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6210B - 车辆用空调单元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6210B
CN109476210B CN201780044703.6A CN201780044703A CN109476210B CN 109476210 B CN109476210 B CN 109476210B CN 201780044703 A CN201780044703 A CN 201780044703A CN 109476210 B CN109476210 B CN 1094762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pace
air conditioning
upstream
lower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47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6210A (zh
Inventor
小林亮
奥村佳彦
关户康裕
加藤慎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762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62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62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62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33Cool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densed liquid drainage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28Constructional lay-out of the devices in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64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ir stream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7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the type of heat exchanger, e.g. condenser, evaporat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排水时的噪音的产生,并抑制换气损失的车辆用空调单元。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在空调壳体(12)设有空间形成部(20),该空间形成部形成相对于通风路(13)被划分出的排水用空间(21)。在该空间形成部形成有排水部(24),该排水部将空调壳体的内部的水向空调壳体的外部排出。并且,在空间形成部形成有上游侧连通部(26),该上游侧连通部使通风路中的送风机(18)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上游侧空间(131)与排水用空间连通。此外,在空间形成部形成有下游侧连通部(27),该下游侧连通部使通风路中的送风机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下游侧空间(132)与排水用空间连通。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单元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以2016年7月22日申请的日本申请号2016-144484号为基础,将该记载内容引用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车辆用空调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空气混合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对在冷却用热交换器即蒸发器被冷却的空气与在加热用热交换器即加热器芯被加热的空气的混合比例进行调整,从而对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整。
对于这样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存在一种在蒸发器等的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下游侧配置有将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送风机,即所谓的吸入式布置的车辆用空调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3590号公报
在一般的车辆用空调单元中,当流入蒸发器的空气在蒸发器被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时,在蒸发器的表面产生冷凝水。因此,在车辆用空调单元的空调壳体设有排水孔,该排水孔设于蒸发器的下侧并将冷凝水向外部排出。
然而,在上述的吸入式布置的车辆用空调单元中,送风机配置于蒸发器的空气流下游侧。在这样的构造中,通过使空调壳体中的设有排水孔的空间的压力比空调壳体的外部的压力低,使空调壳体的外部的空气容易经由排水孔流入空调壳体的内部空间。
当空调壳体的外部的空气从排水孔流入空调壳体的内部时,在排水时产生来自排水孔的噪音,并且因吸入车室外的空气导致换气损失变大。
与此相对,考虑在送风机的空气吹出侧设置排水孔。在这样的构造中,空调壳体的内部空间中的设有排水孔的空间的压力比空调壳体的外部的压力高,因此空调壳体的外部的空气难以经由排水孔流入空调壳体的内部空间。
但是,在将排水孔设于送风机的空气吹出侧的构造中,在热交换器被温度调整后的空气的一部分经由排水孔向空调壳体的外部流动,因此换气损失变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排水时的噪音的产生,并抑制换气损失的车辆用空调单元。
本发明将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车辆用空调单元作为对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具备:
空调壳体,该空调壳体形成向车室内吹送送风空气的通风路;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收容于空调壳体的内部,使在该热交换器的内部流通的流体与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
送风机,该送风机配置于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下游侧,产生向车室内流动的气流。
在空调壳体设有空间形成部,该空间形成部形成相对于通风路被划分出的排水用空间。
空间形成部具有:排水部,该排水部将空调壳体的内部的水向空调壳体的外部排出;上游侧连通部,该上游侧连通部使通风路中的送风机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上游侧空间与排水用空间连通;下游侧连通部,该下游侧连通部使通风路中的送风机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下游侧空间与排水用空间连通;下壁形成部,该下壁形成部构成空调壳体的下壁面的一部分;以及划分部,在该划分部与下壁形成部之间形成排水用空间,并且划分部对上游侧空间和下游侧空间进行划分。排水部形成于下壁形成部,下游侧连通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划分部的面向下游侧空间的部位中的与下壁形成部相连的连接部位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观点,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具备:
空调壳体,该空调壳体形成向车室内吹送送风空气的通风路;
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收容于空调壳体的内部,使在该热交换器的内部流通的流体与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
送风机,该送风机配置于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下游侧,产生向车室内流动的气流。
在空调壳体设有空间形成部,该空间形成部形成相对于通风路被划分出的排水用空间。
空间形成部具有:排水部,该排水部将空调壳体的内部的水向空调壳体的外部排出;上游侧连通部,该上游侧连通部使通风路中的送风机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上游侧空间与排水用空间连通;下游侧连通部,该下游侧连通部使通风路中的送风机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下游侧空间与排水用空间连通;下壁形成部,该下壁形成部构成空调壳体的下壁面的一部分;以及划分部,在该划分部与下壁形成部之间形成排水用空间,并且划分部对上游侧空间和下游侧空间进行划分。排水部形成于下壁形成部,下游侧连通部形成于划分部的面向下游侧空间的部位中的位于与下壁形成部相连的连接部位的上方的部位。
排水用空间与送风机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上游侧空间和送风机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下游侧空间这两者连通。因此,排水用空间的内部压力为上游侧空间的压力与下游侧空间的压力之间的中间压力。即,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单元中,与以往的车辆用空调单元相比,空调壳体中的设有排水部的空间的压力与空调壳体的外部的压力间的压力差变小。
由此,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单元中,空调壳体的外部的空气难以经由排水部流入空调壳体的上游侧空间,因此能够抑制排水时的噪音的产生,并且能够抑制空调壳体的外部的空气的流入带来的换气损失。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单元中,空调壳体的下游侧空间的空气难以经由排水部向空调壳体的外部流出,因此能够抑制空调壳体内的空气的流出带来的换气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是第一比较例的车辆用空调单元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是第二比较例的车辆用空调单元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9是图8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1是图10的XI-XI剖视图。
图12是图10的XII-XI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在先前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了的事项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有时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其说明。并且,在实施方式中仅对结构要素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能够对结构要素的其他部分应用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结构要素。以下的实施方式只要不特别妨碍组合,即使未明示也能够部分地将实施方式彼此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各图中表示上下、左右、前后的各箭头表示车辆搭载状态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
图1所示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配置于在车室内的前部配置的仪表板的内侧等。如图1所示,车辆用空调单元10具备空调壳体12、未图示的内/外气门、蒸发器16、送风机18、未图示的加热器芯、未图示的空气混合门等。
空调壳体12构成车辆用空调单元10的外壳,并且在内部形成有供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流动的通风路13。空调壳体12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由在强度方面优异的树脂(例如,聚丙烯)形成。另外,空调壳体12根据树脂成型上的便利、内部部件的组装上的方便等,实际上构成为多个分割壳体的组装体。具体而言,空调壳体12通过由螺栓,夹子等紧固部件将多个分割壳体紧固而构成。
虽然未图示,但是在空调壳体12相邻地形成有送风机18的空气流上游侧、导入车室外空气(即,外气)的外气导入部、导入车室内空气(即,内气)的内气导入部。并且,虽然未图示,但是在空调壳体12的内部配置有对外气导入部和内气导入部的开口比例进行调整的内/外气门。
虽然未图示,但是在空调壳体12中,在送风机18的空气流下游侧形成有除霜开口部、面部开口部以及足部开口部。除霜开口部是用于将空气向车辆的车窗玻璃的内侧供给的开口部。面部开口部是用于将空气向车室内的乘员的上半身侧供给的开口部。足部开口部是用于将空气向车室内的乘员的下半身侧供给的开口部。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在空调壳体12的内部设有对前述的各开口部的开闭状态进行调整的吹出模式门。
在空调壳体12配置有空气过滤器14,该空气过滤器14收集从外气导入部或者内气导入部导入的空气所含的灰尘等异物。空气过滤器14由未图示的过滤框架、过滤元件等构成。
在空调壳体12收容有作为对在空调壳体12的内部流动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而发挥功能的蒸发器16。蒸发器16配置于空气过滤器14的空气流下游侧以供通过了空气过滤器14的空气通过。
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16由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中的低压侧的热交换器构成。即,蒸发器16是如下的热交换器:通过使在蒸发器16的内部流动的低温低压的流体(即,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而对在空调壳体12的内部流动的空气进行冷却。蒸发器16的外形为矩形的薄型形状。并且,蒸发器16配置为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的厚度方向为前后方向。
在空调壳体12配置有产生向车室内吹出的气流的送风机18。送风机18配置于空调壳体12的内部的蒸发器16的空气流下游侧。送风机18具备风扇181以及电动机183,该电动机183驱动与风扇181连结的旋转轴182旋转。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8配置为,旋转轴182的轴向沿着蒸发器16的厚度方向延伸。
风扇181将从旋转轴182的轴向吸入的空气向与旋转轴182的轴向交叉的方向吹出。本实施方式的风扇181由离心风扇构成,该离心风扇具有动压比轴流风扇小、静压比轴流风扇大的特性。离心风扇是将从旋转轴182的轴向吸入的空气向旋转轴的径向的外侧吹出的风扇。
此处,离心风扇根据叶片形状被划分为西洛克风扇、径流式风扇、涡轮风扇。本实施方式的风扇181由即使在离心风扇中也能够获得较高的静压的涡轮风扇构成。另外,离心风扇也可以由涡轮风扇以外的西洛克风扇、径流式风扇构成。
在空调壳体12形成有收容风扇181的风扇收容部15。风扇收容部15形成于空调壳体12的蒸发器16的空气流下游侧。
在风扇收容部15的位于旋转轴182的轴向的一端侧的部位设定有将空气向风扇181的内部引导的空气吸入部151。并且,在风扇收容部15设定有将在风扇181的内部产生的气流向旋转轴182的径向的外侧吹出的空气吹出部152。
本实施方式的风扇收容部15构成为包含分隔壁部153,该分隔壁部153将通风路13中的送风机18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上游侧空间131和送风机18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下游侧空间132分隔。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8的配置方式如下:空气吸入部151与蒸发器16的空气的流出面161相对,以使通过了蒸发器16的空气容易被引导至空气吸入部151。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16以能够从空气吸入部151观察到蒸发器的方式配置成空气的流出面161与空气吸入部151相对的状态。
在空调壳体12中,在空气吹出部152的空气流下游侧配置有未图示的加热器芯。加热器芯是对通过了蒸发器16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作为加热器芯能够采用例如,将冷却内燃机的冷却水作为热源来对通过了蒸发器16的空气进行加热的热交换器。
并且,在空调壳体12中,在空气吹出部152的下游侧形成有未图示的冷风旁路通道。冷风旁路通道是使从送风机18吹出的气流绕过加热器芯而流动的通道。
此外,在空调壳体12中,配置有空气混合门。空气混合门是对通过加热器芯的空气和通过冷风旁路通道的空气的风量比例进行调整的部件。另外,在空调壳体12中,在加热器芯和冷风旁路通道的空气流下游侧形成有前述的除霜开口部、面部开口部、以及足部开口部。
在空调壳体12设有空间形成部20,该空间形成部20形成相对于供空气流通的通风路13被划分出的排水用空间21。排水用空间21是用于将空调壳体12的内部的水向空调壳体12的外部排出的空间。
空间形成部20设于通风路13中的送风机18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上游侧空间131与通风路13中的送风机18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下游侧空间132之间。具体而言,空间形成部20设于风扇收容部15的分隔壁部153的下侧且与空调壳体12的下壁面121相邻的位置。
空间形成部20具有构成空调壳体12的下壁面121的一部分的下壁形成部22以及对上游侧空间131和下游侧空间132进行划分的划分部23。排水用空间21形成于下壁形成部22与划分部23之间。
下壁形成部22与空调壳体12的下壁面121一体地构成。另外,下壁形成部22也可以不是与空调壳体12的下壁面121一体形成的结构,由与空调壳体12不同的其他的部件构成。
在下壁形成部22形成有将空调壳体12的内部的水向空调壳体12的外部排出的排水部24。下壁形成部22以使向空调壳体12的下壁面121侧滴落的水向排水部24聚集的方式且以设有排水部24的部位与其他的部位相比位于上下方向的下侧的方式倾斜。
排水部24由从下壁形成部22向下方突出的管状的部位构成。在排水部24连接有用于将空调壳体12的内部的水向车室外引导的排水管25。
空间形成部20的划分部23与空调壳体12的风扇收容部15的分隔壁部153一体地构成。另外,划分部23也可以不是与分隔壁部153一体形成的结构,而是由与分隔壁部153不同的其他部件构成。
在划分部23形成有上游侧连通部26,该上游侧连通部26使通风路13中的送风机18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上游侧空间131与排水用空间21连通。上游侧连通部26形成于划分部23中的面向上游侧空间131的部位。
本实施方式的上游侧连通部26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划分部23中的与下壁形成部22相连的第一连接部位231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游侧连通部26由形成于划分部23中的与下壁形成部22相邻的位置的多个连通孔261构成。多个连通孔261由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而形成的纵长的孔构成。另外,连通孔261也可以由横长的孔构成。
回到图1,在空间形成部20的划分部23形成有下游侧连通部27,该下游侧连通部27使通风路13中的送风机18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下游侧空间132与排水用空间21连通。本实施方式的下游侧连通部27形成于划分部23中的面向下游侧空间132的部位。
本实施方式的下游侧连通部27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划分部23中的与下壁形成部22相连的第二连接部位232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下游侧连通部27由形成于划分部23中的与下壁形成部22相邻的位置的多个连通孔271构成。多个连通孔271由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而形成的纵长的孔构成。另外,连通孔271也可以由横长的孔构成。
此处,当在避开上游侧连通部26和下游侧连通部27的位置切断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12时,如图4所示,由下壁形成部22和划分部23形成大致四边形的排水用空间21。另外,划分部23中的与下壁形成部22相连的各连接部位231、232是划分部23中的与下壁形成部22交叉的下侧的部位。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示出了上游侧连通部26和下游侧连通部27是由相同的数量和相同的形状的连通孔261、271构成的结构,但是不限定于此。排水用空间21的压力状态根据上游侧连通部26和下游侧连通部27各自的连通孔261、271的数量、形状而产生变化。上游侧连通部26和下游侧连通部27各自的连通孔261、271的数量、形状只要以使排水用空间21的压力状态为期望的压力状态的方式适当进行变更即可。
接着,参照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的动作进行说明。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当送风机18的风扇181由电动机183旋转驱动时,如图5所示,在空调壳体12的内部产生向车室内流动的气流。
具体而言,在通风路13中的上游侧空间131中,如图5的箭头AFU所示,从外气导入部或者内气导入部导入的气流经由空气过滤器14流入蒸发器16。该气流在蒸发器16被冷却到规定的温度后,从空气吸入部151被吸入到风扇181。
被吸入到风扇181的空气如图5的箭头AFD所示,从风扇181的内侧向径向外侧吹出。该气流在通风路13中的下游侧空间132中流动。在下游侧空间132中,该气流通过未图示的加热器芯或者冷风旁路通道后,经由各开口部中的任意开口向车室内吹出。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的水的流动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当在上游侧空间131中流动的空气在蒸发器16被冷却时,空气所含的水分冷凝。如图5的箭头Wcd所示,冷凝水沿着蒸发器16的空气的流出面161向下方流动,并向形成上游侧空间131的下壁面121滴落。滴落到空调壳体12的下壁面121的冷凝水从上游侧连通部26流入排水用空间21,经由排水部24和排水管25向车室外排出。
此处,有时冷凝水的一部分与在蒸发器16被冷却后的空气一起被吸入风扇181。该冷凝水通过与空气一起向风扇181的径向外侧吹出,侵入下游侧空间132。侵入下游侧空间132的冷凝水从下游侧连通部27流入排水用空间21,经由排水部24和排水管25向车室外排出。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排水用空间21与送风机18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上游侧空间131和送风机18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下游侧空间132这两者连通。因此,排水用空间21的内部的压力为上游侧空间131的压力与下游侧空间132的压力之间的中间压力。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排水用空间21与空调壳体12的外部的压力差比上游侧空间131与空调壳体12的外部的压力差以及下游侧空间132与空调壳体12的外部的压力差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能够抑制因设有排水部24的空间与空调壳体12的外部的压力差而产生各种故障。
此处,参照图6、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的比较例进行说明。图6是第一比较例的车辆用空调单元CE1的示意性剖视图。并且,图7是第二比较例的车辆用空调单元CE2的示意性剖视图。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在图6、图7中,对于比较例的车辆用空调单元CE1、CE2中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
如图6所示,第一比较例的车辆用空调单元CE1中,在形成空气调节壳体12的上游侧空间131的下壁面121形成排水部DH1。具体而言,排水部DH1设于空调壳体12中的位于蒸发器16的下侧的部位。
如图6的箭头Wcd所示,第一比较例的车辆用空调单元CE1中,在蒸发器16产生的冷凝水滴落到形成上游侧空间131的下壁面121后,经由排水部DH1和排水管25向车室外排出。
但是,在第一比较例的车辆用空调单元CE1中,排水部DH1形成于压力比空调壳体12的外部的压力低的上游侧空间131。因此,如图6的箭头AFin所示,空调壳体12的外部的空气容易经由排水部DH1侵入空调壳体12的内部。
当空调壳体12的外部的空气从排水部DH1侵入空调壳体12的内部时,在排水时产生来自排水部DH1的噪音,因吸入车室外的空气而导致的换气损失变大。
接着,如图7所示,第二比较例的车辆用空调单元CE2中,在形成空调壳体12的下游侧空间132的下壁面121形成排水部DH2。具体而言,排水部DH2设于空调壳体12中的位于风扇181的下侧的部位。
如图7的箭头Wcd所示,在第二比较例的车辆用空调单元CE2中,在蒸发器16产生的冷凝水流入形成下游侧空间132的下壁面121后,经由排水部DH2和排水管25向车室外排出。
但是,在第二比较例的车辆用空调单元CE2中,排水部DH2形成于压力比空调壳体12的外部的压力高的下游侧空间132。因此,如图7的箭头AFout所示,从风扇181吹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容易经由排水部DH2向空调壳体12的外部流动。当从风扇181吹出的空气的一部分经由排水部DH2向空调壳体12的外部流动时,因在蒸发器16被冷却的空气向空调壳体12的外部流出而导致的换气损失变大。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由空间形成部20形成与送风机18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上游侧空间131和送风机18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下游侧空间132这两者连通的排水用空间21。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相对于空间形成部20形成有排水部24。
由此,空调壳体12中的设有排水部24的空间的压力为上游侧空间131的压力与下游侧空间132的压力之间的中间压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与各比较例的车辆用空调单元CE1、CE2相比,空调壳体12中的设有排水部24的空间的压力与空调壳体12的外部的压力间的压力差变小。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与第一比较例的车辆用空调单元CE1相比,空调壳体12的外部的空气难以经由排水部24流入空调壳体12的上游侧空间13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能够抑制排水时的噪音的产生,并且抑制空调壳体12的外部的空气的流入带来的换气损失。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与第二比较例的车辆用空调单元CE2相比,空调壳体12的下游侧空间132的空气难以经由排水部24向空调壳体12的外部流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能够抑制空调壳体12内的空气的流出带来的换气损失。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上游侧连通部26形成于划分部23中的与下壁形成部22相连的第一连接部位231的位置。由此,在空调壳体12的上游侧空间131中滴落到下壁面121的水容易从上游侧连通部26流入排水部24。因此,在本结构中,能够实现空调壳体12的上游侧空间131中的顺畅的排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下游侧连通部27形成于划分部23中的与下壁形成部22相连的第二连接部位232的位置。由此,在空调壳体12的下游侧空间132中滴落到下壁面121的水容易从下游侧连通部27向排水部24流动。因此,在本结构中,能够实现空调壳体12的下游侧空间132中的顺畅的排水。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蒸发器16产生的冷凝水经由排水部24等向空调壳体12的外部排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从排水部24排出的水不限定于冷凝水。有时雨水等从外气导入部等侵入空调壳体12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即使对于从外气导入部等侵入的水也与冷凝水同样地,能够经由排水部24等向空调壳体12的外部排出。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图9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划分部23中的设置下游侧连通部27A的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8、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下游侧连通部27A形成于划分部23中的面向下游侧空间132的部位中的与下壁形成部22相连的第二连接部位232的上侧的位置。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下游侧连通部27A由多个连通孔272构成,该多个连通孔272形成于划分部23中的从下壁形成部22向上方离开的位置。多个连通孔272由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而形成的纵长的孔构成。另外,连通孔272也可以由横长的孔构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上游侧连通部26A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于划分部23中的面向上游侧空间131的部位中的与下壁形成部22相连的第一连接部位231的位置。
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能够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特别地,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下游侧连通部27A在划分部23中的面向下游侧空间132的部位中,形成于与下壁形成部22相连的第二连接部位232的上侧的位置。这样一来,将下游侧连通部27A形成于位于划分部23中的与下壁形成部22相连的第二连接部位232的上方的部位的话,能够抑制在空调壳体12的下游侧空间132中水滴落到下壁面121。由此,在本结构中,例如当在送风机18的空气流下游侧配置有电气部件、电子部件等时,能够抑制电气部件、电子部件等的浸水。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0~图12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连通部26B和下游侧连通部27B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10、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游侧连通部26B由与下壁形成部22的壁面交叉的狭缝状的多个连通孔263构成。构成上游侧连通部26B的多个连通孔263各自在划分部23中的面向上游侧空间131的部位中,从与下壁形成部22相连的第一连接部位231向上侧延伸。
并且,如图10、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下游侧连通部27B由与下壁形成部22的壁面交叉的狭缝状的多个连通孔273构成。构成下游侧连通部27B的多个连通孔273各自在划分部23中的面向下游侧空间132的部位中,从与下壁形成部22相连的第二连接部位232向上侧延伸。
此处,当使用上下模具通过注射成型将包含空调壳体12中的划分部23的部位一体地形成时,有可能因构成上游侧连通部26B和下游侧连通部27B的多个连通孔263、273产生咬齿等。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上游侧连通部26B和下游侧连通部27B的多个连通孔263、273各自由从划分部23中的与下壁形成部22相连的各连接部位231、232延伸到上侧的端部的狭缝状的孔构成。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能够使用上下模具通过注射成型将包含空调壳体12中的划分部23的部位一体地形成。
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能够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特别地,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上游侧连通部26B和下游侧连通部27B由在与下壁形成部22的壁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多个连通孔263、273构成。
这样一来,将上游侧连通部26B和下游侧连通部27B这两者由与下壁形成部22的壁面交叉的狭缝状的连通孔263、273构成的话,能够使空气在连通孔263、273的上侧的区域流动,并且使水在下侧的区域流动。这样一来,在连通孔263、273中分别确保了供空气流动的区域和供水流的区域的构造中,抑制了水的流动与空气的流动的干渉,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噪音的产生。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上游侧连通部26B和下游侧连通部27B这两者由与下壁形成部22的壁面交叉的狭缝状的连通孔263、273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中,也可以例如,将上游侧连通部26B和下游侧连通部27B中的一方的连通部由狭缝状的连通孔构成。
(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进行以下各种变形。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由离心风扇构成送风机18的风扇18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送风机18的风扇181不限定于离心风扇,也可以由轴流风扇、横流风扇构成。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将送风机18的风扇181配置于与蒸发器16的流出面161相对的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蒸发器16和送风机18的配置方式能够根据空调壳体12的形状进行适当的变更。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以蒸发器16的热交换部的厚度方向为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蒸发器16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蒸发器16也可以以热交换部的厚度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稍稍倾斜的方式而配置。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由制冷循环的蒸发器16冷却空气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冷却空气的热交换器不限定于蒸发器16,例如,也可以由在内部流通冷水的热交换器构成。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通风路13的上游侧空间131配置有蒸发器16的结构,但是不限定于此。车辆用空调单元10也可以是例如,在通风路13的上游侧空间131配置有蒸发器16和加热器芯这两者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不言而喻,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明示特别必须的情况以及被认为在原理上明显必须的情况之外,并不一定是必须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提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明示特别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限定于特定的数量的情况之外,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量。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结构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情况之外,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
(总结)
根据由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示出的第一观点,在车辆用空调单元中,在空调壳体设有空间形成部,该空间形成部形成相对于通风路被划分出的排水用空间。在该空间形成部形成有:排水部,该排水部将空调壳体的内部的水向空调壳体的外部排出;以及上游侧连通部,该上游侧连通部使通风路中的送风机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上游侧空间与排水用空间连通。在空间形成部还形成有下游侧连通部,该下游侧连通部该使通风路中的送风机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下游侧空间与排水用空间连通。
并且,根据第二观点,车辆用空调单元的空间形成部具有:下壁形成部,该下壁形成部构成空调壳体的下壁面的一部分;划分部,该划分部与下壁形成部之间形成排水用空间,并且所述划分部对上游侧空间和下游侧空间进行划分。排水部形成于下壁形成部。并且,上游侧连通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划分部的面向上游侧空间的部位中的与下壁形成部相连的连接部位的位置。
这样一来,将上游侧连通部形成于划分部的与下壁形成部相连的连接部位的位置的话,在空调壳体的上游侧空间中滴落到下壁面的水容易从上游侧连通部向排水部流动。因此,在本结构中,能够实现空调壳体的上游侧空间的顺畅的排水。
并且,根据第三观点,在车辆用空调单元中,下游侧连通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划分部的面向下游侧空间的部位中的与下壁形成部相连的连接部位的位置。
这样一来,将下游侧连通部形成于划分部的与下壁形成部相连的连接部位的位置的话,在空调壳体的下游侧空间中滴落到下壁面的水容易从下游侧连通部向排水部流动。因此,在本结构中,能够实现空调壳体的下游侧空间中的顺畅的排水。
并且,根据第四观点,在车辆用空调单元中,下游侧连通部形成于位于划分部的面向下游侧空间的部位中的与下壁形成部相连的连接部位的上方的部位。
这样一来,将下游侧连通部形成于位于划分部中的与下壁形成部相连的连接部位的上方的部位的话,能够抑制在空调壳体的下游侧空间中水向下壁面滴落。因此,在本结构中,当例如,在送风机的空气流下游侧配置有电气部件、电子部件等时,能够抑制电气部件、电子部件等的浸水。
并且,根据第五观点,在车辆用空调单元中,上游侧连通部和下游侧连通部中的至少一方的连通部由与下壁形成部的壁面交叉的狭缝状的连通孔构成。
这样一来,将上游侧连通部和下游侧连通部的一方的连通部由与下壁形成部的壁面交叉的狭缝状的连通孔构成的话,能够使得空气在连通孔的上侧的区域流动,并使得水在下侧的区域流动。这样一来,分别确保了在连通孔中供空气流动的区域和供水流动的区域,抑制了水的流动与空气的流动的干渉,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噪音的产生。
并且,根据第六观点,在车辆用空调单元中,热交换器由冷却送风空气的冷却用热交换器构成。并且,冷却用热交换器配置于上游侧空间。由此,不限定于从空调壳体的外部侵入的水,对于在冷却用热交换器冷凝的冷凝水也能够经由排水部向空调壳体的外部排出。

Claims (3)

1.一种车辆用空调单元,对车室内进行空气调节,该车辆用空调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
空调壳体(12),该空调壳体形成向所述车室内吹送送风空气的通风路(13);
热交换器(16),该热交换器收容于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使在该热交换器的内部流通的流体与所述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
送风机(18),该送风机配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下游侧,产生向所述车室内流动的气流,
在所述空调壳体设有空间形成部(20),该空间形成部形成相对于所述通风路被划分出的排水用空间(21),
所述空间形成部具有:
排水部(24),该排水部将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的水向所述空调壳体的外部排出;
上游侧连通部(26A),该上游侧连通部使所述通风路中的所述送风机的空气流上游侧的上游侧空间(131)与所述排水用空间连通;
下游侧连通部(27A),该下游侧连通部使所述通风路中的所述送风机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下游侧空间(132)与所述排水用空间连通;
下壁形成部(22),该下壁形成部构成所述空调壳体的下壁面的一部分;以及
划分部(23),在该划分部与所述下壁形成部之间形成所述排水用空间,并且所述划分部对所述上游侧空间和所述下游侧空间进行划分,
所述排水部形成于所述下壁形成部,
所述下游侧连通部(27A)形成于所述划分部的面向所述下游侧空间的部位中的位于与所述下壁形成部相连的连接部位(232)的上方的部位,
通过分隔壁部将所述上游侧空间和所述下游侧空间分隔,在所述空调壳体形成有收容所述送风机的风扇的风扇收容部,所述风扇收容部构成为包含所述分隔壁部,
所述划分部与所述分隔壁部一体地构成,所述下游侧连通部由多个连通孔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连通部(26A)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所述划分部的面向所述上游侧空间的部位中的与所述下壁形成部相连的连接部位(231)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由冷却所述送风空气的冷却用热交换器构成,
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上游侧空间。
CN201780044703.6A 2016-07-22 2017-05-31 车辆用空调单元 Active CN1094762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4484 2016-07-22
JP2016144484 2016-07-22
PCT/JP2017/020246 WO2018016197A1 (ja) 2016-07-22 2017-05-31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6210A CN109476210A (zh) 2019-03-15
CN109476210B true CN109476210B (zh) 2022-08-09

Family

ID=60992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4703.6A Active CN109476210B (zh) 2016-07-22 2017-05-31 车辆用空调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77739B2 (zh)
JP (1) JP6610787B2 (zh)
CN (1) CN109476210B (zh)
DE (1) DE112017003689T5 (zh)
WO (1) WO20180161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39700B2 (ja) * 2018-05-17 2021-09-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DE102021116824A1 (de) 2021-06-30 2023-01-05 Audi Aktiengesellschaft Klimatisierungssystem mit Wärmetauschereinrichtung und einstellbarer Abluftklappeneinrichtung, Kraftfahrzeug mit Klimatisierungssystem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70322A (ja) * 2003-12-15 2005-06-30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5182575A (ja) * 2014-03-24 2015-10-22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用空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9936U (zh) * 1974-10-26 1978-02-20
JPS58161719U (ja) * 1982-04-23 1983-10-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冷房装置
JP2522806Y2 (ja) * 1989-08-03 1997-01-1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排水装置
DE19804287C5 (de) * 1998-02-04 2004-02-19 Daimlerchrysler Ag Klimaanlage für Fahrzeuge
DE60027522T2 (de) * 1999-11-22 2006-09-07 Calsonic Kansei Corp. Fahrzeugklimaanlage
JP4431914B2 (ja) * 1999-12-22 2010-03-17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2001239825A (ja) * 1999-12-22 2001-09-04 Denso Corp 冷房装置の凝縮水排水装置
US20040093885A1 (en) * 2002-11-11 2004-05-20 Koji Ito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with main blower and sub-blower
JP2006082725A (ja) * 2004-09-16 2006-03-30 Denso Corp 空調装置
US7407001B2 (en) * 2004-09-30 2008-08-05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HVAC with detached deflector
JP5000955B2 (ja) * 2006-09-08 2012-08-15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排水構造
JP4513835B2 (ja) 2007-07-23 2010-07-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調装置
US9174511B2 (en) * 2009-07-10 2015-11-03 Keihin Corporation Vehicular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KR20140085899A (ko) * 2012-12-28 2014-07-08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US9683774B2 (en) * 2013-07-24 2017-06-20 Honda Motor Co., Ltd. Cooling storage evaporator system for vehicle climate control
JP2015174568A (ja) * 2014-03-17 2015-10-05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339920B2 (ja) * 2014-10-22 2018-06-06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434329B2 (ja) 2015-02-06 2018-12-05 株式会社三共 遊技機
DE112016001899T5 (de) 2015-04-24 2018-01-04 Denso Corporation Fahrzeug-Klimatisierungseinheit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70322A (ja) * 2003-12-15 2005-06-30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5182575A (ja) * 2014-03-24 2015-10-22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用空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7003689T5 (de) 2019-04-04
CN109476210A (zh) 2019-03-15
US20190152299A1 (en) 2019-05-23
US11077739B2 (en) 2021-08-03
WO2018016197A1 (ja) 2018-01-25
JP6610787B2 (ja) 2019-11-27
JPWO2018016197A1 (ja) 2018-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14542B (zh) 车用空调系统
US10926604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09153308B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JP6583378B2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JP2015067260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9956851B2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having a drainage port
CN108698479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9476210B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US20090133422A1 (en) Air conditioner
JP2018001911A (ja) 空調装置
CN109906160B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JP2018001820A (ja) 送風ユニット
CN111867861B (zh) 车辆空调用空气吹送装置
JP401669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700996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7195061B2 (ja) 車両空調用送風装置
US10513162B2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CN111867860A (zh) 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
JP5724893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527302B2 (ja) 送風装置
JP200708395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409878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092826B2 (ja) 空調装置
CN111629917A (zh) 车辆空调用送风装置
JP2000343924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