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19234A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119234A CN109119234A CN201810637685.9A CN201810637685A CN109119234A CN 109119234 A CN109119234 A CN 109119234A CN 201810637685 A CN201810637685 A CN 201810637685A CN 109119234 A CN109119234 A CN 1091192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tal wire
- terminal electrode
- cover portion
- coil component
- datum lev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41000278713 Theor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906 Bronz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Ethyl ur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N)=O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74 bronz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9 copper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KUNSUQLRTQLHQQ-UHFFFAOYSA-N copper tin Chemical compound [Cu].[Sn] KUNSUQLRTQLHQ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70 ref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14 tu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0—Connecting leads to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2—Encaps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And Magnets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线圈部件。在将细线化的金属线焊接于端子电极时,为了将金属线临时紧固于端子电极,若对端子电极实施较强的铆接加工,则金属线有可能被切断。若铆接加工较弱,则有可能无法适当地临时紧固金属线。端子电极(27)的连接部(37)具有基准面(37b),金属线(23)的端部与端子电极(27)的连接部(37)经由从基准面(37b)隆起的焊接块部(43)相互连接。用于规定金属线(23)从基准面37b浮起的上限的罩部(40)设置于端子电极(27)。在与基准面(37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罩部(40)位于覆盖金属线(23)的一部分的位置,发挥临时紧固金属线(23)的功能。罩部(40)不为铆接加工的对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特别是涉及具备金属线以及电连接有金属线的端子电极的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对本发明有贡献的技术例如记载于日本专利第3909834号公报(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备金属线以及电连接有金属线的端子电极的绕组型的线圈部件。
图8和图9引用自专利文献1,与专利文献1中的图1(B)和图1(C)分别对应。图8和图9示出了线圈部件所具备的作为芯部的一部分的一个凸缘部71、配置于该凸缘部71的端子电极72、及连接于端子电极72的金属线73的端部。
端子电极72具备沿着凸缘部71的外侧端面配置的基部74、从基部74经由屈曲部沿着凸缘部71的图中的上表面延伸并承受金属线73的端部的承受部75、以及从承受部75经由屈曲部沿着凸缘部71的内侧端面延伸的回折片76。如图8详细表示的那样,端子电极72进一步具备从承受部75的侧缘经由弯折部77延伸并焊接于金属线73的焊接片78和用于在焊接时将金属线73临时紧固的临时紧固部79。
关于上述的焊接片78,图8示出了实施焊接工序前的状态,图9示出了焊接工序后的状态。图9示出了通过焊接产生了的焊接块部80。焊接块部80是在焊接时已熔融的金属冷却并凝固而生成的。
焊接工序的详细如下所述。在焊接工序前的阶段,如图8所示,在承受部75与焊接片78之间、以及承受部75与临时紧固部79之间插入有金属线73。接下来,为了将该状态下的金属线73临时紧固,使用工具对临时紧固部79实施铆接加工,使得由承受部75与临时紧固部79来夹持金属线73。
接下来,将金属线73与焊接片78焊接。更具体而言,应用激光焊接。激光被照射至焊接片78,由此,金属线73与焊接片78相互熔融。其结果,如上所述,形成焊接块部80。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909834号公报
然而,伴随着电子电路的小型化,需要更加缩小用于电子电路的线圈部件,为了应对该情况,存在欲使绕组型的线圈部件所使用的金属线更加细线化的需求。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部件中,如上所述,使用工具对临时紧固部79实施铆接加工,由此将金属线73临时紧固。在上述的焊接工序中,在形成应成为焊接块部80的熔融部分时,因残余张力而存在金属线73从承受部75浮起的趋势,但临时紧固部79也具有不使金属线73从承受部75浮起的功能。因此,在焊接后,能够使金属线73沿着承受部75且位于接近承受部75的位置。
但是,金属线73越形成为细金属线,越容易产生以下的问题。
问题1:金属线73被成为铆接加工的对象的端子电极72的临时紧固部79的边缘部分切断。
问题2:因在铆接加工后产生的端子电极72的弹性后效,临时紧固部79相对于承受部75打开,从而无法对金属线73适当地进行临时紧固。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若为了减少问题1而削弱铆接强度,则容易产生问题2,相反若为了减少问题2而加强铆接,则容易产生问题1。即、需要控制矛盾的现象,因此,金属线73越形成为细金属线,能够允许的铆接范围越窄,从而加工越困难。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线圈部件。
本发明用于线圈部件,该线圈部件具备金属线和端子电极,且该端子电极具有与金属线的端部电连接的连接部。端子电极的连接部具有基准面,金属线的端部与端子电极的连接部经由从基准面隆起的焊接块部而相互连接。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课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罩部,该罩部用于规定金属线从上述基准面浮起的上限,在相对于基准面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时,该罩部位于覆盖金属线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
这里,罩部不是成为引起上述的问题的原因的铆接加工的对象。
在本发明中,对于被罩部覆盖的金属线的一部分,优选截面呈圆形。根据该结构,金属线不因铆接加工等而被压扁,因此能够减少金属线的断线等的风险。
另外,被罩部覆盖的金属线的一部分优选不被固定。根据该结构,能够有利地吸收因在线圈部件的制造过程中、线圈部件的安装后被施加的热冲击或外力等而作用于金属线的应力,从而能够减少金属线的断线等的风险。
另外,优选罩部仅在一个面与金属线对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罩部形成为简单的形状,并且不必使罩部成为铆接的对象,因此能够通过简易的加工方法形成罩部。
在本发明中,在与上述基准面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观察时,基准面与焊接块部的顶点之间的距离H1和基准面与罩部之间的距离H2的关系优选为H2<H1,距离H2大于金属线的直径。
根据该结构,能够顺畅地将金属线向罩部与基准面之间引导,以成为能够规定金属线从基准面浮起的上限的状态。此外,金属线通常具有线状的中心导体和覆盖中心导体的周面的绝缘包覆层,但金属线的直径是指被罩部覆盖的部分中的金属线的直径。即、在被罩部覆盖的部分中的金属线具有绝缘包覆层的情况下,金属线的直径是中心导体和绝缘包覆层的直径,在被罩部覆盖的部分中的金属线不具有绝缘包覆层的情况下,金属线的直径仅是中心导体的直径。
在上述结构中,金属线与罩部接触,但可能存在与基准面不接触的情况,也可能存在与罩部和基准面的任一个都不接触的情况。
罩部优选作为端子电极的一部分而设置于连接部以外的部分。作为端子电极的一部分而设置的罩部仅通过局部改变端子电极的形状便能够实现。
在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更加优选端子电极具有从连接部的端缘向与基准面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立起部,罩部设置于立起部。若将罩部设置于立起部,则容易在覆盖金属线的位置配置罩部。
在上述的结构中,罩部优选以不从立起部弯折的状态延伸。根据该结构,不必使罩部成为铆接的对象,因此能够通过简易的加工方法形成罩部。
另外,在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与基准面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观察时,罩部也可以不与连接部重叠。根据该结构,罩部也能够发挥规定金属线从基准面浮起的上限的功能。
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也可以进一步具备芯部,该芯部具有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分别设置有以螺旋状卷绕有金属线的卷芯部以及卷芯部的互为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该情况下,端子电极分别安装于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
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那样,通过铆接临时紧固部而将金属线临时紧固的构造在将端子电极安装于芯部的制造过程中,需要微小的弯曲加工,因此加工困难,最差的情况仍存在使端子电极从芯部剥离的风险。但是,在本发明中,端子电极的任一部分都不成为铆接加工的对象,因此能够避免因铆接加工而致使加工繁琐、端子电极从芯部剥离的问题。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金属线包含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端子电极包含供第一金属线的互为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连接的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以及供第二金属线的互为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连接的第三端子电极和第四端子电极,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三端子电极安装于第一凸缘部,第二端子电极和第四端子电极安装于第二凸缘部,在第一端子电极和第四端子电极分别位于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的与从卷芯部引出的引出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第二端子电极和第三端子电极分别位于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的从卷芯部引出的引出侧的位置的情况下,罩部只要至少与第一端子电极和第四端子电极相关地设置便可。那是因为产生必须通过罩部来抑制的从基准面的浮起的部位仅是分别连接于第一端子电极和第四端子电极的金属线的端部。
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优选构成共模扼流线圈。在该情况下,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在卷芯部上相互朝相同的方向卷绕。
根据本发明,不对罩部实施铆接加工,因此能够避免铆接加工所引起的金属线断线的情况。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罩部来规定金属线从端子电极的连接部处的基准面浮起的上限,因此能够使焊接于端子电极的连接部的金属线沿着基准面并且位于接近基准面的位置。因此,即便在向金属线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也难以切断金属线。或者,在对线圈部件例如表面涂层防潮用的树脂时,树脂流入端子电极的连接部处的基准面与金属线之间,即便该树脂反复膨胀/收缩,也难以发生金属线被切断的情况。
据此,能够充分地应对欲使金属线更加细线化的需求,其结果,能够实现线圈部件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安装面侧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为线圈部件的共模扼流线圈1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共模扼流线圈1的一部分,即芯部2所具备的第一凸缘部4侧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从安装面侧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凸缘部4侧的结构的一部分的仰视图。
图4是与图2对应的图,表示焊接前的状态。
图5是图1所示的共模扼流线圈1所具备的金属线23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针对实施样品,表示拍摄到图5所示的金属线23与端子电极27的电连接部分的照片的图。
图7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图,且是与图4对应的图。
图8是表示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部件具备的芯部的一部分亦即一个凸缘部71、配置于该凸缘部71的端子电极72、以及连接于端子电极72的金属线73的端部的立体图,表示焊接前的状态。
图9是与图8对应的图,表示焊接后的状态。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共模扼流线圈(线圈部件);2…卷芯部;3…筒状芯部;4、5…凸缘部;23、24…金属线;27~30…端子电极;35…立起部;37…连接部;37a…基准面;40、40a…罩部;42…激光;43…焊接块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对本发明的线圈部件进行说明时,作为线圈部件的一个例子,采用共模扼流线圈。主要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为线圈部件的共模扼流线圈1进行说明。
共模扼流线圈1具备筒状芯部3,芯部3具有卷芯部2。筒状芯部3具备第一凸缘部4和第二凸缘部5,它们分别设置于卷芯部2的互为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虽未图示,但共模扼流线圈1也可以具备架设于第一凸缘部4和第二凸缘部5之间的板状的板状芯部。此外,筒状芯部3和板状芯部优选由铁氧体构成,但也可以由铁氧体以外的材料构成。
由铁氧体构成的筒状芯部3优选居里温度为150℃以上。那是因为从低温至150℃的期间,能够将电感值维持在一定以上。另外,筒状芯部3的相对透磁率优选为1500以下。根据该结构,筒状芯部3的结构、材料不必使用高透磁率用的特殊的结构、材料。因此,筒状芯部3的设计自由度提高,从而能够容易设计例如居里温度为150℃以上的筒状芯部3。这样,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供确保高温下的电感值的温度特性良好的共模扼流线圈1。
此外,针对上述的未图示的板状芯部,也优选居里温度为150℃以上,另外,优选相对透磁率为1500以下。
凸缘部4和5分别具有朝向卷芯部2侧且位于卷芯部2的各端部的位置的内侧端面7和8、以及朝向与内侧端面7和8相反一侧的外侧的外侧端面9和10。另外,凸缘部4和5分别具有在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未被图示。)侧的底面11和12、以及与底面11和12相反一侧的顶面13和14。上述的未图示的板状芯部接合于凸缘部4的顶面13和凸缘部5的顶面14。另外,第一凸缘部4具有沿连结底面11与顶面13的方向延伸且朝向互为相反的侧方的第一侧面15和第二侧面16,第二凸缘部5具有沿连结底面12与顶面14的方向延伸且朝向互为相反的侧方的第一侧面17和第二侧面18。
另外,在第一凸缘部4中的底面11的两端部设置有切口形状的凹陷19和20。相同地,在第二凸缘部5中的底面12的两端部设置有切口形状的凹陷21和22。
共模扼流线圈1进一步具备以螺旋状卷绕于卷芯部2的第一金属线23和第二金属线24。此外,在图1中,仅图示金属线23和24各自的端部,省略卷芯部2上的金属线23和24的图示。即使在图2~图4中,也省略卷芯部2上的金属线23和24的图示。针对上述金属线23和24中的一方的金属线23,如图5所示,具有线状的中心导体25和覆盖中心导体25的周面的绝缘包覆层26。
中心导体25例如由铜线构成。绝缘包覆层26优选例如由聚酰亚胺、酰亚胺改性聚氨酯那样的至少包含酰亚胺键的树脂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相对于绝缘包覆层26给予例如150℃下也不分解的耐热性。因此,即便在150℃的高温下,线间电容也不变化,从而能够使Sdd11特性良好。另外,能够提高即便在150℃的高温下噪声抑制效果也优越的效果的实效性。
第一金属线23和第二金属线24相互并行,并且朝同方向卷绕。此时,金属线23和24可以以任意一者处于内层侧,任意另一者处于外层侧的方式形成双层卷绕,也可以在卷芯部2的轴线方向交替排列且以相互平行排列的状态进行卷绕的双线卷绕。
中心导体25的直径D优选为35μm以下。根据该结构,能够缩细化金属线23和24的直径,因此能够增多金属线23和24向卷芯部2卷绕的卷绕数,或不改变金属线23和24的卷绕数而实现小型化,以及不改变金属线23、24以及线圈外形而扩大金属线间隔等。另外,通过减少金属线23和24占据线圈外形的比例,例如能够扩大筒状芯部3等其他部分的尺寸,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特性。
另外,中心导体25的直径D优选为28μm以上。根据该结构,能够难以发生中心导体25断线的情况。
另外,绝缘包覆层26的厚度尺寸T优选为6μm以下。根据该结构,能够细化金属线23和24的直径,因此能够增大金属线23和24向卷芯部2卷绕的卷绕数,或不改变金属线23和24的卷绕数而实现小型化,以及及不改变金属线23、24以及线圈外形而扩大金属线间隔等。另外,通过减少金属线23和24占据线圈外形的比例,例如能够扩大筒状芯部3等其他部分的尺寸,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特性。
另外,绝缘包覆层26的厚度尺寸T优选为3μm以上。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大在卷绕状态下相邻的金属线23以及24的中心导体25之间的距离,因此线间容量变小,因此,能够使Sdd11特性变得良好。
共模扼流线圈1还具备第一端子电极27~第四端子电极30。上述第一端子电极27~第四端子电极30中的、第一端子电极27和第三端子电极29沿第一凸缘部4中的第一侧面15和第二侧面16对置的方向排列,并经由粘合剂安装于第一凸缘部4。第二端子电极28和第四端子电极30沿第二凸缘部5中的第一侧面17和第二侧面18对置的方向排列,并经由粘合剂安装于第二凸缘部5。
第一金属线23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一端子电极27,第一金属线23的与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二端子电极28。另一方面,第二金属线24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三端子电极29,第二金属线24的与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四端子电极30。
第一端子电极27与第四端子电极30呈互为相同的形状,第二端子电极28与第三端子电极29呈互为相同的形状。另外,第一端子电极27与第三端子电极29相互呈面对称形状,第二端子电极28与第四端子电极30相互呈面对称形状。因此,针对第一端子电极27~第四端子电极30中的任一个端子电极,即,例如在图1中最佳地被图示且在图2~图4中也被图示的第一端子电极27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针对第二端子电极28、第三端子电极29、及第四端子电极30的详细情况则省略说明。
通常情况下,端子电极27通过对例如由磷青铜、反射炉精炼铜等铜系合金构成的一张金属板连续实施冲压加工制造而成。成为端子电极27的材料的金属板具有0.15mm以下的厚度,例如是0.1mm的厚度。
端子电极27具备沿着凸缘部4的外侧端面9延伸的基部31和从该基部31经由覆盖凸缘部4的外侧端面9与底面11交叉的棱线部分的第一屈曲部32而沿着凸缘部4的底面11延伸的安装部33。在将共模扼流线圈1安装于未图示的安装基板上时,安装部33成为通过焊接等电气且机械式地连接于安装基板上的导电焊盘的部分。
另外,端子电极27具备从安装部33经由第二屈曲部34延伸的立起部35和从立起部35经由第三屈曲部36延伸的连接部37。上述立起部35沿着规定凹陷19的垂直壁38延伸,上述连接部37沿着规定凹陷19的底面壁39延伸。连接部37成为沿着金属线23的端部并将金属线23电气且机械式地连接于端子电极27的部分。
更详细而言,端子电极27的连接部37具有基准面37b。金属线23的端部与连接部37在连接部37的前端部37a经由从基准面37b隆起的焊接块部43而相互连接。另外,在端子电极27设置有用于规定金属线23从上述基准面37b浮起的上限的罩部40。罩部40设置于连接部37以外的部分,例如设置于从连接部37的端缘朝与基准面37b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立起部35。在该实施方式中,罩部40以不从立起部35弯折的状态延伸,形成为从立起部35突出的突起状。
如图3详细表示的那样,在与基准面37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时,罩部40位于覆盖金属线23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然而,罩部40只要能够发挥规定金属线23从基准面37b浮起的上限的功能即可,因此,如图3中可见的那样,在与基准面37b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时,罩部40也可以不与连接部37重叠。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被罩部40覆盖的金属线23的一部分的截面呈圆形。另外,被罩部40覆盖的金属线23的一部分不被固定。而且,罩部40与金属线23仅在一个面对置。
如图2所示,在与基准面37b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观察时,基准面37b与焊接块部43的顶点之间的距离H1和基准面37b与罩部40之间的距离H2的关系为H2<H1,距离H2优选大于金属线23的直径。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金属线23向罩部40与基准面37b之间顺畅地进行引导,使得成为能够规定金属线从基准面37b浮起的上限的状态。此外,如参照图5说明的那样,金属线23通常具有线状的中心导体25和覆盖中心导体25的周面的绝缘包覆层26,但金属线23的直径是指被罩部40覆盖的部分的金属线23的直径。即,在被罩部40覆盖的部分的金属线23具有绝缘包覆层26的情况下,金属线23的直径是中心导体25和绝缘包覆层26的直径(D+2T),在被罩部40覆盖的部分中的金属线23不具有绝缘包覆层26的情况下,金属线23的直径仅是中心导体25的直径(D)。
在上述结构中,如图2所示,金属线23可能存在与罩部40和基准面37b任一个都不接触的情况,虽未图示,但也可能存在与罩部40接触而不与基准面37b接触的情况。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3详细表示的那样,在端子电极27的连接部37设置有与罩部40朝同方向突出的突起41。突起41在金属线23绕线时钩挂于金属线23,由此,防止金属线23从端子电极27翘曲。
此外,如图2和图3详细表示的那样,上述的连接部37优选位于从凸缘部4隔开规定的间隔的位置。更加特定地说,立起部35和连接部37优选位于从规定凹陷19的垂直壁38和底面壁39隔开规定的间隔的位置,而不与垂直壁38和底面壁39接触。
为了分别指示上述第一端子电极27中的基部、第一屈曲部、安装部、第二屈曲部、立起部、第三屈曲部、连接部、前端部、基准面、罩部、突起以及焊接块部而使用的参照附图标记31、32、33、34、35、36、37、37a、37b、40以及43,根据需要也用于分别指示第二端子电极28、第三端子电极29以及第四端子电极30中的对应的基部、第一屈曲部、安装部、第二屈曲部、立起部、第三屈曲部、连接部、前端部、基准面、罩部、突起以及焊接块部。
通常,在实施上述的金属线23和24与端子电极27~30的连接工序前,实施将金属线23和24卷绕在卷芯部2上的工序。在卷绕工序中,在使筒状芯部3绕卷芯部2的中心轴线旋转的状态下,使金属线23和24从喷嘴一边横动一边朝向卷芯部2供给。由此,能够将金属线23和24以螺旋状卷绕在卷芯部2上。
在该卷绕工序中,为了使筒状芯部3如上述那样旋转,筒状芯部3被连接于旋转驱动源的卡盘保持。卡盘设计为保持筒状芯部3中的一个凸缘部,例如保持第一凸缘部4。
卷芯部2上的第一金属线23和第二金属线24各自的卷绕数优选是42匝以下。那是因为能够缩短金属线23和24的总长度,所以能够使Sdd11特性变得更加良好。此外,为了确保电感值,金属线23和24各自的卷绕数优选是39匝以上。
在结束卷绕工序后,实施以下说明的金属线23和24与端子电极27~30的连接工序。
以下,代表性地对将第一金属线23连接于第一端子电极27的工序进行说明。图4是与图2对应的图,表示焊接前的状态。
在结束了上述的卷绕工序的阶段,如图4所示,金属线23的端部处于被引出至连接部37的前端部37a上的状态。另外,金属线23的端部成为在其整周除去了绝缘包覆层26的状态。绝缘包覆层26的除去例如应用激光照射。
接下来,将焊接用的激光42朝向金属线23的从绝缘包覆层26露出的中心导体25与前端部37a重叠的区域照射。由此,中心导体25和承受该中心导体25的前端部37a熔融。此时,已熔融的中心导体25和前端部37a因作用于它们的表面张力而成为球状,从而形成焊接块部43。即,对于焊接块部43而言,中心导体25和端子电极27(前端部37a)一体化,中心导体25置于焊接块部43中。
这里,金属线23的中心导体25存在向焊接块部43的顶点方向移动的趋势,即,金属线23存在从连接部37的基准面37b浮起的趋势。在该情况下,在向金属线23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容易切断金属线23。或者,在对共模扼流线圈1例如表面涂层用于防潮的树脂时,树脂流入端子电极27的连接部37的基准面37b与金属线23之间,从而在该树脂反复膨胀、收缩后,容易切断金属线23。
然而,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罩部40规定金属线23从端子电极27的连接部37的基准面37b浮起的上限,因此能够维持使焊接于端子电极27的连接部37的金属线23沿着基准面37b并且位于接近基准面37b的位置的状态。因此,能够实现金属线23的防切断,进而针对金属线23与连接部37的连接能够实现较高的可靠性。因此,能够使金属线23更加细线化,其结果,能够实现作为线圈部件的共模扼流线圈1的小型化。
如上所述,优选连接部37位于从凸缘部4隔开规定的间隔的位置,而不与凸缘部4接触。该结构不是必须的,但根据该结构,在上述的焊接工序中,连接部37中的温度上升难以向凸缘部4侧传递,从而能够减少热对筒状芯部3产生的负面影响。
图6示出了拍摄到共模扼流线圈的实际制品中的金属线与端子电极的电连接部分的照片。图6的照片是从图2所示的正面方向与图3所示的底面方向的中间的方向进行拍摄的。在图6中,右下的圆形部分相当于焊接块部43。图6中可见金属线23从焊接块部43被引出,金属线23呈被罩部40规定从基准面37b浮起的上限的状态。
通过焊接工序,不仅连接部37的前端部37a被焊接,在焊接后残留的连接部37与焊接块部43也相互焊接,而相互接触。金属线23的中心导体25内包于焊接块部43。另外,绝缘包覆层26在金属线23的端部的整周被除去,由此在金属线23的端部处,金属线23的中心导体25也与连接部37和焊接块部43相互焊接。另外,在焊接块部43中不存在出自于绝缘包覆层26的物质。此外,针对连接部37与焊接块部43的区别,能够将外缘形状保持为板状的状态的部分称为连接部37,将外缘形状成为曲面状的部分称为焊接块部43。
这样,能够实现稳固的焊接。另外,金属线23的中心导体25位于连接部37与焊接块部43之间的位置,其整周内包于焊接块部43,因此能够获得更高的机械式强度、更低的电阻、更高的耐应力性、更高的化学耐侵蚀性等,从而能够实现相对于焊接构造的更高的可靠性。另外,由于在焊接块部43中不存在出自于绝缘包覆层26的物质,所以能够减少熔融时的气孔,该点也能够获得可靠性较高的焊接构造。
以上,对第一端子电极27与第一金属线23的连接进行了说明,但其他的端子电极28~30与金属线23或者24的连接也被实施相同的工序,从而能够获得相同的连接构造。
此外,根据图1可知,第一端子电极27和第四端子电极30分别位于第一金属线23和第二金属线24的、与从卷芯部2引出的引出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第二端子电极28和第三端子电极29分别位于第一金属线23和第二金属线24的、从卷芯部2引出的引出侧的位置。这里,“第一金属线23和第二金属线24的、从卷芯部2引出的引出侧”意味着第一金属线23和第二金属线24的、从卷芯部2的表面分离的部分所在的一侧。
在该情况下,分别连接于第二端子电极28和第三端子电极29的第一金属线23和第二金属线24的各端部即使不存在罩部40,也能够沿着连接部37的基准面37b,并且位于接近基准面37b的位置。
另一方面,分别连接于第一端子电极27和第四端子电极30的第一金属线23和第二金属线24的各端部若不存在罩部40,则容易从连接部37的基准面37b浮起,从而难以沿着基准面37b并且位于接近基准面37b的位置。因此,在第一端子电极27和第四端子电极30中,罩部40是必须的。
据此,罩部40可以称为只要至少设置于第一端子电极27和第四端子电极30即可。然而,例如在卷芯部2上的金属线23和24的卷绕方向相反的情况下,金属线23和24的从卷芯部2引出的引出侧则相反,因此此时必须在第二端子电极28和第三端子电极29设置罩部40。在该实施方式中,考虑上述的情况等,为了提高端子电极27~30的通用性,在端子电极27~30全部都设置有罩部40。
图7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且是与图4对应的图。在图7中,对与图4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7示出了罩部的形态的变形例。图7所示的罩部40a设置于端子电极27的立起部35,但不是突起状,而是由设置于立起部35的一部分的宽幅部的下缘形成。
由此可知,罩部不成为端子电极中的铆接加工的对象,而能够规定金属线从连接部的基准面浮起的上限,并且在与基准面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时,只要满足位于覆盖金属线的一部分的位置的条件,则也可以以任意的形态设置。因此,作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罩部也可以不是端子电极的一部分,而是芯部的一部分。另外,罩部也可以通过将与端子电极或者芯部分体的粘合剂等材料赋予端子电极或者芯部的特定的部位而形成。
以上,基于与更加具体的共模扼流线圈有关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线圈部件进行了说明,但该实施方式是例示,能够形成其他各种的变形例。
例如,线圈部件所具备的金属线的根数、金属线的卷绕方向、以及端子电极的个数等能够根据线圈部件的功能而进行改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连接端子电极与金属线,而使用了激光焊接,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电弧焊接等。
另外,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也可以不具备芯部。
Claims (14)
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金属线;以及
端子电极,该端子电极具有连接部,在该连接部电连接有所述金属线的端部,
所述端子电极的所述连接部具有基准面,所述金属线的所述端部与所述端子电极的所述连接部经由从所述基准面隆起的焊接块部而相互连接,
所述线圈部件还具备罩部,该罩部用于规定所述金属线从所述基准面浮起的上限,
在与所述基准面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罩部位于覆盖所述金属线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被所述罩部覆盖的所述金属线的一部分的截面呈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被所述罩部覆盖的所述金属线的一部分不被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与所述金属线仅在一个面对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基准面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基准面与所述焊接块部的顶点之间的距离H1和所述基准面与所述罩部之间的距离H2的关系为H2<H1,所述距离H2大于所述金属线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线与所述罩部接触,但不与所述基准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线与所述罩部和所述基准面中的任一个都不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作为所述端子电极的一部分而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以外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电极具有从所述连接部的端缘朝与所述基准面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立起部,所述罩部设置于所述立起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以不从所述立起部弯折的状态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基准面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罩部不与所述连接部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部件还具备芯部,所述芯部具有以螺旋状卷绕有所述金属线的卷芯部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互为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
所述端子电极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线包含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
所述端子电极包含:供所述第一金属线的互为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连接的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以及供所述第二金属线的互为相反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连接的第三端子电极和第四端子电极,
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所述第三端子电极安装于所述第一凸缘部,所述第二端子电极和所述第四端子电极安装于所述第二凸缘部,
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所述第四端子电极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的、与从所述卷芯部引出的引出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二端子电极和所述第三端子电极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的、从所述卷芯部引出的引出侧的位置,
所述罩部至少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和所述第四端子电极相关地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线和所述第二金属线在所述卷芯部上相互朝相同的方向卷绕,该线圈部件构成共模扼流线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92614.3A CN113808824A (zh) | 2017-06-24 | 2018-06-20 | 线圈部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23775 | 2017-06-24 | ||
JP2017123775A JP6658682B2 (ja) | 2017-06-24 | 2017-06-24 | コイル部品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92614.3A Division CN113808824A (zh) | 2017-06-24 | 2018-06-20 | 线圈部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19234A true CN109119234A (zh) | 2019-01-01 |
CN109119234B CN109119234B (zh) | 2021-10-15 |
Family
ID=6456789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92614.3A Pending CN113808824A (zh) | 2017-06-24 | 2018-06-20 | 线圈部件 |
CN201810637685.9A Active CN109119234B (zh) | 2017-06-24 | 2018-06-20 | 线圈部件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92614.3A Pending CN113808824A (zh) | 2017-06-24 | 2018-06-20 | 线圈部件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222747B2 (zh) |
JP (1) | JP6658682B2 (zh) |
CN (2) | CN113808824A (zh) |
DE (1) | DE10201820991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0141077A (ja) * | 2019-02-28 | 2020-09-03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
JP7367399B2 (ja) * | 2019-08-30 | 2023-10-24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装置 |
JP7404822B2 (ja) * | 2019-11-29 | 2023-12-26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装置 |
JP2022077603A (ja) * | 2020-11-12 | 2022-05-24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14671A (ja) * | 2002-06-05 | 2004-01-15 | Tdk Corp | コイル部品の継線構造及び方法 |
JP2006121013A (ja) * | 2004-10-25 | 2006-05-11 | Tdk Corp |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
CN103050223A (zh) * | 2011-08-11 | 2013-04-17 | 阿彼可电子株式会社 | 电感器及电感器制造方法 |
JP2016134590A (ja) * | 2015-01-22 | 2016-07-25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装置 |
US20160217919A1 (en) * | 2015-01-22 | 2016-07-28 | Tdk Corporation | Coil device |
TW201719694A (zh) * | 2015-11-18 | 2017-06-01 | 摩達伊諾琴股份有限公司 | 扼流線圈及其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11758B2 (ja) * | 1996-08-09 | 2003-06-03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
JP2001035729A (ja) * | 1999-07-26 | 2001-02-09 |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 基板実装型コイル装置 |
JP2007005769A (ja) * | 2005-05-27 | 2007-01-11 | Tdk Corp |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
JP4184394B2 (ja) * | 2006-06-30 | 2008-11-19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
JP4184395B2 (ja) | 2006-06-30 | 2008-11-19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
JP4983389B2 (ja) | 2007-05-16 | 2012-07-25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 |
JP5309682B2 (ja) * | 2007-05-25 | 2013-10-09 |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
JP5169856B2 (ja) | 2009-01-15 | 2013-03-27 | Tdk株式会社 |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
JP2013048065A (ja) * | 2011-08-29 | 2013-03-07 | Sumida Corporation | 引出線接続方法 |
JP6259222B2 (ja) * | 2013-08-08 | 2018-01-10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 |
JP5971231B2 (ja) * | 2013-12-10 | 2016-08-17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DE102014103324B4 (de) * | 2014-03-12 | 2022-11-24 | Tdk Electronics Ag | Induktiv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induktiven Bauelements |
JP6445396B2 (ja) | 2015-06-09 | 2018-12-26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
JP6680037B2 (ja) * | 2016-03-30 | 2020-04-15 | Tdk株式会社 |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
JP6634943B2 (ja) * | 2016-04-19 | 2020-01-22 | Tdk株式会社 |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モードフィルタ |
KR101857265B1 (ko) * | 2016-06-10 | 2018-05-11 | 주식회사 모다이노칩 | 복합 전자 부품 |
JP2018107306A (ja) * | 2016-12-27 | 2018-07-05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
CN108335821B (zh) * | 2017-01-20 | 2020-06-26 |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线圈元件 |
-
2017
- 2017-06-24 JP JP2017123775A patent/JP6658682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6-13 US US16/007,942 patent/US11222747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6-19 DE DE102018209917.0A patent/DE102018209917A1/de active Pending
- 2018-06-20 CN CN202111092614.3A patent/CN113808824A/zh active Pending
- 2018-06-20 CN CN201810637685.9A patent/CN109119234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11-19 US US17/455,675 patent/US1177674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14671A (ja) * | 2002-06-05 | 2004-01-15 | Tdk Corp | コイル部品の継線構造及び方法 |
JP2006121013A (ja) * | 2004-10-25 | 2006-05-11 | Tdk Corp |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
CN103050223A (zh) * | 2011-08-11 | 2013-04-17 | 阿彼可电子株式会社 | 电感器及电感器制造方法 |
JP2016134590A (ja) * | 2015-01-22 | 2016-07-25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装置 |
US20160217919A1 (en) * | 2015-01-22 | 2016-07-28 | Tdk Corporation | Coil device |
TW201719694A (zh) * | 2015-11-18 | 2017-06-01 | 摩達伊諾琴股份有限公司 | 扼流線圈及其製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009286A (ja) | 2019-01-17 |
DE102018209917A1 (de) | 2018-12-27 |
US11222747B2 (en) | 2022-01-11 |
US20180374638A1 (en) | 2018-12-27 |
JP6658682B2 (ja) | 2020-03-04 |
CN109119234B (zh) | 2021-10-15 |
US20220084748A1 (en) | 2022-03-17 |
US11776742B2 (en) | 2023-10-03 |
CN113808824A (zh) | 2021-12-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119234A (zh) | 线圈部件 | |
CN108417361B (zh) | 线圈装置 | |
JP6547683B2 (ja) | コイル部品 | |
CN104465034B (zh) | 线圈装置 | |
US10262787B2 (en) | Coil component | |
CN208111215U (zh) | 线圈部件 | |
CN108063039A (zh) | 线圈装置 | |
CN108335821B (zh) | 线圈元件 | |
JP2015220272A (ja) | コイル部品 | |
JP7059953B2 (ja) |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 |
CN109494051A (zh) | 鼓状芯体以及线圈部件 | |
JP7557020B2 (ja) | コイル及び当該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
US11798732B2 (en) | Coil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 |
CN112582131B (zh) | 线圈部件和鼓状芯 | |
JP2019186523A (ja) |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 |
US11869704B2 (en) | Coil device | |
JPH08172019A (ja) |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 |
CN210052630U (zh) | 一种无引脚贴片型变压器 | |
JP3616504B2 (ja) | 電子部品用台座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アセンブリ品 | |
JP6844724B2 (ja) | コイル部品 | |
JP7526927B2 (ja) | インダクタ | |
JP7336855B2 (ja) |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機器 | |
JP4776204B2 (ja) |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 |
JP2005294307A (ja) | 巻線型電子部品 | |
JP2023154956A (ja) | コイル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