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61721B - 跨乘式车辆的框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跨乘式车辆的框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61721B
CN103661721B CN201310416950.8A CN201310416950A CN103661721B CN 103661721 B CN103661721 B CN 103661721B CN 201310416950 A CN201310416950 A CN 201310416950A CN 103661721 B CN103661721 B CN 1036617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ub
engine
sheet
mai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1695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61721A (zh
Inventor
林志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wasaki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wasaki Juko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wasaki Jukogyo KK filed Critical Kawasaki Jukogyo KK
Publication of CN103661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17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617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17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跨乘式车辆的框架结构。摩托车的框架结构是,发动机(E)被主框架(1)支持,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L、4R)装卸自如地安装在主框架(1)上。各副框架(4L、4R)的前后端部支持在主框架(1)上,两副框架(4L、4R)的中间部之间由加固构件(19)连接。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L、4R)在发动机(E)的汽缸体(26)的后方支持发动机(E),在汽缸体(26)的前方通过加固构件(19)连接。

Description

跨乘式车辆的框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支持发动机的主框架和在主框架上装卸自如地安装的左右一对的副框架的跨乘式车辆的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在摩托车那样的跨乘式车辆中,在支持发动机的主框架的侧方安装加固主框架的副框架的结构是存在的(例如,日本特开2007-076566号公报)。这样的副框架在加固主框架的同时,形成为发动机的安装部,通常通过螺栓装卸自如地连接在主框架上。借助于像这样通过螺栓连接副框架和主框架,与将副框架焊接在主框架上相比,框架刚性不会过大,改善刚性平衡,且具有自由选择副框架的形状等的优点。
然而,两端可装卸地支持于主框架上的副框架自身刚性较低,特别是其中间部容易产生变形。通过增加副框架的壁厚等提高副框架自身的刚性时,有可能降低行驶时的驾驶感,并非为优选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降低行驶时的驾驶感且提高发动机的支持刚性的跨乘式车辆的框架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的框架结构具备支持发动机的主框架,和装卸自如地安装在所述主框架上的左右一对的副框架;所述各副框架的前后端部支持在所述主框架上,两副框架的中间部之间由加固构件连接;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在所述发动机的汽缸体的前后方向的一方支持所述发动机,在所述汽缸体的前后方向的另一方通过加固构件连接。
根据该结构,左右一对的副框架装卸自如地安装在主框架上,所以与将副框架焊接在主框架上相比框架刚性不会过大,改善刚性平衡。并且,可自由选择副框架的形状等从而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又,副框架的与发动机侧的被支持部分离的中间部由加固构件加固,因此可有效提高车身框架的支持刚性。此外,由于仅在副框架上连接加固构件,所以不提高不期望的副框架自身的刚性,也不会降低行驶时的驾驶感。又,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在所述发动机的汽缸体的前后方向的一方支持所述发动机,因此可省略支持发动机的前部的下管(downtube)。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加固构件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的排气管的上方,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通过所述发动机的外侧方。根据该结构,各副框架位于发动机的外侧方,因此与发动机互不干扰。其结果是,相对于主框架的副框架的装卸变得容易。又,加固构件位于排气管的上方,因此与排气管互不干扰。因此,相对于两副框架的加固构件的装卸变得容易的同时,提高了排气管的配置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各副框架具有:第一副框架片,所述第一副框架片的一端部连接在所述主框架上;和第二副框架片,所述第二副框架片的一端部装卸自如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副框架片的另一端部上而所述第二副框架片的另一端部连接在所述主框架的后部;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在所述第一副框架片和第二副框架片的连接部附近通过所述加固构件连接。根据该结构,副框架被分割为两个副框架片,因此即使是较大的副框架也变得容易制造,并且可以有效加固容易产生变形的连接部。
在本发明中,更优选的是还具备从侧方覆盖所述发动机的前方的侧整流罩,所述加固构件具有支持所述侧整流罩的侧整流罩支持部。根据该结构,不需要在车身框架上设置另外的侧整流罩支持用的支架,因此部件数量减少。
具备侧整流器时,优选的是,所述侧整流器通过从前后方向安装的螺栓支持在所述侧整流器支持部上。根据该结构,从外侧面看不到螺栓,从而改善车辆的外观。
本发明可包含权利要求和/或说明书和/或附图中公开的至少两个结构的任意组合。尤其是,本发明包含权利要求书的各项权利要求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任意组合。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的下述优选的实施形态的说明可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然而,实施形态及附图仅用于图示及说明,不应用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通过权利要求(权利要求书)进行限定。在附图中,多幅图中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同一部分;
图1是示出具备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态的框架结构的摩托车的右视图;
图2是示出该摩托车的发动机和车身框架的前部的右视图;
图3是示出该发动机和车身框架的前部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该车身框架的加固构件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该加固构件的俯视图;
是6是示出该加固构件的左侧的安装板的后视图;
图7是示出该加固构件的右侧的安装板的右视图;
图8是从斜前方的外侧观察该加固构件和右侧的侧整流罩之间的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9是从斜上方的后方观察该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10是从斜前方的内侧观察该连接部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主框架;
4L、4R副框架;
15第一副框架片;
17第二副框架片;
19加固构件;
26汽缸体;
32排气管;
44侧整流罩;
76、78侧整流罩支持部;
106紧固构件(螺栓);
E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形态。在本说明书中,“左侧”和“右侧”以乘骑在车辆上的驾驶员观察的左右侧为准。又,“车身”是指成为包含车身框架和发动机的车辆的机械构架的结构体。图1是具备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框架结构的作为跨乘式车辆的一种的摩托车的右视图。摩托车的车身框架FR由构成前半部的主框架1,连接于主框架1的后部并构成后半部的后框架2,和从主框架1的前部向后部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4L、4R)构成。在车身框架FR上未设置下管。
在主框架1的前端安装有头管5,通过在该头管5上转动自如地插通的转向轴(未图示),上支架6和下支架8支持于主框架1上。前叉10支持于这些上支架6和下支架8上,前轮12支持于该前叉10的下端部上。前叉10的上端部的上支架6上安装有把手14。
主框架1的后端部向后下方倾斜,该后端部上形成有摇臂支架16。摇臂18的前端部通过枢轴20摇动自如地支持于该摇臂支架16上。该摇臂18的后端部上支持有后轮22。作为摩托车的驱动源的发动机E装载于主框架1的中央部的下方位置处。通过该发动机E,借助于链条那样的传动构件21驱动后轮22。发动机E通过三处的发动机安装部M1、M2和M3支持于车身框架FR上。
副框架4从侧面观察形成为L字型。具体而言,副框架4具有从主框架1的前部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副框架片15,和从第一副框架片15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第二副框架片17。详细而言,第二副框架片17前端部连接于第一副框架片15上,在与汽缸体26的外侧的曲轴箱24相比靠近上方处从发动机E的前方延伸至后方,连接于主框架1的后部。副框架4加固主框架1。
两副框架片15、17是通过铸造形成的。第二副框架片17比第一副框架片15长,在第二副框架片17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设置有所述第一发动机安装部M1。在第一发动机安装部M1上安装有发动机E的汽缸体26的后部。第二发动机安装部M2设置于摇臂支架16的上部,安装有发动机E的后端上部。第三发动机安装部M3设置于摇臂支架16的下部,安装有发动机E的后端下部。
在各发动机安装部M1、M2、M3上形成有插通孔(未图示)。该插通孔内插通有螺栓(未图示),该螺栓拧紧于发动机E上设置的螺纹孔(未图示)内,借助于此发动机E紧固在车身框架FR上。在第二发动机安装部M2处,通过诸如橡胶那样的弹性体的橡胶支座(rubbermount)将发动机E固定在车身框架FR上。第一发动机安装部M1和第三发动机安装部M3处,利用不为弹性体的刚性支座(rigidmount)将发动机E紧固在车身框架FR上。
发动机E为内燃机,且在该实施形态中是四汽缸四冲程的并列多汽缸发动机。发动机E具有:支持曲轴23的所述曲轴箱24;从曲轴箱24向上方突出的所述汽缸体26;该汽缸体26上方的汽缸盖28;和安装在该汽缸盖28的上部的盖罩30。在汽缸盖28的前表面连接有与各汽缸逐一相连的共计4根的排气管32。这些排气管32向前方大幅度弯曲之后向后方延伸集合于发动机E的下方,连接于在后轮22的右侧配置的消声器34上。
在主框架1的上部配置有燃料箱36。前叉10的前表面支持有前照灯单元38。该前照灯单元38上支持有覆盖前叉10上部的前方的树脂制的前整流罩40。
发动机E的斜前上方处配置有用于使发动机冷却介质散热的散热器42。配置有从散热器42的上方侧方延伸至副框架4的上端部及主框架1的前部的外侧的左右一对的树脂制的侧整流罩44,支持于车身框架FR上。发动机E的曲轴箱24的下部支持有由树脂构成的左右一对的下整流罩46。
后框架2的上部安装有驾驶员用座椅48及同乘者用座椅50。侧盖52从驾驶员用座椅48的下方延伸至发动机E的汽缸体26的后部,从外侧覆盖第二副框架片17。从侧盖52的前端部延伸至侧整流罩44的下部的副框架盖54支持于副框架4上,从外侧覆盖第一副框架片15。
夹住侧盖52的上下位置处配置有上部框架盖56和下部框架盖58。上部框架盖56从侧整流罩44沿着燃料箱36的下边缘延伸至侧盖52,从外侧覆盖主框架1。下部框架盖58从侧盖52向下方延伸,从外侧覆盖摇臂支架16。
主框架1、第一副框架片15和第二副框架片17,例如为钢制的铸造品。如图2所示,第一副框架片15的上端部15a连接于主框架1的前端部1a。第二副框架片17从第一副框架片15的下端部15b向后方延伸,到达主框架1的后部1b。
第一副框架片15的上端部15a与主框架1的前端部1a的内侧面重叠,通过从车身外侧插入的螺栓60连接。又,第二副框架片17的前端部17a与第一副框架片15的下端部15b的外侧面重叠,通过从车身外侧插入的螺栓62连接。此外,第二副框架片17的后端部17b与主框架1的后部1b的外侧面重叠,通过从车身外侧插入的螺栓64连接。这样,左右的副框架4装卸自如地固定在主框架1上。即,第一副框架片15的上端部15a和第二副框架片17的后端部17b形成为副框架4的支持于主框架1的被支持部。
主框架1的前端部1a和第一副框架片15的上端部15a的连接,是通过在第一副框架片15上设置的螺栓插通孔(未图示)内插入梢端部形成为外螺纹的螺栓60,并拧紧于主框架1上设置的螺纹孔(未图示)内,从而形成的。
第一副框架片15的下端部15b和第二副框架部17的前端部17a的连接,是通过在第二副框架片17上设置的螺栓插通孔(未图示)内插入螺栓62,并拧紧于第一副框架片15上设置的螺纹孔(未图示)内,从而形成的。
主框架1的后端部1b和第二副框架片17的后端部17b的连接,是通过在第二副框架片17上设置的螺栓插通孔(未图示)内插入螺栓64,并拧紧于主框架1上设置的螺纹孔(未图示)内,从而形成的。
如图3所示,左右的第一副框架片15、15之间通过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加固构件19连接。即,如图2所示,以L字型延伸的副框架4的大致中间部之间由加固构件19连接。加固构件19的连接位置位于与第一副框架片15和第二副框架片17的紧固位置相比靠近上方处。第二副框架片17夹住汽缸体26并在前后两侧分别排列有加固构件19和发动机安装部M1。在汽缸体26的前方并未形成有发动机安装部。
即,第二副框架片17,其前端部17a通过第一副框架片15连接在加固构件上,其中间部连接在发动机E上,其后端部17b连接在主框架1上。借助于左右的第二副框架片17、17的中间部连接在发动机安装部M1上,可使发动机安装部M1具有加固副框架4的功能。借助于此,前端部,中间部,后端部可分别提高第二副框架片17的刚性。第一副框架片15的上端部15a连接在主框架1上,下端部15b连接在加固构件19上,借助于此,可提高第一副框架片15的刚性。
像这样,通过发动机安装部M1和加固构件19,可不必增加副框架4的壁厚等提高副框架4自身的刚性,而可以提高车身框架FR整体的刚性。其结果是,不会降低行驶时的驾驶感且能实现车身框架FR的轻量化。
又,图3所示的加固构件19,其左右两端部19a、19b与左右的第一副框架片15、15的前表面重叠,通过从车身前方插入的螺栓66连接。借助于此,加固构件19的装卸变得容易。在该实施形态中,通过螺栓66将加固构件19和喇叭(horn)69共同紧固在左侧的第一副框架片15上。借助于此,不需要另外设置喇叭安装用的支架,从而减少部件数量。
左右的第一副框架片15、15以从主框架1开始朝下方以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形式延伸。第一副框架片15、15的下端部15b、15b由加固构件19连接。详细而言,左右的副框架4L、4R在第一副框架片15上的第二副框架片17的连接部的附近位置处,通过加固构件19连接。即,从正面观察左右的第一副框架片15、15和加固构件19以及主框架1形成为三角形形状。借助于在各副框架片15、15之间通过紧固进行连接的连接部附近处安装加固构件19,可有效加固连接部附近的容易产生变形的部分。又,在安装于汽缸盖28的前表面上的排气管32的前上方处配置加固构件19。
如图4所示,加固构件19具有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钢制的筒状管构成的加固构件主体70,和在加固构件主体70的左右两端部70a、70b上安装的由金属板构成的安装板72、74。加固构件主体70和左右的安装板72、74通过焊接连接。
从正面观察,左右的安装板72、74为在车身内侧有顶点的三角形形状。该三角形的剩余的两个顶点附近处,上下排列地分别形成两个插通有所述螺栓66(图3)的第一螺栓插通孔68。图3的第一副框架片15和加固构件19按照以下方式连接。首先,将左右的安装板72、74与左右的第一副框架片15、15的前表面重叠,接着在设置于加固构件19的第一螺栓插通孔68(图4)中,从前方插入梢端部形成有外螺纹的螺栓66,最后将螺栓66紧固于第一副框架片15上设置的螺纹孔(未图示)内。
第一副框架片15的前表面形成为与安装板72、74可抵接的平坦面。加固构件19和各副框架片15、15通过两个螺栓66分别在两处连接,因此该连接是稳定的。
如图8所示,第一螺栓插通孔68设置在与连接第一副框架片15和第二副框架片17的螺栓62在上下方向上偏离的位置处。借助于此,可防止螺栓62和螺栓66(图3)之间的干扰。
图4的左侧的安装板72的第一螺栓插通孔68形成为左右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借助于此,可吸收副框架4和加固构件19的成形误差、安装误差等。又,副框架4上连接的左右的安装板72、74是由金属板构成的,因此即使金属板出现弯折也能吸收成形误差和安装误差等。
如图5所示,加固构件主体70配置于左右的安装板72、74的后方,即从车身前方露出的前表面72a、74a的相反侧的后表面72b、74b上。即,如图3所示,加固构件主体70位于左右的副框架4L、4R之间。又,加固构件主体70如图2所示,配置在与副框架4的前表面相比靠近后方处,从侧面观察,隐藏于副框架4内。借助于此,加固构件主体70与副框架4L、4R相比容纳于车身内侧,实现空间节约的同时提升美观。
图5的左右的安装板72、74分别具有支持侧整流罩44(图1)的下部的左右的侧整流罩支持部76、78。左右的侧整流罩支持部76、78分别通过焊接连接于左右的安装板72、74的外侧部的上部。左右的侧整流罩支持部76、78是将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部件。又,虽未包含在本实施形态中,但也可在加固构件19的加固构件主体70上安装支持配置于车身前方的部件,例如散热器42(图1)的支架。
左侧的侧整流罩支持部76具有连接于左侧的安装板72的上边缘且向后方延伸的第一上壁80,和连接于左侧的安装板72的外侧边缘且向后方延伸的第一侧壁82。第一上壁80和第一侧壁82是通过弯曲一张金属板而形成的。
如图6所示,第一上壁80的后端向下方弯曲,形成从第一上壁80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后壁84。第一后壁84的下端向前方弯曲,形成从第一后壁84向前方延伸的第一下壁86。第一下壁86的前端通过焊接连接在左侧的安装板72的后表面72b上。在第一侧壁82上形成有朝向左右方向的第一贯通孔82a,在第一后壁84上形成有朝向前后方向的第二贯通孔84a。
图5的右侧的侧整流罩支持部78具有连接于右侧的安装板74的上边缘且向后方延伸的第二上壁88,和连接于右侧的安装板74的外侧边缘且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90。第二上壁88和第二侧壁90是通过弯曲一张金属板而形成的。
第二侧壁90的前端向车身内侧(左侧)弯曲,形成从第二侧壁90向车身内侧斜前方延伸的第二前壁92。第二前壁92的上表面设置有朝向后方的弯曲片94,弯曲片94的后端通过焊接连接在安装板72的前表面72a上。如图7所示,在第二侧壁90上形成有朝向左右方向的第三贯通孔90a,在第二前壁92上形成有朝向前后方向的第四贯通孔92a。在右侧的安装板74的与第四贯通孔92a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朝向前后方向的第五贯通孔96。
接着,参照图8至图10以右侧的侧整流罩支持部78作为代表说明侧整流罩44的下部和侧整流罩支持部76、78的连接结构。如图8所示,侧整流罩44的下部向下方延伸出来的被安装部45为一体成型。被安装部45具有朝向前方的被安装部前壁47,和朝向外侧方的被安装部外侧壁49。在被安装部前壁47上形成有朝向前后方向的紧固构件插通孔47a,在被安装部外侧壁49的内侧形成有向车身内侧突出的突起100。
如图9所示,在右侧的侧整流罩支持部78的第三贯通孔90a内嵌合有诸如垫圈(grommet)那样的筒状的弹性体98。在筒状的弹性体98的内部,从车身外侧插通设置于侧整流罩44的被安装部外侧壁49的内侧的突起100。借助于此,侧整流罩44的下部可接合于右侧的侧整流罩支持部78。
如图10所示,在右侧的侧整流罩支持部78的第四贯通孔92a内安装有橡胶螺母(gumnut)102。在侧整流器44的被安装部前壁47上设置有紧固构件插通孔47a。诸如螺栓那样的紧固构件106从前方插通该紧固构件插通孔47a,并拧紧于橡胶螺母102的螺纹部(未图示)内。借助于此,侧整流罩44的下部固定在右侧的侧整流罩支持部78上。此时,紧固构件106的梢端穿通第五贯通孔96。借助于这样的两处支持,不仅支持刚性有所提高,还可在定位于接合部的状态下进行螺栓连接并提高操作性。
图4的左侧的侧整流罩支持部76处也是同样的构造,但是在图10的紧固构件106从后方插通这点上与右侧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左侧的侧整流罩支持部76的前方配置有发动机冷却水用的水泵的软管。能在侧整流罩支持部76的前方确保空间时,可与右侧相同地使紧固构件106从前方插通。
在上述结构中,如图2所示,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L、4R装卸自如地安装在主框架1上。因此,与将副框架4焊接在主框架1上的情况相比框架刚性不会过大,改善刚性平衡。而且,可自由选择副框架4的形状等,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又,副框架4的与发动机E侧的被支持部15a、17a分离的中间部由加固构件19加固,因此可有效提高车身框架FR的支持刚性。
此外,由于仅在副框架4上连接加固构件19,因此不提高不期望的副框架4自身的刚性,也不会降低行驶时的驾驶感。又,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L、4R在发动机E的汽缸体26的后方支持着发动机E,因此可省略支持发动机E的前部的下管。
如图3所示,各副框架4L、4R位于发动机E的外侧方,因此与发动机E互不干扰。其结果是,相对于主框架1的副框架4L、4R的装卸变得容易。又,加固构件19位于排气管32的上方,因此与排气管32互不干扰。其结果是,相对于两副框架4L、4R的加固构件19的装卸变得容易的同时,提高了排气管32的配置的自由度。
副框架4被分割为两个副框架片15、17,所以即使副框架4较大也容易制造。并且,借助于两副框架片15、17的连接部附近通过加固构件19连接,可有效加固容易产生变形的连接部。
如图4所示,加固构件19具有支持侧整流罩44的侧整流罩支持部76、78,因此不必在车身框架FR上设置另外的侧整流罩支持用的支架,减少部件数量。
如图10所示,侧整流罩44通过从前方插通的紧固构件106支持在侧整流罩支持部78上,因此从外侧面不会看到加固构件106,改善摩托车的外观。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形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追加,变更或删除。例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虽然以摩托车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也可适用于三轮车,四轮越野车那样的摩托车以外的跨乘式车辆。又,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可用加固构件19连接左右的第一副框架片15、15,但也可用加固构架19连接左右的第二副框架片17、17。
最后,本发明的框架结构可以是在夹住汽缸体26的前后方向的两侧连接左右的副框架4L、4R的结构,也可以是在汽缸体26的前方设置发动机安装部M1,在汽缸体26的后方通过加固构件19连接左右的副框架4L、4R。又,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副框架4可以是由第一副框架片15和第二副框架片17构成的分割结构,但也可以是一体结构。因此,那样的实施形态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跨乘式车辆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支持发动机的主框架,和装卸自如地安装在所述主框架上的左右一对的副框架;
所述各副框架的前后端部支持在所述主框架上,两副框架的中间部之间由加固构件连接;
所述加固构件与所述副框架装卸自如地连接;
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在所述发动机的汽缸体的前后方向的一方支持所述发动机,在所述汽缸体的前后方向的另一方通过所述加固构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框架为铸造品;
所述加固构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前方的排气管的上方,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通过所述发动机的外侧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副框架具有:
第一副框架片,所述第一副框架片的一端部连接在所述主框架上;和第二副框架片,所述第二副框架片的一端部装卸自如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副框架片的另一端部而所述第二副框架片的另一端部连接在所述主框架的后部;
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在所述第一副框架片和第二副框架片的连接部附近通过所述加固构件连接;
所述左右一对的副框架在所述汽缸体的后方支持所述发动机,在所述汽缸体的前方通过所述加固构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从侧方覆盖所述发动机的前方的侧整流罩;
所述加固构件具有支持所述侧整流罩的侧整流罩支持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整流罩通过从前后方向安装的螺栓支持在所述侧整流罩支持部上。
CN201310416950.8A 2012-09-20 2013-09-13 跨乘式车辆的框架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617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6870A JP2014061741A (ja) 2012-09-20 2012-09-20 鞍乗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JP2012-206870 2012-09-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1721A CN103661721A (zh) 2014-03-26
CN103661721B true CN103661721B (zh) 2016-06-01

Family

ID=49000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1695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61721B (zh) 2012-09-20 2013-09-13 跨乘式车辆的框架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711277B1 (zh)
JP (1) JP2014061741A (zh)
CN (1) CN1036617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8997B2 (ja) * 2013-08-06 2018-11-28 東洋紡株式会社 核酸増幅法
JP6695368B2 (ja) * 2018-02-05 2020-05-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7285A (en) * 1982-01-12 1984-12-11 Honda Motor Co., Ltd. Engine suspension system
CN2671938Y (zh) * 2003-08-21 2005-01-19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摩托车车架的发动机悬挂结构
CN201049706Y (zh) * 2007-04-26 2008-04-23 李振寿 一种摩托车架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539919B2 (en) * 1980-09-22 1984-10-2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frame
JPS5847583U (ja) * 1981-09-29 1983-03-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ム構造
JPS58177787A (ja) * 1982-04-09 1983-10-1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ム
JP2899046B2 (ja) * 1990-03-07 1999-06-0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AU3976199A (en) * 1998-05-07 1999-11-23 Cannondale Corporation Motorcycle
JP2002284076A (ja) * 2001-03-23 2002-10-03 Hond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4762652B2 (ja) * 2005-09-15 2011-08-3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5478181B2 (ja) * 2009-09-30 2014-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87285A (en) * 1982-01-12 1984-12-11 Honda Motor Co., Ltd. Engine suspension system
CN2671938Y (zh) * 2003-08-21 2005-01-19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摩托车车架的发动机悬挂结构
CN201049706Y (zh) * 2007-04-26 2008-04-23 李振寿 一种摩托车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11277B1 (en) 2015-01-07
CN103661721A (zh) 2014-03-26
JP2014061741A (ja) 2014-04-10
EP2711277A1 (en) 201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43925B2 (en) Motorcycle
JP4708061B2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US7681680B2 (en) Frame assembly for a motorcycle
US10780937B2 (en) Frame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CN102616314B (zh) 机动二轮车的构架
EP2457815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592665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JP540072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4673641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US10683053B2 (en) Body frame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US20160245138A1 (en) Exhaust structure of straddle-type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US8757312B2 (en) Frame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07203778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クッション配置構造
JP620408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CN103661721B (zh) 跨乘式车辆的框架结构
JP4249331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5765184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2017121849A (ja) 鞍乗型車両
TWI498249B (zh) 車輛之車架構造
CN220687438U (zh) 排气消声器装置以及鞍乘型车辆
JP432261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用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2008222076A (ja) 自動二輪車
JP4480566B2 (ja) 自動二輪車
AU2014202835A1 (en) Intake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CN112776929A (zh) 车辆摆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