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12968A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12968A
CN108712968A CN201780016209.9A CN201780016209A CN108712968A CN 108712968 A CN108712968 A CN 108712968A CN 201780016209 A CN201780016209 A CN 201780016209A CN 108712968 A CN108712968 A CN 1087129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guide surface
printing
conveying
vibr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620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12968B (zh
Inventor
佐佐木恒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7129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129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129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129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1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 B41J11/00216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using infrared [IR] radiation or microwa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95Detecting means for copy material, e.g. for detecting or sensing presence of copy material or its leading or trailing e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6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for the guidance of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e.g. for preventing skewed conveyance of the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14Advancing webs by direct action on web of moving flu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0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 B65H23/04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 B65H23/28Registering, tensioning, smoothing or guiding webs longitudinally by 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4Moving, forwarding, guiding material
    • B65H2301/441Moving, forwarding, guiding material by vibr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3Modifying electric properties
    • B65H2301/5133Removing electrostatic char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7Dry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7Nature of material
    • B65H2701/174Textile, fib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36Plott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Ink Jet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Registering, Tensioning, Guiding Webs, And Rollers Therefor (AREA)
  • Controlling Rewinding, Feeding, Winding, Or Abnormalities Of Web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论介质的种类如何,均能够在对印刷完毕的介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中抑制介质的输送不良的产生的印刷装置。印刷装置具备:输送部,其在输送方向(Y)上对介质(M)进行输送;印刷部,其对输送部所输送的介质M实施印刷;引导部(33),其具有对印刷完毕的介质(M)进行引导的引导面(35);振动部(34),其使引导面(35)进行振动;引导面(35)以随着向输送方向(Y)延伸而朝向铅直下方的方式被形成。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打印机等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如下的印刷装置,即,通过向在输送方向上被输送的纸张等的介质喷出油墨,从而进行文字或图像的印刷的印刷装置。此外,在这样的印刷装置中,存在有具备对印刷完毕的介质进行引导的排出导向板(引导部)、和沿着排出导向板而吹送气体的送风单元的印刷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而且,在上述的印刷装置中,在介质的输送时,通过在介质与排出导向板之间形成由气体的吹送而产生的空气层,从而抑制了因介质与输送导向板的摩擦而导致的静电的产生,并抑制了介质静电吸附在输送导向板上的情况。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808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根据印刷装置,例如,有时会对布或网眼篷帆布等的易于透过气体的介质进行印刷。在该情况下,在上述这样的印刷装置中,气体会透过介质,从而无法在介质与排出导向板之间形成空气层,并且介质有可能被静电吸附在排出导向板上。即,在上述这样的印刷装置中,根据介质的种类,有可能会在对印刷完毕的介质进行引导的排出导向板上产生介质的输送不良。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印刷装置,即,不论介质的种类如何,均能够在对印刷完毕的介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中抑制介质的输送不良的产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印刷装置具备:输送部,其在输送方向上对介质进行输送;印刷部,其对所述输送部所输送的所述介质实施印刷;引导部,其具有对印刷完毕的所述介质进行引导的引导面;振动部,其使所述引导面进行振动,所述引导面以随着向所述输送方向延伸而朝向铅直下方的方式被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使对印刷完毕的介质进行引导的引导面振动,因此不论介质的种类如何,均能够抑制介质静电吸附于引导面上的情况。此外,通过使引导面进行振动,从而即使介质静电吸附于引导面上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介质从引导面上分离。而且,由于引导面以随着向输送方向延伸而朝向铅直下方的方式被形成,因此重力作用的介质易于在输送方向上被引导。这样,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引导部上的介质的输送不良。
此外,优选为,在上述印刷装置中,还具备加热部,所述加热部以非接触的方式对所述介质进行加热。
例如,在通过来自对介质进行引导的引导面的传热而对该介质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即在引导面对介质进行接触加热的情况下,当使引导面进行振动时,由于会产生引导面不与介质接触的期间,因此介质的加热效率容易降低。相对于此,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对介质进行非接触加热,因此即使因使引导面进行振动而产生了引导面不与介质接触的期间,介质的加热效率也不易降低。这样,即使在对介质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因引导面的振动而使介质的加热效率降低的情况。
此外,优选为,在上述印刷装置中,所述加热部向所述介质照射红外线。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是通过向介质照射红外线而对该介质进行加热的,因此与采用通过向介质吹送热风而对该介质进行加热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印刷装置的结构。此外,即使仅通过红外线的照射来对介质进行加热,也能够抑制因引导面的振动而容易破坏形成于介质的周围的温度或湿度的边界层,从而使介质变得不易干燥的情况。
此外,优选为,在上述印刷装置中,还具备:检测部,其能够对从所述引导面上的所述介质的浮起进行检测;控制部,其在产生了从所述引导面上的所述介质的浮起的情况下,使所述引导面进行振动。
如果在介质的输送时该介质静电吸附于引导面上,则由于输送方向上游侧处的输送被继续进行,并且输送方向下游侧处的输送被停止,从而被输送的介质中的、与被吸附于引导面上的部位相比靠输送方向上游的部位有时会从引导面上浮起。对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在产生了从引导面上的介质的浮起的情况下,通过使引导面振动,从而能够使被静电吸附在引导面上的介质从该引导面上分离。因此,由于在产生了介质的输送不良的情况下引导面进行振动,因此无需使引导面始终进行振动。
此外,优选为,在上述印刷装置中,还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使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动作、和对所述介质进行印刷的印刷动作交替地实施,所述控制部在实施所述输送动作的情况下使所述引导面进行振动,另一方面,在实施所述印刷动作的情况下不使所述引导面进行振动。
如果在印刷动作时使引导面进行振动,则有可能因印刷中的介质进行振动而对印刷质量产生影响。对于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印刷动作时引导面未被振动,另一方面,在输送动作时引导面被振动,因此能够在抑制对印刷质量产生影响的同时,抑制介质的输送不良的产生。
此外,在上述印刷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动作、对所述介质实施印刷的印刷动作、和使所述引导面进行振动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实施所述输送动作时和实施所述印刷动作时这两个动作时,使所述引导面进行振动。
根据对印刷中的介质上的印刷质量不产生不良影响的振动条件,通过在实施印刷动作时和实施输送动作时这两个动作时使引导面进行振动,从而对印刷后的介质施加了常时振动,由此促进了印刷后的介质的加热,例如,促进了印刷后的被喷出在介质上的油墨等的印刷材料的干燥。因此,能够在提升介质的输送速度而提高印刷效率,或者可降低加热部的设定温度而抑制对介质的热损伤或加热部的消耗电力的同时,能够抑制介质的输送不良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放大了上述印刷装置的引导部以及加热部的侧视图。
图3为表示上述印刷装置的控制部为了使引导面进行振动而执行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图4为表示在上述印刷装置中引导面进行振动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5为表示通过加热部而被加热的介质的表面的示意图。
图6为表示其他的改变例的控制部为了使引导面进行振动而执行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印刷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为,通过向印刷介质喷出油墨而形成文字或图像的喷墨打印机。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具备:对介质M进行放卷的放卷部20、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部30、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部40、对介质M实施印刷的印刷部50、对介质M进行加热的加热部60。
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印刷装置10的宽度方向设为“宽度方向X”,将介质M被输送的方向设为“输送方向Y”,将印刷装置10的铅直方向设为“铅直方向Z”。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X为,与输送方向Y以及铅直方向Z这两个方向交叉(正交)的方向。
放卷部20具有以可旋转的方式对卷叠有介质M的卷筒体R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21。在保持部件21上,保持有种类不同的介质M或宽度方向X上的尺寸不同的卷筒体R。而且,在放卷部20中,通过使卷筒体R向一个方向(在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使从卷筒体R上被解卷的介质M朝向支承部30被放卷。
支承部30具备构成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第一支承部31、第二支承部32以及引导部33、使第一支承部31进行振动的振动部34、使引导部33进行振动的振动部34。第一支承部31、第二支承部32以及引导部33以在介质M的输送方向Y上排列的方式被配置。而且,第一支承部31将从放卷部20被放卷的介质M朝向第二支承部32进行引导,第二支承部32对被实施了印刷的介质M进行引导(支承),引导部33将印刷完毕的介质M朝向输送方向下游进行引导。
输送部40具备将宽度方向X设为轴向的驱动辊41以及从动辊42、和对驱动辊41进行驱动的输送电机43。驱动辊41被配置在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铅直下方处,从动辊42被配置在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铅直上方处。而且,在输送部40中,在通过驱动辊41以及从动辊42而夹持了介质M的状态下,使驱动辊41旋转,从而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Y进行输送。
印刷部50具备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导向轴51、被支承在导向轴51上的滑架52、和向介质M喷出油墨的喷出部53。滑架52通过未图示的滑架电机的驱动,从而沿着导向轴51并沿着宽度方向X进行往复移动。喷出部53为形成有多个喷嘴的喷出头,且以与被支承于第二支承部32上的介质M对置的方式被支承在滑架52上。而且,在印刷部50中,通过在使滑架52于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同时从喷出部53喷出油墨,从而相对于输送部40所输送的介质M而实施一个循环量的印刷。
接下来,参照图2来对引导部33以及振动部34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引导部33以在输送方向Y上与第二支承部32隔开间隔的方式被配置。此外,引导部33具有以随着趋向于输送方向Y而向铅直下方延伸的方式被形成的引导面35。另外,引导面35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弯曲面。
在引导部33中,振动部34被设置于与形成有引导面35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处。另外,振动部34既可以在引导部33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央处仅设置有一个,也可以跨及引导部33的宽度方向X而设置有多个。而且,振动部34通过使引导部33进行振动,从而将振动施加到被引导面35引导的介质M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引导部33的振动时引导面35发生振动,因此也将“引导面35振动”称为“引导部33振动”。
此外,振动部34只要为使引导部33进行振动的部件即可,作为振动部34的振动产生方式,例如可以举出如下的方式。首先,由振动部34实施的振动产生方式只要采用如下方式即可,即,通过对在输出轴上安装了具有偏重的配重的电机进行驱动,从而产生振动的方式(ERM:Eccentric Rotating Mass(偏心旋转质量)方式)。此外,由振动部34实施的其他的振动产生方式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利用通过使与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值相应的电磁力、和线圈以及磁铁的推斥力之差进行时间变化从而在线圈中产生的振动的方式(LRA:LinearResonant Actuator(线性谐振致动器)方式)。此外,由振动部34实施的振动产生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利用通过根据所施加的电压值而进行伸缩的压电元件而产生的振动的方式。进一步地,由振动部34实施的振动产生方式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将高压的气体作为动力源,通过进行周期性运动的振子来产生振动的方式。
此外,优选为,振动部34使引导部33例如以几十Hz~几千Hz的振动频率且以小于1mm的振幅而使引导部33在与引导面35交叉的方向(优选为,正交的方向)上进行振动。在此,振动部34例如优选为,以15m/S2以下来进行振动,更优选为,以10m/S2以下来进行振动,以使引导板33的振幅小于1mm。但是,由于使引导部33进行振动的目的在于,使吸附在引导面35上的介质M与该引导面35分离,因此,为了避免介质M与引导部33的振动方式相等,优选为,使介质M的固有振动频率与引导部33的振动频率不同。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振动部34只要以能够使被引导部33引导的介质M暂时性地与引导面35分离的振动方式使该引导部33进行振动即可。
另外,作为可发挥上述的引导部33中的振动部34的结构的作用的介质M的具体示例,例如可列举出透明的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
如图1所示,即使在第一支承部31中,振动部34也被设置在与引导面(介质M被引导的面)相反一侧处,并具有与被设置在上述的引导部33上的振动部34相同的结构,从而能够发挥其作用。
接下来,参照图2来对加热部60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加热部60为用于对印刷完毕的介质M进行干燥的结构,且以与引导部33的引导面35对置的方式被配置。加热部60具备跨及引导部33的宽度方向X而被形成的下部框架61、和从铅直上方覆盖下部框架61的上部框架62。在下部框架61上,以跨及宽度方向X的方式设置有朝向上部框架62而凹陷设置的凹部63。
此外,加热部60具备以宽度方向X为长度方向的发热体64、被插入有发热体64的管体65、和对引导部33的引导面35上的温度进行测量的测温部66。发热体64以及管体65以与输送部40的引导面35对置的方式被配置于下部框架61的凹部63内。此外,发热体64只要通过通电而发热即可,例如,只要由电热线等构成即可。另一方面,优选为,管体65的热传导率较高,表面的放射率较高。
此外,测温部66被配置于下部框架61的凹部63内。测温部66例如通过对从被设置于引导面35上的检测区域放射的红外线量进行检测,从而对该检测区域的温度进行测量。另外,虽然检测区域例如只要仅设为引导面35上的区域且与加热部60的管体65对置的区域即可,但是既可以在宽度方向X上设置多个检测区域,也可以在输送方向Y上设置多个检测区域。另外,在引导面35中,在介质M易于吸附的区域为已知的情况下,优选为,将检测区域设置在与该区域相比靠输送方向上游处。
而且,在加热部60处,当通过发热体64的发热而使管体65被加热时,与管体65的温度相应的红外线会朝向引导部33的引导面35进行照射。于是,被引导于引导面35上的介质M的温度上升,从而被喷出到介质M上的油墨的溶剂成分被蒸发。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加热部60为,通过向介质M照射红外线从而以非接触的方式对该介质M进行加热的部件。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由于是为了使介质M干燥而被加热的区域,因此也将引导部33与加热部60之间的区域称为“加热区域HA”。
此外,如图2所示,在加热部60中,具有使气体流通的流道71、对气体进行送风的送风部72、用于将气体取入至流道71内的取入口73、和用于将气体从流道71排出的排出口74。
流道71以沿着引导部33的引导面35的方式被形成于下部框架61与上部框架62之间。送风部72在流道71内被配置于与取入口73相比靠近排出口74的位置处。在送风部72中,通过将从取入口73侧取入的气体向排出口74侧进行送风,从而在流道71内形成朝向第一气流方向A1的气体的流动。另外,送风部72既可以为离心风扇,也可以为轴流风扇。此外,送风部72在宽度方向X上既可以配置一个,也可以配置多个。
取入口73朝向引导部33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引导面35开口,排出口74朝向引导部33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引导面35的端部开口。因此,可以说是,在第一气流方向A1上,取入口73开口于流道71的上游端,排出口74开口于流道71的下游端。
接下来,对控制部10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具备总括性对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00。在控制部100的输入侧的接口上,连接有测温部66,在控制部100的输出侧的接口上,连接有放卷部20、输送电机43、喷出部53、振动部34、发热体64以及送风部72。
而且,控制部100通过交替实施如下的输送动作和印刷动作,从而进行印刷,所述输送动作为,仅以单位输送量来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动作,所述印刷动作为,在使滑架52于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同时从喷出部53喷出油墨的动作。另外,输送动作中的单位输送量被设定为,小于在输送方向上被形成于喷出部53上的喷嘴列的长度,印刷动作为,进行一个循环量的印刷的动作。此外,控制部100根据测温部66的检测结果而取得加热区域HA的温度,并对设置于引导部33上的振动部34以及加热部60(发热体64以及送风部72)的驱动进行控制。此外,控制部100对设置于第一支承部31上的振动部34的驱动进行控制。
此外,在具备对印刷完毕的介质M进行引导的引导部33的印刷装置10中,有时会因由被输送的介质M和引导面35的摩擦而产生的静电,而使介质M静电吸附在引导面35上。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设为,在介质M被静电吸附在引导面35上的情况下,使引导部33进行振动,从而使介质M从引导面35上分离。
详细而言,当介质M静电吸附在引导面35上时,介质M将无法以介质M中的被静电吸附于引导面35上的部分(以下,也称为“第一部分M1”。)为前头而被输送。另一方面,由于继续进行输送方向上游处的介质M的输送,从而介质M的与第一部分M1相比靠输送方向上游的部分(以下,也称为“第二部分M2”。)会从引导面35上浮起(用量尺测量)。于是,由于从引导面35上浮起的介质M至管体65为止的距离变短,从而介质M的温度容易上升。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0根据测温部66的检测结果并在介质M的温度上升了的情况下,判断为,介质M被静电吸附在引导面35上,从而使引导部33进行振动。详细而言,在测温部66的测量温度成为预先设定的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只要判断为产生了介质M的浮起即可。
在此,规定值被设定为,在介质M未被吸附在引导面35上的条件下,与在引导部33上被引导时的介质M的温度相比较高的温度。此外,在这一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测温部66相当于能够对从引导面35上的介质M的浮起进行检测的“检测部”的一个示例。
接下来,参照图3所示的流程图,对控制部100为了使振动部34振动而执行的处理程序进行说明。另外,本处理程序为,针对被预先设定的每个控制循环而执行的处理程序。
如图3所示,在本处理程序中,控制部100根据测温部66的检测结果而对是否在引导部33的引导面35上产生了介质M的浮起进行判断(步骤S11)。在未产生介质M的浮起的情况(步骤S11:否)下,即,在测温部66的检测区域中的温度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控制部100结束本处理程序。
另一方面,在产生了介质M的浮起的情况(步骤S11:是)下,即,在测温部66的检测区域中的温度在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对振动部34进行驱动,从而使引导部33进行振动(步骤S12)。之后,控制部100结束本处理程序。
接下来,参照图2以及图4,着眼于加热部60以及引导部33的动作而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另外,在图4中,未标记符号的细线箭头标记表示气体流动的方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中,在对介质M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交替地进行由输送部40实施的输送动作和由印刷部50实施的印刷动作。而且,如图2所示,被实施了印刷的介质M在通过引导部33而被引导的同时,向输送方向下游被输送。
另一方面,在加热部60中,开始朝向发热体64通电。因此,红外线从被发热体64加热的管体65朝向在引导部33上被引导的介质M进行放射,从而该介质M被加热。因此,被喷出在介质M上的油墨的溶剂成分蒸发,从而使被印刷于介质M上的文字或图像定影在该介质M上。
此外,如图4所示,在加热部60中,开始进行送风部72的驱动。由此,通过在流道71内产生朝向第一气流方向A1的气流,从而经由取入口73而将气体取入到流道71中,并经由排出口74而将气体从流道71排出。此外,在加热区域HA中,通过经由取入口73而将取入口73付近的气体取入至流道71内,从而产生朝向成为与第一气流方向A1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气流方向A2的气体流动。
其结果为,因印刷完毕的介质M被加热而大量包括油墨的溶剂蒸气的加热区域HA内的气体在经由取入口73而被取入至流道71之后,经由排出口74而向加热区域HA外被排出。因此,抑制了在持续进行印刷时,加热区域HA内的气体中所包含的油墨的溶剂蒸气量逐渐增大的情况,并抑制了介质M的干燥效率的降低。
此外,如图4所示,当由于介质M的第一部分M1静电吸附在引导面35上,从而与该第一部分M1相比靠输送方向上游的第二部分M2从引导面35上浮起时,通过该第二部分M2的温度上升,从而使振动部34被驱动。因此,如图4中粗线箭头标记所示,通过引导部33被振动,从而使介质M(第一部分M1)从引导面35上分离,并消除了介质M吸附在引导面35上的状态。即,介质M在未被吸附在引导面35上的条件下,朝向输送方向Y被输送,从而消除了介质M的输送不良。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1)通过使对印刷完毕的介质M进行引导的引导面35振动,从而能够抑制介质M静电吸附在引导面35上的情况,或者能够使静电吸附在引导面35上的介质M从该引导面35上分离。因此,即使是像树脂制的网眼状的介质M这样,一方面因与引导面35之间的滑动而产生静电,另一方面为易于透过气体的介质M,也能够在抑制其相对于引导面35的静电吸附的同时,对其进行输送。
此外,由于引导面35以随着向输送方向Y延伸而朝向铅直下方的方式被形成,因此重力发生作用的介质M在输送方向Y上变得易于被引导。这样,能够抑制引导部33中的介质M的输送不良。
(2)例如,在通过来自对介质M进行引导的引导面35的传热而对介质M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即,在对介质M进行接触加热的情况下,如果使引导面35进行振动,则由于会产生介质M不与引导面35接触的期间,因此介质M的加热效率容易降低。对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以非接触的方式对介质M进行加热,因此即使产生了因使引导面35进行振动而使介质M不与引导面35接触的期间,介质M的加热效率也不易降低。这样,即使在对被引导面35引导的介质M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因引导面35的振动而使介质M的加热效率降低的情况。
(3)由于通过向介质M照射红外线而对该介质M进行加热,因此与通过向介质M吹送热风而对该介质M进行加热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印刷装置10的结构。
(4)根据测温部66的检测结果,从而设为在介质M从引导面35上浮起的情况下,使引导面35进行振动,由此使被静电吸附于引导面35上的介质M从该引导面35上分离。因此,由于是在产生了介质M的输送不良的情况下会使引导面35进行振动,因此可以不必使引导面35始终进行振动。
(5)由于将引导部33的引导面35设为不具有凹凸等的平面,因此抑制了在介质M的输送时介质M卡挂在凹凸上的情况,从而能够不易产生介质M的输送不良。
与上文所述的由设置于引导部33上的振动部34的振动所产生的介质M的输送不良的抑制效果相同的效果,也能够通过设置于第一支承部31上的振动部34的振动而获得,从而能够使印刷装置10的输送路径上的介质M的输送更加稳定。
此外,通过设置对被第一支承部31所引导的介质M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从而能够对被第二支承部32所引导且通过印刷部50而被实施印刷之前的介质M进行预加热,进而能够提高印刷质量。在该情况下,由于被第一支承部31所引导的介质M有可能会因振动部34的振动而产生从第一支承部31的引导面上分离的瞬间,因此,优选为,加热单元并不配置在第一支承部31上,而是与上述的加热部60同样地,通过向介质M照射红外线的方式等以非接触的方式对介质M(以及第一支承部31)进行加热。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文所示那样进行变更。
·加热部60也可以为不具备流道71以及送风部72的加热部。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引导部33是以随着趋向于输送方向Y而向铅直下方延伸的方式被形成的,因此在加热区域HA中被加热的气体也易于沿着引导面35而向铅直上方上升。因此,能够抑制加热区域HA的气体中的油墨的溶剂蒸气量逐渐增大的情况,并能够抑制油墨的干燥效率降低的情况。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加热区域HA中,也能够期待由烟囱效果所产生的对流作用。
·如图5所示,在于加热区域HA中气体未流动的情况或加热区域HA中的气体的流动较弱的情况下,在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油墨滴Id的周围会形成有温度或湿度的边界层BL,从而有时油墨滴Id的溶剂成分会变得不易蒸发。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5中粗线所示那样,由于通过使引导部33进行振动从而会使边界层BL内的气体和边界层BL外的气体混合,因此能够破坏该边界层BL。因此,即使在于加热区域HA中未流动气体的情况或于加热区域HA中仅流动较弱的气体的情况下,也不仅能够抑制向介质M喷出的油墨滴Id的溶剂成分变得不易蒸发的情况,而且还能够获得易于使溶剂成分蒸发的效果。而且,通过使引导部33进行振动,从而还能够获得如下的效果,即,在喷出到介质M上的油墨滴Id内产生因油墨成分的分子相互碰撞而导致的油墨的温度上升,从而促进溶剂成分(挥发成分)的蒸发的效果。根据这些效果,从而即使在不使引导面35倾斜的情况下、且在加热部60不具备流道71以及送风部72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介质M的干燥效率降低的情况。
·当在印刷动作中使输送部40进行振动时,有时会对第二支承部32中的介质M的支承方式产生影响,并对印刷质量产生影响。因此,控制部100也可以在印刷动作中不使输送部40进行振动。
接下来,参照图6所示的流程图来对控制部100在使振动部34进行驱动时所执行的处理程序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在本处理程序中,控制部100对是否处于输送动作中进行判断(步骤S21),在未处于输送动作中的情况(步骤S21:否)下,即在处于印刷动作中的情况下,结束本处理程序。另一方面,在处于输送动作中的情况(步骤S21:是)下,控制部100使振动部34进行驱动,从而使引导部33进行振动(步骤S22)。
据此,由于在印刷动作中不会通过引导部33的振动而使介质M振动,因此能够抑制因介质M的振动造成的印刷质量的降低。
·在仅限于在输送动作中使引导面35进行振动的情况下,既可以在使引导部33的振动开始之后开始输送,也可以在开始输送之后使介质M的振动开始。
·另外,也可以在进行印刷动作时和进行输送动作时这两个动作时,使引导部33进行振动。在该情况下,在不对第二支承部32中的介质M的支承方式产生影响、即不对印刷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的振动条件下,通过振动部34而使引导部33进行振动。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通过对印刷后的介质M施加常时振动,从而能够稳定地促进印刷后的喷出到介质M上的油墨滴Id的干燥。因此,能够在提高介质M的输送速度而提高印刷效率,或者可降低加热部60的设定温度而抑制对介质M的热损伤或加热部60的消耗电力的同时,能够抑制介质M的输送不良的产生。
·此外,在仅限于在输送动作中使引导面35进行振动的情况下,如果介质M未被静电吸附在引导面35上,则也可以不使引导面35进行振动。即,也可以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21与步骤S22的处理之间,实施图5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11的处理。
·另一方面,无论是处于送动作中,还是处于印刷动作中,均可以始终使引导面35进行振动。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在输送方向Y上,在与印刷部50相比靠下游侧且在与引导部33相比靠上游侧处,设置对振动的传递进行抑制的结构,以使引导面35的振动不会被传递至被第二支承部32所支承的介质M上。另外,作为对振动的传递进行抑制的结构,例如能够列举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驱动辊41以及从动辊42。
·不论测温部66的检测结果如何,控制部100均可以针对每个预先设定的控制循环而对振动部34进行驱动。例如,控制部100既可以在上次振动部34被驱动之后的介质M的输送量成为预定的输送量以上的情况下对振动部34进行驱动,也可以在上次振动部34被振动之后的经过时间成为预定的经过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对振动部34进行驱动。
·印刷装置10也可以具有如下的结构,即,具有加振条件设定单元,所述加振条件设定单元针对每个介质M的种类而将由振动部34对应的引导部33以及第一指示部31的加振条件(振动频率或振幅)设定为最佳的加振条件。例如,印刷装置10所具有的“印刷设定”单元包括“介质种类选择单元”,操作人员可以根据由“介质种类选择单元”指定的介质种类的信息而对加振条件进行变更,并根据该加振条件经由控制部100而对印刷装置10进行控制。
·测温部66也可以为直接对在引导面35上被引导的介质M的从该引导面35上的浮起量进行检测的检测部。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在从引导面35上的浮起量成为预定的浮起量以上时,只要判断为产生了介质M的输送不良即可。例如,作为这样的检测部,能够列举出反射型或透射型的光电传感器。
·也可以具备摄像部,所述摄像部在介质M的输送时,随时间经时性地对介质M的表面或背面进行拍摄。在该情况下,优选为,控制部100根据摄像部所拍摄到的图像而对介质M的实际的输送量、即实际输送量进行运算,并且对基于输送电机43的旋转量的控制输送量进行运算。并且,控制部100在产生了控制输送量与实际输送量之间的差分的情况下,判断为产生了介质M的输送不良,从而对振动部34进行驱动。
·加热部60也可以对加热区域HA的气流进行加热。在该情况下,介质M通过由气流实现的热传递而被加热。
·也可以不设置加热部60。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介质M的输送不良的产生。
·引导面35也可以不在与介质M的背面(与印刷面相反一侧的面)接触的同时对该介质M进行引导。即,引导部33也可以在与介质M的表面(印刷面)接触的同时对该介质M进行引导。
·在引导面35上,既可以设置多个将输送方向Y设为长边方向并且将宽度方向X设为短边方向的肋条,也可以形成多个凹部63或凸部。在该情况下,将通过多个肋条或多个凹凸的顶端部分而形成引导面35。
·引导面35也可以不以随着趋向于输送方向Y而向铅直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例如,既可以水平形成,也可以以随着趋向于输送方向Y而向铅直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振动部34只要至少能够使引导面35进行振动即可,也可以不使引导部33全部进行振动。
·由振动部34所实现的引导部33(引导面35)的振动方式也可以根据所输送的介质M的厚度、质量或固有振动频率等而适当地变更。
·介质M并未限于上述的PET薄膜,也可以为印刷用的纸张、或塑料薄膜、或者印染装置等所使用的布帛。此外,介质M也可以不是从卷筒体R上被放卷的长条的介质M。例如,也可以为单页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印刷所使用的记录材料也可以为油墨以外的流体(包括液体、或功能材料的粒子被分散或混合于液体中而形成的液状体、溶胶这样的流状体、可作为流体而流动并喷出的固体的物质)。例如,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对被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中的、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含有电极材料或彩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进行喷射从而实施记录的结构。
·喷出部53(印刷头)也可以为,与设为印刷对象的全部的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相比印刷装置10的该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较长,并且相对于印刷装置10而被固定配置、所谓的行式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印刷装置10并未限于通过喷出油墨而实施记录的打印机,既可以为例如激光打印机、LED打印机、热转印打印机(包括升华型打印机在内)等的非击打式打印机,也可以为点阵式打印机等的击打式打印机。
接下来,在下文中,对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中能够掌握的技术思想进行追加记载。
此外,在通过红外线的照射而对印刷完毕的介质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如果在介质的周围未产生气体的流动,或者在介质的周围所产生的气体的流动较弱,则在介质的周围将形成温度或湿度的边界层,从而有时介质会变得不易干燥。即,在通过红外线的照射而对于介质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存在因介质的周围环境而使介质的干燥效率降低的这一课题。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印刷装置具备:输送部,其对介质进行输送;印刷部,其对所述输送部所输送的所述介质进行印刷;引导部,其具有对印刷完毕的所述介质进行引导的引导面;加热部,其向所述介质照射红外线;振动部,其使所述引导面进行振动。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引导面被振动,因此破坏了形成于介质的周围的温度或湿度的边界层,从而抑制了介质变得不易干燥的情况。这样,根据该结构,即使在通过放射而对介质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不论介质的周围的环境如何,均能够抑制介质的干燥效率降低的情况。
符号说明
10…印刷装置;20…放卷部;21…保持部件;30…支承部;31…第一支承部;32…第二支承部;33…引导部;34…振动部;35…引导面;40…输送部;41…驱动辊;42…从动辊;43…输送电机;50…印刷部;51…导向轴;52…滑架;53…喷出部;60…加热部;61…下部框架;62…上部框架;63…凹部;64…发热体;65…管体;66…测温部(检测部的一个示例);71…流道;72…送风部;73…取入口;74…排出口;100…控制部;A1…第一气流方向;A2…第二气流方向;BL…边界层;HA…加热区域;Id…油墨滴;M…介质;M1…第一部分;M2…第二部分;R…卷筒体;X…宽度方向;Y…输送方向;Z…铅直方向。

Claims (6)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部,其在输送方向上对介质进行输送;
印刷部,其对所述输送部所输送的所述介质实施印刷;
引导部,其具有对印刷完毕的所述介质进行引导的引导面;
振动部,其使所述引导面进行振动,
所述引导面以随着向所述输送方向延伸而朝向铅直下方的方式被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加热部,所述加热部以非接触的方式对所述介质进行加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向所述介质照射红外线。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检测部,其能够对从所述引导面上的所述介质的浮起进行检测;
控制部,其在产生了从所述引导面上的所述介质的浮起的情况下,使所述引导面进行振动。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使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动作、和对所述介质实施印刷的印刷动作交替地实施,
所述控制部在实施所述输送动作的情况下使所述引导面进行振动,另一方面,在实施所述印刷动作的情况下不使所述引导面进行振动。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动作、对所述介质实施印刷的印刷动作、和使所述引导面进行振动的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在实施所述输送动作时和实施所述印刷动作时这两个动作时,使所述引导面进行振动。
CN201780016209.9A 2016-03-11 2017-03-09 印刷装置 Active CN1087129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47944 2016-03-11
JP2016-047944 2016-03-11
PCT/JP2017/009596 WO2017155065A1 (ja) 2016-03-11 2017-03-09 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12968A true CN108712968A (zh) 2018-10-26
CN108712968B CN108712968B (zh) 2021-02-05

Family

ID=59789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6209.9A Active CN108712968B (zh) 2016-03-11 2017-03-09 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084304A1 (zh)
EP (1) EP3427964B1 (zh)
JP (1) JP6801706B2 (zh)
CN (1) CN108712968B (zh)
WO (1) WO201715506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43062A (zh) * 2019-05-16 2019-08-20 杭州巨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纸输送系统及具有该输送系统的打印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04868B2 (ja) 2019-12-26 2023-12-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91708A (ja) * 1992-12-25 1994-07-12 Ricoh Co Ltd 画像記録装置の排紙スタック装置
JPH09221255A (ja) * 1996-02-19 1997-08-26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1090771A1 (en) * 1999-10-04 2001-04-11 Xerox Corporation Liquid ink printer including a non-scorching dryer assembly
JP2004306304A (ja) * 2003-04-03 2004-11-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排出方法
CN1672951A (zh) * 2004-03-23 2005-09-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824397A (zh) * 2005-02-25 2006-08-30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带材清洗装置以及带材清洗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52980B2 (ja) * 2008-05-27 2013-02-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方法
JP5177869B2 (ja) * 2008-06-30 2013-04-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828385B2 (ja) * 2011-08-17 2015-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5899955B2 (ja) * 2012-01-20 2016-04-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6277624B2 (ja) * 2013-08-05 2018-02-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319556B2 (ja) * 2014-01-17 2018-05-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91708A (ja) * 1992-12-25 1994-07-12 Ricoh Co Ltd 画像記録装置の排紙スタック装置
JPH09221255A (ja) * 1996-02-19 1997-08-26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1090771A1 (en) * 1999-10-04 2001-04-11 Xerox Corporation Liquid ink printer including a non-scorching dryer assembly
JP2004306304A (ja) * 2003-04-03 2004-11-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排出方法
CN1672951A (zh) * 2004-03-23 2005-09-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824397A (zh) * 2005-02-25 2006-08-30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带材清洗装置以及带材清洗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43062A (zh) * 2019-05-16 2019-08-20 杭州巨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纸输送系统及具有该输送系统的打印机
CN110143062B (zh) * 2019-05-16 2021-07-23 杭州巨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纸输送系统及具有该输送系统的打印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55065A1 (ja) 2017-09-14
JP6801706B2 (ja) 2020-12-16
JPWO2017155065A1 (ja) 2019-02-07
CN108712968B (zh) 2021-02-05
EP3427964A4 (en) 2019-11-13
EP3427964A1 (en) 2019-01-16
EP3427964B1 (en) 2023-08-02
US20190084304A1 (en) 2019-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96777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7538933A (zh) 印刷装置
JP4808142B2 (ja) プリンタ
CN104786653B (zh) 液体喷出装置
US20200001622A1 (en) Dryer, printer, and liquid applicator
JP2019162870A (ja) 乾燥装置、液体吐出装置、乾燥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5538932B (zh)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CN105538907B (zh) 印刷装置
CN108712968A (zh) 印刷装置
JP2018192690A (ja) 液滴吐出装置
JP2016084192A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
CN109311318A (zh) 液滴喷出装置
JP201200093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9591467A (zh) 加热装置、介质处理装置以及介质处理方法
US9423177B2 (en) Force-balancing gas flow in dryers for printing systems
JP6167045B2 (ja) 磁気インクのプリント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22042075A (ja) シート材を搬送する装置、シート材を加熱する装置、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印刷装置
JP5720832B2 (ja) 記録装置
JP2011037142A (ja) 記録装置
JP7252012B2 (ja) 塗布装置
JP6115237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US9573399B2 (en) Air jet emission method used i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the apparatus
BRPI0708193A2 (pt) sistema de secagem para máquina de formação de imagem
EP4378700A1 (en) Heat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JP6852383B2 (ja) 印刷装置及び加熱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