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62906A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62906A
CN109562906A CN201780047813.8A CN201780047813A CN109562906A CN 109562906 A CN109562906 A CN 109562906A CN 201780047813 A CN201780047813 A CN 201780047813A CN 109562906 A CN109562906 A CN 1095629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age
mode
operation mode
close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781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62906B (zh
Inventor
钉谷琢夫
垣尾政之
伊藤然
伊藤然一
岸元邦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5629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29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629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29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02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 B66B1/06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 B66B1/14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 B66B1/18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with means for storing pulses controlling the movements of several cars or c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24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6B1/28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electrical
    • B66B1/32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electrical effective on braking devices, e.g. acting on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bra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06C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16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 B66B5/18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and applying frictional retarding for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28Buffer-stops for cars, cages, or sk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9/003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for lateral transfer of car or frame, e.g. between vertical hoistways or to/from a parking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电梯装置构成为,包括作为电梯装置的运转模式的独立运转模式和接近同步运转模式,在独立运转模式下,以轿厢之间不会彼此过度靠近的方式使轿厢各自独立地行进,在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下,以轿厢之间不会彼此过度远离的方式使轿厢一体地同步行进,在切换运转模式时,在对一方的轿厢进行了制动的基础上,使另一方的轿厢接近或离开而执行运转模式的切换后,将该制动解除。

Description

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共同的井道中设置有多个轿厢的多轿厢方式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建筑物的高层化,要求使电梯装置高速化且大容量化,从而增加输送量。作为与这样的需求对应的电梯装置,已知一种具有两层轿厢的双层电梯。另外,还已知一种多个轿厢在共同的井道内独立地行进的多轿厢方式的电梯装置。
然而,尽管双层电梯适合于往返运转时的大量输送,但是由于在运行自由度方面的欠缺,因此无法增大乘客在多个楼层等待时的输送量。
另一方面,由于要避免轿厢彼此之间的碰撞,各轿厢的移动受到制约,因此多轿厢方式的电梯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不适合于一次运送大量乘客的往返运转(shuttleoperation)。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当两个轿厢朝向同一方向行进时,需要假定紧急情况时的停止距离伴随速度上升而延长的情况而预先在行进开始时设置时间差。其结果是,在往返运转时,无法实现像双层电梯那样的输送量。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0-5389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在现有技术中,如上所述,当两个轿厢朝向同一方向行进时,需要假定紧急情况时的停止距离伴随速度上升而延长的情况而预先在行进开始时设置时间差,其结果是,存在输送效率差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在往返运转时也能够实现与双层电梯同等的输送量的电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中的电梯装置具备:第1轿厢和位于第1轿厢的下方的第2轿厢,它们在共同的井道中行进;驱动装置,其使第1轿厢和第2轿厢各自独立地升降;制动装置,其分别独立地对第1轿厢和第2轿厢进行制动;以及电梯控制装置,其控制驱动装置和制动装置,制动装置包括对第1轿厢进行制动的紧急制动件,电梯控制装置执行独立运转模式与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之间的切换,在独立运转模式下,使第1轿厢和第2轿厢以第1轿厢和第2轿厢不会彼此过度靠近的方式各自独立地行进,在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下,使第1轿厢和第2轿厢以第1轿厢和第2轿厢不会彼此过度远离的方式一体地同步行进,当执行从独立运转模式向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第1切换时,在通过控制制动装置而对第1轿厢进行了制动的基础上、通过控制驱动装置使第2轿厢接近第1轿厢而执行第1切换后,控制制动装置,由此解除对第1轿厢的制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在往返运转时也能够实现与双层电梯同等的输送量的电梯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多轿厢方式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全控制装置在独立运转模式时使用的安全监视算法的说明图。
图3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全控制装置在独立运转模式时使用的安全监视算法的说明图。
图4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全控制装置在独立运转模式时使用的安全监视算法的说明图。
图5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全控制装置在独立运转模式时使用的安全监视算法的说明图。
图6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全控制装置在独立运转模式时使用的安全监视算法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全控制装置在独立运转模式时使用的安全监视算法的说明图。
图8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全控制装置在接近同步运转模式时使用的安全监视算法的说明图。
图9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全控制装置在接近同步运转模式时使用的安全监视算法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1驱动控制装置执行的用于运转模式切换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2驱动控制装置执行的用于运转模式切换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全控制装置执行的用于运转模式切换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全控制装置在运转模式切换时使用的安全监视算法的说明图。
图14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全控制装置在运转模式切换时使用的安全监视算法的说明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多轿厢方式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图16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1驱动控制装置执行的用于运转模式切换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2驱动控制装置执行的用于运转模式切换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安全控制装置执行的用于运转模式切换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9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安全控制装置执行的用于运转模式切换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20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安全控制装置在运转模式切换时使用的安全监视算法的说明图。
图21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安全控制装置在运转模式切换时使用的安全监视算法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依照优选实施方式,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电梯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部分或相当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例示将本发明应用于具备两个轿厢作为多个轿厢的多轿厢方式的电梯装置的情况。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多轿厢方式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在图1中,第1轿厢11和位于第1轿厢11下方的第2轿厢21在共同的井道1中行进。在共同的井道1内设有第1轿厢11、与第1轿厢11对应的第1对重12、第2轿厢21和与第2轿厢21对应的第2对重22。
第1轿厢11和第1对重12由第1悬架体13连接。第2轿厢21和第2对重22由第2悬架体23连接。作为第1悬架体13和第2悬架体23,例如使用多条绳索或多条带。第2轿厢21配置在第1轿厢11的正下方。
在井道1的上部设有作为使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分别独立升降的驱动装置的第1曳引机14和第2曳引机24。具体而言,在井道1的上部设置有使第1轿厢11和第1对重12升降的第1曳引机14和使第2轿厢21和第2对重22升降的第2曳引机24。第1曳引机14和第2曳引机24分别具备驱动绳轮、使驱动绳轮旋转的电机、以及作为对驱动绳轮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装置的制动器。
作为分别设置于第1曳引机14和第2曳引机24的制动装置的制动器起到分别独立地对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进行制动的作用。
第1悬架体13绕挂在第1曳引机14的驱动绳轮上,第2悬架体23绕挂在第2曳引机24的驱动绳轮上。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借助于第1曳引机14和第2曳引机24在井道1内分别独立地升降。
另外,在图1中,例示了以1:1绕绳方式悬吊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以及第1对重12和第2对重22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
在第1轿厢11安装有作为用于阻止第1轿厢11的坠落的制动装置的紧急制动件15。当紧急制动件15动作时,设置于紧急制动件15的制动靴构件被按压在导轨上。紧急制动件15构成为如下结构:当第1轿厢11在紧急制动件15的动作过程中坠落时,将制动靴构件按压在导轨上的力增强,产生利用增强的摩擦力来阻止第1轿厢11的坠落的制动力。
作为设置于第1轿厢11的制动装置的紧急制动件15起到独立地对第1轿厢11进行制动的作用。
在第2轿厢21设有缓和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碰撞的轿厢间缓冲器26。具体而言,轿厢间缓冲器26安装于第2轿厢21的上部。在第1轿厢11的下部安装有供轿厢间缓冲器26抵上的缓冲器抵接件16。当万一第1轿厢11与第2轿厢21碰撞时,轿厢间缓冲器26与缓冲器抵接件16碰撞而缓和冲击。
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升降由电梯控制装置100控制。电梯控制装置100例如是由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的微型计算机来实现的。
电梯控制装置100具备: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其对第1曳引机14进行驱动控制;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其对第2曳引机24进行驱动控制;以及运行控制装置130,其对来自层站或轿厢的呼梯分配第1轿厢11或第2轿厢21。
示出与第1轿厢11的位置有关的信息的位置信息信号P10和示出与第1轿厢11的速度有关的信息的速度信息信号V10被输入到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通过使用所输入的位置信息信号P10和速度信息信号V10对第1曳引机14进行驱动控制来控制第1轿厢11的升降。
示出与第2轿厢21的位置有关的信息的位置信息信号P20和示出与第2轿厢21的速度有关的信息的速度信息信号V20被输入到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通过使用所输入的位置信息信号P20和速度信息信号V20对第2曳引机24进行驱动控制来控制第2轿厢21的升降。
作为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各自的位置信息信号P10、P20和速度信息信号V10、V20,可以使用例如来自曳引机编码器、限速器编码器、分别搭载于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传感器、或设置在井道1内的传感器等的信号。
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构成为能够对彼此的信息进行通信。此外,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通过收发彼此的信息而以避免第1轿厢11与第2轿厢21之间的碰撞的方式来执行驱动控制。
运行控制装置130监视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的状态以及呼梯的有无,确定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目的地。
即,当层站的呼梯按钮或轿厢内的目的地按钮被操作时,运行控制装置130根据与该操作有关的信息、第1轿厢11的位置和速度、第2轿厢21的位置和速度等信息来确定分配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中的哪一个轿厢。接着,作为与所分配的轿厢对应的驱动控制装置,运行控制装置130对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或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发送运行指令。
安全控制装置200是用于当万一电梯构成设备发生了异常时对第1轿厢11与第2轿厢21之间的碰撞确保安全性的安全装置。这里,安全控制装置200的功能也可以作为功能的一部分组装入电梯控制装置100中。或者,也可以将安全控制装置200设置为独立于电梯控制装置100的装置。或者,也可以在将安全控制装置200设置为独立于电梯控制装置100的装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功能作为功能的一部分组装入电梯控制装置100中。在本实施方式1中,示出考虑到通过将安全控制装置200设置为独立于电梯控制装置100的装置能够提高功能的可靠性,而设置为独立于电梯控制装置100的装置的情况。另外,安全控制装置200例如是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的微型计算机而实现的。
安全控制装置200与电梯控制装置100独立地监视第1轿厢11的位置和速度以及第2轿厢21的位置和速度,作为监视结果,当检测出异常时,发送用于使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转移到安全状态的指令。由此,安全控制装置200阻止第1轿厢11与第2轿厢21的碰撞。
第1轿厢11的位置信息信号P10、第1轿厢11的速度信息信号V10、第2轿厢21的位置信息信号P20和第2轿厢21的速度信息信号V20在不经由电梯控制装置100的情况下直接输入到安全控制装置200。
安全控制装置200使用所输入的位置信息信号P10、速度信息信号V10、位置信息信号P20和速度信息信号V20执行微型计算机进行的运算处理,由此监视与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碰撞有关联的异常。
另外,安全控制装置200中使用的微型计算机是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或运行控制装置130中使用的微型计算机之外的独立的微型计算机。但是,安全控制装置200中使用的微型计算机也可以与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或运行控制装置130中使用的微型计算机为同一微型计算机。
接下来,对电梯控制装置100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电梯控制装置100的运转模式包括独立运转模式和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电梯控制装置100执行独立运转模式和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之间的切换。另外,图1示出独立运转模式下的运转状态。
独立运转模式是以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不会彼此过度靠近的方式使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分别独立地行进的运转模式。接近同步运转模式是以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不会彼此过度远离的方式使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一体地同步行进的运转模式。
运行控制装置130从独立运转模式和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中确定适当的运转模式,并将所确定出的运转模式发送给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和安全控制装置200。由此,运行控制装置130、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和安全控制装置200各自的运转模式连动地被变更。
当运转模式是独立运转模式时,运行控制装置130根据呼梯选择第1轿厢11或第2轿厢21作为最适合的轿厢,并且,向作为与选择出的轿厢对应的驱动控制装置的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或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发送指令。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依照呼梯或来自运行控制装置130的指令,执行分别与它们对应的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行进控制。
当运转模式是独立运转模式时,安全控制装置200使用图2~图7所示的安全监视算法来执行用于防止碰撞的安全监视。
具体而言,安全控制装置200监视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各自的位置和速度,当第1轿厢11的状态超过了第1轿厢的监视基准时,判定为发生了异常,发送制动器动作指令作为使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动作的指令。
同样,安全控制装置200监视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各自的位置和速度,当第2轿厢21的状态超过了第2轿厢的监视基准时,判定为发生了异常,发送制动器动作指令作为使第2曳引机24的制动器动作的指令。
第1曳引机14在接收到制动器动作指令时,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开始制动动作而使第1轿厢11停止。同样,第2曳引机24在接收到制动器动作指令时,第2曳引机24的制动器开始制动动作而使第2轿厢21停止。
这里,对图2和图3所示的安全监视算法进行说明。图2和图3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全控制装置200在独立运转模式时使用的安全监视算法的说明图。
另外,在图2和图3所示的曲线图中,纵轴表示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位置,横轴表示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速度。此外,图示了当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在独立运转模式下向彼此接近的方向行进时由安全控制装置200设定的监视基准。
安全控制装置200根据第1轿厢11的位置和速度(图中,对应于(P10,V10))计算第1轿厢11能够停止的位置(图中,对应于(P11,0)),设定第1轿厢的排他区间。
此外,安全控制装置200将能够在进入所设定的第1轿厢的排他区间之前停止的第2轿厢21的接近时监视基准速度设定为第2轿厢的监视基准,来监视第2轿厢21的速度。当第2轿厢21的速度超过了第2轿厢的监视基准时,安全控制装置200判定为发生了异常。
第1轿厢11的停止距离根据第1轿厢11的速度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如图2所示,在第1轿厢11的速度较高时,朝向第1轿厢11的行进方向设置较长的排他区间。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当第1轿厢11的速度较低时,朝向第1轿厢11的行进方向设置较短的排他区间。
接着,对图4和图5所示的安全监视算法进行说明。图4和图5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全控制装置200在独立运转模式时使用的安全监视算法的说明图。
另外,在图4和图5所示的曲线图中,纵轴表示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位置,横轴表示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速度。此外,图示了当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在独立运转模式下向彼此接近的方向行进时由安全控制装置200设定的监视基准。
安全控制装置200根据第2轿厢21的位置和速度(图中,对应于(P20,V20))计算第2轿厢21能够停止的位置(图中,对应于(P21,0)),设定第2轿厢的排他区间。
此外,安全控制装置200将能够在进入所设定的第2轿厢的排他区间之前停止的第1轿厢11的接近时监视基准速度设定为第1轿厢的监视基准,来监视第1轿厢11的速度。当第1轿厢11的速度超过第1轿厢的监视基准时,安全控制装置200判定为发生了异常。
第2轿厢21的停止距离根据第2轿厢21的速度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如图4所示,当第2轿厢21的速度较高时,朝向第2轿厢21的行进方向设置较长的排他区间。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当第2轿厢21的速度较低时,朝向第2轿厢21的行进方向设置较短的排他区间。
接着,对图6和图7所示的安全监视算法进行说明。图6和图7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全控制装置200在独立运转模式时使用的安全监视算法的说明图。
另外,在图6和图7所示的曲线图中,纵轴表示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位置,横轴表示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速度。此外,图示了当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在独立运转模式下向同一方向行进时由安全控制装置200设定的监视基准。
如图6所示,当第1轿厢11走在前面时,安全控制装置200将第1轿厢的排他区间设定在第1轿厢11的前方。此外,安全控制装置200以使得第2轿厢21能够停止在比第1轿厢的排他区间靠近前处的方式来设定第2轿厢的监视基准,监视第2轿厢21的速度。当第2轿厢21的速度超过了第2轿厢的监视基准时,安全控制装置200判定为发生了异常。
如图7所示,当第2轿厢21走在前面时,安全控制装置200将第2轿厢的排他区间设定在第2轿厢21的前方。此外,安全控制装置200以使得第1轿厢11能够停止在比第2轿厢的排他区间靠近前处的方式来设定第1轿厢的监视基准,监视第1轿厢11的速度。当第1轿厢11的速度超过了第1轿厢的监视基准时,安全控制装置200判定为发生了异常。
当运转模式是接近同步运转模式时,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依照呼梯或来自运行控制装置130的指令,在使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接近的状态下以相同的速度控制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行进,以使得第1轿厢11与第2轿厢21之间的距离不超过监视基准距离Lcr。监视基准距离Lcr被设定在安全控制装置200中。
这时,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收发示出彼此的状态的信号而使彼此同步。另外,当楼层间距离不同时,在第1轿厢11与第2轿厢21之间的距离不超过监视基准距离Lcr的范围内对第1轿厢11与第2轿厢21之间的距离进行微调来应对。
当运转模式是接近同步运转模式时,安全控制装置200使用图8和图9所示的安全监视算法执行用于在万一第1轿厢11与第2轿厢21碰撞时使冲击不会过大的安全监视。
图8和图9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全控制装置200在接近同步运转模式时使用的安全监视算法的说明图。
另外,在图8和图9所示的曲线图中,纵轴表示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位置,横轴表示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速度。此外,图示了当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在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下向同一方向行进时在安全控制装置200中设定的监视基准距离Lcr。
具体而言,在安全控制装置200中设定有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下的监视基准距离Lcr。安全控制装置200监视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各自的位置,当彼此的距离、即轿厢间缓冲器26与缓冲器抵接件16之间的距离|P10-P20|超过监视基准距离Lcr时(即,当|P10-P20|>Lcr成立时),安全控制装置200判定为发生了异常而发送制动器动作指令。
此外,当第1轿厢11与第2轿厢21之间的距离为0时(即,当|P10-P20|=0成立时),安全控制装置200判定为发生了异常而发送制动器动作指令。
监视基准距离Lcr被设定为如下的距离:当发生了异常时,即使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以在彼此相邻的第1轿厢11与第2轿厢21之间的距离内能够达到的最大速度碰撞,该最大速度也为能够由轿厢间缓冲器26安全地缓和冲击的速度以下。
例如,作为事件的一例,在考虑到第1轿厢11的自由坠落并且考虑到第1轿厢11自由坠落时的安全性的情况下,优选将监视基准距离Lcr设定为与轿厢间缓冲器26的缓冲行程同等的距离以下。
接下来,参照图10~图12对电梯控制装置100的运转模式的切换进行说明。图10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执行的用于运转模式切换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11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执行的用于运转模式切换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12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全控制装置200执行的用于运转模式切换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通过运行控制装置130向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发送指令来执行运转模式的切换。
例如,运行控制装置130在被从外部输入了运转模式的切换指令信号的情况下、已变为预先确定的时间的情况下、或者电梯装置的使用状况已变为预先设定的使用状况的情况下等,对运转模式进行切换。
例如,可以设定为,当所有使用次数中的中间楼层的使用次数的比例少于阈值时,选择接近同步运转模式,当所有使用次数中的中间楼层的使用次数的比例在阈值以上时,选择独立运转模式。
首先,对从独立运转模式向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切换进行说明。在独立运转模式时,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在从运行控制装置130接收到向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切换指令时,使第1轿厢11停止(步骤101~步骤103)。
在确认到第1轿厢11的停止后,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向安全控制装置200发送切换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指令(步骤104)。
同样,在独立运转模式时,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在从运行控制装置130接收到向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切换指令时,使第2轿厢21停止(步骤201~步骤203)。
在确认到第2轿厢21的停止后,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向安全控制装置200发送切换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指令(步骤204)。
当从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接收到向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切换指令时,安全控制装置200对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和紧急制动件15发送制动动作指令(步骤301~步骤303)。由此,第1曳引机14的动作被制止,如果第1轿厢11下降,则紧急制动件15进行制动。
即,即使万一在第1对重12、第1悬架体13、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1曳引机14等与第1轿厢11的行进有关的设备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阻止第1轿厢11朝向第2轿厢21移动。
这样,当电梯控制装置100执行从独立运转模式向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切换时,安全控制装置200通过控制作为制动装置的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和紧急制动件15来对第1轿厢11进行制动。
此外,制动装置由对第1轿厢11进行制动的紧急制动件15和对作为驱动装置的第1曳引机14进行制动的制动器构成。因此,即使在万一与第1轿厢11连接的第1悬架体13断裂的情况下、或者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第1轿厢11以较高的速度与第2轿厢21碰撞的情况。
接下来,安全控制装置200使用图13和图14所示的安全监视算法来设定作为使第2轿厢21接近第1轿厢11时的第2轿厢的监视基准的接近基准速度(步骤304)。
图13和图14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安全控制装置200切换运转模式时使用的安全监视算法的说明图。
另外,在图13和图14所示的曲线图中,纵轴表示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位置,横轴表示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速度。此外,图示了当切换运转模式时由安全控制装置200设定的第2轿厢的监视基准。
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作为第2轿厢的监视基准的接近基准速度被设定为能够由轿厢间缓冲器26安全地缓和冲击的速度,该接近基准速度例如被设定为比如下速度低的恒定速度:该速度是在将平均减速度设为重力加速度时在轿厢间缓冲器26的缓冲行程的距离下能够停止的速度(在图中表述为缓冲器的容许碰撞速度)。
另外,如图14所示,接近基准速度也可以被设定为与到碰撞的剩余距离对应地可变的速度,以使得第2轿厢21与第1轿厢11碰撞时的速度在能够由轿厢间缓冲器26安全地缓和冲击的速度以下。
由此,即使万一第2轿厢21与停止的第1轿厢11碰撞,也能够将冲击抑制在安全的水平。
此外,当电梯控制装置100执行从独立运转模式向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切换时,安全控制装置200监视使第2轿厢21接近第1轿厢11时的、从第1轿厢11观察的第2轿厢21的接近速度。
如果在所监视的接近速度中检测出异常,则安全控制装置200通过控制作为制动装置的第2曳引机24的制动器来对第2轿厢21进行制动。如果所监视的接近速度超过接近基准速度,则安全控制装置200在接近速度中检测出异常。
接下来,安全控制装置200对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发送允许切换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指令(步骤305)。
当从安全控制装置200接收到允许切换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指令时,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使第2轿厢21以不超过由安全控制装置200设定的接近基准速度的速度接近第1轿厢11。此外,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使第2轿厢21在到其与第1轿厢11碰撞的剩余距离变为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下的监视基准距离Lcr以下后停止(步骤205,步骤206)。
这样,在安全控制装置200已对第1轿厢11进行制动的基础上,电梯控制装置100控制作为驱动装置的第2曳引机24,由此使第2轿厢21接近第1轿厢11,执行从独立运转模式向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切换。
安全控制装置200在识别出第1轿厢11与第2轿厢21之间的距离在监视基准距离Lcr以下并且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处于停止时,将监视基准变更为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下的基准,对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和紧急制动件15解除制动动作指令(步骤306~步骤310)。由此,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和紧急制动件15的制动动作被解除。
这样,在电梯控制装置100使第2轿厢21接近第1轿厢11而执行从独立运转模式向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切换之后,安全控制装置200通过控制作为制动装置的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和紧急制动件15而将对第1轿厢11的制动解除。
接下来,安全控制装置200对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发送允许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下的行进的指令(步骤311)。
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在从安全控制装置200接收到允许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下的行进的指令时,开始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下的行进控制(步骤105,步骤106、步骤207,步骤208)。
接下来,对从接近同步运转模式向独立运转模式的切换进行说明。在接近同步运转模式时,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在从运行控制装置130接收到切换到独立运转模式的指令时,使第1轿厢11停止(步骤107)。
同样,在接近同步运转模式时,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在从运行控制装置130接收到切换到独立运转模式的指令时,使第2轿厢21停止(步骤209)。
在确认到第1轿厢11的停止后,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向安全控制装置200发送切换到独立运转模式的指令(步骤108)。
同样,在确认到第2轿厢21的停止后,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向安全控制装置200发送切换到独立运转模式的指令(步骤210)。
当从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接收到切换到独立运转模式的指令时,安全控制装置200对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和紧急制动件15发送制动动作指令(步骤312)。由此,第1曳引机14的动作被制止,如果第1轿厢11下降,则紧急制动件15进行制动。
即,即使万一在第1对重12、第1悬架体13、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1曳引机14等与第1轿厢11的行进有关的设备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阻止第1轿厢11朝向第2轿厢21移动。
这样,当电梯控制装置100执行从接近同步运转模式向独立运转模式的切换时,安全控制装置200通过控制作为制动装置的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和紧急制动件15来制动第1轿厢11。
接下来,安全控制装置200设定使第2轿厢21从第1轿厢11离开时的作为第2轿厢的监视基准的离开基准速度(步骤313)。
另外,作为第2轿厢的监视基准的离开基准速度与从独立运转模式切换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时设定的、图13和图14所示的接近基准速度同等。
此外,当电梯控制装置100执行从接近同步运转模式向独立运转模式的切换时,安全控制装置200监视使第2轿厢21离开第1轿厢11时的、从第1轿厢11观察的第2轿厢21的离开速度。
如果在所监视的离开速度中检测出异常,则安全控制装置200通过控制作为制动装置的第2曳引机24的制动器来制动第2轿厢21。如果所监视的离开速度超过离开基准速度,则安全控制装置200在离开速度中检测出异常。
接下来,安全控制装置200对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发送允许切换到独立运转模式的指令(步骤314)。
当从安全控制装置200接收到允许切换到独立运转模式的指令时,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使第2轿厢21以不超过由安全控制装置200设定的离开基准速度的速度从第1轿厢11离开。此外,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在使第2轿厢21离开到图6所示的根据独立运转模式下的第2轿厢的监视基准不会被判断为异常的位置后停止(步骤211,步骤212)。
这样,在安全控制装置200已对第1轿厢11进行制动的基础上,电梯控制装置100控制作为驱动装置的第2曳引机24,由此使第2轿厢21从第1轿厢11离开,执行从接近同步运转模式向独立运转模式的切换。
安全控制装置200在识别出第2轿厢21处于图6所示的根据独立运转模式下的第2轿厢的监视基准不会被判断为异常的状态并且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处于停止时,将监视基准变更为独立运转模式下的基准,对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和紧急制动件15解除制动动作指令(步骤315~步骤319)。由此,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和紧急制动件15的制动动作被解除。
这样,在电梯控制装置100使第2轿厢21从第1轿厢11离开而执行从接近同步运转模式向独立运转模式的切换后,安全控制装置200通过控制作为制动装置的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和紧急制动件15而将对第1轿厢11的制动解除。
接下来,安全控制装置200对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发送允许独立运转模式下的行进的指令(步骤320)。
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在从安全控制装置200接收到允许独立运转模式下的行进的指令时,开始独立运转模式下的行进控制(步骤109,步骤110、步骤213,步骤214)。
另外,也可以追加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在步骤103和步骤107中确认到第1轿厢11的停止后关闭第1轿厢11的门、或者确认处于关闭的情况的处理。通过这样构成,能够获得消除由于紧急制动件15正在动作的状态下的第1轿厢11的负载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的下沉,防止紧急制动件15不必要地对第1轿厢11进行制动的效果。
此外,作为制动第1轿厢11的制动装置,例示了使用紧急制动件15和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的组合的情况,但是不限于该组合。即,紧急制动件15不限于与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组合,也可以与对轿厢进行制动的轿厢制动器组合,也可以与对第1悬架体13进行制动的绳索制动器组合。特别是,在使用紧急制动件15和轿厢制动器的组合的情况下,能够获得通过消除由于第1悬架体13的伸缩引起的第1轿厢11的上下移动,防止紧急制动件15不必要地对第1轿厢11进行制动的效果。
此外,由于紧急制动件是为了发生轿厢超速或绳索断裂的情况而设置的安全装置,因此通常要求动作延迟较短。然而,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在运转模式切换的过程中使用紧急制动件15作为对于绳索断裂的事先对策,因此与一般的使用条件不同,无需缩短动作延迟。动作延迟较短的紧急制动件存在动作声音较大的倾向,但是,在动作模式的切换过程中,不期望发生较大的动作声音。因此,与一般的紧急制动件不同,使用进行平稳动作的紧急制动件以减小动作声音是有效的。
此外,为了缩短从独立运转模式切换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所花费的时间,优选的是,在该切换之前以独立运转模式使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尽可能地接近。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1,作为电梯装置的运转模式,构成为,当处于独立运转模式时,实施为了防止两个轿厢的碰撞而确保轿厢间距离的安全监视,当处于接近同步运转模式时,实施不增大轿厢间距离的安全监视,以使得轿厢碰撞时的碰撞速度不会变大。
具体而言,构成为,设定在作为电梯装置的运转模式所包含的独立运转模式和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下不同的异常判定基准,特别是使用缓和相邻的轿厢之间的碰撞的冲击的轿厢间缓冲器,此外,当运转模式是接近同步运转模式时,当轿厢间的距离超过监视基准距离Lcr时,判定为异常。因此,在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中,即使万一轿厢之间发生了碰撞,也能够将碰撞速度限制得较低。
此外,在切换运转模式时,构成为,利用制动装置制动相邻轿厢中的一方使其处于安全状态的基础上,使另一方的轿厢接近或离开,由此来执行运转模式的切换,然后解除制动装置进行的制动。因此,能够防止在独立运转模式和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切换控制中发生了异常时的轿厢彼此以较高的速度碰撞。此外,能够同时或者大致同时开始走在前面的一方的轿厢和后续的另一方的轿厢的行进,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下的运行效率。
此外,根据近距离同步运转模式,也无需使用以机械方式连接相邻的轿厢彼此并且调节轿厢间距离的机构,就能够应对与双层电梯同等地一次进行大容量输送的往返运转,进而,利用独立运转模式能够提高运行的自由度并提高运行效率。即,通过构成为对两个轿厢独立地行进的运行形态和两个轿厢接近同步行进的运行形态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在往返运行时也能够实现与双层电梯同等的输送量。
此外,通过如上所述构成电梯装置,能够削减所需的电梯的井道数量,具体而言,例如与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梯装置相比,能够将井道数量削减15%左右。
实施方式2.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对构成为以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不同的方式进行独立运转模式与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之间的切换的电梯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省略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点的说明,以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2中的电梯装置的特征是独立运转模式与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之间的切换方式,在本实施方式2中,特别主要对运转模式的切换方式进行说明。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多轿厢方式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本实施方式2中的电梯装置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相同,作为运转模式,包括独立运转模式和接近同步运转模式。此外,独立运转模式和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各运转模式下的安全控制装置200、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的各功能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同等。
在图15中,本实施方式2中的电梯装置相比于前面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还具备设置于井道1的缓冲器17和设置在第1轿厢11的下部以供缓冲器17抵上的缓冲器抵接件18。
这里,在万一第1轿厢11经过乘客可乘降的最低楼层并进一步朝向井道的底部行进的情况下,缓冲器抵接件18与缓冲器17碰撞。由此,能够防止第1轿厢11向井道下部的过度行进并且能够防止对第1轿厢11产生较高冲击的情况。
接下来,参照图16~图19对作为本实施方式2的特征的运转模式的切换进行说明。图16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执行的用于运转模式切换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17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执行的用于运转模式切换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18和图19是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安全控制装置200执行的用于运转模式切换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另外,图18和图19是将一个流程图分成两个附图记载的图。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相同,通过运行控制装置130向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发送指令来执行运转模式的切换。
首先,对从独立运转模式向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切换进行说明。在独立运转模式时,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在从运行控制装置130接收到切换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指令时,使第1轿厢11停止(步骤401~步骤403)。
在确认到第1轿厢11的停止后,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向安全控制装置200发送切换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指令(步骤404)。
同样,在独立运转模式时,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在从运行控制装置130接收到切换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指令时,使第2轿厢21移动到最下层后停止(步骤501~步骤503)。
在确认到第2轿厢21在最下层停止后,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向安全控制装置200发送切换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指令(步骤504)。
当从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接收到切换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指令时,安全控制装置200对第2曳引机24的制动器发送制动动作指令(步骤601~步骤603)。由此,第2曳引机24的动作被制止,阻止了第2轿厢21的上升。
接下来,安全控制装置200使用图20和图21所示的安全监视算法来设定使第1轿厢11接近缓冲器17时的作为第1轿厢的监视基准的接近基准速度(步骤604)。
图20和图21是用于说明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安全控制装置200切换运转模式时使用的安全监视算法的说明图。
另外,在图20和图21所示的曲线图中,纵轴表示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位置,横轴表示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速度。此外,图示了当切换运转模式时由安全控制装置200设定的第1轿厢的监视基准。
具体而言,如图20所示,作为第1轿厢的监视基准的接近基准速度被设定为能够由缓冲器17安全地缓和冲击的速度,该接近基准速度例如被设定为比如下速度低的恒定速度:该速度是在将平均减速度设为重力加速度时在缓冲器17的缓冲行程的距离下能够停止的速度(在图中表述为缓冲器的容许碰撞速度)。
另外,如图21所示,接近基准速度也可以被设定为与到碰撞的剩余距离对应地可变的速度,以使得第1轿厢11与缓冲器17碰撞时的速度在能够由缓冲器17安全地缓和冲击的速度以下。
由此,即使万一第1轿厢11与缓冲器17碰撞,也能够将冲击抑制在安全的水平。此外,能够防止第1轿厢11与第2轿厢21之间的碰撞。
此外,安全控制装置200设定使第2轿厢21接近第1轿厢11时的作为第2轿厢的监视基准的接近基准速度(步骤604)。另外,作为第2轿厢的监视基准的接近基准速度与在前面的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图13和图14所示的接近基准速度同等。
接下来,安全控制装置200对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发送允许切换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指令(步骤605)。
当从安全控制装置200接收到允许切换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指令时,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使第1轿厢11以不超过由安全控制装置200设定的接近基准速度的速度接近缓冲器17,并停止在离开缓冲器17设定距离的设定位置(步骤405,步骤406)。另外,可以预先设定设定距离,例如可以将设定距离设定为,使得第1轿厢11与缓冲器17的碰撞面接触的位置或者该位置的临近位置成为设定位置。
这样,电梯控制装置100在执行从独立运转模式向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切换时,通过控制作为驱动装置的第1曳引机14,使第1轿厢11停止在离开缓冲器17设定距离的设定位置。
安全控制装置200在识别出第1轿厢11停止在设定位置时,对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发送制动动作指令(步骤606,步骤607)。由此,第1曳引机14的动作被制止,第1轿厢11的移动被阻止。即使假如第1轿厢11由于第1悬架体13的异常而开始坠落,第1轿厢11也会在速度上升之前与缓冲器17碰撞。
这样,在电梯控制装置100使第1轿厢11停止在设定位置后,安全控制装置200通过控制作为制动装置的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来制动第1轿厢11。
接下来,安全控制装置200对第2曳引机24的制动器解除制动动作指令,并进一步对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发送允许切换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指令(步骤608,步骤609)。
当从安全控制装置200接收到允许切换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指令时,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使第2轿厢21以不超过由安全控制装置200设定的接近基准速度的速度接近第1轿厢11。此外,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使第2轿厢21在到其与第1轿厢11碰撞的剩余距离变为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下的监视基准距离Lcr以下后停止(步骤505,步骤506)。
安全控制装置200在识别出第1轿厢11与第2轿厢21之间的距离在监视基准距离Lcr以下并且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处于停止时,将监视基准变更为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下的基准,对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解除制动动作指令(步骤610~步骤614)。由此,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的制动动作被解除。
接下来,安全控制装置200对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发送允许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下的行进的指令(步骤615)。
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在从安全控制装置200接收到允许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下的行进的指令时,开始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下的行进控制(步骤407,步骤408、步骤507,步骤508)。
接下来,对从接近同步运转模式向独立运转模式的切换进行说明。在接近同步运转模式时,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在从运行控制装置130接收到切换到独立运转模式的指令时,使第1轿厢11接近缓冲器17,并停止在离开缓冲器17设定距离的设定位置(步骤409)。
这样,电梯控制装置100在执行从接近同步运转模式向独立运转模式的切换时,通过控制作为驱动装置的第1曳引机14,使第1轿厢11停止在离开缓冲器17设定距离的设定位置。
同样,在接近同步运转模式时,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在从运行控制装置130接收到切换到独立运转模式的指令时,使第2轿厢21停止在其与第1轿厢11之间的距离在监视基准距离Lcr以下的位置(步骤509)。
在确认到第1轿厢11的停止后,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向安全控制装置200发送切换到独立运转模式的指令(步骤410)。
同样,在确认到第2轿厢21的停止后,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向安全控制装置200发送切换到独立运转模式的指令(步骤510)。
当从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接收到切换到独立运转模式的指令时,安全控制装置200对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和第2曳引机24的制动器发送制动动作指令(步骤616)。由此,第1曳引机14和第2曳引机24的动作被制止,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的移动被阻止。即使假如第1轿厢11由于第1悬架体13的异常而开始坠落,第1轿厢11也会在速度上升之前与缓冲器17碰撞。
这样,在电梯控制装置100使第1轿厢11停止在设定位置后,安全控制装置200通过控制作为制动装置的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来制动第1轿厢11。
接下来,安全控制装置200设定使第2轿厢21从第1轿厢11离开时的作为第2轿厢的监视基准的离开基准速度(步骤617)。进一步,安全控制装置200对第2曳引机24的制动器解除制动动作指令(步骤618)。
另外,作为第2轿厢的监视基准的离开基准速度可以与从独立运转模式切换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时设定的、图13和图14所示的接近基准速度同等。
接下来,安全控制装置200对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发送允许切换到独立运转模式的指令(步骤619)。
当从安全控制装置200接收到允许切换到独立运转模式的指令时,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使第2轿厢21以不超过由安全控制装置200设定的离开基准速度的速度从第1轿厢11离开。此外,在使第2轿厢21离开到图6所示的根据独立运转模式下的第2轿厢的监视基准不会被判断为异常的位置后停止(步骤511,步骤512)。
安全控制装置200在识别出第2轿厢21处于图6所示的根据独立运转模式下的第2轿厢的监视基准不会被判断为异常的状态并且第1轿厢11和第2轿厢21处于停止时,将监视基准变更为独立运转模式下的基准,对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解除制动动作指令(步骤620~步骤624)。由此,第1曳引机14的制动器的制动动作被解除。
接下来,安全控制装置200对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发送允许独立运转模式下的行进的指令(步骤625)。
第1驱动控制装置110和第2驱动控制装置120在从安全控制装置200接收到允许独立运转模式下的行进的指令时,开始独立运转模式下的行进控制(步骤411,步骤412、步骤513,步骤514)。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2,相比前面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构成为,在执行独立运转模式和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切换时,在使第1轿厢停止在离开缓冲器设定距离的设定位置后对第1轿厢进行制动。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前面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另外,虽然对本实施方式1、2分别进行了说明,但是可以任意组合本实施方式1、2的各个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例。
标号说明
1:井道;11:第1轿厢;12:第1对重;13:第1悬架体;14:第1曳引机;15:紧急制动件;16:缓冲器抵接件;17:缓冲器;18:缓冲器抵接件;21:第2轿厢;22:第2对重;23:第2悬架体;24:第2曳引机;26:轿厢间缓冲器;100:电梯控制装置;110:第1驱动控制装置;120:第2驱动控制装置;130:运行控制装置;200:安全控制装置。

Claims (6)

1.一种电梯装置,其中,该电梯装置具备:
第1轿厢和位于所述第1轿厢的下方的第2轿厢,它们在共同的井道中行进;
驱动装置,其使所述第1轿厢和所述第2轿厢各自独立地升降;
制动装置,其分别独立地对所述第1轿厢和所述第2轿厢进行制动;以及
电梯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制动装置,
所述制动装置包括对所述第1轿厢进行制动的紧急制动件,
所述电梯控制装置
执行独立运转模式与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之间的切换,在所述独立运转模式下,使所述第1轿厢和所述第2轿厢以所述第1轿厢和所述第2轿厢不会彼此过度靠近的方式各自独立地行进,在所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下,使所述第1轿厢和所述第2轿厢以所述第1轿厢和所述第2轿厢不会彼此过度远离的方式一体地同步行进,
当执行从所述独立运转模式向所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的第1切换时,在通过控制所述制动装置而对所述第1轿厢进行了制动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所述驱动装置使所述第2轿厢接近所述第1轿厢而执行所述第1切换后,控制所述制动装置,由此解除对所述第1轿厢的制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控制装置在执行所述第1切换时所控制的所述制动装置是所述紧急制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当执行从所述接近同步运转模式向所述独立运转模式的第2切换时,在对所述第1轿厢进行了制动的基础上、使所述第2轿厢从所述第1轿厢离开而执行所述第2切换后,解除对所述第1轿厢的制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当执行所述第2切换时,监视使所述第2轿厢从所述第1轿厢离开时从所述第1轿厢观察到的所述第2轿厢的离开速度,如果在所述离开速度中检测出异常,则对所述第2轿厢进行制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当执行所述第1切换时,监视使所述第2轿厢接近所述第1轿厢时从所述第1轿厢观察到的所述第2轿厢的接近速度,如果在所述接近速度中检测出异常,则对所述第2轿厢进行制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该电梯装置还具备用于防止所述第1轿厢向所述井道的下方过度行进的缓冲器,
当执行所述第1切换时,通过控制所述驱动装置使所述第1轿厢停止在离开所述缓冲器设定距离的设定位置后,通过控制所述制动装置而对所述第1轿厢进行制动,
当执行所述第2切换时,通过控制所述驱动装置使所述第1轿厢停止在所述设定位置后,通过控制所述制动装置而对所述第1轿厢进行制动。
CN201780047813.8A 2016-08-10 2017-06-16 电梯装置 Active CN1095629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7470 2016-08-10
JP2016157470 2016-08-10
PCT/JP2017/022409 WO2018029986A1 (ja) 2016-08-10 2017-06-16 エレベ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62906A true CN109562906A (zh) 2019-04-02
CN109562906B CN109562906B (zh) 2021-07-13

Family

ID=61161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7813.8A Active CN109562906B (zh) 2016-08-10 2017-06-16 电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324640B1 (zh)
KR (2) KR102326645B1 (zh)
CN (1) CN109562906B (zh)
DE (1) DE112017004022T5 (zh)
WO (1) WO20180299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60012B1 (ko) * 2019-06-05 2020-09-25 현대엘리베이터주식회사 더블데크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EP3819245A1 (en) * 2019-11-08 2021-05-12 KONE Corporation An elevato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31945A (ja) * 2006-06-19 2007-12-27 Inventio Ag エレベータ装置とエレベータ装置を運転する方法
CN101918299A (zh) * 2007-12-21 2010-12-15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具有双轿厢和单对重的电梯的操作方法
JP2012086970A (ja) * 2010-10-21 2012-05-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3619746A (zh) * 2011-06-27 2014-03-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双层电梯
KR20140003809U (ko) * 2012-12-12 2014-06-20 현대엘리베이터주식회사 엘리베이터의 정지위치 고정장치
WO2015151257A1 (ja) * 2014-04-03 2015-10-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52793B2 (ja) * 2005-07-22 2010-09-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の安全システム
WO2009038551A2 (en) 2007-09-18 2009-03-26 Otis Elevator Company Multiple car hoistway including car separation control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31945A (ja) * 2006-06-19 2007-12-27 Inventio Ag エレベータ装置とエレベータ装置を運転する方法
CN101918299A (zh) * 2007-12-21 2010-12-15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具有双轿厢和单对重的电梯的操作方法
JP2012086970A (ja) * 2010-10-21 2012-05-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3619746A (zh) * 2011-06-27 2014-03-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双层电梯
KR20140003809U (ko) * 2012-12-12 2014-06-20 현대엘리베이터주식회사 엘리베이터의 정지위치 고정장치
WO2015151257A1 (ja) * 2014-04-03 2015-10-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029986A1 (ja) 2018-08-09
KR102326645B1 (ko) 2021-11-15
WO2018029986A1 (ja) 2018-02-15
JP6324640B1 (ja) 2018-05-16
CN109562906B (zh) 2021-07-13
KR20210008167A (ko) 2021-01-20
DE112017004022T5 (de) 2019-05-02
KR20190025688A (ko) 2019-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46047B2 (ja) マルチカー式エレベータ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8869945B2 (en) Supplemental elevator safety system
US2016006836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rescue run
CN108290713B (zh) 电梯装置
CN102459049A (zh) 电梯装置
JP5610974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885842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安全装置の無用な作動の回避方法、同方法を実行する制御装置、同制御装置を各々有する調速機ブレーキ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5462836B2 (ja) エレベーター用制動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CN110817614A (zh) 提高电梯系统的运送能力
JP6062009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9562906A (zh) 电梯装置
JP6138348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2744660B (zh) 多轿厢电梯
JP6530995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WO2022097231A1 (ja)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ー
CN102398816A (zh) 电梯的应急运转方法
JP2017114598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および閉じ込め救出運転方法
CN104418203A (zh) 带层间调整功能的电梯
JP2008179425A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