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17221B - 用于车辆的空气出风口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空气出风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17221B
CN109017221B CN201810552953.7A CN201810552953A CN109017221B CN 109017221 B CN109017221 B CN 109017221B CN 201810552953 A CN201810552953 A CN 201810552953A CN 109017221 B CN109017221 B CN 1090172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uiding
air
vane
guiding vane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5295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17221A (zh
Inventor
迈克尔·德梅拉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Original Assignee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filed Critical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017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172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172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172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1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using more than one tilting member, e.g. with several pivoting bla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的空气出风口,包括框架形的壳体,其带有背侧的空气进入孔口和前侧的空气离开孔口,在该空气进入孔口和该空气离开孔口之间形成有用于沿着从空气进入孔口到空气离开孔口的流动方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区段,其中在壳体中布置有多个空气导引元件,且包括用于致动空气导引元件的致动元件,其特征在于,‑空气导引元件包括布置在空气离开孔口的区域中的前空气导引叶板和后空气导引叶板,其中后空气导引叶板在垂直于空气的流动方向的方向上相对于前空气导引叶板错开,且其中前空气导引叶板和后空气导引叶板如此相互耦接,即使得前空气导引叶板和后空气导引叶板可在两个终端位置之间枢转。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空气出风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空气出风口包括框架形的壳体,所述壳体带有背侧的空气进入孔口和前侧的空气离开孔口,在该空气进入孔口和该空气离开孔口之间形成有用于沿着从空气进入孔口到空气离开孔口的流动方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区段,其中在壳体中布置有多个空气导引元件,且包括用于致动空气导引元件的致动元件。
背景技术
利用这样的空气出风口给车辆内部舱室通风。空气经由背侧的空气进入孔口供应且流动穿过空气出风口到前侧的空气离开孔口,空气从该空气离开孔口离开进入到车辆内部舱室中。在壳体中布置有空气导引元件,例如可枢转的空气导引叶板(Luftleitlamelle)。空气导引元件可借助于大多数情况下可手动致动的致动元件致动被致动,例如枢转。以这种方式可以期望的方式使空气流转向。
从文件DE 20 2015 102 026 U1中已知一种空气出风口,在其中壳体具有两个相对而置的弧形的区域,这两个区域以空气进入区段为出发点且以空气离开区段为出发点朝向中间区段变大。在中间区段的区域中布置有叶板,该叶板可经由控制装置围绕在中间区段的中央伸延的旋转轴线枢转,其中叶板可与控制装置的调整运动相反地枢转以用于使空气流偏转。在休憩位置(在该休憩位置中不进行空气流的偏转)中,第一叶板和控制装置相继处于相同的高度上。在这种空气出风口的情况下省去在空气离开孔口的区域中的叶板。相反地空气的偏转经由壳体的弧形区段实现。对于这种空气出风口而言缺点尤其是壳体的相对于空气离开孔口显著变大的横截面。因此在这种空气出风口的情形下必要的是,通过壳体的弧形区域实现空气的偏转。从文件DE 20 2014 104 226 U1中还已知这样的空气出风口,即在其中相对于空气离开孔口在横截面方面变宽的壳体区域必须用于空气转向。
具体地,在通常期望狭窄的离开孔口的情形下,对于已知的空气出风口会得到相对较大的壳体。由此只有当装配孔口至少与壳体一样大时,才可实现从车辆内部舱室将空气出风口装配到仪表板的装配孔口中。但是由空气出风口的离开孔口小于壳体,故而在装配后保持敞开的孔口必须利用具有相应宽度的饰板(Blende)来遮盖,这也因为外观原因常常是不期望的。备选地空气出风口还可能从背离车辆内部舱室的背侧装配在仪表板中。可能使仪表板的面向车辆内部舱室的装配孔口可变得较小。但是那么例如为了维修或保养目的拆卸空气出风口是麻烦的,因为首先必须拆卸仪表板。原则上用于空气出风口的大的结构空间是不期望的,因为该结构空间对于周围的构件来说不再可用。
从文件DE 100 63 189A1中已知一种空气出风口,在其中壳体的横截面不大于空气离开孔口。在此在上壳体壁和下壳体壁处分别布置有空气导引元件,这些空气导引元件可经由可转动支承的手动的致动杆和与该致动杆连接的、基本上可垂直移动的连接和倾斜杆如此调整:即使得空气向上或向下的偏转得以实现。在此利用所谓的柯恩达效应(Coanda-Effekt)。但是通过在该空气出风口的情况下仅仅布置在相对而置的壳体壁处的空气导引元件不可一直实现期望的空气偏转。此外,离开孔口基本上完全敞开。因此存在物体从外部无意地掉入到壳体中或空气出风口的壳体误用为存放手段的危险。此外在仪表板中的大的孔口处于外观原因通常也不是期望的。由此另一方面在这种空气出风口的情况下空气离开孔口的尺寸和由此空气流量显著受限。
其它的空气出风口从文件DE 2014 101 315A1或US 2016/0009163 A1中已知。这些空气出风口也不可一直以可靠的方式实现期望的空气偏转。
发明内容
以解释的现有技术为出发点,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开头提及类型的空气出风口,其在以较小的结构高度可靠地实现用于流出的空气的有效的空气偏转。
对于开头提及的类型的空气出风口而言,本发明通过以下方式解决该任务:即所述空气导引元件包括布置在所述空气离开孔口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和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在垂直于空气的流动方向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错开,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如此相互耦接:即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可在两个终端位置之间枢转,并且当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在所述终端位置中时,空气可围绕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两侧流过,其中在至少一个终端位置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面向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和壳体壁之间形成有第一流动横截面且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面向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第二流动横截面。在此尤其可行的是,在两个终端位置中分别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面向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和壳体壁之间形成有第一流动横截面且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面向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第二流动横截面。
所述空气出风口设置成用于车辆,尤其轿车或载重汽车。所述空气出风口安装到车辆中以用于使车辆内部座舱通风。尤其所述空气出风口以其壳体插入到仪表板的装配孔口中。新鲜空气可供给到所述空气进入孔口且在流动方向穿过空气出风口的流动区段流动到所述空气离开孔口,新鲜空气通过该空气离开孔口离开进入到待通风的车辆内部座舱中。流动方向表示在空气导引元件处于休憩位置(Ruhelage)中时,即在未发生空气流偏转时,空气的流动方向。所述流动方向通常与构造在所述壳体中的流动区段的纵向方向等同。
为了引导空气流设置有空气导引元件。在本发明中设置有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和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所述空气导引叶板可分别例如构造成翼型。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可布置在所述空气离开孔口中,例如可布置在所述空气离开孔口的中央。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尤其在休憩位置中布置成在垂直于流动方向的方向上相对于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错开。因此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尤其在高度中布置成相互错开。尤其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可在所述空气导引叶板的任何位置中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垂直于流动方向错开。所述空气导引叶板可尤其如此错开地布置:即使得所述空气导引叶板垂直于流动方向观察不重叠。
利用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可使空气流相对于大体水平的离开方向例如向上或向下偏转到车辆内部座舱中。为此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可围绕尤其平行的枢转轴线在两个终端位置之间枢转。为了枢转所述空气导引叶板,设置有致动元件。所述致动元件可手动致动。例如所述致动元件可为滑动按钮。所述致动元件可例如布置在前空气导引叶板处。但是例如还可设想,所述致动元件例如是电动机运行的致动器以用于电动调整所述空气导引叶板。所述空气导引叶板可以其相对而置的端侧可枢转地支承在壳体壁中。为此空气导引叶板的端侧处例如构造有枢转销,这些枢转销接合到壳体壁的相应的销容纳部中。
所述空气离开孔口的宽度比其高度大出数倍。通过较大的宽度限定空气离开孔口的纵向方向。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纵轴线和由此其枢转轴线尤其在空气离开孔口的纵向方向上伸延,例如在装配在车辆中的状态中水平地伸延。在所述终端位置中发生最大空气偏转。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可占据休憩位置,例如在所述终端位置的中央。在所述休憩位置中,除了通过处于所述流动区段中的(多个)空气导引叶板引起的空气流的不可避免的影响之外,流动通过所述空气出风口的空气没有偏转。空气则以最大流动横截面排出。在所述休憩位置中,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可为此在流动方向上取向。
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使空气流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方向上偏转。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使空气以期望的方式偏转离开所述空气离开孔口。在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出风口中,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在任何的枢转位置中不会相对于上壳体壁或下壳体壁封闭。因此,在所述终端位置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两侧,尤其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上方和下方,流动横截面一直保持不等于零。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两侧形成的流动横截面可基本上沿着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整个长度延伸。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两侧形成的流动横截面可在垂直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具有分别例如至少3mm、优选至少5mm的尺寸。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两侧形成的流动横截面在此尤其表示限制分别的空气流的最小流动横截面。所述第一流动横截面和所述第二流动横截面形成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两侧构造的流动横截面。根据所述空气导引叶板处于哪个终端位置中,所述第一流动横截面形成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上方或下方。因此限制所述第一流动横截面的壳体壁根据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枢转位置尤其为所述上壳体壁或所述下壳体壁。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终端位置中,所述第一流动横截面可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上方或者下方形成用于空气流的最小的流动横截面。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终端位置中,所述第二流动横截面也可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下方或者上方形成用于空气流的最小的流动横截面。在流动方向观察到的在所述第一或者所述第二流动横截面之前,首先(分别)存在这样的流动横截面,即其至少与所述第一流动横截面或者所述第二流动横截面一样大,优选大于所述第一流动横截面或者所述第二流动横截面。在流动方向观察到的在所述第一流动横截面或者所述第二流动横截面之后,则(分别)存在大于所述第一流动横截面或者所述第二流动横截面的流动横截面。
通过根据本发明设置的第一流动横截面和第二流动横截面,空气流可优选地以期望的方式偏转。尤其因此可实现,所述空气流从两侧施加(anlegen)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处。根据本发明所述壳体壁不必或者不必以在现有技术中必要的方式参与空气偏转。因此根据本发明不需要扩大横截面的弯曲的壳体壁。尤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壳体不必具有比所述空气离开孔口大很多的横截面。同时,通过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的相互作用以可靠的方式实现空气流的偏转,甚至具有大的偏转角。例如,在所述终端位置中可存在相对于未偏转的空气流的至少+/-25°的偏转角。
根据本发明创造一种细长的空气出风口,该空气出风口以最小的结构高度够用且尽管如此仍然使得用于流出的空气的良好的偏转角成为可能。同时,在所述空气导引叶板的所有枢转位置中实现低的流动阻力。因为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任何的枢转位置中,在所述空气导引叶板的两侧上出现空气流(该空气流施加到相应的叶板面处),在所有枢转位置中保证了特别良好的空气偏转和低的流动阻力。空气在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枢转角预定义的方向上流出。由于所述壳体的横截面不必显著地大于所述空气离开孔口的横截面,因此实现了所述空气出风口的小的结构高度。由此所述空气出风口可从车辆内部座舱插入到仪表板的装配孔口中,其中所述装配孔口不必显著地大于所述空气出风口的空气离开孔口。因此可省去使用相应大的隔板。同时,可以简单的方式实现从车辆内部座舱拆卸,而不必拆卸仪表板。
当在本专利申请的上下文中谈及术语“上”和“下”或者“上方”和“下方”时,则关于所述空气出风口的布置或安装位置的限制不与此相关。相反地,“上方”或“下方”仅仅涉及沿着垂直于空气的流动方向伸延的方向的相对位置。然而术语(Angaben)“上方”和“下方”或者“上”和“下”对应于所述空气出风口的常规的安装位置。
可正确地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如果设置有多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则这些前空气导引叶板尤其彼此平行地布置且可围绕平行的枢转轴线枢转。这些前空气导引叶板可例如经由一个或多个联杆相互耦接,以为了同步这些前空气导引叶板的枢转运动。也可正确地设置一个或多个后空气导引叶板设置。如果例如设置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则可一个向上且一个向下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错开地布置。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车辆,例如轿车或载重汽车,其带有装配在其中的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出风口。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装配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出风口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所述空气出风口以其壳体从仪表板的面向车辆内部座舱的前侧插入到仪表板的装配孔口中。
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可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的上游,即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之前。因此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在空气穿过所述空气出风口的流动方向上错开地布置。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可尤其如此一个接一个地错开,即使得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在流动方向上不重叠。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前端部,在流动方向上观察的话,布置成直接紧接着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
虽然根据该改良方案,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上游是可行的,但是这不是强制性的。相反地,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也可取决于其枢转位置例如处于在流动方向上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相同的高度上。因此,关于所述空气导引叶板在所述流动区段中的布置的限制不一定与术语“前”空气导引叶板或者“后”空气导引叶板相关。相反地,这些术语涉及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前端部和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的根据本发明的相互作用以用于形成所述第二流动横截面。
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可尤其如此相互耦接:即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可沿相反方向在两个终端位置之间枢转。
根据另一改良方案,所述第一流动横截面可在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终端位置中小所述第二流动横截面。如解释的那样,可尤其设置刚好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通过该改良方案实现在期望方向上的优化的且针对性的没有涡流或类似物的空气偏转。
在所述壳体壁处可优选分别布置有至少一个限制所述第一流动横截面的流动翅片。所述一个或多个流动翅片可例如构造为垂直于所述壳体壁延伸的突出部。因此那么所述第一流动横截面形成在所述至少一个流动翅片和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之间。通过这样的流动翅片可实现空气引导的进一步的优化。所述流动翅片可与所述壳体壁一体地连接或作为单独的部件装配在所述壳体壁处。所述至少一个流动翅片在流动方向观察的话可处于垂直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对称轴线的假想平面之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对称轴线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休憩位置中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伸延。
所述框架形的壳体和所述流动区段可具有矩形的横截面。上壳体壁和下壳体壁则由此彼此平行地布置且构造成基本上平坦形状的。这同样适用于侧向的壳体壁。所述空气离开孔口也可具有矩形的横截面。如提及的那样,根据本发明为了流动引导不需要壳体壁的弯曲的或成角度的区段。由此此外可行的是,所述流动区段的横截面基本上具有与所述空气离开孔口的横截面相同的尺寸。除了所述壳体壁的壁厚之外,所述壳体也可具有与所述空气离开孔口相同的横截面。因为所述空气出风口可从面向所述车辆内部舱室的前侧插入到仪表板的装配孔口中,因此产生简单的装配。除了所述壳体的壁厚之外,所述装配孔口可对应于所述空气离开孔口的尺寸,从而不必在之后使用不期望的隔板。
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可经由联杆相互耦接。所述联杆可分别安装成:使其其第一端部可枢转地支承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处且使其第二端部可枢转地支承在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前端部处。例如,可枢转的支承可经由卡锁部实现。可分别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两个端侧处可枢转地支承有联杆。
备选地还可行的是,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经由带槽的引导部(Kulissenführung)相互耦接。
根据另一设计方案,可设置成,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以其前端部且以背离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在弯曲的引导部中如此引导:即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在两个终端位置之间除了枢转运动之外附加地实施沿着所述流动方向的平移运动。例如可在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相对而置的端侧处分别在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处构造有销,这些销在相应地构造在所述壳体处的引导凹槽中被引导。所述引导凹槽可尤其构造在所述壳体的相对而置的侧壁处。在多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情形下,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中的仅仅一个以其后端部在这样的引导弯曲部中被引导就可以了。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可以其前端部在引导弯曲部中被引导。所述引导凹槽当然还可分别构造在布置在所述壳体的侧壁处的单独的构件处。通过所述引导弯曲部,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除了其枢转运动之外还以限定的方式作平移运动,根据枢转方向朝向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或远离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作平移运动。由此实现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可靠的引导运动。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枢转运动可以该方式特别简单地实现。
根据另一改良方案,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可以在其背离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前端部可枢转地支承在上壳体壁和下壳体壁之间的中间。尤其所述前端部可在所述空气离开孔口的区域中以相对而置的端侧可枢转地支承在侧向的壳体壁处。
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可以其背离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布置在壳体壁附近。所述壳体壁可为上壳体壁或下壳体壁。针对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的所述引导弯曲部或者引导凹槽尤其可在所述上壳体壁或者所述下壳体壁附近构造在所述壳体的相对而置的侧壁处。在所述上壳体壁或者所述下壳体壁附近意味着,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支承在所述壳体的侧壁的上端部或者下端部处。接近度可以是:即使得在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和相应壳体壁之间基本上不可实现空气流。
此外可行的是,设置有至少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其如此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耦接:即使得所述至少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可在两个终端位置之间枢转,优选可沿相反方向枢转,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中的第一后空气导引叶板以其背离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布置在上壳体壁附近,且其中第二所述至少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中的第二后空气导引叶板中以其背离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布置在下壳体壁附近。上述内容相应地适用于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在该改良方案中又可设置刚好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
根据另一关于此的设计方案,所述至少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可在所述终端位置中相对于所述上壳体壁和所述下壳体壁具有不同的枢转角。这尤其分别涉及在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壳体壁之间的枢转角,相应的后空气导引叶板布置在所述壳体壁附近。例如,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可在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的方向上枢转)可在相关的终端位置中相对于与其关联的壳体壁具有零枢转角或甚至具有负的枢转角,而另一后空气导引叶板相对于与其关联的壳体壁具有较大的角。由此可实现,在所述终端位置中基本上总是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的仅仅一个参与流动偏转。因此可更有效地调整所述流动偏转。
所述空气导引元件可包括另外的空气导引叶板,其可围绕垂直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枢转轴线的枢转轴线枢转地支承在所述壳体中。上文解释的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形成纵向叶板(这些纵向叶板使空气流例如向上或向下偏转),所述另外的空气导引叶板形成横向叶板。通过所述横向叶板可实现空气流在侧向方向上的附加的偏转。所有空气导引叶板可以简单的方式经由相同的致动元件致动。但是也可设想单独的致动元件。
所述另外的空气导引元件可可枢转地支承在所述壳体或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处。可枢转地支承在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处可例如经由球窝接头实现。由此所述横向叶板的位置可更靠近空气出口且无需过多修整就可使得所述后导引叶板的运动成为可能。由此总体上得到所述空气流的改进的方向性(Richtwirkung)。在此所述横向叶板可可转动地支承在例如两个后纵向叶板中的一个或两个处。
利用所述致动元件还可可致动闭合盖片以用于完全闭合所述空气离开孔口。为此可例如附加地可转动所述致动元件。
附图说明
下面按照图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出风口的从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来自图1的空气出风口的部分透明的立体侧视图;
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穿过在图1中显示的处于第一运行位置中的空气出风口的截面图;
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来自图3的在第二运行位置中的示图,并且
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来自图3的在第三运行位置中的示图。
只要未另加说明,在这些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的对象。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中显示的空气出风口具有矩形的壳体10,带有空气进入孔口12和空气离开孔口14。空气离开孔口14的宽度是高度的多倍,如尤其可在图1中看出的那样。如此外可在图1中看出的那样,壳体10基本上具有与空气离开孔口14相同的横截面尺寸。在空气进入孔口12和空气离开孔口14之间形成用于空气的流动区段,该流动区段的横截面同样基本上具有与空气离开孔口14的横截面相同的尺寸。在运行时,空气从空气进入孔口12通过流动区段流动到空气离开孔口14且从该空气离开孔口离开流动到车辆如轿车或载重汽车的内部座舱中。
在图中显示的空气出风口具有布置在空气离开孔口14的区域中的前空气导引叶板16,在该前空气导引叶板处布置有可手动致动的致动元件18。在面向空气离开孔口14的前端部处,前空气导引叶板16在其相对而置的端侧处分别具有一枢转销20。枢转销20接合到在壳体10的相对而置的侧壁处的相关联的销容纳部中,从而前空气导引叶板16可围绕伸延通过枢转销20的枢转轴线枢转地支承。枢转轴线在空气离开孔口14的纵向方向上伸延。在示出的示例中,在前空气导引叶板16上游布置有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在后空气导引叶板22的背离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后端部处又分别在端侧处构造有引导销24。在图中下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22利用引导销24分别在构造在壳体10的相对而置的侧壁处的引导凹槽26被中引导。如尤其可在图2-5中看出的那样,引导凹槽26构造在壳体10的下壳体壁附近。如此外在图中可看出的那样,后空气导引叶板22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布置在前空气导引叶板16之前。因此前空气导引叶板16和后空气导引叶板22在流动方向上相互错开地布置。此外在图中可看出,后空气导引叶板22中的一个布置在前空气导引叶板16上方,而后空气导引叶板22中的另一个布置在前空气导引叶板16下方。后空气导引叶板22在此在图3中显示的休憩位置中对称地布置在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上方和下方。前空气导引叶板16和后空气导引叶板22在显示的示例中经由总共四个联杆28相互彼此可枢转地相互耦接。联杆28分别以其一个端部可枢转地支承在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后端部处,分别可枢转地支承在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端侧的区域中。联杆28分别以其另一端部可枢转地支承在后空气导引叶板22的前端部处,又分别可枢转地支承在后空气导引叶板22的端侧的区域中。因此在显示的示例中总共设置四个联杆28。例如联杆28可分别配合在前空气导引叶板16和后空气导引叶板22的圆柱形支承区段周围。后空气导引叶板22此外还在其前端部的端侧处具有引导销30,利用这些引导销,后空气导引叶板分别在构造在壳体20的相对而置的侧壁处的另外的引导凹槽32中被引导。
此外设置多个另外的空气导引叶板34,其可围绕垂直于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枢转轴线的枢转轴线枢转。在显示的示例中这些另外的空气导引叶板34可例如经由球窝接头可枢转地支承在后空气导引叶板22处。致动元件18还与这些另外的空气导引叶板34耦接,这些另外的空气导引叶板此外可以本身已知的方式经由一个或多个联杆相互耦接。
通过致动元件18例如在图1中向左或向右移动,这些另外的空气导引叶板34围绕其在该情况中垂直的枢转轴线枢转。由此流动通过空气出风口的空气可向左或向右偏转。为了向上或向下偏转空气,致动元件18从在图3中显示的运行位置中向上或向下被按压。在图3中空气导引叶板16,22处于其休憩位置中,在该休憩位置中,空气导引叶板基本上不使得流动通过空气出风口的空气流偏转。除了处于流动路径中的构件之外,尤其是前空气导引叶板16之外,最大流动横截面36供在该情况下可供水平地离开的空气流使用。如果通过致动元件18的致动使前空气导引叶板16枢转到在图4中显示的第一终端位置中,则该枢转运动经由联杆28传递到后空气导引叶板22上,使得后空气导引叶板占据在图4中显示的位置。可看出,后空气导引叶板22在此除了与前空气导引叶板16相反方向上的枢转运动之外还实施通过引导凹槽26,32预定义的平移运动。在该状态中,后空气导引叶板22相对于分别位于其附近的上壳体壁和下壳体壁具有不同的枢转角。在图4中,上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22相对于上壳体壁具有负的枢转角。下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22相对于下壳体壁具有较大的正的枢转角。在该状态中,下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22使空气流在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方向上偏转,而上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22基本上不参与空气偏转。如可在图4中清楚看出的那样,不仅在前空气导引叶板16上方而且在其下方得到用于穿流的空气的流动横截面。尤其在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后端部和上壳体壁(在显示的示例中为布置在上壳体壁处的流动翅片41)之间形成有第一流动横截面38。流动翅片41在此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观察位于垂直于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对称轴线42的平面44后方,如示例性地在图4中显示的那样。在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后端部和下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22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第二流动横截面40。如此外可在图中看出的那样,第一流动横截面38小于第二流动横截面40。该布置导致,不仅在前空气导引叶板16上方而且在前空气导引叶板16下方流动的空气分别施加到前空气导引叶板16处,即分别施加到上侧或者下侧处。
在图5中示出了空气导引叶板的另一终端位置。前空气导引叶板16和后空气导引叶板22的布置和取向相对于图4中显示的布置相应地成镜像相反的关系。第一流动横截面38现在针对在前空气导引叶板16下方流动的空气形成,而第二流动横截面40针对在前空气导引叶板16上方流动的空气形成。同样,空气流施加到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下侧或者上侧处。功能在此对应于针对图4解释的功能,因此在这方面不再予以重复。
参考标号列表
10壳体
12空气进入孔口
14空气离开孔口
16前空气导引叶板
18致动元件
20枢转销
22后空气导引叶板
24引导销
26引导凹槽
28联杆
30引导销
32引导凹槽
34空气导引叶板
36最大流动横截面
38第一流动横截面
40第二流动横截面
41流动翅片
42对称轴线
44平面

Claims (37)

1.一种用于车辆的空气出风口,包括:
框架形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背侧的空气进入孔口和前侧的空气离开孔口,在所述空气进入孔口和所述空气离开孔口之间形成有用于沿着从所述空气进入孔口到所述空气离开孔口的流动方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区段,其中在所述壳体中布置有多个空气导引元件,且包括用于致动所述空气导引元件的致动元件,
其中所述空气导引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和布置在所述空气离开孔口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在垂直于所述空气的所述流动方向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错开,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相互可枢转地耦接并且可在两个终端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在每个所述终端位置中,所述空气能够围绕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两侧流过,其中在至少一个终端位置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面向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和壳体壁之间形成有第一流动横截面,且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所述后端部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面向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第二流动横截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布置在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的上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可在所述两个终端位置之间沿相反方向枢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一流动横截面小于所述第二流动横截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中在所述壳体壁上布置有至少一个流动翅片,所述至少一个流动翅片限制所述第一流动横截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中所述框架形的壳体和所述流动区段具有矩形的横截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经由联杆相互耦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中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由凹槽引导,以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除了在所述终端位置之间的枢转之外实施沿着所述流动方向的平移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以前端部可枢转地支承在上壳体壁和下壳体壁之间的中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以后端部布置在壳体壁附近。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包括至少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所述至少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耦接,以使得所述至少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可在两个终端位置之间枢转,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中的第一后空气导引叶板布置在所述后端部,且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中的第二后空气导引叶板布置在所述后端部,所述第一后空气导引叶板更接近上壳体壁,且所述第二后空气导引叶板更接近下壳体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一后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第二后空气导引叶板在所述终端位置中相对于所述上壳体壁和所述下壳体壁具有不同的枢转角。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中所述空气导引元件还包括另外的空气导引叶板,所述另外的空气导引叶板安装在所述壳体中,从而能够围绕垂直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枢转轴线的枢转轴线枢转。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中所述另外的空气导引叶板可枢转地支承在所述壳体或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处。
15.一种用于车辆的空气出风口,包括:
框架形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背侧的空气进入孔口和前侧的空气离开孔口,在所述空气进入孔口和所述空气离开孔口之间形成有用于沿着从所述空气进入孔口到所述空气离开孔口的流动方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区段;
多个空气导引元件,所述多个空气导引元件布置在所述壳体中;
其中所述空气导引元件包括前空气导引叶板、上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以及下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其中所述上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下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相对于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错开;
其中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可枢转地耦接至所述上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下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以使得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所述上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下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能够作为一组在不同的终端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在一个所述终端位置中,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和壳体壁之间形成有第一流动横截面,且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的所述后端部与所述上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下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中的一个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第二流动横截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中所述上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下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中的至少一个被配置为当所述组在所述不同的终端位置之间移动时沿着所述流动方向移动并且旋转。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中所述第一流动横截面和所述第二流动横截面具有不同的大小。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中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的高度介于所述上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下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各自的高度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中对于每一个所述不同的终端位置,所述上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下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相对于所述框架形的壳体具有不同的方向。
20.一种用于车辆的空气出风口,包括框架形的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背侧的空气进入孔口(12)和前侧的空气离开孔口(14),在所述空气进入孔口(12)和所述空气离开孔口(14)之间形成有用于沿着从所述空气进入孔口(12)到所述空气离开孔口(14)的流动方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区段,其中在所述壳体(10)中布置有多个空气导引元件,且包括用于致动所述空气导引元件的致动元件(18),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导引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和布置在所述空气离开孔口(14)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在垂直于所述空气的所述流动方向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错开,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如此相互耦接:即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可在两个终端位置之间枢转,并且
当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在所述终端位置时,空气可围绕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两侧流过,其中在至少一个终端位置中,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面向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的后端部和壳体壁之间形成有第一流动横截面(38),且在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所述后端部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的面向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第二流动横截面(40)。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布置在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上游。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如此相互耦接:即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可在所述两个终端位置之间沿相反方向枢转。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动横截面(38)小于所述第二流动横截面(40)。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壁处布置有限制所述第一流动横截面(38)的至少一个流动翅片(41)。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形的壳体(10)和所述流动区段具有矩形的横截面。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经由联杆(28)相互耦接。
27.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经由带槽的引导部相互耦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以其前端部且以背离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后端部在引导弯曲部(26,32)中如此引导:即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除了在所述终端位置之间的枢转运动之外实施沿着所述流动方向的平移运动。
29.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以其背离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的前端部可枢转地支承在上壳体壁和下壳体壁之间的中间。
30.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以其背离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后端部布置在壳体壁附近。
3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至少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所述至少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如此耦接:即使得所述至少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和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可在两个终端位置之间枢转,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中的第一后空气导引叶板以其背离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后端部布置在上壳体壁附近,且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中的第二后空气导引叶板以其背离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后端部布置在下壳体壁附近。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在所述终端位置中相对于所述上壳体壁和所述下壳体壁具有不同的枢转角。
3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导引元件包括另外的空气导引叶板(34),所述另外的空气导引叶板(34)围绕垂直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枢转轴线的枢转轴线可枢转地支承在所述壳体(10)中。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空气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另外的空气导引叶板(34)可枢转地支承在所述壳体(10)或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22)处。
35.一种用于车辆的空气出风口,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背侧的空气进入孔口和前侧的空气离开孔口,在所述空气进入孔口和所述空气离开孔口之间形成有用于沿着从所述空气进入孔口到所述空气离开孔口的流动方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区段,其中在所述壳体中布置有多个空气导引元件,且包括用于致动所述空气导引元件的致动元件;
其中所述空气导引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和布置在所述空气离开孔口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在垂直于所述空气的所述流动方向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错开,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相互可枢转地耦接并且可在两个终端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在每个所述终端位置中,所述空气可围绕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两侧流过,其中在至少一个终端位置中,第一流由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面向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和固定的流动翅片限定,且第二流由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所述后端部和所述至少一个后空气导引叶板的面向所述至少一个前空气导引叶板的前端部限定。
36.一种用于车辆的空气出风口,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背侧的空气进入孔口和前侧的空气离开孔口,在所述空气进入孔口和所述空气离开孔口之间形成有用于沿着从所述空气进入孔口到所述空气离开孔口的流动方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区段;
多个空气导引元件,所述多个空气导引元件布置在所述壳体中;
其中所述空气导引元件包括前空气导引叶板、上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以及下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其中所述上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下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相对于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错开;
其中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可枢转地耦接至所述上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下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以使得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所述上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和所述下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可作为一组在不同的终端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在一个所述终端位置中,第一流由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的后端部和固定的流动翅片限定,且第二流由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的所述后端部与所述上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或所述下方的后空气导引叶板中的一个的前端部限定。
37.一种用于车辆的空气出风口,包括:框架形的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背侧的空气进入孔口(12)和前侧的空气离开孔口(14),在所述空气进入孔口(12)和所述空气离开孔口(14)之间形成有用于沿着从所述空气进入孔口(12)到所述空气离开孔口(14)的流动方向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区段,其中在所述壳体(10)中布置有多个空气导引元件,且包括用于致动所述空气导引元件的致动元件(18),
其中:
所述空气导引元件包括后空气导引叶板(22)和布置在所述空气离开孔口(14)的区域中的前空气导引叶板(16),其中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22)在垂直于所述空气的所述流动方向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16)错开,且其中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16)和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22)如此相互耦接:即使得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16)和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22)可在两个终端位置之间枢转;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16)在所述终端位置时,空气可围绕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的两侧流过,其中在至少一个终端位置中,在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面向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22)的后端部和壳体壁之间形成有第一流动横截面(38),且在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所述后端部和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22)的面向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第二流动横截面(40),其中所述后空气导引叶板(22)被配置为使空气流在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16)的方向上偏转,并且其中所述前空气导引叶板(16)被配置为使所述空气以期望的方式偏转离开所述空气离开孔口(14)。
CN201810552953.7A 2017-06-08 2018-05-31 用于车辆的空气出风口 Active CN1090172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7112616.3A DE102017112616A1 (de) 2017-06-08 2017-06-08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17112616.3 2017-06-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17221A CN109017221A (zh) 2018-12-18
CN109017221B true CN109017221B (zh) 2023-08-25

Family

ID=62567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52953.7A Active CN109017221B (zh) 2017-06-08 2018-05-31 用于车辆的空气出风口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61393B2 (zh)
EP (1) EP3412483A1 (zh)
CN (1) CN109017221B (zh)
DE (1) DE1020171126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29172B1 (ko) 2016-12-21 2022-08-0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슬림형 에어벤트의 풍향 조절 장치
DE102017130779A1 (de) 2017-08-11 2019-02-14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Optoelektronisches Halbleiterbauteil und biometrischer Sensor
CN108489064B (zh) * 2018-05-07 2023-07-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DE102018129562A1 (de) * 2018-11-23 2020-05-28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 fahrzeug sowie belüftungssystem mit einem solchen luftausströmer
GB2582663B (en) * 2019-03-29 2021-08-18 Dyson Technology Ltd Vehicle vent assembly
DE102020201478A1 (de) 2020-02-06 2021-08-12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Entlüftungsöffnung
CN111731076B (zh) * 2020-07-06 2020-11-10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风机构及使用其的汽车空调出风口
KR20220068843A (ko) 2020-11-19 2022-05-2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슬림형 에어벤트 및 이의 작동 방법
KR20220136744A (ko) 2021-04-01 2022-10-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슬림 에어벤트
FR3125108B1 (fr) * 2021-07-09 2023-06-02 Psa Automobiles Sa Système d’asservissement du pivotement de déflecteurs mobiles amont par rapport au pivotement d’un déflecteur mobile aval, présents dans un conduit d’un aérateur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KR20230017600A (ko) * 2021-07-28 2023-02-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슬림 에어벤트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3741A (zh) * 2006-09-29 2008-04-0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调器可调风口
JP2010105507A (ja) * 2008-10-29 2010-05-13 Howa Kasei Kk レジスタ
DE102009044747A1 (de) * 2009-12-03 2011-06-09 Fisch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 Co. Kg Luftleitvorrichtung zur Belüftung eines Fahrzeuginnenraums
CN105682958A (zh) * 2013-10-30 2016-06-15 施耐德博士塑料工厂有限公司 空气喷嘴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63189B4 (de) 2000-12-19 2007-04-12 Daimlerchrysler Ag Belüftungsvorrichtung
JP2008149828A (ja) * 2006-12-15 2008-07-03 Toyoda Gosei Co Ltd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JP6012131B2 (ja) * 2011-10-28 2016-10-25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JP5892127B2 (ja) * 2013-08-28 2016-03-2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16016786A (ja) 2014-07-09 2016-02-0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DE202014104226U1 (de) 2014-09-08 2014-11-12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Luftausströmer mit mehrteilig ausgebildeten Luftleitelementen
DE202015102026U1 (de) 2015-04-23 2015-06-16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Luftausströmer mit einer Einrichtung zum Steuern eines Luftstroms
KR102274115B1 (ko) * 2017-02-01 2021-07-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슬림형 에어벤트의 풍향 조절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3741A (zh) * 2006-09-29 2008-04-0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调器可调风口
JP2010105507A (ja) * 2008-10-29 2010-05-13 Howa Kasei Kk レジスタ
DE102009044747A1 (de) * 2009-12-03 2011-06-09 Fisch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 Co. Kg Luftleitvorrichtung zur Belüftung eines Fahrzeuginnenraums
CN105682958A (zh) * 2013-10-30 2016-06-15 施耐德博士塑料工厂有限公司 空气喷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354346A1 (en) 2018-12-13
DE102017112616A1 (de) 2018-12-13
US11161393B2 (en) 2021-11-02
EP3412483A1 (en) 2018-12-12
CN109017221A (zh) 2018-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17221B (zh) 用于车辆的空气出风口
CN107791794B (zh) 空气流出器
KR100772466B1 (ko) 차량의 공기 조화용 통기구
US9278607B2 (en) Air outlet directional flow controller with integrated shut-off door
US11007851B2 (en) Air nozzle device for a vehicle
CN111559225A (zh) 具有用于调节气流的空气动力学元件的通风口
CN107672420B (zh) 出风装置和具有这种出风装置的汽车
US20190315200A1 (en) Air vent for a vehicle
JP2009160981A (ja) レジスタ
CZ137096A3 (en) Device for air flow distribution
US11241941B2 (en) Blowing device of air conditioner
CN211195781U (zh) 用于将不同方向的气流引导到车辆内部的通气孔
JP5614878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CN113580887B (zh) 一种出风口装置和车内出风系统
DE112012002920T5 (de) Fahrzeug-Klimaanlage
JP6434394B2 (ja) 車両用レジスタ装置
EP2149464A1 (en) Air conditioning assembly for vehicles
CN110682767A (zh) 通气孔
CN209776100U (zh) 出风口装置、空调系统及交通工具
WO2012120980A1 (ja) 空気吹出装置
DE102005015222B3 (de) Luftdüse
JP2014141136A (ja) レジスタ
JP4269679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JP4814624B2 (ja) エアアウトレット
US20220161634A1 (en) Ventil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