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38907B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38907B
CN105538907B CN201510689926.0A CN201510689926A CN105538907B CN 105538907 B CN105538907 B CN 105538907B CN 201510689926 A CN201510689926 A CN 201510689926A CN 105538907 B CN105538907 B CN 1055389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ing element
printing
roller
conveying direction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899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38907A (zh
Inventor
河上真司
户谷昭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389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389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389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389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16Means for tensioning or winding the we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22Clamps or grippers
    • B41J13/223Clamps or grippers on rotatable dru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16Means for tensioning or winding the web
    • B41J15/165Means for tensioning or winding the web for tensio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by use of redirecting rollers or redirecting nonrevolving guides

Landscapes

  • Registering, Tensioning, Guiding Webs, And Rollers Therefor (AREA)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一边输送带状的印刷基材一边形成印刷图像的印刷装置中一边保护印刷图像一边确保对印刷基材的支撑性的技术。一种印刷装置,其一边将带状的印刷基材的长度方向设为输送方向而输送印刷基材一边进行印刷,其中,具备:旋转鼓,在圆周侧面卷绕印刷基材而旋转,能够向输送方向输送印刷基材;记录部,配置于与圆周侧面相对的位置,能够相对于印刷基材形成印刷图像;和从动辊,在输送方向上位于记录部的下游侧,能够与旋转鼓一起旋转;从动辊配置于能够规定印刷基材卷绕在旋转鼓上的输送方向的终端位置的位置;从动辊,在记录部能够形成印刷图像的区域的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侧位置与印刷基材接触。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有的印刷装置一边输送也被称为卷筒纸(web)的带状印刷基材一边连续地对其执行印刷的装置(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等)。在专利文献1的印刷装置中,印刷基材通过驱动输送带的辊的驱动力而被输送。另外,输送中的印刷基材,通过印刷面由按压辊按压而被支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586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印刷图像由例如水系墨形成的情况等下,有时在形成有印刷图像后到墨干燥要花费很长时间。因此,如专利文献1的技术那样,在通过遍及印刷基材的宽度方向按压的按压辊来支撑印刷基材的情况下,未干燥的印刷图像有可能由于按压辊的接触而劣化。与此相对,如果将来自印刷面的对印刷基材的支撑简略化,则在输送中印刷基材产生错位的可能性升高,这成为印刷基材损伤和/或印刷配置劣化的原因。并不限定于通过水系墨形成印刷图像的印刷装置,在一边输送带状的印刷基材一边形成印刷图像的印刷装置中,对于一边保护印刷图像一边确保对印刷基材的支撑性,依然具有改良的余地。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至少解决印刷装置中的上述课题而完成,也可以作为以下的方式来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印刷装置。该印刷装置可以具备旋转鼓、记录部和从动辊。所述旋转鼓可以在圆周侧面卷绕所述印刷基材并旋转,从而能够向所述输送方向输送所述印刷基材。所述记录部可以配置于与所述圆周侧面相对的位置,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鼓上的所述印刷基材形成印刷图像。所述从动辊可以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位于所述记录部的下游侧,在与所述旋转鼓之间夹着所述印刷基材,能够与所述旋转鼓一起旋转。所述从动辊可以配置于能够规定所述旋转鼓上所述印刷基材卷绕的所述输送方向的终端位置的位置。所述从动辊可以在所述记录部能够形成所述印刷图像的区域的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侧位置与所述印刷基材接触。根据该方式的印刷装置,通过从动辊能够使相对于旋转鼓卷绕的印刷基材的长度增大,所以提高了对印刷基材的支撑性。另外,从动辊位于形成印刷图像的区域的两侧,所以使印刷图像由于从动辊的接触而劣化的情况得到抑制。
(2)上述方式的印刷装置可以具备:驱动辊,配置于所述旋转鼓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卷绕所述印刷基材并旋转,向所述输送方向输送所述印刷基材;和辊间输送路径,设置于所述旋转鼓与所述驱动辊之间、在所述印刷基材向重力方向下垂而挠曲的状态下输送所述印刷基材。根据该方式的印刷装置,具有基材变为挠曲状态的辊间输送路径,由此能够提高基材的输送控制性。另外,提高了位于驱动辊的下游侧的构成部的布局自由度。
(3)在上述方式的印刷装置中,可以:所述旋转鼓以及所述驱动辊能够将旋转方向反转,使得能够将所述印刷基材向与作为第1输送方向的所述输送方向相反的第2输送方向输送;在所述辊间输送路径中设有变位辊,所述变位辊能够变位使得在向所述第1输送方向输送所述印刷基材时其位于第1位置,在向所述第2输送方向输送所述印刷基材时其位于第2位置。所述变位辊可以:在位于所述第1位置时离开所述印刷基材,在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与所述印刷基材接触而规定所述印刷基材卷绕在所述从动辊上的范围。根据该方式的印刷装置,能够提高向第2输送方向输送时对印刷基材的支撑性。
(4)在上述方式的印刷装置中,可以:所述变位辊,在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在与所述第2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遍及所述记录部能够形成所述印刷图像的区域而与所述印刷基材接触。根据该方式的印刷装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向第2输送方向输送时对印刷基材的支撑性。
(5)上述方式的印刷装置,可以进一步具备:张力调整辊,在所述印刷基材被向所述第1输送方向输送时离开所述印刷基材,在所述印刷基材被向所述第2输送方向输送时,在所述驱动辊与位于所述第2位置的所述变位辊之间与所述印刷基材接触而施加张力。根据该方式的印刷装置,能够容易地提高向第2输送方向输送时的印刷基材的输送速度。
(6)上述方式的印刷装置,可以:具备张力施加部,该张力施加部具有配置为包围所述辊间输送路径中的所述印刷基材的挠曲部位的壁部,向重力方向吸引被收纳于由所述壁部包围的空间的所述印刷基材,向所述印刷基材施加张力。根据该方式的印刷装置,在辊间输送路径中向印刷基材付与张力,由此提高了对印刷基材的支撑性。
(7)上述方式的印刷装置,可以:所述记录部使墨附着于所述印刷基材而在所述印刷基材上形成印刷图像;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驱动辊的下游侧,设有使附着于所述印刷基材的所述墨干燥的干燥部。根据该方式的印刷装置,使由墨的未干燥引起的印刷图像劣化得到抑制。
(8)在上述方式的印刷装置中,可以:作为第1从动辊而具备所述从动辊,进一步具备能够与所述驱动辊一起旋转的第2从动辊,在所述第2从动辊与所述驱动辊之间夹着所述印刷基材;所述第2从动辊,在所述记录部能够形成所述印刷图像的区域的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侧位置与所述印刷基材接触。根据该方式的印刷装置,能够通过第2从动辊提高对印刷基材的支撑性,并且能够抑制由于第2从动辊与印刷基材接触引起的印刷图像的劣化。
(9)在上述方式的印刷装置中,可以:所述驱动辊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从动辊高的位置。根据该方式的印刷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由驱动辊所实现的对印刷基材的支撑性。
(10)上述方式的印刷装置,可以优选:在所述辊间输送路径中在所述印刷基材的挠曲顶点与所述驱动辊之间,具备从所述印刷基材的作为与所述驱动辊接触一侧的面的辊接触面吸引所述印刷基材的吸引部。根据该方式的印刷装置,通过吸引部对印刷基材的吸引能够提高由驱动辊所实现的对印刷基材的支撑性。
(11)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提供一种带状的印刷基材的输送方法。所述输送方法可以是在一边在带状的印刷基材的长度方向上输送所述印刷基材一边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中对所述印刷基材进行输送的方法。所述输送方法可以具备第1输送工序和第2输送工序。所述第1输送工序可以为下述工序:通过配置为能够规定形成有印刷图像并卷绕于旋转鼓的圆周侧面而向第1输送方向输送来的所述印刷基材卷绕在所述旋转鼓上的所述第1输送方向上的终端位置的从动辊,在所述印刷图像的与所述第1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侧位置,一边将所述印刷基材按压到所述旋转鼓上一边将其送出,然后将所述印刷基材在向重力方向下垂而挠曲的状态下输送至位于所述第1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驱动辊。所述第2输送工序可以为下述工序:通过在所述驱动辊与所述旋转鼓之间向所述印刷基材施加张力而将所述印刷基材挠曲的状态消除,然后使所述旋转鼓的旋转方向反转与所述第1输送工序时相反,将所述印刷基材在由所述旋转鼓与所述从动辊夹着的状态下向与所述第1输送方向相反的第2输送方向输送。如果是该方式的输送方法,则能够一边确保向第1输送方向输送来的印刷基材的印刷图像一边确保对印刷基材的支撑性,并且能够确保向第2输送方向输送时对印刷基材的支撑性并提高输送速度。
上述本发明的各方式具有的多个构成要素并非全部是必需的,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达成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适宜地对所述多个构成要素的一部分进行变更、删除、与新的其他构成要素的替换、限定内容的部分删除。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达成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将上述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含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全部与上述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所含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全部组合,而成为本发明的独立的一个方式。
本发明也可以通过输送装置和输送方法以外的各种方式来实现。例如,可以通过相对于带状的基材的印刷方法、带状的基材的输送装置和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实现这些方法的计算机程序、记录有该计算机程序的非易失性记录介质的方式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旋转鼓与第1从动辊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表示通过第1从动辊将印刷基材卷绕于旋转鼓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驱动辊与第2从动辊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用于说明第2从动辊相对于驱动辊的配置位置的概略图。
图6是用于说明在基材收纳部的内部设置的导向板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沿第1输送方向输送印刷基材时的第2实施方式的印刷部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沿第2输送方向输送印刷基材时的第2实施方式的印刷部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移位辊的辊部位于第2位置时的印刷基材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印刷装置 11…印刷基材
11p…印刷面 11r…背面
15…控制部 16…松弛控制部
20…基材放出部 21…基材辊
30…印刷部 31…基材输送部
32…图像形成部 33…印刷头
35…张力施加部 36…基材吸引部
36d…第1基材吸引部 36u…第2基材吸引部
38…辊间输送路径 39…检测传感器
40…干燥部 45…基材卷绕部
46…卷绕辊 50…旋转鼓
50s…圆周侧面 50x…旋转轴
51…入口辅助辊 52…第1从动辊
52a、52b…辊部 52c…旋转轴部
52s…圆周侧面 53…驱动辊
53s…圆周侧面 53x…旋转轴
54…第2从动辊 54a、54b…辊部
54c…旋转轴部 54x…旋转轴
56、57…导向板 60…基材收纳部
61…真空发生部 62…整流板
62p…喷淋孔 63…可动式内部壁
64…侧板部 65…底板部
66…内部壁驱动部 67…送风部
68…喷嘴部 68p…开口部
70…移位辊 71…辊部
72…动力气缸部 74…张力调整辊
75…辊部 76…辊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A.第1实施方式:
(印刷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的结构的概略图。在图1中,图示有表示重力方向的箭头G。表示重力方向的箭头G在在以下的说明中参照的各图中也同样地图示。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称为“上方”时意味着以重力方向为基准的上方向,称为“下方”时意味着以重力方向为基准的下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是一边将带状印刷基材11的长度方向设为输送方向对其输送一边对其连续执行印刷的喷墨方式的行式打印机。在本说明书中所谓“输送方向”,意味着在印刷装置10中在印刷基材11上形成印刷图像时印刷基材11被输送的方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称为“上游”时意味着该输送方向上的起点侧,称为“下游”时意味着该输送方向上的终点侧。在图1中,在多个部位适宜地图示有表示输送方向的箭头PD。表示输送方向的箭头PD在以下的说明中参照的各图中也有图示。
印刷装置10具备控制部15、基材放出部20、印刷部30、干燥部40和基材卷绕部45。控制部15由具备中央处理装置和主存储装置的微型计算机构成。控制部15对印刷装置10的各构成部分20、30、40、45进行控制,执行基于从外部接受的印刷数据的印刷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5具有作为对印刷部30中的印刷基材11的松弛程度进行控制的松弛控制部16的功能(详情后述)。
基材放出部20具备基材辊21。在基材辊21上卷筒状卷绕有印刷基材11。基材辊21通过旋转速度由控制部15控制的马达(省略图示)而旋转。基材放出部20将卷绕在基材辊21上的印刷基材11向印刷部30放出。对印刷基材11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使用光泽纸和/或铜版纸、OHP膜等。另外,也可以使用喷墨用纸和/或普通纸、日本纸、布基体等。
印刷部30具备基材输送部31、图像形成部32、张力施加部35和基材吸引部36,执行针对印刷基材11的印刷图像的形成。基材输送部31具备旋转鼓50、入口辅助辊51、第1从动辊52、驱动辊53和第2从动辊54,将这些作为构成印刷部30内的印刷基材11的输送路径的辊。关于由基材输送部31构成的印刷基材11的输送路径的结构将后述。
图像形成部32具有多个印刷头33,通过来自各印刷头33的墨的排出而在印刷基材11的印刷面11p上形成印刷图像。图像形成部32与记录部相当。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中,使用水系墨。对各印刷头33分配不同颜色的墨。各印刷头33为所谓行式头,具有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排列的用于排出墨的喷嘴。所谓“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为与印刷基材11带状延伸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也是与印刷基材11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
图像形成部32将旋转鼓50作为所谓的压纸卷筒而在印刷基材11上形成印刷图像。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基材11被卷绕在旋转鼓50的圆周侧面50s上并被输送(详情后述)。各印刷头33,在旋转鼓50的上方沿着旋转鼓50的圆周侧面50s排列,向旋转鼓50上的印刷基材11排出墨。
张力施加部35与基材吸引部36分别设置于由基材输送部31构成的印刷基材11的输送路径中使印刷基材11成为挠曲状态的区间(后述)。张力施加部35与基材吸引部36提高了对挠曲状态的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关于张力施加部35以及基材吸引部36的详情后述。在印刷部30形成了印刷图像的印刷基材11被向干燥部40输送。
干燥部40具备暖风加热器等加热装置。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中通过水系墨来形成印刷图像,有时墨的干燥需要时间。为了使附着于印刷基材11的墨更可靠地干燥,干燥部40对输送期间的印刷基材11进行加热。在干燥部40干燥后的印刷基材11被向基材卷绕部45输送。
基材卷绕部45具备按与控制部15的指令相应的预定旋转速度旋转驱动的卷绕辊46。基材卷绕部45通过卷绕辊46卷取从干燥部40送出来的印刷基材11。
(印刷部的输送机构)
(1)概要:
以下,除图1外,适宜参照图2~图6,按旋转鼓50、入口辅助辊51、第1从动辊52、驱动辊53、第2从动辊54的顺序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部30中的印刷基材11的输送机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印刷基材11在挠曲状态下被输送的区间(图1)。在驱动辊53的说明中一并对该区间的功能进行说明。关于张力施加部35以及基材吸引部36,随后进行说明。
(2)旋转鼓
旋转鼓50(图1),如上述那样作为图像形成部32的压纸卷筒而起作用,所以具有比其他辊51~54大的直径。另外,旋转鼓50的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比印刷基材11的宽度大。旋转鼓50通过旋转速度由控制部15控制的马达(省略图示)而旋转。
印刷基材11的印刷面11p的相反侧的背面11r与旋转鼓50的圆周侧面50s面接触,旋转鼓50在印刷基材11卷绕于其圆周侧面50s的状态下旋转,由此输送印刷基材11。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带状基材“卷绕”,意味着该基材沿着辊等的侧面等对象物的表面弯曲、即使微小但仍面接触的状态。
(3)入口辅助辊
在旋转鼓50的上游侧配置有入口辅助辊51。入口辅助辊51配置成,其旋转轴位于旋转鼓50的旋转轴的重力方向下方的位置。从基材放出部20送出来的印刷基材11,在卷绕于入口辅助辊51后再卷绕于旋转鼓50,在架设于入口辅助辊51与旋转鼓50之间的状态即被施加了张力的状态下被输送。入口辅助辊51的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比印刷基材11的宽度大,其圆周侧面与印刷基材11的整体印刷面11p接触。由此,使在印刷基材11卷绕于旋转鼓50时在印刷基材11产生褶皱的情况得到抑制。
(4)第1从动辊
图2是表示旋转鼓50和第1从动辊52的概略立体图。在图2中,图示有表示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的箭头WD。另外,在图2中,在印刷基材11上图像形成部32能够形成印刷图像的区域(即,从各印刷头33排出墨的区域)即可印刷区域PA,通过在印刷基材11的印刷面11p上标注影线而图示。
第1从动辊52具有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分离的2个辊部52a、52b。2个辊部52a、52b通过公用的旋转轴部52c(为了方便用虚线图示)而连结。第1从动辊52在旋转鼓50的下游侧配置于与旋转鼓50相邻的位置。第1从动辊52的2个辊部52a、52b在与旋转鼓50之间夹着印刷基材11的状态下与旋转鼓50一起旋转。
第1从动辊52作为通过2个辊部52a、52b在旋转鼓50的下游侧按压印刷基材11的夹持辊而起作用。由此,提高了在旋转鼓50的圆周侧面50s上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使在印刷基材11产生褶皱的情况得到抑制。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1从动辊52规定了印刷基材11对于旋转鼓50的卷绕的终端位置,由此提高了由旋转鼓50所实现的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后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辊部52a、52b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可印刷区域PA的两侧。由此,使印刷基材11的未干燥的墨附着于辊部52a、52b而污损了印刷基材11的印刷面11p的情况得到抑制。另外,使由于辊部52a、52b的按压(夹持)在印刷基材11的可印刷区域PA的表面产生凹部(所谓的夹持痕)的情况得到抑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在2个辊部52a、52b的两个外侧设有导向板56。在图2中为了方便用虚线图示了一个导向板56。印刷基材11由导向板56导向,限制印刷基材11在其被从旋转鼓50与第1从动辊52之间送出的出口处在宽度方向上错位。
图3是表示通过第1从动辊52将印刷基材11卷绕于旋转鼓50的状态的概略图。在图3中,图示有与第1从动辊52的旋转轴52x平行观察时的第1从动辊52、旋转鼓50、入口辅助辊51和印刷基材11。另外,在图3中,单点划线图示有在旋转鼓50的旋转轴50x经过的水平线HL,通过双点划线图示有表示在旋转鼓50的旋转轴50x与第1从动辊52的旋转轴52x经过的假想平面XP的直线。而且,在图3中,通过虚线图示有在省略了第1从动辊52的情况下印刷基材11所经过的位置。
第1从动辊52的旋转轴52x位于旋转鼓50的旋转轴50x的下方。更具体地说,第1从动辊52的旋转轴52x位于相对于水平线HL以旋转鼓50的旋转轴50x为中心向右转角度θ(θ>0°)后的位置。
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从动辊52的下游暂时将针对印刷基材11的张力解除而使印刷基材11向重力方向松弛。因此,第1从动辊52配置在上述位置,由此印刷基材11以假想平面XP上的旋转鼓50与第1从动辊52的边界位置BP为起点,开始向第1从动辊52的各辊部52a、52b的圆周侧面52s卷绕。
在第1从动辊52省略了的情况下,印刷基材11,如通过虚线所图示的那样,在旋转鼓50的圆周侧面50s的水平线HL方向上的端部离开旋转鼓50,向重力方向下垂。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基材11相对于旋转鼓50卷绕至与第1从动辊52的接触位置为止。即,可以理解为第1从动辊52对旋转鼓50上的印刷基材11的输送方向上的卷绕的终端位置作出规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1从动辊52对旋转鼓50上的印刷基材11的输送方向上的卷绕的终端位置作出规定,使得其位于旋转鼓50的旋转轴50x的下侧。由此,印刷基材11相对于旋转鼓50卷绕的长度增大,由旋转鼓50所实现的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提高。另外,确保在旋转鼓50的圆周侧面50s上能够作为压纸卷筒利用的区域,所以旋转鼓50的小径化变得容易。
(5)驱动辊
驱动辊53(图1)配置于第1从动辊52的下游侧。驱动辊53的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比印刷基材11的宽度充分大。印刷基材11由驱动辊53遍及其整个宽度方向进行支撑。驱动辊53通过旋转速度由控制部15控制的马达(省略图示)而旋转。驱动辊53与印刷基材11的背面11r接触地卷绕并输送印刷基材11。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5使驱动辊53的旋转速度暂时比旋转鼓50慢等,而在旋转鼓50与驱动辊53之间使印刷基材11松弛,印刷基材11成为向重力方向下垂而挠曲的状态。以下,将在旋转鼓50与驱动辊53之间印刷基材11以松弛向重力方向下垂而挠曲的状态下被输送的区间特别称为“辊间输送路径38”。
在使印刷基材11松弛的辊间输送路径38,通过去除施加于印刷基材11的张力,使得在驱动辊53的上游侧施加于印刷基材11的张力影响到在驱动辊53的下游侧施加于印刷基材11的张力的情况得到抑制。因此,能够独立地执行印刷部30中的印刷基材11的输送速度的控制和位于印刷部30下游的干燥部40中的印刷基材11的输送速度的控制,使在印刷部30的下游侧的印刷基材11的输送控制容易化。
另外,通过具有使印刷基材11松弛的辊间输送路径38,能够容易地构成输送路径,使得印刷基材11引导在旋转鼓50的下游侧被引导到相对于旋转鼓50从水平方向离开后的位置。因此,如图1所图示那样,容易将干燥部40分离地设置于印刷部30的水平方向后级的位置。通过将干燥部40分离地布局于印刷部30的水平方向后级的位置,能够保护印刷部30不受干燥部40的热量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辊间输送路径38中设有检测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的位置的检测传感器39。检测传感器39由例如具备发光元件与感光元件的光学距离传感器构成。检测传感器39向控制部15发送表示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的重力方向上的高度位置的变动量的电信号。控制部15的松弛控制部16,基于检测传感器39的输出结果控制驱动辊53的旋转速度与张力施加部35的吸引力,使得辊间输送路径38中的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的高度位置变为预定位置(后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辊53在重力方向上设置于比旋转鼓50以及第1从动辊52高的位置。由此,卷绕在驱动辊53上的印刷基材11的长度比驱动辊53位于较低的位置时增大了。另外,由于印刷基材11的自重,作用于印刷基材11卷绕于驱动辊53的方向上的力增大。因此,使由驱动辊53所实现的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提高。
另外,通过将驱动辊53配置于比旋转鼓50高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干燥部40布局于比旋转鼓50高的位置。通过将干燥部40布局于较高的位置,由此能够保护印刷部30不受由干燥部40加热而向上方移动的空气的热量的影响。
(6)第2从动辊
参照图4、图5对第2从动辊54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驱动辊53和第2从动辊54的概略立体图。在图4中,与图2同样地图示有表示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的箭头WD和印刷基材11中的可印刷区域PA。图5是用于说明第2从动辊54相对于驱动辊53的配置位置的概略图。在图5中,图示有与第2从动辊54的旋转轴54x平行地观察时的驱动辊53、第2从动辊54和印刷基材11。
第2从动辊54具有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分离开的2个辊部54a、54b(图4)。2个辊部54a、54b通过公用的旋转轴部54c(通过虚线图示)而连结。第2从动辊54的2个辊部54a、54b在与驱动辊53之间夹着印刷基材11的状态下与驱动辊53一起旋转。第2从动辊54作为将印刷基材11按压在驱动辊53上的夹持辊而起作用,提高基材输送部31中的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从动辊54配置成,其旋转轴54x位于驱动辊53的旋转轴53x上方的位置(图5)。即,第2从动辊54的2个辊部54a、54b配置于在位置NP与印刷基材11接触而按压印刷基材11的位置,该位置NP位于印刷基材11开始卷绕于驱动辊53的圆周侧面53s的位置SP的下游侧。
由此,在辊间输送路径38中处于容易在宽度方向上摆动的状态的印刷基材11由驱动辊53在宽度方向上支撑,而后由第2从动辊54夹持。即,印刷基材11在由驱动辊53设为位置稳定的状态后,进一步,由第2从动辊54按压到驱动辊53上。
因此,使在印刷基材11被放入驱动辊53与第2从动辊54之间时在印刷基材11上产生褶皱等不良情况得到抑制。特别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第2从动辊54为通过2个辊部54a、54b按压印刷基材11的结构的情况下,使印刷基材11在2个辊部54a、54b之间悬浮而产生褶皱的情况得到抑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从动辊54的2个辊部54a、54b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可印刷区域PA的两侧(图4)。由此,使印刷基材11的未干燥的墨附着于辊部54a、54b而污损印刷基材11的印刷面11p和/或、由于辊部54a、54b而在印刷基材11的表面产生夹持痕的情况得到抑制。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在2个辊部54a、54b的两外侧设置有导向板57。在图4中为了方便一个导向板57通过虚线图示。印刷基材11通过导向板57抑制在印刷基材11被放入驱动辊53与第2从动辊54之间的入口处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错位。
(7)张力施加部
张力施加部35在辊间输送路径38中配置于挠曲的印刷基材11的下方(图1)。张力施加部35具备基材收纳部60与负压发生部61。基材收纳部60构成为上方开口的箱状体。在基材收纳部60的内部,从上方的开口部收纳有印刷基材11的挠曲的部位。负压发生部61设置于基材收纳部60的下方,在基材收纳部60的内部产生负压。真空发生部61由例如吸引风扇和/或吸引鼓风机成。
在基材收纳部60的内部配置有整流板62。在整流板62的与印刷基材11的背面11r相对的区域,设有喷淋孔62p即按预定图案分散而形成的微小的贯通孔。整流板62,使由负压发生部61产生的气流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以及输送方向上通过无遗漏之处,使得由负压产生的吸引力作用于被收纳于以下说明的基材收纳部60的整个印刷基材11。在基材收纳部60的内部进一步配置有可动式内部壁63。关于可动式内部壁63后述。
张力施加部35通过由负压发生部61在基材收纳部60的内部产生负压,由此产生将印刷基材11的挠曲部位向作为其挠曲方向的重力方向吸引的吸引力,相对于印刷基材11在非接触状态下施加张力。通过张力的施加,使印刷基材11的挠曲部位的摆动得到抑制,使印刷基材11的错位得到抑制。而且,在非接触的状态下对印刷基材11施加张力,所以使印刷基材11的损伤得到抑制。
由张力施加部35施加于印刷基材11的张力,由负压发生部61中的吸引力规定。负压发生部61中的吸引力由控制部15的松弛控制部16控制。松弛控制部16,基于检测传感器39的检测结果对驱动辊53的旋转速度和负压产生部61中的吸引力进行控制,使得辊间输送路径38中的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成为预定高度的位置。
松弛控制部16例如也可以如以下那样将对驱动辊53的旋转速度的控制和对负压发生部61中的吸引力的控制组合起来而进行。松弛控制部16,在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位于从规定位置离开预定的变动幅度后的位置的情况下,控制驱动辊53的旋转速度,使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变位直至收敛于该预定的变动幅度内的位置。而且,通过负压发生部61中吸引力的微调整,使得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到达规定的高度位置。
或者,松弛控制部16也可以使用相对于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的位置的变动量分别唯一地设定驱动辊53的旋转速度的调整量与负压发生部61中的吸引力的调整量的映射等进行控制。另外,松弛控制部16也可以与印刷基材11的厚度和/或刚度、密度等会影响印刷基材11的挠曲的参数相应而变更控制驱动辊53的旋转速度和/或负压发生部61的吸引力的量。另外,优选,控制负压发生部61的吸引力使得其不比基材吸引部36的吸引力小(后述)。
这样,通过控制辊间输送路径38中的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的高度位置,使印刷基材11过度松弛的情况得到抑制。另外,使印刷基材11的松弛部位与张力施加部35接触而损伤的情况得到抑制。
图6是用于说明设置于基材收纳部60内部的可动式内部壁63的概略图。在图6的上部与下部分别图示有与图1的X-X切断线相当的位置的基材收纳部60的概略截面。在图6的上部图示了印刷基材11的宽度BW较大时的基材收纳部60的状态,在下部图示了印刷基材11的宽度BW较小时的基材收纳部60的状态。
在基材收纳部60的内部配置有2个可动式内部壁63,使得将被收纳的印刷基材11沿其宽度方向夹持。2个可动式内部壁63具有大致L字状的截面,具有与重力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板状的侧板部64和与整流板62的上面水平地配置的底板部65。各可动式内部壁63可以在设置于整流板62与底板部65之间的轨道部(省略图示)上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变位。
各可动式内部壁63,在控制部15的控制下,通过从由马达等构成的内部壁驱动部66传递的驱动力,与印刷基材11的宽度BW相应而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变位。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BW较大的情况下(图6的上部),2个可动式内部壁63变位使其其间的距离变大,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BW较小的情况下(图6的下部),2个可动式内部壁63变位使得其间的距离变小。
通过调整2个可动式内部壁63之间的距离使其与印刷基材11的宽度BW一致,由此使基材收纳部60相对于印刷基材11的宽度的开口面积适当化,使负压发生部61所产生的吸引效率的下降得到抑制。另外,印刷基材11的挠曲部位由各侧板部64更可靠地进行导向,提高了辊间输送路径38中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另外,2个可动式内部壁63之间的距离,优选,确保各侧板部64不与印刷基材11接触的程度的间隙。
(8)基材吸引部
参照图1、图5对基材吸引部36进行说明。基材吸引部36,在辊间输送路径38中比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靠下游侧的位置,被配置于面向印刷基材11的背面11r的区域(图1)。基材吸引部36具备送风部67和喷嘴部68。送风部67例如由送风风扇和/或送风鼓风机构成。由送风部67产生的送风量由控制部15控制。喷嘴部68具有槽状的开口部68p,从该开口部喷射由送风部67产生的空气流。
基材吸引部36配置成,喷嘴部68的开口部68p在辊间输送路径38中在印刷基材11的背面11r侧向斜下方开口,使由送风部67产生的空气流沿着印刷基材11的背面11r流动。通过该空气流,在面向印刷基材11的背面11r的区域产生负压,产生将印刷基材11向基材吸引部36侧拉近的吸引力(文丘里效应)。
由此,印刷基材11向图5中通过虚线表示的位置变位,相对于驱动辊53开始卷绕的位置向更上游侧(驱动辊53的下侧)移动。这样,基材吸引部36不与印刷基材11接触,通过吸引就能够使印刷基材11相对于驱动辊53卷绕的长度增加。因此,可使驱动辊53上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以及输送印刷基材11的输送力提高。
另外,如果是如本实施方式的基材吸引部36那样,利用文丘里效应的结构,则使印刷基材11过度接近基材吸引部36的喷嘴部68的情况得到抑制,可确保对印刷基材11的保护性。而且,基材吸引部36,因为使空气流接触印刷基材11的背面11r,所以使印刷面11p的未干燥的墨由于该空气流而流动从而导致印刷图像劣化的情况得到抑制。
由基材吸引部36产生的对印刷基材11的吸引力,优选比由张力施加部35产生的对印刷基材11的吸引力小。由此,使印刷基材11通过基材吸引部36的吸引力而过度地接近基材吸引部36的情况得到抑制,使由与基材吸引部36的接触引起印刷基材11损伤的情况得到抑制。
(第1实施方式的总结)
如上所述,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通过第1从动辊52提高了由旋转鼓50所实现的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通过第2从动辊54和/或基材吸引部36提高了驱动辊53上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以及输送力。另外,可抑制由于与第1从动辊52和/或第2从动辊54的所产生的印刷图像的劣化。进一步,通过具有辊间输送路径38,可提高印刷基材11的输送控制的控制性等,通过张力施加部35和/或基材吸引部36,提高了辊间输送路径38中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和保护性等。
B.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7~图9对第2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中的印刷部30A的结构进行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中,在将印刷基材11向输送方向输送时和将印刷基材11向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输送时,使印刷部30A中的输送机构的结构改变。以下,为了方便,将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那样的印刷图像形成时的印刷基材11的输送方向称为“第1输送方向”,将与第1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第2输送方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称为“上游”、“下游”时,只要没有特别明确记载,就与第1实施方式时同样地意味着以第1输送方向为基准的方向。
在图7、图8中分别图示有第2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中的印刷部30A的结构。图7表示在第1输送方向上输送印刷基材11时的印刷部30A,图8表示在第2输送方向上输送印刷基材11时的印刷部30A。第2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除了在印刷部30A的基材输送部31A追加了移位辊70与张力调整辊74这一点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图1)大致相同。另外,在图7、图8中,为了方便,省略了检测传感器39以及导向板56、57的图示。
在第2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中,如果要在印刷基材11的印刷面11p上形成印刷图像,则印刷基材11被向第1输送方向输送。印刷基材11在对齐其位置或执行针对印刷装置的维修等时,有时被向第2输送方向输送。在第2实施方式的印刷部30A,为了提高印刷基材11被向第2输送方向输送时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而在基材输送部31A设有移位辊70与张力调整辊74。
移位辊70(图7)具备辊部71和动力气缸部72。动力气缸部72由促动器构成,该促动器例如通过液压机构或螺线圈机构等而直线状伸缩。辊部71可旋转地安装于动力气缸部72的前端,通过动力气缸部72的伸缩驱动而直线变位。为了确保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辊部71的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优选比印刷基材11的宽度大,辊部71,优选遍及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与印刷基材11接触。
移位辊70,在辊间输送路径38中的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的上游侧的位置,被配置于与印刷基材11的印刷面11p相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移位辊70配置成,辊部71能够在第1从动辊52的下方的位置在水平方向上变位。
控制部15,通过控制动力气缸部72的伸缩驱动,而使辊部71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变位。在印刷基材11被向第1输送方向输送的期间,动力气缸部72成为收缩的状态,辊部71位于从印刷基材11离开的第1位置(图7)。另一方面,在印刷基材11被向第2输送方向输送的期间,动力气缸部72成为伸长的状态,辊部71位于与印刷基材11的印刷面11p接触的第2位置(图8)。辊部71,在位于第2位置时遍及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与整个印刷基材11接触。
图9是表示移位辊70的辊部71位于第2位置时的印刷基材11的状态的概略图。在图9中,通过虚线图示在第1输送方向上输送时的印刷基材11的位置。另外,在图9中,为了方便,省略了移位辊70的动力气缸部72的图示。如上所述,在印刷基材11被向第2输送方向输送时,移位辊70的辊部71向第2位置变位。此时,印刷基材11由辊部71按压,向接近旋转鼓50的方向即从第1从动辊52离开的方向变位。
由此,在第1从动辊52上卷绕有印刷基材11的范围变动,,与印刷基材11被向第1输送方向输送时相比,卷绕于第1从动辊52的印刷基材11的长度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基材11成为几乎不卷绕于第1从动辊52的状态。这样,可以理解为,在印刷基材11被向第2输送方向输送时,印刷基材11相对于第1从动辊52卷绕的范围由位于第2位置的移位辊70的辊部71规定。
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在印刷基材11被向第2输送方向输送时,印刷基材11由移位辊70支撑而且被放入第1从动辊52与旋转鼓50之间。因此,与从在辊间输送路径38中挠曲的状态直接被放入第1从动辊52与旋转鼓50之间的情况相比,使在印刷基材11产生褶皱的情况得到抑制。特别是,使印刷基材11以在第1从动辊52的2个辊部52a、52b之间悬浮的状态被放入旋转鼓50与第1从动辊52之间而产生褶皱的情况得到抑制。
张力调整辊74(图7),在辊间输送路径38中配置于移位辊70的下游侧。张力调整辊74具备辊部75和辊支撑部76。辊部75,优选,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比印刷基材11的宽度大,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在整个区域与印刷基材11接触。辊部75,由辊支撑部76保持于在印刷基材11的上方与印刷面11p相对的位置。辊支撑部76例如由伸缩臂构成,被保为持在辊部71受到外力时能够向重力方向变位。
张力调整辊74的辊部75配置于下述位置:在移位辊70的辊部71变位到第2位置而按压印刷基材11时,能够与印刷基材11的印刷面11p接触(图8)。辊部75,在与印刷基材11的印刷面11p接触的状态下,通过自重而向重力方向下方按压印刷基材11。张力调整辊74在印刷基材11被向第2输送方向输送时,作为所谓的松紧调节辊(dance roll)而起作用。通过张力调整辊74的辊部75的按压,印刷基材11,其挠曲被消除而成为被施加了张力的状态。由此,在向第2输送方向输送时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提高,能够提高向第2输送方向输送时的印刷基材11的输送速度。
可以理解为,在第2实施方式的印刷部30中执行:在辊间输送路径38中印刷基材11在挠曲状态下被向第1输送方向输送的第1输送工序;和在向印刷基材11施加张力使辊间输送路径38中的印刷基材11的挠曲消除的状态下印刷基材11被向第2输送方向输送的第2输送工序。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中的印刷部30A,通过具备在使输送方向反转时能够向印刷基材11施加张力的移位辊70和/或张力调整辊74,由此可有效地提高第2输送工序时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此外,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同样的作用效果。
C.第3实施方式:
图10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中的印刷部30B的结构的概略图。在图10中,为了方便,仅摘取并图示第3实施方式的印刷部30B的旋转鼓50与第1从动辊52附近的结构。
第3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除了在辊间输送路径38中在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的上游侧追加有基材吸引部36这一点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图1)大致相同的结构。以下,将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配置于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下游侧的基材吸引部36(图1)称为“第1基材吸引部36d”,将配置于上游侧的基材吸引部36(图10)称为“第2基材吸引部36u”。
第2基材吸引部36u除了配置位置不同这一点以外,具有与第1基材吸引部36d大致相同的结构。第2基材吸引部36u配置为,在第1从动辊52的下游侧的相邻位置由送风部67产生的空气流能够使沿着印刷基材11的背面11r向下方流动。第2基材吸引部36u由控制部15控制,在印刷基材11被向第1输送方向输送的情况下暂停,在印刷基材11被向第2输送方向输送的情况下驱动。
在印刷基材11被向第2输送方向输送的情况下,印刷基材11通过第2基材吸引部36u在面向印刷基材11的背面11r的区域产生的负压而被向第2基材吸引部36u侧拉近。由此,印刷基材11向卷绕于旋转鼓50的圆周侧面50s的方向变位,在卷绕于旋转鼓50而抑制了错位的状态下,被放入于旋转鼓50与第1从动辊52之间。因此,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是在印刷基材11产生褶皱的情况得到抑制。
如上所述,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印刷部30B,通过第2基材吸引部36u,能够提高将印刷基材11向第2输送方向输送时由旋转鼓50所实现的对印刷基材11的支撑性。由此,使在向第2输送方向输送时在印刷基材11上产生褶皱的情况得到抑制。此外,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同样的作用效果。
D.变形例:
D1.变形例1: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构成为行式打印机。与此相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也可以不构成为行式打印机,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具备印刷头的滑架往复移动而排出墨滴的串行式打印机。
D2.变形例2: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从旋转鼓50与第1从动辊52之间放出印刷基材11的出口配置有导向板56,在向驱动辊53与第2从动辊54之间放入印刷基材11的入口配置有导向板57。与此相对,既可以将导向板56、57的任一方省略,也可以将导向板56、57双方省略。
D3.变形例3: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干燥部40配置于相对于印刷部30、30A、30B在水平方向上相邻的位置。与此相对,干燥部40也可以配置于相对于印刷部30、30A、30B在水平方向上相邻的位置以外的位置。干燥部40也可以配置于印刷部30、30A、30B的下方。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中,干燥部40也可以省略。
D4.变形例4: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印刷部30、30A、30B的印刷基材11的输送机构,并不限定于印刷装置,作为将带状的基材向其长度方向输送的输送装置,可以应用各种装置。例如,既可以应用于卷取带状的纤维基材的卷取装置,也可以应用于在带状的基材的表面连续地配置部件的制造装置。
D5.变形例5: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张力施加部35具备基材收纳部60,该基材收纳部60具有包围印刷基材11的挠曲部位的壁部。与此相对,张力施加部35也可以不具备基材收纳部60。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张力施加部35在基材收纳部60内具备整流板62和/或可动式内部壁63。与此相对,基材收纳部60内的整流板62和/或可动式内部壁63也可以省略。
D6.变形例6: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松弛控制部16通过检测传感器39检测辊间输送路径38中印刷基材11的挠曲顶点的高度位置的变化量,将其作为表示辊间输送路径38中印刷基材11的挠曲程度的值。与此相对,松弛控制部16也可以通过检测传感器39以外的传感器检测其他的参数,将其作为表示辊间输送路径38中印刷基材11的挠曲程度的值。松弛控制部16也可以检测例如印刷基材11的挠曲部位中顶点以外的预定部位的高度位置的变化量,将其作为表示辊间输送路径38中印刷基材11的挠曲程度的值。或者,松弛控制部16也可以在印刷基材11的挠曲部位的预定位置检测印刷基材11的倾斜角的变化量,将其作为表示印刷基材11的挠曲程度的值。松弛控制部16也可以检测辊间输送路径38中的刷基材11的输送速度的计测值与辊间输送路径38的上游侧的印刷基材11的输送速度的计测值之差,将其作为表示辊间输送路径38中印刷基材11的挠曲程度的值。
D7.变形例7: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5作为松弛控制部16而起作用,基于检测传感器39的检测结果来控制驱动辊53的旋转速度和张力施加部35中的吸引力。与此相对,松弛控制部16也可以基于检测传感器39的检测结果而仅控制驱动辊53的旋转速度。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驱动张力施加部35使得其总是产生一定的吸引力。
D8.变形例8: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2从动辊54具有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分离配置的2个辊部54a、54b,2个辊部54a、54b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可印刷区域PA的两侧。第2从动辊54也可以不具有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分离配置的2个辊部54a、54b,例如,也可以具有遍及印刷基材11的整个宽度方向而接触的单一的辊部。另外,第2从动辊54的2个辊部54a、54b既可以不配置于可印刷区域PA的外侧,也可以配置于与可印刷区域PA重叠的位置。但是,在这些情况下,为了得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图像品质,优选,对印刷图像进行干燥直到印刷图像与第2从动辊54接触为止。第2从动辊54的2个辊部54a、54b也可以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以外的与印刷基材11的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分离。
D9.变形例9: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1从动辊52具有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分离配置的2个辊部52a、52b,2个辊部52a、52b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可印刷区域PA的两侧。与此相对,第1从动辊52的2个辊部52a、52b也可以在印刷基材11的宽度方向以外的与印刷基材11的输送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分离。
D10.变形例10: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驱动辊53在第2从动辊54与印刷基材接触的位置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开始卷绕印刷基材11。与此相对,驱动辊53也可以不在第2从动辊54与印刷基材11接触的位置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开始卷绕印刷基材11,例如,也可以在第2从动辊54与印刷基材11接触的位置开始卷绕印刷基材11。
D11.变形例11: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辊间输送路径38中配置有张力施加部35。与此相对,张力施加部35也可以省略。
D12.变形例12: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辊间输送路径38中配置有基材吸引部36。与此相对,基材吸引部36也可以省略。另外,基材吸引部36也可以构成为直接地吸引印刷基材11而不利用文丘里效应。
D13.变形例13: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5作为松弛控制部16而起作用,基于检测传感器39的检测结果而控制驱动辊53的旋转速度与张力施加部35中的吸引力。与此相对,松弛控制部16也可以基于检测传感器39的检测结果而仅控制张力施加部35中的吸引力。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变形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结构来实现。例如,与发明内容部分所记载的各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相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中的技术特征,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达成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适宜地进行替换和/或组合。另外,该技术特征只要在本说明书中未作为必要技术特征加以说明,则可以适宜地进行删除。

Claims (10)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一边将带状的印刷基材的长度方向设为输送方向而输送所述印刷基材一边进行印刷,具备:
旋转鼓,在圆周侧面卷绕所述印刷基材并旋转,能够向所述输送方向输送所述印刷基材;
记录部,配置于与所述圆周侧面相对的位置,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鼓上的所述印刷基材形成印刷图像;
从动辊,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位于所述记录部的下游侧,在与所述旋转鼓之间夹着所述印刷基材,能够与所述旋转鼓一起旋转;
驱动辊,配置于所述旋转鼓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卷绕所述印刷基材并旋转,向所述输送方向输送所述印刷基材;和
辊间输送路径,设置于所述旋转鼓与所述驱动辊之间、在所述印刷基材向重力方向下垂而挠曲的状态下输送所述印刷基材;
所述从动辊配置于能够规定所述印刷基材卷绕在所述旋转鼓上的所述输送方向的终端位置的位置;
所述从动辊,在所述记录部能够形成所述印刷图像的区域的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侧位置与所述印刷基材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鼓以及所述驱动辊能够将旋转方向反转,使得能够将所述印刷基材向与作为第1输送方向的所述输送方向相反的第2输送方向输送;
在所述辊间输送路径中设有变位辊,所述变位辊能够变位使得在向所述第1输送方向输送所述印刷基材时其位于第1位置,在向所述第2输送方向输送所述印刷基材时其位于第2位置;
所述变位辊,在位于所述第1位置时离开所述印刷基材,在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与所述印刷基材接触而规定所述印刷基材卷绕在所述从动辊上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变位辊,在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在与所述第2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遍及所述记录部能够形成所述印刷图像的区域而与所述印刷基材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进一步具备:
张力调整辊,其在所述印刷基材被向所述第1输送方向输送时离开所述印刷基材,在所述印刷基材被向所述第2输送方向输送时,在所述驱动辊与位于所述第2位置的所述变位辊之间与所述印刷基材接触而施加张力。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具备张力施加部,该张力施加部具有配置为包围所述辊间输送路径中的所述印刷基材的挠曲部位的壁部,向重力方向吸引被收纳于由所述壁部包围的空间的所述印刷基材,向所述印刷基材施加张力。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记录部使墨附着于所述印刷基材而在所述印刷基材上形成印刷图像;
在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所述驱动辊的下游侧,设有使附着于所述印刷基材的所述墨干燥的干燥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作为第1从动辊而具备所述从动辊,
进一步具备能够与所述驱动辊一起旋转的第2从动辊,在该第2从动辊与所述驱动辊之间夹着所述印刷基材;
所述第2从动辊,在所述记录部能够形成所述印刷图像的区域的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侧位置与所述印刷基材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辊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从动辊高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在所述辊间输送路径中在所述印刷基材的挠曲顶点与所述驱动辊之间,具备从所述印刷基材的作为与所述驱动辊接触一侧的面的辊接触面吸引所述印刷基材的吸引部。
10.一种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边在带状的印刷基材的长度方向上输送所述印刷基材一边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中对所述印刷基材进行输送,具备:
第1输送工序,通过配置为能够规定形成有印刷图像并卷绕于旋转鼓的圆周侧面而向第1输送方向输送来的所述印刷基材卷绕在所述旋转鼓上的所述第1输送方向上的终端位置的从动辊,在所述印刷图像的与所述第1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侧位置,一边将所述印刷基材按压到所述旋转鼓上一边将其送出,然后将所述印刷基材在向重力方向下垂而挠曲的状态下输送至位于所述第1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驱动辊;和
第2输送工序,通过在所述驱动辊与所述旋转鼓之间向所述印刷基材施加张力而将所述印刷基材挠曲的状态消除,然后使所述旋转鼓的旋转方向反转与所述第1输送工序时相反,将所述印刷基材在由所述旋转鼓与所述从动辊夹着的状态下向与所述第1输送方向相反的第2输送方向输送。
CN201510689926.0A 2014-10-23 2015-10-22 印刷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389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6241 2014-10-23
JP2014216241A JP6528383B2 (ja) 2014-10-23 2014-10-23 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38907A CN105538907A (zh) 2016-05-04
CN105538907B true CN105538907B (zh) 2019-02-01

Family

ID=55791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8992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38907B (zh) 2014-10-23 2015-10-22 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662914B2 (zh)
JP (1) JP6528383B2 (zh)
CN (1) CN1055389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07966B2 (ja) * 2018-03-20 2022-02-10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塗工装置および塗工方法
PE20212344A1 (es) * 2019-03-22 2021-12-16 Sinclair Systems Int Llc Etiquetadora de alta velocidad para productos agricolas grandes
JP7306197B2 (ja) * 2019-09-30 2023-07-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用カセット
JP7348023B2 (ja) * 2019-10-23 2023-09-20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塗工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塗工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
CN112938554B (zh) * 2021-01-27 2023-04-07 贵阳天海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纸张分离装置
CN113979180B (zh) * 2021-11-29 2023-05-26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软薄扁体带高速放带输送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38689U (ja) * 1982-03-15 1983-09-17 日立精工株式会社 ドラム形製図機
JPS6096033U (ja) * 1983-12-05 1985-06-29 オリジン電気株式会社 帯状体の印刷装置
JPH115646A (ja) * 1997-06-13 1999-01-12 Riso Kagaku Corp 印刷機の印刷用紙供給搬送装置
JP2003026359A (ja) * 2001-04-11 2003-01-29 Allan R Prittie ウェブを処理するための改良された方法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01412A (en) * 1994-07-21 1996-03-26 Mcaleavey; Michael 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ension in a web
JPH1058661A (ja) 1996-08-21 1998-03-03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H10315554A (ja) * 1997-05-15 1998-12-02 Shinko Electric Co Ltd サーマルカラープリンタの記録紙搬送機構
JP3879713B2 (ja) 2003-06-30 2007-02-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06653B2 (ja) * 2005-11-21 2010-07-2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装置
JP2008073958A (ja) * 2006-09-21 2008-04-03 Olympus Corp 画像記録装置
JP2010281895A (ja) * 2009-06-02 2010-12-16 Seiko Epson Corp 転写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を装備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304491B2 (ja) * 2009-07-02 2013-10-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067991A (ja) * 2009-09-24 2011-04-07 Olympus Corp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吐出タイミング調整方法
US20120207508A1 (en) * 2011-02-15 2012-08-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12196785A (ja) * 2011-03-18 2012-10-18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3169776A (ja) 2012-02-23 2013-09-02 Seiko Epson Corp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記録方法、プログラム、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JP6003132B2 (ja) * 2012-03-21 2016-10-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記録方法
JP6458446B2 (ja) * 2014-10-23 2019-01-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16084192A (ja) * 2014-10-23 2016-05-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38689U (ja) * 1982-03-15 1983-09-17 日立精工株式会社 ドラム形製図機
JPS6096033U (ja) * 1983-12-05 1985-06-29 オリジン電気株式会社 帯状体の印刷装置
JPH115646A (ja) * 1997-06-13 1999-01-12 Riso Kagaku Corp 印刷機の印刷用紙供給搬送装置
JP2003026359A (ja) * 2001-04-11 2003-01-29 Allan R Prittie ウェブを処理するための改良された方法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38907A (zh) 2016-05-04
US9662914B2 (en) 2017-05-30
JP6528383B2 (ja) 2019-06-12
JP2016084190A (ja) 2016-05-19
US20160114598A1 (en) 2016-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38907B (zh) 印刷装置
CN105538932B (zh)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CN110884263B (zh) 用于保持喷墨打印机中所打印基片的平坦度的打印机和基片冷却器
JP5529089B2 (ja)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356881B2 (en) Inkjet printer
JP5427736B2 (ja) 巻取紙駆動型負圧移送
US9463943B2 (en) Transporting device and printing apparatus
JP5371889B2 (ja) 記録方法および記録装置
US20170120600A1 (en) Wiping mechanism, liquid droplet jetting apparatus, and wiping method
US10434796B2 (en) Dryer, printer, and liquid applicator
JP6631020B2 (ja) 塗布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8714683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method including a humidifying unit
CN105856839B (zh) 记录装置
US9844943B2 (en) Wiping mechanism, liquid droplet jetting apparatus, and wiping method
US20180272766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WO2013047234A1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7150501A (zh) 印刷装置
US978971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70170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527723A (ja) 画像形成用機械のための乾燥システム
CN208615464U (zh) 丝印机
CN211165946U (zh) 收卷装置和液体喷出装置
US20240109353A1 (en) Liquid ejection device and carriage
JP2019162849A (ja) 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JP2019155904A (ja) 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