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37182B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37182B
CN109537182B CN201811108964.2A CN201811108964A CN109537182B CN 109537182 B CN109537182 B CN 109537182B CN 201811108964 A CN201811108964 A CN 201811108964A CN 109537182 B CN109537182 B CN 1095371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d
sewing
sewing machine
motor
p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0896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37182A (zh
Inventor
秋山辰仁
日塔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537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371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371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371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7/00Work-feeding means
    • D05B27/02Work-feeding means with feed dogs having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ovements
    • D05B27/08Work-feeding means with feed dogs having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ovements with differential feed mo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7/00Work-feeding means
    • D05B27/22Work-fee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setting length of stitc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缝纫机,其能多样地调节进给齿的绕转动作轨迹的形状。缝纫机具有:缝针上下移动机构、成为其驱动源的缝纫机电动机、进给齿、从缝纫机电动机得到动力而对进给齿传递水平方向往复动作的水平进给机构、对进给齿赋予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的上下进给机构、通过转动动作而使从缝纫机电动机传递至进给齿的水平方向往复动作的振幅变动的进给调节体、改变该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而变更调节缝制间距的进给调节电动机、控制进给调节电动机的控制装置,在该缝纫机中,控制装置通过在针棒的上下移动的一个周期之间控制进给调节电动机,使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多次变动,从而维持作为目标的缝制间距,并进行将进给齿的绕转动作的轨迹的形状变更的控制。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进给调节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为了自由地进行进给齿的动作,以往使用下述缝纫机,其具有:水平进给机构,其从缝纫机电动机得到动力而进行针对进给齿的进给齿的水平方向的往复动作;上下进给机构,其从缝纫机电动机得到动力而进行针对进给齿的进给齿的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进给调节体,其通过转动使从缝纫机电动机向水平进给机构传递的水平方向的往复动作的振幅变动;以及进给调节电动机,其改变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而对缝制间距进行变更调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6-91790号公报
但是,上述现有的缝纫机,能够对进给调节电动机进行控制而在缝制中任意地变更缝制间距,但无法将进给齿的绕转动作的轨迹的形状多样地变更调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将进给齿的绕转动作的轨迹的形状多样地变更调节。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针棒进行上下移动;
缝纫机电动机,其成为所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的驱动源;
进给齿,其对针板上的被缝制物进行输送;
水平进给机构,其从所述缝纫机电动机得到动力而对所述进给齿传递水平方向的往复动作;
上下进给机构,其对所述进给齿赋予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
进给调节体,其通过转动动作而使从所述缝纫机电动机向所述进给齿传递的水平方向的往复动作的振幅进行变动;
进给调节电动机,其改变该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而对缝制间距进行变更调节;以及
控制装置,其对所述进给调节电动机进行控制,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通过在所述针棒的上下移动的一个周期之间对所述进给调节电动机进行控制,使所述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进行多次变动,从而进行将所述进给齿的绕转动作的轨迹的形状变更的控制。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缝纫机中,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进给调节电动机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进给齿的绕转动作的轨迹中的成为针板上表面高度的2个经过点内的至少一个经过点和成为最高位置的经过点,变为成为各自大小不同的第一缝制间距和第二缝制间距的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缝纫机中,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进给调节电动机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进给齿的绕转动作的轨迹中的成为最高位置的经过点和成为最低位置的经过点,变为成为所述第一缝制间距的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在成为针板上表面高度的所述2个经过点,变为成为所述第二缝制间距的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缝纫机中,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进给调节电动机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进给齿的绕转动作的轨迹中的成为最高位置的经过点和成为最低位置的经过点,变为成为所述第一缝制间距的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在成为针板上表面高度的所述2个经过点中的一个经过点,变为成为所述第二缝制间距的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中,
将所述第一缝制间距设为比所述第二缝制间距大的值。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缝纫机中,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进给调节电动机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进给齿的绕转动作的轨迹中的成为最高位置的经过点、成为针板上表面高度的2个经过点中的一个经过点以及成为所述针板上表面高度的2个经过点中的另一个经过点,变为成为各自大小不同的第一缝制间距至第三缝制间距的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
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6记载的缝纫机中,
将所述第一缝制间距设为比所述第二缝制间距大的值,将所述第三缝制间距设为比所述第一缝制间距大的值。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将进给齿的绕转动作的轨迹的形状多样地变更调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缝纫机的底座部内的主要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2是进给调节机构的斜视图。
图3是表示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A)是表示用于实现基准形的轨迹的形状的缝纫机旋转一周过程中的进给调节体的绕支轴的转动角度变化的图,图4(B)是表示进行通常的进给的情况下的基准形的轨迹的形状的图,图4(C)是表示高度调节后的轨迹的形状的图。
图5(A)是表示用于实现变形轨迹(1)的形状的进给调节体的绕支轴的转动角度变化的图,图5(B)是表示变形轨迹(1)的形状的图。
图6(A)是表示用于实现变形轨迹(2)的形状的进给调节体的绕支轴的转动角度变化的图,图6(B)是表示变形轨迹(2)的形状的图。
图7(A)是表示用于实现变形轨迹(3)的形状的进给调节体的绕支轴的转动角度变化的图,图7(B)是表示变形轨迹(3)的形状的图。
图8(A)是表示用于实现变形轨迹(4)的形状的进给调节体的绕支轴的转动角度变化的图,图8(B)是表示变形轨迹(4)的形状的图。
图9(A)是表示用于实现变形轨迹(5)的形状的进给调节体的绕支轴的转动角度变化的图,图9(B)是表示变形轨迹(5)的形状的图。
图10(A)是表示基准形的长圆的轨迹中的进给齿和布料压脚的压脚压力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0(B)是表示变形轨迹(1)的矩形的轨迹中的进给齿和布料压脚的压脚压力的关系的说明图。
标号的说明
11 针板
12 釜
16 缝纫机电动机
30 布料进给机构
31 进给齿
32 进给台
33 上下进给轴
40 水平进给机构
42 水平进给轴
50 进给调节机构
55 进给调节体
57 进给调节电动机
60 上下进给机构
90 控制装置
100 缝纫机
a~f、α、β 经过点
P1 第一缝制间距
P2 第二缝制间距
P3 第三缝制间距
θ1~θ3 转动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
下面,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具有进给调节机构的缝纫机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缝纫机100的底座部内的主要的结构的斜视图。
如图1所示,缝纫机100具有:未图示的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通过上轴的旋转使缝针上下移动;缝纫机电动机16(参照图3),其成为上轴旋转的驱动源;釜12,其将上线与下线缠绕;布料进给机构30,其与缝针的上下移动同步而对作为针板11上的被缝制物的衣料进行输送;传动带机构20,其从上轴向布料进给机构30的上下进给轴33传递旋转力;缝纫机架(省略图示),其对上述各结构进行支撑;以及控制装置90(参照图3),其对上述各结构进行控制。
此外,上述缝纫机100是所谓的平缝缝纫机,具有通常的平缝缝纫机所具有的挑线杆机构、线调节器、布料压脚等各结构,但这些是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上述缝纫机架具有:底座部,其在缝纫机的整体位于下部;直立机体部,其在底座部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向上方直立设置;以及未图示的臂部,其从直立机体部的上端部向与底座部相同的方向延伸设置。
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与底座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水平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水平且与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X轴及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及传动带机构]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具有:上轴,其配置于臂部的内侧,被缝纫机电动机16旋转驱动,并且沿Y轴方向配置;针棒,其在下端部对缝针进行保持;以及曲柄机构,其将上轴的旋转力变换为上下移动的往复驱动力而传递至针棒(都省略图示)。
而且,传动带机构20具有:主动带轮,其固定装备于上轴;从动带轮21,其固定装备于布料进给机构30的上下进给轴33;以及同步带22,其架设于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21。而且,通过传动带机构20,上下进给轴33以与上轴相同的速度进行整周旋转。
此外,也可以取代传动带机构20而通过由沿Z轴方向的纵轴和锥齿轮构成的齿轮传递机构从上轴向上下进给轴33传递旋转力。
[布料进给机构]
如图1所示,布料进给机构30具有:进给齿31,其从针板11的开口进出而将衣料向规定方向输送:进给台32,其对进给齿31进行保持;水平进给机构40,其从缝纫机电动机16得到动力而对进给台32传递X轴方向(水平方向)的往复动作;以及上下进给机构60,其对进给台32赋予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
[水平进给机构]
水平进给机构40具有:进给调节机构50,其对相对于进给台32的X轴方向的往复动作的行程进行调节;连接杆41,其从上下进给轴33取出沿X轴方向的往复动作;水平进给轴42,其经由进给调节机构50从连接杆41被赋予往复转动;以及水平进给臂43,其将水平进给轴42的往复转动驱动力变换为进给方向(X轴方向)的往复驱动力而传递至进给台32。
关于连接杆41,其一端部将固定装备于上下进给轴33的偏心凸轮44能够旋转地保持,另一端部与进给调节机构50连结。关于该连接杆41,其长度方向配置为大体沿X轴方向,如果上下进给轴33以整周旋转进行驱动,则连接杆41的另一端部以偏心凸轮44的偏心量的二倍的行程沿其长度方向进行往复动作。该连接杆41的往复动作经由进给调节机构50作为向水平进给轴42的往复转动力而被传递。
[进给调节机构]
进给调节机构50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摆动臂51,其固定装备于水平进给轴42,并且向以水平进给轴42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外侧伸出;一对第一连杆体53,其将连接杆41的另一端部和摆动臂51进行连结;一对第二连杆体54,其将连接杆41的另一端部的往复运动方向引导至沿X-Z平面的任意的方向;进给调节体55,其决定由第二连杆体54产生的引导方向;支轴52,其与进给调节体55一体地转动;输入臂56,其固定装备于支轴52,并且向以支轴52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外侧伸出;进给调节电动机57,其使进给调节体55转动而对从上下进给轴33向进给台32传递的X轴方向(水平方向)的往复动作量进行调节;以及2个传递连杆58、59,其从进给调节电动机57的输出轴向输入臂56传递转动力。
此外,水平进给轴42和上下进给轴33的位置可以调换而配置。
第一连杆体53的一端部与连接杆41的另一端部连结,第一连杆体53的另一端部与摆动臂51的摆动端部连结,这两端部都能够绕Y轴转动地被连结。
第二连杆体54的一端部连结于第一连杆体53的一端部和连接杆41的另一端部,第二连杆体54的另一端部与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端部连结,这两端部都能够绕Y轴转动地被连结。
关于进给调节体55,在其基端部固定装备有沿Y轴方向的支轴52,该支轴52能够绕Y轴转动地支撑于缝纫机架内。
另外,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端部能够绕Y轴转动地与第二连杆体54的另一端部连结。
在进给调节机构50中,如果使进给调节体55转动以使得成为第一连杆体53和第二连杆体54各自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即各连杆体53、54正好重叠的状态,则成为连接杆41的驱动力不向摆动臂51传递的状态。此时,不向水平进给轴42传递往复转动动作,因此进给台32的X轴方向的往复的行程为0,即,缝制间距成为0。如上所述,将各连杆体53、54成为重叠的状态的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设为“进给调节体55的中立角度”。
而且,如果使该进给调节体55从中立角度向一方转动,则与其转动角度量相应地向摆动臂51侧被赋予往复的摆动动作,由此能够增大正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
另外,如果使该进给调节体55从中立角度向反方向转动,则仍能够与其转动角度量相应地向摆动臂51侧赋予往复的摆动动作,但在该情况下,相位反转地被传递,由此能够增大反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
进给调节电动机57,在底座部内的Y轴方向一端部侧,将输出轴朝向Y轴方向配置。前述的传递连杆58将其长度方向大致朝向X轴方向而其一端部固定装备于进给调节电动机57的输出轴。因此,通过进给调节电动机57的驱动,传递连杆58的另一端部向上下进行转动。
关于传递连杆59,在其长度方向大致沿Z轴方向的状态下,其下端部能够绕Y轴转动地与传递连杆58的另一端部连结。因此,通过进给调节电动机57的驱动,传递连杆59整体性地进行上下移动。
输入臂56固定装备于支轴52,并且从支轴52大致沿X轴方向伸出,其伸出端部能够绕Y轴转动地与传递连杆59的上端部连结。
通过这些,如果进给调节电动机57驱动,则能够经由传递连杆58、59及输入臂56使进给调节体55转动。
水平进给轴42在底座部内沿Y轴方向能够旋转地被支撑,相对于上下进给轴33而配置于衣料的进给方向下游侧(图1中的左方)。向该水平进给轴42的直立机体部侧的一端部经由前述的进给调节机构50而从上下进给轴33被赋予往复转动力,从水平进给轴42的另一端部经由水平进给臂43向进给台32传递沿X轴方向的往复动作。
关于水平进给臂43,其基端部固定连结于水平进给轴42的针板11侧的端部,其摆动端部在大致朝向上方的状态下能够绕Y轴转动地与进给台32连结。
因此,水平进给臂43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6的驱动,能够使进给台32沿X轴方向往复移动。另外,关于进给台32的沿X轴方向的往复动作的行程,通过对进给调节机构50的进给调节电动机57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任意地调节。
[上下进给机构]
上下进给机构60如图1所示,具有:上下进给轴33,其进行前述的整周旋转;圆形的偏心凸轮61,其固定装备于上下进给轴33的针板11侧的端部;以及连接杆62,其在一端部将该偏心凸轮61能够旋转地保持。
连接杆62的一端部如前述所示,对偏心凸轮61进行保持,另一端部能够绕Y轴转动地与进给台32的X轴方向的一端部连结。另外,连接杆62的另一端部向上方伸出。
因此,如果对上下进给轴33赋予整周旋转,则以偏心凸轮61的偏心量的二倍的行程沿其上下方向进行往复动作,能够对进给台32赋予往复上下移动。
[进给台]
进给台32配置于针板11的下方,布料进给方向(X轴方向)上的一端部与连接杆62连结,另一端部与水平进给臂43连结。另外,在进给台32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的上部固定装备有进给齿31。
由此,进给台32从其一端部在上下方向被赋予往复驱动力,从另一端部以相同周期被赋予进给方向的往复驱动力。而且,通过对这些往复驱动力进行合成,从而描绘出沿X-Z平面的长圆的轨迹而进行绕转动作。与该进给台32相伴,进给齿31也进行长圆的绕转动作,在该长圆绕转动作的轨迹的上部区域进行移动时进给齿31的前端部从针板11的开口部向上方凸出,能够对衣料进行输送。
[缝纫机的控制系统]
将上述缝纫机100的控制系统在图3的框图示出。如该图3所示,缝纫机100具有进行各结构的动作控制的控制装置90。而且,在该控制装置90,缝纫机电动机16及进给调节电动机57经由各自的电动机驱动电路16a、57a进行连接。
另外,在缝纫机电动机16,附设有对其旋转数进行检测的编码器161,该编码器161也经由电动机驱动电路16a与控制装置90连接。
控制装置90具有:CPU 91、ROM 92、RAM 93、EEPROM 94(EEPROM为注册商标),执行后面记述的各种动作控制。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取代EEPROM 94,具有闪存存储器、EPROM或HDD等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
另外,在控制装置90,经由接口97连接有后面记述的用于输入针对布料进给机构30的各种动作控制的执行、设定的操作输入部96。
[布料进给机构的动作控制(基准形的轨迹图案)]
在缝纫机100中,将进给齿31的沿布料进给方向的往复动作的行程通过进给调节电动机57能够任意地变更,因此在上轴旋转一周之间进行使进给调节电动机57多次驱动的控制,由此能够将进给齿31的绕转动作的轨迹的形状多样地变更。
图4(B)是进行通常的进给的情况下的基准形的轨迹的形状。在图4(B)中横轴表示进给齿31的X轴方向的位置,纵轴表示Z轴方向的进给齿31的位置,横轴的左侧为进给方向下游侧,纵轴的成为0的位置是针板11的上表面的高度。
另一方面,图4(A)的纵轴表示用于实现图4(B)的轨迹形状的进给调节体55的绕支轴52的转动角度,横轴表示进给齿31的相位角度。此外,将进给齿31的绕转设为360°,进给齿31将上止点的位置作为开始(0°)表示。
此外,进给齿31的绕转角度360°与缝针的一个周期同步。
在以基准形的轨迹的形状使进给齿31进行绕转动作时,如图4(A)所示,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在上轴旋转一周间,维持恒定的角度。
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该基准形的轨迹的形状中的缝制间距设为第一缝制间距P1(参照图5(A)),将以该基准形的轨迹使进给齿31进行绕转动作的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设为θ1。
另外,如果使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接近中立角度,则布料进给方向的行程变短,如果远离中立角度,则布料进给方向的行程变长。
在该基准形的轨迹中,以针板11的上表面为基准而在上下成为大致对称的长圆。
控制装置90在以基准形的轨迹进行缝制的情况下,对进给调节电动机57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每针的上轴旋转一周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维持为θ1。
[布料进给机构的动作控制(变形轨迹(1)的轨迹图案)]
在图5(B)中由实线表示的是被称为箱进给的变形轨迹(1)的形状,图5(A)表示用于实现图5(B)的轨迹形状的进给调节体55的绕支轴52的转动角度。
该变形轨迹(1)是与前述的基准形的轨迹相比接近矩形的形状,进给齿31在上升中和下降中的进给方向(X方向)的位置变化少,进给齿31的前端部从针板11的上表面凸出期间的高度变动小。
例如,在将进给齿31相对于进给台32的安装位置调节得高的情况下,基准形的长圆的轨迹如图4(C)所示进给齿31的轨迹在纵轴方向进行水平移动(图中的双点划线表示进给齿31的旋转轨迹的中心的高度)。因此,在从进给齿31的前端从针板的上表面凸出直至进给齿相位270°为止之间和从进给齿相位90°直至进给齿31的前端向针板的下表面下降为止之间,产生下述这样的问题,即,将被缝制物向与进给方向相反侧输送的被称为进给返回的现象发生而缝制间距变动。
但是,在如变形轨迹(1)所示的箱进给的情况下,进给齿31在上升中和下降中的进给方向(X方向)的位置变化少,因此不发生进给返回,即使变更进给齿31相对于进给台32的安装位置,缝制间距的变动也不易发生。
另外,如图10(A)所示,在基准形的长圆的轨迹的情况下,进给齿31在上升中和下降中的由布料压脚17产生的压脚压力容易变得不稳定,但如图10(B)所示,在变形轨迹(1)的矩形的轨迹的情况下,能够将进给齿31与被缝制物相接而输送期间的由布料压脚17产生的压脚压力维持为大致恒定,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进给。
为了以上述变形轨迹(1)的形状使进给齿31进给,对进给调节电动机57进行控制,以使得在上轴旋转一周之间,进给调节体55在成为第一缝制间距P1的转动角度θ1和成为第二缝制间距P2的转动角度θ2之间进行多次变动动作。此外,在图5(B)中,将第一缝制间距P1的轨迹形状由单点划线例示,将第二缝制间距P2的情况下的轨迹形状由双点划线例示。
即,控制装置90进行进给调节电动机57的控制而使转动角度变动,以使得在变形轨迹(1)中的成为最高位置的经过点α及成为最低位置的经过点β成为第一缝制间距P1(转动角度θ1),在成为针板上表面高度的2个经过点b、e成为第二缝制间距P2(转动角度θ2)。
此外,转动角度θ1是与转动角度θ2相比远离中立角度的角度(增大缝制间距的角度),将远离中立角度的角度设为大,将接近中立角度的角度设为小。
更详细地说,进行进给调节电动机57的控制,以使得在变形轨迹(1)中的经过点α-a的区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维持θ1,在经过点a-b的区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从θ1逐渐减少至θ2,在经过点b-c的区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从θ2逐渐增加至θ1,在包含经过点β的经过点c-d的区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维持θ1,在经过点d-e的区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从θ1逐渐减少至θ2,在经过点e-f的区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从θ2逐渐增加至θ1,在经过点f-α的区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维持θ1。
即,在上轴旋转一周之间使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在θ1和θ2之间以两个往复进行了变动。
此外,变形轨迹(1)的形状是通过成为第一缝制间距P1的转动角度θ1和成为第二缝制间距P2的转动角度θ2之间的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的变动而实现的,但实际的缝制间距成为第二缝制间距P2。
而且,为了能够将变形轨迹(1)的形状以任意的缝制间距进行,在控制装置90的EEPROM 94中针对进行缝制的各种缝制间距而准备有第一缝制间距P1和第二缝制间距P2的适当的组合,以使得能够以变形轨迹(1)的形状使进给齿绕转移动,并以各种尺寸的缝制间距进行进给。
而且,如果从操作输入部96进行变形轨迹(1)的形状和缝制间距的选择,则CPU 91从EEPROM 94内读出第一缝制间距P1和第二缝制间距P2的适当的组合,执行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的变动控制。
[布料进给机构的动作控制(变形轨迹(2)的轨迹图案)]
图6(B)表示变形轨迹(2)的形状,图6(A)表示用于实现图6(B)的轨迹形状的进给调节体55的绕支轴52的转动角度。
关于该变形轨迹(2),进给齿31的进给齿31的上升区间是与基准形的轨迹相同的长圆状,下降区间是与变形轨迹(1)相同的矩形形状。
如果以该轨迹使进给齿31进给,则在进给前半段进给齿31能够将被缝制物逐渐地保持而送出,因此适于薄物的被缝制物的进给。
为了以上述变形轨迹(2)的形状使进给齿31进给,控制装置90进行了通过进给调节电动机57实现的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的变动控制,以使得在进给齿31的变形轨迹(2)中的成为最高位置及最低位置的经过点和成为针板上表面高度的2个经过点内的一个(下降时的经过点),分别成为第一缝制间距P1(转动角度θ1)和第二缝制间距P2(转动角度θ2)。
更具体地说,进行进给调节电动机57的控制,以使得在上轴旋转一周之间,在从进给齿31的最高位置至针板高度为止下降的期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从θ1逐渐减少至θ2,在从针板高度至最低位置为止下降的期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从θ2逐渐增加至θ1,在从最低位置至最高位置为止的期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维持θ1。
即,在上轴旋转一周之间使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在θ1和θ2之间以一个往复进行了变动。
此外,变形轨迹(2)的形状是通过成为第一缝制间距P1的转动角度θ1和成为第二缝制间距P2的转动角度θ2之间的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的变动而实现的,但实际的缝制间距成为P1×1/2+P2×1/2。
而且,为了能够将变形轨迹(2)的形状以任意的缝制间距进行,在控制装置90的EEPROM 94中针对进行缝制的各种缝制间距而准备有第一缝制间距P1和第二缝制间距P2的适当的组合,以使得能够以变形轨迹(2)的形状使进给齿绕转移动,并以各种尺寸的缝制间距进行进给。
而且,如果从操作输入部96进行变形轨迹(2)的形状和缝制间距的选择,则CPU 91从EEPROM 94内读出第一缝制间距P1和第二缝制间距P2的适当的组合,执行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的变动控制。
[布料进给机构的动作控制(变形轨迹(3)的轨迹图案)]
图7(B)表示变形轨迹(3)的形状,图7(A)表示用于实现图7(B)的轨迹形状的进给调节体55的绕支轴52的转动角度。
关于该变形轨迹(3),进给齿31的上升区间是与变形轨迹(1)相同的矩形形状,进给齿31的下降区间是与基准形的轨迹相同的长圆状。
如果以该轨迹使进给齿31进给,则在进给前半段进给齿31充分地压接于被缝制物,在进给后半段逐渐地下降,因此能够将进给时的被缝制物强力地保持而送出,适于厚物的被缝制物的进给。
为了以上述变形轨迹(3)的形状使进给齿31进给,控制装置90对进给调节电动机57进行控制,以使得在进给齿31的变形轨迹(3)中的成为最高位置及最低位置的经过点和成为针板上表面高度的2个经过点内的一个(上升时的经过点),分别成为第一缝制间距P1(转动角度θ1)和第二缝制间距P2(转动角度θ2)。
更具体地说,进行进给调节电动机57的控制,以使得在上轴旋转一周之间,在从进给齿31的最高位置至最低位置为止将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维持θ1,在从最低位置至针板高度为止上升的期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从θ1逐渐减少至θ2,在从针板高度至最高位置为止上升的期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从θ2逐渐增加至θ1。
即,在上轴旋转一周之间使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在θ1和θ2之间以一个往复进行了变动。
此外,变形轨迹(3)的形状是通过成为第一缝制间距P1的转动角度θ1和成为第二缝制间距P2的转动角度θ2之间的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的变动而实现的,但实际的缝制间距成为P1×1/2+P2×1/2。
而且,为了能够将变形轨迹(3)的形状以任意的缝制间距进行,在控制装置90的EEPROM 94中针对进行缝制的各种缝制间距而准备有第一缝制间距P1和第二缝制间距P2的适当的组合,以使得能够以变形轨迹(3)的形状使进给齿绕转移动,并以各种尺寸的缝制间距进行进给。
而且,如果从操作输入部96进行变形轨迹(3)的形状和缝制间距的选择,则CPU 91从EEPROM 94内读出第一缝制间距P1和第二缝制间距P2的适当的组合,执行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的变动控制。
[布料进给机构的动作控制(变形轨迹(4)的轨迹图案)]
图8(B)表示变形轨迹(4)的形状,图8(A)表示用于实现图8(B)的轨迹形状的进给调节体55的绕支轴52的转动角度。
关于该变形轨迹(4),进给齿31的上升区间是与基准形的轨迹相比布料进给方向长的长圆状,进给齿31的下降区间是与变形轨迹(1)相同的矩形形状。
如果以该轨迹使进给齿31进给,则在进给前半段进给齿31能够进一步逐渐地保持被缝制物而送出,因此与变形轨迹(2)相比适于更薄物的被缝制物的进给。
为了以上述变形轨迹(4)的形状使进给齿31进给,控制装置90对进给调节电动机57进行控制,以使得在进给齿31的变形轨迹(4)中的成为最高位置及最低位置的经过点、成为针板上表面高度的2个经过点内的一个(下降时的经过点)、成为针板上表面高度的2个经过点内的另一个(上升时的经过点),分别成为第一缝制间距P1(转动角度θ1)、第二缝制间距P2(转动角度θ2)和第三缝制间距P3(转动角度θ3)(其中,θ2<θ1<θ3)。
更具体地说,进行进给调节电动机57的控制,以使得在上轴旋转一周之间,在从进给齿31的最高位置至针板高度为止下降的期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从θ1逐渐减少至θ2,在从针板高度至最低位置为止下降的期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从θ2逐渐增加至θ1,在从最低位置至针板高度为止上升的期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从θ1逐渐增加至θ3,在从针板高度至最高位置为止上升的期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从θ3逐渐减少至θ1。
即,在上轴旋转一周之间使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在θ1和θ2之间以一个往复进行了变动,使转动角度在θ1和θ3之间以一个往复进行了变动。
此外,变形轨迹(4)的形状是通过成为第一缝制间距P1的转动角度θ1、成为第二缝制间距P2的转动角度θ2和成为第三缝制间距P3的转动角度θ3之间的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的变动而实现的,但实际的缝制间距成为P2×1/2+P3×1/2。
而且,为了能够将变形轨迹(4)的形状以任意的缝制间距进行,在控制装置90的EEPROM 94中针对进行缝制的各种缝制间距而准备有第一缝制间距P1、第二缝制间距P2和第三缝制间距P3的适当的组合,以使得能够以变形轨迹(4)的形状使进给齿绕转移动,并以各种尺寸的缝制间距进行进给。
而且,如果从操作输入部96进行变形轨迹(4)的形状和缝制间距的选择,则CPU 91从EEPROM 94内读出第一缝制间距P1、第二缝制间距P2和第三缝制间距P3的适当的组合,执行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的变动控制。
[布料进给机构的动作控制(变形轨迹(5)的轨迹图案)]
图9(B)表示变形轨迹(5)的形状,图9(A)表示用于实现图9(B)的轨迹形状的进给调节体55的绕支轴52的转动角度。
关于该变形轨迹(5),进给齿31的上升区间是与变形轨迹(1)相同的矩形形状,进给齿31的下降区间是与基准形的轨迹相比布料进给方向长的长圆状。
如果以该轨迹使进给齿31进给,则在进给前半段进给齿31充分地压接于被缝制物,在进给后半段逐渐地下降,因此与变形轨迹(3)相比适于更厚物的被缝制物的进给。
为了以上述变形轨迹(5)的形状使进给齿31进给,控制装置90对进给调节电动机57进行控制,以使得在进给齿31的变形轨迹(5)中的成为最高位置及最低位置的经过点、成为针板上表面高度的2个经过点内的一个(下降时的经过点)、成为针板上表面高度的2个经过点内的另一个(上升时的经过点),分别成为第一缝制间距P1(转动角度θ1)、第三缝制间距P3(转动角度θ3)和第二缝制间距P2(转动角度θ2)(其中,θ2<θ1<θ3)。
更具体地说,进行进给调节电动机57的控制,以使得在上轴旋转一周之间,在从进给齿31的最高位置至针板高度为止下降的期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从θ1逐渐增加至θ3,在从针板高度至最低位置为止下降的期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从θ3逐渐减少至θ1,在从最低位置至针板高度为止上升的期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从θ1逐渐减少至θ2,在从针板高度至最高位置为止上升的期间将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从θ2逐渐增加至θ1。
即,在上轴旋转一周之间使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在θ1和θ2之间以一个往复进行了变动,使转动角度在θ1和θ3之间以一个往复进行了变动。
此外,变形轨迹(5)的形状是通过成为第一缝制间距P1的转动角度θ1、成为第二缝制间距P2的转动角度θ2和成为第三缝制间距P3的转动角度θ3之间的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的变动而实现的,但实际的缝制间距成为P2×1/2+P3×1/2。
而且,为了能够将变形轨迹(5)的形状以任意的缝制间距进行,在控制装置90的EEPROM 94中针对进行缝制的各种缝制间距而准备有第一缝制间距P1、第二缝制间距P2和第三缝制间距P3的适当的组合,以使得能够以变形轨迹(5)的形状使进给齿绕转移动,并以各种尺寸的缝制间距进行进给。
而且,如果从操作输入部96进行变形轨迹(5)的形状和缝制间距的选择,则CPU 91从EEPROM 94内读出第一缝制间距P1、第二缝制间距P2和第三缝制间距P3的适当的组合,执行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的变动控制。
[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效果]
如以上所述,缝纫机100的控制装置90通过在与针棒的上下移动同步的上轴的一个周期期间利用进给调节电动机57使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角度变动,从而维持设为目标的缝制间距,并进行了变更进给齿31的绕转动作的轨迹的形状的控制。
由此,能够将进给齿31的绕转动作的轨迹变更为多种多样的形状,能够进行适于多样的缝制条件的进给齿31的进给。
并且,控制装置90对进给调节电动机57进行控制,以使得在进给齿31的绕转动作的轨迹中成为针板上表面高度的2个经过点内的一个经过点和成为最高位置的经过点,分别成为大小不同的第一缝制间距P1和第二缝制间距P2,由此例如能够以前述的变形轨迹(2)、变形轨迹(3)的形状使进给齿31进给,能够以与前述的各自的形状特性相对应的布料进给进行缝制。
另外,控制装置90对进给调节电动机57进行控制,以使得在进给齿31的绕转动作的轨迹中的成为最高位置的经过点和成为最低位置的经过点成为第一缝制间距P1,成为针板上表面高度的2个经过点成为第二缝制间距P2,由此例如能够以前述的变形轨迹(1)的形状使进给齿31进给,能够以与接近矩形的形状特性相对应的布料进给进行缝制。
另外,控制装置90对进给调节电动机57进行控制,以使得在进给齿31的绕转动作的轨迹中的成为最高位置的经过点和成为最低位置的经过点成为第一缝制间距P1,在成为针板上表面高度的2个经过点中的一个成为第二缝制间距P2,由此例如能够以前述的变形轨迹(2)、变形轨迹(3)的形状使进给齿31进给,能够以与前述的各个形状特性相对应的布料进给进行缝制。
另外,控制装置90对进给调节电动机57进行控制,以使得在进给齿31的绕转动作的轨迹中的成为最高位置的经过点、成为针板上表面高度的2个经过点中的一个经过点以及成为针板上表面高度的2个经过点中的另一个经过点,分别成为大小不同的第一至第三缝制间距P1~P3,由此例如能够以前述的变形轨迹(4)、变形轨迹(5)的形状使进给齿31进给,能够以与前述的各个形状特性相对应的布料进给进行缝制。
[其他]
在上述的变形轨迹(1)~(5)中,都例示出对进给调节电动机57进行控制,以使得在绕转动作的轨迹中的成为最高位置的经过点和成为最低位置的经过点都成为第一缝制间距P1的情况,但成为最低位置的经过点也可以与第一缝制间距P1不同。例如,成为最低位置的经过点可以设为比第一缝制间距P1大的值或小的值。
另外,上述缝纫机的上下进给轴33可以构成为不进行整周旋转而进行往复转动。例如,可以在上轴设置偏心凸轮,将在一端部保持该偏心凸轮的连接杆的另一端部与固定于上下进给轴33的臂连结而赋予往复转动。在该情况下,构成为将从上下进给轴33沿X轴方向伸出的转动腕与进给台32连结而赋予上下移动。
另外,水平进给轴42也可以构成为不从上下进给轴33而是从上轴被赋予往复转动。在该情况下,优选将连接杆41的一端部侧的偏心凸轮装备于上轴。
另外,在上述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平缝缝纫机,但布料进给机构30也能够应用于以水平运动和上下运动的合成轨迹通过进给齿使被缝制物进给,变更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而对缝制间距进行变更的任意类型的缝纫机。
另外,在被称为上下进给缝纫机、综合进给缝纫机的具有从上侧与被缝制物接触而进行布料进给动作的进给脚部的缝纫机中,在进给调节体55还连结有上进给脚部机构,因此通过在上述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进给调节电动机57的控制进行进给调节体55的转动控制,由此也能够变更上进给脚部的绕转动作的轨迹的形状。

Claims (2)

1.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针棒进行上下移动;
缝纫机电动机,其成为所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的驱动源;
进给齿,其对针板上的被缝制物进行输送;
水平进给机构,其从所述缝纫机电动机得到动力而对所述进给齿传递水平方向的往复动作;
上下进给机构,其对所述进给齿赋予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
进给调节体,其通过转动动作而使从所述缝纫机电动机向所述进给齿传递的水平方向的往复动作的振幅进行变动;
进给调节电动机,其改变该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而对缝制间距进行变更调节;以及
控制装置,其对所述进给调节电动机进行控制,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通过在所述针棒的上下移动的一个周期之间对所述进给调节电动机进行控制,使所述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进行多次变动,从而进行将所述进给齿的绕转动作的轨迹的形状变更的控制,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进给调节电动机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进给齿的绕转动作的轨迹中的成为最高位置的经过点、成为针板上表面高度的2个经过点中的一个经过点以及成为所述针板上表面高度的2个经过点中的另一个经过点,变为成为各自大小不同的第一缝制间距、第二缝制间距、第三缝制间距的进给调节体的转动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缝制间距设为比所述第二缝制间距大的值,将所述第三缝制间距设为比所述第一缝制间距大的值。
CN201811108964.2A 2017-09-22 2018-09-21 缝纫机 Active CN1095371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2283 2017-09-22
JP2017182283A JP7030464B2 (ja) 2017-09-22 2017-09-22 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37182A CN109537182A (zh) 2019-03-29
CN109537182B true CN109537182B (zh) 2022-10-28

Family

ID=65638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08964.2A Active CN109537182B (zh) 2017-09-22 2018-09-21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30464B2 (zh)
CN (1) CN109537182B (zh)
DE (1) DE1020181233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75456B (zh) * 2020-12-01 2022-07-05 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类矩形牙齿轨迹的送布装置及缝纫机
CN115538048A (zh) * 2022-10-14 2022-12-30 浙江美机缝纫机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上的矩形轨迹送料机构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80314A (ja) * 2015-10-30 2017-05-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とミシンの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91790A (en) 1979-12-27 1981-07-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Cloth feeding driving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
JP2938221B2 (ja) * 1990-07-17 1999-08-23 ペガサス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送り装置
JP3917242B2 (ja) * 1996-06-18 2007-05-23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布送り装置
JP2003220288A (ja) * 2002-01-31 2003-08-05 Juki Corp 送り歯傾き調節装置
JP4177162B2 (ja) * 2003-05-02 2008-11-05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送り装置
JP2006181166A (ja) * 2004-12-28 2006-07-13 Juki Corp ミシン
TWI706063B (zh) * 2015-09-18 2020-10-01 日商重機股份有限公司 縫紉機
CN105350186B (zh) * 2015-09-30 2018-12-14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机送料机构及缝纫机
CN105088547B (zh) * 2015-09-30 2018-11-27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机抬牙送料机构及缝纫机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80314A (ja) * 2015-10-30 2017-05-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とミシンの制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55108A (ja) 2019-04-11
JP7030464B2 (ja) 2022-03-07
DE102018123365A1 (de) 2019-03-28
CN109537182A (zh) 2019-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68191B (zh) 缝纫机
JP4624169B2 (ja) ミシンの送り装置
JP2017184980A (ja) ミシン
JP2009089833A (ja) ミシンの布送り装置
CN109537182B (zh) 缝纫机
CN106400326B (zh) 缝纫机
CN106544793B (zh) 缝纫机
CN1676716A (zh) 缝纫机的抬压脚装置
CN1144906C (zh) 缝纫机送布装置
KR101252055B1 (ko) 재봉기
CN108796838B (zh) 缝纫机
CN106048917B (zh) 缝纫机
TWI660086B (zh) 裁縫機
KR20040038716A (ko) 재봉틀
CN1676717A (zh) 缝纫机的抬压脚装置
KR920007559B1 (ko) 체인상 봉합 재봉기
CN111926471B (zh) 针进给缝纫机
JP2004141276A (ja) 差動送りミシン
CN215887475U (zh) 一种模板机
JPS60174175A (ja) 縫付材料に沿つて移動可能なミシンを有する縫付装置
CN111945310B (zh) 针进给缝纫机
JP3424191B2 (ja) ミシンの布送り装置
JPH0479986A (ja) ミシンの布送り機構
JP2020014490A (ja) 縫製装置
JP6520399B2 (ja) ミシンとミシン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