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97235A - 液晶面板以及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晶面板以及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97235A
CN109597235A CN201811155910.1A CN201811155910A CN109597235A CN 109597235 A CN109597235 A CN 109597235A CN 201811155910 A CN201811155910 A CN 201811155910A CN 109597235 A CN109597235 A CN 1095972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al
liquid crystal
crystal display
display panel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5591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97235B (zh
Inventor
森田浩幸
志摩昌司
土屋贤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ppa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789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4741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pa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597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972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972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972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5Flexible substrates, e.g. plastics, organic fil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既能防止影像的映入又能抑制光泽度降低的液晶面板以及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液晶面板具有:显示部(2),其形成于基板的一部分、且具有透光性;外周部(4),其形成基板中的在俯视时比显示部(2)更靠外周侧的部分;以及开口部(6),其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将外周部(4)贯穿,对基板的一个面中的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实施防眩处理,对基板的一个面中的形成外周部(4)的部分实施使用了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压模加工,在基板的一个面和开口部(6)的内部相连续的部分,由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形成内壁侧倒角部。

Description

液晶面板以及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用于车辆导航系统的液晶面板、以及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用于车辆导航系统的液晶面板,要求防止映出存在于车室内外的物体的影像而难以观察画面、即防止影像的映入。
作为用于防止影像的映入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存在如下技术,即,在形成液晶面板的透明的基板的整个面形成防眩层。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961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那样存在如下问题,即,如果在透明的基板的整个面形成防眩层,则整个液晶面板变得无光泽,除了图像的显示部以外的部分(例如供开关等配置的部分)的光泽度降低。
本发明就是着眼于上述这种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既能防止影像的映入又能抑制光泽度降低的液晶面板以及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液晶面板具有:显示部,其形成于基板的一部分且具有透光性;外周部,其形成基板中的在俯视时比显示部更靠外周侧的部分;以及开口部,其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将外周部贯穿。对基板的一个面中的形成显示部的部分实施了防眩处理。对基板的一个面中的形成外周部的部分实施使用了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压模加工。在基板的一个面和开口部的内部相连续的部分形成有由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形成的内壁侧倒角部。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该液晶面板具有:显示部,其形成于基板的一部分且具有透光性;外周部,其形成基板中的在俯视时比显示部更靠外周侧的部分;以及开口部,其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将外周部贯穿。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包含凹部形成工序、防眩处理工序、压模工序以及开口部形成工序。凹部形成工序是在基板中的形成开口部的位置形成与开口部的形状相应的凹部的工序。防眩处理工序是凹部形成工序的后续工序,且是对基板的一个面中的形成显示部的部分实施防眩处理的工序。压模工序是防眩处理工序的后续工序,且是对基板的一个面中的形成外周部的部分实施使用了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压模加工的工序。开口部形成工序是压模工序的后续工序,且是在基板的一个面和开口部的内部连续的部分以由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形成内壁侧倒角部的方式将包含凹部的基板的一部分以及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一部分去除的工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既能防止影像的映入又能抑制光泽度降低的液晶面板以及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面图。
图3是对外周部实施的压模加工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成为液晶面板的材料的基板的俯视图。
图5是凹部形成工序的说明图。
图6是防眩处理工序的说明图。
图7是压模工序的说明图,且是图6的VII-VII线剖面图。
图8是涂敷工序的说明图。
标号的说明
1液晶面板,2显示部,4外周部,6开口部,6a开口部的内壁面,8out外周侧倒角部,8in内壁侧倒角部,10基板,10a基板的一个面,10b基板的另一个面,10c基板的外周面,12凹部,14防眩处理区域,16着色区域,UVR紫外线固化性树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参照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其中,附图是示意性的图,应当留意厚度与平面尺寸的关系等与实际情形有所不同。因此,应当参考下面的说明而判断具体的厚度、尺寸。另外,即使在附图彼此之间,当然也包含彼此的尺寸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
并且,下面所示的实施方式举例示出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非对结构部件的的材质、形状、构造、配置等进行下述确定。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可以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权利要求所规定的技术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另外,下面说明中的“左右”、“上下”的方向仅为便于说明的定义,并不对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构成限定。
因而,例如如果使纸面旋转90度,则当然“左右”和“上下”调换,如果使纸面旋转180度,则当然“左”变为“右”、且“右”变为“左”。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结构)
参照图1至图3对液晶面板1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对液晶面板1设为车辆导航系统所具有的对地图信息等信息进行显示的面板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中所示,液晶面板1具有显示部2、外周部4以及多个开口部6。
显示部2形成于成为液晶面板1的材料的基板10(参照图2及图3)的一部分。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对显示部2的结构设为在俯视时形成为长方形的结构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俯视”是指图1中的相对于液晶面板1的视点,且是指从液晶面板1的厚度方向(板厚方向)观察液晶面板1的视点。
基板10例如形成为以聚碳酸酯为材料。因此,显示部2具有透光性。
对基板10的一个面(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图1中由纸面所示的面)中的、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实施防眩处理(AG处理)。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对利用喷丸加工而实施防眩处理的情况进行说明。
例如以如下方式设定喷丸加工的加工条件,即,使用玻璃珠作为投射材料,玻璃珠的喷出压力设定为2[kgf],玻璃珠与工件(基板10)之间的距离设定为50[cm]。
外周部4形成基板10中的俯视时比显示部2更靠外周侧的部分。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对外周部4的结构设为基板10中的将俯视时的显示部2包围的结构的情况进行说明。
因此,基板10具有:第一区域,其形成具有透光性的显示部2;以及第二区域,其形成在俯视时配置为比第一区域更靠外周侧的显示部2。
另外,对基板10的一个面中的、形成外周部4的部分实施使用了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树脂)的压模加工。
作为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例如使用以丙烯酸树脂为主成分的微黄色透明液体的UV固化剂。
此外,后文中对压模加工进行说明。
另外,如图2中所示,在基板10的一个面10a(图2中为上侧的面)和基板10的外周面10c相连续的部分,由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形成外周侧倒角部8out。
外周侧倒角部8out形成为使得基板10的一个面10a和基板10的外周面10c相连续的R倒角形状。
并且,在基板10的另一个面10b(图2中为下侧的面)中的、形成外周部4的部分涂敷具有遮光性的涂料。
作为具有遮光性的涂料,例如使用聚氨酯系/2液异氰酸酯固化型的黑色墨水。
另外,将具有遮光性的涂料涂敷于基板10的另一个面中的、除了与印刷于外周部4的字符的形状以及位置对应的区域以外的部分。由此,在外周部4,利用未涂敷具有遮光性的涂料的区域而印刷字符。
印刷于外周部4的字符是与使用液晶面板1的装置等相应的字符。
这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液晶面板1用作车辆导航系统所具有的显示面板。因此,印刷于外周部4的字符例如为“POWER”、“HOME”、“MENU”、“AUDIO”、“MAP”等。
各开口部6分别形成于基板10中的外周部4。
另外,通过在压模加工之后进行的冲切加工、冲压加工等而将基板10中的形成开口部6的部分去除,由此形成各开口部6。
因此,各开口部6分别在基板10的厚度方向上将外周部4贯穿。
另外,各开口部6形成于基板10中的供与车辆导航系统所有的功能相应的开关(按钮、刻度盘等)、对数据(音乐、影像、地图等数据)进行记录的记录介质(光盘等)的出入口配置的位置。
另外,如图2中所示,在基板10的一个面10a和开口部6的内部相连续的部分,由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而形成内壁侧倒角部8in。
内壁侧倒角部8in形成为使得基板10的一个面10a和开口部6的内壁面6a相连续的R倒角形状。
(对外周部4实施的压模加工)
参照图1及图2并利用图3来说明对外周部4实施的压模加工。
压模加工是在将基板10中的形成开口部6的部分去除之前所进行的加工,且是利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的加工。
具体而言,在基板10中的形成开口部6的部分,在形成有与开口部6的形状对应的凹部的状态下,在基板10的一个面10a中的形成外周部4的部分(第二区域)涂敷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而且,在涂敷有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的基板10的一个面10a,在载置有形成有与开口部6的形状对应的凸出部的模板的状态下,利用辊等将基板10按压于模板。并且,使模板从基板10脱离,对涂敷于基板10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照射紫外线而使其固化。此外,形成于模板的与开口部6的形状对应的凸出部形成为具有R倒角的形状。
此时,如图3中所示,除了基板10的一个面10a以外,涂敷于基板10的一个面10a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还涂敷于与开口部6的形状对应的凹部12的内部。
因此,如果通过在压模加工之后所进行的加工而将基板10中的形成开口部6的部分去除,则涂敷于与开口部6的形状对应的凹部12的内部且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也被去除。因此,在基板10形成开口部6,并且还由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形成内壁侧倒角部8in。
(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
参照图1至图3并利用图4至图8,对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的、液晶面板1的制造方法(下面的说明中,有时记作“面板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面板制造方法包含凹部形成工序、防眩处理工序、压模工序、涂敷工序以及开口部形成工序。
凹部形成工序是如下工序,即,对于如图4中所示的基板10中的形成开口部6的位置,如图5中所示那样形成与开口部6的形状相应的凹部12。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由在基板10的一个面10a形成的凹部形成液晶面板1的轮廓的情况进行说明。与此相伴,在图5中,由标号12out表示形成液晶面板1的轮廓的凹部。
防眩处理工序是凹部形成工序的后续工序。
另外,防眩处理工序是如下工序,即,如图6中所示,对基板10的一个面10a中的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实施防眩处理。此外,在图6中,由标号14表示基板10的一个面10a中的、作为实施了防眩处理的区域的防眩处理区域。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在防眩处理工序中,对利用喷丸加工对基板10的一个面10a中的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实施防眩处理的情况进行说明。
压模工序是防眩处理工序的后续工序。
另外,压模工序是如下工序,即,如图7中所示,对基板10的一个面10a中的、形成外周部4的部分实施使用了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的压模加工。
涂敷工序是在压模工序与开口部形成工序之间执行的工序。
另外,涂敷工序是如下工序,即,如图8中所示,对基板10的另一个面10b中的、形成外周部4的部分涂敷具有遮光性的涂料。此外,在图8中,由标号16表示基板10中的、作为涂敷有具有遮光性的涂料的区域的着色区域。另外,图8中,为了说明而将印刷于外周部4的字符的图示省略。
开口部形成工序是压模工序的后续工序。
另外,开口部形成工序是如下工序,即,将包含通过凹部形成工序而形成的凹部12的基板10的一部分、以及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的一部分去除。由此,如果进行开口部形成工序,则在基板10的一个面10a和开口部6的内部相连续的部分,由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形成内壁侧倒角部8in(参照图2)。
此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即使是除了该实施方式以外的方式,只要处于未脱离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思想的范围,也可以根据设计等而实施各种变更。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果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则能够实现下面记载的效果。
(1)对基板10的一个面10a中的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实施防眩处理,对基板10的一个面10a中的形成外周部4的部分实施使用了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的压模加工。在此基础上,在基板10的一个面10a和开口部6的内部相连续的部分,由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形成内壁侧倒角部8in。
因此,在作为实施了防眩处理的部分的、基板10的一个面10a中的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能够防止影像的映入。在此基础上,在作为实施了使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的压模加工的部分的、基板10的一个面10a中的形成外周部4的部分,能够抑制光泽度降低。
其结果,能够提供既能防止影像的映入又能抑制光泽度降低的液晶面板1。
另外,能够提供如下液晶面板1,即,与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内壁侧倒角部8in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品质的稳定性,并且能够减少作业工序。
(2)外周部4在俯视时将显示部2包围。
其结果,能够形成如下结构的液晶面板1,即,由供开关等配置的外周部4将对信息进行显示的显示部2的周围包围。
(3)在基板10的一个面10a和基板10的外周面连续的部分,由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形成外周侧倒角部8out。
其结果,即使使用者等与液晶面板1接触,也能够抑制使用者、液晶面板1的损伤。
(4)利用喷丸加工而实施防眩处理。
其结果,与在基板10中的形成显示部2的位置粘贴实施了防眩处理的薄膜而形成液晶面板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在薄膜以及液晶面板产生的翘曲。此外,例如,在薄膜以及液晶面板产生的翘曲是因薄膜的收缩率和液晶面板的收缩率的差异而产生的。
另外,通过利用模具进行局部性褶皱(喷丸)处理,从而与在基板10形成有实施了局部性防眩处理的显示部2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尺寸的稳定性。
(5)在基板10的另一个面10b中的形成外周部4的部分,涂敷具有遮光性的涂料。
其结果,能够使在显示部2所显示的地图等信息和外周部4的对比度变得明显,能够提高在显示部2显示的信息的易视性。在此基础上,在供开关等配置的外周部4,能够抑制光的反射。
如果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的制造方法,则能够实现下面记载的效果。
(6)包含如下工序:在基板10中的形成开口部6的位置形成与开口部6的形状相应的凹部12的凹部形成工序;以及作为凹部形成工序的后续工序的、在基板10的一个面10a中的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实施防眩处理的防眩处理工序。在此基础上,还包含作为防眩处理工序的后续工序的、在基板10的一个面10a中的形成外周部4的部分实施使用了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的压模加工的压模工序。并且,包含作为压模工序的后续工序的、将包含凹部12的基板10的一部分以及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的一部分去除的开口部形成工序。以在基板10的一个面10a和开口部6的内部相连续的部分由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形成内壁侧倒角部8in的方式执行开口部形成工序。
因此,在作为实施了防眩处理的部分的、基板10的一个面10a中的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能够防止影像的映入。在此基础上,在作为实施了使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UVR的压模加工的部分的、基板10的一个面10a中的形成外周部4的部分,能够抑制光泽度降低。
其结果,能够提供既能防止影像的映入又能抑制光泽度降低的液晶面板1的制造方法。
另外,能够提供如下液晶面板1的制造方法,即,与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内壁侧倒角部8in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品质的稳定性,并且能够减少作业工序。
(7)在防眩处理工序中,在基板10的一个面10a中的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利用喷丸加工而实施防眩处理。
其结果,与在基板10中的形成显示部2的位置粘贴实施了防眩处理的薄膜而形成液晶面板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在薄膜以及液晶面板产生的翘曲。
另外,通过利用模具进行局部性褶皱(喷丸)处理,与在基板10形成实施了局部性防眩处理的显示部2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尺寸的稳定性。
(8)包含作为在压模工序与开口部形成工序所执行的工序的、在基板10的另一个面10b中的形成外周部4的部分涂敷具有遮光性的涂料的涂敷工序。
其结果,能够使在显示部2所显示的地图等信息和外周部4的对比度变得明显,能够提高在显示部2显示的信息的易视性。在此基础上,在供开关等配置的外周部4,能够抑制光的反射。
(变形例)
(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基板10中的形成开口部6的部分形成与开口部6的形状对应的凹部的状态下进行压模加工,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例如也可以在基板10中的形成开口部6的部分沿开口部6的轮廓而形成槽的状态下进行压模加工。
在该情况下,通过在压模加工之后所进行的加工,在沿开口部6的轮廓而形成的槽的基础上,将沿开口部6的轮廓而形成的槽的内侧切除,由此形成开口部6。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结构)
参照图1至图3对液晶面板1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除了基板10的一个面中的、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结构、以及用于对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实施防眩处理的喷丸加工的加工条件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以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结构、以及喷丸加工的加工条件为主进行说明。
对基板10的一个面中的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实施防眩处理。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作为一个例子,对利用喷丸加工而实施防眩处理的情况进行说明。
另外,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以如下方式形成,即,使得针对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透射扩散分布的测定值的标准偏差处于大于或等于0小于或等于15的范围内。
在这里,透射扩散分布的测定值的标准偏差是将从变角光度计的光源向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光的入射角设为60°、且使得透射扩散的峰值处于大于或等于0小于或等于60的范围内时的值。
另外,例如利用“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制的自动变角光度计(ゴニオフォトメーター)“GP-200”而进行透射扩散分布的测定。此外,在对透射扩散分布进行测定时,例如将感光度设定为950,将电压的上限值设定为461[V],将光源的光束直径设定为7[mm],将受光部的开口设定为6.8[mm],将角度的分辨率设定为0.1[deg]。
另外,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亮度的标准偏差小于或等于5.53。
具体而言,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均方根倾斜角(RΔq)大于或等于28.6°,对粗糙度曲线的展开长度率的值乘以100且由百分比%表示的值(Rlr)大于或等于1.2,轮廓曲线的剖面高度差(Rδc)大于或等于3.4[μm]。在此基础上,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均方根倾斜角(RΔq)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0.7,粗糙度曲线的峰度(Rku)小于或等于3.5[μm],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大于或等于22.6°。
此外,峰度(Rku)是指在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由山部和谷部形成的凸部的尖锐度。
这里,亮度例如是以JIS C6101-1(1998)为基准而测定的。
另外,表面粗糙度例如是使用表面粗糙度测定器(型号:SE-3400/“小坂研究所株式会社”制),以JIS B0601:2001为基准而测定的。
另外,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反射像鲜明度(DOI)处于大于或等于3.6小于或等于20.7的范围内。
此外,反射像鲜明度是鲜明至何种程度而能无失真地看到映射至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表面的物体的影像的程度。另外,在物体的影像完全未失真的情况下,反射像鲜明度变为DOI=100,DOI的值越小,物体的影像越模糊。
具体而言,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有效负荷粗糙度(Rk)处于大于或等于5.6[μm]小于或等于7.2[μm]的范围内,平均高度(Rc)处于大于或等于8.0[μm]小于或等于10.2[μm]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平均粗糙度(Ra)处于大于或等于2.0[μm]小于或等于2.4[μm]的范围内,均方根粗糙度(Rq)处于大于或等于2.5[μm]小于或等于3.0[μm]的范围内。
此外,平均高度(Rc)是指在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由山部和谷部形成的凸部的平均高度。
(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
参照图1至图8对利用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的面板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面板制造方法包含凹部形成工序、防眩处理工序、压模工序、涂敷工序以及开口部形成工序。
凹部形成工序、压模工序、涂敷工序以及开口部形成工序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将说明省略。
防眩处理工序是对基板10的一个面10a中的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实施防眩处理的工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对在防眩处理工序中对基板10的一个面10a中的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利用喷丸加工而实施防眩处理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喷丸加工的加工条件如下,即,使用珠子(例如玻璃珠)作为投射材料,将珠子的外径设定于大于或等于150[μm]小于或等于200[μm]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作为加工条件,将珠子的喷出压力设为处于大于或等于0.35[MPa]小于或等于0.5[MPa]的范围内,将珠子的喷射次数设为处于大于或等于4次小于或等于8次的范围内,将珠子的喷出距离设定为处于大于或等于200[mm]小于或等于300[mm]的范围内。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对于喷丸加工的加工条件的如下情况进行说明,即,珠子的外径设定为150[μm],珠子的喷出压力设定为0.35[MPa],珠子的喷射次数设定为6次,珠子的喷出距离设定为250[mm]。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果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则能够实现下面记载的效果。
(1)在从变角光度计的光源向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光的入射角设为60°、透射扩散的峰值设为处于大于或等于0小于或等于60的范围内时,针对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透射扩散分布的测定值的标准偏差处于大于或等于0小于或等于15的范围内。
其结果,能够抑制液晶面板1的眩光。
此外,对于“眩光”,是车辆导航系统所具有的由液晶面板1覆盖的背光灯发出的光被液晶面板1折射,由此看到闪光而产生的。
另外,对于“眩光”,是在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由山部和谷部形成的凹凸构造作为透镜而起作用,对形成在显示部2显示的图像(导航图像等)的显示体的RGB像素进行目视确认而产生的。
(2)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亮度的标准偏差小于或等于5.53。
其结果,与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亮度的标准偏差超过5.53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液晶面板1的眩光。
(3)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均方根倾斜角大于或等于28.6°,对粗糙度曲线的展开长度率的值乘以100且由百分比%表示的值(Rlr)大于或等于1.2,轮廓曲线的剖面高度差(Rδc)大于或等于3.4[μm]。在此基础上,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均方根倾斜角(RΔq)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0.7,粗糙度曲线的峰度小于或等于3.5[μm],算术平均倾斜角(RΔa)大于或等于22.6°。
其结果,与各参数不满足条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液晶面板1的眩光。
(4)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反射像鲜明度处于大于或等于3.6小于或等于20.7的范围内。
其结果,能够提高液晶面板1的防眩性。
此外,“防眩性”是因荧光灯、太阳光等从外部入射至液晶面板1并进行散乱反射后的光映入显示部2而产生的。
(5)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有效负荷粗糙度处于大于或等于5.6[μm]小于或等于7.2[μm]的范围内,平均高度处于大于或等于8.0[μm]小于或等于10.2[μm]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形成显示部2的部分的平均粗糙度处于大于或等于2.0[μm]小于或等于2.4[μm]的范围内,均方根粗糙度处于大于或等于2.5[μm]小于或等于3.0[μm]的范围内。
其结果,与各参数不满足条件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液晶面板1的防眩性。
如果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1的制造方法,则能够实现下面记载的效果。
(6)珠子的外径设定为处于大于或等于150[μm]小于或等于200[μm]的范围内,珠子的喷出压力设定为处于大于或等于0.35[MPa]小于或等于0.5[MPa]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珠子的喷射次数设定为处于大于或等于4次小于或等于8次的范围内,珠子的喷出距离设定为处于大于或等于200[mm]小于或等于300[mm]的范围内。而且,在设定的条件下进行喷丸加工。
其结果,与在各参数不满足条件的条件下进行喷丸加工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液晶面板1的眩光,并且能够提高液晶面板1的防眩性。
【实施例1】
参照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下面对实施例的液晶面板、以及对比例的液晶面板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如表1及表2中所示,实施例1的液晶面板设为下面的结构。
·喷丸加工的加工条件
珠子的外径设定为150[μm],珠子的喷出压力设定为0.35[MPa],珠子的喷射次数设定为6次,珠子的喷出距离设定为250[mm]。
·结构
Rk为6.2[μm],Rc为10.13[μm],RΔq的平均值为0.71,Rlr为1.2,RΔa为23.2°,RΔq为29.02°,Ra为2.4[μm],Rq为3.0[μm],Rku为3.63[μm],Rδc为3.9[μm]。
(实施例2)
如表1及表2中所示,实施例2的液晶面板设为下面的结构。
·喷丸加工的加工条件
珠子的外径设定为150[μm],珠子的喷出压力设定为0.5[MPa],珠子的喷射次数设定为8次,珠子的喷出距离设定为300[mm]。
·结构
Rk为7.37[μm],Rc为11.5[μm],RΔq的平均值为0.92,Rlr为1.31,RΔa为28.8°,RΔq为34.73°,Ra为2.8[μm],Rq为3.4[μm],Rku为3.22[μm],Rδc为4.8[μm]。
(实施例3)
如表1及表2中所示,实施例3的液晶面板设为下面的结构。
·喷丸加工的加工条件
珠子的外径设定为180[μm],珠子的喷出压力设定为0.5[MPa],珠子的喷射次数设定为4次,珠子的喷出距离设定为250[mm]。
·结构
Rk为8.33[μm],Rc为11.47[μm],RΔq的平均值为1.01,Rlr为1.35,RΔa为29.17°,RΔq为34.61°,Ra为2.9[μm],Rq为3.6[μm],Rku为2.98[μm],Rδc为5.2[μm]。
(实施例4)
如表1及表2中所示,实施例4的液晶面板设为下面的结构。
·喷丸加工的加工条件
珠子的外径设定为180[μm],珠子的喷出压力设定为0.35[MPa],珠子的喷射次数设定为8次,珠子的喷出距离设定为200[mm]。
·结构
Rk为6.37[μm],Rc为10.5[μm],RΔq的平均值为0.88,Rlr为1.27,RΔa为26.92°,RΔq为32.93°,Ra为2.5[μm],Rq为3.1[μm],Rku为3.47[μm],Rδc为4.1[μm]。
(实施例5)
如表1及表2中所示,实施例5的液晶面板设为下面的结构。
·喷丸加工的加工条件
珠子的外径设定为200[μm],珠子的喷出压力设定为0.35[MPa],珠子的喷射次数设定为4次,珠子的喷出距离设定为300[mm]。
·结构
Rk为5.9[μm],Rc为9.37[μm],RΔq的平均值为0.83,Rlr为1.25,RΔa为25.35°,RΔq为31.56°,Ra为2.2[μm],Rq为2.7[μm],Rku为3.26[μm],Rδc为3.7[μm]。
(实施例6)
如表1及表2中所示,实施例6的液晶面板设为下面的结构。
·喷丸加工的加工条件
珠子的外径设定为200[μm],珠子的喷出压力设定为0.5[MPa],珠子的喷射次数设定为6次,珠子的喷出距离设定为200[mm]。
·结构
Rk为8.47[μm],Rc为12.23[μm],RΔq的平均值为1.13,Rlr为1.42,RΔa为31.368°,RΔq为37.67°,Ra为3.0[μm],Rq为3.7[μm],Rku为0.61[μm],Rδc为5.4[μm]。
(对比例1)
如表1及表2中所示,对比例1的液晶面板设为下面的结构。
·喷丸加工的加工条件
珠子的外径设定为150[μm],珠子的喷出压力设定为0.35[MPa],珠子的喷射次数设定为4次,珠子的喷出距离设定为300[mm]。
·结构
Rk为4.57[μm],Rc为6.37[μm],RΔq的平均值为0.51,Rlr为1.11,RΔa为17.83°,RΔq为23.12°,Ra为1.7[μm],Rq为2.2[μm],Rku为3.71[μm],Rδc为2.9[μm]。
(对比例2)
如表1及表2中所示,对比例2的液晶面板设为下面的结构。
·喷丸加工的加工条件
珠子的外径设定为180[μm],珠子的喷出压力设定为0.25[MPa],珠子的喷射次数设定为6次,珠子的喷出距离设定为300[mm]。
·结构
Rk为3.73[μm],Rc为6.3[μm],RΔq的平均值为0.54,Rlr为1.12,RΔa为18.42°,RΔq为23.82°,Ra为1.6[μm],Rq为2.2[μm],Rku为3.51[μm],Rδc为2.7[μm]。
(对比例3)
如表1及表2中所示,对比例3的液晶面板设为下面的结构。
·喷丸加工的加工条件
珠子的外径设定为200[μm],珠子的喷出压力设定为0.25[MPa],珠子的喷射次数设定为8次,珠子的喷出距离设定为250[mm]。
·结构
Rk为4.97[μm],Rc为7.67[μm],RΔq的平均值为0.72,Rlr为1.2,RΔa为23.62°,RΔq为29.45°,Ra为1.8[μm],Rq为2.2[μm],Rku为0.67[μm],Rδc为3.0[μm]。
[表1]
[表2]
(性能评价)
针对实施例的液晶面板和对比例的液晶面板,分别进行了对于防眩性和眩光的性能试验。表3中示出了性能试验的结果。
根据反射像鲜明度是否处于大于或等于3.6小于或等于20.7的范围内、和反射像鲜明度是否超过30.0而对防眩性进行了评价。此时,将反射像鲜明度大于或等于3.6小于或等于20.7设为“○”,将反射像鲜明度处于大于或等于1.1小于3.6的范围内、和超过20.7且小于或等于28.9设为“△”,将反射像鲜明度小于1.1、超过28.9设为“×”。
根据亮度的标准偏差是否小于或等于5.33而对眩光进行了评价(如果标准偏差小于或等于5.53则设为“○”,如果标准偏差超过5.53则设为“×”)。
[表3]
(评价结果)
如表3中所示,确认到实施例的液晶面板与对比例的液晶面板相比而抑制眩光的性能更高。
并且,确认到实施例的液晶面板与对比例的液晶面板相比而防眩性更高。特别是确认到,实施例1的液晶面板与其他液晶面板相比而防眩性更高。

Claims (14)

1.一种液晶面板,其具有:
显示部,其形成于基板的一部分且具有透光性;
外周部,其形成所述基板中的在俯视时比所述显示部更靠外周侧的部分;以及
开口部,其在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将所述外周部贯穿,
所述液晶面板的特征在于,
对所述基板的一个面中的形成所述显示部的部分实施防眩处理,
对所一个面中的形成所述外周部的部分实施使用了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压模加工,
在所述一个面和所述开口部的内部相连续的部分,由所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形成内壁侧倒角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部在所述俯视时将所述显示部包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个面和所述基板的外周面相连续的部分,由所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形成外周侧倒角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眩处理识利用喷丸加工而实施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的另一个面中的形成所述外周部的部分,涂敷具有遮光性的涂料。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从变角光度计的光源向形成所述显示部的部分的光的入射角设为60°且透射扩散的峰值处于大于或等于0小于或等于60的范围内时,针对形成所述显示部的部分的透射扩散分布的测定值的标准偏差处于大于或等于0小于或等于15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作为形成所述显示部的部分匀流板和工艺腔匀气装置,亮度的标准偏差小于或等于5.53。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作为形成所述显示部的部分,均方根倾斜角大于或等于28.6°,对粗糙度曲线的展开长度率的值乘以100并以百分比%表示的值大于或等于1.2,轮廓曲线的剖面高度差大于或等于3.4μm,均方根倾斜角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0.7,粗糙度曲线的峰度小于或等于3.5μm,算术平均倾斜角大于或等于22.6°。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作为形成所述显示部的部分,反射像鲜明度处于大于或等于3.6小于或等于20.7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作为形成所述显示部的部分,有效负荷粗糙度处于大于或等于5.6μm小于或等于7.2μm的范围内,平均高度处于大于或等于8.0μm小于或等于10.2μm的范围内,平均粗糙度处于大于或等于2.0μm小于或等于2.4μm的范围内,均方根粗糙度处于大于或等于2.5μm小于或等于3.0μm的范围内。
11.一种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所述液晶面板具有:
显示部,其形成于基板的一部分且具有透光性;
外周部,其形成所述基板中的在俯视时比所述显示部更靠外周侧的部分;以及
开口部,其在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将所述外周部贯穿,
所述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如下工序:
凹部形成工序,在所述基板中的形成所述开口部的位置形成与开口部的形状相应的凹部;
防眩处理工序,其是所述凹部形成工序的后续工序,对所述基板的一个面中的形成所述显示部的部分实施防眩处理;
压模工序,其是所述防眩处理工序的后续工序,对所述一个面中的形成所述外周部的部分实施使用了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压模加工;以及
开口部形成工序,其是所述压模工序的后续工序,在所述一个面和所述开口部的内部相连续的部分以由所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形成内壁侧倒角部的方式,将包含所述凹部的所述基板的一部分以及所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一部分去除。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防眩处理工序中,对所述一个面中的形成所述显示部的部分利用喷丸加工而实施防眩处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如下条件下进行所述喷丸加工,即,珠子的外径设定为处于大于或等于150μm小于或等于200μm的范围内,所述珠子的喷出压力设定为处于大于或等于0.35MPa小于或等于0.5MPa的范围内,所述珠子的喷射次数设定为处于大于或等于4次小于或等于8次的范围内,所述珠子的喷出距离设定为处于大于或等于200mm小于或等于300mm的范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含涂敷工序,该涂敷工序是在所述压模工序与所述开口部形成工序之间执行的工序,在所述基板的另一个面中的形成所述外周部的部分涂敷具有遮光性的涂料。
CN201811155910.1A 2017-10-02 2018-09-30 液晶面板以及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95972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2884 2017-10-02
JP2017192884 2017-10-02
JP2018178918A JP7147413B2 (ja) 2017-10-02 2018-09-25 液晶パネル及び液晶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18-178918 2018-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97235A true CN109597235A (zh) 2019-04-09
CN109597235B CN109597235B (zh) 2023-05-02

Family

ID=65958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55910.1A Active CN109597235B (zh) 2017-10-02 2018-09-30 液晶面板以及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97235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84272A (ja) * 1999-03-29 2000-10-13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62638A (ja) * 2000-11-27 2002-06-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表示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13377A (ja) * 1999-05-24 2010-05-20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834751A (zh) * 2010-04-15 2012-12-19 旭硝子株式会社 制造液晶元件的方法和液晶元件
CN102947091A (zh) * 2010-06-07 2013-02-27 旭硝子株式会社 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N105303970A (zh) * 2011-10-20 2016-02-03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显示器装置用装饰膜的制造方法和保护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06803401A (zh) * 2016-01-29 2017-06-06 Dia成型株式会社 前面板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84272A (ja) * 1999-03-29 2000-10-13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13377A (ja) * 1999-05-24 2010-05-20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62638A (ja) * 2000-11-27 2002-06-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晶表示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834751A (zh) * 2010-04-15 2012-12-19 旭硝子株式会社 制造液晶元件的方法和液晶元件
CN102947091A (zh) * 2010-06-07 2013-02-27 旭硝子株式会社 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N105303970A (zh) * 2011-10-20 2016-02-03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显示器装置用装饰膜的制造方法和保护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06803401A (zh) * 2016-01-29 2017-06-06 Dia成型株式会社 前面板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97235B (zh) 202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09381B1 (ko) 방현 필름, 그의 제조 방법, 그를 위한 금형의 제조 방법및 표시 장치
TWI461758B (zh) 製備抗眩光學膜的方法
CN101484829B (zh)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WO2021052457A1 (zh) 工件、工件的制备方法、壳体以及电子设备
JP6181383B2 (ja) 防眩フィルム
KR101088123B1 (ko) 광확산 필름 및 스크린
US11561429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10004794A (ko) 방현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09433151U (zh) 液晶面板
JP5848736B2 (ja) 静電容量型タッチパネル
KR20150095198A (ko) 방현 필름
CN205705588U (zh) 具有纹路装饰的非平面钢化玻璃
CN103792614A (zh) 复合导光板的制造方法
JP5150945B2 (ja) 金型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当該方法によって得られた金型を用いた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8309829A (ja) 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KR20100107416A (ko) 방현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및 방현 필름 제작을 위한 금형의 제조 방법
JP2013029804A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装置
KR102303873B1 (ko) 레플리카 원반, 레플리카 원반의 제조 방법, 물품 및 피형성체의 제조 방법
CN109597235A (zh) 液晶面板以及液晶面板的制造方法
KR100626766B1 (ko) 반사방지필름
JP2005250309A (ja)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JP5900112B2 (ja) 防眩シート、防眩シートの製造方法、防眩シートを成型するための金型、及び金型の製造方法
JP5294310B2 (ja) 金型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当該方法によって得られた金型を用いた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20160091955A (ko) 방현 필름
KR20160091957A (ko) 방현 필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