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80887B - 一种出风口装置和车内出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出风口装置和车内出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80887B
CN113580887B CN202111057115.0A CN202111057115A CN113580887B CN 113580887 B CN113580887 B CN 113580887B CN 202111057115 A CN202111057115 A CN 202111057115A CN 113580887 B CN113580887 B CN 1135808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air
horizontal
guide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5711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80887A (zh
Inventor
王李洛
刘金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5711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808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80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8088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0045 priority patent/WO2023035813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808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808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出风口装置,当电机在第一角度范围内正转时,驱动水平导风件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当电机在第一角度范围内反转时,驱动水平导风件从第二位置回到第一位置,如此以便调节水平吹风方向;当电机在第二角度范围内反转时,驱动竖直导风件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当电机在第二角度范围内正转时,驱动竖直导风件从第四位置回到第三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水平导风件保持不动,如此以便调节竖直吹风方向。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出风口装置的车内出风系统。根据本发明的出风口装置,仅通过一个电机,始终驱动水平导风件或竖直导风件,在竖直导风件运动的过程中,水平导风件保持不动,从而减小电机的转动幅度,提高电机的转动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出风口装置和车内出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出风口装置和车内出风系统。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空调系统设计中,由出风口和风道组成的汽车通风系统承担了将经过处理的空气送到汽车驾驶室内,实现制冷、制热、除雾除霜、净化空气等功能。
出风口装置通过水平叶片和竖直叶片来实现左右和上下导风,出风口利用水平叶片和竖直叶片分别调节出风的上下和左右方向。
在现有技术中,常见的设置为通过一个电机来驱动水平叶片和竖直叶片中的一个,通过另一个电机来驱动水平叶片和竖直叶片中的另一个。显然,这种为每个出风口装置设置两个电机的方案将导致较大的成本和占据较大的空间。
图21给出了已知的出风口装置仅具有单个电机的方案,其中的水平叶片和竖直叶片联动,竖直叶片左右往复运动,往复的过程中通过侧面滑槽来控制水平叶片。显然,这种侧面滑槽不仅结构复杂,而且控制水平叶片效率较低,需要电机运动数周才能完成一个周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多个电机或单电机效率低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出风口装置和车内出风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出风口装置,其包括:壳体;竖直导风件,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以调节竖直吹风方向;水平导风件,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以调节水平吹风方向;一个电机,其设置为分别驱动所述竖直导风件和所述水平导风件;当所述电机在第一角度范围内正转时,驱动所述水平导风件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当所述电机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反转时,驱动所述水平导风件从所述第二位置回到所述第一位置,如此以便调节水平吹风方向;当所述电机在第二角度范围内反转时,驱动所述竖直导风件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当所述电机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正转时,驱动所述竖直导风件从所述第四位置回到所述第三位置,如此以便调节竖直吹风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所述水平导风件保持不动。
优选地,当所述电机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正转时,驱动所述竖直导风件从第五位置运动到第六位置;当所述电机在第一角度范围内反转时,驱动所述竖直导风件从所述第六位置回到所述第五位置。
优选地,当所述电机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正转或反转的过程中,所述竖直导风件保持不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介于0-60°之间。
优选地,当所述电机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正转或反转的过程中,所述水平导风件保持在第一位置不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位置为左偏转位置或右偏转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介于0-150°之间。
优选地,所述壳体提供叉开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
优选地,所述竖直导风件具有用于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挡板。
优选地,当所述电机在第一角度范围内正转或反转的过程中,所述挡板不遮挡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
优选地,所述挡板遮挡所述第一风道限定为所述第三位置,所述挡板遮挡所述第二风道限定为所述第四位置。
优选地,所述水平导风件布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和/或所述第二风道内。
优选地,所述电机通过驱动轴与所述竖直导风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机通过所述驱动轴与摆臂连接。
优选地,所述摆臂与所述水平导风件连接,使得水平导风件响应于所述摆臂的运动而运动。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止位筋和第二止位筋,所述摆臂与所述第一止位筋接触以限定所述水平导风件的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摆臂与所述第二止位筋接触以限定所述水平导风件的所述第二位置。
优选地,所述摆臂通过一组相互啮合的齿轮与所述水平导风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机通过叠加布置的第一槽盘和第二槽盘分别与所述竖直导风件和所述水平导风件连接。
优选地,当所述电机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正转或反转时,驱动与所述水平导风件连接的所述第二槽盘,而与所述竖直导风件连接的所述第一槽盘保持不动;当所述电机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正转或反转时,驱动与所述竖直导风件连接的所述第一槽盘,而与所述水平导风件连接的所述第二槽盘保持不动。
优选地,所述电机通过驱动轴与所述第一槽盘和所述第二槽盘连接,所述驱动轴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槽盘上的槽和所述第二槽盘上的槽配合的销。
根据本发明的车内出风系统,其包括两个上述的出风口装置,其中,两个出风口装置的第一位置对称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车内出风系统,其包括两个上述的出风口装置,其中,两个出风口装置的第一位置对称布置且两个出风口装置的电机共用。
优选地,该车内出风系统包括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两端分别和两个出风口装置的所述竖直导风件同轴连接。
优选地,该车内出风系统还包括一组连杆,所述一组连杆与两个出风口装置的所述水平导风件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出风口装置,形成在单组出风口中,仅通过一个电机,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正转或反转的过程中始终驱动所述水平导风件,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正转或反转的过程中始终驱动所述竖直导风件,结构简单可靠,特别地,在所述竖直导风件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运动的过程中,所述水平导风件保持不动,从而减小电机的转动幅度,提高电机的转动效率。而且,根据本发明的车内出风系统,包括由两个电机分别驱动的两组出风口,也可以将两组出风口集成在一起通过单个电机进行驱动,进一步通过减少电机数量来降低成本和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A是安装有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出风口装置的汽车的整体示意图;
图1B示出了图1A的汽车的内部;
图2A是图1B的驾驶员的右出风口AR2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图2A的爆炸图;
图3A是图2A的出风口装置的初始位置的侧向剖视图;
图3B是对应于图3A的出风口装置的正向剖视图;
图3C是对应于图3A的出风口装置的轴测图,其出于清楚的目的省略了前壳体和电机;
图4A是图2A的出风口装置的转向位置的侧向剖视图;
图4B是对应于图4A的出风口装置的正向剖视图;
图4C是对应于图4A的出风口装置的轴测图,其出于清楚的目的省略了前壳体和电机;
图5A是图2A的出风口装置的上挡风位置的侧向剖视图;
图5B是对应于图5A的出风口装置的正向剖视图;
图5C是对应于图5A的出风口装置的轴测图,其出于清楚的目的省略了前壳体和电机;
图6A是图2A的出风口装置的下挡风位置的侧向剖视图;
图6B是对应于图6A的出风口装置的正向剖视图;
图6C是对应于图6A的出风口装置的轴测图,其出于清楚的目的省略了前壳体和电机;
图7A是图2A的出风口装置的不挡风位置的侧向剖视图;
图7B是对应于图7A的出风口装置的正向剖视图;
图7C是对应于图7A的出风口装置的轴测图,其出于清楚的目的省略了前壳体和电机;
图8是图2A的出风口装置的吹风范围的示意图;
图9是图1B的驾驶员的右出风口AR2的第二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10A是图9的出风口装置的初始位置的侧向剖视图;
图10B是对应于图10A的出风口装置的轴测图,其出于清楚的目的省略了前壳体和电机;
图10C示出了对应于图10A的出风口装置的驱动轴、第一槽盘和第二槽盘的状态;
图11A是图9的出风口装置的转向位置的侧向剖视图;
图11B是对应于图11A的出风口装置的轴测图,其出于清楚的目的省略了前壳体和电机;
图11C示出了对应于图11A的出风口装置的驱动轴、第一槽盘和第二槽盘的状态;
图12A是图9的出风口装置的上挡风位置的侧向剖视图;
图12B是对应于图12A的出风口装置的轴测图,其出于清楚的目的省略了前壳体和电机;
图12C示出了对应于图12A的出风口装置的驱动轴、第一槽盘和第二槽盘的状态;
图13A是图9的出风口装置的下挡风位置的侧向剖视图;
图13B是对应于图13A的出风口装置的轴测图,其出于清楚的目的省略了前壳体和电机;
图13C示出了对应于图13A的出风口装置的驱动轴、第一槽盘和第二槽盘的状态;
图14A是图9的出风口装置的不挡风位置的侧向剖视图;
图14B是对应于图14A的出风口装置的轴测图,其出于清楚的目的省略了前壳体和电机;
图14C示出了对应于图14A的出风口装置的驱动轴、第一槽盘和第二槽盘的状态;
图15A是图1B的驾驶员的左出风口AR1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B是图15A的爆炸图;
图16A是图15A的出风口装置的初始位置的侧向剖视图;
图16B是对应于图16A的出风口装置的轴测图,其出于清楚的目的省略了前壳体和电机;
图17A是图15A的出风口装置的转向位置的侧向剖视图;
图17B是对应于图17A的出风口装置的轴测图,其出于清楚的目的省略了前壳体和电机;
图18A是包括图1B的副驾驶员的左出风口AR3和右出风口AR4的车内出风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B是图18A的爆炸图;
图19A是图18A的车内出风系统的初始位置的俯视图;
图19B是对应于图19A的车内出风系统的正向剖视图;
图20A是图18A的车内出风系统的转向位置的俯视图;
图20B是对应于图20A的车内出风系统的正向剖视图;
图21是现有技术中的出风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
如图1A-图1B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出风口装置,用于提供气流吹风方向,可以形成为驾驶员的左出风口AR1,也可以形成为驾驶员的右出风口AR2,这两个出风口AR1,AR2相对独立地安装;根据本发明的出风口装置,可以形成为副驾驶员的左出风口AR3,也可以形成为副驾驶员的右出风口AR4,这两个出风口AR3,AR4集成安装为一体。
实施例1
如图2A-图2B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出风口装置形成为驾驶员的右出风口AR2,其包括壳体10,竖直导风件20、水平导风件30、电机40和机构50,其中,竖直导风件20被安装在壳体10的内部的后方以调节竖直吹风方向,水平导风件30被安装在壳体10的内部的前方以调节水平吹风方向,电机40被安装在壳体10的外部的侧面并通过机构50分别连接竖直导风件20和水平导风件30以分别驱动竖直导风件20和水平导风件30。
如图2B所示,壳体10包括前壳体11、后壳体12、分风件13、安装板14、左止位筋15(即第一止位筋)和右止位筋16(即第二止位筋),其中,用于限定出风口前端的前壳体11和用于限定进气口后端的后壳体12安装在一起以限定出风道,分风件13被安装在前壳体11和后壳体12之间以将风道划分为上风道(即第一风道)和下风道(即第二风道),用于安装电机40的安装板14被安装在后壳体12的侧面,左止位筋15和右止位筋16被安装在后壳体12的侧面,机构50被安装在后壳体12和安装板14之间并与电机40连接。
如图2B所示,竖直导风件20包括安装轴21和挡板22,其中,安装轴21的两端分别插入后壳体12的轴孔121内可转动地安装,挡板22平行于安装轴21延伸并相对固定于安装轴21以随其旋转,从而调节竖直吹风方向。
如图2B所示,水平导风件30包括支架31、连接板32、连杆33、叶片34和转轴35,其中,用于安装分风件13的支架31被安装在前壳体11和后壳体12的接口处,连接板32被安装在后壳体12上,通过连杆33联动的多个叶片34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支架31和连接板32上以使得叶片34围绕着转轴35转动,从而分别在上风道和下风道中调节水平吹风方向。
如图2B所示,机构50包括驱动轴51、摆臂52、扭簧53、一级连杆54和二级连杆55,其中,驱动轴51的一端穿过后壳体12与竖直导风件20连接,另一端与电机40连接以通过电机40来驱动竖直导风件20。驱动轴51提供可推动摆臂52转动的推块511。摆臂52安装在驱动轴51上并通过一级连杆54和二级连杆55与水平导风件30连接以通过电机40来驱动水平导风件30。扭簧53安装在驱动轴51上以向摆臂52提供回复力。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吹风方向的调节。
如图3A-图3C所示,在初始位置,竖直导风件20的挡板22邻近上风道且面朝后壳体12的顶壁(即第五位置)而不阻挡气流,摆臂52在扭簧53的作用下与左止位筋15贴合接触,电机40无法驱动摆臂52逆时针转动,故水平导风件30的叶片34无法再向左偏转,以此限定了叶片34的左偏转位置(即第一位置)。此时,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流经过上风道和下风道且在叶片34的导向下从出气口朝向驾驶员的右中侧吹风,对应于图8中的圆圈E的吹风范围。
首先,电机40顺时针旋转,通过驱动轴51带动竖直导风件20顺时针旋转,继而带动挡板22始终面朝后壳体12的顶壁顺时针移动。同时,驱动轴51上的推块511推动摆臂52也顺时针转动,因而拉动一级连杆54和二级连杆55,继而控制水平导风件30的叶片34向右转,直到摆臂52旋转至与右止位筋16贴合接触,如图4C所示,电机40无法驱动摆臂52继续顺时针转动,故水平导风件30的叶片34无法再向右偏转,以此限定了叶片34的右偏转位置(即第二位置),如图4B所示。同时,挡板22移动至如图4A所示的位置(即第六位置)而不阻挡气流。这个过程中,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流始终经过上风道和下风道从出气口吹出,使得吹出气流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不变,并且,随着叶片34从左到右的偏转,出风口的吹风范围对应于图8中的从圆圈E移动至圆圈F,如此以便实现从对人吹切换成避人吹。在本实施例中,从叶片的左偏转位置到右偏转位置,电机40顺时针转动的第一角度范围为40°。应该理解,该第一角度范围可以在60°的范围内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接下来,电机40逆时针旋转,通过驱动轴51带动竖直导风件20上的挡板22逆时针从其第六位置回到第五位置而不阻挡气流,如图3A所示,同时又通过驱动轴51上的推块511推动摆臂52逆时针旋转,继而带动叶片34向左转,直至摆臂52重新与左止位筋15贴合接触,如图3C所示,电机40无法驱动摆臂52继续逆时针转动,叶片34回到左偏转位置,如图3B所示。这个过程中,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流还是经过上风道和下风道且在叶片34的导向下从图8中的圆圈F吹到圆圈E,如此以便实现从避人吹切换成对人吹。在本实施例中,电机40从对应于图3A-图3C的初始位置顺时针转动40°到对应于图4A-图4C的转向位置,再从该转向位置逆时针转动40°回到对应于图3A-图3C的初始位置,整个过程都不影响竖直方向的风向调节,仅控制水平方向的风向调节,并且吹风方向在E点和F点之间运动,以实现对人吹和避人吹的切换。
接下来,电机40继续逆时针旋转,摆臂52由于左止位筋15的干涉而保持不动,故水平导风件30的叶片34保持在左偏转位置。电机40带动挡板22继续逆时针旋转,从而挡板22从第五位置逐渐转动至面朝上风道的位置(即第三位置)以逐渐减少经过上风道的气流直至完全阻挡流向上风道的气流,如图5A-图5C所示,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流经上风道的气流的减少,出风口的吹风范围从对应于图8中的圆圈E移动至圆圈G,如此以便实现驾驶员上躯干吹风。
接下来,电机40继续逆时针旋转,摆臂52由于左止位筋15干涉而继续保持不动,故水平导风件30的叶片34继续保持在左偏转位置。电机40带动挡板22继续逆时针旋转,使得挡板22从第三位置逐渐转动至面朝下风道的位置(即第四位置)以逐渐减少经过下风道的气流直至完全阻挡流向下风道的气流,如图6A-图6C所示,在这个过程中,流经上风道的气流越来越多,而流经下风道的气流越来越少,出风口的吹风范围逐渐从对应于图8中的圆圈G移动至圆圈H,如此以便实现驾驶员的右侧上下扫风。在本实施例中,从第三位置到第四位置,电机40逆时针转动的第二角度范围为120°。应该理解,该第二角度范围可以在150°的范围内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接下来,如图7A-图7C所示,电机40继续逆时针旋转,摆臂52由于左止位筋15的干涉而继续保持不动,故水平导风件30的叶片34继续保持在左偏转位置。电机40带动挡板22逆时针旋转,使得挡板22从第四位置转动至面朝后壳体12的底壁而不阻挡气流,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流经下风道的气流的增加,出风口的吹风范围对应于从图8中的圆圈H移动至圆圈E,如此以便实现驾驶员下躯干吹风。
实施例2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出风口装置同样形成为驾驶员的右出风口AR2,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驱动竖直导风件20和水平导风件30的机构,如图9所示,第二实施例的机构包括驱动轴56、第一槽盘57和第二槽盘58,其中,驱动轴56提供分别与第一槽盘57和第二槽盘58配合的销561、562。具体地,第一销561插入与竖直导风件20连接的第一槽盘57的槽中配合,第二销562插入与水平导风件30连接的第二槽盘58的槽中配合。参见图10C,第一槽盘57的槽包括连接贯通的第一槽571和第二槽572,第二槽盘58的槽包括连接贯通的第一槽581和第二槽582。同时,驱动轴56还连接电机40,从而通过电机40驱动竖直导风件20和水平导风件30。如此,驱动轴56、第一槽盘57和第二槽盘58代替驱动轴51、摆臂52和扭簧53,实现相似功能。
如图10A-图10C所示,在初始位置,驱动轴56的第一销561位于第一槽盘57的第一槽571和第二槽572的交接处K1,使得竖直导风件20的挡板22邻近上风道且面朝后壳体12的顶壁(即第五位置)而不阻挡气流。驱动轴56上的第二销562位于第二槽盘58的第一槽581和第二槽582的交接处N1,使得水平导风件30的叶片34处于左偏转位置(即第一位置)。此时,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流经过上风道和下风道且在上风道和下风道的叶片34的导向下从出气口朝向驾驶员的右中侧吹风,对应于图8中的圆圈E的吹风范围。
首先,电机40顺时针旋转,带动驱动轴56顺时针旋转,如图11C所示,第一销561从第一槽盘57的交接处K1沿第一槽571顺时针移动,由于第一槽571设计成以第一槽盘57的旋转中心为圆心的圆弧槽,所以第一销561在第一槽571中的移动不会带动第一槽盘57转动,即竖直导风件20保持不动,挡板22保持在第五位置,如图11A所示;与此同时,第二销562从第二槽盘58的交接处N1沿第二槽582顺时针移动,驱动了第二槽盘58顺时针运动,继而带动水平导风件30的叶片34向右转,直至第二销562移动到第二槽582的末端,此时,水平导风件30的叶片34无法再向右偏转,以此限定了叶片34的右偏转位置(即第二位置),如图11B所示。这个过程中,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流始终经过上风道和下风道从出气口吹出,使得吹出气流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不变,并且,随着叶片34从左到右的偏转,出风口的吹风范围对应于图8中的从圆圈E移动至圆圈F,如此以便实现从对人吹切换成避人吹。在本实施例中,从叶片的左偏转位置到右偏转位置,电机40顺时针转动的第一角度范围为40°。应该理解,该第一角度范围可以在60°的范围内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接下来,电机40逆时针旋转,带动驱动轴56逆时针旋转,第一销561在第一槽盘57的第一槽571中逆时针移动,同上所述,第一槽盘57保持不动,即竖直导风件20的挡板22保持在第五位置不动,如图10A所示。与此同时,第二销562从第二槽盘58的末端沿逆时针移动,从而驱动第二槽盘58逆时针运动,带动水平导风件30的叶片34向左转,直至第二销562回到第二槽盘58的第一槽581和第二槽582的交接处N1,叶片34回到左偏转位置,同时,第一销561回到第一槽盘57的第一槽571和第二槽572的交接处K1,如图10B-图10C所示。这个过程中,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流还是经过上风道和下风道且在叶片34的导向下从图8中的圆圈F吹到圆圈E,如此以便实现从避人吹切换成对人吹。在本实施例中,电机40从图10A-图10C的初始位置顺时针转动40°到图11A-图11C的转向位置,再从该位置逆时针转动40°回到图3A-图3C的初始位置,整个过程都不影响上下风向调节,仅控制左右方向的风向调节,吹风方向在E点和F点之间运动,以实现对人吹和避人吹的切换。
接下来,电机40继续逆时针旋转,如图12A-图12C所示,第一销561从第一槽盘57的交接处K1沿第二槽572逆时针移动,从而驱动第一槽盘57,继而带动挡板22从第五位置向上风道逆时针旋转,直至转动至面朝上风道(即第三位置),以逐渐减少经过上风道的气流直至完全阻挡流向上风道的气流。这个过程中,第二销562从第二槽盘58的交接处N1沿第一槽581逆时针移动,由于第一槽581设计成以第二槽盘58的旋转中心为圆心的圆弧槽,所以第二销562在第一槽581中的移动不会带动第二槽盘58转动,因此,水平导风件30的叶片34保持在左偏转位置。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流经上风道的气流的减少,出风口的吹风范围从对应于图8中的圆圈E沿上箭头移动至圆圈G,如此以便实现驾驶员上躯干吹风。
接下来,电机40继续逆时针旋转,如图13A-图13C所示,第一销561沿第一槽盘57的第二槽572继续逆时针移动,带动挡板22逆时针旋转,使得挡板22从阻挡上风道的第三位置逐渐转动到面朝下风道的第四位置以逐渐阻挡流向下风道的气流。同时,第二销562在第二槽盘58的第一槽581中继续逆时针移动,同上所述,并不会带动第二槽盘58转动,水平导风件30的叶片34保持在左偏转位置。这个过程中,流经上风道的气流越来越多,而流经下风道的气流越来越少,出风口的吹风范围逐渐从对应于图8中的圆圈G移动至圆圈H,如此以便实现驾驶员的右侧上下扫风。在本实施例中,从第三位置到第四位置,电机40逆时针转动的第二角度范围为120°。应该理解,该第二角度范围可以在150°的范围内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接下来,电机40继续逆时针旋转,如图14A-图14B所示,第一销561沿第一槽盘57的第二槽572继续逆时针移动,带动挡板22逆时针旋转,使得挡板22从阻挡下风道的第四位置转动至面朝后壳体12的底壁而不阻挡气流。同时,第二销562在第二槽盘58的第一槽581中继续逆时针移动,同上所述,并不会带动第二槽盘58转动,水平导风件30的叶片34保持在左偏转位置,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流经下风道的气流的增加,出风口的吹风范围对应于从图8中的圆圈H移动至圆圈E,如此以便实现驾驶员下躯干吹风。
实施例3
如图15A-图15B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出风口装置形成为驾驶员的左出风口AR1。为保持左出风口AR1和右出风口AR2具有尽量多的通用零件,在第一实施例的右出风口AR2的基础上,将与一级连杆54连接的二级连杆55替换成一组相互啮合的齿轮550,59而衍生出本实施例的左出风口AR1,从而通过相互啮合的齿轮550,59与水平导风件30连接。如此,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如图16A-图16B所示,在初始位置,竖直导风件20的挡板22邻近上风道且面朝后壳体12的顶壁(即第五位置)而不阻挡气流,水平导风件30的叶片34处于右偏转位置(即第二位置),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流经过上风道和下风道且在上风道和下风道的叶片34的导向下从出气口朝向驾驶员的左侧吹风,对应于图8中的圆圈A的吹风范围。
首先,电机40顺时针旋转,带动挡板22顺时针旋转,在这个过程中,挡板22始终邻近后壳体12的顶壁移动而不阻挡气流。电机40顺时针转动时,驱动摆臂52顺时针旋转,继而拉动一级连杆54,又带动齿轮550,59互相啮合转动,最后驱动水平导风件30的叶片34向左转,直到摆臂52旋转至与右止位筋16贴合接触,如图17B所示。同时,竖直导风件20的挡板22旋转至如图17A所示的位置(即第六位置),水平导风件30的叶片34处于左偏转位置(即第一位置)。这个过程中,从进气口进入的气流始终经过上风道和下风道从出气口吹出,使得吹出气流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不变,并且,随着叶片34从右到左的偏转,出风口的吹风范围对应于图8中的从圆圈A移动至圆圈B,如此以便实现从对人吹切换成避人吹。接下来的运动过程可参见第一实施例,调节方向依次对应于图8中的从圆圈B朝向圆圈A,从圆圈A朝向点C区域,从点C区域朝向点D区域,从点D区域回到圆圈A。
实施例4
如图18A-图18B所示,根据本发明的车内出风系统形成为一体式的副驾驶员的左出风口AR3和右出风口AR4,即集成出风口,通过共用一个电机和一个机构将两个出风口集成可以达到进一步减少电机和简化机构的目的。其中,左出风口AR3与第三实施例的左出风口AR1相似。右出风口AR4的竖直导风件20和水平导风件30与右出风口AR1相同。
具体地,前壳体110和分风件130安装连接后同时覆盖左出风口AR3的后壳体120和右出风口AR4的后壳体121,后壳体120,121分别布置在安装板140的相对两侧;电机40的扭矩通过一组啮合的主动齿轮63与从动齿轮62传递至驱动轴510。从动齿轮62套接在驱动轴510上,驱动轴510与左出风口AR3的连接方式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驱动轴的连接方式相同,驱动轴510的右端穿过后壳体121与右出风口AR4的竖直导风件20连接,以便实现左出风口AR3的竖直导风件20和右出风口AR4的竖直导风件20同步运动。齿轮551通过一组连杆5511、60、61与右出风口AR4的叶片34连接,一方面通过与齿轮551啮合的齿轮59来驱动左出风口AR3的水平导风件30,另一方面通过与齿轮551连接的一组连杆5511、60、61来驱动右出风口AR4的水平导风件30。
如图19A-图19B所示,在初始位置,左出风口AR3向右吹风,吹风位置对应于图8中的圆圈A的吹风范围,右出风口AR4向左吹风,吹风位置对应于图8中的圆圈E的吹风范围。
电机40顺时针转动,控制水平导风件30的叶片34转动,如图20A-图20B所示,左出风口AR3向左吹风,吹风位置对应于图8中的圆圈B的吹风范围,右出风口AR4向右吹风,吹风位置对应于图8中的圆圈F的吹风范围,使得吹风方向从对人吹风切换到避人吹风。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例如发明概念等)已经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在本专利文件的说明书中描述和/或在图中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仅以举例的方式提出,并不打算作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如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和/或图中所说明的本发明中所体现的发明概念的元素的结构和/或安排仅是说明性的。尽管在本专利文件中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示例性实施例和替代性实施例的主题事项的等同物、修改、变化等是可能的,并被认为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所有这些主题事项(例如修改、变化、实施例、组合、等同物等)都旨在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还应注意的是,在示例性实施例的配置和/或安排中(例如在概念、设计、结构、装置、形式、装配、构造、手段、功能、系统、过程/方法、步骤、过程/方法步骤的顺序、操作、操作条件、性能、材料、组成、组合等方面)可以做出各种/其他修改、变化、替代、等同、改变、遗漏等)而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所有这些主题(例如修改、变化、实施例、组合、等同物等)都旨在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打算局限于本专利文件的说明书和/或图中所描述的主题(如细节、结构、功能、材料、行为、步骤、顺序、系统、结果等)。考虑到本专利文件的权利要求将被适当地解释为涵盖本发明主题的完整范围(例如包括任何和所有这样的修改、变化、实施例、组合、等同物等);应理解本专利文件中使用的术语是为了提供示范性实施例的主题的描述,而不是作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
还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本发明可以包括常规技术(例如在示例性实施例、修改、变化、组合、等价物中实施和/或集成的技术),或者可以包括任何其他适用技术(现在和/或未来),具有执行说明书中描述的功能和过程/操作和/或图中说明的能力。所有这些技术(例如以实施例、修改、变化、组合、等同物等方式实现的技术)都被认为是在本专利文件的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出风口装置包括:
壳体;
竖直导风件,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以调节竖直吹风方向;
水平导风件,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以调节水平吹风方向;
一个电机,其设置为分别驱动所述竖直导风件和所述水平导风件;
当所述电机在第一角度范围内正转时,驱动所述水平导风件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当所述电机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反转时,驱动所述水平导风件从所述第二位置回到所述第一位置,如此以便调节水平吹风方向;所述壳体提供叉开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竖直导风件具有用于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挡板,当所述电机在第一角度范围内正转或反转的过程中,所述挡板不遮挡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
当所述电机在第二角度范围内反转时,驱动所述竖直导风件从第三位置运动到第四位置,当所述电机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正转时,驱动所述竖直导风件从所述第四位置回到所述第三位置,如此以便调节竖直吹风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所述水平导风件保持不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机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正转时,驱动所述竖直导风件从第五位置运动到第六位置;当所述电机在第一角度范围内反转时,驱动所述竖直导风件从所述第六位置回到所述第五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机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正转或反转的过程中,所述竖直导风件保持不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度范围介于0-6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机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正转或反转的过程中,所述水平导风件保持在第一位置不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为左偏转位置或右偏转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介于0-150°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遮挡所述第一风道限定为所述第三位置,所述挡板遮挡所述第二风道限定为所述第四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导风件布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和/或所述第二风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通过驱动轴与所述竖直导风件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通过所述驱动轴与摆臂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与所述水平导风件连接,使得水平导风件响应于所述摆臂的运动而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止位筋和第二止位筋,所述摆臂与所述第一止位筋接触以限定所述水平导风件的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摆臂与所述第二止位筋接触以限定所述水平导风件的所述第二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通过一组相互啮合的齿轮与所述水平导风件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通过叠加布置的第一槽盘和第二槽盘分别与所述竖直导风件和所述水平导风件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机在所述第一角度范围内正转或反转时,驱动与所述水平导风件连接的所述第二槽盘,而与所述竖直导风件连接的所述第一槽盘保持不动;当所述电机在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内正转或反转时,驱动与所述竖直导风件连接的所述第一槽盘,而与所述水平导风件连接的所述第二槽盘保持不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通过驱动轴与所述第一槽盘和所述第二槽盘连接,所述驱动轴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槽盘上的槽和所述第二槽盘上的槽配合的销。
18.一种车内出风系统,其包括两个根据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出风口装置的第一位置对称布置。
19.一种车内出风系统,其包括两个根据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出风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出风口装置的第一位置对称布置且两个出风口装置的电机共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内出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车内出风系统包括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两端分别和两个出风口装置的所述竖直导风件同轴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内出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车内出风系统还包括一组连杆,所述一组连杆与两个出风口装置的所述水平导风件连接。
CN202111057115.0A 2021-09-09 2021-09-09 一种出风口装置和车内出风系统 Active CN1135808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57115.0A CN113580887B (zh) 2021-09-09 2021-09-09 一种出风口装置和车内出风系统
PCT/CN2022/110045 WO2023035813A1 (zh) 2021-09-09 2022-08-03 一种出风口装置和车内出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57115.0A CN113580887B (zh) 2021-09-09 2021-09-09 一种出风口装置和车内出风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80887A CN113580887A (zh) 2021-11-02
CN113580887B true CN113580887B (zh) 2023-03-07

Family

ID=78241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57115.0A Active CN113580887B (zh) 2021-09-09 2021-09-09 一种出风口装置和车内出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80887B (zh)
WO (1) WO20230358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80887B (zh) * 2021-09-09 2023-03-07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出风口装置和车内出风系统
CN117445626B (zh) * 2023-12-25 2024-03-08 宁波舜宇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电机控制汽车出风口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26591A (zh) * 2019-05-14 2019-08-16 慧鱼汽车系统(太仓)有限公司 电动隐藏出风口机构、空调设备及机动车
CN110228354A (zh) * 2019-06-10 2019-09-13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出风口及包括其的车辆
EP3702185A1 (en) * 2019-02-27 2020-09-02 Ningbo Joysonquin Automotive Systems Holding Co., Ltd Air outlet devic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vehicle
CN112549912A (zh) * 2021-02-22 2021-03-26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的叶片运动方法及所采用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74167A (ja) * 2001-03-14 2002-09-25 Nippon Plast Co Ltd 風向調整装置
CN210861602U (zh) * 2019-10-23 2020-06-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出风部件以及空调器
CN112060873A (zh) * 2020-09-30 2020-12-11 英华利汽车模具系统(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隐藏式叶片结构的空调出风口、空调器及导风方法
CN113580887B (zh) * 2021-09-09 2023-03-07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出风口装置和车内出风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02185A1 (en) * 2019-02-27 2020-09-02 Ningbo Joysonquin Automotive Systems Holding Co., Ltd Air outlet devic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vehicle
CN110126591A (zh) * 2019-05-14 2019-08-16 慧鱼汽车系统(太仓)有限公司 电动隐藏出风口机构、空调设备及机动车
CN110228354A (zh) * 2019-06-10 2019-09-13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出风口及包括其的车辆
CN112549912A (zh) * 2021-02-22 2021-03-26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的叶片运动方法及所采用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35813A1 (zh) 2023-03-16
CN113580887A (zh) 2021-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80887B (zh) 一种出风口装置和车内出风系统
KR100772466B1 (ko) 차량의 공기 조화용 통기구
JP5772775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CN111055657B (zh) 用于汽车的通风口
EP0174660B1 (en)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CN114056057B (zh) 用于交通工具的通风口装置
CN111703275A (zh) 排气装置
US4840113A (en) Louver vent for the ventilation of a motor vehicle passenger compartment
CN110920350B (zh) 用于汽车的通风口
CN111559226B (zh) 汽车出风口结构
CN112440677B (zh) 叶片组结构、车辆的空调出风口结构及车辆
WO2007061039A1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10576723A (zh) 一种出风口结构
EP3372428B1 (en) Internal air vent for vehicles
WO2018030022A1 (ja) 空気吹出装置
CN113715582A (zh) 一种出风装置
WO2020180583A1 (en) Air vent for a vehicle, and ventilation system having such an air vent
CN114132151B (zh) 一种出风装置
EP4279302A1 (en) Air outlet assembly, and vehicle
CN112440678B (zh) 叶片装置、车辆空调的出风结构、车辆空调系统和车辆
CN112440676B (zh) 车辆的空调出风口结构、空调系统和车辆
JP2015067188A (ja) 送風装置
CN115139755A (zh) 出风装置及包括其的车辆
CN110682767A (zh) 通气孔
JP5680478B2 (ja) 風向調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