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18299A - 具有双轿厢和单对重的电梯的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双轿厢和单对重的电梯的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18299A
CN101918299A CN2008801218270A CN200880121827A CN101918299A CN 101918299 A CN101918299 A CN 101918299A CN 2008801218270 A CN2008801218270 A CN 2008801218270A CN 200880121827 A CN200880121827 A CN 200880121827A CN 101918299 A CN101918299 A CN 1019182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elevator
weight
cars
passe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2182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汉斯·克歇尔
简·安德烈·武茨巴赫尔
珍妮-菲利浦·埃歇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io AG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io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io AG filed Critical Inventio AG
Publication of CN1019182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82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027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to permit passengers to leave an elevator car in case of failure, e.g. moving the car to a reference floor or unlocking the d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B66B11/0095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where multiple cars drive in the same hoist wa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梯的疏散方法,所述电梯具有至少三个电梯厢体(k1,k2,GG),电梯厢体沿着至少一条运行轨道行驶,并且通过承重牵引构件将其相互连接,利用承重牵引构件1∶1悬吊第一和第二电梯厢体,利用承重牵引构件2∶1悬吊第三电梯厢体。可以分别通过一个可控式锁止装置(16.1,16.2,16.3)锁止这三个电梯厢体。如有乘客停留在这三个电梯厢体中的第一电梯厢体之中,则锁止第二或第三电梯厢体。如果两个未锁止的电梯厢体的重量之间存在不平衡,则使得第一电梯厢体朝向疏散楼层运动。

Description

具有双轿厢和单对重的电梯的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照独立权利要求的前序部分所述的具有双轿厢和单对重的电梯的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EP 1 329 412 A1就公开了这类电梯,这里所描述的电梯系统包括在同一个电梯井中运行的两个轿厢,各有一个驱动装置,并且具有一个共同的对重。
尽管采取了所有安全防范措施,但还是会出现乘客被关在轿厢中的情况。当电机发生故障或者停电使得轿厢停留在井道中的两层之间时,这种情况尤其危险。对于相关轿厢内的乘客而言,这种意外事件特别令人不爽。通常必须叫来维修人员,而且要采取相当费时费力的疏散措施,才能将乘客从轿厢中解救出来。因此电梯使用者有可能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改良上述电梯系统。
该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所定义的发明实现。
本发明所述的操作方法是专为具有至少三个电梯厢体的电梯而设计的,这些电梯厢体可以沿着至少一个运行轨道行驶,并且通过承重和/或者牵引构件相互连接。利用承重和/或者牵引构件1∶1悬吊第一和第二电梯厢体,利用承重和/或者牵引构件2∶1悬吊第三电梯厢体。可以通过可控式锁止装置锁止三个电梯厢体中的至少一个电梯厢体。如果在三个电梯厢体中的第一电梯厢体中运送乘客,则锁止第二电梯厢体。如果两个未锁止的电梯厢体的重量之间存在不平衡,则使得第一电梯厢体运动到疏散位置之中。
所述疏散位置优选是被关乘客能够离开电梯厢体的疏散楼层。另一处可能的疏散位置在井道上端或下端,例如乘客可以通过维护孔、通风口、窗洞或者顶部开口爬出电梯。疏散位置也可以是井道中的任意一个位置,只要乘客能够从电梯厢体或者从电梯中出来即可。
这种操作方法的优点在于,在电机发生故障之后,可以借助重力使得轿厢及乘客继续朝向疏散楼层运动。被关乘客因此可以迅速、舒适地抵达能够离开轿厢的疏散楼层,不需要维修人员将乘客从轿厢中疏散出去,并且可最大程度地避免令人不爽的等待时间。
在采用这种操作方法时,有利地在第一和第二电梯厢体中运送乘客。第三电梯厢体被锁止,并且当两个未锁止的电梯厢体的重量之间存在不平衡时,使得其它电梯厢体中的某一个按照某种可设定的条件(Kriterium)运动到疏散位置之中。所述条件包括例如至少以下某一项:与疏散位置之间的距离比较短,乘客人数较多,或者有一名已经记录了其身份特征的乘客在场。
电梯具有电梯控制器,该控制器优选与电梯的不同系统元件进行通信,以便能够设定、检测所述的条件。这些系统元件可以是例如一种能够生成轿厢在电梯井中的位置信息的井道信息系统、一种测量当前轿厢荷重的重力测量设备、一种监视轿厢内部空间或入口的图像采集设备、或者一种比如能识别乘客身份的门禁控制器。
这种操作方法的优点在于,能根据情况以最佳方式疏散电梯厢体中的乘客。例如当要求以特别快的速度疏散电梯厢体中的乘客时,则将与疏散位置距离最短的电梯厢体中的乘客疏散出去。电梯控制器尤其可以根据井道信息系统的信息、特别是轿厢在井道中的位置,比较轿厢与疏散位置之间的行驶距离,然后优先疏散能够以最短的行驶距离进入疏散位置之中的轿厢。
也可以优选有针对性地使得其中有较多乘客的电梯厢体首先朝向疏散位置运动,因为在该电梯厢体中每一名乘客的活动空间比较小,对于乘客而言,在这种电梯厢体中的等待时间特别不舒服,多半会出现惊恐反应。此外还能够比较迅速地疏散较多乘客。电梯控制器优选根据重力测量设备测定的荷重、图像采集设备所采集的乘客人数、或者通过门禁控制器识别乘客身份,按照乘客人数优先疏散某一个轿厢。
当具有已知身份特征的乘客使用电梯时,如高层官员、企业负责人或者其它公众人物,则可能要求首先将这些人疏散到某一个疏散位置之中,为此电梯控制器可以比较门禁控制器所记录的乘客身份特征,然后优先疏散具有相应身份特征的乘客所在的轿厢。
此外由控制单元尤其是电梯控制器设定疏散位置。例如可根据以下条件将沿轿厢的运行轨道的某一个位置作为疏散位置:空间上邻近待疏散的轿厢,与建筑物出口之间的距离,有离开建筑物的逃生路径可用,安全性问题、如火灾或者肇事者的暴力行为,以及针对其它情形设定的条件。
为了确定疏散楼层,控制单元可以运用与控制单元进行通信的各种电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将轿厢位置告知控制单元的井道信息系统;监控摄像头;红外传感器;火灾探测器;或者安装于建筑物之中的其它设备,这些设备能够传输可用逃生路径信息,或者乘客在某一个楼层可保证安全的信息;或者控制单元的存储单元,用来保存楼层和建筑物出口的位置。
有利的是,上电梯厢体具有可以下降的重块。在这种操作方法中,将可下降的重块下降到下电梯厢体上,从而在未锁止的第一和第二电梯厢体之间形成重力差异。作为补充或替代方案,下电梯厢体也可以具有可以下降到井道底部的重块。如此同样也会在未锁止的第一和第二电梯厢体之间形成重力差异。为了使重块能够下降,电梯厢体、优选轿厢配有绞盘。该绞盘安装于其中一个电梯厢体的下部区域中。将悬吊重块的承重构件卷绕在绞盘上。绞盘配有驱动机、优选电机,用以收、放承重构件,从而使悬吊在承重构件上的重块相应地升高或下降。绞盘的驱动机也可选配可以从轿厢内部操作的手动操作装置。为了使本疏散方法中的重块在其使用期间紧贴在位于其下方的轿厢或者井道底部上,由控制单元、优选电梯控制器对绞盘进行控制或调节。为此绞盘具有一些传感器,其可将例如关于承重构件张力或电机转矩的信息提供给控制单元。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获取井道信息系统的信息,包括轿厢的位置和速度数据,然后据此算出应放开的承重构件长度。
本操作方法中可下降重块的优点在于,无论不同电梯厢体的重量分布如何,始终能够形成使得电梯厢体朝向疏散位置行驶所需的不平衡。
有利的是,电梯具有应急电源装置,以确保执行本操作方法的用电需要。所述应急电源装置优选是蓄电池或者应急发电机,可以将电流供应给电梯控制器以及参与执行本操作方法的电梯系统,例如抱闸、轿厢制动器、锁止装置、信息和显示装置、轿厢门与井道门、以及必要时可下降重块的绞盘电机。
安装应急电源装置的优点在于,即使停电也能执行本操作方法。
由控制单元、优选电梯控制器对本发明所述的疏散方法进行控制、调节或优选也监控。例如可通过通信网络将电梯控制器与以下装置相连:电梯厢体的锁止装置;驱动装置、特别是其抱闸;可调式轿厢制动器;井道信息系统;重力测量设备;门禁控制装置;图像采集装置;信息和显示装置;用于检测建筑物状况的装置,例如火灾传感器,安全摄像头或者红外传感器;轿厢门与井道门的门驱动装置;绞盘、特别是其驱动机;电梯的安全装置以及本操作方法中所包括的其它装置。
附图说明
以下将通过相关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其中:
附图1A一种具有双轿厢和单对重的电梯的结构;
附图1B附图1A所示电梯沿附图1A中的剖切线A-A′的剖面图;
附图1C附图1A所示电梯沿附图1A中的剖切线B-B′的剖面图;
附图2A在对重与下轿厢之间的第一种重量分布形式下的本发明所述疏散方法第一种实施例的原理图;
附图2B在对重与下轿厢之间的第二种重量分布形式下的本发明所述疏散方法第二种实施例的原理图;
附图3A在对重与下轿厢之间的第一种重量分布形式下的本发明所述疏散方法第三种实施例的原理图;
附图3B在对重与下轿厢之间的第二种重量分布形式下的本发明所述疏散方法第四种实施例的原理图;
附图4A在两个轿厢之间的第二种重力分布形式下的本发明所述疏散方法第五种实施例的原理图;
附图4B在两个轿厢之间的第二种重力分布形式下的本发明所述疏散方法第六种实施例的原理图;
附图5A一种具有双轿厢的电梯的原理图,在上轿厢上具有可下降的重块;
附图5B具有附图5A所示电梯结构的本发明所述疏散方法第七种实施例的原理图;
附图6A一种具有双轿厢的电梯的原理图,在下轿厢上具有可下降的重块;以及
附图6B在两个轿厢之间的第四种强制形成的重量分布形式下的根据附图6A绘制的本发明所述疏散方法第八种实施例的原理图。
附图和进一步的描述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相关附图并未按照比例绘制。
-凡是结构相同或相似或者作用相同或类似的构件,在所有附图中均带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诸如右、左、上、下之类的说明均相应于附图中的相应布置形式。
-换向轮和换向辅助轮以及曳引轮通常均被绘制为垂直于其旋转轴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1A、1B和1C所示为按照本发明的电梯10的一种实施例。所涉及的是用以解释电梯10的基本构件的侧视图或剖面图。
电梯10的上轿厢K1和下轿厢K2可以在共同的电梯井11中相叠地相互独立地上下运动。可以用任何一种结构来替代电梯井11,例如可以采用一种钢管结构,可将电梯10安装于钢管结构上。
此外在电梯井11中还有共同的对重GG。以所谓的2∶1悬吊方式将对重GG悬吊在上方的对重换向轮装置12.1上。所述对重换向轮也可理解成具有多于一个滑轮的滑轮装置。
在电梯井11的上部区域具有用于上轿厢K1的第一曳引轮T1以及用于下轿厢K2的第二曳引轮T2。每个曳引轮T1、T2均与一个用来驱动对应曳引轮T1、T2的独立驱动装置相连。
此外还有配设给上轿厢K1的第一换向轮14.1和配设给下轿厢K2的第二换向轮14.2,这两个换向轮均位于电梯井11的上部区域。
上轿厢K1在其上部区域的左侧具有第一固定点15.1,并且在右侧具有第二固定点15.11。下轿厢K2同样在其上部区域的右侧具有第三固定点15.2,并且在左侧具有第四固定点15.22。以1∶1悬吊方式将轿厢K1和K2悬吊在柔性承重构件TA、TB上,以下还将对此进行详细描述。
承重构件基本上由第一承重绳TA和第二承重绳TB构成,其中每根承重绳均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通过固定点15.1、15.11、15.2、15.22将承重绳TA、TB固定在轿厢K1以及K2上,使得每个轿厢K1和K2分别悬吊在承重绳TA和TB上。每根承重绳TA和TB优选由两根或更多平行的承重构件组成,例如两根皮带或两根钢丝绳。每根承重绳TA和TB也可以仅仅包括一根皮带或一根钢丝绳。有利地用钢、芳纶或者维克特纶(Vectran)制成承重绳TA和TB的承重结构。
第一承重绳TA的第一端通过第二固定点15.1固定在上轿厢K1上,并且从这里向上朝向第一曳引轮T1延伸,从而使其以至少180°的包角绕过曳引轮。
第二承重绳TB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固定点15.11固定在上轿厢K1上,可从这里向上朝向第一换向轮14.1延伸,然后继续向右朝向第一曳引轮T1延伸,从而使其以至少90°的包角绕过曳引轮。
两根承重绳TA和TB从曳引轮T1共同平行向下朝向上方的对重换向轮12.1延伸,在这里转向180°。
两根承重绳TA和TB从上方的对重换向轮12.1共同向上朝向第二曳引轮T2运动。第一承重绳TA以至少90°的包角绕过第二曳引轮T2。第二承重绳TB以至少180°的包角绕过第二曳引轮T2。第一承重绳TA从第二曳引轮T2向左朝向换向轮14.2延伸,然后朝上轿厢K2上的第三固定点15.2延伸,第一承重绳的第二端固定在上轿厢上。第二承重绳TB同样也从第二曳引轮T2向下朝向下轿厢K2上的第四固定点15.22延伸,第二承重绳的第二端固定在下轿厢上。
在电梯井11中垂直引导轿厢K1和K2的导向装置包括两个位置固定的导轨19,这些导轨均沿着电梯井11的相面对的两侧垂直延伸,并且以图中没有绘出的方式得以固定。导向装置还包括图中没有绘出的导向体。优选在每个轿厢K1和K2两侧安装两个垂直排列、与相应导轨19相互配合的导向体。有利地以尽可能大的垂直间距将导向体安装在轿厢K1和K2的每一侧上。
对重GG安装在其中一个导轨19的区域中,且同样沿着该导轨19在对重导轨20上垂直运动,所述导轨19安装于轿厢K1和K2与对重GG之间。
两个轿厢K1、K2以及对重GG各具有一个锁止装置16.1、16.2和16.3,这些锁止装置16.1、16.2、16.3均与控制单元17进行通信。可以如附图1a所示将控制单元17安装在中央。但也可以采用一种分布式解决方案,即使用多个相互通信的控制单元,例如可将这些控制单元定位在轿厢K1、K2或者对重GG上。
锁止装置16.1、16.2、16.3的作用是将对应的轿厢K1、K2或对应的对重GG相对于其导轨19、20锁定。为此锁止装置16.1、16.2、16.3可以与对应的导轨19、20发生接触。锁止装置16.1、16.2、16.3优选能识别两种状态,一种是正常运行模式下的打开状态,这时可允许轿厢K1、K2或对重GG相对于导轨19、20自由运动,另一种是闭合状态,这时锁止装置16.1、16.2、16.3可防止也就是锁止轿厢K1、K2和/或者对重GG相对于导轨19、20运动。控制单元17确定锁止装置16.1、16.2、16.3的状态,并且将相应的控制指令发送给锁止装置16.1、16.2、16.3。
控制单元17还与图中没有绘出的电梯控制器进行通信,或者在一种优选替代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本身就是电梯控制器或电梯控制器的一部分。电梯控制器控制电梯、尤其是对应于曳引轮T1、T2的驱动装置,这些驱动装置通常具有电机和抱闸。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将可调式轿厢制动器安装在轿厢上,作为对抱闸的补充或者替代抱闸,同样由电梯控制器对其进行控制或调节。这些可调式轿厢制动器均作用于导轨19上。在一种特别有益的实施方式中,可调式轿厢制动器也可以作为锁止装置16.1、16.2。
电梯控制器主要获取关于楼层位置、建筑物状况的信息,尤其是楼层的可用性信息,例如在火灾情况下的可用性,以及轿厢K1、K2的位置和重量信息。
附图2A-6B所示为本发明所述操作方法变型为疏散方法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在上轿厢K1上方的井道区域中有两个曳引轮T1、T2。第一曳引轮T1配设给上轿厢K1,第二曳引轮T2配设给下轿厢K2。每个曳引轮T1、T2均由独立的驱动装置驱动,该驱动装置具有一个驱动机和一个抱闸。轿厢K1、K2均通过牵引和固定构件与对重GG相连。如附图5A-6B所示,上轿厢K1也可选配可下降的重块M。这种可下降的重块M通过承重构件S悬吊在绞盘W上。在附图6A和6B所示的另一种有益可选方案中,下轿厢K2具有可下降的重块,该重块利用承重构件悬吊在绞盘上。在一种特别有益的实施方式中,两个轿厢K1、K2均配有可下降的重块M。
在附图2A和2B所示的本发明所述的第一种实施例中,当驱动装置发生故障时,至少有乘客被关在下轿厢K2之中。上轿厢K1这时无人,其乘客与下轿厢K2的乘客相比具有比较小的疏散优先级,或者轿厢K1、K2与对重GG之间的重力比会使得上轿厢K1锁止。
现在为了疏散下轿厢K2的乘客,例如可利用锁止装置将上轿厢K1锁止。在第二个步骤中松开对应驱动装置的抱闸和/或者松开轿厢K2的可调式轿厢制动器,从而放开轿厢K2的曳引轮T2,并且/或者将轿厢K2本身放开。如附图2A所示,下轿厢K2的重量GK2轻于对重GG的重量GGG。因此在下轿厢K2的重量GK2与对重GG的重量GGG之间存在不平衡。如果这种不平衡足以使得轿厢K2运动,那么轿厢K2就会运动。
结果下轿厢K2就会向上朝向疏散位置运动,相应的曳引轮T2则逆时针转动。抱闸在疏散运动过程中产生与曳引轮T2旋转方向相反的制动力矩,并且/或者轿厢制动器产生与轿厢K2运动方向相反的制动力,从而控制轿厢K2的运动速度,并且使轿厢K2在电梯控制器所决定的疏散位置之中停住。
附图2B所示为本发明所述的第二种实施例,具有相反的起始位置。这里轿厢K2的重量GK2大于对重GG的重量GGG,结果使得下轿厢K2向下朝向疏散位置运动。
附图3A和3B所示为本发明所述的第三种和第四种实施例,至少在上轿厢K1之中有乘客,在驱动机发生故障之后应将其疏散。
在第一步骤中利用锁止装置将下轿厢K2锁止。然后在第二步骤中松开对应驱动装置的抱闸,并且/或者松开上轿厢K1的可调式轿厢制动器。相应的曳引轮T1如附图3A所示逆时针运动,因为轿厢K1的重量GK1大于对重GG的重量GGG。
因此在上轿厢K1的重量GK1与对重GG的重量GGG之间存在不平衡,可将这种不平衡用来使得上轿厢K1运动到下方的疏散位置之中。抱闸和/或者可调式轿厢制动器产生与曳引轮T1旋转方向相反的制动力矩或者与上轿厢K1运动方向相反的制动力,从而在疏散运动过程中将轿厢K1的运动速度保持在允许的速度范围内,并且使得轿厢K1运动到电梯控制器所决定的疏散位置之中。
附图3B所示为发明所述的第四种实施例,轿厢K1的重量GK1轻于对重GG的重量GGG,因此会使得上轿厢K1运动到上方的疏散位置之中。
附图4A和4B所示为本发明所述的第五种和第六种实施例,对重GG被锁止,两个轿厢K1、K2保持未锁止状态,因此可以使得两个轿厢K1、K2运动到疏散位置之中。例如当驱动机发生故障时,如果乘客均停留在两个轿厢K1、K2之中,或者上、下轿厢K1、K2之间的重力比特别有利于使得轿厢K1、K2运动,那么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利用锁止装置将对重GG锁止之后,松开两个轿厢K1、K2的抱闸以及/或者可调式轿厢制动器。在两个轿厢K1、K2的疏散运动过程中,抱闸的制动力矩作用方向与曳引轮T1、T2的旋转方向相反,并且/或者可调式轿厢制动器的制动力作用方向与轿厢K1、K2的运动方向相反,从而可以控制轿厢K1、K2的运动速度,并且使得轿厢K1、K2运动到疏散位置之中。
电梯控制器根据条件K使得轿厢K1、K2中的一个优先运动到疏散位置中。如附图4A所示,上轿厢K1的重量GK1大于下轿厢K2的重量GK2。因此在轿厢K1、K2的重量GK1、GK2之间存在不平衡,可将其用来使得轿厢K1和K2运动。
因此可根据优先疏散较重轿厢或者乘客数较多轿厢的条件K,使得上轿厢K1运动到下方的疏散位置之中,而轿厢K2则在此期间向上运动。如果在下轿厢K2中也有一个或多个乘客,则在下一个步骤中将其疏散。
如果优先疏散下轿厢K1的乘客,则存在附图4A所示的第二种情况。例如当下轿厢K2的疏散位置比上轿厢K1的疏散位置更加靠近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按照与附图4A所示第五种实施例相同的步骤执行疏散方法,区别在于首先使得下轿厢K2运动到上方的疏散位置之中。
同样在附图4B所示的疏散方法中,将对重GG锁止。与附图4A所示第五种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这里轿厢K2的重量GK2大于上轿厢K1的重量GK1,因此在轿厢K1、K2的重量GK2、GK1之间同样也存在不平衡,可将其用来使得轿厢K2、K1运动。而在第五种实施例中则相反,轿厢K2向下运动,上轿厢K1向上运动。究竟使两个轿厢K2、K1中的哪一个首先运动到疏散位置之中,这里也是取决于轿厢和/或者乘客的疏散优先级。
在附图4A和4B所示疏散方法的一种特殊情况中,即使在轿厢的驱动机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能疏散困在建筑物中的人员。在执行疏散方法之前首先使得对重GG运动到井道中部,这时同样也是利用三个电梯厢体K1、K2、GG之间的不平衡。视三个电梯厢体K1、K2、GG的初始位置和重量分布而定,根据附图2A-5B所示作用原理的其中一个使得对重GG运动。例如当对重GG处在井道中部的下方并且下轿厢K2的重量GK2大于对重的重量GGG时,则利用其锁止装置将上轿厢K1锁止,并且在松开下轿厢K2的抱闸和/或者可调式轿厢制动器之后,使得对重GG运动直至进入井道中部。视三个电梯厢体K1、K2、GG的初始位置和重量分布而定,必要时必须使某一个轿厢K1、K2的乘客进入疏散位置、优选某一楼层之中,以使得电梯厢体K1、K2、GG的重量分布足以将对重GG定位在井道中部。
当对重GG到达了井道中部位置后,就在第一步骤中将对重GG锁止在该位置之中。然后松开两个轿厢K1、K2的抱闸和/或者可调式制动器。当上轿厢K1的重量GK1和下轿厢K2的重量GK2之间存在不平衡时,就使两个轿厢K1、K2在往复模式下运行,即使得上轿厢K1在上部的一个楼层与井道中部之间运动,下轿厢在井道中部与下部的一个楼层之间运动。这样就将停留在上轿厢K1中的乘客一直运送到井道中部。上轿厢K1的乘客在这里换乘到下轿厢K2之中,最终将其运送到下部的一个楼层,使其可以从这里离开建筑物。
上轿厢K1的乘客通常可通过楼梯间换乘到下轿厢K2之中,所述楼梯间将两个相邻的相叠设置的中间楼层相互连接,轿厢K1和K2可在换乘过程中在此等待。
如果两个轿厢K1、K2各有一个穿行孔(图中没有绘出),则乘客也可以不经由楼梯间绕道直接从上轿厢K1换乘到下轿厢K2之中。上轿厢K1的穿行孔布置在上轿厢K1的下部区域,下轿厢K2的穿行孔布置在下轿厢K2的上部区域,使得乘客很容易且没有危险地经由穿行孔从上轿厢K1直接换乘到等待于下面的轿厢K2之中。
有利的是,电梯、尤其是轿厢K1、K2配有信息和显示装置,这些信息和显示装置例如可利用音频-视频提示协助乘客换乘,形成一种乘客引导系统。信息和显示装置可要求停留在上轿厢中以及要将其运送到井道中部的乘客进行换乘,并且通过进一步提示引导乘客进入下轿厢K2。如果通过楼梯间进行换乘,则除了轿厢K1中的信息和显示装置之外,还可以在建筑物中安装此类装置作为补充。如果经由穿行孔进行换乘,则信息和显示装置可指导乘客应如何操作上、下轿厢K1、K2的穿行孔。
与以上根据附图2A-4B所描述的疏散方法一样,在电机发生故障之后,利用未锁止的电梯厢体K1、K2、GG的重力差使得轿厢K1、K2运动。由于重力差并非始终足以让轿厢K1和K2运动,因此如附图5A所示,例如上轿厢K1具有可下降的重块M。重块M通过承重构件S悬吊在绞盘W上。优选将绞盘W安装在上轿厢K1的下部区域。可通过绞盘W使重块M适当下降,优选直至紧靠在下轿厢K2的上部区域。这样可利用重块M加大下轿厢K1的重量,同时上轿厢K1所减轻的重量就等于重块M的重量。因此在重块M下降之后,重力差大约为重块M重量的两倍。
为了保证重块M在整个可能的疏散路径范围内紧贴在下轿厢K1上,应优选如下选择承重构件S的长度,即使当轿厢K1、K2的间距最大时,也能使得重块M紧贴在下轿厢K1上。因此承重构件S的长度优选等于轿厢K1、K2在电梯井道11中可驶到的相距最远的楼层之间的距离。
在附图5B所示的第七种实施例中,在第一步骤中利用锁止装置将对重GG锁止。然后在第二步骤中松开两个轿厢K1、K2的抱闸和/或者可调式轿厢制动器。由于在两个轿厢K1、K2之间形成了平衡,因此无法使得两个轿厢K1、K2运动。在第三步骤中利用绞盘W使得重块M从上轿厢K1下降到下轿厢K2上。由于下轿厢K2现在具有比上轿厢K2高出2M的重量,因此可以使得下轿厢K2向下运动进入疏散位置之中。上轿厢K1则向上运动,两个对应的曳引轮T1、T2这时顺时针转动。抱闸施加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扭矩,并且/或者可调式轿厢制动器施加与轿厢K1、K2运动方向相反的制动力,以便控制两个轿厢K1、K2的运动速度,并且按照优先条件使得例如轿厢K2在疏散楼层上停住。
如果轿厢K1、K2之间的重力差不足以克服电梯的系统摩擦力,则也可以将重块M下降。
附图6A、6B所示为本发明的第八种实施例,下轿厢K2与附图5B所示的轿厢K1一样具有可下降的重块M。在第一步骤中通过锁止装置将重块GG锁止。如果上轿厢K1的重量GK1与下轿厢K2的重量GK2之间存在平衡,则利用绞盘W将可下降的重块M下降到井道底部SG上。这样就能在上、下轿厢K1、K2的重量GK1、GK2之间强制形成不平衡。下轿厢K2的重量GK2现在轻于上轿厢K1的重量GK1,减轻幅度大致就是位于井道底部上的重块M的重量。在松开轿厢K1、K2的抱闸和/或者可调式轿厢制动器之后,上轿厢K1以及下轿厢K2就会按照强制形成的重力比向下或向上运动,相应的曳引轮T1和T2均逆时针转动。抱闸和/或者可调式轿厢制动器施加与曳引轮T1、T2旋转方向相反的扭矩或者与轿厢K1、K2运动方向相反的制动力,以便控制两个轿厢K1、K2的运动速度,并且按照某种优先条件将例如轿厢K1在下方的疏散楼层上停住。
附图5B和6B所示的带有可下降的重块M的疏散方法可以应用于附图2A-4B中所示的每个实施例。如果重块GG和未锁止的轿厢K1、K2之间的重力差不足以使得轿厢K1、K2运动到疏散楼层之中,则可在一个附加的方法步骤中使得上轿厢或下轿厢K1、K2的可下降重块M下降到下轿厢K2上或者下降到井道底部SG上,以便在两个未锁止的电梯厢体GG、K1或者GG、K2之间强制形成不平衡。也可以给两个轿厢K1和K2分别配置一个可下降的重块M。
本发明所述疏散方法的上述基本原理也可以转用于其它操作方法,例如装配方法或维护方法,这时不能提供驱动机所需的电力,或者至少有一个驱动机出现了故障。譬如在一种装配方法中,可利用电梯使得电梯组件在井道中运动,或者可以利用轿厢将专业维修人员运送到某一个作业位置之中,以便替换损坏的驱动机或者就地进行维修。

Claims (12)

1.一种用于电梯(10)的操作方法,所述电梯具有至少三个电梯厢体(K1,K2,GG),所述电梯厢体可以沿着至少一个运行轨道(19,20)行驶,并且通过承重构件和/或牵引构件(TA,TB)相互连接,其中,利用所述承重构件和/或者牵引构件(TA,TB)1∶1悬吊第一和第二电梯厢体(K1,K2,GG),并且利用承重构件和/或者牵引构件(TA,TB)2∶1悬吊第三电梯厢体(K1,K2,GG),并且可以通过可调式锁止装置(16)将三个电梯厢体(K1,K2,GG)中的一个锁止,
其特征在于,
在三个电梯厢体(K1,K2,GG)中的第一电梯厢体中运送乘客,锁止第二电梯厢体(K1,K2,GG),当两个未锁止的电梯厢体(K1,K2,GG)的重量之间存在不平衡时,使第一电梯厢体(K1,K2,GG)行驶到某一个位置之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和第二电梯厢体(K1,K2,GG)中运送乘客,锁止第三电梯厢体(K1,K2,GG),当两个未锁止的电梯厢体(K1,K2,GG)的重量之间存在不平衡时,则按照可设定的条件(K)使得另一个电梯厢体(K1,K2,GG)行驶到某一个位置之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条件(K)包括以下多个条件中的至少一个:乘客数量更多,有一位已经记录了其身份特征的乘客在场,与所述位置之间的距离更短。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上电梯厢体(K1)具有可下降的重块(M),可将所述重块下降到下电梯厢体(K2)上,从而在未锁止的第一和第二电梯厢体(K1,K2,GG)之间形成重力差。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下电梯厢体(K2)具有可下降的重块(M),可将所述重块下降到井道底部(SG)上,从而在未锁止的第一和第二电梯厢体(K1,K2,GG)之间形成重力差。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电梯(10)的操作方法,所述电梯具有三个电梯厢体(K1,K2,GG),其中的两个轿厢(K1,K2)分别具有带抱闸的驱动装置和/或具有可调式轿厢制动器以及对重(GG),
其特征在于,
-锁止第一轿厢(K1,K2);
-松开第二轿厢(K1,K2)的抱闸和/或可调式轿厢制动器;并且
-当第二轿厢(K1,K2)的重量(GK1,GK2)和对重(GG)的重量(GGG)之间存在不平衡时,使得第二电梯厢体(K1,K2)行驶到疏散楼层中。
7.根据权利要求4和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电梯(10)的操作方法,所述电梯具有三个电梯厢体(K1,K2,GG),其中的两个轿厢(K1,K2)分别具有带抱闸的驱动装置和/或具有可调式轿厢制动器以及对重(GG),
其特征在于,
-锁止第一轿厢(K1,K2);
-松开第二轿厢(K1,K2)的抱闸和/或可控式轿厢制动器;
-当第二轿厢(K1,K2)的重量(GK1,GK2)和对重(GG)的重量(GGG)之间存在平衡时,将可下降的重块(M)下降到下轿厢(K1,K2)上,或者下降到井道底部(SG)上;并且
-利用第二轿厢(K1,K2)的重量和对重(GG)的重量(GGG)之间强制形成的不平衡使得第二轿厢(K1,K2)行驶到疏散楼层中。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电梯(10)的操作方法,所述电梯具有三个电梯厢体(K1,K2,GG),其中的两个轿厢(K1,K2)分别具有带抱闸的驱动装置和/或具有可调式轿厢制动器以及对重(GG),
其特征在于,
-锁止对重(GG);
-松开两个轿厢(K1,K2)的抱闸和/或可调式轿厢制动器;并且
-当第一轿厢(K1,K2)的重量(GK1,GK2)和第二轿厢(K1,K2)的重量(GK1,GK2)之间存在不平衡时,使得第一轿厢(K1,K2)行驶到疏散楼层之中。
9.根据权利要求4和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电梯(10)的操作方法,所述电梯具有三个电梯厢体(K1,K2,GG),其中的两个轿厢(K1,K2)分别具有带抱闸的驱动装置和/或具有可调式轿厢制动器以及对重(GG),
其特征在于,
-锁止对重(GG);
-松开两个轿厢(K1,K2)的抱闸和/或者可调式轿厢制动器;
-当第一轿厢(K1,K2)的重量(GK1,GK2)和第二轿厢(K1,K2)的重量(GK1,GK2)之间存在平衡时,将可下降的重块(M)下降到下轿厢(K1,K2)上,或者下降到井道底部(SG)上;并且
-利用第一轿厢(K1,K2)的重量(GK1,GK2)和第二轿厢(K1,K2)的重量(GK1,GK2)之间强制形成的不平衡使得第一轿厢(K1,K2)行驶到疏散楼层之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电梯(10)的操作方法,所述电梯具有三个电梯厢体(K1,K2,GG),其中的两个轿厢(K1,K2)分别具有带抱闸的驱动装置和/或具有可调式轿厢制动器以及对重(GG),
其特征在于,
-将对重(GG)锁止在井道中间;
-松开两个轿厢(K1,K2)的抱闸和/或可控式轿厢制动器;
-当第一轿厢(K1,K2)的重量(GK1,GK2)和第二轿厢(K1,K2)的重量(GK1,GK2)之间存在不平衡时,使两个轿厢(K1,K2)在往复模式下运行,其中,使上轿厢(K1)在上部的一个楼层和井道中部之间运动,下轿厢(K2)在井道中部和下部的一个楼层之间运动;
-将停留在上轿厢(K1)中的乘客一直运送到井道中部,
-乘客从上轿厢(K1)换乘到下轿厢(K2)之中;并且
-将停留在下轿厢(K2)中的乘客运送到下部的一个楼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电梯(10)的操作方法,所述电梯具有两个轿厢(K1,K2),所述轿厢各有一个穿行孔,上轿厢(K1)的穿行孔在下部区域中,下轿厢(K2)的穿行孔在相应轿厢(K1,K2)的上部区域中,
其特征在于,
-将停留在上轿厢(K1)中的乘客一直运送到井道中部;并且
-停留在上轿厢(K1)中的乘客经由穿行孔从上轿厢(K1)换乘到下轿厢(K2)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电梯(10)的操作方法,所述电梯具有用于引导乘客的信息装置和显示装置,
其特征在于,
-将停留在上轿厢(K1)中的乘客一直运送到井道中部;并且
-利用信息装置和显示装置指示停留在上轿厢(K1)中的乘客从上轿厢(K1)换乘到下轿厢(K2)中。
CN2008801218270A 2007-12-21 2008-12-08 具有双轿厢和单对重的电梯的操作方法 Pending CN1019182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7124017.0 2007-12-21
EP07124017A EP2072445A1 (de) 2007-12-21 2007-12-21 Betriebsverfahren für einen Aufzug mit zwei Aufzugskabinen und einem Gegengewicht
PCT/EP2008/066990 WO2009080476A1 (de) 2007-12-21 2008-12-08 Betriebsverfahren für einen aufzug mit zwei aufzugskabinen und einem gegengewicht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18299A true CN101918299A (zh) 2010-12-15

Family

ID=39539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18270A Pending CN101918299A (zh) 2007-12-21 2008-12-08 具有双轿厢和单对重的电梯的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24239A1 (zh)
EP (2) EP2072445A1 (zh)
CN (1) CN101918299A (zh)
AU (1) AU2008340461A1 (zh)
BR (1) BRPI0821725A2 (zh)
HK (1) HK1148258A1 (zh)
TW (1) TW200934717A (zh)
WO (1) WO200908047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64830A (zh) * 2013-12-05 2016-07-13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设备
CN109179168A (zh) * 2018-11-01 2019-01-11 浙江华夏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双曳引机三轿厢电梯
CN109562906A (zh) * 2016-08-10 2019-04-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PI0923698B1 (pt) * 2008-12-26 2020-01-14 Inventio Ag instalação de elevador com pelo menos duas cabines de elevador, método de monitoramento de uma instalação de elevador e dispositivo de segurança
EP2444352A1 (de) * 2010-10-25 2012-04-25 Inventio AG Aufzuganlage
CN105939950B (zh) * 2014-03-07 2019-09-10 通力股份公司 群呼管理
EP3154889B1 (en) * 2014-06-12 2024-03-13 KON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using an elevator system and elevator system
DE102014220633A1 (de) * 2014-10-10 2016-04-14 Thyssenkrupp Ag Evakuierungskonzept für Aufzugsysteme
EP3227216B1 (de) * 2014-12-02 2018-09-19 Inventio AG Aufzugsanlage
US10150647B2 (en) * 2016-12-22 2018-12-11 Siemens Schweiz Ag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nd configuration of an occupant evacuation operation in a building
US20190023529A1 (en) * 2017-07-18 2019-01-24 Chun Ming LAU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and monitoring lifting systems and building facilities
AU2018317641B2 (en) * 2017-08-17 2021-09-30 Inventio Ag Elevator system
ES2949640T3 (es) * 2019-05-31 2023-10-02 Cedes Ag Procedimiento para fijar una cabina de ascensor por medio de una zona de desbloqueo temporal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9687A (zh) * 2000-10-10 2003-04-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WO2003033389A1 (fr) * 2001-10-12 2003-04-2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vateur
JP2004250186A (ja) * 2003-02-20 2004-09-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及びその故障時運転方法
CN1759061A (zh) * 2003-03-06 2006-04-12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228A (ja) * 1996-07-03 1998-01-20 Toshiba Corp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JP2000169055A (ja) * 1998-12-02 2000-06-20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の乗客救出方法
JP4484315B2 (ja) * 2000-05-18 2010-06-16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制御装置
CN101835702A (zh) * 2007-10-26 2010-09-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双层电梯避难支援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9687A (zh) * 2000-10-10 2003-04-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WO2003033389A1 (fr) * 2001-10-12 2003-04-2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vateur
JP2004250186A (ja) * 2003-02-20 2004-09-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及びその故障時運転方法
CN1759061A (zh) * 2003-03-06 2006-04-12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64830A (zh) * 2013-12-05 2016-07-13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设备
CN105764830B (zh) * 2013-12-05 2018-01-02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设备
CN109562906A (zh) * 2016-08-10 2019-04-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09179168A (zh) * 2018-11-01 2019-01-11 浙江华夏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双曳引机三轿厢电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72445A1 (de) 2009-06-24
EP2229332B1 (de) 2012-11-07
HK1148258A1 (en) 2011-09-02
BRPI0821725A2 (pt) 2015-06-16
AU2008340461A1 (en) 2009-07-02
WO2009080476A1 (de) 2009-07-02
US20110024239A1 (en) 2011-02-03
TW200934717A (en) 2009-08-16
EP2229332A1 (de) 2010-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8299A (zh) 具有双轿厢和单对重的电梯的操作方法
US10118800B2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closing doors of an elevator of a multi-car elevator shaft system
CN101896416B (zh) 具有可竖直行驶和水平行驶的电梯轿厢的电梯系统
CN109422165B (zh) 智能并行电梯系统
CN102762481B (zh) 电梯装置
ES2526400T3 (es) Dispositivo detector de velocidad excesiva para ascensor con un enclavamiento de seguridad
JP2020530828A (ja) 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10914183B (zh) 电梯系统
US11434107B2 (en) Rope-climbing self propelled elevator system
US20150202469A1 (en) Non-winding type high-storey rescue lift
JPH0859139A (ja) エレベータ
US20090081010A1 (en) Inclined Conveyance for Multi-storied Automotive Parking
WO2017168505A1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EP3317220B1 (en) Elevator car location zones in hoistway
KR101494583B1 (ko) 더블-데크 엘리베이터
JP2007131402A (ja)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
CN107592852A (zh) 电梯系统井道通道控制
CN102227369A (zh) 电梯的管制运转系统
WO2017098545A1 (ja) エレベータ、及びエレベータの運転方法
WO2019106778A1 (ja) エレベーター制御装置、エレベーター、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制御方法
JP3056885B2 (ja) 自走式エレベータ
WO2005105648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5231807A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ITMI20000726A1 (it) Impianto orizzontale-verticale di trasporto pubblico di passeggeri
WO2010089868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