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53424B - 鞍乘型车辆用脚踏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用脚踏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53424B
CN109153424B CN201680085933.2A CN201680085933A CN109153424B CN 109153424 B CN109153424 B CN 109153424B CN 201680085933 A CN201680085933 A CN 201680085933A CN 109153424 B CN109153424 B CN 1091534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lf body
footrest
pedal
saddle
fl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59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53424A (zh
Inventor
田中裕一
坂根泰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153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34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534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534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 B62J25/06Bar-type foot 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02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 B62K19/04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 B62K19/08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made from she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脚踏板结构,该鞍乘型车辆的脚踏板结构能够在实现脚踏板的成本削减的同时实现轻量化和确保刚性。该鞍乘型车辆的脚踏板结构具有:脚踏板(72),其具有:向一侧敞开的截面为凹状的上半体(77U)和与上半体(77U)接合的向另一侧敞开的截面为凹状的下半体(77D);以及搁脚部件(78),其安装于脚踏板(72)的长度方向两侧的端部,沿脚踏板(72)的长度方向在上半体(77U)与下半体(77D)之间形成有中空部(125)。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用脚踏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用脚踏板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鞍乘型车辆用脚踏板结构,公知有通过对管进行弯曲加工,将与管分体的部件的安装部焊接到管上,从而构成脚踏板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076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减轻零部件和降低零部件的价格是一直以来持续的技术课题。关于轻量化,为了减薄管的壁厚并且确保刚性,可以考虑使管的直径变大。但是,采用这种方法,如果在全长范围内增大直径的话,会占用大的空间,并且难以确保离地高度。此外,为了确保刚性,虽然也可以考虑使管的截面变形为异形而不是圆形,或者局部挤压使其缩管,但是,加工成本会大幅增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实现脚踏板的成本削减的同时,实现轻量化和确保刚性的鞍乘型车辆的脚踏板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第一特征)的特征在于,具有:脚踏板(72),其具有向一侧敞开的截面为凹状的第一半体(77U)和与所述第一半体(77U)接合且向另一侧敞开的截面为凹状的第二半体(77D);以及搁脚部件(78),其安装于所述脚踏板(72)的长度方向两侧的端部,沿长度方向在所述第一半体(77U)与第二半体(77D)之间形成有中空部(125)。
第二特征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所述第二半体(77D)的板厚比所述第一半体(77U)的板厚大。
第三特征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所述第二半体(77D)位于所述第一半体(77U)的下方,所述第一半体(77U)与所述第二半体(77D)接合而成的接合凸缘(82M、82N)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接合凸缘(82M、82N)的安装于车辆的安装面(86u、86v)朝向上方。
第四特征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在所述第一半体(77U)的端部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二半体(77D)侧弯曲的弯曲部(86f、86g),并且,设置有将所述弯曲部(86f、86g)与所述第二半体(77D)的端部焊接起来而形成的焊接部(122、123)。
第五特征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所述中空部(125)的截面积(S)在长度方向上是变化的。
第六特征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所述第一半体(77U)和所述第二半体(77D)分别通过将左右分体接合而形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能够低价地制造脚踏板。此外,通过形成中空部,能够实现脚踏板的轻量化及确保刚性。
根据第二特征,由于第二半体的板厚比第一半体的板厚大,因此,只要变更第二半体的板厚就能够提高脚踏板的整体刚性。即,即使不变更第一半体的板厚也能够提高刚性。
根据第三特征,由于接合凸缘沿前后方向延伸,安装于车辆的安装面朝向上方,因此,当在车体的下表面安装脚踏板时,接合凸缘不易成为障碍。
此外,将第二特征和第三特征合起来,由于使位于下侧的第二半体的板厚大,因此,能够减小脚踏板因飞石和台阶等而受到的外力的影响。
根据第四特征,由于将端部弯曲而接合,因此,能够在板厚方向上进行焊接,与在板的表面延伸的方向上接合(焊接)两块板的情况相比,接合工序能够变得容易。
并且,将第二特征和第四特征合起来,由于弯曲部形成于板厚薄的一侧,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加工。
并且,将第三特征和第四特征合起来,由于位于上侧的第一半体的端部向下方弯曲并与第二半体接合,因此,通过用第一半体的端部弯曲部覆盖第二半体的端部,能够使端部平滑,并且由于焊接部位于下表面侧,因此,能够提高外观性。
根据第五特征,通过使第一半体和第二半体各自的凹状部分的截面积在长度方向上变化,从而使中空部的截面积变化,从而能够在脚踏板的长度方向上仅对必要部分提高刚性。
根据第六特征,第一半体和第二半体分别形通过将左右分体接合而形成,因此,能够提高脚踏板材料的成品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自动两轮车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
图2是示出设置于车体下部的脚踏板和脚踏板的周围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脚踏板和脚踏板的周围的主要部分左视图。
图4是示出自动两轮车的底面的主要部分仰视图。
图5是示出脚踏板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7是示出脚踏板的后视图。
图8是示出脚踏板的剖视图,图8(A)是沿图7中的VIIIA-VIIIA线的剖视图,图8(B)是沿图7中的VIIIB-VIIIB线的剖视图,图8(C)是沿图7中的VIIIC-VIIIC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记载,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所示的标号“前”表示车体前方,标号“上”表示车体上方,标号“左”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自动两轮车10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
自动两轮车10具有:车体框架11;经由前叉(未图示)被支承在车体框架11的前端部的前轮(未图示);以及经由摆动臂14被支承在车体框架11的下部的后轮16。自动两轮车10是供乘客跨坐在车体框架11的上部所具有的座椅17上的鞍乘型车辆。
车体框架11具有:前立管21、主车架22、枢转框架23、左右一对的座椅框架24、左右一对的副框架26以及下框架27。
前立管21位于车体框架11的前端部,将前叉支承为能够转向。主车架22从前立管21向后方以前高后低的方式延伸并进一步向下方弯曲。枢转框架23安装于主车架22的下端部,在枢转框架23安装有将摆动臂14的前端部支承为能够摆动的枢转轴31。左右的座椅框架24从主车架22的前高后低的部分向后方延伸,对座椅17和位于座椅17的前方的燃料箱32的后部进行支承。左右的副框架26架设在枢轴框架23和左右的座椅框架24上。下框架27在主车架22的下方从前立管21向后方以前高后低的方式延伸。
在枢轴框架23和下框架27上安装有发动机34。
发动机34具有曲轴箱36和以立起的方式设置在曲轴箱36的前部上部的气缸部37。
曲轴箱36在其前部的内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曲轴41。曲轴箱36的后部设置有变速器42。变速器42在其输出轴42a上安装有驱动链轮43。在驱动链轮43和与后轮16一体设置的从动链轮44上,架设有链条46,变速器42的输出经由链条46传递至后轮16。变速器42的输出轴42a和驱动链轮43被安装于曲轴箱36的曲轴箱罩47从侧方覆盖。摆动臂14和链条46被链条罩48覆盖。
气缸部37具有依次重叠安装于曲轴箱36的气缸体51、气缸盖52以及气缸盖罩53。
气缸盖52的后部连接有进气装置55,气缸盖52的前部连接有排气装置56。
进气装置55具有安装于气缸盖52的后表面的进气管61和与进气管61的后端部连接的节气门体62。在节气门体62的后端部经由连接管(未图示)连接有空气滤清器(未图示)。节气门体62的后部、连接管以及空气滤清器被安装于车体框架11的侧罩64从侧方覆盖。
排气装置56具有:排气管66,其安装于气缸盖52的前表面,在曲轴箱36的下方向后方延伸;以及消声器67,其与排气管66的后端部连接。
在枢轴框架23的下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有主支架71。图中的主支架71处于弹起而被收纳的状态。
在曲轴箱36的下表面,安装有供驾驶员放置脚的脚踏板72。在脚踏板72上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有侧支架73。图中的侧支架73处于从收纳状态向下方摆动而立起的状态,将车体保持为立起状态。
在脚踏板72的上方,在曲轴箱36的侧方,配置有设置于变速器42的齿轮变速踏板75。
图2是示出设置于车体下部的脚踏板72和脚踏板72的周围的立体图。
脚踏板72由以下部分构成:由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的多个冲压材料构成的脚踏板主体77;安装于脚踏板主体77的两端部的搁脚部件78、78;以及安装于脚踏板主体77的一侧部的侧支架支承部79。
脚踏板主体77具有冲压加工而成的凹状的作为第一半体的上半体77U、和冲压加工而成的凹状的作为第二半体的下半体77D。
脚踏板主体77由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被左右分割的左脚踏板部件81和右脚踏板部件82构成,左脚踏板部件81和右脚踏板部件82各自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被嵌合并焊接。
左脚踏板部件81由上下分割的左上半体83和左下半体84构成,以左上半体83为上、左下半体84为下的方式重叠并焊接。
右脚踏板部件82由上下分割的右上半体86和右下半体87构成,以右上半体86为上、右下半体87为下的方式重叠并焊接。
即,上半体77U由左上半体83和右上半体86构成,下半体77D由左下半体84和右下半体87构成。
左脚踏板部件81具有形成于左上半体83的脚踏板安装部81a和形成于左下半体84的脚踏板安装部81b,脚踏板安装部81a、81b安装于曲轴箱36的下表面36a。
右脚踏板部件82具有形成于右上半体86的脚踏板安装部82a和形成于右下半体87的脚踏板安装部82b,脚踏板安装部82a、82b安装于曲轴箱36的下表面36a。
曲轴箱36由被左右分割的左壳体36L和右壳体36R构成,脚踏板安装部81a、81b通过螺栓88安装于左壳体36L的下表面36a,脚踏板安装部82a、82b通过螺栓88安装于右壳体36R的下表面36a。
搁脚部件78为橡胶制,具有供脚踏板主体77的端部插入的插入孔部(未图示)。
侧支架支承部79由基座部件91、主支承板92、副支承板93以及弹簧挂销94构成。
基座部件91是安装于左脚踏板部件81的下部(详细而言为左下半体84)的部件,形成为将管分成两半而得的截面的圆弧状。主支承板92安装于基座部件91,并经由摆动轴将侧支架73支承为能够摆动(参照图1)。副支承板93是为了支承主支承板92而分别安装于基座部件91和主支承板92的加强部件。弹簧挂销94安装于主支承板92,用以钩挂对侧支架73向立起位置或收纳位置施力的拉伸螺旋弹簧96(参照图1)的一端。拉伸螺旋弹簧96的另一端钩挂在设置于侧支架73的弹簧钩挂部上。
前后延伸的排气管66位于曲轴箱36和脚踏板72(详细来说为右脚踏板部件82)的下方。
图3是示出脚踏板72和脚踏板72的周围的主要部分左视图。
脚踏板72的脚踏板安装部81a、81b和脚踏板安装部82a、82b(参照图2)通过多个螺栓88安装于平坦且大致水平的下表面36a。
在侧视观察时,侧支架支承部79的主支承板92从脚踏板主体77侧向后方斜下方延伸。主支承板92具有供侧支架73的摆动轴98(参照图1)插入并固定的轴贯插孔92a、以及分别限制侧支架73的立起位置和收纳位置的下部止挡部92b和上部止挡部92c。
下部止挡部92b设置于比轴贯插孔92a靠下方且前方处。上部止挡部92c设置于比轴贯插孔92a靠上方且后方处。
图4是示出自动两轮车10的底面的主要部分仰视图。
脚踏板72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于曲轴箱36的下表面36a。左脚踏板部件81的大部分位于左壳体36L侧,右脚踏板部件82的大部分位于右壳体36R侧。左壳体36L和右壳体36R被通过沿它们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接合面的分割线36D而左右分割。在仰视观察时,分割线36D与通过自动两轮车10的车宽方向中央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体中心线10A重叠。
侧支架支承部79设置于左脚踏板部件81,左脚踏板部件81的主支承板92被设置成从基座部件91向后侧延伸。
在右脚踏板部件82的下方,制动踏板99被配置成在仰视观察时与右脚踏板部件82交叉。制动踏板99具有被支承部99a、踏板后部99b、踏板前部99c以及踏入部99d。
被支承部99a是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车体框架11侧的筒状的部分。踏板后部99b从被支承部99a向下方且前方延伸。在仰视观察时,踏板前部99c从踏板后部99b向前方斜右侧方延伸。踏入部99d设置于踏板前部99c的前端部,是驾驶员用脚踩踏的部分。踏板后部99b与踏板前部99c之间的弯曲部99e位于脚踏板72的右脚踏板部件82的下方。
在枢转框架23的位于脚踏板安装部81a、81b和脚踏板安装部82a、82b的后方的下端部,设置有将主支架71支承为能够摆动的主支架支承部110。
主支架71具有左右一对的脚部101、102、将左右的脚部101、102连结起来的连结管103和连结板104、以及设置于一个脚部101的踏脚部106(参照图1)和弹簧钩挂部107。此外,主支架71在左右的脚部101、102各自的一端部具有抵接板105,该抵接板105能够与枢转框架23的下端部23a、23a(参照图2)抵接,用以维持主支架71的立起状态。
踏脚部106是驾驶员将脚踩在其上用来操作主支架71的部分。
在枢转框架23的左侧部设置有弹簧挂销108,在弹簧钩挂部107和弹簧挂销108上钩挂有拉伸螺旋弹簧109。通过拉伸螺旋弹簧109,主支架71被向立起位置或收纳位置施力,并保持在立起位置或收纳位置。
主支架支承部110具有安装于枢轴框架23的下端部的支承筒115和插入在支承筒115中的支承轴116。
分别经由板部件111、111设置于主支架71的脚部101、102的端部的筒部112、11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支承轴116嵌合。
另外,图中的标号113是安装于前叉的上部的杆状手柄。
图5是示出脚踏板72的俯视图。图6是图5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如图5所示,脚踏板72的左脚踏板部件81由脚踏板安装部81C、大径直线部81D、缩小部81E以及小径直线部81F构成。
脚踏板安装部81C是指从车体中心线10A开始直到向左方离开距离L1的部分,大径直线部81D是全长L2的部分,缩小部81E是全长L3的部分,小径直线部81F是全长L4的部分。
脚踏板安装部81C由脚踏板安装部81a、81b(参照图2)构成,其车宽方向内侧的右端部81p(参照图6)位于比车体中心线10A靠右侧的位置。脚踏板安装部81C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筒状的安装部筒部81G、从安装部筒部81G向前方突出的前方突出部81H、以及从安装部筒部81G向后方突出的后方突出部81J。此处,将通过安装部筒部81G的前后方向中央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中心线设为120。
在前方突出部81H和后方突出部81J上分别开设有贯穿孔部81K,螺栓88(参照图2)穿过贯穿孔部81K。
前方突出部81H的前缘81r具有形成为与贯穿孔部81K的中心同心的圆弧部81s和形成于圆弧部81s的两侧的扩展部81t、81u。扩展部81t、81u以从圆弧部81s的两端逐渐接近安装部筒部81G方式且以彼此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的方式延伸。形成于圆弧部81s的车宽方向内侧的扩展部81t包括直线状的部分。形成于圆弧部81s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扩展部81u形成为大致圆弧状。
后方突出部81J的后缘81v具有形成为与贯穿孔部81K的中心同心的圆弧部81w和在圆弧部81w的两侧形成的扩展部81x、81y。扩展部81x、81y以从圆弧部81w逐渐接近安装部筒部81G且彼此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的方式延伸。形成于圆弧部81w的车宽方向内侧的扩展部81x包括直线状的部分。形成于圆弧部81w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扩展部81y形成为大致圆弧状。
前方突出部81H的贯穿孔部81K的中心从车体中心线10A向左侧离开距离L5,从中心线120向前方离开距离L6。后方突出部81J的贯穿孔部81K的中心从车体中心线10A向左侧离开距离L7,从中心线120向后侧离开距离L8。前方突出部81H和后方突出部81J各自的贯穿孔部81K、81K的中心间距离为L9。这样,在前方突出部81H和后方突出部81J中,通过使各贯穿孔部81K的中心相对于车体中心线10A变更距离,能够使贯穿孔部81K、81K的中心间距离L9比距离L6+距离L8长。由此,能够相对于曲轴箱36(参照图4)对左脚踏板部件81甚至是脚踏板72更牢固地进行支承。
大径直线部81D从脚踏板安装部81C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左侧呈直线状延伸,在大径直线部81D处设置有侧支架支承部79。
大径直线部81D的前缘85a和后缘85b平行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前缘85a与后缘85b之间的距离、即大径直线部81D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为W1。将从脚踏板安装部81C的扩展部81u、81y的大致圆弧形状分别变化为大径直线部81D的前缘85a和后缘85b的直线形状的部分作为脚踏板安装部81C与大径直线部81D之间的边界。关于大径直线部81D的截面形状,如后面详细说明的那样,其轮廓并非是圆形,但由于大径直线部81D的截面形状比小径直线部81F的截面形状大,因此,对大径直线部81D使用“大径”。
缩小部81E是截面形状随着从大径直线部81D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逐渐缩小的部分。小径直线部81F是从缩小部81E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到左脚踏板部件81的左端部81q为止的部分。小径直线部81F的截面形状比大径直线部81D小,因此,相对于大径直线部81D的“大径”,在小径直线部81F中使用“小径”。
小径直线部81F的前缘85c和后缘85d平行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前缘85c和后缘85d之间的距离、即小径直线部81F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为W2,宽度W2小于宽度W1。
脚踏板72的右脚踏板部件82由脚踏板安装部82C、大径直线部82D、缩小部82E以及小径直线部82F构成。大径直线部82D、缩小部82E以及小径直线部82F分别形成为与大径直线部81D、缩小部81E以及小径直线部81F左右对称的形状。图中的标号82q是小径直线部82F的右端部。
脚踏板安装部82C是指从车体中心线10A开始直到向右侧离开距离L1的部分。
脚踏板安装部82C由脚踏板安装部82a、82b(参照图2)构成,其车宽方向内侧的左端部82p位于比车体中心线10A靠左侧的位置。脚踏板安装部82C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筒状的安装部筒部82G、从安装部筒部82G向前方突出的前方突出部82H、以及从安装部筒部82G向后方突出的后方突出部82J。中心线120通过安装部筒部82G的前后方向中央并沿车宽方向延伸。
在前方突出部82H和后方突出部82J上分别开设有贯穿孔部82K,螺栓88穿过贯穿孔部82K(参照图2)。
前方突出部82H的前缘82r具有形成为与贯穿孔部82K的中心同心的圆弧部82s和形成于圆弧部82s的两侧的扩展部82t、82u。扩展部82t、82u以从圆弧部82s的两端逐渐接近安装部筒部82G的方式且以彼此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的方式延伸。形成于圆弧部82s的车宽方向内侧的扩展部82t包括直线状的部分。形成于圆弧部82s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扩展部82u形成为大致圆弧状。
后方突出部82J的后缘82v具有形成为与贯穿孔部82K的中心同心的圆弧部82w和形成于圆弧部82w的两侧的扩展部82x、82y。扩展部82x、82y以从圆弧部82w逐渐接近安装部筒部82G的方式且以彼此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的方式延伸。形成于圆弧部82w的车宽方向内侧的扩展部82x包括直线状的部分。形成于圆弧部82w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扩展部82y形成为大致圆弧状。
前方突出部82H的贯穿孔部82K的中心从车体中心线10A向右侧离开距离L7,从中心线120向前方离开距离L6。后方突出部82J的贯穿孔部81K的中心从车体中心线10A向右侧离开距离L7,从中心线120向后方离开距离L8。
如图6所示,左脚踏板部件81的安装部筒部81G的右端部81p和右脚踏板部件82的安装部筒部82G的左端部82p在嵌合的状态下被焊接。
详细而言,在右脚踏板部件82的左端部82p的内侧嵌合有右端部81p,右端部81p的截面形状比左脚踏板部件81的安装部筒部81G的车宽方向的中间部分小。
而且,右脚踏板部件82的左端部82p的端面85e和左端部82p的外周面85f中的至少端面85e与左脚踏板部件81的安装部筒部81G的外周面85g相焊接。另外,标号85h是左脚踏板部件81的右端部81p的端面。
相对于车体中心线10A,左脚踏板部件81的端面85h向右侧以突出量L11突出,右脚踏板部件82的端面85e向左侧以突出量L11突出。
另外,相对于车体中心线10A,使左脚踏板部件81的突出量L11和右脚踏板部件82的突出量L11相同,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突出量不同。
这样,通过采用将脚踏板72分割为左脚踏板部件81和右脚踏板部件82的结构,能够缩短具有局部变宽的前方突出部81H、82H以及后方突出部81J、82j的左脚踏板部件81和右脚踏板部件82的全长。由此,与不将脚踏板左右分割的情况相比,在从板材上切取左脚踏板部件81的左上半体83、左下半体84、右脚踏板部件82的右上半体86、右下半体87时,能够提高成品率。
图7是示出脚踏板72的后视图。
脚踏板72形成为中央部比其两端部低的翘曲的形状。
即,安装搁脚部件78的小径直线部81F和小径直线部82F配置得比脚踏板安装部81C和脚踏板安装部82C高。
设脚踏板安装部81C、82C处的脚踏板72的高度(上下方向的宽度。以下相同。)为h1,设大径直线部81D、82D处的脚踏板72的高度为h2,设小径直线部81F、82F处的脚踏板72的高度为h3时,h2>h1>h3。
在左上半体83和右上半体86中,设大径直线部81D、82D的上端与小径直线部81F、82F的上端之间的阶梯差为d1,在左下半体84和右下半体87中,设大径直线部81D、82D的下端与小径直线部81F、82F的下端之间的阶梯差为d2时,d1<d2。这样,通过设为d1<d2,能够确保搁脚部件78的离地高度。
图8是示出脚踏板72的剖视图。图8(A)是沿图7中的VIIIA-VIIIA线的剖视图,图8(B)是沿图7中的VIIIB-VIIIB线的剖视图,图8(C)是沿图7中的VIIIC-VIIIC线的剖视图。
如图8(A)所示,右脚踏板部件82中的右上半体86的脚踏板安装部82a一体地形成有:半圆筒部86a,其作为圆筒的一部分形成为向下方敞开且截面为大致半圆形;以及前凸缘86b和后凸缘86c,它们形成为从半圆筒部86a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向前后延伸的平坦的形状。
半圆筒部86a的外周面86d形成为半径R1的面。前凸缘86b和后凸缘86c上分别开设有上下贯穿的安装孔86e。
前凸缘86b的上表面86u和后凸缘86c的上表面86v是安装于曲轴箱36(参照图2)的下表面36a(参照图2)的安装面。
在前凸缘86b的前缘和后凸缘86c的后缘,具有形成为向下方弯曲的前弯曲部86f和后弯曲部86g。前弯曲部86f和后弯曲部86g形成在右上半体86的前缘的整体和后缘的整体。
设右上半体86(上半体77U)的板厚为t1。
右脚踏板部件82的右下半体87的脚踏板安装部82b一体地形成有:半圆筒部87a,其作为圆筒的一部分形成为向上方敞开且截面为大致半圆形;以及前凸缘87b和后凸缘87c,它们形成为分别从半圆筒部87a的前端和后端前后延伸的平坦的形状。
半圆筒部87a的外周面87d形成为半径R2的面。半径R1与半径R2存在R1<R2的关系。
前凸缘87b和后凸缘87c上分别开设有上下贯穿的安装孔87e。安装孔86e与安装孔87e上下重叠从而构成贯穿孔部82K。
前凸缘87b的前端面87u被右上半体86的前弯曲部86f从前方覆盖。后凸缘87c的后端面87v被右上半体86的后弯曲部86g从后方覆盖。
图中的标号122是右上半体86的前弯曲部86f与右下半体87的前凸缘87b的前端部之间的焊接部,123是右上半体86的后弯曲部86g与右下半体87的后凸缘87c的后端部之间的焊接部。
在脚踏板安装部82a的包括半圆筒部86a的部分与脚踏板安装部82b的包括半圆筒部87a的部分之间,形成有中空部125。中空部125形成于右脚踏板部件82的整个车宽方向。设中空部125的截面积为S,设脚踏板安装部82C处的中空部125的截面积为S=S1。
若是设右下半体87(下半体77D)的板厚为t2,则板厚t1比板厚t2薄(t1<t2)。这样,通过使右上半体86的板厚t1比右下半体87的板厚t2薄,能够在右上半体86容易地形成前弯曲部86f和后弯曲部86g。由此,能够通过右上半体86的前弯曲部86f和后弯曲部86g覆盖右下半体87的前凸缘87b和后凸缘87c各自的前端面87u和后端面87v,而且能够容易地制造右上半体86。并且,通过使右下半体87的板厚t2比右上半体86的板厚t1大(厚),与使半圆筒部87a的半径R2比半圆筒部86a的半径R1大相结合,能够使右下半体87的弯曲刚性比右上半体86的弯曲刚性大。通过将上半体77U的端部向下方弯曲,焊接部122、123被形成在下表面侧,因此,能够使得焊接部122、123不易从外部看到。
如图8(B)所示,右脚踏板部件82中的大径直线部82D的右上半体86一体地形成有:半圆筒部86k,其作为圆筒的一部分形成为向下方敞开且截面为大致半圆形;以及前凸缘86m和后凸缘86n,它们从半圆筒部86k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向前后延伸。
半圆筒部86k与脚踏板安装部82a的半圆筒部86a(参照图8(A))连续,半圆筒部86k的外周面86p形成为半径R3的面。
前凸缘86m和后凸缘86n分别与脚踏板安装部82a的前缘86b和后凸缘86c连续,在前凸缘86m的前缘和后凸缘86n的后缘具有形成为向下方弯曲的前弯曲部86f和后弯曲部86g。
右脚踏板部件82中的大径直线部82D的右下半体87一体地形成有:半圆筒部87k,其作为圆筒的一部分形成为向上方敞开且截面为大致半圆形;以及前上方伸出部87m和后上方伸出部87n,它们分别从半圆筒部87k的前端和后端向上方延伸。
半圆筒部87k与脚踏板安装部82a的半圆筒部87a(参照图8(A))连续,半圆筒部87k的外周面87p形成为半径R2的面。半径R2比半径R3大(R3<R2)。
此外,半径R3比半径R1(参照图8(A))大。在图8(A)、(B)中,通过使半径R1小于半径R3,能够进一步减小在曲轴箱36(参照图2)的下表面36a(参照图2)中避免与半圆筒部86a发生干涉的凹部。此外,通过使半径R3大于半径R1,能够提高大径直线部82D的刚性。
前上方伸出部87m被右上半体86的前弯曲部86f从前方覆盖。后上方伸出部87n被右上半体86的后弯曲部86g从后方覆盖。通过在半圆筒部87k的前端和后端设置前上方伸出部87m和后上方伸出部87n,能够提高大径直线部82D的右下半体87的刚性。另外,只要能够确保刚性,也可以不在半圆筒部87k的前端和后端设置前上方伸出部87m和后上方伸出部87n。设大径直线部82D处的中空部125的截面积为S=S2。
图中的标号126是右上半体86的前弯曲部86f与右下半体87的半圆筒部87k的前端之间的焊接部,127是右上半体86的后弯曲部86g与右下半体87的半圆筒部87k的后端之间的焊接部。
如图8(C)所示,右脚踏板部件82中的小径直线部82F的右上半体86一体地形成有:半圆筒部86q,其作为圆筒的一部分形成为向下方敞开且截面为大致半圆形;前凸缘86r和后凸缘86s,它们从半圆筒部86q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向前后延伸。
半圆筒部86q经由形成于缩小部82E(参照图7)的半锥部(形成使锥管沿着其轴线成为两半而得的形状的部分)与大径直线部82D的半圆筒部86k(参照图8(B))连续。半圆筒部86q的外周面86t形成为半径R4的面。
前凸缘86r和后凸缘86s经由从缩小部82E的半锥部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向前后延伸的前凸缘和后凸缘,而分别与大径直线部82D的前凸缘86m和后凸缘86n连续。在前凸缘86r的前缘和后凸缘86s的后缘,具有形成为向下方弯曲的前弯曲部86f和后弯曲部86g。
右脚踏板部件82中的小径直线部82F的右下半体87一体地形成有:半圆筒部87q,其作为圆筒的一部分形成为向上方敞开且截面为大致半圆形;以及前凸缘87r和后凸缘87s,它们从半圆筒部87q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向前后延伸。
半圆筒部87q经由形成于缩小部82E(参照图7)的半锥部(形成使锥管沿着其轴线成为两半而得的形状的部分)与大径直线部82D的半圆筒部87k(参照图8(B))连续。半圆筒部87q的外周面87t形成为半径R5的面。半径R4与半径R5相等(R4=R5)。这样,通过使半径R4与半径R5相等,能够使插入小径直线部82F的搁脚部件78(参照图7)的中空部的截面形状变得简单,能够容易地形成中空部。另外,半径R4和半径R5也可以不相等。
前凸缘87r的前端面87w被右上半体86的前弯曲部86f从前方覆盖,后凸缘87s的后端面87x被右上半体86的后弯曲部86g从后方覆盖。设小径直线部82F处的中空部125的截面积为S=S3。
图中的标号128是右上半体86的前弯曲部86f与右下半体87的前凸缘87r的前端部之间的焊接部,129是右上半体86的后弯曲部86g与右下半体87的后凸缘87s的后端部之间的焊接部。
在图7以及图8(A)~(C)中,右上半体86具有向前方延伸的上部前凸缘86h和向后方延伸的上部后凸缘86j。上部前凸缘86h具有前凸缘86b、86m、86r和形成于缩小部82E的上半部的前凸缘(未图示)。上部后凸缘86j具有后凸缘86c、86n、86s和形成于缩小部82E的上半部的后凸缘(未图示)。
此外,右下半体87具有向前方延伸的下部前凸缘87f和向后方延伸的下部后凸缘87g。下部前凸缘87f具有前凸缘87b、87r和形成于缩小部82E的下半部的前凸缘(未图示)。下部后凸缘87g具有后凸缘87c、87s和形成于缩小部82E的下半部的后凸缘(未图示)。
上述的上部前凸缘86h和下部前凸缘87f构成前接合凸缘82M。此外,上部后凸缘86j和下部后凸缘87g构成后接合凸缘82N。
在图8(A)~(C)中,脚踏板72的上述各部的截面积S1、S2、S3存在S2>S1>S3的关系。这样,通过在脚踏板72的长度方向上变更截面积S,能够在脚踏板72的长度方向局部地变更刚性。关于截面积S2的大径直线部82D,除了截面积S2比其它部分大以外,由于在右下半体87上设置有前上方伸出部87m和后上方伸出部87n,因此,容易提高刚性。
此外,通过将脚踏板72的各部的截面全部设为纵长的中空结构,能够提高脚踏板72的针对沿上下方向作用的外力的刚性。
在图8(A)~(C)中,示出了右脚踏板部件82的各截面,但是,关于左脚踏板部件81(参照图5)的各部,形成为与右脚踏板部件82相同或接近相同的截面形状。
如以上的图2、图7以及图8所示,具有脚踏板72以及安装于脚踏板72的长度方向两侧的端部的搁脚部件78,其中,所述脚踏板72具有向一侧(下方)敞开的截面为凹状的作为第一半体的上半体77U和与上半体77U接合且向另一侧(上方)敞开的截面为凹状的作为第二半体的下半体77D,沿脚踏板72的长度方向在上半体77U与下半体77D之间形成有中空部(125)。
根据该结构,脚踏板72的上半体77U(左上半体83和右上半体86)、下半体77D(左下半体84和右下半体87)分别通过冲压成形而能够低价地制造。此外,通过将截面为凹状的上半体77U和截面为凹状的下半体77D合起来形成中空部125,能够实现脚踏板72的轻量化和确保刚性。
此外,如图8所示,由于使下半体77D的板厚t2比上半体77U的板厚t1厚,因此,仅通过变更下半体77D的板厚t2就能够提高脚踏板72的整体的刚性。即,即使不变更上半体77U的板厚t1,也能够提高脚踏板72的刚性。此外,由于上半体77U的板厚t1较薄,因此,上半体77U的端部的弯曲加工变得容易。其结果为,能够提高脚踏板72的生产率。
此外,如图2、图5以及图8所示,下半体77D位于上半体77U的下方,作为将上半体77U与下半体77D接合而形成的接合凸缘的前接合凸缘82M和后接合凸缘82N沿前后方向延伸,作为前接合凸缘82M和后接合凸缘82N的安装到车辆上的安装面的上表面86u、86v朝向上方,因此,当在车体的下表面(图4所示的曲轴箱36的下表面36a)安装脚踏板72时,前接合凸缘82M和后接合凸缘82N不易成为障碍。
此外,由于加厚位于下侧的下半体77D的板厚t2,因此,能够减小脚踏板72因飞石或台阶等而受到的外力的影响。
此外,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上半体77U的端部,形成有作为朝向下半体77D侧弯曲的作为弯曲部的前弯曲部86f和后弯曲部86g,并且,由于设置有前弯曲部86f和后弯曲部86g与下半体77D的端部被焊接而形成的焊接部122、123,因此,通过将上半体77U的端部弯曲并接合,能够在板厚方向上进行焊接,与在板的面所延伸的方向上将2块板接合(焊接)的情况相比,接合工序能够变得容易。
并且,由于在板厚t1较薄的上半体77U侧形成有前弯曲部86f和后弯曲部86g,因此,能够使加工容易。
并且,由于位于上侧的上半体77U的端部向下方弯曲并与下半体77D接合,因此,通过用上半体77U的端部的前弯曲部86f和后弯曲部86g覆盖下半体77D的端部,能够使端部平滑,并且,由于在下表面侧设置有焊接部122、123,因此,能够提高外观性。
此外,通过形成前弯曲部86f和后弯曲部86g,也能够提高上半体77U的刚性,进而能够提高脚踏板72的刚性。
此外,如图5、图7以及图8所示,由于中空部125的截面积S在长度方向上是变化的,因此,通过使上半体77U和下半体77D中各自的凹状部分的截面积在长度方向上变化从而使中空部125的截面积变化,能够在脚踏板72的长度方向上仅提高必要的部分的刚性。由此,能够有效地进行脚踏板72的刚性提升和轻量化。
此外,如图5~图7所示,由于上半体77U和下半体77D通过将左右分体接合而形成左脚踏板部件81和右脚踏板部件82,因此,在从原材料(板材)切出上半体77U和下半体77D时,切出的位置的自由度增加,能够提高脚踏板72用的原材料的成品率。
并且,如图5和图6所示,由于上半体77U和下半体77D被分割为左脚踏板部件81和右脚踏板部件82,左脚踏板部件81和右脚踏板部件82被嵌合以及焊接从而结合,因此,与单纯地将左脚踏板部件81和右脚踏板部件82的端面彼此对接并通过焊接而结合的情况相比,左脚踏板部件81和右脚踏板部件82通过嵌合以及焊接而结合,能够提高结合强度。
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变形以及应用。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5所示的脚踏板安装部81C、82C的形状和贯穿孔部81K的位置不限于此,也可以与图示的位置不同。此外,图8(A)~(C)所示的脚踏板72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此。
如图1所示,将脚踏板72作为驾驶员用的部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其作为同乘者用的脚踏板。这种情况下,成为左脚踏板部件81和右脚踏板部件82左右分离的结构。
标号说明
10:自动两轮车(鞍乘型车辆);
72:脚踏板;
77U:上半体(第一半体);
77D:下半体(第二半体);
78:搁脚部件;
81:左脚踏板部件;
82:右脚踏板部件;
82M:前接合凸缘(接合凸缘);
82N:后接合凸缘(接合凸缘);
86u:前凸缘86b的上表面(安装面);
86v:后凸缘86c的上表面(安装面);
125:中空部;
S:中空部的截面积。

Claims (5)

1.一种鞍乘型车辆用脚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用脚踏板结构具有:
脚踏板(72),其具有第一半体(77U)和第二半体(77D),所述第一半体(77U)具有向下方敞开、截面形成为半圆形且外周面的半径为R1的半圆筒部(86a),所述第二半体(77D)与所述第一半体(77U)接合,并具有向上方敞开、截面形成为半圆形且外周面的半径为R2的半圆筒部(87a);以及
搁脚部件(78),其安装于所述脚踏板(72)的长度方向两侧的端部,
沿长度方向在所述第一半体(77U)的半圆筒部(86a)与第二半体(77D)的半圆筒部(87a)之间形成有中空部(125),
所述第二半体(77D)位于所述第一半体(77U)的下方,所述第一半体(77U)与所述第二半体(77D)接合而形成的接合凸缘(82M、82N)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接合凸缘(82M、82N)的安装于车辆的安装面(86u、86v)朝向上方,
所述第二半体(77D)的板厚比所述第一半体(77U)的板厚大,且半径R1与半径R2为R1<R2的关系,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半体(77D)的弯曲刚性比所述第一半体(77U)的弯曲刚性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脚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半体(77U)的端部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二半体(77D)侧弯曲的弯曲部(86f、86g),并且,设置有将所述弯曲部(86f、86g)与所述第二半体(77D)的端部焊接起来而形成的焊接部(122、12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脚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空部(125)的截面积(S)在长度方向上是变化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脚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半体(77U)和所述第二半体(77D)分别通过将左右分体接合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脚踏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半体(77U)和所述第二半体(77D)分别通过将左右分体接合而形成。
CN201680085933.2A 2016-06-03 2016-06-03 鞍乘型车辆用脚踏板结构 Active CN1091534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66639 WO2017208448A1 (ja) 2016-06-03 2016-06-03 鞍乗型車両用ステップ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3424A CN109153424A (zh) 2019-01-04
CN109153424B true CN109153424B (zh) 2020-11-20

Family

ID=60478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5933.2A Active CN109153424B (zh) 2016-06-03 2016-06-03 鞍乘型车辆用脚踏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91061B2 (zh)
CN (1) CN109153424B (zh)
BR (1) BR112018073670A2 (zh)
WO (1) WO2017208448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68731U (zh) * 2011-10-28 2012-08-08 江门气派摩托车有限公司 一种不易变形的摩托车前搁脚支架
JP2013226977A (ja) * 2012-04-26 2013-11-07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テップ部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7856A (ja) * 1995-02-02 1996-08-13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ステップ構造
JP4014258B2 (ja) * 1997-09-18 2007-11-28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金属製パイ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53104B2 (ja) * 1998-09-25 2008-09-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4154402B2 (ja) * 2005-03-31 2008-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
JP2008207665A (ja) * 2007-02-26 2008-09-11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CN102741115B (zh) * 2010-02-10 2014-03-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GB2501028B (en) * 2010-12-06 2018-03-14 Honda Motor Co Ltd Subframe structure
JP2013071717A (ja) * 2011-09-29 2013-04-22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二輪車
CN202295120U (zh) * 2011-10-28 2012-07-04 江门气派摩托车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前搁脚支架总成
CN202987334U (zh) * 2012-12-19 2013-06-12 重庆银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加强型侧支架与主搁脚的安装结构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68731U (zh) * 2011-10-28 2012-08-08 江门气派摩托车有限公司 一种不易变形的摩托车前搁脚支架
JP2013226977A (ja) * 2012-04-26 2013-11-07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テップ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53424A (zh) 2019-01-04
BR112018073670A2 (pt) 2019-02-26
JP6591061B2 (ja) 2019-10-16
WO2017208448A1 (ja) 2017-12-07
JPWO2017208448A1 (ja) 2019-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4066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US10683053B2 (en) Body frame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JP4519632B2 (ja) 二輪車用のフレーム
CN110962971B (zh) 跨骑型车辆
US8979132B2 (en) Mudguard structure for str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13226977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テップ部構造
US9272747B2 (en) Body frame of motorcy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body frame
CN109153424B (zh) 鞍乘型车辆用脚踏板结构
JP669455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JP2009179235A (ja) 自動2輪車のリアフレーム取付構造
JP616496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US10035556B2 (en) Fuel tank of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594452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BR102015006644A2 (pt) estrutura de corpo de veículo do tipo de montar
JP2022132897A (ja) スイングアーム
JP594452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CN103661721B (zh) 跨乘式车辆的框架结构
JP6962661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CN220640134U (zh) 鞍乘型车辆的车架
JP656652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676612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タンクカバー構造
JP5307497B2 (ja) 低床式鞍乗り型車両
JPH11189188A (ja) ステップスルー型車両のフレーム
WO2015079566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H03136984A (ja) 自動2輪車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