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40056U - 跨乘式车辆的防护单元 - Google Patents

跨乘式车辆的防护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40056U
CN203740056U CN201320482528.8U CN201320482528U CN203740056U CN 203740056 U CN203740056 U CN 203740056U CN 201320482528 U CN201320482528 U CN 201320482528U CN 203740056 U CN203740056 U CN 2037400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ve
driving engine
crankcase
protective unit
fai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8252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野雅史
田中一郎
英浩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wasaki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wasaki Juko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wasaki Jukogyo KK filed Critical Kawasaki Jukogyo KK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400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4005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抑制防护体大型化且具有良好装配性的跨乘式车辆的防护单元。其中,第一防护单元(70)覆盖位于装载于摩托车上的发动机(E)的曲轴箱(24)的侧部的离合器盖(64)(发动机侧盖)的外侧面。第一防护单元(70)具备与离合器盖(64)通过共用的第二紧固构件(68)共同紧固于曲轴箱(24)上的第一防护支架(74),和安装于第一防护支架(74)的外侧面上的第一防护体(76)。在第一防护支架(74)和离合器盖(64)之间介入有被第二紧固构件(68)插通的轴环(100)。

Description

跨乘式车辆的防护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覆盖装载于跨乘式车辆上的发动机的发动机侧盖的至少外侧面的防护单元。
背景技术
在摩托车那样的跨乘式车辆中,在发动机的曲轴的一端设置有发电机,通过盖构件从外侧覆盖该发电机,在该盖构件上附设有覆盖盖构件的表面的外盖(over cover)(防护体)的情况是存在的(例如,日本特开2005-023890号公报)。根据该文献的摩托车,当划伤防护体时,可进行只更换防护体的修复。
然而,上述文献中,在发动机的曲轴箱上通过螺栓安装有盖构件,在盖构件上通过螺栓安装有防护体。因此,为了使施加至防护体的冲击不对盖构件产生影响,有必要提高防护体的冲击强度。其结果是,防护体变得大型化且有损车身的外观。如果在盖构件和防护体之间介入支架,可抑制冲击传递至盖构件,但增加了螺栓连接的部位,所以降低了装配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防护体大型化且具有良好装配性的跨乘式车辆的防护单元。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单元是覆盖位于装载于跨乘式车辆上的发动机的曲轴箱的侧部的发动机侧盖的至少外侧面的防护单元;所述防护单元具备与所述发动机侧盖通过共用的紧固构件共同紧固于所述曲轴箱上的防护支架,和安装于所述防护支架的外侧面上的防护体;在所述防护支架和所述发动机侧盖之间介入有被所述紧固构件插通的轴环。发动机侧盖例如可以是发电机盖,脉冲发生器盖,离合器盖等。
根据该结构,在倾翻时通过防护体防止发动机侧盖受损。又,防护体通过防护支架支持于曲轴箱上,所以倾翻时的冲击不会对发动机侧盖产生影响,而且,可使防护体小型化。此外,防护支架通过轴环支持于曲轴箱上,所以只要满足轴环的长度就可使防护支架小型化。像这样,通过使防护体和防护支架小型化,可以使防护单元整体轻量化。此外,防护支架与发动机侧盖通过共用的紧固构件共同紧固于曲轴箱上,所以减少构件数量的同时提高了装配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防护支架为金属制的防护支架;所述防护体为树脂制的且能在所述防护支架上装卸自如的防护体;所述防护支架具有中央的支持部和外周的多个脚部;在所述支持部上安装所述防护体,所述脚部位于所述发动机侧盖的径向外侧并紧固于所述曲轴箱。根据该结构,由于防护体是树脂制的,所以可以降低防护体的更换费用。又,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构成防护支架。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还具备从外侧覆盖所述曲轴箱的下部的左右一对的下整流罩;所述下整流罩安装于所述发动机侧盖。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下整流罩,降低空气阻力的同时可以抑制泥浆附着在发动机上。又,通过在发动机侧盖上安装下整流罩,在发动机主体上没有必要设置下整流罩的安装部。此外,能够在安装了发动机侧盖和下整流罩的状态下,与防护支架一起共同紧固于发动机,因此提高了装配性。
在具备下整流罩时,优选的是,在所述两下整流罩的与安装于所述发动机侧盖的被安装部相比靠前的前部之间,通过连接构件相连接。根据该结构,通过连接构件能够抑制下整流罩的振动。
本实用新型可包含权利要求书和/或说明书和/或附图中公开的至少两个结构的任意组合。尤其是,本实用新型包含权利要求书的各项权利要求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任意组合。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装载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形态的防护单元的作为跨乘式车辆的一种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同一摩托车的车身下部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同一摩托车的发动机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同一发动机的侧视图;
图5是从斜上方观察同一发动机的发电机盖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6是从后斜上方观察同一发动机的右侧部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同一发动机的左侧部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同一发动机的第一防护单元的第一防护支架的侧视图;
图9是从A方向观察图8所示的第一防护支架的视图;
图10是示出同一发动机的第二防护单元的第二防护支架的侧视图;
图11是从B方向观察图10所示的第二防护支架的视图;
图12是从车身内侧观察同一摩托车的右侧的下整流罩的背面图;
图13是示出同一下整流罩的俯视图;
图14是从车身内侧观察同一摩托车的左侧的下整流罩的背面图;
图15是示出同一下整流罩的连接构件的主视图;
符号说明:
24 曲轴箱;
50 下整流罩;
55 连接构件;
64 离合器盖(发动机侧盖);
68 第二紧固构件(共用的紧固构件);
69 脉冲发生器盖(发动机侧盖);
70 第一防护单元;
74 第一防护支架;
76 第一防护体;
80 发电机盖(发动机侧盖);
84 第四紧固构件(共用的紧固构件);
86 第二防护单元;
88 第二防护支架;
90 第二防护体;
100 第一轴环;
102 第二轴环;
104 第一支持部;
106 第一脚部;
118 第二支持部;
120 第二脚部;
 E   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参照附图的下述优选的实施形态的说明可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实施形态及附图仅用于图示及说明,不应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通过权利要求书进行限定。在附图中,多幅图中的相同的部件编号表示同一部分。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形态。在本说明书中,“左侧”和“右侧”以乘骑在车辆上的驾驶员观察的左右侧为准。图1是示出装载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形态的防护单元的作为跨乘式车辆的一种的摩托车的右侧视图。摩托车的车身框架FR由构成前半部的主框架1,连接于主框架1的后部的构成后半部的后框架2,和从主框架1的前部向后部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副框架4构成。两副框架4位于发动机E的外侧。
主框架1的前端安装有头管5,在该头管5上转动自如地插通有转向轴(未图示)。通过该转向轴(未图示),上支架6和下支架8支持于主框架1上。前叉10支持于这些上支架6和下支架8上,前轮12支持于该前叉10的下端部上。前叉10的上端部的上支架6上安装有把手14。
主框架1的后端部向后下方倾斜,该后端部上形成有摇臂支架16。摇臂18的前端部通过枢轴20摇动自如地支持于该摇臂支架16上。该摇臂18的后端部上支持有后轮22。作为摩托车的驱动源的发动机E以前倾的姿势装载于主框架1的中央部的下方位置处。通过该发动机E,借助于链条那样的传动构件21驱动后轮22。
发动机E为内燃机,且在该实施形态中是四汽缸四冲程的并列多汽缸发动机。发动机E具有:支持曲轴23的曲轴箱24;从曲轴箱24向上方突出的汽缸体26;该汽缸体26上方的汽缸盖28;该汽缸盖28上方的盖罩30;和曲轴箱24的下方的油底壳32(图2)。在汽缸盖28的前表面连接有与各汽缸逐一相连的共计4根的排气管34。这些排气管34向前方大幅度弯曲之后向后方延伸集合于发动机E的下方的集合部36。该集合部36的下游端部与配置于后轮22的右侧的消声器38相连接。
在主框架1的上部配置有燃料箱40。前叉10的前表面支持有前照灯单元42,该前照灯单元42上支持有树脂制的前整流罩44。前整流罩44覆盖在前叉10上部的前方。
发动机E的斜前上方处配置有用于使发动机冷却介质散热的散热器46。在散热器46的外侧配置有左右一对的侧整流罩48,支持于主框架1上。侧整流罩48从散热器46的上方侧方延伸至副框架4的上端部及主框架1的前部的外侧。发动机E的曲轴箱24的下部支持有由树脂构成的左右一对的下整流罩50L,50R。
后框架2的上部安装有操作者用座椅52及同乘者用座椅54。侧盖56从操作者用座椅52的下方延伸至发动机E的汽缸体26的后部,从外侧覆盖副框架4的后半部。从外侧覆盖副框架4的前半部的副框架盖58支持于副框架4上。副框架盖58从侧盖56的前端部延伸至侧整流罩48的下部。
夹住侧盖56的上下位置处配置有上部框架盖60和下部框架盖62。上部框架盖60从侧整流罩48沿着燃料箱40的下边缘延伸至侧盖56,从外侧覆盖主框架1。下部框架盖62从侧盖56向下方延伸,从外侧覆盖摇臂支架16。
如图3所示,在发动机E中的曲轴23的后方配置有离合器(未图示),该离合器被离合器盖64从外侧覆盖。离合器盖64是发动机侧盖的一种。离合器盖64被多个第一紧固构件66及多个第二紧固构件68固定于曲轴箱24的侧部。在离合器盖64的前方配置有脉冲发生器盖69。脉冲发生器盖69也是发动机侧盖的一种。脉冲发生器盖69被多个紧固构件72固定于曲轴箱24的侧部。
第一防护单元70配置于离合器盖64的外侧,并覆盖离合器盖64的外侧面。第一防护单元70具有金属板制的第一防护支架74,和安装于第一防护支架74的外侧面上的树脂制的第一防护体76。但是并不限定第一防护支架74和第一方护体76的材质。第一防护支架74与离合器盖64通过共用的第二紧固构件68共同紧固在曲轴箱24的侧部。第一防护体76通过多个作为紧固构件的螺栓78,装卸自如地安装在第一防护支架74上。第一防护单元70的详情在后文叙述。
在离合器盖64的前方下部一体地形成有支持右侧的下整流罩50R的第一盖安装部65。在第一盖安装部65上形成有朝向外侧的第一螺纹孔65a。脉冲发生器盖69的前方下部也一体地形成有支持右侧的下整流罩50R的第二盖安装部67。在第二盖安装部67上也形成有朝向外侧的第二螺纹孔67a。
如作为发动机的左侧视图的图4所示,在发动机E的左侧部配置有发电机(未图示),该发电机被发电机盖80从外侧覆盖。发电机盖80也是发动机侧盖的一种。发动机盖80被多个第三紧固构件82及多个第四紧固构件84固定于曲轴箱24的左侧部。
第二防护单元86配置于发电机盖80的外侧,并覆盖发电机盖80的外侧面。第二防护单元86具有金属板制的第二防护支架88,和安装于第二防护支架88的外侧面上的树脂制的第二防护体90。第二防护支架88与发电机盖80通过共用的第四紧固构件84共同紧固在曲轴箱24的侧部。第二防护体90通过多个螺栓92,装卸自如地安装在第二防护支架88上。第二防护单元86的详情在后文叙述。
在发电机盖80的前方下部及后方下部分别一体地形成有支持左侧的下整流罩50L的第三盖安装部94和第四盖安装部96。第三盖安装部94和第四盖安装部96上分别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的第三螺纹孔94a和第四螺纹孔96a。左侧的下整流罩50L通过盖支架98支持于第三盖安装部94和第四盖安装部96上。盖支架98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金属板制的构件,且其前后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插通孔98a、98a。
图5是从斜上方观察发电机盖80的背面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盖支架98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分开设置的两个被支持部154、154,在这些被支持部154、154上分别形成有朝向车身左右方向的贯通孔(未图示)。作为紧固构件的螺栓156从车身内侧插入这些贯通孔,并拧紧于发电机盖80的第三盖安装部94和第四盖安装部96上形成的第三螺纹孔94a和第四螺纹孔96a(图4)。借助于此,盖支架98被支持于发电机盖80的车身内侧。如此,借助其支持于车身内侧,使得螺栓156的头部隐藏在第三盖安装部94和第四盖安装部96内而从外侧为不可见,因此可改善外观。在盖支架98的朝向车身内侧的里面,焊接螺母158固着于与插通孔98a、98a相对应的位置处。
如图6所示,在第一防护支架74与离合器盖64的安装于发动机E的安装部99之间,介入有筒状的第一轴环100。第二紧固构件68插通第一轴环100的内部。又,如图7所示,在第二防护支架88与发电机盖80的安装于发动机E的安装部101之间,介入有筒状的第二轴环102。第四紧固构件84插通第二轴环102的内部。
利用图8和图9说明离合器侧的第一防护单元70。如图8所示,第一防护支架74是由钢制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处理而得到的。第一防护支架74具有位于中央的近似圆形的第一支持部104,和位于外周的三个第一脚部106。第一脚部106由第一被安装部108和第一连接部110构成。第一被安装部108为安装于离合器盖64(图6)上的部分。第一连接部110连接第一支持部104和第一被安装部108。
第一被安装部108上形成有在车身左右方向上贯通的第一插通孔112。在这些第一支持部104和第一连接部110上形成有多个减重孔115,使第一防护单元70的第一防护支架74轻量化。减重孔115的个数,位置不限于此。
第一支持部104的外侧面上固着有五个焊接螺母114,各焊接螺母114在周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配置。如图6所示,为了使第一防护体76具有与第一防护支架74的第一支持部104一致的形状并改善外观,在外周面上设有切口105。第一防护体76只要能从倾翻时的冲击中保护离合器盖64、脉冲发生器盖69即可,形状不限于此。
如图9所示,在第一防护体76中的与第一防护支架74的焊接螺母114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朝向左右方向的贯通孔116。螺栓78从车身外侧插通这些贯通孔116,并拧紧于焊接螺母114处。借助于此,第一防护体76和第一防护支架74相连接,从而构成第一防护单元70。
图10和图11示出了发电机侧的第二防护单元86的第二防护支架88。第二防护单元86与第一防护单元70(图8,8)只有大小和形状不同,基本构造相同。即,第二防护支架88也具有第二支持部118和三个第二脚部120。第二脚部120由第二被安装部122和第二连接部124构成。在第二被安装部122上形成有第二插通孔126。在第二支持部118上固着有五个焊接螺母128。在第二支持部118和第二连接部124上形成有减重孔125。
图7的第二防护体90的构造也与第一防护体76(图6)几乎相同。如图11所示,在第二防护体90上形成有贯通孔130,螺栓92从车身外侧插通这些贯通孔130,并拧紧于焊接螺母128处。借助于此,第二防护体90和第二防护支架88相连接,从而构成第二防护单元86。
接下来说明下整流罩50L和50R。图12是从车身内侧观察右侧的下整流罩50R的视图,图13是其俯视图。左右的下整流罩50L和50R构造几乎相同。在此,仅以右侧的下整流罩50R为代表进行说明,关于左侧的下整流罩50L,结合图14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在右侧下整流罩50R的前方上部及后部分别形成有朝向左右方向的第一贯通孔132和第二贯通孔134。此外,如图13所示,还在右侧下整流罩50R的前方下部形成有向车身内侧突出的第一接合突起136。
图14是从车体内侧观察左侧的下整流罩50L的视图。左侧的下整流罩50L与右侧的下整流罩50R相同地也具有朝向左右方向的第三贯通孔138、第四贯通孔140,和向车身内侧突出的第二接合突起142。但是,右侧的下整流罩50R的第二贯通孔134设置在后部,而左侧的下整流罩50L的第四贯通孔140设置在前后方向中间部位附近的上部,在该处是不同的。
如图2所示,从正面观察,发动机E的下方的下整流罩50L和50R位于排气管34的后方,从外侧覆盖曲轴箱24的下部的至少一部分及其下方的油底壳32的至少一部分。左右的下整流罩50L和50R的前部之间通过连接构件55连接。连接构件55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金属板制的构件,且其左右两端部安装于左右的下整流罩50L和50R的前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
连接构件55通过连接构件支架57固定于发动机E上。连接构件支架57通过连接曲轴箱24和油底壳32的类似螺栓的紧固构件59,与油底壳32共同固定于曲轴箱24。连接构件55在与排气管34相比靠后且在发动机前方处配置,从而使连接构件55及连接构件支架57变得不显眼。此外,以从前方观察与设置于发动机前表面的滤油器51不重叠的形式配置连接构件55,从而在更换滤油器51时,连接构件55不会成为障碍。
如图1所示,排气管34向前方弯曲。下整流罩50L和50R形成不覆盖排气管34的前方的结构,借助于此可通过排气管34的行驶风确保冷却。下整流罩50L和50R及连接构件50的详情在后文叙述。
如图15所示,连接构件55具有在车身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主体部144,从主体部144的右端部144a向前方延伸的第一安装片146,和从左端部144b向前方延伸的第二安装片148。如图3所示,在第一安装片146上形成有第一接合孔146a,如图4所示,在第二安装片148上形成有第二接合孔148a。第一接合孔146a和第二接合孔148a分别由朝向车身左右方向的贯通孔构成。在比图15所示的主体部144的左右方向中央部靠近右侧的部分形成有稍微向上方移位的被支持部144c。被支持部144c上在左右方向上并排地形成有两个朝向前后方向的螺纹插通孔150。
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构件支架57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横板57a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立板57b构成,从侧面观察是L字型的金属板制的构件。设置于横板57a的紧固构件插通孔(未图示)被类似螺栓的紧固构件59插通,并通过该紧固部件59使连接构件支架57与油底壳32共同固定于曲轴箱24。在立板57b的与连接构件55的插通孔150(图15)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插通孔(未图示)。在立板57b的后表面的与该插通孔相对应的位置上固着有焊接螺母152。
接下来说明第一防护单元70和第二防护单元86的安装于车身上的安装方法。使图6所示的第二紧固构件68从车身外侧插通图8所示的第一防护单元70的第一被安装部108上形成的第一插通孔112。第二紧固构件68还插通筒状的第一轴环100的内部和设置于离合器盖64的被安装部99上的安装孔(未图示),之后拧紧于曲轴箱24上设置的螺纹孔(未图示)。借助于此,第一防护单元70支持于发动机E、即车身上。
使图7所示的第四紧固构件84插通图10所示的第二防护单元86的第二被安装部122上形成的第二螺栓插通孔126。第四紧固构件84还插通筒状的第二轴环102的中空部和设置于发电机盖80的被安装部101上的安装孔(未图示),之后拧紧于曲轴箱24上设置的螺纹孔(未图示)。借助于此,第二防护单元86支持于发动机E、即车身上。
接下来说明左右的下整流罩50L和50R的安装于车身上的安装方法。首先,在设置于图15所示的连接构件55的第一安装片146上的第一接合孔146a中插通筒状的缓冲器157。缓冲器157由类似橡胶的弹性体构成。右侧的下整流罩50R的第一接合突起136接合于该缓冲器157的中空孔中。相同地,在设置于连接构件55的第二安装片148上的第二接合孔148a中插通筒状的缓冲器159。缓冲器159也由类似橡胶的弹性体构成。左侧的下整流罩50L的第二接合突起142接合于该缓冲器159的中空孔中。借助于此,左右的下整流罩50L和50R通过连接部件55相连接。
螺栓164(图2)从车身前方插通连接构件55的螺纹插通孔150,并拧紧于连接构件支架57上设置的焊接螺母152(图3)。借助于此,左右的下整流罩50L和50R的前方下部支持于发动机E、即车身上。
接着,由类似橡胶的弹性体构成的筒状的缓冲器(未图示)插通图12所示的右侧的下整流罩50R的第一贯通孔132。接着,螺栓160(图1)从车身外侧插通该缓冲器的内部,并拧紧于图3所示的脉冲发生器盖69的第二盖安装部67上设置的第二螺纹孔67a。借助于此,右侧的下整流罩50R的前方上部支持于车身上。此外,由类似橡胶的弹性体构成的筒状的缓冲器(未图示)插通图12的右侧的下整流罩50R的第二贯通孔134。接着,螺栓162(图1)从车身外侧插通该缓冲器的内部,并拧紧于图3所示的离合器盖64的第一盖安装部65上设置的第一螺纹孔65a。借助于此,右侧的下整流罩50R的后部支持于车身上。
然后,由类似橡胶的弹性体构成的筒状的缓冲器(未图示)插通图14所示的左侧的下整流罩50L的第三贯通孔138和第四贯通孔140。接着,图5所示的螺栓166从车身外侧插通该缓冲器的内部,并拧紧于盖支架98上设置的焊接螺母158。借助于此,右侧的下整流罩50R的前方上部及后部支持于车身上。
在上述结构中,如图6所示,离合器盖64的外侧配置有第一防护单元70,如图7所示,发电机盖80的外侧配置有第二防护单元86。借助于此,在倾翻时能够防止损伤离合器盖64和发电机盖80。又,第一防护体76和第二防护体90由树脂制造,因此更换费用也比较便宜。
图6所示的第一防护体76通过第一防护支架74支持于曲轴箱24上,图7所示的第二防护体90通过第二防护支架88支持于曲轴箱24上。因此,倾翻时的冲击不会对离合器盖64和发电机盖80产生影响,而且,可以使第一防护体76和第二防护体90小型化。此外,第一防护支架74和第二防护支架88通过第一轴环100和第二轴环102支持于曲轴箱24上。因此,只要满足第一轴环100和第二轴环102的长度,可以使第一防护支架74和第二防护支架88小型化。
像这样,通过使第一防护体76、第二防护体90、第一防护支架74、和第二防护支架88小型化,可以使第一防护单元70和第二防护单元86轻量化。此外,第一防护支架74和第二防护支架88与离合器盖64和发电机盖80分别通过共用的第二紧固构件68和第四紧固构件84,共同紧固在曲轴箱24上,因此减少构件数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装配性。
通过设置图2所示的下整流罩50L和50R,降低空气阻力的同时可以抑制泥浆附着在发动机E上。又,如图3所示,在离合器盖64和脉冲发生器盖69上设置有支持右侧下整流罩50R的第一盖安装部65和第二盖安装部67,如图4所示,在发电机盖80上设置有支持左侧下整流罩50L的第三盖安装部94和第四盖安装部96。因此,在发动机主体上没有必要设置下整流罩50L和50R的安装部。
如图2所示,左右的下整流罩50L和50R的前部之间,通过连接构件55相连接,因此能够抑制左右的下整流罩50L和50R的振动。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形态,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追加,变更或删除。例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对摩托车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也可适用于三轮车,四轮越野车等的其他的所有跨乘式车辆。又,在上述实施形态中,防护单元设置于发电机盖和离合器盖的外侧,但也可设置于脉冲发生器的外侧,只要设置于它们中的至少一个就行。
此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右侧的下整流罩50R直接支持于作为发动机侧盖的离合器盖64和脉冲发生器盖69上,左侧的下整流罩50L通过盖支架98直接支持于作为发动机侧盖的发电机盖80上。然而,左右的下整流罩50L和50R也可以直接支持于发动机侧盖上,或者也可以通过盖支架支持于发动机侧盖上。又,也可以形成能够在安装了发动机侧盖和下整流罩的状态下,与防护支架一起共同紧固于发动机那样的结构,借助于此可以提高装配操作性。因此,那样的实施形态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跨乘式车辆的防护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单元是覆盖位于装载于跨乘式车辆上的发动机的曲轴箱的侧部的发动机侧盖的至少外侧面的防护单元;
所述防护单元具备与所述发动机侧盖通过共用的紧固构件共同紧固于所述曲轴箱上的防护支架,和安装于所述防护支架的外侧面上的防护体;
在所述防护支架和所述发动机侧盖之间介入有被所述紧固构件插通的轴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防护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支架为金属制的防护支架;
所述防护体为树脂制的且能在所述防护支架上装卸自如的防护体;
所述防护支架具有中央的支持部和外周的多个脚部;
在所述支持部上安装所述防护体,所述脚部位于所述发动机侧盖的径向外侧并紧固于所述曲轴箱。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防护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从外侧覆盖所述曲轴箱的下部的左右一对的下整流罩;
所述下整流罩安装于所述发动机侧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乘式车辆的防护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下整流罩的与安装于所述发动机侧盖的被安装部相比靠前的前部之间,通过连接构件相连接。
CN201320482528.8U 2012-08-27 2013-08-08 跨乘式车辆的防护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4005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86405A JP5820786B2 (ja) 2012-08-27 2012-08-27 鞍乗型車両のガードユニット
JP2012-186405 2012-08-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40056U true CN203740056U (zh) 2014-07-30

Family

ID=50395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82528.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40056U (zh) 2012-08-27 2013-08-08 跨乘式车辆的防护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20786B2 (zh)
CN (1) CN20374005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39900A (zh) * 2018-09-25 2021-04-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8110B2 (ja) * 2020-06-04 2022-08-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エンジンプロテクタ及び鞍乗型車両
JP7286704B2 (ja) * 2021-03-31 2023-06-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39900A (zh) * 2018-09-25 2021-04-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动力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43808A (ja) 2014-03-13
JP5820786B2 (ja) 2015-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30986B2 (en) Electric component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vehicle,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arranging electric component in vehicle
JP479936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9290230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9156513B2 (en) Front cowl stay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2791569A (zh) 机动二轮车
US7637342B2 (en) Straddle type vehicle
US9638156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10710666B2 (en) Motorcycle frame
TWI570005B (zh) 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
CN203740056U (zh) 跨乘式车辆的防护单元
EP2873598B1 (en) Engine support structure in motorcycle
JP2007112154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ステアリングダンパ
US10464632B2 (en) Straddled vehicle
EP2591962A1 (en) Motorcycle with ABS
US11161563B2 (en) Guard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 vehicle
CN101463749A (zh) 摩托车排气装置
CN103269947B (zh)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架
CN109835431A (zh) 两轮车辆及其燃料箱安装件
CN102133920A (zh) 鞍乘型车辆
JP5295688B2 (ja) 自動二輪車
EP3015353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629209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JP619124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CN103661721A (zh) 跨乘式车辆的框架结构
EP3305641B1 (en) Straddled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