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66494B - 后座侧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后座侧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66494B
CN109466494B CN201810768696.0A CN201810768696A CN109466494B CN 109466494 B CN109466494 B CN 109466494B CN 201810768696 A CN201810768696 A CN 201810768696A CN 109466494 B CN109466494 B CN 1094664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rear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6869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66494A (zh
Inventor
日小田诚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66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664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664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664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1/216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haracterised by a tear line for defining a deployment op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2Position of passeng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60R2021/2078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in rear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021/2153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haracterised by 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一种后座侧气囊装置,具有:气囊模块主体(24),构成为包括侧气囊(44)和充气机(46),该侧气囊(44)在车辆碰撞时在后座(12)的乘员就座位置的侧方膨胀展开,该充气机(46)向该侧气囊(44)内供给气体;箱体(40),设置于在所述后座(12)的座椅靠背(16)与车辆侧部之间配置的座椅侧装饰件(22)的以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室内侧壁部的车辆后方侧,并且具有朝向所述室内侧壁部开口的开口部(40A)且在内部收容所述气囊模块主体(24);气囊门(42AD),覆盖所述开口部(40A),并且由在与所述开口部(40A)对应的部位形成的撕裂部(42D)及铰链部(42E)包围;及间隔件(48),设置于所述气囊门(42AD),并且突出到所述箱体(40)内。

Description

后座侧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后座侧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6-088850号公报公开了一种侧气囊装置。该侧气囊装置收容于在座椅侧装饰件(以下,称为“侧装饰件”)设置的箱体内,该座椅侧装饰件设置在后座的座椅靠背与车辆侧部之间。而且,在侧装饰件的室内侧壁部形成有由撕裂部及铰链部包围的气囊门。并且,在车辆碰撞时,膨胀的气囊从箱体内一边使撕裂部开裂一边将气囊门打开,由此,气囊在就座于后座的乘员与车辆侧部之间膨胀展开。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日本特开2006-088850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由于侧气囊装置相对于乘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处于比较近的位置,因此当气囊膨胀展开后,气囊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尺寸(以下,称为“厚度”)最大的部位会位于比乘员靠车辆前方侧处,因此乘员的束缚性能可能会下降。为了应对该问题,可考虑将后座的设计面相对于侧装饰件向车辆前方侧配置而使乘员向车辆前方侧移动,但这样会成为侧装饰件与后座的设计面不连续的外观,因此外观设计性下降。而且,也可考虑将侧气囊装置相对于侧装饰件向更靠车辆后方侧处配置,但在这种情况下,箱体内的容积增加,所以在气囊从箱体内向车厢内膨胀展开时可能会发生延迟。此外,还可考虑向气囊追加系绳而形成为扁平的膨胀形状,由此使得气囊中的厚度最大的部位配置在乘员的旁边,但在这种情况下,气囊的构造变得复杂。因此,上述技术在这些方面还有改良的余地。
本公开考虑到上述事实,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提高乘员的束缚性能的后座侧气囊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第一方案的后座侧气囊装置具有气囊模块主体,该气囊模块主体构成为包括侧气囊和充气机,该侧气囊在车辆碰撞时在后座的乘员的侧方膨胀展开,该充气机向该侧气囊内供给气体。而且,本公开的后座侧气囊装置具有箱体,该箱体设置于在所述后座的座椅靠背与车辆侧部之间配置的座椅侧装饰件的以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室内侧壁部的车辆后方侧,并且具有朝向所述室内侧壁部开口的开口部且在内部收容所述气囊模块主体。此外,本公开的后座侧气囊装置具有:气囊门,覆盖所述开口部,并且由在与所述开口部对应的部位形成的撕裂部及铰链部包围;及间隔件,设置于所述气囊门,并且突出到所述箱体内。
根据第一方案,在配置于后座的座椅靠背与车辆侧部之间的侧装饰件中的以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室内侧壁部的车辆后方侧,安装有具有朝向该室内侧壁部开口的开口部的箱体。在该箱体的内部收容有气囊模块主体,该气囊模块主体构成为包括在车辆碰撞时在乘员的侧方膨胀展开的侧气囊(以下,简称为“气囊”)和向气囊内供给气体的充气机。而且,设置有气囊门,该气囊门覆盖箱体的开口部,并且由在与箱体的开口部对应的部位形成的撕裂部及铰链部包围。在气囊门设置有间隔件,该间隔件突出到箱体内。因此,能够通过间隔件使箱体内的容积减小。因此,即使在通过将气囊模块相对于侧装饰件向更靠车辆后方侧处配置而使得膨胀展开时的气囊中的厚度最大的部位位于乘员的旁边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由箱体内的容积增加引起的膨胀展开的延迟。
第二方案以第一方案的后座侧气囊装置为基础,其中,所述间隔件设置在所述气囊门的车辆后方侧面,并且所述铰链部相对于所述间隔件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所述撕裂部的开裂起点相对于所述间隔件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根据第二方案,间隔件形成于气囊门的车辆后方侧面,并且铰链部相对于间隔件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撕裂部的开裂起点相对于间隔件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因此,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气囊门与间隔件一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打开,因此气囊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即乘员侧膨胀展开。因此,能够在较早的定时进行乘员的初期束缚。
第三方案以第二方案的后座侧气囊装置为基础,其中,所述撕裂部的开裂起点与所述间隔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相邻。
根据第三方案,由于撕裂部的开裂起点与间隔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相邻地形成,因此当气囊膨胀展开时,展开载荷向间隔件输入而向撕裂部直接传递。即,能抑制气囊门中的撕裂部以外的部位的变形并且应力集中于撕裂部,因此能够缩短撕裂部的开裂时间。
第四方案以第二或第三方案的后座侧气囊装置为基础,其中,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打开的所述间隔件在所述侧气囊的膨胀展开时与所述侧气囊抵接,且当从所述侧气囊被输入了冲击载荷时发生塑性变形。
根据第四方案,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打开的间隔件与气囊抵接。并且,当在气囊束缚了乘员时从气囊向间隔件输入冲击载荷时,间隔件发生塑性变形,由此吸收冲击载荷。即,不仅是膨胀展开后的气囊,间隔件也能够作为冲击吸收件来利用,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冲击吸收行程量。
第五方案以第一~第四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后座侧气囊装置为基础,其中,所述气囊门在所述侧气囊的膨胀展开时与所述车辆侧部抵接。
根据第五方案,由于气囊门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与车辆侧部抵接,因此气囊能够在膨胀展开时经由间隔件及气囊门从车辆侧部稳定地获取反作用力。
第六方案以第一~第五方案中任一方案的后座侧气囊装置为基础,其中,所述开口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比与所述开口部对向的所述箱体的底壁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
根据第六方案,由于箱体的开口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比与开口部对向的箱体的底壁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因此能够以膨胀展开时的气囊中的与箱体的开口部对应的部位为中心使厚度增加。
第七方案以第六方案的后座侧气囊装置为基础,其中,所述充气机配置在所述底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所述开口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相对于所述充气机的中心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根据第七方案,由于充气机配置在箱体的底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箱体的开口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相对于充气机的中心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因此能够使气囊朝向乘员侧膨胀展开。
发明效果
第一方案的后座侧气囊装置能够提高乘员的束缚性能。
第二方案的后座侧气囊装置能够进一步提高乘员的束缚性能。
第三方案的后座侧气囊装置能够使气囊的展开完成时间提前。
第四方案的后座侧气囊装置能够提高乘员的保护性能。
第五方案的后座侧气囊装置能够使气囊稳定地膨胀展开。
第六或第七方案的后座侧气囊装置能够进一步提高乘员的束缚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工作前的侧装饰件和后座的车辆主视图。
图2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工作后的状态沿着图1中的2-2线剖切而示出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中的箱体放大示出的放大俯视剖视图。
图4是示出比较例的后座侧气囊装置的与图2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中的箱体放大示出的与图3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中的箱体放大示出的与图3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将第四实施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中的箱体放大示出的与图3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方式例。需要说明的是,图中所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箭头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上侧。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从车辆正面侧观察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10的后座12时的主视图。而且,在图1中图示出了作为应该保护的乘员的模型而使碰撞试验用的假人(人偶)就座于后座12的座椅座垫14的状态。假人例如是WorldSID(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Side Impact Dummy)的AF05(美国成人女性的第五百分位)。该假人以碰撞试验法中确定的标准的就座姿势就座,后座12位于与该就座姿势对应的基准设定位置。以下,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而将假人称为“乘员D”。
如图1所示,后座12构成为包括座椅座垫14和座椅靠背16,在座椅靠背16的上端部设置有用于支承乘员D的头部的头枕18。而且,在乘员D的侧方配置有用于束缚乘员D的织带(带)20。织带20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织带20的一端部固定于在车辆地板上安装的带固定器。另一方面,织带20的另一端部卷绕于在后围上盖板上搭载的卷收器。此外,织带20插通于向带扣装配的舌板。
在此,在后座12的座椅靠背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侧设置有侧装饰件22,在该侧装饰件22组装有后座侧气囊装置10。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仅图示出了座椅靠背16的车辆右侧的侧装饰件22及后座侧气囊装置10,但在座椅靠背16的车辆左侧也同样地设置有侧装饰件22及后座侧气囊装置10。而且,车辆右侧的后座侧气囊装置10与车辆左侧的后座侧气囊装置10左右对称,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说明车辆右侧的后座侧气囊装置10。
如图2所示,侧装饰件22设置在座椅靠背16的侧方与车轮罩26之间,由树脂形成。该侧装饰件22具有与座椅靠背16的设计面中的车辆前方侧面连续形成的以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室内侧壁部28。而且,侧装饰件22具有从室内侧壁部2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向车辆后方侧延伸设置且顶端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弯折而与后述的车轮罩内板32抵接的外侧壁部30。此外,在侧装饰件22的室内侧壁部28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组装有后座侧气囊装置10。关于后座侧气囊装置10将在后文叙述。
车轮罩26构成为包括构成内板的车轮罩内板32和构成外板的未图示的车轮罩外板。而且,车轮罩内板32沿着后座侧气囊装置1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在比后座侧气囊装置10靠车辆后方侧处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鼓出。而且,在车轮罩内板32的前端部形成有内侧凸缘32A。在该内侧凸缘32A与车轮罩外板的外侧凸缘的接合部分安装有饰板密封件34。
在比车轮罩26靠车辆前方处配置有后侧门36。后侧门36构成为包括构成内板的门内板和构成外板的门外板。而且,在门内板的车辆左侧安装有作为内饰部件的树脂制的门饰板38,在门饰板38设置有向车辆左侧伸出的扶手38A(参照图1)。
组装于侧装饰件22的后座侧气囊装置10构成为包括气囊模块25和门装饰件42。气囊模块25配置在座椅靠背16的侧部与车轮罩26之间。
气囊模块25构成为包括:气囊模块主体24,构成为包括气囊44和充气机46;和箱体40,安装于侧装饰件22并且在内部收容气囊模块主体24,箱体40的后述的开口部40A由门装饰件42覆盖。
气囊44形成为袋状,在车辆碰撞时在乘员D的侧方膨胀展开而保护乘员D。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气囊44在膨胀展开前的状态下以折叠状态收容于箱体40内。需要说明的是,气囊44的折叠方式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折叠成波纹状、卷状。而且,也可以不折叠地收容。
充气机46采用燃烧式或冷气式的充气机,将通过工作而产生的气体向气囊44内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充气机46设为缸型的充气机,以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而配置。在该充气机46的下端部沿着周面形成有多个气体喷出口,通过充气机46工作而从气体喷出口喷出气体。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充气机46设为缸型,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为盘型的充气机。
此外,充气机46与作为控制部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电连接,通过该ECU而在车辆的车辆碰撞时工作。
收容气囊模块主体24的箱体40形成为车辆前方侧开口(在车辆前方侧具有开口部40A)的箱状,在该箱体40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别设置有上壁40B及下壁40C(参照图1)。上壁40B配置在气囊模块主体24的车辆上方而构成箱体40的上表面,下壁40C配置在气囊模块主体24的车辆下方而构成箱体40的下表面。
在箱体40中的气囊模块主体24的车辆后方侧设置有将上壁40B及下壁40C的后端彼此连结的底壁40D,该底壁40D构成为从车辆后方侧支承展开状态的气囊44。需要说明的是,充气机46配置在底壁40D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而且,如图3所示,从底壁40D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出侧壁40E及侧壁40F。侧壁40E与侧壁40F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向配置,侧壁40E从底壁40D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出。另一方面,侧壁40F从底壁40D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出。侧壁40F以随着朝向车辆前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延伸出。因此,箱体40的开口部40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2比底壁40D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1大,并且箱体40的开口部40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CL相对于充气机46的中心C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需要说明的是,开口部40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2大于侧壁仅带有所需最低限度的拔模斜度的箱体中的开口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作为一例,开口部40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2设定为底壁40D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W1的约1.1倍以上的大小。
在侧壁40E及侧壁40F分别形成有卡定爪40G。各个卡定爪40G从侧壁40E的前端缘向外侧延伸,进而向车辆后方弯折。因此,卡定爪40G在车辆俯视图中形成为大致L字状(或大致J字状)。并且,该卡定爪40G卡定于门装饰件42。需要说明的是,箱体40的底壁40D和车轮罩内板32(参照图2)通过托架而相互紧固,由此,箱体40固定于车轮罩26(参照图2)。
在箱体40的车辆前方配置有门装饰件42,由该门装饰件42从车厢侧覆盖气囊模块25。门装饰件42构成为包括在车辆俯视剖视图中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壁部42A和从横壁部42A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出的纵壁部42B及纵壁部42C。而且,纵壁部42B与纵壁部42C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向配置,纵壁部42B从比横壁部42A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向车辆后方延伸出。另一方面,纵壁部42C从比横壁部42A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向车辆后方延伸出。
在此,在纵壁部42B形成有卡定孔42B1,在箱体40的侧壁40E上形成的卡定爪40G卡定于该卡定孔42B1。而且,在纵壁部42C形成有卡定孔42C1,在箱体40的侧壁40F上形成的卡定爪40G卡定于该卡定孔42C1。
横壁部42A在车辆主视图中形成为以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参照图1)。而且,在横壁部42A中的纵壁部42C的根部附近形成有薄壁的撕裂部42D。该撕裂部42D为通过气囊44的膨胀压而断裂的断裂预定部。此外,在横壁部42A中的纵壁部42B的根部形成有薄壁的铰链部42E。该铰链部42E形成为厚度比撕裂部42D厚。并且,撕裂部42D和铰链部42E形成在与开口部40A对应的位置,详细而言,以沿着开口部40A的外缘的方式形成。而且,撕裂部42D在车辆主视图中形成为约C字状,铰链部42E在车辆主视图中形成为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直线状。需要说明的是,在撕裂部42D的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部位中的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设置有开裂起点42D1。开裂起点42D1与撕裂部42D的其他部位相比形成得薄,是撕裂部42D中最先断裂的部位。
在此,横壁部42A中的撕裂部42D与铰链部42E之间的部分为通过气囊44的膨胀压而打开的气囊门42AD。即,当在气囊44的膨胀展开时撕裂部42D断裂后,铰链部42E成为铰链,气囊门42AD以铰链部42E为中心向车辆前方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打开。并且,气囊门42AD与门饰板38的扶手38A抵接(参照图2)。
在门装饰件42的气囊门42AD形成有突出到箱体40的内部的间隔件48。该间隔件48与气囊门42AD一体地形成。详细而言,该间隔件48构成为包括从气囊门42AD的背面向大致车辆后方侧延伸设置的侧壁部48B及侧壁部48C和将该侧壁部48B及侧壁部48C各自的顶端部彼此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结的后壁部48D,该间隔件48的内部为空洞。侧壁部48B从比横壁部42A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起,以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延伸出。另一方面,侧壁部48C从比横壁部42A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分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起,以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式延伸出。通过以上的结构,铰链部42E相对于侧壁部48B即间隔件48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另一方面,撕裂部42D相对于侧壁部48C即间隔件48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需要说明的是,撕裂部42D与作为间隔件4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的侧壁部48C的基端部48CB相邻配置。
在侧壁部48B的基端部48BB及侧壁部48C的基端部48CB分别形成有切口部50,由此,基端部48BB及基端部48CB为薄壁。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在此,使用图4所示的比较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编号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4所示,在侧装饰件22的以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室内侧壁部28,安装有具有朝向该室内侧壁部28开口的开口部100A的箱体100。在该箱体100的内部收容有气囊模块主体24,该气囊模块主体24构成为包括在车辆碰撞时在乘员D的侧方膨胀展开的气囊44和向气囊44内供给气体的充气机46。并且,在车辆碰撞时,膨胀的气囊44从箱体100内一边使撕裂部42D开裂一边将气囊门102打开,由此,气囊44在就座于后座12的乘员D与门饰板38之间膨胀展开。需要说明的是,箱体100的容积设定为使得气囊44的膨胀展开不比预先设定的定时延迟的程度的容积,这种情况下,箱体100内的气囊模块主体24与乘员D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处于比较近的位置。因此,当在车辆碰撞时气囊44膨胀展开后,气囊44中的厚度最大的部位会位于比乘员D靠车辆前方侧处(在乘员D的旁边,气囊44的厚度变薄),因此乘员D的束缚性能可能会下降。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在配置于后座12的座椅靠背16与车辆侧部之间的侧装饰件22的以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室内侧壁部28的车辆后方侧,安装有具有朝向该室内侧壁部28开口的开口部40A的箱体40。在该箱体40的内部收容有气囊模块主体24,该气囊模块主体24构成为包括在车辆碰撞时在乘员D的侧方膨胀展开的气囊44和向气囊44供给气体的充气机46。而且,设置有气囊门42AD,该气囊门42AD覆盖箱体40的开口部40A,并且由在与箱体40的开口部40A对应的部位形成的撕裂部42D及铰链部42E包围。在气囊门42AD设置有间隔件48,该间隔件48突出到箱体40内。因此,能够与间隔件48相应地使箱体40内的容积减小。因此,即使在通过将气囊模块主体24相对于侧装饰件22向更靠车辆后方侧处配置而使得膨胀展开时的气囊44中的厚度最大的部位位于乘员D的旁边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由箱体40内的容积增加引起的气囊44的膨胀展开的延迟。由此,能够提高乘员D的束缚性能。
另外,间隔件48形成在气囊门42AD的车辆后方侧面,并且铰链部42E相对于间隔件48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撕裂部42D相对于间隔件48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因此,在气囊44的膨胀展开时,气囊门42AD与间隔件48一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打开,因此气囊44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即乘员D侧膨胀展开。因此,能够在较早的定时进行乘员D的初期束缚。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乘员D的束缚性能。
此外,由于撕裂部42D与间隔件48的侧壁部48C的基端部48CB相邻形成,因此当气囊44膨胀展开时,展开载荷向间隔件48输入而向撕裂部42D直接传递。即,抑制气囊门42AD中的撕裂部42D以外的部位的变形受到抑制并且应力集中于撕裂部42D,因此能够缩短撕裂部42D的开裂时间。由此,能够使气囊44的展开完成时间提前。
此外,在气囊44的膨胀展开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打开的间隔件48与气囊44抵接。并且,当在气囊44束缚了乘员D时从气囊44向间隔件48输入冲击载荷时,间隔件48由于内部为空洞,因此能够变形。通过该变形,间隔件48吸收冲击载荷。即,不仅是膨胀展开后的气囊44,间隔件48也能够作为冲击吸收件来利用,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冲击吸收行程量。由此,能够提高乘员D的保护性能。
另外,由于气囊门42AD在气囊44的膨胀展开时与车辆侧部抵接,因此气囊44能够在膨胀展开时经由间隔件48及气囊门42AD从车辆侧部能够稳定地获取反作用力。由此,能够使气囊44稳定地膨胀展开。
此外,由于箱体40的开口部40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比与开口部40A对向的箱体40的底壁40D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因此能够以膨胀展开时的气囊44中的与箱体40的开口部40A对应的部位为中心使厚度增加。
此外,由于充气机46配置在箱体40的底壁40D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箱体40的开口部40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CL相对于充气机46的中心C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因此能够使气囊44朝向乘员D侧膨胀展开。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乘员D的束缚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5,说明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60。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编号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5所示,该第二实施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60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箱体62为台阶形状这一点上具有特征。
即,收容气囊模块主体24的箱体62形成为具有朝向车辆前方侧开口的开口部62A的箱状,该箱体62的底壁62D构成为从车辆后方侧支承气囊44。需要说明的是,充气机46配置在底壁62D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而且,从底壁62D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出侧壁62E及侧壁62F。侧壁62E与侧壁62F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向配置,侧壁62E从底壁62D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出。另一方面,侧壁62F从底壁62D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出。侧壁62F在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具有台阶部64。通过该台阶部64,侧壁62F的车辆前方侧部62FF相对于侧壁62F的车辆后方侧部62FR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由此,箱体62为台阶形状。因此,箱体62的开口部62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2比底壁62D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1大,并且箱体62的开口部62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心CL相对于充气机46的中心C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在侧壁62E及侧壁62F分别形成有卡定爪40G。并且,该卡定爪40G分别卡定于门装饰件42的纵壁部42B及纵壁部42C。需要说明的是,箱体62的底壁62D与车轮罩内板32(参照图2)通过托架而相互紧固,由此,箱体62固定于车轮罩26(参照图2)。
(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除了箱体62为台阶形状这一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10同样地构成,因此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而且,由于仅在箱体6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壁62F设置有台阶部64,因此能够抑制箱体62内的容积的增加并使膨胀展开时的气囊44接近乘员D,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乘员D的束缚性能。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6,说明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70。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编号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6所示,该第三实施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70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箱体72为左右对称的形状这一点上具有特征。
即,收容气囊模块主体24的箱体72形成为具有朝向车辆前方侧开口的开口部72A的箱状,该箱体72的底壁72D构成为从车辆后方侧支承气囊44。需要说明的是,充气机46配置在底壁72D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而且,从底壁72D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出侧壁72E及侧壁72F。侧壁72E与侧壁72F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向配置,侧壁72E从底壁72D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出。另一方面,侧壁72F从底壁72D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出。并且,侧壁72E与侧壁72F以随着朝向车辆前方侧而相互远离的方式倾斜。由此,箱体72在车辆俯视图中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箱体72的开口部72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2比底壁72D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1大。
在侧壁72E和侧壁72F分别形成有卡定爪40G。并且,该卡定爪40G分别卡定于门装饰件42的纵壁部42B及纵壁部42C。需要说明的是,箱体72的底壁72D与车轮罩内板32(参照图2)通过托架而相互紧固,由此,箱体72固定于车轮罩26(参照图2)。
(第三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除了箱体72为左右对称的形状这一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10同样地构成,因此基本上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而且,通过使箱体72为左右对称的形状,能够对分别设置在车辆左侧及右侧的后座侧气囊装置70使用相同的箱体72。即,能够实现箱体72的通用化。由此,能够降低成本。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7,说明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80。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编号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7所示,该第四实施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80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箱体82为左右对称且台阶形状这一点上具有特征。
即,收容气囊模块主体24的箱体82形成为具有朝向车辆前方侧开口的开口部82A的箱状,该箱体82的底壁82D构成为从车辆后方侧支承气囊44。需要说明的是,充气机46配置在底壁82D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而且,从底壁82D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出侧壁82E及侧壁82F。侧壁82E及侧壁82F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向配置,侧壁82E从底壁82D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出。另一方面,侧壁82F从底壁8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出。侧壁82E及侧壁82F分别在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具有台阶部84。通过该台阶部84,侧壁82E的车辆前方侧部82EF相对于侧壁82E的车辆后方侧部82ER位于箱体外方侧。同样,侧壁82F的车辆前方侧部82FF相对于侧壁82F的车辆后方侧部82FR位于箱体外方侧。由此,箱体82为左右对称的台阶形状。因此,箱体82的开口部82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2比底壁82D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1大。
在侧壁82E及侧壁82F分别形成有卡定爪40G。并且,该卡定爪40G分别卡定于门装饰件42的纵壁部42B及纵壁部42C。需要说明的是,箱体82的底壁82D与车轮罩内板32(参照图2)通过托架而相互紧固,由此,箱体82固定于车轮罩26(参照图2)。
(第四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除了箱体82为左右对称且台阶形状这一点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后座侧气囊装置10同样地构成,因此基本上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此外,通过使箱体82为左右对称且台阶形状,膨胀展开时的气囊44能够使箱体82内的厚度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箱体40、62、72相比跟更大。因此,在膨胀展开时,能够进一步增大气囊44中的位于乘员D的旁边的部位的厚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束缚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撕裂部42D与间隔件48的基端部48CB相邻配置,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撕裂部42D设置在相对于间隔件48的基端部48CB稍微离开的位置。
另外,如图2所示,气囊门42AD构成为在气囊44的膨胀展开时与门饰板38抵接,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不与门饰板38抵接。
此外,箱体40、62、72、82各自的开口部40A、62A、72A、82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分别设定得比底壁40D、62D、72D、82D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定为大致相同。
此外,箱体40、62各自的开口部40A、62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CL相对于充气机46的中心C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设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还可以设置在除此以外的位置。
另外,间隔件48的内部为空洞,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内部设置肋等而构成为能够调整变形状况。
以上,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例,除了上述的方式例以外,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

Claims (8)

1.一种后座侧气囊装置,具有:
气囊模块主体(24),构成为包括侧气囊(44)和充气机(46),该侧气囊(44)在车辆碰撞时在后座(12)的乘员就座位置的侧方膨胀展开,该充气机(46)向该侧气囊(44)内供给气体;
箱体(40),设置于在所述后座(12)的座椅靠背(16)与车辆侧部之间配置的座椅侧装饰件(22)的以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室内侧壁部的车辆后方侧,并且具有朝向所述室内侧壁部开口的开口部(40A)且在内部收容所述气囊模块主体(24);
气囊门(42AD),覆盖所述开口部(40A),并且由在与所述开口部(40A)对应的部位形成的撕裂部(42D)及铰链部(42E)包围;及
间隔件(48),设置于所述气囊门(42AD),并且突出到所述箱体(40)内,
所述开口部(40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比与所述开口部(40A)相对的所述箱体(40)的底壁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
所述充气机(46)配置在所述底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
所述开口部(40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相对于所述充气机(46)的中心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座侧气囊装置,
所述间隔件(48)设置在所述气囊门(42AD)的车辆后方侧面,并且所述铰链部(42E)相对于所述间隔件(48)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所述撕裂部(42D)的开裂起点相对于所述间隔件(48)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座侧气囊装置,
所述撕裂部(42D)的开裂起点与所述间隔件(4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相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座侧气囊装置,
所述间隔件(48)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打开的所述侧气囊(44)的膨胀展开时与所述侧气囊(44)抵接,且当从所述侧气囊(44)被输入了冲击载荷时发生塑性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座侧气囊装置,
所述间隔件(48)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打开的所述侧气囊(44)的膨胀展开时与所述侧气囊(44)抵接,且当从所述侧气囊(44)被输入了冲击载荷时发生塑性变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座侧气囊装置,
所述气囊门(42AD)在所述侧气囊(44)的膨胀展开时与所述车辆侧部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座侧气囊装置,
在从车辆上方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箱体(40)具有如下形状:
所述箱体(40)的第一侧壁(40E)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底壁(40D)正交,从底壁(40D)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一端朝向车辆前方延伸,
所述箱体(40)的第二侧壁(40F)从底壁(40D)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一端以随着朝向车辆前方而远离第一侧壁(40E)的方式倾斜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座侧气囊装置,
在从车辆上方观察的情况下,
所述箱体(62)的第一侧壁(62E)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底壁(62D)正交,从底壁(62D)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一端朝向车辆前方延伸,
所述箱体(62)的第二侧壁(62F)与底壁(62D)正交,从底壁(62D)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一端朝向车辆前方延伸,且具有扩大第二侧壁(62F)与第一侧壁(62E)的距离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台阶(64)。
CN201810768696.0A 2017-09-08 2018-07-13 后座侧气囊装置 Active CN1094664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3229 2017-09-08
JP2017173229A JP6879137B2 (ja) 2017-09-08 2017-09-08 後席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66494A CN109466494A (zh) 2019-03-15
CN109466494B true CN109466494B (zh) 2021-05-18

Family

ID=65441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68696.0A Active CN109466494B (zh) 2017-09-08 2018-07-13 后座侧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00369B2 (zh)
JP (1) JP6879137B2 (zh)
CN (1) CN109466494B (zh)
DE (1) DE102018117967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33555B2 (ja) * 2017-01-10 2020-01-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9093002A1 (ja) 2017-11-09 2019-05-1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9093001A1 (ja) * 2017-11-09 2019-05-1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866826B2 (ja) * 2017-11-09 2021-04-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後席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8208562A1 (de) * 2018-05-30 2019-12-05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JP7115411B2 (ja) * 2019-04-23 2022-08-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124810B2 (ja) * 2019-08-26 2022-08-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6198A (zh) * 1997-03-26 2008-05-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及其成形方法
JP2010264930A (ja) * 2009-05-18 2010-11-25 Kasai Kogyo Co Ltd 車両用内装部品
CN105142990A (zh) * 2013-04-19 2015-12-09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WO2016010011A1 (ja) * 2014-07-14 2016-01-2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83807B2 (ja) * 1994-03-31 1999-04-19 池田物産株式会社 車両用安全シート
JP3439847B2 (ja) 1994-09-16 2003-08-25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ドアの構造
US5803487A (en) * 1997-02-19 1998-09-08 Alliedsignal Inc. Air bag apparatus for vehicle
DE69840821D1 (de) * 1997-03-26 2009-06-25 Toyota Motor Co Ltd Innenfahrzeugteile mit einer airbagaustrittsklappe und giessmethode dafür
JP3765166B2 (ja) * 1997-07-29 2006-04-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ドア部を有する車両用内装部材
DE19958865B4 (de) * 1999-12-07 2009-11-12 Peguform Gmbh Luftsackabdeckvorrichtung sowie 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Luftsackabdeckvorrichtung
JP3959673B2 (ja) * 2001-10-30 2007-08-15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エアバッグドアのインサート部材
JP4011441B2 (ja) * 2002-05-10 2007-11-21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構造
EP1660356B1 (de) * 2003-09-03 2007-05-0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ehäuse für eine airbagvorrichtung
US7530595B2 (en) * 2004-09-21 2009-05-12 Toyoda Gosei Co., Ltd. Rear seat side airbag device
JP4329662B2 (ja) 2004-09-22 2009-09-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49674B2 (ja) * 2004-09-21 2010-04-1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817211B1 (en) * 2004-11-23 2009-08-05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eparate reaction surface for vehicle trim panel
JP5070985B2 (ja) * 2007-08-10 2012-11-1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96856B2 (ja) * 2007-09-27 2012-1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のカバー体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12769B2 (ja) * 2008-11-17 2012-08-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1230734A (ja) * 2010-04-30 2011-11-17 Toyoda Gosei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64537B2 (ja) * 2011-12-19 2015-02-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96101B2 (ja) * 2014-07-14 2018-09-2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88802B2 (ja) 2014-07-14 2018-09-1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55232B2 (ja) * 2014-07-14 2017-06-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車体取付構造
JP6408826B2 (ja) 2014-08-06 2018-10-17 株式会社Subaru エアバッグを有する車両
DE102015203364B4 (de) * 2015-02-25 2021-03-18 Lear Corporation Sitzwangen-Anordnung mit einem Airbag
JP6571459B2 (ja) * 2015-09-04 2019-09-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99710B2 (ja) * 2015-09-04 2018-03-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65189B2 (ja) * 2015-09-11 2018-0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6198A (zh) * 1997-03-26 2008-05-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气囊门部分的车辆用内部构件及其成形方法
JP2010264930A (ja) * 2009-05-18 2010-11-25 Kasai Kogyo Co Ltd 車両用内装部品
CN105142990A (zh) * 2013-04-19 2015-12-09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WO2016010011A1 (ja) * 2014-07-14 2016-01-2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77355A1 (en) 2019-03-14
CN109466494A (zh) 2019-03-15
JP2019048532A (ja) 2019-03-28
DE102018117967B4 (de) 2022-11-17
JP6879137B2 (ja) 2021-06-02
US10800369B2 (en) 2020-10-13
DE102018117967A1 (de) 2019-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66494B (zh) 后座侧气囊装置
JP6571459B2 (ja)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79075B2 (ja)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JP6265189B2 (ja)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99710B2 (ja)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3014800A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WO2012111073A1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097381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CN109760618B (zh) 后座侧气囊装置
JP7070302B2 (ja)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9866729B (zh) 后座侧气囊装置
US11084450B2 (en) Curtain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
CN110893831B (zh) 车辆用气囊装置
JP6350462B2 (ja)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10531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0990569B1 (ko) 조수석 에어백 모듈
CN108284811B (zh) 用于后排座椅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5989494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1660987B (zh) 气囊系统
JP2019131160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4462631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838689B1 (en) Side airbag device
JP6593301B2 (ja) 車室の後部構造
KR101046131B1 (ko) 에어백 커버의 결합구조
JP6662309B2 (ja)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