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12742B - 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12742B
CN109312742B CN201780035516.1A CN201780035516A CN109312742B CN 109312742 B CN109312742 B CN 109312742B CN 201780035516 A CN201780035516 A CN 201780035516A CN 109312742 B CN109312742 B CN 1093127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chamber
bearing
valve mechanism
plate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55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12742A (zh
Inventor
志田胜吾
菊川元嗣
水野弘之
山崎忠之
长畑大志
畑山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arri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3127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27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127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27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3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18/34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 F04C18/08 or F04C18/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18/356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 F04C18/08 or F04C18/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with vanes reciprocating with respect to the outer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3/00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each being of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type,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Pumping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Multi-stage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3/00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each being of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type,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Pumping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Multi-stage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23/008Hermetic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6Silencing
    • F04C29/065Noise dampening volumes, e.g. muffler cha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12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 F04C29/124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with inlet and outlet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tary or oscillating piston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compressor of rotary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40/00Components
    • F04C2240/80Other components
    • F04C2240/805Fastening means, e.g. bol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密闭型压缩机具备对气体介质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构部。压缩机构部具有:第一排出阀机构,将在第一气缸室被压缩后的气体介质排出至第一消声室;第二排出阀机构,将在第二气缸室被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排出至第二消声室;第三排出阀机构,使在第一气缸室被压缩后的气体介质排出至中间隔板的气体通道;第四排出阀机构,使在第二气缸室被压缩后的上述气体介质排出至气体通道;多个第一流路,将排出至气体通道的气体介质引导至第一消声室;以及,多个第二流路,将排出至第二消声室的气体制冷剂引导至第一消声室。第二流路的至少一个设在与第一流路在旋转轴的轴向上重叠的位置,并且与第一流路协作来规定出共同流路。

Description

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具有两个气缸室的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多气缸型的密闭型压缩机具备以下主要元件:在密闭容器的内部对气体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构部;以及,对压缩机构部进行驱动的电动机部。压缩机构部具有由中间隔板分隔开的两个气缸和容纳于各气缸的气缸室的辊,该辊在气缸室内偏心旋转,由此,被吸入气缸室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被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排出消声器而被排出至密闭容器内。
另外,为了抑制从气缸室排出气体制冷剂时的压力损失,以往,公知在中间隔板的内部形成有气体通道的密闭型压缩机,该气体通道供在气缸室被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排出。
该种密闭型压缩机中,在两个气缸室被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被引导至排出消声器,并且剩余的气体制冷剂被引导至气体通道。因此,从气缸室排出的气体制冷剂所通过的部位的开口面积的总和变大,能够轻松地应对气体制冷剂的排出量的大容量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832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以往的密闭型压缩机,在两个气缸室被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在中间隔板的内部的气体通道合流,并且从该气体通道经由一个排出流路被引导至与一方的气缸对应的排出消声器。
但是,若通过一个排出流路将在气体通道合流的气体制冷剂引导至排出消声器,则难免会对在排出流路流动的气体制冷剂产生大的流路阻力。因此,气体制冷剂从排出流路通过时的压力损失变大到无法忽视的程度,对密闭型压缩机的压缩性能产生恶劣影响。
而且,将气体通道与排出消声器之间连结的排出流路贯通中间隔板以及支承旋转轴的轴承而在旋转轴的轴向上延伸。但是,气缸以及轴承是通过多个紧固螺栓被紧固在一起的,因此,在气缸以及轴承已经存在供紧固螺栓贯通的多个螺栓孔。而且,气缸具有用于将在气缸室被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排出至气体通道的排出口。
因此,若过度地在气缸以及轴承追加排出流路或者使排出流路的口径变粗,则气缸以及轴承的刚性降低。而且,气缸以及轴承的刚性的降低成为使从气缸室排出的气体制冷剂的压力脉动增大的原因。结果,密闭型压缩机的运转时的噪声变大,恐怕会有损密闭型压缩机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充分地确保气缸以及轴承的刚性,并且能够抑制在气缸室被压缩后的气体介质的压力脉动的增大的密闭型压缩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根据实施方式,密闭型压缩机具备:筒状的密闭容器;压缩机构部,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内部对气体介质进行压缩;以及电动机部,容纳于上述密闭容器,对上述压缩机构部进行驱动。
上述压缩机构部包括: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在上述密闭容器的轴向上存在间隔地配置,并对跨于上述压缩机构部与上述电动机部之间的旋转轴进行支承;第一气缸以及第二气缸,配置于上述第一轴承与上述第二轴承之间,并在上述密闭容器的轴向上彼此对置;中间隔板,夹于上述第一气缸与上述第二气缸之间,与上述第一轴承协作而在上述第一气缸的内部规定出对上述气体介质进行压缩的第一气缸室,并且与上述第二轴承协作而在上述第二气缸的内部规定出对上述气体介质进行压缩的第二气缸室;气体通道,设于上述中间隔板的内部,对在上述第一气缸室以及上述第二气缸室被压缩后的上述气体介质进行引导;第一排出消声器,设于上述第一轴承,并具有第一消声室;第二排出消声器,设于上述第二轴承,并具有第二消声室;第一排出阀机构,设于上述第一轴承,将在上述第一气缸室被压缩后的上述气体介质排出至上述第一消声室;第二排出阀机构,设于上述第二轴承,将在上述第二气缸室被压缩后的上述气体制冷剂排出至上述第二消声室;第三排出阀机构,设于上述中间隔板,使在上述第一气缸室被压缩后的上述气体介质排出至上述气体通道;第四排出阀机构,设于上述中间隔板,使在上述第二气缸室被压缩后的上述气体介质排出至上述气体通道;多个第一流路,设为在上述旋转轴的轴向上连续地贯通上述中间隔板、上述第一气缸以及上述第一轴承,并将排出至上述气体通道的上述气体介质引导至上述第一消声室;以及多个第二流路,设为在上述旋转轴的轴向上连续地贯通上述第二轴承、上述第二气缸、上述中间隔板、上述第一气缸以及上述第一轴承,并将排出至上述第二消声室的上述气体制冷剂引导至上述第一消声室。该密闭型压缩机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流路的至少一个设于与上述第一流路在上述旋转轴的轴向上重叠的位置,并且与上述第一流路协作来规定出共同流路。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所使用的密闭型压缩机的剖面图。
图2A为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中间隔板的第一板要素的俯视图。
图2B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部的构成以及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的流动路线的剖面图。
图3A为构成第二实施方式的中间隔板的第二板要素的俯视图。
图3B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部的构成以及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的流动路线的剖面图。
图4A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构成中间隔板的第一板要素的俯视图。
图4B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构成中间隔板的第二板要素的俯视图。
图4C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表示压缩机构部的构成以及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的流动路线的剖面图。
图5A为构成第三实施方式的中间隔板的第一板要素的仰视图。
图5B为第三实施方式的中间隔板的剖面图。
图5C为构成第三实施方式的中间隔板的第二板要素的俯视图。
图6A为构成第四实施方式的中间隔板的第一板要素的仰视图。
图6B为第四实施方式的中间隔板的剖面图。
图6C为构成第四实施方式的中间隔板的第二板要素的俯视图。
图7为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部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8为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压缩机构部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9为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0为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压缩机构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1A为第七实施方式中,表示第一排出阀机构以及第二排出阀机构中所使用的簧片阀的板厚的侧视图。
图11B为第七实施方式中,表示第一排出阀机构以及第二排出阀机构中所使用的簧片阀的簧片长度的俯视图。
图11C为第七实施方式中,表示第三排出阀机构以及第四排出阀机构中所使用的簧片阀的板厚的侧视图。
图11D为第七实施方式中,表示第三排出阀机构以及第四排出阀机构中所使用的簧片阀的簧片长度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2A以及图2B,对第一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图1表示制冷循环装置R的制冷循环回路。制冷循环回路具备以下主要元件:多气缸型的密闭型压缩机1、作为散热器的冷凝器2、膨胀装置3、作为吸热器的蒸发器4以及蓄积器(accumulator)5。构成制冷循环回路的上述各种元件经由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管P而串联连接。制冷剂管P为循环路径的一例。
如图1所示,密闭型压缩机1为所谓立式的旋转式压缩机(rotary compressor),具备筒状的密闭容器10、电动机部11以及压缩机构部12。
密闭容器10沿着竖直方向立起。在密闭容器10的上表面的中央设有连接有制冷剂管P的上游端的排出口10a。在密闭容器10的周面的下部设有连接有制冷剂管P的下游端的两个吸入口10b、10c。而且,在密闭容器10内的底部蓄留有润滑油。
电动机部11容纳于密闭容器10的上部。电动机部11具备固定于密闭容器10的内周面的圆筒状的定子13和由定子13包围的转子14。在定子13的内周面与转子14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极小的气隙。
压缩机构部12以位于电动机部11的下方的方式容纳于密闭容器10的下部,并且浸渍于蓄留在密闭容器10内的润滑油中。润滑油的油面F位于电动机部11与压缩机构部12之间。
压缩机构部12具备以下主要元件:第一气缸16、第二气缸17、中间隔板18、第一轴承19、第二轴承20以及旋转轴21。第一气缸16固定于密闭容器10的内周面。第一气缸16具有圆形的气缸筒16a。
第二气缸17位于第一气缸16的下方。第二气缸17具有圆形的气缸筒17a。第一气缸16的气缸筒16a以及第二气缸17的气缸筒17a位于与密闭容器10的中心轴线O1同轴的位置,并且在密闭容器10的轴向上彼此存在间隔地面对。
中间隔板18夹于第一气缸16与第二气缸17之间。而且,中间隔板18经由多个紧固螺栓,与第二气缸17一同连结于第一气缸16。
中间隔板18的上表面以从下方覆盖第一气缸16的气缸筒16a的方式与第一气缸16的下表面被叠合。同样地,中间隔板18的下表面以从上方覆盖第二气缸17的气缸筒17a的方式与第二气缸17的上表面被叠合。
第一轴承19具有圆筒状的凸起部19a和从凸起部19a的下端向凸起部19a的周围伸出的法兰部19b。法兰部19b与第一气缸16的上表面互相重叠,并且以从上方覆盖第一气缸16的气缸筒16a的方式,经由上述紧固螺栓而与第一气缸16的上表面紧固在一起。
第二轴承20具有圆筒状的凸起部20a和从凸起部20a的上端向凸起部20a的周围伸出的法兰部20b。法兰部20b与第二气缸17的下表面互相重叠,并且以从下方覆盖第二气缸17的气缸筒17a的方式,经由上述紧固螺栓而与第二气缸17的下表面紧固在一起。
由第一气缸16的气缸筒16a、中间隔板18以及法兰部19a围住的空间规定出第一气缸室23。同样地,由第二气缸17的气缸筒17a、中间隔板18以及法兰部20b围住的空间规定出第二气缸室24。
第一气缸室23以及第二气缸室24经由制冷剂管P与蓄积器5连接。蓄积器5的内部被作为气体介质的气体制冷剂填满。
如图1所示,旋转轴21同轴状地位于密闭容器10的中心轴线O1上,并贯通第一气缸室23、第二气缸室24以及中间隔板18。旋转轴21具有第一轴颈部25a、第二轴颈部25b、一对偏心部26a、26b以及中间轴部27。
第一轴颈部25a通过第一轴承19的凸起部19a被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二轴颈部28b通过第二轴承20的凸起部20a被旋转自如地支承。而且,第一轴颈部25a具有同轴状地延长的延长部25c,该延长部25c与电动机部11的转子14连结。
偏心部26a、26b位于第一轴颈部25a与第二轴颈部25b之间。偏心部26a、26b在旋转轴21的轴向上分离,并且具有例如大致180°的相位差。一方的偏心部26a位于第一气缸室23。另一方的偏心部26b位于第二气缸室24。
中间轴部27跨于偏心部26a、26b之间。中间轴部27贯通在中间隔板18的中央部开口的贯通孔28。
如图1所示,环状的第一辊30与一方的偏心部26a的外周面嵌合。第一辊30随着旋转轴21在第一气缸室23内偏心旋转。由此,第一辊3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可滑动地与第一气缸室23的内周面线接触。
环状的第二辊31与另一方的偏心部26b的外周面嵌合。第二辊31随着旋转轴21在第二气缸室24内偏心旋转。由此,第二辊3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可滑动地与第二气缸室24的内周面线接触。
第一气缸16具有叶片槽(未作图示)。叶片槽在第一气缸16的径向延伸,并且一端在第一气缸室23开口。在叶片槽支承有叶片(未作图示)。叶片的顶端可滑动地与第一辊30的外周面相接。
叶片与第一辊30协作而将第一气缸室23划分为吸入区域和压缩区域,并且随着第一辊30的偏心旋转而在向第一气缸室23突出或从第一气缸室23退出的方向上移动。由此,第一气缸室23的吸入区域以及压缩区域的容积发生变化。
第二气缸17具有与第一气缸16相同的叶片槽以及叶片。因此,若第二辊31偏心旋转,则第二气缸室24的吸入区域以及压缩区域的容积发生变化。
如图1所示,第一排出消声器33装配于第一轴承19。第一排出消声器33为包围第一轴承19的凸起部19a的中空的元件,在该第一排出消声器33与第一轴承19之间形成有第一消声室34。第一消声室34通过在第一排出消声器33开口的多个排气孔(未作图示)而与密闭容器10的内部空间连通。排气孔位于润滑油的油面F的上方。
第二排出消声器35装配于第二轴承20。第二排出消声器35为包围第二轴承20的凸起部20a的中空的元件,在该第二排出消声器35与第二轴承20之间形成有第二消声室36。第二消声室36始终浸渍于蓄留在密闭容器10中的润滑油。
如图1以及图2B所示,第一排出阀机构40设于第一轴承19的法兰部19b。第一排出阀机构40具备:在法兰部19b开口的第一排出口40a;使第一排出口40a开闭的第一簧片阀40b;以及限定第一簧片阀40b的最大开度的限位件40c。
第一气缸16的第一气缸室23经由第一排出口40a与第一排出消声器33的第一消声室34相通。第一簧片阀40b在第一气缸室23的压力达到规定的压力时,使第一排出口40a打开。若第一排出口40a打开,则第一气缸室23与第一消声室34连通。
第二排出阀机构41设于第二轴承20的法兰部20b。第二排出阀机构41具备:在法兰部20b开口的第二排出口41a;使第二排出口41a开闭的第二簧片阀41b;以及限定第二簧片阀41b的最大开度的限位件41c。第二气缸17的第二气缸室24经由第二排出口41a与第二排出消声器35的第二消声室36相连。
如图1以及图2B所示,中间隔板18沿厚度方向二分为第一板要素18a和第二板要素18b。中间隔板18的厚度方向可以换而言之为旋转轴21的轴向。第一板要素18a以及第二板要素18b分别形成圆盘状,并且在中间隔板18的厚度方向彼此被叠合。
而且,如图2A所示,在中间隔板18的外周部形成有供上述紧固螺栓穿过的多个螺栓孔42。螺栓孔42在厚度方向贯通中间隔板18,并且在中间隔板18的周向彼此存在间隔地排列。
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在中间隔板18的内部形成有气体通道44。气体通道44由设于第一板要素18a的下表面的凹部44a和设于第二板要素18b的上表面的凹部44b规定出来,并且位于旋转轴21所贯通的贯通孔28的周围。
第三排出阀机构46设于中间隔板18的第一板要素18a。第三排出阀机构46具备:在第一板要素18a开口的第三排出口46a;使第三排出口46a开闭的第三簧片阀46b;以及限定第三簧片阀46b的最大开度的限位件46c。第三簧片阀46b以及限位件46c容纳于设在第一板要素18a的下表面的凹部44a。中间隔板18的内部的气体通道44经由第三排出口46a与第一气缸室23相通。
第四排出阀机构47设于中间隔板18的第二板要素18b。第四排出阀机构47具备:在第二板要素18b开口的第四排出口47a;使第四排出口47a开闭的第四簧片阀47b;以及限定第四簧片阀47b的最大开度的限位件47c。第四簧片阀47b以及限位件47c容纳于设在第二板要素18b的上表面的凹部44b。中间隔板18的内部的气体通道44经由第四排出口47a与第二气缸室24相通。
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压缩机构部12具备将第一消声室34与气体通道44之间连结的两个第一流路50a、50b和将第二消声室36与第一消声室34之间连结的两个第二流路51a、51b。
第一流路50a、50b在旋转轴21的轴向连续地贯通中间隔板18的第一板要素18a、第一气缸16以及第一轴承19的法兰部19b。而且,如图2A所示,第一流路50a、50b以穿过相邻螺栓孔42之间的方式位于中间隔板18的外周部。
第二流路51a、51b在旋转轴21的轴向连续地贯通第二轴承20的法兰部20b、第二气缸17、中间隔板18、第一气缸16以及第一轴承19的法兰部19b。与此同时,第二流路51a、51b设于在旋转轴21的轴向与第一流路50a、50b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例子,第一流路50a、50b以及第二流路51a、51b在旋转轴21的轴向处于同轴状。
换言之,处于同轴状的第一流路50a、50b以及第二流路51a、51b彼此协作而规定出在旋转轴21的轴向延伸的两条共同流路S。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若旋转轴21旋转,则追随偏心部26a的第一辊30在第一气缸室23内偏心旋转。同样地,追随偏心部26b的第二辊31在第二气缸室24内偏心旋转。由此,在第一气缸室23以及第二气缸室24,吸入区域以及压缩区域的容积发生变化,蓄积器5内的气体制冷剂从制冷剂管P的下游端被吸入第一气缸室23以及第二气缸室24。
被吸入第一气缸室23以及第二气缸室24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以180°的相位差偏心旋转的第一辊30以及第二辊31而被压缩。若第一气缸室23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至规定的压力,则第一排出阀机构40的第一排出口40a打开,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从第一排出口40a被直接排出至第一消声室34。
与此同时,第三排出阀机构46的第三排出口46a打开,在第一气缸室23被压缩的剩余的气体制冷剂从第三排出口46a被排出至气体通道44。被排出至气体通道44的气体制冷剂被引导至第一流路50a、50b。
接着,若第二气缸室24的气体制冷剂在180°的相位差下被压缩至规定的压力,则第二排出阀机构41的第二排出口41a打开,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份从第二排出口41a直接排出至第二消声室36。
被排出至第二消声室36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二流路51a、51b被引导至气体通道44,并且与从第三排出口46a流入气体通道44的气体制冷剂合流。合流后的气体制冷剂经由两条共同流路S而被引导至第一排出消声器33的第一消声室34。
与此同时,第四排出阀机构47的第四排出口47a打开,在第二气缸室24被压缩的剩余的气体制冷剂从第四排出口47a被排出至气体通道44。从第四排出口47a被排出至气体通道44的气体制冷剂与从第三排出口46a被排出至气体通道44的气体制冷剂一同经由第一流路50a、50b而被引导至第一排出消声器33的第一消声室34。
结果,在第一气缸室23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和在第二气缸室24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共同流路S在第一排出消声器33的第一消声室34合流。合流后的气体制冷剂在第一消声室34被消声后,从第一排出消声器33的排气孔被放出至密闭容器10的内部。
被放出至密闭容器10的内部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穿过电动机部11而充满密闭容器10的上部,并且从此处经由制冷剂管P被引导至冷凝器2。被引导至冷凝器2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空气的热交换而冷凝,变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液体制冷剂在穿过膨胀装置3的过程中被减压后,在穿过蒸发器4时与空气进行热交换。
结果,穿过蒸发器4的空气通过液体制冷剂的蒸发潜热被冷却,形成冷风而被送至需要进行空气调节(冷气)的场所。
液体制冷剂在穿过蒸发器4的过程中变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气体制冷剂被引导至蓄积器5,在该蓄积器5,混入气体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被分离出来。
已分离出液体制冷剂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管P而被吸入密闭型压缩机1的第一气缸室23以及第二气缸室24,并再次被压缩。被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密闭容器10的上部排出至制冷剂管P,并重复上述的作用。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第一气缸室23被压缩并从第三排出阀机构46的第三排出口46a排出至气体通道44的气体制冷剂经由规定出共同流路S的两个第一流路50a、50b,被引导至第一排出消声器33的第一消声室34。
同样地,在第二气缸24被压缩并从第四排出阀机构47的第四排出口47a排出至气体通道44的气体制冷剂经由规定出共同流路S的两个第一流路50a、50b,被引导至第一排出消声器33的第一消声室34。
因此,从气体通道44流向第一消声室34的气体制冷剂流动的流路面积的总和变大。由此,能够抑制气体制冷剂穿过第一流路50a、50b时的压力损失,并且能够提高密闭型压缩机1的压缩性能。
而且,第一通道50a、50b以及第二通道51a、51b在旋转轴21的轴向同轴状地设置,因此,第一通道50a和第二通道51b、以及第一通道50b和第二通道51b分别作为共同流路S而在旋转轴21的轴向连续。
结果,与第一通道50a、50b以及第二通道51a、51b分散在中间隔板18的四处的情况相比较,在中间隔板18不仅形成有供紧固螺栓贯通的多个螺栓孔42,还形成有供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排出的第三排出口46a以及第四排出口47a,尽管如此,也能够确保中间隔板18的刚性。
如果能够确保中间隔板18的刚性,则能够抑制从第一气缸室23以及第二气缸室24排出至气体通道44的气体制冷剂的压力脉动,并能够将密闭型压缩机1的运转时的噪声抑制得较小。
此外,由于共同流路S与气体通道44连通,因此,对于从第二气缸室24被引导至规定出共同流路S的第二流路52a、52b的气体制冷剂,中空的气体通道44会发挥消声用的消声器的作用。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从第二气缸室24流向第一气缸室23的气体制冷剂的压力脉动,在减少密闭型压缩机1的运转时的噪声方面是有利的。
(第二实施方式)
图3A以及图3B公开了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将从第二气缸室24排出至第二消声室36的气体制冷剂引导至第一消声室34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以外的密闭型压缩机1的构成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赋予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3A为中间隔板18的第二板要素18b的俯视图,图3B为表示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的流动的压缩机构部12的剖面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消声室34与第二消声室36之间经由作为主流路的第一纯流路61而直接连通。第一纯流路61在旋转轴21的轴向连续地贯通第一轴承19的法兰部19b、第一气缸16、中间隔板18、第二气缸17以及第二轴承20的法兰部20b。
而且,如图3A所示,第一纯流路61以穿过相邻的螺栓孔42之间的方式位于中间隔板18的外周部,并且偏离于气体通道44以及共同流路S。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二气缸室24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从第二排出阀机构41的第二排出口41a被排出至第二排出消声器35的第二消声室36,并且经由两条共同流路S而被引导至第一排出消声器33的第一消声室34。而且,被排出至第二消声室36的剩余的气体制冷剂经由不同于共同流路S的第一纯流路61而被引导至第一排出消声器33的第一消声室34。
即,被排出至第二消声室36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两条共同流路S以及第一纯流路61而被引导至第一消声室34,因此,供气体制冷剂穿过的流路面积的总和变大。
因此,能够减少从第二消声室36朝向第一消声室34流动的对向气体制冷剂的流通阻力,能够提高密闭型压缩机1的压缩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4A、图4B以及图4C公开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4A为中间隔板18的第一板要素18a的俯视图,图4B为中间隔板18的第二板要素18b的俯视图,图4C为表示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的流动的压缩机构部12的剖面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第一消声室34与第二消声室36之间经由一条共同流路S以及一条第一纯流路61而连通。而且,中间隔板18的气体通道44经由作为其他主流路的第二纯流路62而与第一排出消声器33的第一消声室34直接连通。第二纯流路62在旋转轴21的轴向连续地贯通中间隔板18的第一板要素18a、第一气缸16以及第一轴承19的法兰部19b。
据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压缩机构部12具备一条共同流路S、一条第一纯流路61以及一条第二纯流路62。
如图4A所示,第二纯流路62以穿过相邻的螺栓孔42之间的方式位于中间隔板18的外周部,并且偏离于共同流路S以及第一纯流路61。而且,第二纯流路62设于比共同流路S靠近第三排出阀机构46的第三排出口46a的位置。
此外,如图4A所示,中间隔板18的气体通道44具备将第二纯流路62与第三排出阀机构46的第三排出口46a之间连结的第一通道部44c、将第一通道部44c的中途与共同流路S之间连结的第二通道部44d。第一通道部44c的通道截面积设定为大于第二通道部44d的通道截面积。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从第一气缸室23以及第二气缸室24被排出至中间隔板18的气体通道44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第二纯流路62被引导至第一排出消声器33的第一消声室34。被排出至气体通道44的剩余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共同流路S而被引导至第一排出消声器33的第一消声室34。
像这样地将被排出至气体通道44的气体制冷剂引导至第一消声室34的第二纯流路62以及共同流路S由彼此独立的流路构成。而且,第二纯流路62仅形成于中间隔板18的第一板要素18a,因此,能够防止中间隔板18的刚性的降低,并且能够确保必要的流路面积。
而且,如图4A所示,第二纯流路62设于比共同流路S靠近第三排出阀机构46的第三排出口46a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少通过第二纯流路62流向第一消声室34的气体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并且能够防止该气体制冷剂的不必要的热交换。由此,能够提供高效率的密闭型压缩机1。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气体通道44的第一通道部44c的通道截面积设定为大于第二通道部44d的通道截面积。即,开有第三排出口46a的第一通道部44c比从第一通道部44c的中途分支出的第二通道部44d的气体制冷剂的流量多,因此,通过使气体制冷剂的流量多的第一通道部44c的通道截面积变大,能够减少在气体通道44流动的气体制冷剂的流路阻力。
换言之,即使在气体通道44的第二通道部44d所连接的共同流路S的通道截面积不足的情况下,能够以第二纯流路62所连接的第一通道部44c来补充通道截面积不足的量。因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高效率地将被排出至气体通道44的气体制冷剂引导至第一消声室34的密闭型压缩机1。
(第三实施方式)
在中间隔板形成有气体通道的以往的密闭型压缩机中,为了改善在气体通道流动的气体制冷剂的流路损失,气体通道跨中间隔板的整个面的许多区域来形成。另一方面,在假设在更严格的润滑条件下使密闭型压缩机进行高速以及高温化运转的情况下,伴随着压缩过程中的气缸室的压力上升,欲使在该气缸室内偏心旋转的辊倾斜的载荷作用于辊。
而且,由于气体通道存在于中间隔板的许多区域,因此,中间隔板的刚性降低,辊可滑动地接触的中间隔板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容易变形。由此,可能会在辊与中间隔板之间局部地产生间隙,或者辊可能会与中间隔板产生一端接触。
图5A、图5B以及图5C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公开了提高具有供气体制冷剂流动的气体通道的中间隔板的刚性的构成,除此以外的构成基本上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
图5A为中间隔板18的第一板要素18a的仰视图,图5B为使第一板要素18a以及第二板要素18b彼此被叠合的中间隔板18的剖面图,图5C为中间隔板18的第二板要素18b的俯视图。在图5A、图5B以及图5C中,第三排出阀机构46的第三簧片阀以及限位件、第四排出阀机构47的第四簧片阀以及限位件分别省略图示。
如图5A所示,圆盘状的第一板要素18a具有在径向被分割成二个的第一半圆部71a、71b。同样地,圆盘状的第二板要素18b具有在径向被分割成二个的第二半圆部72a、72b。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半圆部71a与第二半圆部72a以彼此吻合的方式被叠合,第一半圆部71b与第二半圆部72b以彼此吻合的方式被叠合。
如图5A所示,第三排出阀机构46以及气体通道44设于第一板要素18a的一方的第一半圆部71a。而且,如图5C所示,第四排出阀机构47以及气体通道44设于第二板要素18b的一方的第二半圆部72a。
因此,第三排出阀机构46以及第四排出阀机构47在中间隔板18的厚度方向上互相重叠,并且第三排出阀机构46、第四排出阀机构47以及气体通道44配置于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类似的位置关系。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第三排出阀机构46以及气体通道44设于第一板要素18a的一方的第一半圆部71a。因此,无需在另一方的第一半圆部71b设置供气体制冷剂流动的多个孔或凹部,能够确保另一方的第一半圆部71b的刚性。
同样地,第四排出阀机构47以及气体通道44b设于第二板要素18b的一方的第二半圆部72a。因此,无需在另一方的第二半圆部72b设置供气体制冷剂流动的多个孔或凹部,能够确保另一方的第二半圆部72b的刚性。
因此,能够提高中间隔板18的整体的刚性,并且能够提高第一辊30所接触的中间隔板18的上表面以及第二辊31所接触的中间隔板18的下表面的平坦度以及精度。
结果,能够防止第一辊30、第二辊31以及中间隔板18的偏磨耗或局部磨耗,密闭型压缩机1的可靠性提高。
而且,由于将圆盘状的第一板要素18a以及第二板要素18b在径向上分割成二个,因此,在组装压缩机构部12时,以从径向夹住旋转轴21的中间轴部27的方式将第一半圆部71a、71b以及第二半圆部72a、72b对接,由此,能够使中间轴部27插通于中间隔板18的贯通孔28的内侧。换言之,无需进行一边使旋转轴21倾斜一边将该旋转轴21的偏心部26a或26b插入至中间隔板18的贯通孔28的繁琐操作,压缩机构部12组装时的操作性提高。
与此同时,能够使旋转轴21的中间轴部27的径向的截面积变大,也有助于中间轴部27的刚性的提高。
(第四实施方式)
图6A、图6B以及图6C公开了第四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在将液体制冷剂注入中间隔板18的气体通道44这一点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除此以外的构成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赋予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6A为中间隔板18的第一板要素18a的仰视图,图6B为使第一板要素18a以及第二板要素18b彼此被叠合的中间隔板18的剖面图,图6C为中间隔板18的第二板要素18b的俯视图。在图6A、图6B以及图6C中,第三排出阀机构46的第三簧片阀以及限位件、第四排出阀机构47的第四簧片阀以及限位件分别省略图示。
如图6A所示,在构成第一板要素18a的另一方的第一半圆部71b设有注入通道81。注入通道81由形成于第一半圆部71b的下表面的凹处来规定。注入通道81具有在第一半圆部71b的外周面开口的开口端81a,并且从该开口端81a朝向第一板要素18a的中央部延伸。
注入通道81的顶端部经由在第一半圆部71b开口的第一导入孔82a而与第一气缸室23连通,并且经由在第二半圆部72b开口的第二导入孔82b而与第二气缸室24连通。
注入管83与注入通道81的开口端81a连接。注入管83被引导至密闭容器10的外部,并且该注入管83的上游端与设在制冷剂管P的气液分离器84连接。气液分离器84位于冷凝器2与膨胀装置3之间。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在密闭型压缩机1被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冷凝器2通过与空气的热交换而冷凝,变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液体制冷剂中混入有未完全冷凝的气体制冷剂的情况下,在气液分离器84,气体制冷剂从液体制冷剂分离出来。
气液分离器84兼具作为蓄留液体制冷剂的储液器的功能。因此,蓄积在气液分离器84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经由注入管83被引导至中间隔板18的注入通道81。被引导至注入通道81的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一导入孔82a被供给至第一气缸室23,并且通过第二导入孔82b被供给至第二气缸室24。
液体制冷剂在第一气缸室23以及第二气缸室24被注入处于压缩过程的气体制冷剂中来对气体制冷剂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气缸16以及第二气缸17的过热,并能够防止对第一气缸16以及第二气缸17进行冷却的润滑油的起泡作用。
因此,能够进行更严格的润滑条件下的密闭型压缩机1的运转,并且密闭型压缩机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注入通道81可以设于构成第二板要素18b的另一方的第二半圆部72b,也可以设于另一方的第一半圆部71b和另一方的第二半圆部72b的两方。
(第五实施方式)
在以往的密闭型压缩机中,将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引导至排出消声器的消声室的排出口的一部分位于规定出气缸室的外周面的周壁的外侧。因此,在气缸室的周壁的一部分设有以与排出口吻合的方式切开的切口部。但是,切口部成为导致气体制冷剂的再膨胀损失的顶端余隙容积(死容积),并成为导致密闭型压缩机的压缩性能降低的原因。
图7中示出的第五实施方式公开了排除了顶端余隙容积的压缩机构部12的构成。与图1以及图2所示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部12同样地,在第一轴承19的法兰部19b设有第一排出阀机构40。第一排出阀机构40具备第一排出口40a、第一簧片阀40b以及限位件40c。
在第二轴承20的法兰部20b设有第二排出阀机构41。第二排出阀机构41具备第二排出口41a、第二簧片阀41b以及限位件41c。
在中间隔板18的第一板要素18a设有第三排出阀机构46。第三排出阀机构46具备第三排出口46a、第三簧片阀46b以及限位件46c。
在中间隔板18的第二板要素18b设有第四排出阀机构47。第四排出阀机构47具备第四排出口47a、第四簧片阀47b以及限位件47c。
在第一气缸室23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从第一排出阀机构40的第一排出口40a被排出至第一消声室34,并且从第三排出阀机构46的第三排出口46a被排出至中间隔板18的气体通道44。
同样地,在第二气缸室24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从第二排出阀机构41的第二排出口41a被排出至第二消声室36,并且从第四排出阀机构47的第四排出口47a排出至中间隔板18的气体通道44。
因此,在第一气缸室23以及第二气缸室24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的排出路线与第一实施方式没有变化。
而且,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一轴承19以及第二轴承20具有将旋转轴21支承于法兰部19b、20b的中央部的凸起19a、20a。因此,即便使第一排出阀机构40以及第二排出阀机构41在第一气缸室23以及第二气缸室24的中央部的方向上移动,凸起部19a、20a也会成为干扰,妨碍第一排出阀机构40以及第二排出阀机构41的移动。
由此,难以变更第一排出阀机构40以及第二排出阀机构41相对于第一气缸室23以及第二气缸室24的位置。
然后,根据第五实施方式,在第一气缸室23,第一排出阀机构40的第一排出口40a的直径d1形成为小于第三排出阀机构46的第三排出口46a的直径d3。因此,能够使第一排出口40a靠近第一气缸室23的外周壁的内侧,并且能够去掉以往必要的第一气缸室23的外周壁的切口部。
同样地,在第二气缸室24,第二排出阀机构41的第二排出口41a的直径d2形成为小于第四排出阀机构47的第四排出口47a的直径d4。因此,能够使第二排出口41a靠近第二气缸室24的外周壁的内侧,并且能够去掉以往必要的第二气缸室24的外周壁的切口部。
结果,能够获得改善了起因于顶端余隙容积的再膨胀损失的压缩机构部12。
而且,第一气缸室23以及第二气缸室24分别通过第三排出阀机构46的第三排出口46a以及第四排出阀机构47的第四排出口47a而与中间隔板18的气体通道44连通。因此,尽管使第一排出口40a以及第二排出口41a的口径变小,也能够充分地确保在第一气缸室23以及第二气缸室24被压缩的气体制冷剂的排出量。
(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8公开了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如图8所述,对于在第一气缸室23开口的第三排出口46a,其开口周缘中距离第一气缸室23的中心最远的部位以与第一气缸室23的外周壁吻合的方式形成于中间隔板18的第一板要素18a。
同样地,对于在第二气缸室24开口的第四排出口47a,其开口周缘中距离第二气缸室24的中心最远的部位也以与第二气缸室24的外周壁吻合的的方式形成于中间隔板18的第二板要素18b。
而且,从第一气缸室23的中心至第三排出口46a的开口周缘的最远部位的距离设定为与从第一气缸室23的中心至第一排出口40a的开口周缘的最远部位的距离相等。
同样地,从第二气缸室24的中心至第四排出口47a的开口周缘的最远部位的距离设定为与从第二气缸室24的中心至第二排出口41a的开口周缘的最远部位的距离相等。
根据该构成,无需在第一气缸室23以及第二气缸室24的外周壁形成沿排出口的切口部,就能够获得改善了起因于顶端余隙容积的再膨胀损失的压缩机构部12。
(第六实施方式)
第六实施方式公开了在气缸室的外周壁形成与排出口的开口形状吻合的切口部,同时用于减少密闭型压缩机的低旋转域处的再膨胀损失的构成。
在图9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排出阀机构40的第一排出口以及第二排出阀机构41的第二排出口统称为轴承侧排出口Tb,将第三排出阀机构46的第三排出口以及第四排出阀机构的第四排出口统称为中间侧排出口Ta。
图9为表示相对于第一气缸室23的轴承侧排出口Tb和中间侧排出口Ta的位置关系的压缩机构部12的俯视图。如图9所示,轴承侧排出口Tb和中间侧排出口Ta设于沿着旋转轴21的轴向彼此互相重叠的位置。而且,在第一气缸室23的外周壁设有与轴承侧排出口Tb以及中间侧排出口Ta的开口形状吻合的切口部Z。
在将从第一气缸室23的中心C至轴承侧排出口Tb的中心的距离设为r2、将从第一气缸室23的中心C至中间侧排出口Ta的中心的距离设为r1时,优选设定为满足下述(1)式的关系。
r2/r1=1.0~1.2…(1)
而且,在将轴承侧排出口Tb的截面积设为A2、将中间侧排出口Ta的截面积设为A1时,优选设定为满足下述(2)式的关系。
A2/A1=1.2~2.2…(2)
通过同时满足上述(1)式以及上述(2)式,能够在第一气缸室23以及第二气缸室24的外周壁形成与排出口的开口形状吻合的切口部Z,同时能够减少密闭型压缩机1的低旋转域处的再膨胀损失。
(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10公开了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以θ2来表示由基准线ST与从第一气缸23的中心C朝向轴承侧排出口Tb的中心的直线T2规定出的角度,该基准线ST是从第一气缸室23的中心C朝向叶片槽9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线。而且,以θ1来表示由上述基准线ST与从第一气缸23的中心C朝向中间侧排出口Ta的中心的直线T1规定出的角度。
轴承侧排出口Tb以及中间侧排出口Ta以θ1-θ2=0~3°的范围来限定相对于第一气缸室23的位置,并且优选设定为满足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所示的(2)式。
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能够将使轴承侧排出口Tb开闭的簧片阀的开闭定时与使中间侧排出口Ta开闭的簧片阀的开闭定时彼此错开。由此,能够减少密闭型压缩机1的低旋转域处的再膨胀损失,并且能够提高气体制冷剂的压缩效率。
(第七实施方式)
图11A、图11B、图11C以及图11D公开了第七实施方式。
图11A以及图11B示出用于图9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部12的第一排出阀机构40以及第二排出阀机构41的簧片阀V2的板厚t2与簧片长度L2的关系。
图11C以及图11D示出用于第六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部12的第三排出阀机构46以及第四排出阀机构47的簧片阀V1的板厚t1与簧片长度L1的关系。
簧片阀V1、V2的板厚t1、t2以及簧片长度L1、L2彼此不同,并且簧片阀V1、V2的材质彼此不同。因此,与簧片阀V1,V2的刚性相关的弹簧常数:k也按簧片阀V1、V2而有所不同。
根据本实施方式,若设簧片阀V2的弹簧常数为k2、设簧片阀V1的弹簧常数为k1,则优选设k2/k1=1.51。理想的是,k2/k1的值落入1.2~1.6的范围。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公开的,其意图并不在于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其他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并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符号说明
1…密闭型压缩机,2…冷凝器,3…膨胀装置,4…蒸发器,10…密闭容器,11…电动机部,12…压缩机构部,16…第一气缸,17…第二气缸,18…中间隔板,19…第一轴承,20…第二轴承,21…旋转轴,23…第一气缸室,24…第二气缸室,33…第一排出消声器,34…第一消声室,35…第二排出消声器,36…第二消声室,40…第一排出阀机构,41…第二排出阀机构,44…气体通道,46…第三排出阀机构,47…第四排出阀机构,50a、50b…第一流路,51a、51b…第二流路,P…循环路径(制冷剂管),S…共同流路。

Claims (8)

1.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具备:
筒状的密闭容器;
压缩机构部,在上述密闭容器的内部对气体介质进行压缩;以及
电动机部,容纳于上述密闭容器,对上述压缩机构部进行驱动,
上述压缩机构部包括:
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在上述密闭容器的轴向上存在间隔地配置,并对跨于上述压缩机构部与上述电动机部之间的旋转轴进行支承;
第一气缸以及第二气缸,配置于上述第一轴承与上述第二轴承之间,并在上述密闭容器的轴向上彼此对置;
中间隔板,夹于上述第一气缸与上述第二气缸之间,与上述第一轴承协作而在上述第一气缸的内部规定出对上述气体介质进行压缩的第一气缸室,并且与上述第二轴承协作而在上述第二气缸的内部规定出对上述气体介质进行压缩的第二气缸室;
一个气体通道,设于上述中间隔板的内部,对在上述第一气缸室以及上述第二气缸室被压缩后的上述气体介质进行引导;
第一排出消声器,设于上述第一轴承,并具有第一消声室;
第二排出消声器,设于上述第二轴承,并具有第二消声室;
第一排出阀机构,设于上述第一轴承,将在上述第一气缸室被压缩后的上述气体介质排出至上述第一消声室;
第二排出阀机构,设于上述第二轴承,将在上述第二气缸室被压缩后的上述气体介质排出至上述第二消声室;
第三排出阀机构,设于上述中间隔板,使在上述第一气缸室被压缩后的上述气体介质排出至上述气体通道;
第四排出阀机构,设于上述中间隔板,使在上述第二气缸室被压缩后的上述气体介质排出至上述气体通道;
多个第一流路,设为在上述旋转轴的轴向上连续地贯通上述中间隔板、上述第一气缸以及上述第一轴承,并将排出至上述一个气体通道的上述气体介质引导至上述第一消声室;以及
多个第二流路,设为在上述旋转轴的轴向上连续地贯通上述第二轴承、上述第二气缸、上述中间隔板、上述第一气缸以及上述第一轴承,并将排出至上述第二消声室的上述气体介质引导至上述第一消声室,上述第二流路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流路设在相对于上述第一流路在上述旋转轴的轴向上重叠的位置,并且与上述第一流路协作来规定出共同流路;
该密闭型压缩机还具备:其他主流路,使上述中间隔板的上述气体通道与上述第一消声室之间直接连通,并且独立于上述共同流路,
该其他主流路设于比上述共同流路更靠近上述第三排出阀机构的排出口的位置;
上述气体通道具备:
第一通道部,将上述其他主流路与上述第三排出阀机构的上述排出口之间连结;以及
第二通道部,将上述第一通道部与上述共同流路之间连结,
第一通道部的通道截面积比上述第二通道部的通道截面积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中,
上述共同流路与上述气体通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中,
上述中间隔板通过使在上述旋转轴的轴向上被分割成二个的第一板要素以及第二板要素彼此层叠而构成,在上述第一板要素上设有上述第三排出阀机构,在上述第二板要素上设有上述第四排出阀机构,在上述第一板要素与上述第二板要素之间形成有上述气体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中,
还具备:
主流路,使上述第一消声室与上述第二消声室之间直接连通,并且独立于上述共同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中,
上述中间隔板的上述第一板要素以及上述第二板要素分别具有在径向上被分割成二个的一对半圆部,上述第一板要素的一方的半圆部与上述第二板要素的一方的半圆部以彼此吻合的方式被叠合,并且上述第一板要素的另一方的半圆部与上述第二板要素的另一方的半圆部以彼此吻合的方式被叠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中,
上述第三排出阀机构设于上述第一板要素的一方的上述半圆部,上述第四排出阀机构设于上述第二板要素的一方的上述半圆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中,
在上述第一板要素的另一方的上述半圆部以及上述第二板要素的另一方的上述半圆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注入通道,该注入通道将比上述气体介质更低温的液体介质引导至上述第一气缸室以及上述第二气缸室。
8.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循环路径,供制冷剂循环,并且冷凝器、膨胀装置以及蒸发器被串联连接;以及
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在上述蒸发器与上述冷凝器之间与上述循环路径连接。
CN201780035516.1A 2016-06-07 2017-06-02 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093127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13513 2016-06-07
JP2016113513 2016-06-07
PCT/JP2017/020724 WO2017213060A1 (ja) 2016-06-07 2017-06-02 密閉型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12742A CN109312742A (zh) 2019-02-05
CN109312742B true CN109312742B (zh) 2020-10-16

Family

ID=60577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5516.1A Active CN109312742B (zh) 2016-06-07 2017-06-02 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32905B2 (zh)
KR (1) KR102182348B1 (zh)
CN (1) CN109312742B (zh)
WO (1) WO20172130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52911B (zh) * 2018-02-08 2022-01-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及空调器
CN113090532B (zh) * 2019-12-23 2023-02-28 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压缩机双层降噪结构及压缩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24739A (ko) * 2004-09-14 2006-03-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기통 압축기
JP2010048089A (ja) * 2008-08-19 2010-03-04 Panasonic Corp 密閉型圧縮機
US9011121B2 (en) * 2009-06-11 2015-04-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compressor and heat pump apparatus
KR101637446B1 (ko) * 2009-12-11 2016-07-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로터리 압축기
JP6022247B2 (ja) 2011-09-29 2016-11-09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密閉型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102760B2 (ja) * 2014-01-17 2017-03-29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ロータリ圧縮機
JP6244231B2 (ja) * 2014-03-07 2017-12-06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回転式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5209778A (ja) * 2014-04-24 2015-11-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式圧縮機
JP6335057B2 (ja) * 2014-07-22 2018-05-30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密閉型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374732B2 (ja) * 2014-08-29 2018-08-15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回転式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5065274A (zh) * 2015-09-02 2015-11-18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泵体组件和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32905B2 (ja) 2020-07-29
WO2017213060A1 (ja) 2017-12-14
CN109312742A (zh) 2019-02-05
KR102182348B1 (ko) 2020-11-24
KR20190002681A (ko) 2019-01-08
JPWO2017213060A1 (ja) 2019-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5103496A1 (ja) 回転式流体機械
CN109312742B (zh) 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2012255370A (ja) 回転式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3783225A1 (en) Hermetic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5370450B2 (ja) 圧縮機
JP2016023596A (ja) 密閉型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732898B2 (ja) 密閉型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0585179C (zh) 用于压缩机的油分离结构
JP5535137B2 (ja) ロータリー圧縮機
CN111836965B (zh) 旋转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1954761B (zh) 旋转式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US11136982B2 (en) Screw compressor
CN110520625B (zh) 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1720312B (zh) 旋转压缩机和制冷循环系统
CN112639291B (zh) 旋转式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CN111788391B (zh) 旋转式压缩机
WO2019193697A1 (ja) 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H02264189A (ja) 横置形回転式圧縮機
WO2018168044A1 (ja) 回転式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007030B2 (ja) 回転式圧縮機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3181362A1 (ja) ロータリー式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3388675A1 (en) Oscillating piston-type compressor
JP7400080B2 (ja) 回転式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3139729A (ja) 回転式圧縮機
JP2012013015A (ja) 流体機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