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0730A - 保温罩的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保温罩的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0730A
CN109070730A CN201780003015.5A CN201780003015A CN109070730A CN 109070730 A CN109070730 A CN 109070730A CN 201780003015 A CN201780003015 A CN 201780003015A CN 109070730 A CN109070730 A CN 1090707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on cover
engine
vehicle
upside
cylinder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301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70730B (zh
Inventor
星野司
菅崎健二
冈村和美
新滨诚
幸德正信
山本亮
田中行矢
西河锐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0707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07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707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07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60R13/083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for engine compart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77/11Thermal or acoustic ins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6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air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60R13/0876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for mounting around heat sources, e.g. exhaust pi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4Radiator 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Abstract

保温罩(气缸盖侧保温罩(30))具有上壁部(31)和第一侧壁部(32),所述上壁部(31)覆盖发动机(1)的上侧的整个面即整个发动机上表面,所述第一侧壁部(32)与上壁部(31)形成为一体,并且分别覆盖发动机(1)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侧面的上部。在所述保温罩的车辆后侧的部分上设置有铰链机构(36),所述铰链机构(36)对包括整个上壁部(31)的、所述保温罩的上部进行支承,并且包括整个上壁部(31)的、所述保温罩的上部能够上下转动。所述保温罩能够以铰链机构(36)为支点,在从上方遮蔽发动机(1)的关闭位置与可从车辆前侧且上侧看到发动机上表面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转动。

Description

保温罩的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温罩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用来对发动机进行保温的保温罩广为人知,其中,该发动机设置在设于车辆的前部的发动机室内。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保温罩,该保温罩包括发动机室封装罩构件,该发动机室封装罩构件以围住将发动机和变速器组合起来的动力系的上侧的方式设置在发动机室内,该发动机室封装罩构件具有如下结构,即:用于遮蔽发动机室的上侧的上面罩和用于遮蔽侧面的左右两侧侧面罩形成为一体,所述上面罩及所述侧面罩的车辆后侧的端部与用于遮蔽后表面的后面罩形成为一体,并且车辆前侧的面开放,以便空气流入。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3-1193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在保温罩设置为遮蔽发动机室的上侧的情况下,在对发动机进行维修时,需要将所述保温罩从车身上拆下来。
就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保温罩而言,因为上面罩和侧面罩形成为一体,所以在将所述保温罩从车身上拆下来时,需要将所述保温罩往上方抬起来,而将整个罩从车身上拆下来。
然而,在所述发动机设置在设于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内的情况下,由于在所述保温罩的上方有发动机盖,因而以不让所述保温罩与发动机盖相接触的方式将所述保温罩拆下来,或者在维修后,将所述保温罩重新安装上去是很麻烦的,而且也需要确保用来保管已拆下来的保温罩的空间,这些会导致维修的工作效率降低。
也能够想到:将开口设置在所述保温罩的上面罩上,从而做到能够在不将所述保温罩从车身上拆下来的情况下进行维修。不过,有可能热气从所述开口流出,因此,设置所述开口会导致所述保温罩的保温性能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做到:在保温罩的保温性能不降低的情况下,提高维修发动机时的工作效率。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以保温罩的安装结构为对象,所述保温罩用来对发动机进行保温,所述发动机收纳在位于车辆的前部且由发动机盖打开和关闭的发动机室内,所述保温罩具有上壁部和侧壁部,所述上壁部对所述发动机的上侧的整个面即整个发动机上表面以相对于该发动机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留出间隔的方式进行覆盖,所述侧壁部与所述上壁部形成为一体,并且对所述发动机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侧面的上部以相对于该两侧侧面的上部在车宽方向上留出间隔的方式分别进行覆盖,所述保温罩的安装结构包括后侧支承部,所述后侧支承部设置在所述保温罩的车辆后侧的部分上,并对包括整个所述上壁部的、所述保温罩的上部进行支承,并且包括整个所述上壁部的、所述保温罩的上部能够上下转动,包括整个所述上壁部的、所述保温罩的至少一部分为转动部,该转动部构成为:能够以所述后侧支承部为支点,在从上方遮蔽所述发动机的关闭位置与可从车辆前侧且上侧看到所述发动机的所述发动机上表面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转动。
根据该构成方式,能够在不拆卸所述保温罩的情况下对所述发动机进行维修,从而能够提高该维修的工作效率。
具体而言,在所述保温罩的车辆后侧的部分上设置有后侧支承部,该后侧支承部对包括整个所述上壁部的、所述保温罩的上部进行支承,并且包括整个所述上壁部的、所述保温罩的上部能够上下转动。包括整个所述上壁部的、所述保温罩的上部是转动部,该转动部构成为:能够以所述后侧支承部为支点,在从上方遮蔽所述发动机的关闭位置与可从车辆前侧且上侧看到所述发动机的所述发动机上表面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转动,所以对所述发动机进行维修时,只要让所述转动部以所述后侧支承部为支点转动到所述打开位置,就能够从车辆前侧且上侧看到所述发动机上表面。而且,在所述发动机的维修完成之后,只要让所述转动部从所述打开位置转动到所述关闭位置,就能够利用所述保温罩以从上方再遮蔽所述发动机的方式将所述发动机覆盖起来。这样一来,能够在不将整个所述保温罩从车身上拆下来的情况下对所述发动机进行维修,从而能够提高该维修的工作效率。
此外,因为没有必要在所述保温罩上设置用于维修所述发动机的开口等,所以所述保温罩的保温性能不会降低。
因此,能够做到在所述保温罩的保温性能不降低的情况下,提高维修所述发动机时的工作效率。
在所述保温罩的安装结构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温罩由包括所述侧壁部的上部和所述上壁部的上侧保温罩、以及包括所述侧壁部的下部的下侧保温罩构成,并且所述保温罩构成为所述上侧保温罩能够从所述下侧保温罩上拆下来,所述下侧保温罩安装在所述车辆的车身上,所述上侧保温罩经由所述后侧支承部安装在所述车身上,并且所述上侧保温罩构成为所述转动部,在所述上侧保温罩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上侧保温罩与所述下侧保温罩相接触,以防止在所述上侧保温罩的下端部与所述下侧保温罩的上端部之间形成间隙。
根据该构成方式,所述保温罩由包括所述侧壁部的上部和所述上壁部的上侧保温罩、以及包括所述侧壁部的下部的下侧保温罩构成,而且所述保温罩构成为所述上侧保温罩能够从所述下侧保温罩上拆下来,并且所述上侧保温罩构成为所述转动部,因此,只要让所述上侧保温罩转动到所述打开位置,就能够从车辆前侧且上侧看到所述发动机。
此外,在让所述转动部以所述后侧支承部为支点转动时,所述转动部的车辆前侧的下端部比位于所述关闭位置的所述保温罩的车辆前侧的端部朝车辆前侧突出,因此,需要在比所述保温罩的车辆前侧的端部更靠车辆前侧的区域内设置供所述转动部的车辆前侧的下端部突出来所需的空间。假设所述上侧保温罩与所述下侧保温罩为一体,则由于整个所述保温罩会转动,由此所述保温罩的车辆前侧的下端部朝车辆前侧突出的量变得较多。
相对于此,如果所述保温罩分割为所述上侧保温罩和所述下侧保温罩,并且所述上侧保温罩构成为所述转动部,则所述转动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上侧保温罩和所述下侧保温罩为一体时的尺寸。这样一来,在让所述转动部以所述后侧支承部为支点从所述关闭位置转动到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转动部(上侧保温罩)的、所述保温罩的车辆前侧的端部朝车辆前侧突出的量小于所述上侧保温罩和所述下侧保温罩为一体时突出的量。其结果是,与所述上侧保温罩和所述下侧保温罩为一体时相比,能够缩小设置在所述车辆前侧的区域内的空间,从而能够实现紧凑的结构。
而且,根据上述构成方式,在所述上侧保温罩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在所述上侧保温罩的下端部与所述下侧保温罩的上端部之间不会形成间隙,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将所述保温罩分割为所述上侧保温罩和所述下侧保温罩而出现的、所述保温罩的保温性能降低现象。
在所述保温罩的安装结构中,优选还包括前围构件,所述前围构件在所述发动机室内布置在比所述保温罩更靠车辆后侧的位置处,所述后侧支承部安装在所述前围构件上。
也就是说,在所述发动机工作中,在所述发动机和车身上产生振动,但一般情况下,车身的振动比所述发动机的振动小,因此通过将所述后侧支承部安装在车身的一部分即前围构件上,就能够容易确保所述后侧支承部的耐久性。
在所述后侧支承部安装在所述前围构件上的、所述保温罩的安装结构中,优选还包括散热器护罩,所述散热器护罩布置在比所述保温罩更靠车辆前侧的位置处,所述转动部在该转动部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由所述散热器护罩的上部支承。
根据该构成方式,因为能够由车辆前后方向两侧支承所述转动部,所以所述转动部被稳定地支承住。
此外,在所述转动部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该转动部由散热器护罩的上部支承,因而在所述发动机工作中作用在所述后侧支承部的振动和作用在所述散热器护罩的上部的振动均为从车身传递过来的振动,由此,作用在所述后侧支承部的振动的大小和作用在所述散热器护罩的上部的振动的大小大致相等,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作用在所述后侧支承部和所述散热器护罩的上部的振动的大小互不相等而导致在所述转动部上产生扭曲这一现象。其结果是,能够确保所述转动部的耐久性。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保温罩的安装结构,包括后侧支承部,其中,所述后侧支承部设置在保温罩的车辆后侧的部分上,并且对包括整个上壁部的、所述保温罩的上部进行支承,并且包括整个上壁部的、所述保温罩的上部能够上下转动,包括整个上壁部的所述保温罩的上部是转动部,该转动部构成为:能够以所述后侧支承部为支点,在从上方遮蔽所述发动机的关闭位置与可从车辆前侧且上侧看到所述发动机的所述发动机上表面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转动,因此,能够在不将整个所述保温罩从车身上拆下来而且不设置用以维修所述发动机的开口的情况下,对所述发动机进行维修。由此,能够做到在所述保温罩的保温性能不降低的情况下,提高维修所述发动机时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被气缸盖侧保温罩覆盖的发动机的结构简图,该气缸盖侧保温罩是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结构进行安装的。
图2是表示气缸盖侧保温罩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与变速器相反的一侧所看到的、发动机被气缸盖侧保温罩覆盖的状态的图。
图4是从变速器一侧所看到的、发动机被气缸盖侧保温罩覆盖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在气缸盖侧保温罩安装于车辆上的状态下的、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的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的图。
图6是表示在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和整个气缸盖侧保温罩通过铰链机构转动时,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和整个气缸盖侧保温罩的车辆前侧的下端部所转动的轨迹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剖视图,其示出具有保温罩的多缸发动机(以下称作“发动机1”),该保温罩是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结构进行安装的。该发动机1以气缸排列方向为车宽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的横置方式布置在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内。也就是说,发动机1是横置发动机。该发动机1以朝着上侧向车辆后侧倾斜的状态布置在车辆的前部。在发动机1安装于车辆前部的状态下,发动机盖80(参照图5)位于发动机1的上方。
发动机1是将气缸盖2、气缸体3和油底壳4沿上下方向依次连结而构成的。在下面的说明中,将气缸盖2侧称为上侧,将油底壳4侧称为下侧。
四个气缸5以排成直列而形成气缸列的方式分别设置在气缸体3的上部,在气缸体3的下部形成了设置有曲轴6的曲轴室7。
相对于各个气缸5的内周面可滑动的活塞8分别插在各个气缸5内。该活塞8经由连杆9与曲轴6连结起来。此外,由活塞8的顶面、气缸5、和气缸盖2的下表面划分出每个气缸5的燃烧室10(在图1中只示出一个)。
在气缸盖2上为每个气缸5设置有用于将新鲜空气引入燃烧室10内的进气道(省略图示)和用于从燃烧室10排出废气的排气道(省略图示)。在气缸盖2上还形成有所述进气道朝着燃烧室10敞口的进气口(省略图示)和所述排气道朝着燃烧室10敞口的排气口(省略图示)。而且,在气缸盖2上设置有进气阀(省略图示)和排气阀(省略图示)、以及阀门开闭机构(省略图示),其中,该进气阀构成为使所述进气口打开、关闭,该排气阀构成为使所述排气口打开、关闭,该阀门开闭机构用于让该进气阀和该排气阀进行开闭动作。
此外,在所述进气道上连接有设置于发动机1的车辆前侧的进气歧管(省略图示),在所述排气道上连接有设置于发动机1的车辆后侧的排气歧管(省略图示)。
在气缸盖2上为每个气缸5设置有燃料喷射阀11和火花塞12(在图1中只示出各一个),该燃料喷射阀11用于将燃料喷射到燃烧室10中,该火花塞12用于点燃通过该燃料喷射阀11喷射到燃烧室10中的燃料。
此外,在气缸盖2的上部安装有气缸盖罩2a。
在油底壳4中贮存有供向曲轴6的轴承(省略图示)、阀门开闭机构中的液压驱动式阀门开闭机构等的机油。在气缸体3的下部设置有用于将机油供向发动机1的各部的油泵,但省略图示。
在发动机1的在气缸列方向上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辆左侧(图1中的右侧))连结有变速器20,由上述的发动机1和变速器20构成动力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器20是自动变速器,在变速器壳内具有变矩器(省略图示)等变速机构。变速器20是省略图示的输入轴和输出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置式变速器,所述输入轴与发动机1的曲轴6连结,所述输出轴与布置在变速器20的车辆后侧的差动装置(省略图示)连结。与左右前轮分别连结的左右前轮驱动轴分别从所述差动装置朝着车宽方向两侧延伸,但省略图示。
发动机1被气缸盖侧保温罩30(保温罩)和气缸体侧保温罩40覆盖起来。下面,参照图1~图5对气缸盖侧保温罩30和气缸体侧保温罩40的结构进行说明。
气缸盖侧保温罩30是分别覆盖气缸盖2的整个上表面(即气缸盖罩2a的整个上表面)即整个气缸盖上表面(整个发动机上表面)、气缸盖2的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整个侧面、以及气缸体3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侧面的上部的保温罩,另一方面,气缸体侧保温罩40是覆盖整个气缸体3的保温罩。也就是说,设置有气缸盖2的发动机1的上部被气缸盖侧保温罩30覆盖起来,而且,从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上方还被发动机盖80覆盖起来。气缸盖侧保温罩30及气缸体侧保温罩40都由玻璃棉等具有绝热性和吸音性的纤维材料制成。这样一来,气缸盖侧保温罩30及气缸体侧保温罩40除了发挥对发动机1的保温作用以外,还发挥防止发动机声音泄漏到车辆外部的作用。
如图1所示,气缸盖侧保温罩30由上壁部31和第一侧壁部32(侧壁部)构成,所述上壁部31覆盖气缸盖2的整个所述气缸盖上表面,所述第一侧壁部32分别覆盖气缸盖2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侧面、以及气缸体3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侧面的上部。
上壁部31与气缸盖2的所述气缸盖上表面留出间隔地相对,另一方面,第一侧壁部32分别与气缸盖2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侧面以及气缸体3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侧面留出间隔地相对。
此外,第一侧壁部32分别分割为上下两个部分,从而具有上侧侧壁部32a和下侧侧壁部32b,所述上侧侧壁部32a分别覆盖气缸盖2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侧面的上部,所述下侧侧壁部32b分别覆盖气缸盖2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侧面的下部、以及气缸体3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侧面的上部。
也就是说,第一侧壁部32分别分割成上下两个部分,由此气缸盖侧保温罩30被上下分割成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上侧保温罩)和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下侧保温罩),所述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是上壁部31和第一侧壁部32的上部即上侧侧壁部32a一体构成的,所述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是由第一侧壁部32的下部即下侧侧壁部32b构成的。
在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开放部39(在图5中只示出了车辆前侧的开放部39a),所述开放部39是没有设置壁部的部分。
如图3所示,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上壁部31覆盖气缸盖2的整个上表面和设置在比气缸盖2更靠车辆前侧的位置处的部件(所述进气歧管等)。
在上壁部31的车辆前侧有固定在前纵梁13、14(参照图1)上的散热器护罩60。如图3和图4所示,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上壁部31以从散热器护罩60的位置起越靠近车辆后侧越朝上倾斜的方式延伸,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相当于所述排气歧管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所述排气歧管与所述排气道的连接部分)的位置起朝下倾斜着弯曲,延伸到与前围板连结的前围构件61附近的位置处。上壁部31的车辆后侧的弯曲形状调节为适当的形状,以便从车辆前侧的开放部39a(参照图5)引入的车辆行驶所产生的风流向所述排气歧管和与所述排气歧管连接的催化剂装置(省略图示)。
而且,如图3和图4所示,上壁部31形成为其车辆前侧的端部比上侧侧壁部32a的车辆前侧的端部更朝车辆前侧突出,该突出的部分(以下称为“突出部31a”)放置在后述的前侧支承部35上。
如图1所示,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上侧侧壁部32a的上端与上壁部31的在车宽方向上的两端形成为一体,由此上侧侧壁部32a和上壁部31成为了一体,上侧侧壁部32a从与上壁部31成为一体的部分起沿大致垂直的方向朝下延伸。
如图4所示,在车辆左侧的上侧侧壁部32a的车辆前侧的部分有朝上方切掉一部分后而形成的缺口,该缺口和形成在下侧侧壁部32b上的缺口一起形成通孔30a。该通孔30a是为了使进气管等贯穿到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外部而设的。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4中省略图示,但通孔30a在使所述进气管等贯穿后,用聚氨酯等具有绝热性的缓冲材料进行密封。
如图2~图4所示,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在车辆前侧的部分和车辆后侧的部分由车身部件支承。对该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由车身部件支承的结构进行具体的说明。
如图2所示,散热器护罩60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用于支承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车辆前侧的部分的前侧支承部35。也就是说,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经由前侧支承部35由散热器护罩60的上部支承。前侧支承部35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散热器护罩60上。如上所述,由于散热器护罩60固定在车身部件即前纵梁13、14(参照图1)上,因而前侧支承部35处于经由散热器护罩60由车身部件支承住的状态。如图3和图4所示,在前侧支承部35的车辆后侧的部分形成有台阶部35a,上述的上壁部31的突出部31a放置在该台阶部35a上。这样一来,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车辆前侧的部分由前侧支承部35支承。此外,前侧支承部35的上表面朝着车辆后侧朝上倾斜,使得在突出部31a置于台阶部35a上的状态下,前侧支承部35的上表面与上壁部31的上表面的形状相连。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突出部31a放置在前侧支承部35的台阶部35a上的状态下,在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上侧侧壁部32a的车辆前侧的端部与散热器护罩60之间形成有空间62。该空间62用于在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以后述的铰链机构36为支点往上方转动时,不让上侧侧壁部32a的车辆前侧的端部(特别是上侧侧壁部32a的车辆前侧的下端部)与散热器护罩60接触。
另一方面,在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车辆后侧设置有作为后侧支承部件的铰链机构36,该后侧支承部件用于支承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车辆后侧的部分。如图2所示,在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车辆后侧的部分的车宽方向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铰链机构36。如图3和图4所示,各个铰链机构36由固定在前围构件61上的支架36a和安装在该支架36a上的销36b构成,其中,该前围构件61作为车身部件布置在比气缸盖侧保温罩30更靠车辆后侧的位置处。具体而言,支架36a的车辆后侧的部分用螺栓等分别固定在前围构件61上,并从被固定住的部分起朝着车辆前侧延伸。销36b以比支架36a更朝着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安装在支架36a的车辆前侧的部分。而且,销36b的朝着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部分被插入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上侧侧壁部32a的车辆后侧的端部。这样一来,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能够以销36b为支点上下转动。通过销36b被插入上侧侧壁部32a的车辆后侧的端部,从而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车辆后侧的部分由车身部件即前围构件61支承。也就是说,铰链机构36对气缸盖侧保温罩30(具体而言,包括整个上壁部31的、作为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一部分的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进行支承,并且该气缸盖侧保温罩30能够转动。
气缸盖侧保温罩30上下分割成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和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而且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由铰链机构36支承,并且该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能够上下转动,由此,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构成为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转动部。由此,该转动部能够以铰链机构36的销36b为支点,在以从上方遮蔽发动机1的方式从上方覆盖发动机1的关闭位置和可从上方看到发动机1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转动。
如图5所示,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当以销36b为支点往上方转动时,会位于可从上方看到发动机1的打开位置,另一方面,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当从该打开位置往下方转动时,会位于如图5中用假想线所示那样,以从上方遮蔽发动机1的方式从上方覆盖发动机1的关闭位置。
如图1所示,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分别位于比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处。在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的上端部,即,下侧侧壁部32b的上端部,沿该上端部在整个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有橡胶部件37。在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严格而言,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上侧侧壁部32a)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从车辆侧面接触到该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即,下侧侧壁部32b)的橡胶部件37上。这样一来,在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下端部与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的上端部之间(具体而言,在上侧侧壁部32a与下侧侧壁部32b之间),在整个车辆前后方向上不会形成间隙,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将气缸盖侧保温罩30分割为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和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而出现的、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保温性能降低现象。
如图3和图4所示,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上侧侧壁部32a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具体而言,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的车辆前侧的端部位于和上侧侧壁部32a的车辆前侧的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处,另一方面,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的车辆后侧的端部位于比上侧侧壁部32a的车辆后侧的端部更靠车辆前侧的位置处。这样一来,在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的车辆后侧的端部的后侧,即,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车辆后侧的部分(具体而言,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安装有铰链机构36的部分)的下方形成有空间。其结果是,在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通过铰链机构36从所述关闭位置转动到所述打开位置时,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铰链机构36的周边部分能够利用所述空间进行转动。
此外,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为能够对气缸盖2充分进行保温的尺寸。具体而言,该尺寸为: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下侧侧壁部32b的下部可与后述的第二侧壁部43的上部重叠的尺寸。
如图1所示,车辆右侧的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用螺栓100固定在右侧的前纵梁13上,车辆左侧的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用螺栓101固定在电池16的托盘17上,其中,该托盘17通过支架15固定在左侧的前纵梁14上。这样一来,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安装在车身上,以便不让该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上下移动。
如图3所示,气缸体侧保温罩40具有:对气缸体3的车辆前侧的面进行覆盖的前壁部41;对气缸体3的车辆后侧的面进行覆盖的后壁部42;对气缸体3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侧面进行覆盖的第二侧壁部43;以及对大致整个油底壳4进行覆盖的底部44。
气缸体侧保温罩40的各部41~44设置为与气缸体3和油底壳4的各个面基本上紧密接触。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气缸体侧保温罩40的各部41~44避开设置在气缸体3上的水泵(省略图示)、发电机(省略图示)、空压机(省略图示)以及正时链链轮18等辅助设备、以及在图1中所示的变速器20与发动机1之间的紧固部,并且与气缸体3及油底壳4的各个面基本上紧密接触。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基本上紧密接触不仅包括气缸体侧保温罩40无间隙地贴到气缸体3及油底壳4的各个面上的状态(紧密接触的状态),而且包括在气缸体侧保温罩40与气缸体3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该间隙是流入到发动机室内的车辆行驶所产生的风不会流入的程度的间隙。
气缸体侧保温罩40的前壁部41、后壁部42和第二侧壁部43以覆盖气缸体3的各个侧面的方式扩大到各个侧面的上端部。这样一来,如图3所示,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第一侧壁部32的下部(即,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的下部)与气缸体侧保温罩40的第二侧壁部43的上部沿上下方向重叠。
气缸体侧保温罩40由螺栓紧固在设置于气缸体3的各个侧面和油底壳4的各个侧面的支架上,从而被安装到气缸体3的各个面和油底壳4的各个面上,省略图示。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器20也被用于对变速器20进行保温的罩(下面称为“变速器保温罩50”)覆盖起来。
与气缸体侧保温罩40同样,变速器保温罩50设置为:避开与变速器20连接的辅助设备,而与变速器20的整个表面基本上紧密接触。
变速器保温罩50用螺栓等安装到变速器20上。
如上所述,用变速器保温罩50覆盖变速器20而对变速器20进行保温,从而供给变速器20的变矩器等的润滑油的粘度会降低。由此,即使将油泵的驱动力降低,也能够供给为了润滑所述变矩器等所需要的量的润滑油,其中,该油泵设置在变速器20上且被发动机1驱动,而且向所述变矩器等供给润滑油。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用于产生所述油泵的驱动力的发动机输出力,从而能够提高燃料经济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变速器20为手动变速器的情况下,由于需要利用车辆行驶所产生的风来冷却手动变速器,因而优选不设置变速器保温罩50。
像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利用气缸盖侧保温罩30及气缸体侧保温罩40来覆盖发动机1并对发动机1进行保温,从而例如在使发动机1暂时停止后重新启动的情况下,或者在发动机1冷启动的情况下,能够将发动机1迅速地暖机。如上所述,如果能够使发动机1迅速地暖机,则能够抑制发动机启动时的废气排出量。
另一方面,在对发动机1进行维修时,需要让发动机1处于可被看到的状态,但如上所述,由于在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上方有发动机盖80,因而在进行维修时,以不让气缸盖侧保温罩30接触到发动机盖80的方式将气缸盖侧保温罩30从车身上拆下来,或者,在维修后,以不让气缸盖侧保温罩30接触到发动机盖80的方式将气缸盖侧保温罩30重新安装到车身上是很麻烦的。此外,还需要确保用来保管已拆下来的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空间。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包括整个上壁部31的、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一部分即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以铰链机构36(严格地说,是铰链机构36的销36b)为支点朝上方转动到所述打开位置,从而能够让发动机1处于从上方可被看到的状态。这样一来,能够在不将整个气缸盖侧保温罩30从车身上拆下来的情况下,对发动机1进行维修。在维修结束后,使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以铰链机构36(销36b)为支点朝下方转动,从而能够利用气缸盖侧保温罩30(严格而言,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将发动机1重新覆盖起来。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维修发动机1的工作效率。此外,因为不需要将维修用的开口等设置在气缸盖侧保温罩30上,所以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保温性能不会降低。因此,能够做到在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保温性能不降低的情况下,提高维修发动机1的工作效率。
此外,构成为能够将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从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上拆下来,并且能够使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以铰链机构36为支点进行转动,另一方面,对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进行固定,以便不让该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上下移动,由此能够缩小为了使气缸盖侧保温罩30打开、关闭所需的空间(具体而言,第一侧壁部32的车辆前侧的端部与散热器护罩60之间的空间62)。
也就是说,在让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所述转动部以铰链机构36为支点转动时,所述转动部的车辆前侧的下端部比位于所述关闭位置的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车辆前侧的端部朝车辆前侧突出,因此,需要在比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车辆前侧的端部更靠车辆前侧的位置处设置供所述转动部的车辆前侧的下端部突出来所需的空间。假设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和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为一体,则在图6中用虚线所示的那样,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车辆前侧的下端部朝车辆前侧突出的量会较多。因此,如果在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车辆前侧的端部与散热器护罩60之间不设置较大的空间62,则气缸盖侧保温罩30就会接触到散热器护罩60,导致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转动范围变小。
相对于此,像本实施方式那样,气缸盖侧保温罩30上下分割为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和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并且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构成为所述转动部,在这种情况下,所述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会小于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和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形成为一体时的尺寸。这样一来,如在图6中用点划线所示的那样,在让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以铰链机构36为支点转动时,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车辆前侧的下端部比位于所述关闭位置的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车辆前侧的端部朝车辆前侧突出的量会少于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和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形成为一体时突出的量。这样一来,即使设置在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车辆前侧的端部与散热器护罩60之间的空间62较小,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转动范围也不会变小。其结果是,能够缩小设置在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车辆前侧的端部与散热器护罩60之间的空间62,从而能够实现紧凑的结构。
而且,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如果将上侧侧壁部32a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为可覆盖气缸盖2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侧面的上部的尺寸,则如图5所示,通过将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转动到所述打开位置,从而能够使车辆侧面处于不被上侧侧壁部32a遮蔽的状态。这样一来,做到从车辆侧面也能够进行维修工作,由此维修发动机1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此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下部从车辆侧面接触到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的橡胶部件37。这样一来,在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与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之间,在整个车辆前后方向上不会形成间隙,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于将气缸盖侧保温罩30分割为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和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而出现的、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保温性能降低现象。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铰链机构36固定在前围构件61上,并且前侧支承部35经由散热器护罩60由车身部件支承,所以在发动机1工作中,作用在铰链机构36上的振动和作用在前侧支承部35上的振动都是从车身部件传递过来的振动。由此,作用在铰链机构36上的振动的大小和作用在前侧支承部35上的振动的大小大致相等,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作用在铰链机构36上和前侧支承部35上的振动的大小互不相等而导致在气缸盖侧保温罩30(具体而言,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上产生扭曲这一现象。其结果是,能够确保气缸盖侧保温罩3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耐久性。此外,一般情况下,因为在发动机1工作时车身部件的振动比发动机1的振动小,因此通过使铰链机构36和前侧支承部35都处于由车身部件支承的状态,就能够容易确保铰链机构36和前侧支承部35的耐久性。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范围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采用替代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气缸盖侧保温罩30分割为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和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和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成为一体。在此情况下,如上所述,为了扩大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转动范围,有必要在气缸盖侧保温罩30的车辆前侧的端部与散热器护罩60之间设置可供整个气缸盖侧保温罩30在所述关闭位置与所述打开位置之间转动的空间。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气缸体侧保温罩40的第二侧壁部43与气缸体3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侧面基本上紧密接触,但不限于此,只要第二侧壁部43位于比第一侧壁部32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处,也可以在第二侧壁部43与气缸体3的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侧面之间留有间隔。此时,第二侧壁部43与气缸体3的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侧面之间的间隔小于第一侧壁部32与气缸盖2及气缸体3的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侧面之间的间隔。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在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从车辆侧面接触到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的橡胶部件37,但不限于此,只要在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的下端部与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的上端部之间没有形成间隙,也可以采用上部气缸盖罩33的下端部和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的上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直接接触的结构。此外,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位于比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处,但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4也可以位于比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33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处。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横置发动机为对象,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温罩的安装结构应用到气缸列方向为车辆前后方向的纵置发动机中,也可以应用到气缸布置成V字形的V形发动机中。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示例,不得对本发明的范围做出限定性解释。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定义,等同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的任何变形、变更都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作为保温罩的安装结构是有用的,该保温罩用于对设置在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进行保温,并从上方覆盖该发动机。
-符号说明-
1 发动机
30 气缸盖侧保温罩(保温罩)
31 上壁部
32 第一侧壁部(侧壁部)
32a 上侧侧壁部(侧壁部的上部)
32b 下侧侧壁部(侧壁部的下部)
33 上部气缸盖侧保温罩(上侧保温罩)
34 下部气缸盖侧保温罩(下侧保温罩)
35 前侧支承部
36 铰链机构(后侧支承部)
60 散热器护罩
61 前围构件
80 发动机盖

Claims (4)

1.一种保温罩的安装结构,所述保温罩用来对发动机进行保温,所述发动机收纳在位于车辆的前部且由发动机盖打开和关闭的发动机室内,
所述保温罩的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罩具有上壁部和侧壁部,
所述上壁部对所述发动机的上侧的整个面即整个发动机上表面以相对于该发动机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留出间隔的方式进行覆盖,
所述侧壁部与所述上壁部形成为一体,并且对所述发动机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侧面的上部以相对于该两侧侧面的上部在车宽方向上留出间隔的方式分别进行覆盖,
所述保温罩的安装结构包括后侧支承部,所述后侧支承部设置在所述保温罩的车辆后侧的部分上,并对包括整个所述上壁部的、所述保温罩的上部进行支承,并且包括整个所述上壁部的、所述保温罩的上部能够上下转动,
包括整个所述上壁部的、所述保温罩的至少一部分为转动部,该转动部构成为:能够以所述后侧支承部为支点,在从上方遮蔽所述发动机的关闭位置与可从车辆前侧且上侧看到所述发动机的所述发动机上表面的打开位置之间进行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温罩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罩由包括所述侧壁部的上部和所述上壁部的上侧保温罩、以及包括所述侧壁部的下部的下侧保温罩构成,并且所述保温罩构成为所述上侧保温罩能够从所述下侧保温罩上拆下来,
所述下侧保温罩安装在所述车辆的车身上,
所述上侧保温罩经由所述后侧支承部安装在所述车身上,并且所述上侧保温罩构成为所述转动部,
在所述上侧保温罩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上侧保温罩与所述下侧保温罩相接触,以防止在所述上侧保温罩的下端部与所述下侧保温罩的上端部之间形成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保温罩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罩的安装结构还包括前围构件,所述前围构件在所述发动机室内布置在比所述保温罩更靠车辆后侧的位置处,
所述后侧支承部安装在所述前围构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温罩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温罩的安装结构还包括散热器护罩,所述散热器护罩布置在比所述保温罩更靠车辆前侧的位置处,
所述转动部在该转动部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由所述散热器护罩的上部支承。
CN201780003015.5A 2016-03-29 2017-03-08 保温罩的安装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0707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66449 2016-03-29
JP2016066449A JP6330841B2 (ja) 2016-03-29 2016-03-29 保温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PCT/JP2017/009200 WO2017169586A1 (ja) 2016-03-29 2017-03-08 保温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0730A true CN109070730A (zh) 2018-12-21
CN109070730B CN109070730B (zh) 2021-07-06

Family

ID=59963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301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070730B (zh) 2016-03-29 2017-03-08 保温罩的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66128B2 (zh)
JP (1) JP6330841B2 (zh)
CN (1) CN109070730B (zh)
DE (1) DE112017000095T5 (zh)
WO (1) WO20171695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38341B2 (ja) * 2014-10-15 2018-12-12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JP6414610B2 (ja) * 2017-03-24 2018-10-3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におけるエンジン搭載部構造
JP7056382B2 (ja) 2018-05-30 2022-04-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7097234B2 (ja) 2018-05-30 2022-07-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7176311B2 (ja) * 2018-09-11 2022-11-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7166863B2 (ja) * 2018-09-28 2022-11-08 株式会社Subaru 吸音装置
JP2022134827A (ja) * 2021-03-04 2022-09-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ウルグリル構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32219A (ja) * 2002-10-09 2004-04-30 Toyot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意匠カバー取付構造
JP2005155599A (ja) * 2003-10-30 2005-06-16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ンジンカバー
US20060070599A1 (en) * 2004-10-01 2006-04-06 Toyoda Gosei Co., Ltd. Engine cover
US20090179460A1 (en) * 2008-01-11 2009-07-1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engine cover
JP2012051386A (ja) * 2010-08-31 2012-03-15 Hitachi Ltd 電動車両の駆動装置
JP2013119384A (ja) * 2011-12-07 2013-06-17 Hyundai Motor Co Ltd 車両のエンジンカプセル化構造物
CN104584117A (zh) * 2012-09-04 2015-04-29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多孔吸音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40989B2 (en) * 2015-11-30 2017-12-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oft engine cover for intake manifold
US9975500B2 (en) * 2016-08-31 2018-05-2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ngine cover applique backing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32219A (ja) * 2002-10-09 2004-04-30 Toyot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意匠カバー取付構造
JP2005155599A (ja) * 2003-10-30 2005-06-16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ンジンカバー
US20060070599A1 (en) * 2004-10-01 2006-04-06 Toyoda Gosei Co., Ltd. Engine cover
US20090179460A1 (en) * 2008-01-11 2009-07-1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engine cover
JP2012051386A (ja) * 2010-08-31 2012-03-15 Hitachi Ltd 電動車両の駆動装置
JP2013119384A (ja) * 2011-12-07 2013-06-17 Hyundai Motor Co Ltd 車両のエンジンカプセル化構造物
CN104584117A (zh) * 2012-09-04 2015-04-29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多孔吸音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7000095T5 (de) 2018-05-09
JP6330841B2 (ja) 2018-05-30
JP2017177966A (ja) 2017-10-05
US20180244216A1 (en) 2018-08-30
CN109070730B (zh) 2021-07-06
WO2017169586A1 (ja) 2017-10-05
US10266128B2 (en) 2019-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70730A (zh) 保温罩的安装结构
CN109072779A (zh) 内燃机的保温结构
JP2709128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6565526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CN104520149B (zh) 热屏蔽结构和发动机罩
WO2015182399A1 (ja) 作業車両
JP4104522B2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構造
JP5168650B2 (ja) 内燃機関の補機配設構造
JP6468326B1 (ja) 車両用パワートレインユニット
JP5151847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フィルタ取付構造
EP2166212B1 (en)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sensor to be mounted to engine of vehicle
JP2008267325A (ja) 車両用インタークーラの配管構造
JP2007071066A (ja) 内燃機関のベルト張力調整装置
JP6812860B2 (ja)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JP5355673B2 (ja) エンジン
CN101377147B (zh) 强制空冷式内燃机
JP6394321B2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通路構造
JP2020118067A (ja) 内燃機関の燃料供給部品保護構造
JP367375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浄化装置
JP2013180644A (ja) 鞍乗型車両用空冷式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JP4916529B2 (ja) エンジン
JP2005273511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温度低減装置
JP2005282488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WO2007132830A1 (ja) 自動車用エンジン
JPH04276172A (ja) エンジン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