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78133A - 绕线装置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绕线装置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78133A
CN108878133A CN201810447556.3A CN201810447556A CN108878133A CN 108878133 A CN108878133 A CN 108878133A CN 201810447556 A CN201810447556 A CN 201810447556A CN 108878133 A CN108878133 A CN 1088781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control
wire rod
wire
bear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4755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78133B (zh
Inventor
山口千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878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781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781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781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64Winding non-flat conductive wires, e.g. rods, cables or cords
    • H01F41/069Winding two or more wires, e.g. bifilar winding
    • H01F41/07Twis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64Winding non-flat conductive wires, e.g. rods, cables or cords
    • H01F41/069Winding two or more wires, e.g. bifilar win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026Doubling winders, i.e. for winding two or more parallel yarns on a bobbin, e.g. in preparation for twisting or weav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8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 B65H54/2848Arrangements for aligned winding
    • B65H54/2854Detection or control of aligned winding or reversal
    • B65H54/2869Control of the rotating speed of the reel or the traversing speed for aligned win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8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 B65H54/2896Fl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82Devices for guiding or positioning the winding material on the form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82Devices for guiding or positioning the winding material on the former
    • H01F41/088Devices for guiding or positioning the winding material on the former using revolving fl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94Tensioning or brak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96Dispensing or feed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0Connecting leads to wind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6Wi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7Ta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7/00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Supports therefor
    • B65H57/26Supports for gu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2017/0093Common mode choke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oil Win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REA)
  • Win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抑制线材在线材送出机构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产生扭结的绕线装置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绕线装置具备: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其具有供第一线材和第二线材插通的第一线材路径孔和第二线材路径孔;卷绕驱动部,其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围绕芯部公转,以将第一线材和第二线材边缠绕边卷绕于线圈部件的芯部;旋转部,其使芯部自转;以及控制机构,其控制卷绕驱动部和旋转部。控制机构具有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基于规定条件,对上述第一控制和上述第二控制做切换,在第一控制中,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第一旋转方向公转,使芯部向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方向亦即第二旋转方向自转,在第二控制中,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第二旋转方向公转,使芯部向第一旋转方向自转。

Description

绕线装置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绕线装置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在线圈部件的芯部卷绕2根线材而能够形成线圈的绕线装置,公知有使能够送出2根线材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围绕芯部公转,由此,使2根线材卷绕于芯部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样的绕线装置为了使具有规定的张力的线材卷绕于芯部,具备对线材的张力进行控制并将该线材送出至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线材送出机构(张紧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1132号公报
然而,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相对于芯部公转时,由于线材成为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供线材插通的路径孔内接触了的状态,所以存在线材单个扭转的情况。由此,存在线材在线材送出机构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产生扭结之虞。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线材在线材送出机构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产生扭结的绕线装置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解决上述课题的绕线装置是在芯部卷绕有多个线材的线圈部件的绕线装置,具备: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其具有供上述多个线材插通的线材路径孔;线材送出机构,其将上述多个线材向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送出,并向上述多个线材给予张力;卷绕驱动部,其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围绕上述芯部公转,以将上述多个线材边缠绕边卷绕于上述芯部;旋转部,其使上述芯部自转;以及控制部,其控制上述卷绕驱动部和上述旋转部,其中,上述控制部具有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基于规定条件对上述第一控制和上述第二控制做切换,在第一控制中,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第一旋转方向公转,使上述芯部向与上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方向亦即第二旋转方向自转,第二控制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公转,使上述芯部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自转。
根据该结构,第一控制中的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方向与第二控制中的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方向成为相反的方向。而且,基于规定条件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做切换,因此,即使通过第一控制使多个线材分别产生了扭转,也通过第二控制使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减少。因此,与仅通过第一控制或者仅通过第二控制在芯部卷绕多个线材的情况相比,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减少。因此,能够抑制线材在线材送出机构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产生扭结。
解决上述课题的绕线装置是在芯部卷绕有多个线材的线圈部件的绕线装置,具备: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其具有供上述多个线材插通的线材路径孔;线材送出机构,其将上述多个线材向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送出,并向上述多个线材给予张力;卷绕驱动部,其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围绕上述芯部公转,以将上述多个线材边缠绕边卷绕于上述芯部;以及控制部,其控制上述卷绕驱动部,上述控制部具有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基于规定条件,对上述第一控制和上述第二控制做切换,在第一控制中,不使上述芯部自转,而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第一旋转方向公转,第二控制不上述芯部自转,而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与上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方向亦即第二旋转方向公转。
根据该结构,第一控制中的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方向与第二控制中的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方向成为相反的方向。而且,基于规定条件,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做切换,因此,即使通过第一控制使多个线材分别产生了扭转,也通过第二控制使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减少。因此,与仅通过第一控制或者仅通过第二控制在芯部卷绕多个线材的情况相比,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减少。因此,能够抑制线材在线材送出机构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产生扭结。
在上述绕线装置的一个方式中,上述规定条件是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圈数,上述第一控制中的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圈数与上述第二控制中的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圈数互为相等。
根据该结构,第一控制中的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量与第二控制中的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量大体相等。因此,通过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做切换,使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大体消失,因此能够抑制线材在线材送出机构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产生扭结。
在上述绕线装置的一个方式中,上述规定条件是上述线圈部件的制品数,在上述卷绕工序中,反复进行基于上述第一控制对于一个芯部卷绕上述多个线材、基于上述第二控制对于下一个芯部卷绕上述多个线材的循环。
根据该结构,针对每个芯部,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做切换,因此第一控制中的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量与第二控制中的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量大体相等。因此,切换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由此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大体消失,因此能够抑制线材在线材送出机构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产生扭结。
在上述绕线装置的一个方式中,上述第一控制中的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相对于上述芯部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与上述第二控制中的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相对于上述芯部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互为相等。
根据该结构,第一控制中的卷绕于芯部的每一匝的多个线材彼此的扭转次数与第二控制中的卷绕于芯部的每一匝的多个线材彼此的扭转次数相等。因此,能够抑制线圈部件的性能产生差别。
在上述绕线装置的一个方式中,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多个线材上的位于上述芯部与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的部分相互形成了缠绕的点位数亦即缠绕点位数到达了上限值时,优先于上述规定条件,对上述第一控制和上述第二控制进行切换。
多个线材上的位于芯部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的部分伴随着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而出现缠绕。若该缠绕点位数过度增多,则多个线材上的位于芯部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的部分全部成为多个线材已发生缠绕的状态,从而存在对多个线材施加过度的张力之虞。对于该点,根据该结构,在缠绕点位数到达了上限值时,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进行切换,因此能够抑制因多个线材上的位于芯部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的部分在多个线材上的缠绕而引起对多个线材施加过度的张力这种情况出现。
解决上述课题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是在芯部卷绕有多个线材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具有:芯部准备工序,准备上述芯部;卷绕开始工序,通过线材送出机构向多个线材给予张力,并将插通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线材路径孔的上述多个线材中的卷绕开始的端部钩挂于上述芯部的与上述卷绕开始的端部对应的电极;卷绕工序,使上述芯部自转,并且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与上述芯部的自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公转,而使上述多个线材边缠绕边卷绕于上述芯部;卷绕结束工序,将上述多个线材中的卷绕结束的端部钩挂于上述芯部的与上述卷绕结束的端部对应的电极;以及固定工序,使上述卷绕开始的端部固定于上述芯部的与上述卷绕开始的端部对应的电极,使上述卷绕结束的端部固定于上述芯部的与上述卷绕结束的端部对应的电极,在上述卷绕工序中,基于规定条件,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做切换,在第一控制中,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第一旋转方向公转,使上述芯部向与上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方向亦即第二旋转方向自转,第二控制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公转,使上述芯部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自转。
根据该结构,第一控制中的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方向与第二控制中的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方向成为相反的方向。而且,基于规定条件,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做切换,因此,即使通过第一控制使多个线材分别产生了扭转,也通过第二控制使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减少。因此,与仅通过第一控制或者仅通过第二控制在芯部卷绕多个线材的情况相比,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减少。因此,能够抑制线材在线材送出机构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产生扭结。
解决上述课题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是在芯部卷绕有多个线材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具有:芯部准备工序,其准备上述芯部;卷绕开始工序,通过线材送出机构向多个线材给予张力,并将插通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线材路径孔中的上述多个线材上的卷绕开始的端部钩挂于上述芯部的与上述卷绕开始的端部对应的电极;卷绕工序,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围绕上述芯部公转,而使上述多个线材边缠绕边卷绕于上述芯部;卷绕结束工序,将上述多个线材中的卷绕结束的端部钩挂于上述芯部的与上述卷绕结束的端部对应的电极;以及固定工序,其使上述卷绕开始的端部固定于上述芯部的与上述卷绕开始的端部对应的电极,使上述卷绕结束的端部固定于上述芯部的与上述卷绕结束的端部对应的电极,在上述卷绕工序中,基于规定条件,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做切换,在第一控制中,不使上述芯部自转,而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第一旋转方向公转,在第二控制中,不使上述芯部自转,而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与上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方向亦即第二旋转方向公转。
根据该结构,第一控制中的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方向与第二控制中的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方向成为相反的方向。而且,基于规定条件,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做切换,因此,即使通过第一控制使多个线材分别产生了扭转,也通过第二控制使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减少。因此,与仅通过第一控制或者仅通过第二控制在芯部卷绕多个线材的情况相比,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减少。因此,能够抑制线材在线材送出机构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产生扭结。
在上述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个方式中,上述规定条件是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圈数,在上述卷绕工序中,上述第一控制中的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圈数与上述第二控制中的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圈数互为相等。
根据该结构,第一控制中的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量与第二控制中的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量大体相等。因此,通过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做切换,使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大体消失,因此,能够抑制线材在线材送出机构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产生扭结。
在上述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个方式中,上述规定条件是上述线圈部件的制品数,在上述卷绕工序中,反复进行基于上述第一控制对于一个芯部卷绕上述多个线材、基于上述第二控制对于下一个芯部卷绕上述多个线材的循环。
根据该结构,针对每个芯部,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做切换,因此,第一控制中的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量与第二控制中的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量大体相等。因此,通过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做切换,使多个线材各自的扭转大体消失,因此,能够抑制线材在线材送出机构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产生扭结。
在上述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个方式中,在上述卷绕工序中,上述第一控制中的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相对于上述芯部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与上述第二控制中的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相对于上述芯部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互为相等。
根据该结构,第一控制中的卷绕于芯部的每一匝的多个线材的缠绕点位数与第二控制中的卷绕于芯部的每一匝的多个线材的缠绕点位数相等。因此,能够抑制线圈部件的性能产生差别。
在上述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个方式中,在上述卷绕工序中,在上述多个线材上的位于上述芯部与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的部分相互形成了缠绕的点位数亦即缠绕点位数到达了上限值时,优先于上述规定条件,对上述第一控制和上述第二控制进行切换。
多个线材上的位于芯部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的部分伴随着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而出现缠绕。若该缠绕点位数过度增多,则多个线材上的位于芯部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的部分全部成为多个线材已发生缠绕的状态,从而存在对多个线材施加过度的张力之虞。对于该点,根据该结构,在缠绕点位数到达了上限值时,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进行切换,因此能够抑制因多个线材上的位于芯部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的部分在多个线材上的缠绕而引起对多个线材施加过度的张力这种情况出现。
根据本发明的卷线材装置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线材在线材送出机构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产生扭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制造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和编带部件串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2是线圈部件的俯视图。
图3是线圈部件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制造过程的绕线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图5是表示绕线装置的局部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绕线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8是表示绕线装置的芯部输送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绕线装置的芯部投放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0中(a)是表示芯部投放机构把持芯部前的状态的示意图,(b)是表示芯部投放机构把持了芯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1中(a)~(d)是表示芯部投放机构将芯部投放把持机构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绕线装置的把持机构和其周边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
图13中(a)是把持机构成为把持状态的情况下的把持机构和芯部开闭部的俯视图,(b)是把持机构成为把持解除状态的情况下的把持机构和芯部开闭部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绕线装置的始线侧线材把持部和其周边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
图15中(a)是始线侧线材把持部成为线材把持状态的情况下的始线侧线材把持部和始线侧线材开闭部的侧视图,(b)是始线侧线材把持部成为线材把持解除状态的情况下的始线侧线材把持部和始线侧线材开闭部的侧视图。
图16中(a)~(d)是表示线圈形成工序中的绕线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绕线装置的把持机构、开闭机构、线材卷绕机构、线材把持退避机构、第一移动机构以及第二移动机构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的侧视图。
图19是图18的后视图。
图20是线材卷绕机构中的卷绕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卷绕部的剖视图。
图22是卷绕部的主视图。
图23中(a)是卷绕部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主视图,(b)是线材支承部件的末端部的俯视图。
图24中(a)~(d)是表示卷绕部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25是表示卷绕部的第一旋转体、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以及芯部的位置关系的卷绕部的局部的主视图。
图26中(a)是绕线装置的线材送出机构的简要结构图,(b)是表示线材送出机构中的向线材位置支承部件送出线材的滑轮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后视图。
图27是表示线材把持退避机构的局部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
图28中(a)和(b)是表示线材把持退避机构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29是表示绕线装置的第一控制中的芯部的自转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30是表示绕线装置的第二控制中的芯部的自转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31是表示绕线装置的控制机构执行的切换控制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32是表示线材把持退避机构的终线侧线材把持部和线材路径支承部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
图33中(a)是终线侧线材把持部成为线材把持状态的情况下的终线侧线材把持部和终线侧线材开闭部的侧视图,(b)是终线侧线材把持部成为线材把持解除状态的情况下的终线侧线材把持部和终线侧线材开闭部的侧视图。
图34中(a)是绕线装置的线材接合机构的示意俯视图,(b)是线材接合机构和其周边的示意剖视图,(c)是线材接合机构的生热部和芯部的放大图。
图35中(a)是线材接合机构的示意俯视图,(b)是线材接合机构的示意侧视图。
图36中(a)和(b)是表示线材接合机构的线材切断动作的示意侧视图。
图37中(a)~(c)是表示由芯部搬出机构做出的芯部的搬出动作的示意图。
图38是编带电子部件串的局部的俯视图。
图39是沿图38的39-39线的剖视图。
图40是省略了罩带的编带电子部件串的局部的放大图。
图41是针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表示第一控制中的芯部的自转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42是表示绕线装置的第二控制中的芯部的自转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43是针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表示第一控制中的芯部的自转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44是表示绕线装置的第二控制中的芯部的自转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45是变形例的绕线装置的卷绕部的主视图。
图46是图45的剖视图。
图47是变形例的绕线装置的卷绕部的主视图。
图48中(a)是变形例的绕线装置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末端部的俯视图,(b)是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主视图。
图49中(a)是变形例的绕线装置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末端部的俯视图,(b)是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主视图。
图50是变形例的绕线装置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末端部的俯视图。
图51中(a)是变形例的绕线装置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末端部的立体图,(b)是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末端部的俯视图。
图52是变形例的绕线装置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末端部的立体图。
图53是变形例的绕线装置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末端部的俯视图。
图54中(a)和(b)是变形例的绕线装置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主视图。
图55是针对变形例的绕线装置,表示由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做出的线材向芯部的卷绕的示意图。
图56中(a)~(d)是变形例的绕线装置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主视图。
图57是针对变形例的绕线装置,表示由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做出的向芯部卷绕线材的示意图。
图58中(a)~(e)是变形例的绕线装置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主视图。
图59中(a)是针对变形例的绕线装置,表示由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做出的向芯部卷绕线材的示意图,(b)是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主视图。
图60中(a)~(e)是变形例的绕线装置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绕线装置;30A…旋转部;50…线材送出机构;60B…卷绕驱动部;62…第一旋转体;62e…插入孔;63…第二旋转体;63f…轴体;64c、64d…内侧轴承(第一内侧轴承、第二内侧轴承);66…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d…第一线材路径孔(线材路径孔);66e…第二线材路径孔(线材路径孔);66f…前端面(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端面)67…旋转同步部件;67d…螺钉部件(按压部件);68b…马达;69…传递机构;130…控制机构(控制部);143…第一送出部;144…第二送出部;145…周壁;147…连结面;148…线材路径孔;200、200A、200B…线圈部件(电子部件、第一线圈部件、第二线圈部件);210…芯部(第一芯部、第二芯部);214…第一电极;215…第二电极;220…线圈(第一线圈、第二线圈);230…盖部件(第一盖部件、第二盖部件);300…编带电子部件串;310…带;312…载带;313…罩带;314…凹部;W1…第一线材(线材);W2…第二线材(线材)。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附图存在为了使理解变得容易而放大表示结构要素的情况。结构要素的尺寸比率存在与实际的尺寸比率或者与其他的附图中的尺寸比率不同的情况。另外,在剖视图中,存在为了使理解变得容易而省略局部的结构要素的阴影线的情况。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线材的缠绕”是指多个线材相互交叉并缠住的状态。另外,“线材的扭转”是指1根线材以其长边方向为中心发生了旋转的状态。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通过绕线装置1在芯部210形成线圈220,通过粘贴装置2在芯部210安装有盖部件230,由此,制造线圈部件200。已制造成的多个线圈部件200被编带装置3包装。由此,制造编带电子部件串300。
如图2和图3所示,线圈部件200例如是安装于电路基板等的表面安装型的共模扼流线圈。线圈部件200具有芯部210、在芯部210卷绕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而成的线圈220以及安装于芯部210的盖部件230。
能够使用磁性材料(例如,镍(Ni)-锌(Zn)系铁氧体、锰(Mn)-Zn系铁氧体)、金属磁性体、非磁性材料(氧化铝、树脂)等,作为芯部210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的粉末进行成型和烧结,由此能够获得芯部210。芯部210具有卷芯部211、第一凸缘部212以及第二凸缘部213。卷芯部211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第一凸缘部212从卷芯部211上的在卷芯部211延伸的第一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向与第一方向正交的平面方向亦即第二方向延伸。第二凸缘部213从卷芯部211上的在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向第二方向延伸。第一凸缘部212和第二凸缘部213与卷芯部211形成为一体。在各凸缘部212、213上设置有第一电极214和第二电极215。第一电极214和第二电极215在俯视线圈部件200时位于各凸缘部212、213的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部。各电极214、215包含金属层和在该金属层的表面的镀敷层。作为金属层,例如是银(Ag),作为镀敷层,例如是镀锡(Sn)。此外,也可以使用铜(Cu)等金属、镍(Ni)-铬(Cr)、Ni-Cu等合金,作为金属层。另外,也可以使用镀Ni、两种以上的镀敷物,作为镀敷层。芯部210的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和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能够任意地改变。芯部210的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优选在2.09mm~4.5mm的范围内,芯部210的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优选在1.53mm~3.2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芯部210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为4.5mm、芯部210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为3.2mm的芯部210。
线圈220具有将第一线材W1卷绕于卷芯部211而成的初级侧线圈和将第二线材W2卷绕于卷芯部211而成的次级侧线圈。第一线材W1连接于第一电极214,第二线材W2连接于第二电极215。如图2所示,卷绕于卷芯部211的各线材W1、W2被缠绕(交叉)。各线材W1、W2例如包含具有圆形状截面的芯线和包覆芯线材的表面的包覆材料。作为芯线的材料,例如能够以Cu、Ag等导电性材料为主要成分。作为包覆材料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氨酯、聚酯等绝缘材料。此外,在图2中,各线材W1、W2的缠绕点位数在俯视线圈部件200时是1,但各线材W1、W2的缠绕点位数不限定于此。例如,各线材W1、W2的缠绕点位数也可以是2以上。
如图2所示,盖部件230形成为平板状。作为盖部件23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铁氧体等磁性体。如图3所示,盖部件230例如被粘合剂安装于第一凸缘部212和第二凸缘部213,用以覆盖卷绕于卷芯部211的线圈220。盖部件230安装于各凸缘部212、213的与各电极214、215相反的一侧。
在例如将线圈部件200安装于电路基板时,盖部件230能够可靠地进行由抽吸喷嘴做出的吸附。另外,在由抽吸喷嘴做出吸附时,盖部件230防止各线材W1、W2受损。此外,作为盖部件230的材料,也可以使用环氧类树脂等非磁性材料。由此,能够减少磁性损失,而提高线圈部件200的Q值。
<绕线装置>
图4是表示绕线装置1的一系列的动作的示意性的俯视图。绕线装置1具有:芯部输送机构10、芯部投放机构20、把持机构30、开闭机构40、线材送出机构50、线材卷绕机构60、线材把持退避机构70、线材接合机构80、废线回收机构90、芯部搬出机构100、第一移动机构110以及第二移动机构120。另外,图5示出了绕线装置1中的把持机构30、开闭机构40、线材送出机构50、线材卷绕机构60、线材把持退避机构70、第一移动机构110以及第二移动机构120的一个例子。
如图6所示,绕线装置1按顺序经由部件供给工序(步骤S1)、部件投放工序(步骤S2)、线圈形成工序(步骤S3)、线材接合工序(步骤S4)、线材切断工序(步骤S5)以及部件搬出工序(步骤S6),制造在芯部210上形成有线圈220的线圈部件。该线圈部件表示未安装盖部件230(参照图2)的状态的线圈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部件供给工序和部件投放工序相当于芯部准备工序。
部件供给工序是通过芯部输送机构10将芯部210单独地输送至芯部投放机构20的工序。部件投放工序是通过芯部投放机构20将芯部210投放把持机构30,通过把持机构30把持芯部210的工序。
线圈形成工序是用于在芯部210形成线圈220的工序,具有卷绕开始工序(步骤S31)、卷绕工序(步骤S32)以及卷绕结束工序(步骤S33)。卷绕开始工序是通过线材卷绕机构60将因线材送出机构50而具有规定的张力的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上的卷绕开始的端部钩挂在被把持机构30把持的芯部210的各电极214、215上(参照图2)的工序。卷绕工序是通过线材卷绕机构60和把持机构30在芯部210的卷芯部211上卷绕各线材W1、W2的工序。卷绕结束工序是通过线材卷绕机构60将各线材W1、W2上的卷绕结束的端部钩挂在各电极214、215上的工序。
线材接合工序是通过线材接合机构80将各线材W1、W2上的卷绕开始的端部接合于各电极214、215,并将各线材W1、W2上的卷绕结束的端部接合于各电极214、215的工序。线材切断工序是通过线材接合机构80切断各线材W1、W2中的剩余部分,并通过废线材回收机构90回收各线材W1、W2中的剩余部分的工序。部件搬出工序是通过芯部搬出机构100从把持机构30搬出形成有线圈220的芯部210,并使该芯部210向粘贴装置2(参照图1)移动的工序。
如图7所示,绕线装置1具有控制上述各机构10~120的动作的控制机构130。控制机构130具有状态监视部131、动作存储部132以及动作指示部133。状态监视部131和动作指示部133例如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者MPU(Micro Processing Unit)。动作存储部132例如包含非易失性存储器和易失性存储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机构130相当于控制部。
状态监视部131监视上述各机构10~120的动作状态。在状态监视部131输入有由设置于上述各机构10~120的传感器、照相机检测出的与各机构10~120的动作状态有关的信息。状态监视部131基于与各机构10~120的动作状态有关的信息,将各机构10~120的当前的动作状态输出至动作存储部132。
在动作存储部132存储有各种控制程序和各种处理所使用的信息。各种处理所使用的信息的一个例子是从状态监视部131输出的各机构10~120的当前的动作状态。
动作指示部133基于存储于动作存储部132的各种控制程序,将各机构10~120的动作指示信号输出至各机构10~120。在一个例子中,动作指示部133相对于各机构10~120的当前的动作状态,执行生成令各机构10~120与各机构10~120的控制目标值一致的动作指示信号的反馈控制。
接下来,对绕线装置1处的与线圈部件200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关联的机构的详细结构和动作进行说明。
(部件供给工序)
如图8所示,芯部输送机构10具备:供给部11、排列部12、方向挑选部13以及分离输送部14。供给部11向排列部12供给芯部210。排列部12使芯部210的朝向一致,并且向方向挑选部13输送芯部210。方向挑选部13一方面将规定的朝向的芯部210输送至分离输送部14,另一方面使规定的朝向的芯部210以外的芯部210返回供给部1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电极214、215为上表面的朝向的芯部210规定为规定的朝向的芯部210。分离输送部14将规定的朝向的芯部210逐个输送至芯部投放机构20。
排列部12具有保持芯部210的旋转台12a、使旋转台12a旋转的马达12b以及使芯部210的朝向一致的排列单元12c。排列单元12c是用于使芯部210的长度方向改变成图4所示的旋转台12a的旋转方向的单元。作为排列单元,能够使用通过磁铁(省略图示)磁性吸引芯部210的非接触单元、通过设置于旋转台12a的沿着旋转方向延伸的壁部(省略图示)使芯部210的长度方向改变成旋转台12a的旋转方向的接触单元。
方向挑选部13具有将从排列部12被输送来的芯部210朝向分离输送部14输送的输送部13a、判定芯部210是否为规定的朝向的判定部13b以及使规定的朝向的芯部210以外的芯部210返回供给部11的分类部13c。输送部13a例如是带式输送机,由马达(省略图示)进行驱动。判定部13b例如具有照相机,基于由照相机拍摄到的图像,判定芯部210的各电极214、215是否位于上表面的位置。分类部13c例如构成为能够向输送部13a上的规定的区域排出压缩空气。在由判定部13b判定出规定的朝向的芯部210以外的芯部210位于输送部13a上的规定的区域的位置时,分类部13c排出压缩空气并使规定的朝向的芯部210以外的芯部210返回供给部11。
分离输送部14具有直线状的导轨部14a、相对于导轨部14a能够移动的载体14b以及使载体14b移动的致动器14c。致动器14c的一个例子是具有沿着导轨部14a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丝杆部14d和成为使丝杆部14d旋转的驱动源的马达14e的进给丝杆机构。载体14b连结于丝杆部14d,载体14b伴随着丝杆部14d的旋转而能够沿丝杆部14d的轴向往复移动。向载体14b供给从方向挑选部13输送来的芯部210。
控制机构130(参照图7)执行对芯部输送机构10的动作做控制的方向挑选控制。方向挑选控制具有芯部供给处理、旋转驱动处理、输送处理、方向挑选处理、分类处理、载体位置控制处理以及载体移动处理。在部件供给工序中,控制机构130基于芯部供给处理从供给部11向旋转台12a供给芯部210,通过旋转驱动处理来对马达12b做驱动控制,以使旋转台12a以恒定速度旋转。由此,将芯部210从旋转台12a向方向挑选部13输送,并且通过排列单元12c使芯部210的朝向一致。然后,控制机构130通过输送处理对方向挑选部13的马达做驱动控制,使输送部13a以恒定的速度输送芯部210。然后,控制机构130通过方向挑选处理使用判定部13b判定是否为各电极214、215位于上表面的位置的芯部210,通过分类处理,使用分类部13c,使各电极214、215位于上表面的位置的芯部210以外的芯部210返回供给部11。由此,仅将各电极214、215位于上表面的位置的芯部210供给至载体14b。然后,通过载体位置控制处理和载体移动处理,使载体14b在与输送部13a对应的第一位置到芯部投放机构20能够取出芯部210的第二位置之间这段区间移动。
(部件投放工序)
在部件投放工序中,使用图9所示的芯部投放机构20与图12所示的把持机构30和开闭机构40。在图9~图11中,为了方便,省略表示分离输送部14的导轨部14a和致动器14c、及芯部把持部30B和线材把持退避机构70的局部。
如图9所示,芯部投放机构20具备芯部把持固定部21、芯部输送部22以及芯部姿势支承部23。在前后方向X上,芯部姿势支承部23相对于载体14b位于与把持机构30相反一侧的位置。在芯部姿势支承部23上连结有芯部输送部22。芯部输送部22具有第一电动缸22a和第二电动缸22b。第一电动缸22a能够使第二电动缸22b沿上下方向Z移动。第二电动缸22b能够相对于第一电动缸22a沿前后方向X移动。芯部把持固定部21固定于第二电动缸22b的末端部。芯部把持固定部21具有把持部件21a和开闭缸21b。如图10中(a)所示,把持部件21a具有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第一臂21c和第二臂21d。第二臂21d能由开闭缸21b驱动而沿前后方向X移动。芯部把持固定部21能由开闭缸21b驱动而利用各臂21c、21d把持芯部210。
控制机构130(参照图7)执行对芯部投放机构20的动作做控制的芯部投放位置控制。芯部投放位置控制具有把持开闭处理、移动处理以及位置控制处理。在部件投放工序中,首先,如图10中(a)所示,控制机构130通过把持开闭处理,控制开闭缸21b,使第二臂21d离开第一臂21c,通过移动处理,控制各电动缸22a、22b,使芯部把持固定部21移动,令芯部把持固定部21与载体14b对置。在图10中(a),第一臂21c与载体14b内的芯部210的第二凸缘部213接触着。然后,如图10中(b)所示,控制机构130通过把持开闭处理,控制开闭缸21b,使第二臂21d接近第一臂21c,夹持芯部210。由此,芯部把持固定部21把持芯部210。
接下来,如图11中(a)所示,控制机构130在由芯部把持固定部21把持了芯部210的状态下,通过移动处理,如图11中(b)所示,控制第一电动缸22a,使芯部把持固定部21向上方移动。由此,芯部把持固定部21从载体14b取出芯部210。然后,如图11中(c)所示,控制机构130通过移动处理,控制第二电动缸22b,使芯部把持固定部21移动到在上下方向Z上与把持机构30对置的位置,之后,如图11中(d)所示,控制第一电动缸22a,使芯部把持固定部21向下方移动。由此,避开线材把持退避机构70,将芯部210从载体14b供给至把持机构30。
如图12所示,在第一移动机构110的载体112安装有能够把持芯部210和各线材W1、W2的把持机构30和用于使把持机构30动作的开闭机构40。把持机构30具有旋转部30A、芯部把持部30B以及始线侧线材把持部30C。在旋转部30A安装有芯部把持部30B的局部和始线侧线材把持部30C。芯部把持部30B和始线侧线材把持部30C在前后方向X比载体112靠外侧。开闭机构40配置于把持机构30的左右方向Y的两侧。开闭机构40具有用于使芯部把持部30B开闭的芯部开闭部40A与用于使始线侧线材把持部30C开闭的始线侧线材开闭部40B。始线侧线材开闭部40B在左右方向Y相对于旋转部30A位于始线侧线材把持部30C所在的一侧的位置。芯部开闭部40A在左右方向Y相对于旋转部30A位于与始线侧线材把持部30C所在的一侧相反一侧的位置。
旋转部30A使芯部把持部30B的局部和始线侧线材把持部30C旋转。旋转部30A具有供芯部把持部30B的局部和始线侧线材把持部30C安装的旋转台31和用于使旋转台31旋转的旋转装置32。旋转装置32具有成为驱动源的马达、使马达的旋转速度减速的减速机、收容马达和减速机的壳体32a以及输出旋转装置32的扭矩的输出轴32b。壳体32a沿前后方向X延伸。在壳体32a内,马达和减速机沿前后方向X并排。从减速机获取输出的输出轴32b从壳体32a突出并连结于旋转台31。即、旋转台31与输出轴32b一体地旋转。从左右方向Y观察,旋转台31形成为大致L状。旋转台31具有供芯部把持部30B的局部载置的载置台31a与从载置台31a向上方突出的连结壁31b。在连结壁31b上连结有输出轴32b。载置台31a比输出轴32b靠下方。在连结壁31b的在左右方向Y上的侧表面固定有始线侧线材把持部30C。
芯部把持部30B把持从芯部投放机构20(参照图11)输送来的芯部210。芯部把持部30B具有活动侧把持部件33、固定侧把持部件34、开闭体35以及压板36。芯部210的第一凸缘部212被活动侧把持部件33和固定侧把持部件34夹住。活动侧把持部件33与固定侧把持部件34在左右方向Y并排。被活动侧把持部件33和固定侧把持部件34夹住的芯部210的卷芯部211的中心轴线与旋转部30A的输出轴32b的中心轴线同轴。即,伴随着旋转部30A的旋转,芯部210以卷芯部211的中心轴线为旋转轴线旋转。
如图13中(a)所示,活动侧把持部件33被安装为能够相对于在载置台31a设置的旋转轴体31c旋转。活动侧把持部件33具有主体部33a、把持爪33b、被按压部33c以及安装部33d。主体部33a、把持爪33b、被按压部33c以及安装部33d形成为一体。把持爪33b伴随着从主体部33a趋向末端而向固定侧把持部件34侧倾斜地延伸。被按压部33c和安装部33d从主体部33a的靠连结壁31b侧的端部向左右方向Y延伸。被按压部33c从主体部33a中的在左右方向Y上的与固定侧把持部件34相反的一侧部分朝向芯部开闭部40A延伸。安装部33d从主体部33a中的在左右方向Y上的靠固定侧把持部件34侧部分朝向固定侧把持部件34延伸。
固定侧把持部件34和压板36在压板36比固定侧把持部件34靠上方地与固定侧把持部件34叠合的状态下由螺栓B固定于载置台31a。固定侧把持部件34具有主体部34a、鼓出部34b、收容部34c以及安装部34d。主体部34a、鼓出部34b、收容部34c以及安装部34d形成为一体。主体部34a形成为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长方形,并载置有压板36。鼓出部34b从主体部34a朝向活动侧把持部件33的把持爪33b延伸。在鼓出部34b的靠活动侧把持部件33侧的部分设置有从鼓出部34b向上方延伸的圆柱状的钩挂部件34e。收容部34c形成于鼓出部34b的末端部。收容部34c能够收容芯部210的第一凸缘部212。安装部34d从主体部34a的靠连结壁31b侧的端部朝向活动侧把持部件33延伸。
压板36沿左右方向Y延伸。压板36从上方覆盖活动侧把持部件33。由此,活动侧把持部件33向上方的移动受限。
开闭体35是用于使活动侧把持部件33以旋转轴体31c为中心旋转的部件。开闭体35具有弹性体35a和加压用部件35b。弹性体35a能够沿左右方向Y压缩。弹性体35a的一个例子是螺旋弹簧。弹性体35a安装于活动侧把持部件33的安装部33d和固定侧把持部件34的安装部34d。加压用部件35b形成为在俯视时为L状。加压用部件35b配置于与旋转部30A(参照图12)分离的位置,并且配置于在左右方向Y与活动侧把持部件33的被按压部33c对置的位置。加压用部件35b连结于芯部开闭部40A,能在芯部开闭部40A带动下,沿左右方向Y移动。芯部开闭部40A例如是电动缸。
通过芯部开闭部40A,能够使芯部把持部30B在图13中(a)所示的芯部把持状态和图13中(b)所示的芯部把持解除状态间切换。如图13中(a)所示,在芯部把持状态下,加压用部件35b不按压活动侧把持部件33。因此,活动侧把持部件33利用弹性体35a的弹力将把持爪33b朝向固定侧把持部件34的收容部34c施力。由此,芯部210的第一凸缘部212被把持爪33b和收容部34c夹住。如图13中(b)所示,利用芯部开闭部40A,使加压用部件35b按压活动侧把持部件33,由此活动侧把持部件33以旋转轴体31c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其结果,把持爪33b离开收容部34c,即、把持爪33b离开芯部210的第一凸缘部212,因此,改变成芯部把持解除状态。
控制机构130(参照图7)执行对芯部把持部30B的动作做控制的芯部把持控制。控制机构130在通过芯部投放机构20将芯部210的第一凸缘部212配置于固定侧把持部件34的收容部34c之前的状态下,使芯部把持部30B维持为芯部把持解除状态。即,控制机构130维持驱动作为芯部开闭部40A的电动缸,将加压用部件35b按压于活动侧把持部件33的状态。然后,控制机构130在判定为已通过芯部投放机构20将芯部210的第一凸缘部212收容于固定侧把持部件34的收容部34c中时,驱动芯部开闭部40A,使加压用部件35b离开活动侧把持部件33。由此,弹性体35a按压活动侧把持部件33的后部,因此把持爪33b朝向收容部34c移动,通过把持爪33b与收容部34c夹持芯部210的第一凸缘部212。此外,控制机构130例如基于对收容部34c做拍摄的照相机的图像,判定在收容部34c中是否收容了芯部210的第一凸缘部212。
如图14所示,始线侧线材把持部30C具有固定侧把持部件37、活动侧把持部件38以及开闭体39。
固定侧把持部件37由多个螺栓(省略图示)固定于旋转台31的连结壁31b的侧表面。固定侧把持部件37具有固定部37a、臂部37b、把持部37c以及旋转轴体37d。固定部37a、臂部37b以及把持部37c形成为一体。旋转轴体37d固定于臂部37b。固定部37a是固定于连结壁31b的部分。臂部37b从固定部37a向前方延伸。把持部37c形成于臂部37b的末端部。
活动侧把持部件38具有连结部38a、把持臂部38b、第一臂部38c以及第二臂部38d。连结部38a通过旋转轴体37d能够旋转地连结于固定侧把持部件37的臂部37b。连结部38a沿上下方向Z延伸。把持臂部38b在前后方向X上从连结部38a的下端部向远离载体112的方向延伸。把持臂部38b形成为在侧视时为大致L状。在把持臂部38b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上方延伸的把持部38e。把持部38e在上下方向Z上与把持部37c对置。第一臂部38c在前后方向X上从连结部38a的上端部朝向载体112侧延伸。第一臂部38c比连结部38a靠上方,在上下方向Z上与连结部38a对置。第一臂部38c形成为在俯视时为大致L状。在第一臂部38c的靠载体112侧的端部形成有受始线侧线材开闭部40B按压的被按压部38f。第二臂部38d在前后方向X上从连结部38a的下端部朝向载体112侧延伸。第二臂部38d比连结部38a靠下方,在上下方向Z上与连结部38a对置。
开闭体39是用于使活动侧把持部件38以旋转轴体37d为中心旋转的部件。开闭体39具有弹性体39a和加压用棒体39b。弹性体39a能够沿上下方向Z压缩。弹性体39a的一个例子是螺旋弹簧。弹性体39a被第二臂部38d和连结部38a在上下方向Z上夹持。加压用棒体39b位于比第一臂部38c的被按压部38f靠载体112侧的位置,在前后方向X上与被按压部38f对置。加压用棒体39b连结于始线侧线材开闭部40B。利用始线侧线材开闭部40B,使加压用棒体39b按压被按压部38f。
始线侧线材开闭部40B具有缸41和支承缸41的支承部件42。缸41的一个例子是气动缸。始线侧线材开闭部40B能够通过缸41的动作使加压用棒体39b沿前后方向X移动。
通过始线侧线材开闭部40B,能够使始线侧线材把持部30C在图15中(a)所示的线材把持状态和图15中(b)所示的线材把持解除状态间切换。如图15中(a)所示,在线材把持状态下,加压用棒体39b不按压活动侧把持部件38。因此,对于活动侧把持部件38而言,弹性体39a将第二臂部38d向与连结部38a相反的一侧按压,因此把持臂部38b的把持部38e朝向固定侧把持部件37的把持部37c移动。如图15中(b)所示,凭借始线侧线材开闭部40B,使加压用棒体39b按压活动侧把持部件38,由此,在侧视始线侧线材把持部30C时,活动侧把持部件38以旋转轴体37d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活动侧把持部件38的把持部38e向下方与固定侧把持部件37的把持部37c分离,因此,改变成线材把持解除状态。
控制机构130(参照图7)执行对始线侧线材把持部30C的动作做控制的线材把持控制。控制机构130在通过线材卷绕机构60(参照图4)将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均参照图2)配置于固定侧把持部件37的把持部37c与活动侧把持部件38的把持部38e之间以前的状态下,将始线侧线材把持部30C维持为线材把持解除状态。即,控制机构130维持对始线侧线材开闭部40B的缸41做驱动而将加压用棒体39b按压于活动侧把持部件38的状态。然后,控制机构130在判定为已通过线材卷绕机构60将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配置于固定侧把持部件37的把持部37c与活动侧把持部件38的把持部38e之间时,驱动始线侧线材开闭部40B,使加压用棒体39b离开活动侧把持部件38。由此,因弹性体39a按压活动侧把持部件38的第二臂部38d,令活动侧把持部件38的把持部38e朝向固定侧把持部件37的把持部37c移动,故通过把持部37c、38e夹住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此外,控制机构130例如基于对把持部37c与把持部38e之间进行拍摄的照相机的图像,判定在把持部37c与把持部38e之间是否配置了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
(线圈形成工序)
在线圈形成工序中,如图16中(a)~(d)那样,在芯部210形成线圈220。如图16中(a)所示,针对受把持机构30把持的芯部210,如图16中(b)所示,向芯部210的第一凸缘部212的各电极214、215上引绕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卷绕开始工序)。然后,如图16中(c)所示,在卷芯部211卷绕各线材W1、W2(卷绕工序)。然后,如图16中(d)所示,在将各线材W1、W2引绕到芯部210的第二凸缘部213的各电极214、215上后,固定各线材W1、W2(卷绕结束工序)。以下,对卷绕开始工序、卷绕工序以及卷绕结束工序的详细进行说明。
(卷绕开始工序)
在卷绕开始工序中,使用图17所示的第一移动机构110和第二移动机构120。此外,在图17和图18中,为了方便,省略图示线材送出机构50。
如图17所示,第一移动机构110具有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导轨部111、安装于导轨部111并能够移动的载体112以及用于使载体112移动的致动器(省略图示)。在载体112安装有把持机构30、开闭机构40以及线材把持退避机构70的可动部70A。因此,第一移动机构110能够使把持机构30、开闭机构40以及可动部70A沿左右方向Y移动。致动器的一个例子是具有沿着导轨部111的长边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右方向Y)延伸的丝杆部和成为使丝杆部旋转的驱动源的马达的进给丝杆机构。丝杆部设置于导轨部111的内部,马达设置于导轨部111的外部。此外,致动器也可以进一步具有将马达的旋转力传递至丝杆部的传递机构。传递机构设置于导轨部111的外部。作为传递机构的一个例子,具有连结于马达的输出轴的第一带轮、连结于丝杆部的第二带轮以及绕挂于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的环状的带。
如图18所示,第二移动机构120具有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一对导轨部121、安装于导轨部121并能够移动的载体122以及用于使载体122移动的致动器123。在载体122安装有线材送出机构50(参照图26)和线材卷绕机构60。因此,第二移动机构120使线材送出机构50和线材卷绕机构60能够沿前后方向X移动。致动器123的一个例子,是具有沿着导轨部121的长边方向延伸的丝杆部和成为使丝杆部旋转的驱动源的马达的进给丝杆机构。
控制机构130(参照图7)通过第一移动机构110使载体112移动,使把持机构30、开闭机构40以及可动部70A在前后方向X上与线材卷绕机构60对置。然后,控制机构130在通过线材把持控制把持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后,执行卷绕开始控制。控制机构130通过第二移动机构120和第一移动机构110使线材卷绕机构60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和芯部把持部30B相对移动,以将第一线材W1缠在芯部把持部30B的固定侧把持部件34的钩挂部件34e。然后,控制机构130通过第二移动机构120和第一移动机构110使线材卷绕机构60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和芯部把持部30B相对移动,以在芯部210的第一凸缘部212的第一电极214钩挂第一线材W1,在第一凸缘部212的第二电极215钩挂第二线材W2。
此外,也可以是,控制机构130在卷绕开始控制中,代替第一移动机构110和第二移动机构120,控制用于把持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并使它们移动的臂(省略图示)。在该情况下,在卷绕开始控制中,第一移动机构110的致动器和第二移动机构120的致动器123不做驱动。
(卷绕工序)
在卷绕工序中,使用图18所示的线材卷绕机构60、图26所示的线材送出机构50以及图17和图27所示的线材把持退避机构70。
如图18所示,线材卷绕机构60具有卷绕部60A和卷绕驱动部60B。卷绕部60A具有:外壳61、第一旋转体62、第二旋转体63、多个第一轴承部64、多个第二轴承部65(均参照图20)、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以及旋转同步部件67。卷绕部60A使第一旋转体62和第二旋转体63旋转,并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公转,由此在芯部210卷绕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卷绕驱动部60B将用于使第一旋转体62和第二旋转体63旋转的扭矩给予第一旋转体62和第二旋转体63。卷绕驱动部60B在前后方向X上相对于卷绕部60A配置于与把持机构30相反一侧。卷绕驱动部60B具有致动器68和传递机构69。
外壳61载置于第一移动机构110的载体112之上。如图18和图19所示,外壳61的形状是上下方向Z相对于前后方向X和左右方向Y构成长边方向的立方体。如图20所示,外壳61收容第一旋转体62、第二旋转体63、第一轴承部64以及第二轴承部65。
第一旋转体62和第二旋转体63沿上下方向Z并排。第一旋转体62比第二旋转体63靠下方。第一旋转体62和第二旋转体63以沿着前后方向X的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外壳61能够旋转。在第一旋转体62插入有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比第一旋转体62向前方突出。旋转同步部件67的形状是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板状。旋转同步部件67将第一旋转体62(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与第二旋转体63连结,使第一旋转体62的旋转与第二旋转体63的旋转同步。
如图18所示,致动器68具有外壳68a、收容于外壳68a的马达68b和减速机68c、以及将减速机68c的输出取出的输出轴68d。马达68b连结于减速机68c。马达68b的驱动力经由减速机68c传递至输出轴68d。
如图19所示,传递机构69将致动器68的输出(减速机68c的输出)传递至第一旋转体62和第二旋转体63。传递机构69具有第一齿轮69a、第二齿轮69b、第三齿轮69c以及两条环状的带齿的同步带69d。第一齿轮69a连结于致动器68的输出轴68d。第二齿轮69b连结于第一旋转体62。第三齿轮69c连结于第二旋转体63。第一齿轮69a~第三齿轮69c配置为在将第一齿轮69a~第三齿轮69c各自的旋转中心连结起来时描绘出三角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三角形)。更加详细而言,第二齿轮69b和第三齿轮69c在左右方向Y上的位置相同,并且在上下方向Z并排。第一齿轮69a在左右方向Y上配置于与第二齿轮69b和第三齿轮69c不同的位置上,并且在上下方向Z配置于第二齿轮69b与第三齿轮69c之间的位置。第一齿轮69a~第三齿轮69c的齿数和外径互为相等。同步带69d中的一者挂在第一齿轮69a和第二齿轮69b上,同步带69d中的另一者挂在第二齿轮69b和第三齿轮69c上。通过两条同步带69d,伴随着致动器68的驱动而旋转的第一齿轮69a的旋转力传递至第二齿轮69b和第三齿轮69c。此外,传递机构69也可以是将一条环状的同步带69d挂在第一齿轮69a~第三齿轮69c上的结构。
接下来,对卷绕部60A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前后方向X中的从线材卷绕机构60朝向把持机构30的方向规定为前方,将从把持机构30朝向线材卷绕机构60的方向规定为后方。
如图20和图21所示,在外壳61形成有两个贯通孔,即第一收容孔61a和第二收容孔61b。第一收容孔61a收容第一旋转体62和第一轴承部64。第二收容孔61b收容第二旋转体63和第二轴承部65。在外壳61的前表面通过多个螺栓B(在图19中为各四根螺栓B)分别固定有用于对前侧的第一轴承部64(第一轴承64a)向前方移动加以限制的第一限制板61c与用于对前侧的第二轴承部65(第一轴承65a)向前方移动加以限制的第二限制板61d。第一限制板61c和第二限制板61d呈相同形状。第一限制板61c和第二限制板61d形成为具有圆形的贯通孔61e的矩形框状。在贯通孔61e的周缘设置有朝向后方突出的圆筒状的嵌合部61f。将第一限制板61c和第二限制板61d各自的嵌合部61f嵌合于第一收容孔61a和第二收容孔61b,由此能够分别决定第一限制板61c和第二限制板61d相对于外壳61的位置。
第一轴承部64具有将第一旋转体62支承为相对于外壳61能够旋转的两个外侧轴承64a、64b与将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支承为相对于第一旋转体62能够旋转的两个内侧轴承64c、64d。外侧轴承64a、64b呈相同形状,例如使用滚动轴承。内侧轴承64c、64d呈相同形状,例如使用滚动轴承。滚动轴承具有内圈、从外侧覆盖内圈的外圈以及配置于内圈与外圈之间的空间的多个滚动体。多个滚动体的一个例子是滚珠或者滚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轴承64c、64d相当于第一内侧轴承。
第二轴承部65具有将第二旋转体63支承为相对于外壳61能够旋转的两个外侧轴承65a、65b。外侧轴承65a、65b呈相同形状,例如使用滚动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轴承65a、65b使用与外侧轴承64a、64b相同的结构。
第一旋转体62形成为外径不同的多个圆柱部沿前后方向X层叠起来的形状。第一旋转体62具有前方支承部62a、后方支承部62b、鼓出部62c以及齿轮安装部62d。前方支承部62a设置于第一旋转体62的前端部。前方支承部62a的外径与后方支承部62b的外径相等,并且小于鼓出部62c的外径,并且大于齿轮安装部62d的外径。在前方支承部62a安装有外侧轴承64a的内圈。后方支承部62b设置于比前方支承部62a靠后方。在后方支承部62b安装有外侧轴承64b的内圈。鼓出部62c设置于前方支承部62a与后方支承部62b之间。外侧轴承64a的内圈与鼓出部62c的前端面接触,外侧轴承64b的内圈与鼓出部62c的后端面接触,由此能够进行外侧轴承64a、64b相对于第一旋转体62的定位。齿轮安装部62d设置于第一旋转体62的后端部。在齿轮安装部62d安装有第二齿轮69b。外侧轴承64a、64b的外圈安装于外壳61的构成第一收容孔61a的内周面。
第一旋转体62设置有形成得比第一旋转体62的中心轴线J1靠外侧、并沿前后方向X贯通第一旋转体62的插入孔62e。在插入孔62e插入有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收容有内侧轴承64c、64d。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形成为圆柱形状。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具有前方支承部66a、后方支承部66b以及鼓出部66c。鼓出部66c设置于前方支承部66a与后方支承部66b之间。前方支承部66a的在前后方向X上的长度长于后方支承部66b和鼓出部66c各自在前后方向X上的长度。前方支承部66a的外径与后方支承部66b的外径相等。鼓出部66c的外径大于前方支承部66a的外径。在前方支承部66a安装有内侧轴承64c的内圈。在后方支承部66b安装有内侧轴承64d的内圈。内侧轴承64c的内圈与鼓出部66c的前端面接触,内侧轴承64d的内圈与鼓出部66c的后端面接触,由此能够进行内侧轴承64c、64d相对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在前后方向X上的定位。内侧轴承64c、64d的外圈安装于第一旋转体62的构成插入孔62e的内周面。
在第一旋转体62中的前方支承部62a的前端面通过螺栓B安装有限制板62f。限制板62f具有供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插入的插入孔62g。在限制板62f上,在插入孔62g的周缘,设置有嵌入第一旋转体62的插入孔62e的嵌合部62h。嵌合部62h形成为圆筒状。将嵌合部62h嵌合于插入孔62e,由此能够决定限制板62f相对于前方支承部62a的位置。
第二旋转体63形成为外径不同的多个圆柱部沿前后方向X层叠起来的形状。第二旋转体63具有前方支承部63a、后方支承部63b、鼓出部63c以及齿轮安装部63d。第二旋转体63的外径形状与第一旋转体62的外径形状相等。详细而言,前方支承部62a的外径与前方支承部63a的外径互为相等,后方支承部62b的外径与后方支承部63b的外径互为相等,鼓出部62c的外径与鼓出部63c的外径互为相等,齿轮安装部62d的外径与齿轮安装部63d的外径互为相等。在前方支承部63a安装有外侧轴承65a的内圈,在后方支承部63b安装有外侧轴承65b的内圈。外侧轴承65a、65b的外圈安装于第二收容孔61b的内周面。
在第二旋转体63的前方支承部63a形成有形成得比第二旋转体63的中心轴线J2靠外侧的安装孔63e。在安装孔63e安装有棒状的轴体63f。
在旋转同步部件67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第一插入孔67a。在第一插入孔67a中插入有轴体63f。即、旋转同步部件67被安装为相对于轴体63f能够旋转。旋转同步部件67被轴体63f与C形圈等挡圈在前后方向X上夹持,从而限制旋转同步部件67相对于轴体63f的在前后方向X上的移动。
在旋转同步部件67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形成有第二插入孔67b。在第二插入孔67b中插入有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在旋转同步部件67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形成有与第二插入孔67b连通的安装孔67c。安装孔67c具有内螺纹。在安装孔67c安装有螺钉部件67d(按压部件)。螺钉部件67d按压插入到第二插入孔67b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由此,抑制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相对于旋转同步部件67的自转(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以中心轴线J3为中心的旋转)。
如图22所示,第一旋转体62的中心轴线J1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中心轴线J3之间的距离D1和第二旋转体63的中心轴线J2与轴体63f的中心轴线J4之间的距离D2互为相等。另外,如图21所示,第一旋转体62的旋转方向上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针对第一旋转体62的中心轴线J1所处的位置与第二旋转体63的旋转方向上的轴体63f针对第二旋转体63的中心轴线J3所处的位置互为相等。由此,能够使旋转同步部件67的长边方向与上下方向Z一致地,将旋转同步部件67安装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和轴体63f。
对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末端部的详细形状进行说明。
如图23中(a)所示,从前后方向X观察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外形形状具有圆形。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上,形成有成为第一线材W1的送出路径的第一线材路径孔66d和成为第二线材W2的送出路径的第二线材路径孔66e。各线材路径孔66d、66e沿前后方向X贯通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各线材路径孔66d、66e比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中心轴线J3靠外侧,并且从前方观察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各线材路径孔66d、66e相对于中心轴线J3形成为点对称。
如图23中(b)所示,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前端面66f形成为向前方突出的球面形状。即、前端面66f的第一线材路径孔66d与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之间的部分比第一线材路径孔66d和第二线材路径孔66e的周缘向前方突出。另外,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具有连接前端面66f的外周缘和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外周面的曲面。曲面通过对前端面66f的外周缘倒圆角加工而形成。曲面优选在以前端面66f的中心轴线J3为中心的整周上形成。
对第一旋转体62和第二旋转体63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4中(a)~(d)的顺序所示,通过卷绕驱动部60B的驱动,第一旋转体62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旋转体63以中心轴线J2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第一旋转体62和第二旋转体63同步旋转。另外,安装于第一旋转体62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比第一旋转体62的中心轴线J1靠外侧,因此,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公转。安装于第二旋转体63的轴体63f比第二旋转体63的中心轴线J2靠外侧,因此,轴体63f以中心轴线J2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公转。由于第一旋转体62和第二旋转体63同步旋转,所以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与轴体63f的公转速度相等。另外,通过旋转同步部件67将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与轴体63f连结,因此能够抑制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针对中心轴线J1的旋转角度和轴体63f针对中心轴线J2的旋转角度之间的偏差。此外,第一旋转体62和第二旋转体63也可以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该情况下,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公转。
如图24中(a)~(d)所示,旋转同步部件67伴随着各旋转体62、63的旋转而以作为中心轴线J1与中心轴线J2间的中心间距的中央的中心轴线JD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公转。此时,旋转同步部件67边维持沿着上下方向Z的姿势边公转。另外,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相对于旋转同步部件67的自转受到抑制。因此,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针对中心轴线J1公转的情况下,以第一线材路径孔66d和第二线材路径孔66e的中心轴线J3为中心的旋转位置的变化受到抑制。
如图25所示,在卷绕工序中,在芯部210的卷芯部211的中心轴线与第一旋转体62的中心轴线J1成为同轴地配置芯部210的状态下,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围绕芯部210公转。由此,在芯部210的卷芯部211上卷绕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在图25中省略图示)。这里,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外径RD的一个例子为3mm以上,且为52mm以下。本实施方式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外径RD为8mm。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上的第一线材路径孔66d与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之间的距离L的一个例子为1mm以上,且为50mm以下。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线材路径孔66d与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之间的距离L为3mm。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直径R的一个例子为12mm以上且60mm以下。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直径R优选为12mm以上,且为40mm以下。本实施方式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直径R为28mm。第一线材路径孔66d与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之间的距离L由从前方观察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时将第一线材路径孔66d的中心与第二线材路径孔66e的中心连结起来的最短距离规定。
如图26中(a)所示,线材送出机构50具有线材卷取支承部51、线材张紧控制部52以及线材路径支承部53。
线材卷取支承部51的一个例子具有筒管。线材卷取支承部51具有在筒管卷绕有第一线材W1的第一支承体51a与在筒管卷绕有第二线材W2的第二支承体51b。第一支承体51a和第二支承体51b的各线材W1、W2向线材张紧控制部52送出。
线材张紧控制部52通过磁滞制动器(省略图示)控制各线材W1、W2的张力,使来自线材卷取支承部51的各线材W1、W2的张力成为预先设定的张力。线材张紧控制部52具有张紧臂52a和滑轮52b。滑轮52b安装于张紧臂52a的末端。在滑轮52b挂有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
线材路径支承部53用于支承从线材张紧控制部52被送出的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并具有第一滑轮53a和第二滑轮53b。通过第一滑轮53a和第二滑轮53b,将从线材张紧控制部52被送出的各线材W1、W2向下方送出。然后,各线材W1、W2被第二滑轮53b向前方送出,而插通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
如图26中(b)所示,第二滑轮53b具有沿左右方向Y并排形成的第一槽53x和第二槽53y。在第一槽53x挂有第一线材W1,在第二槽53y挂有第二线材W2。
如图26中(a)所示,第二滑轮53b配置于能够对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的从第二滑轮53b至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长度因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而发生变化这种情况加以抑制的位置。更加详细而言,如图26中(b)所示,挂在第一槽53x的第一线材W1的下端部与挂在第二槽53y的第二线材W2的下端部间的在左右方向Y上的中心C与第一旋转体62的中心轴线J1相等。
如图17、图27以及图28所示,线材把持退避机构70具有可动部70A和驱动部70B。可动部70A具有连结于第一移动机构110的载体112的在左右方向Y上的侧表面的一对连结臂71、能够沿上下方向Z相对于连结臂71移动的移动体72以及能够沿上下方向Z对连结臂71和移动体72进行施力的弹性体73。连结臂71在前后方向X上比载体112向外侧延伸。移动体72比载体112靠外侧。移动体72具有位于比连结臂71靠下方的位置的载置台72a。载置台72a形成为在俯视时为矩形状。即、载置台72a具有在上下方向Z与一对连结臂71对置的一对臂部和将一对臂部的后端部连接的连接臂部。在一对臂部分别设置有两根支柱72b。支柱72b从一对臂部向上方延伸,并插入一对连结臂71的插入孔。在两个支柱72b的从一对连结臂71向上方突出的上端部设置有将两个支柱72b连结起来的被按压部72c。在各支柱72b安装有弹性体73。弹性体73的一个例子是螺旋弹簧。在连结臂71设置有柱状的限位器71a。限位器71a与被按压部72c接触,由此限制移动体72向下方的移动。
如图17所示,驱动部70B沿左右方向Y分开设置有两个。如图28中(a)所示,驱动部70B具有将移动体72向下方按压的按压部74与支承按压部74的支承部件75。按压部74的一个例子是电动缸。支承部件75在前后方向X配置于线材卷绕机构60(参照图17)与连结臂71之间。按压部74配置于比可动部70A靠上方的位置。更加详细而言,按压部74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与可动部70A的被按压部72c对置。
另外,线材把持退避机构70进一步具有终线侧线材把持部70C、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以及线材路径支承部70E。一方面,终线侧线材把持部70C和线材路径支承部70E以沿左右方向Y并排的状态安装在可动部70A的载置台72a上。另一方面,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不安装于载置台72a,而配置于在前后方向X与终线侧线材把持部70C对置的位置。线材路径支承部70E钩挂为,使卷绕于芯部210后的各线材W1、W2成为规定的张力。终线侧线材把持部70C在对经过了线材路径支承部70E的各线材W1、W2加以把持的状态和解除了各线材W1、W2的把持的状态之间做切换。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在通过终线侧线材把持部70C保持各线材W1、W2的状态和解除了各线材W1、W2的保持的状态之间的切换动作。
对于线材把持退避机构70而言,驱动部70B的按压部74的臂74a将可动部70A的被按压部72c向下方按压,由此移动体72向下方移动。此时,弹性体73伴随着被按压部72c接近连结臂71而受到压缩。然后,如图28中(b)所示,在被按压部72c与限位器71a形成了接触时,移动体72向下方的移动停止。另一方面,伴随着按压部74的臂74a从图28中(b)的状态向上方移动,移动体72因弹性体73的复原力而向上方移动。
在卷绕工序中,控制机构130(参照图7)执行线材张紧恒定控制、退避控制以及卷绕控制。卷绕控制在退避控制结束后执行。在线材张紧恒定控制中,控制机构130控制线材送出机构50的磁滞制动器,使送出至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的张力成为预先设定的张力。在退避控制中,控制机构130使终线侧线材把持部70C、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以及线材路径支承部70E向下方退避,以使终线侧线材把持部70C、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以及线材路径支承部70E不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干扰。卷绕控制具有芯部旋转速度控制和公转速度控制。在卷绕控制中,控制机构130通过芯部旋转速度控制,利用把持机构30的旋转部30A使芯部210自转,并且通过公转速度控制,利用线材卷绕机构60的卷绕驱动部60B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围绕芯部210公转。由此,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边缠绕边卷绕于芯部210。
控制机构130能够分别任意地改变芯部旋转速度控制中的芯部210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与公转速度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和公转方向。控制机构130执行芯部210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和公转方向分别不同的两个控制(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
如图29所示,在第一控制中,控制机构130使芯部210向顺时针方向自转,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向顺时针方向公转。换句话说,芯部210的自转方向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方向一致。然后,控制机构130控制芯部210的自转和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以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快于芯部210的自转速度。
如图30所示,在第二控制中,控制机构130使芯部210向逆时针方向自转,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向逆时针方向公转。换句话说,在第二控制中,芯部210的自转方向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方向也一致。而且,控制机构130控制芯部210的自转和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使芯部210的自转速度快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在第二控制中,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方向是与第一控制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但芯部210的自转速度快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因此,第二控制中的各线材W1、W2向芯部210卷绕的卷绕方向与第一控制中的各线材W1、W2向芯部210卷绕的卷绕方向一致。
然而,若控制机构130仅执行第一控制,或者仅执行第二控制,则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分别伴随着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而扭转。其结果,存在在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分别产生扭结之虞。
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机构130基于规定条件执行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进行切换的切换控制。规定条件的一个例子是线圈部件200的制品数。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部件200的制品数是1。即、控制机构130每当在一个芯部210形成线圈220,都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进行切换。例如在通过第一控制在芯部210形成了线圈220的情况下,对于下一个芯部210,通过第二控制形成线圈220。即、控制机构130重复进行基于第一控制使各线材W1、W2在一个芯部210卷绕、基于第二控制使各线材W1、W2在下一个芯部210卷绕的循环。
另外,控制机构130控制芯部210的自转和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以使第一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圈数和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圈数与第二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圈数和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圈数互为相等。此外,控制机构130控制芯部210的自转速度和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以使第一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相对于芯部210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与第二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相对于芯部210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互为相等。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相对于芯部210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由芯部210的自转速度A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B之间的速度差(B-A)的值的绝对值表示。
更加详细而言,在控制机构130的动作存储部132(参照图7)预先存储有表1那样的与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速度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的组合有关的信息。控制机构130使用存储于动作存储部132的表1,控制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速度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的组合。此外,在以下的表1中,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由rpm(rotation per minute)表示。
【表1】
如根据表1明确的那样,如组合1那样,第一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速度为“100”,与此相对,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为“200”,因此,相对速度的绝对值成为“100”,第二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速度为“200”,与此相对,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为“300”,因此相对速度的绝对值成为“100”。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机构130保持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将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速度控制为可变。此外,控制机构130也可以保持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速度,将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控制为可变。
另外,例如,控制机构130与制品批次或者制品种类对应地,选择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速度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的组合。在一个例子中,控制机构130基于线圈部件200的规格(例如,芯部210的尺寸、形状、各线材W1、W2的线材径),选择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速度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的组合。即、在制造改变了规格的线圈部件200时,控制机构130使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速度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的组合改变。
参照图31,对切换控制的处理顺序进行说明。切换控制被反复执行。
在步骤S321中,控制机构130判定是否通过第一控制在上次的芯部210上形成有线圈220。控制机构130基于与已存储于动作存储部132的上次的卷绕工序有关的信息,进行步骤S321的判定。另外,控制机构130当在线圈部件200的制造开始之后立即对于最初的芯部210形成线圈220的情况下,即、在不存在上次的芯部210的情况下,在步骤S321中判定为否定。
一方面,当通过第一控制在上次的芯部210上形成有线圈220的情况下,控制机构130在步骤S322中执行第二控制。另一方面,当通过第一控制未在上次的芯部210上形成有线圈220的情况下,控制机构130在步骤S323中执行第一控制。
然后,控制机构130在选择了第一控制或第二控制后,在步骤S324中,判定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向芯部210的卷绕是否已结束。控制机构130例如基于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的匝数是否已到达预先设定的匝数,来进行步骤S324的判定。即、控制机构130在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的匝数已到达预先设定的匝数的情况下,判定为各线材W1、W2向芯部210的卷绕已结束,在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的匝数未到达预先设定的匝数的情况下,判定为各线材W1、W2向芯部210的卷绕未结束。一方面,控制机构130在判定为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向芯部210的卷绕已结束后,在步骤S325中,使芯部210的自转和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停止,而使处理暂时结束。另一方面,控制机构130在判定为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向芯部210的卷绕未结束后,再次移至步骤S324的判定。即、维持第一控制或第二控制,直至基于第一控制或第二控制的各线材W1、W2向芯部210的卷绕结束。
(卷绕结束工序)
在卷绕结束工序中使用线材把持退避机构70(特别是,终线侧线材把持部70C、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以及线材路径支承部70E)、第一移动机构110以及第二移动机构120。
如图32所示,线材路径支承部70E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支承基台78与两根钩挂部件78a、78b。支承基台78安装于载置台72a之上。钩挂部件78a、78b从支承基台78的上端面突出。钩挂部件78a设置于在前后方向X上与芯部210对置的位置。钩挂部件78b设置于比芯部210靠终线侧线把持部70C侧的位置。
终线侧线材把持部70C对卷绕于芯部210中的卷芯部211并钩挂于第二凸缘部213的各电极214、215的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形成把持。终线侧线材把持部70C具有把持部件76和开闭部件77。把持部件76具有立方体的基台76a和安装于基台76a的上端部的固定侧把持部件76b。基台76a安装于载置台72a上。在固定侧把持部件76b的后端部设置有四棱棒状的接触部76c。开闭部件77具有活动侧把持部件77a和弹性体77b。弹性体77b安装于活动侧把持部件77a。活动侧把持部件77a能够沿前后方向X移动地插入把持部件76。活动侧把持部件77a具有在前后方向X上从把持部件76向芯部210侧突出的接触部77c和在前后方向X上从把持部件76向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侧突出的被按压部77d。接触部77c与接触部76c在前后方向X上对置。通过这些接触部76c、77c夹持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弹性体77b将活动侧把持部件77a朝向前方施力。弹性体77b收容于由基台76a与固定侧把持部件76b围起的空间内。
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安装于在线材把持退避机构70的驱动部70B(参照图28)设置的臂79的末端部。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的一个例子是电动缸。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按压活动侧把持部件77a的被按压部77d。
能通过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使终线侧线材把持部70C在图33中(a)所示的线材把持状态和图33中(b)所示的线材把持解除状态间切换。如图33中(a)所示,在线材把持状态下,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不按压活动侧把持部件77a。因此,活动侧把持部件77a被弹性体77b向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侧施力。此时,接触部77c凭借弹性体77b而按压于接触部76c。如图33中(b)所示,在线材把持解除状态下,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按压活动侧把持部件77a,使活动侧把持部件77a移动而克服弹性体77b的作用力地将弹性体77b压缩。由此,接触部77离开接触部76c。
控制机构130(参照图7)执行卷绕结束控制。卷绕结束控制具有移动处理和把持开闭处理。在移动处理中,控制机构130如接下来所说明那样,通过第一移动机构110和第二移动机构120,使线材卷绕机构60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和芯部把持部30B相对移动,送出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即、在形成了线圈220之后的芯部210中的第二凸缘部213的第一电极214上钩挂第一线材W1,在第二凸缘部213的第二电极215上钩挂第二线材W2。然后,将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钩挂于钩挂部件78a、钩挂部件78b,并使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向把持部件76移动。此时,控制机构130执行把持开闭处理。在把持开闭处理中,控制机构130驱动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将终线侧线材把持部70C改变成线材把持解除状态。由此,接触部77c向后方离开接触部76c,因此在接触部76c、77c之间形成供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配置的空间。然后,控制机构130通过移动处理,使各线材W1、W2插入接触部76c、77c之间。然后,控制机构130通过把持开闭处理,驱动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将终线侧线材把持部70C改变成线材把持状态。由此,保持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被接触部76c、77c夹持的状态。
此外,也可以是,在卷绕结束控制的移动处理中,代替第一移动机构110和第二移动机构120,控制机构130对用于把持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并使它们移动的臂(省略图示)进行控制。在该情况下,在移动处理中,不驱动第一移动机构110的致动器和第二移动机构120的致动器123。
(线材接合工序和剩余线材切断工序)
在线材接合工序和线材切断工序中,使用图34所示的线材接合机构80。在线材切断工序中,进一步使用图36所示的废线材回收机构90、把持机构30、开闭机构40以及线材把持退避机构70。此外,在图34~图36中,为了方便,与图4相同,示意性地表示把持机构30和线材把持退避机构70。
在线材接合工序中,线材接合机构80在芯部210的第一电极214接合第一线材W1,在第二电极215接合第二线材W2,由此进行第一线材W1与第一电极214的电连接和第二线材W2与第二电极215的电连接。另外,在剩余线材切断工序中,线材接合机构80切断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中的从芯部210的第一电极214和第二电极215向与线圈220相反一侧延伸的部分亦即剩余线材。
如图34、图35所示,线材接合机构80具有支承基台81、第一按压部82、生热部83、两个第二按压部84以及两个剩余线材切断部85。此外,在图34中,为了方便,省略表示第二按压部84和剩余线材切断部85。另外,在图34中(b),为了方便,省略表示支柱72b、被按压部72c以及弹性体73。
如图34中(a)和(b)所示,支承基台81相对于载体112配置于与连结臂71相反一侧的位置,并且配置于在左右方向Y上与线材卷绕机构60(参照图4)相邻的位置。如图34中(b)所示,从左右方向Y观察,支承基台81形成为从上方覆盖载体112的大致L状。在支承基台81的从上方覆盖载体112的部分的末端部安装有第一按压部82。第一按压部82的一个例子是电动缸。在第一按压部82的能够沿上下方向Z移动的臂安装有生热部83。即、第一按压部82使生热部83沿上下方向Z移动。由此,能够将生热部83按压于芯部210的各电极214、215(参照图34中(c))。生热部83加热芯部210。如图34中(c)所示,生热部83具有热电部件83a和导热部件83b。生热部83的一个例子是脉冲加热器。热电部件83a的一个例子是热电偶。导热部件83b的一个例子是加热片。加热片使用钼、钛、不锈钢等热传导性优越的材料。导热部件83b设置为与热电部件83a邻接,导热部件83b被第一按压部82按压于芯部210的第一凸缘部212的第一电极214和第二电极215(省略图示)、与第二凸缘部213的第一电极214和第二电极215(省略图示)。由此,热电部件83a的热经由导热部件83b传递至芯部210的各电极214、215。
如图35中(a)所示,第二按压部84在左右方向Y安装于支承基台81中的第一按压部82的两侧的部分。第二按压部84的一个例子是电动缸。如图35中(b)所示,在第二按压部84安装有剩余线材切断部85。第二按压部84使剩余线材切断部85沿上下方向Z移动。
如图36中(a)和(b)所示,在剩余线材切断部85的下端部设置有切断刀85a。通过第二按压部84,能够使剩余线材切断部85的切断刀85a在图36中(a)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图36中(b)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的范围内沿上下方向Z移动。剩余线材切断部85通过使切断刀85a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切断从芯部210的各电极214、215向与线圈220(均参照图34中(c))相反一侧延伸的剩余线材WR。一个剩余线材切断部85切断各线材W1、W2中的向芯部210卷绕的卷绕开始侧的剩余线材WR,另一个剩余线材切断部85切断各线材W1、W2中的向芯部210卷绕的卷绕结束侧的剩余线材WR。
如图36中(a)所示,废线材回收机构90具有回收箱91和抽吸风扇92。回收箱91是上方开口的箱,回收被切断的剩余线材WR(参照图36中(b))。抽吸风扇92例如安装于回收箱91的底壁91a的下方。
控制机构130(参照图7)执行线材接合控制和剩余线材切断控制。剩余线材切断控制在线材接合控制结束后执行。线材接合控制是用于使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接合于芯部210的第一凸缘部212的各电极214、215和第二凸缘部213的各电极214、215的控制,线材接合控制包含压接载荷控制处理、压接时间控制处理以及压接温度控制处理。控制机构130通过压接载荷控制处理控制第一按压部82的动作,将生热部83按压于芯部210的第一凸缘部212的各电极214、215和第二凸缘部213的各电极214、215的载荷成为预先设定的载荷。控制机构130通过压接时间控制处理控制第一按压部82的动作,以在将生热部83按压于芯部210的第一凸缘部212的各电极214、215和第二凸缘部213的各电极214、215的时间到达了预先设定的时间时,使第一按压部82离开芯部210。控制机构130通过压接温度控制处理控制生热部83,使生热部83的导热部件83b的温度(或者热电部件83a的温度)成为预先设定的温度。
剩余线材切断控制具有切断处理和回收处理。切断处理和回收处理在相同的期间区间执行。在切断处理中,控制机构130在通过使剩余线材切断部85的切断刀85a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切断了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中的剩余线材之后,使切断刀85a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然后,控制机构130通过始线侧线材开闭部40B将始线侧线材把持部30C改变成把持解除状态,通过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将终线侧线材把持部70C改变成把持解除状态。由此,剩余线材WR向下方掉落。在回收处理中,控制机构130以规定的旋转速度驱动抽吸风扇92。由此,形成从回收箱91的上方朝向回收箱91的开口部和内部的抽吸气流,因此容易将剩余线材WR回收于回收箱91。
(部件搬出工序)
在部件搬出工序中,使用把持机构30、开闭机构40以及芯部搬出机构100。此外,在图37中,为了方便,与图4相同示意性地表示把持机构30。
如图37中(a)~(c)所示,芯部搬出机构100具有与芯部投放机构20相同的结构。即、芯部搬出机构100具备芯部把持固定部101、芯部输送部102以及芯部姿势支承部103。芯部输送部102具有第一电动缸102a和第二电动缸102b。芯部把持固定部101具有把持部件101a和开闭缸101b。如图37中(a)所示,把持部件101a具有第一臂101c和第二臂101d。通过开闭缸101b,能够使第二臂101d沿前后方向X移动。通过开闭缸101b,能够使芯部把持固定部101利用各臂101c、101d把持芯部210。
控制机构130(参照图7)执行对芯部搬出机构100的动作做控制的芯部搬出位置控制。芯部搬出位置控制执行第一把持开闭处理、第二把持开闭处理、移动处理以及位置控制处理。在部件搬出工序中,首先,如图37中(a)所示,控制机构130通过第一把持开闭处理,驱动开闭机构40的芯部开闭部40A,由此解除固定侧把持部件37和活动侧把持部件38对芯部210的把持。然后,控制机构130通过移动处理,控制各电动缸102a、102b,使芯部把持固定部101与把持机构30对置地移动,通过第二把持开闭处理控制开闭缸101b,使第二臂101d接近第一臂101c。由此,通过第一臂101c和第二臂101d夹持芯部210。然后,如图37中(b)所示,当在通过芯部搬出机构100已对芯部210形成了把持的状态下,控制机构130在通过移动处理来驱动第一电动缸102a,使芯部把持固定部101向上方移动之后,驱动第二电动缸102b,使芯部把持固定部101向前方移动。由此,能够从把持机构30搬出芯部210。
<编带装置>
参照图38~图40,对编带电子部件串3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8所示,编带电子部件串300具备具有输送孔311的长条状的带310。带310具有长条状的载带312与长条状的罩带313。载带312沿长度方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凹部314。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凹部314具有矩形的平面形状。在各凹部314收纳有一个线圈部件200。如图39所示,线圈部件200收纳于各凹部314,并使各电极214、215为罩带313侧。在载带312上通过粘合剂等贴合有罩带313,以覆盖各凹部314。由此,能够抑制收纳于各凹部314的线圈部件200从带310脱落这种情况出现。此外,在从带310取出线圈部件200时,从载带312剥离罩带313。
如图40所示,在载带312的凹部314中收纳通过第一控制在芯部210的卷芯部211上卷绕了各线材W1、W2的线圈部件亦即第一线圈部件200A与通过第二控制在卷芯部211上卷绕了各线材W1、W2的线圈部件亦即第二线圈部件200B。第一线圈部件200A是卷芯部211中的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向规定的缠绕方向形成了缠绕的线圈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的缠绕方向为第一线材W1在第二线材W2上与其形成有交叉地使各线材W1、W2形成了缠绕的方向。第二线圈部件200B是卷芯部211中的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向与规定的缠绕方向相反的方向形成了缠绕的线圈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规定的缠绕方向相反的方向为第一线材W1在第二线材W2的下侧(卷芯部211侧)与其形成有交叉地使各线材W1、W2形成了缠绕的方向。
在载带312的长边方向上,在既定数量的凹部314中针对每组规定数量的凹部交替地收纳第一线圈部件200A和第二线圈部件200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部件200A和第二线圈部件200B被逐个交替制造,因此,在载带312的长边方向上,在各凹部314中,逐个交替地收纳第一线圈部件200A和第二线圈部件200B。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数量是1。此外,第一线圈部件200A的芯部210相当于第一芯部,线圈220相当于第一线圈,盖部件230相当于第一盖部件。第二线圈部件200B的芯部210相当于第二芯部,线圈220相当于第二线圈,盖部件230相当于第二盖部件。
另外,第一线圈部件200A相对于凹部314所呈现的配置方向和第二线圈部件200B相对于凹部314所呈现的配置方向互为相同。更加详细而言,第一线圈部件200A的固定有线圈220的卷绕开始的端部的各电极214、215和第二线圈部件200B的固定有线圈220的卷绕开始的端部的各电极214、215相对于凹部314所呈现的配置方向一致。由此,第一线圈部件200A的固定有线圈220的卷绕结束的端部的各电极214、215和第二线圈部件200B的固定有线圈220的卷绕结束的端部的各电极214、215相对于凹部314所呈现的配置方向一致。
如以上叙述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1-1)在假定为第一旋转体62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已固定的情况下,从轴向观察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时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姿势,与第一旋转体62的旋转位置、即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位置相对应地发生变化。即,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在第一旋转体62旋转一圈的期间以中心轴线J3为中心自转。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内侧轴承64c、64d,将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体62旋转。因此,在第一旋转体62形成了旋转时,通过内侧轴承64c、64d,使第一旋转体62和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对应地相对旋转。由此,能够抑制在从轴向观察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时,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因第一旋转体62的旋转而自转这种情况出现。
另外,在第一旋转体62和第二旋转体63形成了同步旋转时,固定有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旋转同步部件67边维持其姿势边绕第一旋转体62的中心轴线J1和第二旋转体63的中心轴线J3公转。因此,被固定为相对于旋转同步部件67无法旋转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通过旋转同步部件67抑制自转。因此,即使在各线材W1、W2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形成了接触的状态下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形成了公转时,各线材W1、W2欲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自转,本结构也能够抑制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自转。这样,能够抑制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自转,因此,能够抑制各线材W1、W2中的位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与第二滑轮53b之间的部分产生缠绕。
(1-2)内侧轴承64c、64d是滚动轴承。因此,例如与磁力轴承相比较,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支承第一旋转体62的旋转。由此,能够简化卷绕部60A的结构。
(1-3)卷绕部60A在旋转同步部件中进一步具有螺钉部件67d,该螺钉部件67d将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按压于构成供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插入的第二插入孔67b的内周面。因此,通过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外周面与第二插入孔67b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力,能够抑制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自转。因此,例如即使不改变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外形形状,也能够抑制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相对于旋转同步部件67的自转。
(1-4)卷绕驱动部60B具备成为驱动源的马达68b和将马达68b的旋转力传递至第一旋转体62和第二旋转体63的传递机构69。根据该结构,通过传递机构69能够利用一个马达68b使第一旋转体62和第二旋转体63旋转,因此能够减少卷绕驱动部60B的部件件数。
(1-5)第二旋转体63的轴体63f被连结为相对于旋转同步部件67能够旋转。因此,能够抑制因轴体63f绕第二旋转体63的中心轴线J2公转时的公转位置不同而使旋转同步部件67的姿势改变这种情况出现。因此,能够抑制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因旋转同步部件67的姿势的变化而引起的自转。
(1-6)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成为限制部的前端面66f形成有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第一线材路径孔66d中的靠送出第一线材W1一侧的开口与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中的靠送出第二线材W2一侧的开口。由此,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围绕芯部210公转时,在第一线材路径孔66d比第二线材路径孔66e远离芯部210的情况下,从第一线材路径孔66d送出的第一线材W1因前端面66f而在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上通过。另外,在第二线材路径孔66e比第一线材路径孔66d远离芯部210的情况下,从第二线材路径孔66e送出的第二线材W2因前端面66f而在第一线材路径孔66d上通过。这样,即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围绕芯部210公转,也能够抑制各线材W1、W2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局部形成缠绕。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前端面66f形成为球面状。由此,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围绕芯部210公转时,在第一线材W1横穿第二线材路径孔66e的情况下,第一线材W1经过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轴向与第二线材路径孔66e分离的位置(靠前侧的位置)。另一方面,在第二线材W2横穿第一线材路径孔66d的情况下,第二线材W2经过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轴向与第一线材路径孔66d分离的位置(靠前侧的位置)。这样,即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围绕芯部210公转,也能够进一步抑制各线材W1、W2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局部形成缠绕。
(1-7)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外形形状具有圆柱状。由此,与多棱柱状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相比,能够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与芯部210接近。因此,能够缩小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直径,从而能够实现绕线装置1(卷绕部60A)的小型化。另外,在将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直径设为与多棱柱状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情况相同时,与多棱柱状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相比较,本结构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与芯部210不易接触。
(1-8)控制机构130执行第一控制,使芯部210的自转方向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方向一致,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快于芯部210的自转速度。另外,控制机构130执行第二控制,使芯部210的自转方向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方向一致,并且使第一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方向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方向为相反方向,且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慢于芯部210的自转速度。根据该结构,第一控制中的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各自的扭转方向与第二控制中的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各自的扭转方向为相反的方向。然后,控制机构130基于规定条件切换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因此,即使通过第一控制使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分别发生了扭转,也通过第二控制使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各自的扭转减少。因此,与仅通过第一控制或者仅通过第二控制在芯部210卷绕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的情况相比,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各自的扭转减少。因此,能够抑制在线材送出机构50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之间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各自产生扭结。
另外,第一控制中的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向芯部210卷绕的卷绕方向与第二控制中的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向芯部210卷绕的卷绕方向一致。因此,向通过第一控制制造出来的线圈部件200的线圈220供给了电力时的磁通的朝向与向通过第二控制制造出来的线圈部件200的线圈220供给了电力时的磁通的朝向一致。因此,能够抑制磁通的朝向不同的线圈部件200混在一起。
(1-9)控制机构130针对每个芯部210切换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因此,第一控制中的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各自的扭转量与第二控制中的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各自的扭转量大体相等。因此,通过控制机构130切换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使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各自的扭转大体消失,因此,能够抑制在线材送出机构50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之间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各自产生扭结。
(1-10)第一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相对于芯部210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与第二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相对于芯部210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互为相等。根据该结构,第一控制中的卷绕于芯部210的每一匝的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的缠绕点位数与第二控制中的卷绕于芯部210的每一匝的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的缠绕点位数相等。因此,能够抑制线圈部件200的性能产生差别。
(1-11)载带312的多个凹部314包含收容了第一线圈部件200A的凹部314与收容了第二线圈部件200B的凹部314。因此,与仅收容有第一线圈部件200A的带相比,或者与仅收容有第二线圈部件200B的带相比,不需要挑选第一线圈部件200A和第二线圈部件200B的工序,因此能够抑制编带电子部件串300的生产能力降低这种情况出现。
(1-12)第一线圈部件200A的线圈220的卷绕开始的端部相对于凹部314所呈现的配置方向和第二线圈部件200B的线圈220的卷绕开始的端部相对于凹部314所呈现的配置方向一致。因此,不需要在将第一线圈部件200A和第二线圈部件200B安装于例如电路基板时使第一线圈部件200A和第二线圈部件200B各自的朝向一致的工序。因此,能够提高第一线圈部件200A和第二线圈部件200B的安装作业的效率。
(1-13)线圈部件200具有磁性体的盖部件230。由此,从线圈220向外部泄漏的磁通在盖部件230中流动,因此能够抑制线圈部件200的磁通泄漏。因此,能够提高线圈部件200的电感值(L值)。
(1-14)第二滑轮53b的第一线材W1、第二线材W2的中心C与第一旋转体62的中心轴线J1对齐。由此,即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伴随着第一旋转体62的旋转而形成公转,也能够抑制第二滑轮53b的中心C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之间的距离出现变化。因此,能够抑制各线材W1、W2的张力伴随着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而发生变化。
(1-15)在卷绕工序中,线材把持退避机构70使终线侧线材把持部70C、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以及线材路径支承部70E向下方退避。由此,即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公转,也避免终线侧线材把持部70C、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以及线材路径支承部70E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之间的干扰。因此,终线侧线材把持部70C、终线侧线材开闭部70D以及线材路径支承部70E能够配置于芯部210的附近,因此能够抑制绕线装置1的大型化。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41和图42,对绕线装置1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1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1在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的内容上有所不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另外,针对相同的结构部件彼此的关系,也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如图41所示,在第一控制中,控制机构130(参照图7)使芯部210向逆时针方向自转,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向顺时针方向公转。换句话说,芯部210的自转方向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方向相反。
如图42所示,在第二控制中,控制机构130使芯部210向顺时针方向自转,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向逆时针方向公转。换句话说,在第二控制中,芯部210的自转方向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方向也相反。
另外,控制机构130能够任意地设定芯部210的自转速度和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在一个例子中,第一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速度与第二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速度互为相等,第一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与第二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互为相等。换句话说,第一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相对于芯部210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与第二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相对于芯部210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互为相等。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机构130执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换控制相同的切换控制。在切换控制中,每当在一个芯部210上形成线圈220,都切换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例如在通过第一控制在芯部210形成了线圈220的情况下,对于下一芯部210,通过第二控制形成线圈220。即、控制机构130反复基于第一控制使各线材W1、W2在一个芯部210卷绕和基于第二控制使各线材W1、W2在下一个芯部210卷绕的循环。
另外,控制机构130控制芯部210的自转和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使第一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圈数和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圈数与第二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圈数和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圈数互为相等。另外,例如,控制机构130与制品批次或者制品种类对应地,设定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速度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在一个例子中,控制机构130基于线圈部件200的规格(例如,芯部210的尺寸或形状、各线材W1、W2的线径),设定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速度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即、在制造改变了规格的线圈部件200时,控制机构130改变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速度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如以上叙述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1-7)~(1-9)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43和图44,对绕线装置1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1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绕线装置1在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的内容上有所不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其说明。另外,针对相同的结构部件彼此的关系,也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如图43所示,控制机构130在第一控制中,不使芯部210自转,而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向作为第一旋转方向的一个例子的顺时针方向公转。如图44所示,控制机构130在第二控制中,使芯部210向作为第二旋转方向的一个例子的逆时针方向自转,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向逆时针方向公转。控制机构130在第二控制中使芯部210的自转速度快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在第二控制中,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方向与第一控制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方向为相反的方向,但芯部210的自转速度快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因此第二控制中的各线材W1、W2的向芯部210卷绕的卷绕方向与第一控制中的各线材W1、W2的向芯部210卷绕的卷绕方向一致。
控制机构130控制芯部210的自转速度和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使第一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相对于芯部210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与第二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相对于芯部210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互为相等。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机构130执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换控制相同的切换控制。在切换控制中,每当在一个芯部210上形成线圈220,都切换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在一个例子中,控制机构130控制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使第一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圈数与第二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圈数互为相等。具体而言,在通过第一控制在一个芯部210形成了线圈220的情况下,对于下一个芯部210,通过第二控制形成线圈220。即、控制机构130重复基于第一控制使各线材W1、W2在一个芯部210卷绕和基于第二控制使各线材W1、W2在下一个芯部210卷绕的循环。如以上叙述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1-7)~(1-9)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
与上述各实施方式有关的说明是本发明所能采取的方式的例示,不是想限制该实施方式。本发明例如也能采取以下所示的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和将互不矛盾的至少两个变形例组合的方式。
<绕线装置1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卷绕驱动部60B的传递机构69的结构能够任意地改变。在一个例子中,传递机构69具有设置于第一齿轮69a与第二齿轮69b、第三齿轮69c之间,并将第一齿轮69a的旋转同等传递至第二齿轮69b和第三齿轮69c的传递齿轮。将第一齿轮69a的旋转同等传递至第二齿轮69b和第三齿轮69c,意味着使第二齿轮69b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速度与第三齿轮69c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速度互为相等地进行传递。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与旋转同步部件67的固定构造能够任意地改变。在一个例子中,也可以通过压入或者粘合,将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固定于旋转同步部件67的第一插入孔67a。另外,也可以设置有限制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相对于旋转同步部件67的旋转的止转构造。在一个例子中,第一旋转体62具有形成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外周面和构成第一插入孔67a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键槽和嵌合于键槽的键部件。总之,只要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被连结为相对于旋转同步部件67无法旋转即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卷绕部60A的结构能够任意地改变。例如如图45所示,卷绕部60A也可以将第二旋转体63的结构改变成与第一旋转体62相同的结构。如图46所示,第二旋转体63具有将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限制板63g以及将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支承为相对于第二旋转体63能够旋转的内侧轴承65c、65d。限制板63g是与第一旋转体62的限制板62f相同的结构。内侧轴承65c、65d是与内侧轴承64c、64d相同的结构。此外,内侧轴承65c、65d相当于第二内侧轴承。
根据该结构,通过插入第一旋转体62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在芯部210卷绕各线材W1、W2,通过插入第二旋转体63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在其他的芯部210同时卷绕各线材W1、W2。因此,能够提高线圈部件200的生产效率。此外,在上述变形例中,如图47所示,也可以是将两个第一旋转体62在左右方向Y并排的结构。另外,图45和图47所示的卷绕部60A也可以是将三个以上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并排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末端形状能够任意地改变。例如,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末端形状也可以如以下的(A)~(E)那样改变。
(A)如图48中(a)和(b)所示,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前端面66f中的第一线材路径孔66d和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之间的部分形成有球面状的凸曲面141。前端面66f中的除凸曲面141以外的部分由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中心轴线J3正交的平面形成。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优选形成有将前端面66f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外周面连接的曲面。曲面优选在前端面66f的以中心轴线J3为中心的整周上形成。
根据该结构,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围绕芯部210公转时,在第一线材W1横穿第二线材路径孔66e的情况下,由于在第一线材路径孔66d与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之间形成有凸曲面141,所以第一线材W1爬到凸曲面141上。因此,第一线材W1经过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中的靠送出第二线材W2一侧的开口端面之上,或者经过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轴向上与该端面分离的位置。另外,在第二线材W2横穿第一线材路径孔66d的情况下,第二线材W2爬到凸曲面141上,因此第二线材W2经过第一线材路径孔66d中的靠送出第一线材W的开口端面之上,或者经过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轴向上与该端面分离的位置。这样,能够抑制各线材W1、W2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上形成缠绕。
(B)如图49中(a)和(b)所示,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前端面66f中的第一线材路径孔66d和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之间形成有沿与各线材路径孔66d、66e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凸曲面142。如图49中(a)所示,在俯视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时,凸曲面142形成为圆弧状。前端面66f中的除凸曲面142以外的部分由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中心轴线J3正交的平面形成。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优选形成有将前端面66f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外周面连接的曲面。曲面优选在前端面66f的以中心轴线J3为中心的整周上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获得与上述(A)的结构相同的效果。
(C)如图50所示,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前端面66f具有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中心轴线J3正交的平面。在图50中,前端面66f的整个面由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中心轴线J3正交的平面形成。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优选形成有将前端面66f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外周面连接的曲面。曲面优选在前端面66f的以中心轴线J3为中心的整周上形成。
根据该结构,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围绕芯部210公转时,在第一线材W1横穿第二线材路径孔66e的情况下,第一线材W1经过第一线材路径孔66d与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之间的平面上,因此,第一线材W1经过第二线材路径孔66中送出第二线材的开口端面之上。另外,第二线材W2经过第一线材路径孔66d与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之间的平面上,因此第二线材W2经过第一线材路径孔66d中送出第一线材W1的开口端面之上。这样,能够抑制各线材W1、W2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处缠绕。
(D)如图51中(a)所示,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具有从前端面66f向前方延伸的第一送出部143和第二送出部144、与包围第一送出部143和第二送出部144的周壁145。在第一送出部143形成有第一线材路径孔66d,在第二送出部144形成有第二线材路径孔66e。周壁145设置于前端面66f的外周缘。在一个例子中,周壁145具有从前端面66f向前方延伸的圆筒状。如图51中(b)所示,各送出部143、144的前端面与周壁145的末端面在前后方向X上位于相同的位置。此外,周壁145的末端面也可以比各送出部143、144的末端面向前方突出。另外,周壁145的形状能够任意地改变。也可以是,例如,从前方观察,周壁145形成为多边形。
根据该结构,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围绕芯部210公转时,各线材W1、W2经过周壁145的末端面之上。由此,第一线材W1经过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中送出第二线材W2的开口端面之上,或者经过与该端面分离的位置,第二线材W2经过第一线材路径孔66d中送出第一线材W1的开口端面之上,或者经过与该端面分离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各线材W1、W2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处缠绕。
(E)图52所示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是,相对于图51中(a)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一方面,具有将第一送出部143与第二送出部144之间连结的连结壁146,另一方面,省略了周壁145的结构。连结壁146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前端面66f延伸至各送出部143、144的前端面。即、成为连结壁146的前端面的连结面147与第一送出部143中的将第一线材W1送出的第一线材路径孔66d的开口端面、第二送出部144中的将第二线材W2送出的第二线材路径孔66e的开口端面共面。
根据该结构,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围绕芯部210公转时,各线材W1、W2在连结面147之上经过,由此,第一线材W1经过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中的送出第二线材W2的开口端面之上,第二线材W2通过第一线材路径孔66d中的送出第一线材W1的开口端面之上。因此,能够抑制各线材W1、W2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处缠绕。此外,在图52所示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中,如图53所示,也可以将连结面147形成为向前方成为凸状的凸曲面。另外,连结面147也可以形成为向前方成为凸状的球面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第一线材路径孔66d和第二线材路径孔66e是沿左右方向Y并排的位置关系,但是,第一线材路径孔66d和第二线材路径孔66e的位置关系不局限于此,能够任意地改变。例如,如图54中(a)所示,第一线材路径孔66d和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也可以是沿上下方向Z并排的位置关系。另外,如图54中(b)所示,第一线材路径孔66d和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也可以配置于沿着上下方向Z的方向和沿着左右方向Y的方向以外方向的以中心轴线J3为中心的任意的旋转位置。总之,第一线材路径孔66d和第二线材路径孔66e只要是相对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中心轴线J3成为点对称的位置关系即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送出的线材的根数能够在两根以上的范围内任意地改变。在一个例子中,线材的根数是三根(图55)或者四根(图57)。芯部210的电极数与该线材的根数对应地改变。此外,图55和图57中,为了方便而示意性地示出了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和线圈220的形状。
如图55所示,在线材送出机构50的第二滑轮53b形成有第一槽53x、第二槽53y以及第三槽53z。在第一槽53x挂有第一线材W1,在第二槽53y挂有第二线材W2,在第三槽53z挂有第三线材W3。各线材W1~W3从第二滑轮53b向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送出。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送出的各线材W1~W3卷绕于芯部210。在芯部210的第一凸缘部212和第二凸缘部213分别形成有第一电极214、第二电极215以及第三电极216。第一线材W1钩挂于第一电极214,第二线材W2钩挂于第二电极215,第三线材W3钩挂于第三电极216。
如图56所示,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形成有第一线材路径孔66d、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以及第三线材路径孔66g。各线材路径孔66d、66e、66g的位置关系能够任意地改变。在一个例子中,也可以是图56中(a)~(d)所示的各线材路径孔66d、66e、66g的位置关系。如图56中(a)所示,各线材路径孔66d、66e、66g在左右方向Y上并排为一列。如图56中(b)所示,各线材路径孔66d、66e、66g在上下方向Z上并排为一列。如图56中(c)所示,各线材路径孔66d、66e、66g在沿着上下方向Z的方向和沿着左右方向Y的方向以外方向的以中心轴线J3为中心的任意的旋转位置中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直径方向并排为一列。如图56中(d)所示,各线材路径孔66d、66e、66g形成于成为三角形的顶点的位置。
如图57所示,在线材送出机构50的第二滑轮53b形成有第一槽53x、第二槽53y、第三槽53z以及第四槽53w。在第一槽53x挂有第一线材W1,在第二槽53y挂有第二线材W2,在第三槽53z挂有第三线材W3,在第四槽53w挂有第四线材W4。各线材W1~W4从第二滑轮53b向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送出。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送出的各线材W1~W4卷绕于芯部210。在芯部210的第一凸缘部212和第二凸缘部213分别形成有第一电极214、第二电极215、第三电极216以及第四电极217。第一线材W1钩挂于第一电极214,第二线材W2钩挂于第二电极215,第三线材W3钩挂于第三电极216,第四线材W4钩挂于第四电极217。
如图58所示,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形成有第一线材路径孔66d、第二线材路径孔66e、第三线材路径孔66g以及第四线材路径孔66h。各线材路径孔66d、66e、66g的位置关系能够任意地改变。在一个例子中,也可以是图58中(a)~(e)所示的各线材路径孔66d、66e、66g、66h的位置关系。如图58中(a)所示,各线材路径孔66d、66e、66g、66h在左右方向Y上并排为一列。如图58中(b)所示,各线材路径孔66d、66e、66g、66h在上下方向Z上并排为一列。如图58中(c)所示,各线材路径孔66d、66e、66g、66h在沿着上下方向Z的方向和沿着左右方向Y的方向以外方向的以中心轴线J3为中心的任意的旋转位置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直径方向并排为一列。如图58中(d)所示,各线材路径孔66d、66e、66g、66h形成于四边形的成为顶点的位置。如图58中(e)所示,各线材路径孔66d、66e、66g、66h形成于菱形的成为顶点的位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形成有第一线材路径孔66d和第二线材路径孔66e这两个孔,但不局限于此,如图59中(b)所示,在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也可以设置有一个线材路径孔148。在线材路径孔148插通有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线材路径孔148的内径大于第一线材路径孔66d和第二线材路径孔66e的内径。如图59中(a)所示,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在相互邻接的状态下从线材路径孔148送出。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外形形状能够任意地改变。在一个例子中,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外形形状也可以为图60中(a)所示的三角形、图60中(b)所示的四边形、图60中(c)所示的五边形、图60中(d)所示的六边形等多边形。另外,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外形形状也可以为图60中(e)所示的椭圆形。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对使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向芯部210的卷芯部211以左旋方式卷绕而成的线圈部件200和使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向芯部210的卷芯部211以右旋方式卷绕而成的线圈部件200做挑选的挑选装置,设置于粘贴装置2与编带装置3之间。左旋的线圈部件200是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在芯部210的卷芯部211上伴随着从第一凸缘部212趋向第二凸缘部213而向顺时针方向卷绕的线圈部件。右旋的线圈部件200是第一线材W1和第二线材W2在芯部210的卷芯部211上伴随着从第一凸缘部212趋向第二凸缘部213而向逆时针方向卷绕的线圈部件。挑选装置具有判定线圈220的卷绕方向的判定部和基于判定部的结果对左旋的线圈部件200和右旋的线圈部件200做挑选的挑选部。判定部的一个例子是对线圈220进行拍摄的照相机。挑选部例如将由照相机拍摄到的线圈220的图像与预先存储的左旋的线圈220的图像、右旋的线圈220的图像进行比较,由此对左旋的线圈部件200和右旋的线圈部件200做挑选。
<绕线装置1的控制>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控制中,芯部210向顺时针方向自转,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向顺时针方向公转,在第二控制中,芯部210向逆时针方向自转,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向逆时针方向公转,但是,各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方向和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方向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在第一控制中,芯部210向逆时针方向自转,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向逆时针方向公转,在第二控制中,芯部210向顺时针方向自转,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向顺时针方向公转。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控制中,芯部210向逆时针方向自转,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向顺时针方向公转,在第二控制中,芯部210向顺时针方向自转,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向逆时针方向公转,但是,各控制中的芯部210的自转方向和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方向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在第一控制中,芯部210向顺时针方向自转,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向逆时针方向公转,在第二控制中,芯部210向逆时针方向自转,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向顺时针方向公转。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控制中,芯部210不自转,但是,也可以是,在第一控制中,芯部210向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方向相同的方向自转,在第二控制中,芯部210不自转。在该情况下,芯部210的自转速度快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在第一控制中,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方向是与第二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但由于芯部210的自转速度快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所以第一控制中的各线材W1、W2的向芯部210卷绕的卷绕方向与第二控制中的各线材W1、W2的向芯部210卷绕的卷绕方向一致。另外,优选第一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相对于芯部210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与第二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相对于芯部210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互为相等。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控制机构130也可以控制为,在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中不使芯部210自转。在该情况下,控制机构130在第一控制中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向作为第一旋转方向的一个例子的顺时针方向公转,在第二控制中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向作为第二旋转方向的一个例子的逆时针方向公转。另外,控制机构130执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换控制相同的切换控制。在切换控制中,每当在一个芯部210形成线圈220,都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进行切换。在一个例子中,控制机构130控制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使第一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圈数与第二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圈数互为相等。具体而言,在通过第一控制在一个芯部210形成了线圈220的情况下,对于下一个芯部210,通过第二控制形成线圈220。即、控制机构130重复进行基于第一控制使各线材W1、W2在一个芯部210卷绕,基于第二控制使各线材W1、W2在下一个芯部210卷绕的循环。此外,控制机构130能够任意地设定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在一个例子中,第一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与第二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互为相等。换句话说,第一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相对于芯部210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与第二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相对于芯部210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互为相等。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切换控制中,也可以将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进行切换的规定条件设为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圈数。在该情况下,控制机构130分别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圈数进行计数。控制机构130在执行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中的一个控制时,若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圈数到达预先设定的阈值,则改变成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中的另一个控制的控制。优选第一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圈数与第二控制中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圈数互为相等。
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一控制中的各线材W1、W2的扭转量与第二控制中的各线材W1、W2的扭转量分别大体相等。因此,通过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进行切换,使各线材W1、W2各自的扭转大体消失,因此能够抑制在线材送出机构50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之间各线材W1、W2产生扭结这种情况出现。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切换控制中,控制机构130也可以是在芯部210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第一线材路径孔66d、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之间各线材W1、W2相互形成了缠绕的点位数亦即缠绕点位数到达预先设定的上限值后,优先于规定条件,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进行切换。例如,在规定条件为线圈部件200的制品数量的情况下,在动作存储部132存储有例如表示芯部210的自转速度、自转方向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速度、公转方向的组合、同到达各线材W1、W2的缠绕点位数的上限值时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圈数之间的关系的信息。控制机构130使用存储于动作存储部132的信息,基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圈数,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进行切换。
各线材W1、W2上的在芯部210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第一线材路径孔66d、第二线材路径孔66e之间的部分,伴随着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的公转而出现缠绕。若该缠绕点位数过度增多,则各线材W1、W2上的位于芯部210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之间的部分全部成为各线材W1、W2已发生缠绕的状态,从而存在对各线材W1、W2施加过度的张力之虞。对于该点,控制机构130在缠绕点位数到达了上限值时,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进行切换,因此,使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公转,令各线材W1、W2上的位于芯部210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之间的部分在各线材W1、W2上的缠绕消除。因此,能够抑制因各线材W1、W2上的位于芯部210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66之间的部分在各线材W1、W2上的缠绕而引起对各线材W1、W2施加过度的张力这种情况出现。
(备注)
接下来,记载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和上述各变形例能够掌握的技术思想。
(备注1)
一种绕线装置,其具备:第一旋转体;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其插入于设置得比上述第一旋转体的中心轴线靠外侧的插入孔,并具有供线材插通的线材路径孔;第二旋转体,其与上述第一旋转体隔开间隔配置;轴体,其设置得比上述第二旋转体的中心轴线靠外侧;旋转同步部件,其被固定为相对于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无法旋转,并且将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与上述轴体连结;卷绕驱动部,其使上述第一旋转体和上述第二旋转体同步旋转;以及第一内侧轴承,其配置于上述插入孔内的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体之间,并将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旋转体旋转。
(备注2)
根据备注1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上述第一内侧轴承是滚动轴承。
(备注3)
根据备注1或2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上述旋转同步部件具有供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插入的插入孔,还具有将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按压于构成上述插入孔的内表面的按压的按压部件。
(备注4)
根据备注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上述轴体被连结为能够相对于上述旋转同步部件旋转。
(备注5)
根据备注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进一步具有将上述轴体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二旋转体旋转的第二内侧轴承,上述轴体是具有供上述线材插通的多个线材路径孔的线材位置支承部件。
(备注6)
根据备注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上述卷绕驱动部具备成为驱动源的马达、和将上述马达的旋转力传递至上述第一旋转体和上述第二旋转体的传递机构。
(备注7)
一种绕线装置,其是在芯部卷绕有多个线材的线圈部件的绕线装置,具备: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其具有供上述多个线材插通的线材路径孔;线材送出机构,其将上述多个线材向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送出,并向上述多个线材给予张力;卷绕驱动部,其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围绕上述芯部公转,以将上述多个线材边缠绕边卷绕于上述芯部;旋转部,其使上述芯部自转;以及控制部,其控制上述卷绕驱动部和上述旋转部,其中,上述控制部具有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基于规定条件,对上述第一控制和上述第二控制做切换,在第一控制中,使上述芯部的自转方向与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方向一致,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速度快于上述芯部的自转速度,在第二控制中,使上述芯部的自转方向与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方向一致,并且使上述第一控制中的上述芯部的自转方向与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方向为相反的方向,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速度慢于上述芯部的自转速度。
(备注8)
一种绕线装置,其是在芯部卷绕有多个线材的线圈部件的绕线装置,具备: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其具有供上述多个线材插通的线材路径孔;线材送出机构,其将上述多个线材向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送出,并向上述多个线材给予张力;卷绕驱动部,其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围绕上述芯部公转,以将上述多个线材边缠绕边卷绕于上述芯部;旋转部,其使上述芯部自转;以及控制部,其控制上述卷绕驱动部和上述旋转部,其中,上述控制部具有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基于规定条件,对上述第一控制和上述第二控制做切换,在第一控制中,不使上述芯部自转,而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第一旋转方向公转,在第二控制中,使上述芯部向与上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方向亦即第二旋转方向自转,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公转,使上述芯部的自转速度快于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速度。
(备注9)
根据备注7或8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上述规定条件是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圈数,上述第一控制中的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圈数与上述第二控制中的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圈数互为相等。
(备注10)
根据备注7或8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上述规定条件是上述线圈部件的制品数,上述控制部反复进行基于上述第一控制对于一个芯部卷绕上述多个线材、基于上述第二控制对于下一个芯部卷绕上述多个线材的循环。
(备注11)
根据备注7~10中任一个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上述第一控制中的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相对于上述芯部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与上述第二控制中的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相对于上述芯部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互为相等。
(备注12)
根据备注7~11中任一个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上述控制部在上述多个线材上的位于上述芯部与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的部分相互形成了缠绕的点位数亦即缠绕点位数到达了上限值时,优先于上述规定条件,对上述第一控制和上述第二控制进行切换。
(备注13)
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是在芯部卷绕有多个线材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具有:芯部准备工序,准备上述芯部;卷绕开始工序,在向上述多个线材给予张力的状态下,将插通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线材路径孔中的上述多个线材上的卷绕开始的端部钩挂于上述芯部的与上述卷绕开始的端部对应的电极;卷绕工序,使上述芯部自转,并且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与上述芯部的自转方向相同的方向公转,而使上述多个线材边缠绕边卷绕于上述芯部;卷绕结束工序,将上述多个线材中的卷绕结束的端部钩挂于上述芯部的与上述卷绕结束的端部对应的电极;以及固定工序,使上述卷绕开始的端部固定于上述芯部的与上述卷绕开始的端部对应的电极,使上述卷绕结束的端部固定于上述芯部的与上述卷绕结束的端部对应的电极,在上述卷绕工序中,基于规定条件,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做切换,在第一控制中,使上述芯部的自转方向与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方向一致,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速度快于上述芯部的自转速度,在第二控制中,使上述芯部的自转方向与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方向一致,并且上述第一控制中的上述芯部的自转方向与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方向为相反的方向,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速度慢于上述芯部的自转速度。
(备注14)
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是在芯部卷绕有多个线材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具有:芯部准备工序,准备上述芯部;卷绕开始工序,在向上述多个线材给予张力的状态下,将插通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线材路径孔中的上述多个线材上的卷绕开始的端部钩挂于上述芯部的与上述卷绕开始的端部对应的电极;卷绕工序,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围绕上述芯部公转,而使上述多个线材边缠绕边卷绕于上述芯部;卷绕结束工序,将上述多个线材中的卷绕结束的端部钩挂于上述芯部的与上述卷绕结束的端部对应的电极;以及固定工序,使上述卷绕开始的端部固定于上述芯部的与上述卷绕开始的端部对应的电极,使上述卷绕结束的端部固定于上述芯部的与上述卷绕结束的端部对应的电极,其中,在上述卷绕工序中,基于规定条件,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做切换,该第一控制中,不使上述芯部自转,而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第一旋转方向公转,在第二控制中,使上述芯部向与上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自转,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与上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公转,使上述芯部的自转速度快于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速度。
(备注15)
一种绕线装置,其是在芯部卷绕有第一线材和第二线材的绕线装置,具备: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其具备具有供上述第一线材插通的第一线材路径孔的第一送出部和具有供上述第二线材插通的第二线材路径孔的第二送出部;和卷绕驱动部,其使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围绕上述芯部公转,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具有限制上述第一线材和上述第二线材的移动的限制部,用以在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绕上述芯部公转时,上述第一线材通过上述第二线材路径孔的送出上述第二线材的开口端面上,上述第二线材通过上述第一线材路径孔的送出上述第一线材的开口端面上。
(备注16)
根据备注15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上述限制部包含上述第一送出部的送出上述第一线材的端面与上述第二送出部的送出上述第二线材的端面成为共面地连结的连结面。
(备注17)
根据备注15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上述限制部在与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包围上述第一送出部和上述第二送出部的周壁,上述周壁的末端面形成为与上述第一送出部的送出上述第一线材的端面和上述第二送出部的送出上述第二线材的端面成为共面,或者形成于比上述第一送出部的送出上述第一线材的端面与上述第二送出部的送出上述第二线材的端面都突出的位置。
(备注18)
根据备注15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形成为包含上述第一送出部和上述第二送出部的一个柱状,上述限制部包含从与上述第一送出部和上述第二送出部的排列方向及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轴向双方正交的方向观察,比上述第一送出部的上述端面和上述第二送出部的上述端面都突出的凸曲面。
(备注19)
根据备注15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形成为包含上述第一送出部和上述第二送出部的一个柱状,上述限制部是形成有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上述第一线材路径孔中的送出上述第一线材的一侧的开口与上述第二线材路径孔中的送出上述第二线材的一侧的开口的端面,上述端面具有与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轴向正交的平面。
(备注20)
根据备注15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形成为包含上述第一送出部和上述第二送出部的一个柱状,上述限制部是形成有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上述第一线材路径孔中的送出上述第一线材的一侧的开口与上述第二线材路径孔中的送出上述第二线材的一侧的开口的端面,上述端面具有球面。
(备注21)
根据备注19或20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外形形状具有圆柱状。
(备注22)
根据备注19或20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上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外形形状具有多棱柱状。
(备注23)
一种编带电子部件串,其是具备具有沿着长边方向设置有多个凹部的长条状的载带和在上述载带上设置为覆盖上述多个凹部的罩带的带及分别配置于上述多个凹部的电子部件的编带电子部件串,上述电子部件包含第一线圈部件和第二线圈部件,上述第一线圈部件具有第一芯部和在多个线材向规定的缠绕方向被缠绕的状态下向规定的卷绕方向卷绕于上述第一芯部而成的第一线圈,上述第二线圈部件具有第二芯部和在多个线材向与上述缠绕方向相反的方向被缠绕的状态下向上述规定的卷绕方向卷绕于上述第二芯部而成的第二线圈。
(备注24)
根据备注23所述的编带电子部件串,其中,上述第一线圈部件和上述第二线圈部件按规定量交替地配置于上述多个凹部。
(备注25)
根据备注24所述的编带电子部件串,其中,上述规定量是1。
(备注26)
根据备注23~25中任一个所述的编带电子部件串,其中,上述第一芯部具有固定有上述第一线圈的卷绕开始的端部的电极和固定有上述第一线圈的卷绕结束的端部的电极,上述第二芯部具有固定有上述第二线圈的卷绕开始的端部的电极和固定有上述第二线圈的卷绕结束的端部的电极,上述第一芯部的固定有上述第一线圈的卷绕开始的端部的电极与上述第二芯部的固定有上述第二线圈的卷绕开始的端部的电极的相对于上述凹部所呈现的配置方向一致。
(备注27)
根据备注23~26中任一个所述的编带电子部件串,其中,上述第一线圈部件具有安装于上述第一芯部的磁性体的第一盖部件,用以覆盖上述第一线圈,上述第二线圈部件具有安装于上述第二芯部的磁性体的第二盖部件,用以覆盖上述第二线圈。

Claims (12)

1.一种绕线装置,其是在芯部卷绕有多个线材的线圈部件的绕线装置,具备:
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其具有供所述多个线材插通的线材路径孔;
线材送出机构,其将所述多个线材向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送出,向所述多个线材给予张力;
卷绕驱动部,其使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围绕所述芯部公转,以将所述多个线材边缠绕边卷绕于所述芯部;
旋转部,其使所述芯部自转;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卷绕驱动部和所述旋转部,
所述控制部具有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基于规定条件,对所述第一控制和所述第二控制做切换,在第一控制中,使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第一旋转方向公转,使所述芯部向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方向亦即第二旋转方向自转,第二控制使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所述第二旋转方向公转,使所述芯部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自转。
2.一种绕线装置,其是在芯部卷绕有多个线材的线圈部件的绕线装置,具备:
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其具有供所述多个线材插通的线材路径孔;
线材送出机构,其将所述多个线材向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送出,并向所述多个线材给予张力,;
卷绕驱动部,其使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围绕所述芯部公转,以将所述多个线材边缠绕边卷绕于所述芯部;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卷绕驱动部,
所述控制部具有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基于规定条件,对所述第一控制和所述第二控制做切换,在第一控制中,不使所述芯部自转,而使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第一旋转方向公转,第二控制不使所述芯部自转,而使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方向亦即第二旋转方向公转。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
所述规定条件是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圈数,
所述第一控制中的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圈数与所述第二控制中的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圈数互为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
所述规定条件是所述线圈部件的制品数,
所述控制部反复进行基于所述第一控制对于一个芯部卷绕所述多个线材、基于所述第二控制对于下一个芯部卷绕所述多个线材的循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控制中的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芯部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与所述第二控制中的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芯部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互为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多个线材上的位于所述芯部与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的部分相互形成了缠绕的点位数亦即缠绕点位数到达了上限值时,优先于所述规定条件,对所述第一控制和所述第二控制进行切换。
7.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是在芯部卷绕有多个线材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具有:
芯部准备工序,准备所述芯部;
卷绕开始工序,通过线材送出机构向多个线材给予张力,并将插通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线材路径孔中的所述多个线材上的卷绕开始的端部钩挂于所述芯部的与所述卷绕开始的端部对应的电极;
卷绕工序,使所述芯部自转,并且使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与所述芯部的自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公转,而使所述多个线材边缠绕边卷绕于所述芯部;
卷绕结束工序,将所述多个线材中的卷绕结束的端部钩挂于所述芯部的与所述卷绕结束的端部对应的电极;以及
固定工序,使所述卷绕开始的端部固定于所述芯部的与所述卷绕开始的端部对应的电极,使所述卷绕结束的端部固定于所述芯部的与所述卷绕结束的端部对应的电极,
在所述卷绕工序中,基于规定条件,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做切换,在第一控制中,使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第一旋转方向公转,使所述芯部向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方向亦即第二旋转方向自转,在第二控制中,使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所述第二旋转方向公转,使所述芯部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自转。
8.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是在芯部卷绕有多个线材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具有:
芯部准备工序,准备所述芯部;
卷绕开始工序,通过线材送出机构向多个线材给予张力,并将插通于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线材路径孔的所述多个线材中的卷绕开始的端部钩挂于所述芯部的与所述卷绕开始的端部对应的电极;
卷绕工序,使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围绕所述芯部公转,而使所述多个线材边缠绕边卷绕于所述芯部;
卷绕结束工序,将所述多个线材中的卷绕结束的端部钩挂于所述芯部的与所述卷绕结束的端部对应的电极;以及
固定工序,使所述卷绕开始的端部固定于所述芯部的与所述卷绕开始的端部对应的电极,使所述卷绕结束的端部固定于所述芯部的与所述卷绕结束的端部对应的电极,
在所述卷绕工序中,基于规定条件,对第一控制和第二控制做切换,在第一控制中,不使所述芯部自转,而使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第一旋转方向公转,在第二控制中,不使所述芯部自转,而使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向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方向亦即第二旋转方向公转。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规定条件是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圈数,
在所述卷绕工序中,所述第一控制中的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圈数与所述第二控制中的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的公转圈数互为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规定条件是所述线圈部件的制品数,
在所述卷绕工序中,反复进行基于所述第一控制对于一个芯部卷绕所述多个线材、基于所述第二控制对于下一个芯部卷绕所述多个线材的循环。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卷绕工序中,所述第一控制中的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芯部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与所述第二控制中的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相对于所述芯部的相对速度的绝对值互为相等。
12.根据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卷绕工序中,在所述多个线材上的位于所述芯部与所述线材位置支承部件之间的部分相互形成了缠绕的点位数亦即缠绕点位数到达了上限值时,优先于所述规定条件,对所述第一控制和所述第二控制进行切换。
CN201810447556.3A 2017-05-12 2018-05-11 绕线装置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88781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5257A JP6617747B2 (ja) 2017-05-12 2017-05-12 巻線装置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2017-095257 2017-05-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78133A true CN108878133A (zh) 2018-11-23
CN108878133B CN108878133B (zh) 2020-08-14

Family

ID=64098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47556.3A Active CN108878133B (zh) 2017-05-12 2018-05-11 绕线装置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10154B2 (zh)
JP (1) JP6617747B2 (zh)
CN (1) CN108878133B (zh)
TW (1) TWI65565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66661A (zh) * 2021-02-01 2021-03-09 联纲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模组的加工设备
CN112584945A (zh) * 2019-03-18 2021-03-30 日特有限公司 线圈绕线装置及线圈绕线方法
CN112584942A (zh) * 2019-03-25 2021-03-30 日特有限公司 线圈绕线装置及线圈绕线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20165494A (fi) * 2016-06-14 2017-12-15 Lappeenrannan Teknillinen Yliopisto Asentotunnistin
JP7306799B2 (ja) * 2018-06-11 2023-07-1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テーピングリール
KR102245925B1 (ko) * 2019-01-23 2021-04-29 원광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테트로더 전극 제조장치
TWI714312B (zh) * 2019-10-16 2020-12-21 溫芫鋐 用於製造車用導線之裝置及利用該裝置之製造方法
CN114162664B (zh) * 2021-11-25 2023-05-30 深圳市伏特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云母架插片绕线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8115A (zh) * 2008-05-19 2009-11-25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绕线装置以及绕线方法
JP2012079995A (ja) * 2010-10-05 2012-04-19 Tnk Co Ltd フライヤー式巻線方法
CN106298228A (zh) * 2015-06-23 2017-01-0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卷绕方法以及线卷绕装置
CN104953773B (zh) * 2014-03-24 2017-06-16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线圈的绕线装置及其绕线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32603A (en) * 1947-03-25 1953-03-24 Clevel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il winding
US3636990A (en) * 1969-12-17 1972-01-25 Fort Wayne Tool & Di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nding dynamoelectric machine field coils
JPS57117472A (en) * 1981-01-13 1982-07-21 Fumio Usui Method and device to wind up wire
US4771957A (en) * 1985-02-06 1988-09-20 Kuhlman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low voltage winding for a toroidal transformer
US5255863A (en) * 1988-03-22 1993-10-26 Maschinenfabrik Niehoff Gmbh & Co. Kg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oil
US5794884A (en) * 1992-09-23 1998-08-18 Globe Products Inc. Stator winding apparatus with selectively movable coil former
JPH07131958A (ja) * 1993-11-04 1995-05-19 Odawara Eng:Kk ステータ巻線機
CA2193461A1 (en) * 1995-12-20 1997-06-21 Patrick A. Dolgas Stator wi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6533208B1 (en) * 1999-08-12 2003-03-18 Axis U.S.A., Inc. Winding cores with stratification motion
JP4769378B2 (ja) * 2001-07-10 2011-09-07 株式会社ベステック 巻線方法、巻線機及び多極電機子
US7111380B2 (en) * 2002-10-31 2006-09-26 Emerson Electric Co. Method for forming an annular stator assembly
TW200636771A (en) * 2005-03-03 2006-10-16 Nittoku Eng Multilayer coil, winding method of same, and winding apparatus of same
US8042759B2 (en) * 2005-09-15 2011-10-25 Tuboly-Astronic A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inding electrical coils
US8151447B2 (en) * 2010-01-12 2012-04-10 Remy Technologies, L.L.C. Apparatus for loading stator windings into a stator core
JP5505124B2 (ja) * 2010-06-24 2014-05-2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電池残量推定装置、それを搭載した電子機器及び電池残量推定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6146219B2 (ja) * 2013-03-29 2017-06-1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同芯巻コイルの成形方法及び成形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8115A (zh) * 2008-05-19 2009-11-25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绕线装置以及绕线方法
JP2012079995A (ja) * 2010-10-05 2012-04-19 Tnk Co Ltd フライヤー式巻線方法
CN104953773B (zh) * 2014-03-24 2017-06-16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线圈的绕线装置及其绕线方法
CN106298228A (zh) * 2015-06-23 2017-01-0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卷绕方法以及线卷绕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4945A (zh) * 2019-03-18 2021-03-30 日特有限公司 线圈绕线装置及线圈绕线方法
CN112584942A (zh) * 2019-03-25 2021-03-30 日特有限公司 线圈绕线装置及线圈绕线方法
CN112466661A (zh) * 2021-02-01 2021-03-09 联纲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模组的加工设备
CN112466661B (zh) * 2021-02-01 2021-05-04 联纲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模组的加工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5653B (zh) 2019-04-01
JP2018195603A (ja) 2018-12-06
US20180330878A1 (en) 2018-11-15
CN108878133B (zh) 2020-08-14
US10910154B2 (en) 2021-02-02
JP6617747B2 (ja) 2019-12-11
TW201909206A (zh) 2019-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78133A (zh) 绕线装置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08861901A (zh) 绕线装置和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08878135A (zh) 绕线装置
CN108878097A (zh) 编带电子部件串
JP5853776B2 (ja) 電線処理装置
CN103547523B (zh) 铁磁金属带输送设备和方法
CN107849857B (zh) 钢筋捆绑装置
CN109119243A (zh) 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和绕线装置
CN108878134A (zh) 绕线装置
JP4487942B2 (ja) 自動ワインダーの玉揚げ装置
JPH10230905A (ja) 硬貨包装機
CN102421688A (zh) 用于储存和提供筒管的装置
JPH11151541A (ja) コイルバネ製造装置及び方法
EP2000420A2 (en) Container pack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cylindrical net winding apparatus
US5934339A (en) Varied coil spring interior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16213044A (ja) 電線受渡装置
JPH07507529A (ja) ワイヤループを巻胴にセット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JP4933317B2 (ja) 金属リング加工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ITMI20111698A1 (it) Macchina bobinatrice automatica
JPH0359374A (ja) 含水爆薬包の冷却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