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86653B - 液体喷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86653B
CN104786653B CN201510015313.9A CN201510015313A CN104786653B CN 104786653 B CN104786653 B CN 104786653B CN 201510015313 A CN201510015313 A CN 201510015313A CN 104786653 B CN104786653 B CN 1047866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sensing detection
ejection apparatus
liquid ejection
open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1531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86653A (zh
Inventor
原平
中野秀一朗
熊井英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786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66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866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66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1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 B41J11/00216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using infrared [IR] radiation or microwa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1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 B41J11/00212Controlling the irradiation means, e.g. image-based controlling of the irradiation zone or control of the duration or intensity of the irradi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95Detecting means for copy material, e.g. for detecting or sensing presence of copy material or its leading or trailing end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喷出部,其能够将液体喷出;介质支承部,其设置有开口部,且对被喷射所述液体的介质进行支承;加热器,其能够对所述介质进行加热;传感器,其对被检测区域的能量进行检测;控制部,其能够根据所述能量来对所述加热器的输出进行变更;被传感检测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开口部内且被设置在成为所述被检测区域内的位置处,并被所述传感器检测能量。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打印机等液体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具有将油墨等液体向介质进行喷出的头、对介质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部和通过向被支承在介质支承部上的介质照射红外线等电磁波而进行加热从而使液体固化的加热器(专利文献1等)。
此外,液体喷出装置有时会具有通过在加热器的加热范围内对介质的表面进行传感检测从而对从介质的表面释放出的红外线进行检测的红外线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为用于获得介质的表面的温度信息的结构部件。而且,在所涉及的情况下,控制器根据由红外线传感器检测出的能量(温度信息)来对加热器的输出进行控制。
上述的红外线传感器在结构上,在传感检测目标处无介质的情况下会对介质支承部的表面进行传感检测。而且,在所涉及的情况下,传感检测目标的状况与介质的表面被传感检测时不同。因此,在传感检测目标处无介质时,无法恰当地对加热器的输出进行控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14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具有于传感检测目标处有介质的情况和无介质的情况的液体喷出装置中,即使在传感检测目标处无介质的情况下,也可恰当对加热器的输出进行控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喷出部,其能够将液体喷出;介质支承部,其设置有开口部,且对被喷射所述液体的介质进行支承;加热器,其能够对所述介质进行加热;传感器,其对被检测区域的能量进行检测;控制部,其能够根据所述能量来对所述加热器的输出进行变更;被传感检测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开口部内且被设置在成为所述被检测区域内的位置处,并被所述传感器检测能量。
根据本方式,通过被设置在开口部内且被设置在成为被检测区域内的位置处的被传感检测部,从而即使在传感检测目标处无介质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地对加热器的输出进行控制。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所述被传感检测部的辐射率在0.7以上且小于1。
通常的大多数介质的辐射率会落入0.7以上且小于1的范围内。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被传感检测部的辐射率在0.7以上且小于1,因此即使在传感检测目标处无介质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地对加热器的输出进行控制。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所述被传感检测部的辐射率与所述介质的辐射率之差在0.1以内。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被传感检测部的辐射率与所述介质的辐射率之差在0.1以内。因此即使在传感检测目标处无介质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地对加热器的输出进行控制。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被传感检测部为被实施了氧化铝膜处理的铝材。
虽然铝的辐射率在0.1左右且大幅低于介质的辐射率,但是通过在表面上实施氧化铝膜处理从而能够使表面的辐射率大幅度提升。由此,能够缩小被传感检测部的辐射率与介质的辐射率之差(辐射率差)。另外,氧化铝膜处理本身能够利用公知的处理方法。
根据本方式,能够享有作为介质支承部而使用金属这样的强度较高的材料的优点,并且能够通过氧化铝膜处理这样的简单的方法而恰当地对加热器的输出进行控制。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被传感检测部被设置在未构成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支承面的位置处。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被传感检测部不与介质接触,因此即使在该被传感检测部的部分处发生凝结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介质被污损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式中,于所述开口部上设置有对所述介质向与所述被传感检测部接触的方向进入的情况进行限制的线状部件。
根据本方式,由于线状部件的存在从而能够降低介质进入开口部内而卡住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介质能够在输送方向上进行输送,所述开口部的在沿着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的边的长度在5mm以下。
根据本方式,能够对在被形成于介质的印刷物(例如图像)上产生条纹的情况进行抑制。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开口部的在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边的长度在5mm以下。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降低在介质的输送时该介质在开口部处卡住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八方式中,所述开口部通过将所述介质支承部的一部分形成为从支承所述介质的一侧观察时的山折而形成。
根据本方式,能够降低被输送的介质在开口部的边缘卡住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九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传感器存在对所述被传感检测部的能量进行检测的情况和对被支承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上的所述介质的能量进行检测的情况。
根据本方式,即使在所述传感器对所述被传感检测部进行传感检测的状态下,也能够恰当地对加热器的输出进行控制。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十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被检测区域的大小可变,在所述传感器对所述被传感检测部的能量进行检测的情况和所述传感器对被支承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上的所述介质的能量进行检测的情况下,所述被检测区域的大小发生变化。
根据本方式,能够根据传感检测目标的状态来实现适当的加热器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要结构的模式图。
图2为该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3中(A)~(C)为用于对该实施方式的非收卷模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4为该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5为该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6为图5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剖视图。
图7为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开口部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8为改变了图7的观察角度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介质的辐射率的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液体喷出装置的概要的结构(参照图1、图2)
图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1的结构例的模式图。图2为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1具有:头30,其将作为液体L的油墨向卷筒状的介质2进行喷出;介质支承部32,其对介质2进行支承;加热器40,其能够向被支承在介质支承部32上的介质2照射电磁波而进行加热;传感器72,其实施传感检测以获得温度信息;控制部60,其根据传感器72所得到的温度信息来对加热器40的输出进行控制。而且还具有馈送单元10、输送单元20、收卷单元25、剪切器50、检测器群70。
馈送单元10为,将作为介质的一个示例的卷筒状的介质2向输送单元20进行馈送的单元。如图1所示,该馈送单元10具有使介质2被卷绕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的介质卷轴18和用于卷绕从介质卷轴18放卷出的介质2并向输送单元20进行引导的中继辊19。
输送单元20为,沿预先设定的输送路径而将由馈送单元10送出的介质2向输送方向F进行输送的单元。如图1所示,该输送单元20具有第一输送辊23和在从第一输送辊23观察时位于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的第二输送辊24。
第一输送辊23具有通过未图示的电机而被驱动的第一驱动辊23a和以隔着介质2与第一驱动辊23a对置的方式被配置的第一从动辊23b。
同样,第二输送辊24具有通过未图示的电机而被驱动的第二驱动辊24a和以隔着介质2与第二驱动辊24a对置的方式被配置的第二从动辊24b。
收卷单元25为,用于对由输送单元20送出的介质2(图像记录完毕的介质2)进行收卷的单元。
如图1所示,该收卷单元25具有用于将从第二输送辊24送出的介质2从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进行卷取并向输送方向下游侧进行输送的中继辊26,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且对从中继辊26送出的介质2进行收卷的介质收卷驱动轴27。
头30为,用于向位于输送路径上的图像记录区域的介质2喷出油墨而记录图像的单元。
即,如图1所示,头30从油墨喷出嘴31向通过输送单元20而被输送至后文中进行叙述的压印板33上的介质2喷出作为液体L的一个示例的油墨而形成图像。换言之,头30作为可喷出液体L的喷出部而发挥功能。
另外,在油墨喷出嘴31中设置有作为用于喷出墨滴的驱动元件的未图示的压电元件。当向对被设置在压电元件的两端的电极之间施加预定时间宽度的电压时,压电元件将根据电压的施加时间而拉伸,从而使油墨的流路的侧壁发生变形。由此,油墨的流路的体积根据压电元件的伸缩而收缩,相当于该收缩量的油墨成为墨滴而从油墨喷出嘴31喷出。
介质支承部32用于从下方对介质2进行支承。该介质支承部32为金属制,更具体而言,为铝制。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该介质支承部32,而设置有与头30对置的压印板33、位于压印板33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上游侧支承部件34和位于压印板33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下游侧支承部件35。
加热器40为,用于对介质2、换言之对介质2上的油墨进行加热而使油墨固化的单元。
如图1所示,该加热器40为照射红外线的红外线加热器,其被设置在与下游侧支承部件35对置的位置处。即,加热器40向被支承在下游侧支承部件35上的介质2照射红外线。换言之,加热器40能够对介质2进行加热。
剪切器50为用于切断介质2的单元。在后文中进行叙述的非收卷模式被执行时,该剪切器50将介质2切断,从而使图像记录完毕的介质2与未记录图像的介质2分离。
如图1所示,该剪切器50在输送方向F上被设置在头30与加热器40之间。
此外,如图2所示,打印机1具备对上述的单元等进行控制并掌管作为打印机1的动作的控制部60和检测器群70。从作为外部装置的计算机100接收到记录执行指令的打印机1通过控制部60而对各个单元,即馈送单元10、输送单元20、收卷单元25、头30、加热器40、剪切器50进行控制。控制部60根据从计算机100接收到的记录执行指令的数据来对各个单元进行控制,而将图像记录在介质2上。
打印机1内的状况通过检测器群70而被监视,检测器群70将检测结果向控制部60进行输出。控制部60根据从检测器群70输出的检测结果来对各个单元进行控制。
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1中设置有作为检测器群70之一的、作为传感器的红外线传感器72。该红外线传感器72通过在加热器40的加热范围H内,换言之在照射范围内(参照图1)对介质2的表面进行传感检测从而获得介质2的温度信息。温度信息具体而言是指传感检测目标所具有的能量。因此,进行传感检测也可以称为对能量进行检测。此外,将被实施传感检测的区域称为传感检测区域。传感检测区域也可以称为被检测区域。因此,换言之传感器是对被检测区域的能量进行检测。
而且,根据红外线传感器72所获得的温度信息,加热器的输出通过控制部60而被控制。换言之,控制部60能够根据传感器所检测到的能量来变更加热器40的输出。
控制部60为用于实施对打印机1的控制的控制部。控制部60具有接口部61、CPU62、存储器63、单元控制电路64。
接口部61在作为外部装置的计算机100与打印机1之间实施数据的接收和发送。CPU62为用于实施打印机1整体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63为用于确保存储CPU62的程序的区域和作业区域等的单元,且具有作为易失性存储器的RAM和作为非易失性存储器的EEPROM等存储元件。CPU62根据被存储在存储器63内的程序而经由单元控制电路64来对各个单元进行控制。
(2)液体喷出装置的执行模式(参照图1、图3)
接下来,利用图1及图3来对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1的执行模式的收卷模式及非收卷模式进行说明。
图3为用于对非收卷模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另外,由于在图1中已表示出收卷模式被执行的情况,因此参照图1来对收卷模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1中,作为执行模式而具备非收卷模式和收卷模式,所述非收卷模式为,未使用收卷单元25而使图像记录完毕的介质2被介质收卷驱动轴27收卷的模式,所述收卷模式为,使用了收卷单元25而使图像记录完毕的介质2被介质收卷驱动轴27收卷的模式。
即,控制部60执行使由输送单元20输送的介质2收卷于收卷单元25上的收卷模式和不使由输送单元20输送的介质2收卷于收卷单元25上的非收卷模式。
收卷模式
如图1所示,在收卷模式被执行时,介质2维持被卷绕于馈送单元10与收卷单元25双方、即介质卷轴18与介质收卷驱动轴27上的状态,并且通过输送单元20而被输送。
而且,从介质卷轴18放卷出的介质2的部位很快到达与头30对置的位置处,在该位置处图像被形成于该部位上。当介质2进一步被输送时,形成有图像的部位很快到达与加热器40对置的位置(加热范围H)处,在该位置处红外线被照射于该部位上。然后,通过介质2的进一步输送,该部位到达收卷单元25,并通过介质收卷驱动轴27而被收卷。
非收卷模式
另一方面,如在图3(A)、(B)、(C)中作为一个示例所示,在非收卷模式被执行时,介质2维持仅被卷绕于馈送单元10上的状态,并且通过输送单元20而被输送。
如图3(A)所示,从介质卷轴18放卷出的介质2的部位到达与头30对置的位置处,在该位置处图像被形成于该部位上。在图3(A)中,符号W表示介质2的图像形成范围的一个示例。
接下来,如图3(B)所示,该图像形成范围W通过介质2的进一步输送而到达与加热器40对置的位置(加热范围H)处,在该位置处向该图像形成范围W照射红外线。图3(B)表示相对于图像形成范围W的红外线照射完毕的状态。
接下来,如图3(C)所示,介质2通过输送单元20而向相反方向被输送。图像形成范围W返回至剪切器50的位置的近前,介质2通过剪切器50而被切断。由此,图像记录完毕的介质2与未记录图像的介质2分离,且在下游侧支承部件35上滑动,并且向空心长箭头方向移动。
(3)非收卷模式中的问题点的说明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印机1中设置有剪切器50,不仅能够执行通常的收卷模式,而且还能够执行非收卷模式。
如图3(A)、(B)、(C)所示,在非收卷模式被执行时,将出现介质2位于下游侧支承部件35上的情况(图3(B))和不位于下游侧支承部件35上的情况(图3(A))。其结果为,会引起下文中进行说明的问题点。
如上所述,在非收卷模式被执行时,介质2位于下游侧支承部件35上或者不位于下游侧支承部件35上。
在介质2位于下游侧支承部件35上的情况下,红外线传感器72在加热器40的加热范围H内对介质2的表面进行传感检测。而且,控制部60根据由红外线传感器72检测到的温度信息来对加热器40的输出进行控制。由此,将介质2设定为预定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约100度)。
然而,当处于介质2未位于下游侧支承部件35上的状态时,在传感检测目标处将不存在介质2,在这种情况下,红外线传感器72将对下游侧支承部件35进行传感检测。
即,下游侧支承部件35的表面通过红外线传感器72而被传感检测,并且加热器40的输出控制根据该传感检测结果而被实施。换言之,红外线传感器72存在对下游侧支承部件35的表面进行传感检测的情况和对被支承在介质支承部上的介质进行传感检测的情况。
而且,当将在传感检测目标处存在介质2时的状态设为第一状态,将在传感检测目标处不存在介质2的状态设为第二状态时,在第二状态下,传感检测目标的状况与介质2的表面被传感检测时不同。例如,第一状态为纸、第二状态为金属之类的状态。因此,无法进行与第一状态相同的,即如对介质2的表面进行传感检测时那样的加热器40的输出控制。因此,存在如下的问题,即,在从第二状态成为介质2位于下游侧支承部件35上的状态时,即,在介质2到达下游侧支承部件35上时,加热器40的输出未成为用于将介质2设为所述预定温度的输出。
因此,期待即便在传感检测目标处无介质2的状态下也像存在介质2时那样执行加热器40的输出控制。如此,在从第二状态成为介质2位于下游侧支承部件35上的状态时,加热器40的输出已经成为用于将介质2设为所述预定温度的输出,从而得以解决上述问题。
(4)对下游侧支承部件35所实施的设计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即使在传感检测目标处无介质2的状态下也能够如存在介质2时那样执行传感器输出控制,而在作为介质支承部32的下游侧支承部件35上设置有开口部3,并在该开口部3内设置有被传感器72实施传感检测的被传感检测部4。换言之,介质支承部32设置有开口部3,并对被喷射液体L的介质2进行支承。另外,被传感检测部4被设置在开口部3内且被设置在成为被检测区域的位置处。而且,被传感检测部4被传感器72检测能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游侧支承部件35与介质2接触并对介质2进行支承的支承面11由网状的部件构成。网由1mm以下粗细的线材制成,且网眼的尺寸即贯通表里的小孔使用1mm以下的孔。当然并不被限定于该尺寸结构的网。开口部3被设置于形成支承面11的网上。
在此,被传感检测部4位于开口部3内是指被传感检测部4与下游侧支承部件(介质支承部32)35独立地位于开口部3内。即,被传感检测部4与下游侧支承部件35分别单独地设置在由形成下游侧支承部件35的开口部3的边缘部5包围的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3被形成为长方形。
通过上述结构,即使在传感检测目标处无介质2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地对加热器40的输出进行控制。此外,由于被传感检测部4与下游侧支承部件35即形成支承面11的网独立地位于开口部3内,因此能够实现从加热器40施加于被传感检测部4上的热能几乎不向支承面11以及下游侧支承部件35传递的状态。由此,加热器40的输出成为用于加热被传感检测部4的输出即可。即,能够减少与向下游侧支承部件35侧传递的量相当的加热器40的输出(热能),因此能够在削减无用消耗的条件下恰当地对加热器40的输出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传感检测部4进一步由辐射率在0.7以上且小于1的材料制成。由于通常的多数种类的介质2的辐射率落入0.7以上且小于1的范围内,因此进行使被传感检测部4的辐射率与介质2的辐射率一致的作业。
如图9所示,利用放射率测量器来对作为介质2而使用的主要的介质的辐射率进行测量,介质的辐射率处于约0.8~约0.95的范围。因此,将被传感检测部4的辐射率设为0.7以上且1以下。通过这样的方式,被传感检测部4的辐射率与介质2的辐射率之差、即辐射率差在0.1以内。若辐射率差在0.1以内,则在将辐射率差换算为温度差的情况下,相当于约3度以内,从而可解释为在温度控制上没有问题的程度。
若将被传感检测部4的辐射率设定在0.7以上且1以下,则对于丙烯酸树脂、PET树脂、氯乙烯树脂、布、纸之类的介质2,能够恰当地实施加热器40的控制。
此外,若将被传感检测部4的辐射率设定在0.85以上且0.95以下,则对于PET树脂、氯乙烯树脂、布、纸之类的介质,能够进一步缩小辐射率差。即,若将被传感检测部4的辐射率设定在0.85以上且0.95以下,则能够更加恰当地对一部分介质实施加热器40的控制。
此外,若将被传感检测部4的辐射率设定为0.9,则对于氯乙烯树脂的介质2能够进一步缩小辐射率差。即,若将被传感检测部4的辐射率设定为0.9,则能够更加恰当地对一部分介质2实施加热器40的控制。
被传感检测部4的具体的材料可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实施了氧化铝膜处理的铝材。虽然铝的辐射率在0.1左右且大幅低于介质,但是通过在表面上实施氧化铝膜处理,从而能够使表面的辐射率大幅提升。具体而言,能够通过铝的氧化铝膜处理而使辐射率从约0.1上升至约0.9。另外,氧化铝膜处理本身可以利用公知的处理方法。
作为被传感检测部4的材料,当然不局限于上述材料,可以使用辐射率在0.7以上且小于1的材料。也可以将介质本身作为被传感检测部4的材料来进行利用。
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被传感检测部4的辐射率在0.7以上且小于1,因此能够在传感器72从传感检测目标获得温度信息时,将从被传感检测部4获得的温度信息实际作为从介质2获得的温度信息来使用。由此,即使在介质2未存在于传感检测目标处的状态下也能够成为与介质2存在于传感检测目标处的状态几乎相同的条件,因此能够恰当地对加热器40的输出进行控制。
另外,当传感器72获得温度信息而作出开始记录动作的决定的设定温度是在考虑到被输送的介质2到达加热器40的加热范围H为止的时间差的条件下,而设定为本来的温度的90%左右、即设定为稍低的温度来实施时,则能够进一步降低加热器40的无用输出。
此外,通过氧化铝膜处理而能够使被传感检测部4的辐射率与介质2的辐射率之差(辐射率差)在0.1以内。因此,能够享受作为下游侧支承部件35而使用铝金属这样的强度较高的材料的优点,并且能够通过氧化铝膜处理这样的简单方法来恰当地对加热器的输出进行控制。
在上述说明中,被传感检测部4以由辐射率在0.7以上且小于1的材料制作的观点制成。取而代之,也可以以被传感检测部4的辐射率与介质2的辐射率之差在0.1以内的观点制成。在此,介质2的辐射率可以选择特定的种类的介质来决定,或者也可以选择使用频度较高的多种介质并使用它们的平均值。
通过将被传感检测部4的辐射率与介质2的辐射率之差设为0.1以内,从而能够将传感器72从被传感检测部4获得的温度信息实际作为从介质2获得的温度信息来使用。由此,即使在介质2未存在于传感检测目标的状态下,也能够形成与介质2存在于传感检测目标的状态几乎相同的条件,因此能够恰当地对加热器40的输出进行控制。
被传感检测部的结构的说明1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被传感检测部4相对于开口部3形成的开口平面7而位于与加热器40相反的一侧。即,被传感检测部4被设置在未构成介质支承部32的支承面11的位置处。此外,开口部3被设置在形成支承面11的网上。
具体而言,被传感检测部4以如下方式被设置。
被传感检测部4由厚度为0.5mm左右的薄板的铝材制成,输送方向F上的下游侧的基端部4E通过螺钉6的紧固而被固定于基板8上。
与基端部4E相比靠上游侧的主体部分4B为其表面4F通过红外线传感器72而被传感检测的部分。主体部分4B以表面4F相对于基端部4E向开口平面7接近的方式而被折弯形成。如上所述,表面4F被实施氧化铝膜处理。主体部分4B的前端部4S以自由端的状态向基板8被按压而与基板8接触。
在图4以及图5中,符号12表示红外线加热器40的反射板,符号13表示红外线加热器管,符号14表示形成风的送风部。
在图4中,为了便于观察到红外线加热器管13而将反射板12的部分图示省略。
送风部14为,用于对加热范围H从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向下游侧送风的单元。送风部14被设置在图5所示的高度方向的上方的位置。具体而言,上方的位置是指在高度方向上与头30相比而靠上方的位置。另外,该送风部14具有使风以与加热范围H的介质2接触的方式流动,从而促进被喷射至介质2上的液体L的干燥的作用。
此外,在加热范围H中有头30存在于上方的部分处,从送风部14送来的风的行进被阻碍。因此,能够降低从头30喷出的液体L的由于送风而引起的喷落位置的偏差等的产生。在此,风的行进被阻碍是指风完全被阻挡或者风量减少。另外,只要送风部14对加热范围H送风,则送风部14的设置部位、个数、风向均不受限。例如,也可采用从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向上游侧送风的结构。
被传感检测部4相对于开口部3所形成的开口平面7而位于与加热器40相反的一侧的配置结构,在下游侧支承部件35(介质支承部32)为利用网眼结构或多孔结构等具有能够使蒸气在表背方向上通过的小孔的结构的情况下有效。其理由如下所述。
由于通过加热而从油墨(液体L)中产生的蒸气能够经由下游侧支承部件35的小孔、即形成支承面11的网眼而与介质2的背面直接分离,因此在支承面11的部分产生凝结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被传感检测部4在与介质2接触并对介质2进行支承的情况下,根据形成被传感检测部4的材料的热特性的不同而存在产生凝结的可能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被传感检测部4被设置在未构成介质支承部32的支承面11的位置处,而不与介质2接触,因此即使在被传感检测部4的部分处产生凝结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介质2被污损的可能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口部3上沿输送方向F设置有2条对介质2向与被传感检测部4接触的方向进入的情况进行限制的线状部件9。线状部件9被配置在与开口平面7大致相同的位置处。线状部件9的输送方向F上的两端部被弯曲且被卡止于基板8上。另外,线状部件9的条数不局限于2条,也可以为1条或者3条以上。虽然线状部件9的材料使用了不锈钢,但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线状部件9的存在,从而能够降低介质2进入开口部3内而卡住的可能性。另外,即使在开口部3上设置线状部件9,也由于其为线状,因此降低传感器72的传感检测精度降低的可能性会减少。
被传感检测部的结构的说明2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代替图6所示的被传感检测部4的配置结构,将被传感检测部4设置为与开口部3所形成的开口平面7处于同一平面。即,也可以以构成支承面11的一部分的方式来设置被传感检测部4。
在此,被传感检测部4与开口部3所形成的开口平面7共面是指被传感检测部4传感检测的部分与开口平面7共面。因此,构成被传感检测部4的其他结构部分的位置无关紧要。此外,当然其他结构部分不从开口平面7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共面结构而使被传感检测部4的位置与介质2的位置处于几乎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以在位置上与介质2相同的条件进行传感检测。另外,由于共面,因此能够降低介质2进入开口部3内而卡住的可能性。
开口部的其他方式
虽然在图4所示的方式中开口部3为长方形,但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
作为其他方式,可以举出图7以及图8所示的开口部3。开口部3被构成为在沿着介质2的输送方向F的方向上的边的长度在5mm以下的形状。即,沿着输送方向F的方向上的长度被形成得较短。由此,能够抑制在被形成于介质2上的印刷物(例如图像)上产生条纹的情况。即,开口部3的在沿着介质2的输送方向F的方向上的边的长度被较短地形成为不会使在被形成于介质2的印刷物上产生条纹的程度即可。
此外,在本方式中,开口部3进一步被构成为在与介质2的输送方向F正交的方向上的边的长度在5mm以下的形状。即,在与输送方向F正交的方向上的边的长度被形成得较短。由此,能够降低在介质2的输送时介质2在开口部3卡住的可能性。即,开口部3的在与介质2的输送方向F正交的方向上的边的长度被较短地形成为不会使介质2在输送时在开口部3内卡住的程度即可。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3被形成为菱形,但并不局限于该形状。也可以采用椭圆形状或圆形状。只要是开口部3为,在沿着输送方向F的方向上的边的长度在5mm以下且在与输送方向F正交的方向上的边的长度在5mm以下的形状,便能够抑制在被形成于介质2的印刷物(例如图像)上产生条纹的情况,并且能够降低在介质2的输送时介质2在开口部3内卡住的可能性。但是,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仅满足在沿着输送方向F的方向上的边的长度在5mm以下的情况和在与输送方向F正交的方向上的边的长度在5mm以下的情况中的任意一方的形状。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3通过将构成介质支承部32的支承面11的网的一部分形成为从支承介质2的一侧观察时的山折而形成。由此,能够使开口部3的边缘平顺,从而能够降低被输送的介质2在开口部3的边缘卡住的可能性。
山折优选为采用两次以上折叠的方式制成。这是由于被折叠的部分的顶端被包围在内部从而能够降低从支承面11突出的可能性。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记载的,并非用于限定解释本发明。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变更、改进,并且在本发明中当然包含其等价物。尤其是,下述记载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中。
虽然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将液体喷出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但也可以采用对油墨以外的其他液体进行喷射或喷出的液体喷出装置,并能够应用于具备使微小量的液滴喷出的液体喷出头等的各种液体喷出装置中。另外,液滴是指从上述液体喷出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还包括粒状、泪状、丝状后拉出尾状物的液体的状态。
另外,在此所称的液体是指,只要为能够由液体喷出装置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是物质呈液相时的状态即可,其不仅包括如粘性较高或者较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之类的流状体,以及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还包括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由颜料或金属颗粒等固体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颗粒的液体等。此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示例,可列举出如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油墨或液晶等。
在此,油墨是指包括一般的水溶性油墨、油性油墨以及胶状油墨、热熔油墨等各种液体组成物在内的物质。作为液体喷出装置的具体示例,例如为,对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的、以分散或者溶解的形式而含有电极材料或彩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出装置,对被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物体有机物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出装置,被作为精密移液管来使用并对作为试样的液体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出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等。而且,也可以采用如下液体喷出装置,即,向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准确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出装置,为了形成被用于光通信元件等中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上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出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者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出装置。而且,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上述任意一种液体喷出装置中。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油墨还可以包括树脂乳液。树脂乳液发挥如下的效果,即,在被记录介质被加热时,优选与蜡(乳液)一起形成树脂被膜,由此使着色油墨充分地在被记录介质上定影,从而使图像的耐擦性较为良好。利用上述的效果使用含有树脂乳液的着色油墨而被记录的记录物尤其在油墨非吸收性或者低吸收性的被记录介质上具有优异的耐擦性。
虽然作为树脂乳液,可列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丙烯腈、氰基丙烯酸酯、丙烯酰胺、烯烃、苯乙烯、乙酸乙烯酯、氯乙烯、乙烯醇、乙烯醚、乙烯吡咯烷酮、乙烯吡啶、乙烯咔唑、乙烯基咪唑、以及偏二氯乙烯的单独聚合物或者共聚物、氟树脂以及天然树脂,但是并不局限于以上物质。其中,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类树脂以及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类树脂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更优选为丙烯酸类树脂以及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类树脂中的至少任意一个,进一步优选为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类树脂。另外,上述的共聚物也可以采用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交替共聚物以及接枝共聚物中的任意形态。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输送单元20具有与头30相比位于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第一输送辊23和与头30相比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第二输送辊24,但是输送辊的数目、配置并不局限于此。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而列举出使用了卷筒状的介质2的示例,但是介质2也可以采用单张介质。在介质2为单张介质的情况下,在记录开始时成为介质2未位于下游侧支承部件35上的状态的可能性较高。但是,优选为,即使在记录开始时,加热器40的照射能量也已经成为将介质2设为预定温度的(恰当的)照射能量。若利用本发明,则即使在介质2为单张介质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地实施加热器40的控制。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传感器而列举出使用了红外线传感器72的示例,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传感器。只要是对从介质2的表面所放射出的电磁波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则也可以采用对紫外线、微波等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其中,在以推测介质的温度为目的时,使用红外线传感器更为有效。此外,红外线是指约0.7μm~1000μm的波长范围的电磁波。红外线传感器72只需为对约0.7μm~1000μm的波长范围中的至少一部分波长范围的电磁波进行检测即可。
此外也可采用如下方式,即,传感器72进行传感检测的传感检测区域的大小可变,且在传感检测目标处存在介质2的第一状态和传感检测目标处不存在介质2的第二状态下传感检测区域的大小发生变化。换言之,在传感器72对被传感检测部进行传感检测的情况下和传感器72对被支承在介质支承部32上的介质2进行传感检测的情况下,传感检测区域的大小发生变化。
即,准备可改变传感检测区域的大小的传感器,且以在被传感检测部4被传感检测的第二状态下,使传感检测区域收敛于被传感检测部4内的方式由控制部60来对传感检测区域的大小进行控制(更加缩小)。
另一方面,由于在介质2的表面被传感检测的第一状态下,无需收敛于被传感检测部4内,因此从使传感器对较大范围进行传感检测以提高传感检测结果的均一性的目的出发,而将传感检测区域的大小设为大于第二状态时的大小(优选设为最大的大小)。
如此,由于能够恰当地发挥传感器的能力,因此能够实现更恰当的加热器控制。
符号说明
1打印机;2介质;10馈送单元;18介质卷轴;19中继辊;20输送单元;23第一输送辊;23a第一驱动辊;23b第一从动辊;24第二输送辊;24a第二驱动辊;24b第二从动辊;25收卷单元;26中继辊;27介质收卷驱动轴;30头;32介质支承部;33压印板;34上游侧支承部件;35下游侧支承部件;40加热器;50剪切器;60控制部;61接口部;62CPU;63存储器;64单元控制部;70检测器群;72红外线传感器;100计算机。

Claims (11)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喷出部,其能够将液体喷出;
介质支承部,其设置有开口部,且对被喷射所述液体的介质进行支承;
加热器,其能够对所述介质进行加热;
传感器,其对被检测区域的能量进行检测;
控制部,其能够根据所述能量来对所述加热器的输出进行变更;
被传感检测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开口部内且被设置在成为所述被检测区域内的位置处,并被所述传感器检测能量,
所述被传感检测部的辐射率在0.7以上且小于1。
2.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喷出部,其能够将液体喷出;
介质支承部,其设置有开口部,且对被喷射所述液体的介质进行支承;
加热器,其能够对所述介质进行加热;
传感器,其对被检测区域的能量进行检测;
控制部,其能够根据所述能量来对所述加热器的输出进行变更;
被传感检测部,其被设置于所述开口部内且被设置在成为所述被检测区域内的位置处,并被所述传感器检测能量,
所述被传感检测部的辐射率与所述介质的辐射率之差在0.1以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传感检测部为被实施了氧化铝膜处理的铝。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传感检测部被设置在未构成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支承面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口部上设置有对所述介质向与所述被传感检测部接触的方向进入的情况进行限制的线状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能够在输送方向上进行输送,
所述开口部的在沿着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的边的长度在5m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能够在输送方向进行输送,
所述开口部的在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边的长度在5mm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通过将所述介质支承部的一部分形成为从支承所述介质的一侧观察时的山折而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通过将所述介质支承部的一部分形成为从支承所述介质的一侧观察时的山折而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存在对所述被传感检测部的能量进行检测的情况和对被支承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上的所述介质的能量进行检测的情况。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检测区域的大小可变,
在所述传感器对所述被传感检测部的能量进行检测的情况和所述传感器对被支承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上的所述介质的能量进行检测的情况下,所述被检测区域的大小发生变化。
CN201510015313.9A 2014-01-17 2015-01-12 液体喷出装置 Active CN1047866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06936A JP6319556B2 (ja) 2014-01-17 2014-01-17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4-006936 2014-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86653A CN104786653A (zh) 2015-07-22
CN104786653B true CN104786653B (zh) 2019-05-10

Family

ID=53544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15313.9A Active CN104786653B (zh) 2014-01-17 2015-01-12 液体喷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27312B2 (zh)
JP (1) JP6319556B2 (zh)
CN (1) CN1047866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45274B2 (ja) * 2016-03-04 2020-02-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US20190084304A1 (en) * 2016-03-11 2019-03-2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ing device
JP6984364B2 (ja) * 2017-12-04 2021-12-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処理装置及び媒体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JP7151107B2 (ja) * 2018-03-13 2022-10-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7210187B2 (ja) * 2018-08-10 2023-01-23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JP7427980B2 (ja) * 2020-01-31 2024-02-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検知装置、処理装置
JP2022126122A (ja) 2021-02-18 2022-08-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印刷システ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8124A (zh) * 2002-02-14 2003-08-27 诺日士钢机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618607A (zh) * 2003-11-21 2005-05-25 施乐公司 多级预转印基材加热组件
CN101348037A (zh) * 2007-07-16 2009-01-21 施乐公司 连续介质幅加热器
CN102481783A (zh) * 2009-08-26 2012-05-30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喷墨打印机
CN102873995A (zh) * 2011-07-13 2013-01-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卷筒状介质输送装置、卷筒状介质输送方法及记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40990A (en) * 1984-10-22 1985-09-10 Xerox Corporation Ink jet printer with droplet throw distance correction
JP2771548B2 (ja) * 1987-09-11 1998-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07215523A (ja) 1994-01-31 1995-08-15 Ricoh Co Ltd 紙葉搬送装置
US6290351B1 (en) * 1999-11-01 2001-09-18 Xerox Corporation Printer having precision sheet transport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EP1245397B1 (en) * 2001-03-30 2006-06-2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A Delaware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drops in printer device
JP4429923B2 (ja) * 2003-04-18 2010-03-10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068502B2 (ja) * 2003-05-23 2008-03-26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DE602004000595D1 (de) * 2003-07-15 2006-05-18 Konica Minolta Med & Graphic Tintenstrahldrucker mit UV-härtbarer Tinte
JP4566653B2 (ja) * 2004-08-18 2010-10-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770837B2 (ja) * 2005-10-14 2011-09-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エム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2007118414A (ja) * 2005-10-28 2007-05-17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7168125A (ja) * 2005-12-19 2007-07-05 Brother Ind Ltd 媒体支持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024557A1 (en) * 2006-07-26 2008-01-31 Moynihan Edward R Printing on a heated substrate
JP4802076B2 (ja) * 2006-09-29 2011-10-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活性エネルギー硬化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8229969A (ja) * 2007-03-19 2008-10-02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吐出装置
JP2009251408A (ja) 2008-04-09 2009-10-29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489926B2 (ja) * 2010-08-31 2014-05-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浮き検出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673082B2 (ja) * 2010-12-24 2015-02-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8534825B2 (en) * 2011-02-11 2013-09-17 Xerox Corporation Radiant heater for print media
JP5828385B2 (ja) * 2011-08-17 2015-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8562115B2 (en) * 2011-09-30 2013-10-22 Eastman Kodak Company Condensation control in an inkjet printing system
JP2013119238A (ja) * 2011-12-08 2013-06-17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媒体端部検出方法
JP5543564B2 (ja) 2011-12-27 2014-07-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079106B2 (ja) * 2012-10-01 2017-02-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8124A (zh) * 2002-02-14 2003-08-27 诺日士钢机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618607A (zh) * 2003-11-21 2005-05-25 施乐公司 多级预转印基材加热组件
CN101348037A (zh) * 2007-07-16 2009-01-21 施乐公司 连续介质幅加热器
CN102481783A (zh) * 2009-08-26 2012-05-30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喷墨打印机
CN102873995A (zh) * 2011-07-13 2013-01-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卷筒状介质输送装置、卷筒状介质输送方法及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202893A1 (en) 2015-07-23
JP2015134469A (ja) 2015-07-27
US9527312B2 (en) 2016-12-27
JP6319556B2 (ja) 2018-05-09
CN104786653A (zh) 2015-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86653B (zh) 液体喷出装置
JP2016203619A (ja) 親水性の印刷媒体に疎水性構造を形成する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20110267393A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6984364B2 (ja) 媒体処理装置及び媒体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3921552B (zh) 液体喷出装置
CN105939865B (zh) 干燥控制
US9463649B1 (en) Ink and media treatment to affect ink spread on media in an inkjet printer
US9440459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surface of media with a digitally addressable dryer array to reduce moisture gradient and media cockle
JP2009292129A (ja)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における記録方法
CN104070789B (zh) 印刷装置
JP2018192690A (ja) 液滴吐出装置
EP3275674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JP2009292128A (ja)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における記録方法
JP2016155293A (ja) 印刷装置
US9266357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a surface of media with a plurality of micro-heaters to reduce curling of the media
CN108712968A (zh) 印刷装置
JP5720832B2 (ja) 記録装置
JP2016155291A (ja) 印刷装置
JP2016155292A (ja) 印刷装置
JP2016155294A (ja) 印刷装置
JP2011037142A (ja) 記録装置
JP2014162052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5349836B2 (ja) 描画方法及び描画装置
WO2022004486A1 (ja) 印刷装置
CN109311336A (zh) 利用水分分布的打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