B (zh) 2017-11-15 2018-11-13 门闩锁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09132B2 (zh)
CN (1) CN109779419B (zh)
DE (1) DE10201812857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27268A (zh) * 2019-10-28 2021-04-30 株式会社有信 门闩装置
CN112727269A (zh) * 2019-10-28 2021-04-30 株式会社有信 门闩装置
CN114270005A (zh) * 2019-08-30 2022-04-01 株式会社海莱客思 卡止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010304A1 (en) * 2019-07-11 2021-01-14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uppertal Motor vehicle lock
JP7324118B2 (ja) * 2019-10-28 2023-08-09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ドアラッチ装置
DE102022107656A1 (de) * 2022-03-31 2023-10-05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Schloss,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WO2024042567A1 (ja) * 2022-08-22 2024-02-2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ドアのラッチ装置
WO2024042569A1 (ja) * 2022-08-22 2024-02-2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ドアのラッチ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1542A (ja) * 1998-02-20 1999-09-07 Asmo Co Ltd 扉体の施解錠装置
CN101109248A (zh) * 2006-07-03 2008-01-23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
CN201087626Y (zh) * 2007-08-10 2008-07-16 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汽车电动门锁
CN202745536U (zh) * 2012-07-02 2013-02-20 上海恩坦华汽车门系统有限公司 车用电控一体化带自动回位机构的尾门执行器
CN104153658A (zh) * 2014-07-30 2014-11-19 上海恩坦华汽车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带自动回位功能的锁机构
US20150042108A1 (en) * 2013-08-07 2015-02-12 Mitsui Kinzoku Act Coporation Motor-vehicle door latch device
CN204645890U (zh) * 2015-03-26 2015-09-16 上海恩坦华汽车门系统有限公司 带自动回位功能的锁机构
CN105658890A (zh) * 2013-09-30 2016-06-08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门的闩锁
US20160312499A1 (en) * 2015-03-12 2016-10-27 Strattec Security Corporation Powered latch mechanism with manual release
CN107250474A (zh) * 2015-03-10 2017-10-13 Gecom公司 门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29090B2 (ja) * 2008-11-10 2013-01-23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ドアラッチ装置
JP5150526B2 (ja) * 2009-01-30 2013-02-20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ドアラッチ装置
JP5449981B2 (ja) * 2009-10-28 2014-03-19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ロック装置
JP5828173B2 (ja) 2011-07-04 2015-12-02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ドア開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1542A (ja) * 1998-02-20 1999-09-07 Asmo Co Ltd 扉体の施解錠装置
CN101109248A (zh) * 2006-07-03 2008-01-23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门闩锁装置
CN201087626Y (zh) * 2007-08-10 2008-07-16 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汽车电动门锁
CN202745536U (zh) * 2012-07-02 2013-02-20 上海恩坦华汽车门系统有限公司 车用电控一体化带自动回位机构的尾门执行器
US20150042108A1 (en) * 2013-08-07 2015-02-12 Mitsui Kinzoku Act Coporation Motor-vehicle door latch device
CN105658890A (zh) * 2013-09-30 2016-06-08 麦格纳覆盖件有限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门的闩锁
CN104153658A (zh) * 2014-07-30 2014-11-19 上海恩坦华汽车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带自动回位功能的锁机构
CN107250474A (zh) * 2015-03-10 2017-10-13 Gecom公司 门锁装置
US20160312499A1 (en) * 2015-03-12 2016-10-27 Strattec Security Corporation Powered latch mechanism with manual release
CN204645890U (zh) * 2015-03-26 2015-09-16 上海恩坦华汽车门系统有限公司 带自动回位功能的锁机构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70005A (zh) * 2019-08-30 2022-04-01 株式会社海莱客思 卡止装置
CN114270005B (zh) * 2019-08-30 2022-10-04 株式会社海莱客思 卡止装置
CN112727268A (zh) * 2019-10-28 2021-04-30 株式会社有信 门闩装置
CN112727269A (zh) * 2019-10-28 2021-04-30 株式会社有信 门闩装置
CN112727268B (zh) * 2019-10-28 2024-04-02 株式会社有信 门闩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8128579A1 (de) 2019-05-16
JP6909132B2 (ja) 2021-07-28
CN109779419B (zh) 2021-12-10
JP2019090255A (ja) 2019-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79419A (zh) 门闩锁装置
JP5030908B2 (ja) 車両のドア開閉装置
CN103075054A (zh) 车门锁
EP1101891A2 (en) Modular vehicle door lock and latch system and method
JP2001173290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
JP2007500806A (ja) 自動車ドアラッチ
JP2005505710A (ja) 自動車のドア用のモジュラーロックおよびこのロックを備えたドア
JP4644578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3954764B2 (ja) 電気錠
US20020113444A1 (en) Lock for a motor vehicle opening leaf with a disengageable wrist pin
JP4517914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13474528B (zh) 门锁装置
US9222289B2 (en) Actuator unit and door latch device provided with actuator unit
WO2017047143A1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909134B2 (ja) ドアラッチ装置
CN215803900U (zh) 致动器装置
CN215496429U (zh) 开关面板结构及交通工具
JP7011734B2 (ja) ドアラッチ装置
JP6909133B2 (ja) ドアラッチ装置
JP3990184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4110901B2 (ja) ドア開閉操作装置
JP2021067148A (ja) ドアラッチ装置
US11069489B2 (en) Multifunctional switch manipulator
JP4391149B2 (ja) 車両用自動変速操作装置
JP7419847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