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15540A - 纤维机械 - Google Patents

纤维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15540A
CN109715540A CN201780057275.0A CN201780057275A CN109715540A CN 109715540 A CN109715540 A CN 109715540A CN 201780057275 A CN201780057275 A CN 201780057275A CN 109715540 A CN109715540 A CN 1097155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ckage
contact
yarn
contact position
cap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72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15540B (zh
Inventor
野村浩平
岩田真治
丰田贵大
伊藤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155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55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155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55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1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 B65H67/085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end-finding at the take-up package,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3/00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 B65H63/02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responsive to reduction in material tension, failure of supply, or breakage, of material
    • B65H63/024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responsive to reduction in material tension, failure of supply, or breakage, of material responsive to breakage of materials
    • B65H63/036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responsive to reduction in material tension, failure of supply, or breakage, of material responsive to breakage of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etecting or sensing elements with other devices, e.g. stopping devices for material advancing or winding mechanism
    • B65H63/0362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responsive to reduction in material tension, failure of supply, or breakage, of material responsive to breakage of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etecting or sensing elements with other devices, e.g. stopping devices for material advancing or winding mechanism by a plate separating the package from the driving drum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5/00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纤维机械(1)具备:多个卷绕单元(2);台车(3),该台车(3)具有能够移动至与卷装(P)接触的接触位置(P4)和从卷装(P)离开的待机位置(P3)的接触装置(34)、使接触装置(34)在接触位置(P4)与待机位置(P3)之间移动的驱动部(44)、捕捉来自卷装(P)的纱线(Y)的捕捉装置(28)、和检测接触装置(34)的原点位置的第一检测部(50);以及控制部(15),该控制部(15)调整接触位置(P4),并以使接触装置(34)从由第一检测部(50)检测到的原点位置移动规定距离而使接触装置(34)位于调整后的接触位置(P4)的方式控制驱动部(44)。

Description

纤维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纤维机械。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纤维机械,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记载的纤维机械。专利文献1记载的纤维机械具备:进行接纱动作的接纱装置;捕捉由卷绕单元形成的卷装的纱线并将该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的捕捉装置;和能够移动至与卷装接触的接触位置及远离卷装的待机位置的卷装板。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纤维机械中,根据卷装的直径来变更卷装与卷装板的接触位置,由此调整成卷装与捕捉装置的捕捉部之间的距离相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392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由纤维机械形成的卷装根据不同批次而其纱线种类、密度等不同。当纱线种类、密度等不同时,卷装的表面状态也可能不同。基于捕捉装置的纱线捕捉的成败不仅依赖于卷装与捕捉装置的捕捉部之间的距离,还可能依赖于卷装的表面状态。因此,为了使基于捕捉装置的纱线捕捉精度提高,需要根据卷装的特征来适当调整卷装与捕捉装置的捕捉部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基于捕捉装置的纱线捕捉精度的提高的纤维机械。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纤维机械具备:多个卷绕单元,该多个卷绕单元分别具有供给纱线的喂纱部、和卷绕从该喂纱部供给的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卷绕装置;台车,该台车具有能够移动至与卷装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从卷装离开的待机位置的接触装置、使接触装置在接触位置与待机位置之间移动的驱动部、捕捉来自卷装的纱线的捕捉装置、和检测接触装置的原点位置的第一检测部;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调整接触位置,并以使接触装置从由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的原点位置移动规定距离而使接触装置位于调整后的接触位置的方式控制驱动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纤维机械中,控制部调整接触装置与卷装的接触位置。卷装通过与接触装置的接触而被调整位置。因此,在纤维机械中,通过根据卷装的特征来调整接触位置,能够将捕捉装置的捕捉部与卷装之间的距离调整成最适合捕捉纱线的距离。由于能够使接触装置从如上的原点位置移动规定距离,所以能够使接触装置高精度地位于接触位置。因此,在纤维机械中,能够实现基于捕捉装置的纱线捕捉精度的提高。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纤维机械具备多个台车、和受理与接触装置的操作有关的输入的操作部,控制部基于在操作部中输入的内容,来调整多个台车各自的接触装置的接触位置。在该结构中,通过操作人员的操作,能够同时调整多个台车各自的接触装置的接触位置。因此,在纤维机械中,能够高效地进行接触位置的调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操作部受理与接触装置的规定距离有关的信息的输入,控制部基于与规定距离有关的信息来调整接触位置。因此,在纤维机械中,通过操作人员的操作而能够调整接触位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也可以是,操作部受理与捕捉装置对纱线的捕捉失败有关的信息的输入,控制部基于与纱线的捕捉失败有关的信息来调整接触位置。在该结构中,能够避免在纱线的捕捉失败较多的接触位置反复进行纱线捕捉。因此,在纤维机械中,能够实现基于捕捉装置的纱线捕捉精度的提高。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纤维机械具备存储部,该存储部针对卷装的每个批次而存储接触装置的接触位置,控制部基于存储于存储部的接触位置来控制驱动部。在该结构中,能够针对每个批次将捕捉装置的捕捉部与卷装之间的距离调整成最适合的距离。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纤维机械具备存储接触装置的接触位置的存储部,存储部存储与捕捉装置对纱线的捕捉失败有关的信息,控制部基于存储于存储部的信息来调整接触位置。在该结构中,由于基于与捕捉失败有关的信息(例如失败的比率、失败的次数)来调整接触位置,所以能够恰当地设定纱线捕捉能够成功的接触位置。因此,在纤维机械中,能够将捕捉装置的捕捉部与卷装之间的距离调整成最适合的距离。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控制部在捕捉装置捕捉纱线失败的情况下,通过与用于使接触装置位于失败时的接触位置的规定距离相比将距离缩短或增长,来调整接触位置。在该结构中,能够将接触位置设定于纱线捕捉失败时的接触位置以外的位置。因此,在纤维机械中,能够将捕捉装置的捕捉部与卷装之间的距离调整成最适合的距离。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控制部在捕捉装置捕捉纱线失败的情况下,以与用于使接触装置位于失败时的接触位置的规定距离相比使距离变长的方式调整接触位置,并在捕捉装置于该接触位置捕捉纱线失败的情况下,以与用于使接触装置位于该接触位置的规定距离相比使距离变短的方式调整接触位置。当捕捉装置的捕捉部与卷装之间的距离过近时,有在卷装的表面(表层)发生紊乱的隐患。因此,在纤维机械中,首先增长规定距离来使捕捉装置的捕捉部与卷装之间的距离增长,之后缩短规定距离来使捕捉装置的捕捉部与卷装之间的距离缩短。由此,在纤维机械中,能够在避免在卷装的表面发生紊乱的同时,将捕捉装置的捕捉部与卷装之间的距离调整成最适合的距离。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控制部以与卷装的直径增大相应地使规定距离变短的方式控制驱动部,并在操作部中进行了输入的情况下以即使卷装的直径增大也使规定距离变长的方式调整接触位置。通常,在纤维机械中,当卷装的直径变大时将接触装置的移动距离缩短。在纤维机械中,在操作人员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进行不同于通常的动作来进行接触装置的接触位置的调整。由此,能够恰当地调整接触位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控制部以在由第一检测部检测到接触装置的原点位置之后,使接触装置从该原点位置移动规定距离的方式控制驱动部。在该结构中,能够使接触装置高精度地移动至接触位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控制部使接触装置在由第一检测部检测的原点位置待机。在该结构中,接触装置的待机位置是原点位置。因此,驱动部只要使接触装置在原点位置与接触位置之间移动即可。因此,能够实现控制的简化。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驱动部是步进马达,控制部通过输出至驱动部的脉冲数来调整接触装置的规定距离。在该结构中,能够使接触装置高精度地移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台车具备第二检测部,该第二检测部检测接触装置从待机位置朝向接触位置进行了移动这一情况。在该结构中,能够检测接触装置朝向接触位置进行了移动这一情况。在接触装置未被第二检测部检测到的情况下,接触装置有可能发生了某些不良情况(与其它物体的接触、故障等)。因此,例如能够通知操作人员接触装置发生了不良情况,并能迅速地从不良情况恢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接触装置上设有能够由第一检测部及第二检测部检测的被检测体,第二检测部与第一检测部相比配置于更靠近卷绕装置的位置,第一检测部通过检测被检测体来检测接触装置位于原点位置这一情况,第二检测部通过检测被检测体来检测接触装置的移动。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检测接触装置位于原点位置的状态、和接触装置的移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控制部基于卷装的直径来调整接触位置。在该结构中,能够将由捕捉装置捕捉卷装的纱线时的捕捉装置的捕捉部与卷装之间的距离根据卷装的直径调整成最适合的距离。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控制部在卷装的直径不足规定值的情况、和卷装的直径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变更接触位置的调整方法。在该结构中,能够根据卷装的直径来恰当地调整接触位置。因此,能够将捕捉装置的捕捉部与卷装之间的距离调整成最适合的距离。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控制部在卷装的直径不足规定值的情况下以使规定距离相同的方式调整接触位置,在卷装的直径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以与卷装的直径增大相应地使规定距离呈线性或阶段性地变短的方式调整接触位置。由此,能够简化基于控制部的控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实现基于捕捉装置的纱线捕捉精度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纺纱机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纺纱机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纺纱机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5是用于说明纺纱机的动作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纺纱机的动作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纺纱机的动作的图。
图8中,图8的(a)、图8的(b)及图8的(c)是表示卷装和吸嘴的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1所示,纺纱机(纤维机械)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卷绕单元)2、接纱台车(台车)3、落纱台车(省略图示)、第一端架4、和第二端架5。多个纺纱单元2排列成一列。各纺纱单元2生成纱线Y并将该纱线Y卷绕成卷装P。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卷装P成为满卷的情况下,落纱台车对卷装P进行落纱,并将新的纱管B供给至该纺纱单元2。
在第一端架4中收容有回收在纺纱单元2中产生的纤维屑及线头等的回收装置等。在第二端架5中收容有对向纺纱机1供给的压缩空气(空气)的空气压进行调整并向纺纱机1的各部分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部、以及用于向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供给动力的驱动马达等。在第二端架5中设有机台控制装置(控制部)15、显示画面16、和输入键(操作部)17。机台控制装置15具备存储部15A,集中地管理和控制纺纱机1的各部分。显示画面16能够显示与纺纱单元2的设定内容及/或状态相关的信息等。操作人员通过使用输入键17进行适当的操作,能够进行纺纱单元2的设定作业。
各纺纱单元2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牵伸装置6、空气纺纱装置(喂纱部)7、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纱线蓄留装置11、涂蜡装置12、和卷绕装置13。单元控制器10按每规定数量的纺纱单元2而设置,并控制纺纱单元2的动作。
牵伸装置6对纱条(纤维束)S进行牵伸。空气纺纱装置7通过空气的回旋流对由牵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F加捻而生成纱线Y。更具体而言(但省略图示),空气纺纱装置7具有纺纱室、纤维引导部、回旋空气流产生喷嘴、和中空引导轴体。纤维引导部将从上游侧的牵伸装置6供给来的纤维束F引导至纺纱室内。回旋空气流产生喷嘴配置于纤维束F行进的路径的周围。通过从回旋空气流产生喷嘴喷射空气而在纺纱室内产生回旋空气流。通过该回旋空气流使构成纤维束F的多个纤维的各纤维端反转而回旋。中空引导轴体将纱线Y从纺纱室内引导至空气纺纱装置7的外部。
纱线蓄留装置11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卷绕装置13之间消除纱线Y的松弛。涂蜡装置12在纱线蓄留装置11与卷绕装置13之间对纱线Y进行涂蜡。
卷绕装置13将纱线Y卷绕于纱管B而形成卷装P。卷绕装置13具有摇架臂21、卷绕筒22、和横动引导器23。摇架臂21将纱管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摇架臂2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由支轴24支承,使纱管B的表面或卷装P的表面以适当的压力与卷绕筒22的表面接触。设于第二端架5的驱动马达(省略图示)同时驱动多个纺纱单元2的卷绕筒22。由此,在各纺纱单元2中使纱管B或卷装P向卷绕方向旋转。各纺纱单元2的横动引导器23设于由多个纺纱单元2共用的轴(省略图示)。第二端架5的驱动马达对轴沿卷绕筒22的旋转轴方向进行往复驱动,由此横动引导器23使纱线Y以规定幅度相对于旋转的纱管B或卷装P横动。
纱线监视装置8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纱线蓄留装置11之间监视行进的纱线Y的信息,并基于监视到的信息来检测有无纱线缺陷。纱线监视装置8在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将纱线缺陷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张力传感器9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纱线蓄留装置11之间测定行进的纱线Y的张力,并将张力测定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在单元控制器10基于纱线监视装置8及/或张力传感器9的检测结果而判断为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在纺纱单元2中切断纱线Y。
在纺纱单元2中,空气纺纱装置7与卷绕装置13相比配置于上方。由此,纱线Y在纺纱单元2的高度方向上从上侧朝向下侧行进。但是,纱线Y的行进方向并不限定于该方向。例如,也可以通过将卷绕装置13与空气纺纱装置7相比配置于上方而使纱线Y从下侧朝向上侧行进。
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纱线Y因某种理由而断开的情况下,接纱台车3在该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纱动作。在纺纱机1中设有一台或多台(例如两台以上八台以下)接纱台车3。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多台接纱台车3。接纱台车3沿着纺纱单元2的排列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行进。如图1所示,接纱台车3通过由行进马达18驱动车轮而行进。
如图2所示,接纱台车3具有接纱装置26、吸管27、吸嘴(捕捉装置)28、导纱器33、卷装板(接触装置)34、和反转装置35。如图3所示,接纱台车3具有驱动吸管27的第一驱动部40、驱动吸嘴28的第二驱动部41、驱动接纱装置26的第三驱动部42、驱动导纱器33的第四驱动部43、驱动卷装板34的第五驱动部44、和驱动反转装置35的第六驱动部45。机台控制装置15对第一驱动部40、第二驱动部41、第三驱动部42、第四驱动部43、第五驱动部44、和第六驱动部45进行控制。
接纱装置26对被引导来的第一纱线Y1(参照图8)及第二纱线Y2(参照图8)进行接纱。接纱装置26是使用压缩空气的捻接器或将纱线Y机械地连接的打结器等。接纱装置26也可以是接头器,其使来自卷装P的纱线Y反送至空气纺纱装置7,并使牵伸装置6的牵伸动作和空气纺纱装置7的纺纱动作开始,由此将纱线Y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捻接器为一例进行说明。接纱装置26具有接纱部26a、支承体26b、导轨26c、和马达26d。
接纱部26a具有将从空气纺纱装置7引出的第一纱线Y1与从卷装P引出的第二纱线Y2连接的接纱喷嘴、将第一纱线Y1的纱线端解捻的第一解捻管、将第二纱线Y2的纱线端解捻的第二解捻管、将第一纱线Y1夹紧的第一夹紧部、将第二纱线Y2夹紧的第二夹紧部、限制第一纱线Y1的第一聚纱杆和第一压纱杆、以及限制第二纱线Y2的第二聚纱杆和第二压纱杆等(均省略图示)。马达26d是使第一聚纱杆、第二聚纱杆、第一压纱杆及第二压纱杆动作的凸轮机构的驱动源。
支承体26b支承接纱部26a。支承体26b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导轨26c。导轨26c固定于接纱台车3的壳体,并沿与接纱台车3的行进方向及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
在接纱装置26中,通过第三驱动部42的工作,由支承体26b支承的接纱部26a沿着导轨26c移动。接纱部26a向进行接纱动作的接纱位置(参照图8)和不进行接纱动作的待机位置(参照图2)移动。第三驱动部42例如是单作用缸。作为第三驱动部42的单作用缸的一端与支承体26b连结,单作用缸的另一端固定于接纱台车3的壳体。
吸管2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由支轴31支承,捕捉来自空气纺纱装置7的第一纱线Y1并将该第一纱线Y1引导至接纱装置26。吸管27设置为能够移动至待机位置P11、捕捉来自空气纺纱装置7的第一纱线Y1的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参照图6)、和将第一纱线Y1引导至接纱装置26的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参照图8)。吸管27通过第一驱动部40的工作而向待机位置P11、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及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移动。第一驱动部40例如是马达。
吸嘴2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由支轴32支承,捕捉来自卷绕装置13的第二纱线Y2并将该第二纱线Y2引导至接纱装置26。吸嘴28具有捕捉第二纱线Y2的捕捉部28a、和将捕捉部28a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的支承部28b。捕捉部28a设于支承部28b的前端(吸嘴28的前端)。捕捉部28a是设于支承部28b的前端(吸嘴28的前端)的吸引口。吸引口以在吸嘴28位于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时吸引口与卷装P的表面相对的方式设于捕捉部28a。
吸嘴28设置为能够移动至待机位置P21、捕捉来自卷绕装置13的第二纱线Y2的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参照图6)、和将第二纱线Y2引导至接纱装置26的第二纱线引导位置P23(参照图7)。吸嘴28通过第二驱动部41的工作而向待机位置P21、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及第二纱线引导位置P23移动。第二驱动部41例如是马达(步进马达)。
导纱器33限制与纱线Y的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纱线Y的位置。导纱器33位于接纱装置26与卷装P之间。导纱器33具有限制板33a和一对限制杆33b。限制板33a的一端与支轴连结。由此,限制板33a设置为能够以支轴为中心摆动。
如图5所示,一对限制杆33b配置于限制板33a上。一对限制杆33b各自的一端与设于限制板33a的支轴连结。由此,一对限制杆33b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的工作而以支轴为中心摆动。一对限制杆33b分别向彼此靠近的靠近方向及彼此远离的远离方向摆动。在一对限制杆33b靠近的位置,一对限制杆33b彼此平行地延伸。此时,由一对限制杆33b限制的纱线Y位于卷装P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
导纱器33设置为通过限制板33a的摆动能够移动至限制板33a与纱道重叠的限制位置(参照图5)、和限制板33a不与纱道重叠的待机位置(参照图2)。限制位置是限制纱线Y以使得纱线Y不会通过横动引导器23而横动的位置。在从图2所示的侧面观察时,限制板33a通过摆动来使其前端的位置相对于纱道向前后移动。导纱器33通过第四驱动部43的工作而向限制位置及待机位置移动。第四驱动部43例如是工作缸(cylinder)。
卷装板34通过按压支承于卷绕装置13的卷装P来进行卷装P的定位。卷装板34通过在卷装P的卷绕中断时与从卷绕筒22离开的卷装P摩擦接触,能够对卷装P进行制动(使卷装P的惯性旋转减速并停止)。卷装P的制动时间、也就是使卷装板34与卷装P接触的时间的长度能够根据卷装P的直径而适当设定。卷装板34具有支承臂34a和接触板34b。支承臂34a的一端与支轴连结。由此,支承臂34a能够以支轴为中心摆动。接触板34b设于支承臂34a的另一端。接触板34b是具有与卷装P接触的面的板部件。
卷装板34设置为通过支承臂34a的摆动能够移动至接触板34b不与卷装P接触的待机位置(原点位置)P3(参照图2)、和接触板34b与卷装P接触的接触位置P4(参照图5)。卷装板34通过第五驱动部44的工作而向待机位置P3及接触位置P4移动。第五驱动部44例如是步进马达。第五驱动部44是卷装板34专用的驱动源。因此,卷装板34能够相对于其它装置独立地工作。在第五驱动部44设有减速带轮和带(省略图示)。由此,能够避免在卷装板34与卷装P接触时,第五驱动部44失调。
在卷装板34设有被检测体34c。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检测体34c配置于卷装板34的支承臂34a。被检测体34c例如是磁铁。接纱台车3具有对被检测体34c进行检测的第一检测部50和第二检测部52。第一检测部50及第二检测部52例如是磁传感器(霍尔IC)。
第一检测部50配置于在卷装板34位于待机位置P3时对被检测体34c进行检测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卷装板34的待机位置是由第一检测部50检测的卷装板34的原点位置。第二检测部52与第一检测部50相比配置于更靠近卷绕装置13的位置。第二检测部52配置于在卷装板34朝向接触位置P4时对被检测体34c进行检测的位置。第一检测部50及第二检测部52在检测到被检测体34c的情况下,将检测信号输出至机台控制装置15。
反转装置35使卷绕装置13的卷装P反转。反转装置35具有支承臂35a和反转辊35b。支承臂35a的一端与支轴连结。由此,支承臂35a能够以支轴为中心摆动。反转辊35b设于支承臂35a的另一端。反转辊35b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马达)而向与卷绕装置13的卷绕筒22相反的方向旋转。
反转装置35通过支承臂35a的摆动而移动至反转辊35b不与卷装P接触的待机位置(参照图2)、和反转辊35b与卷装P接触的接触位置(参照图7)。反转装置35通过第六驱动部45的工作而向待机位置及接触位置移动。第六驱动部45例如是马达。
接着,参照图4对接纱台车3的动作进行说明。关于接纱台车3的各部分的动作,参照图2、图5~图7。在以下的说明中,各驱动部的工作基于从机台控制装置15发送的控制信号而被控制。
当在某一纺纱单元2中发生纱线断开或纱线切断时,机台控制装置15将用于使接纱台车3移动至上述某一纺纱单元2的控制信号发送至接纱台车3。接纱台车3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行进至上述某一纺纱单元2,行进马达18在该某一纺纱单元2前停止工作,使行进停止。在纺纱单元2中,使卷绕装置13的摇架臂21向远离卷绕筒22的方向移动,使卷装P从卷绕筒22离开。
接着,导纱器33及卷装板34在相同的定时工作。第四驱动部43在接纱台车3停止时或停止之前工作,使导纱器33移动。导纱器33从待机位置移动至限制位置,并在限制位置停止。此时,导纱器33的一对限制杆33b分别彼此远离。
第五驱动部44在接纱台车3停止时或停止之前、即在与第四驱动部43的工作开始相同的定时工作,使卷装板34移动。卷装板34从待机位置P3移动至接触位置P4,并在接触位置P4停止。具体而言,机台控制装置15从存储部15A读取表示与批次及卷装P的直径对应的接触位置P4的信息。然后,为了使卷装板34位于该信息表示的接触位置P4,机台控制装置15控制第五驱动部44,以使卷装板34从由第一检测部50检测到的待机位置P3移动规定距离。卷装P的直径基于卷绕于卷装P的纱线Y的长度(固定长度)来求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台控制装置15控制输出至作为步进马达的第五驱动部44的脉冲数,使卷装板34从待机位置P3移动规定距离。在不再在待机位置P3检测到被检测体34c之后而由第二检测部52检测到被检测体34c的情况下,机台控制装置15判断为卷装板34已移动至接触位置P4。在从由第一检测部50不再检测到被检测体34c开始即使经过了规定时间也未由第二检测部52检测到被检测体34c的情况下,机台控制装置15向操作人员通知(文本显示、亮灯、及/或发出警报声等)卷装板34发生了异常(与其它物体的接触等)这一情况。
接着,反转装置35及吸嘴28在相同的定时工作。第六驱动部45在卷装板34返回待机位置P3的中途或停止于待机位置P3时工作,使反转装置35移动。反转装置35从待机位置移动至接触位置,并在接触位置停止。当反转装置35的反转辊35b与卷装P接触时,卷装P向将第二纱线Y2退绕的方向(卷绕相反方向)旋转。
第二驱动部41在卷装板34返回待机位置P3的中途或停止于待机位置P3时、即在与反转装置35的工作开始相同的定时工作,使吸嘴28移动。吸嘴28从待机位置P21移动至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并在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捕捉第二纱线Y2。
当在吸嘴28处捕捉到第二纱线Y2时,第二驱动部41工作而使吸嘴28移动。吸嘴28处的第二纱线Y2的捕捉的成败由机台控制装置15基于设于吸嘴28的传感器(省略图示)的检测结果来判断。通过第二驱动部41的工作,吸嘴28从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移动至第二纱线引导位置P23,将第二纱线Y2引导至接纱装置26。吸嘴28若将第二纱线Y2引导至接纱装置26则于待机位置P21停止。
机台控制装置15也可以以在未由吸嘴28捕捉第二纱线Y2的情况下,在通过反转装置35使卷装P旋转后的状态下使卷装板34位于接触位置P4的方式控制第五驱动部44。
第六驱动部45在吸嘴28于待机位置P21停止时工作,使反转装置35移动。反转装置35从接触位置移动至待机位置。由此,卷装P的旋转停止。此时,机台控制装置15也可以以使卷装板34的接触板34b位于接触位置P4的方式控制第五驱动部44。
当吸嘴28位于第二纱线引导位置P23时,导纱器33使一对限制杆33b工作。具体而言,使一对限制杆33b向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由此,由吸嘴28捕捉到的第二纱线Y2通过一对限制杆33b而被定位。
接着,吸管27工作。当在吸嘴28处捕捉到第二纱线Y2且吸嘴28摆动至规定位置时,第一驱动部40工作来使吸管27移动。具体而言,机台控制装置15在第二驱动部41为步进马达的情况下基于输出至步进马达的脉冲数来检测吸嘴28的位置。机台控制装置15检测吸嘴28的位置,在吸嘴28到达规定位置时向第一驱动部40发送控制信号。
通过第一驱动部40的工作,吸管27从待机位置P11移动至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并在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捕捉第一纱线Y1。吸管27处的第一纱线Y1的捕捉的成败由机台控制装置15基于设于吸管27的传感器(省略图示)的检测结果来判断。当在吸管27处捕捉到第一纱线Y1时,第一驱动部40工作来使吸管27移动。吸管27从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移动至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将第一纱线Y1引导至接纱装置26。吸管27若将第一纱线Y1引导至接纱装置26则于待机位置P11停止。
接着,接纱装置26工作。机台控制装置15向第三驱动部42发送控制信号。第三驱动部42于在吸管27处捕捉到第一纱线Y1的定时、吸管27开始向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移动的定时、或吸管27向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的移动过程中工作,使接纱部26a移动。接纱部26a从待机位置移动至接纱位置,并在接纱位置停止。接纱部26a在接纱位置实施第一纱线Y1与第二纱线Y2的接纱动作,当接纱动作完成时,释放纱线Y。
之后,第三驱动部42工作,接纱部26a从接纱位置移动至待机位置,并在待机位置停止。当在接纱部26a中连接了第一纱线Y1与第二纱线Y2时,导纱器33的一对限制杆33b向远离方向移动。由此,导纱器33对纱线Y的限制被解除。第四驱动部43在接纱部26a移动至待机位置的定时工作,使导纱器33移动。第四驱动部43工作的定时根据在接纱部26a中接纱动作结束的定时而适当设定。导纱器33从限制位置移动至待机位置。通过上述过程,基于接纱台车3的接纱动作完成。当接纱动作完成时,机台控制装置15例如向接纱台车3发送用于使接纱台车3移动至下一纺纱单元2的控制信号。
接着,对卷装板34的接触位置P4的调整方法进行说明。
机台控制装置15基于预先设定的计算公式来设定接触位置P4的初始位置。机台控制装置15针对卷装P的每个批次,根据卷装P的直径来设定卷装板34的接触位置P4。具体而言,机台控制装置15在卷装P的直径不足规定值的情况、和卷装P的直径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变更接触位置P4(规定距离)的调整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台控制装置15在卷装P的直径不足规定值的情况下以使规定距离相同的方式调整接触位置P4,在卷装P的直径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以使规定距离与卷装P的直径增大相应地呈线性或阶段性变短的方式调整接触位置P4。
机台控制装置15使存储部15A针对每个批次存储表示上述所设定的接触位置P4的信息。存储部15A针对每个批次将卷装P的直径与接触位置P4建立对应地存储。在存储部15A内,作为表示接触位置P4的信息而存储有相对于待机位置P3的移动距离(规定距离)。机台控制装置15从存储部15A读取与卷装P相应的接触位置P4,并以使卷装板34位于接触位置P4的方式将与移动距离相当的数量的脉冲输出至第五驱动部44。
机台控制装置15在吸嘴28于接触位置P4捕捉第二纱线Y2失败的情况下调整接触位置P4。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台控制装置15在吸嘴28捕捉第二纱线Y2失败了规定次数以上的情况下、或在规定期间内捕捉第二纱线Y2失败的次数比成功的次数多的情况下,调整接触位置P4。规定次数及/或规定期间能够通过操作人员对输入键17的操作来设定。操作人员在输入键17上输入规定次数及/或规定期间(针对一个接触位置P4的与吸嘴28对第二纱线Y2的捕捉失败有关的信息)。在以下的说明中,机台控制装置15设为在吸嘴28捕捉第二纱线Y2失败了规定次数以上的情况下调整接触位置P4。
机台控制装置15在吸嘴28于一个接触位置P4捕捉第二纱线Y2失败了规定次数以上、并接着进行吸嘴28对第二纱线Y2的捕捉的情况下,使卷装板34移动与之前为了使卷装板34位于该接触位置P4而使卷装板34从待机位置P3移动的规定距离相比更长的距离。即,机台控制装置15增加输出至第五驱动部44的脉冲数(增长移动距离)。例如,如图8的(a)所示,在吸嘴28捕捉第二纱线Y2失败了规定次数以上时的初始的接触位置P4,吸嘴28的捕捉部28a与卷装P之间的距离为距离D。机台控制装置15增加输出至第五驱动部44的脉冲数来变更接触位置P4。由此,如图8的(b)所示,由位于变更后的接触位置P4的卷装板34定位的卷装P与吸嘴28的捕捉部28a之间的距离D1与上述距离D相比变长(D<D1)。
机台控制装置15在吸嘴28于变更后的接触位置P4捕捉第二纱线Y2失败了规定次数以上的情况下,使卷装板34移动与之前为了使卷装板34位于该接触位置P4而使卷装板34从待机位置P3移动的规定距离相比更短的距离。即,机台控制装置15减少输出至第五驱动部44的脉冲数(例如减少数个脉冲)。机台控制装置15在卷装P的直径不足规定值的情况下缩短固定的距离(减少固定的脉冲数(例如2~3个脉冲左右)),在卷装P的直径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将规定距离呈线性或阶段性地缩短(将脉冲数呈线性或阶段性减少)。由此,如图8的(c)所示,由位于变更后的接触位置P4的卷装板34定位的卷装P与吸嘴28的捕捉部28a之间的距离D2与上述距离D1相比变短(D1<D2)。机台控制装置15缩短上述规定距离来调整接触位置P4,直到基于吸嘴28的第二纱线Y2的捕捉失败不足规定次数为止。机台控制装置15在基于吸嘴28的第二纱线Y2的捕捉失败变为不足规定次数时,使此时的卷装板34的接触位置P4与批次建立对应地存储于存储部15A。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机台控制装置15调整卷装板34的接触位置P4。从卷绕筒22离开的卷装P的位置通过与卷装板34的接触而被调整。因此,在纺纱机1中,通过根据卷装P的特征来调整接触位置P4,能够将吸嘴28的捕捉部28a与卷装P之间的距离调整成最适合捕捉第二纱线Y2的距离。因此,在纺纱机1中,能够实现基于吸嘴28的第二纱线Y2的捕捉精度的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针对卷装P的每个批次而存储卷装板34的接触位置P4的存储部15A。机台控制装置15基于存储于存储部15A的接触位置P4来控制第五驱动部44。在该结构中,能够针对每个批次将吸嘴28的捕捉部28a与卷装P之间的距离调整成最适合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机台控制装置15在吸嘴28捕捉第二纱线Y2失败的情况下,以与用于使卷装板34位于失败时的接触位置P4的规定距离相比使距离变长的方式来调整接触位置P4。在该结构中,能够将接触位置P4设定于捕捉第二纱线Y2失败时的接触位置P4以外的位置。因此,在纺纱机1中,能够将吸嘴28的捕捉部28a与卷装P之间的距离调整成最适合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机台控制装置15在吸嘴28捕捉第二纱线Y2失败的情况下,以使规定距离变长的方式调整接触位置P4,并在吸嘴28于该接触位置P4上捕捉第二纱线Y2失败的情况下,以使规定距离变短的方式调整接触位置P4。当吸嘴28的捕捉部28a与卷装P之间的距离过近时,在卷装P的表面(表层)有发生紊乱的隐患。因此,在纺纱机1中,首先增长规定距离来使吸嘴28的捕捉部28a与卷装P之间的距离增长,之后缩短规定距离来使吸嘴28的捕捉部28a与卷装P之间的距离缩短。由此,在纺纱机1中,能够在避免在卷装P的表面发生紊乱的同时,将吸嘴28的捕捉部28a与卷装P之间的距离调整成最适合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机台控制装置15以与卷装P的直径增大相应地使规定距离变短的方式控制第五驱动部44。在输入键17上进行了输入的情况下,机台控制装置15以即使卷装P的直径增大也使规定距离变长的方式调整接触位置P4。通常,在纺纱机1中,当卷装P的直径变大时缩短卷装板34的移动距离。在纺纱机1中,在操作人员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进行不同于通常的动作,来进行卷装板34的接触位置P4的调整。由此,在纺纱机1中能够恰当地调整接触位置P4。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机台控制装置15在由第一检测部50检测到卷装板34的原点位置之后,以使卷装板34从原点位置移动规定距离的方式控制第五驱动部44。在该结构中,能够使卷装板34高精度地移动至接触位置P4。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机台控制装置15使卷装板34在由第一检测部50检测的原点位置待机。在该结构中,卷装板34的待机位置P3是原点位置。因此,第五驱动部44只要使卷装板34在待机位置P3(原点位置)与接触位置P4之间移动即可。因此,在纺纱机1中能够实现控制的简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第五驱动部44是步进马达。机台控制装置15根据输出至第五驱动部44的脉冲数来调整卷装板34的规定距离。在该结构中,能够使卷装板34高精度地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接纱台车3具备第二检测部52,该第二检测部52检测卷装板34从待机位置P3朝向接触位置P4进行了移动这一情况。在卷装板34未被第二检测部52检测到的情况下,卷装板34有可能发生了某些不良情况(与其它物体的接触、故障等)。因此,在纺纱机1中,例如能够通知操作人员卷装板34发生了不良情况,能够迅速地从不良情况恢复。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在卷装板34上设有能够由第一检测部50及第二检测部52检测的被检测体34c。第二检测部52与第一检测部50相比配置于更靠近卷绕装置13的位置。也可以是,第一检测部50通过检测被检测体34c来检测卷装板34位于待机位置P3这一情况,第二检测部52通过检测被检测体34c来检测卷装板34的移动。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检测卷装板34位于原点位置的状态、和卷装板34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机台控制装置15基于卷装P的直径来调整接触位置P4。在该结构中,能够根据卷装P的直径,将由吸嘴28捕捉卷装P的第二纱线Y2时的吸嘴28的捕捉部28a与卷装P之间的距离调整成最适合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机台控制装置15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在卷装P的直径不足规定值的情况下将规定距离缩短固定距离,在卷装P的直径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将规定距离呈线性或阶段性地缩短。若卷装P的直径小则卷装P的曲率大。在该情况下,当根据卷装P的直径将规定距离呈线性或阶段性地缩短时,有时卷装P与吸嘴28之间的距离会变得过长。由此,存在无法在吸嘴28处良好地捕捉第二纱线Y2的隐患。因此,通过根据卷装P的直径如上述那样进行控制,能够将吸嘴28的捕捉部28a与卷装P之间的距离调整成最适合的距离。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非必须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纤维机械,以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的纺纱机1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纤维机械也可以是具备多个卷绕单元的自动络纱机。在该情况下,喂纱部是支承纱管或卷装的支承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机台控制装置15中调整卷装板34的接触位置P4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在纺纱机1中,也可以设为自动地进行接触位置P4的调整的模式与非自动地进行接触位置P4的调整的模式能够切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机台控制装置15中自动地调整卷装板34的接触位置P4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由机台控制装置15进行的接触位置P4的调整也可以基于操作人员的操作来进行。在该情况下,操作人员通过输入键17输入调整接触位置P4的信息。具体而言,例如,操作人员输入与卷装板34的移动距离有关的信息(表示移动距离的数值、脉冲数)。机台控制装置15基于所输入的移动距离来调整接触位置P4。在设有多台接纱台车3的情况下,机台控制装置15可以同时调整多个接纱台车3各自的卷装板34的接触位置P4。或者,也可以单独调整各接纱台车3的卷装板34的接触位置P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卷装板34的接触位置P4的调整中首先增长卷装板34的移动距离、之后缩短卷装板34的移动距离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首先缩短卷装板34的移动距离,之后再逐渐增长卷装板34的移动距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当针对卷装P的每个批次而根据卷装P的直径来设定卷装板34的接触位置P4时,在卷装P的直径不足规定值的情况、和卷装P的直径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变更接触位置P4(规定距离)的调整方法。该调整方法也可以仅应用于在吸嘴28捕捉第二纱线Y2失败的情况下调整接触位置P4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机台控制装置15以在卷装P的直径不足规定值的情况下将规定距离缩短固定距离、并在卷装P的直径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将规定距离呈线性或阶段性地缩短的方式进行控制。但是,也可以在卷装P的直径不足规定值的情况下将规定距离呈线性或阶段性地增长。机台控制装置15只要在卷装P的直径不足规定值的情况、和卷装P的直径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变更接触位置P4(规定距离)的调整方法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卷装板34设有被检测体34c、并通过由第一检测部50检测被检测体34c来检测卷装板34的待机位置(原点位置)P3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卷装板34的待机位置P3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检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在存储部15A中针对每个批次而存储有与卷装P的直径相应的接触位置P4(移动距离),机台控制装置15基于存储于存储部15A的接触位置P4来控制第五驱动部44。但是,在存储部15A中也可以不针对每个批次存储接触位置P4。在存储部15A中也可以存储与吸嘴28对第二纱线Y2的捕捉失败有关的信息。在该情况下,机台控制装置15基于存储于存储部15A的上述信息而调整接触位置P4。具体而言,机台控制装置15基于上述信息而调整成捕捉第二纱线Y2失败的接触位置P4以外的接触位置P4。在该结构中,由于基于与捕捉失败有关的信息(例如失败的比率、失败的次数)来调整接触位置P4,所以能够恰当地设定能够成功捕捉第二纱线Y2的接触位置P4。因此,在纺纱机1中,能够将吸嘴28的捕捉部28a与卷装P之间的距离调整成最适合的距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接纱装置26、吸管27、吸嘴28、导纱器33及反转装置35分别由第三驱动部42、第一驱动部40、第二驱动部41、第四驱动部43及第六驱动部45驱动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接纱装置26、吸管27、吸嘴28、导纱器33及反转装置35也可以由一个驱动部来驱动。或者,也可以是接纱装置26、吸管27、吸嘴28、导纱器33及反转装置35中的至少任意两个装置由同一驱动部驱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五驱动部44是步进马达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五驱动部44也可以是伺服马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一~第六驱动部40~45是马达或工作缸等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一~第六驱动部40~45也可以是上述例子以外的驱动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由机台控制装置15控制接纱台车3的动作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接纱台车3的控制也可以由设于接纱台车3的台车控制器(控制部)来进行。在该情况下,可以从单元控制器10向接纱台车3的台车控制器发送表示纱线断开或纱线切断的信号,也可以将该信号从单元控制器10经由机台控制装置15发送至台车控制器。另外,也可以是单元控制器10控制接纱台车3的动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卷装板34具有支承臂34a及接触板34b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卷装板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该一例。卷装板只要是通过从待机位置P3向接触位置P4的移动而与卷装P接触的结构就可以是任何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纺纱机1具备接纱台车3及落纱台车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接纱台车具有落纱功能。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也可以是,为了防止纤维束的捻合传递至空气纺纱装置的上游侧,空气纺纱装置7还具备以由纤维引导部保持并向纺纱室内突出的方式配置的针。另外,空气纺纱装置也可以代替这样的针而通过纤维引导部的下游侧端部来防止纤维束的捻合传递至空气纺纱装置的上游侧。另外,空气纺纱装置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而具备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对纤维束加捻的一对空气喷嘴。纺纱机也可以是自由端纺纱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纺纱单元2中纱线蓄留装置11具有从空气纺纱装置7引出纱线Y的功能,但也可以通过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从空气纺纱装置7引出纱线Y。在该情况下,纱线蓄留装置11也可以省略。或者,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代替纱线蓄留装置11而设置通过吸引空气流来吸收纱线Y的松弛的松管或机械性补偿器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横动引导器23通过来自第二端架5的动力(即多个纺纱单元2共同地)被驱动。但是,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独立地驱动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例如牵伸装置、卷绕装置等)。
吸管27也可以具有用于对第一纱线Y1的纱线端加捻的喷嘴。
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张力传感器9也可以配置于纱线监视装置8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而设置。在纺纱单元2中,也可以省略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及涂蜡装置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以卷绕圆筒形状的卷装P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能卷绕锥形状的卷装。
附图标记说明
1…纺纱机(纤维机械)、2…纺纱单元(卷绕单元)、3…接纱台车、7…空气纺纱装置(喂纱部)、13…卷绕装置、15…机台控制装置(控制部)、28…吸嘴(捕捉装置)、34…卷装板(接触装置)、44…第五驱动部(驱动部)、50…第一检测部、52…第二检测部、P…卷装、P3…待机位置(待机位置)、P4…接触位置、Y…纱线、Y2…第二纱线。

Claims (17)

1.一种纤维机械,其具备:
多个卷绕单元,该多个卷绕单元分别具有供给纱线的喂纱部、和卷绕从该喂纱部供给的所述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卷绕装置;
台车,该台车具有能够移动至与所述卷装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从所述卷装离开的待机位置的接触装置、使所述接触装置在所述接触位置与所述待机位置之间移动的驱动部、捕捉来自所述卷装的所述纱线的捕捉装置、和检测所述接触装置的原点位置的第一检测部;以及
控制部,该控制部调整所述接触位置,并以使所述接触装置从由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原点位置移动规定距离而使所述接触装置位于调整后的所述接触位置的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机械,其中,
所述纤维机械具备:多个所述台车;和
受理与所述接触装置的操作有关的输入的操作部,
所述控制部基于在所述操作部中输入的内容,来调整多个所述台车各自的所述接触装置的所述接触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纤维机械,其中,
所述操作部受理与所述接触装置的所述规定距离有关的信息的输入,
所述控制部基于与所述规定距离有关的信息来调整所述接触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纤维机械,其中,
所述操作部受理与所述捕捉装置对所述纱线的捕捉失败有关的信息的输入,
所述控制部基于与所述纱线的捕捉失败有关的信息来调整所述接触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其中,
所述纤维机械具备存储部,该存储部针对所述卷装的每个批次而存储所述接触装置的所述接触位置,
所述控制部基于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所述接触位置来控制所述驱动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其中,
所述纤维机械具备存储所述接触装置的所述接触位置的存储部,
所述存储部存储与所述捕捉装置对所述纱线的捕捉失败有关的信息,
所述控制部基于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所述信息来调整所述接触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捕捉装置捕捉所述纱线失败的情况下,通过与用于使所述接触装置位于失败时的所述接触位置的所述规定距离相比将距离缩短或增长,来调整所述接触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纤维机械,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捕捉装置捕捉所述纱线失败的情况下,以与用于使所述接触装置位于失败时的所述接触位置的所述规定距离相比使距离变长的方式调整所述接触位置,并在所述捕捉装置于该接触位置捕捉所述纱线失败的情况下,以与用于使所述接触装置位于该接触位置的所述规定距离相比使距离变短的方式调整所述接触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其中,
所述控制部以与所述卷装的直径增大相应地使所述规定距离变短的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并在所述操作部中进行了输入的情况下以即使所述卷装的直径增大也使所述规定距离变长的方式调整所述接触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其中,
所述控制部以在由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接触装置的所述原点位置之后,使所述接触装置从该原点位置移动所述规定距离的方式控制所述驱动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接触装置在由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的所述原点位置待机。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其中,
所述驱动部是步进马达,
所述控制部通过输出至所述驱动部的脉冲数来调整所述接触装置的所述规定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其中,
所述台车具备第二检测部,该第二检测部检测所述接触装置从所述待机位置朝向所述接触位置进行了移动这一情况。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纤维机械,其中,
在所述接触装置上设有能够由所述第一检测部及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的被检测体,
所述第二检测部与所述第一检测部相比配置于更靠近所述卷绕装置的位置,
所述第一检测部通过检测所述被检测体来检测所述接触装置位于所述原点位置这一情况,
所述第二检测部通过检测所述被检测体来检测所述接触装置的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其中,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卷装的直径来调整所述接触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纤维机械,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卷装的直径不足规定值的情况、和所述卷装的直径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变更所述接触位置的调整方法。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纤维机械,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卷装的直径不足所述规定值的情况下以使所述规定距离相同的方式调整所述接触位置,在所述卷装的直径为所述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以与所述卷装的直径增大相应地使所述规定距离呈线性或阶段性地变短的方式调整所述接触位置。
CN201780057275.0A 2016-09-26 2017-09-26 纤维机械及其操作方法 Active CN1097155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7245A JP2018052638A (ja) 2016-09-26 2016-09-26 繊維機械
JP2016-187245 2016-09-26
PCT/JP2017/034738 WO2018056462A1 (ja) 2016-09-26 2017-09-26 繊維機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15540A true CN109715540A (zh) 2019-05-03
CN109715540B CN109715540B (zh) 2021-01-15

Family

ID=61690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7275.0A Active CN109715540B (zh) 2016-09-26 2017-09-26 纤维机械及其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517471A4 (zh)
JP (1) JP2018052638A (zh)
CN (1) CN109715540B (zh)
WO (2) WO2018056462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19861A (en) * 1980-10-17 1983-12-13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Spinn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knotting truck
JP2001139230A (ja) * 1999-11-17 2001-05-22 Murata Mach Ltd パッケージの位置決め装置
CN103014942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
CN103485009A (zh) * 2012-06-08 2014-01-0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
CN103482415A (zh) * 2012-06-07 2014-01-0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纤维机械、卷取单元的驱动部件的待机位置决定方法以及卷取单元
CN105270915A (zh) * 2014-06-27 2016-01-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56435A (ja) * 1998-03-13 1999-09-21 Murata Mach Ltd 単錘駆動型多重撚糸機
JP2010189083A (ja) * 2009-02-16 2010-09-02 Murata Machinery Ltd 繊維機械
JP2012086923A (ja) * 2010-10-18 2012-05-10 Murata Machinery Ltd 玉揚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糸巻取機
JP2013067484A (ja) * 2011-09-21 2013-04-18 Murata Machinery Ltd 紡績機
JP2015151215A (ja) * 2014-02-12 2015-08-2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ボビンセット装置及び糸巻取機
JP2015199559A (ja) * 2014-04-04 2015-11-12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作業台車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糸巻取機
DE102014012730A1 (de) * 2014-08-26 2016-03-03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bzw. zugehörige Arbeitsstell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19861A (en) * 1980-10-17 1983-12-13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Spinn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knotting truck
JP2001139230A (ja) * 1999-11-17 2001-05-22 Murata Mach Ltd パッケージの位置決め装置
CN103014942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
CN103482415A (zh) * 2012-06-07 2014-01-0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纤维机械、卷取单元的驱动部件的待机位置决定方法以及卷取单元
CN103485009A (zh) * 2012-06-08 2014-01-0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
CN105270915A (zh) * 2014-06-27 2016-01-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52638A (ja) 2018-04-05
WO2018056462A1 (ja) 2018-03-29
EP3517471A4 (en) 2020-04-22
CN109715540B (zh) 2021-01-15
EP3517471A1 (en) 2019-07-31
WO2018056468A1 (ja) 2018-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10849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JP5998709B2 (ja) 糸監視装置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CN103010843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EP2700602B1 (en) Yarn winding device, automatic winder, and textile machine
CN103787150A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CN105253713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方法
CN103010823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2807130B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10468474A (zh) 纱线卷绕机和纱线卷绕方法
CN105645178B (zh) 纱线卷取机
CN106567170A (zh) 纺织机以及控制装置
CN101203753A (zh) 用于确定纱线质量参数的方法
CN101659362A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具有该纱线卷绕装置的自动络纱机
JP2016194188A (ja) 少なくとも1つのリング精紡機と少なくとも1つの巻取り機とから成る複合システムを運転する方法並びに複合システム
CN101018900B (zh) 包芯纱纺纱机、包芯纱的芯线有无判断方法及包芯纱纺纱机的服务方法
CN105151893A (zh) 用于监测空套管质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3241588A (zh) 确定筒子驱动辊的所需转速的方法和装置
CN103848286B (zh) 纱线卷绕机
CN105369404B (zh) 纺织机
CN110158207A (zh) 空气纺纱机和空气纺纱方法
CN104828646B (zh) 落纱装置以及具备该落纱装置的纱线卷取机
CN109715540A (zh) 纤维机械
CN101712422B (zh) 用于排空气动纱线存储装置的方法和执行该方法的纺织机
CN103010842B (zh) 纱线卷取装置
CN111132918B (zh) 纱线卷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