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5858A - 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用片材 - Google Patents

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用片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5858A
CN109415858A CN201780037472.6A CN201780037472A CN109415858A CN 109415858 A CN109415858 A CN 109415858A CN 201780037472 A CN201780037472 A CN 201780037472A CN 109415858 A CN109415858 A CN 1094158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e fibre
type composite
fibrous layer
fiber
fib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74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牧原弘子
二木雄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wabo Holdings Co Ltd
Daiwabo Poly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wabo Holdings Co Ltd
Daiwabo Poly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wabo Holdings Co Ltd, Daiwabo Poly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wabo Holding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415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58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04H1/541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 D04H1/5412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sheath-core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04H1/541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 D04H1/5416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sea-island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8/00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8/0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 D01F8/06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with at least one polyolefin as constituent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04H1/541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 D04H1/5414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side-by-side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04H1/559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the fibres being within layered we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Multicomponent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柔软且在至少一个表面难以发生起毛的无纺布。一种无纺布,其包括包含20质量%以上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第1纤维层、和包含0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第2纤维层,第1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一种成分而被粘接,第2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不是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的构成成分而被粘接,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具有1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纤维长度的短纤维,构成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多个区段中的一个区段裂离或剥离而形成的极细纤维不会以超过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长度的30%的长度而连续地存在。

Description

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用片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用片材。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使用通过外力而能够裂离成多种成分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无纺布。裂离型复合纤维在制作纤维网的阶段如同单纤维一样行动,在制作纤维网后,通过被赋予至物理性地施加压力而裂离成各成分的裂离处理、例如高压水流处理、所谓的针刺处理,从而裂离成多种成分,形成极细纤维。包含极细纤维的无纺布利用其柔软的触感、致密性、或极细纤维所带来的良好的擦拭性等,而被用作卫生物品(例如生理用品、纸尿片)、擦拭巾、以及人造革用基布等。利用高压水流处理使裂离型复合纤维裂离而成的无纺布例如记载于专利文献1。
另外,作为裂离型复合纤维,还提出一种热裂离型复合纤维,其构成成分之一利用热收缩性更高的树脂形成,通过加热处理而能够裂离。使用那样的热裂离型复合纤维构成的无纺布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专利文献2公开了:通过加热处理和加压处理使热裂离型复合纤维裂离而成的、触感和集尘能力优异的无纺布。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603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27306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6-1022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被抑制的、柔软且液体回流被抑制的无纺布。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在一个主旨中,提供一种无纺布,
其包括:
第1纤维层,包含20质量%以上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和
第2纤维层,包含0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所述第1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一种成分(以下“A成分”)而被粘接,
所述第2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不是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的构成成分(以下“粘接成分”)而被粘接,
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具有1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纤维长度的短纤维,
构成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多个区段(日文:セクション)中的一个区段裂离或剥离而形成的极细纤维不会以超过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长度的30%的长度而连续地存在。
本发明在另一主旨中,提供一种无纺布,
其包括:
第1纤维层,包含20质量%以上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和
第2纤维层,包含0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所述第1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一种成分(以下“A成分”)而被粘接,
所述第2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不是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的构成成分(以下“粘接成分”)而被粘接,
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具有1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纤维长度的短纤维,
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在将A成分的熔点设为TA℃时、以TA-5℃加热60秒钟时、不发生区段间的剥离的非热裂离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本发明还在又一主旨中,提供一种无纺布,
其包括:
第1纤维层,包含20质量%以上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和
第2纤维层,包含0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所述第1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一种成分(以下“A成分”)而被粘接,
所述第2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不是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的构成成分(以下“粘接成分”)而被粘接,
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具有1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纤维长度的短纤维,
所述第1纤维层中的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率为50%以下。
本发明还在又另一主旨中,提供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其包括如下工序:
制作包含20质量%以上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第1纤维网;
制作包含0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第2纤维网;
使所述第1纤维网与所述第2纤维网重合而制作层叠纤维网;和
实施对所述层叠纤维网吹送以下温度的热风的热风加工处理,该温度为构成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成分之中熔点最低的成分、以及所述第2纤维网所含的不是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的构成成分都软化或熔融的温度;
不将所述层叠纤维网赋予机械交络处理,
以不对所述层叠纤维网施加10kgf/cm(98N/cm)以上的线压的方式实施所述热风加工处理。
发明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中,构成其的纤维层的一个(第1纤维层)包含一定量以上的难以发生热裂离的裂离型复合纤维,无纺布中,粘接部的一部分是构成裂离型复合纤维的小的区段的成分熔融或软化而形成的,因此作为整体而具有柔软的触感。另外,就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而言,凭借不含裂离型复合纤维或者即使包含也以更少的比例包含、且纤维彼此通过不是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的构成成分而被粘接的其它纤维层(第2纤维层)的存在,而成为难以在无纺布表面发生起毛、或强度更大的无纺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一部分形成有极细纤维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对实施例15中制作的无纺布的第1纤维层的表面进行拍摄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完成本实施方式的经过)
一般来说,裂离型复合纤维是为了利用通过外力或构成成分的热收缩力而裂离成多种成分的性质,来制造包含极细纤维的无纺布等布帛而使用的。然而,本发明人等考虑是否可以:通过不使裂离型复合纤维积极地裂离,从而能够有效利用多个小区段集合而成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结构,得到具有以往没有的触感或特性的无纺布。由此发现:作为裂离型复合纤维,使用通过外力能够裂离、但不显示热裂离性的复合纤维,并按照不容易发生该裂离的方式,实施基于热风加工的热粘接处理而制造热粘接无纺布,结果可以得到柔软的无纺布。此外,本发明人等发现:使用裂离型复合纤维制作的热粘接无纺布与使用芯壳型(日文:芯鞘型)复合纤维制作的热粘接无纺布相比,具有高的透明性(参照专利文献3)。
另一方面,已知:在使用那样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情况下,通过外力的作用,该纤维的一种成分在一部分容易分离或剥离,例如,即便轻轻擦蹭无纺布表面,也存在剥离的成分在无纺布表面产生细小的绒毛的情况。若在无纺布表面发生起毛,则特别是吸收性物品那样的接触娇弱的部分而使用的产品的使用者容易产生该产品整体不卫生的感觉,有时候甚至不使用开封了的产品而废弃。
本发明人等,对于得到发挥使用上述裂离型复合纤维带来的柔软的触感、并且难以发生起毛的构成的无纺布的情形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发现:若区别于包含规定比例以上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层(第1纤维层),而另外设置不含裂离型复合纤维、或者即使包含也以更少的比例来包含、且纤维彼此通过不是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构成成分而被粘接的纤维层(第2纤维层),并且使该纤维层在外侧露出,或者,将与第2纤维层组合的第1纤维层中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比例设为特定的值以下,则与仅由第1纤维层构成的无纺布相比,可以得到柔软的触感和/或透明性不会那么受损、起毛得到抑制、且液体回流量更小的无纺布、强度更大的无纺布。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进行说明。
(裂离型复合纤维)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包括:包含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第1纤维层、和包含不为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粘接纤维的第2纤维层。在此,首先对第1纤维层中所含的裂离型复合纤维进行说明。
裂离型复合纤维是指,通过外力或构成成分的热收缩力等而能够裂离成多种成分的纤维。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中,由于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被抑制,因此裂离型复合纤维以更具有裂离能力的状态存在。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裂离型复合纤维,优选使用不具有热裂离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具体来说,优选使用如下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在构成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成分之中,将熔点最低、在无纺布中形成粘接部的成分(以下“A成分”)的熔点设为TA℃时,以TA-5℃加热60秒钟时,不发生区段间的剥离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区段间的剥离在如下情况下判断为发生:在以TA-5℃加热60秒钟后的纤维侧面,在构成裂离型复合纤维的多个区段之中,1个区段剥离或分离而形成极细纤维。就施加机械力等而在裂离型复合纤维中在区段间发生剥离的情况下,以TA-5℃加热60秒钟时,不发生新的区段间的剥离的裂离型复合纤维而言,其也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用作不具有热裂离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若使用不具有热裂离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则赋予热风加工处理时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没有发展,抑制了极细纤维的形成,因而与形成了较多的极细纤维的无纺布相比,可以得到透感(透明性)高的无纺布。另外,将包含这样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无纺布用作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或在上述表面材料与吸收体之间配置的片材(第二片材)的情况下,与包含较多通过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而形成的极细纤维的无纺布相比,液体的透液速度变高,另外,与使用者的肌肤抵接的面难以被从吸收体返回的液体润湿。
裂离型复合纤维具有如下的纤维截面结构:在纤维截面中构成成分之中的至少1种成分被分为2个以上而成,构成成分的至少一部分在纤维表面露出,该露出部分在纤维的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形成。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由两种以上的成分构成,该两种以上的成分之中,熔点最低的成分(A成分)发挥使纤维彼此粘接的作用。优选A成分是熔点为140℃以下的热塑性树脂,更优选为136℃以下。另一方面,A成分以外的成分是熔点超过140℃的热塑性树脂。A成分的熔点比其以外的成分的熔点优选低10℃以上、更优选低15℃以上。
在此,熔点是成为纤维后的树脂的熔点,利用按照JIS K7121(1987)测定的DSC曲线求出。熔点是DSC曲线中表示峰的温度(熔解峰温度)。DSC曲线中,有时1个成分会出现二个以上的峰。该情况下,将表示最大峰的温度作为熔解峰温度、即熔点。熔点的求法对于其它纤维的构成成分也相同。
构成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成分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酯及其共聚物等聚酯系树脂、聚丙烯、聚乙烯(包括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等)、聚丁烯-1、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和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聚烯烃系树脂、尼龙6、尼龙12和尼龙66那样的聚酰胺系树脂等中任意地选择。
裂离型复合纤维可以包含例如上述A成分、和具有比A成分的熔点TA℃高10℃以上的熔点的树脂成分(以下“B成分”)这两种成分。该情况下,构成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成分的组合(B成分/A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等(聚乙烯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和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中的任一个或它们的组合)。聚乙烯以较低的温度熔融,将纤维彼此良好地粘接,因而优选将其作为A成分。聚乙烯为高密度聚乙烯的情况下,与将乙烯作为单体使其聚合的其它热塑性树脂、例如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相比,其热收缩性小,因此能够减小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热裂离性。因此,就将高密度聚乙烯作为A成分的裂离型复合纤维而言,即使将其赋予用于热粘接的热处理,包含高密度聚乙烯的区段也不会大幅热收缩,区段间的剥离被进一步抑制,因而优选。此外,若与A成分组合的高熔点的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那样的高熔点的聚酯系树脂,则在A成分为聚乙烯的情况下,与聚乙烯的熔点的温度差大,因此即使进行热粘接处理体积也难以塌陷因而优选。而且,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为代表的聚酯树脂的树脂本身的弹性模量高,包含其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和无纺布变得具有“硬挺度”,变得容易增高无纺布的蓬松性,因而优选。
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度可以是例如0.6dtex以上且18dtex以下。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度优选为0.6dtex以上且11dtex以下,更优选为0.8dtex以上且9.9dtex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1.2dtex以上且7.8dtex以下,特别更优选为1.5dtex以上且5.6dtex以下,最优选为1.7dtex以上且2.5dtex以下。或者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度可以是例如1.5dtex以上且6.5dtex以下,特别是1.8dtex以上且2.6dtex以下。或者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度可以是例如5.0dtex以上,由此第二次以后的液体回流量有变得更小的倾向。
另外,裂离型复合纤维中的区段的数量(即,裂离型复合纤维中的各成分的裂离数)例如优选为4个以上且64个以下,更优选为4个以上且32个以下,最优选为6个以上且16个以下。在裂离型复合纤维由A成分和B成分这两种成分形成的情况下,各成分的区段数优选为3个以上且8个以下,整体的区段数优选为6个以上且16个以下。
若区段数小,则有时每一个区段的面积和体积变大,粘接部的面积和/或体积变大,无纺布的触感变硬。另外,为了减小区段数、且减小每一个区段的面积和体积,需要减小裂离型复合纤维自身的纤度,但小纤度的裂离型复合纤维难以制造,且有时使无纺布的生产率降低。
另一方面,就区段数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而言,根据纤维截面的形状而每一个区段的在纤维表面露出的面积变小。其结果是,通过A成分形成的粘接点的面积也变小,得到的无纺布的拉伸强度有时不充分。或者,在第1纤维层在外侧露出而容易曝露于外力的情况下,容易在第1纤维层的表面产生绒毛。另外,这样的区段数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需要使用复杂的纺丝喷嘴、并严密地控制熔融纺丝条件来制造。因此,那样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使用有时使无纺布的制造成本上升。
区段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裂离型复合纤维可以是楔形的区段排成菊花状的裂离型复合纤维。或者,裂离型复合纤维可以是在纤维截面上各区段排列成层状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另外,就裂离型复合纤维而言,可以是在对纤维截面进行观察时,在长度方向上不具有连续的空洞部分的、所谓的实心裂离型复合纤维,或者,可以是在长度方向上具有连续的1个部位以上的空洞部分的、所谓的中空裂离型复合纤维。从抑制裂离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实心裂离型复合纤维。
构成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成分的容积比按照例如A成分的区段具有所期望的面积和体积的方式决定即可。例如,由A成分和B成分这两种成分构成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情况下,容积比优选为2:8~8:2(A成分:B成分)。若容积比在上述范围内,则有复合纤维的生产率变高的倾向,另外,能够在无纺布中良好地形成粘接部。A成分的比例变得越小,粘接部所占的比例越变得更小,有时容易发生起毛。更优选A成分:B成分的容积比为4:6~6:4。
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长度可以为10mm以上且100mm以下。裂离型复合纤维有时因切断纤维时施加的力而裂离,因此,若纤维长度小于10mm,则无纺布中因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而形成的极细纤维的数量变多,例如,无纺布的透明性有时降低。另外,若纤维长度小于10mm,则难以得到蓬松的纤维网,有时将不能利用使用平行梳棉机等的梳棉法来制造纤维网。若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长度超过100mm,则使用例如梳棉机制作纤维网有时变得困难。另外,低单位面积重量的无纺布中,若纤维长度超过100mm,则构成无纺布的纤维的条数变少,因此无纺布的质地有时不稳定,或者有时得不到必要的无纺布强度。纤维长度更优选为25mm以上且100mm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2mm以上且70mm以下,特别优选为38mm以上且65mm以下。
(粘接纤维)
接着,对构成第2纤维层的纤维进行说明。第2纤维层即使包含上述裂离型复合纤维也以15质量%以下的量包含,作为裂离型复合纤维以外的纤维,至少包括:包含使纤维彼此粘接的成分的纤维(在包括以下说明的本说明书中也称“粘接纤维”)。通过包含粘接纤维,从而在第2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粘接纤维的构成成分被粘接。粘接纤维可以是例如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纤维、即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可以是由多种成分形成、且至少一部分成分由在较低的温度下熔融或软化的树脂形成的复合纤维。
在第2纤维层中包含复合纤维作为粘接纤维的情况下,复合纤维优选为:由两种以上的成分形成、熔点最低的成分(“X成分”)形成占纤维周面的50%以上的1个连续的区段(以下,为了方便称为“大区域低熔点区段(日文:大エリア低融点セクション)”)的复合纤维。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也在由两种以上的成分形成、且具有划分成多个区段的纤维截面的方面,与上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相同。但是,对于第2纤维层所含的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而言,利用大区域低熔点区段形成的粘接部通常大于例如由相同纤维直径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A成分形成的粘接部,在使纤维彼此的粘接更牢固的方面,与裂离型复合纤维不同。
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中,包含例如:作为熔点最低的成分的X为壳成分的芯壳型(日文:芯鞘型)复合纤维(包括同心、偏心、多芯、异形芯的复合纤维)、X成分为海成分的海岛型复合纤维、X成分与其它成分被贴合而成的并列(日文:サイドバイサイド)型复合纤维、芯壳型复合纤维的芯部的偏心程度大且芯部部分地在纤维表面露出的形态的复合纤维等。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的纤维截面的形状(外周形状)可以是例如椭圆形、Y形、井形、多边形、或星形等异形而不是圆形。不管任何复合形态,在观察纤维截面时,X成分都可以形成占纤维周面的50%以上的1个连续的区段。由X成分形成的区段没有占纤维周面的50%以上的情况下,利用该区段形成粘接部而制作无纺布时,粘接部变小,纤维彼此的粘接不牢固,无纺布中容易发生纤维的起毛。芯壳型复合纤维和海岛型复合纤维是壳成分占纤维周面的100%的纤维,容易使纤维彼此的粘接更牢固。
构成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的成分没有特别限定,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酯及其共聚物等聚酯系树脂、聚丙烯、聚乙烯(包括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等)、聚丁烯-1、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和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聚烯烃系树脂、尼龙6、尼龙12和尼龙66那样的聚酰胺系树脂等中任意选择。
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可以由2种成分形成,或者可以由3种以上的成分形成。例如,在海岛型复合纤维的情况下,可以是:两个以上的岛部由彼此不同的树脂成分形成,从而由3种成分(海成分、岛成分a、岛成分b)形成。
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可以包含X成分、和具有比X成分的熔点TX℃高10℃以上的熔点的树脂成分(以下“Y成分”)这2种成分。该情况下,构成该复合纤维的成分的组合可以是例如:将X成分设为聚乙烯(聚乙烯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和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中的任一个或它们的组合),将Y成分设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那样的聚酯系树脂或聚丙烯的组合。聚乙烯以较低的温度熔融,将纤维彼此良好地粘接,因而优选将其作为X成分。使用聚酯系树脂的优点如之前关于裂离型复合纤维所说明的那样。
如后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可以通过例如如下方法制造:通过实施热处理,使裂离型复合纤维的A成分、和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的X成分同时软化或熔融。利用那样的制造方法的情况下,A成分的熔点TA℃与X成分的熔点TX℃满足TA-30≤TX≤TA+30的关系、特别是可以满足TA-20≤TX≤TA+20的关系较佳。若A成分的熔点与X成分的熔点之差大,则有时在热处理时,基于一种成分的纤维彼此的粘接变得不充分,或者一种成分过度熔融而无纺布的触感变硬。
或者,A成分与X成分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包含属于同系的树脂。例如,将A成分设为包含高密度聚乙烯的成分的情况下,可以将X成分设为与A成分同样地包含高密度聚乙烯的成分,或者,可以设为包含作为聚乙烯系的树脂的、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或低密度聚乙烯与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的组合的成分。
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由两种成分形成的情况下,该复合纤维可以为芯壳型复合纤维、或并列型复合纤维。芯壳型复合纤维可以是芯成分的重心与纤维的重心一致的同心芯壳型,或者可以是芯成分的重心与纤维的重心不一致的偏心芯壳型,或者可以是芯成分的重心大幅偏离纤维的重心且芯成分的一部分在纤维表面露出的芯部露出的偏心芯壳型。
偏心芯壳型复合纤维和并列型复合纤维可以是立体的卷曲在纤维阶段体现出来的明显卷曲性纤维,或者可以是在纤维阶段不体现立体的卷曲而在纤维化后体现立体的卷曲的潜在卷曲性纤维。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为明显卷曲性纤维或潜在卷曲性纤维的情况下,能够增大无纺布的蓬松性,另外,能够提高无纺布的柔软性和透液速度。如后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中,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虽然被抑制,但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使用减小了无纺布的体积(日文:嵩)。因此,明显卷曲性纤维或潜在卷曲性纤维的使用从无纺布的蓬松性的方面出发是有用的。
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的纤度优选为0.6dtex以上且6dtex以下,更优选为0.8dtex以上且4.8dtex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1.2dtex以上且3.5dtex以下,最优选为1.5dtex以上且2.5dtex以下。另外,就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的纤度而言,还在假设裂离型复合纤维裂离而形成由A成分形成的极细纤维的情况下,优选大于该极细纤维的纤度,例如,可以为该极细纤维的纤度的1.1倍以上且90倍以下,更优选可以为1.5倍以上且60倍以下,进一步优选可以为2倍以上且40倍以下,进一步更优选可以为3倍以上且20倍以下,最优选可以为4倍以上且10倍以下。若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的纤度为A成分的纤度以下,则即使通过该复合纤维使纤维彼此粘接,也不能在第2纤维层中得到比通过A成分的粘接而得到的粘接强度更高的粘接强度,有时不能充分抑制起毛。
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由2种成分(X成分、Y成分)形成的情况下,成分的容积比可以按照例如X成分的区段具有所期望的面积和体积的方式决定。具体来说,容积比优选为2:8~8:2(X成分:Y成分)。若容积比在上述范围内,则有复合纤维的生产率变高的倾向,另外,能够在无纺布中良好地形成粘接部。更优选X成分:Y成分的容积比为4:6~6:4。
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的纤维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10mm以上且100mm以下。若纤维长度小于10mm,则有时难以得到蓬松的纤维网,不能通过使用平行梳棉机等的梳棉法来制造纤维网。若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的纤维长度超过100mm,则例如使用梳棉机制作纤维网有时变难。另外,低单位面积重量的无纺布中,若纤维长度超过100mm,则构成无纺布的纤维的条数变少,因此无纺布的质地有时不稳定,或者有时得不到必要的无纺布强度。纤维长度更优选为25mm以上且100mm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32mm以上且70mm以下,特别优选为38mm以上且65mm以下。
或者,第2纤维层中所含的粘接纤维可以是,整体由在较低的温度下熔融或软化的树脂形成的单一纤维。就单一纤维而言,由于纤维整体能够同样地作为粘接成分发挥功能,因而与裂离型复合纤维相比,容易形成更大的粘接部,能够使纤维彼此的粘接更牢固。因此,包含单一纤维作为粘接纤维的第2纤维层能够带来纤维彼此牢固地粘接、难以发生起毛的无纺布表面。
粘接纤维为单一纤维的情况下,构成该纤维的树脂可以是选自与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相关连地说明的树脂中的1种或多种树脂,尤其可以是由作为X成分说明的树脂形成的树脂。另外,关于单一纤维的纤度和纤维长度等,可以如与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相关连地说明的那样。
或者,粘接纤维为合成纤维(包括单一纤维和复合纤维)的情况下,合成纤维可以为长纤维。合成纤维为长纤维的第2纤维层例如为纺粘网。
(其它纤维)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中,第1纤维层可以包含裂离型复合纤维以外的其它纤维,和/或第2纤维层可以包含粘接纤维以外的其它纤维。其它纤维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例如:棉花、蚕丝和羊毛等天然纤维、粘胶人造丝、铜氨纤维、和溶剂纺丝纤维素纤维(例如Lenzing Lyocell(注册商标)和TENCEL(注册商标))等再生纤维、聚烯烃系纤维、聚酯系纤维和聚酰胺系纤维、由丙烯腈形成的(聚)丙烯酸系的单一纤维、以及聚碳酸酯、聚缩醛、聚苯乙烯、环状聚烯烃等由工程塑料形成的纤维等。
第1纤维层中所含的其它纤维可以是第2纤维层中可包含的粘接纤维、特别是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该情况下,第1纤维层中所含的粘接纤维可以与第2纤维层中所含的粘接纤维相同,也可以不同。第1纤维层包含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的情况下,其X成分可以是与A成分相同或比A成分更低的熔点的成分,该情况下,在通过加热而形成基于裂离型复合纤维的A成分的粘接部(即,形成基于A成分的热粘接部)时,该X成分与A成分一起在无纺布中形成粘接部。
第2纤维层中所含的其它纤维可以是上述裂离型复合纤维(其中,上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比例设为15质量%以下),或者,可以是不会通过构成该其它纤维的成分而将纤维彼此粘接那样的纤维。其它纤维可以是例如由比粘接纤维的粘接成分充分高的熔点(例如,高10℃以上的熔点)的树脂形成的合成纤维。
其它纤维的纤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与第1纤维层和第2纤维层中所含的复合纤维的纤度相同,也可以不同。其它纤维的纤维长度也没有特别限定,从无纺布的制造效率的方面出发优选为10mm以上且100mm以下。
(无纺布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为如下的无纺布:包括包含20质量%以上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第1纤维层、和包含粘接纤维的第2纤维层,纤维彼此通过裂离型复合纤维的A成分、以及构成粘接纤维的成分(例如,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的X成分)而被粘接,形成粘接部。
以下,首先对第1纤维层和第2纤维层进行说明。
[第1纤维层]
第1纤维层包含20质量%以上的裂离型复合纤维。若第1纤维层中裂离型复合纤维所占的比例为20质量%以上,则能够充分确保利用A成分形成的粘接部的面积和体积小所带来的效果、即柔软的触感。若裂离型复合纤维所占的比例小于20质量%,则粘接部的数量变少,第1纤维层甚至无纺布的强度有时变小,或者,粘接部的数量变少,第1纤维层在外侧露出而容易受到外力的情况下,露出的第1纤维层的表面有时起毛,或者,有时为了确保无纺布的强度而产生使用其它粘接性纤维、特别是热粘接性纤维、或粘接剂的必要,无纺布的触感变硬。裂离型复合纤维在第1纤维层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30质量%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被用作例如吸收性物品用片材(例如表面材料)、且第1纤维层在更接近使用者的肌肤一侧配置、特别是接触的情况下,若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比例过多,则由于与肌肤的接触和摩擦而容易明显起毛。因此,在使第1纤维层露出地使用的用途中而使用无纺布的情况下,裂离型复合纤维在第1纤维层中所占的比例可以为例如60质量%以下,特别可以设为50质量%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被用作例如吸收性物品用片材(例如表面材料)、且第2纤维层在更接近使用者的肌肤一侧配置、特别是接触的情况下,第1纤维层难以受到摩擦,另外,即使受到摩擦而发生起毛也难以从外部看到。因此,在不使第1纤维层露出地使用的用途中而使用无纺布的情况下,裂离型复合纤维在第1纤维层中所占的比例可以设为50质量%以上,特别可以设为80质量%以上。或者,第1纤维层可以仅由裂离型复合纤维构成。
A成分是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一种成分,作为与裂离数相应的区段在裂离型复合纤维中分散存在。因此,例如,与利用芯壳型复合纤维的壳成分形成的粘接部相比,利用A成分形成的粘接部的面积和体积有变小的倾向。通过使粘接部的尺寸小,第1纤维层确保无纺布具有柔软的触感。粘接部在纤维彼此的交点和纤维彼此的接点等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第1纤维层中,优选尽可能抑制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中,优选纤维彼此不会通过机械交络处理而交络。机械交络处理是例如针刺处理、和高压流体流处理(流体为例如水、空气、或水蒸气等)。这些处理促进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使极细纤维产生,并且还促进极细纤维彼此的交络,因此赋予至这些处理的无纺布变得致密,有时体积变小。
除了机械交络处理以外,有时也通过对纤维施加压力、或者将纤维拉伸来促进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优选为在其制造阶段没有对包含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网(后述的“第1纤维网”)实施加压处理或拉伸处理的无纺布。需要说明的是,拉伸处理是,例如像日本特开2012-67426号公报中记载的那样使用一对齿轮辊而实施的处理。
就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而言,在其第1纤维层中,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被抑制,作为其结果,能够以如下形态的无纺布的形式提供,所述形态是指:构成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一个区段裂离或剥离而形成的极细纤维不会以超过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长度的30%的长度而连续地存在的形态。“构成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一个区段裂离或剥离而形成的极细纤维”是指,在构成裂离型复合纤维的多个区段之中,一个区段从其它区段分离而形成的极细纤维。极细纤维的纤度根据区段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度、和构成各区段的树脂的密度来决定。极细纤维的纤度为例如0.05dtex以上且2.5dtex以下,特别是0.05dtex以上且2dtex以下,更特别是0.06dtex以上且1dtex以下,进一步更特别是0.10dtex以上0.50dtex以下。
另外,那样的极细纤维“以超过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长度的30%的长度连续地存在”是指,作为极细纤维的纤维长度比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长度的30%更长。因此,在1条裂离型复合纤维中,极细纤维即便在某些部分以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长度的20%的长度存在、且在其它部分以20%的长度存在(合计40%),也不是以超过30%的长度“连续地”存在。图1中示出表示在一条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一部分形成极细纤维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1中,10是裂离型复合纤维,1是A成分、2是B成分,4是由B成分形成的1个区段裂离而形成的极细纤维。
或者,就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而言,在其第1纤维层中,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被抑制,作为其结果,能够以如下形态的无纺布的形式提供,所述形态是指:第1纤维层中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率为50%以下的形态。第1纤维层中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率可以是例如45%以下,特别可以是40%以下,更特别可以是35%以下,进一步更特别可以是30%以下。
第1纤维层中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率可以为0%以上。若裂离率大于0%,则在第1纤维层中,在裂离型复合纤维裂离的部分形成条状的间隙。该间隙露出的部分如后所述,即便使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表面附着亲水性纤维处理剂,仍成为没有附着亲水性纤维处理剂的部分。若存在该部分,则将无纺布用作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等的情况下,存在有效地抑制液体回流(被吸收体吸收的液体返回表面材料)的倾向。
裂离率利用以下方法测定。
(1)按照尽可能不产生空间的方式束缚无纺布,按照能够观察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截面的方式切断使截面露出。
(2)用电子显微镜以400~600倍放大截面进行观察,对放大的截面进行拍摄。
(3)根据拍摄的照片,从来自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没有裂离的纤维、和裂离的纤维)中选出裂离的纤维。数出裂离的纤维的区段数和没有裂离的纤维的区段数。
(4)通过下述的式子求出裂离率。
裂离率(%)=[裂离的纤维的区段数/(裂离了的纤维的区段数+没有裂离的纤维的区段数)]×100
作为“裂离的纤维”选出的纤维是成为裂离前的纤维的尺寸的1/4以下的纤维。例如,对于由8个区段形成的裂离型复合纤维而言,由2个以下的区段形成的纤维是“裂离的纤维”。例如,对于由16个区段形成的裂离型复合纤维而言,由4个以下的区段形成的纤维是“裂离的纤维”。另外,“区段数”是指构成各纤维的区段的数量。例如,由8个区段形成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完全没有裂离的情况下,该纤维是“没有裂离的纤维”,其“区段数”为8。另外,由8个区段形成的裂离型复合纤维裂离而形成由2个区段形成的纤维的情况下,该纤维是“裂离的纤维”,其“区段数”为2。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发明中的裂离率是对无纺布的一个截面进行观察时得到的值。因此,在作为“裂离的纤维”选出的纤维中,在纤维的纤维长度方向上连续,例如以超过纤维长度的30%的长度连续,并不是1个区段裂离或剥离。
无纺布具有开孔的情况下、或具有压接部的情况下,形成开孔或压接部时有时促进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因此,上述的裂离率在除接近开孔的部分或压接部以外的部分测定。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第1纤维层中,优选极细纤维不会以超过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长度的20%的长度连续地存在,更优选不以超过10%的长度连续地存在。
极细纤维以超过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长度的30%的长度连续地存在的情况下,在第1纤维层中,存在由一个区段形成的极细纤维、或由两个以上的区段形成的细纤度纤维较多地存在的倾向。因此,第1纤维层在外侧露出而容易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在露出的第1纤维层的表面容易产生绒毛。或者,在第1纤维层中,若极细纤维或细纤度纤维较多地存在,则无纺布整体的透明性有时降低。另外,若第1纤维层中存在较多极细纤维、细纤度纤维,则在将无纺布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或在上述表面材料与吸收体之间配置的片材(第二片材)使用的情况下,液体的透液速度变低,容易在与使用者的肌肤抵接的面残留液体。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中,有时包含通过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而形成的极细纤维或细纤度纤维。或者,有时在裂离型复合纤维中,部分地产生区段间的剥离部(将无纺布表面用电子显微镜放大300倍左右时,以裂纹、条状的深切纹、或纤维的膨胀的形式观察到)。它们主要是通过在纤维制造中或纤维网的制作时施加的力而产生的。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并不是不容许那样的极细纤维等的产生或区段间的剥离的无纺布。
[第2纤维层]
第2纤维层优选包含粘接纤维5质量%以上。第2纤维层中,若粘接纤维所占的比例为5质量%以上,则可以得到粘接纤维的构成成分形成较大的粘接部而带来的效果、即无纺布的至少一侧表面上的起毛抑制效果。若第2纤维层中粘接纤维所占的比例小于5质量%,则纤维彼此的粘接变得不充分,有时第2纤维层中所含的其它纤维成为使第2纤维层的表面发生起毛的原因。或者,第2纤维层中粘接纤维所占的比例过小的情况下,有时无纺布的强度变小。粘接纤维在第2纤维层中所占的比例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质量%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上。或者,第2纤维层可以仅由粘接纤维、特别是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构成。或者,另外第2纤维层可以包含2种以上的粘接纤维,例如,可以包含单一纤维、和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
如上所述,第2纤维层包含不是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例如单一纤维或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作为粘接纤维。因此,粘接纤维的粘接成分成为例如单一纤维的纤维整体、或在复合纤维的截面中占较大的面积的1个连续的区段(X成分)。利用那样的粘接成分形成的粘接部与利用A成分形成的粘接部相比,是更大的面积和体积的粘接部。由于粘接部的尺寸大,因此在第2纤维层中,纤维彼此更牢固地被粘接,即便在施加来自外部的力、例如擦蹭无纺布表面那样的力时也难以发生起毛。另外,由于粘接部的尺寸大,因此给无纺布带来高的强度。粘接部的面积和体积大的情况下,有无纺布的触感变得更硬的倾向,但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中,由于柔软的第1的纤维层与第2纤维层相接地形成,因此作为整体具有柔软的触感。
第2纤维层即使包含裂离型复合纤维,也以15质量%以下的比例包含,优选不含裂离型复合纤维。若第2纤维层包含较多裂离型复合纤维,则即使包含上述粘接纤维(不是裂离型复合纤维),有时仍在第2纤维层的表面发生起毛。第2纤维层包含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情况下,在第2纤维层中,纤维彼此也可以通过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一种成分被粘接。
[无纺布的层叠形态]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只要包含第1纤维层和第2纤维层,其层叠形态就没有特别限定。在优先抑制无纺布表面的起毛的情况下,第2纤维层构成无纺布的至少一个表面,可以将该表面设为在外部露出的表面。因此,例如,无纺布可以是第1纤维层/第2纤维层的两层结构(第2纤维层成为露出面),或者,可以是第2纤维层/第1纤维层/第2纤维层的三层结构。
或者,在容许无纺布表面的起毛的情况下、或第1纤维层中所含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比例为60质量%以下的情况下,第1纤维层构成无纺布的至少一侧表面,可以将该表面设为在外部露出的表面。因此,无纺布可以是第1纤维层/第2纤维层的两层结构(第1纤维层成为露出面),或者可以是第1纤维层/第2纤维层/第1纤维层的三层结构。
或者,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可以具有第1纤维层与第2纤维层交替地层叠的四层以上的层叠结构。
或者,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可以具有第1纤维层和第2纤维层以外的其它纤维层。其它纤维层是不含上述裂离型复合纤维和粘接纤维中的任一者、或者即使包含也以小于20质量%的量包含的纤维层。其它纤维层可以在第1纤维层与第2纤维层之间配置、或构成无纺布的一个表面,可以形成其它纤维层/第1纤维层/第2纤维层、或其它纤维层/第2纤维层/第1纤维层的三层结构的无纺布。
[无纺布中的纤维彼此的一体化]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中的纤维彼此的一体化的方案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中,第1纤维层具有纤维彼此通过A成分而被粘接形成的粘接部,第2纤维层具有纤维彼此通过粘接纤维的构成成分而被粘接形成的粘接部。粘接部均优选为A成分和粘接成分通过加热而熔融或软化所形成的热粘接部,粘接部可以是通过电子束等的照射、或超声波熔接而形成的。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优选为,在使形成第1纤维层的第1纤维网和形成第2纤维层的第2纤维网重合的状态下,通过吹送热风的热风加工处理,而形成了热粘接部作为由A成分和粘接成分形成的粘接部的无纺布。通过热风加工处理,能够减小对纤维网施加的压力、使纤维彼此粘接,因此可以得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被抑制的无纺布。或者,利用A成分和X成分得到的粘接部,如上所述可以是通过电子束等的照射、或超声波熔接而形成的。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可以是第1纤维层与第2纤维层实质上没有一体化的无纺布。例如,第1纤维层与第2纤维层各自独立地构成无纺布的纤维层单纯地重合而得的无纺布也包含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中。那样的无纺布的处理性差,因此可以将2个纤维层通过例如粘接剂或缝制等而部分地一体化。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若考虑处理性等,则优选为第1纤维层与第2纤维层经一体化的无纺布。特别是将第1纤维层作为无纺布的露出面的情况下,通过使第1纤维层与第2纤维层一体化,而能够抑制第1纤维层中的起毛。另外,通过使第1纤维层与第2纤维层一体化,而能够提高无纺布的强度。第1纤维层与第2纤维层可以通过使第1纤维层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与第2纤维层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利用A成分和/或粘接成分(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的情况下为X成分)彼此粘接从而一体化。就那样的无纺布而言,例如,可以通过后述的方法,即对于使成为第1纤维层的第1纤维网、与成为第2纤维层的第2纤维网重合而得的层叠纤维网实施热风加工处理之类的热处理来制造。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中,可以进一步部分地形成有膜状的压接部。膜状的压接部是,A成分和粘接成分以填埋纤维间的空隙的状态将纤维彼此粘接的部分,压接部是与非压接部相比无纺布的厚度变小的部分。压接部是如下形成的:构成无纺布的纤维通过例如仅压力的作用,或者通过热、电子束和超声波中的任意者与压力的作用,特别是通过热和压力的作用,而扩张形成的。在膜状的压接部分,通过A成分和粘接成分而形成的膜可以在一部分间断,膜间断的部分的纤维间的空隙被原样维持。通过形成压接部,能够提高无纺布的强度。压接部优选为通过热和压力的作用而形成的热压接部。
由于压接部通常是施加压力而形成的,因此在该部分,第1纤维层中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程度高于非压接部的裂离程度,形成更多的极细纤维和细纤度纤维,还发生更多的区段间的剥离。因此,压接部由于膜的形成导致的纤维间隙的减少、以及极细纤维等导致的光的漫反射等,而成为与非压接部明确区别的区域。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形成部分的压接部的情况下,非压接部如后所述具有高透明性,而且由于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而压接部处的不透明性进一步增强,因此,例如,与仅由粘接纤维构成的无纺布(特别是由芯壳型复合纤维构成的无纺布)相比,提供更清晰且容易视觉辨认的压接部。因此,压接部通过适当选择其形状等,能够赋予无纺布优异的设计效果。
压接部是通过促进上述说明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的“加压处理”而形成的,这意味着,形成了压接部的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可以说是实施了促进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的处理的无纺布。但是,在形成压接部之前,没有实施加压处理等促进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的处理的情况下,由于压接部与非压接部的分界更清晰,因此形成了压接部的无纺布优选为其非压接部在无纺布的制造阶段没有实施促进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的处理的无纺布。
在压接部裂离型复合纤维更加裂离,因此在形成了压接部的无纺布的第1纤维层中,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状态在压接部与非压接部大不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形成了压接部的情况下,该无纺布可以确定为如下无纺布,
其包括:
第1纤维层,包含20质量%以上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和
第2纤维层,包含0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所述第1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一种成分(以下“A成分”)而被粘接,
所述第2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不是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的构成成分(以下“粘接成分”)而被粘接,并且
部分地形成膜状的压接部,
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具有1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纤维长度的短纤维,
在所述压接部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的程度大于所述压接部以外的部分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的程度,
在所述压接部以外的部分,构成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多个区段中的一个区段裂离或剥离而形成的极细纤维不会以超过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长度的30%的长度而连续地存在。
或者形成了压接部的无纺布可以确定为如下无纺布,
其包括:
第1纤维层,包含20质量%以上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和
第2纤维层,包含0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所述第1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一种成分(以下“A成分”)而被粘接,
所述第2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不是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的构成成分(以下“粘接成分”)而被粘接,并且
部分地形成膜状的压接部,
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具有1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纤维长度的短纤维,
在所述压接部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的程度大于所述压接部以外的部分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的程度,
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在将A成分的熔点设为TA℃时、以TA-5℃加热60秒钟时、不发生区段间的剥离的非热裂离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或者,形成了压接部的无纺布可以确定为如下无纺布,
其包括:
第1纤维层,包含20质量%以上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和
第2纤维层,包含0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所述第1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一种成分(以下“A成分”)而被粘接,
所述第2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不是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的构成成分(以下“粘接成分”)而被粘接,并且
部分地形成膜状的压接部,
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具有1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纤维长度的短纤维,
在所述压接部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的程度大于所述压接部以外的部分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的程度,
在所述压接部以外的部分,所述第1纤维层中的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率为50%以下。
压接部按照占无纺布的面积的优选2%以上且50%以下、更优选5%以上且40%以下、特别优选7%以上且30%以下的方式形成。若压接部所占的比例大,则无纺布的触感有时变硬。压接部可以按照点状的方式规则地设置几何学图形,或者可以不规则地设置。或者,压接部可以以动物、人物或草花等图画的形式形成。规则地设置多个压接部的情况下,一个压接部的面积优选为0.5mm2~320mm2,更优选为0.6mm2~180mm2,特别优选为0.7mm2~80mm2
[单位面积重量等]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没有特别限定,根据其用途等适当选择。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例如可以为5g/m2~150g/m2,优选为10g/m2~70g/m2,更优选为10g/m2~55g/m2,特别优选为12g/m2~30g/m2,最优选为15g/m2~25g/m2。若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在该范围内,则容易得到柔软的触感。另外,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越小,则越可以在柔软性的基础上得到更高的透明性。
或者,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例如可以为5g/m2~60g/m2,优选为10g/m2~45g/m2,更优选为10g/m2~40g/m2,特别优选为12g/m2~30g/m2,最优选为15g/m2~25g/m2。若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在该范围内,则可以得到透明性高的无纺布。另外,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越小,则越可以得到更高的透明性。
第1纤维层和第2纤维层的单位面积重量按照无纺布整体的单位面积重量成为所期望的值的方式适当选择。例如,在无纺布为由1个第1纤维层和1个第2纤维层形成的二层结构的情况下,2个纤维层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按照第1纤维层:第2纤维层的比例成为5:1~1:5的方式设置,特别可以按照成为3:1~1:3的方式设置。若第1纤维层的单位面积重量的比例过小,则无纺布整体的触感变硬,另外,有时透明性降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如后所述将第2纤维层配置于靠近使用者的肌肤一侧,用作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或用作在上述表面材料与吸收体之间配置的第二片材的情况下,若第2纤维层的单位面积重量的比例过小,则液体回流的量有变多的倾向。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由二层结构的无纺布形成的情况下,具体来说,第1纤维层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为5g/m2~40g/m2,可以优选为6g/m2~30g/m2,可以更优选为8g/m2~25g/m2,第2纤维层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为5g/m2~50g/m2,可以优选为8g/m2~45g/m2,可以更优选为10g/m2~35g/m2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比容积没有特别限定,根据其用途等适当选择。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比容积可以为例如10cm3/g~150cm3/g,优选为20cm3/g~120cm3/g,更优选为30cm3/g~110cm3/g,特别优选为45cm3/g~100cm3/g。比容积可以由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和厚度求出,在此,无纺布的厚度是在对每1cm2试样施加2.94cN的负荷的状态下测定的。无纺布的比容积越小,则越可以得到更高的透明性。但是,无纺布的比容积有时根据无纺布的保管中所施加的压力发生变化。
[透明性]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包含含有由A成分和B成分这2种成分形成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第1纤维层,在这点上,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与不含那样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无纺布、例如由粘接纤维(特别是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构成的无纺布相比显示出高透明性。其理由尚不确定,但有可能与因小尺寸的粘接部、和裂离型复合纤维的复合结构引起的光的折射等有关。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透明性通过以下参数来评价:由使用色彩色差计测定的色差基准值的数据(Y,x,y)值算出的白度、或该白度除以单位面积重量而得到的每单位面积重量的白度、或通过测色色差计测定的亮度L、或该L除以单位面积重量而得到的每单位面积重量的亮度L。白度和亮度可以通过后述的方法求出。
就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而言,在单位面积重量为10g/m2~45g/m2左右且没有压接部时,具有优选10~35的白度、更优选12~30的白度。或者就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而言,在没有压接部的状态下,其每单位面积重量的白度优选为0.5~2.0,更优选为0.7~1.6。或者,就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而言,在没有压接部的状态下,单位面积重量为10g/m2~45g/m2左右时,具有优选20~55、更优选30~45的亮度。或者,就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而言,在没有压接部的状态下,其每单位面积重量的亮度优选为1~2.5,更优选为1.2~2.3。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越小,则无纺布的透明感越变高。即,在单位面积重量为12g/m2~30g/m2左右且没有压接部时,具有优选10~35的白度、更优选17~30的白度。或者,就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而言,在没有压接部的状态下,其每单位面积重量的白度优选为0.5~2.0,更优选为0.8~1.6。或者,就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而言,在没有压接部的状态下,单位面积重量为12g/m2~30g/m2左右时,具有优选20~50、更优选30~42的亮度。或者,就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而言,在没有压接部的状态下,其每单位面积重量的亮度优选为1.0~2.5,更优选为1.2~2.2。
[液体回流性]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在吸收性物品中与吸收体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使用时,能够使液体(例如经血、尿、便、或白带等)通过而吸收于吸收体,另外,有效地抑制吸收于吸收体的液体返回无纺布侧(返潮)。因此,将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用作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或在上述表面材料与吸收体之间配置的第二片材的情况下,抵接于使用者的肌肤的面不容易被从吸收体返回的液体润湿,能给使用者带来舒适的使用感。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中,液体回流被抑制的理由尚不明确,但推测为以下。制作用作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等的无纺布时,成为原料的纤维是附着有亲水性纤维处理剂的纤维,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回流的评价是用使用附着有亲水性纤维处理剂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和粘接纤维制造的无纺布来实施的。并且,使用附着有亲水性纤维处理剂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并将其一种成分作为粘接成分的情况下,认为粘接时(例如热粘接时)在该成分和与其邻接的成分之间产生条状的微细的间隙,这影响了液体回流。推测由于在该间隙露出的部分没有附着纤维处理剂,因此该间隙显示拒水性,防止液体浸入其中,因而抑制已被吸收体吸收的液体逐渐返回肌肤抵接面。因此,可以说: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优选包含在A成分和与其邻接的成分之间具有没有附着纤维处理剂的条状的间隙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后述的实施例中,液体回流性由第一次液体回流量(在没有使试样吸收液体的状态下测定)和第二次液体回流量(第一次液体回流量的测定后(即,使试样吸收1次液体后)测定)来评价。液体回流的抑制程度主要以第一次的液体回流量的大小来评价,液体回流量越少,则液体回流的抑制程度越大。两个无纺布的第一次液体回流量为同等程度的情况下,第二次液体回流量更少一方则可以说是液体回流更被抑制的无纺布。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中,第1纤维层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度越大,则第一次液体回流量越有些许变大的倾向。然而,其差在与第1纤维层不含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无纺布(例如,第1纤维层仅由芯壳型复合纤维构成的无纺布)的比较中并非实质上的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中,第1纤维层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度大于5.0dtex的无纺布与第1纤维层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度为5.0dtex以下的无纺布相比,第二次液体回流量有变小的倾向。
[透液性]
将第1纤维层作为无纺布的露出面的情况下,可以期待如上所述的液体回流的抑制效果,但另一方面透液性有时降低。因此,通过在第1纤维层的基础上层叠第2纤维层而能够提高透液性。例如,使第1纤维层的纤维的纤度与第2纤维层的纤维的纤度不同,对无纺布设置纤度的梯度(例如使第1纤维层的纤维的纤度小于第2纤维层的纤维的纤度);使第1纤维层的纤维上附着的纤维处理剂的亲水性与第2纤维层的纤维上附着的纤维处理剂的亲水性不同,对无纺布设置亲水性的梯度(例如,使第1纤维层的纤维上附着的纤维处理剂的亲水性低于第2纤维层的纤维上附着的纤维处理剂的亲水性),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无纺布的透液性。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可以通过如下制造方法来制造,该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制作包含20质量%以上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第1纤维网;
制作包含0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第2纤维网;
使所述第1纤维网与所述第2纤维网重合而制作层叠纤维网;和
实施对所述层叠纤维网吹送以下温度的热风的热风加工处理,该温度为构成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成分之中熔点最低的成分、以及所述第2纤维网所含的不是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的构成成分都软化或熔融的温度,
不将所述层叠纤维网赋予机械交络处理,
以不对所述层叠纤维网施加10kgf/cm(98N/cm)以上的线压的方式实施所述热风加工处理。
第1纤维网和第2纤维网可以通过公知的方法制作。各纤维网的形态可以是平行网(日文:パラレルウェブ)、交叉网、半无定向网(日文:セミランダムウェブ)和无定向网等梳棉网、气流成网、和湿法造纸网中的任意的形态。从抑制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在制造中难以施加外力的梳棉网。第1纤维网与第2纤维网的形态可以相互不同。
第1纤维网与第2纤维网重合而成为层叠纤维网。所得到的层叠纤维网被赋予至热风加工处理。实施热风加工处理,使得构成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成分之中熔点最低的成分(所述A成分)与第2纤维网中所含的不是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的构成成分(粘接成分)都软化或熔融,而形成热粘接部。根据热风加工处理,能够减小处理中对层叠纤维网施加的外力,因而热处理中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难以进行。热风加工处理可以使用向层叠纤维网吹送规定温度的热风的装置、例如热风贯通式热处理机、和热风吹送式热处理机来实施。或者,可以代替热风加工处理,而实施使用红外线的热处理。基于红外线的热处理也不易对层叠纤维网施加外力故而优选使用。
第2纤维网可以包含上述的具有大区域低熔点区段的复合纤维。该情况下,将熔点最低的成分(X成分)作为粘接成分,与裂离型复合纤维的A成分一起通过热风加工处理而软化或熔融。
利用任一方法进行热处理的情况下,热处理都优选按照不对层叠纤维网施加10kgf/cm(98N/cm)以上的线压的方式实施。若在热处理时施加压力,则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被促进,有时得不到具有所期望的柔软性、蓬松性和透明性的无纺布。例如,热风加工处理时,出于防止层叠纤维网的缩卷、或者整理热处理后的无纺布的形状的目的,有时将网状物等配置在纤维网上,但要按照不会因其重量而施加10kgf/cm(98N/cm)以上的线压的方式适当选择筛网等。
热风加工处理时的温度按照A成分和粘接成分软化或熔融、由此形成热粘接部的方式适当选择。例如,在A成分和粘接成分之中将熔点高的成分的熔点设为T’℃时,热风加工处理的温度可以选择T’℃以上的温度且低于A成分和粘接成分以外的成分的熔点的温度。例如,A成分和粘接成分都由聚乙烯系的树脂形成的情况下,可以吹送130℃~150℃的温度的热风。
无纺布的制造时,不实施机械交络处理。这是为了抑制由于机械交络处理时施加的力而第1纤维网中所含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进行的情况。机械交络处理为例如针刺处理和高压流体流处理。因此,根据该制造方法,可以得到纤维彼此实质上仅通过热粘接而一体化的无纺布。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部分地形成热压接部的步骤。热压接部可以通过例如使用压花辊的热辊加工而形成。热压接部的形成例如可以如下实施:将压花辊的温度设定为(T’-50)℃以上且(T’+30)℃以下(T’是A成分和粘接成分之中熔点高的成分的熔点),施加10kgf/cm~150kgf/cm(98N/cm~1470N/cm)的线压。压花辊的形状根据作为热压接部应形成的形状来适当选择。如前所述,在热压接部,由于施加了压力,因此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进行,裂离程度变得高于非热压接部的裂离程度,因此比非热压接部的透明性降低。
[用途]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能够用于各种用途,可以单独或者与纸、其它无纺布、膜或片材等组合,从而用于例如婴儿用纸尿片、大人用纸尿片、卫生巾、白带吸收片(卫生护垫)、和失禁垫等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在表面材料与吸收体之间配置的片材、以及背面材料等吸收性物品用片材、皮肤被覆片材(面膜、贴付剂的基布)、对人擦拭巾(擦汗片材、卸妆片材等)、各种动物用擦拭片材等之类的用途。
将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用作吸收性物品用片材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第2纤维层在外侧露出、第1纤维层位于例如吸收体那一侧而不在外侧露出的方式配置而使用。例如,在表面材料的情况下,优选将肌肤抵接面作为第2纤维层的表面,在背面材料的情况下,优选第2纤维层位于外侧、第1纤维层位于吸收体那一侧。若按照这种方式配置无纺布,则难以在露出面发生起毛。另外,优选第1纤维层的纤维上附着的纤维处理剂的亲水性低于第2纤维层的纤维上附着的纤维处理剂的亲水性。若第1纤维层的亲水性低于第2纤维层的亲水性,则液体回流的抑制效果有时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中,第1纤维层中裂离型复合纤维所占的比例为60质量%以下的情况下,将其用作吸收性物品用片材时,第1纤维层可以在外侧露出。例如,在表面材料的情况下,可以将肌肤抵接面作为第1纤维层的表面。该情况下,可以给用户带来更柔软的触感。在背面材料的情况下,第1纤维层可以位于外侧、第2纤维层可以位于吸收体那一侧。就第1纤维层中裂离型复合纤维所占的比例为60质量%以下的无纺布而言,即使第1纤维层在外侧露出,也难以发生起毛。
将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用作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料、或在表面材料与吸收体之间配置的片材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难以发生被吸收体吸收的液体返回肌肤抵接面(液体回流)的情况,可以给使用者带来舒适的使用感。
或者,就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而言,例如,为了改善印刷有人物或动物等图画的膜或纸等的触感、或保护该膜或纸等,可以以覆盖该膜或纸的表面的无纺布的形式使用。该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对膜等赋予良好的触感、或者提供保护,并且由于其透明性高,因此能够良好地视觉辨认印刷于膜的图画。用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将膜覆盖了的层叠片材例如优选用作吸收性物品的背面材料。
或者,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是形成了压接部的无纺布的情况下,由于可以压接部更清晰地被视觉辨认,因此通过适当选择压接部的形状等,而成为设计效果更高的无纺布。因此,就具有压接部的无纺布而言,例如,像上述那样以覆盖膜或纸的表面的无纺布的形式使用的情况下,即使不对膜等印刷图画,也能提供发挥高的设计效果的层叠片材。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说明本实施方式。
作为本实施例中使用的纤维,准备了下述纤维。
[裂离型复合纤维1]
纤度2.2dtex、纤维直径16μm、纤维长度51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55℃)/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0℃)的组合所形成,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区段与高密度聚乙烯的区段交替地配置成菊花状的截面,且整体的区段数为8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容积比50:5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高密度聚乙烯))(商品名DFS(SH)Daiwabo Polytec株式会社制)
该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即使以TA(130℃)-5℃加热60秒钟,也不发生区段间的剥离的非热裂离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裂离型复合纤维2]
纤度2.6dtex、纤维直径17.0μm、纤维长度51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55℃)/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0℃)的组合所形成,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区段与高密度聚乙烯的区段交替地配置成菊花状的截面,且整体的区段数为8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容积比50:5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高密度聚乙烯))(商品名DFS(SH)Daiwabo Polytec株式会社制)
该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即使以TA(130℃)-5℃加热60秒钟,也不发生区段间的剥离的非热裂离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裂离型复合纤维3]
纤度2.6dtex、纤维直径16.5μm、纤维长度51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55℃)/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0℃)的组合所形成,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区段与高密度聚乙烯的区段交替地配置成菊花状的截面,且整体的区段数为8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容积比65:35(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高密度聚乙烯))(商品名DFS(SH)Daiwabo Polytec株式会社制)
该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即使以TA(130℃)-5℃加热60秒钟,也不发生区段间的剥离的非热裂离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裂离型复合纤维4]
纤度2.6dtex、纤维直径17.5μm、纤维长度51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55℃)/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0℃)的组合所形成,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区段与高密度聚乙烯的区段交替地配置成菊花状的截面,且整体的区段数为8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容积比35:65(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高密度聚乙烯))(商品名DFS(SH)Daiwabo Polytec株式会社制)
该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即使以TA(130℃)-5℃加热60秒钟,也不发生区段间的剥离的非热裂离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裂离型复合纤维5]
纤度1.8dtex、纤维直径14μm、纤维长度51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55℃)/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0℃)的组合所形成,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区段与高密度聚乙烯的区段交替地配置成菊花状的截面,且整体的区段数为8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容积比50:5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高密度聚乙烯))(商品名DFS(SH)Daiwabo Polytec株式会社制)
该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即使以TA(130℃)-5℃加热60秒钟,也不发生区段间的剥离的非热裂离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裂离型复合纤维6]
纤度4.3dtex、纤维直径22μm、纤维长度51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55℃)/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0℃)的组合所形成,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区段与高密度聚乙烯的区段交替地配置成菊花状的截面,且整体的区段数为8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容积比50:5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高密度聚乙烯))(商品名DFS(SH)Daiwabo Polytec株式会社制)
该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即使以TA(130℃)-5℃加热60秒钟,也不发生区段间的剥离的非热裂离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裂离型复合纤维7]
纤度6.4dtex、纤维直径27μm、纤维长度51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55℃)/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0℃)的组合所形成,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区段与高密度聚乙烯的区段交替地配置成菊花状的截面,且整体的区段数为8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容积比50:5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高密度聚乙烯))(商品名DFS(SH)Daiwabo Polytec株式会社制)
该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即使以TA(130℃)-5℃加热60秒钟,也不发生区段间的剥离的非热裂离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裂离型复合纤维8]
纤度1.9dtex、纤维直径14.5μm、纤维长度51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55℃)/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0℃)的组合所形成,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区段与高密度聚乙烯的区段交替地配置成菊花状的截面,且整体的区段数为16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容积比50:5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高密度聚乙烯))(商品名DF(SH)Daiwabo Polytec株式会社制)
该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即使以TA(130℃)-5℃加热60秒钟,也不发生区段间的剥离的非热裂离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裂离型复合纤维9]
纤度2.6dtex、纤维直径17μm、纤维长度51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55℃)/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0℃)的组合所形成,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区段与高密度聚乙烯的区段交替地配置成菊花状的截面,且整体的区段数为16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容积比50:5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高密度聚乙烯))(商品名DF(SH)Daiwabo Polytec株式会社制)
该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即使以TA(130℃)-5℃加热60秒钟,也不发生区段间的剥离的非热裂离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裂离型复合纤维10]
纤度5.1dtex、纤维直径24μm、纤维长度51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55℃)/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0℃)的组合所形成,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区段与高密度聚乙烯的区段交替地配置成菊花状的截面,且整体的区段数为16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容积比50:5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高密度聚乙烯))(商品名DF(SH)Daiwabo Polytec株式会社制)
该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即使以TA(130℃)-5℃加热60秒钟,也不发生区段间的剥离的非热裂离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裂离型复合纤维11]
纤度6.6dtex、纤维直径27μm、纤维长度51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55℃)/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0℃)的组合所形成,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区段与高密度聚乙烯的区段交替地配置成菊花状的截面,且整体的区段数为16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容积比50:5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高密度聚乙烯))(商品名DF(SH)Daiwabo Polytec株式会社制)
该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即使以TA(130℃)-5℃加热60秒钟,也不发生区段间的剥离的非热裂离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裂离型复合纤维12]
纤度2.6dtex、纤维直径17.5μm、纤维长度51mm的聚丙烯(熔点160℃)/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0℃)的组合所形成,具有聚丙烯的区段与高密度聚乙烯的区段交替地配置成菊花状的截面,且整体的区段数为8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容积比50:50(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商品名DFS-7Daiwabo Polytec株式会社制)
该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即使以TA(130℃)-5℃加热60秒钟,也不发生区段间的剥离的非热裂离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芯壳型复合纤维1]
纤度2.0dtex、纤维直径12μm、纤维长度45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55℃)/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0℃)的组合所形成的芯壳型复合纤维(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壳:高密度聚乙烯、容积比65:35(芯:壳))(商品名NBF(SH)Daiwabo Polytec株式会社制)
[芯壳型复合纤维2]
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55℃)/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0℃)的组合形成,芯成分的偏心率为25%的偏心芯壳型复合纤维(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壳:高密度聚乙烯、容积比64:36(芯:壳)))(商品名NBF(SH)V Daiwabo Polytec株式会社制)
需要说明的是,偏心率基于下面的式子求出。
[数学式1]
本实施例中,准备纤度3.3dtex、纤维直径21μm、纤维长度51mm的复合纤维(芯壳型复合纤维2A)、和纤度2.6dtex、纤维直径17μm、纤维长度51mm的复合纤维(芯壳型复合纤维2B)。
[芯壳型复合纤维3]
纤度3.3dtex、纤维直径21μm、纤维长度38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55℃)/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熔点118℃)和低密度聚乙烯(熔点106℃)的组合所形成,芯成分的偏心率为25%的偏心芯壳型复合纤维(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壳: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以质量比85:15混合的混合物)、容积比64:36(芯:壳)))(商品名NBF(SL)VDaiwabo Polytec株式会社制)
偏心率基于与芯壳型复合纤维2相关说明的式子求出。
[芯壳型复合纤维4]
纤度2.2dtex、纤维直径16μm、纤维长度51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55℃)/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0℃)的组合所形成的芯壳型复合纤维(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壳:高密度聚乙烯、容积比50:50(芯:壳))(商品名NBF(SH)Daiwabo Polytec株式会社制)
[芯壳型复合纤维5]
纤度2.8dtex、纤维直径17μm、纤维长度51m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熔点255℃)/高密度聚乙烯(熔点130℃)的组合所形成的芯壳型复合纤维(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壳:高密度聚乙烯、容积比50:50(芯:壳))(商品名NBF(SH)Daiwabo Polytec株式会社制)
作为附着于上述纤维的纤维处理剂,准备以下的纤维处理剂。
纤维处理剂1:包含C12烷基磷酸酯钾盐、对纤维赋予与水接触一次后仍使纤维的亲水性持续的性质(耐久亲水性)的纤维处理剂
纤维处理剂2:包含C12烷基磷酸酯钾盐、对纤维赋予耐久亲水性的纤维处理剂
纤维处理剂3:包含C12烷基磷酸酯钾盐、对纤维赋予耐久亲水性的纤维处理剂
纤维处理剂4:包含C12烷基磷酸酯钾盐、对纤维赋予若与水接触一次则使纤维的亲水性大幅降低的性质的纤维处理剂
纤维处理剂5:包含C12烷基磷酸酯钾盐、对纤维赋予耐久亲水性的纤维处理剂
需要说明的是,附着有处理剂的纤维的亲水性的持续程度是:纤维处理剂3最强,纤维处理剂2次强,纤维处理剂1和5最弱。附着有处理剂的纤维的亲水性是:纤维处理剂3最强,纤维处理剂1、2和5次强,纤维处理剂4最弱。
(实施例1~6)
作为第1纤维网和第2纤维网,分别仅使用附着有表1所示的纤维处理剂的、表1所示的复合纤维,以网目标单位面积重量10g/m2制作平行网。使所得到的第1纤维网与第2纤维网重合而制作单位面积重量约20g/m2的层叠纤维网,将该层叠纤维网在设定于温度135℃的热风贯通式热处理机中热处理15秒钟,利用第1纤维网和第2纤维网各自所含的复合纤维的聚乙烯树脂成分而形成热粘接部,得到由第1纤维层和第2纤维层形成的无纺布。在热处理机内,在网状的支承体上,按照第2纤维层与该支承体相接的方式载置层叠纤维网。
用电子显微镜(倍率300倍)确认实施例1~6的无纺布的第1纤维层的表面,结果是极细纤维没有超过纤维长度的30%而连续地存在。
(比较例1~4)
分别仅使用附着有表2所示的纤维处理剂的、表2所示的复合纤维,以网目标单位面积重量10g/m2制作2张平行网,使它们重合而得到层叠纤维网。将所得到的层叠纤维网在设定于温度135℃的热风贯通式热处理机中热处理15秒钟,利用复合纤维的聚乙烯树脂成分形成热粘接部,得到无纺布。对于比较例1~4,为了方便在第2纤维层一栏中记载所使用的纤维的种类。
(比较例A)
仅使用附着有表2所示的纤维处理剂的、表2所示的裂离型复合纤维,以网目标单位面积重量10g/m2制作2张平行网,使它们重合而得到层叠纤维网。将所得到的层叠纤维网在设定于温度135℃的热风贯通式热处理机中热处理15秒钟,利用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聚乙烯树脂成分形成热粘接部,得到无纺布。对于比较例A,为了方便在第1纤维层一栏中记载所使用的纤维的种类。
(实施例7~12)
除了将第1纤维网和第2纤维网的网目标单位面积重量分别设为表3所示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6中采用的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无纺布。
用电子显微镜(倍率300倍)确认实施例7~12的无纺布的第1纤维层,结果极细纤维没有超过纤维长度的30%而连续地存在。
(比较例5、7)
使用附着有表4所示的纤维处理剂的、表4所示的两种芯壳型复合纤维,制作2张表4所示的网目标单位面积重量的平行网,使它们重合而得到层叠纤维网,除此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6中采用的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无纺布。
(比较例6)
仅使用附着有表4所示的纤维处理剂的、表4所示的复合纤维,以网目标单位面积重量25g/m2制作2张平行网,使它们重合而得到层叠纤维网,除此之外,按照与比较例1~4中采用的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无纺布。对于比较例5,也为了方便而在第2纤维层一栏中记载所使用的纤维的种类。
(实施例13)
除了将第1纤维网和第2纤维网的网目标单位面积重量分别设为表5所示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6中采用的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无纺布。
用电子显微镜(倍率300倍)确认实施例13的无纺布的第1纤维层,结果极细纤维没有超过纤维长度的30%而连续地存在。
(比较例8)
仅使用附着有表5所示的纤维处理剂的、表5所示的复合纤维,以网目标单位面积重量10g/m2制作2张平行网,使它们重合而得到层叠纤维网,除此之外,按照与比较例1~4中采用的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无纺布。对于比较例8,也为了方便而在第2纤维层一栏中记载所使用的纤维的种类。
(实施例14)
作为第1纤维网,以表7所示的比例分别将附着有表7所示的纤维处理剂的表7所示的复合纤维混合而使用,以网目标单位面积重量10g/m2制作平行网。作为第2纤维网,使用附着有表7所示的纤维处理剂的表7所示的复合纤维,以网目标单位面积重量10g/m2制作平行网。使所得到的第1纤维网与第2纤维网重合而制作单位面积重量约20g/m2的层叠纤维网,将该层叠纤维网在设定于温度135℃的热风贯通式热处理机中热处理15秒钟,利用第1纤维网和第2纤维网各自所含的复合纤维的聚乙烯树脂成分形成热粘接部,得到由第1纤维层和第2纤维层形成的无纺布。在热处理机内,在网状的支承体上,按照第1纤维层与该支承体相接的方式载置层叠纤维网。
用电子显微镜(倍率300倍)确认实施例14的无纺布的第1纤维层,结果极细纤维没有超过纤维长度的30%而连续地存在。
(比较例9)
作为第1纤维网和第2纤维网,分别仅使用附着有表7所示的纤维处理剂的、表7所示的复合纤维,以网目标单位面积重量10g/m2制作平行网,除此之外,按照与实施例7中采用的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无纺布。
(实施例15~25)
作为第1纤维网,分别仅使用附着有表8和9所示的纤维处理剂的、表8和9所示的复合纤维,以网目标单位面积重量24g/m2制作平行网。作为第2纤维网,仅使用附着有纤维处理剂2的芯壳型复合纤维3,以网目标单位面积重量16g/m2制作平行网。使所得到的第1纤维网与第2纤维网重合而制作单位面积重量约40g/m2的层叠纤维网。将该层叠纤维网在设定于温度135℃的热风贯通式热处理机中热处理15秒钟,利用第1纤维网和第2纤维网各自所含的复合纤维的聚乙烯树脂成分形成热粘接部,得到由第1纤维层和第2纤维层形成的无纺布。在热处理机内,在网状的支承体上,按照第2纤维层与该支承体相接的方式载置层叠纤维网。
用电子显微镜(倍率300倍)确认实施例15~25的无纺布的第1纤维层的表面,结果极细纤维没有超过纤维长度的30%而连续地存在。
(比较例10)
作为构成第1纤维网的纤维,使用附着有表9所示的纤维处理剂的、表9所示的复合纤维,除此之外,按照与实施例15~25中采用的步骤相同的步骤,制作无纺布。
(实施例26~27)
按照以下步骤制作第1纤维网。仅使用附着有表10所示的纤维处理剂的、表10所示的复合纤维,以网目标单位面积重量24g/m2制作平行网。将该平行网按照施加6.5MPa的压力的方式通过一对辊间。将通过辊后的网再次使用平行梳棉机进行加工(即,通过平行梳棉机),得到第1纤维网。
作为第2纤维网,仅使用附着有纤维处理剂2的芯壳型复合纤维3,以网目标单位面积重量16g/m2制作平行网。使第1纤维网与第2纤维网重合而制作单位面积重量约40g/m2的层叠纤维网。将该层叠纤维网在设定于温度135℃的热风贯通式热处理机中热处理15秒钟,利用第1纤维网和第2纤维网各自所含的复合纤维的聚乙烯树脂成分形成热粘接部,得到由第1纤维层和第2纤维层形成的无纺布。在热处理机内,在网状的支承体上,按照第2纤维层与该支承体相接的方式载置层叠纤维网。
[单位面积重量、厚度、比容积]
将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的单位面积重量、厚度、以及比容积示于表1~5、7、8~10。就单位面积重量、厚度和比容积而言,都是对于每1个实施例准备3个样品,并设为对各样品进行测定而求得的值的平均值。
无纺布的厚度使用厚度测定机(商品名THICKNESS GAUGE MODEL CR-60A株式会社大荣科学精器制作所制),在对每1cm2试样施加2.94cN的负荷的状态下测定。
[液体回流性]
对各实施例和各比较例的液体回流性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4、7、8~10。液体回流通过以下方法评价。
(液体回流性)
(1)为了测定液体回流量,准备了下述物品。
吸收体(将市售的婴儿用纸尿片分解并取出的吸收体)
带注入筒的板(筒下部的内径2.5cm)
0.9%生理盐水(用蓝色染料着色)
滤纸(东洋滤纸株式会社制ADVANTEC(注册商标)No.2)10cm×10cm
重物(5kg)10cm×10cm
(2)方法
按照下述步骤测定液体回流量。
(i)在吸收体上放载无纺布样品(纵42cm×横21cm),在其上放置带注入筒的板。
(ii)从筒注入加温到约37℃的生理盐水50ml。此时,放置到生理盐水从无纺布表面看不到(不能以液体的形式确认到生理盐水)为止。
(iii)卸下带注入筒的板,静置10分钟。
(iv)10分钟后,在无纺布上放载滤纸(30张),放载5kg的重物20秒钟。其后,测定滤纸的质量(放载在无纺布上之前的滤纸与放载在无纺布上并放载重物后的滤纸的质量差相当于逆回流量)。
(v)回到上述(i),进行第二次测定。
就液体回流性而言,对于一个试样(无纺布)准备3个样品,将对于3个样品分别测定的液体回流量的平均值作为该试样的液体回流量。
需要说明的是,液体回流量的测定中,对于实施例1~13、15~27、比较例5、7、10,将第1纤维层配置于吸收体那一侧,对于实施例14和比较例9,将第2纤维层配置于吸收体那一侧来实施。
[白度、亮度]
对实施例13和比较例8的白度和每单位面积重量的白度、以及亮度和每单位面积重量的亮度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6。白度和亮度通过以下方法评价。
(白度)
将事先测定了单位面积重量的试样切断成30cm(MD方向)×21cm(CD方向),放置在黑布上。在该状态下,使用色彩色差计(Minolta Camera株式会社制CR-310)测定色差基准值的数据(Y,x,y)值(Y:反射率、xy:色度)。所使用的色差计是在进行三点测定时显示数据值的色差计。对于每一个试样,显示2次数据值(实施2次数据值的测定),由各个数据值通过下面的式子算出白度,将其平均值作为该试样的白度。进一步,将白度除以单位面积重量,求出每单位面积重量的白度。
[数2]
(亮度L)
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测色色差计ZE-2000进行测定。将事先测定了单位面积重量的试样切断成30cm(MD方向)×21cm(CD方向),放置在试样台上,从其上覆盖零点校正时使用的黑色的罩。在覆盖了罩的状态下,测定L、a、b。进行3次使试样的朝向旋转90度的操作而实施共4次测定,将其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表示。
[柔软性]
为了评价实施例1、5、14和比较例1、4、9的柔软性,进行了感官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和表2。评价基准如下。
◎···非常柔软
○···柔软
[裂离率]
按照之前说明的方法求出实施例15、20、26、27的第1纤维层中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率。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表7]
[表8]
[表9]
[表10]
实施例1~6、比较例1~4均具有约20g/m2的单位面积重量。实施例1~4的第一次液体回流量小于由构成这些实施例的第2纤维层的芯壳型复合纤维构成的无纺布(比较例1~3)的液体回流量。另外,实施例3的第二次液体回流量小于第一次液体回流量,但比较例3的第二次液体回流量大。实施例5及6与仅由构成这些实施例的第2纤维层的芯壳型复合纤维构成的无纺布(比较例4)相比,第一次和第二次液体回流量小。另外,实施例1与比较例1相比柔软,实施例5与比较例4相比柔软。另外,仅使用附着有纤维处理剂1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制作的比较例A,其第一次液体回流量大于使用分别附着有相同纤维处理剂的两种纤维的实施例6。另外,就比较例A而言,若对其表面进行擦蹭,则容易发生起毛。
实施例7~12、比较例4~6均具有约50g/m2的单位面积重量。实施例7、11、12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液体回流量均小于由构成这些实施例的第2纤维层的芯壳型复合纤维构成的无纺布(比较例6)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液体回流量。另外,就分别由不同芯壳型复合纤维构成第1纤维层和第2纤维层的无纺布(比较例5、7)而言,也与比较例6同样地,液体回流量大。比较例5、7中,第1纤维层和第2纤维层所使用的纤维处理剂的组合与实施例8中的纤维处理剂的组合相同,但比较例5、7的液体回流量与实施例8相比较大。这些也显示:包含特定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层的存在有助于液体回流量的降低。
实施例13与比较例8具有基本相同的单位面积重量,但实施例13与比较例8相比,色度和亮度都小,显示高的透明性。
实施例14和比较例9均具有约20g/m2的单位面积重量。实施例14与实施例1~13不同,第1纤维层是由裂离型复合纤维和芯壳型复合纤维形成的。实施例14中,第1纤维层通过芯壳型复合纤维的壳成分而被粘接,另外,第2纤维层与第1纤维层一体化,因而即使对第1纤维层的表面进行擦蹭也难以发生起毛。实施例14和比较例9的液体回流量是将第2纤维层作为吸收体侧而测定的。实施例9与比较例9相比第一次和第二次液体回流量小,特别是第二次液体回流量小。
实施例15~24、比较例10均具有约40g/m2的单位面积重量。实施例15~24的第一次的液体回流量,比利用由与这些实施例所使用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相同的成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形成的芯壳型复合纤维而形成第1纤维层的比较例10的第一次液体回流量更小。实施例15、16和17是为了观察使构成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两种成分的复合比变化所导致的影响的例子,第一次液体回流量没有看到大的差。但是,就实施例16所使用的裂离型复合纤维而言,作为A成分的聚乙烯的比例小,因此所得到的无纺布中产生若干绒毛。
实施例15和实施例18~实施例20是为了观察使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度变化所导致的影响的例子。这些实施例的第一次液体回流量没有看到大的差。实施例20的第二次液体回流量小于其它实施例的第二次液体回流量。
将对实施例15的无纺布的第1纤维层的表面进行拍摄而得的电子显微镜照片示于图2。如图2所示,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一个区段裂离或剥离而形成的极细纤维的数量少,另外,没有观察到超过纤维长度的30%的长度的极细纤维。
实施例21~24使用区段数的合计为16的裂离型复合纤维,与使用区段数的合计为8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例子(实施例15~20)相比,第一次液体回流量没有看到大的差。另外,实施例21~24是为了还观察使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度变化所导致的影响的例子,第一次液体回流量没有看到大的差。实施例23和24的第二次液体回流量与实施例21和22的第二次液体回流量相比明显小。若一并考虑实施例20的结果,则可知若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度超过5.0dtex,则第二次液体回流量有变小的倾向。
实施例25是使用由与实施例15~24所使用的裂离型复合纤维不同的成分(聚丙烯/聚乙烯)形成的裂离型复合纤维而制作的。与使用相同纤度的裂离型复合纤维而制作的实施例15相比第一次液体回流量稍多,但与比较例10相比第一次液体回流量小,能够确认使用包含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层所带来的效果。
实施例26和27是在制作第1纤维网时,使裂离型复合纤维积极地裂离,增大了极细纤维的比例的例子。为了观察极细纤维更多地存在导致的影响,将不使网通过辊间而制作第1纤维网的实施例与表10一起示出以便参考。如表10所示,对于通过辊加工而由于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产生了极细纤维的无纺布而言,第一次液体回流量与不实施辊加工而制作的无纺布的第一次液体回流量没有大的变化。但是,任一比较例中,都因产生更多的极细纤维而多少发生起毛。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柔软,透明性优异,另外,难以发生液体回流,因此例如适宜作为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使用。
符号说明
1 A成分
2 B成分
4 极细纤维
10 裂离型复合纤维

Claims (12)

1.一种无纺布,
其包括:
第1纤维层,包含20质量%以上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和
第2纤维层,包含0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所述第1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一种成分即“A成分”而被粘接,
所述第2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不是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的构成成分即“粘接成分”而被粘接,
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具有1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纤维长度的短纤维,
构成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多个区段中的一个区段裂离或剥离而形成的极细纤维不会以超过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纤维长度的30%的长度而连续地存在。
2.一种无纺布,
其包括:
第1纤维层,包含20质量%以上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和
第2纤维层,包含0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所述第1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一种成分即“A成分”而被粘接,
所述第2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不是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的构成成分即“粘接成分”而被粘接,
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具有1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纤维长度的短纤维,
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在将A成分的熔点设为TA℃时、以TA-5℃加热60秒钟时、不发生区段间的剥离的非热裂离性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3.一种无纺布,
其包括:
第1纤维层,包含20质量%以上的裂离型复合纤维;和
第2纤维层,包含0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的裂离型复合纤维;
所述第1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一种成分即“A成分”而被粘接,
所述第2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不是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的构成成分即“粘接成分”而被粘接,
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是具有1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纤维长度的短纤维,
所述第1纤维层中的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裂离率为5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2纤维层包含5质量%以上的复合纤维,所述复合纤维为由2种以上的成分形成,且熔点最低的成分即“X成分”形成占纤维周面的50%以上的1个连续的区段的复合纤维,
所述第2纤维层中,纤维彼此通过作为所述粘接成分的所述X成分而被粘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X成分的熔点TX℃与所述A成分的熔点TA℃满足TA-30≤TX≤TA+30的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1纤维层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2纤维层的纤维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A成分和/或所述粘接成分而相互被粘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其中,
所述A成分为高密度聚乙烯。
8.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工序:
制作包含20质量%以上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第1纤维网;
制作包含0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的裂离型复合纤维的第2纤维网;
使所述第1纤维网与所述第2纤维网重合而制作层叠纤维网;和
实施对所述层叠纤维网吹送以下温度的热风的热风加工处理,该温度为构成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成分之中熔点最低的成分、以及所述第2纤维网所含的不是裂离型复合纤维的、至少一部分的纤维的构成成分都软化或熔融的温度;
不将所述层叠纤维网赋予机械交络处理,
以不对所述层叠纤维网施加10kgf/cm即98N/cm以上的线压的方式实施所述热风加工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2纤维网包含5质量%以上的复合纤维,所述复合纤维为由2种以上的成分形成,且熔点最低的成分即“X成分”形成占纤维周面的50%以上的1个连续的区段的复合纤维,
吹送以下温度的热风来实施所述热风加工处理,该温度为构成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成分之中熔点最低的成分、以及所述X成分都软化或熔融的温度。
10.一种吸收性物品用片材,
其包含所述第2纤维层构成无纺布的露出表面的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所述第2纤维层配置于更接近使用者的肌肤一侧。
11.一种吸收性物品用片材,
其包含所述第1纤维层构成无纺布的露出表面、且所述第1纤维层以20质量%以上且60质量%以下的比例包含所述裂离型复合纤维的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所述第1纤维层配置于更接近使用者的肌肤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用片材,
所述无纺布是配置于表面材料、或所述表面材与吸收体之间的片材。
CN201780037472.6A 2016-06-17 2017-06-16 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用片材 Pending CN1094158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0889 2016-06-17
JP2016120889 2016-06-17
JP2017053164 2017-03-17
JP2017-053164 2017-03-17
PCT/JP2017/022399 WO2017217547A1 (ja) 2016-06-17 2017-06-16 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吸収性物品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5858A true CN109415858A (zh) 2019-03-01

Family

ID=60663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7472.6A Pending CN109415858A (zh) 2016-06-17 2017-06-16 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用片材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64098B2 (zh)
CN (1) CN109415858A (zh)
WO (1) WO201721754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8041A1 (en) * 2020-10-30 2022-05-05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Nonwoven and absorbent articles containing the sam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81986A (zh) * 2002-09-09 2005-10-12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CN101010017A (zh) * 2004-08-11 2007-08-01 大和纺织株式会社 化妆品浸渗用皮肤被覆片材及其制造方法、及使用其的面膜
JP4926035B2 (ja) * 2007-12-27 2012-05-09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
CN105568550A (zh) * 2014-11-07 2016-05-11 天津雾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纺布
JP2016102286A (ja) * 2014-11-13 2016-06-02 ダイワボウ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吸収性物品用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22546B2 (ja) * 1996-04-03 2005-11-30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てなる吸収性物品
JP2002061060A (ja) * 2000-08-10 2002-02-28 Chisso Corp 不織布及び不織布加工品
US8021996B2 (en) * 2008-12-23 2011-09-20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Nonwoven web and filter media containing partially split multicomponent fibers
JP5812607B2 (ja) 2011-01-05 2015-11-17 ダイワボウ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分割型複合繊維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繊維集合物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81986A (zh) * 2002-09-09 2005-10-12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CN101010017A (zh) * 2004-08-11 2007-08-01 大和纺织株式会社 化妆品浸渗用皮肤被覆片材及其制造方法、及使用其的面膜
JP4926035B2 (ja) * 2007-12-27 2012-05-09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
CN105568550A (zh) * 2014-11-07 2016-05-11 天津雾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纺布
JP2016102286A (ja) * 2014-11-13 2016-06-02 ダイワボウ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吸収性物品用シー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8041A1 (en) * 2020-10-30 2022-05-05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Nonwoven and absorbent articles contain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64098B2 (ja) 2022-05-10
JPWO2017217547A1 (ja) 2019-04-11
WO2017217547A1 (ja) 2017-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33226B (zh) 含浸化妆料的皮肤被覆片用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KR101434927B1 (ko) 하나 이상의 흡수 시트를 포함하는 화장용 및/또는 피부과용 퍼스널 케어 및/또는 클렌징 흡수 제품
JP2008512580A (ja) 吸水スパン溶融不織布
CN104963101B (zh) 一种轻薄透高性能复合非织造布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05924B (zh) 一种体表高抗菌、透气、清凉的健康功能干爽护垫
JPH09143853A (ja) 積層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573452B (zh) 用于软体家具的内衬
JP5309270B1 (ja) 多層繊維構造物
JP5309268B1 (ja) 多層繊維構造物
JP2020076195A (ja) 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吸収性物品用シート
JP5884733B2 (ja) 積層不織布とその製品
JPH1086256A (ja) 複合化不織布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TW487633B (en) Durable, absorbent spunlaced fabric structures
JP2024028291A (ja) 吸収性物品用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104629A (ja) 凹凸模様が付与されてなるスパンレース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415858A (zh) 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用片材
JPH10204764A (ja) 複合化不織布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ならびにワイピングクロス
CN108699744A (zh) 亲水性蓬松无纺布
JPH073606A (ja) 積層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105060A (ja) 積層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法
US7452834B2 (en) Fibrous sheet
JP2002263043A (ja) ワイピング用不織布
CN108527989A (zh) 一种双层复合高厚度非织造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2000054251A (ja) 不織布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2515473Y2 (ja) 靴の内張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