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6063B - 縫紉機 - Google Patents

縫紉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6063B
TWI706063B TW105130069A TW105130069A TWI706063B TW I706063 B TWI706063 B TW I706063B TW 105130069 A TW105130069 A TW 105130069A TW 105130069 A TW105130069 A TW 105130069A TW I706063 B TWI706063 B TW I70606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motor
sewing machine
sewing
li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0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3818A (zh
Inventor
小川達矢
日塔隆
岩田壽之
春日俊明
安田俊介
中山元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重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756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7477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重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重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3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38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6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606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7/00Work-feeding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5/00Needle holders; Needle bars
    • D05B55/14Needle-bar driv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9/00Programme-controlled sewing machines
    • D05B19/02Sewing machines having electronic memory or microprocessor control unit
    • D05B19/12Sewing machines having electronic memory or microprocessor control unit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of operation of machine
    • D05B19/16Control of workpiece movement, e.g. modulation of travel of feed dog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7/00Work-feeding means
    • D05B27/22Work-fee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setting length of stitch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9/00Driving-gear; Control devices
    • D05B69/10Electrical or electromagnetic dri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課題]本發明構成為能一邊任意調節送布齒之周向旋轉的軌跡一邊對應高速縫製。 [解決手段]本發明之縫紉機包含有:縫針上下移動機構、縫紉機馬達、支撐送布齒之傳送台、從縫紉機馬達獲得動力而對傳送台傳遞水平方向之往復動作之水平傳送機構、及對傳送台賦予上下方向之往復動作之上下傳送機構,水平傳送機構具有傳送調節馬達,用以變更且調節縫紉機馬達之對傳送台之水平方向之往復動作的節距,且上下傳送機構具有成為對於傳送台之上下方向之往復動作之驅動源之上下傳送馬達,該縫紉機並包含有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控制傳送調節馬達及上下傳送馬達而進行藉送布齒所進行之被縫製物之傳送動作。

Description

縫紉機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進行傳送調節之縫紉機。
發明背景 為了自由自在地進行送布齒的動作,而有如下縫紉機的提案,該縫紉機包含有:水平傳送機構,從送布馬達獲得動力而對送布齒進行送布齒的水平方向的往復動作;及上下傳送機構,從縫紉機馬達獲得動力而對送布齒進行送布齒的上下方向的往復動作,並且將水平方向的往復動作與上下方向的往復動作組合而傳遞至支撐送布齒之傳送台來進行送布(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第2013-22345號公報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惟,上述習知之縫紉機是從送布馬達獲得動力來進行送布齒之水平方向的往復動作,但送布齒的水平方向的往復動作其衝程(stroke)較送布齒的上下方向的往復動作來得大,使送布馬達的負荷變大,而成為問題所在。 又,送布齒的水平方向的往復動作是伴隨有傳送被縫製物的動作,因此使得送布馬達所產生的負荷變大,這也成為高速化的阻礙。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謀求可一邊任意調節送布齒的周向旋轉的軌跡,一邊減輕送布馬達的負荷,並且具備以下(1)至(14)中任一項之特徵。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1) 一種縫紉機,包含有: 縫針上下移動機構,將針桿上下移動; 縫紉機馬達,成為前述縫針上下移動機構之驅動源; 傳送台,支撐傳送針板上之被縫製物之送布齒; 水平傳送機構,從前述縫紉機馬達獲得動力,而對於前述傳送台傳遞水平方向之往復動作;及 上下傳送機構,對於前述傳送台賦予上下方向之往復動作; 前述縫紉機之特徵在於前述水平傳送機構具有傳送調節馬達,用以變更且調節藉前述縫紉機馬達之對於前述傳送台之水平方向的往復動作之節距, 且前述上下傳送機構具有上下傳送馬達,成為對於前述傳送台之上下方向之往復動作之驅動源, 前述縫紉機並包含有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控制前述傳送調節馬達及前述上下傳送馬達而進行藉前述送布齒所進行之前述被縫製物之傳送動作。
(2) 在如上述(1)之縫紉機中, 前述上下傳送機構包含有: 第一連桿,連結於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之輸出軸並進行轉動動作; 第二連桿,其一端部連結於前述第一連桿的轉動端部; 第三連桿,其一端部連結於前述第二連桿之另一端部;及 轉動軸,連結於前述第三連桿,並被支撐在縫紉機機架; 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使其於不通過因前述第一連桿與前述第二連桿而成為死點之軸角度之角度範圍內進行往復轉動動作,藉此對前述第三連桿賦予往復轉動動作,而對前述傳送台賦予上下方向之往復動作。
(3) 在如上述(2)之縫紉機中, 前述上下傳送機構是連結於前述傳送台中之送布方向上游側即一端部, 前述水平傳送機構是連結於前述傳送台中之送布方向下游側即另一端部。
(4) 在如上述(3)之縫紉機中, 前述上下傳送機構包含有: 第四連桿,經由前述轉動軸而與前述第三連桿連結;及 第五連桿,其一端部連結於前述第四連桿之轉動端部,並且另一端部連結於前述傳送台之一端部。
(5) 在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縫紉機中, 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使其與上軸角度同步,而令前述送布齒以預定的軌跡進行周向旋轉。
(6) 在如上述(5)之縫紉機中, 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以於前述送布齒之周向旋轉動作中,以傳送前半區間之送布齒變得比傳送後半區間高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
(7) 在如上述(5)之縫紉機中, 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以於前述送布齒之周向旋轉動作中,以傳送後半區間的送布齒變得比傳送前半區間高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
(8) 在如上述(5)之縫紉機中, 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以於前述送布齒之周向旋轉動作中,以送布齒於傳送開始區間與傳送結束區間中變高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
(9) 在如上述(5)之縫紉機中, 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以於前述送布齒之周向旋轉動作中,以該送布齒的齒尖在傳送區間中成為針板的上表面以下的高度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
(10) 在如上述(5)之縫紉機中, 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以於縫製開始之第一針或者是從縫製開始至規定針數之間,在前述送布齒之周向旋轉動作中,以傳送區間之前述送布齒之齒尖的高度變得比在這之後的縫製的送布齒之齒尖的高度低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
(11) 在如上述(5)或(10)之縫紉機中, 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以於縫製結束的最後針或者是縫製結束以前的預定針數之間,於前述送布齒的周向旋轉動作中,以傳送區間之前述送布齒之齒尖的高度變得比在這之前的縫製之送布齒之齒尖的高度低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
(12) 在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項之縫紉機中,包含有: 電源降低檢測部,檢測驅動前述縫紉機馬達的主電源之電力成為不到預定值之低電力;及 馬達驅動電路,在前述縫紉機馬達減速時儲存再生電力; 前述控制裝置是如下進行控制:在藉前述電源降低檢測部檢測到主電源之電力不到預定值之低電力時,將前述馬達驅動電路所儲存之再生電力供應到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使前述送布齒之齒尖的高度成為針板上表面以下之高度。
(13) 在如上述(5)至(8)、(10)及(11)中任一項之縫紉機中,包含有: 在前述送布齒之下側將車線切斷的切線裝置, 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以使其在藉前述切線裝置進行切線之際,以於傳送區間之途中暫時讓前述送布齒的齒尖成為針板的上表面以下的高度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
(14) 在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項之縫紉機中, 是於縫紉機機床部內將前述傳送調節馬達與前述上下傳送馬達分離地配置於該縫紉機機床部之長邊方向上。 發明效果
本發明是水平傳送機構具有傳送調節馬達,用以變更且調節縫紉機馬達之對傳送台之水平方向的往復動作的節距,且上下傳送機構具有成為對於傳送台之上下方向之往復動作之驅動源之上下傳送馬達,本發明並包含有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控制傳送調節馬達及上下傳送馬達而進行送布齒之對被縫製物的傳送動作。 因此,針對送布齒之上下的往復動作,不受來自縫紉機馬達之限制,可任意動作,故能使送布齒以各式各樣的軌跡模式進行周向旋轉移動。 又,針對送布齒之上下之往復動作,即使將從縫紉機馬達獨立之其他馬達作為驅動源,也能針對各種軌跡模式加以執行。惟,水平方向之往復衝程是遠大於上下方向的往復衝程,因此需要慣量較低且輸出較大之馬達。另,馬達一旦輸出變大,慣量也趨於變大,因此實際上是很難取得如此的馬達,故不得不將縫製速度降低來進行傳送。 對此,上述縫紉機能使用上下傳送馬達中容易取得且小型、低輸出者,又,也可對應高速縫製。並且,能以更多樣的軌跡模式進行傳送。 又,車縫節距的調節,是利用傳送調節馬達進行只針對傳送量的變更調節,且不附隨用以將傳送台往水平方向移動之負載,因此可靠性及穩定性高,且具高精確度。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實施形態之概略構成] 以下就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縫紉機做詳細的說明。 圖1是顯示縫紉機100之縫紉機機床部內之主要的構成之立體圖。 如圖1所示,縫紉機100包含有:未示於圖中之縫針上下移動機構,將縫針上下移動;縫紉機馬達16(參考圖7),成為該縫針上下移動機構之驅動源;未示於圖中之上軸,藉縫紉機馬達16進行旋轉動作;旋梭12,將上線與下線纏繞;傳送裝置30,配合縫針的上下移動而傳送針板11上作為被縫製物之布料;輸送帶機構20,將旋轉力從上軸傳遞至傳送裝置30之下軸33;切線裝置14(參考圖7),切斷上線及下線;縫紉機機架(省略圖示),支撐上述各構成;以及控制裝置90(參考圖7),控制上述各構成。 另,上述縫紉機100即所謂的雙線連鎖縫(lock stitch sewing machine)的縫紉機,包括有一般的雙線連鎖縫式縫紉機所具備的挑線機構、調線器、壓布腳等各構成,不過這些構成是習知之元件,因此其等說明予以省略。
上述縫紉機機架具有:在縫紉機整體上是位於下部之機床部、在縫紉機機床部的長邊方向之一端部朝上直立設置之直立軀體部、從直立軀體部的上端部朝與機床部相同方向延伸設置之未示於圖中之機臂部。 另,在後面的說明中,令與縫紉機機床部的長邊方向平行之水平方向為Y軸方向、為水平且與Y軸方向正交之方向為X軸方向、與X軸及Y軸方向垂直相交之方向為Z軸方向。
[縫針上下移動機構及輸送帶機構] 縫針上下移動機構包含有:上軸,是配設於機臂部的內側,被縫紉機馬達16驅動而旋轉,且沿Y軸方向配設;針桿,在下端部固持縫針;及曲柄機構,未示於圖中,將上軸的旋轉力轉換成上下移動之往復驅動力而傳遞至針桿。 接著,輸送帶機構20包含有:主動滑輪,固定裝設在上軸;從動滑輪21,固定裝設在傳送裝置30之下軸33;及正時皮帶(timing belt)22,跨設在主動滑輪及從動滑輪21。並且,藉輸送帶機構20,使下軸33以與上軸相同速度進行旋轉。 另,也可以用縱軸與斜齒輪所構成之齒輪傳達機構來替代輸送帶機構,由上軸將旋轉力傳遞至下軸33。
[傳送裝置] 如圖1所示,傳送裝置30包含有:送布齒31,從針板11的開口突出或下沉,並將布料朝預定方向傳送;傳送台32,固持送布齒31;水平傳送機構40,從縫紉機馬達16得到動力,而對傳送台32傳遞X軸方向(水平方向)之往復動作;及上下傳送機構60B,對傳送台32賦予上下方向之往復動作。 傳送台32是配設於針板11之下方,形成為沿X軸方向(水平方向)延伸的形狀。接著,位於傳送台32之送布方向(X軸方向)上之上游側即一端部32A是連結於上下傳送機構60B,而位於下游側之另一端部32B是連結於水平傳送臂43。
[水平傳送機構] 水平傳送機構40包含有:傳送調節機構50,調節對傳送台32之X軸方向的往復動作之衝程;曲柄桿41,由下軸33取出沿X軸方向之往復動作;水平傳送軸42,經由傳送調節機構50而由曲柄桿41賦予往復轉動;及水平傳送臂43,將水平傳送軸42之往復轉動驅動力轉換成傳送方向之往復驅動力,而傳遞至傳送台32。
曲柄桿41是其一端部可旋轉地固持有固定裝設在下軸33之偏心凸輪(省略圖示),另一端部連結於傳送調節機構50。該曲柄桿41配置成其長邊方向大致沿著X軸方向,當下軸33以完全旋轉來驅動時,曲柄桿41之另一端部藉偏心凸輪而以其偏心量的兩倍衝程,沿該曲柄桿41的長邊方向進行往復動作。該曲柄桿41之往復動作是經由傳送調節機構50傳遞,而作為朝水平傳送軸42之往復轉動力。
傳送調節機構50如圖2所示,包含有:搖動臂51,固定裝設在水平傳送軸42,並朝以水平傳送軸42為中心之半徑方向外側延伸形成;一對第一連桿體53,與曲柄桿41之另一端部及搖動臂51連結;一對第二連桿體54,將曲柄桿41之另一端部之往復運動方向引導至任一方向;傳送調節體55,決定第二連桿體54之引導方向;支軸52,與傳送調節體55一體地轉動;輸入臂56,固定裝設在支軸52,並朝以支軸52為中心之半徑方向外側伸出形成;傳送調節馬達57,使傳送調節體55轉動而調節從下軸33傳遞至傳送台32之X軸方向(水平方向)之往復動作量;及兩個傳達連桿58、59,從傳送調節馬達57之輸出軸將轉動力傳遞至輸入臂56。
第一連桿體53是其一端部連結於曲柄桿41之另一端部,另一端部連結於搖動臂51之搖動端部,該等兩端部任一者都連結成可繞Y軸轉動之狀態。 第二連桿體54是其一端部與第一連桿體53共同連結於曲柄桿41之另一端部,另一端部連結於傳送調節體55之轉動端部,該等兩端部任一者都連結成可繞Y軸轉動之狀態。 傳送調節體55是於其基端部固定裝設有沿Y軸方向之支軸52,該支軸52是在縫紉機機架內被支撐成可繞Y軸轉動之狀態。 又,傳送調節體55之轉動端部是與第二連桿體54之另一端部連結成可繞Y軸轉動之狀態。
在傳送調節機構50中,在第一連桿體53與第二連桿體54之各自的長邊方向成為一致之狀態,即,將傳送調節體55轉動至使各連桿體53、54成為恰好重疊之狀態時,則形成為不使曲柄桿41之驅動力傳遞至搖動臂51之狀態。此時,由於往復轉動動作不傳遞至水平傳送軸42,因此傳送台32之X軸方向之往復衝程為0,即車縫節距為0。如此,令各連桿體53、54成為重疊狀態之傳送調節體55之轉動角度為「傳送調節體55之中立角度」。
接著,當使該傳送調節體55從中立角度往其中一方轉動時,因應該轉動角度量,就能對搖動臂51側賦予往復之搖動動作,藉此可以增加正傳送方向之車縫節距。 又,當使該傳送調節體55從中立角度往相反方向轉動時,仍舊是因應該轉動角度量,就能對搖動臂51側賦予往復之搖動動作,不過此時,相位反轉而傳遞,藉此可增加逆傳送方向之車縫節距。
傳送調節馬達57是在縫紉機機床部內之Y軸方向的一端部側,將輸出軸朝向Y軸方向配置。前述傳達連桿58是其長邊方向大致地朝向X軸方向,並將其一端部固定裝設在傳送調節馬達57之輸出軸。因此,藉傳送調節馬達57之驅動,傳達連桿58之另一端部上下地進行轉動。 傳達連桿59是以其長邊方向大致地沿著Z軸方向之狀態,使其下端部可繞Y軸轉動地連結到傳達連桿58之另一端部。因此,藉傳送調節馬達57之驅動,傳達連桿59是整體地進行上下移動。 輸入臂56是固定裝設在支軸52,並從支軸52大致沿著X軸方向伸出,且該伸出端部是可繞Y軸轉動地連結到傳達連桿59之上端部。 藉該等構成,傳送調節馬達57一驅動,可經由傳達連桿58、59及輸入臂56而使傳送調節體55轉動。
水平傳送軸42係於縫紉機機床部內被支撐成可沿Y軸方向旋轉之狀態,相對於下軸33而被配置在布料的傳送方向下游側(圖1中之左方)。該水平傳送軸42之直立主體部側的一端部是經由前述之傳送調節機構50而從下軸33賦予往復轉動力,且從水平傳送軸42之另一端部經由水平傳送臂43而對傳送台32傳遞沿X軸方向之往復動作。
水平傳送臂43是使其基端部固定連結於水平傳送軸42之針板11側之端部,且其搖動端部以大致朝向上方之狀態而連結於傳送台32之另一端部32B。因此,水平傳送臂43可藉縫紉機馬達16之驅動,而將傳送台32沿X軸方向往復移動。又,傳送台32之沿X軸方向之往復動作之衝程,是藉控制傳送調節機構50之傳送調節馬達57,而可任意予以調節。
傳送台32是位於送布方向(X軸方向)中之上游側即一端部32A連結於上下傳送機構60B,且下游側即另一端部32B連結於水平傳送臂43。 藉此,傳送台32是從其一端部32A被賦予往上下方向之往復驅動力,從另一端部32B以相同的周期被賦予傳送方向之往復驅動力。然後,藉由將該等往復驅動力合成,就成為沿X-Z平面進行長圓運動。隨著該傳送台32,送布齒31也進行長圓運動,並於移動在該長圓運動軌跡之上部區域之際,送布齒31的前端部從針板11之開口部朝上方突出,而能傳送布料。
[上下傳送機構] 圖3是上下傳送機構60B之立體圖;圖4至圖6是上下傳送機構60B之動作說明圖。 該上下傳送機構60B包含有:上下傳送馬達66,成為對於傳送台32之上下方向(Z軸方向)之往復動作之驅動源;第一連桿61B,連結於該上下傳送馬達66之輸出軸,進行轉動動作;第二連桿62B,一端部連結於第一連桿61B之轉動端部;第三連桿63B,一端部連結於第二連桿62B之另一端部;轉動軸67,連結於第三連桿63B之另一端部,並使位置固定在縫紉機機架內;第四連桿64,經由該轉動軸67而與第三連桿63B連結;及第五連桿65,一端部連結於該第四連桿64之轉動端部,且另一端部連結於傳送台32之一端部32A。另,也容易想到變更為使用馬達、偏心凸輪與連桿之構成、或使用馬達、齒條及小齒輪之構成,來代替上述之上下傳送機構60B。
上下傳送馬達66是配置在縫紉機機床部內Y軸方向上之針板11側的端部,在Y軸方向上,是與前述傳送調節機構50之傳送調節馬達57分離地配置。該等馬達57、66每一個都需要寬廣的設置空間,但像這樣,藉由於縫紉機機床部內在其長邊方向上分離地配置,就可以對於縫紉機之其他構件確保相互間之空間,例如可確保成為與馬達同樣地需要寬廣的設置空間之切線裝置14之驅動源之螺線管(solenoid)之設置空間。 又,上下傳送馬達66是其輸出軸沿Y軸方向配置。
進而,上下傳送馬達66是使用與前述之傳送調節馬達57相同規格且相同功能,且機種及類別相同之馬達。 藉此,可謀求馬達及其周邊的構件之共通化,並謀求降低成本及維修性的提昇。
第一連桿61B是成為轉動中心之基端部固定支撐在上下傳送馬達66之輸出軸。 另一方面,第三連桿63B是其另一端部固定支撐在轉動軸67,該轉動軸67藉縫紉機機床部之框架支撐成可旋轉之狀態。 並且,第一連桿61B之轉動端部與第三連桿63B之轉動端部分別可繞Y軸轉動地連結於第二連桿62B之一端部與另一端部。 並且,該等第一至第三連桿61B~63B設定有各自的長度,如圖4所示,在第一連桿61B大致與Z軸方向並列平行且其轉動端部朝向上方之狀態,而且第三連桿63B大致與Z軸方向並列平行且其轉動端部朝向下方之狀態時,第二連桿62B會成為大致與X軸方向平行之水平狀態。
藉此,當上下傳送馬達66之輸出軸為圖4所示之軸角度(0°)時,第一連桿61B與第二連桿62B成為90度(直角)。該狀態為第一至第三連桿61B~63B所構成之連桿列中之「原點」。 在成為上述「原點」之軸角度時,送布齒31之高度是和針板11之上表面之高度一致。 又,以成為「原點」之軸角度為基準,如圖5所示,將上下傳送馬達66驅動使其往逆向(逆時針方向)旋轉時,送布齒31由針板11之上表面上昇,如圖6所示,將上下傳送馬達66驅動使其往正向(順時針方向)旋轉時,送布齒31就由針板11之上表面下降。 另,在縫紉機100中,該控制裝置90針對送布齒31之一針量的傳送動作,對上下傳送馬達66執行如下之動作控制:在不到達使第一連桿61B與第二連桿62B排列在同一直線上之最大伸長狀態(死點)之輸出軸角度的角度範圍內(例如原點±10°),進行一次正逆向之往復轉動。
如此,由第一至第三連桿61B~63B所構成之連桿列,以等倍的頻率維持著上下傳送馬達66之轉動動作與對傳送台32之上下動作之賦予,因此和藉與縫紉機馬達16分開獨立存在之馬達來賦予水平方向之傳送之往復動作之形態相比,往復之衝程較小,藉此對高速旋轉之縫製之追隨性較為優異。特別是上下傳送馬達66避開第一連桿61B與第二連桿62B成為死點之軸角度來進行驅動,進而,在包括第一連桿61B與第二連桿62B成為直角之軸角度的範圍內進行驅動,藉此可使往復之衝程更小,能進一步提昇對高速旋轉之縫製之追隨性。
又,第四連桿64是以大致沿著X軸方向之狀態,將基端部固定在轉動軸67,因此與第三連桿63B一體地進行轉動。 接著,第五連桿65是以大概沿著Z軸方向之狀態,將一端部連結在第四連桿64之轉動端部,並將另一端部連結於傳送台32之一端部32A,因此可藉第四連桿64之轉動,經由第五連桿65而對傳送台32傳遞上下移動。 又,上下傳送機構與傳送台32之連結位置是配置在較水平傳送機構與傳送台32之連結位置更靠近傳送方向上游側,形成為在傳送台的一端部32A側的上下位移大於傳送台32之另一端部32B之狀態下使送布齒31移動之構成。壓布腳(未示於圖中)是在較其重心位置更靠近正傳送方向下游側被壓布腳桿(未示於圖中)支撐並予以推壓,因此當以傳送方向下游側的上下位移小於傳送方向上游側的方式進行傳送台32之上下移動時,壓布腳容易追隨送布齒31之上端之運動,並能抑制壓布腳因送布齒31而被抬升所發生的跳躍現象。 因此能以被設定得更適當之節距來傳送被縫製物。
[切線裝置] 切線裝置14包含有:配置在送布齒31與旋梭12之間之固定刀與移動刀;設於下軸33之凸輪;卡合於凸輪而對移動刀賦予切斷動作之凸輪滾子;及使凸輪滾子卡合於凸輪之螺線管。螺線管是藉控制裝置90之控制而作動,藉螺線管之作動,使凸輪滾子卡合於凸輪,而對移動刀傳遞往復之切斷動作,並藉移動刀與固定刀之協力運作而將上線與下線切斷。
[縫紉機之控制系統] 將上述縫紉機100之控制系統顯示在圖7之方塊圖。如該圖7所示,縫紉機100包含有進行各構成之動作控制之控制裝置90。並且,在該控制裝置90,經由各自的馬達驅動電路16a、57a、66a而連接有縫紉機馬達16、傳送調節馬達57及上下傳送馬達66。 又,在縫紉機馬達16併設有檢測其轉速之編碼器161,該編碼器161也經由馬達驅動電路16a而連接到控制裝置90。 又,在控制裝置90連接有切線裝置14,執行切線之際驅動之螺線管是藉控制裝置90所控制。
又,在控制裝置90併設有電源電路97。該電源電路97是從外部接受電力的供應,調整外部電力,供應對控制裝置90、各馬達或致動器之驅動電力。 在電源電路97併設有作為電源降低檢測部之電源電壓檢測部98,該電源電壓檢測部98檢測電源電路97之電源電壓,且將之輸入至控制裝置90。控制裝置90監視來自電源電壓檢測部98之電源電壓,從而監視對電源電路97之外部電力之供應斷絕之停電狀態之發生。
又,縫紉機馬達16之馬達驅動電路16a內建有電容器,藉該電容器儲存在縫紉機馬達16減速時(包括以停電為原因而減速停止之情況)所發生之再生電力。
控制裝置90包含有:CPU91、ROM92、RAM93、EEPROM94(EEPROM為註冊商標),執行後述各種的動作控制。 又,在控制裝置90,經由介面96a而連接有用以輸入對於後述之傳送裝置30之各種動作控制之選擇、執行或設定之操作輸入部96,且經由介面95a而連接有藉踩踏操作而輸入縫製的開始及因應踩踏量之車縫速度之踏板95。
[傳送裝置之動作控制(基準形的軌跡模式)] 在縫紉機100中,有上下傳送馬達66獨立於縫紉機馬達16而進行送布齒31之上下方向之往復動作,因此藉控制上下傳送馬達66,能任意地變更送布齒31之周向旋轉移動之軌跡。 圖8是顯示在進行通常的傳送時之基準形的軌跡。在圖8中,橫軸是表示送布齒31的X軸方向的位置,縱軸是表示Z軸方向之送布齒31的位置。橫軸的左側是傳送方向下游側,橫軸之成為0的位置是落針位置。又,縱軸之成為0的位置是針板11上表面的高度(令後述之圖10、圖12、圖14、圖16、圖18皆同)。 該基準形的軌跡是形成為以針板11的上表面為基準而上下略為對稱之長圓。另,將送布齒31的齒尖(上端部)位於針板11的上表面以上的位置之上軸角度之範圍定義為「傳送區間」。
控制裝置90是將用以將送布齒31定位於排列在該長圓的軌跡上之點的各位置之上下傳送馬達66之軸角度與上軸角度賦予關聯性而記錄的軌跡模式資料保存在EEPROM94內。 另,傳送調節馬達57之軸角度是決定長圓的軌跡之橫軸的幅寬(車縫節距),因此若從操作輸入部96設定車縫節距,則在送布齒進行周向旋轉移動之期間,維持車縫節距成為設定值之軸角度。
接著,控制裝置90在縫製之際,將軌跡模式資料讀進RAM93,監視編碼器161之輸出,而在每次成為預定的上軸角度時,將上下傳送馬達66定位在決定為軌跡模式資料之軸角度,藉此使送布齒31依照圖8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移動。 圖9是顯示以基準形的軌跡所得到之上下傳送馬達66之軸角度(縱軸)與上軸角度(橫軸)之關係。 圖8之基準形的軌跡模式中之上下傳送馬達66之軸角度的變化如圖9所示,成為約2π量之正弦曲線。 另,因為是以正向與逆向之一次往復轉動而使送布齒上下地一次往復之關係,所以無須準備以順時針方向之轉動所得到之軌跡模式資料與逆時針方向之轉動所得到之軌跡模式資料兩種類,而僅保有一種軌跡模式資料。
[傳送裝置之動作控制(變形軌跡(1)之軌跡模式)] 圖10是變形軌跡(1)之軌跡。該變形軌跡(1)是比起傳送後半區間(長圓的上半部分之區間之傳送方向下游側的一半),傳送前半區間(長圓的上半部分之區間之傳送方向上游側的一半)之送布齒變得較高之軌跡,並形成為傳送後半區間朝下降之方向傾斜之長圓。當以該軌跡來傳送送布齒31時,在傳送前半區間中送布齒31就會大大地上升,再慢慢地下降,因此可強力地固持並送出傳送時之被縫製物。因此,適用於較厚之被縫製物之傳送。 控制裝置90是將用以將送布齒31定位在排列於該長圓的軌跡上之點的各位置之上下傳送馬達66之軸角度與上軸角度賦予關聯性而記錄之軌跡模式資料保存在EEPROM94內。
接著,控制裝置90進行控制,俾於每次成為預定的上軸角度時,將上下傳送馬達66定位在決定為軌跡模式資料之軸角度。
圖11是以實線顯示以圖10之變形軌跡(1)之旋動所得到之軌跡模式資料之上下傳送馬達66之軸角度(縱軸)與上軸角度(橫軸)之關係,為進行比較,以點線顯示基準形的軸角度與上軸角度之關係。相對於基準形之軌跡模式中之上軸角度之變化,是驅動成在傳送前半區間中送布齒31大大地上升,之後再慢慢地下降。
[傳送裝置之動作控制(變形軌跡(2)之軌跡模式)] 圖12是變形軌跡(2)之軌跡。該變形軌跡(2)是比起傳送前半區間,傳送後半區間之送布齒變得較高之軌跡,並形成為朝傳送後半區間上升之方向傾斜之長圓。當以該軌跡來傳送送布齒31時,在傳送前半區間中送布齒31可平緩地上升,再慢慢地固持著被縫製物而送出。因此,適用於較薄之被縫製物之傳送。 控制裝置90是將用以將送布齒31定位在排列於該長圓的軌跡上之點的各位置之上下傳送馬達66之軸角度與上軸角度賦予關聯性而記錄之軌跡模式資料保存在EEPROM94內。
接著,控制裝置90進行控制,俾於每次成為預定的上軸角度時,將上下傳送馬達66定位在決定為軌跡模式資料之軸角度。
圖13是以實線顯示以圖12之變形軌跡(2)之轉動所得到之軌跡模式資料之上下傳送馬達66之軸角度(縱軸)與上軸角度(橫軸)之關係,為進行比較,以點線顯示基準形的軸角度與上軸角度之關係。相對於基準形之軌跡模式中之上軸角度之變化,是驅動成在傳送前半區間中送布齒31平緩地上升。
[傳送裝置之動作控制(變形軌跡(3)之軌跡模式)] 圖14是變形軌跡(3)之軌跡。該變形軌跡(3)是一種上半部分呈壓扁之形狀的長圓的軌跡,且在傳送區間(長圓的上半部分之區間)整體中,送布齒31之齒尖都成為針板11之上表面以下之高度。當以該軌跡來傳送送布齒31時,能使一針量的傳送停止。 停止傳送(令車縫節距為0)之事,雖然也可透過將傳送調節馬達57定為預定之軸角度之控制來執行,但傳送調節機構50慣量大,因此藉由以該變形軌跡(3)之軌跡模式來控制上下傳送馬達66,就能輕快地進行傳送。
控制裝置90是將用以將送布齒31定位在排列於該長圓的軌跡上之點的各位置之上下傳送馬達66之軸角度與上軸角度賦予關聯性而記錄之軌跡模式資料保存在EEPROM94內。 接著,控制裝置90進行控制,俾於每次成為預定的上軸角度時,將上下傳送馬達66定位在決定為軌跡模式資料之軸角度之事,是與前述之基準形的軌跡模式的形態相同。
圖15是以實線顯示以圖14之變形軌跡(3)之轉動所得到之軌跡模式資料之上下傳送馬達66之軸角度(縱軸)與上軸角度(橫軸)之關係,為進行比較,以點線顯示基準形的軸角度與上軸角度之關係。相對於基準形之軌跡模式中之上軸角度之變化,是驅動成在傳送區間中使送布齒31之齒尖成為針板11之上表面以下之高度。
[傳送裝置之動作控制(變形軌跡(4)之軌跡模式)] 圖16是變形軌跡(4)之軌跡。該變形軌跡(4)是在傳送開始區間與傳送結束區間中,比起基準形的軌跡,送布齒變得較高之形狀的長圓的軌跡。 在基準形的軌跡上,於傳送開始區間,送布齒31會慢慢地上升,在傳送中央區間送布齒31成為最能固持被縫製物之狀態,在傳送結束區間,再慢慢地下降。在採用如此軌跡時,依被縫製物的厚度或收縮性的不同,車縫節距容易產生差異。 在該變形軌跡(4)中,送布齒31在傳送區間的大致整體中都維持在高位置,因此車縫節距不易難以因被縫製物的厚度或收縮性有所不同而產生差異。例如,在縫製的途中,就算進行像是被縫製物的厚度或收縮性有變化的被縫製物之縫製時,也能將車縫節距維持固定。
控制裝置90是將用以將送布齒31定位在排列於該長圓的軌跡上之點的各位置之上下傳送馬達66之軸角度與上軸角度賦予關聯性而記錄之軌跡模式資料保存在EEPROM94內。 接著,控制裝置90進行控制,俾於每次成為預定的上軸角度時,將上下傳送馬達66定位在決定為軌跡模式資料之軸角度之情況,是與前述之基準形的軌跡模式的形態相同。 另,在安裝了檢測被縫製物之厚度之高低差部位檢測裝置並檢測到高低差部位時,亦可使控制裝置90控制上下傳送馬達66以形成為變形軌跡(4)。
圖17是以實線顯示以圖16之變形軌跡(4)所得到之軌跡模式資料之上下傳送馬達66之軸角度(縱軸)與上軸角度(橫軸)之關係,為進行比較,以點線顯示基準形的軸角度與上軸角度之關係。如圖所示,相對於基準形之軌跡模式中之上軸角度之變化,在傳送開始區間與傳送結束區間中,為使送布齒31維持在高的位置,是驅動成從中心大大地振動。
[傳送裝置之動作控制(變形軌跡(5)之軌跡模式)] 圖18是變形軌跡(5)之軌跡。該變形軌跡(5)是將一部分切除之形狀的長圓的軌跡,以在執行藉切線裝置14所進行之切線時,送布齒31之齒尖暫時地下降而成為針板11之上表面以下之高度。 整體上是和基準形的軌跡大致相同,但只有在切線裝置14之移動刀藉由與固定刀的一起運作而將上線及下線切斷之瞬間的上軸角度的時候,送布齒31的齒尖變成針板11之上表面的高度。 切線裝置14是在針板11的下側將上線及下線切斷,因此被送布齒31抬升之被縫製物愈位於自針板11之上表面離開之位置,切斷後的殘端愈長。因此,當採用了上述變形軌跡(5)之軌跡時,送布齒31就會暫時地下降,使被縫製物與針板11的上表面一致,因此可使殘留在被縫製物的上線及下線的殘端變短。又,下降的動作只是暫時性的,因此可在使車縫節距大概成為設定值之狀態下傳送被縫製物。
控制裝置90是將用以將送布齒31定位在排列於該長圓的軌跡上之點的各位置之上下傳送馬達66之軸角度與上軸角度賦予關聯性而記錄之軌跡模式資料保存在EEPROM94內。 接著,控制裝置90進行控制,俾於每次成為預定的上軸角度時,將上下傳送馬達66定位在決定為軌跡模式資料之軸角度之情況,是與前述基準形之軌跡模式之形態相同。
圖19是以實線顯示以圖18之變形軌跡(5)所得到之軌跡模式資料之上下傳送馬達66之軸角度(縱軸)與上軸角度(橫軸)之關係,為進行比較,以點線顯示基準形的軸角度與上軸角度之關係。如圖所示,軸角度決定成幾乎是整體上形成為與基準形相同之模式,但只有在進行上線與下線之切斷之一點點區間,使送布齒之齒尖成為針板11之上表面之高度。
[傳送裝置之動作控制(其他)] 上述之各種軌跡模式(1)至(5),可藉操作輸入部96事先地選擇。一進行了選擇,在控制裝置90就會指定與所選擇的軌跡模式對應之軌跡模式資料,讀進RAM93,執行傳送控制。 又,可從操作輸入部96設定在軌跡模式之各上軸角度之上下傳送馬達66之軸角度(或者是送布齒之齒尖的高度),而進行軌跡模式資料的作成及編輯等。
[傳送裝置之動作控制(變形軌跡(6)之軌跡模式)] 圖20是變形軌跡(6)之軌跡。該變形軌跡(6)是其傳送區間整體比起基準形的軌跡模式形成為送布齒的齒尖較低之軌跡。當以該軌跡來傳送送布齒31時,送布齒31之齒尖的高度會通過較通常更低之位置,因此例如對被縫製物之縫製開始端部進行縫製時,能將被縫製物順利地引進送布齒31與壓布腳之間,而能良好地進行縫製開始時之作業。 又,當以該軌跡來傳送送布齒31時,在對被縫製物之縫製結束端部進行縫製時,就能減少被縫製物與送布齒31間的鉤拉,能將被縫製物順利地引進送布齒31與壓布腳之間,而能良好地進行縫製結束時之作業。 因此,變形軌跡(6)適用於被縫製物之縫製開始端部與縫製結束端部之傳送。 控制裝置90是將用以將送布齒31定位在排列於該長圓的軌跡上之點的各位置之上下傳送馬達66之軸角度與上軸角度賦予關聯性而記錄之軌跡模式資料保存在EEPROM94內。
接著,控制裝置90進行控制,俾於每次成為預定的上軸角度時,將上下傳送馬達66定位在決定為軌跡模式資料之軸角度。
圖21是以實線顯示以圖20之變形軌跡(6)之轉動所得到之軌跡模式資料之上下傳送馬達66之軸角度(縱軸)與上軸角度(橫軸)之關係,為進行比較,以點線顯示基準形的軸角度與上軸角度之關係。相對於基準形之軌跡模式中之上軸角度之變化,是驅動成送布齒31在傳送區間整體的上升量變小。
上述變形軌跡(6)如前述,適用於被縫製物之縫製開始端部與縫製結束端部之傳送,因此在以基準形的軌跡模式進行縫製時,希望控制成基準形的一部分根據變形軌跡(6)進行縫製。 即,控制裝置90在踏板95被踩踏而開始縫製時,從縫製開始到設定針數之間根據變形軌跡(6)而進行縫製,在那之後,以基準形的軌跡模式進行縫製。 針對以上述變形軌跡(6)進行縫製之針數,可從操作輸入部96任意地設定,該針數是被記憶在EEROM94。
又,控制裝置90是在以基準形的軌跡模式進行縫製之狀態下,從編碼器161的輸出,監視縫紉機16之旋轉狀態,並在滿足視為縫製結束之預定條件時,根據變形軌跡(6)進行縫製。 視為縫製結束之預定條件,可舉例如縫紉機馬達16之旋轉的加速度顯示為預定的臨界值以下的減速的時候、旋轉速度成為預定的臨界值以下的時候、或者是滿足該等兩邊的條件的時候等等。
另,當於縫製結束時根據變形軌跡(6)進行縫製時,只要以最後的縫針或者是包括最後的縫針在內之複數針來進行變形軌跡(6)的傳送即可,因此亦可設置位於落針位置附近且於傳送方向上游側檢測被縫製物之終端部之感應器等來代替編碼器161的監視,並控制成在檢測到被縫製物之終端部的通過時,根據變形軌跡(6)來進行縫製。 又,若可事先藉由操作輸入部96設定進行縫製之針數,也可作成如下構成:控制上下傳送馬達66計數縫製開始起之針數,藉此在縫製開始起到預定針數之間與縫製結束以前的預定針數之間,以變形軌跡(6)進行送布齒31之傳送。
[停電時的馬達控制] 控制裝置90是在以任一種軌跡模式而將送布齒作動時,在停電時都執行以下的動作控制。 如前述,在電源電路97併設有電源電壓檢測部98,並藉由所檢測到的電源電壓成為不到預定的臨界值,而使控制裝置90能檢測到外部電力截斷的停電狀態的發生。 然後,一檢測到停電狀態的發生,控制裝置90就會因為起因於停電的停止前速度降低狀態,而將縫紉機馬達16之馬達驅動電路16a內之電容器所儲存之電力供應到上下傳送馬達66。進而,控制裝置90控制上下傳送馬達66以驅動送布齒31,使該送布齒31之前端成為與針板上表面相同之高度。另,亦可控制成使送布齒31之前端部較針板上表面來得低。 藉此,迄至縫紉機100因為停電而完全停止之前,可解除送布齒31與壓布腳之間夾持有被縫製物之狀態,而能取出被縫製物。 另,用以執行該控制之控制裝置90的電力也可從馬達驅動電路16a內之電容器獲得。
[依實施形態所獲得之效果] 如上,縫紉機100包含有水平傳送機構40、上下傳送機構60B及控制裝置90,水平傳送機構40具有傳送調節馬達57,用以變更且調節縫紉機馬達16之對於傳送台32之水平方向的往復動作的節距;上下傳送機構60B具有上下傳送馬達66,成為對於傳送台32之上下方向之往復動作之驅動源;控制裝置90控制傳送調節馬達57及上下傳送馬達66而進行藉送布齒31所進行之被縫製物的傳送動作。 因此,針對送布齒31之上下的往復動作,不受來自縫紉機馬達16之限制而可任意動作,故如前述,能使送布齒31以各式各樣的軌跡模式進行周向旋轉移動。 又,針對送布齒31之水平方向之往復動作,即使將從縫紉機馬達16獨立之其他馬達作為驅動源,也能針對前述各種軌跡模式內的一部分加以執行。惟,水平方向之往復衝程是遠大於上下方向的往復衝程,因此需要慣量較低且輸出較大之馬達。另,馬達一旦輸出變大,慣量也趨於變大,因此實際上是很難取得如此的馬達,故不得不將縫製速度降低來進行傳送。 對此,上述縫紉機100是送布齒31之水平方向之往復動作之驅動源採用縫紉機馬達16,送布齒31之上下方向之往復動作之驅動源採用上下運送馬達66,因此針對送布齒31之上下移動,只要在狹窄的往復衝程之範圍內往復進行即可,而對於上下傳送馬達66能使用容易取得且小型、低輸出者。然後,能以更多樣的軌跡模式進行傳送。 又,車縫節距的調節,是利用往常使用之傳送調節體55及傳送調節馬達57之構成,因此可靠性及穩定性高,且具高精確度。
當於不通過第一連桿61B與第二連桿62B之「死點」之角度範圍內驅動上下傳送馬達66時,相對於上下傳送馬達66之固定的軸角度的變化,對第三連桿63B所賦予之軸角度的變化的比例,可能比縫紉機100的情形更大。尤其是當於通過第一連桿61B與第二連桿62B成為直角之軸角度之範圍內驅動上下傳送馬達66時,相對於上下傳送馬達66之固定的軸角度的變化,對第三連桿63B賦予之軸角度變得更大。 因此,相對於縫紉機100中之送布齒31之1個衝程中之上下傳送馬達66的單側轉動的軸角度變化的大小,可將送布齒31之1個衝程中之上下傳送馬達66之往復轉動之去程的軸角度變化的大小與回程的軸角度變化的大小之合計變小。藉此,第二實施形態之縫紉機中之對高速旋轉之縫製之追隨性與縫紉機100中之對高速旋轉之縫製之追隨性間的差距只有一點點。 又,上下傳送馬達66不限於高速對應之構成,而可使用與傳送調節馬達57相同規格且相同性能之構成。
又,在上下傳送馬達66每通過成為第一連桿61B及第二連桿62B之「死點」之軸角度而單側轉動1次便得到送布齒31之一往復的上下移動的機構中,送布齒31之下死點之高度必然成為固定的高度,不能任意調節之(另,藉改變各連桿的連結的組合方式,也能組裝成送布齒31在成為第一連桿61B及第二連桿62B之「死點」之軸角度中成為上死點,此時,送布齒31之上死點之高度必然成為固定的高度,不能任意調節)。 對此,在縫紉機100中,由於不讓上下傳送馬達66通過成為第一連桿61B及第二連桿62B之「死點」之軸角度,因此不會受到如上述之限制,且送布齒31之上死點的高度及下死點的高度都能任意調節。因此,可以更多樣的軌跡模式來移動送布齒31。
又,控制裝置90控制上下傳送馬達66,以於送布齒31之周向旋轉動作中,以傳送前半區間的送布齒變得比傳送後半區間高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因此較厚的被縫製物等也能適當地被傳送。 進而,控制裝置90控制上下傳送馬達66,以於送布齒31之周向旋轉動作中,以傳送後半區間的送布齒變得比傳送前半區間高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因此較薄的被縫製物等也能適當地被傳送。
又,控制裝置90控制上下傳送馬達66,以於送布齒31之周向旋轉動作中,以該送布齒31之齒尖在傳送區間中成為針板11之上表面以下的高度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因此即使不依賴傳送調節機構50,也能迅速地使車縫節距為0。
又,控制裝置90控制上下傳送馬達66,以於送布齒31之周向旋轉動作中,以送布齒31於傳送開始區間與傳送結束區間中變高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因此就算在進行被縫製物的厚度或收縮性會產生變化之被縫製物的縫製時,也能將車縫節距維持固定。
又,控制裝置90控制上下傳送馬達66,以於藉切線裝置14進行切線時,以在該送布齒31往傳送方向下游側移動之區間的途中送布齒31之齒尖暫時地變成針板11之上表面以下的高度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因此可使切線裝置14與被縫製物之距離縮小,而使切線後之被縫製物的上線及下線的殘端變短。
又,控制裝置90控制上下傳送馬達66,以於縫製開始之第一針或者是從縫製開始到規定針數之間,於送布齒31之周向旋轉動作中,形成為傳送區間之送布齒31之齒尖的高度比起在這之後的縫製的送布齒31之齒尖的高度來得低之變形軌跡(6),因此能將被縫製物順利地引進送布齒31與壓布腳之間,而能良好地進行縫製開始時之作業。
進而,控制裝置90控制上下傳送馬達66,以於縫製結束之最後一針或者是縫製結束以前的預定針數之間,於送布齒31之周向旋轉動作中,形成為傳送區間的送布齒之齒尖的高度比起在這之前的針數的送布齒之齒尖的高度來得低之變形軌跡(6),因此能減少被縫製物與送布齒31之鉤拉,並從送布齒31與壓布腳之間順利地拉出被縫製物,而能良好地進行縫製結束時之作業。
又,縫紉機100包含有:電源電壓檢測部98,檢測驅動縫紉機馬達16等之主電源的電力成為不到預定值之低電力;及馬達驅動電路16a,具有在縫紉機馬達16之減速時儲存再生電力之電容器,且控制裝置90是如下進行控制:在藉電源電壓檢測部98檢測到主電源之電力成為不到預定值之低電力時,將馬達驅動電路16a所儲存之再生電力供應到上下傳送馬達66,而使送布齒31之齒尖的高度成為針板上表面之高度或者是在這以下的高度。 藉此,在發生停電時,藉由使送布齒31之前端在位於較針板上表面更上方之狀態下停止,能迴避被縫製物被送布齒31與壓布腳夾住而無法取出之狀態,易於取出被縫製物。
[其他] 上下傳送機構60B是如圖22(A)所示,將上下傳送馬達66迄至傳送台32之間以第一至第五連桿61B至65連結,來進行上下移動之傳遞,但如圖22(B)之上下傳送機構60A所示,也能將第三連桿63B與第四連桿64一體化而使用雙臂曲柄狀之第三連桿63A。此時,轉動軸67就不必將第三連桿63B與第四連桿64連結,因此亦可做成對於縫紉機框架不轉動之固定狀態。
[上下傳送機構的其他例子] 如圖23所示,在上下傳送機構60B中,如前述,也可將第一連桿61B替換成藉上下傳送馬達66驅動旋轉之溝槽凸輪61C。此時,希望能在第二連桿62B之一端部裝設有可在溝槽凸輪61C之凸輪溝611C內沿溝槽轉動且可繞Y軸旋轉之滾子621B。
溝槽凸輪61C之凸輪溝611C是形成為從溝槽凸輪61C之旋轉中心慢慢改變距離之曲線形狀。 然後,欲如前述之上下傳送機構60B,在藉上下傳送馬達66之往復轉動而對送布齒31賦予上下的往復動作時,控制裝置90進行動作控制,藉以使上下傳送馬達66在不通過溝槽凸輪61C之凸輪溝611C中離旋轉中心最遠的點M之軸角度的範圍、且是藉由從該範圍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之往復轉動而使送布齒31只進行上升或者是下降的形狀之範圍H2中進行單側轉動。 又,控制裝置90進行動作控制,以在通過溝槽凸輪61C之凸輪溝611C中離旋轉中心最遠的點M之軸角度的範圍H1中使上下傳送馬達66進行單側轉動,藉此,透過只有上下傳送馬達66之單側轉動,也能對送布齒31賦予上下之往復動作。即,是將從溝槽凸輪61C之旋轉中心增加距離之區間與減少距離之區間連續的合計區間加以利用(亦可為從旋轉中心之距離減少之區間與增加之區間連續之合計區間)。 又,在上下傳送馬達66與溝槽凸輪61C之間,也可有齒輪機構等之傳達機構介於其中。
如此,使用凸輪的構成時也能獲得相同的技術性效果。 另,凸輪並不限於溝槽凸輪,也可使用由外周凸輪所構成之凸輪機構。此時,使用外周形狀與溝槽凸輪61C之凸輪溝611C相同的外周凸輪。又,第二連桿62B希望是藉彈簧等彈性體來使滾子621B賦予朝向外周凸輪之外周側之勢能,以維持滾子621B始終抵接於外周凸輪之外周之狀態。
[其他] 又,在上述發明的實施形態中,是舉雙線連鎖縫的縫紉機為例,但傳送裝置30也能適用在以送布齒傳送被縫製物之任一種的縫紉機。 又,在上述發明的實施形態中,是以將第一連桿61B直接安裝連結在上下傳送馬達66之輸出軸為例,但也可在上下傳送馬達66之輸出軸與第一連桿61B之間將傳達構件或傳達機構介於其中來間接地連接。
100‧‧‧縫紉機11‧‧‧針板12‧‧‧旋梭14‧‧‧切線裝置16‧‧‧縫紉機馬達16a、57a、66a‧‧‧馬達驅動電路161‧‧‧編碼器20‧‧‧輸送帶機構21‧‧‧從動滑輪22‧‧‧正時皮帶30‧‧‧傳送裝置31‧‧‧送布齒32‧‧‧傳送台32A‧‧‧一端部32B‧‧‧另一端部33‧‧‧下軸40‧‧‧水平傳送機構41‧‧‧曲柄桿42‧‧‧水平傳送軸43‧‧‧水平傳送臂50‧‧‧傳送調節機構51‧‧‧搖動臂52‧‧‧支軸53‧‧‧第一連桿體54‧‧‧第二連桿體55‧‧‧傳送調節體56‧‧‧輸入臂57‧‧‧傳送調節馬達58、59‧‧‧傳達連桿60A、60B‧‧‧上下傳送機構61B‧‧‧第一連桿61C‧‧‧溝槽凸輪611C‧‧‧凸輪溝62B‧‧‧第二連桿63A、63B‧‧‧第三連桿621B‧‧‧滾子64‧‧‧第四連桿65‧‧‧第五連桿66‧‧‧上下傳送馬達67‧‧‧轉動軸90‧‧‧控制裝置91‧‧‧CPU92‧‧‧ROM93‧‧‧RAM94‧‧‧EEPROM95‧‧‧踏板95a、96a‧‧‧介面96‧‧‧操作輸入部97‧‧‧電源電路98‧‧‧電源電壓檢測部(電源降低檢測部)H1、H2‧‧‧範圍M‧‧‧點X、Y、Z‧‧‧方向
圖1是顯示縫紉機之機床部內之主要構成之立體圖。 圖2是傳送調節機構之立體圖。 圖3是上下傳送機構之立體圖。 圖4是上下傳送馬達在軸角度0°時之上下傳送機構的動作說明圖。 圖5是上下傳送馬達在軸角度-5°時之上下傳送機構的動作說明圖。 圖6是上下傳送馬達在軸角度+5°時之上下傳送機構的動作說明圖。 圖7是顯示縫紉機之控制系統之方塊圖。 圖8是顯示進行通常傳送時之基準形的軌跡之線圖。 圖9是一線圖,顯示以順時針方向的轉動及逆時針方向的轉動所得到之基準形之軌跡模式資料之上下傳送馬達的軸角度與上軸角度的關係。 圖10是顯示變形軌跡(1)之線圖。 圖11是一線圖,顯示以順時針方向的轉動及逆時針方向的轉動所得到之變形軌跡(1)之軌跡模式資料之上下傳送馬達的軸角度與上軸角度的關係。 圖12是顯示變形軌跡(2)之線圖。 圖13是一線圖,顯示以順時針方向的轉動及逆時針方向的轉動所得到之變形軌跡(2)之軌跡模式資料之上下傳送馬達的軸角度與上軸角度的關係。 圖14是顯示變形軌跡(3)之線圖。 圖15是一線圖,顯示以順時針方向的轉動及逆時針方向的轉動所得到之變形軌跡(3)之軌跡模式資料之上下傳送馬達的軸角度與上軸角度的關係。 圖16是顯示變形軌跡(4)之線圖。 圖17是一線圖,顯示以順時針方向的轉動及逆時針方向的轉動所得到之變形軌跡(4)之軌跡模式資料之上下傳送馬達的軸角度與上軸角度的關係。 圖18是顯示變形軌跡(5)之線圖。 圖19是一線圖,顯示以順時針方向的轉動及逆時針方向的轉動所得到之變形軌跡(5)之軌跡模式資料之上下傳送馬達的軸角度與上軸角度的關係。 圖20是顯示變形軌跡(6)之線圖。 圖21是一線圖,顯示以順時針方向的轉動及逆時針方向的轉動所得到之變形軌跡(6)之軌跡模式資料之上下傳送馬達的軸角度與上軸角度的關係。 圖22(A)是顯示發明的實施形態之上下傳送機構之概略之構成圖;圖22(B)是顯示上下傳送機構之另一例的概略之構成圖。 圖23是顯示上下傳送機構之另一例之說明圖。
100‧‧‧縫紉機
11‧‧‧針板
12‧‧‧旋梭
20‧‧‧輸送帶機構
21‧‧‧從動滑輪
22‧‧‧正時皮帶
30‧‧‧傳送裝置
31‧‧‧送布齒
32‧‧‧傳送台
33‧‧‧下軸
40‧‧‧水平傳送機構
41‧‧‧曲柄桿
42‧‧‧水平傳送軸
43‧‧‧水平傳送臂
50‧‧‧傳送調節機構
51‧‧‧搖動臂
52‧‧‧支軸
55‧‧‧傳送調節體
56‧‧‧輸入臂
57‧‧‧傳送調節馬達
58、59‧‧‧傳達連桿
60B‧‧‧上下傳送機構
61B‧‧‧第一連桿
62B‧‧‧第二連桿
63B‧‧‧第三連桿
64‧‧‧第四連桿
65‧‧‧第五連桿
66‧‧‧上下傳送馬達
67‧‧‧轉動軸
X、Y、Z‧‧‧方向

Claims (18)

  1. 一種縫紉機,包含有:縫針上下移動機構,將針桿上下移動;縫紉機馬達,成為前述縫針上下移動機構之驅動源;傳送台,支撐傳送針板上之被縫製物之送布齒;水平傳送機構,從前述縫紉機馬達獲得動力,而對於前述傳送台傳遞水平方向之往復動作;及上下傳送機構,對於前述傳送台賦予上下方向之往復動作;前述縫紉機之特徵在於:前述水平傳送機構具有傳送調節馬達,用以變更且調節藉前述縫紉機馬達之對於前述傳送台之水平方向的往復動作之節距,且前述上下傳送機構具有上下傳送馬達,成為對於前述傳送台之上下方向之往復動作之驅動源,前述縫紉機並包含有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控制前述傳送調節馬達及前述上下傳送馬達而進行藉前述送布齒所進行之前述被縫製物之傳送動作,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使其與上軸角度同步,而令前述送布齒以預定的軌跡進行周向旋轉。
  2. 如請求項1之縫紉機,其中前述上下傳送機構包含有:第一連桿,連結於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之輸出軸並進行轉動動作;第二連桿,其一端部連結於前述第一連桿的轉動端 部;第三連桿,其一端部連結於前述第二連桿之另一端部;及轉動軸,連結於前述第三連桿,並被支撐在縫紉機機架;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使其於不通過因前述第一連桿與前述第二連桿而成為死點之軸角度之角度範圍內進行往復轉動動作,藉此對前述第三連桿賦予往復轉動動作,而對前述傳送台賦予上下方向之往復動作。
  3. 如請求項2之縫紉機,其中前述上下傳送機構是連結於前述傳送台中之送布方向上游側即一端部,前述水平傳送機構是連結於前述傳送台中之送布方向下游側即另一端部。
  4. 如請求項3之縫紉機,其中前述上下傳送機構包含有:第四連桿,經由前述轉動軸而與前述第三連桿連結;及第五連桿,其一端部連結於前述第四連桿之轉動端部,並且另一端部連結於前述傳送台之一端部。
  5. 如請求項1之縫紉機,其中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以於前述送布齒之周向旋轉動作中,以傳送前半區間之送布齒變得比傳送後半區間高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
  6. 如請求項1之縫紉機,其中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以於前述送布齒之周向旋轉動作中,以傳送後半區間的送布齒變得比傳送前半區間高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
  7. 如請求項1之縫紉機,其中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以於前述送布齒之周向旋轉動作中,以送布齒於傳送開始區間與傳送結束區間中變高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
  8. 如請求項1之縫紉機,其中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以於前述送布齒之周向旋轉動作中,以該送布齒的齒尖在傳送區間中成為針板的上表面以下的高度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
  9. 如請求項1之縫紉機,其中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以於縫製開始之第一針或者是從縫製開始至規定針數之間,在前述送布齒之周向旋轉動作中,以傳送區間之前述送布齒之齒尖的高度變得比在這之後的縫製的送布齒之齒尖的高度低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
  10. 如請求項1或9之縫紉機,其中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以於縫製結束的最後針或者是縫製結束以前的預定針數之間,於前述送布齒的周向旋轉動作中,以傳送區間之前述送布齒之齒尖的高度變得比在這之前的縫製之送布齒之齒尖的高度低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
  11.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縫紉機,其包含有:電源降低檢測部,檢測驅動前述縫紉機馬達的主電源之電力成為不到預定值之低電力;及馬達驅動電路,在前述縫紉機馬達減速時儲存再生電力;前述控制裝置是如下進行控制:在藉前述電源降低檢測部檢測到主電源之電力不到預定值之低電力時,將前述馬達驅動電路所儲存之再生電力供應到前述上下傳送馬達,而使前述送布齒之齒尖的高度成為針板上表面以下之高度。
  12. 如請求項1至7、及9中任一項之縫紉機,其包含有切線裝置,該切線裝置在前述送布齒之下側將車線切斷,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以使其在藉前述切線裝置進行切線之際,以於傳送區間之途中暫時讓前述送布齒的齒尖成為針板的上表面以下的高度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
  13. 如請求項10之縫紉機,其包含有切線裝置,該切線裝置在前述送布齒之下側將車線切斷,前述控制裝置控制前述上下傳送馬達,以使其在藉前述切線裝置進行切線之際,以於傳送區間之途中暫時讓前述送布齒的齒尖成為針板的上表面以下的高度之軌跡進行周向旋轉。
  14.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縫紉機,其是於縫紉機機床部內將前述傳送調節馬達與前述上下傳送馬達分離地配置於該縫紉機機床部之長邊方向上。
  15. 如請求項10之縫紉機,其是於縫紉機機床部內將前述傳送調節馬達與前述上下傳送馬達分離地配置於該縫紉機機床部之長邊方向上。
  16. 如請求項11之縫紉機,其是於縫紉機機床部內將前述傳送調節馬達與前述上下傳送馬達分離地配置於該縫紉機機床部之長邊方向上。
  17. 如請求項12之縫紉機,其是於縫紉機機床部內將前述傳送調節馬達與前述上下傳送馬達分離地配置於該縫紉機機床部之長邊方向上。
  18. 如請求項13之縫紉機,其是於縫紉機機床部內將前述傳送調節馬達與前述上下傳送馬達分離地配置於該縫紉機機床部之長邊方向上。
TW105130069A 2015-09-18 2016-09-14 縫紉機 TWI7060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5758 2015-09-18
JP2015-185758 2015-09-18
JP2016-029987 2016-02-19
JP2016029987 2016-02-19
JP2016075645A JP6774775B2 (ja) 2015-09-18 2016-04-05 ミシン
JP2016-075645 2016-04-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3818A TW201713818A (zh) 2017-04-16
TWI706063B true TWI706063B (zh) 2020-10-01

Family

ID=58224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0069A TWI706063B (zh) 2015-09-18 2016-09-14 縫紉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44793B (zh)
DE (1) DE102016117553A1 (zh)
TW (1) TWI7060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87056A (ja) * 2017-05-02 2018-11-29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7030464B2 (ja) * 2017-09-22 2022-03-07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CN108998899B (zh) * 2018-08-16 2021-05-11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改善收线的送布机构
CN110424106B (zh) * 2019-09-06 2021-05-28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的抬压脚及倒缝驱动结构
CN115182104A (zh) * 2021-04-02 2022-10-14 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柔性调节的送料勾线机构及缝纫机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65642B (en) * 1999-09-06 2003-12-11 Juki Kk Feeder for sewing machine
EP2325364A2 (en) * 2009-11-11 2011-05-25 JUKI Corporation Cloth feed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91790A (en) * 1979-12-27 1981-07-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Cloth feeding driving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
JP5084190B2 (ja) * 2006-07-05 2012-11-28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4903598B2 (ja) * 2007-02-16 2012-03-28 Juki株式会社 玉縁縫いミシン
KR20080082361A (ko) * 2007-03-08 2008-09-11 썬스타 특수정밀 주식회사 자수 미싱
CN101696534A (zh) * 2009-10-29 2010-04-21 浙江新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机头与机座分体式花样缝纫机
JP5845683B2 (ja) * 2011-07-25 2016-01-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
CN104120548B (zh) * 2011-07-25 2016-05-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JP5925603B2 (ja) * 2012-05-31 2016-05-25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65642B (en) * 1999-09-06 2003-12-11 Juki Kk Feeder for sewing machine
EP2325364A2 (en) * 2009-11-11 2011-05-25 JUKI Corporation Cloth feed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44793A (zh) 2017-03-29
CN106544793B (zh) 2021-02-02
DE102016117553A1 (de) 2017-03-23
TW201713818A (zh) 2017-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6063B (zh) 縫紉機
JP5073478B2 (ja) 水平多針キルティング機械および方法
JP6761659B2 (ja) ミシン
KR20170114979A (ko) 재봉기
CN109371576B (zh) 送布牙架调节机构及使用该机构的包缝机
JP4624169B2 (ja) ミシンの送り装置
CN105088547B (zh) 缝纫机抬牙送料机构及缝纫机
JP2009089833A (ja) ミシンの布送り装置
CN105908395B (zh) 缝纫机
JP5925603B2 (ja) ミシン
JP6774775B2 (ja) ミシン
JP2018029681A (ja) ミシン
JP5957227B2 (ja) ボタン穴かがりミシン
KR20120064006A (ko) 재봉기
JP6918530B2 (ja) 扁平縫いミシン
JP2016154776A (ja) ミシン
JP6045318B2 (ja) ミシン
CN109537182B (zh) 缝纫机
JP2009240389A (ja) ミシン
JP5555482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2018046894A (ja) ミシン及び縫製システム
CN101275340B (zh) 钉扣缝纫机
JP4038112B2 (ja) 差動送りミシン
CN107956047B (zh) 一种缝纫机
JP6894251B2 (ja) ミシ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