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65229A - 双轴一体型马达 - Google Patents

双轴一体型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65229A
CN109565229A CN201780045119.2A CN201780045119A CN109565229A CN 109565229 A CN109565229 A CN 109565229A CN 201780045119 A CN201780045119 A CN 201780045119A CN 109565229 A CN109565229 A CN 1095652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rotor
stator
outer shaft
inne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511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泉和则
渡边逸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565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52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6/00Machines with more than one rotor or stator
    • H02K16/02Machines with one stator and two or more r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1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C-shaped co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1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shielding from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e.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shields
    • H02K11/014Shields associated with stationary parts, e.g. stator cores
    • H02K11/0141Shields associated with casings, enclosures or brack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25Detect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6/00Machines with more than one rotor or sta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2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around the armatures, e.g. flywheel magneto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4/00Machines adapted for the instantaneous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of the angular displacement of rotating parts, e.g. synchro, selsy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3Couplings; Details of shaf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only one end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or around a fixed spindle;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or directly
    • H02K7/08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or around a fixed spindle;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or directly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or directly

Abstract

双轴一体型马达具有内轴转子和外轴转子,该内轴转子和外轴转子设置成能够各自旋转,所述内轴转子的旋转轴方向与所述外轴转子的旋转轴方向相同,其中,从旋转轴朝向径向按照所述内轴转子、内轴定子、外轴定子、所述外轴转子的顺序进行配置,该双轴一体型马达具备非磁性体,该非磁性体设在所述内轴定子和所述外轴定子之间,且夹设在沿着将所述旋转轴作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的、所述内轴定子与所述外轴定子的相邻位置。

Description

双轴一体型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轴一体型马达。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具有设置成能够各自独立地旋转的两个转子的所谓双轴一体型马达(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7803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双轴一体型马达具有分别产生用于使两个转子各自旋转的磁场的两个定子。该两个定子各自产生的磁场互相干涉。该干涉会引起转子的旋转精度的下降、能量的损失等问题。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双轴一体型马达中,出于抑制该干涉的目的,在两个定子之间设有狭缝。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双轴一体型马达中,在狭缝的周围,两个定子在物理上相连续,对该干涉的抑制不充分。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抑制磁场的干涉的双轴一体型马达。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双轴一体型马达具有内轴转子和外轴转子,该内轴转子和外轴转子设置成能够各自旋转,所述内轴转子的旋转轴方向与所述外轴转子的旋转轴方向相同,其中,从旋转轴朝向径向按照所述内轴转子、内轴定子、外轴定子、所述外轴转子的顺序进行配置,该双轴一体型马达具备非磁性体,该非磁性体设在所述内轴定子和所述外轴定子之间,且夹设在沿着将所述旋转轴作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的、所述内轴定子与所述外轴定子的相邻位置。
因而,由于在内轴定子与外轴定子的相邻位置夹设有非磁性体,因此能够利用非磁性体抑制内轴定子和外轴定子各自产生的磁场的干涉。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磁场的干涉。
在本发明中,所述内轴定子具有设有线圈的内轴马达芯,所述外轴定子具有设有线圈的外轴马达芯,所述非磁性体位于所述内轴马达芯和所述外轴马达芯之间。
因而,由于在设有会产生磁场的线圈的内轴马达芯和外轴马达芯之间夹设有非磁性体,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磁场的干涉。
在本发明中,所述内轴定子具有设在所述内轴马达芯的外侧的圆筒状的内轴定子背轭,所述外轴定子具有设在所述外轴马达芯的内侧的圆筒状的外轴定子背轭,所述非磁性体位于所述内轴定子背轭和所述外轴定子背轭之间。
因而,非磁性体的形状只要是能收纳在该圆筒状的内轴定子背轭和外轴定子背轭之间的形状即可。因而,能够更简便地设置非磁性体。
在本发明中,所述非磁性体是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将所述旋转轴作为中心的圆弧状的构件。
因而,易于将双轴一体型马达收纳于将旋转轴作为中心的圆筒状的形状。
在本发明中,所述非磁性体是非磁性的合金或者树脂。
因而,能够利用非磁性体更可靠地抑制磁场的干涉。此外,能够用比较容易获得的材料设置非磁性体,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抑制磁场的干涉。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进一步抑制磁场的干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双轴一体型马达的主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1转子轭、安装有罩的状态的基座、以及第2转子轭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双轴一体型马达的主要结构(定子芯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双轴一体型马达的具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表示非磁性体的具体形状的例子且是与图3不同的形状的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非磁性体的具体形状的例子且是与图3不同的形状的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非磁性体的具体形状的例子且是与图3不同的形状的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定子(stator)的具体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外轴马达芯所具有的电磁钢板层的层叠构造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1个电磁钢板的图。
图11是表示1个电磁钢板层的多个电磁钢板的配置的两种相位中的一种相位的图。
图12是表示1个电磁钢板层的多个电磁钢板的配置的两种相位中的另一种相位的图。
图13是表示同一相位的电磁钢板层连续地层叠的情况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表示1个电磁钢板层的多个电磁钢板的配置的两种相位中的一种相位的图。
图15是表示1个电磁钢板层的多个电磁钢板的配置的两种相位中的另一种相位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主要特征能够适当地组合起来。此外,也有不采用一部分构成要素的情况。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双轴一体型马达1的主要结构的剖视图。双轴一体型马达1具有设置成能够各自旋转且旋转轴方向相同的内轴转子110和外轴转子10。内轴转子110的输出轴和外轴转子10的输出轴位于旋转轴方向的一端侧。在图1中,上侧是双轴一体型马达1的一端侧。此外,在图1中表示了用沿着旋转轴P且通过旋转轴P的平面将从旋转轴方向观看的情况下的外形为圆形的双轴一体型马达1(参照图2)一分为二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1转子轭111、安装有罩291的状态的基座80、以及第2转子轭11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图2中表示了从输出轴侧观看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在实施方式1中,第1转子轭111的旋转轴和第2转子轭11的旋转轴是一致的旋转轴P。第1转子轭111和第2转子轭11隔着固定有罩291的基座80而分别在基座80的内周侧和外周侧以能够独立地旋转的方式设置。
在实施方式1中,内轴转子110和外轴转子10各自具有圆筒状的转子轭和设于该转子轭的磁体。具体地讲,例如图1所示,内轴转子110具有圆筒状的第1转子轭111和沿着第1转子轭111的外周面呈环形配置的多个磁体112。此外,外轴转子10具有圆筒状的第2转子轭11和沿着第2转子轭11的内周面呈环形配置的多个磁体12。
内轴转子110的旋转轴方向上的轴长大于外轴转子10的旋转轴方向上的轴长。具体地讲,在双轴一体型马达1的设有第2转子轭11的外周侧,作为基座80的一部分的伸出部281在另一端侧伸出。第2转子轭11以与伸出部281非接触的状态设置。另一方面,在双轴一体型马达1的设有第1转子轭111的内周侧未配置双轴一体型马达1所具备的其他的结构。该设于内周侧的第1转子轭111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宽度与双轴一体型马达1的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的宽度大致相等。另一方面,与伸出部281所具有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宽度相应地,第2转子轭11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宽度小于第1转子轭111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宽度。
从旋转轴P到推力发生位置(磁体和线圈之间)的距离的大小关系到电动机的输出扭矩的大小。因此,与内轴转子110相比外轴转子10的扭矩相对地易于变大。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使设于内轴转子110的磁体112的轴长和第1芯71的轴长大于设于外轴转子10的磁体12的轴长和第2芯75的轴长,从而使内轴转子110的推力大于外轴转子10的推力。由此,在实施方式1中,进一步减小了外轴转子10的输出扭矩与内轴转子110的输出扭矩之差。
在内轴转子110的位于第1转子轭111的一端侧的输出端部111a设有螺纹固定孔111b,在外轴转子10的位于第2转子轭11的一端侧的输出端部11a设有螺纹固定孔11b。通过将被驱动体分别螺纹固定于设有该螺纹固定孔111b的内轴转子110和设有该螺纹固定孔11b的外轴转子10,从而向被驱动体传递旋转驱动力。
双轴一体型马达1包括基座80及安装于基座80且从一端侧依次排列的检测部230、轴承部260、定子芯部270。此外,在用图1这样的截面观看的情况下,检测部230、轴承部260及定子芯部270同轴地配置。具体地讲,安装于基座80的检测部230、轴承部260及定子芯部270以在内轴转子110和外轴转子10之间的范围内沿着旋转轴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
实施方式1的检测部230通过使设有第1固定部242和第2固定部252的基部231固定于基座80,从而使第1固定部242和第2固定部252固定于基座80。更具体地讲,基部231使用固定件232、233安装于基座80。
检测部230具有第1检测部240和第2检测部250。第1检测部240用于检测内轴转子110的旋转角度。具体地讲,第1检测部240具有第1旋转部241和第1固定部242。第1旋转部241固定于内轴转子110而与内轴转子110一同旋转。第1固定部242借助基部231固定于基座80,能够检测第1旋转部241的旋转角度。更具体地讲,第1检测部240例如是旋转变压器。第1旋转部241例如固定在内轴转子110的外周面侧且是比轴承部260和比定子芯部270靠一端侧的位置。第1旋转部241具有磁体,通过内轴转子110旋转,从而该磁体相对于第1固定部242旋转。第1固定部242在径向上固定在比第1旋转部241靠外周侧的位置。第1固定部242具有线圈,该线圈能够产生与由第1旋转部241的旋转引起的磁体的移动相应的电磁感应。第1检测部240根据来自第1固定部242所具有的线圈的输出来检测固定有第1旋转部241的内轴转子110的旋转角度。
第2检测部250用于检测外轴转子10的旋转角度。具体地讲,第2检测部250具有第2旋转部251和第2固定部252。第2旋转部251固定于外轴转子10而与外轴转子10一同旋转。第2固定部252借助基部231固定于基座80,能够检测第2旋转部251的旋转角度。更具体地讲,第2检测部250例如是旋转变压器。第2旋转部251例如固定在外轴转子10的内周面侧且是比轴承部260和定子芯部270靠一端侧的位置。第2旋转部251具有磁体,通过外轴转子10旋转,从而该磁体相对于第2固定部252旋转。第2固定部252在径向上固定在比第2旋转部251靠内周侧的位置。第2固定部252具有线圈,该线圈能够产生与由第2旋转部251的旋转引起的磁体的移动相应的电磁感应。第2检测部250根据来自第2固定部252所具有的线圈的输出来检测固定有第2旋转部251的外轴转子10的旋转角度。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检测部230的第1检测部240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位置和第2检测部250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可以说第1检测部240和第2检测部250位于与旋转轴P正交的同一平面上。此外,实施方式1的检测部230从旋转轴P的中心朝向径向的外侧去按照第1旋转部241、第1固定部242、第2固定部252、第2旋转部251的顺序进行配置。
实施方式1的检测部230是旋转变压器,在向双轴一体型马达1安装检测部230时,作为用于进一步提高旋转角度的检测精度的工序而进行定心和间隙调整。在定心和间隙调整时,存在需要内轴转子110和第1旋转部241之间的固定位置关系的调整、外轴转子10和第2旋转部251之间的固定位置关系的调整、第1固定部242和第2固定部252固定于基座80的固定位置的调整等作业的情况。在为了进行该作业而进行与该作业相关的各结构的位置关系的调整时,若在比检测部230靠作业人员侧的位置设有其他的结构(例如定子芯、轴承等),则有时会被该其他的结构妨碍对检测部230的操作,导致作业变繁琐。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检测部230位于比轴承部260和定子芯部270靠输出轴侧的位置,作业人员能够更良好地对检测部230进行操作,因此能够更简便地进行定心和间隙调整。这样,根据实施方式1,能够更简便地进行与确保对内轴转子110的旋转角度和外轴转子10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的检测部230的检测精度相关的作业。
在比第1检测部240和第2检测部250靠一端侧的位置设有覆盖第1检测部240和第2检测部250的罩291。具体地讲,例如图1和图2所示,罩291是设在内轴转子110的圆筒和外轴转子10的圆筒之间的具有环形形状的板状构件,其沿着与旋转轴P正交的平面配置。罩291使用例如螺钉292等固定件固定于检测部230的一端侧。更具体地讲,罩291固定于例如设有第1固定部242和第2固定部252的基部231。
轴承部260具有第1轴承261和第2轴承265。第1轴承261与内轴转子110联动地旋转。第2轴承265与外轴转子10联动地旋转。具体地讲,轴承部260在旋转轴方向上设在检测部230和定子芯部270之间的位置。第1轴承261设在例如比基座80靠内周侧且比内轴转子110靠外周侧的位置,其夹设在基座80和内轴转子110之间。通过使第1轴承261夹设在内轴转子110和基座80之间,从而内轴转子1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第2轴承265设在例如比基座80靠外周侧且比外轴转子10靠内周侧的位置,其夹设在基座80和外轴转子10之间。通过使第2轴承265夹设在外轴转子10和基座80之间,从而外轴转子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
双轴一体型马达1的第1轴承261的靠一端侧的端部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位置和第2轴承265的靠一端侧的端部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具体地讲,例如图1所示,具备两个轴承262、263的第1轴承261和具备两个轴承266、267的第2轴承265中的、相对地位于一端侧的轴承262和轴承266各自的靠一端侧的端部沿着与旋转轴P正交的同一个平面。
在实施方式1中,是第1轴承261具备两个作为球轴承的轴承262、263且第2轴承265具备两个作为球轴承的轴承266、267的结构,但这是第1轴承261和第2轴承265的具体结构的一个例子,并不限于此。第1轴承261和第2轴承265各自具有1个以上的轴承即可。
定子芯部270具有第1芯71和第2芯75。第1芯71是内轴转子110的定子芯。第2芯75是外轴转子10的定子芯。具体地讲,第1芯71具备例如在比轴承部260靠另一端侧的位置固定于基座80的内周侧的铁心73和卷绕于铁心73的线圈72。内轴转子110与对线圈72进行的电力供给相应地旋转。第2芯75具有例如在比轴承部260靠另一端侧的位置固定于基座80的外周侧的铁心77和卷绕于铁心77的线圈76。外轴转子10与对线圈76进行的电力供给相应地旋转。实施方式1的定子芯部270如图1所示,从旋转轴P的中心朝向径向的外侧去按照内轴转子110、定子芯部270、外轴转子10的顺序进行配置。
基座80例如是具有比内轴转子110的直径大且比外轴转子10的直径小的直径的圆筒状的构件。例如,也可以如图1所示,在基座80的侧面(内周面、外周面)和端面设有与固定于基座80的检测部230、轴承部260、定子芯部270等各部分结构相应的台阶、突起、下沉部、孔等。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伸出部281的外周面所形成的环的直径与第2转子轭11的直径相同。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基座80所具有的伸出部281的另一端侧设有在将双轴一体型马达1固定于双轴一体型马达1的安装对象时使用的螺纹固定孔282。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位于伸出部281的内周侧且是内轴转子110的外周侧的环形的板状构件295固定于基座80的另一端侧。板状构件295使用例如螺钉296等固定件来固定。这些结构的具体的方式终究是一个例子,并不限于此,能够适当地变更。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1,由于检测部230位于比轴承部260和定子芯部270靠一端侧的位置、即靠内轴转子110和外轴转子10的输出轴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双轴一体型马达1的输出轴侧进行第1检测部240的定心和第2检测部250的定心、以及内轴转子110和外轴转子10分别被检测为0度的旋转角度的间隙调整。因而,在输出轴侧进行的定心和间隙调整过程中的对检测部230的操作时,能够抑制由轴承部260的配设和定子芯部270的配设引起的物理性的遮蔽的影响,因此能够更简便地确保用于检测两个转子的旋转角度的检测部230的检测精度。此外,由于轴承部260位于检测部230和定子芯部270之间,因此能够使检测部230和定子芯部270分离,能够进一步降低自定子芯部270对检测部230产生的磁影响。
此外,设于内轴转子110的磁体112和第1芯71的旋转轴方向上的轴长大于设于外轴转子10的磁体12和第2芯75的旋转轴方向上的轴长。因而,易于进一步减小外轴转子10的输出扭矩与内轴转子110的输出扭矩之差。
此外,第1检测部240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位置和第2检测部250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因而,能够使双轴一体型马达1的轴长更加紧凑。此外,由于第1检测部240和第2检测部250中的一个检测部不会在旋转轴方向上遮蔽另一个检测部,因此能够更简便地确保用于检测两个转子的旋转角度的检测部230的检测精度。
此外,第1轴承261的靠一端侧的端部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位置和第2轴承265的靠一端侧的端部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因而,能够使双轴一体型马达1的轴长更加紧凑。
此外,从旋转轴P朝向径向的外侧去按照内轴转子110、定子芯部270、外轴转子10的顺序进行配置。因而,能够将第1芯71和第2芯75集中地配置在内轴转子110和外轴转子10之间,因此能够使双轴一体型马达1在径向更加紧凑。
此外,从旋转轴P朝向径向的外侧去按照第1旋转部241、第1固定部242、第2固定部252、第2旋转部251的顺序进行配置。因而,能够将第1固定部242和第2固定部252集中地配置在第1旋转部241和第2旋转部251之间,因此能够使双轴一体型马达1在径向更加紧凑。
此外,在比第1检测部240和第2检测部250靠一端侧的位置设有用于覆盖第1检测部240和第2检测部250的罩291。因而,在定心和间隙调整完成之后,能够通过设置罩291来保护检测部230。
(实施方式2)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双轴一体型马达1A的主要结构(定子芯部70)的一个例子的图。图4是表示双轴一体型马达1A的具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双轴一体型马达1A具有作为定子的内轴定子120和外轴定子20、以能够各自独立旋转的方式设置的作为转子的内轴转子110和外轴转子10、以及设在内轴定子120和外轴定子20之间的非磁性体45。以下,关于参照附图进行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有时将双轴一体型马达1A的旋转轴方向记载为Z方向。此外,有时将沿着与Z方向正交的平面互相正交的两个方向记载为X方向、Y方向。
内轴转子110和外轴转子10以能够各自旋转的方式设置且旋转轴方向相同。具体地讲,内轴转子110具有圆筒状的内轴转子轭111和沿着内轴转子轭111的外周面呈环形配置的磁体112。外轴转子10具有圆筒状的外轴转子轭11和沿着外轴转子轭11的内周面呈环形配置的磁体12。实施方式2的内轴转子110和外轴转子10共用旋转轴P,但也可以是在内轴转子110和外轴转子10中旋转轴的位置不同。
内轴定子120具有设有线圈150的内轴马达芯130。内轴转子110与对内轴马达芯130的线圈150进行的电力供给相应地旋转。外轴定子20具有设有线圈50的外轴马达芯30。外轴转子10与对外轴马达芯30的线圈50进行的电力供给相应地旋转。
实施方式2的内轴定子120具有设于内轴马达芯130的外侧的圆筒状的内轴定子背轭140。此外,实施方式2的外轴定子20具有设于外轴马达芯30的内侧的圆筒状的外轴定子背轭40。实施方式2的内轴定子背轭140和外轴定子背轭40是在旋转轴方向上作为一体的构件设置的圆筒状的构件,由例如铁或者压粉磁芯(dust core)形成。
实施方式2的双轴一体型马达1A从将旋转轴P作为中心的径向的内侧朝向外侧去按照内轴转子110、内轴定子120、非磁性体45、外轴定子20、外轴转子10的顺序配置有这些结构。实施方式2的非磁性体45位于例如内轴马达芯130和外轴马达芯30之间。更具体地讲,非磁性体45位于内轴定子背轭140和外轴定子背轭40之间,固定于内轴定子背轭140和外轴定子背轭40中的至少任一背轭。这样,非磁性体45夹设在沿着将旋转轴P作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的、内轴定子120与外轴定子20的相邻位置。
非磁性体45是采用例如非磁性的合金或树脂、或者它们两者的构件。更具体地讲,非磁性体45是使用例如铝合金、奥氏体类不锈钢(例如SUS316、SUS316、SUS305等)的非磁性不锈钢合金、合成树脂中的任一种以上的原材料形成为圆筒状的构件。该非磁性体45的圆筒的与旋转轴P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将旋转轴P作为中心。在非磁性体45是合金的情况下,利用例如使用粘接剂进行的粘接或者热套等方法来进行固定。在非磁性体45是树脂的情况下,既可以利用在内轴定子背轭140和外轴定子背轭40之间嵌入预先形成为圆筒状的非磁性体45并进行粘接的方法来进行固定,也可以利用在内轴定子背轭140和外轴定子背轭40之间填充树脂的方法来固着形成。
图5、图6、图7是表示非磁性体的具体形状的例子且是与图3不同的形状的例子的图。本发明的非磁性体也可以不是与旋转轴P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呈环形没有间断而连续的圆筒状,可以是圆弧状的构件。具体地讲,非磁性体45a例如也可以如图5所示是截面形状所描画的环的1处间断而是非连续的形状。在该情况下,例如在非磁性体45a是合金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板状的合金弯曲成圆弧状而更容易地形成圆筒状的非磁性体45a。此外,非磁性体例如也可以如图6、图7所示将多个圆弧状的构件组合起来而整体形成为圆筒状。在图6中表示了非磁性体具有两个非磁性构件45b、45b的例子,在图7中表示了非磁性体具有3个非磁性构件45c、45c、45c的例子,但这是一个例子,并不限于此。非磁性体也可以由4个以上构件构成。此外,非磁性体也可以是在旋转轴方向上也并列设有多个构件的结构。图5~图7中的非连续部位AP既可以是空隙,也可以是隔着非连续部位AP而相对的非磁性体相互间抵接。此外,也可以在非连续部位AP填充有粘接剂等。以下,有时将非磁性体45、45a和构成非磁性体的非磁性构件45b、45c统一记载为非磁性体45等。
以上说明的结构中的内轴定子120和外轴定子20设于例如图4所示的双轴一体型马达1A的定子芯部70,但这是本发明的双轴一体型马达的具体结构的一个例子,并不限于此,能够适当地变更。
以下,参照图4说明双轴一体型马达1A的具体结构例。内轴转子110的旋转轴方向上的轴长大于外轴转子10的旋转轴方向上的轴长。具体地讲,在双轴一体型马达1A的设有外轴转子轭11的外周侧,在实施方式2中从与外轴定子背轭40一体地形成的基座280延伸设置的伸出部281在另一端侧伸出。外轴转子轭11以与伸出部281非接触的状态设置。另一方面,在双轴一体型马达1A的设有内轴转子轭111的内周侧没有配置双轴一体型马达1A所具备的其他的结构。该设于内周侧的内轴转子轭111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宽度与双轴一体型马达1A的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的宽度大致相等。另一方面,与伸出部281所具有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宽度相应地,外轴转子轭11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内轴转子轭111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宽度。另外,外轴定子背轭40和基座280既可以一体地形成,也可以为分体。
从旋转轴P到推力发生位置(磁体和线圈之间)的距离的大小关系到电动机的输出扭矩的大小。因此,与内轴转子110相比外轴转子10的扭矩相对地易于变大。在实施方式2中,通过使设于内轴转子110的磁体112和内轴定子120的轴长大于设于外轴转子10的磁体12和外轴定子20的轴长,从而使内轴转子110的推力大于外轴转子10的推力。由此,在实施方式2中,进一步减小了外轴转子10的输出扭矩与内轴转子110的输出扭矩之差。
在内轴转子110的位于内轴转子轭111的一端侧的输出端部111a设有螺纹固定孔111b,在外轴转子10的位于外轴转子轭11的一端侧的输出端部11a设有螺纹固定孔11b。通过将被驱动体分别螺纹固定于设有该螺纹固定孔11b的外轴转子10和设有该螺纹固定孔111b的内轴转子110,从而向被驱动体传递旋转驱动力。
双轴一体型马达1A包括安装于外轴定子背轭40且从一端侧依次排列的检测部230、轴承部260、定子芯部70。此外,在用图4这样的截面观看的情况下,检测部230、轴承部260及定子芯部70同轴地配置。具体地讲,安装于外轴定子背轭40的检测部230、轴承部260以及定子芯部70以在内轴转子110和外轴转子10之间的范围内沿着旋转轴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
实施方式2的检测部230通过使设有第1固定部242和第2固定部252的基部231固定于外轴定子背轭40,从而使第1固定部242和第2固定部252固定于外轴定子背轭40。更具体地讲,基部231使用固定件232、233安装于外轴定子背轭40。
检测部230具有第1检测部240和第2检测部250。第1检测部240用于检测内轴转子110的旋转角度。具体地讲,第1检测部240具有第1旋转部241和第1固定部242。第1旋转部241固定于内轴转子110而与内轴转子110一同旋转。第1固定部242借助基部231固定于外轴定子背轭40,能够检测第1旋转部241的旋转角度。更具体地讲,第1检测部240例如是旋转变压器。第1旋转部241例如固定在内轴转子110的外周面侧且是比轴承部260和定子芯部70靠一端侧的位置。第1旋转部241具有磁体,通过内轴转子110旋转,从而该磁体相对于第1固定部242旋转。第1固定部242在径向上固定在比第1旋转部241靠外周侧的位置。第1固定部242具有线圈,该线圈能够产生与由第1旋转部241的旋转引起的磁体的移动相应的电磁感应。第1检测部240根据来自第1固定部242所具有的线圈的输出来检测固定有第1旋转部241的内轴转子110的旋转角度。
第2检测部250用于检测外轴转子10的旋转角度。具体地讲,第2检测部250具有第2旋转部251和第2固定部252。第2旋转部251固定于外轴转子10而与外轴转子10一同旋转。第2固定部252借助基部231固定于外轴定子背轭40,能够检测第2旋转部251的旋转角度。更具体地讲,第2检测部250例如是旋转变压器。第2旋转部251例如固定在外轴转子10的内周面侧且是比轴承部260和定子芯部70靠一端侧的位置。第2旋转部251具有磁体,通过外轴转子10旋转,从而该磁体相对于第2固定部252旋转。第2固定部252在径向上固定在比第2旋转部251靠内周侧的位置。第2固定部252具有线圈,该线圈能够产生与由第2旋转部251的旋转引起的磁体的移动相应的电磁感应。第2检测部250根据来自第2固定部252所具有的线圈的输出来检测固定有第2旋转部251的外轴转子10的旋转角度。
如图4所示,实施方式2的检测部230的第1检测部240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位置和第2检测部250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可以说第1检测部240和第2检测部250位于与旋转轴P正交的同一平面上。此外,实施方式2的检测部230从旋转轴P的中心朝向径向的外侧去按照第1旋转部241、第1固定部242、第2固定部252、第2旋转部251的顺序进行配置。
实施方式2的检测部230是旋转变压器,在向双轴一体型马达1A安装检测部230时,作为用于进一步提高旋转角度的检测精度的工序而进行定心和间隙调整。在定心和间隙调整时,存在需要内轴转子110和第1旋转部241之间的固定位置关系的调整、外轴转子10和第2旋转部251之间的固定位置关系的调整、第1固定部242和第2固定部252固定于外轴定子背轭40的固定位置的调整等作业的情况。在为了进行该作业而进行与该作业相关的各结构的位置关系的调整时,若在比检测部230靠作业人员侧的位置设有其他的结构(例如定子芯、轴承等),则有时会被该其他的结构妨碍对检测部230的操作,导致作业变繁琐。在实施方式2中,由于检测部230位于比轴承部260和定子芯部70靠输出轴侧的位置,因此作业人员能够更良好地对检测部230进行操作,因此能够更简便地进行定心和间隙调整。这样,根据实施方式2,能够更简便地进行与确保对内轴转子110的旋转角度和外轴转子10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的检测部230的检测精度相关的作业。
在比第1检测部240和第2检测部250靠一端侧的位置设有覆盖第1检测部240和第2检测部250的罩291。具体地讲,罩291例如是设在内轴转子110的圆筒和外轴转子10的圆筒之间的具有环形形状的板状构件,其沿着与旋转轴P正交的平面配置。罩291使用例如螺钉292等固定件固定于检测部230的一端侧。更具体地讲,罩291固定于例如设有第1固定部242和第2固定部252的基部231。
轴承部260具有第1轴承261和第2轴承265。第1轴承261与内轴转子110联动地旋转。第2轴承265与外轴转子10联动地旋转。具体地讲,轴承部260在旋转轴方向上设在检测部230和定子芯部70之间的位置。第1轴承261设在例如比外轴定子背轭40靠内周侧且比内轴转子110靠外周侧的位置,其夹设在外轴定子背轭40和内轴转子110之间。通过使第1轴承261夹设在内轴转子110和外轴定子背轭40之间,从而内轴转子1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第2轴承265设在例如比外轴定子背轭40靠外周侧且比外轴转子10靠内周侧的位置,其夹设在外轴定子背轭40和外轴转子10之间。通过使第2轴承265夹设在外轴转子10和外轴定子背轭40之间,从而外轴转子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支承。
双轴一体型马达1A的第1轴承261的靠一端侧的端部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位置和第2轴承265的靠一端侧的端部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具体地讲,例如图4所示,具备两个轴承262、263的第1轴承261和具备两个轴承266、267的第2轴承265中的、相对地位于一端侧的轴承262和轴承266各自的靠一端侧的端部沿着与旋转轴P正交的同一个平面。
在实施方式2中,是第1轴承261具备两个作为球轴承的轴承262、263且第2轴承265具备两个作为球轴承的轴承266、267的结构,但这是第1轴承261和第2轴承265的具体结构的一个例子,并不限于此。第1轴承261和第2轴承265各自具有1个以上的轴承即可。
在外轴定子背轭40中的、向定子芯部70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伸出的部分设有与固定于外轴定子背轭40的检测部230、轴承部260以及定子芯部70等各部分结构相应的台阶、突起、下沉部、孔等。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伸出部281的外周面所形成的环的直径与外轴转子轭11的直径相同。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在基座280设有在将双轴一体型马达1A固定于双轴一体型马达1A的安装对象时使用的螺纹固定孔282。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在基座280固定有位于伸出部281的内周侧且是内轴转子110的外周侧的环形的板状构件295。板状构件295使用例如螺钉296等固定件来固定。这些结构的具体的方式终究是一个例子,并不限于此,能够适当地变更。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定子(stator)的具体构造的一个例子的图。参照图3和图8以外轴定子20为例说明双轴一体型马达1A所具有的定子(stator)的具体结构例。外轴马达芯30具有位于外周侧的环形的边缘部31和从边缘部31朝向内侧突出的4个以上的芯部32。在芯部32分别设有线圈50。外轴马达芯30具有由电磁钢板层层叠而成的层叠构造,该电磁钢板层是后述的电磁钢板60呈环形配置而成的。根据该层叠构造,边缘部31整体位于沿着将旋转轴P作为中心轴的圆筒形的位置。此外,4个以上的芯部32和线圈50在边缘部31的内侧配置为将旋转轴P作为中心轴的环形。外轴定子背轭40位于相对于芯部32而言与外轴转子10所处侧相反的那一侧的位置。
在图8中从Z方向观看外轴定子20和内轴定子120。此外,在图8中,出于明示构成芯部32的齿61、161的目的,省略了在图3中卷绕于芯部32的线圈50、150的绕组的一部分图示。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外轴马达芯30所具有的电磁钢板层的层叠构造的图。在图9中从与Z方向正交的1个方向(例如Y方向)观看外轴马达芯30。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1个电磁钢板60的图。
例如图9所示,外轴马达芯30具有多个电磁钢板层在Z方向上层叠而成的构造。如图8和图9所示,在1个电磁钢板层中呈环形配置有多个电磁钢板60。如图8和图10所示,电磁钢板60具有两个齿61。外轴马达芯30通过利用层叠构造将多个电磁钢板层各自所具有的电磁钢板60的齿61层叠,而形成线圈50的芯部32。即,例如图9所示,设于外轴定子20的作为线圈50的芯发挥功能的芯部32由在Z方向上层叠的齿61构成。
例如图10所示,1个电磁钢板60具有使两个齿61在物理上连续的基部62。具体地讲,基部62具有使例如1个电磁钢板60所具有的两个齿61位于相互间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的圆弧状的形状。在1个电磁钢板层中,多个电磁钢板60呈环状配置,且多个电磁钢板层层叠起来,从而基部62相互抵接而形成边缘部31。在实施方式2中,电磁钢板60所具有的两个齿61的与外轴转子10所处侧相反的那一侧相互间不连续。具体地讲,例如图10所示,在基部62的相反侧,配置成齿61的顶端与相邻的另一个齿61之间空开间隙。这样,在外轴马达芯30的径向上,以自基部62突出的方式设置的齿61相互之间设有间隙(槽)。此外,在配置于电磁钢板层的电磁钢板60中,两个齿61自位于比两个齿61靠转子侧的位置的基部62向与外轴转子10所处侧相反的那一侧突出。
更具体地讲,在外轴侧的马达这样的所谓外转子的电动机中,在电磁钢板60设有朝向基部62所具有的圆弧的内侧突出的两个齿61。基部62的形状并不一定是圆弧状。例如也可以是,如图10等所示,基部62的齿61所突出的一侧是与齿61的突出方向正交的直线状。图10所示的电磁钢板60例如通过两个齿61自基部62突出而成为两个T字的上边相连结这样的形状。像T字的上边那样圆周方向的两侧相对于构成芯部32的齿61突出的基部62在径向上卡定线圈50。由此,能够抑制线圈50的绕组向外轴转子10所处的方向伸出、突出等。此外,基部62的相连结的T字的上边中的、没有齿61突出的一侧成为圆弧状。
基部62的、与1个电磁钢板60所具有的两个齿61彼此之间的中间点相对应的部分比其他的部分细。更具体地讲,例如作为与该中间点相对应的部分的中间部63在径向上内侧像凹透镜截面的弯曲形状那样弯曲,基部62的径向上的粗度变细。构成为通过多个齿61沿着旋转轴方向层叠而形成芯部32并设有线圈50,但相邻的线圈50相互之间会因磁力相互蔓延(日文:回り込み)而产生磁场的干涉。从进一步提高双轴一体型马达1A的效率的观点考虑,期望进一步减少该磁场的干涉。磁力的蔓延呈现出如下的倾向,即:与齿61相互间在物理上未连结的开放槽KS相比,在齿61相互间在物理上相连结的封闭槽HS中产生的磁力蔓延相对较强。此外,磁力的蔓延呈现出如下的倾向,即:封闭槽HS的物理上的连续程度越大则产生的磁力蔓延相对越强。因此,在实施方式2中,通过使与齿61相互间的中间点相对应的部分比其他的部分细来抑制磁力的蔓延。由此,能够抑制由磁场的干涉引起的效率下降,能够使双轴一体型马达1A的效率成为更高的效率。另外,在图8中带括号且标注了附图标记的中间部63是配置于与配置有具有附图标记不带括号的中间部63的电磁钢板60的电磁钢板层不同的电磁钢板层上的电磁钢板60的中间部63。
图11是表示1个电磁钢板层的多个电磁钢板60的配置的两种相位中的一种相位的图。图12是表示1个电磁钢板层的多个电磁钢板60的配置的两种相位中的另一种相位的图。图11与图12的差异表示从同一个方向看到的相位不同的电磁钢板60的配置的差异。以下,将图11所示的一种相位记载为第1相位。此外,将图12所示的另一种相位记载为第2相位。附图标记PS1表示第1相位的电磁钢板层。附图标记PS2表示第2相位的电磁钢板层。
1个电磁钢板层的多个电磁钢板60的配置的相位有两种。外轴定子20具有该两种相位的电磁钢板层。具体地讲,两种相位彼此的电磁钢板60的配置的相位错开1个齿的量。通过使两个相位彼此的电磁钢板60的配置的相位错开1个齿的量,从而1个电磁钢板60所具有的两个齿61的配置在两个相位之间彼此不同。具体地讲,例如在第1相位中1个电磁钢板60所具有的两个齿61即齿61a、61b中的一个齿(齿61a)所配置的位置处,在第2相位中配置另一个齿(齿61b)。此外,在第2相位中1个电磁钢板60所具有的齿61a、61b中的一个齿(齿61a)所配置的位置处,在第1相位中配置另一个齿(齿61b)。在图11和图12中,出于区分相位的目的,对两个齿61中的一个齿标注附图标记61a,对另一个齿标注附图标记61b。
在实施方式2中,1个电磁钢板层的多个电磁钢板60彼此空开间隙地配置。具体地讲,在1个电磁钢板层中呈环形配置的电磁钢板60相互间不接触。更具体地讲,以各不相同的电磁钢板60所具有的两个齿61且是以非接触的状态相邻的齿61相互间的间隔与1个电磁钢板60所具有的两个齿61相互间的间隔相同的方式,沿着1个电磁钢板层的环形的配置方向配置电磁钢板60。这样,无论两个齿61相互间的间隙(槽)是1个电磁钢板60所具有的两个齿61相互间的间隙(封闭槽HS)、还是不同的电磁钢板60所具有的两个齿61相互间的间隙(开放槽KS),呈环形配置的齿61相互间的间隔都相同。
在实施方式2中,电磁钢板60的形状是能够使各不相同的电磁钢板60所具有的两个齿61且是以非接触的状态相邻的齿61相互间的间隔与1个电磁钢板60所具有的两个齿61相互间的间隔相同的形状。具体地讲,基部62中的、以将1个电磁钢板60所具有的两个齿61相互连结的方式延伸设置的部分的延伸长度,是从齿61朝向其延伸设置方向的相反侧突出的部分的延伸长度的两倍以上。
在实施方式2中,相邻的电磁钢板层相互间的多个电磁钢板60的配置的相位不同。具体地讲,例如图9所示,外轴马达芯30是第1相位的电磁钢板层PS1和第2相位的电磁钢板层PS2交替层叠而成的。因此,在轴向上,开放槽KS和封闭槽HS交替地排列。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例如图9所示,两种相位的电磁钢板层各自的数量相等。在该情况下,外轴马达芯30的槽成为在旋转轴方向上就两层电磁钢板层而言1层是开放槽KS、1层是封闭槽HS的槽(半封闭槽)。采用该构造,与1层电磁钢板层是呈环形完全连续的完全的封闭槽HS的构造相比变轻量。此外,采用该构造,由于能够减少在设于由齿61层叠而成的芯部32的线圈50相互之间产生的磁力的蔓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双轴一体型马达1A的效率。
图13是表示同一相位的电磁钢板层连续地层叠的情况下的一个例子的图。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在旋转轴方向上相邻的电磁钢板层相互间的多个电磁钢板60的配置的相位不同,但这是表示层叠的电磁钢板层相互间的相位的关系的一个例子,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3所示同一相位的连续数量是2以上。同一相位的连续数量是具有同一相位的电磁钢板层沿着旋转轴方向连续的数量。在图13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同一相位的连续数量是5,但也可以是4以下或者6以上的任意的自然数。
另外,除了关系到内转子的电动机与外转子的电动机的差异的特殊事项之外,对于与外轴定子20相关的说明中的、与外轴定子20、外轴马达芯30、边缘部31、芯部32、线圈50、电磁钢板60、齿61、齿61a、齿61b、基部62、中间部63、封闭槽HS、开放槽KS、第1相位的电磁钢板层PS1、第2相位的电磁钢板层PS2各自的结构相关的说明,能够通过将各结构的附图标记分别替换为内轴定子120、内轴马达芯130、边缘部131、芯部132、线圈150、电磁钢板160、齿161、齿161a、齿161b、基部162、中间部163、封闭槽hs、开放槽ks、第1相位的电磁钢板层ps1、第2相位的电磁钢板层ps2,来换称为与内轴定子120相关的说明。
图14是表示1个电磁钢板层的多个电磁钢板160的配置的两种相位中的一种相位的图。图15是表示1个电磁钢板层的多个电磁钢板160的配置的两种相位中的另一种相位的图。在像内轴侧的马达那样所谓内转子的电动机所具有的内轴定子120中,线圈150设于内轴马达芯130的外侧。具体地讲,在电磁钢板160设有朝向基部162所具有的圆弧的外侧突出的两个齿161。基部162的形状并不一定是圆弧状。例如也可以是,基部162的齿161所突出的一侧是与齿161的突出方向正交的直线状。此外,内轴定子背轭140设于内轴马达芯130的外侧。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2,由于从旋转轴P朝向径向按照内轴转子110、内轴定子120、外轴定子20、外轴转子10的顺序进行配置,非磁性体45等夹设在内轴定子120与外轴定子20的相邻位置,因此能够利用非磁性体45等抑制在内轴定子120和外轴定子20上各自产生的磁场的干涉。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磁场的干涉。
此外,内轴定子120具有设有线圈150的内轴马达芯130,外轴定子20具有设有线圈50的外轴马达芯30,非磁性体45等位于内轴马达芯130和外轴马达芯30之间。因而,由于非磁性体45等夹设在设有会产生磁场的线圈50的外轴马达芯30和设有会产生磁场的线圈150的内轴马达芯130之间,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磁场的干涉。
此外,内轴定子120具有设于内轴马达芯130的外侧的圆筒状的内轴定子背轭140,外轴定子20具有设于外轴马达芯30的内侧的圆筒状的外轴定子背轭40,非磁性体45等位于内轴定子背轭140和外轴定子背轭40之间。因而,非磁性体45等的形状只要是能收纳在该圆筒状的内轴定子背轭140和外轴定子背轭40之间的形状即可。因而,能够更简便地设置非磁性体45等。
此外,非磁性体45等是与旋转轴P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是将旋转轴P作为中心的圆弧状的构件。因而,易于将双轴一体型马达1A收纳于将旋转轴P作为中心的圆筒状的形状。
此外,非磁性体45等是非磁性的合金或者树脂。因而,能够利用非磁性体45等更可靠地抑制磁场的干涉。此外,能够用比较容易获得的材料设置非磁性体45等,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抑制磁场的干涉。
并且,由于检测部230位于比轴承部260和定子芯部70靠一端侧、即内轴转子110和外轴转子10的输出轴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双轴一体型马达1A的输出轴侧进行第1检测部240和第2检测部250的定心以及内轴转子110和外轴转子10分别被检测为0度的旋转角度的间隙调整。因而,在输出轴侧进行的定心和间隙调整过程中的对检测部230的操作时,能够抑制由轴承部260的配设和定子芯部70的配设引起的物理性的遮蔽的影响,因此能够更简便地确保用于检测两个转子的旋转角度的检测部230的检测精度。并且,由于轴承部260位于检测部230和定子芯部70之间,因此能够使检测部230和定子芯部70分离,能够进一步减少自定子芯部70对检测部230产生的磁影响。
并且,考虑由于从旋转轴P到推力发生位置(磁体和线圈之间)的距离的大小关系到电动机的输出扭矩的大小,因此与内轴转子110相比外轴转子10的输出扭矩相对地易于变大,使设于内轴转子110的磁体112和内轴定子120的旋转轴方向上的轴长大于设于外轴转子10的磁体12和外轴定子20的旋转轴方向上的轴长。因而,能够使内轴转子110的推力大于外轴转子的推力,易于进一步减小外轴转子10的输出扭矩与内轴转子110的输出扭矩之差。
并且,第1检测部240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位置和第2检测部250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因而,能够使双轴一体型马达1A的轴长更加紧凑。此外,由于第1检测部240和第2检测部250中的一个检测部不会在旋转轴方向上遮蔽另一个检测部,因此能够更简便地确保用于检测两个转子的旋转角度的检测部230的检测精度。
并且,第1轴承261的靠一端侧的端部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位置和第2轴承265的靠一端侧的端部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因而,能够使双轴一体型马达1A的轴长更加紧凑。
并且,从旋转轴P朝向径向的外侧去按照内轴转子110、定子芯部70、外轴转子10的顺序进行配置。因而,能够将内轴定子120和外轴定子20集中地配置在内轴转子110和外轴转子10之间,因此能够使双轴一体型马达1A在径向更加紧凑。
并且,从旋转轴P朝向径向的外侧去按照第1旋转部241、第1固定部242、第2固定部252、第2旋转部251的顺序进行配置。因而,能够将第1固定部242和第2固定部252集中地配置在第1旋转部241和第2旋转部251之间,因此能够使双轴一体型马达1A在径向更加紧凑。
并且,在比第1检测部240和第2检测部250靠一端侧的位置设有用于覆盖第1检测部240和第2检测部250的罩291。因而,在定心和间隙调整完成之后,能够通过设置罩291来保护检测部230。
并且,通过将1个电磁钢板60所具有的齿61设为两个并将该电磁钢板60呈环形配置,从而在1个电磁钢板层设有更多的齿61,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齿61的形状的偏差。即,由于针对1个电磁钢板60有两个一体地形成的齿61,因此,通过针对这两个齿61的形状的一致性确保精度,从而能够针对所有齿61的形状的一致性确保精度。此外,通过在1个电磁钢板层呈环形配置有多个电磁钢板60,从而即使1个电磁钢板60具有磁方向性,1个电磁钢板层也不易被1个电磁钢板60所具有的磁方向性所支配,能够进一步减小各齿61的磁特性的偏差。此外,由于以不同的两个相位层叠将具有两个齿61的电磁钢板60呈环形配置而成的电磁钢板层,因此能够利用基于相位不同的电磁钢板层的层叠而形成的立体的构造,来确保足够的刚度。
并且,两种相位相互间的电磁钢板60的配置的相位错开1个齿61的量。因而,在不同相位的电磁钢板层层叠的位置处,具有两个齿61的电磁钢板60彼此不同。因而,能够通过相位不同的电磁钢板60彼此层叠而形成呈环形连续的构造,因此作为环形的构造体能够确保足够的刚度。
并且,电磁钢板60所具有的两个齿61的与外轴转子10所处侧相反的那一侧相互间不连续。因而,能够将预先形成的线圈50嵌入由齿61层叠而成的芯,易于设置线圈50。
并且,1个电磁钢板层的多个电磁钢板60彼此空开间隙地配置。因而,与电磁钢板层呈环形完全连续的构造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此外,由于能够减少在线圈50相互之间产生的磁力的蔓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双轴一体型马达1A的效率。
并且,两种相位的电磁钢板层各自的数量相等。因而,外轴定子20整体的强度和磁特性易于取得平衡。
并且,在旋转轴方向上相邻的电磁钢板层相互间的多个电磁钢板60的配置的相位不同。因而,在两个层的电磁钢板层层叠的位置处,具有两个齿61的电磁钢板60彼此不同。因而,能够通过相位不同的电磁钢板60彼此层叠而形成呈环形连续的构造,因此作为环形的构造体能够更可靠地确保足够的刚度。
并且,在1个电磁钢板60中使两个齿61在物理上连续的基部62的、与该两个齿61彼此之间的中间点相对应的部分比其他的部分细。因而,能够减少环形的方向上相邻的线圈50相互之间产生的磁力的蔓延,因此能够使双轴一体型马达1A的效率成为更高的效率。
并且,外轴定子20具有设在相对于齿61而言与外轴转子10所处侧相反的那一侧的圆筒状的轭,轭在旋转轴方向上是一体的。因而,利用在电磁钢板层的层叠方向上是一体的轭来支承外轴定子20,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足够的刚度。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1、2的检测部230是旋转变压器,但这是一个例子,并不限于此。检测部230也可以是例如光学式的编码器等。
实施方式1、2的双轴一体型马达能够列举出作为小型部件的输送装置、电子部件检查装置、半导体检查装置等各种工业机器的驱动器来使用,但并不限定于此。
附图标记说明
1、双轴一体型马达;10、外轴转子;11、外轴转子轭;11a、111a、输出端部;11b、111b、282、螺纹固定孔;12、112、磁体;20、外轴定子;30、外轴马达芯;40、外轴定子背轭;45、45a、非磁性体;45b、45c、非磁性构件;50、72、76、150、线圈;70、270、定子芯部;71、第1芯;73、77、铁心;75、第2芯;80、280、基座;110、内轴转子;111、内轴转子轭;120、内轴定子;130、内轴马达芯;140、内轴定子背轭;230、检测部;231、基部;232、233、固定件;240、第1检测部;241、第1旋转部;242、第1固定部;250、第2检测部;251、第2旋转部;252、第2固定部;260、轴承部;261、第1轴承;262、263、266、267、轴承;265、第2轴承;281、伸出部;291、罩;292、296、螺钉;P、旋转轴。

Claims (5)

1.一种双轴一体型马达,其具有内轴转子和外轴转子,该内轴转子和外轴转子设置成能够各自旋转,所述内轴转子的旋转轴方向与所述外轴转子的旋转轴方向相同,其中,
从旋转轴朝向径向按照所述内轴转子、内轴定子、外轴定子、所述外轴转子的顺序进行配置,
该双轴一体型马达具备非磁性体,该非磁性体设在所述内轴定子和所述外轴定子之间,且夹设在沿着将所述旋转轴作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的、所述内轴定子与所述外轴定子的相邻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一体型马达,其中,
所述内轴定子具有设有线圈的内轴马达芯,
所述外轴定子具有设有线圈的外轴马达芯,
所述非磁性体位于所述内轴马达芯和所述外轴马达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轴一体型马达,其中,
所述内轴定子具有设在所述内轴马达芯的外侧的圆筒状的内轴定子背轭,
所述外轴定子具有设在所述外轴马达芯的内侧的圆筒状的外轴定子背轭,
所述非磁性体位于所述内轴定子背轭和所述外轴定子背轭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一体型马达,其中,
所述非磁性体是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将所述旋转轴作为中心的圆弧状的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一体型马达,其中,
所述非磁性体是非磁性的合金或者树脂。
CN201780045119.2A 2016-07-22 2017-07-18 双轴一体型马达 Pending CN1095652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3925 2016-07-22
JP2016144615 2016-07-22
JP2016143925 2016-07-22
JP2016-144615 2016-07-22
PCT/JP2017/025990 WO2018016497A1 (ja) 2016-07-22 2017-07-18 二軸一体型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65229A true CN109565229A (zh) 2019-04-02

Family

ID=6099251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5119.2A Pending CN109565229A (zh) 2016-07-22 2017-07-18 双轴一体型马达
CN201780045079.1A Pending CN109478836A (zh) 2016-07-22 2017-07-18 双轴一体型马达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5079.1A Pending CN109478836A (zh) 2016-07-22 2017-07-18 双轴一体型马达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0432072B2 (zh)
JP (3) JP6330183B1 (zh)
KR (2) KR102426462B1 (zh)
CN (2) CN109565229A (zh)
TW (2) TWI642258B (zh)
WO (2) WO20180164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81358B2 (en) * 2018-03-30 2020-03-03 Kohler Co. Alternator flux shaping
JP6988661B2 (ja) * 2018-04-16 2022-01-0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二軸一体型モータ及び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9187166A (ja) * 2018-04-16 2019-10-2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二軸一体型モータ及びアクチュエータ
TWI704749B (zh) * 2019-08-07 2020-09-11 崑山科技大學 雙轉子發電機
KR102504873B1 (ko) * 2020-11-27 2023-02-28 경성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복식 제어장치를 구비한 이중 공극형 표면 영구자석 동기모터
KR102449014B1 (ko) * 2020-11-27 2022-09-28 경성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비자성 차단부재를 구비한 이중 공극형 표면 영구자석 동기모터
WO2023105551A1 (ja) * 2021-12-06 2023-06-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回転電機を備えた航空機
KR20230140805A (ko) 2022-03-30 2023-10-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듀얼 로터 모터와 이를 이용한 하이브리드 파워트레인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27778A (en) 1976-08-25 1978-03-15 Yamada Ind Automatic block valve
JPS5741606A (en) 1980-08-26 1982-03-08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Reinforcing method of melt-stuck connection part
JPS60166272U (ja) * 1984-04-10 1985-11-05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同心2軸アクチユエ−タ
JP4196433B2 (ja) * 1998-07-09 2008-12-1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密閉型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01298920A (ja) * 2000-04-18 2001-10-26 Tamagawa Seiki Co Ltd 二軸同芯モータ
US6472845B2 (en) * 2000-08-07 2002-10-29 Nissan Motor Co., Ltd. Motor/generator device
JP2006043153A (ja) * 2004-08-04 2006-02-16 Nidec Shibaura Corp 洗濯機
JP3881351B2 (ja) * 2004-08-06 2007-0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モータ
US7750521B2 (en) * 2006-12-07 2010-07-0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Double-sided starter/generator for aircrafts
KR101140924B1 (ko) 2010-06-23 2012-05-03 주식회사 아모텍 더블 스테이터-더블 로터형 모터 및 이를 이용한 세탁기의 직결형 구동 장치
KR101951423B1 (ko) 2012-10-09 2019-04-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듀얼드럼 세탁기의 서브드럼 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서브드럼 결합방법
US9080279B2 (en) 2011-10-24 2015-07-14 Lg Electronics Inc. Washing machine to produce three-dimensional motion
US9512551B2 (en) 2011-10-24 2016-12-06 Lg Electronics Inc. Washing machine to produce three-dimensional motion
TWM439589U (en) * 2012-01-13 2012-10-21 Tai-Liang Chen Non-magnetic rotor and inner/outer stator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structure used for vehicle
WO2013118319A1 (ja) * 2012-02-08 2013-08-1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ステータ、モータ、回転直動変換機構及び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3051124B (zh) * 2012-12-27 2015-03-11 上海伊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无定子的两电刷双转子外圈永磁体同步电机
JP6428246B2 (ja) * 2014-12-22 2018-11-2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工作機械、測定装置、半導体製造装置、及びフラットディスプレイ製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419884B1 (ko) 2022-07-12
WO2018016496A1 (ja) 2018-01-25
TW201810882A (zh) 2018-03-16
WO2018016497A1 (ja) 2018-01-25
JP6323630B1 (ja) 2018-05-16
JP2018121520A (ja) 2018-08-02
JPWO2018016496A1 (ja) 2018-07-19
KR102426462B1 (ko) 2022-07-28
KR20190032371A (ko) 2019-03-27
TWI642258B (zh) 2018-11-21
CN109478836A (zh) 2019-03-15
US20190190353A1 (en) 2019-06-20
KR20190031241A (ko) 2019-03-25
US10594196B2 (en) 2020-03-17
US20190068035A1 (en) 2019-02-28
JPWO2018016497A1 (ja) 2018-07-19
JP6330183B1 (ja) 2018-05-30
JP6915574B2 (ja) 2021-08-04
TW201810884A (zh) 2018-03-16
US10432072B2 (en) 2019-10-01
TWI655829B (zh) 2019-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65229A (zh) 双轴一体型马达
US6737778B2 (en) Pulley driving system
CN102637515B (zh) 旋转变压器以及带有旋转变压器的滚动轴承装置
US20090152959A1 (en) Secondary part of a linear drive
CN104124827A (zh) 旋转电机和使用旋转电机的驱动装置
KR101271340B1 (ko) 회전 검출기용 스테이터의 권선 방법과 그 권선 구조체 및 회전 검출기를 이용한 전동기
EP3101787B1 (en) Resolver device, motor, and actuator
CN108291612A (zh) 带有电动机的减速机
CN105745824A (zh) 具备发动机控制用信号的输出功能的起动发电机
KR20140040608A (ko) 회전 전기
CN102723185A (zh) 一种双通道轴向磁路磁阻式旋转变压器
JP2013217852A (ja) バリアブルリラクタンス型レゾルバ
JP5728704B2 (ja) レゾルバの取付構造
CN104215790B (zh) 检测旋转机械旋转的旋转检测器和包括旋转检测器的系统
JP2015186369A (ja) 可変リラクタンス型レゾルバ、モータ及びロボット
JP5314115B2 (ja) レゾルバ
US20120112598A1 (en) Electrical machine stator assembly
JP2012044789A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056307B2 (ja) モータ
CN105637737A (zh) 旋转电机
WO2011114758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
WO2022070408A1 (ja) 電動機
JP7131818B2 (ja) センサホルダ
JP5452530B2 (ja) 磁気誘導子型回転電動機
JP2014230387A (ja) 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0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