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0731A - 作业机及插秧机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及插秧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0731A
CN109070731A CN201780025650.3A CN201780025650A CN109070731A CN 109070731 A CN109070731 A CN 109070731A CN 201780025650 A CN201780025650 A CN 201780025650A CN 109070731 A CN109070731 A CN 1090707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d
curtain
cover member
shaped cover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565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70731B (zh
Inventor
绢田圭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70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07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707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07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02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 F01P5/06Guiding or ducting air to, or from, ducted f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00/00Special features of vehicle units
    • B60Y2400/87Auxiliary drives
    • B60Y2400/89Cooling systems, e.g. fan dri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作业机(1)包括:搭载有发动机的行驶机体;覆盖发动机的能够开闭的发动机罩(11);在发动机罩(11)内配置于发动机的一侧部侧的护罩(154)及散热器(153);以及堵塞护罩(154)与发动机罩(11)间的间隙的遮蔽部件(146、147)。第1遮蔽部件(146)安装于包围散热器(153)外周的护罩(154)的周壁部,并且在散热器(153)的给水口部(142)的上方中断。第2遮蔽部件(147)以在发动机罩(11a)为闭合状态时与第1遮蔽部件(146)的中断部分相连的方式安装于发动机罩(11a)。

Description

作业机及插秧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业机及插秧机。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作业机中,公知一种在包围搭载于行驶机体的发动机的能够开闭的发动机罩内,从发动机侧起依次配置冷却用风扇、护罩和散热器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上述构造中,若由于发动机的热量而升温的发动机罩的暖空气经过护罩与发动机罩之间的间隙而进入散热器的吸入侧,则散热器及发动机的冷却效率降低,因此护罩与发动机罩之间的间隙被遮蔽部件堵塞。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现有技术中,护罩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在护罩的上端部安装有与发动机罩内表面抵接的遮蔽部件(镶边(trim))。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329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配置在冷却用风扇与散热器之间的护罩,为了抑制由于发动机的热量而升温的暖空气进入散热器的吸入侧,优选也包含散热器的上方在内而包围散热器的外周。但是,若以包围散热器的外周的方式将遮蔽部件安装于护罩,则在进行例如冷却水补充作业等针对散热器的维护作业时,存在遮蔽部件成为妨碍、维护性低下的问题。另外,若为了提高针对散热器的维护性而将遮蔽部件的一部分切断使其中断,则存在由于发动机的热量而升温的暖空气经由遮蔽部件的中断部分进入散热器的吸入侧,冷却效率降低的问题。
本申请发明是鉴于上述现状而提出的,其技术课题为,抑制由于发动机的热量而升温的暖空气进入散热器的吸入侧,并提高针对散热器的维护性。
本申请发明的作业机包括:搭载有发动机的行驶机体;覆盖发动机的能够开闭的发动机罩;在发动机罩内配置于发动机的一侧部侧的护罩及散热器;以及堵塞护罩与发动机罩之间的间隙的遮蔽部件,在该作业机中,所述遮蔽部件包括第1遮蔽部件和第2遮蔽部件,该第1遮蔽部件安装在包围所述散热器的外周的所述护罩的周壁部,并且在所述散热器的给水口部的上方中断,该第2遮蔽部件安装于所述发动机罩,在所述发动机罩处于闭合状态时与所述第1遮蔽部件的中断部分相连。
在本申请发明的作业机中,例如,也可以是,所述周壁部具有将所述散热器的所述给水口部的上方切削而成的凹状部,所述第1遮蔽部件以所述中断部分位于所述凹状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周壁部,所述第2遮蔽部件在所述发动机罩处于闭合状态时与所述周壁部的所述凹状部抵接。
另外,在本申请发明的作业机中,例如,也可以是,将所述行驶机体的行进方向作为前后方向时,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左右一侧部形成与所述护罩及所述散热器对置的通气孔,在所述发动机罩处于闭合状态时,使所述第1遮蔽部件与所述发动机罩的所述左右一侧部的内表面抵接,由所述第1及第2遮蔽部件包围所述通气孔的外周侧,堵塞所述发动机罩的内表面与所述护罩之间的间隙。
另外,本申请发明的作业机例如应用于插秧机。但本申请发明的作业机不限定于插秧机。
发明的效果
在本申请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业机中,堵塞护罩与发动机罩之间的间隙的遮蔽部件包括第1遮蔽部件和第2遮蔽部件,其中,该第1遮蔽部件安装在包围散热器的外周的护罩的周壁部上,并在散热器的给水口部的上方中断,该第2遮蔽部件安装于能够开闭的发动机罩,在发动机罩处于闭合状态时与第1遮蔽部件的中断部分相连。由此,本申请发明的作业机在发动机罩处于覆盖发动机的闭合状态时,利用第1遮蔽部件及第2遮蔽部件堵塞护罩与发动机罩之间的间隙,能够抑制发动机侧的暖空气进入散热器的吸入侧。此外,在发动机罩处于使发动机敞开的打开状态时,第2遮蔽部件与发动机罩一起移动,被从第1遮蔽部件的中断部分、即散热器的给水口部的上方移除。因此,能够经由第1遮蔽部件的中断部分,实施冷却水的补充和散热器盖的拆装等针对散热器的给水口部的作业,提高针对散热器的维护性。
在实施方式的作业机中,护罩的周壁部具有将散热器的给水口部的上方切削而成的凹状部,第1遮蔽部件以中断部分位于凹状部的方式安装于周壁部,在发动机罩处于闭合状态时,若第2遮蔽部件与周壁部的凹状部抵接,则在发动机罩处于打开状态时,第2遮蔽部件被从散热器的给水口部的上方移除,并借助上述凹状部使散热器的给水口部的上方空间敞开较大,因此针对给水口部的作业的容易性提高,针对散热器的维护性提高。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作业机中,将行驶机体的行进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在发动机罩的左右一侧部形成与护罩及散热器对置的通气孔,在发动机罩处于闭合状态时,若第1遮蔽部件与发动机罩的左右一侧部的内表面抵接,第1及第2遮蔽部件包围通气孔的外周侧并堵塞发动机罩的内表面与护罩之间的间隙,就能够抑制发动机罩内的暖空气进入散热器的空气吸入侧(通气孔侧),同时能够阻断发动机罩内表面与护罩之间的空气流动,提高冷空气(大气)穿过通气孔向散热器进入的吸入比例。
另外,与护罩及散热器对置的通气孔形成在发动机罩的左右一侧部上的构造,即在发动机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部侧配置护罩及散热器的构造,与护罩及散热器相对于发动机配置在前后方向上的构造相比较,能够缩短行驶机体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这样的构造在应用于插栽装置与行驶机体后部连结的插秧机的情况下,当插栽作业中的插秧机在田埂附近停止时,行驶机体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越短越能够使插栽装置位于田埂侧,因此能够减小田埂附近未插栽宽度,非常有效。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乘用型插秧机的左视图。
图2是乘用型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行驶机体的左视图。
图4是行驶机体的俯视图。
图5是省略了操纵方向盘的驾驶操作部的俯视图。
图6是乘用型插秧机的驱动系统图。
图7是乘用型插秧机的液压回路图。
图8是行驶机体前部的主视剖视图。
图9是表示发动机罩内部的右视图。
图10是表示发动机罩的右视图。
图11是表示前构架部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发动机罩的打开状态的右视图。
图13是表示发动机罩的打开状态的右视图。
图14是表示护罩及散热器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散热器及护罩周边的右视图。
图16是表示散热器及护罩周边的立体图。
图17是与护罩及空气滤清器一起示出动作油路径的俯视图。
图18是以局部剖断示出护罩及进气管的俯视图。
图19是进气口周边的放大右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将本申请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应用于作为作业机的8行插秧式乘用型插秧机1(以下简记为插秧机1)的情况下的附图进行说明。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朝向行驶机体2的行进方向所在的左侧简记为左侧,将朝向该行进方向所在的右侧简记为右侧。
首先,参照图1及图2对插秧机1的概要进行说明。实施方式的插秧机1具有作为行驶部的行驶机体2,该行驶机体2由左右一对前车轮3及同样左右一对后车轮4支承。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搭载有发动机5。通过将来自发动机5的动力向后方的变速箱6传递来驱动前车轮3及后车轮4,从而能够使行驶机体2前后行进行驶。使前轴箱7向变速箱6的左右侧方突出,前车轮3以能够掌舵的方式安装于从前轴箱7朝向左右外方延伸的前车轴36。使筒状构架8突出至变速箱6的后方,在筒状构架8的后端侧固定设置后轴箱9,后车轮4安装在从后轴箱9朝向左右外方延伸的后车轴37上。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及中央部的上表面侧,设置有操作者搭乘用的作业踏板(车身罩)10。在作业踏板10的前部上方配置有发动机罩11,在发动机罩11的内部设置有发动机5。在作业踏板10的上表面中的发动机罩11的后部侧方配置有脚踏操作用的行驶变速踏板12。详细内容省略,但实施方式的插秧机1构成为,通过与行驶变速踏板12的踏入量对应的变速电动马达的驱动,调节从变速箱6的液压无级变速机40输出的变速动力。
另外,在位于发动机罩11的后部上表面侧的驾驶操作部13上,设置有操纵方向盘14、行驶主变速杆15和作为升降操作工具的作业杆16(参照图5)。在作业踏板10的上表面中的发动机罩11的后方,借助座椅构架17配置有操纵座席18。并且,在发动机罩11的左右侧方隔着作业踏板10设置有左右预备载苗台24。
在行驶机体2的后端部立设连杆构架19。借助由下部连杆20及上部连杆21构成的升降连杆机构22,8行插秧用的插栽装置23以能够升降的方式与连杆构架19连结。在该情况下,在插栽装置23的前表面侧,借助滚动支点轴(省略图示)设置有挂架38。通过使挂架38与升降连杆机构22的后部侧连结,将插栽装置23以能够升降的方式配置在行驶机体2的后方。将液压式升降油缸39的油缸基端侧以能够上下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筒状构架8的上表面后部。升降油缸39的杆前端侧与下部连杆20连结。通过升降油缸39的伸缩使升降连杆机构22上下转动的结果,插栽装置23升降。并且,插栽装置23构成为,能够围绕所述滚动支点轴转动而变更左右方向的倾斜姿态。
操作者从位于作业踏板10侧方的乘降踏板25搭乘到作业踏板10上,通过驾驶操作在农田内移动,使插栽装置23驱动,执行在农田内插栽的插栽作业(插秧作业)。并且,在插栽作业中,操作者随时将预备载苗台24上的育苗垫向插栽装置23补给。
如图1及图2所示,插栽装置23包括:从发动机5经由变速箱6传递来动力的插栽输入箱26;与插栽输入箱26连结的8行用四组(两行为一组)的插栽传动箱27;设置在各插栽传动箱27的后端侧的插栽机构28;8行插栽用的载苗台29;以及配置在各插栽传动箱27的下表面侧的田面平整用的浮子32。插栽机构28上设置有具有对应于一行的两根插栽爪30的回转箱31。在插栽传动箱27上配置有对应于两行的回转箱31。通过回转箱31旋转一周,两根插栽爪30各切下并夹住一株量的秧苗,利用浮子32插栽到平整过的田间地面。在插栽装置23的前表面侧,能够升降地设置作为平整农田面的(平整场地的)整地装置的整地滚筒85。
详细内容如后所述,但从发动机5经由变速箱6传递的动力不仅传递至前车轮3及后车轮4,也传递至插栽装置23的插栽输入箱26。在该情况下,从变速箱6朝向插栽装置23的动力暂时传递至在后轴箱9的右侧上部设置的株距变速箱75,并从株距变速箱75动力传递至插栽输入箱26。利用该传递的动力,各插栽机构28和载苗台29进行驱动。在株距变速箱75中内置有将所插栽的苗的株距切换为例如疏植、标准植或密植等的株距变速机构76、和使向插栽装置23的动力传递通断的插栽离合器77(参照图6)。
并且,在插栽装置23的左右外侧设置有侧部标识机(side marker)33。侧部标识机33具有划线用的标识轮体34、和将标识轮体3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的标识臂35。各标识臂35的基端侧以能够左右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插栽装置23的左右外侧。侧部标识机33构成为:能够基于位于驾驶操作部13的作业杆16的操作,在落在田间地面上而形成作为下一个工序的基准的轨迹的作业姿态、和使标识轮体34上升而从田间地面离开的非作业姿态之间转动。
如图3及图4所示,行驶机体2具有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机体构架50。各机体构架50两分为前部构架51和后部构架52。前部构架51的后端部和后部构架52的前端部焊接固定于左右横长的中间连结构架53。左右一对前部构架51的前端部焊接固定于前构架54。左右一对后部构架52的后端侧焊接固定于后构架55。前构架54、左右两前部构架51及中间连结构架53俯视观察时构成为四边框状。同样地,中间连结构架53、左右两后部构架52及后构架55在俯视观察时也构成为四边框状。
如图4所示,左右两前部构架51的靠近前侧的部位通过前后两根基座构架56连结。各基座构架56的中间部以位于比左右两前部构架51低的位置的方式,形成为以U字形弯折的形状。各基座构架56的左右端部焊接固定于对应的前部构架51。发动机5借助多个防振橡胶58搭载于前后两基座构架56而被防振支承。前侧的基座构架56借助与其焊接固定的前中继构架59与前构架54连结。后侧的基座构架56借助后中继托架60(参照图9)与变速箱6的前部连结。
根据图4可知,左右两前部构架51的靠后侧的部位与向变速箱6的左右两侧突出的前轴箱7连结。侧面观察时朝向斜后下方延伸的U字状构架61的左右两端部焊接固定于中间连结构架53的中央侧。U字状构架61的中间部与连接变速箱6和后轴箱9的筒状构架8的中途部连结(参照图3及图4)。左右两根连杆构架19的上端侧焊接固定于后构架55的中间部。左右横长的后轴支承构架63的中间部焊接固定于左右两连杆构架19的下端侧。后轴支承构架63的左右两端部与后轴箱9连结。并且,在朝向左侧的前部构架51的外侧突出设置的踏板支承台64的下方,配置有使发动机5的排气声音降低的消音器65。
如图3及图4所示,在配置于发动机5后方的变速箱6的前部设置有动力转向单元66。详细内容省略,但在动力转向单元66的上表面立设的方向盘柱67的内部能够转动地配置有方向盘轴。操纵方向盘14固定于方向盘轴的上端侧。在动力转向单元66的下表面侧,操舵输出轴(省略图示)向下突出。对左右的前车轮3进行操舵的操舵杆68(参照图4)分别与该操舵输出轴连结。
将实施方式的发动机5的输出轴70(曲柄轴)朝向左右方向配置在前后两基座构架56的中间部上。发动机5的左右宽度比左右两前部构架51间的内部尺寸小,发动机5的下部侧在配置于前后两基座构架56的中间部上的状态下,与左右两前部构架51相比向下侧露出。在该情况下,发动机5的输出轴70(轴线)在侧面观察时位于与左右两前部构架51重叠的位置。在发动机5的左右一侧面(在实施方式中为左侧面)配置有与发动机5的排气系统连通的排气管69。排气管69的基端侧与发动机5的各气缸连接,排气管69的前端侧与消音器65的排气入口侧连接。
在图5所示的驾驶操作部13中,行驶主变速杆15位于隔着操纵方向盘14的左右一方侧(在实施方式中为左侧)。通过沿着形成于驾驶操作部13的引导槽83操作行驶主变速杆15,将插秧机1的行驶模式切换为前进、中立、后退、续苗及移动各模式。作业杆16位于隔着操纵方向盘14的左右另一侧(在实施方式中为右侧)。作业杆16构成为能够沿十字方向进行操作,单独执行插栽装置23的升降操作、插栽离合器77的通断操作及左右侧部标识机33的选择操作这样的多个操作。
在该情况下,若将作业杆16前倾操作一次,则插栽装置23下降,若再前倾操作一次,则插栽离合器77进行接合动作(成为动力连接状态)。反之,若将作业杆16后倾操作一次,则插栽离合器77进行断开动作(成为动力阻断状态),若再后倾操作一次,则插栽装置23上升。在使插栽装置23的升降动作停止的情况下,将作业杆16朝向反方向倾斜操作。例如,在使插栽装置23的下降动作中途停止的情况下,只要将作业杆16进行后倾操作即可。若将作业杆16向左倾斜操作一次,则左侧的侧部标识机33成为作业姿态,若再向左倾斜操作一次,则左侧的侧部标识机33恢复为非作业姿态。若将作业杆16向右倾斜操作一次,则右侧的侧部标识机33成为作业姿态,若再向右倾斜操作一次,则右侧的侧部标识机33恢复为非作业姿态。
接下来,参照图6说明插秧机1的驱动系统。发动机5的输出轴70从发动机5的左右两侧面向外突出。在输出轴70中的从发动机5左侧面突出的突端部设置发动机输出带轮72,在从变速箱6向左外侧突出的传动输入轴71上设置有传动输入带轮73,在两带轮72、73上卷绕传送带82。借助两带轮72、73及传送带82,从发动机5向变速箱6进行动力传递。
在变速箱6内,设有:由液压泵40a及液压马达40b构成的液压无级变速机40;行星齿轮装置41;将经由液压无级变速机40及行星齿轮装置41的变速动力多级变速的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使从行星齿轮装置41向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的动力传递通断的主离合器43;以及对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的输出进行制动的行驶制动器44等。利用来自传动输入轴71的动力使液压泵40a驱动,从液压泵40a向液压马达40b供给动作油,从液压马达40b输出变速动力。液压马达40b的变速动力经由行星齿轮装置41及主离合器43传递至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然后,从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分支为前后车轮3、4和插栽装置23这两个方向来进行动力传递。
朝向前后车轮3、4的分支动力的一部分从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经由差动齿轮机构45传递至前轴箱7的前车轴36,使左右前车轮3旋转驱动。向前后车轮3、4的其余分支动力被从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经由万向联轴器46、后轴箱9内的后驱动轴47、左右一对摩擦离合器48及齿轮式减速机构49传递到后轴箱9的后车轴37,使左右后车轮4旋转驱动。在使行驶制动器44动作的情况下,来自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的输出消失,前后车轮3、4一起被制动。另外,在使插秧机1转弯的情况下,使后轴箱9内的转弯内侧的摩擦离合器48进行断开动作而使转弯内侧的后车轮4自由旋转,在被动力传递的转弯外侧的后车轮4的旋转驱动的作用下而转弯。
在后轴箱9内设有滚筒驱动单元86,该滚筒驱动单元86具有使向整地滚筒85传递的动力通断用的整地离合器84。从齿轮式副变速机构42向万向联轴器46传递的动力也被分支传递到滚筒驱动单元86,并从滚筒驱动单元86经由万向联轴器87动力传递到整地滚筒85。通过整地滚筒85的旋转驱动而对农田面进行平整。
向插栽装置23的分支动力被经由带万向联轴器的PTO传动轴机构74传递到株距变速箱75。在株距变速箱75内设有将待插栽的秧苗的株距切换为例如疏植、标准植或密植等的株距变速机构76、和使向插栽装置23的动力传递通断的插栽离合器77。被传递到株距变速箱75的动力经由株距变速机构76、插栽离合器77及万向联轴器78传递到插栽输入箱26。
在插栽输入箱26内设有:使载苗台29横向进给移动的横向进给机构79;使载苗台29上的育苗垫纵向进给输送的苗纵向进给机构80;以及从插栽输入箱26向各插栽传动箱27进行动力传递的插栽输出轴81。利用传递到插栽输入箱26的动力,驱动横向进给机构79及苗纵向进给机构80,使载苗台29连续往复地横向进给移动,在载苗台29到达往复移动端(往复移动的折返点)时,间歇地纵向进给输送载苗台29上的育苗垫。从插栽输入箱26经由插栽输出轴81的动力被传递至各插栽传动箱27,使各插栽传动箱27的回转箱31及插栽爪30旋转驱动。并且,在设置施肥装置的情况下,从株距变速箱75向施肥装置动力传递。
接下来,参照图7对插秧机1的液压回路构造进行说明。在插秧机1的液压回路90上设有:作为液压无级变速机40的构成要素的液压泵40a及液压马达40b;以及加料泵91及作业泵92。液压泵40a、加料泵91及作业泵92由发动机5的动力驱动。液压泵40a和液压马达40b经由闭环油路93而分别与吸入侧及射出侧连接。将加料泵91与闭环油路93连接。通过与行驶变速踏板12的踏入量对应的变速电动马达的驱动,调节液压泵40a的斜板角度,使液压马达40b正转或反转驱动。从液压无级变速机40的加料排出接头121(参照图16)排出的动作油经由动作油油冷器122从动作油返回接头123(参照图16)返回到变速箱6内部。
作业泵92与对操纵方向盘14的操作进行辅助的动力转向单元66连接。动力转向单元66设有转向液压切换阀94及转向液压马达95。通过操纵方向盘14的操作使转向液压切换阀94进行切换动作,使转向液压马达95驱动,对操纵方向盘14的操作进行辅助。其结果,能够以较小的操作力简单地对左右前车轮3进行操舵。
动力转向单元66与分流阀96连接。分流阀96分支为第一油路97和第二油路98。第一油路97与向升降油缸39供给动作油的升降切换阀99连接。升降切换阀99是能够在向升降油缸39供给动作油的供给位置99a、和从升降油缸39排出动作油的排出位置99b这两个位置间切换的四端两位切换式机械式切换阀。以作业杆16的操作使升降切换阀99进行切换动作,使升降油缸39伸缩,从而能够经由升降连杆机构22使插栽装置23升降。并且,分流阀96和升降切换阀99被收容在设置于变速箱6后部的阀单元89内。
在从升降切换阀99到升降油缸39的油缸油路100中设置有电磁开闭阀101。电磁开闭阀101是能够在相对于升降油缸39供给/排出动作油的开位置101a、和停止相对于升降油缸39供给/排出动作油的闭位置101b这两个位置间切换的电磁控制阀。因此,若对电磁螺线管102进行励磁而使电磁开闭阀101处于开位置101a,则升降油缸39能够伸缩,插栽装置23能够升降。若通过不对电磁螺线管102进行励磁而利用复位弹簧103使电磁开闭阀101处于闭位置101b,则升降油缸39被以无法伸缩活动的方式保持,插栽装置23在任意高度位置停止升降。
并且,在油缸油路100中的电磁开闭阀101与升降油缸39之间,借助储液油路104连接储液器105。在升降油缸39内动作液压剧烈变动时,利用储液器105吸收动作液压变动,通过升降切换阀99及电磁开闭阀101的组合,使升降油缸39平滑地伸缩活动,使插栽装置23轻快地升降。
分流阀96的第二油路98与对插栽装置23的左右倾斜姿态进行控制的旋转控制单元106连接。在旋转控制单元106中内置有向滚动油缸108供给动作油的电磁控制阀107。通过电磁控制阀107的切换动作而使与滚动控制单元106一体设置的滚动油缸108动作,从而插栽装置23保持为水平姿态。并且,插秧机1的液压回路90还具有溢流阀或流量调整阀、止回阀、滤油器等。
接下来,参照图8至图19对发动机罩11内部的构造进行说明。发动机罩11包括:包围发动机5前方及侧方的前发动机罩11a;包围发动机5后方的后发动机罩11b;以及覆盖发动机5上方的操作板11c。在发动机罩11a的左右两侧面分别开设包括上通气孔201和下通气孔202的通气孔200。在通气孔200处,上通气孔201与下通气孔202上下配置。在发动机罩11a的内壁且在发动机罩11a左右部位,分别安装有从发动机罩11a内侧覆盖上通气孔201及下通气孔202的网状部件203。网状部件203具有大量的孔,使空气在发动机罩11a的内侧与外侧之间流通。
在配置于发动机罩11内的发动机5的右侧部(一侧部)配置有利用发动机5的动力而旋转的冷却用风扇152。冷却用风扇152与发动机罩11a的右侧部的通气孔200对置配置。作为热交换器的一例的发动机5水冷用的散热器153,在冷却用风扇152的右侧方配置在冷却用风扇152与通气孔200之间。在散热器153与发动机5之间,配置有包围冷却用风扇152的外周和散热器153的外周的护罩154。冷却用风扇152位于护罩154的开口部,冷却用风扇152与散热器153对置。另外,在散热器153中以空气流通的方式排列有多个散热用翅片的芯部位153a的一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靠近前侧的部位及上部中央部位与通气孔200对置。与通气孔200对置的芯部位153a的大部分与下通气孔202对置。
在发动机罩11内,配置在发动机5的前方及上方的框状的前构架部155分别与前构架54和方向盘柱67连结。前构架部155包括:立设在前构架54上的板状前构架171;以及从板状前构架171的上端部位的两端部向发动机5后方侧延伸设置的右前构架172及左前构架173。板状前构架171具有沿前构架54的长边方向朝向铅直方向直立设置的平面部。将板状前构架171的从平面部的下端部位朝向前方突出设置的下部突出部螺栓紧固于前构架托架174而固定于前构架54,该前构架托架174固定于前构架54的前表面。板状前构架171具有从平面部的上端部位朝向后方突出设置的上部突出部。右前构架172及左前构架173的各前端部固定于板状前构架171的平面部后表面及上部突出部下表面。
右前构架172及左前构架173由弯曲加工的金属管构成。右前构架172的前端部沿左右方向配置,从与板状前构架171接合的部位向右侧延伸,然后向后方弯曲,一边沿左右方向以希望的形状弯曲一边朝向斜后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然后在发动机5上方弯曲,沿前后方向且是沿大致水平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左前构架173具有与右前构架172左右对称的形状,在从与板状前构架171接合的部位向左侧延伸,然后向后方弯曲并沿前后方向延伸。
在方向盘柱67上固定有朝向前方突出设置的柱托架175。在柱托架175的前端部固定有左右横长的横构架176的中央部。在横构架176的右端部位固定有右后托架177。右前构架172的后端部螺栓紧固于右后托架177。另外,在横构架176的左端部位固定有杆引导托架组178。杆引导托架组178设有与限制及引导行驶主变速杆15的移动的引导槽83(参照图5)对应的槽。左前构架173的后端部螺栓紧固于杆引导托架组178。
右前构架172的中央部与左前构架173的中央部利用操作板中央撑条部件179连结。操作板中央撑条部件179包括:从右前构架172上延伸至左前构架173上的左右横长部位;以及从左右横长部位的两端部向下方突出设置的右固定部位及左固定部位。对于操作板中央撑条部件179来说,右固定部位的下端部借助固定于右前构架172的托架固定于右前构架172,左固定部位的下端部借助固定于左前构架173的托架固定于左前构架173。操作板中央撑条部件179连结在构架172、173的后端部侧的水平部位中的靠近前方的部位。
另外,右前构架172的中央部与左前构架173的中央部,在与操作板中央撑条部件179的固定位置相比靠前方的位置,利用固定于构架172、173的左右横长的棒状横构架180连结。棒状横构架180与构架172、173的前端部侧的前低后高部位中的靠近后方的部位连结。沿前后方向配置的操作板前撑条部件181的基端部固定于棒状横构架180的中央部靠右部位。操作板前撑条部件181从棒状横构架180向前方延伸。操作板前托架182螺栓紧固于操作板前撑条部件181的顶端部。
操作板右后托架183螺栓紧固于固定在横构架176的右端部位的右后托架177。另外,操作板左后托架184螺栓紧固于固定在横构架176的左端部位的杆引导托架组178。操作板11c通过螺钉分别固定于操作板中央撑条部件179的左右横长部位的两端部和操作板固定用的托架182、183、184,从而连结固定于行驶机体2。
前发动机罩11a以包围发动机5的前侧、左侧及右侧的方式,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U字形状。前发动机罩11a的右侧部及左侧部的后部靠上部位分别借助转动支点轴191与行驶机体2连结。右侧转动撑条部件组192的一端通过螺钉固定于前发动机罩11a的右侧部的后部靠上部位,左侧转动撑条部件组193的一端通过螺钉固定于前发动机罩11a的左侧部的后部靠上部位。转动撑条部件组192、193通过螺栓紧固而与三个撑条部件连结。右侧转动撑条部件组192的另一端侧借助构成转动支点轴191的螺栓,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从横构架176的右端部位朝向后方突出设置的右后撑条部件194的后端部位。右侧转动撑条部件组192的另一端侧借助构成转动支点轴191的螺栓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杆引导托架组178的左后部位。由此,前发动机罩11a以转动支点轴191为转动支点,在下端部与作业踏板10抵接并覆盖发动机5的闭塞位置(闭合状态)、和前部向上方移动使发动机5敞开的敞开位置(打开状态)之间转动自如地与行驶机体2连结。
例如钢铁制的强磁性体部件195安装于前发动机罩11a的前部靠下部位的内表面。另外,在作业踏板10的前部上表面配置有发动机罩固定部196,该发动机罩固定部196在前发动机罩11a闭合的状态(闭塞位置)下与强磁性体部件195对应的位置收容有永久磁铁。前发动机罩11a的前部在位于闭塞位置时,通过利用磁力将强磁性体部件195向发动机罩固定部196侧拉近而固定于作业踏板10。
后发动机罩11b以包围方向盘柱67的后侧、右侧及左侧的方式配置在操作板11c的后部与作业踏板10之间。对于后发动机罩11b来说,后发动机罩11b的上端部沿在操作板11c的后部下表面突出设置的卡止用凸条部配置,后发动机罩11b的下端部配置于在直立设置于作业踏板10上表面的凸条部形成的卡止用槽,从而固定于操作板11c的后部和作业踏板10之间。
在前构架部155的右前构架172上,固定有对护罩154的上部靠近前侧的部位进行螺栓固定的护罩前托架156。护罩154的上部靠后部位螺栓紧固于在横构架176的右端部位固定的上述右后托架177的下端部。另外,散热器153的下表面两端部位分别支承于在右侧的前部构架51的靠近前侧的部位固定的一对散热器托架158,并且螺栓紧固于护罩154。由此,散热器153及护罩154在发动机罩11内支承于右侧的前部构架51及前构架部155。
另外,如图8至图11所示,在一对散热器托架158中的前侧的散热器托架158上螺栓紧固有除泥部件159,该除泥部件159防止从前车轮3飞溅的泥土附着及所谓的短路(shortcircuit)等。除泥部件159包括:右高左低倾斜的倾斜面部位159a;沿前后方向从倾斜面部位159a的左端部朝向下方突出设置的垂直面部位159b;以及沿左右方向从倾斜面部位159a的前端部朝向上方突出设置的前侧面部位159c。倾斜面部位159a的上表面与散热器托架158的下表面抵接,螺栓紧固于散热器托架158。前侧面部位159c在其周缘部的左边设有朝向左侧突出设置的突出面部位。该突出面部位插入于在护罩154的前侧面的靠下方部位设置的狭缝部。该狭缝部具有朝向右侧方开口并供上述突出面部位插入的开口部,并且在与发动机罩11相比靠下方侧的位置以与前构架54对置的方式设置于护罩154的前侧面。
除泥部件159的垂直面部位159b的前方侧及下方侧的周缘部沿后述的护罩154的周壁部141的端面配置,覆盖护罩154的前下部位。另外,除泥部件159的倾斜面部位159a及前侧面部位159c堵塞右侧的前部构架51与护罩154之间的间隙。由此,在护罩154的前下部位附近,通过冷却用风扇152的动作而经由护罩154向发动机5侧排出的空气绕过护罩154的前侧面或下侧面而被从护罩154的前下部位吸入到护罩154内部进行循环,抑制所谓的短路。并且,抑制由于发动机5的热量而升温的暖空气被从护罩154的前下部位吸入所引起的散热器153及发动机5的冷却效率下降。另外,利用除泥部件159防止从前车轮3飞溅的泥土附着于散热器153。并且,除泥部件159在与发动机罩11相比靠下方侧的位置配置在前构架54与护罩154之间,抑制发动机罩11的下方处的短路,而该除泥部件159(冷却风循环抑制部件)的配置及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该冷却风循环抑制部件的配置及形状只要能够抑制被发动机的热量加热了的暖空气在发动机罩下方绕过护罩的外周侧而被吸入散热器侧即可。
如图8至图14等所示,护罩154具有在护罩154的周缘部处在散热器153侧突出成形的周壁部141。周壁部141包围散热器153的外周。在散热器153的上表面中央部突出设置有给水口部142。在周壁部141上形成有将给水口部142的上方切削而成的凹状部141a。经由给水口部142对散热器153内进行冷却水的补充等。另外,在散热器153的给水口部142安装有散热器盖143。
在散热器153的给水口部142的侧面形成有经由储液罐软管部件145与贮存冷却水的储液容器144连接的接头部。储液容器144螺栓紧固于储液容器托架185,该储液容器托架185固定于前构架部155的板状前构架171的上部突出部。储液罐软管部件145被从散热器153的给水口部142穿过设置于护罩154的贯通孔向发动机5侧引导。此外,储液罐软管部件145经过右前构架172及棒状横构架180的下方被从棒状横构架180的后方朝向棒状横构架180上方引导,通过棒状横构架180与操作板前撑条部件181的连结部的上方被向储液容器144引导。
在发动机罩11内,在护罩154的周壁部141的前端部安装有由例如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第1遮蔽部件146。第1遮蔽部件146例如具有:具有供周壁部141的前端部嵌入的凹状槽的槽部;以及与槽部的位于凹状槽相反侧的部位连结的圆柱状部分。第1遮蔽部件146沿周壁部141配置,在周壁部141的凹状部141a处中断。也就是说,第1遮蔽部件146没有配置在凹状部141a。第1遮蔽部件146在前发动机罩11a闭合而处于闭塞位置的状态下,在通气孔200的外周侧与前发动机罩11a的右侧部的内表面抵接,堵塞护罩154与前发动机罩11a间的间隙。
在前发动机罩11a的右侧部的内表面侧,配置有由例如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的第2遮蔽部件147。第2遮蔽部件147具有与例如第1遮蔽部件146相同的构造,具有带有凹状槽的槽部和与槽部连结的圆柱状部分。第2遮蔽部件147安装于凸状的第2遮蔽部件安装部148的前端部,该第2遮蔽部件安装部148朝向护罩154侧突出设置于前发动机罩11a的右侧部的内表面。第2遮蔽部件147以在俯视观察时中央部朝向发动机5侧鼓出的方式弯曲配置,在前发动机罩11a闭合而处于闭塞位置的状态下,与护罩154的周壁部141的凹状部141a抵接。另外,第2遮蔽部件147在前发动机罩11a为闭合状态时,以与第1遮蔽部件146的中断部分相连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插秧机1中,散热器153的外周由护罩154的周壁部141包围。此外,护罩154与前发动机罩11a间的间隙由第1遮蔽部件146及第2遮蔽部件147堵塞。在前发动机罩11a为闭合状态时,由他们划分出通气孔200与散热器153之间的空间和发动机5侧的空间。另外,护罩154与前发动机罩11a之间的间隙中的空气流动被阻断。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插秧机1能够抑制由于发动机5的热量而升温的发动机罩11内的暖空气进入散热器153的空气吸入侧(通气孔200侧)。另外,通气孔200与散热器153对置而配置在前发动机罩11a的右侧部,且第1遮蔽部件146及第2遮蔽部件147包围通气孔200的外周侧,因此,能够利用第1遮蔽部件146及第2遮蔽部件147阻断护罩154与前发动机罩11a间的空气流动,提高经过通气孔200的冷空气向散热器153的吸入比例。另外,护罩154与前发动机罩11a间的间隙由第1遮蔽部件146及第2遮蔽部件147堵塞,因此能够在雨天或洗车时防止进入发动机罩11内的水进入散热器153侧。
如图12至图14所示,在前发动机罩11a打开而位于敞开位置时,安装于前发动机罩11a的第2遮蔽部件147向上方移动,被从护罩154的凹状部141a移除。在护罩154的周壁部141上形成有将散热器153的给水口部142的上方部分切削而成的凹状部141a,并且在前发动机罩11a敞开时第2遮蔽部件147被从凹状部141a中移除,从而使散热器153的给水口部142及散热器盖143的上方空间敞开得较大。由此,散热器盖143的拆装作业和从给水口部的冷却水补给作业的容易性提高,针对散热器153的维护性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插秧机1中,将行驶机体2的行进方向作为前后方向而将冷却用风扇152、散热器153及护罩154配置在发动机5的右侧部侧(左右方向的一侧部侧),因此与将冷却用风扇、护罩及散热器相对于发动机沿前后方向配置的构造相比,能够缩短行驶机体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上述构造在插栽作业中的插秧机1在田埂附近停止时,行驶机体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越短,插栽装置23(参照图1及图2)能够越靠近田埂侧,因此能够减小田埂附近的未插栽宽度。
下面参照图8至图19,对发动机5的进气系统及动作油油冷器周边的构造进行说明。在发动机罩11内,在发动机5的上部配置有空气滤清器160。空气滤清器160搭载在发动机5的上部、例如螺栓紧固于缸盖罩上表面的空气滤清器托架161上,并且将两端分别能够拆装地安装于空气滤清器托架161的固定用带162卷绕在空气滤清器160外周并固定。空气滤清器160上连接有用于吸入空气的进气管163的一端侧,并连接有在将来自进气管163的空气在空气滤清器160内净化后向发动机5供给的供给管164的一端侧。供给管164的另一端侧与发动机5的新气吸入口、例如进气歧管连接。
进气管163的另一端侧与在护罩154上一体成形的进气口形成部位165连接。进气口形成部位165在散热器153收纳位置的上方从护罩154的发动机5侧的面朝向散热器153侧的面鼓出形成,从发动机5侧观察形成为凹状。进气口形成部位165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形成在散热器153上方区域中靠近后方的位置。进气口形成部位165在其外周侧面具有进气口166。进气口166朝向下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斜前下方,从进气口形成部位165的圆筒中心轴线方向观察,使轮廓大致一半开口而形成。进气口形成部位165的大致圆形状的鼓出端面闭合。进气口形成部位165及进气口166与通气孔200、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通气孔201对置配置。进气管163的端部从发动机5侧插入于进气口形成部位165,从而进气口166与空气滤清器160借助进气管163流通连接。
在进气口形成部位165处,以将进气口166分割成两部分的方式,设置有将进气口形成部位165的基端侧部位与鼓出端面连结的外周侧面部位,鼓出端面的强度因该外周侧面部位而提高。另外,进气口形成部位165的外周侧面与在护罩154的周缘部向散热器153侧突出成形的周壁部141连结,进气口形成部位165的强度提高。
在进气口形成部位165的鼓出端面安装有例如板状的遮蔽部件167。遮蔽部件167利用两个固定用螺钉168固定于进气口形成部位165的鼓出端面的两个部位,配置在进气口166与通气孔20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进气口166与上通气孔201之间。遮蔽部件167相对于进气口形成部位165的鼓出端面突出配置在前下方,在右侧方观察时覆盖进气口166。在进气口形成部位165的外周侧面,对应于固定用螺钉168的安装位置,朝向外周方向突出成形有从基端部位延伸至鼓出端面的两根加强筋部。这些加强筋部确保固定用螺钉168的安装位置,并提高进气口形成部位165的强度。
如图15至图18所示,在发动机罩11a右侧面的通气孔200与散热器153之间配置有动作油油冷器122的芯部分124。芯部分124由沿例如上下方向蜿蜒的蛇行配管构成,从散热器153的靠近前方的部位与中央部位对置配置。在动作油油冷器122中,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上下方向相互分离配置的两根安装撑条部件125、125固定于芯部分124的散热器153侧的面。芯部分124通过将安装撑条部件125、125的两端部固定于散热器153的两端部位而支承于散热器153。如图15所示,从发动机罩11的右侧面的通气孔200侧观察,芯部分124与进气口166在水平方向上配置于错开的位置。
如图15至图17所示,动作油油冷器122的芯部分124的动作油入口侧经由动作油进给配管126及动作油进给管127与液压无级变速机40的加料排出接头121连接。芯部分124的动作油出口侧经由动作油返回配管128及动作油返回管129与变速箱6的动作油返回接头123连接。通过加料泵91(参照图7)的动作,变速箱6内部的动作油经由液压无级变速机40、加料排出接头121、动作油进给管127、动作油进给配管126、动作油油冷器122的芯部分124、动作油返回配管128及动作油返回管129被循环冷却。
本实施方式的乘用型插秧机1与设置于发动机罩11右侧面的通气孔200对置配置发动机5的进气口166,并在进气口166与通气孔200之间具备从通气孔200侧观察时覆盖进气口166的遮蔽部件167。由此,在例如洗车时等,即使是从右侧方向发动机罩11喷水的状况,也能够利用遮蔽部件167阻止水进入进气口166,防止来自进气口166的水进入进气管163或空气滤清器160、供给管164等发动机5的进气路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乘用型插秧机1中,在包围冷却用风扇152的护罩154上一体成形有进气口166,并且在护罩154上安装有遮蔽部件167。因此,由于不需要在护罩154之外另外设置用于支承遮蔽部件167的部件,因此能减少零部件数量、降低制造成本,并能够简单地安装遮蔽部件16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乘用型插秧机1中,进气口166朝向斜前下方开口。因此,即使是从发动机罩11的右侧方朝向通气孔200喷水的状况,也能够在利用遮蔽部件167防止水进入进气口166的效果的基础上,更可靠地防止水进入进气口16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乘用型插秧机1中,动作油油冷器122的芯部分124配置在发动机罩11右侧面的通气孔200与散热器153之间,进气口166配置在散热器153的上方。此外,从发动机罩11的右侧面的通气孔200侧观察,芯部分124和进气口166配置于在水平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残留于动作油油冷器122、特别是芯部分124而产生的热量被直接吸入进气口166。由此,关于从进气口166吸入的燃烧用空气,能够抑制由动作油油冷器122的发热引起的温度上升,进而抑制发动机5的输出降低。
此外,发动机罩11的右侧面的通气孔200被上下分割为上通气孔201和下通气孔202,进气口166与上通气孔201对置,芯部分124与下通气孔202对置。另外,对于散热器153中供空气流通的芯部位153a来说,芯部位153a的上部靠近前侧的部位及上部中央部位与通气孔200对置,其大部分与下通气孔202对置。另外,通过冷却用风扇152的动作从发动机罩11的右侧面的通气孔200流入发动机罩11内部的空气,经由散热器153的芯部位153a及护罩154向发动机5侧流通。因此,能够实现从发动机罩11的右侧面的上通气孔201朝向左斜下方的芯部位153a的空气流动,因此,通过在散热器153上方配置进气口166,能够防止由动作油油冷器122释放的热量被直接吸入进气口166。
然而,在发动机的吸入燃烧用空气的进气口配置于发动机罩内的构造中,以往进气口大多配置在设置于发动机罩侧面的通气口附近。但是,在例如洗车时等,在从侧方向发动机罩喷水的状况下,通气口不仅使空气通过也使水通过,因此存在从通气口进入发动机罩内的水经由进气口进入发动机的进气路径的问题。
因此,在具有搭载于行驶机体的发动机、配置于发动机一侧部的冷却用风扇、和覆盖发动机并在与冷却用风扇相对的侧面具有通气口的发动机罩的作业机中,只要上述发动机的进气口与上述通气口对置配置,并且在上述进气口与上述通气口之间具备从上述通气口侧观察时覆盖上述进气口的遮蔽部件,就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也就是说,即使是从侧方向发动机罩喷水的状况,也能够利用遮蔽部件阻止水进入进气口,防止水从进气口进入发动机进气路径。
此外,也可以在包围上述冷却用风扇的风扇护罩上一体成形上述进气口,并在上述风扇护罩上安装上述遮蔽部件。由此,不需要单独设置用于支承遮蔽部件的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降低制造成本,并简单地安装遮蔽部件。
另外,上述进气口也可以朝向下方开口。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水从侧方进入进气口。
另外,在上述冷却用风扇与上述通气口之间配置散热器的构造中,也可以是,将动作油油冷器的芯部分配置在上述通气口与上述散热器之间,将上述进气口配置在上述散热器的上方,从上述通气口侧观察,上述芯部分与上述进气口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在错开的位置。由此,能够避免残留于动作油油冷器而产生的热量被直接吸入进气口。并且,关于从进气口吸入的燃烧用空气,能够抑制由动作油油冷器发热引起的温度上升,进而能够抑制发动机输出降低。
本申请发明不限于前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具体化为多种方式。各部分的构造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申请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多种变更。例如、本申请发明的作业机不限于乘用型插秧机,还能够应用于例如农业用拖拉机、土木建设用的轮式装载机等其他作业机。
附图标记说明
1 乘用型插秧机(作业机)
2 行驶机体
5 发动机
11 发动机罩
11a 前发动机罩
146 第1遮蔽部件
147 第2遮蔽部件
141 周壁部
141a 凹状部
142 给水口部
153 散热器
154 护罩

Claims (4)

1.一种作业机,其包括:搭载有发动机的行驶机体;覆盖发动机的能够开闭的发动机罩;在发动机罩内配置于发动机的一侧部侧的护罩及散热器;以及堵塞护罩与发动机罩之间的间隙的遮蔽部件,
所述遮蔽部件具备第1遮蔽部件和第2遮蔽部件,该第1遮蔽部件安装在包围所述散热器的外周的所述护罩的周壁部,并且在所述散热器的给水口部的上方中断,该第2遮蔽部件安装于所述发动机罩,在所述发动机罩处于闭合状态时,与所述第1遮蔽部件的中断部分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周壁部具备将所述散热器的所述给水口部的上方切削而形成的凹状部,
所述第1遮蔽部件以所述中断部分位于所述凹状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周壁部,
所述第2遮蔽部件在所述发动机罩处于闭合状态时与所述周壁部的所述凹状部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将所述行驶机体的行进方向作为前后方向时,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左右一侧部形成有与所述护罩及所述散热器对置的通气孔,
在所述发动机罩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1遮蔽部件与所述发动机罩的所述左右一侧部的内表面抵接,所述第1遮蔽部件及所述第2遮蔽部件包围所述通气孔的外周侧,堵塞所述发动机罩的内表面与所述护罩之间的间隙。
4.一种插秧机,其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
CN201780025650.3A 2016-05-02 2017-04-12 作业机及插秧机 Active CN1090707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92515 2016-05-02
JP2016092515A JP6612175B2 (ja) 2016-05-02 2016-05-02 作業機及び田植機
PCT/JP2017/014973 WO2017191740A1 (ja) 2016-05-02 2017-04-12 作業機及び田植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0731A true CN109070731A (zh) 2018-12-21
CN109070731B CN109070731B (zh) 2021-11-30

Family

ID=60202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5650.3A Active CN109070731B (zh) 2016-05-02 2017-04-12 作业机及插秧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612175B2 (zh)
KR (2) KR102082279B1 (zh)
CN (1) CN109070731B (zh)
TW (1) TWI637682B (zh)
WO (1) WO2017191740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43236A (en) * 1981-11-14 1984-04-17 Deere & Company Self-cleaning screen for the cooling air inlet of an engine enclosure
JPH11350960A (ja) * 1998-06-05 1999-12-21 Iseki & Co Ltd エアコン用コンデンサの冷却風装置
CN101253063A (zh) * 2005-08-29 2008-08-27 洋马株式会社 拖拉机
CN101331825A (zh) * 2007-06-29 2008-12-31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JP2010260444A (ja) * 2009-05-07 2010-11-18 Yanmar Co Ltd 農業機械
CN204055326U (zh) * 2014-09-03 2014-12-31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冷却模块总成
JP2015223870A (ja) * 2014-05-26 2015-12-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
JP2016032966A (ja) * 2014-07-31 2016-03-10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の原動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56344B2 (ja) * 1990-04-07 1998-05-25 ヤンマーディーゼル株式会社 トラクタのボンネット機構
JP3474738B2 (ja) * 1997-09-26 2003-12-08 株式会社クボタ 走行車両のボンネット内区画構造
WO2011058974A1 (ja) * 2009-11-10 2011-05-19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乗用型農作業機
US8347994B2 (en) * 2011-04-13 2013-01-08 Deere & Company Tractor hood airflow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43236A (en) * 1981-11-14 1984-04-17 Deere & Company Self-cleaning screen for the cooling air inlet of an engine enclosure
JPH11350960A (ja) * 1998-06-05 1999-12-21 Iseki & Co Ltd エアコン用コンデンサの冷却風装置
CN101253063A (zh) * 2005-08-29 2008-08-27 洋马株式会社 拖拉机
CN101331825A (zh) * 2007-06-29 2008-12-31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JP2010260444A (ja) * 2009-05-07 2010-11-18 Yanmar Co Ltd 農業機械
JP2015223870A (ja) * 2014-05-26 2015-12-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機
JP2016032966A (ja) * 2014-07-31 2016-03-10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の原動部
CN204055326U (zh) * 2014-09-03 2014-12-31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冷却模块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0731B (zh) 2021-11-30
TWI637682B (zh) 2018-10-11
JP2017200787A (ja) 2017-11-09
KR102082279B1 (ko) 2020-02-27
WO2017191740A1 (ja) 2017-11-09
TW201740795A (zh) 2017-12-01
JP6612175B2 (ja) 2019-11-27
KR102195667B1 (ko) 2020-12-28
KR20200022523A (ko) 2020-03-03
KR20180112025A (ko) 2018-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59295B2 (en) Cooling structure for a work vehicle
CN106103248B (zh) 作业车辆
JP6008465B2 (ja) 田植機のフロート
CN108860343A (zh) 水旱兼用型履带拖拉机
CN100532149C (zh) 插秧机
JP2000270639A (ja) 施肥装置付き水田作業機
CN109070731A (zh) 作业机及插秧机
JP3602003B2 (ja) 水田作業機の原動部
CN214875115U (zh) 一种差速转向型水田履带拖拉机
JP2003072602A (ja) 移動農機
JP2017178246A (ja) 作業車両
RU2610327C1 (ru) Самоходная машина с улучшенными условиями труда
JP3377362B2 (ja) 乗用型移植機
JP2020023317A (ja) 作業機
JP5524661B2 (ja) 作業車両
CN219046701U (zh) 乘用型苗移植机
JP7169938B2 (ja) 作業車
CN208842505U (zh) 水旱兼用型履带拖拉机
JP7445559B2 (ja) 作業車両
JP2008265373A (ja) 作業機の原動部構造
JP2016055815A (ja) 作業車両
JPS6225380Y2 (zh)
JP4454305B2 (ja) 乗用型作業車
JP2004090801A5 (zh)
JP2015123015A (ja) 苗移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Osak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YANMAR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