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65946U - 收卷装置和液体喷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收卷装置和液体喷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65946U
CN211165946U CN201921843809.5U CN201921843809U CN211165946U CN 211165946 U CN211165946 U CN 211165946U CN 201921843809 U CN201921843809 U CN 201921843809U CN 211165946 U CN211165946 U CN 2111659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lever
rod
width direction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4380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依田智裕
中野秀一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659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659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收卷装置和液体喷出装置,能够矫正产生于介质的皱褶。收卷装置具备:杆(73),在与被输送的长条状介质(S)中的喷有墨水的印刷面的背面接触的状态下卷绕介质(S);以及收卷部,在介质(S)被输送的输送方向(D1)上,在比杆(73)靠下游处收卷介质(S),杆(73)的外周面包括:第一凸条(74A),向成为与输送方向(D1)交叉的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一方的第一方向(X1)延伸;以及第二凸条(74B),向成为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另一方的第二方向(X2)延伸,第一凸条(74A)与第二凸条(74B)的间隔随着朝向输送方向(D1)的下游而扩大。

Description

收卷装置和液体喷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收卷装置和液体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鼓输送方式作为喷墨记录装置的纸张的输送方式。在鼓输送方式中,在使纸张卷绕到鼓的周面的状态下使鼓旋转,由此输送纸张。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纸张输送装置中,在对纸张施与背面张力而将在纸张中产生的变形(翘曲)去除的状态下,按压辊按压纸张并使其与鼓的周面紧贴,由此有效地抑制纸张的皱褶或浮动的发生。
专利文献1:特开2013-43752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文献所记载的装置中,按压辊按压纸张的印刷面后使纸张的背面与鼓的周面紧贴,因此担心形成于纸张的印刷面的图像错乱。
实用新型内容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收卷装置具备:杆,在与被输送的长条状介质中的喷有液体的印刷面的背面接触的状态下卷绕所述介质;以及收卷部,在所述介质被输送的输送方向上,在比所述杆靠下处收卷所述介质,所述杆的外周面包括:第一凸条,向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的一方延伸;以及第二凸条,向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延伸,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为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所述第一凸条与所述第二凸条之间的间隔随着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而扩大。
上述收卷装置中,所述杆的外周面由包括所述第一凸条和所述第二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配件构成,所述配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杆的主体部装卸。
上述收卷装置中,所述第一凸条和所述第二凸条在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凸条和所述第二凸条的边界配置于从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介质的中心位置偏离的位置。
上述收卷装置中,在以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杆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偏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处设置有驱动所述收卷部的收卷驱动部,所述第一凸条与所述第二凸条的边界配置于以所述介质的所述中心位置为基准偏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处。
上述收卷装置中,所述杆的外周面包括:第一区域,位于所述杆的周向上的所述一方处;以及第二区域,位于所述杆的周向上比该第一区域更靠所述另一方处,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凸条与所述第二凸条之间的间隔的扩展程度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凸条与所述第二凸条之间的间隔的扩展程度相互不同。
上述收卷装置中,所述杆的外周面包括:第一区域,位于所述杆的周向上的所述一方处;以及第二区域,位于所述杆的周向上比该第一区域更靠所述另一方处,所述第一区域包括:第三凸条,作为所述第一凸条;以及第四凸条,作为所述第二凸条,与所述第三凸条在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邻,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第五凸条,作为所述第一凸条;以及第六凸条,作为所述第二凸条,与所述第五凸条在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邻,所述第三凸条和所述第四凸条的边界与所述第五凸条和所述第六凸条的边界在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设置于不同的位置。
上述收卷装置中,所述收卷装置还具备对所述杆进行旋转驱动的杆驱动部,所述杆驱动部以所述杆的外周面中的与所述介质接触的面部位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朝向上游移动的方式对所述杆进行旋转驱动。
上述收卷装置中,所述杆构成为能够在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移动。
上述收卷装置中,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在比所述杆靠上游处具备对所述介质中的喷有液体的印刷面进行干燥的干燥部。
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具备:液体喷头,对介质喷出液体;以及上述的收卷装置,收卷通过所述液体喷头喷有液体的所述介质的印刷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概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杆与介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杆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杆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产生了皱褶的介质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杆已经矫正介质的皱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介质的皱褶被矫正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杆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杆已经矫正介质的皱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杆已经矫正介质的皱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杆已经矫正介质的皱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杆已经矫正介质的皱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杆已经矫正介质的皱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杆已经矫正介质的皱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杆已经矫正介质的皱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杆已经矫正介质的皱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杆已经矫正介质的皱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杆已经矫正介质的皱褶的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液体喷出装置、53…记录头(液体喷头的一例)、60…干燥部、70…收卷部、73…杆、73C…主体部、74…凸条、74A…第一凸条、74B…第二凸条、74α…第三凸条、74β…第四凸条、74γ…第五凸条、74δ…第六凸条、75…配件、77…收卷驱动部、78…杆驱动部、E1…第一区域、E2…第二区域、P1…中心位置、S…介质、X…宽度方向、X1…第一方向、X2…第二方向、D1…输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液体喷出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壳体12。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送出部20,送出介质S;以及介质支承部30,支承从送出部20送出的介质S。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输送部40,上述输送部40以沿着介质支承部30的方式将介质S向输送方向D1输送。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印刷部50,对介质S印刷文字、照片等图像;以及干燥部60,用于加热由印刷部50印刷后的介质S。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收卷部70,收卷由印刷部50印刷后的介质S;以及换气部80,用于对壳体12的内部进行换气。
送出部20以其一部分露出至壳体12的外部的方式配置。送出部20具有送出轴21,上述送出轴21可装卸地保持卷叠有介质S的辊体R1。送出部20通过保持辊体R1的送出轴21旋转,由此从辊体R1将介质S解卷后送出。本实施方式的送出部20的送出轴21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送出介质S。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S是纸张。
介质支承部30具有分别由板状的构件构成的第一引导部31、第二引导部32以及支承部33。第一引导部31以其一部分露出到壳体12的外部的方式配置。第一引导部31以将从送出部20送出的介质S通过作为壳体12的开口的供应口13向壳体12的内部引导的方式进行支承。支承部33配置于壳体12的内部,对被第一引导部31引导的介质S进行支承。第二引导部32以其一部分露出至壳体12的外部的方式配置,以将在支承部33上经过的介质S通过作为壳体12的开口的排出口14向壳体12的外部引导的方式进行支承。即,第一引导部31配置于输送方向D1上比支承部33靠上游处。另外,第二引导部32配置于输送方向D1上比支承部33靠下游处。
第一引导部31和第二引导部32的上表面作为用于引导介质S的引导面34、35而发挥功能。支承部33的上表面作为用于支承介质S的支承面36而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33以支承面36水平延伸的方式构成。第一引导部31和第二引导部32以引导面34、35的一部分相对于支承面36弯曲的方式构成。
输送部40配置于壳体12的内部。本实施方式的输送部40在输送方向D1上配置于第一引导部31与支承部33之间以及支承部33与第二引导部32之间。输送部40具有:驱动辊41,能进行驱动旋转;以及从动辊42,能相对于驱动辊41的旋转进行从动旋转。输送部40在驱动辊41和从动辊42夹住介质S的状态下旋转,由此将介质S沿着介质支承部30输送。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辊41能从竖直方向Z的下方接触介质S。从动辊42能从竖直方向Z的上方接触介质S。
印刷部50设置于壳体12的内部,以与支承部33相对的方式配置。印刷部50具有:引导轴51,在所输送的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上延伸;滑架52,被引导轴51支承;以及记录头53,搭载于滑架52。滑架52构成为能沿着引导轴51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2个引导轴51。
记录头53以从滑架52的下表面露出的方式搭载于滑架52。记录头53在与支承部33相对的下表面具有例如能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的多个喷嘴54。记录头53从喷嘴54向被支承部33支承的介质S喷出墨水,由此对介质S印刷图像。
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1通常在设置于水平扩展的地面的状态下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1以所设置的地面与支承部33的支承面36成为大致平行的方式构成。因此,在考虑包括相互正交的X轴、Y轴、Z轴的坐标系、并以Z轴在竖直方向Z上延伸的方式取坐标轴时,水平扩展的地面成为由X轴和Y轴的构成平面。即,支承部33的支承面36成为包括X轴和Y轴的平面。
下面,在使竖直方向Z与Z轴延伸的方向一致后,以X轴沿着引导轴51的方式、即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取坐标轴。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1中,Y轴延伸的方向与装置的前后方向一致。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X轴、在装置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Y轴、以及在竖直方向Z上延伸的Z轴分别处于相互正交的关系。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X、装置的前后方向以及竖直方向Z分别表示相互不同的3个方向。
干燥部60配置于壳体12的内部,并装配到支承部33的下表面。本实施方式的干燥部60是以沿着支承部33的下表面的方式在输送方向D1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加热器61。加热器61例如是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管式加热器,通过通电而发热。加热器61对支承部33从下表面加热,由此对位于作为其上表面的支承面36上的介质S间接地加热。即,加热器61加热支承部33,由此加热通过记录头53喷出墨水的介质S。加热器61使从记录头53喷出到介质S的墨水的水分蒸发,由此促进印刷到介质S的图像的定影。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61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温度发热的方式构成。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作为干燥部60的加热器61装配到支承部33的下表面,但也可以在输送方向D1上设置于比支承部33靠下游、并且比后述的杆73靠上游处。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作为干燥部60的加热器61从与从记录头53喷出墨水的面相反的一侧加热介质S,但也可以是从喷出墨水的面加热介质S的结构。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干燥部60是加热介质S的加热器61,但也可以是对喷出墨水的面输送空气的送风装置,另外,也可以是加热部与送风装置组合而成的结构。
收卷部70以其一部分露出至壳体12的外部的方式配置。收卷部70具有收卷轴71,上述收卷轴71可装卸地保持卷叠有介质S的辊体R2。辊体R2是通过收卷轴71收卷介质S而形成的,上述介质S通过记录头53喷出墨水从而印刷有图像。本实施方式的收卷部70通过收卷轴71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收卷介质S。另外,收卷部70在第二引导部32与收卷轴71之间设置有卷绕有介质S的杆73。杆73按压介质S的与印刷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介质S的在输送方向D1上比杆73靠下游的部分相对于在输送方向D1上比杆73靠上游的部分而弯曲。因而,介质S在沿着杆73的外周的状态下与杆73接触。即,在输送方向D1上被输送的介质S沿着杆73的周向被输送。
换气部80配置于壳体12的上部,以其一部分露出至壳体12的外部的方式设置。换气部80具有:取入流路81,从壳体12的外部向壳体12的内部取入外部气体;以及送风风扇82,用于将外部气体通过取入流路81送风到壳体12的内部。取入流路81具有:取入口83,以贯穿壳体12的内外的方式设置,向壳体12的外部开口;以及吹出口84,向壳体12的内部开口。取入口83与吹出口84相比较大地开口。吹出口84以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方式按大宽度开口。
送风风扇82在取入流路81中配置于成为靠近取入口83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82例如构成为轴流风扇,其叶片85旋转从而输送外部气体。
换气部80驱动送风风扇82,由此朝向滑架52在壳体12的内部往复移动的区域输送经由取入流路81取入的外部气体。壳体12的内部的环境气体通过经由取入流路81取入的外部气体从供应口13和排出口14排出到壳体12的外部。此时,从记录头53喷出的墨水的水雾、从介质S产生的纸粉等在壳体12的内部浮游的浮游物与壳体12的内部的环境气体一起排出到壳体12的外部。
下面,详细说明杆73的结构。
如图2所示,杆73具有轴部73A和以轴部73A为中心具有的按压部73B。按压部73B在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整个区域内延伸。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杆73的按压部73B的外周面形成有从宽度方向X的中央朝向宽度方向X的两侧的凸条74。凸条74沿着杆73的按压部73B的外周向的整个区域延伸。凸条74包括:第一凸条74A,从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中央向成为宽度方向X的一方的第一方向X1延伸;以及第二凸条74B,从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中央向成为宽度方向X的另一方的第二方向X2延伸。第一凸条74A与第二凸条74B在宽度方向X上的间隔随着朝向输送方向D1的下游而扩大。在宽度方向X上,第一凸条74A和第二凸条74B的边界的位置与杆73在宽度方向X上的中心位置一致。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1的作用。
一般地,如图5所示,在从搭载于滑架52的记录头53向介质S喷出墨水时,介质S发生介质S吸收墨水后溶胀的被称为所谓的起皱的现象。在介质S产生起皱时,产生以在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上起伏的方式形成的皱褶。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杆73包括朝向按压部73B的外周面中的第一方向X1延伸的第一凸条74A和朝向按压部73B的外周面中的第二方向X2延伸的第二凸条74B,并在凸条74的上表面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在介质S中,由于从凸条74的上表面作用的摩擦力而以沿着凸条74的延伸方向的方式产生张力。如上所述,第一凸条74A与第二凸条74B的间隔是随着朝向输送方向D1的下游而扩大的结构,因此在介质S被向输送方向D1输送的过程中,在凸条74的上表面上滑动,由此从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中央朝向两侧的张力起作用。其结果是,由于产生上述的起皱而使产生于介质S的皱褶被矫正(参照图7)。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能得到以下的效果。
(1)杆73的外周面包括:第一凸条74A,向成为与输送方向D1交叉的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一方的第一方向X1延伸;以及第二凸条74B,向成为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另一方的第二方向X2延伸,随着朝向输送方向D1的下游,第一凸条74A与第二凸条74B的间隔扩大。因此,在介质S沿着杆73的外周面被输送的过程中,张力作用于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其结果是,能矫正产生于介质S的皱褶。
(2)在输送方向D1上,在比杆73靠上游处具备对介质S中的喷有墨水的印刷面进行干燥的干燥部60。因此,即使在对介质S的印刷面进行干燥的过程中产生起皱,也能通过杆73适当地矫正产生于介质S的皱褶。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液体喷出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此外,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构成为能相对于杆装卸的配件上设置凸条。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结构,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杆73的主体部73C装配有配件75。另外,配件75形成为圆环状,并且在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切口部76。并且,用户一边使配件75弹性变形一边将杆73通过切口部76插入到配件75的内部,由此配件75可装卸地装载于杆73的主体部73C。另外,介质S以介质S与配件75的外周面中的未形成有切口部76的面部位接触的方式卷绕到杆73。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配件75的外周面形成有从宽度方向X的中央朝向宽度方向X的两侧的凸条74(参照图9和图10)。凸条74包括:第一凸条74A,向成为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一方的第一方向X1延伸;以及第二凸条74B,向成为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另一方的第二方向X2延伸,第一凸条74A与第二凸条74B的间隔随着朝向输送方向D1的下游而扩大。在宽度方向X上,第一凸条74A和第二凸条74B的边界的位置与杆73的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一致。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1的作用。
如对图9和图10进行比较后所示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能将多个种类的配件75装载到杆73的外周面的结构。如该图所示的例子所示,多个种类的配件75也可以是第一凸条74A与第二凸条74B的间隔的扩展程度随着朝向输送方向D1的下游而相互不同。
图9表示将凸条74A、74B的间隔的扩展程度不同的多个配件75中的凸条74A、74B的间隔的扩展程度相对大的配件75A装载到杆73的外周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介质S中,通过从凸条74A、74B的上表面作用的摩擦力,以沿着凸条74A、74B的延伸方向的方式产生张力。即,介质S在被向输送方向D1输送的过程中,在凸条74A、74B的上表面上滑动,由此从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中央朝向两侧的张力起作用。
另外,图10表示将与图9所示的配件75A相比凸条74A、74B的间隔的扩展程度相对小的配件75B装载到杆73的外周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介质S在被向输送方向D1输送的过程中,在凸条74A、74B的上表面上滑动,由此张力作用于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在这种情况下,从介质S的宽度方向的中央朝向两侧作用的张力的大小与图9所示的装载有配件75A的情况相比较小。即,适当地选择装载到杆73的外周面的配件75A、75B的种类,由此能调整在介质S的输送过程中作用于介质S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张力的大小。
如以上说明的,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能得到如下的效果。
(3)杆73的外周面由包括第一凸条74A和第二凸条74B的配件75A、75B构成,配件75A、75B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杆73的主体部73C装卸。因此,通过变更装载于杆73的主体部73C的配件75A、75B的种类,能够在介质S的输送过程中调整作用于介质S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张力的大小。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液体喷出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此外,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杆构成为能在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移动。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结构,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比较图11和图12所示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杆73构成为能在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上移动。更详细地,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杆73从图11所示的状态向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第二方向X2侧移动。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1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成为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第二方向X2侧的位置处设置有用于进行记录头53的维护的维护装置(省略图示)。因此,在提高记录头53对介质S进行印刷的吞吐量的情况下,为了缩短维护时滑架52的移动距离,希望将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端部靠近第二方向X2侧。即,即使变更了成为印刷的对象的介质S的种类,也希望将介质S的沿着宽度方向X的第二方向X2的端部的位置固定。
因此,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宽度尺寸相对宽的介质S设为印刷的对象的情况下,将杆73的位置设定于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偏向第一方向X1的位置。并且,使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P1与杆73的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在宽度方向X上设置于杆73的第一凸条74A和第二凸条74B的边界的位置与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P1一致。因此,在介质S的输送过程中,介质S在凸条74的上表面上滑动,由此向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作用的张力易于变得均等。因而,能抑制介质S在与输送方向D1交叉的方向上扭曲。
另外,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宽度尺寸相对窄的介质S设为印刷的对象的情况下,使杆73从图11所示的状态向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第二方向X2移动。并且,使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P1与杆73的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一致。即,在将宽度尺寸相对窄的介质S设为印刷的对象的情况下,与将宽度尺寸相对宽的介质S设为印刷的对象的情况相比,杆73配置于偏向第二方向X2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设置于杆73的第一凸条74A和第二凸条74B的边界的位置与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P1一致。因此,在介质S的输送过程中,介质S在凸条74的上表面上滑动,由此向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作用的张力易于变得均等。因而,能抑制介质S在与输送方向D1交叉的方向上扭曲。
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能得到如下的效果。
(4)杆73构成为能在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上移动。因此,在将宽度尺寸相互不同的多个种类的介质S设为印刷的对象的情况下,在通过杆73矫正产生于介质S的皱褶的过程中,也能抑制介质S在与输送方向D1交叉的方向上扭曲。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液体喷出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此外,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的边界的位置从介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偏离。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结构,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图13中作为一例示出的杆73的第一凸条74A和第二凸条74B的边界与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一致。并且,通过杆73矫正了皱褶的介质S通过收卷轴71基于来自收卷驱动部77的驱动力进行旋转驱动而被卷绕。在这种情况下,收卷驱动部77设置于靠近沿着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第一方向X1的位置。因此,若在杆73矫正介质S的皱褶的过程中,介质S的输送方向D1扭曲到靠近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第一方向X1的位置,则扭曲的介质S的顶端有可能被收卷驱动部77卷入。
关于该点,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杆73的第一凸条74A和第二凸条74B的边界相对于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P1向偏向第一方向X1的位置偏离。因此,在杆73矫正介质S的皱褶的过程中,即使介质S的输送方向D1扭曲到偏向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第二方向X2的位置,也能避免扭曲到偏向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第一方向X1的位置。
根据上述第四实施方式,能得到如下的效果。
(5)第一凸条74A和第二凸条74B的边界配置于从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偏离的位置。因此,即使介质S的输送方向D1扭曲,也能将介质S扭曲的方向控制为规定的方向。
(6)在以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杆73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偏向第一方向X1的位置设置驱动收卷轴71的收卷驱动部77,第一凸条74A和第二凸条74B的边界配置于以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偏向第一方向X1的位置。因此,即使介质S的输送方向D1扭曲,也能避免扭曲的介质S的顶端被收卷驱动部77卷入。
(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液体喷出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此外,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包括杆的外周面从杆的周向的一方向另一方配置的多个区域。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结构,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杆73的外周面包括:第一区域E1,位于杆73的周向的一方;以及第二区域E2,位于杆73的周向的另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杆73的周向的一方相当于介质S的输送方向D1的上游,杆73的周向的另一方相当于介质S的输送方向D1的下游。因此,第一区域E1在介质S的输送方向D1上配置于比第二区域E2靠上游的位置。第一区域E1包括:第三凸条74α,从杆73的周向的一方向另一方朝向成为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一方的第一方向X1延伸;以及第四凸条74β,朝向成为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另一方的第二方向X2延伸。第二区域E2包括:第五凸条74γ,从杆73的周向的一方向另一方朝向成为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一方的第一方向X1延伸;以及第六凸条74δ,朝向成为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另一方的第二方向X2延伸。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上的第三凸条74α和第四凸条74β的扩展程度小于相同方向X上的第五凸条74γ和第六凸条74δ的扩展程度。此外,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上的第三凸条74α和第四凸条74β的边界的位置与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上的第五凸条74γ和第六凸条74δ的边界的位置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S以仅与第一区域E1和第二区域E2中的任意一方接触的方式卷绕于杆73。并且,杆73被支承为能够以轴部73A为中心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杆73整体能够旋转,但也可以是按压部73B能够相对于轴部73A旋转的结构。另外,杆73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旋转驱动,也可以是用户能使其旋转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介质S的输送过程中,当介质S在第一区域E1内滑动时,摩擦力作用于第三凸条74α和第四凸条74β延伸的方向。其结果是,在介质S中,与第三凸条74α和第四凸条74β的间隔的扩展程度相应的张力作用于介质S的宽度方向X。另外,在介质S的输送过程中,当介质S在第二区域E2内滑动时,摩擦力作用于第五凸条74γ和第六凸条74δ延伸的方向。其结果是,在介质S中,与第五凸条74γ和第六凸条74δ的间隔的扩展程度相应的张力作用于介质S的宽度方向X。在这种情况下,介质S在第一区域E1内滑动的过程中作用的张力的大小大于在第二区域E2内滑动的过程中作用的张力的大小。即,通过杆73旋转,能够切换作用于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张力的大小。
根据上述第五实施方式,能得到如下的效果。
(7)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上的第三凸条74α和第四凸条74β的扩展程度与相同方向X上的第五凸条74γ和第六凸条74δ的扩展程度相互不同。因此,通过使杆73旋转,能够切换作用于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张力的大小。
(第六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液体喷出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此外,第六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包括杆的外周面从杆的周向的一方向另一方配置的多个区域。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结构,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杆73的外周面包括:第一区域E1,位于杆73的周向的一方;以及第二区域E2,位于杆73的周向的另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杆73的周向的一方相当于介质S的输送方向D1的上游,杆73的周向的另一方相当于介质S的输送方向D1的下游。因此,第一区域E1配置于介质S的输送方向D1上比第二区域E2靠上游的位置。第一区域E1从杆73的周向的一方到另一方包括向成为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一方的第一方向X1延伸的第三凸条74α和向成为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另一方的第二方向X2延伸的第四凸条74β。第二区域E2从杆73的周向的一方到另一方包括向成为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一方的第一方向X1延伸的第五凸条74γ和向成为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另一方的第二方向X2延伸的第六凸条74δ。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上的第三凸条74α和第四凸条74β的扩展程度与相同方向X上的第五凸条74γ和第六凸条74δ的扩展程度相等。此外,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上的第三凸条74α和第四凸条74β的边界的位置与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上的第五凸条74γ和第六凸条74δ的边界的位置相互不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介质S以仅与第一区域E1和第二区域E2中的任意一方接触的方式卷绕于杆73。并且,杆73被支承为能以轴部73A为中心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杆73整体能够旋转,但也可以是按压部73B能够相对于轴部73A旋转的结构。另外,杆73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旋转驱动,也可以是用户能使其旋转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介质S的输送过程中,当介质S在第一区域E1内滑动时,摩擦力作用于第三凸条74α和第四凸条74β延伸的方向。其结果是,在介质S中,与第三凸条74α和第四凸条74β的边界的位置相应的张力作用于介质S的宽度方向X。另外,在介质S的输送过程中,当介质S在第二区域E2内滑动时,摩擦力作用于第五凸条74γ和第六凸条74δ延伸的方向。其结果是,在介质S中,与第五凸条74γ和第六凸条74δ的边界的位置相应的张力作用于介质S的宽度方向X。
并且,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送宽度尺寸相对大的介质S的情况下,与第三凸条74α和第四凸条74β的边界的位置相比,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配置于偏向第一方向X1的位置。其结果是,在介质S在第一区域E1内滑动的过程中,介质S的输送方向D1易于在第一方向X1上扭曲。另外,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与第五凸条74γ和第六凸条74δ的边界的位置一致。因此,在介质S在第二区域E2内滑动的过程中,能减少介质S在输送方向D1上扭曲的程度。
另外,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送宽度尺寸相对小的介质S的情况下,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与第三凸条74α和第四凸条74β的边界的位置一致。其结果是,在介质S在第一区域E1内滑动的过程中,介质S在输送方向D1上扭曲的程度小。另外,与第五凸条74γ和第六凸条74δ的边界的位置相比,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配置于偏向第二方向X2的位置。因此,在介质S在第二区域E2内滑动的过程中,介质S的输送方向D1易于向第二方向X2扭曲。
根据上述第六实施方式,能得到如下的效果。
(8)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上的第三凸条74α和第四凸条74β的边界的位置与相同方向X上的第五凸条74γ和第六凸条74δ的边界的位置相互不同。因此,通过使杆73旋转,能够对介质S在输送方向D1上扭曲的程度进行微调。
(第七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液体喷出装置的第七实施方式。此外,第七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杆从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向上游旋转驱动。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相当的结构,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对杆73进行旋转驱动的杆驱动部78。杆驱动部78以杆73的外周面中的与介质S接触的面部位从介质S的输送方向D1的下游向上游移动的方式对杆73进行旋转驱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不使杆73旋转驱动的结构相比,在介质S的输送过程中,介质S与杆73的外周面的相对移动量变大。因此,介质S与杆73的凸条74接触的机会增大,由此杆73能较大地矫正产生于介质S的皱褶。
根据上述第七实施方式,能得到如下的效果。
(9)杆驱动部78以杆73的外周面中的与介质S接触的面部位从介质S的输送方向D1的下游向上游移动的方式对杆73进行旋转驱动。因此杆73能够较大地矫正产生于介质S的皱褶。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以下所示的变更例那样进行变更。而且,既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和以下所示的变更例适当组合而成的例子作为进一步的变更例,也可以将以下所示的变更例彼此适当组合而成的例子作为进一步的变更例。
·在上述第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杆驱动部78根据介质S的材质或输送速度等可变地控制杆73的驱动速度。
·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与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上的第五凸条74γ和第六凸条74δ的边界的位置相比,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上的第三凸条74α和第四凸条74β的边界的位置配置于靠近第一方向X1的位置。
·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上的第三凸条74α和第四凸条74β的间隔的扩展程度大于相同方向X上的第五凸条74γ和第六凸条74δ的间隔的扩展程度。
·在上述第5或第六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杆73的外周面构成为从杆73的周向的一方到另一方配置3个以上的区域。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收卷驱动部77配置于以介质S的宽度方向X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偏向第二方向X2的位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凸条74A和第二凸条74B在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上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构成为多个配件75能相对于杆73的主体部73C装卸。例如,包括第一凸条74A的第1配件和包括第二凸条74B的第2配件也可以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杆73的主体部73C装卸。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杆73的凸条74是在介质S的宽度方向X上非对称的形状。
·介质S不限于纸张,也可以是合成树脂制的膜或片、布、无纺布、层压片等。例如,也可以是工业用复印印刷用途的介质。
以下,与效果一起记载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和变更例可掌握的技术思想。
一种收卷装置,具备:杆,在与被输送的长条状介质中的喷有液体的印刷面的背面接触的状态下卷绕上述介质;以及收卷部,在上述介质被输送的输送方向上,在比上述杆靠下游的位置收卷上述介质,上述杆的外周面包括:第一凸条,向上述介质的宽度方向的一方延伸;以及第二凸条,向上述介质的上述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延伸,上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为与上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述第一凸条与上述第二凸条之间的间隔随着朝向上述输送方向的下游而扩大。
根据该结构,在介质沿着杆的外周面被输送的过程中,张力作用于介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其结果是,能矫正产生于介质的皱褶。
在上述收卷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杆的外周面由包括上述第一凸条和上述第二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配件构成,上述配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上述杆的主体部装卸。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对介质的印刷面进行干燥的过程中发产生了起皱,也能通过杆适当矫正产生于介质的皱褶。
在上述收卷装置中,上述第一凸条和上述第二凸条在上述介质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相邻设置,上述第一凸条和上述第二凸条的边界配置于从上述介质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上述介质的中心位置偏离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即使介质的输送方向扭曲,也能将介质扭曲的方向控制为规定的方向。
在上述收卷装置中,也可以是,在以上述介质的上述宽度方向的上述杆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偏向上述第一方向的位置处设置驱动上述收卷部的收卷驱动部,上述第一凸条和上述第二凸条的边界配置于以上述介质的上述中心位置为基准偏向上述第一方向的位置处。
根据该结构,即使介质的输送方向扭曲,也能避免扭曲的介质的顶端被收卷驱动部卷入。
在上述收卷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杆的外周面包括:第一区域,位于上述杆的周向上的上述一方处;以及第二区域,位于上述杆的周向上比该第一区域更靠上述另一方处,上述第一区域中的上述第一凸条与上述第二凸条之间的间隔的扩展程度与上述第二区域中的上述第一凸条与上述第二凸条之间的间隔的扩展程度相互不同。
根据该结构,使杆旋转,由此能逐级地切换作用于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张力的大小。
在上述收卷装置中,上述杆的外周面包括:第一区域,位于上述杆的周向上的上述一方处;以及第二区域,位于上述杆的周向上比该第一区域更靠上述另一方处,上述第一区域包括:第三凸条,作为上述第一凸条;以及第四凸条,作为上述第二凸条,与该第三凸条在上述介质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相邻,上述第二区域包括:第五凸条,作为上述第一凸条;以及第六凸条,作为上述第二凸条,与该第五凸条在上述介质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相邻,上述第三凸条和上述第四凸条的边界与上述第五凸条和上述第六凸条的边界在上述介质的上述宽度方向上设置于不同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杆旋转,能够对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扭曲的程度进行微调。
在上述收卷装置中,也可以是,还具备对上述杆进行旋转驱动的杆驱动部,上述杆驱动部以上述杆的外周面中的与上述介质接触的面部位从上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朝向上游移动的方式对上述杆进行旋转驱动。
根据该结构,杆能较大地矫正产生于介质的皱褶。
在上述收卷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杆构成为能在上述介质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移动。
根据该结构,在将宽度尺寸相互不同的多个种类的介质设为印刷的对象的情况下,在通过杆矫正产生于介质的皱褶的过程中,也能抑制介质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扭曲。
在上述收卷装置中,也可以是,在上述输送方向上,在比上述杆靠上游的位置处具备对上述介质中的喷有液体的印刷面进行干燥的干燥部。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对介质的印刷面进行干燥的过程中产生了起皱,也能通过杆适当矫正产生于介质的皱褶。
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可以具备:液体喷头,对介质喷出液体;以及上述结构的收卷装置,收卷通过上述液体喷头喷有液体的上述介质的印刷面。
根据该结构,能得到与上述收卷装置的实用新型同样的效果。

Claims (10)

1.一种收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杆,在与被输送的长条状介质中的喷有液体的印刷面的背面接触的状态下卷绕所述介质;以及
收卷部,在所述介质被输送的输送方向上,在比所述杆靠下处收卷所述介质,
所述杆的外周面包括:第一凸条,向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的一方延伸;以及第二凸条,向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延伸,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为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
所述第一凸条与所述第二凸条之间的间隔随着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而扩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的外周面由包括所述第一凸条和所述第二凸条中的至少一方的配件构成,
所述配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杆的主体部装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条和所述第二凸条在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邻设置,
所述第一凸条和所述第二凸条的边界配置于从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介质的中心位置偏离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以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杆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偏向第一方向的位置处设置有驱动所述收卷部的收卷驱动部,
所述第一凸条与所述第二凸条的边界配置于以所述介质的所述中心位置为基准偏向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的外周面包括:第一区域,位于所述杆的周向上的所述一方处;以及第二区域,位于所述杆的周向上比该第一区域更靠所述另一方处,
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凸条与所述第二凸条之间的间隔的扩展程度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凸条与所述第二凸条之间的间隔的扩展程度相互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的外周面包括:第一区域,位于所述杆的周向上的所述一方处;以及第二区域,位于所述杆的周向上比该第一区域更靠所述另一方处,
所述第一区域包括:第三凸条,作为所述第一凸条;以及第四凸条,作为所述第二凸条,与所述第三凸条在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邻,
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第五凸条,作为所述第一凸条;以及第六凸条,作为所述第二凸条,与所述第五凸条在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邻,
所述第三凸条和所述第四凸条的边界与所述第五凸条和所述第六凸条的边界在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设置于不同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卷装置还具备对所述杆进行旋转驱动的杆驱动部,
所述杆驱动部以所述杆的外周面中的与所述介质接触的面部位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朝向上游移动的方式对所述杆进行旋转驱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构成为能够在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在比所述杆靠上游处具备对所述介质中的喷有液体的印刷面进行干燥的干燥部。
10.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头,对介质喷出液体;以及
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卷装置,收卷通过所述液体喷头喷有液体的所述介质的印刷面。
CN201921843809.5U 2018-10-31 2019-10-29 收卷装置和液体喷出装置 Active CN21116594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5038A JP2020070146A (ja) 2018-10-31 2018-10-31 巻取り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18-205038 2018-10-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65946U true CN211165946U (zh) 2020-08-04

Family

ID=70547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43809.5U Active CN211165946U (zh) 2018-10-31 2019-10-29 收卷装置和液体喷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070146A (zh)
CN (1) CN211165946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70146A (ja) 2020-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98522B2 (ja) 印刷装置
US8529002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2200875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898550B2 (ja) 搬送機構および印刷装置
JP5371889B2 (ja) 記録方法および記録装置
US8827412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JP5750874B2 (ja)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CN211165946U (zh) 收卷装置和液体喷出装置
US20170021643A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5306285B2 (ja) 記録方法および記録装置
JP6645274B2 (ja) 印刷装置
CN112046151B (zh) 印刷装置
JP647908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13086457A (ja) プリント装置及びシートの乾燥装置
JP202012150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10759196B2 (en) Recording device
JP5921138B2 (ja) プリント装置及びシートの乾燥装置
US20070199206A1 (en) Drying system for image forming machine
US20240131844A1 (en) Printing device
US20240109339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2018016069A (ja)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2022134896A (ja) 搬送装置、液体吐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
JP2024060717A (ja) 印刷装置
JP2023137368A (ja) 印刷装置
JP2023064423A (ja) 乾燥装置及び印刷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