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53713B -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53713B
CN105253713B CN201510370004.3A CN201510370004A CN105253713B CN 105253713 B CN105253713 B CN 105253713B CN 201510370004 A CN201510370004 A CN 201510370004A CN 105253713 B CN105253713 B CN 1052537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package
accumulation
winder
text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700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53713A (zh
Inventor
中山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Desk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Des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Desk filed Critical Murata Desk
Publication of CN1052537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537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537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537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3/00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 B65H63/06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motions ; Quality control of the package responsive to presence of irregularities in running material, e.g. for severing the material at irregularities ;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yarn cleaner
    • B65H63/062Electronic slub detec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1/00Forwar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1/20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during forwarding, e.g. for buffer storage
    • B65H51/22Reels or cages, e.g. cylindrical, with storing and forwarding surfaces provided by rollers or b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1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3/00Other common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 D01H13/14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 motions ; Monitoring the entanglement of slivers in drafting arrangements
    • D01H13/22Warning or safety devices, e.g. automatic fault detectors, stop motions ; Monitoring the entanglement of slivers in drafting arrangements responsive to presence of irregularities in runn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Filamentary Materials, Packages, And Safety Devic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方法。精纺机具有空气纺织装置(9)、纱线蓄留装置(22)和卷绕部(26)。空气纺织装置(9)供给纺织纱线(10)。纱线蓄留装置(22)蓄留空气纺织装置(9)所供给的纺织纱线(10)。卷绕部(26)卷绕来自纱线蓄留装置(22)的纺织纱线(10)而形成卷装(50)。卷绕部(26)具有使卷装(50)旋转的卷绕筒驱动马达(54),在纺织纱线(10)截断前或纺织纱线(10)截断后、且在纱线端卷绕到卷装(50)上之前,停止该卷装(50)的旋转。

Description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纱线卷绕中断时纱线卷绕机所进行的处理。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具有纱线监视装置、纱线切断装置和接纱装置的纱线卷绕机。纱线监视装置是光传感器等,监视行进的纱线的状态。纱线切断装置在纱线监视装置检测到纱线缺陷时切断纱线。接纱装置在纱线切断装置切断纱线后,对来自喂纱部的纱线和来自卷绕部的纱线进行接纱。
日本特开2010-180007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种纱线卷绕机。专利文献1的纱线卷绕机(纺织机)在纱线监视装置(清纱器)检测到纱线缺陷时,中断纺织工序。纺织工序的中断通过停止牵伸装置、空气纺织装置及卷绕部的动作来进行。
在专利文献1中,纺织工序被中断,由此纱线成为截断状态,与截断部位相比靠下游侧的纱线端卷绕到卷装上。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的纱线卷绕机中,存在捕捉卷装的纱线端的捕捉引导装置捕捉纱线端失败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需要再次进行接纱所需的处理,而导致生产性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纱线卷绕中断时纱线端卷绕到卷装上的纱线卷绕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1观点,纱线卷绕机具有喂纱部、纱线蓄留装置和卷绕部。上述喂纱部供给纱线。上述纱线蓄留装置蓄留上述喂纱部所供给的上述纱线。上述卷绕部卷绕来自上述纱线蓄留装置的上述纱线而形成卷装。上述卷绕部具有使上述卷装旋转的旋转驱动部,在上述纱线截断前或上述纱线截断后、且在纱线端卷绕到上述卷装上之前,停止基于上述旋转驱动部而实现的上述卷装的旋转,上述纱线卷绕机还具有:第1纱线监视装置、第1纱线切断装置、接纱装置和捕捉引导装置。上述第1纱线监视装置配置在上述喂纱部与上述纱线蓄留装置之间,监视上述纱线的状态。上述第1纱线切断装置在上述第1纱线监视装置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在上述纱线蓄留装置的上游切断上述纱线。上述接纱装置对来自上述喂纱部的上述纱线和来自上述卷绕部的上述纱线进行接纱。上述捕捉引导装置捕捉来自上述卷绕部的上述纱线并将其引导到上述接纱装置。上述卷绕部以使通过由上述第1纱线切断装置进行上述纱线的切断而形成的纱线端配置在纱线行进路径上的规定位置的方式停止上述卷装的旋转。。
在纱线截断前使卷装的旋转停止的情况下,通过在卷装的旋转停止后截断纱线,能够使纱线端位于规定位置。另外,由于纱线卷绕机从纱线蓄留装置卷绕纱线而形成卷装(换言之边蓄留纱线边形成卷装),所以从喂纱部至卷绕部的纱线的长度较长。因此,在纱线蓄留装置的上游截断纱线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在纱线端卷绕到卷装上之前停止卷装的旋转。
由于第1纱线切断装置在纱线蓄留装置的上游切断纱线,所以能够较长地确保从纱线的切断到卷装的旋转停止的时间。因此,能够高精度地使纱线端位于规定位置。因此,在进行接纱时捕捉引导装置能够可靠地捕捉纱线。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机中,具有监视上述纱线的状态的第2纱线监视装置。在上述第2纱线监视装置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上述卷绕部在上述纱线截断前停止上述卷装的旋转。
由此,由于在使卷装的旋转停止后截断纱线,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纱线端卷绕到卷装上。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机中,优选上述纱线蓄留装置具有在外周面上卷绕上述纱线而蓄留该纱线的纱线蓄留罗拉。
在吸引纱线并将其蓄留的纱线蓄留装置中,当蓄留的纱线的长度较长时,存在纱线在纱线蓄留装置内缠结的情况。通过使用在外周面上卷绕纱线而将其蓄留的纱线蓄留罗拉,即使蓄留的纱线的长度较长,也能够防止产生纱线缠结。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机中,优选具有第2纱线切断装置,该第2纱线切断装置在上述第2纱线监视装置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在位于上述纱线蓄留装置的下游且位于上述卷绕部的上游的位置处切断上述纱线。
由此,由于能够在卷绕部的附近切断纱线,所以能够减短来自卷绕部的纱线。因此,能够防止在捕捉来自卷绕部的纱线时该纱线缠结。
上述的纱线卷绕机具有接纱装置和捕捉引导装置。上述接纱装置对来自上述喂纱部的上述纱线和来自上述卷绕部的上述纱线进行接纱。上述捕捉引导装置捕捉来自上述卷绕部的上述纱线并将其引导到上述接纱装置。
由于捕捉引导装置捕捉位于从卷装的表面远离的位置的纱线端,所以在纱线卷绕机中,能够提高纱线捕捉成功的概率。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接纱。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机中,优选上述接纱装置在基于上述第2纱线切断装置切断上述纱线后,对来自上述纱线蓄留装置的上述纱线和来自上述卷绕部的上述纱线进行接纱,然后,对来自上述喂纱部的上述纱线和来自上述卷绕部的上述纱线进行接纱。
由此,由于在卷绕中断时纱线蓄留装置上所蓄留的纱线也卷绕到卷装上,所以能够大幅降低要除去的纱线的量。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机中,优选在上述接纱装置对来自上述纱线蓄留装置的纱线和来自上述卷绕部的上述纱线进行接纱后,上述卷绕部使上述卷装旋转而卷绕接纱而成的上述纱线,并以使该纱线的纱线端配置在纱线行进路径上的规定位置的方式停止上述卷装的旋转。
由此,在进行第二次接纱时捕捉引导装置能够可靠地捕捉纱线。另外,由于在进行第一次接纱时使卷装的旋转停止一次,所以在进行第二次接纱时,卷装以较低的速度旋转。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以使纱线端配置在规定位置的方式停止卷装的旋转。
在上述的纱线卷绕机中,优选具有至少控制上述纱线蓄留装置及上述卷绕部的控制部。
由此,由于通过单一的控制部来控制多个部件,所以能够顺利地进行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2观点,纱线卷绕方法包含卷绕步骤和停止步骤。在上述卷绕步骤中,边将纱线蓄留在纱线蓄留装置上边将该纱线卷绕成卷装。在上述停止步骤中,在上述纱线截断前或上述纱线截断后、且在纱线端卷绕到上述卷装上之前,使该卷装的旋转停止。
在纱线截断前使卷装的旋转停止的情况下,通过在卷装的旋转停止后截断纱线,能够使纱线端位于规定位置。另外,由于纱线卷绕机边蓄留纱线边将其卷绕成卷装,所以从喂纱部到卷绕部的纱线的长度较长。因此,在纱线蓄留装置的上游截断纱线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在纱线端卷绕到卷装上之前使卷装的旋转停止,而且,在配置于上述纱线蓄留装置的上游的第1纱线监视装置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通过第1纱线切断装置在上述纱线蓄留装置的上游切断上述纱线;以使通过由上述第1纱线切断装置进行上述纱线的切断而形成的纱线端配置在纱线行进路径上的规定位置的方式停止上述卷装的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精纺机所具有的纺织单元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纱线蓄留装置及第1引导器的形状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纺织单元所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在即将检测到纱线缺陷之前的纺织单元的状况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刚在纱线蓄留装置的两侧切断纺织纱线之后的纺织单元的状况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在捕捉第1纱线及第2纱线的纱线端时的纺织单元的状况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在进行第1纱线和第2纱线的接纱时的纺织单元的状况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纺织单元所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捕捉第2纱线及余纱的纱线端时的纺织单元的状况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在进行第2纱线及余纱的接纱时的纺织单元的状况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捕捉第1纱线及第2纱线的纱线端时的纺织单元的状况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进行第1纱线和第2纱线的接纱时的纺织单元的状况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纺织单元所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刚在纱线蓄留装置的上游切断纺织纱线之后的纺织单元的状况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捕捉第1纱线及第2纱线的纱线端时的纺织单元的状况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精纺机(纱线卷绕机)。在本说明书中“上游”及“下游”表示纺织时的纤维束及纺织纱线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及下游。
精纺机具有并列设置的多个纺织单元2、和集中地管理该纺织单元2的图示省略的机台控制装置。各纺织单元2通过空气纺织装置(喂纱部)9对从牵伸装置7输送来的纤维束8进行纺织而生成纺织纱线10,并将该纺织纱线10通过卷绕部26卷绕而形成卷装50。
如图1所示,各纺织单元2具有从上游向下游依次配置的牵伸装置7、空气纺织装置9、纱线蓄留装置22、接纱装置23、第2纱线监视装置25和卷绕部26。纺织单元2所具有的各部分通过设在该纺织单元2上的单元控制器(控制部)90而被控制。但是,纺织单元2所具有的各部分也可以通过机台控制装置(控制部)而被控制。
牵伸装置7从上游侧依次具有后罗拉16、第三罗拉17、安装架设有橡胶制的龙带18的中罗拉19、及前罗拉20这四个牵伸罗拉。各牵伸罗拉以规定的转速被旋转驱动。牵伸装置7具有多个以与各牵伸罗拉相对的方式配置的对置罗拉。
牵伸装置7通过在牵伸罗拉与对置罗拉之间夹入并输送从图示省略的条筒经由纱条引导器供给的纱条15,而在成为规定的纤维量(或粗细)之前进行拉伸(牵伸)来使其为纤维束8。
在紧随前罗拉20的下游配置有空气纺织装置9。空气纺织装置9对从牵伸装置7供给的纤维束8加捻而生成纺织纱线10。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利用旋转空气流对纤维束8加捻的空气式的纺织装置。
在空气纺织装置9的下游,配置有引导纺织纱线10的第1引导器61(图2)。第1引导器61将纺织纱线10向纱线蓄留装置22引导。第1引导器61为了在进行接纱时等将纺织纱线10向纱线蓄留装置22拉靠而能够移动。
在第1引导器61的下游设有纱线蓄留装置22。纱线蓄留装置22具有:纱线蓄留罗拉41、对该纱线蓄留罗拉41进行旋转驱动的电动马达42、纱线钩挂部件43、和余纱吸引装置45。通过在纱线蓄留罗拉41的外周面上卷绕纺织纱线10,来暂时蓄留纺织纱线10。
在纱线蓄留罗拉41的下游侧端部,安装有纱线钩挂部件43。纱线钩挂部件43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41能够相对旋转地被支承。在纱线钩挂部件43和纱线蓄留罗拉41中的某一方上安装有永久磁铁,在另一方上安装有磁滞材料。通过这些磁性机构,产生抵抗纱线钩挂部件43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41而相对旋转这一情况的转矩。因此,仅在将克服该转矩这样的力施加到纱线钩挂部件43上的情况(施加规定以上的纱线张力的情况)下,纱线钩挂部件43能够相对于纱线蓄留罗拉41而相对地旋转,从而将纱线蓄留罗拉41上所缠绕的纺织纱线10退绕。在没有将克服该转矩的力施加到纱线钩挂部件43上的情况下,纱线蓄留罗拉41和纱线钩挂部件43一体地旋转,而在纱线蓄留罗拉41上蓄留纺织纱线10。
像这样,纱线蓄留装置22以当下游侧的纱线张力提高时将纺织纱线10退绕、当纱线张力降低(纺织纱线10快要松弛)时阻止纺织纱线10的退绕的方式动作。由此,纱线蓄留装置22能够消除纺织纱线10的松弛并对纺织纱线10付与恰当的张力。纱线钩挂部件43如上述那样以将对纱线蓄留装置22与卷绕部26之间的纺织纱线10施加的张力的变动吸收的方式动作,由此,能够防止该张力的变动影响到从空气纺织装置9至纱线蓄留装置22之间的纺织纱线10。
余纱吸引装置45配置在纱线蓄留罗拉41的上游侧端部区域中。余纱吸引装置45与图示省略的鼓风机连接,而能够产生吸引流。通过边使余纱吸引装置45产生吸引流边使纱线蓄留罗拉41反转,而能够除去在纺织纱线10切断后等残留在纱线蓄留罗拉41上的纺织纱线10。
在纱线蓄留罗拉41的下游,设有限制从该纱线蓄留罗拉41退绕的纺织纱线10的移动的第2引导器62。在第2引导器62的下游,设有接纱装置23。接纱装置23在空气纺织装置9与卷装50之间的纺织纱线10由于某种理由而成为截断状态时,对来自空气纺织装置9的纺织纱线10(第1纱线)、和来自卷装50的纺织纱线10(第2纱线)进行接纱。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纱装置23是通过由压缩空气产生的旋转空气流来使纱线端彼此捻合的捻接装置。接纱装置23并不限于上述捻接装置,能够采用例如机械式的打结器等。
纺织单元2具有将纺织纱线10引导到接纱装置23的第1捕捉引导装置27及第2捕捉引导装置(捕捉引导装置)28。
第1捕捉引导装置27的基端部分能够转动地被支承,第1捕捉引导装置27能够以该基端部分为转动中心向上下方向转动。第1捕捉引导装置27构成为中空状,并且与图示省略的鼓风机连接,而能够产生吸引空气流。第1捕捉引导装置27能够通过向下方转动来捕捉第1纱线的纱线端(参照图6)。第1捕捉引导装置27在捕捉到第1纱线后,能够通过向上方转动来将第1纱线向接纱装置23引导。
第2捕捉引导装置28的基端部分能够转动地被支承,第2捕捉引导装置28能够以该基端部分为转动中心向上下方向转动。第2捕捉引导装置28也构成为中空状,并且与图示省略的鼓风机连接,而能够产生吸引空气流。第2捕捉引导装置28能够通过向上方转动来捕捉第2纱线的纱线端(参照图6)。第2捕捉引导装置28在捕捉到第2纱线后,能够通过向下方转动来将第2纱线向接纱装置23引导。
在第1纱线和第2纱线被引导到接纱装置23的状态下,通过驱动接纱装置23来对第1纱线和第2纱线进行接纱,在空气纺织装置9与卷装50之间使纺织纱线10成为连续状态。由此,能够再次开始纺织纱线10向卷装50的卷绕。
在接纱装置23的下游,设有第2纱线监视装置25。第2纱线监视装置25通过图示省略的光透过式传感器来监视行进的纺织纱线10的粗细。第2纱线监视装置25在检测到纺织纱线10的纱线缺陷(纺织纱线10的粗细等具有异常的部位)的情况下,将纱线缺陷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器90发送。单元控制器90在接收到纱线缺陷检测信号的情况下,驱动第2纱线监视装置25所具有的切断器(第2纱线切断装置)24,切断纺织纱线10。第2纱线监视装置25并不限于光透过式传感器,也可以通过例如静电电容式传感器来监视纺织纱线10的粗细。作为纱线缺陷,也可以监视纺织纱线10中所包含的异物。切断器24可以设在纱线蓄留装置22与卷绕部26之间,也可以与第2纱线监视装置25分开设置。
在纱线蓄留装置22的下游,配置有卷绕部26。卷绕部26具有:摇臂52、卷绕筒53、和卷绕筒驱动马达(旋转驱动部)54。从纱线蓄留装置22朝向卷绕部26的纱道通过下游引导器63被弯曲而引导。
摇臂52能够旋转地支承用于卷绕纺织纱线10的卷绕管51。摇臂52能够以其基端部分为转动中心而转动。由此,即使在卷绕管51上卷绕纺织纱线10而卷装50的直径增大,也能够恰当地继续卷绕纺织纱线10。
卷绕筒53通过被传递卷绕筒驱动马达54的驱动力,而在与卷绕管51或卷装50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在卷绕筒53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图示省略的横摆槽,能够通过该横摆槽使纺织纱线10以规定的宽度横动。由此,卷绕部26能够使纺织纱线10边横动边卷绕到卷绕管51上而形成卷装50。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每个纺织单元2中均设有卷绕筒驱动马达54,所以能够在纺织单元2之间以不同的速度使卷绕筒53旋转。
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7来说明在第2纱线监视装置25检测到纱线缺陷时纺织单元2所进行的处理。此外,图3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是一个例子,可以改变处理的顺序,也可以同时进行两个处理。
在图4中,示出纺织纱线10的卷绕中的状况。在图4中,使用附图标记11示意地示出纺织纱线10的纱线缺陷。在第2纱线监视装置25检测到纱线缺陷11的情况下(步骤S101),使用卷装制动器等来停止卷装50的旋转(步骤S102)。在卷装50的旋转停止后,纺织单元2停止基于牵伸装置7对纤维束8的牵伸、和基于空气纺织装置9进行的纺织(步骤S103)。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卷装50的旋转停止后停止牵伸装置7等。换言之,在纺织纱线10从纱线蓄留装置22至卷绕部26连续的状态下,卷装50的旋转停止。由于从第2纱线监视装置25检测到纱线缺陷11起到卷装50的旋转停止的时间滞后,而导致纱线缺陷11卷绕到卷装50上。
通过停止基于空气纺织装置9进行的纺织,来切断空气纺织装置9的下游的纺织纱线10(参照图5)。纺织单元2使用切断器24在纱线蓄留装置22与卷绕部26之间切断纺织纱线10(步骤S104)。以下,将来自卷绕部26的纺织纱线10称为第2纱线10b,将由于两端被切断而形成的纺织纱线10称为余纱10c。将通过空气纺织装置9重新进行纺织而生成的纺织纱线10称为第1纱线10a。
接着,纺织单元2进行除去余纱10c的处理(步骤S105)。具体而言,在空气纺织装置9与纱线蓄留装置22之间切断纺织纱线10后,通过纱线蓄留罗拉41继续旋转而将余纱10c的上游的纱线端卷绕到纱线蓄留罗拉41上。然后,纺织单元2边使余纱吸引装置45吸引余纱10c的上游的纱线端边使纱线蓄留罗拉41反转。由此,纱线蓄留罗拉41上所卷绕的余纱10c边逐渐退绕边被余纱吸引装置45吸引去,因此,从纱线蓄留罗拉41除去了余纱10c。除去余纱10c的方法是任意的,例如也能够通过在从纱线钩挂部件43解下余纱10c的状态下使纱线蓄留罗拉41向卷绕时的方向旋转来除去余纱10c。
接着,进行将被切断的纱线端捕捉并向接纱装置23引导的动作。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第2捕捉引导装置28向上方转动来吸引并捕捉第2纱线10b(步骤S106)。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使卷装50的旋转停止后切断纺织纱线10,所以纱线端不会卷绕到卷装50上。因此,如图6所示,第2捕捉引导装置28与卷装50相比在上游捕捉纱线端。此外,基于第2捕捉引导装置28对第2纱线10b的捕捉位置是任意的,与图6所示的位置相比可以为上游也可以为下游。
通过由第2捕捉引导装置28捕捉没有卷绕到卷装50上的纱线端,能够防止纱线端的捕捉失败。第2捕捉引导装置28在吸引并捕捉到第2纱线10b后,如图7所示向下方转动。由此,第2纱线10b被引导到能够基于接纱装置23进行接纱的位置(步骤S106)。此时,卷装50进行反转(与卷绕时为相反方向的旋转)(步骤S106)。纺织单元2在到至少能够除去纱线缺陷11的程度为止使卷装50反转后,停止卷装50的旋转(步骤S107)。使卷装50反转的旋转量可以始终固定,也可以检测从检测到纱线缺陷起到卷装50停止为止的旋转量并使卷装50仅以与所检测到的旋转量相当的量反转。
如图6所示,第1捕捉引导装置27通过向下方转动,而移动到能够捕捉第1纱线10a的位置(步骤S108)。并且,再次开始基于牵伸装置7对纤维束8进行的牵伸、和基于空气纺织装置9进行的纺织,第1捕捉引导装置27吸引并捕捉第1纱线10a(步骤S108)。第1捕捉引导装置27在吸引着第1纱线10a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向上方转动。由此,第1纱线10a被引导到能够基于接纱装置23进行接纱的位置(步骤S108)。然后,第1引导器61以接近纱线蓄留装置22的方式移动。由此,纺织纱线10与纱线蓄留装置22的纱线钩挂部件43接触。
然后,接纱装置23进行第1纱线10a和第2纱线10b的接纱(步骤S109)。在接纱完成后,卷绕部26通过使卷装50旋转来再次开始纺织纱线10的卷绕(步骤S110)。通过以上,能够以简单的控制来防止纱线端卷绕到卷装50上。
接下来,参照图8至图12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精纺机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装置。但是,相对于在第1实施方式中除去余纱10c,而在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余纱10c与第2纱线10b进行接纱,来将余纱10c也卷绕到卷装50上。以下具体说明。此外,步骤S201~S204、步骤S205和S206是分别与步骤S101~S104、步骤S106和S107相同的处理,因此省略说明。
在第2捕捉引导装置28捕捉并引导第2纱线10b后,第1捕捉引导装置27如图9所示向下方转动来吸引并捕捉余纱10c(步骤S207)。基于第1捕捉引导装置27对余纱10c的捕捉位置并没有特别限定而能够适当变更。另外,也可以配置图示省略的引导部件,而在该引导部件的附近捕捉余纱10c。第1捕捉引导装置27如图10所示在吸引着余纱10c的状态下向上方转动。由此,余纱10c被引导到能够基于接纱装置23进行接纱的位置(步骤S207)。然后,接纱装置23对第2纱线10b和余纱10c进行接纱(步骤S208)。此外,将对第2纱线10b和余纱10c进行接纱而成的纱线称为第2纱线10b′。
在接纱完成后,卷绕部26使卷装50旋转,并在第2纱线10b′的纱线端到达规定位置的时刻停止卷装50的旋转(步骤S209)。规定位置只要为第2捕捉引导装置28易于捕捉纱线端的位置即可,并不限定为特定位置。由此,能够防止第2纱线10b′的纱线端卷绕到卷装50上。第2捕捉引导装置28如图11所示向上方转动,吸引并捕捉位于规定位置的第2纱线10b′的纱线端(步骤S210)。然后,第2捕捉引导装置28在捕捉到第2纱线10b′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如图12所示向下方转动,由此将第2纱线10b′向接纱装置23引导(步骤S210)。
第1捕捉引导装置27与步骤S108同样地,捕捉空气纺织装置9所生成的第1纱线10a并将其向接纱装置23引导(步骤S211、图10及图11)。然后,接纱装置23对第1纱线10a和第2纱线10b′进行接纱(步骤S212)。在接纱完成后,卷绕部26通过使卷装50旋转来再次开始纺织纱线10的卷绕(步骤S213)。
通过以上,在第2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能够降低废弃的纺织纱线10的量。在第1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检测到纱线缺陷时废弃纱线蓄留装置22所蓄留的纺织纱线10,所以优选进行抑制纱线蓄留装置22所蓄留的纺织纱线10的量的控制。但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由于即使在检测到纱线缺陷时也不会废弃纱线蓄留装置22所蓄留的纺织纱线10,所以无需像第1实施方式那样严格地进行纱线蓄留装置22所蓄留的纺织纱线10的量的抑制。在第2实施方式中,由于可以不使纱线蓄留罗拉41反转,所以能够抑制随着反转而产生的不良情况(纺织纱线10的缠结等)及对电动马达42的载荷。
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不是在纱线蓄留装置22的上游而是在下游配置有第2纱线监视装置25。由此,能够在接近卷装50的位置上测定纺织纱线10的品质。因此,能够检测在纺织纱线10从纱线蓄留装置22等通过时附着在纺织纱线10上的线头等。另外,无需另行设置在接纱后判定接头(接纱后的部分)是否正常的装置及/或判定第2捕捉引导装置28是否成功引导纺织纱线10的装置。
接下来,参照图13至图15来说明第3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精纺机中,在纱线蓄留装置22与卷绕部26之间配置有第2纱线监视装置25。与之相对,在第3实施方式的精纺机中,在空气纺织装置9与纱线蓄留装置22之间配置有第1纱线监视装置70,并且在纱线蓄留装置22与卷绕部26之间配置有第2纱线监视装置(纱线监视装置)25a。
以下,说明在第1纱线监视装置70检测到纱线缺陷时纺织单元2所进行的处理。在第1纱线监视装置70检测到纱线缺陷11的情况下(步骤S301),纺织单元2停止牵伸装置7的牵伸、和空气纺织装置9的纺织(步骤S302)。由此,如图14所示在空气纺织装置9(第1纱线切断装置)与纱线蓄留装置22之间切断纺织纱线10。
接下来,卷绕部26在第2纱线10b的纱线端到达规定位置的时刻停止卷装50的旋转(步骤S303)。规定位置只要为第2捕捉引导装置28易于捕捉纱线端的位置即可,并不限定为特定位置。由此,能够防止第2纱线10b的纱线端卷绕到卷装50上。
之后的纱线引导及接纱的处理(步骤S304~S308、图15)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步骤S106~S110)相同。但是,在第3实施方式中,由于是在检测到纱线缺陷后立即切断纺织纱线10,所以从纱线端至纱线缺陷的距离较短。因此,能够使在步骤S305中使卷装50反转时的旋转量比第2实施方式少。随之,能够抑制使卷装50反转时的不良情况的发生。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从检测到纱线缺陷起到再次开始卷绕为止所需的时间比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短。
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纱线蓄留装置22的上游具有第1纱线监视装置70。由此,能够立即检测出空气纺织装置9的基于不良情况的断纱。因此,能够降低纱条15的废弃量、或防止对前罗拉20施加负担。另外,由于纱线蓄留装置22吸收纺织纱线10的随着横动而产生的行进速度的变化,所以能够在行进速度不会变化的状态下测定纺织纱线10的状态。由此,能够提高第1纱线监视装置70的测定精度。在没有设置第2纱线监视装置25a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使横动的支点从卷绕筒53远离。由此,使横动动作稳定、或能够降低纺织纱线10的张力的变动。
如以上说明那样,精纺机具有空气纺织装置9、纱线蓄留装置22和卷绕部26。空气纺织装置9供给纺织纱线10。纱线蓄留装置22蓄留空气纺织装置9所供给的纺织纱线10。卷绕部26卷绕来自纱线蓄留装置22的纺织纱线10而形成卷装50。卷绕部26具有使卷装50旋转的卷绕筒驱动马达54,在纺织纱线10截断前(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或纺织纱线10截断后、且在纱线端卷绕到卷装50上之前(第3实施方式),停止该卷装50的旋转。
如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那样在纺织纱线10截断前使卷装50的旋转停止的情况下,通过在卷装50的旋转停止后截断纺织纱线10,能够使纱线端位于规定位置上。另外,由于精纺机边蓄留纺织纱线10边形成卷装50,所以从空气纺织装置9至卷绕部26的纺织纱线10的长度较长。因此,如第3实施方式那样在纱线蓄留装置22的上游截断纺织纱线10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在纱线端卷绕到卷装50上之前使卷装50的旋转停止。
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精纺机中,在第2纱线监视装置25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卷绕部26在纺织纱线10截断前停止卷装50的旋转。
由此,由于在使卷装50的旋转停止后截断纺织纱线10,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纱线端卷绕到卷装50上。
在第2实施方式的精纺机中,接纱装置23在基于切断器24切断纺织纱线10后,对来自纱线蓄留装置22的余纱10c和来自卷绕部26的第2纱线10b进行接纱,然后对来自空气纺织装置9的第1纱线10a和来自卷绕部的第2纱线10b′进行接纱。
由此,由于在卷装50的卷绕中断时纱线蓄留装置22上所蓄留的余纱10c也卷绕到卷装50上,所以能够大幅降低要除去的纺织纱线10的量。
在第2实施方式的精纺机中,在接纱装置23对来自纱线蓄留装置22的余纱10c和来自卷绕部26的第2纱线10b进行接纱后,卷绕部26卷绕接纱而成的第2纱线10b′,并以使纺织纱线10的纱线端配置在纱线行进路径上的规定位置的方式停止卷装50的旋转。
由此,在进行第二次接纱时第2捕捉引导装置28能够可靠地捕捉纺织纱线10。另外,由于在进行第一次接纱时会使卷装50的旋转暂时停止,所以在进行第二次接纱时,卷装50以较低的速度旋转。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以使纱线端配置在规定位置的方式使卷装50的旋转停止。
在第3实施方式的精纺机中,第1纱线监视装置70配置在空气纺织装置9与纱线蓄留装置22之间,监视行进的纺织纱线10的状态。空气纺织装置9在第1纱线监视装置70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停止纺织并在纱线蓄留装置22的上游切断纺织纱线10。接纱装置23对来自空气纺织装置9的纺织纱线10和来自卷绕部26的纺织纱线10进行接纱。第2捕捉引导装置28捕捉来自卷绕部26的纺织纱线10并将其引导到接纱装置23。卷绕部26以使通过空气纺织装置9进行纱线切断而形成的纱线端配置在纱线行进路径上的规定位置的方式停止卷装50的旋转。
由于空气纺织装置9在纱线蓄留装置22的上游切断纺织纱线10,所以能够增长从纺织纱线10的切断到卷装50的旋转停止的时间。因此,能够使纱线端高精度地位于规定位置。因此,在进行接纱时第2捕捉引导装置28能够可靠地捕捉纺织纱线10。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上述的结构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具有纱线蓄留罗拉41的纱线蓄留装置22,但也可以使用吸引纺织纱线10并将其暂时蓄留的纱线蓄留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纺织单元2的单元控制器90判定第2纱线监视装置25的检测结果。该判定可以通过控制第2纱线监视装置25的控制部来进行,也可以通过机台控制装置来进行。另外,卷绕部26等其他部分的控制也可以取代单元控制器90而通过机台控制装置或其他控制装置来进行。
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纺机是省略了将空气纺织装置9所生成的纺织纱线10引出的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的结构。但是,精纺机也可以具有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
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第2纱线监视装置25仅配置在纱线蓄留装置22的下游。但是,即使在第2纱线监视装置25仅配置在纱线蓄留装置22的上游或配置在上游和下游的结构中,也能够进行相同的处理(例如,在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在纺织纱线10切断前使卷装50的旋转停止的处理)。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纺机中,以在纺织单元2的上部形成卷装50的方式配置各装置。也可以以在纺织单元2的下部形成卷装50的方式配置各装置。另外,纱线卷绕机也可以是自动络纱机等。在该情况下,从喂纱纱管将纱线退绕的结构与喂纱部相当。

Claims (10)

1.一种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喂纱部,其供给纱线;
纱线蓄留装置,其蓄留所述喂纱部所供给的所述纱线;和
卷绕部,其卷绕来自所述纱线蓄留装置的所述纱线而形成卷装,
所述卷绕部具有使所述卷装旋转的旋转驱动部,在所述纱线截断前或所述纱线截断后、且在纱线端卷绕到所述卷装上之前,停止基于所述旋转驱动部而实现的所述卷装的旋转,
所述纱线卷绕机还具有:
第1纱线监视装置,其配置在所述喂纱部与所述纱线蓄留装置之间,监视所述纱线的状态;
第1纱线切断装置,其在所述第1纱线监视装置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在所述纱线蓄留装置的上游切断所述纱线;
接纱装置,其对来自所述喂纱部的所述纱线和来自所述卷绕部的所述纱线进行接纱;和
捕捉引导装置,其捕捉来自所述卷绕部的所述纱线并将其引导到所述接纱装置,
所述卷绕部以使通过由所述第1纱线切断装置进行所述纱线的切断而形成的纱线端配置在纱线行进路径上的规定位置的方式停止所述卷装的旋转,
具有配置在所述接纱装置的下游并监视所述纱线的状态的第2纱线监视装置,
在所述第2纱线监视装置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所述卷绕部在所述纱线截断前停止所述卷装的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蓄留装置具有在外周面上卷绕所述纱线并蓄留该纱线的纱线蓄留罗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2纱线切断装置,该第2纱线切断装置在所述第2纱线监视装置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在位于所述纱线蓄留装置的下游且位于所述卷绕部的上游的位置处切断所述纱线。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2纱线切断装置,该第2纱线切断装置在所述第2纱线监视装置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在位于所述纱线蓄留装置的下游且位于所述卷绕部的上游的位置处切断所述纱线。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纱装置在基于所述第2纱线切断装置切断所述纱线后,对来自所述纱线蓄留装置的所述纱线和来自所述卷绕部的所述纱线进行接纱,然后,对来自所述喂纱部的所述纱线和来自所述卷绕部的所述纱线进行接纱。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纱装置在基于所述第2纱线切断装置切断所述纱线后,对来自所述纱线蓄留装置的所述纱线和来自所述卷绕部的所述纱线进行接纱,然后,对来自所述喂纱部的所述纱线和来自所述卷绕部的所述纱线进行接纱。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纱装置对来自所述纱线蓄留装置的所述纱线和来自所述卷绕部的所述纱线进行接纱后,所述卷绕部使所述卷装旋转而卷绕接纱而成的所述纱线,并以使该纱线的纱线端配置在纱线行进路径上的规定位置的方式停止所述卷装的旋转。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纱装置对来自所述纱线蓄留装置的所述纱线和来自所述卷绕部的所述纱线进行接纱后,所述卷绕部使所述卷装旋转而卷绕接纱而成的所述纱线,并以使该纱线的纱线端配置在纱线行进路径上的规定位置的方式停止所述卷装的旋转。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至少控制所述纱线蓄留装置及所述卷绕部的控制部。
10.一种纱线卷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卷绕步骤,边将纱线蓄留到纱线蓄留装置上边将该纱线卷绕成卷装;和
停止步骤,在所述纱线截断前或所述纱线截断后、且在纱线端卷绕到所述卷装上之前,使该卷装的旋转停止,
而且,在配置于所述纱线蓄留装置的上游的第1纱线监视装置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通过第1纱线切断装置在所述纱线蓄留装置的上游切断所述纱线,
以使通过由所述第1纱线切断装置进行所述纱线的切断而形成的纱线端配置在纱线行进路径上的规定位置的方式停止所述卷装的旋转,
在配置于接纱装置的下游的第2纱线监视装置检测出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在所述纱线截断前停止所述卷装的旋转。
CN201510370004.3A 2014-07-10 2015-06-29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方法 Active CN1052537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2085A JP2016016957A (ja) 2014-07-10 2014-07-10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方法
JP2014-142085 2014-07-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53713A CN105253713A (zh) 2016-01-20
CN105253713B true CN105253713B (zh) 2019-10-22

Family

ID=53284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70004.3A Active CN105253713B (zh) 2014-07-10 2015-06-29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2) EP3072840B1 (zh)
JP (1) JP2016016957A (zh)
CN (1) CN1052537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85470B (zh) * 2016-08-30 2022-07-22 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松套管生产的光纤自动切断卷绕装置
JP2019026980A (ja) * 2017-08-02 2019-02-2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空気紡績機
JP2019108629A (ja) * 2017-12-19 2019-07-0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紡績機及び糸捕捉方法
JP2019123590A (ja) * 2018-01-16 2019-07-25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
JP2019137944A (ja) * 2018-02-13 2019-08-22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空気紡績機
JP2020143397A (ja) * 2019-03-06 2020-09-1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屑糸発生量出力装置及び繊維機械
CN113638084B (zh) * 2021-10-15 2021-12-10 南通凌通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包芯纱的生产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07826B2 (ja) * 2008-03-31 2012-08-22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及びこの糸巻取装置を備える自動ワインダ
JP2010180007A (ja) 2009-02-04 2010-08-19 Murata Machinery Ltd 糸処理方法及び紡績機
DE102011053811A1 (de) * 2011-09-21 2013-03-21 Rieter Ingolstadt Gmbh Spinn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r Unterbrechung der Garnherstellung an einer Spinnmaschine
DE102012102695A1 (de) * 2012-03-29 2013-10-02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Vorspinnmaschine mit einer Anordnung zur Detektion und Entfernung von Garnfehlern
JP2013241231A (ja) * 2012-05-18 2013-12-05 Murata Machinery Ltd 糸巻取装置及び糸巻取方法
DE102013102770A1 (de) * 2013-03-19 2014-09-25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Spinnstelle einer Spinn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ieb derselb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53713A (zh) 2016-01-20
EP3072840B1 (en) 2018-03-21
JP2016016957A (ja) 2016-02-01
EP2966021A1 (en) 2016-01-13
EP3072840A1 (en) 2016-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53713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方法
US8931249B2 (en) Spinn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interrupting yarn production on a spinning machine
EP2298971B1 (en) Spinning machine with yarn accumulating roller
EP2690046B1 (en) Yarn defect detecting device and winding device
CN103010848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4229555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EP2284300A1 (en) Spinning machine and yarn removing method for removing yarn remaining on yarn accumulating roller
CN105297197B (zh) 纺织机及纺织方法
CN105256417B (zh) 纺纱机械以及纺纱方法
CN105253703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JP2010089908A (ja) 糸弛み取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繊維機械
CN103569780A (zh) 驱动状态检测装置、卷绕单元、卷绕机、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EP2966023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yarn winding method
EP2749517A1 (en) Spinning machine
CN110158207A (zh) 空气纺纱机和空气纺纱方法
CN103526349B (zh) 纱线蓄留装置、纺织单元及纺织机
CN103625981A (zh) 纱线卷绕单元及纱线卷绕机
CN103508268B (zh) 纺织机
CN105274667B (zh) 纺织机及纤维除去方法
JP7463063B2 (ja) リング紡績コップの巻成状態に影響を及ぼすための方法もしくは装置
CN103010832A (zh) 卷取单元以及纱线卷取机
CN118166460A (zh) 挂丝装置以及假捻加工机
JP2024007744A (ja) 紡績機、パッケージの形成方法及びパッケージ
JP2022085989A (ja) 紡績機
JP2022085990A (ja) 紡績機及び紡績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